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1").css("display","block");//视图时要用包围varflashvars={f:size,s:"0",c:"0",e:"2",v:"80",p:"1",lv:"0",loaded:"loadedHandler",my_url:encodeURIComponent(window.location.href)};..." />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忠府发〔2021〕3号
忠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忠县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9日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方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1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定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2,深入实施“十项行动方案”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4,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位居渝东北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民营经济占比70%。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四大产业集群框架已经建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速壮大,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入推进,成功创建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重庆市(忠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城乡建设焕发新面貌,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乌杨新区、临港新城稳步开发,特色中等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一兴四美·七彩大地”5美丽乡村形象彰显。绿色发展翻开新篇章,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渝东北前列,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5%。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渝万高铁开工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打造,万吨级新生港开港试运行,电竞小镇提速建设,“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开园,工业园区框架突破10平方公里。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3.6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成功摘掉市级贫困县帽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教育、卫生、就业、文体、民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率先在全市实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6,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 属性 | “十三五”规划 目标 | 2020年 完成情况 | |
2020年 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5 | *5年年均8.8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 | *5年年均9.4 |
3 |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1 | *5年年均10.6 |
一、创新发展 | ||||||
4 | 工业及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及其他投资的比例 | % | 预期性 | 42:48:10 | 43.5:38.5:18 | |
5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预期性 | 12:50:38左右 | 13:44.4:42.6 | |
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0.5左右 | 0.48 | |
7 |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 人 | 预期性 | 145 | 148.1 | |
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年 | 预期性 | 37 | 72.3 | |
9 | 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预期性 | 25 | 31.25 | |
10 | 农产品商品率 | % | 预期性 | 80左右 | 76 | |
11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 预期性 | 18 | 22.5 | |
12 | 互联网普及率 | % | 预期性 | 60 | 68.5 | |
二、协调发展 | ||||||
13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预期性 | 5.2 | 5.56 | |
14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60 | 70 | |
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48 | 50 | |
16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预期性 | 2.35:1 | 2.3:1 | |
17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3 | 3 | |
三、绿色发展 | ||||||
18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51以上 | 52 | |
19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 方米 | 约束性 | 550以上 | 600 | |
20 | 县城发展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37】 | |
2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约束性 | 75 | 97.8 | |
22 | 长江干流水质 | 类 | 约束性 | Ⅲ(含总磷) | Ⅱ | |
23 | 化学需氧量下降 | % | 约束性 | 【8.5】 | 【8.5】 | |
24 | 二氧化硫下降 | % | 约束性 | 【3.9】 | 【7.8】 | |
25 | 氨氮下降 | % | 约束性 | 【4.9】 | 【4.9】 | |
26 | 氮氧化物下降 | % | 约束性 | 【50.6】 | 【50.6】 |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23.5】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约束性 | 【35】 | 【35.8】 | |
29 |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约束性 | 95 | 100 | |
30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约束性 | 85 | 86 | |
31 |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 公顷 | 预期性 | 【1250】 | 【1274】 | |
四、开放发展 | ||||||
32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500 | *500 | |
33 | 实际利用内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00】 | — | |
34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400】 | 【414】 | |
35 | 建成投用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 亿元/平方公里 | 预期性 | 50 | 58.5 | |
36 | 客货运总周转量 | 亿吨 | 预期性 | 60 | 60.35 | |
五、共享发展 | ||||||
37 | 贫困人口减少 | 万人 | 约束性 | 【3.5】 | 【3.6】 | |
3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约束性 | 3.5 | 3.2 | |
39 |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 | 预期性 | 95以上 | 95.5 | |
4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约束性 | 10.5 | 10.5 | |
41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预期性 | 78 | 78 | |
42 |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率 | % | 约束性 | 8.4 | 9.1 | |
43 | 撤并村公路通达率 | % | 预期性 | 100 | 100 |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均为可比价;2.带【】为五年累计数;3.“*”表示未完成目标的指标,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4.“—”表示国家取消此指标统计。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对忠县发展的深切关怀,市委陈敏尔书记高度关注忠县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十三五”期间先后两次对忠县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忠县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县作为“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并获得全市“发挥沿江通道作用”“建设长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7”等重大支持,全县发展迎来了新使命、新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忠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全县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成为全市借鉴典范,经济增长多次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全县上下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百万忠县人期盼多年的“高铁梦”“港口梦”“大学梦”正在实现。今日之忠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社会预期更加看好。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忠县自身看,全县经济体量较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四上”企业8总数较少;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有待增强,城镇化率低于渝东北平均水平;对外通道不畅,至今无铁路过境,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仍然突出;生态建设压力较大,资源约束趋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迅速崛起,带来重要市场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带来重要政策机遇;共建“一带一路”9、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10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带来重要改革机遇;铁公水空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速打造、产业承接平台迅速壮大,带来重要开放机遇。这些机遇将为忠县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有助于忠县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谋划全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双特”发展思路12,加快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1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标中央、市委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全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忠县将紧紧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面构建起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生态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特色中等城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综合考虑全县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勇于探索、尽力而为、把事干成、把事办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特色产业基地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成群、创新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壮大,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高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和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地区生产总值达650亿元以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万元。
山水宜居之城再展新颜值。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共生,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美轮美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初步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十三五”末累计下降15%。
城乡融合发展再迈新步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构筑,“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绘就忠县大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1:1。
“两群”绿色协同发展再翻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沿江通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营造,成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重要联结点,“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达150亿元,全县港口吞吐量达4000万吨以上。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现状 | 2025年目标 | 指标 属性 |
一、综合经济实力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4.1 | *8左右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5.6 | 7.6 | 预期性 |
3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13:44.4: 42.6 | 10:44:46 | 预期性 |
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3 | *8 | 预期性 |
5 |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70 | 72 | 预期性 |
6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7.8 | 12 | 预期性 |
二、特色产业基地 | |||||
7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22.5 | 35 | 预期性 |
8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1:1 | 2:1 | 预期性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 2 | *8左右 | 预期性 |
10 | 游客综合接待量 | 万人次 | 1006.7 | 1600 | 预期性 |
1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48 | 1 | 预期性 |
12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81 | 2.4 | 预期性 |
1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5 | 25 | 预期性 |
三、山水宜居之城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预期性 |
15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平方 公里 | 25.6 | 35 | 预期性 |
16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2.91 | 16 | 预期性 |
17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95 | 97 | 预期性 |
18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 | 31.8 | 45 | 预期性 |
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
19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天 | 357 | ≥340 | 约束性 |
20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全市 下达 | 约束性 |
2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3.5】 | 【15】 | 约束性 |
23 | 森林覆盖率 | % | 52 | ≥55 | 约束性 |
五、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 |||||
24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8.1 | *8左右 | 预期性 |
25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2.3:1 | 2.1:1 | 预期性 |
26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 | 89.6 | 92 | 预期性 |
27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81.6 | 90 | 预期性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万人 | 【5.53】 | 【3.75】 | 预期性 |
2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5 | 11.5 | 约束性 |
30 |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78 | 79.5 | 预期性 |
31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59 | 3.6 | 预期性 |
32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1 | 4 | 预期性 |
33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4 | 预期性 |
六、“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 |||||
34 |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 | 亿元 | 40 | 150 | 预期性 |
35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500 | 3000 | 预期性 |
36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14】 | 【600】 | 预期性 |
37 |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 亿元 | 78.6 | 150 | 预期性 |
38 | 港口货运吞吐量 | 万吨 | 1135 | 4000 | 预期性 |
七、安全发展 | |||||
3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40.5 | ≥40 | 约束性 |
40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037 | <0.025 | 约束性 |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篇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第四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培育,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
第一节 培育多层次创新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力争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6个。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实体平台。鼓励依托成渝两地优势产业基础和丰富科研机构资源,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三一”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重庆中试基地、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忠县分中心、聚融新材料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市级、县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有率达50%,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0家以上。
第五章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积极提高农业、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在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吸引成渝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来忠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提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成果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以“忠州创业谷”“时代创业梦工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一批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青)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打造“忠县特色、重庆示范、全国先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农户”服务指导模式。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精准施策多维度培育人才,建设人才强县。
第一节 加快人才聚集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完善全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忠县籍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实施“项目引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计划,争取“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来忠服务。持续实施教育、卫生“三名”工程14,以及法律人才进村社、干部互派挂职等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水平。加快推进“忠文化”干部学院建设,提升干部人才培训能力。积极开展与成渝地区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深化协同育才。搭建异地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抓好“重庆英才”等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完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人才服务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忠州英才”服务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激励引导,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15。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16,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二节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补偿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业务,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用补贴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资源集聚科技创新,用好用活创业种子投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科技创新等资金,积极争取天使投资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子基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17,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管理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持续开展“忠州英才”“忠州工匠”等创新先进评选,挖掘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1个。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趋势,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特色产业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链条完备、相互耦合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壮大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推动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建设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小型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产业链,创新发展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等产业,打造渝东北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页岩气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有序承接化学原料药产业转移,加快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基地建设,构建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全产业链,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提速推进中药成品药研发,强化成品药品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培育数控机床、智能零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强化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推进水轮机实现产业再造,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提速推进优质资源产业化综合利用,创建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资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
专栏3 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
新能源产业。三元材料、负极材料、PACK、电池盖帽、隔膜、锂电池生产设备,锂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页岩气钻采及相关设备生产研发、水力压裂、页岩气清洁储存,风能、生物质能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抗肿瘤、抗高血压、中枢神经型、降血糖等专业特色型原料药,化学创新药、成品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小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 智能装备产业。高速高精度研磨机、精雕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及其零部件,3D打印装备材料,物联网电缆、物联网管网、物联网装备、物联网电气安全等集成电路配套和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制造,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镁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等。 资源加工产业。砂石、岩盐等综合利用,水泥、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砌块墙板、装配式建筑、超高活性复合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建材生产;柑橘、笋竹、畜禽、粮油、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 |
第二节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优化特色工业布局,发挥乌杨新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引导苏家、水坪工业组团企业向乌杨新区集聚,力争2025年工业园区集中度达90%。规划建设3个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产地加工。推动乌杨新区扩规模、齐配套、促融合,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生产要素配套,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推行园区全覆盖式智能监测,构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园区。
专栏4 乌杨新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完工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规划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续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道路管网(二期)、电力通道等项目,推动生态工业园场平工程(二期三期四期)、乌杨新区西部拓展区道路工程(一期二期)、西部拓展区连接道工程(一期)、西部拓展区基础设施(场平工程一期二期)、乌杨新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乌杨公用码头疏港大道、乌杨新区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G50沪渝高速公路忠县普乐出口改造等工程。 配套服务。建成乌杨新区中学,推动乌杨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集中居住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忠县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实施园区“吃住娱乐行购”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孵化服务中心、园区物流中心、乌杨新区农贸市场、乌杨新区郊野公园等项目。 生态环保。续建乌杨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乌杨新区污水提升泵站及二期配套管网工程,推动实施乌杨新区边坡治理、地块绿化、配套道路等工程,实施乌杨新区海绵城市改造、乌杨新区建筑弃土消纳场等项目。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作用,提速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共同推进,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资金,推动产业深度配套,构建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链长制”18,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增强关键产品配套能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硬核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19,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20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
第九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升,构建优质高效、业态先进、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积极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与成渝地区水港、铁路港、航空港等联动协作,加快建设新生港物流枢纽园区,打造市级物流网络节点。加大现代物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新发展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8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忠设立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21,培育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和枢纽物流,打造物流综合枢纽。完善商贸物流通道网络体系,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城乡共同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城乡物流体系,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加快实现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一体化。强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融合发展。推进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全县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与商流、制造流、资金流、信息流联动发展。推动以农产品、汽摩、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与专业物流融合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快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业。积极承接成渝地区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争取更多金融机构来忠设立分支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授信尽职免责,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首次贷款、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投放规模。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比例。发展供应链金融22,积极推广工程建设“中标贷”23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线上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电竞产业
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电子竞技+”,推进电竞产业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电竞+赛事”“电竞+峰会”“电竞+直播”“电竞+研发”“电竞+发行”“电竞+教育”“电竞+旅游”电竞产业生态圈。推进电竞小镇“三区六园”建设,打造知名的宜赛、宜游、宜业、宜居电竞小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心。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与国内知名电竞公司合作,积极引入电竞游戏研发运营、电竞赛事运营举办、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动漫开发、人才培训、装备及衍生品制造等企业。深化与四川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战略合作,联动打造知名电竞赛事品牌,合作培养电竞产业特色人才,建设中国西部电竞产业高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升级版)和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丰富线上业态、提升线上服务、规范线上管理。加快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推进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建设,促进城乡物流配送降本增效。加快打造“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加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管理,促进电商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改造传统商贸交易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电商培训体系,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电商人才精准孵化培训。强化优质电商品牌打造,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5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0亿元。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能源管理、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价值链。实施“设计+”工程,积极引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机构。加快推进三一绿色智能建筑园建设,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制造+服务”和“生产+服务”示范企业。加大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推动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转型,围绕公共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引进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实行社会化运作。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工程咨询、信用、知识产权等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着力引入一批知名展会在忠设立分会场,培育电竞、汽车、美食、婚庆等本地品牌展会,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会展业态,举办线上展销展会。
第六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多形式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推动商贸业态升级,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节假日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加强产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便利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提升特色餐饮消费,围绕柑橘、竹笋等菜品扩充衍生菜系,打造“忠州好味”特色餐饮品牌,增强消费吸引力。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融合发展健康服务消费。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医疗服务,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形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多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天子山康养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康养基地。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激发老年用品消费潜能。推动传统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发展多元素中医药服务健康管理。扩大体育消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健身组织、健身指导人才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培育健康咨询、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消费。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格局。加快发展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24,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普惠性幼儿园,促进特色教育消费。积极发展以中医美容、妇幼保健医学美容为主的医美产业。提高房产中介、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租赁、装饰装潢等生活性服务业组织化程度。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建设临港新城物流园、渝东北进出口肉类及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中国柑橘贸易基地等项目,推动实施电商及零担物流产业园、高营铺综合商贸物流园、乌杨综合货运枢纽、沙石集散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园、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综合农批市场、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柑橘集散中心、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江三峡石宝盆景小镇(盆栽)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新增100个快递营业点,实施物流企业创A工程。 金融服务业。实施期货、基金、信托、证券、保险、担保等新型金融业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县金融网点达165个,金融市场主体达35家,存贷款规模达1100亿元左右,存贷比达66%。 电子商务。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升级版)、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壮大“柑橘网”,实施电商主体培育及人才精准孵化等工程。 电子竞技。建设电竞小镇“三区六园”(电竞产业区、生活配套区、滨江游乐区和赛事园、孵化园、教育园、装备园、体验园、科普园),推动数字产业大楼、电竞主题酒店、电竞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50家电竞类企业培育工程,新增5个区域性知名电竞赛事品牌。 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工程,开展以动漫、网游设计研发及运营服务、内部管理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新培育民营检验检测机构7家、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40家、专业中介服务机构40家等。 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十亿级忠州商圈,全县入驻国内外知名连锁店、精品店、旗舰店达300家,星级酒店达20家,社区及家政服务市场主体达500家。 |
第十章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速壮大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产业,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提升大数据产业的质量和规模,构筑大数据核心产业、大数据关联产业、大数据衍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链。推动区域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推动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文旅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城市服务大数据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发展数字媒体应用、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动画、数字展示、视觉传播设计等数字传媒产业。推动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探索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忠县设立总部及结算中心。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5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加快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培育一批自动化、数字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水平。聚焦现代建筑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打造一批智慧果园、智慧养殖场。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一网统筹推进线上管理,提档升级县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城市运营、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休闲旅游、购物消费、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26,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推进政府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同企业数据平台对接,促进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逐步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打造智慧忠州。
第四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十一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切实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切实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东挽长三角,西融成渝地区,南连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接渝(蓉)新欧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联动新格局。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优化发展对外经贸,扩大对外出口,拓展供给市场。
第二节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加强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互补互惠互赢。建立健全协调联动体制机制,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协同协作、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融入“万达开”27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提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加大与广安、渠县等地合作,推动川东渝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沿江通道作用,推进新生港进港铁路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港口协作联动,积极推动梁平、垫江至新生港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创建长江“鱼刺型”物流节点最佳发展模式,打造北煤南运重要中转基地,为川东北、渝东北和渝东南广大经济腹地提供快捷便利的水运通道。争取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推动万吨级船舶“江海直达”。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特色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 加快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协同,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努力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减轻环境负荷,联动探索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以新生港为依托,围绕贯通南北、畅联东西,推动以铁路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作,携手万州、长寿力争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联动渝东北区县柑橘品牌打造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强化与丰都、万州、石柱等长江沿线著名景区文化挖掘、功能拓展、设施配套等合作。主动对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28。深化与大渡口区、大足区区群合作,加强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交流合作。
第四节 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分类推进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风景旅游区保护和开发,实现产、城、村、景和谐互融。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抓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古镇古寨”名片联动建设“石宝寨+石柱西沱古镇+水磨溪”片区,围绕“壮美长江”名片联动建设“皇华岛+独珠半岛+复兴镇+石柱沿溪镇”片区,联动辐射东溪镇、涂井乡、石柱王场镇、黎场乡,打造功能完善、显山露水、亲江近江的特色江城,构建“一镇一特色”的江镇体系,保护江村“生长在自然山水之中”整体格局,推动产城景有机融合。
建设“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依托“忠州七景”29,打造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的景区带。推动石宝寨景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景区。合理利用皇华岛独特资源,强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提速打造三峡港湾,建成市级旅游度假区。塑造独珠半岛“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渡无人舟自横”乡村意境,建设三峡橘海“橘海新田园、江村新生活”意象美景,打造集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为一体的三峡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综合游客接待量达1300万人次以上。
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发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重要联结点优势,健全与万州、石柱共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赢,加快打造“两群”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源。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一体化。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积极推进石宝至西沱长江大桥前期工作。
第十二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消费业态,不断增强忠州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城市特色商圈及街区建设,打造业态现代、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转有序、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区。配套完善忠州商圈,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建设,强化忠州购物公园运营,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着力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吸引高端消费回流。打造“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提档升级巴王、中博美食街,加快建设三峡港湾民俗风情街、电竞体验街等特色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服务体系,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消费新风尚,加快乡镇商贸发展,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打造乡村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商贸小镇。
第二节 营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策划“贯穿全年、覆盖全城”消费促销系列活动,创新推出“云逛街”“云端美食节”等线上活动。多元化举办线下消费促进活动,唱响“赏在忠州、购在忠州、食在忠州、娱在忠州”。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开展12315“五进”活动30,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访责任制和赔偿先支付制度。试点商圈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滩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维权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提升·满意在忠州”放心消费专项服务行动,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专栏6 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特色商圈和街区。建设忠州商圈,打造三峡港湾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等,加快推进五洲国际商贸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特色商贸小镇等项目建设。 放心消费示范点。打造放心消费示范商场(超市、市场)25家、放心消费示范经营户(网点)95家、市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示范点10家、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5个,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4家、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0家,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3个。 |
第十三章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围绕“两新一重”31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抗旱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渠道,积极争取部委专项、中央预算内、三峡后续等资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建立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库。增强投资有效性,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PPP32、TOD33、EOD34、REITs35等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债券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良性投资循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深化推进政企、银企合作,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36,绘就“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护建设,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生猪、蔬菜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利益补偿。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良种推广力度,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效益农业,建立以粮油、蔬菜、生猪为保供产业,柑橘、笋竹为优势产业,健康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水产、调味品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中蜂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良种扩繁基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粮油作物产量遥感定标系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认证。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柑橘、笋竹、生猪等一批产值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示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开展柑橘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
专栏7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千年良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农业园区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笋竹、优质粮油、生态蔬菜等3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农产品保供给工程。推动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达产,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标改造柑橘老果园5万亩、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新发展稻田养殖3万亩,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渔业休闲观光工程等;新增肉兔出栏100万只、肉羊出栏2万只、肉牛出栏6000头,建设肉兔、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园区);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茶叶2.5万亩、中药材2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建成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产品加工。推进柑橘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等项目,实施优质粮油、笋竹、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生态渔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工程等,推动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工程等,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0家。 农产品流通。推动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工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新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果品冷链中心等项目。 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创建忠县柑橘全国地理标志,新培育50个产品品牌,新增“两品一标”60个以上。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基地、柑橘人工智能试验区、柑橘交易(大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建成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 |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为导向,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做强中心村、特色村,分类推进村庄打造。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多功能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37,推进“四好农村路”38建设,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100%。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卫生健康共同体。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和农村医保报销比例,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75%。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连片改造。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2025年美丽乡村示范村达150个。
专栏8 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新建“四好农村路”15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单车道改双车道1500公里、窄路面加宽500公里、油返砂改造500公里。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扩建村办公会议室50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3000平方米,新建老年活动室、电商运营点等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文化室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实施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示范带工程等,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10座,改造农村户厕3.35万户,实施乡村绿化5000亩,新建或改造垃圾收集点10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2万个、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实施“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美丽乡村、“三峡库心”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 农村人才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 |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实现可持续、扩大惠及面”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政策衔接、产业帮扶衔接、就业帮扶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巩固服务提升衔接、考核衔接”,推动脱贫政策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实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脱贫攻坚重点投入力度不减,强化兜底保障体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运营管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强化消费扶贫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产业扶贫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扶志扶智,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立完善边缘乡镇、边缘村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和帮扶机制,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
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突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连片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多规合一”3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自然+智慧、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突出“江城”“江镇”“江村”“江景”特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确定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和底线控制要求,形成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式的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四片区”40城市开发,做好城市规划“留白”,充分保障城市拓展用地需求。把控好城市基础开发、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形态开发,重塑城市空间秩序。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功能,规划建设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拓展延伸,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品质与形象并重。加快乌杨新区开发、临港新城建设、电竞小镇打造、忠州老城有机更新,高质量打造站城景融合发展的高铁新城,提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城市有序拓展与有机更新相融合。统筹推进新区、新城交通路网建设,畅通城市内循环。推动乌杨、新生、复兴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协同连片发展,加快港口、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完善商业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廊、管线、管网下地,建设海绵城市41。保护好山际线、水际线、天际线,加强城市临近山体、河流、公园等建筑形态和风貌管控,建设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学采取分时段、分路段等方式增加停车位,加强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美丽滨江带升级。推广新型绿色建材和建造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小区”。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城市细管、智管、众管,常态化推行“马路办公”42,完善一批“劳动者港湾”4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和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合理调节停车需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运行协调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快构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专栏9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市政道路桥梁。建成忠信大道、疏港大道、?井河二桥等项目,推动鸣玉溪东环路、银山安置点连接道、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道路、高铁枢纽站片区对外连接道、人民路三小段道路、人民路改扩建、白公路至滨江路连接道、白公路至环城西路连接道、巴山粮库地块配套市政道路、橘城首座至乐天花园段道路改造工程、苏家组团北面市政道路、职教中心后门至五岔路口交通枢纽、交警队沿玉溪三桥下穿道至三公里市政道路、九蟒市政道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推进临港新城高营铺片区管网工程、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管网工程、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电竞小镇污水管网工程、城区给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实施城镇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项目。 城市品位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良玉故里郊野公园、银山滨江公园、鸣玉溪公园、?井河滨湖公园、五洲国际城配套公园等城市公园,配套完善一批“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汉阙广场,实施忠义大道及忠州大道等城市主要通道观景平台工程、城市功能照明改造工程等。 城市配套更新。推动忠县城区及11个镇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城区慢行系统提质工程、忠州城区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城区人行过街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区架空管线下地、城市智能停车等工程,建设州屏滨江路、州屏环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等公共停车楼(库)。 |
第二节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
优化城镇体系,推进重点镇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长江沿线为轴带的城镇群,提高城镇服务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推进石宝、新立、乌杨、拔山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开展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
第三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实行居住登记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落实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落实“人地钱挂钩”44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十六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各类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丰富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45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管效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46试点,在具备条件的村全面推开。持续深化“三社”融合47,健全融合机制,提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强化金融支持,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提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畅外联高效立体交通网
畅通对外大交通。主动衔接国家及区域大通道,提升东融西联、南引北接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速推进铁路建设,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48和全市“米”字型高铁网49,加快货运铁路运输干线建设,强化沿线地区协作联动,努力形成串联川东北、渝东北片区,联通渝东南片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网络。加快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50,织密全县“大”字型高速路网,合理布局高速出入口。加快推进新生港建设,提档升级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旅游码头,积极融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枢纽建设。强化长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大支流航道综合开发利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扎实推动通用机场建设,提升航空互通水平。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力度,力争县域国道中二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100%、省道中三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85%。强化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一批连接重要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加快打通毗邻区县“断头路”,提高毗邻区县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推进县乡道改扩建,建成一批高等级快速干线路,畅通县内交通网络微循环,建成“1小时”通勤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交通治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图1 忠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专栏10 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加快建设渝万高铁忠县段,积极开展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力争开工广垫忠黔铁路、万忠黔高铁、梁忠石货运铁路,积极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忠县至万州段),加快梁忠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及早开工。 国省干线。推动G348胥家垭口至高营铺段、G348胥家垭口至顺溪段、G348野鹤镇卫生院至砖厂、G348香水大桥至撮箕铺段、G348汝溪至涂井段、G350拔山互通至杨柳村段、G350王院子垭口至西流安置房段、S204新桥大桥至沙田大桥、兴峰至三元段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实施G350县城段改线等工程。 县乡道路。新(改扩)建石宝大桥至忠诚村、梁平界至金鸡段、长岭至垫江界段、石子至洋渡段、金竹铺至石子段、石宝至松林段、白石至两河段、两河至丰都界段公路,实施金鸡至泰来(双龙)、拔山至下观音桥、永丰至凌云至两河、马灌至上观音桥路口、三汇经金龙至高洞、金鸡至许家坝段等43个县乡重要连接道。 港口航道。推动新生港一期工程(首批)、新生港一期工程(第二批)、海螺专用码头技改扩能、乌杨二区公用码头(二期、三期)、邓家沱专用码头、龙滩河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实施龙滩河航道整治。 民航。开工建设通用机场。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渝万高铁忠县站站房及配套设施、G348汝溪服务区、G350拔山服务区等项目,实施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工程等,推进13个乡镇客运站、177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开展普通公路路网改造和日常养护工程。 |
