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公告
202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公告
(略) (部):
根据工作安排,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略) 开展202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贯彻落实《 (略) 建设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 (略) 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好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工作大局。
二、课题设置
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设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两类, (略) 公开招标、择优立项。
一般课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资助申请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学科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青年课题:旨在加强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课题正式立项即拨付60%研究经费,剩余40%经费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差别化拨付。
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设一定比例的自筹经费课题,从评审入围课题中择优设立,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参照上述标准自筹研究经费予以资助。
三、申报要求
(一) (略) 社科规划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平和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交叉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融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
(二)学科类研究不再分学科发布具体课题指南。申请人可对照国家社科基金、市社科规划课题近年已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着眼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从学科视角按照选题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
(三)针对现实问题,市社科规划办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聚焦事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拟定了一批方向性研究选题(附后),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参照选题方向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也可自主拟定题目进行申报。
(四)申报课题的选题表述要符合课题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学科视角,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五)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同时列出1-2个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单独申报。
(六)课题组列入研究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七)应用研究类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基础研究类、交叉研究类课题原则上1-2年完成。课题结项成果将择优予以出版资助。
四、申报资格
(一)申请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
2.设有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3.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4.鼓励社会智库等研究机构参与申报。
(二)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 (略) 社科研究单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略) 社科规划课题管理规定,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品行端正、学风优良。
2.一般课题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课题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0月10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0月10日后出生)。
3.以兼职人员身份从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4.全日制在读研究 (略) 社科规划各类课题。符合申报要求的在站博士后人员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三)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作如下限定:
1.申请人同年度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
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规划课题负责人不 (略) 社科规划课题(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4年10月10日之前)。
3.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 (略) 社科规划课题。若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
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课题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
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申请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6.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 (略) 社科规划课题。
7. (略) 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其他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
五、工作安排
(一)市社科规划 (略) 络申报。所需材 (略) 站(http://www.sh-http://**)下载。
(二)申 (略) 社科 (略) ,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系统即可),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写相关申报数据,提交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三)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保证《申请书》数据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申请资格不符合《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
2.选题不符合《申报公告》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课题论证”明显简单草率,填写内容有明显缺项;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的。
3.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的。
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社科 (略) 社科规划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
5.未按要求进行实名认证,或提交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
(四)课题申报系统于9月25日零时至10月8日17时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
本校安排:
请依托本校申报的老师,于9月26日(周四)前完成系统账号注册,10月5日(周六) (略) 上申报并提交(注意仔细阅读申请书填表说明),逾期填报不予受理。
附件:
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联系人:沈晓萍
联系电话:*
科 (略)
2024年9月6日
附件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一、基础研究类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2.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
4.“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和创新实践研究
5.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系及科学内涵研究
6. (略) 理念构建共建共 (略) 治理共同体研究
7.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8.中华民族统一性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研究
9.巩固文化主体性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
10.“四个放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研究
11.海派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
12.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13.国外经济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4.国外社会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5.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观对齐问题研究
16.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研究
17.区域国别学的对象、方法与基本内容研究
18.世界文明演进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
20.协商民主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21.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
二、应用研究类
22.坚持“四个放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样本研究
23.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24.“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 (略) 的重大举措研究
25.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研究
26.上海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研究
27.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强化整体效能研究
28.上海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研究
29.上海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研究
30.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提升贸易枢纽功能研究
31.上海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研究
32.上海一体化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研究
33.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创新突破研究
34.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
35.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研究
36.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
37.推动 (略) 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
38.上海参与共建“ (略) ”高质量发展研究
39.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研究
40.全球制造业博弈对上海产业发展影响与对策研究
41.生产函数变革背景下上海产业跃升研究
42.上海培育世界级未来产业群研究
4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上海产业链韧性升级研究
44.面向新一轮发 (略) 空间布局优化
45.存量土地再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研究
46.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47.旅游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研究
48.上海推动 (略) 建设研究
49.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重点突破领域研究
50.完善上海国资国企分类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研究
51.上海国资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研究
52.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研究
53.上海深度参与全球 (略) 径研究
54. (略) 安全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55.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研究
56.“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57.上海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58.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59.“全过程人民民主” (略) 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60. (略) 视角下深化上海医保基金改革研究
