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振兴路|奋力书写美丽中国赣州篇章-B22000-2022-5060024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十年振兴路|奋力书写美丽中国赣州篇章-B22000-2022-5060024

获评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一块块金字奖牌见证我市在生态 (略) 取得的瞩目成绩。


《 (略) 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指引,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注重生态环境修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日益巩固,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绿色生态力量。?


如今,我市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了,一幅青山叠翠、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筑牢绿色屏障

擦亮生态底色


  仲夏时节,放眼赣南大地,满目苍翠碧绿、山川秀美,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赣江、东江、北江的源头。十年来,我市围绕筑牢生态屏障,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屏障,日益牢固。在全省率先启动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截至2021年底,全市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00多万亩。坚持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完成人工造林 点击查看>> 万亩、森林抚育 点击查看>> 万亩、封山育林 点击查看>> 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由1.19亿立方米增长到2.1亿立方米,增长率达 点击查看>> %。全市新增国家森林乡村88个,省级森林乡村225个。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列江西省设区市之首,让城市变绿、乡村变美成为现实。


  绿色产业,强市富民。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 (略) 。全市油茶林面积突破306万亩,全市年产茶油4.89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预计可达120亿元,油茶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树”;“赣南茶油”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339万亩,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林下经济 (略) 。建成森林康养林60万亩,森林康养步道160余公里,各类森林康养基地33个,其中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8个。积极扶持家具产业发展,南康家具2021年总产值达2270亿元,成了全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森林资源,加强保护。以林长制为抓手,设立专职护林员,划定管护责任网格,探索创新护林员“包山包人”工作制度。全市 点击查看>> 万亩公益林和 点击查看>> 万亩天保林得到有效保护。创建省级以上自然 (略) 、省级以上湿 (略) 、省级以上森 (略) 、省级以上风 (略) 、省级以上 (略) 。


  追青逐绿,不负青山。如今,绿色已成为我市最美底色,老百姓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夯实美丽赣州基础


  每到傍晚时分, (略) 城区章江国家湿地公园,市民或在公园里闲庭信步,或奔跑在绿道,或漫步于湿地栈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惬意悠然。“赣州现在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绿化越来越好,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心情也越来越舒畅了。”家住章江国家湿地公园旁的刘大爷是这里的常客,饭后沿着健身步道散步成为生活习惯。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年来,我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全面推进“美丽赣州”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十三五”末, (略) 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下降 点击查看>> %;优良天数比例 点击查看>> %,相比2016年上升8.7个百分点;各县(市、区)PM2.5 (略)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22个地表水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国控、省控、市控、县界断面已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批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补齐了短板,极大地提高生态环保能力和水平。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略) 城区备用水源建设;省级及以上工 (略) (略) 建成,各县建成城 (略) 理厂并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建 (略) 置中心、 (略) 置中心、市垃 (略) ;完成1220个 (略) 理设施 (略) 理,覆盖率35%。建成水 (略) 56个、空 (略) 54个。


  扎实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6个、省级生态乡镇115个、省级生态村161个,创建数量、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图片
生态环境修复

大地美景重现

  走进风光旖旎、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上犹县梅水乡园村,只见茶园宛如绿毯,一行一行茶树间,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等水保设施格外引人注目。


  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曾经饱受水土流失困扰,后来经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如今,已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省4A级乡村旅游点,每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探寻农耕景观,感受水保文化,村民依托茶产业、旅游业,腰包越来越鼓。?


  园村的蜕变是我市生态环境修复带来可喜变化的一个范例。


  众所周知,赣南多山,特殊的花岗岩地质条件造成崩岗易发,过去水土流失严重。一场治理水土流失攻坚战在我市全面打响。


  十年来,我市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 (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崩岗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建设生态 (略) 。


  崩岗治理推行“三型共治”。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型、开发治理型、治理提升型等模式开展崩岗治理,做到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落实管护机制“四结合”,治理崩岗4675座,实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


  矿山修复探索“三治同步”。针对稀土开采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寻乌县等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废弃稀土矿治理项目,探索形成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下游同治”的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形成了废弃矿山修复的“寻乌经验”。


  流域治理开辟“三化模式”。针对溪流湖泊修复、农 (略) 理、稀土尾水治理等难题,按照小流域分 (略) ,做好“保水护水”文章。通过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生物化消劣净水,我市水环境不断提质扩面。目前,全市累计治理小流域770条,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均在8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治理小流域上,我市还探索出了“治理一条小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治理大户,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路径,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换新颜。如今,经过治理,我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点击查看>> 万亩,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 点击查看>> %,昔日的“红色沙漠”变成了“江南绿洲”。2014年我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2016年我市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2021年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园、工程)9个,位列全省设区市之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阔步新征程,我市将着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勇争先,改善生态质量,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开创生态 (略) 面。

获评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一块块金字奖牌见证我市在生态 (略) 取得的瞩目成绩。


《 (略) 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指引,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注重生态环境修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日益巩固,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绿色生态力量。?


