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份工作?请看环评“7宗罪”和它的5次改革!
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份工作?请看环评“7宗罪”和它的5次改革!
(略) 讯:目前坐标 (略) , * 年毕业开始干环评, * 直干到现在, (略) 的那 * 批毕业生。
我从 * 线技 (略) 总工程师,再 (略) 业动荡被卖掉, * (略) 子 * 朝臣,我被迫出来东搞搞西搞搞,基本算是经历了环评由 (略) 变夕阳的整个过程。
可以说,我是眼睁睁 (略) 门,通过 * 系列骚操作般的改革,把 * 个 (略) 业,越改越差。
每次改革都缺乏对环评底层最基本的认识,总是采取 * 刀切式的、治标不治本式的、挑软柿子捏的改革方案,在既有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甚至加重既有问题。 (略) 业越来越乱,责任越来越大,大家都觉得是个坑。
我给大家细数 * 下 (略) 业本来有什么问题, (略) 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了什么状态,大家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项工作了。
* 、环评的既有问题
早期的环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 * 系列导则、规范,已 (略) 业雏形,但是由于早期的相关规定存在缺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固有矛盾,以及历史原因,使行业在发展之初就存在 * 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如下:
(1)借资质――当时无论是红顶中介还是私人企业,多少都 (略) 为,只不过有些比较矜持,只借熟人,有些就是婊子,来者不拒。
(2)挂靠――挂靠和借资质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挂靠的主体是环评师个人,让环评单位以环评师的名义开展工作。
(3)红顶中介――其实在环评法颁布之前,国内就有做环评这项业务了, * 年代就已经颁布环评导则了,当时搞环评业务的单位主要 (略) 所,正式的环评资质制度实施后, (略) 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红顶中介, (略) 业当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4)导则指导性弱――早期的导则指导性有限,很多环评技术问题缺乏依据,报告越写越厚,没用的内容越来越多。
(5)弄虚作假――其实我认为当时的弄虚作假问题没那么严重, (略) 业发展水平很低,使用的数 (略) 业内或者坊间的经验值,没啥来源和依据,大家水平低,有时候项目急,难免会忙中出错、狗急跳墙,但这都绝对是个别现象。当时很多借资质的单位,都是认认真真去写报告的。我刚开始就是在借资质的小作坊写环评,出现个错别字啦,单位符号使用的不规范啦,行文的语言??嗦不够书面化啦,报告内容有重复不够简洁啦,都要被老师傅劈头盖脸的骂。
(6) * 方不重视环评,不配合环评工作。这个我就不解释了,环评法实施小 * 年了,现在依旧这个样子。
(7)环评评审没有标准,行业江湖气息过于浓重。评审会把好报告说成不好,或者把不好的报告说成好报告,是常有的事情。
但当时也有 * 些比较纯洁的地方,比如报告表就按照报告表的格式去填写,不用写的像报告书 * 样厚;开展环评工作的节点很明确,就是在可研阶段,目的是让环评要求纳入到初设当中,以便控制项目;环评的责任没那么大。总体来说是有光明的未来的。
以上问题是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广大环评工作者也是支持改革的,不过让我们看看改革都改了些什么。
* 、环评的历次改革
(1)第 * 次较大的改革――红顶中介脱钩
为 (略) 所等事业单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国家让这些单位想要做环评,就放弃事业编, (略) ,或者把资质卖掉。这个改革在 * 年左右就开始造势,改了几年才基本完成。
改革的目的是为 (略) (略) 对环评的垄断和利益关系,促进自由竞争。但现实是即便红顶中介脱钩了, (略) 门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依旧斩十分密切,自由竞争什么的依旧不存在的。
这次改革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明面上切了总比不切好,这是事实。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借证问题以及质量问题的大爆发。 (略) 所借证的时候,由于体制的约束,都还比较矜持, (略) 所,对技术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当脱离体制或把证书卖给资本后,很多事情就变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了解 * 下很多借证以及质量较差的单位之前都是些什么成分。
