【公众意见征集】阜阳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征求意见稿)
【公众意见征集】阜阳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征求意见稿)
市场 (略) 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阜阳市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和《阜阳市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是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体制改革期、效能提升期。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 (略) 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 (略) 署, (略) 、 (略) ,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竞争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稳中向好,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监管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市场监管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四五”市场监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机构改革要求,我市全面完成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价格执法监督、知识产权、盐政等领域市场监管职责整合,于2019年3月1日挂牌组建了阜阳市市 (略) ,作为 (略) 门。机构组建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持续深化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明确职责关系,建立了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市场监管体系,形成了体制科学顺畅、运转协调高效、队 点击查看>> 心齐劲足、工作全面 (略) 面。
(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市场准入更加高效便捷。聚焦“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六个一”目标,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 体系建设,通过进一步“减环节、压材料、降成本、提效率”,切实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零成本。“十三五”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 点击查看>> 万户,位居全省第二位,较“十二五”末增长 点击查看>> %。“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累计达 点击查看>> 万户。
(三)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事故。2018年,我市成功创建安徽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2020年,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推进药品监管科学发展、创新监管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成效显著的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设备死亡率为零。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达100%。
(四)质量强市建设有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培育省级“质量强县(市、区)”3个、市长质量奖6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3家、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5家;培养首席质量官1400人;建设 (略) 1个、 (略) 2个;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五)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丰硕。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出台《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若干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540件,新增商标注册件数 点击查看>> 件,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增加238%和354%;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件,较“十二五”末增长403%。“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1个,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中国驰名商标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国专利优秀奖1件。
(六)市场监管执法更加公平。法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不断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市县(区)两级政府全覆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日臻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案件总数居全省前列。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 点击查看>> 等五条热线合一。在中消协2019年度全国百家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我市位居第29位。
(七)抗击新冠疫情积极担当。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 (略) 门坚决落实 (略) 和省委省政府、市委 (略) 署,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统筹抓好防疫物资采购、防疫物资质量监管、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一退两抗”药品销售管理等重点任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筑牢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防线,有力支撑了我市疫情 (略) (略) 。阜阳 (略) 被国家 (略) 授予疫情防控“先进集体” (略) 。
二、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略) 于百年 (略) ,实现中华民族 (略) 于关键时期。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略) ,大力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了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 (略) ”、中原城市群、 (略) 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都为阜阳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当前,我市正在坚定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坚持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创新活市、生态立市、和谐安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全力推进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发挥现代市场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构 (略) 中的基础作用、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保障作用。“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场监管提供更优保障, (略) 需要市场监管解决更多课题,构 (略) 亟待市场监管发挥更大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但全市市场监管工作在监管理念、机制、模式和 (略) 队 点击查看>> 能力素质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市场监管能力和手段不足,智慧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执法力量不足,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偏低;市场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安全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等。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要准确把握两个百年交汇期的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阜阳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市场监管任务要求,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机遇、 (略) 中改革 (略) ,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贡献市场监管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全面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放心消费环境,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建设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为打造“三地一区一城”和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监管为民。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党委政 (略) 署 (略) 门贯彻落实到位。坚 (略) 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市场监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市场环境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 (略) 、 (略) 。紧扣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 (略) ,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找准监管与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更好的发挥市场监管在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提供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守牢民生底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效能。 (略)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略) 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着力形成科学有效、成熟定型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供给,更好发挥市场监管在促进民生保障、矫正市场失灵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综合监管。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严格履职的重要准则和严格监管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理念,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市场监管中的保障性作用。统筹监管线上和线下、产品和服务、传统经济和新兴业态等各类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标准、技术、信用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作用,切实提高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
三、主要目标
——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更加便捷高效,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稳定增长、活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市场竞争秩序更加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市场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投诉举报系统不断优化,消费投诉公示制度全面推行;消费者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机制更加健全,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纵深推进,消费者权益得到有力保护。
——市场供给质量全面改善。质量强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质量促进机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全面夯实,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大幅增加,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市场安全形势更加平稳。与全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领域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风险分析、预警、响应、处置系统不断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上下贯通、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逐渐成熟定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多元共 (略) 初步形成,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明显提高,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市场活力 | 1.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日) | ≤3 | ≤1 | 预期性 |
2.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 >109 | 预期性 | ||
3.培育推荐中国质量奖数量(个) | 0 | ≥2 | 预期性 | |
4.培育推荐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数量(个) | 0 | ≥5 | 预期性 | |
5.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1.15 | 3.5 | 预期性 | |
6.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亿元) | 8.7 | 13 | 预期性 | |
市场秩序 | 7.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占比(%) | 20 | 80 | 约束性 |
