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二、提名单位(或专家)、奖种与等级
提名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奖种与等级: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装置性能要求高、连接节点损伤控制及易修复性不足、韧性抗震体系突破难等问题,开展了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发明了系列经济高效的消能减震技术,并建立成套设计和应用方法,研发了多类型损伤可控的装配化连接技术与节点智能优化方法,建立了多阶耗能、震损易修的装配式结构和体系化抗震韧性提升技术,建立了完备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质控体系,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项目成果形成“技术及装置研发—设计及优化方法—建筑结构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并应用于国内外的学校、住宅、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推进了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韧性技术的提升与发展,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降低了建筑耗能等。项目成果对我省及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着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以及广阔的前景和推广价值。
四、项目简介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工业化转型和绿色建筑实现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国家对建筑结构的震损控制及震后功能快速恢复愈发重视。项目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研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科研课题,15年来持续攻关。在经济高效且多阶耗能的消能减震技术、损伤可控且便捷装卸的装配化连接技术、损伤可控且便捷修复的高韧性装配式体系集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提升的“技术及装置研发—设计及优化方法—建筑结构系统集成”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基于 (略) 理的钢材强度弱化新方 (略) 部低强损伤控制技术;研发了基于摩擦滑移-SMA-剪切塑性组合的多阶耗能、自复位消能减震技术;建立了基于功能和能量平衡的阻尼器性能化塑性设计方法。为装配式建筑的震损控制和安全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2)分别围绕装配式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研发了高效适用的全装配式连接技术,建立了考虑节点半刚性的装配式节点构造智能寻优和基于多层级防震目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体系。为装配式建筑的高效装配和抗震韧性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3)提出了铰接支撑双重抗震低多层和高强钢柱-高韧性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立了梁端外包UHPC搭接式和摩擦-承载-SMA多阶耗能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了两级减震和抗震砌体墙围护系统,打造了完备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质控体系,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
项目技术成果形成了特色装配式减震及节点技术,打造了高抗震韧性集成体系,已应用于国内20余个省、 (略) (略) ,以及非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的高地震烈度办公楼、医院、学校、重点民生工程等100余个工程项目中,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代表性科技成果
序号 |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震后自复位的偏心支撑钢框架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中国 | CN*B | 2018年12月4日 | 第*号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弯剪分离的装配式混凝土梁-耗能段组合节点 | 中国 | CN*B | 2023年12月1日 | 第*号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全装配式混凝土梁-混凝土柱-钢支撑组合连接节点 | 中国 | CN*B | 2023年12月1日 | 第*号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Y形偏心支撑结构中的可更换扩孔螺栓连接型消能梁段及其施工方法 | 中国 | CN*B | 2019年5月24日 | 第*号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砌体墙抗震加强装置 | 中国 | CN*B | 2022年1月11日 | 第*号 |
6 | 发明专利 |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钢支撑-低屈服点钢连梁可复位结构 | 中国 | CN*B | 2023年10月13日 | 第*号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施工用起吊装置 | 中国 | CN*B | 2022年6月17日 | 第*号 |
8 | 论文 | 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中国 |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17.04.0306 | 2018年8月15日 | 工程力学, 35(8): 144-153 |
9 | 论文 | Mechanism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novel precast concrete beam-to-very short shear link joint: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美国 | DOI:10.1016/j.istruc.2023.* | 2023年8月26日 | Structures, 2023, 56, * |
10 | 论文 | Seismic behavior of bottom-flange-bolted type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 considering the slab effect | 英国 | DOI:10.1016/j.engstruct.2020.* | 2021年2月9日 |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29: * |
六、完成人
排名 |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的贡献 |
1 | 胡淑军 | 结构实验室主任 | 副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
2 | 余玉洁 | 无 | 教授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
3 | 胡方鑫 | 副系主任 | 副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 |
4 | 钟 瑾 | 总经理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5 | 张荣平 | 技术部经理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6 | 熊进刚 | 院党委书记 | 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 |
7 | 张 波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瑞林 (略) | 中国瑞林 (略) | 对创新点1、3做出重要贡献。 |
8 | 曾思智 | 董事长 | 正高级工程师 | 赣 (略) | 赣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9 | 徐朋静 | 副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10 | 熊信福 | 总工程师 | 正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11 | 王 湛 | 无 | 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
12 | 周 强 | 副系主任 | 副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13 | 王霄翔 | 无 | 博士后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 |
14 | 罗海平 | 总工程师 | 工程师 | 赣 (略) | 赣 (略)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15 | 魏洛菲 | 无 | 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七、完成单位
南昌大学、 (略) 、 (略)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瑞林 (略) 、赣 (略)
八、公示时间
公示期为2024年12月9日至2024年12月13日,对以上公示内容如有异议,请及时向赣 (略) 反馈。
公司联系电话:0797-*
邮箱:*@*xzhongmei.com
