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南政发〔2020〕94号)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南政发〔2020〕94号)
嘉兴科技城、湘家荡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 (略) ,区 (略) 门、市直南湖各单位:
《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已经九届区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
2020年9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20-2025)
文本
南湖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〇年九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三)指标体系
第二章 (略) 落实分区管控
一、优化国土 (略)
(一)统筹资源优化国土空间
(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三)严格遵守城镇开发边界
(四)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二、守住地净水秀生态空间
(一)构筑区域 (略)
(二)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
(三)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三、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
(一)优化农业生产空间
(二)优化 (略)
(三)优化服 (略)
四、形成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一)构建 (略)
(二)优化 (略)
第三章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
一、做强绿色生态农业
(一)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果盘子”
(二)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二、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二)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三)加速融杭接沪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构建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
(二)加强服务业平台建设
(三)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强化能源“双控”管理
第四章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一、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提升水环境质量
(一)开展主要水系水质提升行动
(二)开展重点水域生态修复行动
(三)开展美丽河湖建设专项行动
(四)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
(五)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动
二、持续深化五气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一)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深化工业臭气废气治理
(三)扎实推进交通废气整治
(四)深化餐饮油烟废气治理
(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三、加快推进五废共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一)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二)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三)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
(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五)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坚守土壤质量底线,筑牢环境风险防线
(一)构建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
(二)实施土壤环境的分类管控
(三)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
五、探索 (略) ,提升科技治污能力
(一)建立环保专家顾问团
(二)深化智慧环保建设
(三)提升环境监控水平
六、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一)加强林木生态系统保护
(二)加强河湖岸线保护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章美化人居环境丰富生态生活
一、 (略) 城区生活品质
(一) (略) 城市首位度,集聚功能要素
(二)推进城区景观风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三)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提升城市环境
(四)强化规范精细智慧管理,提升城市功能
二、打造美丽城镇典型样板
(一)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三)实施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彰显城镇特色风貌
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三)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第六章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理念
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重视文化传承复兴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二)展现物质文化遗产新貌
(三)全面推进非遗活化工程
(四)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一)积极推行政府绿色办公
(二)建立绿色出行体系
(三)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三、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二)拓宽文化传播载体
(三)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第七章推进体制改革完善生态制度
一、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一)完善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
(二)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
(三)建立健全全民行动体系
(四)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
(三)强化环境治理数字化应用
(四)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水平
三、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一)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二)培育规范开放的环境治理市场
第八章重点建设工程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二、政策制度保障
三、体制机制保障
四、科技支撑保障
五、资金投入保障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 (略)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略) 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略) 。”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略)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略) 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略) 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为贯彻落实党 (略) 署,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8〕 (略) ),提出要高水平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当好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排头兵。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浙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嘉兴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质量建设美丽嘉兴的意见》(嘉委发〔2019〕5号),提出“通过全力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打造国际化品质的江南水乡名城”。
南湖区,为嘉兴市的主城区,是嘉兴市经济、政治、文化、 (略) 。南湖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享有“江东一大都会”的美誉。南湖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黑陶、竹刻等传统特色产品长销不衰,水中奇品南湖菱和“ (略) ”五芳斋粽子更是闻名全国。南湖区是江南著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水都绿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韵深厚,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文化的发祥地。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 和美丽浙江建设的具体要求,2019年南湖区启动《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为浙江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 (略)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南湖力量”。
《规划》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主要依据《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制。《规划》立足南湖自身优势,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重点,持续精准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优化国土 (略)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富足和谐幸福的“美丽南湖”。
高举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美丽南湖”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略) 和“四个全面” (略) ,全力打造“大景区”建设“大花园”,立足南湖自身优势, (略) ,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乡融合,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美丽浙江建设为契机,将南湖区打造为“品质江南首善之区”,让绿色成为南湖发展最动人色彩。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从 (略) 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规划, (略) ,不断 (略)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生态建设,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绿色发展。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既要统筹安排, (略) 理保护与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 (略) 的要求;又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着力突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于南湖自然资源优势、 (略) 会发展现状、环境保护状况,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发挥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生态文化,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南湖特色的生态 (略) 。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强化政府主导,部门通力协作; (略) 会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三、规划范围南湖区全境范围, (略) 、4个镇: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大桥镇、凤桥镇、余新镇、新丰镇,总面积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 (略) 、 (略) 委托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2020-2025年。其中,规划近期2020-2021年;规划中长期2022-2025年。
五、规划目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推 (略) 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水清岸绿、蓝天常在、科技昌盛、文化繁荣、社会善治、人民幸福。
近期目标(2020-2021年)。到2021年,达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水清天蓝地净的优美生态环境,成功创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中长期目标(2022-2025年)。到2025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国土 (略) 全面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全面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有效建立,生态文 (略) 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成功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天蓝水清的生态空间,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南湖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南湖区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体系及现状达标情况见表1,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体系及现状达标情况见表2。
1、省级指标总体分析
根据《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公室关于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的通知》(浙美丽办〔2019〕 (略) ),南湖区涉及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共4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24项,参考性指标18项。
根据现状数据核算,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42项考核指标中,南湖区已达标指标35项,未达标指标7项,未达标指标中约束性指标3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水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参考性指标4项(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药化肥、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
2、国家级指标总体分析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 (略) ),南湖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共3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3项。
根据现状数据核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32项考核指标中,南湖区已达标指标28项,未达标指标4项,未达标指标中约束性指标3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参考性指标1项(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表1
南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指标(省级)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指标 属性 | 现状值 | 规划值 | 规划值 | 是否 达标 |
2019 | 2021 | 2025 | ||||||||
生态制度 | (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完成初稿 | 制定实施 | 实施 | 否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是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5 | 约束性 | 26 | 27 | 28 | 是 | ||
4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5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6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 | 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是 | ||
7 | 绿色贷款 | 亿元 | 逐年上升 | 参考性 | 9.35 | 逐年上升 | 逐年上升 | 是 | ||
生态安全 |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8 | 环境空气质量: ①优良天数比例 ②PM2.5浓度 | % 微克/立方米 | 完成上级下达的 年度目标 | 约束性 | 80 35 | 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 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 是 |
9 | 水环境质量: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 ②Ⅴ类水体比例 | % % | ≥85,或持续提高 且提高幅度大于 全省平均值 小于等于全省平均值,或持续下降 | 约束性 | 9.10 | ≥85 0 | ≥90 0 | 否 | ||
生态安全 | (三)生态系统保护 | 10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 | ≥60 | 参考性 | 点击查看>> (2018年) | ≥60 | 62 | 否 |
11 | 森林覆盖率(平原地区) | % | ≥19 | 参考性 | (林木覆盖率)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是 | ||
12 |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增量 | 立方米/公顷 | 逐年提高 | 参考性 | 4.2 | 逐年提高 | 逐年提高 | 是 | ||
13 | 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率 ②外来物种入侵 ③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护率 | %-% | ≥95 不明显不降低 | 参考性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是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14 | 危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5 | 放射性废物以及废旧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6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参考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17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 ≥92 | 约束性 | 开展中,可达标 | ≥92 | 100 | 是 | ||
18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 | ≥92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9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约束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生态空间 | (五) (略) 优化 | 20 | 国土空间三线: ①生态保护红线 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③城镇开发边界 | - - - | 面积不减小,性质 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约束性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 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是 |
21 | 自然保护地 | - | 功能不降低,环境 不破坏、自然资源 不侵占 | 约束性 | 境内无自然保护地 | 功能不降低, 环境不破坏、自然资源 不侵占 | 功能不降低, 环境不破坏、 自然资源 不侵占 | 是 | ||
22 | 水面率 | % | 面积不减小,功能 不减退 | 参考性 | 面积不减小, 功能不减退 | 面积不减小,功能不减退 | 面积不减小,功能不减退 | 是 | ||
23 | 河湖岸线保有率 | %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未下达任务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是 | ||
生态经济 | (六)资源节约与利用 | 24 | 能源降耗增效:①能源双控②煤炭消费减量 |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①年增速2.84%,达到考核任务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8%,达到3.1%的考核任务要求;②煤炭消费减量9.23万吨,达到减少 点击查看>> 吨的考核任务要求。 | ①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①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是 |
25 | 节约用水: ①单位GDP 用水量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31,或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值 逐年降低 | 约束性 | 30 逐年降低 | 28 逐年降低 | 是 | |||
26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4.5 | 参考性 | 9.09 | ≥4.5 | ≥4.5 | 是 | ||
生态经济 | (七)产业循环发展 | 27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①秸秆综合利用率 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③农膜回收利用率 | %%% | ≥95≥90≥90 | 参考性 | 99 85 | 99 90 | 97 99 92 | 否 |
28 | 农药化肥: ①化肥施用强度②农药施用强度(折百量) | 千克/公顷千克/亩 | ≤410,或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0.17 | 参考性 | 0.18 | 315 ≤0.17 | 310 0.15 | 否 | ||
29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0 | 参考性 | 96 | 98 | 是 | |||
生态生活 | (八)人居环境改善 | 30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经开贯泾港) | 100 | 100 | 否 |
31 | 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 | % | ≥95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2 | (略) 理率 | % | ≥85 | 约束性 | 98 | 是 | ||||
33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4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 ≥96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5 |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3 | 参考性 | 14 | 是 | ||||
36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 ≥99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九)生活方式绿色化 | 37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96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8 | 生活垃圾废弃物综合利用:①城镇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②农村生 (略) 理建制村覆盖率 | - % | 实施80 | 参考性 | 实施100 | 实施100 | 实施100 | 是 | ||
39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约束性 | 82 | 83 | 85 | 是 | ||
生态文化 | (十)观念意识普及 | 40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41 |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 | % | 高于全省平均值, 或逐年上升 | 参考性 | 81 | 85 | 是 | |||
42 | 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 | % | 80 | 参考性 | 80 | 82 | 否 |
表2
南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指标(国家级)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指标 属性 | 现状值 | 规划值 | 规划值 | 是否 达标 |
2019 | 2021 | 2025 | ||||||||
生态 制度 | (一) 目标责任 体系与制 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完成初稿 | 制定实施 | 实施 | 否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是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0 | 约束性 | 26 | 27 | 28 | 是 | ||
4 | 河长制 | - | 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是 | ||
5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6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开展 | 参考性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是 | ||
生态 安全 | (二) 生态环境 质量改善 | 7 |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优良率80%,完成76%的考核目标; 下降幅度 点击查看>>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8 |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2019年提高 点击查看>> %,完成考核任务; 无劣V类水体,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
(三) 生态系统 保护 | 9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其他地区 | % | ≥6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2018年) | ≥60 | 62 | 否 | |
