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送审稿)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儋州市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送审稿)

海南南海海岸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022年8月

1 概述

1.1论证工作来由

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坚决贯彻党中央、 (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立法和改革创新,相继颁布实施了《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海南省生态红线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制度,同时出台了“30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硬措施”,印发了《海南省“十四五”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推动海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

(略)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北 (略) 130公里, (略) 28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地东南部与临高、澄迈、琼中等县相邻,西南部与白沙、昌江县接壤,西部和北部濒临北部湾,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隔海相望。市境南北长81公里,东西宽86公里,面积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57%, (略) 县的首位;海岸线长度267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15%。 (略) 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围填海活动主要服务于旅游房地产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均 (略) 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仍面临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还不够到位,部分督察整改不严不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仍有不足。

2020年8月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指出:“2018年, (略) 组织对海花岛周边17.4平方公里的海域开展了海洋生态资源调查评估,但未能全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海洋生态资源现状”,要求2022年底完成白蝶贝、珊瑚礁海洋生态资源现状科学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2022 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五年“六水共治”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有质的提升。坚定决心,上下同心,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也对海洋生态修复提出了要求。

(略) 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按照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对 (略) 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对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和白蝶贝等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了落实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要求,结合《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5月)相关结论,按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相关要求,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2022年5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并将调查报告、评估报告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林业局审查。

同时洋浦经济开发区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组织开展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和白蝶贝等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完成《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报告,按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要求,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2022年5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了《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并将调查评估报告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林业局审查。

在此基础上,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修正案》的规定和要求,为合理、科学地使用海域,保障项目用海得以顺利实施,并为海域使用审批提供重要依据,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委托,海南南海海岸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根据海域使用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负责《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工作。论证单位在接受委托后进行了现场勘查,相关资料的收集,依据项目基础资料,按照有关论证规范编制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1.2论证依据

1.2.1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改,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61号文,自1990年8月1日起施行);

(8)《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475号文,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对《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507号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略) ,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 (略) 令682号文,《 (略) 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2017年6月 (略) 第17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11)《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2010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发改委令第29号,2019年);

(14)《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修正案二》(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5月15日起施行);

(15)《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16)《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16年3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修订);

(17)《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决定》,海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4月3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8)《中 (略)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2018年4月11日;

(19)《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20)《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略) 办公厅,2019年5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2019年5月);

(22)《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2001年7月;

(23)《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3月;

(24)《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南省人民政府,2017年9月;

(25)《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海南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1月;

(26)《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的通知》(自然资规[2021]1号),(自然资源部,2021年1月8日);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21年6月10日起实施;

(28)《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 (略) 人民政府,2011年12月;

(29)《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2016年12月。

1.2.2标准和规范

(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家海洋局,自2010年8月20日起施行;

(2)《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国家海洋局,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国家海洋局,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4)《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国家海洋局,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5)《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2.5;

(6)《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年3月1日实施;

(7)《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海洋出版社;

(8)《海洋监测规范》,GB/T *-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9)《海洋调查规范》,GB/T *-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10)《海水水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

(11)《海洋生物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自2002年3月1起施行;

(12)《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13)《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程》,JTS/T231-2-2021,交通运输部,自2021年5月18日起施行;

(1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15)《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16)《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HY/T251-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18年11月1日实施。

(17)《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2005, 国家海洋局,2005年9月1日施行;

(18)《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1-2005,国家海洋局,2005年6月1日起实施;

(1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珊瑚礁调查规程》,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7年1月;

1.2.3项目基础资料

(1)《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8月;

(2)《 (略) 海头—排浦镇近岸海域海洋水文动力现状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2年7月;

(3)用海申请单位提供的其他工程相关资料。

1.3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1.3.1论证等级

(1)用海方式的界定

按照《海域使用分类》(HY/T 123-2009)中规定的分类方法、项目规划建设内容,本项目的用海类型为人工鱼礁;项目拟投放珊瑚增殖礁,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具体用海内容、用海类型及用海方式见表1.3-1所示。

表1.3-1 本项目的用海类型、用海内容和用海方式

用海类型 具体用海内容 用海方式

一级类 二级类 一级类 二级类

渔业用海 人工鱼礁用海 投放珊瑚增殖礁 构筑物 透水构筑物

(2)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界定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的要求,依据项目用海规模判断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本项目从《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规划的*m2修复区域中选取两块修复区作为珊瑚增殖礁投礁区,按照《海籍调查规范》中“5.1.2 用海范围适度原则:宗海界址界定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海域所有权,有利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确保国家海域的合理利用,防止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5.4 各类型宗海界址界定方法中的‘人工鱼礁用海:以废船、堆石头、人工块体及及其他投弃物形成的人工鱼礁用海,以被投弃的海底人工礁体外缘顶点的连线或主管部门批准的范围为界。’”的规定,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界址以珊瑚增殖礁外缘顶点的连线为边界线,因此,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面积为0.62公顷,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面积为0.62公顷,项目珊瑚增殖礁共申请用海面积约1.239公顷。根据判定标准,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等级为二级,应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论证等级标准判定如表1.3-2所示。

表1.3-2 海域使用论证判定标准

本项目用海规模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定标准 本项目论证等级

用海方式 用海规模 所在海域特征 论证等级

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1.239公顷 透水构筑物 用海面积≥50公顷 所有海域 一 二

用海面积<50公顷 所有海域 二

1.3.2论证范围

论证范围应依据项目用海情况、所在海域特征及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等确定,应覆盖项目用海可能影响到的全部区域。

本项目为二级论证,为全面覆盖影响海域,以规划用海外缘线为起点外扩8km,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为155.27平方千米,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为129.94平方千米。论证范围见图1.3-1。


图1.3-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图


图1.3-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图

1.4论证重点

根据项目用海类型和所在海域特征,对照《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2010)中表D.1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参照表,同时考虑本项目为渔业用海特殊性,确定本项目论证重点为:

(1)项目用海必要性;

(2)选址合理性

(3)用海方式和布置合理性

(4)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5)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6)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2.1用海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

(2)项目性质:新建

(3)规划主体: (略) 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4)地理位置:项目位于海南省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地理坐标为19°35′48″N,109°01′21″E和19°52′09″N,109°24′27″E(图2.1-1)。


图2.1-1 项目位置图

(5)建设内容和规模: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包括: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两部分。从内容划分上分为儋州近岸海域和洋浦近岸海域。

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儋州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两块区域,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增殖礁工程共计550个人工礁体。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两块区域,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增殖礁工程共计250个人工礁体。

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各选择0.62公顷的范围,投放珊瑚增殖礁。在0.62公顷范围内,共投放10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40个珊瑚增殖礁组成,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珊瑚礁和半球形珊瑚礁,共预计投放珊瑚增殖礁8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400个,半球形珊瑚礁400个。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区域水深1.8m,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区域水深5-6m。

增殖放流工程: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区域生态特点,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经济品种鱼类、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进行分阶段放流。在《修复方案》的增殖放流区域约 *m2及 *m2内进行增殖放流,珊瑚礁鱼类投放共*尾,贝类、螺类、海参底播共*尾。

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区域生态特点,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经济品种鱼类、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进行分阶段放流。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的工程范围与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范围一致,珊瑚礁鱼类投放共*尾,贝类、螺类、海参底播共*尾。

2.2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

2.2.1总平面布置方案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两部分。项目总平面布置见图2.1-1。

2.2.1.1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平面布置

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各选择0.62公顷的范围,投放珊瑚增殖礁。在0.62公顷范围内,共投放10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40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两单位礁群横向和纵向间距分别为20m 和 10m。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图2.2-1 珊瑚增殖礁群布置图


图2.2-2 珊瑚增殖礁单位礁群布置图

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主要工程量见表2.2-1和2.2-2。

表2.2-1 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建设工程工程量

序号 项目 数量 面积(m2) 空方量

1 珊瑚礁基建设工程

(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球盔型礁体 275 37.13空方

(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半球形礁体 275 83.05空方


表2.2-2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建设工程工程量

序号 项目 数量 面积(m2) 备注

1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工程

(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球盔型礁体 125 16.87空方

(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半球形礁体 125 37.75空方


2.2.1.1增殖放流工程

(1)增殖放流区布局

增殖放流适宜的放流海区应是增殖种类自然栖息分布的区域,因为该海域的水质、水温、盐度、溶解氧、饵料生物和敌害生物等环境条件较为适宜,可满足苗种栖息及生长需求,可以提高成活率,还有利于放流物种的回归,根据增殖放流相关规范,增殖放流位置可与《修复方案》中约 *m2 工程区域位置相同,也可在其他适宜底质海域进行投放,综 (略) 海洋生态资源及海洋底质环境概况,底栖贝、螺类、海参等生物增殖放流位置和《修复方案》中约 *m2 工程区域位置一致。

考虑到两块增殖放流区域的水深条件不同,无法进行平均放流,南华村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区域的底高程约在-0.6~-1.3m之间,不适合进行鱼类及部分螺类的放流。且该区域高程-0.6~-1.0m 的区域较大,在该区域放流的数量应减少。

神冲村近岸海域底高程较好,在-3.5~-8.0 左右,适合进行放流,因该区域有一部分范围被已有养殖占据,因此在该区域内分区域放流。具体放流数量、放流范围及点位见附图。



图2.2-3 南华村附近海域增殖放流区域坐标


图2.2-4 神冲村附近海域增殖放流区域坐标


(2)增殖放流品种及数量

①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

a.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

根据区域珊瑚礁鱼类资源状况,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鱼类品种 应选择恋礁型鱼类,这些鱼类在控制大型海藻暴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拟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 经济品种鱼类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恢复当地珊瑚礁渔业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b.贝、螺类、海参生物底播增殖放流

由于以往单独投放白蝶贝的生态效益较差,成活率不高,针对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生态资源严重退化的情况,本项工作注重白蝶贝生境的保护和恢复,以期实现白蝶贝资源的自我逐渐恢复。

(略) 海域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发现本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有马氏珠母贝、马蹄螺、海参等生物,可选取采购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多品种种进行增殖放流工作, 促进生物资源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白蝶贝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活环境。本项目增殖放流鱼苗品种、规格、数量见下表2.2-3。

表2.2-3 增殖放流苗种规格表

种类 规格(cm) 数量 价格 预算 总预算

川纹笛鲷 ≥5cm * 尾 */尾 *元 259.*元

红鳍笛鲷 ≥5cm * 尾 */尾 *元

青斑 ≥5cm * 尾 */尾 32.*元

东星斑 ≥5cm * 尾 */尾 32.*元

贻贝 ≥2.5cm * 尾 */尾 16.8

文蛤 ≥2.5cm * 尾 */尾 18.*元

马蹄螺 ≥2.5cm * 尾 */尾 16.*元

海南花刺参 ≥3cm * 头 */尾 *元

玉足海参 ≥3cm * 头 */尾 *元

注:1. (略) 场价调节变动。

②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

c.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

因增殖放流区域与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区域相同,因此此处只列出工程量。

表2.2-4 增殖放流苗种规格表

种类 规格(cm) 数量 价格 预算 总预算

川纹笛鲷 ≥5cm * 尾 */尾 *元 *元

红鳍笛鲷 ≥5cm * 尾 */尾 *元

青斑 ≥5cm * 尾 */尾 *元

东星斑 ≥5cm * 尾 */尾 *元

贻贝 ≥2.5cm * 尾 */尾 3.*元

文蛤 ≥2.5cm * 尾 */尾 4.*元

马蹄螺 ≥2.5cm * 尾 */尾 3.*元

海南花刺参 ≥3cm * 头 */尾 12.*元

玉足海参 ≥3cm * 头 */尾 12.*元

注:1. (略) 场价调节变动。

2.2.2主要结构、尺度

2.2.2.1 珊瑚增殖礁结构尺度

珊瑚增殖礁投放海域较浅,以小型礁为设计原则,设计两套备选礁型。第Ⅰ套礁型为多层方形修复礁。第Ⅱ套礁型为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

礁型Ⅰ:多层方形珊瑚增殖礁

由两个立柱和三个水泥层板组合而成,底板尺寸为 1.5m×1.2m, 中板尺寸为 1.2m×1.2m,上板尺寸为 0.9×1.2m,厚度均为 8cm,礁体总高度 0.6m。三层板由下到上面积呈阶梯状缩小,各层均能提供宽阔的向光面接受阳光照射,有利于较大面积的珊瑚幼虫和藻类的附着生长;层板间的空间可为各类生物提供聚集栖息空间,有利于生物的隐蔽和躲避敌害,增加修复效果。


图2.2-5 多层方形珊瑚增殖礁

礁型Ⅱ:球盔型珊瑚礁和半球形珊瑚礁

球盔型及半球形珊瑚增殖礁,中空,设置大小共8个海水交流通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条件,尤其适用于珊瑚及近岸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球盔型及半球形珊瑚礁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强度应符合GB*的规定。添加硅微粉和增强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大于C30,混凝土保护层(侧壁)厚度50mm;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5mm-10mm 粒径的玄武岩或碳酸盐石子,普通河沙,并添加减水剂,钢筋使用HRB400级钢筋。球盔型及半球形礁体外形可以显著降低水流的横向冲击力,经过优化计算的内部结构将礁体的重心降低到了最低,礁体壁上的孔洞也可以缓冲横向水流的冲击力,因此球形礁体在水流中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礁体的烟囱效应,可以将横向的水流动能转化为垂直的涡流,促进的底层水体及悬浮物、微生物向表层水体的流动,在礁体周围形成饵料场,吸引生物聚集,产生集鱼效果。礁体表面采用特殊的粗糙化的处理技术,增加了礁体表面积,并且有利于生物附着,提高生物蓄积能力。

本球盔型礁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主体、海水上交流孔和海水下交流孔,如下图所示。礁体高度为350mm,礁体底部直径为800mm,礁体侧壁厚度非定值,从120mm~170mm不等,礁体上部为直径 (略) ,中间直径 260mm为空心结构;海水上交流孔直径为 100mm,4个海水上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海水下交流孔为半椭圆,长轴300m,短轴100mm,4个海水下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图2.2-6 球盔型珊瑚礁示意图


图2.2-7 球盔型珊瑚礁主视图


图2.2-8 球盔型珊瑚礁俯视图

半球形礁体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主体、海水上交流孔和海水下交流孔,如下图所示。礁体高度为650mm,礁体底部直径为800mm,礁体侧壁厚度非定值,顶部为120mm,底部为170mm,礁体上部为直径 (略) ,中间直径320mm为空心结构;海水上交流孔直径为100mm,4个海水上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海水下交流孔直径为 200mm,4个海水下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图2.2-9 半球形珊瑚礁示意图


图2.2-10 半球形珊瑚礁主视图


图2.2-11 半球形珊瑚礁俯视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海水可以形成自然电场域,诱导珊瑚礁生物附着,促进珊瑚骨骼的钙化,礁体表面容易富集碳酸钙,进一步加固礁体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海洋底栖环境重建、海岸带防护、水质净化等领域,同时,在表面贴上陶瓷环或进行表面处理,更有利于诱导珊瑚幼虫的附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条件,尤其适用于珊瑚及近岸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

