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经济 (略) 会发展的基础,而新兴产业则是吴江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是当前吴江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区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区委、区政府一系列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引导下,全区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产业优势:

一是规模总量优势。“十二五”以来,我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产值规模也逐年增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十二五”末,全区新兴产业实现规上产值 * .7亿元,占比达到53.3%(见表1),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 * 年,全区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中, (略) 、 (略) 、瑞仪光电、 (略) 、中达电子等5家企业销售超 * 亿元,8家企业超50亿元, (略) 、 (略) 、 (略) 跻身中国企业 * 强。吴江新兴产业总量优势已经形成。

表1:吴江新兴产业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企业数

*

*

*

*

*

规上产值

* .4

* .3

* .4

* .5

* .7

同比增长

28.6%

10.6%

-0.1%

1.0%

4.0%

占比

43.3%

47.4%

49.1%

51.1%

53.3%

二是产业集聚优势。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根据苏州市新兴产业划分和统计数据,新材料、 (略) (略) 以及新型平板显示等三大主导产业克服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集成电路等“短板”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后劲(见表2)。各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群发展态势: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于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新型平板显示则主要集中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成为我区装备制 (略) ,七都镇则成为苏 (略) (略) (光电缆) (略) 等等。

表2: (略) 业情况统计表

产业名称

产值(亿元)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新型平板显示

* .4

* .7

* .9

* .0

* .6?

新材料

* .3

* .5

* .4

* .1

* .3?

(略) (略)

* .4

* .1

* .4

* .8

* .4?

高端装备制造

28.8

91.4

* .2

* .5

* .2?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32.8

37.2

38.3

46.3

40.5?

新能源

78.6

75.0

64.5

65.0

50.1?

节能环保

20.8

27.0

70.0

73.0

70.7?

软件和集成电路

16.4

32.3

27.6

28.7

19.9?

合计

* .4?

* .2

* .3

* .4

* .7?

三是科技创新优势。“十二五”时期,吴江全面推进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引擎,企业创新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一是创建了一批企业创新平台,全区拥有 * 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了1家国家 (略) 、 * 余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1件。二是创建了一批技术创新载体,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三大科创园被评为国家级, (略) 科创园晋升省级,成为了我区新兴产业企业的摇篮,孕育了大批的科研成果。三是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到“十二五”期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高层次人才数1.5万人,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超过 * 名,这些人才为吴江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成本比较优势。“十二五”以来,我区工业企业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开展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 年底,全区骨干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超过 * 台套,极大地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也为我区工业较好地对接长三角甚至国际国内消费品生产,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政策激励优势。近年来,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完善我区新兴产业产业链,撬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吴江以“ (略) +”、“中国制造 * ”规划为着眼点,以智能工业为主攻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推进我区工业制造智能化,着力推动吴江制造迈上新台阶。 * 年吴江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 * 万元用于鼓励新兴产业企业,扶持新兴产业项目,支持新兴产业平台。 * 年区政府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出台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略) 动计划,为我区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有待提高。虽然我区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是,全区 * 多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不到 * 家,我区绝大多数企业 (略) 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旧以“铺摊子”为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过度依靠资源消耗,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起来,我区新兴产业的绝对值还并不高。加快集约用地,降低单位能耗,提高单位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

二是企业管理有待创新。 (略) 分新兴产业企业的经营方式还停留在家族式、作坊式的生产管理阶段,对政府政策导向还不够敏感,对行业走势还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无法跟上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脚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综合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增量减小。从“十二五“后期开始,企业投资明显下降,新增长点不多。二是存量不强。由于人口红利优势的不断下降,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国际竞争力相对减弱,现有企业增产潜力不足。三是要素制约。土地供给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项目难落地;区域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造成产业配套不能成形;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融资压力大。