第二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为引领,提速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构建覆盖城乡关键节点5G网络体系,累计建设5G基站2500个。强化千兆光纤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推进IPv6网络51规模化部署与升级,实现全县公共区域智能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构筑全域覆盖的高效网络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0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0%。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讯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忠县大数据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
加快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以“数字+”“互联网+”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建立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汽车油电气充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园、体育场馆、宾馆、停车场等场地充电桩,布局建设新能源充电站20个、充电桩1000个。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构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动电力工业生产运营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
第三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推动重庆中部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忠县段建设,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与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优化农业灌区水利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设施,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抓好三峡后续工作。
提升治水防洪能力。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加快推进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庄防洪标准。持续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抓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预警系统防灾避灾效益。
图2 忠县“十四五”骨干水源工程布局图
专栏11 水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扩建黄钦水库,建设香山(泰来)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石花水库、杨眉水库、大林水库、巴耳沟水库等6个小型水库,实施两河水库至磨子水库连通工程等,开展鸭子凼水库、回龙水库等25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建黄钦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马耳坝水库中型灌区及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忠石大堰中型灌区、官坝三汇中型灌区等。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扩建香山水厂、水坪水厂,实施香山水厂10万吨深水井提水工程,建设马耳坝水库水厂、杨家坝水库水厂、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增供水规模3.43万吨/日,开展忠州、白公、石宝、黄金等乡镇(街道)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饮水工程。 防洪治理工程。实施长江忠县城区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心”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工程、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雷达工程、移民安置区中小型水库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 |
第四节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网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建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提速推进页岩气开发,构建集开采、液化、储存、调峰、运输、加注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管网向周边乡镇辐射,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达88%。优化区域气源调度和应急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储气能力满足应急用气需求。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输配电网,提升输配电网载荷能力和供电可靠率,积极开展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研究,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的供电网架结构。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优化农村电网。加强县外煤炭输入,确保供需平衡。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专栏12 能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页岩气。完成“涪页10井”“忠1井”“兴页1井”“兴页2井”“兴页10井组”等勘探工程,开工建设复兴地区陆相页岩气田工程,建成年处理120万立方米页岩气液化储备调峰及综合利用项目。 天然气和成品油。建成乌杨配气站、高营铺配气站、磨子配气站及其LNG应急储备调峰加注站、忠信路油气电综合能源示范站等储备设施工程,推动中石化外输管线分输阀室至磨子乡外输管线、漕溪河至胥家垭口燃气管线、乌杨工业园至“烽烟三国”燃气管线等线路工程建设。 电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石宝等6个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以及石马至普乐等3个110千伏电网建设工程,开展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建设临港新城变电站、?井桥头电力生产及检用房等项目,建设郑公至苏家片区电力排管廊工程等。 煤炭。开展毗邻地区煤炭输入战略合作,推动新生港煤炭中转前期研究。 可再生能源开发。规划建设100兆瓦农光互补示范二期基地、生物质能热电工程、风电开发等项目,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前期,持续实施中核重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程。 |
第六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八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有力有序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县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服务全县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争取中央和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忠县建设。加强国资监管,推动国有资本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规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健全“四上”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商会协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节 加强“四上”企业培育
坚持“抓大壮小扶微”,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四上”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质量提升。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旗舰型企业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工程,扩大“四上”企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资质建筑企业和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完善“四上”企业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52。2025年,全县“四上”企业数量达550家。
第十九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营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编制财政规划,加强财政预算与全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围绕全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推动产业政策普惠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措施。制定全县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实施差异化考核。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二十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增强对全县重点任务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力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财政关系。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种管理,培育壮大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施统一的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53普遍落实。建立健全竞争政策落实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健全市场要素运营机制,规范化运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和点状用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推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
第二十二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54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二节 持续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55改革,推动建立便捷高效、统一规范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智能系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56,实现“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及时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持续开展“简证便民”行动。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探索推广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拓展“信用重庆(忠县)”平台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积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层次信用信息整合。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探索筹建国有征信机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积极拓展信用应用领域及场景,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氛围。
第七篇 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
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铸平台、优环境、育主体,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十三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开放平台,加强项目策划、政策创新,建设运营平台和物流枢纽,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做强产业开放平台,完善对外开放功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乌杨新区开放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与市场合作建设及管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转移承接“主战场”。加快建设临港新城,招引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打造具有仓储加工、集中采购、保税展示、看样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等功能的对外贸易商品集散中心。积极争取在新生港设立开放口岸和保税港区,提升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电竞小镇,按照产城融合、产教一体理念,打造数字经济开放平台。高水平运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窗口平台。提速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三峡库区建设的新试验区。
第二十四章 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理念,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措施,着力招引优质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招商、情怀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驻点招商、市场招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全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健全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57,优化招商扶持政策,提升园区项目“投入率、产出率、容积率、贡献率、影响力”。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理念,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第二十五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高外贸水平和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基础,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忠县特产馆,积极策划及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论坛,提高“忠县造”国际影响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积极融入中欧班列(成渝),对接“渝满俄”班列58,深化与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经贸合作。依托新生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拓展更多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主动对接外资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拓展和深化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第二节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忠橙”、笋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发展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电竞等服务贸易。鼓励支持服装、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装备零部件等工业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价值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出口企业达80家。
第八篇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六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忠文化”融入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发挥“忠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建设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文艺作品、打造教育基地、编印教育读本、举办文化论坛、开展公祭巴蔓子活动、讲好文化故事,推动“忠文化”活的传承,充分激发百万忠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新时代文明宣教场所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购得文明”“乐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忠县”。
第二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度挖掘巴文化、忠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汉阙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通过革命文化与忠文化、城市文化结合,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重庆特质、忠县特点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期待。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加强培养农村文化中心户,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社区文化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自助微型图书馆、城市休闲阅读书吧。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广泛开展乡村文艺会演、社区文化节、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打造忠县数字文化云,完善图书馆数字信息化体系,鼓励在条件好、人口多的乡镇建设数字电影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融媒体60中心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石宝寨、皇华城等文物修缮保护与利用,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推动忠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推出一批非遗特色文创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探索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开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县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专栏1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巴蔓子广场、县图书馆分馆、县文化馆分馆、档案馆及档案托管中心、文图总分馆数字文化云等,实施乡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等,规划建设三峡考古博物馆、忠县美术馆等。 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实施临江岩摩崖造像、秦作木大院、开禧寺、广积寺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复建振宗禅寺、万福塔、文峰塔等古迹前期研究,推动忠州矮人舞、虫雕、高台狮舞、船工号子、邱氏泥塑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花桥东岩村、永丰东方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建设洋渡历史文化名镇等。 |
第二十八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全县自然生态、文旅融合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精品景区打造,实施“文化+”“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内容、知识仓库、人机交互、全息成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化文创与电竞、旅游、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创新实践和创客产品体验活动,加强各类创新创业示范的认定和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孵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引入跨界经营的文化业态,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影院、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等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农牧业、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手工艺品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
第二节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做精做美做大做靓“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天子山、翠屏山、东溪河、电竞小镇、“烽烟三国”等特色资源,加快三峡港湾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依托高铁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井沟旅游度假区。培育发展石宝寨景区水寨风情、民俗技艺、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等新兴业态,拓展石宝旅游快速公路功能,建设最美旅游公路。加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花田景观、农田艺术图案、农田艺术作品、农田节庆等创意,展现臻美乡土文化、乡土元素、乡土符号。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忠州历史,融入文化创意,丰富白公祠文博景区内涵。实施景区景点“添A”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一批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休闲怡然的旅游点。到2025年,力争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80亿元。
第三节 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
聚力发挥“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融合大IP价值,打好“长江三峡”牌、“赛事节会”牌、“田园乡村”牌、“忠文化”牌,塑造忠县“大三峡”精品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增强文化旅游底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体育、农业、工业、交通、医疗深度融合,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优化打造忠州夜景,丰富城市旅游体验。研发巴蔓子、秦良玉传奇经典故事旅游产品,提升“烽烟三国”品牌价值。推动体旅深度融合,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引入专业赛事品牌,创意举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节会。推动农旅融合,做优“中国柑橘城”等旅游品牌,挖掘气候资源,打造宜居宜游康养品牌,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积极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知名目的地。实施全媒体宣传,提升忠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交通干线与景区串联,完善景区景点内外公共交通、绿色通道、慢行系统、接待中心、停车场、标志标识等建设,全面打通旅游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车站、码头,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提速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忠州旅游云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星级饭店、酒店和旅游民宿互补的高品质旅游住宿体系,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服务点。推动游轮服务创新升级,开发特色游轮新产品、新品牌。
专栏14 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项目
精品旅游景区。打造三峡港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宝寨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橘海景区、天子山景区、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巴国故郡云上天街、东溪·忠州印象文旅小镇、“忠文化”文旅综合体、忠县民俗风情街等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烽烟三国”。 乡村旅游。打造升级“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拔山金色杨柳、东溪河水上乐园、八斗台避暑休闲旅游、翠屏山健身旅游等景点景区,推进白公街道银山社区“千里樱园”乡村旅游、黄金花田溪谷、白公街道流水人家、马灌油菜花海、磨子民俗风情旅游、猫耳山红豆杉森林旅游区、汝溪河盐井大峡谷漂流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大岭佛耳崖4个十里长廊等,开发?井地热水休闲养生旅游。 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忠县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建设忠州游客接待中心、石宝旅游码头、三峡港湾景区主干道、三峡港湾自行车慢行道、忠县至石宝寨自行车道、环独珠半岛马拉松跑道及步行慢道、G50高速出(入)口“三峡库心”门户盆景等项目,规划建设皇华岛至千野草场索道、县城至天子山索道、“烽烟三国”水上旅游巴士停靠点等项目。 |
图3 忠县主要旅游景区布局图
??
第九篇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十九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遵循自然格局,着力构建以长江、?井河、汝溪河、渠溪河等跨流域水系,精华山、猫耳山、方斗山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保障全县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区域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三线一单”6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规范、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建设。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6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重大灾害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突出保护长江岸线、重要水体等生态空间,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划定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红豆杉、荷叶铁线蕨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皇华岛湿地公园。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库区消落带治理,加快推进?井河生态调节堰建设。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受损山体恢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加强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专栏15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皇华岛鸟类生境恢复工程、复兴镇凤凰村鹭鸟生态家园、拔山镇凤凰湖生态公园、自然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漕溪河渔业湿地生态区等项目,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建设、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保护工程等。 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汝溪河、大沙河、渠溪河、黄金河、白石河、?井河等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及长江干流河床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质量提升工程、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工业园区长江岸线绿化环境提升工程、苏家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三峡库区绿肥+”生态涵养工程等,推进石子等矿山修复工程,建设石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等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忠州、三汇等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滨江公园、谭家坝等滑坡治理项目建设,开展汝溪河、涂家河等山洪沟治理。 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开发整治25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实施4000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
第三十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防污治污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深入开展防污治污行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城市货运车、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扬尘污染“红黄绿”分类管理,建设扬尘示范工地、示范道路。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巩固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净化大气环境,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强?井河、白石河、渠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东溪河、大沙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整治。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清漂、清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和达标化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检验监测,确保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突出整治“小散乱”工业企业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断面数值监测预警。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编制农用地分类清单,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等分类管理。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规范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过程。强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防治噪声污染。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医院、学校等周边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
第二节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考虑固废、危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
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面行动体系、监督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以及政策体系。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全与周边地区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专栏16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重点项目
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空气质量网格化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扬尘工地整治等工程。 水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及主要干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升、重点河流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实施全县主要河道及水源地底泥重金属监测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工程、城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水源水库综合保护工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等,实施白石河流域马灌镇段再生水循环利用、拔山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苏家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 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废弃物处置中心、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三一绿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海创固体废物基地、郭云建筑弃土消纳场、朱家湾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完成星博化工、东方农药等土壤修复,实施龙蛇背垃圾填埋场技术改造、生活垃圾分类中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物有机肥加工等项目。 |
第三十一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柑橘、笋竹、红豆杉等特色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农林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碳交易,增加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碳汇。完善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科技住宅,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全面加强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为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保护贡献忠县智慧。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第三十二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积极引导耗能行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健全耗能企业用能承诺信用管理及惩戒机制。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推广应用低能耗建筑技术。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车船用燃油领域天然气替代,加强港口岸电及LNG充能设施建设。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63,统筹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降低。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构建废弃物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十篇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蓝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忠义忠州·现代教育”区域特色。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打造学校风貌特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保教保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打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薄弱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64问题,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县。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捆绑发展机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县。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忠县特殊教育学校扩能,促进残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学生更好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65,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县。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以上。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联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做大做强现有职业高中,积极引进新的职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66计划。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谋划实施一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67职教师资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提升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68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69管理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开放,深度开展成渝地区教育合作。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专栏17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天鹅湖、悦珑湾、鸣玉樾府幼儿园,规划建设爱琴海、御江城等9所幼儿园,加快推进官坝、白石等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推进实验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义务教育。建成苏家小学、巴山小学、九蟒小学,规划建设银山小学、乌杨第二小学、水坪第二小学、三峡港湾配套小学等学校,加快推进实验小学、忠州第二小学、乐天小学、新立小学、三汇镇中心小学等23个小学教学综合设施建设,实施忠州三小、乌杨小学等改扩建工程。建成忠州中学校迁建工程、忠县中学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拔山中学、?井中学等18个中学教学综合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沙田湾中学、永丰镇初级中学等3所寄宿制学校,实施忠县中学等学校隐患排除项目。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县职教中心扩容、县职教中心文创产业实训楼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重庆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望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忠县石宝职业技术学院、养老职业技术学院等。 高等教育。建成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等。 |
第三十四章 实施健康中国忠县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逐年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卫生监测等设备。提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推动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构筑“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70。加快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设智能监测预警预测智慧疾控大数据平台,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水陆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提升医学救援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美丽医院”建设,加快忠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等级创建,推动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增强村卫生室服务效能。纵深开展“纵联横合”医共体71建设,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拓展医疗服务途径,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建设县域卫生信息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提升特殊医疗服务水平,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诊疗中心”。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以慢性病为重点,为市民提供全程化、规范化健康管理,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利用率,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妇科、儿科资源供给,提升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动老年病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院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实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重点开展针刀医学技术等微创技术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增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院中医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以艾草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园、中药材加工厂等建设,推广中药种、产、销、研、技一体化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运动
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升级县体育馆,提升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举办能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标准化运动场、体育馆,加快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健身步道。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市民健康体质。构建以“三馆一园”72为龙头,乡镇健身广场为主体,农体工程为骨干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半小时”体育圈。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持续举办长江三峡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少年后备人才。加强竞技人才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专栏18 健康中国忠县行动重点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综合楼、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医疗机构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 健康促进。实施妇幼保健院迁建、妇女儿童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规划实施重庆三峡民康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 医疗卫生。建设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等,迁扩建中医医院,新(改扩)建县城3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 中医药。实施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开展汝溪、石宝、白石等卫生院针灸、艾灸、中医膏药、敷贴等中医特色诊疗工程,以及任家、磨子等卫生院中医药火罐、推拿、针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积极培育社会中医康养馆等。 体育。建设银山体育中心、乌杨新区体育公园、香山体育公园、南滨体育公园、北滨体育公园等,提档升级县体育馆,规划建设白公路小学运动场、郭云健身步道等项目,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社区健身点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五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贯彻国家生育政策,落实计生奖扶特扶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稳定提升,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落实生育延长产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市民生育意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幼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幼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家庭环境。
第二节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发展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推行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育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申报星级养老机构,积极争取市级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培育忠县本土养老品牌。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鼓励敬老院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建设,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有效措施,加快消除老年“数字鸿沟”。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73。支持企业积极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支持养老护理学校建设,打造渝东北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
专栏19 养老托育服务重点项目
养老托育事业。建设12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95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建成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全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实施新生、汝溪、白石、复兴等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妇幼托育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 养老产业。建设红豆杉大森林康养中心、生产智慧养老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实施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动老年大学迁建、博爱佳园拓展区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六章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提高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落实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着力开发就业岗位,注重提高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就业促进作用,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新职业开发,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贯彻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贯彻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积极拓展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十七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共享、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落实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三十八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渐退制度。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快推进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免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作用。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按需保障、分类供给、规范管理,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实行住房实物和货币化保障并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城市新居民住房问题,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提升安置质量。全面落实新型抚恤优待保障制度,依法依规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完善军休安置制度,切实保障军休人员“两个待遇”74,积极探索解决高龄失能军休人员养老问题。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收养制度,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和修缮管理维护。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专栏2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推进磨子、拔山、永丰、白石等10个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实施“阳光低保”“应救全救”以及互联网“爱心救助”、红十字救助等工程。 殡葬服务。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推进马灌、东溪、新立、汝溪、官坝等10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及黄金、新立、石宝、白石等1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建设。 住房保障。建设三公里(京投)安置房、新生安置房、马灌镇原农行东侧地块拆迁安置房、二公里棚户区拆迁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改造项目玉溪大桥至玉溪三桥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国有企事业单位拆迁还建房、民营企业还迁房等项目,规划建设银山安置点,实施1150套保障性住房工程。 退役军人服务。建设县光荣院,改造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军人公墓等,实施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工程。 |
第三十九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注重机会公平,聚焦妇女、青少年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切实保障基本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促进妇女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入落实“莎姐”75经验,完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贯彻《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青少年事业,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托养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水平。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扎实推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全覆盖。
第四十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全面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全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与减负相结合,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响应机制。加快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完善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以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
专栏21 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程,创建10个平安乡镇(街道)、100个平安村(社区),建设县武警中队、县看守所、县拘留所、县强制戒毒所、忠州街道第一派出所、白公街道派出所、17个基层监管所等办公场所,改扩建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 |
第十一篇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忠县。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四十二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十三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76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突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77,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加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和债券发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稳妥化解公开市场风险。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等物资储备设施,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推动构建与中央、市级互补支撑的储备发展新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
第四十四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流通监管。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底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县乡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发挥村(社)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着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药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制度,突出网购食品、保健食品、疫苗等重点品种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智慧监管,加强监管数据开发应用和开放共享。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县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建设全县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补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专栏22 应急救援重点项目
实施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水上救援、危化救援、矿山救援、工程救援、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公路应急救援基地、周家溪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县应急物资仓库、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猪肉储备基地等项目,推动新生港应急疏港通道工程、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和风险源防控预警体系工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县应急广播升级扩容工程等。 |
第四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深化“枫桥经验”78重庆实践,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理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79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四十六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十七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80、坚定“四个自信”81、做到“两个维护”82,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八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83,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十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十一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县规划体系。根据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目标定位,同步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做深做实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确保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精准落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级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1名词解释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两点”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两地”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3.十项行动方案。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行动方案、以新生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加快三大开发彰显四大特色中等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以美丽忠县为主题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方案、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开放平台为载体的库区开放建设行动方案。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一兴四美·七彩大地”。“一兴”即产业兴;“四美”即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指忠县美丽乡村的整体印象、全域景致。
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红橙绿”三色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红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5例以上的乡镇(街道),橙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1—4例的乡镇(街道),绿色区指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
7.“三峡库心·长江盆景”。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忠县时指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坚定不移护生态、因地制宜谋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以忠县、石柱县沿江区域及万州区武陵镇共11个镇乡、5个街道为主体的区域,涉及长江岸线140公里,共约978平方公里。
8.“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及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9.“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10.“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
1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双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13.“一地一城三区”。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14.教育、卫生“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名医、名院、名院长工程。
15.“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
16.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研项目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设科目比例限制,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项目过程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17.科技创新“后补助”。是政府运用财政资金补贴和支持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科研单位在国家目标指引下,先行投入资金,组织项目研发工作;财政资金“面向结果”进行补助,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即按照约定的金额补助,未完成任务目标,则没有补助,单位需自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
18.“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19.“大手拉小手”行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在大小企业间搭建桥梁,为大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助力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生产效率。
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21.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一个具实质性资产的企业公司对其他公司提供物流相关之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资讯整合及附加价值等服务,或与相关物流服务的行业者合作,提供更完整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发布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
22.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3.“中标贷”。指符合条件的中标企业及中标企业下游供应商、分包商因工程款暂未到位,经工程发包单位、中标企业推荐而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
24.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促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182号),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
25.“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6.“云长制”。“云”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推行“云长制”,旨在进一步细化“管云、管数、管用”的工作任务,此举将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助力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政用、商用和民用价值。
27.“万达开”。指万州区、达州市、开州区。
28.“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指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板块。
29.“忠州七景”。指石宝寨景区、三峡橘海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独珠江村景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景区、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港湾旅游度假区等7个景区。
30. 12315“五进”活动。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
31.“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32.PPP。指政府与私人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
33.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4.EOD。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5.REITs。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36.“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37.农村公路“路长制”。2020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20〕111号),提出推动各县(市、区、旗)设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并分级设置县级路长、乡级路长、村级路长。
38.“四好农村路”。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9.“多规合一”。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40.“一江两岸四片区”。“一江”指长江,“两岸”指城市沿长江两岸布局,“四片区”包括中心城区、乌杨新区、临港新城、水坪新城。
41.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2.“马路办公”。指将办公室设在马路上,以路为岗,服务基层,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发现分析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及规律。
43.“劳动者港湾”。指为环卫工人、市政维护工人、园林绿化工人、城管执法人员、交巡警、协勤协警、志愿者、快递送餐员、公交出租车驾驶员、建筑工、搬运工等群体配置必要生活服务设备设施,提供临时休息的服务场所。
44.“人地钱挂钩”。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45.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46.“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7.“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48.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49.全市“米”字型高铁网。由渝昆高速铁路、渝西高速铁路、渝湘高速铁路、渝贵高速铁路、兰渝高速铁路、渝武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渝达城际铁路八个方向构建形成“米”字型高铁网。
50.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三环”即内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十八射”即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重庆至南充高速公路、重庆至邻水高速公路、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东高速公路、重庆至安康高速公路、重庆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高速公路、重庆至贵阳高速公路、重庆至赤水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复线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泸县高速公路。
51.IPv6网络。即InternetProtocol 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52.“上云、上规、上市”。“上云”是指引导和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使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等云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上规”是指给予企业各类支持,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上市”是指企业通过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有价证券的过程,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53.“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
5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5.“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证照分离”改革以突出“照后减证”为原则,能减的尽量减,能合的尽量合。
56.“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57.“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即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
58.“渝满俄”班列。即从重庆北上,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再到俄罗斯莫斯科的货运班列。
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0.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61.“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2.“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市、县、乡、村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3.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指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要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重要测算指标,逐年减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多和处置不力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
64.“大班额”。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现象。
65.“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66.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67.“双师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
68.破“五唯”。即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69.“县管校聘”。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70.“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即三峡中心医院、县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基层卫生院“三位一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71.“纵联横合”医共体。即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纵联”。向上,与“高精尖”医院建立“医联体”,向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从而实现“县级”更强、“乡镇”更活、“乡村”更稳。
72.“三馆一园”。体育馆、电竞馆、游泳馆和北滨体育公园。
73.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银发经济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74.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75.“莎姐”。发源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统一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莎姐”已成为具有重庆特色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品牌,成为全市检察官、青年志愿者共同的称谓。
76.“僵尸企业”。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
77.“逃废债”行为。一种民事违约行为,强调债务人的主观故意,属于有履行能力而不尽力履行债务的行为。
78.“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五十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79.“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8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1.“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82.“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83.“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抄送:县委各部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监委,
???? 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1年2月19日印发
—65 —??