礁型Ⅰ和礁型Ⅱ比选

礁型I 在水下采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礁体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层板和立柱需单独制作后组装成型,同时礁体单体礁自重较大;礁型II球盔型及半球形礁制作可用模具一次浇筑成型,礁体自重轻,投放方便。综合考虑,礁型II要由优于礁型 I。珊瑚增殖礁推荐选择礁型Ⅱ,根据水深情况确定礁形。

2.3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2.3.1 施工条件

(1)交通

本工 (略) 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预制场拟租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白马井中心渔港*域交通方便;珊瑚增殖礁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投礁区域, (略) 运输,交通便利。

(2)施工供水供电

项目施工仅为礁体投放和增殖放流,无需水电供应。

(3)材料供应

项目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均在*域预制,预制完成后在项目区投放,珊瑚增殖礁预制所采用的材料可在当地就近采购,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使用计划分批运到预制场地,施工材料均供应充足,能够满足本工程的需求。

(4)施工场地

本工程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珊瑚增殖礁预制场,预制场目前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尺寸约为175m×165m,面积约2.9公顷,临时施工场地设有钢筋加工区、珊瑚增殖礁预制区、珊瑚增殖礁堆存区、办公区、生活区和厕所,珊瑚增殖礁预制区主要进行模具的制作与水泥浇灌成型等。珊瑚增殖礁出运码头位于临时场地西北侧,码头与预制场之间距离约40m,出运码头至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25km,至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55km。临时施工场地位置和 (略) 线见图2.2-12,预制场现状见照片2.2-13。



图2.3-1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珊瑚增 (略) 线


图2.3-2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珊瑚增 (略) 线


图2.3-3 人工礁体预制场现状

(5)施工队*

本工程的水工结构方案设计施工均很成熟,项目周边施工队*较多,且技术装备及施工力量雄厚,可以承担施工任务。

2.3.2 施工方案

2.3.2.1 人工礁体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

(1)施工方法

本工程项目施工,主要是钢筋混凝土预制礁体浇筑、路上运输和装船海运至指定海域抛投两个大部分。整个流程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和进度要求同时推进施工。

(2)施工工艺流程

预制混凝土礁体→投放准备工作→礁体装运→礁体投放→竣工验收

① 人工礁体预制

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人工礁体的成型预制。由项目单位组织具有建 (略) 负责人工礁体的建造任务, (略) 负责将礁体制作成型并负责礁体养护,养护结束后按项目规划布局将其运输到指定地点装船投放。 (略) 需对礁体的成分组成及放射性进行取样检测,对礁体的强度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礁体强度满足要求,确保对海洋环境无污染。可根据人工礁体的制作、运输成本调整礁体投放量,需填表记录人工礁体制作、养护时间、造礁数量、责任人等,保留礁体标本。

② 人工礁体堆存

礁体预制完成后堆存于预制场地,场地平坦开阔,具备存放条件, 承载力可满足堆存要求。

③ 人工礁体运输

根据人工礁体预制场与专用码头之间的距离、路况、场地等实际情况,配备运输车和起重吊机对礁体进行*上装载与运输。所有机械均配备专人驾驶操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运行。码头装卸有专人负责,按设计要求将人工预制礁体理选堆放,并预留出装载机械运行通道,保证装船工序的顺利进行。

④ 人工礁体投放

海上运输航行由具有船运资格的船员操作,船员应严格按照海上航行的有关规程。船员负责海上寻找目标海域和事先测量人员做好的海面标记定点锚定,吊装操作人员负责实施投放。

A.礁体投放前按照投放方案,报行政主管部门和海事部门, 由海事部门核准发布航行公告。投放方案应包括投放海域、投放时间、 (略) 线和作业船舶等内容。

B.在投放区边缘布置浮标灯,直到礁体投放完成或特别指定的时间。


图2.3-14 投放浮标

C.人工礁体单体的投放步骤:

a.设定人工礁体单体拟投点的GPS 坐标,并根据设定的GPS 坐标将装载有定位设备的定位船逆流驶至拟投点;

b.先利用定位船上的定位设备在船首找到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再将定位船沿水流方向的逆向驶至船身离开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后将定位船锚泊,然后利用定位船上的定位设备记录船尾的GPS 坐标位置, 并计算出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和船尾的 GPS坐标位置之间的间距,然后再将一系有浮绳的浮球标志物放入水中并持续放绳,直至浮球标志物沿水流方向飘至与船尾的间距等于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和船尾的GPS坐标位置之间的间距;

c.将装载有人工礁体单体及吊放设备的投放船逆流驶至吊放设备与浮球标志物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吊放设备的吊臂长度,而且浮球标志物位于船体首尾之间的中间位置,浮球标志物与船体之间的间距大于准备投放的人工礁体单体的宽度,然后将投放船以首尾抛锚方式锚泊;

d.将投放船上的一个人工礁体单体固定在吊放设备的吊钩上,并使该人工礁体单体着地后能自动脱钩,然后将该人工礁体单体慢速吊离*板,并使其起吊后保持平衡;

e.将吊起的人工礁体单体慢速平移至浮球标志物的正上方;

f.缓慢匀速的将人工礁体单体向下投放至水中,直至人工礁体单体着地并脱离吊钩;其中,在人工礁体单体投放之前先测量水深,并根据所测水深在人工礁体单体投放至其底部接近海底时减缓投放速度,以确保人工礁体单体安全着地;

g.慢速收起吊钩的缆绳;

h.若投放的是由一个以上的人工礁体单体组成的单位人工礁体, 则依次重复执行步骤b、步骤d、步骤e、步骤f、步骤g,直至该单位人工礁体中的人工礁体单体投放完毕;i重复步骤a至步骤h, 直至所有人工礁体单体投放完毕。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D.礁体投放时,由潜水员潜入礁区海底检查礁体是否沉降或倾斜,查明礁体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E.礁体投放完毕后,应清除所有的临时设施,包括浮标灯。整理礁体投放结果(礁体的实际投放位置及编号),绘制平面布局示意图,并明确标注礁区四至界标,礁区建成后,必须在礁区边角设置渔业标志。

⑤ 其他注意事项

A. 人工礁体投放后,要进行多波束勘测和水下影像数据的采集,若发现破损礁体,导致人工礁体无法满足额定要求,该礁体无效, 需重新投放。

B. 监理人员需要对人工礁体实际落水点进行记录,在人工礁体组装、装船、运输、投放等过程均需要由监理人员进行拍照;记录船舶进出港、装船、投放时间;清点每船的礁体类型、数量。

C. 人工礁体单体采用吊运安装,人工礁体单体结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才能吊运安装。

D. 装运预制礁体前,须对预制礁体进行检查、验收,不符合技术要求时应予修整清理。

E. 吊运预制礁体时,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礁体与礁体之间、礁体与驳船之间不得碰撞,不得对构件造成损坏。

F. 人工礁体单体水上运输应采用驳船,并应配套有人工礁体临时出运码头,且人工礁体预制场应尽量靠近人工礁体临时出运码头布置。

G. 人工礁体单体所有吊装过程必须采用4个点吊,投放时施工单位必须配备GPS 定位仪,投放误差不大于5m,且人工礁体单体必须下放到海床底坐床后才能脱钩。

H. 用于人工礁体单体的吊装、运输、投放的驳船、起重船、拖轮、载重平板车、屦带吊车均必须性能良好、船机和人员证照齐全。

I. 礁体投放施工跨台风季时,施工前应做好防台预案。

2.3.2.2 增殖放流工艺流程

苗种选择→确定增殖放流种苗大小和数量→放流→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2.3.3 施工机具设备

本工程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见表2.3-1。

表2.3-1 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用途

1 施工运输船 2000t 1 运输及礁体投放等

2 驳船 600t 1 非机动船,靠泊,接驳

3 机动艇 0.4t 1 应急、救援等偶然使用

4 拖船 441kw 1 动力船,拖动驳船等

5 辅助船 2000kw 1 搭运潜水人员、设备及其它

6 GPS定位系统 1 海上施工位置定位导航

2.3.4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工程量较小,施工工序简单,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须进行详细、科学的施工组织。根据本项目的规模和施工特点,项目施工工期拟定为6个月,项目施工进度安排见表2.3-2。

表2.3-2 施工进度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2022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 总工期

2 施工准备

3 珊瑚增殖礁预制

4 珊瑚鱼类和贝、螺类及海参生物的选育

5 珊瑚增殖礁投放

6 增殖放流

7 竣工验收

2.4项目申请用海情况

本项目用海类型为其他用海,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用海,项目用海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区,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239公顷,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0.6194公顷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修复区0.6196公顷。申请用海年限15年。

2.5项目用海必要性

2.5.1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本项目是贯彻总书记关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2018年4月13日,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中共中央办公厅、 (略) 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要求海南省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制度,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并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海南省认真学总书记关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也指出,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仍需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2)本项目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需要。

从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一张蓝图”创造海南经验,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筑生态“防火墙”;从取消中部 (略) 县GDP考核,到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成立;从率先在地方法规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到再次修正《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从海口“双创” (略) 环境整治破解发展痼疾,到三亚“双修” 创下全国 (略) 修补范例……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为经济社会发展聚集起强劲而延绵的能量。

本项目的开展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的专项整治,其可以很好的推进海南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海南的生态越来越好,推动生态质量只升不降。

(3)本项目是助力儋州打造宜居 (略) 的需要

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在中国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儋州要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 (略) 的基础上,走儋州生态文明的独 (略) 。

本项目作为“海”向生态修复工程,从珊瑚礁修复、增殖放流等多角度出发,通过多举并施的方法,可以较好 (略) 的海洋,达到修复海洋生态的目的,助力儋州打造宜居 (略) 。

(4)本项目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需要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保持稳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珊瑚死亡率、白化率和病害率较低。

珊瑚礁生态环境一直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历史资料缺乏一直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评估的制约因素。基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情况下,相比较2020年的基准值,202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儋州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的受损情况。

珊瑚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敏感,近三十年全球珊瑚礁破坏加剧,我国也不例外。根据国家海洋局 2006-2010 年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专项监测结果,中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区海南,2010 年监测到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只有 21.02%、西沙海域平均只有 11.6%,比 2006 年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到 48%和 83%。因此该区域急需通过人工干预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避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5)本项目是保护、 (略) 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生态休闲旅游,落实国家及海南省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政策的需要

2018年4月11日出台的《中 (略)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提出,“支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起点和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海南省海洋牧场,是海南省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牧场发展战略、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需要。《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琼府〔2016〕116号)提出,“制定并实施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开展近海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编制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科学地指导推进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贯彻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牧场要求、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需要。

通过增殖放流,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 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多年的实践证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5.2项目用海必要性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表明,2022年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增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儋州海域珊瑚礁出现退化迹象。初步判定儋州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出现受损情况。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结果和结论,2009 年-2022 年长达 13 年期间的调查结 (略) 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已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逐渐降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已经很难捕获到。基本说明该调查海域基本上已经不适合白蝶贝的生长繁殖。 (略) 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及海洋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已经不能满足白蝶贝对水质及栖息环境的特殊要求,故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开展的白蝶贝种苗增殖放流工作成效也不明显。

对于洋浦近岸海域而言,近年来针对洋浦近岸的珊瑚礁生态调查并不多,可查的数据也仅有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洋浦近岸海域布设过5个站位,结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的资料与历史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洋浦近岸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1 年,洋浦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在种类数、活珊瑚覆盖率、优势种方面变化不大,但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大型底栖藻类和海水悬浮物明显增加,说明珊瑚生存环境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利用两个年份相同5个站位的数据,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状态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后,综合判定洋浦珊瑚礁生态状况为:受损。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和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2022年5月编制了《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和《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考虑到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洋浦近岸海域岸线的使用情况,洋浦近岸海域的海洋区域类型为港口航运用海,洋浦近岸海域上位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为:允许填海等改变自然属性的海洋工程, 但应减少海洋工程带来的对水动力及生态资源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和损害,保护和保全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加强用海动态跟踪监测的管理,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温水排放温度和扩散范围,避免工业生产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因此洋浦近岸海域并不适合划定生态修复区域,可考虑异地修复。另外,由于儋州和洋浦政务一体化的原因,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体相同, (略) 近岸海域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区域,并在修复内容上与其保持一致,可使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因此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由于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海水水质为一类,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且对比发现该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和硬珊瑚补充量较 2020年的调查有所降低,原有的珊瑚礁生境存在一定的退化情况,珊瑚礁自我恢复能力有限,故选取这两个区域。一是采用人工珊瑚礁体投放的方式来进一步营造珊瑚生长硬质底质,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加速其自然恢复进程。二是在该海域开展多营养层次礁区功能性生物(植食性鱼类、植食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等)的增殖放流,增加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弹性以及稳定性。

本次修复人工礁基投放点的水深以3m 左右为宜,根据调查报告,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主要集中分布在3m-6m等深线附近,因此投放选址尽量接近该数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分别选择0.62公顷区域进行集中投放。

投放鱼类等运动能力强的物种时,可在修复区域中选取单个或少数几个位置作为集中投放点,投放腹足类等运动能力较差的物种时,应在修复区域中进行大范围投放。

采用人工礁基替代技术及基质增强的方法等生境修复方法来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选址定位优先考虑底质为沙质或砂石区投放人工生态礁,复构珊瑚礁多维空间,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为新生珊瑚幼虫附着提供稳固载体,还可为珊瑚礁生物提供庇护、栖息和生活生长空间,促进珊瑚礁生态链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两块修复区分别投放10组单位,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因此,珊瑚增殖礁区用海是必要的。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气象环境概况

本区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全年暖热。受海洋调节影响,冬季干燥少雨,夏季湿润多雨。热带气旋影响较频繁。

根据儋州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5~2014年)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蒸发量、风速、风向、雷暴、雾等观测资料,对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进行统计分析。

1.主要气象特征

表3.1-1为儋州气象特征调查统计表。

表3.1-1 儋州气象特征调查表(统计年限:1985~2014年)

项目 特征值 日期

气温(℃) 年平均气温 23.9

极端最高气温 40.2 2001年4月21日

极端最低气温 3.7 1999年12月24日

1月平均气温 17.8

7月平均气温 28.0

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量 1908.2

年最大降水量 2790.9 2011年

年最小降水量 1192.5 1991年

月最大降水量 921.8 1996年9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 81

年平均风速(m/s) 2.0

年平均大风日数(d) 6级 87.1

8级 9.9

10级 4.4

年平均雷暴日数(d) 97.7

年平均雾日数(d) 14.3


(1)气温特征

儋州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3.9℃,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7.8℃,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2℃。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3月,为40.2℃;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为3.7℃。多年平均各月气温情况见表3.1-2。




表3.1-2 儋州多年各月气温情况单位:℃(统计年限:1985-2014年)

月份 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1 17.8 34.2 5.2

2 19.5 37.4 6.8

3 22.1 38.7 5.3

4 25.5 40.2 13.0

5 27.2 39.2 17.5

6 28.2 38.6 19.4

7 28.0 38.2 20.6

8 27.3 36.6 21.2

9 26.2 35.9 18.0

10 24.5 34.2 12.2

11 21.7 34.2 9.3

12 18.6 33.2 3.7

年 23.9 40.2 3.7

(3)降水特征

(略)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8.2mm。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5-10月,范围在201.2-339.6mm波动,其中8月降水量最多,为339.6mm。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相对较少,小于84.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月降水量最少,为16.6mm。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见表3.1-3。