四是智造水平亟须提高。虽然我区“机器换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我区的工业总量规模,全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仍偏少,万人机器人使用比较少。 (略) 职工人数60.77万人计算,我区工业机器人密度不到29,明显与我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不匹配。同时企业精益化生产管理还不够,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制造水平亟须提高。

三、“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任务

当前,尽管宏观经济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国家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经济发展信心不断增强。从我区当前情况来看,各 (略) 于合理区间, (略) 中的积极变化逐渐增多。“十三五”时期,我区将顺应“新常态”的新变化,积极实施“一三五”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吴江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发展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增大。按照苏州市统计口径,计划 * — * 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 * 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总量超过 * 亿元。二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培育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略) 、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高性能人造纤维、节能环保装备、LED、新型金属材料、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超高速电梯等多方面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我区新兴产业总体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多。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 * 亿元的新兴产业企业7家、50亿企业15家、10亿企业20家。四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到 * 年,新兴产业领域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授权专利比重达35%以上。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 (略)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为指导,积极对接《中国制造 * 》和江苏省、苏州市实施纲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把握“ (略) +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发展可持续为目标,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落实“一三五”产业发展计划,努力通过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全区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发展重点

1.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面推动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培育引进智能装备企业。一是优先发展3D打印、工业机器人。重点扶持中瑞科技等企业,加快推动3D打印机的产业化应用;依托博众精工、伊之密等企业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大力推广明志科技机器人集成铸造系统、澳冠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等首台(套)示范应用工程。二是着力发展壮大智能制造和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方面,要引进核心技术,扶持东昱精机、程泰机械、信能机械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高 (略) 、 (略) 等。专用装备方面,依托科林、吴变、迈为、普丽盛、艾恩司、伊欧激光、冷王等企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智能化包装机械、纺织成套设备、 (略) 业。三是择优发展通用设备和 (略) 件。通用设备方面,以吴江电梯产业园为依托,以康力、申龙、帝奥、东南等骨干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梯整机制造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高速安全智能化电梯。 (略) 件方面, (略) 、绿控传动科技为依托,发展汽车动力系统、车载电子系统等关键环节。力争到 * 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总量超 * 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2.新材料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产品产业化步伐,全面推动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略) 、圣欧芳纶、德尔未来等企业发展高性能纤维材料, (略) 、 (略) 、 (略) 等企业发展光棒、光纤等光通信材料,依托亨通特种导线、富威科技、万宝铜业等发展金属合金材料,依托巨峰电气、太湖绝缘、固德电材等企业加快培育高性能绝缘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与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关联度 (略) 业。到 * 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

3.新能源产业。充分发 (略) 会资金投向作用,通过实施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等途径,支持 (略) , (略) 拓展引领产业发展。加 (略) 发电、路灯工程建设,依托旺能光电、赛 * 科技、迈为科技等企业,发展太阳能电池、材料、 (略) 业;依 (略) 、绿控传动等企业,壮大新 (略) 件行业规模。同时,跟踪服务好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项目和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到 * 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10%。

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照明产品、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LED芯片、LED系统集成,推进膜材料技术产业化等关键产品和技术的实施进度。到 * 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8%。

5.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化学制药总量提升为产业快速扩张的突破口,以生物制造为产业快速提升的关键点,充分发挥我区几大科技创业园的创新载体作用,重点发展医药业前端研发和后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加快推进海岸药业、中联化学制药等重大项目建设。到 * 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65亿元。

6. 食品加工业。要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营销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程度,依托顶津、佳禾、欧福、合兴、典发等企业加快提升新 (略) 业规模,鼓励桃源黄酒等传统食品加工业发展。

四、推进措施

抓住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溢出效应、吴江融入苏州后的第一个五年战略机遇期,聚焦本区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和重点企业,突出智能制造、狠抓科技创新、推进诚信建设、加强集聚集约,通过产业链、价值链、投资链、服务链的延伸升级业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一)推进转型升级,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1.着力强化现有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面向新兴产业领域实施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做好新兴产业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吴江规上工业比重。

