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专项规划】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山政办字〔2022〕 (略)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 (略) (略) ,山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略) 门单位,各国有企业:
《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 (略)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 (略)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震减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略) 会可持续发展,谋划好、编制好“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 (略) ,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平安山亭”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枣庄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山亭区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时限为2021-2025年。
一、“十四五”防震减灾工作形势
(一)政策任务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 (略) 会 (略) 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亭加快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速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的高速发展期,做好“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 (略) 会发展意义重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并多次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把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略) 分,并为“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需要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略) 分, (略) 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房屋建筑抗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自救互救能力等防震减灾安全需要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
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是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略) 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地震形势概况
山亭区组建于1983年11月,是枣庄市市辖县级区,地 (略) 、 (略) ,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 (略) ,276个行政村(居),户籍人口 点击查看>> 万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Ⅶ度。
(略) 会的发展,地震灾害已经由单纯的自然灾害转 (略) 会灾害。高层建筑、水库大坝等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一旦遭受地震,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与此同时,我区防震减灾事业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防震减灾工作投入和保障不足;地震监测预警手段不够完善、地震监测预 (略) 置能力较弱;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难度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公众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全社会齐抓共管,主动防灾减灾救灾的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略)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山亭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 (略)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保障服务,注重 (略) 会力量积极参与,保障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生命安全。坚 (略) 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略) 会健康发展作为引领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源头防治、以防为主,做到防灾减灾救灾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风险防治水平, (略) 会抵御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坚持服务公众,创新科技支撑。坚持围绕山亭区委、 (略) 工作, (略) 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安全的需要, (略) 会公众需求,优化服务清单,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不断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强化科学技术对公共地震安全服务的支撑,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地震安全服务体系。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坚实。
具体目标: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基本实现震后秒级发出地震预警信息; (略) 会共同参与防范化解地震灾 (略) ,将震害预测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充分应用,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实现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抗御相当于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产品,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地震 监测 预测 预警 能力 | 地震监测能力 | 山亭区境内达到1.0级 |
地震预警时效 | 全市范围内实现秒级地震预警。 | |
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 | 不低于90% | |
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时效 | 震后30分钟内 | |
地震 灾害 风险 防治 能力 |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率 | 100% |
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完成率 | 实现应评尽评 | |
省级、市级地震科普(安全)示范阵地建设 | (略) (略) , (略) 区不少于5个,示范企业不少于3个。 | |
中小学地震科普普及率 | 不低于90% | |
地震 应急 救援 能力 | 地震灾害预评估 |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结果。 |
地 (略) 点击查看>> 反应能力 | 1 (略) 点击查看>> 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 |
地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 12小时 | |
第一批异地应急储备物资运抵灾区集结点 | 24小时 | |
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 每年1次 | |
通信保障能力 | 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100%。 | |
公共 服务 | 面向公共服务事项 | 不少于6项 |
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 | 不少于6项 | |
面向政府的决策服务 | 不少于9项 | |
行业满意度 | 不低于80分 | |
公共服务满意度 | 不低于80分 | |
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 | 不低于18% |
五、重点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1.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坚持全域地震监测均衡发展与重点区域加密观测相结合,优化全区 (略) 布局,力争实现全区数字化测震台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略) 标准化建设及观测环境改造,更新老旧监测设备,推进5G智慧台网建设,全力打造 (略) 。加 (略) 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地震监测质量。
2.提升地震预报研究水平。健全完善地震趋势预测、危险区判定和短临预测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基于预测指标体系的地震综合概率预测业务。加强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优化完善全区“三网一员”宏 (略)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网一员”观测体系。建立稳步增长的群测群防经费供给机制,发挥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群测群防信息员的作用。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 (略) 突破。
3.科学发布预警信息。全面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营造预警信息 (略) 会环境。加强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终端推广和管理, (略) 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摸清风险底数。全力推进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有关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2.加强抗震设防。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抗震管理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落实建设单位、 (略) 门、 (略) 门抗震设防管理责任,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略) 、医院等 (略) 抗震设防标准,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3.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 (略)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努力创建综 (略) 区3至5个、 (略) 5所。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熊耳山地震科普馆升级改造建设,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三微一端”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 (略) 会关切。
(三)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1.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区、镇(街)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能力。推进地 (略) 点击查看>> 标准化建设,开展救援能力分级测评。提升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全面开展年度应急演练。 (略) 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