表3.1-3 儋州多年各月降水量(单位:mm)(统计年限:1985-2014)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降水 16.6 20.9 43.9 82.5 244.2 201.2 272.9 339.6 312.0 245.7 84.5 43.9 1908.2

(略) 年平均大雨以上(日降水量≥25mm)降水日数为22.91天,主要在5-10月。 (略) 年平均暴雨以上(日降水量≥50mm)降水日数为8.58天,主要在5-10月。 (略) 年平均大暴雨以上(日降水量≥100mm)降水日数为1.9天,除了1月、2月、3月和12月其余各月均出现过大暴雨,10月最多,为0.47天。

(3)风况

① 平均风速

(略) 年平均风速为2.0m/s。风速的月变化不大,5月平均风速最小,为1.9m/s,10月平均风速最大,为2.2m/s,见表3.1-4。

表3.1-4 儋州各月平均风速(单位:m/s)(统计年限:1985-2014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风速 2.1 2.0 2.1 1.9 1.9 1.9 2.0 1.8 1.9 2.2 2.1 2.0 2.0

② 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

(略) 年最大风速约19.0m/s,出现在10月,大于15m/s的风速主要集中在6-10月。

(略) 年极大风速为28.3m/s,出现在9月。儋州站在7月和9月出现了超过24m/s(相当于10级)以上的大风。1997年8月开始有极大风速的记录。

③ 大风日数

儋州全年6级(10.8 m/s)以上大风天数为87.1d,8级(17.2 m/s)以上大风天数为9.9d,10级(25.5 m/s)以上大风天数为4.4d。其中6级以上大风分布天数各月较为平均,8级以上2月、6月和10月较多,其余各月平均都在1d以下,10级以上大风2月最多,为1.5d,1月、3月、5月和12月没有出现10级以上的大风。其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基本为台风影响造成。

④ 最多风向及频率

(略) 年最多风向及频率分布见图3.1.1-1。由图可以看出,儋州站年最多风向频率是东北风,为11.9%,次多风向是南风,频率为11%。由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风向以东北风-南风为主导。西南偏西风频率最低,为1.6%。

从季节演变来看,春季(3-5月)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夏季(6-8)主导风向演变为南风占优,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主导风向变化,东北风和东风为主导风向。可以看出,春夏季节儋州主要由偏南风控制,秋冬季节主要由偏北风控制。

(4)日照时数

(略)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6.7h,5-8月日照充足,月日照时数在200h以上,12月至次年2月日照较少,月平均不足120h。

(5)相对湿度

(略) 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81%,平均相对湿度的月变化不大,范围在78-85%之间变化,4-7 月相对湿度相对较小。








图3.1-1 (略) 多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2.主要灾害性天气

(略) 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暴雨、龙卷、雾、雷暴和大风引起的风暴潮等。在这些灾害性天气中又以热带气旋的影响最为严重;受地形、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强对流天气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1)热带气旋

根据1985-2014年的资料统计,影响儋州的台风共有23个,其中超强台风2个,强台风5个,且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都是从2008年之后发生的。通常在热带气旋影响本地区时会出现大风、强降水、海上巨浪和沿岸风暴潮过程,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每年6~10月为热带气旋影响盛期,尤以7~9月为最多,占影响总数的87.5%。2014年7月22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在 (略) 翁田镇沿海登*,登*风力达17级,台风风速60米/秒,受其影响,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是1973年以来最严重的风暴;2014年9月16日台风“海鸥”在 (略) 翁田镇沿海登*,登*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3级,台风风速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

(2)雷暴

(略) 除却1月份几乎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出现,多年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为97.7天左右。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份,占全年的83.8%。

(3)雾

(略) 一年四季均有雾日出现,多年年平均雾日为14.3天左右。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4月份,占全年的86.7%。

(4)灾害性海浪

根据《2018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南海出现浪高大于4米的日数共53天,浪高大于3米的日数共137天。2018年因台风(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16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40天,冷空气与台风共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3天,与2017年对比,因台风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明显减少。表3.1-5 2018年南海巨浪日数分布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浪高≥4米日数 9 9 3 3 0 1 1 5 3 3 5 11 53

浪高≥3米日数 17 18 11 4 0 9 13 16 11 11 9 18 137


图3.1-2 2018年各月南海巨浪日数统计图

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9个台风,较常年(1981年~2015年)平均值25.5个多3.5个;有9个台风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其中强热带风暴级别以上有5个,有2个台风登*海南岛。


图3.1-3 2018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

2018年进入南海的台风个数较2017年少,强度偏弱,引发的巨浪及以上日数较2017年明显减少。

3.1.2水文环境概况

3.1.2.1潮汐

(1)基面关系:潮位以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该基面在85国家高程基准下1.328m,洋浦各基面关系如图3.1-4所示。


图3.1-4 洋浦各基面关系图(单位:m)

(2)潮汐性质及潮位特征值

本海域潮波由南海潮波经北部湾南部传入而至,经地形和底摩擦作用而形成,潮波系统与北部湾属同一系统。洋浦站潮性系数F为7.94,依照潮汐分类标准,洋浦湾海域的潮汐属于以全日潮为主的性质,平均潮差为1.8m~2.0m 左右,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其工程海域潮汐特征值见表3.1-6。

表3.1-6 洋浦湾潮位特征值表

验潮站项目 洋浦湾内验潮水尺(m) 洋浦短期实测(m) 洋浦港(m)

潮位 最高潮位 4.06 4.38 3.80

发生日期 1976.11.25 2004.12 /

最低潮位 0.24 -0.09 0.22

发生日期 1976.12.23 2005.6 /

平均海平面 1.91 1.86

平均高潮位 2.76 3.18 3.00

平均低潮位 1.10 -0.83 0.88

潮差 最大潮差 3.60(1976.12) 4.44(2004.12) 3.49

平均潮差 1.81 1.91 2.11

历时 平均涨潮历时 12:1

平均落潮历时 9:36

统计时段 1975.10-1981.8 2004.11-2005.10 2008.03.14-24

3.1.2.2波浪

本报告 (略) 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一年的观测资料,测波点位于神尖角外-20m等深线附近(北纬19°46′48.00″,东经109°07′24.00″),在拟建项目西北方向约10km。使用仪器为中国海洋大学生产的波浪浮标。

用洋浦一年的实测波浪资料绘制年分向频率玫瑰图、H4%、T4%、H1/3及T1/3的各级各向玫瑰图(见图3.1-5~图3.1-6)。

(1)本海区常浪向为NE,频率为8.47%,其次为NNE,频率为7.85%。强浪向为NE,观测期间,受2005年第18号台风(达维)影响,测到最大波高7.10m,其波向为WSW。

(2)波型:洋浦海域波型以风浪为主,大约占80%,风涌混合浪占20%左右。夏季风浪更多,约占90%左右,冬春季约占70%~80%。

(3)波高:海区年平均波高0.36m,冬季的平均波高最大,平均为0.40m,春季次之,平均0.38m,夏秋季最小,为0.33m。

(4)周期:海区常见的周期(T1/3)为4.0S~6.0S,频率70.97%,大于6S的周期只占18.89%,大于8S的仅占1.22%。


图3.1-5 洋浦站波浪年分向频率玫瑰图

图3.1-6a 洋浦H4%分向分级玫瑰图图3.1-6b 洋浦H1/3分向分级数据对应的图

图3.1-6c 洋浦T4%分向分级玫瑰图图3.1-6d 洋浦T1/3分向分级数据对应的图

3.1.2.3海流

(1)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流

① 调查站位

海南 (略) 于2022年7月14日~15日大潮期在海头附近海域开展水文调查工作,共设定4个海流观测站,2个临时潮位站随船25小时观测。本次设定4个海流观测站,4条船同时作业进行观测,在当地大潮期进行一个周日(25小时)的流速、流向分层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为2022年07月14日12:00~15日13:00。各站位水深分别为C1:15m,C2:22m,C3:14m,C4:18m。根据水深,采用六点法(表层、0.2H、0.4H、0.6H、0.8H、底层),其中表层为距表面0.5m、底层为离底1.0m,H为瞬时水深,每层停留3分钟,采样的时间间隔是1个小时。调查站位见表3.1-7和图3.1-7。

② 潮汐特征

根据实测潮位数据,通过水准测量,将潮高基面统一转化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得到潮位观测结果。图3.1-8为各站潮位过程曲线图。分析本海区潮汐特征如下:

观测期间潮汐为全日潮型,观测期间潮汐仅有一个高潮和一个低潮,观测时段C1站高潮时出现于14日16: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上2.64m,低潮时出现于15日04: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下1.62m,最大涨潮潮差2.69m,最大落潮潮差4.26m;C4站高潮时出现于14日16: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上2.66m,低潮时出现于17日04:4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下1.59m,最大涨潮潮差2.71m,最大落潮潮差4.25 m;从图3.1-8可看出,潮汐的涨、落潮历时不相等,经过统计C1涨潮历时为13小时00分,落潮历时为12小时00分;C4站涨潮历时为12小时50分,落潮历时为12小时10分。


图3.1-8 观测期间潮位过程曲线图

③ 海流特征

根据大潮期在观测海域进行潮流调查提供的结果,将实测资料整理成流速、流向报表,C1、C2采取潮位C1整点观测资料,C3、C4采取潮位C4整点观测资料,绘制出大潮期各站流速、流向分布图、大潮期各层潮流矢量图以及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图3.1-9~图3.1-23),并对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进行统计,见表4-1,分析观测期间工程海域潮流特征如下:

A.观测海域不同站位潮流流向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各站位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方向。

B.从潮流流速平面分布上看C1、C2号站潮流流速略大于C3、C4号站的潮流流速;从流速垂线分布上看,各站表、中、底流速随潮型的不同略有差异。

C.涨潮最大流速为89.0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C2号站0.6H层。落潮最大流速为86.2cm/s,流向为SW向,出现在C1号站0.4H层。各站表层流速介于6.2cm/s~81.0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4.0cm/s~82.4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1.8cm/s~88.2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3.4cm/s~89.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2.3cm/s~87.3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6~85.8cm/s之间。

D.从流速最大值来看,C1、C3号站落潮各层流速最大值大于涨潮各层流速最大值,C2号站涨潮各层流速最大值大于落潮各层流速最大值,涨、落潮潮流流速最大值最大相差20.0cm/s,出现在C3号站0.2H层;从各站潮流平均流速上看,C1、C2、C4号站位涨潮各层流速平均值均略强于落潮各层流速平均值,C3号站位落潮各层流速平均值均略强于涨潮各层流速平均值,涨、落潮各层潮流流速平均值最大相差13.5cm/s,出现在C2号站0.6H层。

表3.1-8 实测海流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统计表

站号 参数值 潮段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CL01 最小值 涨潮 35.*.*.*.*.*.849

落潮 6.*.*.*.*.*.7144

CL02 涨潮 28.1 347 12.5 283 4.6 271 7.8 143 10.7 139 12.6 119

落潮 13.0 228 14.2 179 15.4 63 11.7 94 8.9 152 8.8 234

CL03 涨潮 11.2 204 9.3 163 9.4 67 7.9 44 9.2 43 4.0 50

落潮 8.1 262 6.6 303 7.5 269 4.5 177 6.2 233 3.6 159

CL04 涨潮 22.6 289 20.5 240 16.5 52 8.7 60 2.3 131 4.2 168

落潮 9.6 255 7.5 209 7.7 285 3.4 167 7.2 60 9.8 69

CL01 最大值 涨潮 72.*.*.*.*.*.170

落潮 80.*.*.*.*.*.6242

CL02 涨潮 81.0 59 85.4 65 88.2 62 89.0 77 87.3 67 85.8 69

落潮 72.5 246 80.5 255 80.1 252 76.4 245 71.8 243 66.3 235

CL03 涨潮 44.8 83 47.0 85 47.5 85 43.2 77 37.5 86 34.1 88

落潮 58.4 245 67.1 244 59.8 248 58.5 255 55.8 243 48.3 243

CL04 涨潮 79.4 66 80.6 71 78.9 69 71.7 62 65.9 60 72.9 60

落潮 70.6 249 74.6 243 74.3 244 72.7 236 70.3 241 66.2 238

CL01 平均值 涨潮 59.0-- 57.7-- 56.3-- 53.7-- 53.2-- 47.9--

落潮 46.1-- 44.9-- 44.0-- 43.8-- 42.7-- 41.9--

CL02 涨潮 58.3 -- 57.9 -- 55.6 -- 53.8 -- 52.5 -- 49.1 --

落潮 46.9 -- 48.4 -- 45.1 -- 40.3 -- 39.2 -- 36.6 --

CL03 涨潮 25.9 -- 26.6 -- 26.5 -- 28.1 -- 24.8 -- 19.3 --

落潮 35.8 -- 37.0 -- 35.2 -- 30.8 -- 28.0 -- 23.9 --

CL04 涨潮 47.9 -- 48.1 -- 46.8 -- 44.4 -- 41.4 -- 40.1 --

落潮 40.1 -- 41.1 -- 41.0 -- 38.1 -- 38.7 -- 38.0 --



图3.1-9 C1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0 C2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1 C3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2 C3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3 大潮期各站表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4 大潮期各站0.2H层潮流矢量图图3.1-15 大潮期各站0.4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6 大潮期各站0.6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7 大潮期各站0.8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8 大潮期各站底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9 大潮期各站垂线平均潮流矢量图


图3.1-20 C1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1 C2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2 C3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3 C4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④ 余流

余流主要是由热盐效应、风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流动,它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表3.1-9为观测期间各站余流分析成果表,图3.1-24给出了观测期间各站的余流玫瑰图。现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本次观测该海区的余流特征如下:

各站余流差异较大,季节因素和潮型对其影响较多。从垂线平均来看,C1、C2、C4号站余流流向为ENE向,C3号站余流流向为SSW向;垂线余流流速最大为13.3cm/s,出现在C1号站;最小为3.9cm/s,出现在C3号站。各站表层余流流速在5.3~16.4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5.2~14.4cm/s,0.4H层流速介于4.9~13.7cm/s,0.6H层流速介于4.5~14.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4.1~13.1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6~12.2cm/s之间。

表3.1-9 各站余流流速、流向统计表

站号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C1 16.4 86 14.4 87 13.7 92 12.2 87 12.7 89 11.2 98 13.3 89

C2 11.9 36 10.2 57 12.3 65 14.0 74 13.1 75 12.2 77 12.1 66

C3 5.3 220 5.2 225 4.9 197 4.5 151 4.1 145 3.6 164 3.9 185

C4 9.6 33 10.7 50 11.9 61 11.9 63 10.2 71 11.0 75 10.8 60


图3.1-24 大潮期各站余流矢量图

(2)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流

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文调查资料引用海南 (略) 编制的《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水文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① 调查站位

海南 (略) 于2021年03月27日~28日大潮期在儋州附近海域开展水文调查工作,布设8个海流观测站(包含2个潮位观测站),8条船同时作业进行观测,在当地大潮期进行一个周日(26小时)的流速、流向分层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为2021年03月27日12:00~28日13:00。调查站位坐标及调查站位分布见表3.1-10和图3.1-25。