2. 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设备投资,改进生产工艺,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替换现有的落后设备,替代低端劳动力, (略) 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车 (略) 。

3.加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发展领域,加大优势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填补产业空白的、发展前景好的、占用资源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解决项目落地中的问题,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性,用好智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从土地、电力等各个环节的要素支持,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2.强化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多 (略) ,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多 (略) 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发挥区新兴产业“拨改投”基金的引导作用, (略) 会资 (略) 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现有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开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三)狠抓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 (略) 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 (略) 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企业创新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鼓 (略) 业标准,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光电通信、电梯制造、丝绸纺织 (略) 功能,积极创建更多 (略) (略) 或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3.建设 (略) * 。支 (略) * 建设,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实施新一轮“ * ”人才计划,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吴江创新创业,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略) 建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品牌建设, (略)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吴江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做好分级信用信息、调研对接需求、归集信用数据、应用信用产品、探索联动惩戒等方面工作。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作,加大诚信文化宣传,提高企业信用意识。

2.强化品牌培育。突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服务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要素,带动整体运营。不断提升吴江产业集群知名度。扶持一批品牌培育与运营服务机构,开 (略) (略) 推广服务。完善商标注册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国际商标注册力度,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品牌优势,使吴江的产业经济加快向品牌经济提升。

3.深化国际合作。鼓励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引导更多吴江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布局全球,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贸易合作等领域积极“走出去”,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五)推进集约利用,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1.加强集约利用。以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建立 (略) 机制,对不同评级的企业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通过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逐步消灭亩均效益“低产田”。 (略) (略) 政手段相结合,在当前资源要素紧张的形势下,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积极稳妥实施“腾笼换凤”工程,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并将腾换出来的空间利用于新兴产业发展。

  2.培育发展载体。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加快苏州湾软件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抓住“十三五”战略机遇,力争新建一到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一、“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经济 (略) 会发展的基础,而新兴产业则是吴江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是当前吴江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区抓住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区委、区政府一系列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引导下,全区新兴产业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产业优势:

一是规模总量优势。“十二五”以来,我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产值规模也逐年增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十二五”末,全区新兴产业实现规上产值 * .7亿元,占比达到53.3%(见表1),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 * 年,全区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中, (略) 、 (略) 、瑞仪光电、 (略) 、中达电子等5家企业销售超 * 亿元,8家企业超50亿元, (略) 、 (略) 、 (略) 跻身中国企业 * 强。吴江新兴产业总量优势已经形成。

表1:吴江新兴产业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企业数

*

*

*

*

*

规上产值

* .4

* .3

* .4

* .5

* .7

同比增长

28.6%

10.6%

-0.1%

1.0%

4.0%

占比

43.3%

47.4%

49.1%

51.1%

53.3%

二是产业集聚优势。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根据苏州市新兴产业划分和统计数据,新材料、 (略) (略) 以及新型平板显示等三大主导产业克服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集成电路等“短板”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后劲(见表2)。各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群发展态势: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于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新型平板显示则主要集中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成为我区装备制 (略) ,七都镇则成为苏 (略) (略) (光电缆) (略) 等等。

表2: (略) 业情况统计表

产业名称

产值(亿元)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新型平板显示

* .4

* .7

* .9

* .0

* .6?

新材料

* .3

* .5

* .4

* .1

* .3?

(略) (略)

* .4

* .1

* .4

* .8

* .4?

高端装备制造

28.8

91.4

* .2

* .5

* .2?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32.8

37.2

38.3

46.3

40.5?

新能源

78.6

75.0

64.5

65.0

50.1?

节能环保

20.8

27.0

70.0

73.0

70.7?

软件和集成电路

16.4

32.3

27.6

28.7

19.9?

合计

* .4?

* .2

* .3

* .4

* .7?

