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144011600748401XX/2022-00141

内容
 
发送至邮箱

黄埔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144011600748401XX/2022-00141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形势

(一)黄埔区地质灾害现状

处粤中山地与三角洲平原过渡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构造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全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其次为地面沉降。从空间上, (略) 的长岭、联和、永和、新龙和九佛等丘陵区,地质灾害以强降雨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和滑坡为主;南部的夏港、鱼珠和穗东等地软土分布较为广泛,地质灾害以软土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为主。在时间上,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前汛期(4~6月)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连续强降水(“龙舟水”);后汛期(7~9月)主要是强热带气旋、台 (略) 部小流域强降雨或暴雨、特大暴雨。截至2021年4月底,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 (略) ,威胁总人口数1156人,潜在经济损失7, 点击查看>> 万元。按类型划分, (略) 、 (略) 。按险情等级划分,威胁100人以上大型地质灾 (略) ,威胁10至100人的 (略) ,威胁10人以下的 (略) 。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面对“十三五”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规划 (略) 的关心指导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略) 门密切配合,全区自然资源系 (略) 群众共同努力,按照国家、省、市地质灾 (略) 署和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 (略) 置、综合治理及宣传演练培训等各项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分级管控”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层层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和防灾避险责任人。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控“三本台账”和群测群防网络,以区党委、政府、 (略) 门为主体,落实隐患点党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镇(街)负责人担任责任人、村(居)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构建“三员共管”网格化管护责任体系。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定或修订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联席会议制度》《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巡查指引》及《黄埔区规划 (略) 地质灾害防治值班规定》等系列工作制度文件。

2.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不断深入。依托群测群防体系严格落实“汛前(雨前)排查、汛中(雨中)巡查、汛后(雨后)复查”制度。截至2021年4月底,镇街上报地质灾 (略) ; (略)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下发 (略) 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图斑,经现场多轮复核,基本查明新增各类地质灾害风 (略) ;通过组织实施《黄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详细调查评价及防治规划》项目,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风 (略) 。分类建立台账,纳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范围,推进落实责任单位和防范整治措施。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全区共投入3.6亿元,通过搬迁治理核销地质灾害隐患风 (略) ,其中在册隐 (略) ,非在册风 (略) ,为2890余人解除地质灾害威胁,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从2015年 (略) (略) ,减少约 点击查看>> %。

4.防灾宣传与应急演练强度逐年加强。加强 (略) 、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单位的沟通合作,探索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十三五”期间累计印发地灾科普漫画、宣传单、宣传手册等材料 点击查看>> 份,累计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培训5场次,开展应急演练6场次。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 (略)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奋力步入新发展阶段,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助力构 (略) 中勇当尖兵、 (略) 的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更高要求。

1.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高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略) 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并提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九大工程”,其中四项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略) (略) 署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工作,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防治管理体系。党中央、 (略)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 (略) 署,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地 (略) 于高发态势。“十三五”时期,全区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223宗,造成2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 点击查看>> 万元。期间我区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作,在册隐患点数量明显减少,但 (略) 丘陵山地为主、南部软土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基础背景没有改变。汛期特别是“龙舟水”持续降雨、台风季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对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将长期存在。此外, (略) 会发展,各类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将不断加剧。受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等影响,全区地质灾害仍将呈多发易发、随机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依然存在,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依然严峻。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评价方面,还未形成一套适合黄埔区的隐患早期识别技术方法,隐蔽性较强的地质灾害隐患还不能及时识别,系统全面的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还未开展。监测预警方面,基层监测人员主要依靠简易工具,监测质量有待加强,专业监测网络建设还未起步,预警预报精准度还不够。能力建设方面,群测群防和技术支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宣传培训和防灾演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体制机制方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防治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亟需试点研究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 (略)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 (略) 署和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少伤亡、少损失”为总目标,以构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数智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 (略) 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平安黄埔提供坚实可靠的地质安全保障。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 (略) 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地质灾害防 (略) 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2.政府主导,合力防灾。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 (略) 门防治职责, (略) 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动员的 (略) ,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略) 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聚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及重点地区、重点隐患和重点时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略) 署,务求实效,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防治突出问题。