② 潮汐特征

根据实测潮位数据,通过水准测量,将潮高基面统一转化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摘取高、低潮位资料统计大潮期间各站潮汐特征值,图3.1-26为各站潮位过程曲线图。分析本海区潮汐特征如下:

观测期间潮汐为全日潮潮型,一个观测周日内有一个高潮一个低潮。从图3.1-26可看出,经过统计,DL01站涨潮历时为16小时10分,落潮历时为8小时50分,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高低潮潮差为2.60m;DL07站涨潮历时为14小时10分,落潮历时为10小时50分,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高低潮潮差为2.52m;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潮汐日不等现象显著。



图3.1-26 观测期间潮位过程曲线图

③ 海流特征

根据大潮期在观测海域进行潮流调查提供的结果,将实测资料整理成流速、流向,DL01、DL02、DL03、DL04采取DL01站潮位整点观测资料,DL05、DL06、DL07、DL08采取DL07站潮位整点观测资料,绘制出大潮期各站流速、流向分布图及大潮期各层潮流玫瑰图(图3.1-27~图3.1-41),并对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进行统计,见表3.1-11,分析观测期间工程海域潮流特征如下:

A. 观测海域不同站位潮流流向基本为往复流动,DL01、DL02、DL04站往复流特征较明显,为西南-东北向。DL03、DL05、DL06、DL07、DL08站受地形波浪等影响,潮流流向较发散。总体上,各站位潮流随深度变化无明显变化,流向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B. 从潮流流速平面分布上看,DL02、DL04、DL06站潮流流速明显大于位于DL01、DL03、DL05、DL07、DL08站的潮流流速;从流速垂线分布上看,各站表、中、底流速虽然随潮型的不同略有差异,表层略大于中层和底层,但差值不大。

C. 涨潮最大流速为76.2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DL02站02H层。落潮最大流速为73.8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DL02站0.6H层,各站表层流速介于3.4cm/s~70.1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3.7cm/s~76.2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6.9cm/s~75.4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4.4cm/s~76.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3.4cm/s~75.7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5~71.6cm/s之间。

D. 从流速最大值来看,DL03、DL05站涨潮流速各层最大值大于落潮流速最大值,DL05站涨潮流速各层最大值小于落潮流速最大值,各站位涨、落潮流强度相差不大。涨、落潮潮流流速最大值最大相差22.0cm/s,出现在DL04站0.4H层;从各站潮流平均流速上看,DL01、DL02、DL05、DL06站位落潮流流速各层平均值均略强于涨潮流速平均值,DL03站位落潮流流速各层平均值小于涨潮流速平均值。涨、落潮潮流流速平均值最大相差12.0cm/s,出现在DL01站底层。

表3.1-11 实测海流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统计表

站号 参数值 潮段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DL01 最小值 涨潮 8.6 104 -- -- -- -- 5.3 186 -- -- 3.5 240

落潮 10.7 233 -- -- -- -- 9.0 220 -- -- 12.2 63

DL02 涨潮 10.5 193 11.7 279 6.9 252 7.6 49 8.5 50 7.4 74

落潮 14.9 160 15.2 156 8.8 106 5.9 151 4.0 193 3.6 189

DL03 涨潮 5.5 161 -- -- -- -- 5.3 181 -- -- 5.7 106

落潮 7.7 268 -- -- -- -- 6.1 217 -- -- 8.4 294

DL04 涨潮 21.6 339 21.9 264 23.0 321 18.4 260 15.1 263 5.6 231

落潮 9.4 62 7.1 90 13.8 313 10.2 91 7.4 87 5.6 108

DL05 涨潮 6.7 130 5.4 237 7.1 272 4.4 231 7.7 263 4.8 271

落潮 12.8 58 8.5 50 6.5 167 6.8 120 4.4 126 4.1 121

DL06 涨潮 9.8 121 11.8 117 11.9 289 7.7 235 9.2 42 5.0 175

落潮 14.7 256 7.8 226 10.9 236 5.0 158 3.4 220 8.8 251

DL07 涨潮 4.3 190 -- -- -- -- 8.0 126 -- -- 8.0 234

落潮 4.8 238 -- -- -- -- 7.1 268 -- -- 6.7 306

DL08 涨潮 9.1 195 6.1 144 -- -- 5.9 297 6.2 255 7.0 229

落潮 3.4 152 3.7 120 -- -- 7.2 285 10.1 305 8.1 301

DL01 最大值 涨潮 46.6 71 -- -- -- -- 45.9 266 -- -- 35.0 71

落潮 43.4 235 -- -- -- -- 40.7 251 -- -- 46.7 233

DL02 涨潮 67.1 63 76.2 65 75.4 61 76.0 61 75.7 60 71.6 60

落潮 70.1 67 72.4 65 73.0 65 73.8 66 71.5 63 69.1 63

DL03 涨潮 43.9 83 -- -- -- -- 47.1 92 -- -- 49.2 99

落潮 33.3 97 -- -- -- -- 32.2 91 -- -- 30.9 91

DL04 涨潮 59.3 279 55.9 279 51.7 71 62.8 72 67.5 78 66.8 80

落潮 48.7 69 63.6 77 73.7 76 73.1 76 71.4 77 70.4 79

DL05 涨潮 43.2 171 41.8 141 38.7 124 37.2 149 44.4 154 34.6 128

落潮 32.8 332 35.8 334 33.7 313 34.4 292 29.7 293 31.0 305

DL06 涨潮 48.7 122 44.8 48 43.4 297 51.5 294 59.6 293 53.2 302

落潮 59.0 204 49.3 129 45.1 334 54.4 329 48.8 338 45.4 341

DL07 涨潮 20.0 289 -- -- -- -- 18.1 182 -- -- 16.8 280

落潮 25.8 39 -- -- -- -- 23.8 147 -- -- 21.1 299

DL08 涨潮 23.8 193 24.2 42 -- -- 24.4 40 26.4 48 27.2 58

落潮 23.0 23 43.7 37 -- -- 40.3 166 31.1 175 30.8 193

DL01 平均值 涨潮 24.0 -- -- -- -- -- 20.7 -- -- -- 16.9 --

落潮 31.3 -- -- -- -- -- 28.4 -- -- -- 29.0 --

DL02 涨潮 32.0 -- 31.6 -- 29.8 -- 27.8 -- 27.8 -- 25.6 --

落潮 36.5 -- 43.1 -- 37.7 -- 37.2 -- 35.1 -- 32.7 --

DL03 涨潮 21.2 -- -- -- -- -- 19.0 -- -- -- 22.4 --

落潮 15.2 -- -- -- -- -- 15.7 -- -- -- 17.4 --

DL04 涨潮 42.3 -- 37.6 -- 33.6 -- 31.1 -- 28.1 -- 21.6 --

落潮 33.0 -- 35.7 -- 36.4 -- 35.4 -- 34.0 -- 31.5 --

DL05 涨潮 17.8 -- 17.5 -- 18.5 -- 19.3 -- 19.8 -- 17.7 --

落潮 26.1 -- 25.2 -- 22.1 -- 22.1 -- 20.4 -- 18.5 --

DL06 涨潮 34.0 -- 32.1 -- 29.6 -- 27.2 -- 25.1 -- 21.8 --

落潮 38.3 -- 33.1 -- 31.4 -- 28.7 -- 26.7 -- 23.5 --

DL07 涨潮 12.4 -- -- -- -- -- 13.3 -- -- -- 12.1 --

落潮 14.1 -- -- -- -- -- 13.0 -- -- -- 13.9 --

DL08 涨潮 17.5 -- 15.3 -- -- -- 14.4 -- 13.7 -- 13.4 --

落潮 14.4 -- 18.3 -- -- -- 19.2 -- 18.2 -- 17.4 --


图3.1-27 DL01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28 DL02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29 DL03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0 DL04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1 DL05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2 DL06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3 DL07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4 DL08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5 大潮期各站表层潮流玫瑰图


图3.1-36 大潮期各站0.2H层潮流玫瑰图图3.1-37 大潮期各站0.4H层潮流玫瑰图

图3.1-38 大潮期各站0.6层潮流玫瑰图图3.1-39 大潮期各站0.8层潮流玫瑰图


图3.1-40 大潮期各站底层潮流玫瑰图 图3.1-41 大潮期各站垂线平均潮流玫瑰图

④ 余流

余流主要是由热盐效应、风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流动,它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表3.1-12为观测期间各站余流分析成果表,图3.1-42给出了观测期间各站的余流玫瑰图。现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本次观测该海区的余流特征如下:

各站余流差异较大,季节因素和潮型对其影响较多。从垂线平均来看,DL01、DL07、DL08余流流向为SSW向,DL02余流流向为ENE向,DL03余流流向为ESE向,DL04、DL05余流流向为WNW向,DL06余流流向为SSE向,垂线余流流速最大为9.2cm/s,出现在DL03站;最小为1.9cm/s,出现在DL06站。各站表层余流流速在2.8~17.9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3.0~13.6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4.5~8.4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0.7~10.1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1.7~10.3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0.9~10.7cm/s之间。

表3.1-12 各站余流流速、流向统计表

站号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DL01 4.0 176 -- -- -- -- 0.7 193 -- -- 3.0 204 2.5 188

DL02 3.7 162 3.6 84 4.5 55 7.1 60 10.3 47 10.7 54 5.8 62

DL03 7.5 127 -- -- -- -- 10.1 110 -- -- 10.7 93 9.2 108

DL04 17.9 280 13.6 282 8.4 293 7.2 311 4.7 350 7.4 57 7.5 300

DL05 9.1 297 7.3 320 6.2 309 5.1 285 3.3 231 3.0 220 4.8 291

DL06 10.6 117 6.2 93 4.6 236 2.6 298 1.7 215 0.9 240 1.9 137

DL07 2.8 199 -- -- -- -- 4.2 176 -- -- 4.1 224 3.5 200

DL08 5.4 224 3.0 202 -- -- 5.3 199 5.0 187 5.4 169 4.5 193



图3.1-42 大潮期各站余流玫瑰图

⑤ 悬沙

各站各层含沙量特征值见表3.1-13,各站涨落潮含沙量分布见表3.1-14,分析工程区含沙量有如下特征:

A.观测期间工程区含沙量平均值介于18.7~41.3mg/L之间,DL07站涨、落潮期平均含沙量略大于DL01、DL02、DL03、DL04、DL05、DL06、DL08站;

B.观测站含沙量浓度最大出现在DL07站底层,为55.0mg/L,最小值出现在DL08站0.2H层,为10.1mg/L;

C.DL07站垂线平均含沙量略大于DL01、DL02、DL03、DL04、DL05、DL06、DL08站垂线含沙量平均值。

表3.1-13 各站各层含沙量特征值表(单位:mg/L)

站号 特征值 表层

中层

10.8

12.2

28.8

23.1

19.6

18.00.2H 0.4H 0.6H 0.8H 底层

DL01 最小值 16.5 -- -- 15.6 -- 15.6

最大值 27.3 -- -- 26.8 -- 27.1

平均值 21.5 -- -- 21.6 -- 21.0

DL02 最小值 14.8 13.1 12.1 11.3 13.3 16.0

最大值 29.5 29.2 29.4 29.9 27.9 28.6

平均值 21.0 21.6 20.4 20.8 21.6 22.4

DL03 最小值 22.3 -- -- 24.0 -- 21.9

最大值 34.0 -- -- 33.8 -- 32.2

平均值 28.1 -- -- 28.9 -- 28.8

DL04 最小值 12.8 12.5 12.3 13.6 12.1 16.1

最大值 28.1 29.5 29.8 30.3 29.4 30.4

平均值 20.9 21.5 22.9 21.1 21.8 24.3

DL05 最小值 12.9 13.5 11.4 15.3 14.4 13.1

最大值 43.0 36.8 35.7 31.5 25.3 33.4

平均值 21.7 20.5 20.5 21.0 20.7 21.0

DL06 最小值 17.8 17.0 16.4 19.8 17.0 19.2

最大值 33.2 32.6 30.9 32.5 34.7 35.8

平均值 23.9 22.6 23.0 24.8 25.2 26.5

DL07 最小值 30.3 -- -- 32.5 -- 30.8

最大值 50.7 -- -- 51.0 -- 55.0

平均值 41.3 -- -- 40.6 -- 41.3

DL08 最小值 10.2 10.1 -- 10.5 10.6 11.6

最大值 36.1 30.7 -- 30.5 34.8 31.4

平均值 20.8 19.4 -- 18.7 20.9 20.7

















表3.1-14 涨落潮期含沙量最大值(单位:mg/L)

站号 涨、落潮期 最大含沙量 出现位置 平均含沙量

DL01 涨潮 27.1 底层 20.7

落潮 27.3 表层 22.5

DL02 涨潮 29.5 表层 19.8

落潮 29.9 0.6H 23.6

DL03 涨潮 34.0 表层 28.0

落潮 34.0 表层 29.5

DL04 涨潮 29.8 0.4H 22.0

落潮 30.4 底层 22.4

DL05 涨潮 43.0 表层 21.7

落潮 31.5 0.6H 19.9

DL06 涨潮 34.7 0.8H 22.7

落潮 35.8 底层 26.2

DL07 涨潮 55.0 底层 41.7

落潮 51.8 底层 40.3

DL08 涨潮 31.2 底层 19.3

落潮 36.1 表层 21.9

3.1.3地形地貌

(略) 大约以北纬 19°40′为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组成。南部属印支穹窿构造,形成波状低丘陵, 主要露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寒武系陀烈群变质岩、白垩系板万群和少部第四纪海相地层。南部有铁、锡、水晶和石灰石等矿藏。北部属雷琼沉降带之南端,形成缓坡阶层。主要露出新生代晚期喷出的玄武岩和第四纪海相地层。第四纪海相沉积层有褐煤、石英砂、油页岩和重晶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略) 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 (略) 面积 76%,平原占 23.6%,山区占 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 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9.52公里,曲折绵亘。

(略) 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港、干冲港、白马井港、排浦港、海头港、新英港、峨蔓港、泊潮港等。沿海海域有潮涨而被潮汐淹没的磷枪石岛(大铲礁)。

(略) 近岸海域表层主要的沉积物类型为砾质砂、含砾砂和砂质砾,占比分别达到 32%、29%和 26%。此外,还有少量砂、砾和含砾泥质砂。

洋浦地区地处临高隆起带,属于雷琼凹陷的一部分,由于火山熔岩流动到海岸地带,后受长期风化侵蚀,岸线表现为犬牙错状,并显现陡崖。洋浦经济开发区由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阶地平原组成, 呈现西北稍高、东南稍低、平坦开阔的地形。地质基础由“湛江群” 粘土、砂质垆姆、玄武岩和石英砂构成,具有较高的建筑承载力。

洋浦湾总面积约109km2,整个洋浦湾东西长约26km,南北宽约16.5km;新英湾和洋浦湾共同构成洋浦潮汐通道海湾。洋浦湾潮汐通道是一条长度约 8.2km、宽度 600m 左右、水深10~20m 的弧形深槽,最深处在24m 以上;拦门沙最浅处水深 5m,水深小于8.5m的长度约3.5km。