忠府发〔2021〕3号
忠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忠县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9日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方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1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定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2,深入实施“十项行动方案”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4,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位居渝东北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民营经济占比70%。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四大产业集群框架已经建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速壮大,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入推进,成功创建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重庆市(忠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城乡建设焕发新面貌,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乌杨新区、临港新城稳步开发,特色中等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一兴四美·七彩大地”5美丽乡村形象彰显。绿色发展翻开新篇章,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渝东北前列,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5%。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渝万高铁开工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打造,万吨级新生港开港试运行,电竞小镇提速建设,“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开园,工业园区框架突破10平方公里。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3.6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成功摘掉市级贫困县帽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教育、卫生、就业、文体、民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率先在全市实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6,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 属性 | “十三五”规划 目标 | 2020年 完成情况 | |
2020年 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5 | *5年年均8.8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 | *5年年均9.4 |
3 |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1 | *5年年均10.6 |
一、创新发展 | ||||||
4 | 工业及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及其他投资的比例 | % | 预期性 | 42:48:10 | 43.5:38.5:18 | |
5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预期性 | 12:50:38左右 | 13:44.4:42.6 | |
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0.5左右 | 0.48 | |
7 |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 人 | 预期性 | 145 | 148.1 | |
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年 | 预期性 | 37 | 72.3 | |
9 | 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预期性 | 25 | 31.25 | |
10 | 农产品商品率 | % | 预期性 | 80左右 | 76 | |
11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 预期性 | 18 | 22.5 | |
12 | 互联网普及率 | % | 预期性 | 60 | 68.5 | |
二、协调发展 | ||||||
13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预期性 | 5.2 | 5.56 | |
14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60 | 70 | |
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48 | 50 | |
16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预期性 | 2.35:1 | 2.3:1 | |
17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3 | 3 | |
三、绿色发展 | ||||||
18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51以上 | 52 | |
19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 方米 | 约束性 | 550以上 | 600 | |
20 | 县城发展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37】 | |
2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约束性 | 75 | 97.8 | |
22 | 长江干流水质 | 类 | 约束性 | Ⅲ(含总磷) | Ⅱ | |
23 | 化学需氧量下降 | % | 约束性 | 【8.5】 | 【8.5】 | |
24 | 二氧化硫下降 | % | 约束性 | 【3.9】 | 【7.8】 | |
25 | 氨氮下降 | % | 约束性 | 【4.9】 | 【4.9】 | |
26 | 氮氧化物下降 | % | 约束性 | 【50.6】 | 【50.6】 |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23.5】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约束性 | 【35】 | 【35.8】 | |
29 |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约束性 | 95 | 100 | |
30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约束性 | 85 | 86 | |
31 |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 公顷 | 预期性 | 【1250】 | 【1274】 | |
四、开放发展 | ||||||
32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500 | *500 | |
33 | 实际利用内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00】 | — | |
34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400】 | 【414】 | |
35 | 建成投用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 亿元/平方公里 | 预期性 | 50 | 58.5 | |
36 | 客货运总周转量 | 亿吨 | 预期性 | 60 | 60.35 | |
五、共享发展 | ||||||
37 | 贫困人口减少 | 万人 | 约束性 | 【3.5】 | 【3.6】 | |
3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约束性 | 3.5 | 3.2 | |
39 |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 | 预期性 | 95以上 | 95.5 | |
4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约束性 | 10.5 | 10.5 | |
41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预期性 | 78 | 78 | |
42 |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率 | % | 约束性 | 8.4 | 9.1 | |
43 | 撤并村公路通达率 | % | 预期性 | 100 | 100 |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均为可比价;2.带【】为五年累计数;3.“*”表示未完成目标的指标,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4.“—”表示国家取消此指标统计。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对忠县发展的深切关怀,市委陈敏尔书记高度关注忠县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十三五”期间先后两次对忠县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忠县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县作为“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并获得全市“发挥沿江通道作用”“建设长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7”等重大支持,全县发展迎来了新使命、新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忠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全县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成为全市借鉴典范,经济增长多次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全县上下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百万忠县人期盼多年的“高铁梦”“港口梦”“大学梦”正在实现。今日之忠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社会预期更加看好。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忠县自身看,全县经济体量较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四上”企业8总数较少;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有待增强,城镇化率低于渝东北平均水平;对外通道不畅,至今无铁路过境,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仍然突出;生态建设压力较大,资源约束趋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迅速崛起,带来重要市场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带来重要政策机遇;共建“一带一路”9、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10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带来重要改革机遇;铁公水空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速打造、产业承接平台迅速壮大,带来重要开放机遇。这些机遇将为忠县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有助于忠县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谋划全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双特”发展思路12,加快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1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标中央、市委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全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忠县将紧紧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面构建起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生态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特色中等城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综合考虑全县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勇于探索、尽力而为、把事干成、把事办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特色产业基地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成群、创新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壮大,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高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和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地区生产总值达650亿元以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万元。
山水宜居之城再展新颜值。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共生,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美轮美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初步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十三五”末累计下降15%。
城乡融合发展再迈新步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构筑,“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绘就忠县大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1:1。
“两群”绿色协同发展再翻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沿江通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营造,成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重要联结点,“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达150亿元,全县港口吞吐量达4000万吨以上。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现状 | 2025年目标 | 指标 属性 |
一、综合经济实力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4.1 | *8左右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5.6 | 7.6 | 预期性 |
3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13:44.4: 42.6 | 10:44:46 | 预期性 |
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3 | *8 | 预期性 |
5 |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70 | 72 | 预期性 |
6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7.8 | 12 | 预期性 |
二、特色产业基地 | |||||
7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22.5 | 35 | 预期性 |
8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1:1 | 2:1 | 预期性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 2 | *8左右 | 预期性 |
10 | 游客综合接待量 | 万人次 | 1006.7 | 1600 | 预期性 |
1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48 | 1 | 预期性 |
12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81 | 2.4 | 预期性 |
1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5 | 25 | 预期性 |
三、山水宜居之城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预期性 |
15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平方 公里 | 25.6 | 35 | 预期性 |
16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2.91 | 16 | 预期性 |
17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95 | 97 | 预期性 |
18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 | 31.8 | 45 | 预期性 |
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
19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天 | 357 | ≥340 | 约束性 |
20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全市 下达 | 约束性 |
2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3.5】 | 【15】 | 约束性 |
23 | 森林覆盖率 | % | 52 | ≥55 | 约束性 |
五、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 |||||
24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8.1 | *8左右 | 预期性 |
25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2.3:1 | 2.1:1 | 预期性 |
26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 | 89.6 | 92 | 预期性 |
27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81.6 | 90 | 预期性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万人 | 【5.53】 | 【3.75】 | 预期性 |
2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5 | 11.5 | 约束性 |
30 |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78 | 79.5 | 预期性 |
31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59 | 3.6 | 预期性 |
32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1 | 4 | 预期性 |
33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4 | 预期性 |
六、“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 |||||
34 |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 | 亿元 | 40 | 150 | 预期性 |
35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500 | 3000 | 预期性 |
36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14】 | 【600】 | 预期性 |
37 |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 亿元 | 78.6 | 150 | 预期性 |
38 | 港口货运吞吐量 | 万吨 | 1135 | 4000 | 预期性 |
七、安全发展 | |||||
3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40.5 | ≥40 | 约束性 |
40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037 | <0.025 | 约束性 |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篇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第四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培育,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
第一节 培育多层次创新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力争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6个。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实体平台。鼓励依托成渝两地优势产业基础和丰富科研机构资源,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三一”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重庆中试基地、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忠县分中心、聚融新材料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市级、县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有率达50%,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0家以上。
第五章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积极提高农业、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在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吸引成渝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来忠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提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成果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以“忠州创业谷”“时代创业梦工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一批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青)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打造“忠县特色、重庆示范、全国先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农户”服务指导模式。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精准施策多维度培育人才,建设人才强县。
第一节 加快人才聚集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完善全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忠县籍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实施“项目引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计划,争取“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来忠服务。持续实施教育、卫生“三名”工程14,以及法律人才进村社、干部互派挂职等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水平。加快推进“忠文化”干部学院建设,提升干部人才培训能力。积极开展与成渝地区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深化协同育才。搭建异地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抓好“重庆英才”等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完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人才服务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忠州英才”服务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激励引导,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15。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16,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二节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补偿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业务,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用补贴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资源集聚科技创新,用好用活创业种子投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科技创新等资金,积极争取天使投资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子基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17,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管理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持续开展“忠州英才”“忠州工匠”等创新先进评选,挖掘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1个。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趋势,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特色产业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链条完备、相互耦合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壮大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推动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建设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小型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产业链,创新发展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等产业,打造渝东北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页岩气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有序承接化学原料药产业转移,加快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基地建设,构建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全产业链,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提速推进中药成品药研发,强化成品药品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培育数控机床、智能零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强化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推进水轮机实现产业再造,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提速推进优质资源产业化综合利用,创建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资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
专栏3 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
新能源产业。三元材料、负极材料、PACK、电池盖帽、隔膜、锂电池生产设备,锂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页岩气钻采及相关设备生产研发、水力压裂、页岩气清洁储存,风能、生物质能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抗肿瘤、抗高血压、中枢神经型、降血糖等专业特色型原料药,化学创新药、成品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小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 智能装备产业。高速高精度研磨机、精雕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及其零部件,3D打印装备材料,物联网电缆、物联网管网、物联网装备、物联网电气安全等集成电路配套和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制造,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镁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等。 资源加工产业。砂石、岩盐等综合利用,水泥、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砌块墙板、装配式建筑、超高活性复合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建材生产;柑橘、笋竹、畜禽、粮油、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 |
第二节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优化特色工业布局,发挥乌杨新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引导苏家、水坪工业组团企业向乌杨新区集聚,力争2025年工业园区集中度达90%。规划建设3个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产地加工。推动乌杨新区扩规模、齐配套、促融合,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生产要素配套,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推行园区全覆盖式智能监测,构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园区。
专栏4 乌杨新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完工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规划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续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道路管网(二期)、电力通道等项目,推动生态工业园场平工程(二期三期四期)、乌杨新区西部拓展区道路工程(一期二期)、西部拓展区连接道工程(一期)、西部拓展区基础设施(场平工程一期二期)、乌杨新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乌杨公用码头疏港大道、乌杨新区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G50沪渝高速公路忠县普乐出口改造等工程。 配套服务。建成乌杨新区中学,推动乌杨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集中居住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忠县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实施园区“吃住娱乐行购”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孵化服务中心、园区物流中心、乌杨新区农贸市场、乌杨新区郊野公园等项目。 生态环保。续建乌杨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乌杨新区污水提升泵站及二期配套管网工程,推动实施乌杨新区边坡治理、地块绿化、配套道路等工程,实施乌杨新区海绵城市改造、乌杨新区建筑弃土消纳场等项目。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作用,提速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共同推进,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资金,推动产业深度配套,构建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链长制”18,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增强关键产品配套能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硬核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19,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20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
第九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升,构建优质高效、业态先进、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积极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与成渝地区水港、铁路港、航空港等联动协作,加快建设新生港物流枢纽园区,打造市级物流网络节点。加大现代物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新发展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8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忠设立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21,培育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和枢纽物流,打造物流综合枢纽。完善商贸物流通道网络体系,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城乡共同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城乡物流体系,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加快实现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一体化。强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融合发展。推进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全县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与商流、制造流、资金流、信息流联动发展。推动以农产品、汽摩、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与专业物流融合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快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业。积极承接成渝地区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争取更多金融机构来忠设立分支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授信尽职免责,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首次贷款、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投放规模。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比例。发展供应链金融22,积极推广工程建设“中标贷”23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线上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电竞产业
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电子竞技+”,推进电竞产业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电竞+赛事”“电竞+峰会”“电竞+直播”“电竞+研发”“电竞+发行”“电竞+教育”“电竞+旅游”电竞产业生态圈。推进电竞小镇“三区六园”建设,打造知名的宜赛、宜游、宜业、宜居电竞小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心。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与国内知名电竞公司合作,积极引入电竞游戏研发运营、电竞赛事运营举办、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动漫开发、人才培训、装备及衍生品制造等企业。深化与四川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战略合作,联动打造知名电竞赛事品牌,合作培养电竞产业特色人才,建设中国西部电竞产业高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升级版)和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丰富线上业态、提升线上服务、规范线上管理。加快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推进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建设,促进城乡物流配送降本增效。加快打造“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加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管理,促进电商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改造传统商贸交易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电商培训体系,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电商人才精准孵化培训。强化优质电商品牌打造,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5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0亿元。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能源管理、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价值链。实施“设计+”工程,积极引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机构。加快推进三一绿色智能建筑园建设,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制造+服务”和“生产+服务”示范企业。加大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推动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转型,围绕公共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引进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实行社会化运作。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工程咨询、信用、知识产权等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着力引入一批知名展会在忠设立分会场,培育电竞、汽车、美食、婚庆等本地品牌展会,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会展业态,举办线上展销展会。
第六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多形式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推动商贸业态升级,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节假日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加强产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便利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提升特色餐饮消费,围绕柑橘、竹笋等菜品扩充衍生菜系,打造“忠州好味”特色餐饮品牌,增强消费吸引力。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融合发展健康服务消费。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医疗服务,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形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多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天子山康养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康养基地。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激发老年用品消费潜能。推动传统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发展多元素中医药服务健康管理。扩大体育消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健身组织、健身指导人才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培育健康咨询、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消费。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格局。加快发展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24,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普惠性幼儿园,促进特色教育消费。积极发展以中医美容、妇幼保健医学美容为主的医美产业。提高房产中介、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租赁、装饰装潢等生活性服务业组织化程度。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建设临港新城物流园、渝东北进出口肉类及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中国柑橘贸易基地等项目,推动实施电商及零担物流产业园、高营铺综合商贸物流园、乌杨综合货运枢纽、沙石集散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园、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综合农批市场、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柑橘集散中心、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江三峡石宝盆景小镇(盆栽)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新增100个快递营业点,实施物流企业创A工程。 金融服务业。实施期货、基金、信托、证券、保险、担保等新型金融业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县金融网点达165个,金融市场主体达35家,存贷款规模达1100亿元左右,存贷比达66%。 电子商务。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升级版)、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壮大“柑橘网”,实施电商主体培育及人才精准孵化等工程。 电子竞技。建设电竞小镇“三区六园”(电竞产业区、生活配套区、滨江游乐区和赛事园、孵化园、教育园、装备园、体验园、科普园),推动数字产业大楼、电竞主题酒店、电竞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50家电竞类企业培育工程,新增5个区域性知名电竞赛事品牌。 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工程,开展以动漫、网游设计研发及运营服务、内部管理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新培育民营检验检测机构7家、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40家、专业中介服务机构40家等。 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十亿级忠州商圈,全县入驻国内外知名连锁店、精品店、旗舰店达300家,星级酒店达20家,社区及家政服务市场主体达500家。 |
第十章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速壮大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产业,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提升大数据产业的质量和规模,构筑大数据核心产业、大数据关联产业、大数据衍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链。推动区域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推动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文旅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城市服务大数据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发展数字媒体应用、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动画、数字展示、视觉传播设计等数字传媒产业。推动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探索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忠县设立总部及结算中心。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5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加快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培育一批自动化、数字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水平。聚焦现代建筑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打造一批智慧果园、智慧养殖场。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一网统筹推进线上管理,提档升级县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城市运营、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休闲旅游、购物消费、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26,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推进政府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同企业数据平台对接,促进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逐步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打造智慧忠州。
第四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十一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切实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切实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东挽长三角,西融成渝地区,南连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接渝(蓉)新欧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联动新格局。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优化发展对外经贸,扩大对外出口,拓展供给市场。
第二节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加强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互补互惠互赢。建立健全协调联动体制机制,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协同协作、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融入“万达开”27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提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加大与广安、渠县等地合作,推动川东渝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沿江通道作用,推进新生港进港铁路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港口协作联动,积极推动梁平、垫江至新生港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创建长江“鱼刺型”物流节点最佳发展模式,打造北煤南运重要中转基地,为川东北、渝东北和渝东南广大经济腹地提供快捷便利的水运通道。争取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推动万吨级船舶“江海直达”。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特色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 加快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协同,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努力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减轻环境负荷,联动探索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以新生港为依托,围绕贯通南北、畅联东西,推动以铁路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作,携手万州、长寿力争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联动渝东北区县柑橘品牌打造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强化与丰都、万州、石柱等长江沿线著名景区文化挖掘、功能拓展、设施配套等合作。主动对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28。深化与大渡口区、大足区区群合作,加强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交流合作。
第四节 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分类推进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风景旅游区保护和开发,实现产、城、村、景和谐互融。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抓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古镇古寨”名片联动建设“石宝寨+石柱西沱古镇+水磨溪”片区,围绕“壮美长江”名片联动建设“皇华岛+独珠半岛+复兴镇+石柱沿溪镇”片区,联动辐射东溪镇、涂井乡、石柱王场镇、黎场乡,打造功能完善、显山露水、亲江近江的特色江城,构建“一镇一特色”的江镇体系,保护江村“生长在自然山水之中”整体格局,推动产城景有机融合。
建设“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依托“忠州七景”29,打造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的景区带。推动石宝寨景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景区。合理利用皇华岛独特资源,强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提速打造三峡港湾,建成市级旅游度假区。塑造独珠半岛“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渡无人舟自横”乡村意境,建设三峡橘海“橘海新田园、江村新生活”意象美景,打造集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为一体的三峡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综合游客接待量达1300万人次以上。
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发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重要联结点优势,健全与万州、石柱共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赢,加快打造“两群”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源。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一体化。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积极推进石宝至西沱长江大桥前期工作。
第十二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消费业态,不断增强忠州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城市特色商圈及街区建设,打造业态现代、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转有序、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区。配套完善忠州商圈,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建设,强化忠州购物公园运营,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着力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吸引高端消费回流。打造“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提档升级巴王、中博美食街,加快建设三峡港湾民俗风情街、电竞体验街等特色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服务体系,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消费新风尚,加快乡镇商贸发展,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打造乡村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商贸小镇。
第二节 营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策划“贯穿全年、覆盖全城”消费促销系列活动,创新推出“云逛街”“云端美食节”等线上活动。多元化举办线下消费促进活动,唱响“赏在忠州、购在忠州、食在忠州、娱在忠州”。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开展12315“五进”活动30,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访责任制和赔偿先支付制度。试点商圈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滩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维权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提升·满意在忠州”放心消费专项服务行动,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专栏6 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特色商圈和街区。建设忠州商圈,打造三峡港湾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等,加快推进五洲国际商贸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特色商贸小镇等项目建设。 放心消费示范点。打造放心消费示范商场(超市、市场)25家、放心消费示范经营户(网点)95家、市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示范点10家、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5个,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4家、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0家,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3个。 |
第十三章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围绕“两新一重”31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抗旱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渠道,积极争取部委专项、中央预算内、三峡后续等资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建立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库。增强投资有效性,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PPP32、TOD33、EOD34、REITs35等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债券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良性投资循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深化推进政企、银企合作,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36,绘就“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护建设,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生猪、蔬菜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利益补偿。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良种推广力度,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效益农业,建立以粮油、蔬菜、生猪为保供产业,柑橘、笋竹为优势产业,健康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水产、调味品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中蜂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良种扩繁基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粮油作物产量遥感定标系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认证。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柑橘、笋竹、生猪等一批产值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示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开展柑橘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
专栏7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千年良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农业园区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笋竹、优质粮油、生态蔬菜等3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农产品保供给工程。推动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达产,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标改造柑橘老果园5万亩、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新发展稻田养殖3万亩,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渔业休闲观光工程等;新增肉兔出栏100万只、肉羊出栏2万只、肉牛出栏6000头,建设肉兔、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园区);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茶叶2.5万亩、中药材2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建成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产品加工。推进柑橘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等项目,实施优质粮油、笋竹、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生态渔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工程等,推动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工程等,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0家。 农产品流通。推动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工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新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果品冷链中心等项目。 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创建忠县柑橘全国地理标志,新培育50个产品品牌,新增“两品一标”60个以上。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基地、柑橘人工智能试验区、柑橘交易(大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建成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 |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为导向,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做强中心村、特色村,分类推进村庄打造。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多功能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37,推进“四好农村路”38建设,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100%。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卫生健康共同体。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和农村医保报销比例,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75%。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连片改造。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2025年美丽乡村示范村达150个。
专栏8 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新建“四好农村路”15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单车道改双车道1500公里、窄路面加宽500公里、油返砂改造500公里。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扩建村办公会议室50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3000平方米,新建老年活动室、电商运营点等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文化室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实施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示范带工程等,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10座,改造农村户厕3.35万户,实施乡村绿化5000亩,新建或改造垃圾收集点10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2万个、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实施“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美丽乡村、“三峡库心”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 农村人才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 |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实现可持续、扩大惠及面”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政策衔接、产业帮扶衔接、就业帮扶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巩固服务提升衔接、考核衔接”,推动脱贫政策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实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脱贫攻坚重点投入力度不减,强化兜底保障体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运营管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强化消费扶贫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产业扶贫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扶志扶智,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立完善边缘乡镇、边缘村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和帮扶机制,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
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突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连片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多规合一”3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自然+智慧、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突出“江城”“江镇”“江村”“江景”特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确定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和底线控制要求,形成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式的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四片区”40城市开发,做好城市规划“留白”,充分保障城市拓展用地需求。把控好城市基础开发、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形态开发,重塑城市空间秩序。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功能,规划建设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拓展延伸,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品质与形象并重。加快乌杨新区开发、临港新城建设、电竞小镇打造、忠州老城有机更新,高质量打造站城景融合发展的高铁新城,提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城市有序拓展与有机更新相融合。统筹推进新区、新城交通路网建设,畅通城市内循环。推动乌杨、新生、复兴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协同连片发展,加快港口、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完善商业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廊、管线、管网下地,建设海绵城市41。保护好山际线、水际线、天际线,加强城市临近山体、河流、公园等建筑形态和风貌管控,建设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学采取分时段、分路段等方式增加停车位,加强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美丽滨江带升级。推广新型绿色建材和建造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小区”。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城市细管、智管、众管,常态化推行“马路办公”42,完善一批“劳动者港湾”4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和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合理调节停车需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运行协调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快构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专栏9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市政道路桥梁。建成忠信大道、疏港大道、?井河二桥等项目,推动鸣玉溪东环路、银山安置点连接道、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道路、高铁枢纽站片区对外连接道、人民路三小段道路、人民路改扩建、白公路至滨江路连接道、白公路至环城西路连接道、巴山粮库地块配套市政道路、橘城首座至乐天花园段道路改造工程、苏家组团北面市政道路、职教中心后门至五岔路口交通枢纽、交警队沿玉溪三桥下穿道至三公里市政道路、九蟒市政道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推进临港新城高营铺片区管网工程、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管网工程、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电竞小镇污水管网工程、城区给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实施城镇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项目。 城市品位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良玉故里郊野公园、银山滨江公园、鸣玉溪公园、?井河滨湖公园、五洲国际城配套公园等城市公园,配套完善一批“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汉阙广场,实施忠义大道及忠州大道等城市主要通道观景平台工程、城市功能照明改造工程等。 城市配套更新。推动忠县城区及11个镇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城区慢行系统提质工程、忠州城区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城区人行过街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区架空管线下地、城市智能停车等工程,建设州屏滨江路、州屏环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等公共停车楼(库)。 |
第二节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
优化城镇体系,推进重点镇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长江沿线为轴带的城镇群,提高城镇服务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推进石宝、新立、乌杨、拔山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开展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
第三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实行居住登记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落实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落实“人地钱挂钩”44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十六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各类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丰富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45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管效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46试点,在具备条件的村全面推开。持续深化“三社”融合47,健全融合机制,提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强化金融支持,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提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畅外联高效立体交通网
畅通对外大交通。主动衔接国家及区域大通道,提升东融西联、南引北接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速推进铁路建设,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48和全市“米”字型高铁网49,加快货运铁路运输干线建设,强化沿线地区协作联动,努力形成串联川东北、渝东北片区,联通渝东南片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网络。加快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50,织密全县“大”字型高速路网,合理布局高速出入口。加快推进新生港建设,提档升级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旅游码头,积极融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枢纽建设。强化长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大支流航道综合开发利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扎实推动通用机场建设,提升航空互通水平。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力度,力争县域国道中二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100%、省道中三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85%。强化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一批连接重要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加快打通毗邻区县“断头路”,提高毗邻区县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推进县乡道改扩建,建成一批高等级快速干线路,畅通县内交通网络微循环,建成“1小时”通勤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交通治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图1 忠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专栏10 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加快建设渝万高铁忠县段,积极开展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力争开工广垫忠黔铁路、万忠黔高铁、梁忠石货运铁路,积极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忠县至万州段),加快梁忠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及早开工。 国省干线。推动G348胥家垭口至高营铺段、G348胥家垭口至顺溪段、G348野鹤镇卫生院至砖厂、G348香水大桥至撮箕铺段、G348汝溪至涂井段、G350拔山互通至杨柳村段、G350王院子垭口至西流安置房段、S204新桥大桥至沙田大桥、兴峰至三元段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实施G350县城段改线等工程。 县乡道路。新(改扩)建石宝大桥至忠诚村、梁平界至金鸡段、长岭至垫江界段、石子至洋渡段、金竹铺至石子段、石宝至松林段、白石至两河段、两河至丰都界段公路,实施金鸡至泰来(双龙)、拔山至下观音桥、永丰至凌云至两河、马灌至上观音桥路口、三汇经金龙至高洞、金鸡至许家坝段等43个县乡重要连接道。 港口航道。推动新生港一期工程(首批)、新生港一期工程(第二批)、海螺专用码头技改扩能、乌杨二区公用码头(二期、三期)、邓家沱专用码头、龙滩河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实施龙滩河航道整治。 民航。开工建设通用机场。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渝万高铁忠县站站房及配套设施、G348汝溪服务区、G350拔山服务区等项目,实施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工程等,推进13个乡镇客运站、177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开展普通公路路网改造和日常养护工程。 |
第二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为引领,提速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构建覆盖城乡关键节点5G网络体系,累计建设5G基站2500个。强化千兆光纤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推进IPv6网络51规模化部署与升级,实现全县公共区域智能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构筑全域覆盖的高效网络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0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0%。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讯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忠县大数据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