8.信用风险分类抽查占比(%) | 20 | 90 | 约束性 | |
9.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 | ≥81 | 预期性 | ||
10.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项) | 0 | 1 | 预期性 | |
11.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项) | 40 | 60 | 预期性 | |
1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 228 | 270 | 预期性 | |
市场安全 | 13.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2 | 预期性 | |
14.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8 | 预期性 | ||
15.疫苗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16.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 | 0 | 0 | 预期性 | |
17.重点监控目录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消费环境 | 18.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 预期性 | ||
19.放心满意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率(%) | 93 | 95 | 预期性 |
注:第1、2项指标为累计数据,其余指标为实时数据。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堵点痛点,积极探索健全完善支持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制度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略) 会创造潜力、激发企业活力。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探索实施名称申报“企业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允许新兴行业企业使用反映新业态特征的企业名称。 (略) (略) 分离登记试点。积极探索“确认制”改革试点。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略) 门协同推进“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落实“税务预检”“破产联办”等注销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退出的效率与安全。
(二)强化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事项全覆盖, (略) 署要求,建立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限制企业经营的依据。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一网通办、一证准营、一码共享”。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进一步取消或下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事权。 (略) 、省局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宣传。大力宣传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的相关政策。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和电子证书管理。合理放宽食品经营许可审批要求,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的范围。推进食品经营“证照合一”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审批改革。全面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和网上审批。
(三)优化行政服务效能
完善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一日办结”成果。探索登记许可“智能审批”, (略) 在线核验,加快实现人工审批智能审批转变。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制定实施市场监管“一网通办”办事指南,编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推动登记许可事项全程标准化。 (略) 署,推动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行“一件事”改革和“一站式”服务。逐步取消各类强制登报公告事项,实行网上免费公告。完善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小个专”党建工作。
二、创优市场竞争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鼓励制定行业性公平竞争审查规则,鼓励实行政策 (略) 统一审查。建立重大措施会审制度,对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 (略) 门初审、 (略) 门复审的审查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实施督查和实施效果分析。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支持体系,鼓励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到2025年,公 (略) 会满意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二)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略) 理顺反垄断执法体制,完善上下联动、统一高效执法途径。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保持反垄断执法高压态势。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竞争问题,着力预 (略) 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平台经济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注重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指导经营者建立竞争合规制度,提高经营者竞争合规意识和能力。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制度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市场混淆、虚假宣传等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办理指导,推动案件办理规范化、精准度。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及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商业秘密保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加强直销监管,严厉打击传销行为。
(三)加强价格执法
完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与执法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价格行为规则,进一步强化价格监管和经营者的价格自律。全面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治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对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 (略) 力度,加强对防疫物资、水电气、教育、医疗、物业等涉及民生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执法。立足价格收费监管特点,推动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多元共治的价格监管体系建设。
(四)加强网络交易监管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电商平台经营者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实施网络交易有效监测,不断提升监测效能。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监管机制, (略) 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维护网络市场良好秩序。完善网络市场信用监管体系,有效发挥失信惩戒机制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作用。
(五)加强广告监管
强化广告导向监管,推进广告智慧监管, (略) 涉及导向问题的违法广告。针对重点商品或服务, (略) 力度,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深入开展热点行业广告专项治理,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广告协同监管,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六)加强执法稽查
三、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着力净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积极作用。
(一)健全消费维权制度体系
完善消费维权投诉平台建设,建立消 (略) 、 (略) (略) 理机制。加大“诉转案”力度,加强对消费投诉信息中违法违规线索的筛查和甄别,深挖案源线索, (略)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鼓励经营者建立小额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大力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机制,积极落实先行赔付制度。健全产品交易安全防范制度,探索开展网络交易平台安全评级。完善质量价格追溯制度,引导企业主动发布产品和服务质量价格专项承诺。
(二)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加强消费引导,围绕网络、老年、农村和金融等消费领域,聚焦预付式消费、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广泛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防范欺诈能力。 (略) 会监督,围绕手机APP、快递、家政、银行、保险等重点服务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活动, (略) 会监督作用。加大维权力度,聚焦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综合运用约谈、曝光等多种手段,形成有力制约机制。落实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大公益诉讼力度。
(三 )深化放心消费创建
在电商、食品药品、价格、粮油等重点领域,快递、旅游、金融、电信、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供水、供气、供电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行业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实施放心消费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覆盖面,推动消费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法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消费风险大幅下降。力争到2025年,群众对消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力争达到85%左右。
专栏2 放心消费创建工程 |
1.目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社会认同度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明显增加。培育创建放心消费示范街区(市场、景区、服务区)10个以上。放心消费示范县(市、区)2个以上,放心消费示范行业2个以上;发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000户以上。 2.任务。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区域、特色板块、热点行业、新消费、线下无理由退货等方面,实施实物消费、服务消费、食品消费、电商消费、乡村消费、工厂消费、行业消费、区域消费等八个放心消费优化提升工程。 |
四、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激发企业追求高质量的内生动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
(一)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推动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县、区)建设, (略) 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优化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制度,探索加大对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落实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探索推进产品侵权责任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评估机制、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机制。结 (略) 门实际,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贯穿落实到市场监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各项工取得实效。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产品、工程、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文化六大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创建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向产业链中高端提质升级,力争到2025年,我市产业质量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确定重点提升“一业一域”“一园一品”实施项目,发挥“大质量”职能优势,服务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深入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和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打造高质量的“单项冠军”企业。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层次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质量主题公园、质量科普基地、中小学 (略) 会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到2025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
专栏3 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
