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后疾病健康管理项目采购市场调研公告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项目采购市场调研公告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需求也水涨船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渐渐难以满足患者不断进阶的健康管理诉求。为了全方位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强化医疗服务在时间和流程上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深度满足患者在长期随访、精准用药指导、定期复诊安排以及全面健康促进等多维度的需求,我们计划与专业的健康管理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打造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健康管理体系。我院现 (略) 场调研工作,欢迎有投标意向且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前来参加。

  • 项目内容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参数要求
1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 1 见附件一
  • (略) 按以下要求制作投标资料(一正一副)

1、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2、非法人本人参会的,须提供委托书原件及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3、项目介绍

4、投标单位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包括服务承诺和经营业绩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等)

5、报价单

以上 (略) 红章,装订成册密封包装,包装袋上注明联系人信息。 (略) 于2025年2月7日17:00 前将调研资料邮寄 (略) (略) 采购中心。

洽谈时间另行通知。

商务咨询:采购中心 苏晓广老师 电话:0578-#

技术咨询:信息中心 胡耀斌老师 电话:0578-#

邮编:#

联系地址: (略) (略) 2 (略) (略) 采购中心

2025年2月 7日

附件一:

项目要求:

一、服务范围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应涵盖多种疾病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慢性病,以及手术治疗等具有诊后疾病精细化管理价值的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疾病跟踪与监测:通过电话、微信、小程序、APP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跟踪和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健康教育与咨询:线上/线下定期推送或宣讲相关健康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答疑服务,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用药指导与监督: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略) 方,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并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4.复诊提醒与安排:为患者提供复诊提醒服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为患者安排合适的复诊时间和地点,必要时线下提供就诊服务。

5.异常症状干预:当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与患者沟通,并根据情况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或建议就医。

三、服务团队与人员配置

服务团队应由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人员配置应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来确定,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四、服务形式与周期

服务形式可以包括线上服务(如电话、微信、小程序、APP等)和线下服务(如就医带诊、开药及预约等)。服务周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来确定,可以是短期服务(如3个月、6个月等),也可以是长期服务(如1年、2年等)。

五、技术支持与信息化水平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六、服务效果评估与改进

应对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患者满意度、康复速度、医疗成本等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需求也水涨船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渐渐难以满足患者不断进阶的健康管理诉求。为了全方位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强化医疗服务在时间和流程上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深度满足患者在长期随访、精准用药指导、定期复诊安排以及全面健康促进等多维度的需求,我们计划与专业的健康管理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打造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健康管理体系。我院现 (略) 场调研工作,欢迎有投标意向且符合资质要求的供应商前来参加。

  • 项目内容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参数要求
1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 1 见附件一
  • (略) 按以下要求制作投标资料(一正一副)

1、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2、非法人本人参会的,须提供委托书原件及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3、项目介绍

4、投标单位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包括服务承诺和经营业绩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等)

5、报价单

以上 (略) 红章,装订成册密封包装,包装袋上注明联系人信息。 (略) 于2025年2月7日17:00 前将调研资料邮寄 (略) (略) 采购中心。

洽谈时间另行通知。

商务咨询:采购中心 苏晓广老师 电话:0578-#

技术咨询:信息中心 胡耀斌老师 电话:0578-#

邮编:#

联系地址: (略) (略) 2 (略) (略) 采购中心

2025年2月 7日

附件一:

项目要求:

一、服务范围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应涵盖多种疾病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慢性病,以及手术治疗等具有诊后疾病精细化管理价值的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疾病跟踪与监测:通过电话、微信、小程序、APP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疾病跟踪和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健康教育与咨询:线上/线下定期推送或宣讲相关健康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答疑服务,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用药指导与监督: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略) 方,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并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4.复诊提醒与安排:为患者提供复诊提醒服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为患者安排合适的复诊时间和地点,必要时线下提供就诊服务。

5.异常症状干预:当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与患者沟通,并根据情况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或建议就医。

三、服务团队与人员配置

服务团队应由具备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人员配置应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来确定,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四、服务形式与周期

服务形式可以包括线上服务(如电话、微信、小程序、APP等)和线下服务(如就医带诊、开药及预约等)。服务周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来确定,可以是短期服务(如3个月、6个月等),也可以是长期服务(如1年、2年等)。

五、技术支持与信息化水平

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六、服务效果评估与改进

应对诊后疾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患者满意度、康复速度、医疗成本等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