如今,我市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了,一幅青山叠翠、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筑牢绿色屏障

擦亮生态底色


  仲夏时节,放眼赣南大地,满目苍翠碧绿、山川秀美,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赣江、东江、北江的源头。十年来,我市围绕筑牢生态屏障,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屏障,日益牢固。在全省率先启动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截至2021年底,全市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00多万亩。坚持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完成人工造林 点击查看>> 万亩、森林抚育 点击查看>> 万亩、封山育林 点击查看>> 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由1.19亿立方米增长到2.1亿立方米,增长率达 点击查看>> %。全市新增国家森林乡村88个,省级森林乡村225个。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列江西省设区市之首,让城市变绿、乡村变美成为现实。


  绿色产业,强市富民。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 (略) 。全市油茶林面积突破306万亩,全市年产茶油4.89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预计可达120亿元,油茶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树”;“赣南茶油”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339万亩,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林下经济 (略) 。建成森林康养林60万亩,森林康养步道160余公里,各类森林康养基地33个,其中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8个。积极扶持家具产业发展,南康家具2021年总产值达2270亿元,成了全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森林资源,加强保护。以林长制为抓手,设立专职护林员,划定管护责任网格,探索创新护林员“包山包人”工作制度。全市 点击查看>> 万亩公益林和 点击查看>> 万亩天保林得到有效保护。创建省级以上自然 (略) 、省级以上湿 (略) 、省级以上森 (略) 、省级以上风 (略) 、省级以上 (略) 。


  追青逐绿,不负青山。如今,绿色已成为我市最美底色,老百姓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夯实美丽赣州基础


  每到傍晚时分, (略) 城区章江国家湿地公园,市民或在公园里闲庭信步,或奔跑在绿道,或漫步于湿地栈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惬意悠然。“赣州现在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绿化越来越好,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心情也越来越舒畅了。”家住章江国家湿地公园旁的刘大爷是这里的常客,饭后沿着健身步道散步成为生活习惯。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年来,我市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全面推进“美丽赣州”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十三五”末, (略) 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下降 点击查看>> %;优良天数比例 点击查看>> %,相比2016年上升8.7个百分点;各县(市、区)PM2.5 (略)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22个地表水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国控、省控、市控、县界断面已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批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补齐了短板,极大地提高生态环保能力和水平。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略) 城区备用水源建设;省级及以上工 (略) (略) 建成,各县建成城 (略) 理厂并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建 (略) 置中心、 (略) 置中心、市垃 (略) ;完成1220个 (略) 理设施 (略) 理,覆盖率35%。建成水 (略) 56个、空 (略) 54个。


  扎实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县6个、省级生态乡镇115个、省级生态村161个,创建数量、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图片
生态环境修复

大地美景重现

  走进风光旖旎、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上犹县梅水乡园村,只见茶园宛如绿毯,一行一行茶树间,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等水保设施格外引人注目。


  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曾经饱受水土流失困扰,后来经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如今,已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省4A级乡村旅游点,每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探寻农耕景观,感受水保文化,村民依托茶产业、旅游业,腰包越来越鼓。?


  园村的蜕变是我市生态环境修复带来可喜变化的一个范例。


  众所周知,赣南多山,特殊的花岗岩地质条件造成崩岗易发,过去水土流失严重。一场治理水土流失攻坚战在我市全面打响。


  十年来,我市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 (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崩岗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建设生态 (略) 。


  崩岗治理推行“三型共治”。按照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态修复型、开发治理型、治理提升型等模式开展崩岗治理,做到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落实管护机制“四结合”,治理崩岗4675座,实现“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


  矿山修复探索“三治同步”。针对稀土开采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寻乌县等地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废弃稀土矿治理项目,探索形成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下游同治”的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形成了废弃矿山修复的“寻乌经验”。


  流域治理开辟“三化模式”。针对溪流湖泊修复、农 (略) 理、稀土尾水治理等难题,按照小流域分 (略) ,做好“保水护水”文章。通过生态化疏河理水、多元化治污洁水、生物化消劣净水,我市水环境不断提质扩面。目前,全市累计治理小流域770条,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均在8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治理小流域上,我市还探索出了“治理一条小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治理大户,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路径,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强化生态修复,荒山换新颜。如今,经过治理,我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点击查看>> 万亩,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 点击查看>> 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 点击查看>> %,昔日的“红色沙漠”变成了“江南绿洲”。2014年我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2016年我市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2021年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园、工程)9个,位列全省设区市之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阔步新征程,我市将着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勇争先,改善生态质量,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开创生态 (略) 面。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