1.现代医药产业。发挥市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作用,加强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设备等监管服务,争设阜阳市医药创 (略) 、太和县医药创新柔性服务点,零距离服务我市医药企业,推进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市外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品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我市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补齐增强涉药品检验检测项目,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撑。 2.绿色食品产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推进地方特色优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激发企业持续培育和打造品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构建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品牌核心价值,增强我市绿色食品的品牌竞争力。 |
(三)培育质量品牌优势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品牌培育、传播、保护、利用四大行动,探索形成阜阳特色的区域高端品牌创建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县(区)政府质量奖。到2025年,全市力争培育推荐中国质量奖2个、省政府质量奖5个,评选市政府质量奖6个,培育创建制造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20家以上、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5家以上。
(四)强化计量基础支撑
认 (略)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等计量需求,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最高计量标准。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建立一 (略) 会 (略) 会公用计量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建计量标准10项以上,到 (略) 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270项以上。加强对“民生四表” (略) 、集贸市场、 (略) 等直接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和预包装商品、零售商品商品量的计量监管。深入开展民生计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公益活动。
(五)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我市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和企业标准领跑者。支持完善农业农村、生态文明、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家政服务、社会管理、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活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十四五”期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新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创建9个以上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六)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完善质量认证体系,提升质量认证整体水平。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在消费品、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推行智能家居、物联网产品、健康养老、教育服务等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持续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推进各类认证证书稳步提升。以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质量认证监管体系为重点,加大对认证机构、认证活动、获证组织的监管力度,到2025年,实现我市认证机构监管全覆盖。
(七)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等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积极组 (略) 门及同行组织的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有效发挥资源互补。 (略) 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动态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
(八)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
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特色示范园区等区域, (略) 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有机整合质量管理、标准研制、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技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五、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力度,增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强化全产业链知识产权有效供给。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形成2个支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海外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注册量比例进一步提升,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到3.5。争取国家专利奖励取得新突破。
(二)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推广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刑事保护衔接协调机制。强化诉源治理,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遏制滥用知识产权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把握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机遇,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工作机制。加强中国(安徽)知识产 (略) (略) 建设,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推动各县(市、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争创省级知 (略) 。建立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制度,完善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机制。推进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知识产 (略) 点击查看>> 建设。
(三)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管理能力。建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政策,充分发挥各类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鼓励多元化知识产权运营托管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支持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完善专利导航决策制度和政策。优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组合价值,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激活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投融资活力。加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相关机构协作,健全知识产权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费用补贴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育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实施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各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快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研究、咨询等各类人才集聚。大力弘扬知识产权文化,支持大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性普及教育。完善知识产权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采集信息,对我市各类知识产权资源、资产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智慧大脑。
专栏4知识产权发展重点工程 |
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围绕阜阳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聚焦重点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打造一批高价值专 (略) 。 商标品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 (略) 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不断提升阜阳商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行动,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和发展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工程。充分运用省知识产权有关应用平台,贯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推动创新主体、服务平台、专家人才、行政监管、执法司法等数据互通共享。 专利导航工程。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区域、产业园区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深化专利导航成果应用,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作对接机制。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引导企业积极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市场化机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 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引领乡村振兴的“样板田”。加强地理标志涉农品牌培育、宣传工作,创建一批“ (略) ”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品牌。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阜阳市特色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关联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市场主体、产业数据,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 |
六、严守市场安全底线,防范化解市场领域风险隐患
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市场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四员”(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建立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系列攻坚行动,持续推进专区专柜经营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扩大“食安安徽”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提高问题发现率和监管靶向性,强化不合 (略) 置。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到2025年,争创5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强化食品安全抽检,农产品和食品检验量达5批次/千人以上。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深 (略) 会共治,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根据评议考评需要,开展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到2025年,全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严密高效,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向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专栏5“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计划 |
实施质量兴农计划。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登记工作力度,全面实现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培育“食安安徽”食用农产品企业18家。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提升林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1家食用林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品流通等企业质量水平,打造食品流通消费环节领军企业品牌。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企业50家、食品生产基地1个,培育“食安安徽”食品流通企业18家、餐饮服务企业18家。 实施示范创建引领行动。开展食品安全街区、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培育“食安安徽”食品安全街区4个、食品安全示范县(区)5个。 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促进小麦制品、脱水蔬菜、果蔬罐头等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外贸发展。出口食品合格率达99%以上。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强“皖美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增加优质食用农产品供给总量,提高绿色优质安全粮油供给水平。 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阜阳市食品药 (略)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配套功能设施,弥补重要实验项目缺陷,新建PCR分子生物基因检测项目,增加现代食品检验必须的认证参数以及食用农产品检验认证参数。 “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计划涉及的数量指标为动态指导性指标,根据全市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可适时调整,上级有具体要求的从其要求。 |