三是科技创新优势。“十二五”时期,吴江全面推进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引擎,企业创新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一是创建了一批企业创新平台,全区拥有 * 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了1家国家 (略) 、 * 余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1件。二是创建了一批技术创新载体,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三大科创园被评为国家级, (略) 科创园晋升省级,成为了我区新兴产业企业的摇篮,孕育了大批的科研成果。三是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到“十二五”期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高层次人才数1.5万人,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超过 * 名,这些人才为吴江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成本比较优势。“十二五”以来,我区工业企业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开展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 年底,全区骨干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超过 * 台套,极大地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更新,也为我区工业较好地对接长三角甚至国际国内消费品生产,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政策激励优势。近年来,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完善我区新兴产业产业链,撬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吴江以“ (略) +”、“中国制造 * ”规划为着眼点,以智能工业为主攻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推进我区工业制造智能化,着力推动吴江制造迈上新台阶。 * 年吴江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 * 万元用于鼓励新兴产业企业,扶持新兴产业项目,支持新兴产业平台。 * 年区政府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出台关于加快全区智能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略) 动计划,为我区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有待提高。虽然我区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是,全区 * 多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不到 * 家,我区绝大多数企业 (略) 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旧以“铺摊子”为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过度依靠资源消耗,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起来,我区新兴产业的绝对值还并不高。加快集约用地,降低单位能耗,提高单位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

二是企业管理有待创新。 (略) 分新兴产业企业的经营方式还停留在家族式、作坊式的生产管理阶段,对政府政策导向还不够敏感,对行业走势还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无法跟上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脚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综合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增量减小。从“十二五“后期开始,企业投资明显下降,新增长点不多。二是存量不强。由于人口红利优势的不断下降,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国际竞争力相对减弱,现有企业增产潜力不足。三是要素制约。土地供给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项目难落地;区域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造成产业配套不能成形;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不足,企业融资压力大。

四是智造水平亟须提高。虽然我区“机器换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我区的工业总量规模,全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仍偏少,万人机器人使用比较少。 (略) 职工人数60.77万人计算,我区工业机器人密度不到29,明显与我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不匹配。同时企业精益化生产管理还不够,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制造水平亟须提高。

三、“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任务

当前,尽管宏观经济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国家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经济发展信心不断增强。从我区当前情况来看,各 (略) 于合理区间, (略) 中的积极变化逐渐增多。“十三五”时期,我区将顺应“新常态”的新变化,积极实施“一三五”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吴江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发展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增大。按照苏州市统计口径,计划 * — * 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 * 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总量超过 * 亿元。二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培育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略) 、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高性能人造纤维、节能环保装备、LED、新型金属材料、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超高速电梯等多方面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我区新兴产业总体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多。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 * 亿元的新兴产业企业7家、50亿企业15家、10亿企业20家。四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到 * 年,新兴产业领域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授权专利比重达35%以上。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 (略)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为指导,积极对接《中国制造 * 》和江苏省、苏州市实施纲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把握“ (略) +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发展可持续为目标,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落实“一三五”产业发展计划,努力通过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全区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发展重点

1.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面推动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培育引进智能装备企业。一是优先发展3D打印、工业机器人。重点扶持中瑞科技等企业,加快推动3D打印机的产业化应用;依托博众精工、伊之密等企业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大力推广明志科技机器人集成铸造系统、澳冠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等首台(套)示范应用工程。二是着力发展壮大智能制造和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方面,要引进核心技术,扶持东昱精机、程泰机械、信能机械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高 (略) 、 (略) 等。专用装备方面,依托科林、吴变、迈为、普丽盛、艾恩司、伊欧激光、冷王等企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智能化包装机械、纺织成套设备、 (略) 业。三是择优发展通用设备和 (略) 件。通用设备方面,以吴江电梯产业园为依托,以康力、申龙、帝奥、东南等骨干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梯整机制造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高速安全智能化电梯。 (略) 件方面, (略) 、绿控传动科技为依托,发展汽车动力系统、车载电子系统等关键环节。力争到 * 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总量超 * 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2.新材料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产品产业化步伐,全面推动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略) 、圣欧芳纶、德尔未来等企业发展高性能纤维材料, (略) 、 (略) 、 (略) 等企业发展光棒、光纤等光通信材料,依托亨通特种导线、富威科技、万宝铜业等发展金属合金材料,依托巨峰电气、太湖绝缘、固德电材等企业加快培育高性能绝缘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与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关联度 (略) 业。到 * 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