10 | 林草覆盖率 平原地区 | % | ≥18 | 参考性 | 点击查看>> (林木覆盖率)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是 | ||
11 |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参考性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是 | ||
生态 安全 | (四) 生态环境 风险防范 | 12 | 危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13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参考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14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约束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生间 态空 | (五) (略) 优化 | 15 |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约束性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是 |
16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未下达任务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是 | ||
生态 经济 | (六) 资源节约 与利用 | 1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8%,达到3.1%的考核任务要求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
19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4.5 | 参考性 | 9.09 | ≥4.5 | ≥4.5 | 是 | ||
(七) 产业循环 发展 | 20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 | ≥90 ≥75 ≥80 | 参考性 | 99 85 | 99 90 | 97 99 92 | 是 | |
21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80 | 参考性 | 96 | 98 | 是 | |||
生态 生活 | (八) 人居环境 改善 | 2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经开贯泾港) | 100 | 100 | 否 |
23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4 | (略) 理率 | % | ≥85 | 约束性 | 98 | 是 | ||||
25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 ≥8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6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 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完成上级规定的 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是 | ||
(九) 生活方式 绿色化 | 27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5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8 | 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 | - | 实施 | 参考性 | 实施 | 实施 | 实施 | 是 | ||
29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约束性 | 82 | 83 | 85 | 是 | ||
生态 文化 | (十) 观念 意识 普及 | 30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31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 ≥80 | 参考性 | 81 | 85 | 是 | |||
32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 | ≥80 | 参考性 | 80 | 82 | 否 |
遵循国土开发与承载能力相匹配、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协调、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相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统一的理念,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优化 (略) ,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地净水秀的国土 (略) 。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双引领、全覆盖。高标准开展区域总体城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态的控制引导作用,统筹协调城镇乡村与水林田湖草等自 (略) 关系,优化开发保护的约束性条件和管控边界,塑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国土 (略) 和空间形态。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南湖区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在南湖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南湖区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加强对重点 (略) 和开发建设时序的引导与管控,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衔接融合和有序推进。南湖风景区、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大运河(南湖段)、贯泾港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 (略)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分布,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效管控城镇空间,防止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加强城镇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禁突破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倒逼城镇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遥感卫星监测和土地巡查。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地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动态管理。
根据《嘉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嘉环发[2020] (略) ),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的刚性和约束性,落实三类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 (略) 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化管控要求,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资源开发、 (略) 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
二、守住地净水秀生态空间构筑南湖区网络状 (略) 。着重构建“一心、双核、三绿道、四放射+多条区域生态廊道+多个高品质城市公园+均质型水绿网络基质”的景观生态网络结构。“一心”是南湖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为综合性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双核”分为“休闲核”和“田园核”两类,“休闲核”包含湘家荡国际化商务休闲度假区和东郊森林公园朴野体验区,“田园核”包含三星传统水乡特色村落与精品农业连片发展区、梅花洲人文与田园复合旅游景区和湿地科技农园体验区;“三绿道”是凌公塘滨水绿道、湘家荡滨水绿道、王庙塘滨水绿道;“四放射”是长纤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平湖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海盐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和嘉善塘水系涵养型生态走廊。区域性生态廊道则包括沪杭生态与景观型基础设施廊道、大桥精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产业组团隔离生态绿地;高品质城市公园则包含凌公塘健康运动与公共艺术活动区、龙抬头景观公园、槜李湖科技公园和科技城人才公园。
严格落实“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落实正面清单管理,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勘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建立基本单元生态红线台账系统,形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实现“图上有点、地上有标(桩)、信息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为南湖区生态保护红线长效管理奠定基础。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按照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基本稳定。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完善保护措施,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地到块、责任到户。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机制。全面运行“智慧国土天眼”系统,实时监控永久基本农田。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纳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作为土地审批、卫片执法、土地督察的重要依据。结合土地督察、全天候遥感监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等,对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动态管理。
三、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 (略) 。在巩固农业“两区”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以“一区一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平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产业融合、清洁安全的农 (略) ,着力建设长三角现代农业高地。
全力推进湘家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资源优势,以实现科技化、产业化、景观化为目标,将园区划为“一园五区”,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现代农耕农业园区、环湖生态景观区、东郊森林游憩区、产品加工产业区、农户订单种植 (略) 框架,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持续提升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注重三生融合,着力构建“三 (略) ”格局,精心打造“万亩粮食、万亩水果、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水产养殖、千亩食用菌”的“三万三千”现代农 (略) 和江南水乡特色“ (略) ”的“美丽乡村” (略) 。依托梅花洲国家4A级景区、神润斋园艺场3 A级景区、风雅陶笛2A级景区、八福生态农场及美丽乡村示范点等旅游资源,以水果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
优化南湖农业经 (略) 。规划总面积约 点击查看>> 亩,其中核心区约 点击查看>> 亩,位于湘家荡区域,其余为余新镇、新丰镇、大桥镇、凤桥镇四镇五村面积。核心区规划形成“一心、两廊、两带、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农 (略) ,“两廊”为交通发展走廊和产业生态走廊,“两带”为水乡田园风光带和农业科创生产带,“四片区”为高效农业复合区、田园体验教育区、水岸生态休闲区和居住生活生产区。
整合优化工业空间,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将嘉兴工业园区、新丰工业园区、余新工业园区、凤桥工业园区等整合成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湖经济开发区2个重大平台,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努力推动重大平台扩容、提质、升级。
着力打造G60科创走廊核心区。紧抓浙江省三类科技创 (略) 署重要契机,提前谋划、主动对标、积极作为,全方位整合嘉兴科技城、湘家荡等重要平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全力推动G60科创走廊核心区跻身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
充分发挥嘉兴科技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重要抓手,依托“2+5”高端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略)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建设微电子万亩千亿平台, (略) 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万亩千亿平台,争取纳入省高质量骨干平台。
全面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更新和重点平台提升,构建“一城一区两片”服务业 (略) ,其中“一城” (略) 新城(不含湘家荡区域),“一区”为中心城区,“两片”为休闲旅游片和田园养生片。
(略) 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南湖新区( (略) )、嘉兴科技城(大桥镇)为发展主体,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区。
(略) 城区服务业核心地位。 (略) 、 (略) 、 (略) 、 (略) (略) 为发展主体,重点加快现代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优势服务业提质提效发展,夯实生活性服务业基础,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略) 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两大城镇片区服务业特色发展。以湘家荡区域( (略) )为主体打造休闲旅游片,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为媒介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嘉兴市宜游、宜居、宜业的都市新区和浙北地区首选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新丰镇、余新镇、凤桥镇为主体打造田园养生片,依托优越的生态田园自然条件,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
四、形成宜居适度生活空间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三片”的多层次、紧凑集约、联系紧密的复合网络型田园城区结构。其中,“一主”指一个环南湖嘉兴国 (略) 区,“一副”指一个高水平嘉兴国 (略) 副中心区,“三片”指三组特色鲜明、有机一体、绿色人性、富于韧性的特色网络片,分别为湘家荡旅游度假休闲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片、高铁品质田园生活片。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要求,以构建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为目标,优化 (略) ,着力推进传统自然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规划村庄布点,全区总体形成“25+19+107”的 (略) ,其中25 (略) 区,19个为 (略) 区,107个为传统自然村落。
按照建设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总体定位,稳定发展粮食战略产业,着力提升蔬菜、水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减量提质水产产业,巩固提升畜牧业转型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等新兴产业,依托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三大农业平台建设,做优新丰生姜、大桥葡萄、凤桥水蜜桃和栖柽茭白等农产品标志品牌,将南湖区打造为长三角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鼓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嘉湘四季”区域公共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构建涵盖农资监管、标准执行、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安全检测、包装标识等环节的全程管控体系。
优化调整种 (略) ,积极推广农牧对接、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经济、藏粮于地等新型生态农作制度,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探索开展化肥使用定额制,积极推进化肥定额制试行工作,做好施肥用肥技术指导,建立南湖区化肥定额使用体机制。推进农药减量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用药安全使用技术,引导农药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二、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加快构筑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以智能硬件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立足通用设备、 (略) 件、特纤、特钢等领域产业优势,大力培育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型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开展化工、特钢、化纤、包装四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化退低进高和退散进集,持续开展低散乱污腾退;充分发挥南湖区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汇聚的优势,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构筑“1341”新型产业体系。
依托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湖经济开发区两大工业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经济向更前沿的数字经济领域跃迁,积极发挥国家无线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浙江通讯产业(嘉兴)基地的品牌优势,巩固优势、 (略) ,着重发展智能终端、 (略) 、柔性电子、物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将南湖区打造成为区域数字经济高地。
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发展战略,主动融入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深化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环杭州湾大湾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化工业强区建设,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南湖打造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先行区、创新驱动样板区和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服务业升级,聚势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五大重点服务业,构建“3+5”产业体系,同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南湖区作为主城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力打造嘉兴市服务业核心区、浙江省服务业强区。
高水平建设嘉兴科技城、南湖基金小镇、嘉兴电子商务产业园(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四大省级重点服务业平台,做大做强“月芦文杉”运河旅游集聚区、 (略) 商务花园、嘉兴内河港国际物流园和桃源小镇四大市级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强服 (略) 集聚优化,引导各平台、镇(街道、园区)结合区位、基础、资源条件,培育特色产业、特色领域及特色竞争力,形成各平台错位联动、优势互补、集 (略) 。
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 (略) 。“一心”即城 (略) ,“两带”即运河文化休闲体验带、田园水乡生态休闲带,“三区”即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城市旅游拓展区、田园休闲旅游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配套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旅游综合实力,把南湖区打造成为嘉兴运河国家休闲城市旅游核心区,以“红色经典、运河遗产、江南水乡”为特色的长三角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积极开拓多种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体验游、运河遗产文化游、文化创意体验游和乡村文化体验游。推进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湘家荡生态度假产品、城市文化养生度假产品和乡村田园度假产品。积极拓展特色专项旅游,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产品、商贸会展旅游产品和运动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体验功能,加强旅游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融入时尚休闲元素,实现旅游业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挖掘特色资源,鼓励旅游业与特色工业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模式,探索旅游业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略) 会建设。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通过改进田间灌水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业节水。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广节水技术,通过调整生产工艺等方式,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高耗水企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型企业建设。加 (略) 理中水回用,实施雨水利用及低影响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集约促转型”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建设用地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配置。加快三改一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鼓励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建立低效利用、空闲、闲置土地退地机制,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用地空间。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开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依据。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全面实施用能预算化管理、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用能应急预案与响应管理这三大制度,助推工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开展能源“双控”试点示范创建。选择一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础较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较高的镇(街道)推进新能源示范镇(街道)建设,构建高比例、高效率的新能源消纳体系;在八大高耗能行业中每年选取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前景好的企业先行开展能源“双控”试点。健全项目节能审查准入机制。健全能评制度,对八大高耗能 (略) (简称“8+1”)实行节能审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建立健全重点区域项目准入标准。实施用能置换,统筹每年可用能源消费增量、淘汰落后腾出存量、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量、光伏新能源增发电量,建 (略) 。落实节能验收制度,需要进行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节能验收。
围绕“转型提升、治护提标”,从改善南湖区域主要水系水环境质量着手,开展综合治理,重点提升南湖水系水质,恢复河道岸带水生态系统,确保河道水质实现逐年提升。开展清淤工程,按实际淤积状况和全区平原河网轮疏长效机制,适时开展河道清淤,降低河道内源污染影响。开展水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程,通过恢复水系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以达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目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严格执行河湖长制公示制度和排污口标识制度,形成“智慧治水”、“全民治水”的河湖 (略) 面。
坚持以生态理念治污护水,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通过引进有益水体生物、种植适水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措施,改善水生态系统。开展鱼苗增殖放流,清理非法渔网,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推进南湖水域周边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整治,以降低水体悬浮物为重要抓手,在“清水入湖”等理念指导下,通过系统工程的实施,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以三店塘、嘉善塘、平湖塘、海盐塘等“四塘”水系为重点开展排查治理,提升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流域水环境稳定提升。
以水域功能保护为核心,重点推进南郊河贯通,打通南北水系大动脉,推进开源、引调、提标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构建“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 (略) 。 (略) 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断头浜”,实施河道沟通工程,促进水体流通。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美丽河湖”。实施《南湖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注重生态修复,进一步提高河流管护水平。大力建设生态绿色河道和美丽湖荡水系,扎实开展河道水岸绿化,营造生态绿色长廊,进一步增加临湖临水绿量,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益。