4.生态优先,源头管控。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通过科学规划与管控,从源头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坚持安全和生态功能优先,统筹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5.风险管控,智慧减灾。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管控、综合治理能力,努力把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构建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隐患点“监测兜底,能消尽消”、风险区“科学划分、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到2035年,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全省示范、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区域领先、地质灾害信息化全市跨越率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城区。

1.调查评价能力大幅提高。推进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专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强化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加强“空天地”一体化动态调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能力,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2.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完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点面结合的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建立覆盖重点地质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的监测网络,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3.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全区在册和新增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点综合治理措施;严格落实新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三同时”,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以“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为原则,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因地制宜采用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方式,分类别、分批次、分阶段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程度明显降低。

4.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网络体系,完善应急联动协同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服务,推动物资储备库建设,定期举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应急就近快速响应和服务效能。基本实现防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防控深度融合,构建合力防灾、源头管控、风险隐患双控的数智管理综合防控平台,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5.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提高地质灾害风险 (略) 置能力,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形成一批标志性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成果,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2021-2025年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具体指标

内容

责任单位

属性

调查评价

1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

开展“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2

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

开展“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方式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3

专项区域地质灾害评估

开展对重点功能园平台、工业产业区块、及创新园区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监测预警

4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编制“一页纸预案”,开展“三查”,填制发放“两卡”,落实“值班值守与灾险情上报”、“设立和更新警示牌”,实现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管控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5

地质灾害气 (略) 建设

实现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附 (略) 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预期性

6

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实现未完成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预期性

综合治理

7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综合治理

完成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的综合治理。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约束性

8

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整治

完成已查明削坡建房风险点的综合治理。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约束性

数智防控

9

应 (略) 点击查看>> 及物资储备库建设

推动重点街镇或片区地 (略) 置能力标准化建设,力争重点街镇或片区有一支应 (略) 点击查看>> 、有一个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可随时高效就 (略) 置和救援。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预期性

10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区规划 (略) 、 (略) 共同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11

地质灾害双控模式

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管控,推动形成合力防灾、源头管控、风险隐患双控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12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平台建设

建立集数据智能采集、动态汇聚、实时监测、智能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响应、实时会商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数智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与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充分考虑黄埔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工环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作用程度差异,以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强弱程度,将黄埔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3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8个、不易发区3个,详见附表2。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主要分布 (略) 、 (略) 、 (略) 、 (略) 、新龙镇、 (略) 、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和丹水坑风景区一带、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的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3个亚区:

(1)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1),位 (略) 、 (略) 、 (略) 、 (略) 、新龙镇及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

(2)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2),位于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一带,面积7.225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48%。

(3)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3),位 (略) ,面积5.696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17%。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主要集中分布在 (略) 、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 (略) 、夏港街及南岗街沿江一带、大沙街、文冲街和云埔街交界的大田山-将军山一带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6个亚区:

(1)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1),位于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4.51%。

(2)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2),位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4.38%。

(3)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3),位于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2.45%。

(4)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4),位于大沙街、文冲街、云埔街交界的姬堂公园-将军地-大田山一带,面积7.43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53%。

(5)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5),位 (略) ,面积4.34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89%。

(6)地面沉降中易发亚区(B6),位于夏港街及南岗街的沿江地带,面积合计4.65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96%。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主要分布 (略) (略) 、 (略) 、 (略) 、 (略) 甘竹山公园一带、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鱼珠街-黄埔街-文冲街-红山街-穗东街-夏港街- (略) 沿江地带、生物岛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8个亚区:

(1)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1),位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5.71%。

(2)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2),位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8.58%。

(3)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3),位 (略) 甘竹山公园一带,面积合计1.097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23%。

(4)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4),位 (略) 、 (略)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3.27%。

(5)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5),零散分布 (略) 、 (略) (略) ,面积4.86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00%。

(6)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6),零散分布 (略) 、 (略) 、 (略) (略) ,面积0.65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13%。

(7)地面沉降低易发亚区(C7),位于鱼珠街-黄埔街-文冲街-红山街-穗东街-夏港街- (略) 沿江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6.92%。

(8)地面沉降低易发亚区(C8),主要分布在生物岛,面积合计2.463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51%。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主要分布在九佛街、龙湖街 (略) 沟谷地带、 (略) 建成地带 (略) 建成地带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3个亚区:

(1)不易发亚区(D1),位于九佛街、龙湖街 (略) 沟谷地带,面积合计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6.17%。

(2)不易发亚区(D2)位 (略) 建成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3.11%。

(3)不易发亚区(D3),主要分布在云埔街、联和街、南岗街、穗东街、红山街、文冲街、 (略) 分地区, (略) , (略) , (略) 及 (略) 等已建成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的地域分布及特征,结合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综合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对黄埔区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并依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划分防治亚区,将全区分为5个重点防治区、9个次重点防治区和5个一般防治区,详见附表3。对重点防治 (略) 、铁路、水库、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村镇、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周边区域,分别由属地 (略) 门负责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风险隐患识别、排查、巡查和专业监测,强化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防治工程“三同”制度以及安全监督检查。

1.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 (略) 、长岭街、永和街、 (略) 、新龙镇、 (略) 、文冲街广州石化- (略) 区-鱼珠街一带、红山街-穗东街- (略) 的龙头山-丹水坑一带、 (略) 、夏港街和南 (略) 沿江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主要地质灾害防治类型和地域分布,将重点防治区划分为4个亚区:

(1)联和街-长岭街-萝岗街-永和街-新龙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1),位 (略) 、长岭街、永和街、 (略) 、新龙镇及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区内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孤石球状风化强烈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道路建设、三旧改造、削坡建房、工厂建设等工程活动强烈,汛期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频率高,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2)文冲街-大沙街-鱼珠街一带以崩塌、滑坡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2),位于广州石化- (略) 区-鱼珠街一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全区总面积3.62%。区内地形地貌以丘陵、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城市建设、三旧改造、企业削坡、道路削坡等工程活动较强烈,汛期是中小型崩塌、滑坡多发地区。

(3)龙头山-丹水坑一带以崩塌、滑坡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3),位于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一带,面积7.144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47%。该区主要为风景区,地形地貌以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孤石球状风化强烈发育,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4) (略) 以崩塌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4),位于长洲街西北剥蚀残丘区,面积4.955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02%。区内地形地貌以剥蚀残丘、冲积平原为主,地质灾害风险点主要由于居民建房削坡、企业削坡,局部为机 (略) 削坡,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2.软土地面沉降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5),主要位于夏港街和南 (略) 沿江地带,面积合计3.95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81%。地形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城市建设、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工程活动较强烈。目前无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点,但该区覆盖层较厚,普遍发育有10~20m中厚层软土,且历史上曾发生过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建 (略) 置不当,易引发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重点建设工程

(一)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能力提升工程

1.黄埔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全面推进完成黄埔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与评价区划,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确定风险等级,划定风险管控区域,编制形成全市及各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和风险区划图,分类提出风险防范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选址选线建设等提供依据。

2.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程,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探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的通知》(粤自然资地勘〔2021〕 (略) )的要求,组织推进“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进一步探索建立风险调查识别、风险研判、风险管控、 (略) 置响应、风险区综合治理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机制,以期形成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成果。

3.强化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积极探索易发区内临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或鼓励有资质单位以行政村为单元包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确需在易 (略) 、公路、隧道、桥梁、地铁、水利水电及油气管道等建设,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前采取避让或综合治理措施,从源头防范地质灾害。按照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 (略) 署,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平台、工业产业区块以及创新园区等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和评估。区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及教育、住房城乡建设、铁路、交通、水务、应急、文化广电旅游、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林业 (略) 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工作。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自然斜坡风险点、削坡建房风险点、道路边坡风险点和划定的风险防范区,开展汛前(雨前)排查、汛中(雨中)巡查、汛后(雨后)复查,结合综合遥感识别发现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和风险区开展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动态更新风险隐患“一张图”信息数据。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工程

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体系。巩固和完善党政领导、技术支撑、“四员共管”网格化管护责任“三本台账”管理,推动群测群防体系扩展覆盖至风险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通过采用信息化巡查排查软件“地质随身行APP”、配置简易监测工具、定期举行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高效顺畅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群测群防员防治业务能力。

2.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智能化监测预警。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布设一定数量专业监测设备,对威胁人口较多、暂时难以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建立智能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对地质灾害体的演化、发生过程及降水等触发因素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监测数据智能研判和风险自动报警,及时发布趋势预测通报和风险预警,实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全过程风险管控。