当然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属于老大难问题,无法彻底根除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后来的改革措施可真是骚操作。
(2)第 * 次较大改革―― * 版导则
* 版导则总纲初出茅庐,对环评内容的指导作用有限。于是, * 年版本的导则总纲横空问世,他的影响确是巨大的,因为导则制定的思路是什么东西都往环评里面放,让环评什么都管,神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等内容,原先很多只是约定成俗的、锦上添花的内容,都被正式纳入导则总纲要求,使报告里面增加了很多无意义内容,担了很多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 版的地下水导则,搞得很多很简单的项目,动不动就是 * 级评价,完全没有必要。
我印象中, * 年的时候,环评爱好者论坛中,就已 (略) 始讨论环评什么都管,报告越写越厚,没用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问题了,结果这次改革,这两个导则的问世, * 下子加剧了这个问题。
(3)第 * 次较大的改革――全本公示
环评既有问题始终存在, * 年焦点访谈报道了环评借证、挂靠、弄虚作假、 * 方说啥是啥等问题,这时候环评越 (略) 熟知,加上环评什么都管,导致 * 些项目 * 旦发生什么事故,很多媒体就要去先翻环评报告,搞得非环保事故也要让环评负责 * 样。
环评的责任逐渐越来越大了,为了倒逼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重视环评,提高环评质量,改革决定将环评报告全本公示, (略) 监督。
(略) 谓的公众监督 * 点用没有,以现阶段的环保意识,大家要么是对与自己无关的项目不闻不问,要么就是单纯的不想让某些项目上马,然后对环评报告挑毛病。
(略) 发个言说几句话,都会有人抬杠喷你, * 本报告只要想挑毛病那可是太轻松了。
这就导致环评报告本来就被专家意见搞得越来越厚,还要为了避免被挑出毛病来,再写的厚 * 点,多 * 点。
这还导致了另 * 个问题,就是全本公示后,大量范本的出现,完全破坏了原有认认真真编制环评的工作模式,很多环评工作者面对 * 方的压力,更多的采用借鉴范本的方式去快速完成报告,抄到了面子,没学到里子。 (略) 业的技术氛围越来越差。
本来某些企业还能靠着能做某 * 类型的报告,有 * 些技术竞争力,也让环评全本公示给毁掉了。 (略) 谓竞争,完全就是权力寻租的竞争。在环评单位,能靠关系拉来项目的商务大于认认真真写报告的技术。
(4)第 * 次较大改革――环评瘦身
环评虚胖这个问题在底层已经讨论将近十年了, (略) 谓的环评瘦身,可见反应迟钝真的是 * 种不治之症, * 年版的新导则出台缩减了工作内容。
但是这次改革可以说连治标都算不上,因为环评写的越来越厚、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原因根本不在于导则怎么规定的, (略) 会舆论环境以及专家和审批机关怎么要求的。
他们或基于担心环评有问题影响仕途、或基于打击环评单位的目的,往往会提出很多似是而非的修改意见,为了应对这些意见,报告就必须写很多无用的、无关的、重复的内容。在新报告表格式及编制指南出来之前,环评报告表的厚度和环评报告书差不多的原因也是如此。所以这次改革从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的。
(5)第 * 次较大的改革――分类管理名录的缩减+资质的取消+诚信系统+强化复核
这次改革是持续性的、综合性的,目的除了响应放、管、服的国家政策,减少建设项目环评手续办理时间长的问题外,还旨在消灭借证、挂靠以及质量问题。
但可以看到的是,这次改革又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对环评办理时间,环评质量影响最小的恰恰是环评单位,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建设单位。比如建设单位不提供资料、不肯遵守环评要求等都在影响编制工作,而环评单位单纯编制报告真用不了多长时间。
这次伤筋动骨的大改革, (略) 规模缩小的同时, (略) 业陷入 * 种混乱状态,各类势力进入,趁乱捞 * 笔,乌烟瘴气。认真做环评的正规军,胆战心惊。
* 、改革的结果怎么样
环评法实施到现在小 * 年了,中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N次改革,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环评的既有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借证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去看看各大环评论坛吧,都是借证的帖子。