加快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以“数字+”“互联网+”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建立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汽车油电气充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园、体育场馆、宾馆、停车场等场地充电桩,布局建设新能源充电站20个、充电桩1000个。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构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动电力工业生产运营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
第三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推动重庆中部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忠县段建设,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与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优化农业灌区水利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设施,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抓好三峡后续工作。
提升治水防洪能力。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加快推进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庄防洪标准。持续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抓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预警系统防灾避灾效益。
图2 忠县“十四五”骨干水源工程布局图
专栏11 水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扩建黄钦水库,建设香山(泰来)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石花水库、杨眉水库、大林水库、巴耳沟水库等6个小型水库,实施两河水库至磨子水库连通工程等,开展鸭子凼水库、回龙水库等25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建黄钦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马耳坝水库中型灌区及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忠石大堰中型灌区、官坝三汇中型灌区等。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扩建香山水厂、水坪水厂,实施香山水厂10万吨深水井提水工程,建设马耳坝水库水厂、杨家坝水库水厂、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增供水规模3.43万吨/日,开展忠州、白公、石宝、黄金等乡镇(街道)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饮水工程。 防洪治理工程。实施长江忠县城区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心”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工程、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雷达工程、移民安置区中小型水库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 |
第四节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网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建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提速推进页岩气开发,构建集开采、液化、储存、调峰、运输、加注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管网向周边乡镇辐射,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达88%。优化区域气源调度和应急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储气能力满足应急用气需求。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输配电网,提升输配电网载荷能力和供电可靠率,积极开展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研究,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的供电网架结构。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优化农村电网。加强县外煤炭输入,确保供需平衡。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专栏12 能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页岩气。完成“涪页10井”“忠1井”“兴页1井”“兴页2井”“兴页10井组”等勘探工程,开工建设复兴地区陆相页岩气田工程,建成年处理120万立方米页岩气液化储备调峰及综合利用项目。 天然气和成品油。建成乌杨配气站、高营铺配气站、磨子配气站及其LNG应急储备调峰加注站、忠信路油气电综合能源示范站等储备设施工程,推动中石化外输管线分输阀室至磨子乡外输管线、漕溪河至胥家垭口燃气管线、乌杨工业园至“烽烟三国”燃气管线等线路工程建设。 电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石宝等6个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以及石马至普乐等3个110千伏电网建设工程,开展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建设临港新城变电站、?井桥头电力生产及检用房等项目,建设郑公至苏家片区电力排管廊工程等。 煤炭。开展毗邻地区煤炭输入战略合作,推动新生港煤炭中转前期研究。 可再生能源开发。规划建设100兆瓦农光互补示范二期基地、生物质能热电工程、风电开发等项目,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前期,持续实施中核重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程。 |
第六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八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有力有序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县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服务全县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争取中央和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忠县建设。加强国资监管,推动国有资本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规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健全“四上”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商会协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节 加强“四上”企业培育
坚持“抓大壮小扶微”,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四上”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质量提升。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旗舰型企业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工程,扩大“四上”企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资质建筑企业和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完善“四上”企业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52。2025年,全县“四上”企业数量达550家。
第十九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营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编制财政规划,加强财政预算与全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围绕全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推动产业政策普惠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措施。制定全县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实施差异化考核。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二十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增强对全县重点任务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力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财政关系。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种管理,培育壮大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施统一的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53普遍落实。建立健全竞争政策落实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健全市场要素运营机制,规范化运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和点状用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推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
第二十二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54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二节 持续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55改革,推动建立便捷高效、统一规范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智能系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56,实现“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及时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持续开展“简证便民”行动。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探索推广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拓展“信用重庆(忠县)”平台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积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层次信用信息整合。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探索筹建国有征信机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积极拓展信用应用领域及场景,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氛围。
第七篇 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
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铸平台、优环境、育主体,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十三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开放平台,加强项目策划、政策创新,建设运营平台和物流枢纽,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做强产业开放平台,完善对外开放功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乌杨新区开放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与市场合作建设及管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转移承接“主战场”。加快建设临港新城,招引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打造具有仓储加工、集中采购、保税展示、看样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等功能的对外贸易商品集散中心。积极争取在新生港设立开放口岸和保税港区,提升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电竞小镇,按照产城融合、产教一体理念,打造数字经济开放平台。高水平运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窗口平台。提速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三峡库区建设的新试验区。
第二十四章 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理念,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措施,着力招引优质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招商、情怀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驻点招商、市场招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全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健全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57,优化招商扶持政策,提升园区项目“投入率、产出率、容积率、贡献率、影响力”。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理念,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第二十五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高外贸水平和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基础,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忠县特产馆,积极策划及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论坛,提高“忠县造”国际影响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积极融入中欧班列(成渝),对接“渝满俄”班列58,深化与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经贸合作。依托新生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拓展更多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主动对接外资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拓展和深化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第二节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忠橙”、笋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发展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电竞等服务贸易。鼓励支持服装、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装备零部件等工业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价值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出口企业达80家。
第八篇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六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忠文化”融入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发挥“忠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建设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文艺作品、打造教育基地、编印教育读本、举办文化论坛、开展公祭巴蔓子活动、讲好文化故事,推动“忠文化”活的传承,充分激发百万忠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新时代文明宣教场所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购得文明”“乐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忠县”。
第二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度挖掘巴文化、忠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汉阙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通过革命文化与忠文化、城市文化结合,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重庆特质、忠县特点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期待。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加强培养农村文化中心户,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社区文化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自助微型图书馆、城市休闲阅读书吧。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广泛开展乡村文艺会演、社区文化节、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打造忠县数字文化云,完善图书馆数字信息化体系,鼓励在条件好、人口多的乡镇建设数字电影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融媒体60中心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石宝寨、皇华城等文物修缮保护与利用,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推动忠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推出一批非遗特色文创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探索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开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县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专栏1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巴蔓子广场、县图书馆分馆、县文化馆分馆、档案馆及档案托管中心、文图总分馆数字文化云等,实施乡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等,规划建设三峡考古博物馆、忠县美术馆等。 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实施临江岩摩崖造像、秦作木大院、开禧寺、广积寺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复建振宗禅寺、万福塔、文峰塔等古迹前期研究,推动忠州矮人舞、虫雕、高台狮舞、船工号子、邱氏泥塑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花桥东岩村、永丰东方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建设洋渡历史文化名镇等。 |
第二十八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全县自然生态、文旅融合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精品景区打造,实施“文化+”“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内容、知识仓库、人机交互、全息成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化文创与电竞、旅游、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创新实践和创客产品体验活动,加强各类创新创业示范的认定和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孵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引入跨界经营的文化业态,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影院、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等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农牧业、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手工艺品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
第二节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做精做美做大做靓“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天子山、翠屏山、东溪河、电竞小镇、“烽烟三国”等特色资源,加快三峡港湾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依托高铁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井沟旅游度假区。培育发展石宝寨景区水寨风情、民俗技艺、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等新兴业态,拓展石宝旅游快速公路功能,建设最美旅游公路。加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花田景观、农田艺术图案、农田艺术作品、农田节庆等创意,展现臻美乡土文化、乡土元素、乡土符号。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忠州历史,融入文化创意,丰富白公祠文博景区内涵。实施景区景点“添A”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一批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休闲怡然的旅游点。到2025年,力争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80亿元。
第三节 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
聚力发挥“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融合大IP价值,打好“长江三峡”牌、“赛事节会”牌、“田园乡村”牌、“忠文化”牌,塑造忠县“大三峡”精品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增强文化旅游底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体育、农业、工业、交通、医疗深度融合,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优化打造忠州夜景,丰富城市旅游体验。研发巴蔓子、秦良玉传奇经典故事旅游产品,提升“烽烟三国”品牌价值。推动体旅深度融合,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引入专业赛事品牌,创意举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节会。推动农旅融合,做优“中国柑橘城”等旅游品牌,挖掘气候资源,打造宜居宜游康养品牌,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积极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知名目的地。实施全媒体宣传,提升忠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交通干线与景区串联,完善景区景点内外公共交通、绿色通道、慢行系统、接待中心、停车场、标志标识等建设,全面打通旅游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车站、码头,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提速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忠州旅游云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星级饭店、酒店和旅游民宿互补的高品质旅游住宿体系,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服务点。推动游轮服务创新升级,开发特色游轮新产品、新品牌。
专栏14 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项目
精品旅游景区。打造三峡港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宝寨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橘海景区、天子山景区、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巴国故郡云上天街、东溪·忠州印象文旅小镇、“忠文化”文旅综合体、忠县民俗风情街等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烽烟三国”。 乡村旅游。打造升级“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拔山金色杨柳、东溪河水上乐园、八斗台避暑休闲旅游、翠屏山健身旅游等景点景区,推进白公街道银山社区“千里樱园”乡村旅游、黄金花田溪谷、白公街道流水人家、马灌油菜花海、磨子民俗风情旅游、猫耳山红豆杉森林旅游区、汝溪河盐井大峡谷漂流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大岭佛耳崖4个十里长廊等,开发?井地热水休闲养生旅游。 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忠县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建设忠州游客接待中心、石宝旅游码头、三峡港湾景区主干道、三峡港湾自行车慢行道、忠县至石宝寨自行车道、环独珠半岛马拉松跑道及步行慢道、G50高速出(入)口“三峡库心”门户盆景等项目,规划建设皇华岛至千野草场索道、县城至天子山索道、“烽烟三国”水上旅游巴士停靠点等项目。 |
图3 忠县主要旅游景区布局图
??
第九篇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十九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遵循自然格局,着力构建以长江、?井河、汝溪河、渠溪河等跨流域水系,精华山、猫耳山、方斗山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保障全县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区域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三线一单”6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规范、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建设。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6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重大灾害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突出保护长江岸线、重要水体等生态空间,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划定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红豆杉、荷叶铁线蕨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皇华岛湿地公园。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库区消落带治理,加快推进?井河生态调节堰建设。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受损山体恢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加强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专栏15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皇华岛鸟类生境恢复工程、复兴镇凤凰村鹭鸟生态家园、拔山镇凤凰湖生态公园、自然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漕溪河渔业湿地生态区等项目,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建设、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保护工程等。 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汝溪河、大沙河、渠溪河、黄金河、白石河、?井河等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及长江干流河床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质量提升工程、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工业园区长江岸线绿化环境提升工程、苏家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三峡库区绿肥+”生态涵养工程等,推进石子等矿山修复工程,建设石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等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忠州、三汇等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滨江公园、谭家坝等滑坡治理项目建设,开展汝溪河、涂家河等山洪沟治理。 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开发整治25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实施4000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
第三十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防污治污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深入开展防污治污行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城市货运车、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扬尘污染“红黄绿”分类管理,建设扬尘示范工地、示范道路。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巩固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净化大气环境,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强?井河、白石河、渠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东溪河、大沙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整治。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清漂、清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和达标化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检验监测,确保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突出整治“小散乱”工业企业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断面数值监测预警。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编制农用地分类清单,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等分类管理。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规范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过程。强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防治噪声污染。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医院、学校等周边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
第二节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考虑固废、危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
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面行动体系、监督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以及政策体系。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全与周边地区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专栏16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重点项目
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空气质量网格化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扬尘工地整治等工程。 水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及主要干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升、重点河流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实施全县主要河道及水源地底泥重金属监测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工程、城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水源水库综合保护工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等,实施白石河流域马灌镇段再生水循环利用、拔山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苏家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 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废弃物处置中心、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三一绿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海创固体废物基地、郭云建筑弃土消纳场、朱家湾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完成星博化工、东方农药等土壤修复,实施龙蛇背垃圾填埋场技术改造、生活垃圾分类中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物有机肥加工等项目。 |
第三十一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柑橘、笋竹、红豆杉等特色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农林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碳交易,增加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碳汇。完善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科技住宅,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全面加强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为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保护贡献忠县智慧。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第三十二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积极引导耗能行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健全耗能企业用能承诺信用管理及惩戒机制。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推广应用低能耗建筑技术。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车船用燃油领域天然气替代,加强港口岸电及LNG充能设施建设。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63,统筹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降低。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构建废弃物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十篇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蓝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忠义忠州·现代教育”区域特色。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打造学校风貌特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保教保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打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薄弱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64问题,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县。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捆绑发展机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县。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忠县特殊教育学校扩能,促进残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学生更好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65,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县。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以上。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联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做大做强现有职业高中,积极引进新的职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66计划。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谋划实施一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67职教师资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提升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68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69管理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开放,深度开展成渝地区教育合作。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专栏17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天鹅湖、悦珑湾、鸣玉樾府幼儿园,规划建设爱琴海、御江城等9所幼儿园,加快推进官坝、白石等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推进实验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义务教育。建成苏家小学、巴山小学、九蟒小学,规划建设银山小学、乌杨第二小学、水坪第二小学、三峡港湾配套小学等学校,加快推进实验小学、忠州第二小学、乐天小学、新立小学、三汇镇中心小学等23个小学教学综合设施建设,实施忠州三小、乌杨小学等改扩建工程。建成忠州中学校迁建工程、忠县中学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拔山中学、?井中学等18个中学教学综合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沙田湾中学、永丰镇初级中学等3所寄宿制学校,实施忠县中学等学校隐患排除项目。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县职教中心扩容、县职教中心文创产业实训楼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重庆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望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忠县石宝职业技术学院、养老职业技术学院等。 高等教育。建成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等。 |
第三十四章 实施健康中国忠县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逐年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卫生监测等设备。提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推动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构筑“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70。加快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设智能监测预警预测智慧疾控大数据平台,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水陆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提升医学救援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美丽医院”建设,加快忠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等级创建,推动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增强村卫生室服务效能。纵深开展“纵联横合”医共体71建设,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拓展医疗服务途径,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建设县域卫生信息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提升特殊医疗服务水平,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诊疗中心”。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以慢性病为重点,为市民提供全程化、规范化健康管理,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利用率,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妇科、儿科资源供给,提升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动老年病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院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实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重点开展针刀医学技术等微创技术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增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院中医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以艾草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园、中药材加工厂等建设,推广中药种、产、销、研、技一体化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运动
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升级县体育馆,提升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举办能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标准化运动场、体育馆,加快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健身步道。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市民健康体质。构建以“三馆一园”72为龙头,乡镇健身广场为主体,农体工程为骨干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半小时”体育圈。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持续举办长江三峡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少年后备人才。加强竞技人才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专栏18 健康中国忠县行动重点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综合楼、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医疗机构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 健康促进。实施妇幼保健院迁建、妇女儿童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规划实施重庆三峡民康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 医疗卫生。建设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等,迁扩建中医医院,新(改扩)建县城3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 中医药。实施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开展汝溪、石宝、白石等卫生院针灸、艾灸、中医膏药、敷贴等中医特色诊疗工程,以及任家、磨子等卫生院中医药火罐、推拿、针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积极培育社会中医康养馆等。 体育。建设银山体育中心、乌杨新区体育公园、香山体育公园、南滨体育公园、北滨体育公园等,提档升级县体育馆,规划建设白公路小学运动场、郭云健身步道等项目,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社区健身点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五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贯彻国家生育政策,落实计生奖扶特扶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稳定提升,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落实生育延长产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市民生育意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幼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幼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家庭环境。
第二节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发展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推行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育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申报星级养老机构,积极争取市级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培育忠县本土养老品牌。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鼓励敬老院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建设,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有效措施,加快消除老年“数字鸿沟”。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73。支持企业积极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支持养老护理学校建设,打造渝东北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
专栏19 养老托育服务重点项目
养老托育事业。建设12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95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建成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全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实施新生、汝溪、白石、复兴等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妇幼托育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 养老产业。建设红豆杉大森林康养中心、生产智慧养老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实施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动老年大学迁建、博爱佳园拓展区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六章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提高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落实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着力开发就业岗位,注重提高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就业促进作用,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新职业开发,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贯彻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贯彻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积极拓展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十七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共享、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落实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三十八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渐退制度。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快推进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免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作用。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按需保障、分类供给、规范管理,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实行住房实物和货币化保障并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城市新居民住房问题,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提升安置质量。全面落实新型抚恤优待保障制度,依法依规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完善军休安置制度,切实保障军休人员“两个待遇”74,积极探索解决高龄失能军休人员养老问题。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收养制度,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和修缮管理维护。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专栏2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推进磨子、拔山、永丰、白石等10个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实施“阳光低保”“应救全救”以及互联网“爱心救助”、红十字救助等工程。 殡葬服务。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推进马灌、东溪、新立、汝溪、官坝等10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及黄金、新立、石宝、白石等1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建设。 住房保障。建设三公里(京投)安置房、新生安置房、马灌镇原农行东侧地块拆迁安置房、二公里棚户区拆迁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改造项目玉溪大桥至玉溪三桥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国有企事业单位拆迁还建房、民营企业还迁房等项目,规划建设银山安置点,实施1150套保障性住房工程。 退役军人服务。建设县光荣院,改造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军人公墓等,实施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工程。 |
第三十九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注重机会公平,聚焦妇女、青少年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切实保障基本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促进妇女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入落实“莎姐”75经验,完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贯彻《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青少年事业,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托养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水平。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扎实推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全覆盖。
第四十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全面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全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与减负相结合,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响应机制。加快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完善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以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
专栏21 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程,创建10个平安乡镇(街道)、100个平安村(社区),建设县武警中队、县看守所、县拘留所、县强制戒毒所、忠州街道第一派出所、白公街道派出所、17个基层监管所等办公场所,改扩建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 |
第十一篇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忠县。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四十二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十三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76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突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77,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加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和债券发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稳妥化解公开市场风险。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等物资储备设施,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推动构建与中央、市级互补支撑的储备发展新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
第四十四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流通监管。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底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县乡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发挥村(社)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着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药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制度,突出网购食品、保健食品、疫苗等重点品种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智慧监管,加强监管数据开发应用和开放共享。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县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建设全县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补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专栏22 应急救援重点项目
实施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水上救援、危化救援、矿山救援、工程救援、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公路应急救援基地、周家溪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县应急物资仓库、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猪肉储备基地等项目,推动新生港应急疏港通道工程、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和风险源防控预警体系工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县应急广播升级扩容工程等。 |
第四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深化“枫桥经验”78重庆实践,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理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79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四十六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十七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80、坚定“四个自信”81、做到“两个维护”82,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八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83,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十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十一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县规划体系。根据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目标定位,同步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做深做实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确保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精准落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级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1名词解释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两点”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两地”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3.十项行动方案。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行动方案、以新生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加快三大开发彰显四大特色中等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以美丽忠县为主题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方案、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开放平台为载体的库区开放建设行动方案。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一兴四美·七彩大地”。“一兴”即产业兴;“四美”即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指忠县美丽乡村的整体印象、全域景致。
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红橙绿”三色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红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5例以上的乡镇(街道),橙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1—4例的乡镇(街道),绿色区指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
7.“三峡库心·长江盆景”。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忠县时指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坚定不移护生态、因地制宜谋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以忠县、石柱县沿江区域及万州区武陵镇共11个镇乡、5个街道为主体的区域,涉及长江岸线140公里,共约978平方公里。
8.“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及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9.“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10.“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
1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双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13.“一地一城三区”。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14.教育、卫生“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名医、名院、名院长工程。
15.“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
16.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研项目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设科目比例限制,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项目过程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17.科技创新“后补助”。是政府运用财政资金补贴和支持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科研单位在国家目标指引下,先行投入资金,组织项目研发工作;财政资金“面向结果”进行补助,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即按照约定的金额补助,未完成任务目标,则没有补助,单位需自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
18.“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19.“大手拉小手”行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在大小企业间搭建桥梁,为大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助力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生产效率。
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21.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一个具实质性资产的企业公司对其他公司提供物流相关之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资讯整合及附加价值等服务,或与相关物流服务的行业者合作,提供更完整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发布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
22.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3.“中标贷”。指符合条件的中标企业及中标企业下游供应商、分包商因工程款暂未到位,经工程发包单位、中标企业推荐而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
24.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促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182号),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
25.“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6.“云长制”。“云”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推行“云长制”,旨在进一步细化“管云、管数、管用”的工作任务,此举将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助力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政用、商用和民用价值。
27.“万达开”。指万州区、达州市、开州区。
28.“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指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板块。
29.“忠州七景”。指石宝寨景区、三峡橘海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独珠江村景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景区、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港湾旅游度假区等7个景区。
30. 12315“五进”活动。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
31.“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32.PPP。指政府与私人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
33.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4.EOD。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5.REITs。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36.“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37.农村公路“路长制”。2020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20〕111号),提出推动各县(市、区、旗)设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并分级设置县级路长、乡级路长、村级路长。
38.“四好农村路”。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9.“多规合一”。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40.“一江两岸四片区”。“一江”指长江,“两岸”指城市沿长江两岸布局,“四片区”包括中心城区、乌杨新区、临港新城、水坪新城。
41.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2.“马路办公”。指将办公室设在马路上,以路为岗,服务基层,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发现分析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及规律。
43.“劳动者港湾”。指为环卫工人、市政维护工人、园林绿化工人、城管执法人员、交巡警、协勤协警、志愿者、快递送餐员、公交出租车驾驶员、建筑工、搬运工等群体配置必要生活服务设备设施,提供临时休息的服务场所。
44.“人地钱挂钩”。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45.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46.“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7.“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48.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49.全市“米”字型高铁网。由渝昆高速铁路、渝西高速铁路、渝湘高速铁路、渝贵高速铁路、兰渝高速铁路、渝武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渝达城际铁路八个方向构建形成“米”字型高铁网。
50.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三环”即内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十八射”即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重庆至南充高速公路、重庆至邻水高速公路、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东高速公路、重庆至安康高速公路、重庆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高速公路、重庆至贵阳高速公路、重庆至赤水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复线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泸县高速公路。
51.IPv6网络。即InternetProtocol 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52.“上云、上规、上市”。“上云”是指引导和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使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等云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上规”是指给予企业各类支持,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上市”是指企业通过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有价证券的过程,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53.“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
5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5.“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证照分离”改革以突出“照后减证”为原则,能减的尽量减,能合的尽量合。
56.“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57.“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即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
58.“渝满俄”班列。即从重庆北上,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再到俄罗斯莫斯科的货运班列。
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0.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61.“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2.“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市、县、乡、村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3.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指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要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重要测算指标,逐年减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多和处置不力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
64.“大班额”。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现象。
65.“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66.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67.“双师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
68.破“五唯”。即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69.“县管校聘”。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70.“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即三峡中心医院、县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基层卫生院“三位一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71.“纵联横合”医共体。即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纵联”。向上,与“高精尖”医院建立“医联体”,向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从而实现“县级”更强、“乡镇”更活、“乡村”更稳。
72.“三馆一园”。体育馆、电竞馆、游泳馆和北滨体育公园。
73.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银发经济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74.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75.“莎姐”。发源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统一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莎姐”已成为具有重庆特色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品牌,成为全市检察官、青年志愿者共同的称谓。
76.“僵尸企业”。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
77.“逃废债”行为。一种民事违约行为,强调债务人的主观故意,属于有履行能力而不尽力履行债务的行为。
78.“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五十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79.“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8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1.“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82.“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83.“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抄送:县委各部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监委,
???? 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1年2月19日印发
—65 —??