洋浦湾和新英湾为一深入内*的溺谷型海湾,其东、南、北三面皆为 10-30m 台地环抱。北岸都是玄武岩构成的陡峭海岸,高度为 10m 左右;西北侧岸段则在火山熔岩的基础上发育一条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狭长沙嘴,长度达2.8km,并与其南侧的小铲珊瑚礁屿相毗邻,构成了海湾西北侧的洋浦鼻(咀)岸段;海湾东 (略) 至白马井岬角的岸段,是由湛江组和北海组的疏松沉积层构成的台地,海浊崖发育,高度在 10m 左右,显示出侵蚀后退的标志。海蚀崖前缘是一片由湛江组地 (略) ,其上覆盖着淤泥质砂、砾沉积物,构成海湾的南部浅滩-洋浦大浅滩,低潮时可出露,大浅滩中部发育有宽浅的潮流通道。洋浦浅滩北侧还有一条发育良好的潮汐通道, 即洋浦深槽,水深最大处可达20m以上。

3.2海洋生态概况

3.2.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2.1.1 南华村近岸海域水质环境

(1)站位布设

南华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引用《 (略) 海花岛岸滩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现状秋季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1年10月)。海南 (略) 于2021年9月02日~10日在项目附近海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27个,海洋沉积物监测站位17个,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站位17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17个,海洋生物质量监测站位17个,潮间带生物调查3条断面。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21年09月02~03日,渔业资源调查时间为2021年09月09~10日,潮间带生物采样时间为2021年09月05~06日。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


(2)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要素包括透明度、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悬浮物、砷、汞、铜、铅、锌、镉、铬,共19项。

所有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GB/*)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方法见表3.2-2。

表3.2-2 调查分析方法

类别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检出限 检测标准(方法)名称


质 水温 表层温度表法 --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 海水分析》

(GB *.4 -2007)

盐度 盐度计法 --

pH pH计法 --

透明度 透明度盘法 --

化学需氧量 碱性高锰酸钾法 --

溶解氧 碘量法 --

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3.5μg/L

悬浮物 重量法 --

氨氮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

亚硝酸盐 萘*二胺分光光度法 --

硝酸盐 镉柱还原法 --

活性磷酸盐 磷钼蓝比色法 --

硫化物 亚*基蓝分光光度法 0.2μg/L

汞 原子荧光法 0.007μg/L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2μg/L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3μg/L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1μg/L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μg/L

砷 原子荧光法 0.5μg/L

(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中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和《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中水质要求,若执行标准不一致,按严格要求执行,见表3.2-3。

表3.2-3 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及执行水质标准一览表

调查站位 《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 《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最终执行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目标

1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洋浦工业用水区 三类 三类

2 / /

3 / /

4 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5 南华港-白马井旅游休闲娱乐区 一类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一类

6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洋浦工业用水区 三类 三类

7 / /

8 / /

9 大铲礁保留区 维持现状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二类

10 / / 维持现状

11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 / 三类

12 / /

13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14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 / 三类

15 / /

16 / /

17 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 二类 海头-观音角养殖区 二类 二类

18 / /

19 海南岛近海农渔业区 一类 / / 一类

20 / /

21 新英湾旅游休闲娱乐区 二类 新英湾养殖区 二类 二类

22

23 白马井农渔业区 二类 白马井港区 三类 二类

24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白马井港区 三类 三类

25 南华港-白马井旅游休闲娱乐区 一类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一类

26 大铲礁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27 / / 维持现状

②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所推荐的单项水质参数法进行评价。

A. 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式中:Si,j — i污染物在j点的污染指数;

Ci,j — i污染物在j点的实测浓度,mg/L;

Cs,j — 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B. DO的标准指数为:

式中:SDO,j —溶解氧的标准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因子超标;

DOj —溶解氧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DOs —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对于河流,DOf=468/(31.6+T);

对于盐度比较高的湖泊、水库及入海口、近岸海域,DOf =(491-2.65S)/(33.5+T);

S—实用盐度符号,量纲为1;

T—水温,℃。

C. pH的标准指数为:


其中:,

式中:SpH —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

pH —测站评价因子的实测值;

pHsu —pH评价标准的上限值;

pHsd —pH评价标准的下限值;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

④ 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工程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2-4,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见表3.2-5。

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站位的各项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砷、汞、铜、铅、锌、镉、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调查海域水质良好。

表3.2-4 南华村近岸海域各站位水质监测结果

站号 采样

层次 采样

水深

(m) 水温

(℃) 透明度

(m) 盐度 pH 溶解氧

(mg/L) 化学需氧量

(mg/L) 硝酸盐

(mg/L) 亚硝酸盐

(mg/L) 氨氮

(mg/L) 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mg/L) 石油类

(mg/L) 悬浮物

(mg/L) 镉

(μg/L) 铜

(μg/L) 汞

(μg/L) 铅

(μg/L) 锌

(μg/L) 砷

(μg/L) 总铬(μg/L)

1 表 0.5 30.5 2.7 32.619 8.12 6.3 0.46 0.02 0.0006 0.0324 0.053 0.0032 0.0072 19.2 0.12 0.4 0.035 0.27 13.7 0.8 nd

底 21.5 30.2 32.786 8.06 6.08 0.52 0.014 0.0012 0.0305 0.0457 0.0034 -- 23.1 0.12 0.6 0.012 0.18 11.0 0.9 nd

2 表 0.5 30.6 2.8 32.568 8.13 6.58 0.53 0.007 0.0004 0.0267 0.0341 0.004 0.0109 20.6 0.02 1.1 0.019 0.18 12.5 0.9 nd

10m 10 30.5 32.605 8.13 6.63 0.53 0.012 0.0003 0.0254 0.0377 0.004 -- 11.5 0.04 1.1 0.023 0.23 13.1 0.8 nd

底 25.2 30.3 32.682 8.12 6.01 0.49 0.012 0.0003 0.0284 0.0407 0.0037 -- 20.1 0.08 0.8 0.025 0.23 10.2 0.9 nd

3 表 0.5 30.8 2.7 32.643 8.17 6.38 0.49 0.017 0.0003 0.0524 0.0697 0.0031 0.0139 19.4 0.1 0.6 0.025 0.23 11.9 0.9 nd

10m 10 30.6 32.625 8.17 6.36 0.45 0.01 0.0003 0.0504 0.0607 0.0037 -- 11.1 0.17 0.7 0.027 0.23 11.9 0.9 nd

底 23.6 30.4 32.632 8.17 6.36 0.52 0.014 0.0003 0.0352 0.0495 0.0031 -- 19.6 0.07 0.6 0.028 0.23 10.8 0.9 nd

4 表 0.5 30.8 3.4 32.556 8.17 6.54 0.49 0.016 0.0005 0.0335 0.05 0.0023 0.007 18.9 0.19 0.4 0.032 0.09 9.0 0.9 nd

底 21.8 30.5 32.575 8.18 6.49 0.48 0.012 0.0004 0.0348 0.0472 0.0031 -- 20.3 0.13 0.3 0.033 0.14 12.5 0.9 nd

5 表 0.5 30.2 1.5 32.429 8.13 6.08 0.63 0.013 0.0003 0.0146 0.0279 0.004 0.0071 16.9 0.04 0.2 0.037 0.09 14.3 0.7 nd

6 表 0.5 30.2 3.3 32.33 8.16 6.48 0.61 0.018 0.0018 0.0383 0.0581 0.003 0.0207 21.4 0.04 0.2 0.035 0.14 11.9 0.8 nd

底 12.2 29.8 32.612 8.13 6.42 0.48 0.024 0.0016 0.0312 0.0568 0.003 -- 22.6 0.05 0.2 0.036 0.16 9.3 0.8 nd

7 表 0.5 30.3 3.2 32.725 8.14 6.46 0.53 0.018 0.0009 0.0187 0.0376 0.0028 0.007 20.6 0.05 0.4 0.04 0.18 10.8 0.7 nd

底 19.3 30.1 32.684 8.15 6.26 0.53 0.017 0.0007 0.0246 0.0423 0.0031 -- 21 0.04 0.7 0.038 0.23 9.6 0.8 nd

8 表 0.5 31.2 3.8 32.573 8.18 6.29 0.51 0.014 0.0004 0.0132 0.0276 0.0036 0.0053 23.4 0.05 0.2 0.04 0.18 7.8 0.8 nd

底 22.1 31 32.557 8.16 6.42 0.51 0.016 0.0003 0.0202 0.0365 0.0028 -- 18.8 0.05 0.2 0.04 0.23 8.7 0.8 nd

9 表 0.5 30.1 1.5 32.916 8.15 6.02 0.66 0.01 0.0002 0.0118 0.022 0.0046 0.0091 28.7 0.04 0.4 0.043 0.23 8.4 0.8 nd

10 表 0.5 30.4 2.7 32.655 8.18 6.17 0.48 0.01 0.0002 0.0064 0.0166 0.0043 0.0056 11.7 0.04 0.3 0.044 0.23 7.8 0.8 nd

底 19.5 30.2 32.56 8.18 6.3 0.47 0.011 0.0003 0.0082 0.0195 0.0046 -- 10.2 0.04 0.2 0.04 0.23 7.2 0.8 nd

11 表 0.5 30.6 3.8 32.537 8.19 6.26 0.44 0.011 0.0003 0.0087 0.02 0.0046 0.009 13.8 0.04 0.2 0.009 0.14 9.0 0.7 nd

底 21.5 30.4 32.637 8.18 6.16 0.48 0.016 0.0003 0.0097 0.026 0.0064 -- 12.2 0.11 1 0.009 0.09 10.8 0.8 nd

12 表 0.5 31.2 3.1 32.379 8.18 6.3 0.48 0.029 0.0003 0.0274 0.0567 0.0031 0.0068 20.8 0.08 0.9 0.011 0.04 8.4 0.8 nd

10m 10 31 32.392 8.18 6.36 0.53 0.021 0.0003 0.0281 0.0494 0.0034 -- 18.7 0.05 0.6 0.007 0.18 6.1 0.8 nd

底 23.5 30.8 32.443 8.17 6.54 0.47 0.023 0.0004 0.0265 0.0499 0.0028 -- 21.7 0.1 0.3 0.013 0.23 9.0 0.8 nd

13 表 0.5 29.8 2.3 32.803 8.17 6.2 0.45 0.022 0.0004 0.0227 0.0451 0.004 0.0038 24.7 0.07 0.4 0.01 0.23 11.9 0.8 nd

14 表 0.5 30.4 3.5 32.426 8.2 6.03 0.71 0.009 0.0006 0.0073 0.0169 0.0043 0.0073 16.2 0.08 0.4 0.011 0.23 10.8 0.8 nd

10m 10 30.3 32.416 8.2 6.1 0.63 0.012 0.0007 0.0081 0.0208 0.0052 -- 29.4 0.11 0.5 0.008 0.23 9.0 0.8 nd

底 24.2 30 32.807 8.18 6.19 0.47 0.008 0.0008 0.007 0.0158 0.0046 -- 16.3 0.11 0.4 0.014 0.14 9.6 0.8 nd

15 表 0.5 30.5 3.4 32.466 8.2 6.15 0.49 0.01 0.0003 0.0071 0.0174 0.0043 0.0052 18.2 0.04 0.7 0.011 0.09 6.6 0.8 nd

10m 10 30.4 32.484 8.2 6.17 0.45 0.008 0.0004 0.0095 0.0179 0.0046 -- 15.6 0.11 0.4 0.015 0.14 7.8 0.8 nd

底 24.7 30 32.435 8.2 6.24 0.75 0.006 0.0003 0.0089 0.0152 0.0064 -- 19.3 0.11 0.7 0.012 0.14 8.4 0.8 nd

16 表 0.5 30.8 4.1 32.32 8.17 6.45 0.45 0.029 0.0002 0.0119 0.0411 0.0037 0.0053 23.6 0.04 0.7 0.013 0.04 14.9 0.8 nd

10m 10 30.6 32.414 8.17 6.26 0.48 0.018 0.0003 0.0247 0.043 0.0055 -- 22.5 0.11 1.1 0.007 0.14 12.5 0.8 nd

底 28.2 30.3 32.495 8.18 6.34 0.45 0.02 0.0008 0.0189 0.0397 0.0049 -- 27.9 0.07 0.8 0.02 0.18 12.5 0.8 nd

17 表 0.5 30.4 2.3 32.552 8.17 6.26 0.53 0.016 0.0006 0.0096 0.0262 0.0048 0.0037 30.8 0.12 0.3 0.014 0.18 10.8 0.8 nd

底 16.5 30.2 32.712 8.16 6.38 0.46 0.008 0.0004 0.0216 0.03 0.0046 -- 27.2 0.05 0.6 0.016 0.22 13.1 0.8 nd

18 表 0.5 30.4 3.1 32.497 8.18 6.35 0.54 0.015 0.0004 0.0173 0.0327 0.0046 0.0053 22.4 0.1 0.3 0.02 0.14 10.8 1.1 nd

10m 10 30.2 32.553 8.2 6.13 0.46 0.012 0.0004 0.0183 0.0307 0.0052 -- 23.3 0.11 0.3 0.019 0.23 9.0 1.1 nd

底 24.8 29.9 32.586 8.19 6.32 0.53 0.01 0.0003 0.0152 0.0255 0.0046 -- 25.9 0.08 0.4 0.016 0.09 10.2 1.1 nd

19 表 0.5 30.7 3.5 32.605 8.18 6.28 0.46 0.02 0.0002 0.0148 0.035 0.0037 0.0037 21.7 0.07 0.3 0.02 0.27 13.1 1.1 nd

10m 10 30.6 32.518 8.19 6.46 0.45 0.011 0.0003 0.0281 0.0394 0.0037 -- 20 0.07 0.2 0.016 0.18 12.5 1.1 nd

底 28.8 30.4 32.883 8.19 6.45 0.45 0.009 0.0003 0.0216 0.0309 0.0031 -- 23.8 0.07 0.4 0.012 0.18 10.2 1.1 nd

20 表 0.5 30.7 3.9 32.535 8.19 6.42 0.38 0.016 0.0003 0.018 0.0343 0.0052 0.0054 23.8 0.19 0.3 0.011 0.14 9.0 1.2 nd

10m 10 30.5 32.586 8.2 6.42 0.42 0.012 0.0004 0.0192 0.0316 0.0046 -- 18.9 0.11 0.2 0.009 0.23 8.4 1.2 nd

底 36.1 30.2 32.867 8.18 6.4 0.45 0.013 0.0004 0.0176 0.031 0.0049 -- 20.1 0.05 0.3 0.012 0.23 7.2 1.0 nd

21 表 0.5 30.2 1.3 31.056 8.1 6.05 0.8 0.008 0.0018 0.0195 0.0293 0.0086 0.0038 21.8 0.08 0.4 0.012 0.18 9.9 1.0 nd

22 表 0.5 30.2 1.9 31.232 8.1 6.02 0.86 0.01 0.0021 0.0137 0.0258 0.0122 0.0078 18.8 0.11 1.1 0.007 0.2 7.8 1.0 nd

23 表 0.5 30.2 1.2 31.838 8.09 6.02 0.91 0.008 0.0025 0.0148 0.0253 0.0129 0.0054 12.2 0.11 1 0.02 0.18 7.8 0.9 nd