2.保障应急响应。建设地震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灾情快速评估与综合展示技术平台,提升大震巨灾应急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抓好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年度更新录入工作,保证预评估结果可用性。开展年度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强化大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能力。完善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加强和规范余震监测与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防范等地 (略) 置工作。
3.加强 (略) 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筹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露天停车场及村级广场等设施,及时完善行业内 (略) 布局规划,明确 (略) (略) 和建设要求,完成规划确定的 (略) 建设任务并完善设施配套,形成以城区为主、远近结合、设施配套、覆盖面广的 (略) 体系,基本满足我区群众避难疏散需要,切实提高我区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区、镇(街)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 (略) 门协作, (略) 会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合力。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2.增强服务供给。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
推进全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快 (略) 、信息节点、地震短信发送平台、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等业务系统功能整合,逐步构建支撑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上下左右相联通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地震业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网融合,推进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与政府、 (略) 门 (略) 门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宣传, (略) 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 (略) 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 (略) 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六、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立项实施山亭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对 (略) 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和观测环境提升改造,实现地震观测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应用智能化。 (略)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全面完成地 (略) 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二)熊耳山地震科普馆改造提升工程
利用三维地质构造模拟演示系统,动态演示地震孕育、发生、破坏模型;利用新技术,建造地震时、震后模拟体验设备和体验环境,给参观者真实直观的地震现场体验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体验。结合熊耳山实际,开发地震避险逃生互动体验游戏,提升公众获取地震知识掌握避险技能的能力。展示地震监测设备,介绍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5G技术,改造提升科普馆信息化建设,新建一个集声、光、音、电等一体化的综合防震减灾体验馆,将传统输入式科普教育与现代体验式感性教育融为一体,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覆盖面。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有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机制
(略) 门要紧扣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市有关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防灾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略) 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地震工作专项经费、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十四五”项目配套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为本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三)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行业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做好本规划与应急管理、住建、水务、自然 (略) 门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建立防震减灾有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 (略) 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人才培养
通过送出去培训和挂职锻炼、定期举办培训班、 (略) 门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全区地 (略) 点击查看>> 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 (略) 点击查看>> ,为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开展检查评估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应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8日印发
山政办字〔2022〕 (略)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 (略) (略) ,山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略) 门单位,各国有企业:
《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 (略)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 (略)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震减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略) 会可持续发展,谋划好、编制好“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 (略) ,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平安山亭”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枣庄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山亭区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时限为2021-2025年。
一、“十四五”防震减灾工作形势
(一)政策任务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 (略) 会 (略) 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亭加快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速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的高速发展期,做好“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 (略) 会发展意义重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并多次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把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略) 分,并为“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需要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略) 分, (略) 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信息服务、房屋建筑抗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自救互救能力等防震减灾安全需要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
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是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 (略) 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地震形势概况
山亭区组建于1983年11月,是枣庄市市辖县级区,地 (略) 、 (略) ,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9镇、 (略) ,276个行政村(居),户籍人口 点击查看>> 万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Ⅶ度。
(略) 会的发展,地震灾害已经由单纯的自然灾害转 (略) 会灾害。高层建筑、水库大坝等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一旦遭受地震,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与此同时,我区防震减灾事业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防震减灾工作投入和保障不足;地震监测预警手段不够完善、地震监测预 (略) 置能力较弱;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难度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公众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全社会齐抓共管,主动防灾减灾救灾的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略)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山亭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 (略)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保障服务,注重 (略) 会力量积极参与,保障山亭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生命安全。坚 (略) 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略) 会健康发展作为引领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区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源头防治、以防为主,做到防灾减灾救灾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风险防治水平, (略) 会抵御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坚持服务公众,创新科技支撑。坚持围绕山亭区委、 (略) 工作, (略) 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安全的需要, (略) 会公众需求,优化服务清单,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品。不断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强化科学技术对公共地震安全服务的支撑,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地震安全服务体系。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基础更加坚实。