建设“九水连心”绿色滨水空间。坚持国际标准、国内示范、嘉兴特色,对环城河和三环内杭州塘、新塍塘、长水塘、海盐塘、长中港、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苏州塘等九条水系两侧进行系统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贯通生态绿道,完善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沿河建筑立面和景观照明等,凸显“江南水韵”和“江南园林”的特色风貌,打造“两岸花堤、一路亭台”的景观形象和世界级的绿色滨水空间。
按照分级收集、分级治理的要求,着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查清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等三大类建设单元的截污纳管情况,重点查明污水排水体系、雨污有无混接等问题。全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所有企业实现雨污分流,工业 (略) 理后纳管排放,工业园区具备完备的雨、 (略) 理系统。全面细化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城镇生活小区、城中村、建制镇建成区深入开展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做到能分则分、难分必截。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排泄物生态消 (略) 理达标排放。以温室 点击查看>> 鱼养殖整治为重点,在禁养区全面禁养的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养殖户转型规范发展。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 (略) 理能力30吨及以上的农 (略) 理设施为主要对象,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和规范化管理,建立运维长效体系,压实镇、村主体责任,监督第三方运维单位实效管理。
二、持续深化五气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燃煤烟气。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目标。实施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强化禁燃区建设,严格禁燃区管理,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定期开展已淘汰锅炉回头看,防治“死灰复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替代煤炭消费进程,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天然气管网、 (略) 、天然气应急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天然气资源保障。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查工作,建立涉气排放企业清单,明确具体整治要求和重点整治项目。推进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排摸一批产生臭气 (略) 理厂、 (略) 、 (略) 、畜禽养殖场开展治理,减少臭气异味的排放。实施VOCs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化工、石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橡胶和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行业VOCs深化治理。加快燃煤小热电整合,推进生物质锅炉整治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施工业炉窑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开展钢铁、建材、火电、铸造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物料运输、生产工艺、堆场环节的无组织排放治理。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货运结构,建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网络。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构建适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在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大力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大力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落实国六车用油品供应要求,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全面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开展清除无证 (略) 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行动。 (略) 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 (略) 移动机械监督监测。
贯彻落实《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建立餐饮业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实时监控重点餐饮单位净化设施运行状况。严格把关建筑设计方案,住宅配套商业鼓励集中设置,不提倡沿街商业,减小餐饮对住宅的影响。督促各类房产、物业主体落实《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餐饮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积极推广使用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先进技术。加强餐饮业油烟日常巡查监管,对餐饮服务单位存在未 (略) 理排放、超标排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 (略) ,有效减少餐饮油烟扰民现象发生。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严格实施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和环境执法,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协调机制。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统一,健全毗邻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三、加快推进五废共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改造,或在场内开 (略) 置。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 (略) 创建。加强嘉兴市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应用,扩大纳入企业范围,实现全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运输、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加强一般工业固体 (略) 置企业监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 (略) 门间的联动协作, (略) 门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五废共治”重点实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工 (略) 置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跨区域合作渠道,促进再生资源就地回收利用。
全面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将社 (略) 、 (略) 以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采集终端设备数据接入“浙江省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建全全过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医疗卫生机构 (略) 管理 (略) 置经营单位管理,实现全过程监管。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检查机制,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联合检查。推进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完善城乡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登记、管理机制,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高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比。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鼓励推行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及采购一体化总承包模式,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筑(装修) (略) (略) 置能力及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源头分类管理,建立“中转为主、直运为辅”的运输管理模式,规范分类运输管理。加强对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和消纳行为的监管,逐步形成源头分类减量、中转规范管理、运输监管严密、 (略) 置有序、 (略) 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建筑垃圾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和“零填埋”。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全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不使用一次性杯具,倡导单位食堂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星级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品。探索运用园林垃圾破碎技术,实施林木就地 (略) 置,加快餐厨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和易 (略) 置设施建设,逐步解 (略) 置难题。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扩大可回收物商品目录,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农药 (略) 置进度考核通报制度,优化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设置,提高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 (略) 理率。加快建立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并按有无利用价值分别进入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体系和农村生 (略) 理体系,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 (略) 理。
四、坚守土壤质量底线,筑牢环境风险防线运用已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对需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的地块组织开展深入调查,以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掌握污染地块的污染物浓度水平、横向分布,整合调查成果报告,制作全区土壤质量“一张图”,反映污染地块空间分布、风险分级及土壤环境动态变化,总结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识别影响地下水等环境的潜在污染风险,为土地开发利用计划提供环境信息支持。建立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采样检测工作,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持续减少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强化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加强涉及污染地块的用地规划条件、收储、出让、建设项目环评等环节的审查把关。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并进行动态更新。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对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轻微污染或无污染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污染源头管控。优先保护类区域要求污染企业限期迁出,禁止新建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确保该类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退化、不降级,守住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安全底线。安全利用类耕地应建立食用农产种植准入制度,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严格管控类重污染农用地应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调整种植结构或退耕还林,守住重污染农用地开发警戒底线。
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并将监测数据报生 (略) 门。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清单数据库,把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以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核与辐射等为重点领域,全面提升防范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夯实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略) 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加强涉重金属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监控,严格涉重金属排放项目审批。严格化学品风险防控,对化工类重点企业进行筛查,严格限制高风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严格控制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养殖区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风险,实行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五、探索 (略) ,提升科技治污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科学治污工程中的助推作用,聘请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专家成立环保专家顾问团。建立常态化科技治污服务工作机制,不定期为基层提供对口技术帮扶,为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攻坚战提供定点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开展专项主体服务活动,根据镇(街道、园区)需求,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组织专家顾问团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工作宣讲和适用技术培训。推动企业、高校、 (略) 所将成熟、适用的各类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推向市场,应用到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攻坚战中,推进各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 (略) 校合作,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托嘉兴“云管嘉”平台,建立完善智慧环保体系,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识别网络、生态环境状况感知网络,形成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协同管理、有效预防、 (略) 置、惠民利企的智能化生态环 (略) ,着力解决“发现不了”、“分析不了”、“处罚不了”的问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等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围绕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增设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和地下水风险地块等监测点位,提升环境污染溯源解析与风险监控能力。推动污染源监测与排污许可监管、监督执法联动,加强固定源、入河排污口、移动源监测。强化涉VOCs 排放、燃煤锅炉、电镀、造纸、化工等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体系,拓展污染源排放遥感监测。建立完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加快重点流域断面自动监测设施建设。
六、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国土绿化美化,串点成线及面。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逐步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新增一批景观公园,创建一批绿色村庄,提升一批美丽交通廊道。加强城市公园绿地以及沿河、沿路绿化景观廊道建设,推进生态园林技术运用。加大生态绿道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城区绿道连线成网。持续推进公铁沿线扩面、水系岸边绿化、城镇园林绿化、村庄绿化示范及林果产业发展五大绿化工程。
编制《南湖区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划定岸线功能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结合岸线功能分区定位,从强化岸线保护、规范岸线利用等方面分别提出各岸线功能分区的保护要求或开发利用制约条件、禁止或限制项目类型等。加强河湖岸线管控能力建设,利用遥感监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现状利用调查,整合 (略) 门基础数据和空间地理数据,以水利普查等空间数据“一张图”为基础构建河湖岸线管理信息系统,为河湖岸线管控提供支撑。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物种栖息地建设,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示范建设。采取就地保护和集中迁地保护等措施,强化重要物种资源保护。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管理,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进行防控研究,逐步利用化学、物理、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清除。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保护物种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依法保护野生动物, (略)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等违规交易行为。
集聚城市核心功能,打造首善之区。 (略) (略) 为依托,充分联动嘉兴科技城、湘家荡及周边平台主体,集聚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略) 城市首位度。强化主要功能板块联动,提升南湖城市发展凝聚力。打通重点廊道,提升沿线功能品质,强化区级主要 (略) 的空间联系,提升城市发展的向心力。 (略) 、红船精神、江南文化和水绿脉络的有序传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城市景观风貌定位,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加快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略) 新城美丽形象提升、“绿城花海”等专项行动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精品特色公园、口袋公园、 (略) 、 (略) 、亲水公园、慢行步道,将甪里街、 (略) 打造为城市风景视觉走 (略) 。推进园林城市系列创建和美丽系列载体建设,开展最美绿道创建工作。编制南湖区绿道建设专项规划,完善绿道网建设,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品质,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处处是景、城景交融的城市景观。
坚持历史和现状、科学和艺术有机融合,成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加快完成老(旧)住宅区(点)综合整治。以服务民生为需求,以打造品质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背街小巷环境 (略) 创建。采取改造、置换或“定点拆除”等方式,深化开展“拎马桶”“筒子楼”住宅收购工作,加快东栅片区等有机更新地块开发建设,打造南 (略) 区等品质样板。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共同作用,强化城市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强化城市管理系统化指挥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有效整合综合执法、公安、 (略) 各部门力量,统一协调,统筹指挥。完善网格化管理办法,对网格内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秩序、建设工地等进行常态化巡查、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高质量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二、打造美丽城镇典型样板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略) 网结构和交通组织,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城镇与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实现15分钟快速接驳。深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推进“ (略) ”示范镇(街道)创建培育工作,高标准打造城乡公交系统。合理配建停车设施,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敷设,鼓励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每个城镇建成一张健全的雨 (略) 理网、一张完善的垃 (略) 置网。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 (略) 。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坚持多用数据、少用资源,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积极推广民生领域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向城镇延伸。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4K/8K超高清承载能力,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家庭,全力打造“微嘉园” (略) 区。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加快智安小区、 (略) 建设,着力完善智能化、立体化防控体系。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优化城镇商贸服务功能,加强商贸综合设施建设, (略) 传承创新,引进品牌连锁超市,培育发展新零售,打造现代商贸特色街。加大星级农贸市场和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力度,提升发展专业市场。完善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文 (略) 、小镇客厅等公共文体设施。依托特色和优势,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非遗主题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民俗文化村等。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老年病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和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大 (略) 区教育、老年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居 (略) 扩面与提档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略) 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助餐服务、康养服务。鼓励家政、护 (略) 区,发展面向城乡的区域养老服务。
保护城镇原始风貌。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保 (略) 、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保护古遗址,整饬老街区,修缮老建筑,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培育培养乡土工匠。
实施城镇有机更新。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推进城镇物质更新与功能更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注重整体风貌设计,精心设计建设重要建筑,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镇特色风貌。把“ (略) 区”理念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中,植入文化元素,建设功能复合、便民 (略) 。以绿道等慢行通道为主线串联整合各类开敞空间,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推动美丽生态绿道建设。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 (略) 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和30分钟辖区生活圈,打造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提升文旅配套服务。推动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或舒适型旅馆,培育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精品民宿和精品农家乐,着力将凤 (略) 打造为旅游风情小镇。
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形成“面上整洁、点上出彩、串点成线、以线成面” (略) 。建设规划形成“一心两核三片区五线”的美丽乡村 (略) ,其中“一心”指南湖景区;“两核”指梅花洲景区、湘家荡景区;“三片区” (略) 片区(特色产业生态片区)、中部片区(灵动水乡旅游片区)、南部片区(传统民俗传承片区);“五线”指产业兴农·乡野寻踪精品线、十里桃花·乐享田园精品线、传统民俗·悠然归乡精品线、转产转业·生态发展精品线、绿色原野·诗画乡村精品线。
加强南 (略) 建设,推进省级“ (略) ”示范区创建。积极构建“ (略) 、 (略) ”两个层次的交通网络框架体系。在南湖区 (略) 骨架基础上进行整治疏通,建设“通村联网” (略) (略) (略) 网,提升美丽乡村的交通可达性。推进公交专用线规划,形成“村村通,时时有”的公交专用道基本骨干网络体系,根据南湖区的绿道线网,合理规划慢行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 (略) 理设施标准化运维管理。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全域秀美等级竞赛活动,运用金村、银村、达标村的评价体系,强化督查考核和优化长效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对村庄整体风貌整饰、立面改造,使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对村域内古建筑、古桥、古帮岸、古树名木等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修复。