24 表 0.5 30.2 1.3 31.786 8.11 6.17 0.93 0.012 0.0003 0.0089 0.0212 0.0073 0.0038 10.9 0.08 0.6 0.028 0.18 8.4 1.1 nd

25 表 0.5 30.1 1.7 32.3 8.09 6.11 0.78 0.021 0.0022 0.0092 0.0324 0.0085 0.0054 7.2 0.1 0.6 0.025 0.18 7.8 1.0 nd

26 表 0.5 30.3 2.4 33.37 8.14 6.14 0.55 0.006 0.0003 0.0093 0.0156 0.0067 0.0053 11.7 0.11 0.6 0.022 0.14 7.2 1.0 nd

底 17.2 30.1 33.302 8.14 6.09 0.52 0.01 0.0003 0.0095 0.0198 0.0076 -- 20.1 0.08 0.3 0.021 0.18 9.6 1.1 nd

27 表 0.5 30.1 2.5 33.324 8.16 6.09 0.43 0.007 0.0003 0.0085 0.0158 0.0046 0.0192 10.2 0.11 0.2 0.02 0.18 6.6 1.1 nd

底 14.5 29.9 33.21 8.16 6.01 0.42 0.007 0.0003 0.0085 0.0158 0.0046 -- 6.7 0.13 0.2 0.014 0.09 7.8 1.0 nd

最小值 0.5 29.8 1.2 31.056 8.06 6.01 0.38 0.006 0.0002 0.0064 0.0152 0.0023 0.0037 6.7 0.02 0.2 0.007 0.04 6.1 0.7 nd

最大值 36.1 31.2 4.1 33.37 8.20 6.63 0.93 0.029 0.0025 0.0524 0.0697 0.0129 0.0207 30.8 0.19 1.1 0.044 0.27 14.9 1.2 nd

平均值 9.6 30.4 1.3 32.55 8.16 6.27 0.54 0.014 0.0006 0.0194 0.0338 0.0047 0.0036 19.2 0.08 0.5 0.021 0.18 9.9 0.9 nd




表3.2-5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结果标准指数

站位 层次 pH COD DIN * 石油类 As Hg Cu Pb Zn Cd Cr 评价标准

4 表 0.06 0.25 0.25 0.15 0.14 0.05 0.64 0.08 0.09 0.45 0.19 0.02 一类

底 0.09 0.24 0.24 0.21 - 0.05 0.66 0.06 0.14 0.63 0.13 0.02

5 表 0.06 0.32 0.14 0.27 0.14 0.04 0.74 0.04 0.09 0.72 0.04 0.02

9 表 0.00 0.33 0.11 0.31 0.18 0.04 0.86 0.08 0.23 0.42 0.04 0.02

10 表 0.09 0.24 0.08 0.29 0.11 0.04 0.88 0.06 0.23 0.39 0.04 0.02

底 0.09 0.24 0.10 0.31 - 0.04 0.80 0.04 0.23 0.36 0.04 0.02

13 表 0.06 0.23 0.23 0.27 0.08 0.04 0.20 0.08 0.23 0.60 0.07 0.02

19 表 0.09 0.23 0.18 0.25 0.07 0.06 0.40 0.06 0.27 0.66 0.07 0.02

10m 0.11 0.23 0.20 0.25 - 0.06 0.32 0.04 0.18 0.63 0.07 0.02

底 0.11 0.23 0.15 0.21 - 0.06 0.24 0.08 0.18 0.51 0.07 0.02

20 表 0.11 0.19 0.17 0.35 0.11 0.06 0.22 0.06 0.14 0.45 0.19 0.02

10m 0.14 0.21 0.16 0.31 - 0.06 0.18 0.04 0.23 0.42 0.11 0.02

底 0.09 0.23 0.16 0.33 - 0.05 0.24 0.06 0.23 0.36 0.05 0.02

25 表 0.17 0.39 0.16 0.57 0.11 0.05 0.50 0.12 0.18 0.39 0.10 0.02

26 表 0.03 0.28 0.08 0.45 0.11 0.05 0.44 0.12 0.14 0.36 0.11 0.02

底 0.03 0.26 0.10 0.51 - 0.06 0.42 0.06 0.18 0.48 0.08 0.02

27 表 0.03 0.22 0.08 0.31 0.38 0.06 0.40 0.04 0.18 0.33 0.11 0.02

底 0.03 0.21 0.08 0.31 - 0.05 0.28 0.04 0.09 0.39 0.13 0.02

17 表 0.06 0.18 0.09 0.16 0.07 0.03 0.03 0.03 0.04 0.22 0.02 0.01 二类

底 0.03 0.15 0.10 0.15 - 0.03 0.03 0.06 0.04 0.26 0.01 0.01

18 表 0.09 0.18 0.11 0.15 0.11 0.04 0.04 0.03 0.03 0.22 0.02 0.01

10m 0.14 0.15 0.10 0.17 - 0.04 0.04 0.03 0.05 0.18 0.02 0.01

底 0.11 0.18 0.09 0.15 - 0.04 0.04 0.04 0.02 0.20 0.02 0.01

21 表 0.14 0.27 0.10 0.29 0.08 0.03 0.03 0.04 0.04 0.20 0.02 0.01

22 表 0.14 0.29 0.09 0.41 0.16 0.03 0.03 0.11 0.04 0.16 0.02 0.01

23 表 0.17 0.30 0.08 0.43 0.11 0.03 0.03 0.10 0.04 0.16 0.02 0.01

1 表 0.32 0.12 0.13 0.11 0.02 0.02 0.18 0.01 0.03 0.14 0.01 0.005 三类

底 0.26 0.13 0.11 0.11 - 0.02 0.06 0.01 0.02 0.11 0.01 0.005

2 表 0.33 0.13 0.09 0.13 0.04 0.02 0.10 0.02 0.02 0.13 0.00 0.005

10m 0.33 0.13 0.09 0.13 - 0.02 0.12 0.02 0.02 0.13 0.00 0.005

底 0.32 0.12 0.10 0.12 - 0.02 0.13 0.02 0.02 0.10 0.01 0.005

3 表 0.37 0.12 0.17 0.10 0.05 0.02 0.13 0.01 0.02 0.12 0.01 0.005

10m 0.37 0.11 0.15 0.12 - 0.02 0.14 0.01 0.02 0.12 0.02 0.005

底 0.37 0.13 0.12 0.10 - 0.02 0.14 0.01 0.02 0.11 0.01 0.005

6 表 0.36 0.15 0.15 0.10 0.07 0.02 0.18 0.00 0.01 0.12 0.00 0.005

底 0.33 0.12 0.14 0.10 - 0.02 0.18 0.00 0.02 0.09 0.01 0.005

7 表 0.34 0.13 0.09 0.09 0.02 0.01 0.20 0.01 0.02 0.11 0.01 0.005

底 0.35 0.13 0.11 0.10 - 0.02 0.19 0.01 0.02 0.10 0.00 0.005

8 表 0.38 0.13 0.07 0.12 0.02 0.02 0.20 0.00 0.02 0.08 0.01 0.005

底 0.36 0.13 0.09 0.09 - 0.02 0.20 0.00 0.02 0.09 0.01 0.005

11 表 0.39 0.11 0.05 0.15 0.03 0.01 0.05 0.00 0.01 0.09 0.00 0.005

底 0.38 0.12 0.07 0.21 - 0.02 0.05 0.02 0.01 0.11 0.01 0.005

12 表 0.38 0.12 0.14 0.10 0.02 0.02 0.06 0.02 0.00 0.08 0.01 0.005

10m 0.38 0.13 0.12 0.11 - 0.02 0.04 0.01 0.02 0.06 0.01 0.005

底 0.37 0.12 0.12 0.09 - 0.02 0.07 0.01 0.02 0.09 0.01 0.005

14 表 0.40 0.18 0.04 0.14 0.02 0.02 0.06 0.01 0.02 0.11 0.01 0.005

10m 0.40 0.16 0.05 0.17 - 0.02 0.04 0.01 0.02 0.09 0.01 0.005

底 0.38 0.12 0.04 0.15 - 0.02 0.07 0.01 0.01 0.10 0.01 0.005

15 表 0.40 0.12 0.04 0.14 0.02 0.02 0.06 0.01 0.01 0.07 0.00 0.005

10m 0.40 0.11 0.04 0.15 - 0.02 0.08 0.01 0.01 0.08 0.01 0.005

底 0.40 0.19 0.04 0.21 - 0.02 0.06 0.01 0.01 0.08 0.01 0.005

16 表 0.37 0.11 0.10 0.12 0.02 0.02 0.07 0.01 0.00 0.15 0.00 0.005

10m 0.37 0.12 0.11 0.18 - 0.02 0.04 0.02 0.01 0.13 0.01 0.005

底 0.38 0.11 0.10 0.16 - 0.02 0.10 0.02 0.02 0.13 0.01 0.005

24 表 0.31 0.23 0.05 0.24 0.01 0.02 0.14 0.01 0.02 0.08 0.01 0.005

最小值 0.00 0.11 0.04 0.09 0.01 0.01 0.03 0.00 0.00 0.06 0.00 0.005

最大值 0.40 0.39 0.25 0.57 0.38 0.06 0.88 0.12 0.27 0.72 0.19 0.02

超标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


3.2.1.2 神冲村近岸海域水质环境

(1)站位布设

神冲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引用《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海洋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1年5月)。海南 (略) 于2021年4月在儋州海域进行了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其中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21年04月01-02日,渔业资源调查时间为2021年04月24-26日,潮间带生物采样时间为2021年05月16-18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点27个,海洋沉积物调查站位17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17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17个,潮间带调查断面5条。

本报告选取其中靠近项目海域的水质调查站点13个,海洋沉积物调查站位8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8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8个,潮间带调查断面3条。站位详见表3.2-6及图3.2-2。

(2)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水质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相同。

(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中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和《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中水质要求,若执行标准不一致,按严格要求执行,见表3.2-7。















表3.2-7 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及执行水质、沉积物标准一览表

调查站位 《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 《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最终执行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目标

DZ01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一类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一类


DZ02

DZ03 临高后水湾-临高角养殖区 二类

DZ04 临昌礁海洋保护区 一类

DZ05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DZ06

DZ07 / /

DZ08 临昌礁海洋保护区 一类

DZ09 / /

DZ10 后水湾农渔业区 二类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二类

DZ11 / /

DZ12 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一类


DZ13 / /

②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所推荐的单项水质参数法进行评价。

(4)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工程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2-8,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见表3.2-9。

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站位的各项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砷、汞、铜、铅、锌、镉、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调查海域水质良好。

表3.2.-8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结果

站位 层次 水温(℃) 透明度 盐度 pH DO

(mg/L) COD

(mg/L) * (mg/L) *

(mg/L) *

(mg/L) *

(mg/L) 石油类

(mg/L) SS

(mg/L) Cd

μg/L) Cu

(μg/L) Hg

(μg/L) Pb

(μg/L) Zn

(μg/L) As

(μg/L) Cr

(μg/L)

DZ01 表 24.2 2.2 33.2858.387.060.660.001 0.*.*.0015 0.*.80.120.80.020 0.0810.80.5 未检出

DZ02 表 24.2 3.6 32.9918.396.951.060.002 0.*.*.0010 0.*.80.130.80.023 0.1810.50.7 未检出

DZ03 表 24.3 3.1

32.8218.387.201.030.001 0.*.*.0007 0.*.00.150.60.025 0.2214.30.6 未检出

底 24.2 32.1698.376.701.010.002 0.*.*.0007 -- 14.30.140.70.027 0.157.40.6 未检出

DZ04 表 23.8 3.4

32.4278.366.600.840.003 0.*.*.0007 0.0088 15.60.160.90.032 0.248.70.6 未检出

底 23.6 31.802 8.346.260.940.002 0.*.*.0008 -- 16.8 0.141.00.013 0.248.90.6 未检出

DZ05 表 24.3 2.0 33.1138.336.000.850.002 0.*.*.0010 0.0053 19.00.141.60.013 0.229.70.6 未检出

DZ06 表 24.2 2.1 32.5858.356.901.060.001 0.*.*.0004 0.0071 18.40.160.70.014 0.048.50.7 未检出

DZ07 表 24.0 3.8

31.3248.366.621.030.006 0.*.*.0004 0.0072 15.60.110.60.013 0.187.80.7 未检出

底 23.9 31.6928.366.621.230.005 0.*.*.0007 -- 13.40.080.40.015 0.048.50.6 未检出

DZ08 表 24.0 3.3 32.5488.376.991.100.005 0.*.*.0028 0.0071 13.50.151.00.013 0.249.10.6 未检出

DZ09 表 23.9 4.8

33.3308.376.680.810.003 0.*.*.0012 0.0053 14.40.180.60.013 0.287.00.6 未检出

底 23.7 32.3388.376.600.750.001 0.*.*.0004 -- 16.40.210.70.011 0.048.50.6 未检出

DZ10 表 23.9 2.8 33.1728.346.081.070.003 0.*.*.0010 0.0071 15.10.090.50.012 0.1510.80.5 未检出

DZ11 表 23.8 4.2

33.052 8.366.540.490.004 0.*.*.0024 0.0089 15.00.090.40.011 0.257.80.5 未检出

底 23.7 33.3838.356.420.620.004 0.*.*.0024 -- 19.80.130.40.010 0.154.30.6 未检出

DZ12 表 23.4 7.8

33.8048.317.000.890.002 0.*.*.*.0053 26.90.080.50.014 0.183.90.6 未检出

底 23.2 34.5588.326.820.640.003 0.*.*.0020-- 20.30.090.50.014 0.136.20.6 未检出

DZ13 表 23.5 7.2

33.4598.337.160.670.002 0.*.*.*.0053 19.60.130.70.027 0.085.80.6 未检出

底 23.3 34.1638.327.260.540.003 0.*.*.0027-- 18.20.260.40.025 0.155.10.6 未检出

最小值 23.2 2.0 31.324 8.31 6.00 0.49 0.001 0.0001 0.0002 0.0004 0.0053 10 0.08 0.4 0.010 0.04 3.9 0.5 未检出

最大值 24.3 7.8 34.558 8.39 7.26 1.23 0.006 0.0012 0.0032 0.0028 0.0107 26.9 0.26 1.6 0.032 0.28 14.3 0.7 未检出

平均值 23.9 3.9 32.901 8.35 6.72 0.86 0.003 0.0004 0.0018 0.0013 0.0070 16.8 0.14 0.7 0.017 0.16 8.2 0.6 未检出