忠府发〔2021〕3号
忠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忠县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9日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方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1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定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2,深入实施“十项行动方案”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4,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位居渝东北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民营经济占比70%。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四大产业集群框架已经建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速壮大,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入推进,成功创建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重庆市(忠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城乡建设焕发新面貌,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乌杨新区、临港新城稳步开发,特色中等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一兴四美·七彩大地”5美丽乡村形象彰显。绿色发展翻开新篇章,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渝东北前列,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5%。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渝万高铁开工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打造,万吨级新生港开港试运行,电竞小镇提速建设,“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开园,工业园区框架突破10平方公里。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3.6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成功摘掉市级贫困县帽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教育、卫生、就业、文体、民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率先在全市实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6,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 属性 | “十三五”规划 目标 | 2020年 完成情况 | |
2020年 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5 | *5年年均8.8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 | *5年年均9.4 |
3 |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1 | *5年年均10.6 |
一、创新发展 | ||||||
4 | 工业及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及其他投资的比例 | % | 预期性 | 42:48:10 | 43.5:38.5:18 | |
5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预期性 | 12:50:38左右 | 13:44.4:42.6 | |
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0.5左右 | 0.48 | |
7 |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 人 | 预期性 | 145 | 148.1 | |
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年 | 预期性 | 37 | 72.3 | |
9 | 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预期性 | 25 | 31.25 | |
10 | 农产品商品率 | % | 预期性 | 80左右 | 76 | |
11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 预期性 | 18 | 22.5 | |
12 | 互联网普及率 | % | 预期性 | 60 | 68.5 | |
二、协调发展 | ||||||
13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预期性 | 5.2 | 5.56 | |
14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60 | 70 | |
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48 | 50 | |
16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预期性 | 2.35:1 | 2.3:1 | |
17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3 | 3 | |
三、绿色发展 | ||||||
18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51以上 | 52 | |
19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 方米 | 约束性 | 550以上 | 600 | |
20 | 县城发展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37】 | |
2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约束性 | 75 | 97.8 | |
22 | 长江干流水质 | 类 | 约束性 | Ⅲ(含总磷) | Ⅱ | |
23 | 化学需氧量下降 | % | 约束性 | 【8.5】 | 【8.5】 | |
24 | 二氧化硫下降 | % | 约束性 | 【3.9】 | 【7.8】 | |
25 | 氨氮下降 | % | 约束性 | 【4.9】 | 【4.9】 | |
26 | 氮氧化物下降 | % | 约束性 | 【50.6】 | 【50.6】 |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23.5】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约束性 | 【35】 | 【35.8】 | |
29 |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约束性 | 95 | 100 | |
30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约束性 | 85 | 86 | |
31 |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 公顷 | 预期性 | 【1250】 | 【1274】 | |
四、开放发展 | ||||||
32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500 | *500 | |
33 | 实际利用内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00】 | — | |
34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400】 | 【414】 | |
35 | 建成投用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 亿元/平方公里 | 预期性 | 50 | 58.5 | |
36 | 客货运总周转量 | 亿吨 | 预期性 | 60 | 60.35 | |
五、共享发展 | ||||||
37 | 贫困人口减少 | 万人 | 约束性 | 【3.5】 | 【3.6】 | |
3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约束性 | 3.5 | 3.2 | |
39 |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 | 预期性 | 95以上 | 95.5 | |
4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约束性 | 10.5 | 10.5 | |
41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预期性 | 78 | 78 | |
42 |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率 | % | 约束性 | 8.4 | 9.1 | |
43 | 撤并村公路通达率 | % | 预期性 | 100 | 100 |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均为可比价;2.带【】为五年累计数;3.“*”表示未完成目标的指标,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4.“—”表示国家取消此指标统计。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对忠县发展的深切关怀,市委陈敏尔书记高度关注忠县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十三五”期间先后两次对忠县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忠县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县作为“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并获得全市“发挥沿江通道作用”“建设长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7”等重大支持,全县发展迎来了新使命、新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忠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全县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成为全市借鉴典范,经济增长多次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全县上下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百万忠县人期盼多年的“高铁梦”“港口梦”“大学梦”正在实现。今日之忠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社会预期更加看好。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忠县自身看,全县经济体量较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四上”企业8总数较少;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有待增强,城镇化率低于渝东北平均水平;对外通道不畅,至今无铁路过境,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仍然突出;生态建设压力较大,资源约束趋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迅速崛起,带来重要市场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带来重要政策机遇;共建“一带一路”9、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10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带来重要改革机遇;铁公水空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速打造、产业承接平台迅速壮大,带来重要开放机遇。这些机遇将为忠县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有助于忠县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谋划全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双特”发展思路12,加快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1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标中央、市委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全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忠县将紧紧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面构建起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生态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特色中等城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综合考虑全县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勇于探索、尽力而为、把事干成、把事办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特色产业基地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成群、创新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壮大,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高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和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地区生产总值达650亿元以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万元。
山水宜居之城再展新颜值。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共生,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美轮美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初步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十三五”末累计下降15%。
城乡融合发展再迈新步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构筑,“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绘就忠县大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1:1。
“两群”绿色协同发展再翻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沿江通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营造,成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重要联结点,“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达150亿元,全县港口吞吐量达4000万吨以上。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现状 | 2025年目标 | 指标 属性 |
一、综合经济实力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4.1 | *8左右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5.6 | 7.6 | 预期性 |
3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13:44.4: 42.6 | 10:44:46 | 预期性 |
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3 | *8 | 预期性 |
5 |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70 | 72 | 预期性 |
6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7.8 | 12 | 预期性 |
二、特色产业基地 | |||||
7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22.5 | 35 | 预期性 |
8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1:1 | 2:1 | 预期性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 2 | *8左右 | 预期性 |
10 | 游客综合接待量 | 万人次 | 1006.7 | 1600 | 预期性 |
1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48 | 1 | 预期性 |
12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81 | 2.4 | 预期性 |
1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5 | 25 | 预期性 |
三、山水宜居之城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预期性 |
15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平方 公里 | 25.6 | 35 | 预期性 |
16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2.91 | 16 | 预期性 |
17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95 | 97 | 预期性 |
18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 | 31.8 | 45 | 预期性 |
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
19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天 | 357 | ≥340 | 约束性 |
20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全市 下达 | 约束性 |
2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3.5】 | 【15】 | 约束性 |
23 | 森林覆盖率 | % | 52 | ≥55 | 约束性 |
五、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 |||||
24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8.1 | *8左右 | 预期性 |
25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2.3:1 | 2.1:1 | 预期性 |
26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 | 89.6 | 92 | 预期性 |
27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81.6 | 90 | 预期性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万人 | 【5.53】 | 【3.75】 | 预期性 |
2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5 | 11.5 | 约束性 |
30 |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78 | 79.5 | 预期性 |
31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59 | 3.6 | 预期性 |
32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1 | 4 | 预期性 |
33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4 | 预期性 |
六、“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 |||||
34 |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 | 亿元 | 40 | 150 | 预期性 |
35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500 | 3000 | 预期性 |
36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14】 | 【600】 | 预期性 |
37 |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 亿元 | 78.6 | 150 | 预期性 |
38 | 港口货运吞吐量 | 万吨 | 1135 | 4000 | 预期性 |
七、安全发展 | |||||
3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40.5 | ≥40 | 约束性 |
40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037 | <0.025 | 约束性 |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篇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第四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培育,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
第一节 培育多层次创新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力争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6个。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实体平台。鼓励依托成渝两地优势产业基础和丰富科研机构资源,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三一”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重庆中试基地、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忠县分中心、聚融新材料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市级、县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有率达50%,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0家以上。
第五章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积极提高农业、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在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吸引成渝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来忠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提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成果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以“忠州创业谷”“时代创业梦工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一批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青)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打造“忠县特色、重庆示范、全国先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农户”服务指导模式。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精准施策多维度培育人才,建设人才强县。
第一节 加快人才聚集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完善全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忠县籍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实施“项目引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计划,争取“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来忠服务。持续实施教育、卫生“三名”工程14,以及法律人才进村社、干部互派挂职等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水平。加快推进“忠文化”干部学院建设,提升干部人才培训能力。积极开展与成渝地区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深化协同育才。搭建异地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抓好“重庆英才”等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完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人才服务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忠州英才”服务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激励引导,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15。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16,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二节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补偿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业务,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用补贴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资源集聚科技创新,用好用活创业种子投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科技创新等资金,积极争取天使投资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子基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17,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管理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持续开展“忠州英才”“忠州工匠”等创新先进评选,挖掘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1个。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趋势,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特色产业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链条完备、相互耦合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壮大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推动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建设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小型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产业链,创新发展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等产业,打造渝东北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页岩气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有序承接化学原料药产业转移,加快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基地建设,构建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全产业链,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提速推进中药成品药研发,强化成品药品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培育数控机床、智能零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强化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推进水轮机实现产业再造,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提速推进优质资源产业化综合利用,创建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资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
专栏3 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
新能源产业。三元材料、负极材料、PACK、电池盖帽、隔膜、锂电池生产设备,锂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页岩气钻采及相关设备生产研发、水力压裂、页岩气清洁储存,风能、生物质能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抗肿瘤、抗高血压、中枢神经型、降血糖等专业特色型原料药,化学创新药、成品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小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 智能装备产业。高速高精度研磨机、精雕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及其零部件,3D打印装备材料,物联网电缆、物联网管网、物联网装备、物联网电气安全等集成电路配套和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制造,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镁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等。 资源加工产业。砂石、岩盐等综合利用,水泥、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砌块墙板、装配式建筑、超高活性复合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建材生产;柑橘、笋竹、畜禽、粮油、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 |
第二节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优化特色工业布局,发挥乌杨新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引导苏家、水坪工业组团企业向乌杨新区集聚,力争2025年工业园区集中度达90%。规划建设3个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产地加工。推动乌杨新区扩规模、齐配套、促融合,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生产要素配套,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推行园区全覆盖式智能监测,构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园区。
专栏4 乌杨新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完工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规划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续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道路管网(二期)、电力通道等项目,推动生态工业园场平工程(二期三期四期)、乌杨新区西部拓展区道路工程(一期二期)、西部拓展区连接道工程(一期)、西部拓展区基础设施(场平工程一期二期)、乌杨新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乌杨公用码头疏港大道、乌杨新区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G50沪渝高速公路忠县普乐出口改造等工程。 配套服务。建成乌杨新区中学,推动乌杨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集中居住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忠县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实施园区“吃住娱乐行购”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孵化服务中心、园区物流中心、乌杨新区农贸市场、乌杨新区郊野公园等项目。 生态环保。续建乌杨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乌杨新区污水提升泵站及二期配套管网工程,推动实施乌杨新区边坡治理、地块绿化、配套道路等工程,实施乌杨新区海绵城市改造、乌杨新区建筑弃土消纳场等项目。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作用,提速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共同推进,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资金,推动产业深度配套,构建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链长制”18,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增强关键产品配套能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硬核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19,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20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
第九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升,构建优质高效、业态先进、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积极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与成渝地区水港、铁路港、航空港等联动协作,加快建设新生港物流枢纽园区,打造市级物流网络节点。加大现代物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新发展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8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忠设立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21,培育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和枢纽物流,打造物流综合枢纽。完善商贸物流通道网络体系,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城乡共同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城乡物流体系,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加快实现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一体化。强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融合发展。推进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全县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与商流、制造流、资金流、信息流联动发展。推动以农产品、汽摩、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与专业物流融合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快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业。积极承接成渝地区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争取更多金融机构来忠设立分支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授信尽职免责,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首次贷款、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投放规模。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比例。发展供应链金融22,积极推广工程建设“中标贷”23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线上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电竞产业
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电子竞技+”,推进电竞产业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电竞+赛事”“电竞+峰会”“电竞+直播”“电竞+研发”“电竞+发行”“电竞+教育”“电竞+旅游”电竞产业生态圈。推进电竞小镇“三区六园”建设,打造知名的宜赛、宜游、宜业、宜居电竞小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心。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与国内知名电竞公司合作,积极引入电竞游戏研发运营、电竞赛事运营举办、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动漫开发、人才培训、装备及衍生品制造等企业。深化与四川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战略合作,联动打造知名电竞赛事品牌,合作培养电竞产业特色人才,建设中国西部电竞产业高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升级版)和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丰富线上业态、提升线上服务、规范线上管理。加快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推进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建设,促进城乡物流配送降本增效。加快打造“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加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管理,促进电商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改造传统商贸交易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电商培训体系,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电商人才精准孵化培训。强化优质电商品牌打造,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5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0亿元。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能源管理、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价值链。实施“设计+”工程,积极引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机构。加快推进三一绿色智能建筑园建设,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制造+服务”和“生产+服务”示范企业。加大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推动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转型,围绕公共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引进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实行社会化运作。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工程咨询、信用、知识产权等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着力引入一批知名展会在忠设立分会场,培育电竞、汽车、美食、婚庆等本地品牌展会,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会展业态,举办线上展销展会。
第六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多形式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推动商贸业态升级,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节假日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加强产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便利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提升特色餐饮消费,围绕柑橘、竹笋等菜品扩充衍生菜系,打造“忠州好味”特色餐饮品牌,增强消费吸引力。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融合发展健康服务消费。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医疗服务,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形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多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天子山康养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康养基地。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激发老年用品消费潜能。推动传统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发展多元素中医药服务健康管理。扩大体育消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健身组织、健身指导人才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培育健康咨询、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消费。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格局。加快发展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24,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普惠性幼儿园,促进特色教育消费。积极发展以中医美容、妇幼保健医学美容为主的医美产业。提高房产中介、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租赁、装饰装潢等生活性服务业组织化程度。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建设临港新城物流园、渝东北进出口肉类及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中国柑橘贸易基地等项目,推动实施电商及零担物流产业园、高营铺综合商贸物流园、乌杨综合货运枢纽、沙石集散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园、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综合农批市场、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柑橘集散中心、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江三峡石宝盆景小镇(盆栽)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新增100个快递营业点,实施物流企业创A工程。 金融服务业。实施期货、基金、信托、证券、保险、担保等新型金融业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县金融网点达165个,金融市场主体达35家,存贷款规模达1100亿元左右,存贷比达66%。 电子商务。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升级版)、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壮大“柑橘网”,实施电商主体培育及人才精准孵化等工程。 电子竞技。建设电竞小镇“三区六园”(电竞产业区、生活配套区、滨江游乐区和赛事园、孵化园、教育园、装备园、体验园、科普园),推动数字产业大楼、电竞主题酒店、电竞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50家电竞类企业培育工程,新增5个区域性知名电竞赛事品牌。 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工程,开展以动漫、网游设计研发及运营服务、内部管理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新培育民营检验检测机构7家、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40家、专业中介服务机构40家等。 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十亿级忠州商圈,全县入驻国内外知名连锁店、精品店、旗舰店达300家,星级酒店达20家,社区及家政服务市场主体达500家。 |
第十章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速壮大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产业,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提升大数据产业的质量和规模,构筑大数据核心产业、大数据关联产业、大数据衍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链。推动区域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推动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文旅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城市服务大数据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发展数字媒体应用、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动画、数字展示、视觉传播设计等数字传媒产业。推动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探索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忠县设立总部及结算中心。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5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加快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培育一批自动化、数字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水平。聚焦现代建筑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打造一批智慧果园、智慧养殖场。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一网统筹推进线上管理,提档升级县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城市运营、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休闲旅游、购物消费、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26,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推进政府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同企业数据平台对接,促进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逐步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打造智慧忠州。
第四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十一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切实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切实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东挽长三角,西融成渝地区,南连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接渝(蓉)新欧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联动新格局。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优化发展对外经贸,扩大对外出口,拓展供给市场。
第二节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加强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互补互惠互赢。建立健全协调联动体制机制,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协同协作、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融入“万达开”27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提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加大与广安、渠县等地合作,推动川东渝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沿江通道作用,推进新生港进港铁路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港口协作联动,积极推动梁平、垫江至新生港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创建长江“鱼刺型”物流节点最佳发展模式,打造北煤南运重要中转基地,为川东北、渝东北和渝东南广大经济腹地提供快捷便利的水运通道。争取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推动万吨级船舶“江海直达”。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特色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 加快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协同,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努力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减轻环境负荷,联动探索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以新生港为依托,围绕贯通南北、畅联东西,推动以铁路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作,携手万州、长寿力争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联动渝东北区县柑橘品牌打造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强化与丰都、万州、石柱等长江沿线著名景区文化挖掘、功能拓展、设施配套等合作。主动对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28。深化与大渡口区、大足区区群合作,加强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交流合作。
第四节 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分类推进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风景旅游区保护和开发,实现产、城、村、景和谐互融。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抓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古镇古寨”名片联动建设“石宝寨+石柱西沱古镇+水磨溪”片区,围绕“壮美长江”名片联动建设“皇华岛+独珠半岛+复兴镇+石柱沿溪镇”片区,联动辐射东溪镇、涂井乡、石柱王场镇、黎场乡,打造功能完善、显山露水、亲江近江的特色江城,构建“一镇一特色”的江镇体系,保护江村“生长在自然山水之中”整体格局,推动产城景有机融合。
建设“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依托“忠州七景”29,打造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的景区带。推动石宝寨景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景区。合理利用皇华岛独特资源,强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提速打造三峡港湾,建成市级旅游度假区。塑造独珠半岛“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渡无人舟自横”乡村意境,建设三峡橘海“橘海新田园、江村新生活”意象美景,打造集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为一体的三峡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综合游客接待量达1300万人次以上。
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发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重要联结点优势,健全与万州、石柱共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赢,加快打造“两群”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源。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一体化。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积极推进石宝至西沱长江大桥前期工作。
第十二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消费业态,不断增强忠州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城市特色商圈及街区建设,打造业态现代、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转有序、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区。配套完善忠州商圈,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建设,强化忠州购物公园运营,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着力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吸引高端消费回流。打造“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提档升级巴王、中博美食街,加快建设三峡港湾民俗风情街、电竞体验街等特色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服务体系,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消费新风尚,加快乡镇商贸发展,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打造乡村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商贸小镇。
第二节 营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策划“贯穿全年、覆盖全城”消费促销系列活动,创新推出“云逛街”“云端美食节”等线上活动。多元化举办线下消费促进活动,唱响“赏在忠州、购在忠州、食在忠州、娱在忠州”。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开展12315“五进”活动30,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访责任制和赔偿先支付制度。试点商圈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滩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维权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提升·满意在忠州”放心消费专项服务行动,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专栏6 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特色商圈和街区。建设忠州商圈,打造三峡港湾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等,加快推进五洲国际商贸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特色商贸小镇等项目建设。 放心消费示范点。打造放心消费示范商场(超市、市场)25家、放心消费示范经营户(网点)95家、市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示范点10家、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5个,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4家、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0家,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3个。 |
第十三章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围绕“两新一重”31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抗旱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渠道,积极争取部委专项、中央预算内、三峡后续等资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建立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库。增强投资有效性,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PPP32、TOD33、EOD34、REITs35等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债券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良性投资循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深化推进政企、银企合作,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36,绘就“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护建设,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生猪、蔬菜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利益补偿。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良种推广力度,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效益农业,建立以粮油、蔬菜、生猪为保供产业,柑橘、笋竹为优势产业,健康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水产、调味品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中蜂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良种扩繁基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粮油作物产量遥感定标系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认证。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柑橘、笋竹、生猪等一批产值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示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开展柑橘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
专栏7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千年良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农业园区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笋竹、优质粮油、生态蔬菜等3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农产品保供给工程。推动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达产,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标改造柑橘老果园5万亩、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新发展稻田养殖3万亩,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渔业休闲观光工程等;新增肉兔出栏100万只、肉羊出栏2万只、肉牛出栏6000头,建设肉兔、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园区);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茶叶2.5万亩、中药材2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建成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产品加工。推进柑橘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等项目,实施优质粮油、笋竹、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生态渔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工程等,推动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工程等,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0家。 农产品流通。推动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工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新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果品冷链中心等项目。 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创建忠县柑橘全国地理标志,新培育50个产品品牌,新增“两品一标”60个以上。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基地、柑橘人工智能试验区、柑橘交易(大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建成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 |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为导向,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做强中心村、特色村,分类推进村庄打造。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多功能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37,推进“四好农村路”38建设,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100%。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卫生健康共同体。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和农村医保报销比例,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75%。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连片改造。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2025年美丽乡村示范村达150个。
专栏8 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新建“四好农村路”15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单车道改双车道1500公里、窄路面加宽500公里、油返砂改造500公里。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扩建村办公会议室50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3000平方米,新建老年活动室、电商运营点等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文化室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实施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示范带工程等,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10座,改造农村户厕3.35万户,实施乡村绿化5000亩,新建或改造垃圾收集点10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2万个、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实施“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美丽乡村、“三峡库心”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 农村人才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 |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实现可持续、扩大惠及面”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政策衔接、产业帮扶衔接、就业帮扶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巩固服务提升衔接、考核衔接”,推动脱贫政策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实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脱贫攻坚重点投入力度不减,强化兜底保障体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运营管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强化消费扶贫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产业扶贫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扶志扶智,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立完善边缘乡镇、边缘村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和帮扶机制,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
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突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连片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多规合一”3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自然+智慧、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突出“江城”“江镇”“江村”“江景”特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确定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和底线控制要求,形成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式的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四片区”40城市开发,做好城市规划“留白”,充分保障城市拓展用地需求。把控好城市基础开发、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形态开发,重塑城市空间秩序。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功能,规划建设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拓展延伸,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品质与形象并重。加快乌杨新区开发、临港新城建设、电竞小镇打造、忠州老城有机更新,高质量打造站城景融合发展的高铁新城,提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城市有序拓展与有机更新相融合。统筹推进新区、新城交通路网建设,畅通城市内循环。推动乌杨、新生、复兴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协同连片发展,加快港口、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完善商业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廊、管线、管网下地,建设海绵城市41。保护好山际线、水际线、天际线,加强城市临近山体、河流、公园等建筑形态和风貌管控,建设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学采取分时段、分路段等方式增加停车位,加强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美丽滨江带升级。推广新型绿色建材和建造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小区”。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城市细管、智管、众管,常态化推行“马路办公”42,完善一批“劳动者港湾”4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和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合理调节停车需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运行协调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快构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专栏9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市政道路桥梁。建成忠信大道、疏港大道、?井河二桥等项目,推动鸣玉溪东环路、银山安置点连接道、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道路、高铁枢纽站片区对外连接道、人民路三小段道路、人民路改扩建、白公路至滨江路连接道、白公路至环城西路连接道、巴山粮库地块配套市政道路、橘城首座至乐天花园段道路改造工程、苏家组团北面市政道路、职教中心后门至五岔路口交通枢纽、交警队沿玉溪三桥下穿道至三公里市政道路、九蟒市政道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推进临港新城高营铺片区管网工程、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管网工程、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电竞小镇污水管网工程、城区给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实施城镇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项目。 城市品位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良玉故里郊野公园、银山滨江公园、鸣玉溪公园、?井河滨湖公园、五洲国际城配套公园等城市公园,配套完善一批“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汉阙广场,实施忠义大道及忠州大道等城市主要通道观景平台工程、城市功能照明改造工程等。 城市配套更新。推动忠县城区及11个镇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城区慢行系统提质工程、忠州城区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城区人行过街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区架空管线下地、城市智能停车等工程,建设州屏滨江路、州屏环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等公共停车楼(库)。 |
第二节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
优化城镇体系,推进重点镇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长江沿线为轴带的城镇群,提高城镇服务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推进石宝、新立、乌杨、拔山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开展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
第三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实行居住登记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落实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落实“人地钱挂钩”44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十六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各类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丰富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45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管效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46试点,在具备条件的村全面推开。持续深化“三社”融合47,健全融合机制,提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强化金融支持,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提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畅外联高效立体交通网
畅通对外大交通。主动衔接国家及区域大通道,提升东融西联、南引北接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速推进铁路建设,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48和全市“米”字型高铁网49,加快货运铁路运输干线建设,强化沿线地区协作联动,努力形成串联川东北、渝东北片区,联通渝东南片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网络。加快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50,织密全县“大”字型高速路网,合理布局高速出入口。加快推进新生港建设,提档升级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旅游码头,积极融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枢纽建设。强化长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大支流航道综合开发利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扎实推动通用机场建设,提升航空互通水平。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力度,力争县域国道中二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100%、省道中三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85%。强化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一批连接重要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加快打通毗邻区县“断头路”,提高毗邻区县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推进县乡道改扩建,建成一批高等级快速干线路,畅通县内交通网络微循环,建成“1小时”通勤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交通治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图1 忠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专栏10 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加快建设渝万高铁忠县段,积极开展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力争开工广垫忠黔铁路、万忠黔高铁、梁忠石货运铁路,积极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忠县至万州段),加快梁忠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及早开工。 国省干线。推动G348胥家垭口至高营铺段、G348胥家垭口至顺溪段、G348野鹤镇卫生院至砖厂、G348香水大桥至撮箕铺段、G348汝溪至涂井段、G350拔山互通至杨柳村段、G350王院子垭口至西流安置房段、S204新桥大桥至沙田大桥、兴峰至三元段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实施G350县城段改线等工程。 县乡道路。新(改扩)建石宝大桥至忠诚村、梁平界至金鸡段、长岭至垫江界段、石子至洋渡段、金竹铺至石子段、石宝至松林段、白石至两河段、两河至丰都界段公路,实施金鸡至泰来(双龙)、拔山至下观音桥、永丰至凌云至两河、马灌至上观音桥路口、三汇经金龙至高洞、金鸡至许家坝段等43个县乡重要连接道。 港口航道。推动新生港一期工程(首批)、新生港一期工程(第二批)、海螺专用码头技改扩能、乌杨二区公用码头(二期、三期)、邓家沱专用码头、龙滩河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实施龙滩河航道整治。 民航。开工建设通用机场。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渝万高铁忠县站站房及配套设施、G348汝溪服务区、G350拔山服务区等项目,实施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工程等,推进13个乡镇客运站、177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开展普通公路路网改造和日常养护工程。 |
第二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为引领,提速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构建覆盖城乡关键节点5G网络体系,累计建设5G基站2500个。强化千兆光纤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推进IPv6网络51规模化部署与升级,实现全县公共区域智能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构筑全域覆盖的高效网络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0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0%。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讯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忠县大数据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