(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技术支撑能力保障,建设中药材及饮片标本科普馆,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药品智慧监管, (略) 置能力。打造适应专业化监管要求 (略) 点击查看>> ,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药品科学监管一体化推进工作。实施药品安全发展协同工程、药品安全风险治理工程、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中药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工程、医药产业发展助力工程和区域协同治理工程。加强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更新,增加阜阳市食品药 (略) 中药检验必须的33种禁用农业残留、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以及抗生素品种全检项目等检验参数;建立药理毒理动物实验研究基地,恢复相关动物实验项目,力争2023年之前完成普通环境动物实验房建设并获证,2025年之前完成屏障环境动物实验房建设并获证。突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等监管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防区域性、系统性药品安全风险发生。“十四五”时期,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队 点击查看>> 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慧监管实现更大突破,药品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服务创新发展卓有成效。
(三)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建立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深做实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一单四制”制度。应用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信息化系统,提高智慧监管水平。扎实推进特种设备“铸安”行动,深入开展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电站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回头看”。积极推动特种设备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打造典型示范、区域共享的特种设备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大力提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职业技能。完 (略) 置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电梯维保模式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推动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推进电梯无纸化维保和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充分发挥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智慧监管作用,开展气瓶保险试点。
(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生产流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统筹各级监督抽查,完善市级监督抽查重点产品目录。以涉及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业产品和大宗日用消费品为重点,组织开展监督抽查。扩大抽查覆盖面和有效性,每年国家抽查、省级抽查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大产品不 (略) 理力度,探索将抽查结果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重大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对抽检合格率偏低的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将获证企业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平台,实施分类管理。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以及举报较多的汽车配件,儿童用品、学生用品等重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七、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制度集成创新和科研创新,全面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
深化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营商环境联建,落实长三角地区企业登记政策条件、程序方式和服务措施统一的市场主体准入规范。推动监管执法联动,加强执法信息互通互认,强化反垄断、价格、广告、平台经济监管执法协作。推动重点领域联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以及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治理和特种设备安全联动监管要求。推动技术基础联通,创建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制定发布一批区域统一标准,推动计量测试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推动消费环境联创,深入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全面推行普通商品线下无理由退货,推广异地异店退换货,健全消费维权一体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联保,加强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的案件移送、协助调查、联合执法、结果互认协作。
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深入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要求,积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安全性、实用性、应急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极参与 (略) 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立项 (略) 科技计划项目或技术保障专 (略) 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创建一批市场监管科普基地。
八、完善履职支撑体系,提升市场治理综合效能
围绕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快智慧监管步伐,全面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市场监管综合管理体系
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职能边界。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定期会商沟通协调、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协同联动等机制。完善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层级联动的市场监 (略) 点击查看>> ,完善重大案件指挥交办、挂牌督办、指定管辖、公开通报和错案纠正制度,形成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的行政执法体系。探索案件智能分析、执法辅助、掌上执法等数字化运用。完 (略) 门之间、 (略) 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线索通报和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行刑衔接、检验鉴定结果互认制度。推 (略)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202 (略) 达标。深入推进技术机构事业单位改革。
(二)健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全面落实制定过程中意见公开征集、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管理质效水平,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100%。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依法履职尽职免责制度机制。 (略) 罚裁量适用制度,严 (略) 罚裁量适用权的行使。进一 (略) 罚程序规定, (略) 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并落实常态化执法监督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深化“八五”普法宣传,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水平。
(三)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略) 门联合双随机监管事项清单,完善常态化联合抽查。探索开展多类别检查对象库等试点,推动双随机抽查移动端应用。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推进重点领域涉企信息“应归尽归”。深化企业“多报合一”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保持较高水平。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完 (略) 门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推动共享共用。强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行“通用+专业”信用管理模式,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构建“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主体全链条闭环管理。实施市场主体责任清单管理,鼓励市场主体做出比法律规定要求更高的承诺,强化涉及人身健康安 (略) 举报人(吹哨人)制度。推广 (略) 会保险分担制度。
(四)建设高素 (略) 队 点击查看>>
严格执行《 (略) 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定,精准科学选人用人。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最大限度保 (略) 干事创业热情。坚持正向激励,贯彻落实平时考核、及时奖励等制度,坚持在急难险重岗位 (略) ,对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成绩突出或在关键时刻或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推荐表彰。每年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采取网络培训、专题授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针对性强的“点题式”“菜单式”培训,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统筹推进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 (略) 点击查看>> 建设。
专栏6 市场监管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
综合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全员培训,5年内将基层 (略) 轮训一遍,新考录公务员初任培训参训率达到100%。 (略) 参加 (略) 和省、市级党校、 (略) 培训。按要求选 (略) 进行挂职锻炼。 行政执法人才能力强化工程。分层分类组织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深化执法业务研修与交流。市局每年培训行政执法人员不少于100人次, (略) 每年培训行政执法人员不少于50人次。加强岗位练兵,开展执法竞赛、监管技能比武等活动。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优秀案例评选。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建设,坚持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确保专业技 (略) 用。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开眼界、增长见识。鼓励技术人员参加相关职称考评和技能竞赛。 |
(五)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
(略) 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结合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发展需要,在推广使用国家级、省级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建设我市市场监管准入、监管、服务应用类系统,打造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
专栏7 智慧市场监管工程 |
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提高监管效能,打造集综合监管、在线执法、调度指挥、决策分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有效落实,推动市场监管事业迈上新征程。
一、加强组织实施
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为顺利实现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略) 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 (略) 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各地要把市场监管工作纳入本地区 (略) 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衔接协调,完善细化工作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统筹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全力保障“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领域重大改革、政策、平台、 (略) 需要素资源。各地要优化市场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保障方案,依法依规积极保障规划确定的重大平台、重 (略) 需各类要素资源指标。
三、加强协调联动
(略) 观,把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工作作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切实抓实抓好。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优化完善市场监管协调联动机制, (略) 门协同,强化上下联动,统筹推 (略) 署和重要任务举措。
四、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对规划 (略) 署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把规划任务和项目落实情况作为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监督、追踪和反馈,建立中期评估和总体评估制度,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及不足,适时改进工作措施,推动顺利实现各项规划目标。