61.一体化建设法治上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
62.上海加强 (略) 建设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研究
63.“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4.大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创新研究
65. (略) (略) 文明建 (略) 径研究
66.文明创建在服务中心大局和基层群 (略) (略) 民文明素质的创新机制研究
67.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68.“海派文化”精神内核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研究
69.新时代上海在中外文明互鉴中 (略) 径研究
70.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和世界美誉 (略) IP研究
71.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科学内涵与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2.上海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73.上海文化出海的战略规 (略) 径研究
74. (略) 更新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75.上海青年二次元文化消费新趋势新业态研究
76. (略) 创新基层党 (略) 和模式研究
77.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8.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
79.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职业群体相关问题研究
80.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问题研究
8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三、交叉研究类
8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研究
83.数字时代“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底层逻辑研究
84.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研究
85. (略)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86.上海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及内生动力研究
87. (略)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88.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趋势及对策研究
89. (略) 运行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90.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91.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略) 径研究
92.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9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略) (部):
根据工作安排,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略) 开展202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贯彻落实《 (略) 建设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 (略) 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好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工作大局。
二、课题设置
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设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两类, (略) 公开招标、择优立项。
一般课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资助申请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学科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青年课题:旨在加强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课题正式立项即拨付60%研究经费,剩余40%经费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差别化拨付。
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设一定比例的自筹经费课题,从评审入围课题中择优设立,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参照上述标准自筹研究经费予以资助。
三、申报要求
(一) (略) 社科规划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平和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交叉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融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
(二)学科类研究不再分学科发布具体课题指南。申请人可对照国家社科基金、市社科规划课题近年已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着眼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从学科视角按照选题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
(三)针对现实问题,市社科规划办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聚焦事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拟定了一批方向性研究选题(附后),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参照选题方向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也可自主拟定题目进行申报。
(四)申报课题的选题表述要符合课题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学科视角,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五)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同时列出1-2个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单独申报。
(六)课题组列入研究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七)应用研究类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基础研究类、交叉研究类课题原则上1-2年完成。课题结项成果将择优予以出版资助。
四、申报资格
(一)申请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
2.设有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3.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4.鼓励社会智库等研究机构参与申报。
(二)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 (略) 社科研究单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略) 社科规划课题管理规定,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品行端正、学风优良。
2.一般课题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课题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0月10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0月10日后出生)。
3.以兼职人员身份从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4.全日制在读研究 (略) 社科规划各类课题。符合申报要求的在站博士后人员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三)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作如下限定:
1.申请人同年度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
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规划课题负责人不 (略) 社科规划课题(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4年10月10日之前)。
3.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 (略) 社科规划课题。若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
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课题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
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申请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6.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 (略) 社科规划课题。
7. (略) 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其他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
五、工作安排
(一)市社科规划 (略) 络申报。所需材 (略) 站(http://www.sh-http://**)下载。
(二)申 (略) 社科 (略) ,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系统即可),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写相关申报数据,提交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三)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保证《申请书》数据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申请资格不符合《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
2.选题不符合《申报公告》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课题论证”明显简单草率,填写内容有明显缺项;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的。
3.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的。
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社科 (略) 社科规划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
5.未按要求进行实名认证,或提交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
(四)课题申报系统于9月25日零时至10月8日17时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
本校安排:
请依托本校申报的老师,于9月26日(周四)前完成系统账号注册,10月5日(周六) (略) 上申报并提交(注意仔细阅读申请书填表说明),逾期填报不予受理。
附件:
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联系人:沈晓萍
联系电话:*
科 (略)
2024年9月6日
附件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一、基础研究类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2.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
4.“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和创新实践研究
5.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系及科学内涵研究
6. (略) 理念构建共建共 (略) 治理共同体研究
7.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8.中华民族统一性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研究
9.巩固文化主体性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
10.“四个放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研究
11.海派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
12.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13.国外经济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4.国外社会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5.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观对齐问题研究
16.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研究
17.区域国别学的对象、方法与基本内容研究
18.世界文明演进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
20.协商民主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21.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
二、应用研究类
22.坚持“四个放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样本研究
23.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24.“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 (略) 的重大举措研究
