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我省累计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737万亩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我省累计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737万亩

5月21日,全省2024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 (略) 大邑县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已累计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737万亩,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

四 (略) ,拥有推进绿色种养循环的良好基础。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起,四 (略) 24个畜牧大县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三年来,我省各地探索了“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等4种粪肥还田运行模式,遴选培育出140多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养殖场9000多家、种植户12.8万户,年服务面积达250余万亩,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推进会当天,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大邑县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轻简化施肥现场及粪肥还田追溯监管系统。作为成都平原重要的产粮区和畜禽养殖区,大邑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传统运输还田、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还田和浓缩处理还田三种模式,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壮大了9家服务组织,为后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探索了经验。

截至目前,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项目区化肥用量平均减少12%~15%,农作物平均增产5%以上,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5.3%,实现节本增收,项目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略) 各地把握关键,集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路径和方法,重点调动养殖场、种植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着力提升种养结合水平、主体服务水平、技术支撑水平,并通过购买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建立粪肥还田长效机制,突出科学施用,优先安排粮油和蔬菜生产,兼顾果茶等经济作物,补充当前种养循环空白区。

会议强调,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四年,各地要在前三年的试点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保持历史耐心,围绕“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总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长效机制;各地要抓住大春用肥关键节点推进粪肥还田,持续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打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新样板”,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更大贡献。

5月21日,全省2024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 (略) 大邑县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已累计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737万亩,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

四 (略) ,拥有推进绿色种养循环的良好基础。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起,四 (略) 24个畜牧大县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三年来,我省各地探索了“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等4种粪肥还田运行模式,遴选培育出140多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养殖场9000多家、种植户12.8万户,年服务面积达250余万亩,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推进会当天,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大邑县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轻简化施肥现场及粪肥还田追溯监管系统。作为成都平原重要的产粮区和畜禽养殖区,大邑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传统运输还田、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还田和浓缩处理还田三种模式,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壮大了9家服务组织,为后续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探索了经验。

截至目前,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项目区化肥用量平均减少12%~15%,农作物平均增产5%以上,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5.3%,实现节本增收,项目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略) 各地把握关键,集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路径和方法,重点调动养殖场、种植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着力提升种养结合水平、主体服务水平、技术支撑水平,并通过购买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建立粪肥还田长效机制,突出科学施用,优先安排粮油和蔬菜生产,兼顾果茶等经济作物,补充当前种养循环空白区。

会议强调,今年是项目实施的第四年,各地要在前三年的试点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保持历史耐心,围绕“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总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农牧循环长效机制;各地要抓住大春用肥关键节点推进粪肥还田,持续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打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新样板”,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更大贡献。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