3.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深化自然资源、气象、水文、 (略) 门的联合协作和信息共享,推进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附 (略) 点建设,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测预报精准性和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技术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会商和联动机制,健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短信、电话等各类通讯传播方式,将预报预警准确、迅速传达到各镇街、 (略) 门、村社、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

(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工程

1.加快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工程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压实各镇街、全行业、涉及企业的风险隐患整治责任体系,加快及督促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工程治理的实施。

2.加强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 (略) ,进一步强化存量削坡建房风险点的整治,建立台账,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推进全区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工作。

3.依法依规推进避险搬迁。对于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未按照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略) 门或属地镇街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拆除实现避险搬迁。避险搬迁要与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涉及三旧改造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依法通过征收拆迁实现避险搬迁。

4.加强建设项目配套工程监管。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应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专家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做到地质灾害防治配套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避免工程建设引发地质安全事故。

5.加强治理工程生态融合和管理维护。科学设计防范措施,对规模小、危险性高、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或工程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性、景观性和资源综合利用合理性等,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强化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环境效益。针对已完成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加强复查和管理维护,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治理工程,应及时采取清淤、加固、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

(四)地质灾害数智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1.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快推进区、镇(街)、(村居)三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进一步健全临灾避险人员转移责任机制,推广普及村(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一页纸”预案,着力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协同机制,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避险、 (略) 置能力。

2.深化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单位专业优势,重视专业技术有效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持续推进地质灾害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服务区、镇(街)两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鼓励技术支撑向重点风险防范村(居)延伸,进一步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就近快速响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 (略) 点击查看>> 和应急抢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和管理,定期做好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库和地质灾害应急抢 (略) 点击查看>> 储备库更新。

3.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工作试点,从管理制度、责任体系、技术方法等方面,探索形成“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黄埔经验,最大限度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防御能力。

4.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以现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风险调查、风险区划、专业监测、预警响应、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承灾体以及地质调查等数据信息的融合,构建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全周期“一张图”管控数据库。加强大数据、视联网、5G移动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建成集数据智能采集、动态汇聚、实时监测、智能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响应、实时会商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不断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数智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5.强化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配备应用。推进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已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的应用和保养维护,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先进技术装备发展、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调研,及时更新落后失效的技术装备,适时引入新技术装备进行应用试点。

五、经费估算

本规划投资估算以2020年为估算水平年,主要依据中 (略)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要求》(2010年4月)《地质调查概算标准》(2016年3月)《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取费指导价格》(2020年7月)《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取费指导价格》(2020年11月)等文件进行经费估算,对于无预算标准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十三五”期间相关或类似项目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作为参考依据,或根据市场调查进行经费估算。

经初步估算,2021年至2025年规划期内,全区估算共需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总经费约42, 点击查看>> 万元。其中调查评价体系建设约5, 点击查看>> 万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约1, 点击查看>> 万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约33, 点击查看>> 万元,数智防控体系建设经费约1, 点击查看>> 万元。各分项经费估算情况详见附表5。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全区防 (略) 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规划期内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年度实施方案或专项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配套资金, (略) 门组织落实,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各镇(街)政府要在实施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对每个风险区落实具体巡查监测责任人,加强巡查监测,切实保障风险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依据事权和支出责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 (略) 门年度预算,统筹使用好相关资金,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平和投入效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略) 门、单位要落实主管领域范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计划,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治理、科普宣传和演练培训等各项防治工作,保障群测群防人员补助资金。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落实责任人的治理责任。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谋划,统筹协调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更新改造、乡村振兴等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防治效率,同时避免财政、行政资源浪费。 (略) 门要简化优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等环节并加快办理,推动项目尽快实施。针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可结合实际,采取打包的形式,分别采购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整体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效率。

(四)做好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深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略) 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区规划 (略) 门 (略) 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和评估结果的运用,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规划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进行科学调整。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形势