加快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以“数字+”“互联网+”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建立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汽车油电气充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园、体育场馆、宾馆、停车场等场地充电桩,布局建设新能源充电站20个、充电桩1000个。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构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动电力工业生产运营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
第三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推动重庆中部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忠县段建设,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与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优化农业灌区水利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设施,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抓好三峡后续工作。
提升治水防洪能力。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加快推进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庄防洪标准。持续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抓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预警系统防灾避灾效益。
图2 忠县“十四五”骨干水源工程布局图
专栏11 水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扩建黄钦水库,建设香山(泰来)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石花水库、杨眉水库、大林水库、巴耳沟水库等6个小型水库,实施两河水库至磨子水库连通工程等,开展鸭子凼水库、回龙水库等25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建黄钦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马耳坝水库中型灌区及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忠石大堰中型灌区、官坝三汇中型灌区等。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扩建香山水厂、水坪水厂,实施香山水厂10万吨深水井提水工程,建设马耳坝水库水厂、杨家坝水库水厂、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增供水规模3.43万吨/日,开展忠州、白公、石宝、黄金等乡镇(街道)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饮水工程。 防洪治理工程。实施长江忠县城区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心”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工程、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雷达工程、移民安置区中小型水库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 |
第四节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网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建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提速推进页岩气开发,构建集开采、液化、储存、调峰、运输、加注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管网向周边乡镇辐射,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达88%。优化区域气源调度和应急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储气能力满足应急用气需求。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输配电网,提升输配电网载荷能力和供电可靠率,积极开展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研究,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的供电网架结构。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优化农村电网。加强县外煤炭输入,确保供需平衡。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专栏12 能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页岩气。完成“涪页10井”“忠1井”“兴页1井”“兴页2井”“兴页10井组”等勘探工程,开工建设复兴地区陆相页岩气田工程,建成年处理120万立方米页岩气液化储备调峰及综合利用项目。 天然气和成品油。建成乌杨配气站、高营铺配气站、磨子配气站及其LNG应急储备调峰加注站、忠信路油气电综合能源示范站等储备设施工程,推动中石化外输管线分输阀室至磨子乡外输管线、漕溪河至胥家垭口燃气管线、乌杨工业园至“烽烟三国”燃气管线等线路工程建设。 电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石宝等6个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以及石马至普乐等3个110千伏电网建设工程,开展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建设临港新城变电站、?井桥头电力生产及检用房等项目,建设郑公至苏家片区电力排管廊工程等。 煤炭。开展毗邻地区煤炭输入战略合作,推动新生港煤炭中转前期研究。 可再生能源开发。规划建设100兆瓦农光互补示范二期基地、生物质能热电工程、风电开发等项目,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前期,持续实施中核重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程。 |
第六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八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有力有序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县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服务全县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争取中央和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忠县建设。加强国资监管,推动国有资本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规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健全“四上”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商会协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节 加强“四上”企业培育
坚持“抓大壮小扶微”,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四上”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质量提升。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旗舰型企业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工程,扩大“四上”企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资质建筑企业和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完善“四上”企业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52。2025年,全县“四上”企业数量达550家。
第十九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营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编制财政规划,加强财政预算与全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围绕全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推动产业政策普惠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措施。制定全县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实施差异化考核。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二十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增强对全县重点任务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力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财政关系。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种管理,培育壮大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施统一的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53普遍落实。建立健全竞争政策落实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健全市场要素运营机制,规范化运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和点状用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推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
第二十二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54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二节 持续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55改革,推动建立便捷高效、统一规范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智能系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56,实现“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及时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持续开展“简证便民”行动。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探索推广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拓展“信用重庆(忠县)”平台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积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层次信用信息整合。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探索筹建国有征信机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积极拓展信用应用领域及场景,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氛围。
第七篇 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
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铸平台、优环境、育主体,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十三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开放平台,加强项目策划、政策创新,建设运营平台和物流枢纽,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做强产业开放平台,完善对外开放功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乌杨新区开放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与市场合作建设及管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转移承接“主战场”。加快建设临港新城,招引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打造具有仓储加工、集中采购、保税展示、看样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等功能的对外贸易商品集散中心。积极争取在新生港设立开放口岸和保税港区,提升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电竞小镇,按照产城融合、产教一体理念,打造数字经济开放平台。高水平运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窗口平台。提速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三峡库区建设的新试验区。
第二十四章 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理念,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措施,着力招引优质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招商、情怀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驻点招商、市场招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全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健全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57,优化招商扶持政策,提升园区项目“投入率、产出率、容积率、贡献率、影响力”。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理念,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第二十五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高外贸水平和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基础,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忠县特产馆,积极策划及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论坛,提高“忠县造”国际影响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积极融入中欧班列(成渝),对接“渝满俄”班列58,深化与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经贸合作。依托新生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拓展更多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主动对接外资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拓展和深化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第二节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忠橙”、笋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发展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电竞等服务贸易。鼓励支持服装、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装备零部件等工业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价值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出口企业达80家。
第八篇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六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忠文化”融入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发挥“忠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建设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文艺作品、打造教育基地、编印教育读本、举办文化论坛、开展公祭巴蔓子活动、讲好文化故事,推动“忠文化”活的传承,充分激发百万忠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新时代文明宣教场所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购得文明”“乐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忠县”。
第二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度挖掘巴文化、忠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汉阙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通过革命文化与忠文化、城市文化结合,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重庆特质、忠县特点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期待。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加强培养农村文化中心户,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社区文化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自助微型图书馆、城市休闲阅读书吧。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广泛开展乡村文艺会演、社区文化节、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打造忠县数字文化云,完善图书馆数字信息化体系,鼓励在条件好、人口多的乡镇建设数字电影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融媒体60中心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石宝寨、皇华城等文物修缮保护与利用,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推动忠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推出一批非遗特色文创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探索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开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县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专栏1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巴蔓子广场、县图书馆分馆、县文化馆分馆、档案馆及档案托管中心、文图总分馆数字文化云等,实施乡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等,规划建设三峡考古博物馆、忠县美术馆等。 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实施临江岩摩崖造像、秦作木大院、开禧寺、广积寺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复建振宗禅寺、万福塔、文峰塔等古迹前期研究,推动忠州矮人舞、虫雕、高台狮舞、船工号子、邱氏泥塑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花桥东岩村、永丰东方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建设洋渡历史文化名镇等。 |
第二十八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全县自然生态、文旅融合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精品景区打造,实施“文化+”“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内容、知识仓库、人机交互、全息成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化文创与电竞、旅游、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创新实践和创客产品体验活动,加强各类创新创业示范的认定和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孵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引入跨界经营的文化业态,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影院、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等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农牧业、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手工艺品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
第二节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做精做美做大做靓“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天子山、翠屏山、东溪河、电竞小镇、“烽烟三国”等特色资源,加快三峡港湾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依托高铁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井沟旅游度假区。培育发展石宝寨景区水寨风情、民俗技艺、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等新兴业态,拓展石宝旅游快速公路功能,建设最美旅游公路。加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花田景观、农田艺术图案、农田艺术作品、农田节庆等创意,展现臻美乡土文化、乡土元素、乡土符号。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忠州历史,融入文化创意,丰富白公祠文博景区内涵。实施景区景点“添A”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一批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休闲怡然的旅游点。到2025年,力争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80亿元。
第三节 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
聚力发挥“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融合大IP价值,打好“长江三峡”牌、“赛事节会”牌、“田园乡村”牌、“忠文化”牌,塑造忠县“大三峡”精品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增强文化旅游底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体育、农业、工业、交通、医疗深度融合,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优化打造忠州夜景,丰富城市旅游体验。研发巴蔓子、秦良玉传奇经典故事旅游产品,提升“烽烟三国”品牌价值。推动体旅深度融合,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引入专业赛事品牌,创意举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节会。推动农旅融合,做优“中国柑橘城”等旅游品牌,挖掘气候资源,打造宜居宜游康养品牌,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积极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知名目的地。实施全媒体宣传,提升忠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交通干线与景区串联,完善景区景点内外公共交通、绿色通道、慢行系统、接待中心、停车场、标志标识等建设,全面打通旅游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车站、码头,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提速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忠州旅游云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星级饭店、酒店和旅游民宿互补的高品质旅游住宿体系,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服务点。推动游轮服务创新升级,开发特色游轮新产品、新品牌。
专栏14 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项目
精品旅游景区。打造三峡港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宝寨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橘海景区、天子山景区、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巴国故郡云上天街、东溪·忠州印象文旅小镇、“忠文化”文旅综合体、忠县民俗风情街等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烽烟三国”。 乡村旅游。打造升级“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拔山金色杨柳、东溪河水上乐园、八斗台避暑休闲旅游、翠屏山健身旅游等景点景区,推进白公街道银山社区“千里樱园”乡村旅游、黄金花田溪谷、白公街道流水人家、马灌油菜花海、磨子民俗风情旅游、猫耳山红豆杉森林旅游区、汝溪河盐井大峡谷漂流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大岭佛耳崖4个十里长廊等,开发?井地热水休闲养生旅游。 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忠县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建设忠州游客接待中心、石宝旅游码头、三峡港湾景区主干道、三峡港湾自行车慢行道、忠县至石宝寨自行车道、环独珠半岛马拉松跑道及步行慢道、G50高速出(入)口“三峡库心”门户盆景等项目,规划建设皇华岛至千野草场索道、县城至天子山索道、“烽烟三国”水上旅游巴士停靠点等项目。 |
图3 忠县主要旅游景区布局图
??
第九篇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十九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遵循自然格局,着力构建以长江、?井河、汝溪河、渠溪河等跨流域水系,精华山、猫耳山、方斗山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保障全县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区域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三线一单”6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规范、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建设。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6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重大灾害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突出保护长江岸线、重要水体等生态空间,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划定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红豆杉、荷叶铁线蕨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皇华岛湿地公园。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库区消落带治理,加快推进?井河生态调节堰建设。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受损山体恢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加强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专栏15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皇华岛鸟类生境恢复工程、复兴镇凤凰村鹭鸟生态家园、拔山镇凤凰湖生态公园、自然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漕溪河渔业湿地生态区等项目,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建设、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保护工程等。 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汝溪河、大沙河、渠溪河、黄金河、白石河、?井河等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及长江干流河床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质量提升工程、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工业园区长江岸线绿化环境提升工程、苏家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三峡库区绿肥+”生态涵养工程等,推进石子等矿山修复工程,建设石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等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忠州、三汇等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滨江公园、谭家坝等滑坡治理项目建设,开展汝溪河、涂家河等山洪沟治理。 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开发整治25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实施4000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
第三十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防污治污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深入开展防污治污行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城市货运车、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扬尘污染“红黄绿”分类管理,建设扬尘示范工地、示范道路。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巩固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净化大气环境,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强?井河、白石河、渠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东溪河、大沙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整治。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清漂、清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和达标化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检验监测,确保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突出整治“小散乱”工业企业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断面数值监测预警。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编制农用地分类清单,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等分类管理。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规范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过程。强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防治噪声污染。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医院、学校等周边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
第二节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考虑固废、危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
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面行动体系、监督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以及政策体系。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全与周边地区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专栏16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重点项目
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空气质量网格化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扬尘工地整治等工程。 水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及主要干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升、重点河流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实施全县主要河道及水源地底泥重金属监测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工程、城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水源水库综合保护工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等,实施白石河流域马灌镇段再生水循环利用、拔山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苏家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 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废弃物处置中心、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三一绿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海创固体废物基地、郭云建筑弃土消纳场、朱家湾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完成星博化工、东方农药等土壤修复,实施龙蛇背垃圾填埋场技术改造、生活垃圾分类中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物有机肥加工等项目。 |
第三十一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柑橘、笋竹、红豆杉等特色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农林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碳交易,增加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碳汇。完善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科技住宅,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全面加强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为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保护贡献忠县智慧。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第三十二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积极引导耗能行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健全耗能企业用能承诺信用管理及惩戒机制。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推广应用低能耗建筑技术。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车船用燃油领域天然气替代,加强港口岸电及LNG充能设施建设。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63,统筹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降低。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构建废弃物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十篇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蓝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忠义忠州·现代教育”区域特色。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打造学校风貌特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保教保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打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薄弱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64问题,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县。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捆绑发展机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县。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忠县特殊教育学校扩能,促进残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学生更好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65,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县。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以上。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联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做大做强现有职业高中,积极引进新的职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66计划。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谋划实施一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67职教师资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提升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68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69管理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开放,深度开展成渝地区教育合作。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专栏17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天鹅湖、悦珑湾、鸣玉樾府幼儿园,规划建设爱琴海、御江城等9所幼儿园,加快推进官坝、白石等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推进实验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义务教育。建成苏家小学、巴山小学、九蟒小学,规划建设银山小学、乌杨第二小学、水坪第二小学、三峡港湾配套小学等学校,加快推进实验小学、忠州第二小学、乐天小学、新立小学、三汇镇中心小学等23个小学教学综合设施建设,实施忠州三小、乌杨小学等改扩建工程。建成忠州中学校迁建工程、忠县中学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拔山中学、?井中学等18个中学教学综合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沙田湾中学、永丰镇初级中学等3所寄宿制学校,实施忠县中学等学校隐患排除项目。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县职教中心扩容、县职教中心文创产业实训楼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重庆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望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忠县石宝职业技术学院、养老职业技术学院等。 高等教育。建成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等。 |
第三十四章 实施健康中国忠县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逐年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卫生监测等设备。提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推动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构筑“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70。加快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设智能监测预警预测智慧疾控大数据平台,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水陆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提升医学救援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美丽医院”建设,加快忠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等级创建,推动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增强村卫生室服务效能。纵深开展“纵联横合”医共体71建设,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拓展医疗服务途径,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建设县域卫生信息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提升特殊医疗服务水平,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诊疗中心”。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以慢性病为重点,为市民提供全程化、规范化健康管理,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利用率,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妇科、儿科资源供给,提升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动老年病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院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实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重点开展针刀医学技术等微创技术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增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院中医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以艾草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园、中药材加工厂等建设,推广中药种、产、销、研、技一体化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运动
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升级县体育馆,提升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举办能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标准化运动场、体育馆,加快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健身步道。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市民健康体质。构建以“三馆一园”72为龙头,乡镇健身广场为主体,农体工程为骨干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半小时”体育圈。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持续举办长江三峡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少年后备人才。加强竞技人才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专栏18 健康中国忠县行动重点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综合楼、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医疗机构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 健康促进。实施妇幼保健院迁建、妇女儿童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规划实施重庆三峡民康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 医疗卫生。建设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等,迁扩建中医医院,新(改扩)建县城3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 中医药。实施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开展汝溪、石宝、白石等卫生院针灸、艾灸、中医膏药、敷贴等中医特色诊疗工程,以及任家、磨子等卫生院中医药火罐、推拿、针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积极培育社会中医康养馆等。 体育。建设银山体育中心、乌杨新区体育公园、香山体育公园、南滨体育公园、北滨体育公园等,提档升级县体育馆,规划建设白公路小学运动场、郭云健身步道等项目,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社区健身点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五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贯彻国家生育政策,落实计生奖扶特扶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稳定提升,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落实生育延长产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市民生育意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幼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幼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家庭环境。
第二节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发展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推行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育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申报星级养老机构,积极争取市级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培育忠县本土养老品牌。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鼓励敬老院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建设,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有效措施,加快消除老年“数字鸿沟”。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73。支持企业积极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支持养老护理学校建设,打造渝东北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
专栏19 养老托育服务重点项目
养老托育事业。建设12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95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建成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全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实施新生、汝溪、白石、复兴等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妇幼托育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 养老产业。建设红豆杉大森林康养中心、生产智慧养老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实施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动老年大学迁建、博爱佳园拓展区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六章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提高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落实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着力开发就业岗位,注重提高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就业促进作用,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新职业开发,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贯彻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贯彻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积极拓展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十七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共享、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落实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三十八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渐退制度。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快推进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免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作用。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按需保障、分类供给、规范管理,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实行住房实物和货币化保障并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城市新居民住房问题,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提升安置质量。全面落实新型抚恤优待保障制度,依法依规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完善军休安置制度,切实保障军休人员“两个待遇”74,积极探索解决高龄失能军休人员养老问题。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收养制度,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和修缮管理维护。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专栏2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推进磨子、拔山、永丰、白石等10个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实施“阳光低保”“应救全救”以及互联网“爱心救助”、红十字救助等工程。 殡葬服务。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推进马灌、东溪、新立、汝溪、官坝等10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及黄金、新立、石宝、白石等1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建设。 住房保障。建设三公里(京投)安置房、新生安置房、马灌镇原农行东侧地块拆迁安置房、二公里棚户区拆迁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改造项目玉溪大桥至玉溪三桥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国有企事业单位拆迁还建房、民营企业还迁房等项目,规划建设银山安置点,实施1150套保障性住房工程。 退役军人服务。建设县光荣院,改造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军人公墓等,实施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工程。 |
第三十九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注重机会公平,聚焦妇女、青少年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切实保障基本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促进妇女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入落实“莎姐”75经验,完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贯彻《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青少年事业,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托养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水平。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扎实推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全覆盖。
第四十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全面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全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与减负相结合,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响应机制。加快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完善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以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
专栏21 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程,创建10个平安乡镇(街道)、100个平安村(社区),建设县武警中队、县看守所、县拘留所、县强制戒毒所、忠州街道第一派出所、白公街道派出所、17个基层监管所等办公场所,改扩建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 |
第十一篇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忠县。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四十二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十三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76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突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77,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加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和债券发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稳妥化解公开市场风险。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等物资储备设施,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推动构建与中央、市级互补支撑的储备发展新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
第四十四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流通监管。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底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县乡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发挥村(社)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着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药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制度,突出网购食品、保健食品、疫苗等重点品种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智慧监管,加强监管数据开发应用和开放共享。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县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建设全县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补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专栏22 应急救援重点项目
实施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水上救援、危化救援、矿山救援、工程救援、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公路应急救援基地、周家溪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县应急物资仓库、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猪肉储备基地等项目,推动新生港应急疏港通道工程、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和风险源防控预警体系工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县应急广播升级扩容工程等。 |
第四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深化“枫桥经验”78重庆实践,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理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79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四十六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十七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80、坚定“四个自信”81、做到“两个维护”82,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八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83,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十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十一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县规划体系。根据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目标定位,同步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做深做实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确保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精准落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级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1名词解释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两点”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两地”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3.十项行动方案。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行动方案、以新生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加快三大开发彰显四大特色中等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以美丽忠县为主题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方案、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开放平台为载体的库区开放建设行动方案。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一兴四美·七彩大地”。“一兴”即产业兴;“四美”即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指忠县美丽乡村的整体印象、全域景致。
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红橙绿”三色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红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5例以上的乡镇(街道),橙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1—4例的乡镇(街道),绿色区指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
7.“三峡库心·长江盆景”。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忠县时指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坚定不移护生态、因地制宜谋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以忠县、石柱县沿江区域及万州区武陵镇共11个镇乡、5个街道为主体的区域,涉及长江岸线140公里,共约978平方公里。
8.“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及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9.“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10.“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
1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双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13.“一地一城三区”。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14.教育、卫生“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名医、名院、名院长工程。
15.“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
16.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研项目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设科目比例限制,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项目过程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17.科技创新“后补助”。是政府运用财政资金补贴和支持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科研单位在国家目标指引下,先行投入资金,组织项目研发工作;财政资金“面向结果”进行补助,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即按照约定的金额补助,未完成任务目标,则没有补助,单位需自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
18.“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19.“大手拉小手”行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在大小企业间搭建桥梁,为大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助力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生产效率。
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21.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一个具实质性资产的企业公司对其他公司提供物流相关之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资讯整合及附加价值等服务,或与相关物流服务的行业者合作,提供更完整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发布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
22.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3.“中标贷”。指符合条件的中标企业及中标企业下游供应商、分包商因工程款暂未到位,经工程发包单位、中标企业推荐而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
24.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促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182号),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
25.“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6.“云长制”。“云”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推行“云长制”,旨在进一步细化“管云、管数、管用”的工作任务,此举将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助力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政用、商用和民用价值。
27.“万达开”。指万州区、达州市、开州区。
28.“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指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板块。
29.“忠州七景”。指石宝寨景区、三峡橘海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独珠江村景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景区、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港湾旅游度假区等7个景区。
30. 12315“五进”活动。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
31.“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32.PPP。指政府与私人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
33.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4.EOD。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5.REITs。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36.“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37.农村公路“路长制”。2020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20〕111号),提出推动各县(市、区、旗)设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并分级设置县级路长、乡级路长、村级路长。
38.“四好农村路”。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9.“多规合一”。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40.“一江两岸四片区”。“一江”指长江,“两岸”指城市沿长江两岸布局,“四片区”包括中心城区、乌杨新区、临港新城、水坪新城。
41.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2.“马路办公”。指将办公室设在马路上,以路为岗,服务基层,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发现分析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及规律。
43.“劳动者港湾”。指为环卫工人、市政维护工人、园林绿化工人、城管执法人员、交巡警、协勤协警、志愿者、快递送餐员、公交出租车驾驶员、建筑工、搬运工等群体配置必要生活服务设备设施,提供临时休息的服务场所。
44.“人地钱挂钩”。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45.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46.“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7.“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48.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49.全市“米”字型高铁网。由渝昆高速铁路、渝西高速铁路、渝湘高速铁路、渝贵高速铁路、兰渝高速铁路、渝武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渝达城际铁路八个方向构建形成“米”字型高铁网。
50.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三环”即内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十八射”即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重庆至南充高速公路、重庆至邻水高速公路、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东高速公路、重庆至安康高速公路、重庆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高速公路、重庆至贵阳高速公路、重庆至赤水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复线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泸县高速公路。
51.IPv6网络。即InternetProtocol 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52.“上云、上规、上市”。“上云”是指引导和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使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等云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上规”是指给予企业各类支持,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上市”是指企业通过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有价证券的过程,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53.“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
5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5.“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证照分离”改革以突出“照后减证”为原则,能减的尽量减,能合的尽量合。
56.“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57.“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即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
58.“渝满俄”班列。即从重庆北上,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再到俄罗斯莫斯科的货运班列。
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0.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61.“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2.“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市、县、乡、村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3.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指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要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重要测算指标,逐年减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多和处置不力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
64.“大班额”。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现象。
65.“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66.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67.“双师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
68.破“五唯”。即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69.“县管校聘”。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70.“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即三峡中心医院、县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基层卫生院“三位一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71.“纵联横合”医共体。即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纵联”。向上,与“高精尖”医院建立“医联体”,向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从而实现“县级”更强、“乡镇”更活、“乡村”更稳。
72.“三馆一园”。体育馆、电竞馆、游泳馆和北滨体育公园。
73.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银发经济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74.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75.“莎姐”。发源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统一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莎姐”已成为具有重庆特色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品牌,成为全市检察官、青年志愿者共同的称谓。
76.“僵尸企业”。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
77.“逃废债”行为。一种民事违约行为,强调债务人的主观故意,属于有履行能力而不尽力履行债务的行为。
78.“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五十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79.“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8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1.“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82.“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83.“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抄送:县委各部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监委,
???? 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1年2月19日印发
—65 —??