具体目标: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基本实现震后秒级发出地震预警信息; (略) 会共同参与防范化解地震灾 (略) ,将震害预测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充分应用,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实现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抗御相当于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产品,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地震 监测 预测 预警 能力 | 地震监测能力 | 山亭区境内达到1.0级 |
地震预警时效 | 全市范围内实现秒级地震预警。 | |
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 | 不低于90% | |
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时效 | 震后30分钟内 | |
地震 灾害 风险 防治 能力 |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覆盖率 | 100% |
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完成率 | 实现应评尽评 | |
省级、市级地震科普(安全)示范阵地建设 | (略) (略) , (略) 区不少于5个,示范企业不少于3个。 | |
中小学地震科普普及率 | 不低于90% | |
地震 应急 救援 能力 | 地震灾害预评估 |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结果。 |
地 (略) 点击查看>> 反应能力 | 1 (略) 点击查看>> 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 |
地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 12小时 | |
第一批异地应急储备物资运抵灾区集结点 | 24小时 | |
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 每年1次 | |
通信保障能力 | 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100%。 | |
公共 服务 | 面向公共服务事项 | 不少于6项 |
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 | 不少于6项 | |
面向政府的决策服务 | 不少于9项 | |
行业满意度 | 不低于80分 | |
公共服务满意度 | 不低于80分 | |
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 | 不低于18% |
五、重点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1.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坚持全域地震监测均衡发展与重点区域加密观测相结合,优化全区 (略) 布局,力争实现全区数字化测震台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略) 标准化建设及观测环境改造,更新老旧监测设备,推进5G智慧台网建设,全力打造 (略) 。加 (略) 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地震监测质量。
2.提升地震预报研究水平。健全完善地震趋势预测、危险区判定和短临预测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基于预测指标体系的地震综合概率预测业务。加强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优化完善全区“三网一员”宏 (略)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网一员”观测体系。建立稳步增长的群测群防经费供给机制,发挥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群测群防信息员的作用。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 (略) 突破。
3.科学发布预警信息。全面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营造预警信息 (略) 会环境。加强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终端推广和管理, (略) 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摸清风险底数。全力推进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有关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2.加强抗震设防。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抗震管理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落实建设单位、 (略) 门、 (略) 门抗震设防管理责任,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略) 、医院等 (略) 抗震设防标准,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3.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 (略)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努力创建综 (略) 区3至5个、 (略) 5所。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熊耳山地震科普馆升级改造建设,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三微一端”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 (略) 会关切。
(三)提升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1.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区、镇(街)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能力。推进地 (略) 点击查看>> 标准化建设,开展救援能力分级测评。提升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全面开展年度应急演练。 (略) 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
2.保障应急响应。建设地震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灾情快速评估与综合展示技术平台,提升大震巨灾应急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抓好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年度更新录入工作,保证预评估结果可用性。开展年度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强化大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能力。完善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加强和规范余震监测与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防范等地 (略) 置工作。
3.加强 (略) 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筹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露天停车场及村级广场等设施,及时完善行业内 (略) 布局规划,明确 (略) (略) 和建设要求,完成规划确定的 (略) 建设任务并完善设施配套,形成以城区为主、远近结合、设施配套、覆盖面广的 (略) 体系,基本满足我区群众避难疏散需要,切实提高我区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区、镇(街)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 (略) 门协作, (略) 会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合力。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2.增强服务供给。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
推进全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快 (略) 、信息节点、地震短信发送平台、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等业务系统功能整合,逐步构建支撑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上下左右相联通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地震业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网融合,推进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与政府、 (略) 门 (略) 门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宣传, (略) 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 (略) 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 (略) 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六、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立项实施山亭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对 (略) 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和观测环境提升改造,实现地震观测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应用智能化。 (略)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全面完成地 (略) 附属工程建设项目。
(二)熊耳山地震科普馆改造提升工程
利用三维地质构造模拟演示系统,动态演示地震孕育、发生、破坏模型;利用新技术,建造地震时、震后模拟体验设备和体验环境,给参观者真实直观的地震现场体验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体验。结合熊耳山实际,开发地震避险逃生互动体验游戏,提升公众获取地震知识掌握避险技能的能力。展示地震监测设备,介绍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5G技术,改造提升科普馆信息化建设,新建一个集声、光、音、电等一体化的综合防震减灾体验馆,将传统输入式科普教育与现代体验式感性教育融为一体,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覆盖面。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有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机制
(略) 门要紧扣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市有关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防灾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略) 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地震工作专项经费、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十四五”项目配套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为本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三)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行业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做好本规划与应急管理、住建、水务、自然 (略) 门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建立防震减灾有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 (略) 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人才培养
通过送出去培训和挂职锻炼、定期举办培训班、 (略) 门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全区地 (略) 点击查看>> 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 (略) 点击查看>> ,为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开展检查评估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应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8日印发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