(一)黄埔区地质灾害现状

处粤中山地与三角洲平原过渡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构造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全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其次为地面沉降。从空间上, (略) 的长岭、联和、永和、新龙和九佛等丘陵区,地质灾害以强降雨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和滑坡为主;南部的夏港、鱼珠和穗东等地软土分布较为广泛,地质灾害以软土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为主。在时间上,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前汛期(4~6月)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连续强降水(“龙舟水”);后汛期(7~9月)主要是强热带气旋、台 (略) 部小流域强降雨或暴雨、特大暴雨。截至2021年4月底,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 (略) ,威胁总人口数1156人,潜在经济损失7, 点击查看>> 万元。按类型划分, (略) 、 (略) 。按险情等级划分,威胁100人以上大型地质灾 (略) ,威胁10至100人的 (略) ,威胁10人以下的 (略) 。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面对“十三五”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规划 (略) 的关心指导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略) 门密切配合,全区自然资源系 (略) 群众共同努力,按照国家、省、市地质灾 (略) 署和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 (略) 置、综合治理及宣传演练培训等各项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分级管控”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层层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和防灾避险责任人。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控“三本台账”和群测群防网络,以区党委、政府、 (略) 门为主体,落实隐患点党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以镇(街)负责人担任责任人、村(居)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构建“三员共管”网格化管护责任体系。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定或修订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联席会议制度》《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巡查指引》及《黄埔区规划 (略) 地质灾害防治值班规定》等系列工作制度文件。

2.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不断深入。依托群测群防体系严格落实“汛前(雨前)排查、汛中(雨中)巡查、汛后(雨后)复查”制度。截至2021年4月底,镇街上报地质灾 (略) ; (略)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下发 (略) 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图斑,经现场多轮复核,基本查明新增各类地质灾害风 (略) ;通过组织实施《黄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详细调查评价及防治规划》项目,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风 (略) 。分类建立台账,纳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范围,推进落实责任单位和防范整治措施。

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全区共投入3.6亿元,通过搬迁治理核销地质灾害隐患风 (略) ,其中在册隐 (略) ,非在册风 (略) ,为2890余人解除地质灾害威胁,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全区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从2015年 (略) (略) ,减少约 点击查看>> %。

4.防灾宣传与应急演练强度逐年加强。加强 (略) 、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单位的沟通合作,探索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十三五”期间累计印发地灾科普漫画、宣传单、宣传手册等材料 点击查看>> 份,累计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培训5场次,开展应急演练6场次。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 (略)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奋力步入新发展阶段,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助力构 (略) 中勇当尖兵、 (略) 的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更高要求。

1.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高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略) 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并提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九大工程”,其中四项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略) (略) 署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工作,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防治管理体系。党中央、 (略)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 (略) 署,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地 (略) 于高发态势。“十三五”时期,全区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223宗,造成2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 点击查看>> 万元。期间我区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作,在册隐患点数量明显减少,但 (略) 丘陵山地为主、南部软土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基础背景没有改变。汛期特别是“龙舟水”持续降雨、台风季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对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将长期存在。此外, (略) 会发展,各类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将不断加剧。受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等影响,全区地质灾害仍将呈多发易发、随机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依然存在,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依然严峻。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评价方面,还未形成一套适合黄埔区的隐患早期识别技术方法,隐蔽性较强的地质灾害隐患还不能及时识别,系统全面的风险调查评价工作还未开展。监测预警方面,基层监测人员主要依靠简易工具,监测质量有待加强,专业监测网络建设还未起步,预警预报精准度还不够。能力建设方面,群测群防和技术支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宣传培训和防灾演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体制机制方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防治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亟需试点研究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 (略)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 (略) 署和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少伤亡、少损失”为总目标,以构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全力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数智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 (略) 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平安黄埔提供坚实可靠的地质安全保障。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 (略) 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地质灾害防 (略) 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2.政府主导,合力防灾。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 (略) 门防治职责, (略) 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动员的 (略) ,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略) 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聚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及重点地区、重点隐患和重点时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略) 署,务求实效,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防治突出问题。

4.生态优先,源头管控。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通过科学规划与管控,从源头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坚持安全和生态功能优先,统筹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5.风险管控,智慧减灾。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管控、综合治理能力,努力把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构建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隐患点“监测兜底,能消尽消”、风险区“科学划分、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到2035年,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全省示范、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区域领先、地质灾害信息化全市跨越率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城区。