落实城市建设“文化先导”理念,注重文脉传承,坚持保护为主、价值优先、考古前置、风貌协调、甄别保护、传承发展原则,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工作,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调查建档。立足分级分类保护和利用,明确文化遗产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编制文化复兴项目建设计划,推进古今融合、城景融合、文旅融合,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实施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恢复工程,系统彰显城市(镇村)特色风貌。着力开展古城文化复兴行动,重点恢复“嘉禾八景”“七塔八寺”及天籁阁、怀苏亭等文化遗存,修缮子城、天主教堂等文化地标,展现千年古城新风貌。实施秀州中学复兴工程,修复历史建筑,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秀中名人纪念馆,展示百年秀中名人。
(略) 凌公塘非遗 (略) (略) 区民俗文化村申报工作,推进凤桥镇三星村凤桥竹刻、梅花洲菱画和新丰镇竹林村农民画非遗体验点创建,推进大桥镇胥山村和凤桥镇三星村、永红村以及余新镇曹王村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做好省级非遗旅游商品推荐。
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深入挖掘南湖区红色文化,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厚植红色文化基因、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抓住建党百年的重大契机,推动建设全国革命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的世界会客厅。
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 (略) 。推行减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高效利用办公用品,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
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慢行”为主体,网约车、出租车为补充,多方式分工协作、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加快步行道、 (略) 网、绿道网及配套服务点建设。加快实施绿色出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深入推进“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等消费形式。普及绿色驾驶知识,推广绿色驾驶行为。注重城市管理的精心、精细和精致,建设一 (略) 台,全面启用智慧停车系统, (略) 标准化管理升级版。
鼓励选购非接触式节能型电器及节水型器具,公共用电设备、用水器具须具有国家节能、节水标识。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慈善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通过电商平台提供面向农村地区的绿色产品,丰富产品服务种类,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
三、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升全民生态素养强化 (略) 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推进 (略) 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建立完善企业环境教育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培育生态文化,创建绿色企业、环境友好企业。 (略) 区生态文化推广,制作环保宣传栏、环保宣 (略) 区倡议书,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开展“ (略) 区”活动。加快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农村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力度。
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主题宣教阵地体系,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培育传播体系。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略) 、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阵地,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遗址公园、自然风景区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南湖生态文 (略) 。积极组织开展“渔里之谣”文化节、湘家荡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示与传承生态文化。建设一批生态科普宣教场馆,培育一批生态文明主题基层宣传宣讲载体,研发一批生态文化公众教育课程,打造一批基于生态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南湖发布”、南湖声音APP、南湖新闻网等新媒体,结合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纪念活动,展示生态环保成就、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人文精神。 (略) 、社区、家庭、 (略) 会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政策、制度、项目、技术、行动等,突出宣传南湖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及生态创建成就,形成广泛的认同感。
提高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决策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结合新媒体,通过设立的环保热线、部门官网及微博等网络平台,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开展环保知识普及、环境治理监督等活动。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全面深入 (略)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立功嘉奖机制。
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探索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用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以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旅游业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推广企业环境会计账户,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机制,强化行业监督引导功能。
建立健全重大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推广政府、企业、公众访谈“圆桌会”。 (略) 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略) 会团体、社区基层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探索建立环境治理协调委员会、环境治理仲 (略) 会治理协调机构。 (略) 会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加强环境公共关系和公共传播能力建设,搭建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严格落实《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比重。健全绿色发展评价制度,完善统计制度,不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基础数据的严格审核、核对,保证源头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提高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 (略) 实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完成各类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强化排污单位治污减排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持证和按证排污要求。落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健全完善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相关制度,推进“一证式”综合管理,将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相融合,形成贯穿排污单位建设、生产、关闭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统一环保监管数据,通过排污许可管理,将排污单位实际污染物排放数据作为环境统计、排污收费、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各项污染源管理制度的数据来源。
扎实推进南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切实解决环保执法人员少、装备少等能力薄弱问题。细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镇(街道、园区)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建立“一图一指数”问题发现效能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风险实施动态预警。
协助建立一体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环保统一监管和应急协同体系,推动南湖区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全面构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建立生态环境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和数字化应用辅助决策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全民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综合监管体系和信用联合奖惩体系。
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监管。对在法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在高污染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环境权益融资等绿色金融工具,探索“生态项目+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基金)”、“绿色保险+服务”等创新模式, (略) 会资本投入生态产品市场。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绿色资金的效益考评。
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略) 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探索建立对第三方治理单位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估制度,建立惩戒和退出机制。探索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略) 、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健全环境治理收费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健全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
基于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内容,统筹安排生态空间优化工程、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工程、生态人居塑造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5大体系、24项重点工程,预算建设资金 点击查看>> 亿元,见表3。目的是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表3
南湖区生 (略) 分重点工程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起止年限 | 投资估算 (亿元) | 主要责任单位 |
1 | 生态 空间 优化 工程 |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勘界定标项目 | 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待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报告发布后开展勘界定标,实施严格管控。 | 2020-2022 | 0.5 | 区自然资源和 (略) |
2 |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 (略) 铁路沿线扩面、水系岸边绿化、城镇园林绿化、村庄绿化示范及林果产业发展五大绿化工程。 | 2020-2023 | 3 | (略) 、 (略) 、 (略) 、 (略) 、相关镇(街道) | |
3 | 生态 经济 发展 工程 | 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项目 | 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园区构建“一园五区” (略) ,打造高科技智慧农业、高品质田园生活、高水平三产融合的国家农科园升级版。园区将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创业孵化和美丽乡村建设4大领域重点推进11 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 2020-2022 | 4.94 | 嘉兴湘城新农村 (略) |
4 | 渔业减量提质工程 | 以温室 点击查看>> 鱼养殖整治为重点,在禁养区全面禁养的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养殖户转型规范发展。 | 2020-2021 | 4 | (略) 、 相关镇(街道) | |
5 | 浙江清华 (略) (略) 区三期项目 | 建设产业孵化区、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配套服务区、军民融 (略) 、院区行政办公楼、高新人才公寓及专家楼、综合服务区和园区配套用房等。 | 2019-2020 | (略) 、 嘉兴科技城 | ||
6 | 敏华未来汽车智慧产业园项目 | 打造浙江省第一座达 (略) ,设立汽车 (略) 、汽车内外饰 (略) ,研制生产20万套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 2019-2025 | 100 | (略) 、 湘家荡管委会 | |
7 |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 创建AAA级景区村庄2个,重点加快湘家荡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湘家荡绿地铂瑞五星级酒店装修工程、南湖区梅花洲景区二期项目等7个项目建设。 | 2020-2022 | (略) 、各镇 (街道)人民政府 | ||
8 | 湘家荡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 | 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包含湘家荡湖区的景观、绿化、亮化提升改造工程。 | 2020-2022 | 1.5 | (略) 、 湘家荡( (略) ) | |
9 | 生态 安全 保障 工程 | 南湖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 | 以重构南湖湖泊水动力系统、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和恢复湖滨岸带/河滨岸带水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 2020-2021 | 1.82 | (略) 、 (略) |
10 | 平湖塘沿线滨水空间建设工程 | 对三环以内平湖塘(9.8公里)两岸沿线约35米范围内进行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品质打造绿色滨水空间。 | 点击查看>> -2021 | 3.5 | 区品质办、 相关镇(街道) | |
11 | 嘉善塘沿线滨水空间建设工程 | 对三环以内嘉善塘(2.6公里)两岸沿线约35米范围内进行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品质打造绿色滨水空间。 | 点击查看>> -2021 | 0.95 | 区品质办、 相关镇(街道) | |
12 | (略) 二期工程 | 实施 (略) 二期工程(4万m3/d), (略) 理+ AAO+MBR+气浮(或吸附澄清池)的处理工艺,实现调蓄、处理、景观 (略) 理和利用。 | 2021-2023 | 1.09 | (略) 、 湘家荡管委会 | |
13 | (略) 理厂工程 | 新建一座5万吨/ (略) 理厂。 | 2020-2023 | 5 | (略) 、嘉兴科技城 | |
14 | 嘉兴工业园区(东区)整治提升工程 | 完成化工集聚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和区域风险评估;开展印染和化工行业攻坚整治行动,完成10家印染企业和8家化工企业关停整治;持续开展嘉兴工业园区东区臭气废气整治提升。 | 2020-2022 | 3 | (略) 、 区 (略) 、 嘉兴科技城 | |
15 | 嘉 (略) 垃圾焚烧项目提升改造工程 | (略) (略) 理能力1900t/d的生活垃圾焚烧炉(3×650t/d,并备用一台650t/d)配置1×N15MW汽轮发电机组和1×N25MW汽轮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原有的垃圾焚烧炉及配套设施进行拆除。 | 2019-2020 | 1.53 | 区 (略) 、 嘉兴科技城 | |
16 | 生态 人居 塑造 工程 | 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程 |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大片区,68个点,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5条,其 (略) 1条。 | 2020-2022 | 10 | 区品质办、 (略) 、区城投 集团、 (略) |
17 | 嘉兴市南湖区二环以内背街小巷建设工程 | 主要整治 (略) 翻修、交通设施完善(含监控系统)、雨污分流、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含店招、广告等)、飞线整理/强弱电上改下、各类井盖改造、街道绿化完善(如人行道公共设施,人行道上各类井盖,交通、导向、提示标识,监控探头, (略) 障,强弱电箱体,公交候车亭,书报亭,公共自行车亭,树池、休闲坐凳等)、城市照明、城市给水系统完善、燃气管道完善、违章拆除等。 | 2019-2021 | (略) 、 (略) | ||
18 | 南湖区市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 | 南湖区市民广场进行综合改造,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地面面积为8.8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9亿元,主要包括:①地面广场面积约8.85万平方米,主要为绿化、铺装及相关设施等,建设以宪法主题的法治公园等内容。②地下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平时为小型汽车停车库,战时主要为核6常6二 (略) 。③地上为车库出入口等辅助设施,广场上配建 (略) 。 | 2020-2022 | 2.49 | (略) 、 南湖新区 | |
19 | 市区有轨电车项目(一期) | 全长 点击查看>> 公里, (略) 城区30分钟全覆盖目标。 | 2019-2021 | 47 | 市轨道办 | |
20 | (略) 改扩建 | (略) 房改扩建、广场及设施改造、公交枢纽、 (略) 、景观水系、水处理、其他配套设施等。 (略) 地块改造并新建宣公桥, (略) 、 (略) 、 (略) 区块进行广场铺装、景观绿化、河道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略) 部门房屋还建)等。 | 2019-2021 | 9 | (略) 、 (略) | |
21 | 生态 文化培育 工程 | “月芦文杉”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工程 | 对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历史街区、 (略) 、杉青闸区块进行改造提升,建设芦席汇运河风情街区。 | 2019-2021 | 9.13 | (略) 、 (略) |
22 | 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待能力提升改造工程 | 对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待能力进行改造提升。 | 2019-2021 | 2 | 南湖革命纪念馆、 (略) | |
23 | 南湖区图书馆工程 | 南湖区图书馆内规划了幼儿园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成人阅览室、24小时自修室、多功能厅、大礼堂、藏 (略) 办公等区域。 | 2020-2021 | 2 | (略) 、 南湖新区 | |
24 | 子城城市客厅工程 | 对子 (略) 区块进行改造开发,打造子城遗址公园,占地约150亩。 | 2019-2021 | 10 | (略) 、 (略) | |
投资合计 |
1.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区委区政府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切实担当起议大事、抓大事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全面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区生态创建办承担领导小组交付的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 (略) 门要各司其职,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各镇(街道、园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表,挂出作战图,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创建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2. 落实监督与考核。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 (略) 。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责任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具体到过程。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督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并将示范县创建考核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3. 建设生 (略) 点击查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各级机构组织和能力建设,充实基层环保力量。推进生 (略) 点击查看>> 的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补齐能力短板,防止经验盲区。牢记初心和使命,激发生态环保人的勇气和干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嘉兴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 (略) 点击查看>> 保障。
二、政策制度保障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维护公众生态环境权益,规范公众环保行为,引导公众参与,多元化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化解矛盾。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强化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依法行政,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严格执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赔偿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司法保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保障。全面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地实践,建立健全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化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保护税征收、配套征管等制度。
三、体制机制保障1. 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争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承载区。加强与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衔接联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镇(街道、园区)蹲点督察工作机制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机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互访交流机制。
2. 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 (略) 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合检查制度,形成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在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 (略) 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3. 构建公众参与和监督体系。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 (略) 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认知度, (略) 会公众参与到示范县创建工作中来。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加强“民间河长”和“民间闻臭员” (略) 点击查看>> 建设,监督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落实生态环境主体责任。
四、科技支撑保障1. 强化人才资源保障。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通过多种方法和途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有关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培训和管理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建设,提高人才开发国际化水平。积极与省内及周边 (略) (略) 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专家库,组建生态环境研 (略) 点击查看>> 。
2. 推动智慧化智能化支撑。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契机,以“互联网+”技术创新为支撑,力争实现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和综合管理保障水平。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公众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建成环保数据仓、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综合库、支撑保障体系等四大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化工程。
五、资金投入保障1. 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 (略) 会资金聚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多 (略) 。各级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解决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本规划提出的战略任务,聚焦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重点保障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治理修复、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2. 强化资金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力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抄送:省生态环境厅, (略) ,市生态创建办, (略) 门,区人大,区政协,区纪委区监委, (略) , (略) , (略) 。 | ||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9月28日印发 |
附件:南政发〔2020〕 (略) (编号)关于印发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doc
