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100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能源发电与农业收益双赢

内容
 
发送至邮箱

临县100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能源发电与农业收益双赢

眼下,走进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像鱼鳞一样呈方阵排列着,仰角面向天空,高效捕捉着太阳的能量。而在这些光伏板下,一片片大豆苗长势喜人,将原本荒凉贫瘠、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为源源不断输送绿电、为民谋福的“宝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正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曾经的贫困大县,临县借力全国新能源发展契机,引进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和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作为临县建设的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分布在城庄镇武家坪村和白文镇中庄村、赤普浪村、郝家*村,占地4000余亩,于**日成功并网发电。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竣工阶段,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每年可提供1.5亿度至1.7亿度的绿色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910.5吨。

“临县光照条件较好,属于二类光照资源区,水平面辐照量可达到1582.9kwh/㎡,这是我们选择把光伏项目落户到临县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项目经理张超介绍,我们还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双面双玻光伏太阳能板组件,可从两面接收阳光,让每一寸阳光都发挥它的价值。

为了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向村集体租赁原本利用率低下的坡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实施“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绿色发展合作模式,将光伏发电设备架高到2.5米,既利用光伏板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又给下方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适度的光照,一地两用,阳光共享。同时,通过电池板遮阳的效果,使地表水蒸发量大幅度减少,改善了项目区微环境,带来双向效益。“光伏板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将流转的土 (略) 统一进行规范性、标准化种植,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提高产量。”张超说。

吕梁 (略) 就是“农光互补”项目板下种植的承载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薛波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均衡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土地改良、种植优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光伏项目区域土地的生产潜力。明年,我们计划种植比较耐阴的艾草、丹参、黄芩等中药材,让光伏板下的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薛波说,“农光互补”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增值,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最多的时候用工量可以达到七十人。

当昔日的撂荒地正逐渐变成产出效益的“良田”,村民们切身体会到绿色能源给他们带来改变,带来绿色发展、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过去这里是低产旱地,以前种玉米一亩的收益最多六七百元,作物单一、收益也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愿意耕种了,附近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好了,现在大家不仅有光伏用地流转费,部分村民还能在电站务工,增加收入。”今年64岁的李有生是南沟村村民,之前主要经营着自己的14亩耕地,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过去种地每亩地除去种子、化肥、除草等成本,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钱。”自从光伏项目建设后,李有生先是将自己的14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12600元土地流转费收入,同时来到光伏电站打起了零工。“去年项目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岗位,我来这里工作了5个多月,挣了将近三万元。”提起光伏项目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李有生笑得合不拢嘴。

“光伏项目占武家坪村的2500亩土地,是流转的易地搬迁农户的闲置土地。武家坪村下辖的寨上村、南沟村、西新舍窠等三个自然村的村民统一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湫水柏林苑社区,耕种土地新居旧地两头跑,给村民带来诸多不便。项目落地后,村里与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土地流转费为每年每亩900元,流转年限26年,户均增收1万余元,这也成为了众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钱。”提及光伏项目给农户带来的增收点时,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雁感慨道,“项目建设期间,不少村民参建挣劳务收入;项目建起来后,附近村民参与种植农作物,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益。”

板上有光伏,地上有产业,企业能发展,周边能务工,这就是临县走的光伏+产业的新能源综合发展路子。目前,全县仅光伏发电项目就已经覆盖23个乡镇,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00兆瓦。新能源产业,正成为临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目前,临县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4亿度,年收入达2.5亿元,可解决11000多人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华能国风200MW智慧风力发电项目、中润盛和临县1000MW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等开工建设,着力将临县 (略) 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临县项目推进中心主任秦继明说道。(记者 罗丽)

眼下,走进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像鱼鳞一样呈方阵排列着,仰角面向天空,高效捕捉着太阳的能量。而在这些光伏板下,一片片大豆苗长势喜人,将原本荒凉贫瘠、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为源源不断输送绿电、为民谋福的“宝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正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曾经的贫困大县,临县借力全国新能源发展契机,引进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和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作为临县建设的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分布在城庄镇武家坪村和白文镇中庄村、赤普浪村、郝家*村,占地4000余亩,于**日成功并网发电。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竣工阶段,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每年可提供1.5亿度至1.7亿度的绿色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910.5吨。

“临县光照条件较好,属于二类光照资源区,水平面辐照量可达到1582.9kwh/㎡,这是我们选择把光伏项目落户到临县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项目经理张超介绍,我们还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双面双玻光伏太阳能板组件,可从两面接收阳光,让每一寸阳光都发挥它的价值。

为了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向村集体租赁原本利用率低下的坡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实施“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绿色发展合作模式,将光伏发电设备架高到2.5米,既利用光伏板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又给下方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适度的光照,一地两用,阳光共享。同时,通过电池板遮阳的效果,使地表水蒸发量大幅度减少,改善了项目区微环境,带来双向效益。“光伏板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将流转的土 (略) 统一进行规范性、标准化种植,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提高产量。”张超说。

吕梁 (略) 就是“农光互补”项目板下种植的承载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薛波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均衡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土地改良、种植优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光伏项目区域土地的生产潜力。明年,我们计划种植比较耐阴的艾草、丹参、黄芩等中药材,让光伏板下的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薛波说,“农光互补”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增值,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最多的时候用工量可以达到七十人。

当昔日的撂荒地正逐渐变成产出效益的“良田”,村民们切身体会到绿色能源给他们带来改变,带来绿色发展、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过去这里是低产旱地,以前种玉米一亩的收益最多六七百元,作物单一、收益也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愿意耕种了,附近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好了,现在大家不仅有光伏用地流转费,部分村民还能在电站务工,增加收入。”今年64岁的李有生是南沟村村民,之前主要经营着自己的14亩耕地,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过去种地每亩地除去种子、化肥、除草等成本,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钱。”自从光伏项目建设后,李有生先是将自己的14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12600元土地流转费收入,同时来到光伏电站打起了零工。“去年项目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岗位,我来这里工作了5个多月,挣了将近三万元。”提起光伏项目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李有生笑得合不拢嘴。

“光伏项目占武家坪村的2500亩土地,是流转的易地搬迁农户的闲置土地。武家坪村下辖的寨上村、南沟村、西新舍窠等三个自然村的村民统一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湫水柏林苑社区,耕种土地新居旧地两头跑,给村民带来诸多不便。项目落地后,村里与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土地流转费为每年每亩900元,流转年限26年,户均增收1万余元,这也成为了众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钱。”提及光伏项目给农户带来的增收点时,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雁感慨道,“项目建设期间,不少村民参建挣劳务收入;项目建起来后,附近村民参与种植农作物,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益。”

板上有光伏,地上有产业,企业能发展,周边能务工,这就是临县走的光伏+产业的新能源综合发展路子。目前,全县仅光伏发电项目就已经覆盖23个乡镇,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00兆瓦。新能源产业,正成为临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目前,临县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4亿度,年收入达2.5亿元,可解决11000多人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华能国风200MW智慧风力发电项目、中润盛和临县1000MW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等开工建设,着力将临县 (略) 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临县项目推进中心主任秦继明说道。(记者 罗丽)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