市场 (略) 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阜阳市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和《阜阳市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是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体制改革期、效能提升期。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 (略) 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 (略) 署, (略) 、 (略) ,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市场准入环境持续优化,竞争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稳中向好,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监管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市场监管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四五”市场监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机构改革要求,我市全面完成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价格执法监督、知识产权、盐政等领域市场监管职责整合,于2019年3月1日挂牌组建了阜阳市市 (略) ,作为 (略) 门。机构组建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持续深化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明确职责关系,建立了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市场监管体系,形成了体制科学顺畅、运转协调高效、队 点击查看>> 心齐劲足、工作全面 (略) 面。
(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市场准入更加高效便捷。聚焦“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六个一”目标,深入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 体系建设,通过进一步“减环节、压材料、降成本、提效率”,切实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零成本。“十三五”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 点击查看>> 万户,位居全省第二位,较“十二五”末增长 点击查看>> %。“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累计达 点击查看>> 万户。
(三)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事故。2018年,我市成功创建安徽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2020年,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推进药品监管科学发展、创新监管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成效显著的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设备死亡率为零。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达100%。
(四)质量强市建设有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培育省级“质量强县(市、区)”3个、市长质量奖6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3家、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5家;培养首席质量官1400人;建设 (略) 1个、 (略) 2个;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五)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丰硕。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出台《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若干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540件,新增商标注册件数 点击查看>> 件,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增加238%和354%;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件,较“十二五”末增长403%。“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1个,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中国驰名商标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国专利优秀奖1件。
(六)市场监管执法更加公平。法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不断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市县(区)两级政府全覆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日臻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案件总数居全省前列。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 点击查看>> 等五条热线合一。在中消协2019年度全国百家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我市位居第29位。
(七)抗击新冠疫情积极担当。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 (略) 门坚决落实 (略) 和省委省政府、市委 (略) 署,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统筹抓好防疫物资采购、防疫物资质量监管、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一退两抗”药品销售管理等重点任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筑牢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防线,有力支撑了我市疫情 (略) (略) 。阜阳 (略) 被国家 (略) 授予疫情防控“先进集体” (略) 。
二、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略) 于百年 (略) ,实现中华民族 (略) 于关键时期。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略) ,大力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了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 (略) ”、中原城市群、 (略) 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都为阜阳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新机遇。当前,我市正在坚定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坚持开放兴市、产业强市、创新活市、生态立市、和谐安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全力推进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发挥现代市场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构 (略) 中的基础作用、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保障作用。“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场监管提供更优保障, (略) 需要市场监管解决更多课题,构 (略) 亟待市场监管发挥更大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但全市市场监管工作在监管理念、机制、模式和 (略) 队 点击查看>> 能力素质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市场监管能力和手段不足,智慧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执法力量不足,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偏低;市场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安全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等。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要准确把握两个百年交汇期的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阜阳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市场监管任务要求,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机遇、 (略) 中改革 (略) ,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贡献市场监管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全面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放心消费环境,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建设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为打造“三地一区一城”和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监管为民。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党委政 (略) 署 (略) 门贯彻落实到位。坚 (略) 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市场监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市场环境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 (略) 、 (略) 。紧扣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 (略) ,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找准监管与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更好的发挥市场监管在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提供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守牢民生底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效能。 (略)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略) 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着力形成科学有效、成熟定型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供给,更好发挥市场监管在促进民生保障、矫正市场失灵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综合监管。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严格履职的重要准则和严格监管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理念,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市场监管中的保障性作用。统筹监管线上和线下、产品和服务、传统经济和新兴业态等各类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标准、技术、信用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作用,切实提高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
三、主要目标
——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更加便捷高效,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稳定增长、活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市场竞争秩序更加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市场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投诉举报系统不断优化,消费投诉公示制度全面推行;消费者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机制更加健全,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纵深推进,消费者权益得到有力保护。
——市场供给质量全面改善。质量强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质量促进机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全面夯实,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大幅增加,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市场安全形势更加平稳。与全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领域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风险分析、预警、响应、处置系统不断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上下贯通、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逐渐成熟定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多元共 (略) 初步形成,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明显提高,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市场活力 | 1.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日) | ≤3 | ≤1 | 预期性 |
2.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 >109 | 预期性 | ||
3.培育推荐中国质量奖数量(个) | 0 | ≥2 | 预期性 | |
4.培育推荐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数量(个) | 0 | ≥5 | 预期性 | |
5.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1.15 | 3.5 | 预期性 | |
6.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亿元) | 8.7 | 13 | 预期性 | |
市场秩序 | 7.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占比(%) | 20 | 80 | 约束性 |
8.信用风险分类抽查占比(%) | 20 | 90 | 约束性 | |
9.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 | ≥81 | 预期性 | ||