嘉兴科技城、湘家荡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 (略) ,区 (略) 门、市直南湖各单位:
《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已经九届区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
2020年9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20-2025)
文本
南湖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〇年九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三)指标体系
第二章 (略) 落实分区管控
一、优化国土 (略)
(一)统筹资源优化国土空间
(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三)严格遵守城镇开发边界
(四)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二、守住地净水秀生态空间
(一)构筑区域 (略)
(二)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
(三)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三、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
(一)优化农业生产空间
(二)优化 (略)
(三)优化服 (略)
四、形成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一)构建 (略)
(二)优化 (略)
第三章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
一、做强绿色生态农业
(一)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果盘子”
(二)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二、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二)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三)加速融杭接沪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构建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
(二)加强服务业平台建设
(三)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强化能源“双控”管理
第四章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一、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提升水环境质量
(一)开展主要水系水质提升行动
(二)开展重点水域生态修复行动
(三)开展美丽河湖建设专项行动
(四)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
(五)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动
二、持续深化五气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一)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深化工业臭气废气治理
(三)扎实推进交通废气整治
(四)深化餐饮油烟废气治理
(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三、加快推进五废共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一)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二)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三)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
(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五)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坚守土壤质量底线,筑牢环境风险防线
(一)构建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
(二)实施土壤环境的分类管控
(三)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
五、探索 (略) ,提升科技治污能力
(一)建立环保专家顾问团
(二)深化智慧环保建设
(三)提升环境监控水平
六、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一)加强林木生态系统保护
(二)加强河湖岸线保护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章美化人居环境丰富生态生活
一、 (略) 城区生活品质
(一) (略) 城市首位度,集聚功能要素
(二)推进城区景观风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三)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提升城市环境
(四)强化规范精细智慧管理,提升城市功能
二、打造美丽城镇典型样板
(一)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三)实施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彰显城镇特色风貌
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三)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第六章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理念
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重视文化传承复兴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二)展现物质文化遗产新貌
(三)全面推进非遗活化工程
(四)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一)积极推行政府绿色办公
(二)建立绿色出行体系
(三)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三、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二)拓宽文化传播载体
(三)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第七章推进体制改革完善生态制度
一、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一)完善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
(二)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
(三)建立健全全民行动体系
(四)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二)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
(三)强化环境治理数字化应用
(四)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水平
三、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一)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二)培育规范开放的环境治理市场
第八章重点建设工程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
二、政策制度保障
三、体制机制保障
四、科技支撑保障
五、资金投入保障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 (略) 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略) 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略) 。”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略)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略) 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略) 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为贯彻落实党 (略) 署,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8〕 (略) ),提出要高水平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当好美丽中国示范区的排头兵。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浙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嘉兴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质量建设美丽嘉兴的意见》(嘉委发〔2019〕5号),提出“通过全力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打造国际化品质的江南水乡名城”。
南湖区,为嘉兴市的主城区,是嘉兴市经济、政治、文化、 (略) 。南湖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享有“江东一大都会”的美誉。南湖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黑陶、竹刻等传统特色产品长销不衰,水中奇品南湖菱和“ (略) ”五芳斋粽子更是闻名全国。南湖区是江南著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水都绿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韵深厚,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文化的发祥地。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 和美丽浙江建设的具体要求,2019年南湖区启动《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为浙江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 (略)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南湖力量”。
《规划》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主要依据《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制。《规划》立足南湖自身优势,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重点,持续精准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优化国土 (略)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富足和谐幸福的“美丽南湖”。
高举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美丽南湖”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略) 和“四个全面” (略) ,全力打造“大景区”建设“大花园”,立足南湖自身优势, (略) ,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乡融合,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美丽浙江建设为契机,将南湖区打造为“品质江南首善之区”,让绿色成为南湖发展最动人色彩。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从 (略) 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规划, (略) ,不断 (略)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生态建设,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绿色发展。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既要统筹安排, (略) 理保护与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 (略) 的要求;又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着力突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于南湖自然资源优势、 (略) 会发展现状、环境保护状况,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发挥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生态文化,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南湖特色的生态 (略) 。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强化政府主导,部门通力协作; (略) 会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三、规划范围南湖区全境范围, (略) 、4个镇: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大桥镇、凤桥镇、余新镇、新丰镇,总面积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 (略) 、 (略) 委托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2020-2025年。其中,规划近期2020-2021年;规划中长期2022-2025年。
五、规划目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推 (略) 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水清岸绿、蓝天常在、科技昌盛、文化繁荣、社会善治、人民幸福。
近期目标(2020-2021年)。到2021年,达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水清天蓝地净的优美生态环境,成功创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中长期目标(2022-2025年)。到2025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要求,国土 (略) 全面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全面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有效建立,生态文 (略) 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成功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天蓝水清的生态空间,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南湖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南湖区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体系及现状达标情况见表1,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体系及现状达标情况见表2。
1、省级指标总体分析
根据《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公室关于印<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的通知》(浙美丽办〔2019〕 (略) ),南湖区涉及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共4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24项,参考性指标18项。
根据现状数据核算,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42项考核指标中,南湖区已达标指标35项,未达标指标7项,未达标指标中约束性指标3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水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参考性指标4项(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药化肥、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
2、国家级指标总体分析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 (略) ),南湖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标共32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3项。
根据现状数据核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32项考核指标中,南湖区已达标指标28项,未达标指标4项,未达标指标中约束性指标3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参考性指标1项(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表1
南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指标(省级)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指标 属性 | 现状值 | 规划值 | 规划值 | 是否 达标 |
2019 | 2021 | 2025 | ||||||||
生态制度 | (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完成初稿 | 制定实施 | 实施 | 否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是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5 | 约束性 | 26 | 27 | 28 | 是 | ||
4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5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6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 | 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是 | ||
7 | 绿色贷款 | 亿元 | 逐年上升 | 参考性 | 9.35 | 逐年上升 | 逐年上升 | 是 | ||
生态安全 |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8 | 环境空气质量: ①优良天数比例 ②PM2.5浓度 | % 微克/立方米 | 完成上级下达的 年度目标 | 约束性 | 80 35 | 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 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 是 |
9 | 水环境质量: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 ②Ⅴ类水体比例 | % % | ≥85,或持续提高 且提高幅度大于 全省平均值 小于等于全省平均值,或持续下降 | 约束性 | 9.10 | ≥85 0 | ≥90 0 | 否 | ||
生态安全 | (三)生态系统保护 | 10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 | ≥60 | 参考性 | 点击查看>> (2018年) | ≥60 | 62 | 否 |
11 | 森林覆盖率(平原地区) | % | ≥19 | 参考性 | (林木覆盖率)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是 | ||
12 |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增量 | 立方米/公顷 | 逐年提高 | 参考性 | 4.2 | 逐年提高 | 逐年提高 | 是 | ||
13 | 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率 ②外来物种入侵 ③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护率 | %-% | ≥95 不明显不降低 | 参考性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100 不明显不降低 | 是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14 | 危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5 | 放射性废物以及废旧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6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参考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17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 ≥92 | 约束性 | 开展中,可达标 | ≥92 | 100 | 是 | ||
18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 | ≥92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19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约束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生态空间 | (五) (略) 优化 | 20 | 国土空间三线: ①生态保护红线 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③城镇开发边界 | - - - | 面积不减小,性质 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约束性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 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 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 边界不突破 | 是 |
21 | 自然保护地 | - | 功能不降低,环境 不破坏、自然资源 不侵占 | 约束性 | 境内无自然保护地 | 功能不降低, 环境不破坏、自然资源 不侵占 | 功能不降低, 环境不破坏、 自然资源 不侵占 | 是 | ||
22 | 水面率 | % | 面积不减小,功能 不减退 | 参考性 | 面积不减小, 功能不减退 | 面积不减小,功能不减退 | 面积不减小,功能不减退 | 是 | ||
23 | 河湖岸线保有率 | %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未下达任务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是 | ||
生态经济 | (六)资源节约与利用 | 24 | 能源降耗增效:①能源双控②煤炭消费减量 |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①年增速2.84%,达到考核任务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8%,达到3.1%的考核任务要求;②煤炭消费减量9.23万吨,达到减少 点击查看>> 吨的考核任务要求。 | ①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①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②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 是 |
25 | 节约用水: ①单位GDP 用水量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31,或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值 逐年降低 | 约束性 | 30 逐年降低 | 28 逐年降低 | 是 | |||
26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4.5 | 参考性 | 9.09 | ≥4.5 | ≥4.5 | 是 | ||
生态经济 | (七)产业循环发展 | 27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①秸秆综合利用率 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③农膜回收利用率 | %%% | ≥95≥90≥90 | 参考性 | 99 85 | 99 90 | 97 99 92 | 否 |
28 | 农药化肥: ①化肥施用强度②农药施用强度(折百量) | 千克/公顷千克/亩 | ≤410,或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0.17 | 参考性 | 0.18 | 315 ≤0.17 | 310 0.15 | 否 | ||
29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0 | 参考性 | 96 | 98 | 是 | |||
生态生活 | (八)人居环境改善 | 30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经开贯泾港) | 100 | 100 | 否 |
31 | 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 | % | ≥95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2 | (略) 理率 | % | ≥85 | 约束性 | 98 | 是 | ||||
33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4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 ≥96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5 |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3 | 参考性 | 14 | 是 | ||||
36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 ≥99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九)生活方式绿色化 | 37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96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38 | 生活垃圾废弃物综合利用:①城镇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②农村生 (略) 理建制村覆盖率 | - % | 实施80 | 参考性 | 实施100 | 实施100 | 实施100 | 是 | ||
39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约束性 | 82 | 83 | 85 | 是 | ||
生态文化 | (十)观念意识普及 | 40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41 |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 | % | 高于全省平均值, 或逐年上升 | 参考性 | 81 | 85 | 是 | |||
42 | 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 | % | 80 | 参考性 | 80 | 82 | 否 |
表2
南湖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指标(国家级)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指标 属性 | 现状值 | 规划值 | 规划值 | 是否 达标 |
2019 | 2021 | 2025 | ||||||||
生态 制度 | (一) 目标责任 体系与制 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完成初稿 | 制定实施 | 实施 | 否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是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0 | 约束性 | 26 | 27 | 28 | 是 | ||
4 | 河长制 | - | 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是 | ||
5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6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开展 | 参考性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是 | ||
生态 安全 | (二) 生态环境 质量改善 | 7 |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优良率80%,完成76%的考核目标; 下降幅度 点击查看>>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8 |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2019年提高 点击查看>> %,完成考核任务; 无劣V类水体,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
(三) 生态系统 保护 | 9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其他地区 | % | ≥6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2018年) | ≥60 | 62 | 否 | |