挂靠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现在挂靠费 * 路水涨船高,就连知乎这个平台我都时不时的能收到相应的私信。
报告厚度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专家还是对报告指指点点,大家还是怕担责任,报告不敢写的简洁明了。按照新报告表格式写出的报告表又 * 次呈现越来越厚的趋势。
* 方不重视环评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广大 * 线人员被 * 方欺负是常见的事情。
专家和审批机关乱提意见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广大 * 线人员感觉最令人窒息的工作,就是去反复修改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无法真正做到的专家意见。
环评报告质量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举个例子,公路项目环评,我看了现在公示的报告,他们的车流量计算很多都是错的,噪声预测经不起推敲,只是没有被查到,查到后专家不懂车流量及线性噪声预测而已。
环评工作者的收入有提高吗?没有,从购买力的角度去看,现在环评工作者的收入和比十年前要低。
(略) 业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变差了,既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接踵出现,行业愈发混乱。环评本 (略) 报告,却成了投 (略) 、环保问题的背锅侠,环评师的责任越来越大。可以说, (略) 业变得越来越差了。
* 、总结性发言
通过回顾历史,把视野拓宽,总结发展规律后,就能看清楚很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环评 (略) 在,但历次改革都不去解决根源问题却总是拿最没有权势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作者开刀, (略) 业的发展与管理是多么的奇葩,我怎么看都觉得环评改革和改稻为桑越来越像。
我们习惯于通过了解历史趋势,来展望未来。历史和现在的环评都这个样子了,我们自然 (略) 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略) 述,能不劝退这份工作吗?
原标题: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份工作?请看环评“7宗罪”和它的5次改革!
(略) 讯:目前坐标 (略) , * 年毕业开始干环评, * 直干到现在, (略) 的那 * 批毕业生。
我从 * 线技 (略) 总工程师,再 (略) 业动荡被卖掉, * (略) 子 * 朝臣,我被迫出来东搞搞西搞搞,基本算是经历了环评由 (略) 变夕阳的整个过程。
可以说,我是眼睁睁 (略) 门,通过 * 系列骚操作般的改革,把 * 个 (略) 业,越改越差。
每次改革都缺乏对环评底层最基本的认识,总是采取 * 刀切式的、治标不治本式的、挑软柿子捏的改革方案,在既有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甚至加重既有问题。 (略) 业越来越乱,责任越来越大,大家都觉得是个坑。
我给大家细数 * 下 (略) 业本来有什么问题, (略) 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了什么状态,大家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项工作了。
* 、环评的既有问题
早期的环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 * 系列导则、规范,已 (略) 业雏形,但是由于早期的相关规定存在缺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固有矛盾,以及历史原因,使行业在发展之初就存在 * 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如下:
(1)借资质――当时无论是红顶中介还是私人企业,多少都 (略) 为,只不过有些比较矜持,只借熟人,有些就是婊子,来者不拒。
(2)挂靠――挂靠和借资质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挂靠的主体是环评师个人,让环评单位以环评师的名义开展工作。
(3)红顶中介――其实在环评法颁布之前,国内就有做环评这项业务了, * 年代就已经颁布环评导则了,当时搞环评业务的单位主要 (略) 所,正式的环评资质制度实施后, (略) 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红顶中介, (略) 业当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4)导则指导性弱――早期的导则指导性有限,很多环评技术问题缺乏依据,报告越写越厚,没用的内容越来越多。