3.新能源产业。充分发 (略) 会资金投向作用,通过实施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等途径,支持 (略) , (略) 拓展引领产业发展。加 (略) 发电、路灯工程建设,依托旺能光电、赛 * 科技、迈为科技等企业,发展太阳能电池、材料、 (略) 业;依 (略) 、绿控传动等企业,壮大新 (略) 件行业规模。同时,跟踪服务好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项目和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到 * 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10%。

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照明产品、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LED芯片、LED系统集成,推进膜材料技术产业化等关键产品和技术的实施进度。到 * 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达 * 亿元,年均增长8%。

5.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化学制药总量提升为产业快速扩张的突破口,以生物制造为产业快速提升的关键点,充分发挥我区几大科技创业园的创新载体作用,重点发展医药业前端研发和后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加快推进海岸药业、中联化学制药等重大项目建设。到 * 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65亿元。

6. 食品加工业。要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营销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程度,依托顶津、佳禾、欧福、合兴、典发等企业加快提升新 (略) 业规模,鼓励桃源黄酒等传统食品加工业发展。

四、推进措施

抓住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溢出效应、吴江融入苏州后的第一个五年战略机遇期,聚焦本区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和重点企业,突出智能制造、狠抓科技创新、推进诚信建设、加强集聚集约,通过产业链、价值链、投资链、服务链的延伸升级业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一)推进转型升级,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1.着力强化现有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面向新兴产业领域实施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做好新兴产业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吴江规上工业比重。

2. 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设备投资,改进生产工艺,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替换现有的落后设备,替代低端劳动力, (略) 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车 (略) 。

3.加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发展领域,加大优势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填补产业空白的、发展前景好的、占用资源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解决项目落地中的问题,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性,用好智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从土地、电力等各个环节的要素支持,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2.强化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多 (略) ,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多 (略) 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发挥区新兴产业“拨改投”基金的引导作用, (略) 会资 (略) 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现有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开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三)狠抓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 (略) 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 (略) 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企业创新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鼓 (略) 业标准,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光电通信、电梯制造、丝绸纺织 (略) 功能,积极创建更多 (略) (略) 或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3.建设 (略) * 。支 (略) * 建设,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实施新一轮“ * ”人才计划,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吴江创新创业,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略) 建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品牌建设, (略)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吴江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做好分级信用信息、调研对接需求、归集信用数据、应用信用产品、探索联动惩戒等方面工作。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作,加大诚信文化宣传,提高企业信用意识。

2.强化品牌培育。突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服务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要素,带动整体运营。不断提升吴江产业集群知名度。扶持一批品牌培育与运营服务机构,开 (略) (略) 推广服务。完善商标注册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国际商标注册力度,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品牌优势,使吴江的产业经济加快向品牌经济提升。

3.深化国际合作。鼓励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引导更多吴江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布局全球,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贸易合作等领域积极“走出去”,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五)推进集约利用,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1.加强集约利用。以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建立 (略) 机制,对不同评级的企业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通过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逐步消灭亩均效益“低产田”。 (略) (略) 政手段相结合,在当前资源要素紧张的形势下,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积极稳妥实施“腾笼换凤”工程,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并将腾换出来的空间利用于新兴产业发展。

  2.培育发展载体。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加快苏州湾软件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抓住“十三五”战略机遇,力争新建一到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