10 | 林草覆盖率 平原地区 | % | ≥18 | 参考性 | 点击查看>> (林木覆盖率) | 保持稳定 | 保持稳定 | 是 | ||
11 |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参考性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是 | ||
生态 安全 | (四) 生态环境 风险防范 | 12 | 危 (略) 置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13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参考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14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约束性 | 建立 | 持续完善 | 持续完善 | 是 | ||
生间 态空 | (五) (略) 优化 | 15 |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约束性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是 |
16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未下达任务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 管控目标 | 是 | ||
生态 经济 | (六) 资源节约 与利用 | 1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4.8%,达到3.1%的考核任务要求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是 | ||
19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4.5 | 参考性 | 9.09 | ≥4.5 | ≥4.5 | 是 | ||
(七) 产业循环 发展 | 20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 | ≥90 ≥75 ≥80 | 参考性 | 99 85 | 99 90 | 97 99 92 | 是 | |
21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80 | 参考性 | 96 | 98 | 是 | |||
生态 生活 | (八) 人居环境 改善 | 2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约束性 | 点击查看>> (经开贯泾港) | 100 | 100 | 否 |
23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 10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4 | (略) 理率 | % | ≥85 | 约束性 | 98 | 是 | ||||
25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 ≥80 | 约束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6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 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完成上级规定的 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是 | ||
(九) 生活方式 绿色化 | 27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5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
28 | 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 | - | 实施 | 参考性 | 实施 | 实施 | 实施 | 是 | ||
29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约束性 | 82 | 83 | 85 | 是 | ||
生态 文化 | (十) 观念 意识 普及 | 30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参考性 | 100 | 100 | 100 | 是 |
31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 ≥80 | 参考性 | 81 | 85 | 是 | |||
32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 | ≥80 | 参考性 | 80 | 82 | 否 |
遵循国土开发与承载能力相匹配、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协调、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相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统一的理念,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优化 (略) ,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地净水秀的国土 (略) 。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双引领、全覆盖。高标准开展区域总体城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态的控制引导作用,统筹协调城镇乡村与水林田湖草等自 (略) 关系,优化开发保护的约束性条件和管控边界,塑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国土 (略) 和空间形态。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南湖区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在南湖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南湖区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加强对重点 (略) 和开发建设时序的引导与管控,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衔接融合和有序推进。南湖风景区、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大运河(南湖段)、贯泾港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 (略)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分布,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效管控城镇空间,防止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加强城镇空间开发利用管制,严禁突破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倒逼城镇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动态监测机制,加强遥感卫星监测和土地巡查。建立城镇开发边界地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动态管理。
根据《嘉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嘉环发[2020] (略) ),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的刚性和约束性,落实三类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 (略) 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化管控要求,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资源开发、 (略) 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
二、守住地净水秀生态空间构筑南湖区网络状 (略) 。着重构建“一心、双核、三绿道、四放射+多条区域生态廊道+多个高品质城市公园+均质型水绿网络基质”的景观生态网络结构。“一心”是南湖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为综合性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双核”分为“休闲核”和“田园核”两类,“休闲核”包含湘家荡国际化商务休闲度假区和东郊森林公园朴野体验区,“田园核”包含三星传统水乡特色村落与精品农业连片发展区、梅花洲人文与田园复合旅游景区和湿地科技农园体验区;“三绿道”是凌公塘滨水绿道、湘家荡滨水绿道、王庙塘滨水绿道;“四放射”是长纤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平湖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海盐塘水系复合型生态走廊和嘉善塘水系涵养型生态走廊。区域性生态廊道则包括沪杭生态与景观型基础设施廊道、大桥精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产业组团隔离生态绿地;高品质城市公园则包含凌公塘健康运动与公共艺术活动区、龙抬头景观公园、槜李湖科技公园和科技城人才公园。
严格落实“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落实正面清单管理,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勘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建立基本单元生态红线台账系统,形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实现“图上有点、地上有标(桩)、信息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为南湖区生态保护红线长效管理奠定基础。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按照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基本稳定。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完善保护措施,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地到块、责任到户。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机制。全面运行“智慧国土天眼”系统,实时监控永久基本农田。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纳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作为土地审批、卫片执法、土地督察的重要依据。结合土地督察、全天候遥感监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等,对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动态管理。
三、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 (略) 。在巩固农业“两区”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以“一区一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平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产业融合、清洁安全的农 (略) ,着力建设长三角现代农业高地。
全力推进湘家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资源优势,以实现科技化、产业化、景观化为目标,将园区划为“一园五区”,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现代农耕农业园区、环湖生态景观区、东郊森林游憩区、产品加工产业区、农户订单种植 (略) 框架,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持续提升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注重三生融合,着力构建“三 (略) ”格局,精心打造“万亩粮食、万亩水果、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水产养殖、千亩食用菌”的“三万三千”现代农 (略) 和江南水乡特色“ (略) ”的“美丽乡村” (略) 。依托梅花洲国家4A级景区、神润斋园艺场3 A级景区、风雅陶笛2A级景区、八福生态农场及美丽乡村示范点等旅游资源,以水果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
优化南湖农业经 (略) 。规划总面积约 点击查看>> 亩,其中核心区约 点击查看>> 亩,位于湘家荡区域,其余为余新镇、新丰镇、大桥镇、凤桥镇四镇五村面积。核心区规划形成“一心、两廊、两带、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农 (略) ,“两廊”为交通发展走廊和产业生态走廊,“两带”为水乡田园风光带和农业科创生产带,“四片区”为高效农业复合区、田园体验教育区、水岸生态休闲区和居住生活生产区。
整合优化工业空间,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将嘉兴工业园区、新丰工业园区、余新工业园区、凤桥工业园区等整合成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湖经济开发区2个重大平台,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努力推动重大平台扩容、提质、升级。
着力打造G60科创走廊核心区。紧抓浙江省三类科技创 (略) 署重要契机,提前谋划、主动对标、积极作为,全方位整合嘉兴科技城、湘家荡等重要平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全力推动G60科创走廊核心区跻身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
充分发挥嘉兴科技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重要抓手,依托“2+5”高端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略)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建设微电子万亩千亿平台, (略) 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万亩千亿平台,争取纳入省高质量骨干平台。
全面推进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更新和重点平台提升,构建“一城一区两片”服务业 (略) ,其中“一城” (略) 新城(不含湘家荡区域),“一区”为中心城区,“两片”为休闲旅游片和田园养生片。
(略) 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南湖新区( (略) )、嘉兴科技城(大桥镇)为发展主体,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区。
(略) 城区服务业核心地位。 (略) 、 (略) 、 (略) 、 (略) (略) 为发展主体,重点加快现代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优势服务业提质提效发展,夯实生活性服务业基础,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略) 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两大城镇片区服务业特色发展。以湘家荡区域( (略) )为主体打造休闲旅游片,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为媒介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嘉兴市宜游、宜居、宜业的都市新区和浙北地区首选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新丰镇、余新镇、凤桥镇为主体打造田园养生片,依托优越的生态田园自然条件,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
四、形成宜居适度生活空间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三片”的多层次、紧凑集约、联系紧密的复合网络型田园城区结构。其中,“一主”指一个环南湖嘉兴国 (略) 区,“一副”指一个高水平嘉兴国 (略) 副中心区,“三片”指三组特色鲜明、有机一体、绿色人性、富于韧性的特色网络片,分别为湘家荡旅游度假休闲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片、高铁品质田园生活片。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要求,以构建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为目标,优化 (略) ,着力推进传统自然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规划村庄布点,全区总体形成“25+19+107”的 (略) ,其中25 (略) 区,19个为 (略) 区,107个为传统自然村落。
按照建设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总体定位,稳定发展粮食战略产业,着力提升蔬菜、水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减量提质水产产业,巩固提升畜牧业转型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等新兴产业,依托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凤桥镇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三大农业平台建设,做优新丰生姜、大桥葡萄、凤桥水蜜桃和栖柽茭白等农产品标志品牌,将南湖区打造为长三角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鼓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嘉湘四季”区域公共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构建涵盖农资监管、标准执行、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安全检测、包装标识等环节的全程管控体系。
优化调整种 (略) ,积极推广农牧对接、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经济、藏粮于地等新型生态农作制度,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探索开展化肥使用定额制,积极推进化肥定额制试行工作,做好施肥用肥技术指导,建立南湖区化肥定额使用体机制。推进农药减量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用药安全使用技术,引导农药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二、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加快构筑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以智能硬件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立足通用设备、 (略) 件、特纤、特钢等领域产业优势,大力培育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型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开展化工、特钢、化纤、包装四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化退低进高和退散进集,持续开展低散乱污腾退;充分发挥南湖区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汇聚的优势,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构筑“1341”新型产业体系。
依托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南湖经济开发区两大工业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经济向更前沿的数字经济领域跃迁,积极发挥国家无线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浙江通讯产业(嘉兴)基地的品牌优势,巩固优势、 (略) ,着重发展智能终端、 (略) 、柔性电子、物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将南湖区打造成为区域数字经济高地。
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发展战略,主动融入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深化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环杭州湾大湾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化工业强区建设,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南湖打造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先行区、创新驱动样板区和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服务业升级,聚势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五大重点服务业,构建“3+5”产业体系,同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南湖区作为主城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力打造嘉兴市服务业核心区、浙江省服务业强区。
高水平建设嘉兴科技城、南湖基金小镇、嘉兴电子商务产业园(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四大省级重点服务业平台,做大做强“月芦文杉”运河旅游集聚区、 (略) 商务花园、嘉兴内河港国际物流园和桃源小镇四大市级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强服 (略) 集聚优化,引导各平台、镇(街道、园区)结合区位、基础、资源条件,培育特色产业、特色领域及特色竞争力,形成各平台错位联动、优势互补、集 (略) 。
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 (略) 。“一心”即城 (略) ,“两带”即运河文化休闲体验带、田园水乡生态休闲带,“三区”即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城市旅游拓展区、田园休闲旅游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配套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旅游综合实力,把南湖区打造成为嘉兴运河国家休闲城市旅游核心区,以“红色经典、运河遗产、江南水乡”为特色的长三角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积极开拓多种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体验游、运河遗产文化游、文化创意体验游和乡村文化体验游。推进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湘家荡生态度假产品、城市文化养生度假产品和乡村田园度假产品。积极拓展特色专项旅游,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产品、商贸会展旅游产品和运动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体验功能,加强旅游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融入时尚休闲元素,实现旅游业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挖掘特色资源,鼓励旅游业与特色工业融合发展。创新开发模式,探索旅游业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略) 会建设。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通过改进田间灌水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业节水。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广节水技术,通过调整生产工艺等方式,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高耗水企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型企业建设。加 (略) 理中水回用,实施雨水利用及低影响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集约促转型”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建设用地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配置。加快三改一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鼓励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建立低效利用、空闲、闲置土地退地机制,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用地空间。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开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依据。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全面实施用能预算化管理、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用能应急预案与响应管理这三大制度,助推工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开展能源“双控”试点示范创建。选择一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础较好、农村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较高的镇(街道)推进新能源示范镇(街道)建设,构建高比例、高效率的新能源消纳体系;在八大高耗能行业中每年选取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前景好的企业先行开展能源“双控”试点。健全项目节能审查准入机制。健全能评制度,对八大高耗能 (略) (简称“8+1”)实行节能审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建立健全重点区域项目准入标准。实施用能置换,统筹每年可用能源消费增量、淘汰落后腾出存量、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量、光伏新能源增发电量,建 (略) 。落实节能验收制度,需要进行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节能验收。
围绕“转型提升、治护提标”,从改善南湖区域主要水系水环境质量着手,开展综合治理,重点提升南湖水系水质,恢复河道岸带水生态系统,确保河道水质实现逐年提升。开展清淤工程,按实际淤积状况和全区平原河网轮疏长效机制,适时开展河道清淤,降低河道内源污染影响。开展水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程,通过恢复水系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以达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目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严格执行河湖长制公示制度和排污口标识制度,形成“智慧治水”、“全民治水”的河湖 (略) 面。
坚持以生态理念治污护水,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通过引进有益水体生物、种植适水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措施,改善水生态系统。开展鱼苗增殖放流,清理非法渔网,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推进南湖水域周边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整治,以降低水体悬浮物为重要抓手,在“清水入湖”等理念指导下,通过系统工程的实施,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以三店塘、嘉善塘、平湖塘、海盐塘等“四塘”水系为重点开展排查治理,提升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流域水环境稳定提升。
以水域功能保护为核心,重点推进南郊河贯通,打通南北水系大动脉,推进开源、引调、提标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构建“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 (略) 。 (略) 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断头浜”,实施河道沟通工程,促进水体流通。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美丽河湖”。实施《南湖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注重生态修复,进一步提高河流管护水平。大力建设生态绿色河道和美丽湖荡水系,扎实开展河道水岸绿化,营造生态绿色长廊,进一步增加临湖临水绿量,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益。
建设“九水连心”绿色滨水空间。坚持国际标准、国内示范、嘉兴特色,对环城河和三环内杭州塘、新塍塘、长水塘、海盐塘、长中港、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苏州塘等九条水系两侧进行系统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贯通生态绿道,完善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沿河建筑立面和景观照明等,凸显“江南水韵”和“江南园林”的特色风貌,打造“两岸花堤、一路亭台”的景观形象和世界级的绿色滨水空间。