10.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项) | 0 | 1 | 预期性 | |
11.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项) | 40 | 60 | 预期性 | |
1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 228 | 270 | 预期性 | |
市场安全 | 13.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2 | 预期性 | |
14.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8 | 预期性 | ||
15.疫苗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16.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 | 0 | 0 | 预期性 | |
17.重点监控目录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消费环境 | 18.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 预期性 | ||
19.放心满意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率(%) | 93 | 95 | 预期性 |
注:第1、2项指标为累计数据,其余指标为实时数据。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堵点痛点,积极探索健全完善支持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制度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略) 会创造潜力、激发企业活力。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探索实施名称申报“企业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允许新兴行业企业使用反映新业态特征的企业名称。 (略) (略) 分离登记试点。积极探索“确认制”改革试点。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略) 门协同推进“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落实“税务预检”“破产联办”等注销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退出的效率与安全。
(二)强化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事项全覆盖, (略) 署要求,建立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限制企业经营的依据。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一网通办、一证准营、一码共享”。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进一步取消或下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事权。 (略) 、省局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宣传。大力宣传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的相关政策。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和电子证书管理。合理放宽食品经营许可审批要求,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的范围。推进食品经营“证照合一”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审批改革。全面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和网上审批。
(三)优化行政服务效能
完善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一日办结”成果。探索登记许可“智能审批”, (略) 在线核验,加快实现人工审批智能审批转变。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制定实施市场监管“一网通办”办事指南,编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推动登记许可事项全程标准化。 (略) 署,推动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行“一件事”改革和“一站式”服务。逐步取消各类强制登报公告事项,实行网上免费公告。完善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小个专”党建工作。
二、创优市场竞争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鼓励制定行业性公平竞争审查规则,鼓励实行政策 (略) 统一审查。建立重大措施会审制度,对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 (略) 门初审、 (略) 门复审的审查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实施督查和实施效果分析。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支持体系,鼓励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到2025年,公 (略) 会满意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二)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略) 理顺反垄断执法体制,完善上下联动、统一高效执法途径。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保持反垄断执法高压态势。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竞争问题,着力预 (略) 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平台经济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注重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指导经营者建立竞争合规制度,提高经营者竞争合规意识和能力。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制度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市场混淆、虚假宣传等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办理指导,推动案件办理规范化、精准度。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及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商业秘密保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加强直销监管,严厉打击传销行为。
(三)加强价格执法
完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与执法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价格行为规则,进一步强化价格监管和经营者的价格自律。全面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治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对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 (略) 力度,加强对防疫物资、水电气、教育、医疗、物业等涉及民生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执法。立足价格收费监管特点,推动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多元共治的价格监管体系建设。
(四)加强网络交易监管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电商平台经营者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实施网络交易有效监测,不断提升监测效能。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监管机制, (略) 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维护网络市场良好秩序。完善网络市场信用监管体系,有效发挥失信惩戒机制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作用。
(五)加强广告监管
强化广告导向监管,推进广告智慧监管, (略) 涉及导向问题的违法广告。针对重点商品或服务, (略) 力度,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深入开展热点行业广告专项治理,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广告协同监管,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六)加强执法稽查
三、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着力净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积极作用。
(一)健全消费维权制度体系
完善消费维权投诉平台建设,建立消 (略) 、 (略) (略) 理机制。加大“诉转案”力度,加强对消费投诉信息中违法违规线索的筛查和甄别,深挖案源线索, (略)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鼓励经营者建立小额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大力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机制,积极落实先行赔付制度。健全产品交易安全防范制度,探索开展网络交易平台安全评级。完善质量价格追溯制度,引导企业主动发布产品和服务质量价格专项承诺。
(二)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加强消费引导,围绕网络、老年、农村和金融等消费领域,聚焦预付式消费、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广泛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防范欺诈能力。 (略) 会监督,围绕手机APP、快递、家政、银行、保险等重点服务领域,通过有针对性的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活动, (略) 会监督作用。加大维权力度,聚焦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综合运用约谈、曝光等多种手段,形成有力制约机制。落实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大公益诉讼力度。
(三 )深化放心消费创建
在电商、食品药品、价格、粮油等重点领域,快递、旅游、金融、电信、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供水、供气、供电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行业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实施放心消费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覆盖面,推动消费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法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消费风险大幅下降。力争到2025年,群众对消费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力争达到85%左右。
专栏2 放心消费创建工程 |
1.目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社会认同度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明显增加。培育创建放心消费示范街区(市场、景区、服务区)10个以上。放心消费示范县(市、区)2个以上,放心消费示范行业2个以上;发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2000户以上。 2.任务。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区域、特色板块、热点行业、新消费、线下无理由退货等方面,实施实物消费、服务消费、食品消费、电商消费、乡村消费、工厂消费、行业消费、区域消费等八个放心消费优化提升工程。 |
四、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激发企业追求高质量的内生动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
(一)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推动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县、区)建设, (略) 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优化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制度,探索加大对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落实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探索推进产品侵权责任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评估机制、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机制。结 (略) 门实际,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贯穿落实到市场监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各项工取得实效。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产品、工程、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文化六大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创建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向产业链中高端提质升级,力争到2025年,我市产业质量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确定重点提升“一业一域”“一园一品”实施项目,发挥“大质量”职能优势,服务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深入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和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打造高质量的“单项冠军”企业。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层次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质量主题公园、质量科普基地、中小学 (略) 会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到2025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
专栏3 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