(5)弄虚作假――其实我认为当时的弄虚作假问题没那么严重, (略) 业发展水平很低,使用的数 (略) 业内或者坊间的经验值,没啥来源和依据,大家水平低,有时候项目急,难免会忙中出错、狗急跳墙,但这都绝对是个别现象。当时很多借资质的单位,都是认认真真去写报告的。我刚开始就是在借资质的小作坊写环评,出现个错别字啦,单位符号使用的不规范啦,行文的语言??嗦不够书面化啦,报告内容有重复不够简洁啦,都要被老师傅劈头盖脸的骂。
(6) * 方不重视环评,不配合环评工作。这个我就不解释了,环评法实施小 * 年了,现在依旧这个样子。
(7)环评评审没有标准,行业江湖气息过于浓重。评审会把好报告说成不好,或者把不好的报告说成好报告,是常有的事情。
但当时也有 * 些比较纯洁的地方,比如报告表就按照报告表的格式去填写,不用写的像报告书 * 样厚;开展环评工作的节点很明确,就是在可研阶段,目的是让环评要求纳入到初设当中,以便控制项目;环评的责任没那么大。总体来说是有光明的未来的。
以上问题是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广大环评工作者也是支持改革的,不过让我们看看改革都改了些什么。
* 、环评的历次改革
(1)第 * 次较大的改革――红顶中介脱钩
为 (略) 所等事业单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国家让这些单位想要做环评,就放弃事业编, (略) ,或者把资质卖掉。这个改革在 * 年左右就开始造势,改了几年才基本完成。
改革的目的是为 (略) (略) 对环评的垄断和利益关系,促进自由竞争。但现实是即便红顶中介脱钩了, (略) 门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依旧斩十分密切,自由竞争什么的依旧不存在的。
这次改革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明面上切了总比不切好,这是事实。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借证问题以及质量问题的大爆发。 (略) 所借证的时候,由于体制的约束,都还比较矜持, (略) 所,对技术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当脱离体制或把证书卖给资本后,很多事情就变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了解 * 下很多借证以及质量较差的单位之前都是些什么成分。
当然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属于老大难问题,无法彻底根除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后来的改革措施可真是骚操作。
(2)第 * 次较大改革―― * 版导则
* 版导则总纲初出茅庐,对环评内容的指导作用有限。于是, * 年版本的导则总纲横空问世,他的影响确是巨大的,因为导则制定的思路是什么东西都往环评里面放,让环评什么都管,神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等内容,原先很多只是约定成俗的、锦上添花的内容,都被正式纳入导则总纲要求,使报告里面增加了很多无意义内容,担了很多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 版的地下水导则,搞得很多很简单的项目,动不动就是 * 级评价,完全没有必要。
我印象中, * 年的时候,环评爱好者论坛中,就已 (略) 始讨论环评什么都管,报告越写越厚,没用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问题了,结果这次改革,这两个导则的问世, * 下子加剧了这个问题。
(3)第 * 次较大的改革――全本公示
环评既有问题始终存在, * 年焦点访谈报道了环评借证、挂靠、弄虚作假、 * 方说啥是啥等问题,这时候环评越 (略) 熟知,加上环评什么都管,导致 * 些项目 * 旦发生什么事故,很多媒体就要去先翻环评报告,搞得非环保事故也要让环评负责 * 样。
环评的责任逐渐越来越大了,为了倒逼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重视环评,提高环评质量,改革决定将环评报告全本公示, (略) 监督。
(略) 谓的公众监督 * 点用没有,以现阶段的环保意识,大家要么是对与自己无关的项目不闻不问,要么就是单纯的不想让某些项目上马,然后对环评报告挑毛病。
(略) 发个言说几句话,都会有人抬杠喷你, * 本报告只要想挑毛病那可是太轻松了。
这就导致环评报告本来就被专家意见搞得越来越厚,还要为了避免被挑出毛病来,再写的厚 * 点,多 * 点。
这还导致了另 * 个问题,就是全本公示后,大量范本的出现,完全破坏了原有认认真真编制环评的工作模式,很多环评工作者面对 * 方的压力,更多的采用借鉴范本的方式去快速完成报告,抄到了面子,没学到里子。 (略) 业的技术氛围越来越差。
本来某些企业还能靠着能做某 * 类型的报告,有 * 些技术竞争力,也让环评全本公示给毁掉了。 (略) 谓竞争,完全就是权力寻租的竞争。在环评单位,能靠关系拉来项目的商务大于认认真真写报告的技术。