忠府发〔2021〕3号
忠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忠县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9日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方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1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定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中等城市“双特”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2,深入实施“十项行动方案”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4,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位居渝东北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民营经济占比70%。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四大产业集群框架已经建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速壮大,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入推进,成功创建重庆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重庆市(忠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城乡建设焕发新面貌,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乌杨新区、临港新城稳步开发,特色中等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一兴四美·七彩大地”5美丽乡村形象彰显。绿色发展翻开新篇章,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渝东北前列,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5%。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渝万高铁开工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打造,万吨级新生港开港试运行,电竞小镇提速建设,“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开园,工业园区框架突破10平方公里。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3.6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成功摘掉市级贫困县帽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教育、卫生、就业、文体、民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率先在全市实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6,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 属性 | “十三五”规划 目标 | 2020年 完成情况 | |
2020年 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5 | *5年年均8.8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0 | *5年年均9.4 |
3 |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 | % | 预期性 | — | 11 | *5年年均10.6 |
一、创新发展 | ||||||
4 | 工业及服务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及其他投资的比例 | % | 预期性 | 42:48:10 | 43.5:38.5:18 | |
5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预期性 | 12:50:38左右 | 13:44.4:42.6 | |
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0.5左右 | 0.48 | |
7 |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 人 | 预期性 | 145 | 148.1 | |
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年 | 预期性 | 37 | 72.3 | |
9 | 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 | 亿元 | 预期性 | 25 | 31.25 | |
10 | 农产品商品率 | % | 预期性 | 80左右 | 76 | |
11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 预期性 | 18 | 22.5 | |
12 | 互联网普及率 | % | 预期性 | 60 | 68.5 | |
二、协调发展 | ||||||
13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预期性 | 5.2 | 5.56 | |
14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60 | 70 | |
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预期性 | 48 | 50 | |
16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预期性 | 2.35:1 | 2.3:1 | |
17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3 | 3 | |
三、绿色发展 | ||||||
18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51以上 | 52 | |
19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 方米 | 约束性 | 550以上 | 600 | |
20 | 县城发展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37】 | |
2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约束性 | 75 | 97.8 | |
22 | 长江干流水质 | 类 | 约束性 | Ⅲ(含总磷) | Ⅱ | |
23 | 化学需氧量下降 | % | 约束性 | 【8.5】 | 【8.5】 | |
24 | 二氧化硫下降 | % | 约束性 | 【3.9】 | 【7.8】 | |
25 | 氨氮下降 | % | 约束性 | 【4.9】 | 【4.9】 | |
26 | 氮氧化物下降 | % | 约束性 | 【50.6】 | 【50.6】 | |
2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约束性 | 【15】 | 【23.5】 | |
2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 | 约束性 | 【35】 | 【35.8】 | |
29 |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约束性 | 95 | 100 | |
30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约束性 | 85 | 86 | |
31 |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 公顷 | 预期性 | 【1250】 | 【1274】 | |
四、开放发展 | ||||||
32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500 | *500 | |
33 | 实际利用内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00】 | — | |
34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预期性 | 【400】 | 【414】 | |
35 | 建成投用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 亿元/平方公里 | 预期性 | 50 | 58.5 | |
36 | 客货运总周转量 | 亿吨 | 预期性 | 60 | 60.35 | |
五、共享发展 | ||||||
37 | 贫困人口减少 | 万人 | 约束性 | 【3.5】 | 【3.6】 | |
3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约束性 | 3.5 | 3.2 | |
39 |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 | 预期性 | 95以上 | 95.5 | |
4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约束性 | 10.5 | 10.5 | |
41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预期性 | 78 | 78 | |
42 |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率 | % | 约束性 | 8.4 | 9.1 | |
43 | 撤并村公路通达率 | % | 预期性 | 100 | 100 |
备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均为可比价;2.带【】为五年累计数;3.“*”表示未完成目标的指标,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4.“—”表示国家取消此指标统计。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对忠县发展的深切关怀,市委陈敏尔书记高度关注忠县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十三五”期间先后两次对忠县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忠县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县作为“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并获得全市“发挥沿江通道作用”“建设长江绿色经济走廊”“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7”等重大支持,全县发展迎来了新使命、新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忠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全县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成为全市借鉴典范,经济增长多次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全县上下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百万忠县人期盼多年的“高铁梦”“港口梦”“大学梦”正在实现。今日之忠县,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社会预期更加看好。我们要坚决把党中央、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忠县自身看,全县经济体量较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四上”企业8总数较少;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有待增强,城镇化率低于渝东北平均水平;对外通道不畅,至今无铁路过境,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仍然突出;生态建设压力较大,资源约束趋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迅速崛起,带来重要市场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带来重要政策机遇;共建“一带一路”9、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10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市场主体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带来重要改革机遇;铁公水空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速打造、产业承接平台迅速壮大,带来重要开放机遇。这些机遇将为忠县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有助于忠县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谋划全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双特”发展思路12,加快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加快建设“一地一城三区”1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标中央、市委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全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忠县将紧紧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面构建起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生态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特色中等城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县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综合考虑全县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勇于探索、尽力而为、把事干成、把事办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特色产业基地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延链强链成群、创新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壮大,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高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和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地区生产总值达650亿元以上,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6万元。
山水宜居之城再展新颜值。城市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城市能级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共生,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美轮美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山水·忠义之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初步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生态文明建设再取新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十三五”末累计下降15%。
城乡融合发展再迈新步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构筑,“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绘就忠县大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减至2.1:1。
“两群”绿色协同发展再翻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沿江通道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营造,成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重要联结点,“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达150亿元,全县港口吞吐量达4000万吨以上。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现状 | 2025年目标 | 指标 属性 |
一、综合经济实力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4.1 | *8左右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5.6 | 7.6 | 预期性 |
3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13:44.4: 42.6 | 10:44:46 | 预期性 |
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3 | *8 | 预期性 |
5 |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70 | 72 | 预期性 |
6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7.8 | 12 | 预期性 |
二、特色产业基地 | |||||
7 |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22.5 | 35 | 预期性 |
8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1:1 | 2:1 | 预期性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 | 2 | *8左右 | 预期性 |
10 | 游客综合接待量 | 万人次 | 1006.7 | 1600 | 预期性 |
1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48 | 1 | 预期性 |
12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81 | 2.4 | 预期性 |
1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5 | 25 | 预期性 |
三、山水宜居之城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预期性 |
15 | 城市建成区面积 | 平方 公里 | 25.6 | 35 | 预期性 |
16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2.91 | 16 | 预期性 |
17 |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95 | 97 | 预期性 |
18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 | 31.8 | 45 | 预期性 |
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
19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天 | 357 | ≥340 | 约束性 |
20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全市 下达 | 约束性 |
2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3.5】 | 【15】 | 约束性 |
23 | 森林覆盖率 | % | 52 | ≥55 | 约束性 |
五、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 |||||
24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8.1 | *8左右 | 预期性 |
25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2.3:1 | 2.1:1 | 预期性 |
26 | 农村集中供水率 | % | 89.6 | 92 | 预期性 |
27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81.6 | 90 | 预期性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万人 | 【5.53】 | 【3.75】 | 预期性 |
2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5 | 11.5 | 约束性 |
30 |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78 | 79.5 | 预期性 |
31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59 | 3.6 | 预期性 |
32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1 | 4 | 预期性 |
33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4 | 预期性 |
六、“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 |||||
34 |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综合收入 | 亿元 | 40 | 150 | 预期性 |
35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500 | 3000 | 预期性 |
36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14】 | 【600】 | 预期性 |
37 |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 亿元 | 78.6 | 150 | 预期性 |
38 | 港口货运吞吐量 | 万吨 | 1135 | 4000 | 预期性 |
七、安全发展 | |||||
3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40.5 | ≥40 | 约束性 |
40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037 | <0.025 | 约束性 |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篇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第四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培育,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
第一节 培育多层次创新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力争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6个。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实体平台。鼓励依托成渝两地优势产业基础和丰富科研机构资源,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柑橘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三一”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重庆中试基地、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忠县分中心、聚融新材料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忠县竹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市级、县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有率达50%,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0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0家以上。
第五章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积极提高农业、医疗、教育、物流等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在绿色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吸引成渝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来忠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提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成果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以“忠州创业谷”“时代创业梦工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一批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青)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打造“忠县特色、重庆示范、全国先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农户”服务指导模式。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精准施策多维度培育人才,建设人才强县。
第一节 加快人才聚集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完善全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忠县籍在外人才回引力度。实施“项目引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计划,争取“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来忠服务。持续实施教育、卫生“三名”工程14,以及法律人才进村社、干部互派挂职等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水平。加快推进“忠文化”干部学院建设,提升干部人才培训能力。积极开展与成渝地区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深化协同育才。搭建异地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抓好“重庆英才”等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完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人才服务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忠州英才”服务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激励引导,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15。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16,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二节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补偿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业务,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用补贴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资源集聚科技创新,用好用活创业种子投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科技创新等资金,积极争取天使投资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子基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17,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推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承诺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等管理制度,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持续开展“忠州英才”“忠州工匠”等创新先进评选,挖掘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积极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1个。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趋势,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特色产业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链条完备、相互耦合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壮大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推动特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建设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资源加工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小型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产业链,创新发展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等产业,打造渝东北最大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页岩气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有序承接化学原料药产业转移,加快海南海药西部(忠县)医药基地建设,构建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全产业链,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提速推进中药成品药研发,强化成品药品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培育数控机床、智能零部件、智能终端等产业;强化传统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推进水轮机实现产业再造,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提速推进优质资源产业化综合利用,创建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重庆(忠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资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
专栏3 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
新能源产业。三元材料、负极材料、PACK、电池盖帽、隔膜、锂电池生产设备,锂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镁电池、镁基储氢材料,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页岩气钻采及相关设备生产研发、水力压裂、页岩气清洁储存,风能、生物质能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抗肿瘤、抗高血压、中枢神经型、降血糖等专业特色型原料药,化学创新药、成品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小型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 智能装备产业。高速高精度研磨机、精雕机、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及其零部件,3D打印装备材料,物联网电缆、物联网管网、物联网装备、物联网电气安全等集成电路配套和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制造,以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镁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等。 资源加工产业。砂石、岩盐等综合利用,水泥、干混砂浆、商品混凝土、砌块墙板、装配式建筑、超高活性复合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建材生产;柑橘、笋竹、畜禽、粮油、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 |
第二节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优化特色工业布局,发挥乌杨新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引导苏家、水坪工业组团企业向乌杨新区集聚,力争2025年工业园区集中度达90%。规划建设3个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产地加工。推动乌杨新区扩规模、齐配套、促融合,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管网等生产要素配套,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推行园区全覆盖式智能监测,构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园区。
专栏4 乌杨新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完工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规划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续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道路管网(二期)、电力通道等项目,推动生态工业园场平工程(二期三期四期)、乌杨新区西部拓展区道路工程(一期二期)、西部拓展区连接道工程(一期)、西部拓展区基础设施(场平工程一期二期)、乌杨新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乌杨公用码头疏港大道、乌杨新区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G50沪渝高速公路忠县普乐出口改造等工程。 配套服务。建成乌杨新区中学,推动乌杨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集中居住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忠县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实施园区“吃住娱乐行购”配套工程,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孵化服务中心、园区物流中心、乌杨新区农贸市场、乌杨新区郊野公园等项目。 生态环保。续建乌杨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乌杨新区污水提升泵站及二期配套管网工程,推动实施乌杨新区边坡治理、地块绿化、配套道路等工程,实施乌杨新区海绵城市改造、乌杨新区建筑弃土消纳场等项目。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作用,提速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培育共同推进,积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资金,推动产业深度配套,构建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
第四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进“链长制”18,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增强关键产品配套能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硬核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19,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20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
第九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提升,构建优质高效、业态先进、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积极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与成渝地区水港、铁路港、航空港等联动协作,加快建设新生港物流枢纽园区,打造市级物流网络节点。加大现代物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新发展规模以上交通物流企业8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忠设立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21,培育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和枢纽物流,打造物流综合枢纽。完善商贸物流通道网络体系,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城乡共同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城乡物流体系,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加快实现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一体化。强化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冷链物流全链条融合发展。推进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全县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与商流、制造流、资金流、信息流联动发展。推动以农产品、汽摩、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与专业物流融合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快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业。积极承接成渝地区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争取更多金融机构来忠设立分支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能力,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授信尽职免责,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首次贷款、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投放规模。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比例。发展供应链金融22,积极推广工程建设“中标贷”23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线上金融,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电竞产业
依托重庆数字经济(电竞)产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电子竞技+”,推进电竞产业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电竞+赛事”“电竞+峰会”“电竞+直播”“电竞+研发”“电竞+发行”“电竞+教育”“电竞+旅游”电竞产业生态圈。推进电竞小镇“三区六园”建设,打造知名的宜赛、宜游、宜业、宜居电竞小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竞赛事中心。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与国内知名电竞公司合作,积极引入电竞游戏研发运营、电竞赛事运营举办、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动漫开发、人才培训、装备及衍生品制造等企业。深化与四川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战略合作,联动打造知名电竞赛事品牌,合作培养电竞产业特色人才,建设中国西部电竞产业高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升级版)和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丰富线上业态、提升线上服务、规范线上管理。加快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推进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建设,促进城乡物流配送降本增效。加快打造“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加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管理,促进电商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改造传统商贸交易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电商培训体系,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电商人才精准孵化培训。强化优质电商品牌打造,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5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0亿元。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能源管理、金融、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价值链。实施“设计+”工程,积极引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机构。加快推进三一绿色智能建筑园建设,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制造+服务”和“生产+服务”示范企业。加大公共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推动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转型,围绕公共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引进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实行社会化运作。培育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工程咨询、信用、知识产权等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着力引入一批知名展会在忠设立分会场,培育电竞、汽车、美食、婚庆等本地品牌展会,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会展业态,举办线上展销展会。
第六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多形式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数字化、精细化转型。推动商贸业态升级,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节假日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加强产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便利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提升特色餐饮消费,围绕柑橘、竹笋等菜品扩充衍生菜系,打造“忠州好味”特色餐饮品牌,增强消费吸引力。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融合发展健康服务消费。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医疗服务,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形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多元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天子山康养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康养基地。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激发老年用品消费潜能。推动传统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发展多元素中医药服务健康管理。扩大体育消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加大对健身组织、健身指导人才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培育健康咨询、康复保健、健康保险等服务产业。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消费。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格局。加快发展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24,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普惠性幼儿园,促进特色教育消费。积极发展以中医美容、妇幼保健医学美容为主的医美产业。提高房产中介、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汽车租赁、装饰装潢等生活性服务业组织化程度。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建设临港新城物流园、渝东北进出口肉类及农产品冷链加工集配中心、中国柑橘贸易基地等项目,推动实施电商及零担物流产业园、高营铺综合商贸物流园、乌杨综合货运枢纽、沙石集散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园、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综合农批市场、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柑橘集散中心、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江三峡石宝盆景小镇(盆栽)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新增100个快递营业点,实施物流企业创A工程。 金融服务业。实施期货、基金、信托、证券、保险、担保等新型金融业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全县金融网点达165个,金融市场主体达35家,存贷款规模达1100亿元左右,存贷比达66%。 电子商务。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升级版)、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超级供应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壮大“柑橘网”,实施电商主体培育及人才精准孵化等工程。 电子竞技。建设电竞小镇“三区六园”(电竞产业区、生活配套区、滨江游乐区和赛事园、孵化园、教育园、装备园、体验园、科普园),推动数字产业大楼、电竞主题酒店、电竞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实施50家电竞类企业培育工程,新增5个区域性知名电竞赛事品牌。 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工程,开展以动漫、网游设计研发及运营服务、内部管理等为主的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新培育民营检验检测机构7家、信息及软件服务企业40家、专业中介服务机构40家等。 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十亿级忠州商圈,全县入驻国内外知名连锁店、精品店、旗舰店达300家,星级酒店达20家,社区及家政服务市场主体达500家。 |
第十章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速壮大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服务、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产业,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提升大数据产业的质量和规模,构筑大数据核心产业、大数据关联产业、大数据衍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链。推动区域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推动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文旅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城市服务大数据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发展数字媒体应用、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动画、数字展示、视觉传播设计等数字传媒产业。推动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探索相关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忠县设立总部及结算中心。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25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加快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培育一批自动化、数字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水平。聚焦现代建筑业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打造一批智慧果园、智慧养殖场。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一网统筹推进线上管理,提档升级县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城市运营、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休闲旅游、购物消费、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26,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推进政府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同企业数据平台对接,促进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逐步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打造智慧忠州。
第四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十一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切实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切实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东挽长三角,西融成渝地区,南连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接渝(蓉)新欧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联动新格局。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优化发展对外经贸,扩大对外出口,拓展供给市场。
第二节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加强与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互补互惠互赢。建立健全协调联动体制机制,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创新协同协作、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融入“万达开”27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提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之“重庆核”北翼重要节点城市。加大与广安、渠县等地合作,推动川东渝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好发挥沿江通道作用,推进新生港进港铁路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港口协作联动,积极推动梁平、垫江至新生港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创建长江“鱼刺型”物流节点最佳发展模式,打造北煤南运重要中转基地,为川东北、渝东北和渝东南广大经济腹地提供快捷便利的水运通道。争取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推动万吨级船舶“江海直达”。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特色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第三节 加快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建设协同,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努力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减轻环境负荷,联动探索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以新生港为依托,围绕贯通南北、畅联东西,推动以铁路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作,携手万州、长寿力争创建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联动渝东北区县柑橘品牌打造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强化与丰都、万州、石柱等长江沿线著名景区文化挖掘、功能拓展、设施配套等合作。主动对接“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28。深化与大渡口区、大足区区群合作,加强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交流合作。
第四节 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分类推进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农业农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风景旅游区保护和开发,实现产、城、村、景和谐互融。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抓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古镇古寨”名片联动建设“石宝寨+石柱西沱古镇+水磨溪”片区,围绕“壮美长江”名片联动建设“皇华岛+独珠半岛+复兴镇+石柱沿溪镇”片区,联动辐射东溪镇、涂井乡、石柱王场镇、黎场乡,打造功能完善、显山露水、亲江近江的特色江城,构建“一镇一特色”的江镇体系,保护江村“生长在自然山水之中”整体格局,推动产城景有机融合。
建设“三峡库心”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依托“忠州七景”29,打造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的景区带。推动石宝寨景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景区。合理利用皇华岛独特资源,强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提速打造三峡港湾,建成市级旅游度假区。塑造独珠半岛“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渡无人舟自横”乡村意境,建设三峡橘海“橘海新田园、江村新生活”意象美景,打造集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为一体的三峡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综合游客接待量达1300万人次以上。
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发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重要联结点优势,健全与万州、石柱共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赢,加快打造“两群”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源。加强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一体化。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积极推进石宝至西沱长江大桥前期工作。
第十二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消费业态,不断增强忠州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城市特色商圈及街区建设,打造业态现代、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转有序、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商务集聚区。配套完善忠州商圈,推进“爱琴海”购物公园建设,强化忠州购物公园运营,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着力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吸引高端消费回流。打造“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提档升级巴王、中博美食街,加快建设三峡港湾民俗风情街、电竞体验街等特色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服务体系,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消费新风尚,加快乡镇商贸发展,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打造乡村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商贸小镇。
第二节 营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策划“贯穿全年、覆盖全城”消费促销系列活动,创新推出“云逛街”“云端美食节”等线上活动。多元化举办线下消费促进活动,唱响“赏在忠州、购在忠州、食在忠州、娱在忠州”。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开展12315“五进”活动30,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访责任制和赔偿先支付制度。试点商圈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在有条件的街道允许开展“外滩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维权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提升·满意在忠州”放心消费专项服务行动,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专栏6 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特色商圈和街区。建设忠州商圈,打造三峡港湾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等,加快推进五洲国际商贸城、“爱琴海”购物公园、特色商贸小镇等项目建设。 放心消费示范点。打造放心消费示范商场(超市、市场)25家、放心消费示范经营户(网点)95家、市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示范点10家、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5个,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4家、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市级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单位30家,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点项目3个。 |
第十三章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围绕“两新一重”31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抗旱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渠道,积极争取部委专项、中央预算内、三峡后续等资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建立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库。增强投资有效性,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PPP32、TOD33、EOD34、REITs35等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债券资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良性投资循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深化推进政企、银企合作,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36,绘就“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新画卷。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护建设,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生猪、蔬菜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利益补偿。发展现代种业,加强良种推广力度,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亩均“产值上万、收益五千”效益农业,建立以粮油、蔬菜、生猪为保供产业,柑橘、笋竹为优势产业,健康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水产、调味品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中蜂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良种扩繁基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粮油作物产量遥感定标系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认证。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柑橘、笋竹、生猪等一批产值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三峡柑橘交易所。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示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0%。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开展柑橘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
专栏7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千年良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 农业园区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笋竹、优质粮油、生态蔬菜等3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农产品保供给工程。推动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达产,新建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创建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提标改造柑橘老果园5万亩、改造高标准笋竹基地3万亩;新发展稻田养殖3万亩,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场建设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渔业休闲观光工程等;新增肉兔出栏100万只、肉羊出栏2万只、肉牛出栏6000头,建设肉兔、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园区);发展主要调味品原料作物6万亩、茶叶2.5万亩、中药材2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建成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产品加工。推进柑橘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等项目,实施优质粮油、笋竹、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生态渔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改扩能工程等,推动定点屠宰场技改扩能工程等,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0家。 农产品流通。推动农商互联示范县建设工程,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新生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果品冷链中心等项目。 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创建忠县柑橘全国地理标志,新培育50个产品品牌,新增“两品一标”60个以上。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基地、柑橘人工智能试验区、柑橘交易(大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项目,建成智慧粮油蔬菜示范点10个。 |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为导向,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做强中心村、特色村,分类推进村庄打造。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多功能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37,推进“四好农村路”38建设,农村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100%。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卫生健康共同体。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和农村医保报销比例,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75%。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连片改造。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2025年美丽乡村示范村达150个。
专栏8 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新建“四好农村路”15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单车道改双车道1500公里、窄路面加宽500公里、油返砂改造500公里。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扩建村办公会议室50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3000平方米,新建老年活动室、电商运营点等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文化室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实施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示范带工程等,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10座,改造农村户厕3.35万户,实施乡村绿化5000亩,新建或改造垃圾收集点1000处,购置分类垃圾桶1.2万个、田间农业废物回收桶1000个,实施“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美丽乡村、“三峡库心”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 农村人才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 |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实现可持续、扩大惠及面”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政策衔接、产业帮扶衔接、就业帮扶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巩固服务提升衔接、考核衔接”,推动脱贫政策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实施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完善长效帮扶机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脱贫攻坚重点投入力度不减,强化兜底保障体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运营管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强化消费扶贫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产业扶贫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扶志扶智,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立完善边缘乡镇、边缘村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和帮扶机制,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内生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
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突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连片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多规合一”3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以人为本、自然+智慧、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突出“江城”“江镇”“江村”“江景”特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确定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和底线控制要求,形成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式的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四片区”40城市开发,做好城市规划“留白”,充分保障城市拓展用地需求。把控好城市基础开发、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形态开发,重塑城市空间秩序。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功能,规划建设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拓展延伸,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城市品质与形象并重。加快乌杨新区开发、临港新城建设、电竞小镇打造、忠州老城有机更新,高质量打造站城景融合发展的高铁新城,提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城市有序拓展与有机更新相融合。统筹推进新区、新城交通路网建设,畅通城市内循环。推动乌杨、新生、复兴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协同连片发展,加快港口、园区向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完善商业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廊、管线、管网下地,建设海绵城市41。保护好山际线、水际线、天际线,加强城市临近山体、河流、公园等建筑形态和风貌管控,建设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科学采取分时段、分路段等方式增加停车位,加强立体停车场建设。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美丽滨江带升级。推广新型绿色建材和建造方式,建设“绿色生态小区”。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设施布局,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城市细管、智管、众管,常态化推行“马路办公”42,完善一批“劳动者港湾”4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和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合理调节停车需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运行协调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快构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专栏9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市政道路桥梁。建成忠信大道、疏港大道、?井河二桥等项目,推动鸣玉溪东环路、银山安置点连接道、胥家垭口至五洲国际道路、高铁枢纽站片区对外连接道、人民路三小段道路、人民路改扩建、白公路至滨江路连接道、白公路至环城西路连接道、巴山粮库地块配套市政道路、橘城首座至乐天花园段道路改造工程、苏家组团北面市政道路、职教中心后门至五岔路口交通枢纽、交警队沿玉溪三桥下穿道至三公里市政道路、九蟒市政道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推进临港新城高营铺片区管网工程、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管网工程、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电竞小镇污水管网工程、城区给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实施城镇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项目。 城市品位提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良玉故里郊野公园、银山滨江公园、鸣玉溪公园、?井河滨湖公园、五洲国际城配套公园等城市公园,配套完善一批“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汉阙广场,实施忠义大道及忠州大道等城市主要通道观景平台工程、城市功能照明改造工程等。 城市配套更新。推动忠县城区及11个镇老旧小区改造、老城区海绵化改造、城区慢行系统提质工程、忠州城区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城区人行过街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区架空管线下地、城市智能停车等工程,建设州屏滨江路、州屏环路、临港新城银山片区等公共停车楼(库)。 |
第二节 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
优化城镇体系,推进重点镇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长江沿线为轴带的城镇群,提高城镇服务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推进石宝、新立、乌杨、拔山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开展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
第三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实行居住登记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落实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落实“人地钱挂钩”44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十六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各类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丰富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45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管效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46试点,在具备条件的村全面推开。持续深化“三社”融合47,健全融合机制,提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规模。强化金融支持,依法积极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七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提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畅外联高效立体交通网
畅通对外大交通。主动衔接国家及区域大通道,提升东融西联、南引北接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速推进铁路建设,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48和全市“米”字型高铁网49,加快货运铁路运输干线建设,强化沿线地区协作联动,努力形成串联川东北、渝东北片区,联通渝东南片区的重要铁路交通网络。加快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50,织密全县“大”字型高速路网,合理布局高速出入口。加快推进新生港建设,提档升级公用码头、专用码头和旅游码头,积极融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枢纽建设。强化长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大支流航道综合开发利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能力。扎实推动通用机场建设,提升航空互通水平。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力度,力争县域国道中二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100%、省道中三级公路及以上占比达85%。强化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建设一批连接重要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公路。加快打通毗邻区县“断头路”,提高毗邻区县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推进县乡道改扩建,建成一批高等级快速干线路,畅通县内交通网络微循环,建成“1小时”通勤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交通治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图1 忠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专栏10 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加快建设渝万高铁忠县段,积极开展高铁枢纽站场规划建设,力争开工广垫忠黔铁路、万忠黔高铁、梁忠石货运铁路,积极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忠县至万州段),加快梁忠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及早开工。 国省干线。推动G348胥家垭口至高营铺段、G348胥家垭口至顺溪段、G348野鹤镇卫生院至砖厂、G348香水大桥至撮箕铺段、G348汝溪至涂井段、G350拔山互通至杨柳村段、G350王院子垭口至西流安置房段、S204新桥大桥至沙田大桥、兴峰至三元段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实施G350县城段改线等工程。 县乡道路。新(改扩)建石宝大桥至忠诚村、梁平界至金鸡段、长岭至垫江界段、石子至洋渡段、金竹铺至石子段、石宝至松林段、白石至两河段、两河至丰都界段公路,实施金鸡至泰来(双龙)、拔山至下观音桥、永丰至凌云至两河、马灌至上观音桥路口、三汇经金龙至高洞、金鸡至许家坝段等43个县乡重要连接道。 港口航道。推动新生港一期工程(首批)、新生港一期工程(第二批)、海螺专用码头技改扩能、乌杨二区公用码头(二期、三期)、邓家沱专用码头、龙滩河公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实施龙滩河航道整治。 民航。开工建设通用机场。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渝万高铁忠县站站房及配套设施、G348汝溪服务区、G350拔山服务区等项目,实施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工程等,推进13个乡镇客运站、177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点)建设,开展普通公路路网改造和日常养护工程。 |
第二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为引领,提速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构建覆盖城乡关键节点5G网络体系,累计建设5G基站2500个。强化千兆光纤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推进IPv6网络51规模化部署与升级,实现全县公共区域智能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构筑全域覆盖的高效网络体系,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0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0%。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讯服务设施,建设智慧忠县大数据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
加快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以“数字+”“互联网+”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建立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汽车油电气充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园、体育场馆、宾馆、停车场等场地充电桩,布局建设新能源充电站20个、充电桩1000个。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构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动电力工业生产运营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