1.现代医药产业。发挥市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作用,加强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设备等监管服务,争设阜阳市医药创 (略) 、太和县医药创新柔性服务点,零距离服务我市医药企业,推进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市外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品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我市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补齐增强涉药品检验检测项目,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撑。 2.绿色食品产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推进地方特色优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激发企业持续培育和打造品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构建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品牌核心价值,增强我市绿色食品的品牌竞争力。 |
(三)培育质量品牌优势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品牌培育、传播、保护、利用四大行动,探索形成阜阳特色的区域高端品牌创建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县(区)政府质量奖。到2025年,全市力争培育推荐中国质量奖2个、省政府质量奖5个,评选市政府质量奖6个,培育创建制造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20家以上、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5家以上。
(四)强化计量基础支撑
认 (略)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等计量需求,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最高计量标准。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建立一 (略) 会 (略) 会公用计量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建计量标准10项以上,到 (略) 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270项以上。加强对“民生四表” (略) 、集贸市场、 (略) 等直接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和预包装商品、零售商品商品量的计量监管。深入开展民生计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公益活动。
(五)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我市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和企业标准领跑者。支持完善农业农村、生态文明、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家政服务、社会管理、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标准研制活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十四五”期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新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创建9个以上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六)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完善质量认证体系,提升质量认证整体水平。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在消费品、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推行智能家居、物联网产品、健康养老、教育服务等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持续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推进各类认证证书稳步提升。以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质量认证监管体系为重点,加大对认证机构、认证活动、获证组织的监管力度,到2025年,实现我市认证机构监管全覆盖。
(七)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等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积极组 (略) 门及同行组织的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发展,有效发挥资源互补。 (略) 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动态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
(八)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
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特色示范园区等区域, (略) 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有机整合质量管理、标准研制、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技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五、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一)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力度,增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强化全产业链知识产权有效供给。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形成2个支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海外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注册量比例进一步提升,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到3.5。争取国家专利奖励取得新突破。
(二)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推广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刑事保护衔接协调机制。强化诉源治理,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遏制滥用知识产权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把握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机遇,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工作机制。加强中国(安徽)知识产 (略) (略) 建设,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推动各县(市、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争创省级知 (略) 。建立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制度,完善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机制。推进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知识产 (略) 点击查看>> 建设。
(三)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管理能力。建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政策,充分发挥各类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鼓励多元化知识产权运营托管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支持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完善专利导航决策制度和政策。优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组合价值,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激活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投融资活力。加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相关机构协作,健全知识产权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费用补贴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育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实施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各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快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研究、咨询等各类人才集聚。大力弘扬知识产权文化,支持大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性普及教育。完善知识产权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采集信息,对我市各类知识产权资源、资产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打造知识产权综合智慧大脑。
专栏4知识产权发展重点工程 |
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围绕阜阳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聚焦重点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打造一批高价值专 (略) 。 商标品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 (略) 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不断提升阜阳商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行动,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和发展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工程。充分运用省知识产权有关应用平台,贯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推动创新主体、服务平台、专家人才、行政监管、执法司法等数据互通共享。 专利导航工程。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区域、产业园区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深化专利导航成果应用,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作对接机制。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引导企业积极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市场化机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 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引领乡村振兴的“样板田”。加强地理标志涉农品牌培育、宣传工作,创建一批“ (略) ”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品牌。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阜阳市特色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关联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市场主体、产业数据,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 |
六、严守市场安全底线,防范化解市场领域风险隐患
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市场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四员”(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建立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系列攻坚行动,持续推进专区专柜经营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扩大“食安安徽”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提高问题发现率和监管靶向性,强化不合 (略) 置。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到2025年,争创5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强化食品安全抽检,农产品和食品检验量达5批次/千人以上。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深 (略) 会共治,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根据评议考评需要,开展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到2025年,全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严密高效,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向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专栏5“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计划 |
实施质量兴农计划。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登记工作力度,全面实现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培育“食安安徽”食用农产品企业18家。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提升林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1家食用林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品流通等企业质量水平,打造食品流通消费环节领军企业品牌。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企业50家、食品生产基地1个,培育“食安安徽”食品流通企业18家、餐饮服务企业18家。 实施示范创建引领行动。开展食品安全街区、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培育“食安安徽”食品安全街区4个、食品安全示范县(区)5个。 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促进小麦制品、脱水蔬菜、果蔬罐头等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外贸发展。出口食品合格率达99%以上。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强“皖美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增加优质食用农产品供给总量,提高绿色优质安全粮油供给水平。 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阜阳市食品药 (略)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配套功能设施,弥补重要实验项目缺陷,新建PCR分子生物基因检测项目,增加现代食品检验必须的认证参数以及食用农产品检验认证参数。 “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计划涉及的数量指标为动态指导性指标,根据全市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可适时调整,上级有具体要求的从其要求。 |