表3.2-9 水质监测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表

站位 层次 pH DO COD 无机氮 * 石油类 Cd Cu Hg Pb Zn As Cr 评价标准

DZ01 表 0.66 0.08 0.33 0.021 0.1 0.106 0.12 0.16 0.4 0.08 0.54 0.03 0.002 一类

DZ02 表 0.69 0.86 0.53 0.019 0.067 0.214 0.13 0.16 0.46 0.18 0.53 0.04 0.002

DZ03 表 0.66 0.21 0.52 0.017 0.047 0.14 0.15 0.12 0.5 0.22 0.72 0.03 0.002

底 0.63 0.9 0.51 0.019 0.047 -- 0.14 0.14 0.54 0.15 0.37 0.03 0.002

DZ04 表 0.6 0.91 0.42 0.026 0.047 0.176 0.16 0.18 0.64 0.24 0.44 0.03 0.002

底 0.54 0.96 0.47 0.022 0.053 -- 0.14 0.2 0.26 0.24 0.45 0.03 0.002

DZ05 表 0.51 1 0.43 0.012 0.067 0.106 0.14 0.32 0.26 0.22 0.49 0.03 0.002

DZ06 表 0.57 0.87 0.53 0.008 0.027 0.142 0.16 0.14 0.28 0.04 0.43 0.04 0.002

DZ07 表 0.6 0.91 0.52 0.033 0.027 0.144 0.11 0.12 0.26 0.18 0.39 0.04 0.002

底 0.6 0.91 0.62 0.037 0.047 -- 0.08 0.08 0.3 0.04 0.43 0.03 0.002

DZ08 表 0.63 0.86 0.55 0.034 0.187 0.142 0.15 0.2 0.26 0.24 0.46 0.03 0.002

DZ09 表 0.63 0.9 0.41 0.03 0.08 0.106 0.18 0.12 0.26 0.28 0.35 0.03 0.002

底 0.63 0.91 0.38 0.019 0.027 -- 0.21 0.14 0.22 0.04 0.43 0.03 0.002

DZ12 表 0.46 0.86 0.45 0.018 0.053 0.106 0.08 0.1 0.28 0.18 0.2 0.03 0.002

底 0.49 0.88 0.32 0.028 0.133 -- 0.09 0.1 0.28 0.13 0.31 0.03 0.002

DZ13 表 0.51 0.1 0.34 0.024 0.14 0.106 0.13 0.14 0.54 0.08 0.29 0.03 0.002

底 0.49 0.2 0.27 0.03 0.18 -- 0.26 0.08 0.5 0.15 0.26 0.03 0.002

DZ10 表 0.54 0.82 0.36 0.022 0.033 0.142 0.02 0.05 0.06 0.03 0.22 0.02 0.001 二类

DZ11 表 0.6 0.76 0.16 0.026 0.08 0.178 0.02 0.05 0.06 0.05 0.16 0.02 0.001

底 0.57 0.78 0.21 0.02 0.08 -- 0.03 0.04 0.05 0.03 0.09 0.02 0.001

最小值 0.46 0.08 0.16 0.008 0.027 0.106 0.08 0.08 0.2 0.03 0.09 0.02 0.001

最大值 0.69 1 0.62 0.039 0.187 0.214 0.26 0.32 0.64 0.28 0.72 0.04 0.002

超标率%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2.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2.2.1 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沉积物调查因子包括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砷、铬、总汞,共10项。

各调查项目的采样、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的规定进行。采用抓斗式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样品经自然风干、研磨和过筛(80目)后,按照表3.2-10的方法进行分析。

表3.2-10 沉积物项目分析方法

调查项目 分 析 方 法 分 析 仪 器 检出限/w 引用标准

有机碳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25 mL酸式滴定管 0.03×10-2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 沉积物分析》

(GB *.5 -2007)

硫化物 碘量法 25 mL碱式滴定管 4.0×10-6

汞 原子荧光法 *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 2.0×10-9

砷 原子荧光法 0.06×10-6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VARIAN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6.0×10-6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0.5×10-6

铅 1.0×10-6

镉 0.04×10-6

铬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10-6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TU-19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10-6

(2)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中的管理要求,位于洋浦港港口航运区的1、6、8、11、14~16、24号站位执行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调查站位执行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② 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公式如下:

Ii=Ci/Si

式中:Ii—i项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

Ci—i项评价因子的实测值;

Si—i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值。

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1,则表明该项沉积物质量已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3)监测与评价结果

沉积物调查结果及评价结果见表3.2-11和表3.2-12。

整个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各项检测指标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锌、镉、铅、铜、砷、总汞、总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

表3.2-11 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10-6)

站号 采样

层次 项 目 测 试 结 果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锌 铅 铜 总汞 砷 镉 铬

1 表层 2.7 11.9 0.62 79.0 12.0 14.1 0.020 10.50 0.16 59.2

4 表层 3.8 19.2 0.65 75.1 11.2 16.7 0.046 5.65 0.21 41.7

6 表层 7.6 17.9 0.86 77.7 8.5 22.1 0.024 9.76 0.26 56.3

8 表层 4.2 20.2 0.45 74.9 14.3 19.7 0.018 9.27 0.24 42.7

9 表层 4.0 47.5 0.3 21.4 3.3 3.4 0.006 2.67 0.10 11.3

10 表层 7.7 111.0 0.53 79.4 6.4 20.0 0.023 7.26 0.24 61.7

11 表层 2.3 17.9 0.6 80.2 6.1 22.6 0.031 6.10 0.29 46.0

14 表层 2.7 30.1 0.72 38.5 5.7 23.4 0.038 7.10 0.17 56.5

15 表层 1.3 10.4 0.85 88.9 5.2 16.2 0.041 9.16 0.30 70.3

16 表层 1.8 14.0 0.87 94.7 11.8 24.3 0.041 6.74 0.22 55.3

17 表层 4.4 27.6 0.86 80.6 8.0 17.0 0.041 9.18 0.20 43.5

18 表层 2.4 15.1 0.99 93.2 10.5 16.2 0.019 5.29 0.22 33.9

20 表层 2.9 13.4 0.87 96.1 12.7 18.4 0.040 5.17 0.25 45.6

22 表层 0.6 18.3 0.29 27.8 4.0 2.1 0.003 3.19 0.32 17.8

24 表层 1.2 58.3 0.73 75.7 15.0 8.9 0.019 4.10 0.30 39.1

26 表层 0.8 11.8 0.73 77.7 9.6 11.3 0.041 3.70 0.24 35.7

27 表层 2.4 22.0 0.76 69.6 11.9 11.7 0.029 3.72 0.25 38.9

最小值 0.6 10.4 0.29 21.4 3.3 2.1 0.003 2.67 0.10 11.3

最大值 7.7 111.0 0.99 96.1 15.0 24.3 0.046 10.50 0.32 70.3

平均值 3.1 27.4 0.69 72.4 9.2 15.8 0.028 6.39 0.23 44.4











表3.2-12 沉积物标准指数表

站号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砷 总汞 锌 铅 铜 镉 铬 评价标准

4 0.01 0.04 0.33 0.28 0.23 0.50 0.19 0.48 0.42 0.52 一类

9 0.01 0.10 0.15 0.13 0.03 0.14 0.06 0.10 0.20 0.14

10 0.03 0.22 0.27 0.36 0.12 0.53 0.11 0.57 0.48 0.77

17 0.01 0.06 0.43 0.46 0.21 0.54 0.13 0.49 0.40 0.54

18 0.01 0.03 0.50 0.26 0.10 0.62 0.18 0.46 0.44 0.42

20 0.01 0.03 0.44 0.26 0.20 0.64 0.21 0.53 0.50 0.57

22 0.002 0.04 0.15 0.16 0.02 0.19 0.07 0.06 0.64 0.22

26 0.003 0.02 0.37 0.19 0.21 0.52 0.16 0.32 0.48 0.45

27 0.01 0.04 0.38 0.19 0.15 0.46 0.20 0.33 0.50 0.49

1 0.01 0.01 0.21 0.16 0.04 0.23 0.09 0.14 0.11 0.39 二类

6 0.02 0.02 0.29 0.15 0.05 0.22 0.07 0.22 0.17 0.38

8 0.01 0.02 0.15 0.14 0.04 0.21 0.11 0.20 0.16 0.28

11 0.005 0.02 0.20 0.09 0.06 0.23 0.05 0.23 0.19 0.31

14 0.01 0.03 0.24 0.11 0.08 0.11 0.04 0.23 0.11 0.38

15 0.003 0.01 0.28 0.14 0.08 0.25 0.04 0.16 0.20 0.47

16 0.004 0.01 0.29 0.10 0.08 0.27 0.09 0.24 0.15 0.37

24 0.002 0.06 0.24 0.06 0.04 0.22 0.12 0.09 0.20 0.26

最小值 0.002 0.01 0.15 0.06 0.02 0.11 0.04 0.06 0.11 0.14

最大值 0.03 0.22 0.50 0.46 0.23 0.64 0.21 0.57 0.64 0.77

超标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2.2.3 神冲村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6及图3.2-2。沉积物调查因子与各调查项目的采样、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通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调查因子和分析方法相同。

(2)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中的管理要求,位于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后水湾农渔业区的调查站位执行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调查站位沉积物质量标准为维持现状。

② 评价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评价方法相同。

(3)监测与评价结果

沉积物调查结果及评价结果见表3.2-13和表3.2-14。

沉积物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锌、铅、铜、总汞、砷、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DZ01号站石油类超第二类标准,达到第三类标准,其余站位的石油类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标准;DZ03、DZ04、DZ11号站位的铬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达到第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其余站位的铬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标准。

表3.2-13 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10-6)

站号 硫化物

(×10-6) 石油类(×10-6) 有机碳

(×10-2) 锌

(×10-6) 铅

(×10-6) 铜

(×10-6) 总汞

(×10-6) 砷

(×10-6) 镉(×10-6) 铬(×10-6)

DZ01 6.*.0 1.3596.2 24.6 25.5 0.133 10.2 未检出 74.7

DZ03 7.5281.0 1.* 24.5 23.7 0.076 10.3 未检出 84.2

DZ04 4.8404.0 1.* 28.0 11.2 0.097 9.44 0.06 90.4

DZ06 5.7112.0 0.4062.3 17.4 21.7 0.078 8.32 0.07 61.2

DZ08 1.775.1 1.* 26.6 25.0 0.066 8.46 0.12 78.8

DZ11 2.591.1 1.* 28.9 21.0 0.057 9.24 0.10 84.7

DZ12 3.246.3 0.93 68.9 20.9 13.9 0.060 9.73 0.07 57.9

DZ13 2.120.3 0.* 21.4 32.7 0.108 10.1 0.07 71.0

最小值 1.7 20.3 0.40 62.3 17.4 11.2 0.057 8.32 0.06 57.9

最大值 7.*.0 1.*.028.932.70.*.30.1290.4

平均值 4.2303.7 1.08 97.8 20.021.80.0849.50.0875.4


表3.2-14 沉积物标准指数表(一类)

站号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锌 铅 铜 总汞 砷 镉 铬

DZ01 0.021 2.80 0.68 0.64 0.41 0.73 0.67 0.51 0.04 0.93

DZ03 0.025 0.56 0.69 0.77 0.41 0.68 0.38 0.52 0.04 1.05

DZ04 0.016 0.81 0.67 0.70 0.47 0.32 0.49 0.47 0.12 1.13

DZ06 0.019 0.22 0.20 0.42 0.29 0.62 0.39 0.42 0.14 0.77

DZ08 0.006 0.15 0.58 0.71 0.44 0.71 0.33 0.42 0.24 0.99

DZ11 0.008 0.18 0.61 0.75 0.48 0.60 0.29 0.46 0.20 1.06

DZ12 0.011 0.09 0.47 0.46 0.35 0.40 0.30 0.49 0.14 0.72

DZ13 0.007 0.04 0.47 0.77 0.36 0.93 0.54 0.51 0.14 0.89

最小值 0.006 0.04 0.20 0.42 0.29 0.32 0.29 0.42 0.04 0.72

最大值 0.025 2.80 0.69 0.77 0.48 0.93 0.67 0.52 0.24 1.13

超标率% 0 12.5 0 0 0 0 0 0 0 37.5

3.2.3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2.3.1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

(2)样品采集、处理

① 浮游植物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6-2007中的有关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Ⅲ型 (略) 采样,拖网方式为底—表垂直拖。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

② 浮游动物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6-2007中的有关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Ⅰ型 (略) 采样,拖网方式为底—表垂直拖。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③ 底栖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的定量采样用张口面积为0.067m2的采泥器进行,每个站采样3次。定性样品采 (略) 采集,拖拽时间为10~15min,拖速为2-3节。采集样品采用75%无水*醇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④ 潮间带生物

A. 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定性采样在高、中、低潮区分别采1个样品,并尽可能将该站附近出现的动植物种类收集齐全。

滩涂定量采样用面积为25cm×25cm的定量框,取样时先将定量框插入滩涂内,观察框内可见的生物和数量,再用铁铲清除挡板外侧的泥沙,拔去定量框,铲取框内样品,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采样器再往下压,直至采不到生物为止。将采集的框内样品置于漩涡分选装置或过筛器中淘洗。

对某些生物栖息密度很低的地带,可采用5m×5m的面积内计数(个数或洞穴数),并采集其中的部分个体称重,再换算成生物量。

B.生物样品处理与保存

采得的所有定性和定量标本,洗净按类分开瓶装或封口塑料袋装,或按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以防标本损坏。

定量样品,未能及时处理的余渣,拣出可见标本后把余渣另行分装,在双筒解剖镜下挑拣;

按序加入5%福尔马林固定液,余渣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固定;

对受刺激易引起收缩或自切的种类(如腔肠动物、纽形动物),先用水合氯醛或乌来糖进行麻醉后再固定,某些多毛类(如沙蚕科、吻沙蚕科),先用淡水麻醉,挤出吻部,再用福尔马林固定,对于大型海藻,除用福尔马林固定外,最好带回一些完整的新鲜藻体,制作腊叶标本。

⑤ 鱼卵与仔稚鱼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T*.6-2007中的有关鱼类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Ⅰ型 (略) 采样,定性样品采 (略) 采集,定量样品采用底— (略) 采集。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⑥ 游泳生物

项目所在海区地形较为复杂,根据现场情况在外海 (略) 渔船进行捕捞作业, (略) 渔船为“琼临鱼.*”,网衣全长30m,宽10m,网具曳纲长度为80-150m, (略) 目为70mm,在港湾海域采用定制串 (略) ( (略) )捕捞, (略) 长30m,宽18cm。《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GB *.6-2007)进行。游泳动物 (略) 生产渔船现场试捕法进行,根据调查站位现场条件,调整连续拖曳时间和拖速。渔获样品分析先将较大和稀有种类的渔获物单独挑出,然后随机采集20kg渔获样品供进一步分析,渔获物不足20kg时,则全部取样。每个站位的渔获样品,均进行生物学测定。

优势渔获物分析通过Pinkas等应用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来确定:

IRI=(N+W)×F×104

N 为某种类的尾数占总渔获尾数的百分比;W为某种类的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百分比;F为某种类在调查中被捕获的站位数与总调查站位数之比。本报告以IRI大于100为优势种

资源密度(kg/km2)和现存资源量(t)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公式如下:

D=Y×10-3/(A(1-E)) B=D·S

B=现存资源量 (t) ,D=资源密度 (kg/km2) ,A=每小时扫海面积 (km2/h) ,S=调查监测水域面积 (km2) ,Y=平均渔获率 (kg/h) ,E=逃逸率 (这里取 0.5)

(3)评价方法

用反映生物群落特征指数,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优势度(D2)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① 优势度(Y):


②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③ Pielou 均匀度指数:


式中:Pi=ni/N;Hmax=log2S,为最大多样性指数;ni:第i种的个体数量(ind.·m-3);N:某站总生物数量(ind.·m-3);fi:某种生物的出现频率(%);S:出现生物总种数。