25.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研究
26.上海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研究
27.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强化整体效能研究
28.上海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研究
29.上海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研究
30.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提升贸易枢纽功能研究
31.上海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研究
32.上海一体化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研究
33.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创新突破研究
34.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
35.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研究
36.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
37.推动 (略) 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
38.上海参与共建“ (略) ”高质量发展研究
39.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研究
40.全球制造业博弈对上海产业发展影响与对策研究
41.生产函数变革背景下上海产业跃升研究
42.上海培育世界级未来产业群研究
4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上海产业链韧性升级研究
44.面向新一轮发 (略) 空间布局优化
45.存量土地再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研究
46.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47.旅游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研究
48.上海推动 (略) 建设研究
49.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重点突破领域研究
50.完善上海国资国企分类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研究
51.上海国资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研究
52.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研究
53.上海深度参与全球 (略) 径研究
54. (略) 安全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55.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研究
56.“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57.上海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58.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59.“全过程人民民主” (略) 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60. (略) 视角下深化上海医保基金改革研究
61.一体化建设法治上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
62.上海加强 (略) 建设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研究
63.“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4.大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创新研究
65. (略) (略) 文明建 (略) 径研究
66.文明创建在服务中心大局和基层群 (略) (略) 民文明素质的创新机制研究
67.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68.“海派文化”精神内核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研究
69.新时代上海在中外文明互鉴中 (略) 径研究
70.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和世界美誉 (略) IP研究
71.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科学内涵与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2.上海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73.上海文化出海的战略规 (略) 径研究
74. (略) 更新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75.上海青年二次元文化消费新趋势新业态研究
76. (略) 创新基层党 (略) 和模式研究
77.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8.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
79.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职业群体相关问题研究
80.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问题研究
8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三、交叉研究类
8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研究
83.数字时代“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底层逻辑研究
84.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研究
85. (略)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86.上海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及内生动力研究
87. (略)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88.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趋势及对策研究
89. (略) 运行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90.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91.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略) 径研究
92.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9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略) (部):
根据工作安排,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略) 开展202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贯彻落实《 (略) 建设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 (略) 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好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工作大局。
二、课题设置
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设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两类, (略) 公开招标、择优立项。
一般课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资助申请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学科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青年课题:旨在加强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课题正式立项即拨付60%研究经费,剩余40%经费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差别化拨付。
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设一定比例的自筹经费课题,从评审入围课题中择优设立,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参照上述标准自筹研究经费予以资助。
三、申报要求
(一) (略) 社科规划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平和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交叉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融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
(二)学科类研究不再分学科发布具体课题指南。申请人可对照国家社科基金、市社科规划课题近年已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着眼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从学科视角按照选题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
(三)针对现实问题,市社科规划办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聚焦事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拟定了一批方向性研究选题(附后),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参照选题方向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也可自主拟定题目进行申报。
(四)申报课题的选题表述要符合课题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学科视角,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五)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同时列出1-2个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单独申报。
(六)课题组列入研究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七)应用研究类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基础研究类、交叉研究类课题原则上1-2年完成。课题结项成果将择优予以出版资助。
四、申报资格
(一)申请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
2.设有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3.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4.鼓励社会智库等研究机构参与申报。
(二)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 (略) 社科研究单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略) 社科规划课题管理规定,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品行端正、学风优良。
2.一般课题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课题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0月10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0月10日后出生)。
3.以兼职人员身份从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4.全日制在读研究 (略) 社科规划各类课题。符合申报要求的在站博士后人员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三)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作如下限定:
1.申请人同年度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
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规划课题负责人不 (略) 社科规划课题(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4年10月10日之前)。
3.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 (略) 社科规划课题。若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
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课题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
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申请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6.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 (略) 社科规划课题。
7. (略) 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其他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
五、工作安排
(一)市社科规划 (略) 络申报。所需材 (略) 站(http://www.sh-http://**)下载。
(二)申 (略) 社科 (略) ,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系统即可),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写相关申报数据,提交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三)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保证《申请书》数据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申请资格不符合《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
2.选题不符合《申报公告》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课题论证”明显简单草率,填写内容有明显缺项;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的。