1.调查评价能力大幅提高。推进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专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强化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加强“空天地”一体化动态调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能力,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2.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完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点面结合的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建立覆盖重点地质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的监测网络,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3.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全区在册和新增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点综合治理措施;严格落实新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三同时”,从源头上遏制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以“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为原则,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因地制宜采用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方式,分类别、分批次、分阶段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程度明显降低。

4.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网络体系,完善应急联动协同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服务,推动物资储备库建设,定期举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应急就近快速响应和服务效能。基本实现防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综合防控深度融合,构建合力防灾、源头管控、风险隐患双控的数智管理综合防控平台,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5.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提高地质灾害风险 (略) 置能力,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形成一批标志性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成果,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2021-2025年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具体指标

内容

责任单位

属性

调查评价

1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

开展“全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2

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

开展“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方式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3

专项区域地质灾害评估

开展对重点功能园平台、工业产业区块、及创新园区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监测预警

4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编制“一页纸预案”,开展“三查”,填制发放“两卡”,落实“值班值守与灾险情上报”、“设立和更新警示牌”,实现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管控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5

地质灾害气 (略) 建设

实现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附 (略) 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预期性

6

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实现未完成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预期性

综合治理

7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综合治理

完成已查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的综合治理。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约束性

8

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整治

完成已查明削坡建房风险点的综合治理。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约束性

数智防控

9

应 (略) 点击查看>> 及物资储备库建设

推动重点街镇或片区地 (略) 置能力标准化建设,力争重点街镇或片区有一支应 (略) 点击查看>> 、有一个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可随时高效就 (略) 置和救援。

相关街镇及 (略) 门依照职责分工落实。

预期性

10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区规划 (略) 、 (略) 共同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11

地质灾害双控模式

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管控,推动形成合力防灾、源头管控、风险隐患双控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12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平台建设

建立集数据智能采集、动态汇聚、实时监测、智能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响应、实时会商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数智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区规划 (略) 牵头落实,相关镇街 (略) 门配合。

约束性

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与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充分考虑黄埔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工环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作用程度差异,以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强弱程度,将黄埔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3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8个、不易发区3个,详见附表2。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主要分布 (略) 、 (略) 、 (略) 、 (略) 、新龙镇、 (略) 、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和丹水坑风景区一带、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的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3个亚区:

(1)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1),位 (略) 、 (略) 、 (略) 、 (略) 、新龙镇及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

(2)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2),位于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一带,面积7.225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48%。

(3)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3),位 (略) ,面积5.696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17%。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主要集中分布在 (略) 、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 (略) 、夏港街及南岗街沿江一带、大沙街、文冲街和云埔街交界的大田山-将军山一带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6个亚区:

(1)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1),位于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4.51%。

(2)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2),位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4.38%。

(3)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3),位于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2.45%。

(4)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4),位于大沙街、文冲街、云埔街交界的姬堂公园-将军地-大田山一带,面积7.43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53%。

(5)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5),位 (略) ,面积4.34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89%。

(6)地面沉降中易发亚区(B6),位于夏港街及南岗街的沿江地带,面积合计4.65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96%。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主要分布 (略) (略) 、 (略) 、 (略) 、 (略) 甘竹山公园一带、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鱼珠街-黄埔街-文冲街-红山街-穗东街-夏港街- (略) 沿江地带、生物岛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8个亚区:

(1)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1),位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5.71%。

(2)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2),位 (略) 、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8.58%。

(3)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3),位 (略) 甘竹山公园一带,面积合计1.097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23%。

(4)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4),位 (略) 、 (略) (略) (略) ,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3.27%。

(5)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5),零散分布 (略) 、 (略) (略) ,面积4.86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00%。

(6)崩塌、滑坡低易发亚区(C6),零散分布 (略) 、 (略) 、 (略) (略) ,面积0.652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13%。

(7)地面沉降低易发亚区(C7),位于鱼珠街-黄埔街-文冲街-红山街-穗东街-夏港街- (略) 沿江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6.92%。

(8)地面沉降低易发亚区(C8),主要分布在生物岛,面积合计2.463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51%。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主要分布在九佛街、龙湖街 (略) 沟谷地带、 (略) 建成地带 (略) 建成地带等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易发程度分为3个亚区:

(1)不易发亚区(D1),位于九佛街、龙湖街 (略) 沟谷地带,面积合计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6.17%。