(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技术支撑能力保障,建设中药材及饮片标本科普馆,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药品智慧监管, (略) 置能力。打造适应专业化监管要求 (略) 点击查看>> ,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药品科学监管一体化推进工作。实施药品安全发展协同工程、药品安全风险治理工程、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中药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工程、医药产业发展助力工程和区域协同治理工程。加强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更新,增加阜阳市食品药 (略) 中药检验必须的33种禁用农业残留、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以及抗生素品种全检项目等检验参数;建立药理毒理动物实验研究基地,恢复相关动物实验项目,力争2023年之前完成普通环境动物实验房建设并获证,2025年之前完成屏障环境动物实验房建设并获证。突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等监管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防区域性、系统性药品安全风险发生。“十四五”时期,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队 点击查看>> 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慧监管实现更大突破,药品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服务创新发展卓有成效。
(三)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建立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深做实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一单四制”制度。应用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信息化系统,提高智慧监管水平。扎实推进特种设备“铸安”行动,深入开展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电站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回头看”。积极推动特种设备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打造典型示范、区域共享的特种设备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大力提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职业技能。完 (略) 置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电梯维保模式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推动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推进电梯无纸化维保和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充分发挥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智慧监管作用,开展气瓶保险试点。
(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生产流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统筹各级监督抽查,完善市级监督抽查重点产品目录。以涉及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业产品和大宗日用消费品为重点,组织开展监督抽查。扩大抽查覆盖面和有效性,每年国家抽查、省级抽查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加大产品不 (略) 理力度,探索将抽查结果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重大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对抽检合格率偏低的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将获证企业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平台,实施分类管理。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以及举报较多的汽车配件,儿童用品、学生用品等重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七、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制度集成创新和科研创新,全面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
深化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营商环境联建,落实长三角地区企业登记政策条件、程序方式和服务措施统一的市场主体准入规范。推动监管执法联动,加强执法信息互通互认,强化反垄断、价格、广告、平台经济监管执法协作。推动重点领域联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以及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治理和特种设备安全联动监管要求。推动技术基础联通,创建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制定发布一批区域统一标准,推动计量测试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推动消费环境联创,深入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全面推行普通商品线下无理由退货,推广异地异店退换货,健全消费维权一体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联保,加强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的案件移送、协助调查、联合执法、结果互认协作。
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深入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要求,积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安全性、实用性、应急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极参与 (略) 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立项 (略) 科技计划项目或技术保障专 (略) 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创建一批市场监管科普基地。
八、完善履职支撑体系,提升市场治理综合效能
围绕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快智慧监管步伐,全面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市场监管综合管理体系
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职能边界。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定期会商沟通协调、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协同联动等机制。完善基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层级联动的市场监 (略) 点击查看>> ,完善重大案件指挥交办、挂牌督办、指定管辖、公开通报和错案纠正制度,形成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的行政执法体系。探索案件智能分析、执法辅助、掌上执法等数字化运用。完 (略) 门之间、 (略) 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线索通报和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行刑衔接、检验鉴定结果互认制度。推 (略)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202 (略) 达标。深入推进技术机构事业单位改革。
(二)健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全面落实制定过程中意见公开征集、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管理质效水平,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100%。完善依法行政程序和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依法履职尽职免责制度机制。 (略) 罚裁量适用制度,严 (略) 罚裁量适用权的行使。进一 (略) 罚程序规定, (略) 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并落实常态化执法监督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深化“八五”普法宣传,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法治宣传教育水平。
(三)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略) 门联合双随机监管事项清单,完善常态化联合抽查。探索开展多类别检查对象库等试点,推动双随机抽查移动端应用。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推进重点领域涉企信息“应归尽归”。深化企业“多报合一”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保持较高水平。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完 (略) 门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推动共享共用。强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行“通用+专业”信用管理模式,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构建“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主体全链条闭环管理。实施市场主体责任清单管理,鼓励市场主体做出比法律规定要求更高的承诺,强化涉及人身健康安 (略) 举报人(吹哨人)制度。推广 (略) 会保险分担制度。
(四)建设高素 (略) 队 点击查看>>
严格执行《 (略) 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定,精准科学选人用人。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最大限度保 (略) 干事创业热情。坚持正向激励,贯彻落实平时考核、及时奖励等制度,坚持在急难险重岗位 (略) ,对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成绩突出或在关键时刻或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推荐表彰。每年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采取网络培训、专题授课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针对性强的“点题式”“菜单式”培训,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统筹推进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 (略) 点击查看>> 建设。
专栏6 市场监管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
综合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全员培训,5年内将基层 (略) 轮训一遍,新考录公务员初任培训参训率达到100%。 (略) 参加 (略) 和省、市级党校、 (略) 培训。按要求选 (略) 进行挂职锻炼。 行政执法人才能力强化工程。分层分类组织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深化执法业务研修与交流。市局每年培训行政执法人员不少于100人次, (略) 每年培训行政执法人员不少于50人次。加强岗位练兵,开展执法竞赛、监管技能比武等活动。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优秀案例评选。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建设,坚持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确保专业技 (略) 用。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开眼界、增长见识。鼓励技术人员参加相关职称考评和技能竞赛。 |
(五)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
(略) 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结合我市市场监管工作发展需要,在推广使用国家级、省级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建设我市市场监管准入、监管、服务应用类系统,打造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
专栏7 智慧市场监管工程 |
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提高监管效能,打造集综合监管、在线执法、调度指挥、决策分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有效落实,推动市场监管事业迈上新征程。
一、加强组织实施
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为顺利实现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略) 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 (略) 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各地要把市场监管工作纳入本地区 (略) 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衔接协调,完善细化工作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统筹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全力保障“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领域重大改革、政策、平台、 (略) 需要素资源。各地要优化市场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保障方案,依法依规积极保障规划确定的重大平台、重 (略) 需各类要素资源指标。
三、加强协调联动
(略) 观,把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工作作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切实抓实抓好。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优化完善市场监管协调联动机制, (略) 门协同,强化上下联动,统筹推 (略) 署和重要任务举措。
四、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对规划 (略) 署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把规划任务和项目落实情况作为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监督、追踪和反馈,建立中期评估和总体评估制度,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及不足,适时改进工作措施,推动顺利实现各项规划目标。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