3.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的。
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社科 (略) 社科规划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
5.未按要求进行实名认证,或提交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
(四)课题申报系统于9月25日零时至10月8日17时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
本校安排:
请依托本校申报的老师,于9月26日(周四)前完成系统账号注册,10月5日(周六) (略) 上申报并提交(注意仔细阅读申请书填表说明),逾期填报不予受理。
附件:
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联系人:沈晓萍
联系电话:*
科 (略)
2024年9月6日
附件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一、基础研究类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2.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
4.“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和创新实践研究
5.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系及科学内涵研究
6. (略) 理念构建共建共 (略) 治理共同体研究
7.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8.中华民族统一性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研究
9.巩固文化主体性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
10.“四个放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研究
11.海派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
12.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13.国外经济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4.国外社会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5.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观对齐问题研究
16.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研究
17.区域国别学的对象、方法与基本内容研究
18.世界文明演进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
20.协商民主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21.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
二、应用研究类
22.坚持“四个放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样本研究
23.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24.“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 (略) 的重大举措研究
25.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研究
26.上海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研究
27.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强化整体效能研究
28.上海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研究
29.上海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研究
30.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提升贸易枢纽功能研究
31.上海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研究
32.上海一体化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研究
33.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创新突破研究
34.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
35.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研究
36.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
37.推动 (略) 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
38.上海参与共建“ (略) ”高质量发展研究
39.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研究
40.全球制造业博弈对上海产业发展影响与对策研究
41.生产函数变革背景下上海产业跃升研究
42.上海培育世界级未来产业群研究
4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上海产业链韧性升级研究
44.面向新一轮发 (略) 空间布局优化
45.存量土地再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研究
46.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47.旅游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研究
48.上海推动 (略) 建设研究
49.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重点突破领域研究
50.完善上海国资国企分类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研究
51.上海国资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研究
52.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研究
53.上海深度参与全球 (略) 径研究
54. (略) 安全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55.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研究
56.“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57.上海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58.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59.“全过程人民民主” (略) 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60. (略) 视角下深化上海医保基金改革研究
61.一体化建设法治上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
62.上海加强 (略) 建设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研究
63.“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4.大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创新研究
65. (略) (略) 文明建 (略) 径研究
66.文明创建在服务中心大局和基层群 (略) (略) 民文明素质的创新机制研究
67.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68.“海派文化”精神内核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研究
69.新时代上海在中外文明互鉴中 (略) 径研究
70.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和世界美誉 (略) IP研究
71.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科学内涵与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2.上海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73.上海文化出海的战略规 (略) 径研究
74. (略) 更新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75.上海青年二次元文化消费新趋势新业态研究
76. (略) 创新基层党 (略) 和模式研究
77.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8.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
79.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职业群体相关问题研究
80.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问题研究
8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三、交叉研究类
8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研究
83.数字时代“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底层逻辑研究
84.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研究
85. (略)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86.上海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及内生动力研究
87. (略)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88.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趋势及对策研究
89. (略) 运行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90.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91.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略) 径研究
92.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9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略) (部):
根据工作安排,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略) 开展2024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贯彻落实《 (略) 建设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 (略) 社科规划课题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好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工作大局。
二、课题设置
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设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两类, (略) 公开招标、择优立项。
一般课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资助申请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学科视角的创新性研究。
青年课题:旨在加强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开展原创性研究,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一般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元。课题正式立项即拨付60%研究经费,剩余40%经费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差别化拨付。
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设一定比例的自筹经费课题,从评审入围课题中择优设立,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参照上述标准自筹研究经费予以资助。
三、申报要求
(一) (略) 社科规划课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平和上海特色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前沿,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和上海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交叉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融合,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
(二)学科类研究不再分学科发布具体课题指南。申请人可对照国家社科基金、市社科规划课题近年已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着眼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从学科视角按照选题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
(三)针对现实问题,市社科规划办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聚焦事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拟定了一批方向性研究选题(附后),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参照选题方向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也可自主拟定题目进行申报。
(四)申报课题的选题表述要符合课题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学科视角,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
(五)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学科进行申报,同时列出1-2个相关学科。交叉研究单独申报。
(六)课题组列入研究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
(七)应用研究类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基础研究类、交叉研究类课题原则上1-2年完成。课题结项成果将择优予以出版资助。
四、申报资格