(4)第 * 次较大改革――环评瘦身
环评虚胖这个问题在底层已经讨论将近十年了, (略) 谓的环评瘦身,可见反应迟钝真的是 * 种不治之症, * 年版的新导则出台缩减了工作内容。
但是这次改革可以说连治标都算不上,因为环评写的越来越厚、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原因根本不在于导则怎么规定的, (略) 会舆论环境以及专家和审批机关怎么要求的。
他们或基于担心环评有问题影响仕途、或基于打击环评单位的目的,往往会提出很多似是而非的修改意见,为了应对这些意见,报告就必须写很多无用的、无关的、重复的内容。在新报告表格式及编制指南出来之前,环评报告表的厚度和环评报告书差不多的原因也是如此。所以这次改革从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的。
(5)第 * 次较大的改革――分类管理名录的缩减+资质的取消+诚信系统+强化复核
这次改革是持续性的、综合性的,目的除了响应放、管、服的国家政策,减少建设项目环评手续办理时间长的问题外,还旨在消灭借证、挂靠以及质量问题。
但可以看到的是,这次改革又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对环评办理时间,环评质量影响最小的恰恰是环评单位,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建设单位。比如建设单位不提供资料、不肯遵守环评要求等都在影响编制工作,而环评单位单纯编制报告真用不了多长时间。
这次伤筋动骨的大改革, (略) 规模缩小的同时, (略) 业陷入 * 种混乱状态,各类势力进入,趁乱捞 * 笔,乌烟瘴气。认真做环评的正规军,胆战心惊。
* 、改革的结果怎么样
环评法实施到现在小 * 年了,中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N次改革,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环评的既有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借证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去看看各大环评论坛吧,都是借证的帖子。
挂靠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现在挂靠费 * 路水涨船高,就连知乎这个平台我都时不时的能收到相应的私信。
报告厚度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专家还是对报告指指点点,大家还是怕担责任,报告不敢写的简洁明了。按照新报告表格式写出的报告表又 * 次呈现越来越厚的趋势。
* 方不重视环评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广大 * 线人员被 * 方欺负是常见的事情。
专家和审批机关乱提意见的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广大 * 线人员感觉最令人窒息的工作,就是去反复修改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无法真正做到的专家意见。
环评报告质量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举个例子,公路项目环评,我看了现在公示的报告,他们的车流量计算很多都是错的,噪声预测经不起推敲,只是没有被查到,查到后专家不懂车流量及线性噪声预测而已。
环评工作者的收入有提高吗?没有,从购买力的角度去看,现在环评工作者的收入和比十年前要低。
(略) 业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变差了,既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接踵出现,行业愈发混乱。环评本 (略) 报告,却成了投 (略) 、环保问题的背锅侠,环评师的责任越来越大。可以说, (略) 业变得越来越差了。
* 、总结性发言
通过回顾历史,把视野拓宽,总结发展规律后,就能看清楚很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环评 (略) 在,但历次改革都不去解决根源问题却总是拿最没有权势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作者开刀, (略) 业的发展与管理是多么的奇葩,我怎么看都觉得环评改革和改稻为桑越来越像。
我们习惯于通过了解历史趋势,来展望未来。历史和现在的环评都这个样子了,我们自然 (略) 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略) 述,能不劝退这份工作吗?
原标题:为什么都在劝退环评这份工作?请看环评“7宗罪”和它的5次改革!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