按照分级收集、分级治理的要求,着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查清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等三大类建设单元的截污纳管情况,重点查明污水排水体系、雨污有无混接等问题。全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所有企业实现雨污分流,工业 (略) 理后纳管排放,工业园区具备完备的雨、 (略) 理系统。全面细化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城镇生活小区、城中村、建制镇建成区深入开展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做到能分则分、难分必截。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排泄物生态消 (略) 理达标排放。以温室 点击查看>> 鱼养殖整治为重点,在禁养区全面禁养的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养殖户转型规范发展。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 (略) 理能力30吨及以上的农 (略) 理设施为主要对象,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和规范化管理,建立运维长效体系,压实镇、村主体责任,监督第三方运维单位实效管理。
二、持续深化五气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燃煤烟气。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目标。实施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强化禁燃区建设,严格禁燃区管理,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定期开展已淘汰锅炉回头看,防治“死灰复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替代煤炭消费进程,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天然气管网、 (略) 、天然气应急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天然气资源保障。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查工作,建立涉气排放企业清单,明确具体整治要求和重点整治项目。推进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排摸一批产生臭气 (略) 理厂、 (略) 、 (略) 、畜禽养殖场开展治理,减少臭气异味的排放。实施VOCs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化工、石化、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橡胶和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行业VOCs深化治理。加快燃煤小热电整合,推进生物质锅炉整治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施工业炉窑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开展钢铁、建材、火电、铸造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物料运输、生产工艺、堆场环节的无组织排放治理。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货运结构,建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网络。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构建适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在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大力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大力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落实国六车用油品供应要求,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全面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开展清除无证 (略) 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行动。 (略) 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 (略) 移动机械监督监测。
贯彻落实《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建立餐饮业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实时监控重点餐饮单位净化设施运行状况。严格把关建筑设计方案,住宅配套商业鼓励集中设置,不提倡沿街商业,减小餐饮对住宅的影响。督促各类房产、物业主体落实《嘉兴市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餐饮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积极推广使用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的先进技术。加强餐饮业油烟日常巡查监管,对餐饮服务单位存在未 (略) 理排放、超标排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 (略) ,有效减少餐饮油烟扰民现象发生。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严格实施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和环境执法,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协调机制。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统一,健全毗邻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三、加快推进五废共治,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改造,或在场内开 (略) 置。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 (略) 创建。加强嘉兴市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应用,扩大纳入企业范围,实现全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运输、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加强一般工业固体 (略) 置企业监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 (略) 门间的联动协作, (略) 门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五废共治”重点实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工 (略) 置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跨区域合作渠道,促进再生资源就地回收利用。
全面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将社 (略) 、 (略) 以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采集终端设备数据接入“浙江省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建全全过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医疗卫生机构 (略) 管理 (略) 置经营单位管理,实现全过程监管。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检查机制,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联合检查。推进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完善城乡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登记、管理机制,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高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比。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鼓励推行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及采购一体化总承包模式,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筑(装修) (略) (略) 置能力及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源头分类管理,建立“中转为主、直运为辅”的运输管理模式,规范分类运输管理。加强对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和消纳行为的监管,逐步形成源头分类减量、中转规范管理、运输监管严密、 (略) 置有序、 (略) 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提高建筑垃圾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和“零填埋”。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全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不使用一次性杯具,倡导单位食堂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星级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品。探索运用园林垃圾破碎技术,实施林木就地 (略) 置,加快餐厨 (略) 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和易 (略) 置设施建设,逐步解 (略) 置难题。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扩大可回收物商品目录,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农药 (略) 置进度考核通报制度,优化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设置,提高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 (略) 理率。加快建立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并按有无利用价值分别进入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体系和农村生 (略) 理体系,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 (略) 理。
四、坚守土壤质量底线,筑牢环境风险防线运用已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对需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的地块组织开展深入调查,以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掌握污染地块的污染物浓度水平、横向分布,整合调查成果报告,制作全区土壤质量“一张图”,反映污染地块空间分布、风险分级及土壤环境动态变化,总结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识别影响地下水等环境的潜在污染风险,为土地开发利用计划提供环境信息支持。建立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采样检测工作,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持续减少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强化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加强涉及污染地块的用地规划条件、收储、出让、建设项目环评等环节的审查把关。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并进行动态更新。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对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轻微污染或无污染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污染源头管控。优先保护类区域要求污染企业限期迁出,禁止新建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确保该类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退化、不降级,守住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安全底线。安全利用类耕地应建立食用农产种植准入制度,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严格管控类重污染农用地应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调整种植结构或退耕还林,守住重污染农用地开发警戒底线。
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并将监测数据报生 (略) 门。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清单数据库,把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以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核与辐射等为重点领域,全面提升防范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夯实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略) 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加强涉重金属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监控,严格涉重金属排放项目审批。严格化学品风险防控,对化工类重点企业进行筛查,严格限制高风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严格控制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养殖区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风险,实行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五、探索 (略) ,提升科技治污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科学治污工程中的助推作用,聘请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专家成立环保专家顾问团。建立常态化科技治污服务工作机制,不定期为基层提供对口技术帮扶,为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攻坚战提供定点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开展专项主体服务活动,根据镇(街道、园区)需求,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组织专家顾问团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工作宣讲和适用技术培训。推动企业、高校、 (略) 所将成熟、适用的各类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推向市场,应用到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攻坚战中,推进各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 (略) 校合作,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托嘉兴“云管嘉”平台,建立完善智慧环保体系,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识别网络、生态环境状况感知网络,形成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协同管理、有效预防、 (略) 置、惠民利企的智能化生态环 (略) ,着力解决“发现不了”、“分析不了”、“处罚不了”的问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等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围绕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增设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和地下水风险地块等监测点位,提升环境污染溯源解析与风险监控能力。推动污染源监测与排污许可监管、监督执法联动,加强固定源、入河排污口、移动源监测。强化涉VOCs 排放、燃煤锅炉、电镀、造纸、化工等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体系,拓展污染源排放遥感监测。建立完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加快重点流域断面自动监测设施建设。
六、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国土绿化美化,串点成线及面。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逐步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进。新增一批景观公园,创建一批绿色村庄,提升一批美丽交通廊道。加强城市公园绿地以及沿河、沿路绿化景观廊道建设,推进生态园林技术运用。加大生态绿道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城区绿道连线成网。持续推进公铁沿线扩面、水系岸边绿化、城镇园林绿化、村庄绿化示范及林果产业发展五大绿化工程。
编制《南湖区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划定岸线功能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结合岸线功能分区定位,从强化岸线保护、规范岸线利用等方面分别提出各岸线功能分区的保护要求或开发利用制约条件、禁止或限制项目类型等。加强河湖岸线管控能力建设,利用遥感监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现状利用调查,整合 (略) 门基础数据和空间地理数据,以水利普查等空间数据“一张图”为基础构建河湖岸线管理信息系统,为河湖岸线管控提供支撑。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物种栖息地建设,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示范建设。采取就地保护和集中迁地保护等措施,强化重要物种资源保护。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管理,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进行防控研究,逐步利用化学、物理、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清除。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保护物种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依法保护野生动物, (略)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等违规交易行为。
集聚城市核心功能,打造首善之区。 (略) (略) 为依托,充分联动嘉兴科技城、湘家荡及周边平台主体,集聚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略) 城市首位度。强化主要功能板块联动,提升南湖城市发展凝聚力。打通重点廊道,提升沿线功能品质,强化区级主要 (略) 的空间联系,提升城市发展的向心力。 (略) 、红船精神、江南文化和水绿脉络的有序传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城市景观风貌定位,提升和优化城市环境,加快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略) 新城美丽形象提升、“绿城花海”等专项行动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精品特色公园、口袋公园、 (略) 、 (略) 、亲水公园、慢行步道,将甪里街、 (略) 打造为城市风景视觉走 (略) 。推进园林城市系列创建和美丽系列载体建设,开展最美绿道创建工作。编制南湖区绿道建设专项规划,完善绿道网建设,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品质,打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处处是景、城景交融的城市景观。
坚持历史和现状、科学和艺术有机融合,成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加快完成老(旧)住宅区(点)综合整治。以服务民生为需求,以打造品质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背街小巷环境 (略) 创建。采取改造、置换或“定点拆除”等方式,深化开展“拎马桶”“筒子楼”住宅收购工作,加快东栅片区等有机更新地块开发建设,打造南 (略) 区等品质样板。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共同作用,强化城市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强化城市管理系统化指挥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有效整合综合执法、公安、 (略) 各部门力量,统一协调,统筹指挥。完善网格化管理办法,对网格内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秩序、建设工地等进行常态化巡查、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高质量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二、打造美丽城镇典型样板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 (略) 网结构和交通组织,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城镇与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实现15分钟快速接驳。深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推进“ (略) ”示范镇(街道)创建培育工作,高标准打造城乡公交系统。合理配建停车设施,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敷设,鼓励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每个城镇建成一张健全的雨 (略) 理网、一张完善的垃 (略) 置网。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 (略) 。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坚持多用数据、少用资源,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积极推广民生领域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向城镇延伸。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4K/8K超高清承载能力,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家庭,全力打造“微嘉园” (略) 区。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加快智安小区、 (略) 建设,着力完善智能化、立体化防控体系。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优化城镇商贸服务功能,加强商贸综合设施建设, (略) 传承创新,引进品牌连锁超市,培育发展新零售,打造现代商贸特色街。加大星级农贸市场和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力度,提升发展专业市场。完善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文 (略) 、小镇客厅等公共文体设施。依托特色和优势,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非遗主题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民俗文化村等。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老年病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和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大 (略) 区教育、老年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居 (略) 扩面与提档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略) 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助餐服务、康养服务。鼓励家政、护 (略) 区,发展面向城乡的区域养老服务。
保护城镇原始风貌。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保 (略) 、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保护古遗址,整饬老街区,修缮老建筑,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培育培养乡土工匠。
实施城镇有机更新。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推进城镇物质更新与功能更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注重整体风貌设计,精心设计建设重要建筑,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镇特色风貌。把“ (略) 区”理念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中,植入文化元素,建设功能复合、便民 (略) 。以绿道等慢行通道为主线串联整合各类开敞空间,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推动美丽生态绿道建设。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 (略) 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和30分钟辖区生活圈,打造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提升文旅配套服务。推动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或舒适型旅馆,培育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精品民宿和精品农家乐,着力将凤 (略) 打造为旅游风情小镇。
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形成“面上整洁、点上出彩、串点成线、以线成面” (略) 。建设规划形成“一心两核三片区五线”的美丽乡村 (略) ,其中“一心”指南湖景区;“两核”指梅花洲景区、湘家荡景区;“三片区” (略) 片区(特色产业生态片区)、中部片区(灵动水乡旅游片区)、南部片区(传统民俗传承片区);“五线”指产业兴农·乡野寻踪精品线、十里桃花·乐享田园精品线、传统民俗·悠然归乡精品线、转产转业·生态发展精品线、绿色原野·诗画乡村精品线。
加强南 (略) 建设,推进省级“ (略) ”示范区创建。积极构建“ (略) 、 (略) ”两个层次的交通网络框架体系。在南湖区 (略) 骨架基础上进行整治疏通,建设“通村联网” (略) (略) (略) 网,提升美丽乡村的交通可达性。推进公交专用线规划,形成“村村通,时时有”的公交专用道基本骨干网络体系,根据南湖区的绿道线网,合理规划慢行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 (略) 理设施标准化运维管理。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全域秀美等级竞赛活动,运用金村、银村、达标村的评价体系,强化督查考核和优化长效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对村庄整体风貌整饰、立面改造,使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对村域内古建筑、古桥、古帮岸、古树名木等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修复。
落实城市建设“文化先导”理念,注重文脉传承,坚持保护为主、价值优先、考古前置、风貌协调、甄别保护、传承发展原则,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工作,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调查建档。立足分级分类保护和利用,明确文化遗产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编制文化复兴项目建设计划,推进古今融合、城景融合、文旅融合,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实施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恢复工程,系统彰显城市(镇村)特色风貌。着力开展古城文化复兴行动,重点恢复“嘉禾八景”“七塔八寺”及天籁阁、怀苏亭等文化遗存,修缮子城、天主教堂等文化地标,展现千年古城新风貌。实施秀州中学复兴工程,修复历史建筑,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秀中名人纪念馆,展示百年秀中名人。