第三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推动重庆中部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忠县段建设,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与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优化农业灌区水利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设施,推进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抓好三峡后续工作。
提升治水防洪能力。聚焦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健全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加快推进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提高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乡镇、村庄防洪标准。持续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抓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预警系统防灾避灾效益。
图2 忠县“十四五”骨干水源工程布局图
专栏11 水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扩建黄钦水库,建设香山(泰来)水库、两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石花水库、杨眉水库、大林水库、巴耳沟水库等6个小型水库,实施两河水库至磨子水库连通工程等,开展鸭子凼水库、回龙水库等25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建黄钦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马耳坝水库中型灌区及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忠石大堰中型灌区、官坝三汇中型灌区等。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扩建香山水厂、水坪水厂,实施香山水厂10万吨深水井提水工程,建设马耳坝水库水厂、杨家坝水库水厂、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等,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增供水规模3.43万吨/日,开展忠州、白公、石宝、黄金等乡镇(街道)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饮水工程。 防洪治理工程。实施长江忠县城区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长江忠县重点场镇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三峡库心”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工程、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雷达工程、移民安置区中小型水库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 |
第四节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网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建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提速推进页岩气开发,构建集开采、液化、储存、调峰、运输、加注为一体的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燃气管网向周边乡镇辐射,城镇人口天然气气化率达88%。优化区域气源调度和应急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储气能力满足应急用气需求。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输配电网,提升输配电网载荷能力和供电可靠率,积极开展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研究,基本形成以220千伏为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的供电网架结构。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优化农村电网。加强县外煤炭输入,确保供需平衡。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专栏12 能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页岩气。完成“涪页10井”“忠1井”“兴页1井”“兴页2井”“兴页10井组”等勘探工程,开工建设复兴地区陆相页岩气田工程,建成年处理120万立方米页岩气液化储备调峰及综合利用项目。 天然气和成品油。建成乌杨配气站、高营铺配气站、磨子配气站及其LNG应急储备调峰加注站、忠信路油气电综合能源示范站等储备设施工程,推动中石化外输管线分输阀室至磨子乡外输管线、漕溪河至胥家垭口燃气管线、乌杨工业园至“烽烟三国”燃气管线等线路工程建设。 电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石宝等6个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以及石马至普乐等3个110千伏电网建设工程,开展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建设临港新城变电站、?井桥头电力生产及检用房等项目,建设郑公至苏家片区电力排管廊工程等。 煤炭。开展毗邻地区煤炭输入战略合作,推动新生港煤炭中转前期研究。 可再生能源开发。规划建设100兆瓦农光互补示范二期基地、生物质能热电工程、风电开发等项目,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前期,持续实施中核重庆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程。 |
第六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八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有力有序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县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服务全县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积极争取中央和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忠县建设。加强国资监管,推动国有资本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规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健全“四上”企业直通车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商会协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三节 加强“四上”企业培育
坚持“抓大壮小扶微”,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四上”企业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质量提升。聚焦先进制造业,实施旗舰型企业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工程,扩大“四上”企业规模。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资质建筑企业和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完善“四上”企业资金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52。2025年,全县“四上”企业数量达550家。
第十九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营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编制财政规划,加强财政预算与全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围绕全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推动产业政策普惠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和落实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措施。制定全县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县级部门、乡镇(街道)实施差异化考核。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二十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增强对全县重点任务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力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财政关系。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种管理,培育壮大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施统一的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53普遍落实。建立健全竞争政策落实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健全市场要素运营机制,规范化运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和点状用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推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
第二十二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54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二节 持续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55改革,推动建立便捷高效、统一规范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智能系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化“三集中三到位”56,实现“一窗综办、集成服务”,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及时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持续开展“简证便民”行动。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探索推广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拓展“信用重庆(忠县)”平台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积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层次信用信息整合。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探索筹建国有征信机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积极拓展信用应用领域及场景,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氛围。
第七篇 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
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铸平台、优环境、育主体,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十三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开放平台,加强项目策划、政策创新,建设运营平台和物流枢纽,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做强产业开放平台,完善对外开放功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乌杨新区开放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与市场合作建设及管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转移承接“主战场”。加快建设临港新城,招引船务公司、货代公司、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打造具有仓储加工、集中采购、保税展示、看样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等功能的对外贸易商品集散中心。积极争取在新生港设立开放口岸和保税港区,提升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电竞小镇,按照产城融合、产教一体理念,打造数字经济开放平台。高水平运营“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窗口平台。提速建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三峡库区建设的新试验区。
第二十四章 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理念,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措施,着力招引优质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围绕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招商、情怀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驻点招商、市场招商。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全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健全招商引资“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57,优化招商扶持政策,提升园区项目“投入率、产出率、容积率、贡献率、影响力”。践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理念,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第二十五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高外贸水平和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基础,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忠县特产馆,积极策划及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论坛,提高“忠县造”国际影响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经贸往来和跨境协作。积极融入中欧班列(成渝),对接“渝满俄”班列58,深化与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经贸合作。依托新生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拓展更多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主动对接外资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拓展和深化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第二节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忠橙”、笋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发展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电竞等服务贸易。鼓励支持服装、电子产品、新能源产品、装备零部件等工业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价值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出口企业达80家。
第八篇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六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忠文化”融入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发挥“忠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建设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文艺作品、打造教育基地、编印教育读本、举办文化论坛、开展公祭巴蔓子活动、讲好文化故事,推动“忠文化”活的传承,充分激发百万忠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新时代文明宣教场所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购得文明”“乐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忠县”。
第二十七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度挖掘巴文化、忠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汉阙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通过革命文化与忠文化、城市文化结合,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重庆特质、忠县特点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期待。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加强培养农村文化中心户,推动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社区文化网络建设,建设一批自助微型图书馆、城市休闲阅读书吧。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广泛开展乡村文艺会演、社区文化节、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打造忠县数字文化云,完善图书馆数字信息化体系,鼓励在条件好、人口多的乡镇建设数字电影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融媒体60中心融合发展,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
第三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石宝寨、皇华城等文物修缮保护与利用,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推动忠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记忆,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推出一批非遗特色文创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探索巴渝村寨保护性开发。开展“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县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专栏1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巴蔓子广场、县图书馆分馆、县文化馆分馆、档案馆及档案托管中心、文图总分馆数字文化云等,实施乡村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等,规划建设三峡考古博物馆、忠县美术馆等。 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实施临江岩摩崖造像、秦作木大院、开禧寺、广积寺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复建振宗禅寺、万福塔、文峰塔等古迹前期研究,推动忠州矮人舞、虫雕、高台狮舞、船工号子、邱氏泥塑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花桥东岩村、永丰东方村、新生钟坝村、洋渡上祠村等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建设洋渡历史文化名镇等。 |
第二十八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全县自然生态、文旅融合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化精品景区打造,实施“文化+”“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内容、知识仓库、人机交互、全息成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化文创与电竞、旅游、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开展创客创新实践和创客产品体验活动,加强各类创新创业示范的认定和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孵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引入跨界经营的文化业态,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影院、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等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农牧业、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手工艺品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
第二节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做精做美做大做靓“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天子山、翠屏山、东溪河、电竞小镇、“烽烟三国”等特色资源,加快三峡港湾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依托高铁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井沟旅游度假区。培育发展石宝寨景区水寨风情、民俗技艺、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等新兴业态,拓展石宝旅游快速公路功能,建设最美旅游公路。加强“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花田景观、农田艺术图案、农田艺术作品、农田节庆等创意,展现臻美乡土文化、乡土元素、乡土符号。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忠州历史,融入文化创意,丰富白公祠文博景区内涵。实施景区景点“添A”提档升级工程,建设一批风景怡目、人文怡情、生态怡心、休闲怡然的旅游点。到2025年,力争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80亿元。
第三节 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
聚力发挥“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旅融合大IP价值,打好“长江三峡”牌、“赛事节会”牌、“田园乡村”牌、“忠文化”牌,塑造忠县“大三峡”精品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增强文化旅游底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体育、农业、工业、交通、医疗深度融合,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优化打造忠州夜景,丰富城市旅游体验。研发巴蔓子、秦良玉传奇经典故事旅游产品,提升“烽烟三国”品牌价值。推动体旅深度融合,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引入专业赛事品牌,创意举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节会。推动农旅融合,做优“中国柑橘城”等旅游品牌,挖掘气候资源,打造宜居宜游康养品牌,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积极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知名目的地。实施全媒体宣传,提升忠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交通干线与景区串联,完善景区景点内外公共交通、绿色通道、慢行系统、接待中心、停车场、标志标识等建设,全面打通旅游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车站、码头,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提速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忠州旅游云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星级饭店、酒店和旅游民宿互补的高品质旅游住宿体系,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服务点。推动游轮服务创新升级,开发特色游轮新产品、新品牌。
专栏14 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项目
精品旅游景区。打造三峡港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宝寨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橘海景区、天子山景区、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巴国故郡云上天街、东溪·忠州印象文旅小镇、“忠文化”文旅综合体、忠县民俗风情街等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烽烟三国”。 乡村旅游。打造升级“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拔山金色杨柳、东溪河水上乐园、八斗台避暑休闲旅游、翠屏山健身旅游等景点景区,推进白公街道银山社区“千里樱园”乡村旅游、黄金花田溪谷、白公街道流水人家、马灌油菜花海、磨子民俗风情旅游、猫耳山红豆杉森林旅游区、汝溪河盐井大峡谷漂流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大岭佛耳崖4个十里长廊等,开发?井地热水休闲养生旅游。 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忠县石宝沿江旅游公路,建设忠州游客接待中心、石宝旅游码头、三峡港湾景区主干道、三峡港湾自行车慢行道、忠县至石宝寨自行车道、环独珠半岛马拉松跑道及步行慢道、G50高速出(入)口“三峡库心”门户盆景等项目,规划建设皇华岛至千野草场索道、县城至天子山索道、“烽烟三国”水上旅游巴士停靠点等项目。 |
图3 忠县主要旅游景区布局图
??
第九篇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十九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遵循自然格局,着力构建以长江、?井河、汝溪河、渠溪河等跨流域水系,精华山、猫耳山、方斗山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保障全县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区域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三线一单”6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规范、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建设。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62,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林业重大灾害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突出保护长江岸线、重要水体等生态空间,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划定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蓝线”“绿线”和“灰线”,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建立禁捕长效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红豆杉、荷叶铁线蕨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就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设皇华岛湿地公园。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库区消落带治理,加快推进?井河生态调节堰建设。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城区绿化提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受损山体恢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加强水体治理和修复,扎实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专栏15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皇华岛鸟类生境恢复工程、复兴镇凤凰村鹭鸟生态家园、拔山镇凤凰湖生态公园、自然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漕溪河渔业湿地生态区等项目,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建设、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保护工程等。 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汝溪河、大沙河、渠溪河、黄金河、白石河、?井河等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及长江干流河床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质量提升工程、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工业园区长江岸线绿化环境提升工程、苏家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三峡库区绿肥+”生态涵养工程等,推进石子等矿山修复工程,建设石宝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等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忠州、三汇等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滨江公园、谭家坝等滑坡治理项目建设,开展汝溪河、涂家河等山洪沟治理。 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开发整治25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实施4000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
第三十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防污治污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深入开展防污治污行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城市货运车、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扬尘污染“红黄绿”分类管理,建设扬尘示范工地、示范道路。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强化空气质量监测,加强颗粒物和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巩固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净化大气环境,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强?井河、白石河、渠溪河、黄金河、汝溪河、东溪河、大沙河等主要次级河流整治。统筹规划建设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清漂、清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和达标化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检验监测,确保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突出整治“小散乱”工业企业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入河排污口检测体系建设,实施断面数值监测预警。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编制农用地分类清单,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等分类管理。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规范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过程。强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防治噪声污染。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机动车、船舶等交通噪声污染管控,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医院、学校等周边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
第二节 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考虑固废、危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
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面行动体系、监督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以及政策体系。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全与周边地区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专栏16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重点项目
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空气质量网格化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扬尘工地整治等工程。 水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及主要干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升、重点河流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实施全县主要河道及水源地底泥重金属监测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工程、城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水源水库综合保护工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渔业标准化绿色养殖及尾水直排治理工程等,实施白石河流域马灌镇段再生水循环利用、拔山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苏家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 土壤环境治理。推进废弃物处置中心、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三一绿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建设,新(改扩)建海创固体废物基地、郭云建筑弃土消纳场、朱家湾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完成星博化工、东方农药等土壤修复,实施龙蛇背垃圾填埋场技术改造、生活垃圾分类中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生物有机肥加工等项目。 |
第三十一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柑橘、笋竹、红豆杉等特色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农林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碳交易,增加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碳汇。完善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科技住宅,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全面加强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为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保护贡献忠县智慧。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处,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第三十二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积极引导耗能行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建立健全耗能企业用能承诺信用管理及惩戒机制。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推广应用低能耗建筑技术。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车船用燃油领域天然气替代,加强港口岸电及LNG充能设施建设。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63,统筹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降低。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构建废弃物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十篇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三章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把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蓝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忠义忠州·现代教育”区域特色。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打造学校风貌特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保教保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打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薄弱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64问题,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县。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捆绑发展机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县。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忠县特殊教育学校扩能,促进残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学生更好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65,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打造“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县。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以上。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联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做大做强现有职业高中,积极引进新的职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66计划。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谋划实施一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67职教师资队伍。鼓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提升师德师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以破“五唯”68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69管理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开放,深度开展成渝地区教育合作。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专栏17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建设天鹅湖、悦珑湾、鸣玉樾府幼儿园,规划建设爱琴海、御江城等9所幼儿园,加快推进官坝、白石等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建设,推进实验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义务教育。建成苏家小学、巴山小学、九蟒小学,规划建设银山小学、乌杨第二小学、水坪第二小学、三峡港湾配套小学等学校,加快推进实验小学、忠州第二小学、乐天小学、新立小学、三汇镇中心小学等23个小学教学综合设施建设,实施忠州三小、乌杨小学等改扩建工程。建成忠州中学校迁建工程、忠县中学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拔山中学、?井中学等18个中学教学综合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沙田湾中学、永丰镇初级中学等3所寄宿制学校,实施忠县中学等学校隐患排除项目。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县职教中心扩容、县职教中心文创产业实训楼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重庆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望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忠县石宝职业技术学院、养老职业技术学院等。 高等教育。建成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等。 |
第三十四章 实施健康中国忠县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逐年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卫生监测等设备。提升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能力,推动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构筑“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70。加快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设智能监测预警预测智慧疾控大数据平台,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水陆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提升医学救援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美丽医院”建设,加快忠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等级创建,推动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增强村卫生室服务效能。纵深开展“纵联横合”医共体71建设,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拓展医疗服务途径,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建设县域卫生信息平台,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提升特殊医疗服务水平,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诊疗中心”。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以慢性病为重点,为市民提供全程化、规范化健康管理,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利用率,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增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妇科、儿科资源供给,提升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动老年病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院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实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重点开展针刀医学技术等微创技术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增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院中医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以艾草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园、中药材加工厂等建设,推广中药种、产、销、研、技一体化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运动
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升级县体育馆,提升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举办能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标准化运动场、体育馆,加快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健身步道。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市民健康体质。构建以“三馆一园”72为龙头,乡镇健身广场为主体,农体工程为骨干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半小时”体育圈。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持续举办长江三峡马拉松等大型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少年后备人才。加强竞技人才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专栏18 健康中国忠县行动重点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综合楼、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医疗机构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 健康促进。实施妇幼保健院迁建、妇女儿童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规划实施重庆三峡民康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 医疗卫生。建设人民医院拔山分院、人民医院乌杨分院、中医医院新生分院、中医医院石宝分院等,迁扩建中医医院,新(改扩)建县城3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 中医药。实施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开展汝溪、石宝、白石等卫生院针灸、艾灸、中医膏药、敷贴等中医特色诊疗工程,以及任家、磨子等卫生院中医药火罐、推拿、针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工程,积极培育社会中医康养馆等。 体育。建设银山体育中心、乌杨新区体育公园、香山体育公园、南滨体育公园、北滨体育公园等,提档升级县体育馆,规划建设白公路小学运动场、郭云健身步道等项目,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社区健身点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五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贯彻国家生育政策,落实计生奖扶特扶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稳定提升,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落实生育延长产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市民生育意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幼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幼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家庭环境。
第二节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清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发展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推行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育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申报星级养老机构,积极争取市级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培育忠县本土养老品牌。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鼓励敬老院市场化运营。加快推进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建设,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支持居家适老化改造,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有效措施,加快消除老年“数字鸿沟”。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73。支持企业积极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老龄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联网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支持养老护理学校建设,打造渝东北养老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鼓励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
专栏19 养老托育服务重点项目
养老托育事业。建设12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95个村级养老互助点,建成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全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实施新生、汝溪、白石、复兴等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妇幼托育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 养老产业。建设红豆杉大森林康养中心、生产智慧养老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实施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动老年大学迁建、博爱佳园拓展区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项目建设。 |
第三十六章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提高城乡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落实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着力开发就业岗位,注重提高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就业促进作用,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新职业开发,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贯彻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贯彻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积极拓展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十七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共享、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落实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三十八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渐退制度。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快推进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城乡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免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作用。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按需保障、分类供给、规范管理,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实行住房实物和货币化保障并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城市新居民住房问题,实现全体居民住有所居。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提升安置质量。全面落实新型抚恤优待保障制度,依法依规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完善军休安置制度,切实保障军休人员“两个待遇”74,积极探索解决高龄失能军休人员养老问题。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收养制度,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和修缮管理维护。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专栏2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社会救助。推进磨子、拔山、永丰、白石等10个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建设,实施“阳光低保”“应救全救”以及互联网“爱心救助”、红十字救助等工程。 殡葬服务。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推进马灌、东溪、新立、汝溪、官坝等10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及黄金、新立、石宝、白石等1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建设。 住房保障。建设三公里(京投)安置房、新生安置房、马灌镇原农行东侧地块拆迁安置房、二公里棚户区拆迁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改造项目玉溪大桥至玉溪三桥还建房、鸣玉溪棚户区国有企事业单位拆迁还建房、民营企业还迁房等项目,规划建设银山安置点,实施1150套保障性住房工程。 退役军人服务。建设县光荣院,改造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军人公墓等,实施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工程。 |
第三十九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注重机会公平,聚焦妇女、青少年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切实保障基本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促进妇女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入落实“莎姐”75经验,完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贯彻《中长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积极发展青少年事业,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托养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水平。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扎实推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全覆盖。
第四十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全面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全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与减负相结合,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响应机制。加快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完善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以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多网融合。
专栏21 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程,创建10个平安乡镇(街道)、100个平安村(社区),建设县武警中队、县看守所、县拘留所、县强制戒毒所、忠州街道第一派出所、白公街道派出所、17个基层监管所等办公场所,改扩建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建设智慧监管和远程监控指挥中心等。 |
第十一篇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忠县。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四十二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十三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76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突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77,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加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排查和债券发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稳妥化解公开市场风险。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等物资储备设施,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推动构建与中央、市级互补支撑的储备发展新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
第四十四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持续推进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校园、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和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流通监管。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底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县乡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发挥村(社)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着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药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制度,突出网购食品、保健食品、疫苗等重点品种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智慧监管,加强监管数据开发应用和开放共享。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县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建设全县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补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专栏22 应急救援重点项目
实施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水上救援、危化救援、矿山救援、工程救援、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公路应急救援基地、周家溪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县应急物资仓库、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猪肉储备基地等项目,推动新生港应急疏港通道工程、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和风险源防控预警体系工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县应急广播升级扩容工程等。 |
第四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深化“枫桥经验”78重庆实践,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理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79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四十六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第十二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十七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80、坚定“四个自信”81、做到“两个维护”82,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八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九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83,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十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十一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快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县规划体系。根据全县总体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目标定位,同步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做深做实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性规划,确保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精准落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级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1名词解释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两点”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两地”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2.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3.十项行动方案。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行动方案、以新生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加快三大开发彰显四大特色中等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发展”行动方案、以美丽忠县为主题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方案、以全域旅游为方向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开放平台为载体的库区开放建设行动方案。
4.“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一兴四美·七彩大地”。“一兴”即产业兴;“四美”即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指忠县美丽乡村的整体印象、全域景致。
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色”分区分类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红橙绿”三色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红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5例以上的乡镇(街道),橙色区指累计发生确诊病例在1—4例的乡镇(街道),绿色区指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
7.“三峡库心·长江盆景”。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忠县时指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特色,坚定不移护生态、因地制宜谋发展,统筹江城与江村、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与周边区县协作互动,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以忠县、石柱县沿江区域及万州区武陵镇共11个镇乡、5个街道为主体的区域,涉及长江岸线140公里,共约978平方公里。
8.“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及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9.“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10.“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
1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双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色中等城市。
13.“一地一城三区”。特色产业基地、山水宜居之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
14.教育、卫生“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名医、名院、名院长工程。
15.“揭榜挂帅”。就是“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
16.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研项目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设科目比例限制,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项目过程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17.科技创新“后补助”。是政府运用财政资金补贴和支持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科研单位在国家目标指引下,先行投入资金,组织项目研发工作;财政资金“面向结果”进行补助,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即按照约定的金额补助,未完成任务目标,则没有补助,单位需自行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
18.“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链长”就是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19.“大手拉小手”行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在大小企业间搭建桥梁,为大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助力小企业加速成长,提高生产效率。
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21.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一个具实质性资产的企业公司对其他公司提供物流相关之服务,如运输、仓储、存货管理、订单管理、资讯整合及附加价值等服务,或与相关物流服务的行业者合作,提供更完整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领头搭建第四方物流平台,提供共享及发布信息服务,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力量。
22.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23.“中标贷”。指符合条件的中标企业及中标企业下游供应商、分包商因工程款暂未到位,经工程发包单位、中标企业推荐而向银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
24.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促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182号),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工作。
25.“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6.“云长制”。“云”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推行“云长制”,旨在进一步细化“管云、管数、管用”的工作任务,此举将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助力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政用、商用和民用价值。
27.“万达开”。指万州区、达州市、开州区。
28.“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板块。指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板块。
29.“忠州七景”。指石宝寨景区、三峡橘海景区、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独珠江村景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景区、白公祠文博景区、三峡港湾旅游度假区等7个景区。
30. 12315“五进”活动。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
31.“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32.PPP。指政府与私人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
33.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4.EOD。即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35.REITs。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36.“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37.农村公路“路长制”。2020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20〕111号),提出推动各县(市、区、旗)设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并分级设置县级路长、乡级路长、村级路长。
38.“四好农村路”。即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9.“多规合一”。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40.“一江两岸四片区”。“一江”指长江,“两岸”指城市沿长江两岸布局,“四片区”包括中心城区、乌杨新区、临港新城、水坪新城。
41.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2.“马路办公”。指将办公室设在马路上,以路为岗,服务基层,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发现分析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及规律。
43.“劳动者港湾”。指为环卫工人、市政维护工人、园林绿化工人、城管执法人员、交巡警、协勤协警、志愿者、快递送餐员、公交出租车驾驶员、建筑工、搬运工等群体配置必要生活服务设备设施,提供临时休息的服务场所。
44.“人地钱挂钩”。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45.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46.“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7.“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48.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49.全市“米”字型高铁网。由渝昆高速铁路、渝西高速铁路、渝湘高速铁路、渝贵高速铁路、兰渝高速铁路、渝武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渝达城际铁路八个方向构建形成“米”字型高铁网。
50.全市“三环十八射多连线”高速路网。“三环”即内环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十八射”即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至遂宁高速公路、重庆至南充高速公路、重庆至邻水高速公路、重庆至宜昌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东高速公路、重庆至安康高速公路、重庆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高速公路、重庆至贵阳高速公路、重庆至赤水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合江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复线高速公路、重庆至泸州泸县高速公路。
51.IPv6网络。即InternetProtocol 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52.“上云、上规、上市”。“上云”是指引导和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使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等云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上规”是指给予企业各类支持,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上市”是指企业通过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有价证券的过程,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53.“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
5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5.“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证照分离”改革以突出“照后减证”为原则,能减的尽量减,能合的尽量合。
56.“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是指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三到位”指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57.“四个一”服务管理机制。即一个部门牵头跟踪、一张清单交接办理、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月定期通报考核。
58.“渝满俄”班列。即从重庆北上,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再到俄罗斯莫斯科的货运班列。
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0.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61.“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62.“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市、县、乡、村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3.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指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要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重要测算指标,逐年减少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多和处置不力地区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
64.“大班额”。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现象。
65.“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66.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67.“双师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
68.破“五唯”。即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69.“县管校聘”。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70.“三位一体”传染病救治网络。即三峡中心医院、县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基层卫生院“三位一体”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71.“纵联横合”医共体。即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纵联”。向上,与“高精尖”医院建立“医联体”,向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从而实现“县级”更强、“乡镇”更活、“乡村”更稳。
72.“三馆一园”。体育馆、电竞馆、游泳馆和北滨体育公园。
73.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银发经济大致分为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74.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即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75.“莎姐”。发源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2012年8月,重庆市检察院统一设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莎姐”已成为具有重庆特色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品牌,成为全市检察官、青年志愿者共同的称谓。
76.“僵尸企业”。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和经营的企业。
77.“逃废债”行为。一种民事违约行为,强调债务人的主观故意,属于有履行能力而不尽力履行债务的行为。
78.“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五十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79.“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80.“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1.“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82.“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83.“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抄送:县委各部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监委,
???? 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1年2月19日印发
—65 —??
重庆
重庆
重庆
重庆
重庆
重庆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