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韧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二、提名单位(或专家)、奖种与等级
提名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奖种与等级: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装置性能要求高、连接节点损伤控制及易修复性不足、韧性抗震体系突破难等问题,开展了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发明了系列经济高效的消能减震技术,并建立成套设计和应用方法,研发了多类型损伤可控的装配化连接技术与节点智能优化方法,建立了多阶耗能、震损易修的装配式结构和体系化抗震韧性提升技术,建立了完备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质控体系,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项目成果形成“技术及装置研发—设计及优化方法—建筑结构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并应用于国内外的学校、住宅、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推进了装配式建筑结构抗震韧性技术的提升与发展,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降低了建筑耗能等。项目成果对我省及我国建筑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着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以及广阔的前景和推广价值。
四、项目简介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工业化转型和绿色建筑实现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国家对建筑结构的震损控制及震后功能快速恢复愈发重视。项目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研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科研课题,15年来持续攻关。在经济高效且多阶耗能的消能减震技术、损伤可控且便捷装卸的装配化连接技术、损伤可控且便捷修复的高韧性装配式体系集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提升的“技术及装置研发—设计及优化方法—建筑结构系统集成”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基于 (略) 理的钢材强度弱化新方 (略) 部低强损伤控制技术;研发了基于摩擦滑移-SMA-剪切塑性组合的多阶耗能、自复位消能减震技术;建立了基于功能和能量平衡的阻尼器性能化塑性设计方法。为装配式建筑的震损控制和安全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2)分别围绕装配式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研发了高效适用的全装配式连接技术,建立了考虑节点半刚性的装配式节点构造智能寻优和基于多层级防震目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体系。为装配式建筑的高效装配和抗震韧性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3)提出了铰接支撑双重抗震低多层和高强钢柱-高韧性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立了梁端外包UHPC搭接式和摩擦-承载-SMA多阶耗能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了两级减震和抗震砌体墙围护系统,打造了完备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质控体系,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抗震韧性。
项目技术成果形成了特色装配式减震及节点技术,打造了高抗震韧性集成体系,已应用于国内20余个省、 (略) (略) ,以及非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的高地震烈度办公楼、医院、学校、重点民生工程等100余个工程项目中,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代表性科技成果
序号 |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震后自复位的偏心支撑钢框架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中国 | CN*B | 2018年12月4日 | 第*号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弯剪分离的装配式混凝土梁-耗能段组合节点 | 中国 | CN*B | 2023年12月1日 | 第*号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全装配式混凝土梁-混凝土柱-钢支撑组合连接节点 | 中国 | CN*B | 2023年12月1日 | 第*号 |
4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Y形偏心支撑结构中的可更换扩孔螺栓连接型消能梁段及其施工方法 | 中国 | CN*B | 2019年5月24日 | 第*号 |
5 | 发明专利 | 一种砌体墙抗震加强装置 | 中国 | CN*B | 2022年1月11日 | 第*号 |
6 | 发明专利 | 高强钢柱-普通钢梁钢支撑-低屈服点钢连梁可复位结构 | 中国 | CN*B | 2023年10月13日 | 第*号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施工用起吊装置 | 中国 | CN*B | 2022年6月17日 | 第*号 |
8 | 论文 | 短剪切型消能梁段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中国 |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17.04.0306 | 2018年8月15日 | 工程力学, 35(8): 144-153 |
9 | 论文 | Mechanism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novel precast concrete beam-to-very short shear link joint: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美国 | DOI:10.1016/j.istruc.2023.* | 2023年8月26日 | Structures, 2023, 56, * |
10 | 论文 | Seismic behavior of bottom-flange-bolted type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 considering the slab effect | 英国 | DOI:10.1016/j.engstruct.2020.* | 2021年2月9日 |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29: * |
六、完成人
排名 |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的贡献 |
1 | 胡淑军 | 结构实验室主任 | 副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
2 | 余玉洁 | 无 | 教授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突出贡献。 |
3 | 胡方鑫 | 副系主任 | 副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对创新点2、3做出突出贡献。 |
4 | 钟 瑾 | 总经理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5 | 张荣平 | 技术部经理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6 | 熊进刚 | 院党委书记 | 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1、2、3做出重要贡献。 |
7 | 张 波 | 无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瑞林 (略) | 中国瑞林 (略) | 对创新点1、3做出重要贡献。 |
8 | 曾思智 | 董事长 | 正高级工程师 | 赣 (略) | 赣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9 | 徐朋静 | 副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10 | 熊信福 | 总工程师 | 正高级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2、3做出重要贡献。 |
11 | 王 湛 | 无 | 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对创新点2做出重要贡献。 |
12 | 周 强 | 副系主任 | 副教授 | 南昌大学 | 南昌大学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13 | 王霄翔 | 无 | 博士后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对创新点1、2做出重要贡献。 |
14 | 罗海平 | 总工程师 | 工程师 | 赣 (略) | 赣 (略)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15 | 魏洛菲 | 无 | 工程师 | (略) | (略) | 对创新点3做出重要贡献。 |
七、完成单位
南昌大学、 (略) 、 (略)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瑞林 (略) 、赣 (略)
八、公示时间
公示期为2024年12月9日至2024年12月13日,对以上公示内容如有异议,请及时向赣 (略) 反馈。
公司联系电话:0797-*
邮箱:*@*xzhongmei.com
江西
江西
江西
江西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