(一)申请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
2.设有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3.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4.鼓励社会智库等研究机构参与申报。
(二)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1. (略) 社科研究单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略) 社科规划课题管理规定,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品行端正、学风优良。
2.一般课题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课题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0月10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0月10日后出生)。
3.以兼职人员身份从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4.全日制在读研究 (略) 社科规划各类课题。符合申报要求的在站博士后人员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三)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市社科规划课题申报作如下限定:
1.申请人同年度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只 (略) 社科规划课题申报。
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规划课题负责人不 (略) 社科规划课题(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24年10月10日之前)。
3.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 (略) 社科规划课题。若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略) 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
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有较大关联的,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课题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
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 (略) 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申请结项时须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6.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 (略) 社科规划课题。
7. (略) 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其他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
五、工作安排
(一)市社科规划 (略) 络申报。所需材 (略) 站(http://www.sh-http://**)下载。
(二)申 (略) 社科 (略) ,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系统即可),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写相关申报数据,提交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三)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保证《申请书》数据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申请资格不符合《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
2.选题不符合《申报公告》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课题论证”明显简单草率,填写内容有明显缺项;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的。
3.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的。
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社科 (略) 社科规划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
5.未按要求进行实名认证,或提交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
(四)课题申报系统于9月25日零时至10月8日17时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
本校安排:
请依托本校申报的老师,于9月26日(周四)前完成系统账号注册,10月5日(周六) (略) 上申报并提交(注意仔细阅读申请书填表说明),逾期填报不予受理。
附件:
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联系人:沈晓萍
联系电话:*
科 (略)
2024年9月6日
附件1:202 (略)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选题
一、基础研究类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2.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
4.“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和创新实践研究
5.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系及科学内涵研究
6. (略) 理念构建共建共 (略) 治理共同体研究
7.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8.中华民族统一性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研究
9.巩固文化主体性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
10.“四个放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研究
11.海派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
12.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13.国外经济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4.国外社会学发展前沿问题与评析研究
15.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观对齐问题研究
16.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研究
17.区域国别学的对象、方法与基本内容研究
18.世界文明演进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
20.协商民主和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21.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
二、应用研究类
22.坚持“四个放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样本研究
23.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研究
24.“十五五”期间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 (略) 的重大举措研究
25.上海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研究
26.上海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研究
27.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强化整体效能研究
28.上海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研究
29.上海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研究
30.上海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提升贸易枢纽功能研究
31.上海发展高端航运服务,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研究
32.上海一体化推进国际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研究
33.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创新突破研究
34.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研究
35.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研究
36.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研究
37.推动 (略) 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
38.上海参与共建“ (略) ”高质量发展研究
39.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研究
40.全球制造业博弈对上海产业发展影响与对策研究
41.生产函数变革背景下上海产业跃升研究
42.上海培育世界级未来产业群研究
4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上海产业链韧性升级研究
44.面向新一轮发 (略) 空间布局优化
45.存量土地再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研究
46.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47.旅游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研究
48.上海推动 (略) 建设研究
49.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重点突破领域研究
50.完善上海国资国企分类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研究
51.上海国资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研究
52.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研究
53.上海深度参与全球 (略) 径研究
54. (略) 安全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55.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研究
56.“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57.上海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58.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59.“全过程人民民主” (略) 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60. (略) 视角下深化上海医保基金改革研究
61.一体化建设法治上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
62.上海加强 (略) 建设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研究
63.“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4.大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创新研究
65. (略) (略) 文明建 (略) 径研究
66.文明创建在服务中心大局和基层群 (略) (略) 民文明素质的创新机制研究
67.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研究
68.“海派文化”精神内核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研究
69.新时代上海在中外文明互鉴中 (略) 径研究
70.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和世界美誉 (略) IP研究
71.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科学内涵与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2.上海在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73.上海文化出海的战略规 (略) 径研究
74. (略) 更新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75.上海青年二次元文化消费新趋势新业态研究
76. (略) 创新基层党 (略) 和模式研究
77.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上海创新实践研究
78.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
79.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职业群体相关问题研究
80.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问题研究
8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
三、交叉研究类
8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研究
83.数字时代“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底层逻辑研究
84.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研究
85. (略)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
86.上海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及内生动力研究
87. (略)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88.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趋势及对策研究
89. (略) 运行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90.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91.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略) 径研究
92.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9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