(略) 凌公塘非遗 (略) (略) 区民俗文化村申报工作,推进凤桥镇三星村凤桥竹刻、梅花洲菱画和新丰镇竹林村农民画非遗体验点创建,推进大桥镇胥山村和凤桥镇三星村、永红村以及余新镇曹王村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做好省级非遗旅游商品推荐。
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深入挖掘南湖区红色文化,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厚植红色文化基因、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抓住建党百年的重大契机,推动建设全国革命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的世界会客厅。
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 (略) 。推行减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高效利用办公用品,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
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慢行”为主体,网约车、出租车为补充,多方式分工协作、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加快步行道、 (略) 网、绿道网及配套服务点建设。加快实施绿色出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深入推进“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等消费形式。普及绿色驾驶知识,推广绿色驾驶行为。注重城市管理的精心、精细和精致,建设一 (略) 台,全面启用智慧停车系统, (略) 标准化管理升级版。
鼓励选购非接触式节能型电器及节水型器具,公共用电设备、用水器具须具有国家节能、节水标识。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慈善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通过电商平台提供面向农村地区的绿色产品,丰富产品服务种类,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
三、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升全民生态素养强化 (略) 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推进 (略) 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建立完善企业环境教育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培育生态文化,创建绿色企业、环境友好企业。 (略) 区生态文化推广,制作环保宣传栏、环保宣 (略) 区倡议书,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开展“ (略) 区”活动。加快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农村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力度。
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主题宣教阵地体系,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培育传播体系。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略) 、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阵地,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遗址公园、自然风景区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南湖生态文 (略) 。积极组织开展“渔里之谣”文化节、湘家荡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示与传承生态文化。建设一批生态科普宣教场馆,培育一批生态文明主题基层宣传宣讲载体,研发一批生态文化公众教育课程,打造一批基于生态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
依托“南湖发布”、南湖声音APP、南湖新闻网等新媒体,结合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纪念活动,展示生态环保成就、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人文精神。 (略) 、社区、家庭、 (略) 会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政策、制度、项目、技术、行动等,突出宣传南湖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及生态创建成就,形成广泛的认同感。
提高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决策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结合新媒体,通过设立的环保热线、部门官网及微博等网络平台,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开展环保知识普及、环境治理监督等活动。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全面深入 (略)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立功嘉奖机制。
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探索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用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以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旅游业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推广企业环境会计账户,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机制,强化行业监督引导功能。
建立健全重大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推广政府、企业、公众访谈“圆桌会”。 (略) 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略) 会团体、社区基层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探索建立环境治理协调委员会、环境治理仲 (略) 会治理协调机构。 (略) 会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加强环境公共关系和公共传播能力建设,搭建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严格落实《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比重。健全绿色发展评价制度,完善统计制度,不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基础数据的严格审核、核对,保证源头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提高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 (略) 实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完成各类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和发证登记工作。强化排污单位治污减排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持证和按证排污要求。落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健全完善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相关制度,推进“一证式”综合管理,将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相融合,形成贯穿排污单位建设、生产、关闭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统一环保监管数据,通过排污许可管理,将排污单位实际污染物排放数据作为环境统计、排污收费、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各项污染源管理制度的数据来源。
扎实推进南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切实解决环保执法人员少、装备少等能力薄弱问题。细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镇(街道、园区)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建立“一图一指数”问题发现效能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风险实施动态预警。
协助建立一体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环保统一监管和应急协同体系,推动南湖区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全面构建“一个机制、两套体系、三个平台”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建立生态环境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和数字化应用辅助决策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全民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综合监管体系和信用联合奖惩体系。
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监管。对在法定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优化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在高污染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环境权益融资等绿色金融工具,探索“生态项目+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基金)”、“绿色保险+服务”等创新模式, (略) 会资本投入生态产品市场。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绿色资金的效益考评。
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略) 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探索建立对第三方治理单位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估制度,建立惩戒和退出机制。探索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略) 、环保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健全环境治理收费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健全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
基于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内容,统筹安排生态空间优化工程、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工程、生态人居塑造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5大体系、24项重点工程,预算建设资金 点击查看>> 亿元,见表3。目的是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表3
南湖区生 (略) 分重点工程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起止年限 | 投资估算 (亿元) | 主要责任单位 |
1 | 生态 空间 优化 工程 |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勘界定标项目 | 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待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报告发布后开展勘界定标,实施严格管控。 | 2020-2022 | 0.5 | 区自然资源和 (略) |
2 |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 (略) 铁路沿线扩面、水系岸边绿化、城镇园林绿化、村庄绿化示范及林果产业发展五大绿化工程。 | 2020-2023 | 3 | (略) 、 (略) 、 (略) 、 (略) 、相关镇(街道) | |
3 | 生态 经济 发展 工程 | 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项目 | 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园区构建“一园五区” (略) ,打造高科技智慧农业、高品质田园生活、高水平三产融合的国家农科园升级版。园区将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创业孵化和美丽乡村建设4大领域重点推进11 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 2020-2022 | 4.94 | 嘉兴湘城新农村 (略) |
4 | 渔业减量提质工程 | 以温室 点击查看>> 鱼养殖整治为重点,在禁养区全面禁养的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养殖户转型规范发展。 | 2020-2021 | 4 | (略) 、 相关镇(街道) | |
5 | 浙江清华 (略) (略) 区三期项目 | 建设产业孵化区、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配套服务区、军民融 (略) 、院区行政办公楼、高新人才公寓及专家楼、综合服务区和园区配套用房等。 | 2019-2020 | (略) 、 嘉兴科技城 | ||
6 | 敏华未来汽车智慧产业园项目 | 打造浙江省第一座达 (略) ,设立汽车 (略) 、汽车内外饰 (略) ,研制生产20万套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 2019-2025 | 100 | (略) 、 湘家荡管委会 | |
7 |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 创建AAA级景区村庄2个,重点加快湘家荡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湘家荡绿地铂瑞五星级酒店装修工程、南湖区梅花洲景区二期项目等7个项目建设。 | 2020-2022 | (略) 、各镇 (街道)人民政府 | ||
8 | 湘家荡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 | 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包含湘家荡湖区的景观、绿化、亮化提升改造工程。 | 2020-2022 | 1.5 | (略) 、 湘家荡( (略) ) | |
9 | 生态 安全 保障 工程 | 南湖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 | 以重构南湖湖泊水动力系统、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和恢复湖滨岸带/河滨岸带水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 2020-2021 | 1.82 | (略) 、 (略) |
10 | 平湖塘沿线滨水空间建设工程 | 对三环以内平湖塘(9.8公里)两岸沿线约35米范围内进行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品质打造绿色滨水空间。 | 点击查看>> -2021 | 3.5 | 区品质办、 相关镇(街道) | |
11 | 嘉善塘沿线滨水空间建设工程 | 对三环以内嘉善塘(2.6公里)两岸沿线约35米范围内进行有机更新和景观提升,品质打造绿色滨水空间。 | 点击查看>> -2021 | 0.95 | 区品质办、 相关镇(街道) | |
12 | (略) 二期工程 | 实施 (略) 二期工程(4万m3/d), (略) 理+ AAO+MBR+气浮(或吸附澄清池)的处理工艺,实现调蓄、处理、景观 (略) 理和利用。 | 2021-2023 | 1.09 | (略) 、 湘家荡管委会 | |
13 | (略) 理厂工程 | 新建一座5万吨/ (略) 理厂。 | 2020-2023 | 5 | (略) 、嘉兴科技城 | |
14 | 嘉兴工业园区(东区)整治提升工程 | 完成化工集聚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和区域风险评估;开展印染和化工行业攻坚整治行动,完成10家印染企业和8家化工企业关停整治;持续开展嘉兴工业园区东区臭气废气整治提升。 | 2020-2022 | 3 | (略) 、 区 (略) 、 嘉兴科技城 | |
15 | 嘉 (略) 垃圾焚烧项目提升改造工程 | (略) (略) 理能力1900t/d的生活垃圾焚烧炉(3×650t/d,并备用一台650t/d)配置1×N15MW汽轮发电机组和1×N25MW汽轮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原有的垃圾焚烧炉及配套设施进行拆除。 | 2019-2020 | 1.53 | 区 (略) 、 嘉兴科技城 | |
16 | 生态 人居 塑造 工程 | 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程 |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大片区,68个点,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5条,其 (略) 1条。 | 2020-2022 | 10 | 区品质办、 (略) 、区城投 集团、 (略) |
17 | 嘉兴市南湖区二环以内背街小巷建设工程 | 主要整治 (略) 翻修、交通设施完善(含监控系统)、雨污分流、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含店招、广告等)、飞线整理/强弱电上改下、各类井盖改造、街道绿化完善(如人行道公共设施,人行道上各类井盖,交通、导向、提示标识,监控探头, (略) 障,强弱电箱体,公交候车亭,书报亭,公共自行车亭,树池、休闲坐凳等)、城市照明、城市给水系统完善、燃气管道完善、违章拆除等。 | 2019-2021 | (略) 、 (略) | ||
18 | 南湖区市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 | 南湖区市民广场进行综合改造,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地面面积为8.8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9亿元,主要包括:①地面广场面积约8.85万平方米,主要为绿化、铺装及相关设施等,建设以宪法主题的法治公园等内容。②地下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平时为小型汽车停车库,战时主要为核6常6二 (略) 。③地上为车库出入口等辅助设施,广场上配建 (略) 。 | 2020-2022 | 2.49 | (略) 、 南湖新区 | |
19 | 市区有轨电车项目(一期) | 全长 点击查看>> 公里, (略) 城区30分钟全覆盖目标。 | 2019-2021 | 47 | 市轨道办 | |
20 | (略) 改扩建 | (略) 房改扩建、广场及设施改造、公交枢纽、 (略) 、景观水系、水处理、其他配套设施等。 (略) 地块改造并新建宣公桥, (略) 、 (略) 、 (略) 区块进行广场铺装、景观绿化、河道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略) 部门房屋还建)等。 | 2019-2021 | 9 | (略) 、 (略) | |
21 | 生态 文化培育 工程 | “月芦文杉”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工程 | 对月河历史街区、芦席汇历史街区、 (略) 、杉青闸区块进行改造提升,建设芦席汇运河风情街区。 | 2019-2021 | 9.13 | (略) 、 (略) |
22 | 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待能力提升改造工程 | 对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待能力进行改造提升。 | 2019-2021 | 2 | 南湖革命纪念馆、 (略) | |
23 | 南湖区图书馆工程 | 南湖区图书馆内规划了幼儿园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成人阅览室、24小时自修室、多功能厅、大礼堂、藏 (略) 办公等区域。 | 2020-2021 | 2 | (略) 、 南湖新区 | |
24 | 子城城市客厅工程 | 对子 (略) 区块进行改造开发,打造子城遗址公园,占地约150亩。 | 2019-2021 | 10 | (略) 、 (略) | |
投资合计 |
1.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区委区政府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切实担当起议大事、抓大事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全面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区生态创建办承担领导小组交付的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 (略) 门要各司其职,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工作合力。各镇(街道、园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表,挂出作战图,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创建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2. 落实监督与考核。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 (略) 。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责任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具体到过程。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督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并将示范县创建考核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3. 建设生 (略) 点击查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各级机构组织和能力建设,充实基层环保力量。推进生 (略) 点击查看>> 的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补齐能力短板,防止经验盲区。牢记初心和使命,激发生态环保人的勇气和干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嘉兴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 (略) 点击查看>> 保障。
二、政策制度保障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维护公众生态环境权益,规范公众环保行为,引导公众参与,多元化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化解矛盾。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强化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依法行政,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严格执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赔偿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司法保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保障。全面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地实践,建立健全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化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保护税征收、配套征管等制度。
三、体制机制保障1. 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争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承载区。加强与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衔接联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镇(街道、园区)蹲点督察工作机制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机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互访交流机制。
2. 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 (略) 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合检查制度,形成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在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 (略) 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3. 构建公众参与和监督体系。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 (略) 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认知度, (略) 会公众参与到示范县创建工作中来。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加强“民间河长”和“民间闻臭员” (略) 点击查看>> 建设,监督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落实生态环境主体责任。
四、科技支撑保障1. 强化人才资源保障。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通过多种方法和途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有关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培训和管理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建设,提高人才开发国际化水平。积极与省内及周边 (略) (略) 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专家库,组建生态环境研 (略) 点击查看>> 。
2. 推动智慧化智能化支撑。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契机,以“互联网+”技术创新为支撑,力争实现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和综合管理保障水平。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公众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建成环保数据仓、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综合库、支撑保障体系等四大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化工程。
五、资金投入保障1. 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 (略) 会资金聚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多 (略) 。各级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解决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本规划提出的战略任务,聚焦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重点保障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治理修复、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2. 强化资金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力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抄送:省生态环境厅, (略) ,市生态创建办, (略) 门,区人大,区政协,区纪委区监委, (略) , (略) , (略) 。 | ||
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9月28日印发 |
附件:南政发〔2020〕 (略) (编号)关于印发嘉兴市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doc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