(2)不易发亚区(D2)位 (略) 建成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3.11%。

(3)不易发亚区(D3),主要分布在云埔街、联和街、南岗街、穗东街、红山街、文冲街、 (略) 分地区, (略) , (略) , (略) 及 (略) 等已建成区域,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的地域分布及特征,结合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综合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对黄埔区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并依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划分防治亚区,将全区分为5个重点防治区、9个次重点防治区和5个一般防治区,详见附表3。对重点防治 (略) 、铁路、水库、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削坡建房、村镇、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周边区域,分别由属地 (略) 门负责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风险隐患识别、排查、巡查和专业监测,强化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配套防治工程“三同”制度以及安全监督检查。

1.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 (略) 、长岭街、永和街、 (略) 、新龙镇、 (略) 、文冲街广州石化- (略) 区-鱼珠街一带、红山街-穗东街- (略) 的龙头山-丹水坑一带、 (略) 、夏港街和南 (略) 沿江地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根据主要地质灾害防治类型和地域分布,将重点防治区划分为4个亚区:

(1)联和街-长岭街-萝岗街-永和街-新龙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1),位 (略) 、长岭街、永和街、 (略) 、新龙镇及 (略) 等地区,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黄埔区总面积 点击查看>> %。区内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孤石球状风化强烈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道路建设、三旧改造、削坡建房、工厂建设等工程活动强烈,汛期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频率高,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2)文冲街-大沙街-鱼珠街一带以崩塌、滑坡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2),位于广州石化- (略) 区-鱼珠街一带,面积 点击查看>> km2,占全区总面积3.62%。区内地形地貌以丘陵、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城市建设、三旧改造、企业削坡、道路削坡等工程活动较强烈,汛期是中小型崩塌、滑坡多发地区。

(3)龙头山-丹水坑一带以崩塌、滑坡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3),位于红山街、穗东街、云埔街交界的龙头山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一带,面积7.144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47%。该区主要为风景区,地形地貌以剥蚀残丘为主,局部地段风化残积层厚,孤石球状风化强烈发育,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4) (略) 以崩塌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4),位于长洲街西北剥蚀残丘区,面积4.955km2,占黄埔区总面积1.02%。区内地形地貌以剥蚀残丘、冲积平原为主,地质灾害风险点主要由于居民建房削坡、企业削坡,局部为机 (略) 削坡,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2.软土地面沉降为主的重点防治亚区(Ⅰ5),主要位于夏港街和南 (略) 沿江地带,面积合计3.950km2,占黄埔区总面积0.81%。地形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城市建设、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工程活动较强烈。目前无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点,但该区覆盖层较厚,普遍发育有10~20m中厚层软土,且历史上曾发生过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建 (略) 置不当,易引发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重点建设工程

(一)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能力提升工程

1.黄埔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全面推进完成黄埔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调查)与评价区划,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确定风险等级,划定风险管控区域,编制形成全市及各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和风险区划图,分类提出风险防范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选址选线建设等提供依据。

2.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程,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探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的通知》(粤自然资地勘〔2021〕 (略) )的要求,组织推进“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进一步探索建立风险调查识别、风险研判、风险管控、 (略) 置响应、风险区综合治理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机制,以期形成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成果。

3.强化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积极探索易发区内临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或鼓励有资质单位以行政村为单元包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确需在易 (略) 、公路、隧道、桥梁、地铁、水利水电及油气管道等建设,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前采取避让或综合治理措施,从源头防范地质灾害。按照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 (略) 署,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平台、工业产业区块以及创新园区等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和评估。区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及教育、住房城乡建设、铁路、交通、水务、应急、文化广电旅游、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林业 (略) 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工作。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自然斜坡风险点、削坡建房风险点、道路边坡风险点和划定的风险防范区,开展汛前(雨前)排查、汛中(雨中)巡查、汛后(雨后)复查,结合综合遥感识别发现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和风险区开展核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变化情况,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动态更新风险隐患“一张图”信息数据。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工程

1.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体系。巩固和完善党政领导、技术支撑、“四员共管”网格化管护责任“三本台账”管理,推动群测群防体系扩展覆盖至风险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通过采用信息化巡查排查软件“地质随身行APP”、配置简易监测工具、定期举行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高效顺畅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群测群防员防治业务能力。

2.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智能化监测预警。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布设一定数量专业监测设备,对威胁人口较多、暂时难以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建立智能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对地质灾害体的演化、发生过程及降水等触发因素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监测数据智能研判和风险自动报警,及时发布趋势预测通报和风险预警,实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全过程风险管控。

3.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深化自然资源、气象、水文、 (略) 门的联合协作和信息共享,推进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附 (略) 点建设,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测预报精准性和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技术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会商和联动机制,健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短信、电话等各类通讯传播方式,将预报预警准确、迅速传达到各镇街、 (略) 门、村社、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

(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工程

1.加快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工程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压实各镇街、全行业、涉及企业的风险隐患整治责任体系,加快及督促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工程治理的实施。

2.加强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 (略) ,进一步强化存量削坡建房风险点的整治,建立台账,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推进全区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工作。

3.依法依规推进避险搬迁。对于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未按照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略) 门或属地镇街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拆除实现避险搬迁。避险搬迁要与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涉及三旧改造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依法通过征收拆迁实现避险搬迁。

4.加强建设项目配套工程监管。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应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专家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做到地质灾害防治配套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避免工程建设引发地质安全事故。

5.加强治理工程生态融合和管理维护。科学设计防范措施,对规模小、危险性高、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或工程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性、景观性和资源综合利用合理性等,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强化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环境效益。针对已完成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加强复查和管理维护,对受损或防治能力降低的治理工程,应及时采取清淤、加固、修缮等措施进行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

(四)地质灾害数智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1.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快推进区、镇(街)、(村居)三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进一步健全临灾避险人员转移责任机制,推广普及村(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一页纸”预案,着力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协同机制,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避险、 (略) 置能力。

2.深化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单位专业优势,重视专业技术有效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持续推进地质灾害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服务区、镇(街)两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鼓励技术支撑向重点风险防范村(居)延伸,进一步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就近快速响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 (略) 点击查看>> 和应急抢 (略) 点击查看>> 建设和管理,定期做好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库和地质灾害应急抢 (略) 点击查看>> 储备库更新。

3.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工作试点,从管理制度、责任体系、技术方法等方面,探索形成“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黄埔经验,最大限度提升我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防御能力。

4.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以现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风险调查、风险区划、专业监测、预警响应、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承灾体以及地质调查等数据信息的融合,构建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全周期“一张图”管控数据库。加强大数据、视联网、5G移动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建成集数据智能采集、动态汇聚、实时监测、智能分析、风险研判、预警响应、实时会商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控平台,不断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数智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5.强化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配备应用。推进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已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的应用和保养维护,开展地质灾害防御先进技术装备发展、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调研,及时更新落后失效的技术装备,适时引入新技术装备进行应用试点。

五、经费估算

本规划投资估算以2020年为估算水平年,主要依据中 (略)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要求》(2010年4月)《地质调查概算标准》(2016年3月)《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取费指导价格》(2020年7月)《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取费指导价格》(2020年11月)等文件进行经费估算,对于无预算标准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十三五”期间相关或类似项目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作为参考依据,或根据市场调查进行经费估算。

经初步估算,2021年至2025年规划期内,全区估算共需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总经费约42, 点击查看>> 万元。其中调查评价体系建设约5, 点击查看>> 万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约1, 点击查看>> 万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约33, 点击查看>> 万元,数智防控体系建设经费约1, 点击查看>> 万元。各分项经费估算情况详见附表5。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全区防 (略) 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规划期内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年度实施方案或专项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配套资金, (略) 门组织落实,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各镇(街)政府要在实施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对每个风险区落实具体巡查监测责任人,加强巡查监测,切实保障风险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依据事权和支出责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 (略) 门年度预算,统筹使用好相关资金,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水平和投入效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略) 门、单位要落实主管领域范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计划,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治理、科普宣传和演练培训等各项防治工作,保障群测群防人员补助资金。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落实责任人的治理责任。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谋划,统筹协调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更新改造、乡村振兴等工作,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防治效率,同时避免财政、行政资源浪费。 (略) 门要简化优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等环节并加快办理,推动项目尽快实施。针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可结合实际,采取打包的形式,分别采购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整体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效率。

(四)做好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深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略) 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区规划 (略) 门 (略) 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和评估结果的运用,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规划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进行科学调整。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