④ 丰富度指数

d=(S-1)/log2N

d表示丰富度指数;S表示样品中的总种数;N表示群落中所有物种的总丰度

⑤ 单纯度指数

C=SUM(ni/N)2

C表示单纯度指数;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丰度或生物量,ni为第i个物种的丰度或生物量

(4)调查结果

①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a法,按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的下列公式:P=Chla*Q*D*E/2计算,其结果见表3.2-15。

















表3.2-15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站号 透明度(m) 叶绿素a含量(μg/L) 初级生产力

mg·C/(m2·d)

表层 10m 底层

1 2.7 2.66 -- 2.09 386.83

4 3.4 0.34 -- 0.32 67.68

6 3.3 3.67 -- 1.46 510.62

8 3.8 0.22 -- 0.22 50.43

9 1.5 2.58 -- -- 233.46

10 2.7 0.32 -- 0.34 53.75

11 3.8 0.44 -- 0.44 100.86

14 3.5 0.32 0.32 0.56 84.45

15 3.4 0.34 0.22 0.32 60.16

16 4.1 0.22 0.22 0.34 64.31

17 2.3 0.56 -- 0.66 84.64

18 3.1 0.32 0.32 0.32 59.84

20 3.9 0.32 0.32 0.43 83.91

22 1.9 7.76 -- -- 889.43

24 1.3 5.08 -- -- 398.38

26 2.4 0.90 -- 0.90 130.30

27 2.5 0.44 -- 0.90 101.04

范围 0.22~7.76 0.22~0.32 0.22~2.09 50.43~889.43

注:符号“--”为水深不到采集层次。

由表3.2-15可见,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22~7.76)μg/L,平均值为1.03μg/L。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50.43~889.43)mg·C/m2·d,平均值是197.65mg·C/m2·d。

② 浮游植物

A. 种类组成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41属10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其中,硅藻32属8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6.15%;*藻门8属23种,占种类数的21.10%;蓝藻门1属3种,均占种类数的2.75%。

B. 细胞密度

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3.08~223.15)×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8×104cells/m3。详见表3.2-16和图3.2-3。









表3.2-16 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104cells/m3)

站位 细胞密度(×104cells/m3)

1 97.32

4 8.10

6 61.43

8 24.62

9 223.15

10 24.45

11 30.68

14 12.93

15 12.64

16 6.05

17 7.24

18 3.48

20 3.08

22 67.68

24 107.60

26 13.39

27 18.35

平均值 42.48

C. 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植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叉状辐杆藻、热带骨条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太阳双尾藻、琼氏圆筛藻、高盒形藻。优势种见表3.2-17。

表3.2-17 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密度

(×104cells/m3) 占总密度的比例(%) 出现频率(%) 优势度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14.92 35.12 100.00 0.35

叉状辐杆藻 Bacteriastrum varians 2.21 5.19 88.00 0.05

热带骨条藻 Skeletonema tropicum 2.21 5.19 76.00 0.04

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1.53 3.60 94.00 0.03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1.47 3.47 82.00 0.03

劳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1.67 3.92 88.00 0.03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0.80 1.89 88.00 0.02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0.99 2.32 76.00 0.02

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1.00 2.36 88.00 0.02

高盒形藻 Biddulphia regia 0.75 1.77 88.00 0.02


D. 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浮游植物多样性反映其种类的多寡和各个种类数量分配的函数关系,均匀度则反映其种类数量的分配情况,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1.60~2.71之间,平均值为2.14;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9之间,平均值为0.14;多样性指数(H′)介于3.12~4.66之间,平均值为4.00;均匀度指数(J′)介于0.60~0.91之间,平均值为0.76。结果见表3.2-18。

表3.2-18 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1 2.710.24 3.730.65

4 2.210.06 4.640.89

6 1.870.29 3.120.60

8 2.680.11 4.110.73

9 2.040.24 3.540.65

10 2.230.21 3.450.64

11 1.980.12 3.850.74

14 2.360.08 4.470.83

15 1.830.17 3.630.73

16 2.460.15 3.940.74

17 2.170.07 4.390.85

18 2.120.16 3.840.76

20 1.740.06 4.320.91

22 1.810.15 3.770.73

24 1.600.08 4.190.83

26 2.470.08 4.430.82

27 2.120.06 4.660.89

平均值 2.140.14 4.000.76

E. 小结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41属10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3.08~223.15)×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8×104cells/m3。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叉状辐杆藻、热带骨条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太阳双尾藻、琼氏圆筛藻、高盒形藻。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1.60~2.71之间,平均值为2.14;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9之间,平均值为0.14;多样性指数(H′)介于3.12~4.66之间,平均值为4.00;均匀度指数(J′)介于0.60~0.91之间,平均值为0.76。

③ 浮游动物

A. 种类组成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10类42属51种,不包括浮游幼体、鱼卵及仔鱼。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8属2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49.02%;水螅水母类有8属8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15.69%;毛颚类和浮游软体类分别有有4属4种和3属4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7.84%;被囊类有2属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88%;端足类和枝角类有2属2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3.92%;栉水母类、糠虾类和十足类有1属1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1.96%;另有11个类别浮游幼体和鱼卵、仔鱼。

B. 生物量和丰度

本次调查中,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10.40~187.18)ind/m3,平均丰度为48.02ind/m3,其中丰度最大值出现在2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在16号;生物量范围为(2.84~88.24)mg/m3,平均生物量为24.19mg/m3,其中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7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6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19。

表3.2-19 各测站浮游动物丰度(ind/m3)和生物量(mg/m3)

站位 丰度(ind/m3) 生物量(mg/m3)

1 63.9544.63

4 13.534.43

6 98.3666.68

8 31.4513.87

9 16.674.41

10 13.593.79

11 49.0716.02

14 45.2515.35

15 12.353.81

16 10.402.84

17 146.9788.24

18 30.4429.40

20 31.4026.80

22 11.003.30

24 187.1868.85

26 29.949.42

27 24.839.41

平均值 48.0224.19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动物的优势度≥0.03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亚强次真哲水蚤,间型莹虾、鸟喙尖头溞、微刺哲水蚤和肥胖软箭虫。结果详见表3.2-20。

表3.2-20 浮游动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 平均丰度(ind/m3) 比例

(%) 出现频率(%) 优势度

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 7.300.1576.47 0.12

间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 5.630.1282.35% 0.10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 4.360.0970.59 0.06

微刺哲水蚤 Canthocalanus pauper 2.910.0676.47 0.05

肥胖软箭虫 Flaccisagitta enflata 2.690.0682.35 0.05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73~5.52,平均值为3.91,最大值出现在15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2号;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7~0.61,平均值为0.17,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0号、11号和20号站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4.33,平均值为3.40,最大值出现在20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号;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9~0.95,平均值为0.8,最大值出现在22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1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21。

表3.2-21 浮游动物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1 2.170.611.490.39

4 4.520.093.770.90

6 2.720.232.730.64

8 5.430.094.060.84

9 2.220.153.050.92

10 5.310.074.060.93

11 5.340.074.250.86

14 4.360.103.800.82

15 5.520.093.850.88

16 4.740.093.800.93

17 3.190.292.690.59

18 4.260.083.890.87

20 5.430.074.330.90

22 1.730.172.660.95

24 1.850.362.230.57

26 4.280.153.450.77

27 3.450.103.660.90

平均值 3.910.173.400.80

E.小结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10类42属51种,桡足类有18属2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49.02;水螅水母类有8属8种;毛颚类和浮游软体类分别有有4属4种和3属4种;被囊类有2属3种;端足类和枝角类有2属2种;栉水母类、糠虾类和十足类有1属1种。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10.40~187.18)ind/m3,平均丰度为48.02ind/m3;生物量范围为(2.84~88.24)mg/m3,平均生物量为24.19mg/m3。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亚强次真哲水蚤,间型莹虾、鸟喙尖头溞、微刺哲水蚤和肥胖软箭虫。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73~5.52,平均值为3.91;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7~0.61,平均值为0.17;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4.33,平均值为3.40;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9~0.95,平均值为0.8。

④ 底栖生物

A. 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9门48科70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6科28种,占总种类数的40.0%;环节动物有9科13种,占总种类数的18.57%;脊索动物有7科9种,占总种类数的12.86%;软体动物有6科9种,占总种类数的12.86%;棘皮动物有6科7种,占总种类数的10.0%;星虫动物、螠虫动物、腔肠动物、红藻门各有1科1种,均占总种类数的1.43%。4号站未采集到定量底栖生物样品。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4.98~29.85)ind/m2,平均密度为12.00ind/m2,最高出现在9、18号站位,最低出现在1、14、22、26、27号站位;生物量的幅度为(0.01~58.44)g/m2,平均生物量为5.77g/m2,最高出现在18号站位,最低出现在22、27号站位。见表3.2-22。

表3.2-22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站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1 4.98 1.44

4 -- --

6 14.93 14.20

8 9.95 0.13

9 29.85 1.97

10 9.95 0.21

11 9.95 0.82

14 4.98 1.75

15 9.95 0.44

16 14.93 0.19

17 14.93 0.30

18 29.85 58.44

20 9.95 15.41

22 4.98 0.01

24 24.88 2.55

26 4.98 0.13

27 4.98 0.01

平均值 12.00 5.77

C.各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环节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5.56ind/m2;其次为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平均密度为2.63ind/m2;最低为星虫动物,平均密度为0.29ind/m2。生物量以棘皮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3.58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09g/m2;星虫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003g/m2。详见表3.2-23。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度≥0.01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威迪梭子蟹、光滑倍棘蛇尾、女神蛇尾、扁拉文海胆、莫桑比克岩虫、光突齿沙蚕、铜色巢沙蚕。详见表3.2-24。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1.02,平均值为0.08,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7~1.00,平均值为0.59,最高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0号站位;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2.58,平均值为0.84,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1.00,平均值为0.57,最高值出现在6、8、9、11、15、16、17、20、24号站位,最低值出现1、10、14、22、26、27站位。详见表3.2-25。



表3.2-23 各站位类别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项目 门类 1 4 6 8 9 10 11 14 15 16 17 18 20 22 24 26 27 平均值

生物量 节肢动物 1.440.000.000.121.770.000.001.750.000.170.000.1912.330.000.710.000.001.09

棘皮动物 0.000.002.200.000.000.000.040.000.420.000.0058.240.000.000.000.000.003.58

软体动物 0.0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80.001.680.000.000.99

环节动物 0.000.000.000.010.200.210.780.000.010.010.300.000.000.010.160.130.010.11

星虫动物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

总量 1.440.0014.200.131.970.210.821.750.440.190.3058.4415.410.012.550.130.015.77

栖息密度 节肢动物 4.98 0.00 0.00 4.98 4.98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4.98 4.98 0.00 9.95 0.00 0.00 2.63

棘皮动物 0.00 0.00 9.95 0.00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0.00 24.88 0.00 0.00 0.00 0.00 0.00 2.63

软体动物 0.00 0.00 4.9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0.00 0.88

环节动物 0.00 0.00 0.00 4.98 24.88 9.95 4.98 0.00 4.98 4.98 14.93 0.00 0.00 4.98 9.95 4.98 4.98 5.56

星虫动物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4.9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9

总量 4.980.0014.939.9529.859.959.954.989.9514.9314.9329.859.954.9824.884.984.9812.00

注:--为未发现

表3.2-24 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威迪梭子蟹 Portunus tweediei 0.59 4.88 11.76 0.01

光滑倍棘蛇尾 Amphioplus laevis 0.59 4.88 11.76 0.01

女神蛇尾 Ophionephthys difficilis 0.59 4.88 11.76 0.01

扁拉文海胆 Lovenia subcarinata 1.46 12.19 5.88 0.01

莫桑比克岩虫 Marphysa mossambica 0.88 7.32 17.65 0.01

光突齿沙蚕 Lemonnates persica 0.88 7.32 17.65 0.01

铜色巢沙蚕 Diopatra cuprea 0.59 4.88 11.76 0.01

表3.2-25 丰富度(D)、单纯度(C)、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指数(J)

1 0.00 1.00 0.00 0.00

4 -- -- -- --

6 0.51 0.33 1.58 1.00

8 0.30 0.50 1.00 1.00

9 1.02 0.17 2.58 1.00

10 0.00 1.00 0.00 0.00

11 0.30 0.50 1.00 1.00

14 0.00 1.00 0.00 0.00

15 0.30 0.50 1.00 1.00

16 0.51 0.33 1.58 1.00

17 0.51 0.33 1.58 1.00

18 0.20 0.72 0.65 0.65

20 0.30 0.50 1.00 1.00

22 0.00 1.00 0.00 0.00

24 0.86 0.20 2.32 1.00

26 0.00 1.00 0.00 0.00

27 0.00 1.00 0.00 0.00

平均值 0.28 0.59 0.84 0.57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9门48科70种,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4.98~29.85)ind/m2,平均密度为12.00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0.01~58.44)g/m2,平均生物量为5.77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环节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5.56ind/m2;其次为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平均密度为2.63ind/m2;最低为星虫动物,平均密度为0.29ind/m2。生物量以棘皮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3.58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09g/m2;星虫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003g/m2。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威迪梭子蟹、光滑倍棘蛇尾、女神蛇尾、扁拉文海胆、莫桑比克岩虫、光突齿沙蚕、铜色巢沙蚕。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1.02,平均值为0.08;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7~1.00,平均值为0.59;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2.58,平均值为0.84;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1.00,平均值为0.57。

⑤ 潮间带生物

A. 种类组成

3条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6个生物类别中的51科77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其中刺胞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1.30%;环节动物有5科8种,占总种类数的10.39%;脊索动物有2科3种,占总种类数的3.90%;节肢动物有14科21种,占总种类数的27.27%;软体动物有28科43种,占总种类数的55.84%;螠虫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1.30%。

其中P1出现19种生物,P2有26种生物,P3有41种生物。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详见表3.2-26。

表3.2-26 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

门类 P1 P2 P3

刺胞动物 -- -- 1

环节动物 3 2 5

脊索动物 1 1 1

节肢动物 9 8 15

软体动物 6 14 28

螠虫动物 -- 1 1

合计 19 26 41

注:--表示未发现该生物类型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0.05ind/m2,平均生物量为0.1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16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51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05.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61.69g/m2。详见表3.2-27。

表3.2-27 潮间带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断面 栖息密度(ind/ m2) 生物量(g/m2)

高滩 中滩 低滩 高滩 中滩 低滩

P1 0.*.*.000.3229.4911.32

P2 0.*.*.000.*.*.20

P3 0.*.*.000.*.*.56

平均值 0.*.*.330.*.*.69

注:--为未发现

C.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各类别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如表3.2-28所示,其中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57.0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3.34g/m2。

表3.2-28 潮间带生物的类别组成生物量与栖息密度

断面 P1 P2 P3 平均值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栖息

密度(ind/m2) 刺胞动物 -- -- -- -- -- -- -- 2.67-- 0.30

环节动物 -- 18.674.00--3.00-- -- 2.6724.005.81

节肢动物 0.0865.*.000.0221.0028.000.*.0096.0058.94

软体动物 -- 25.3380.00-- 183.*.00--53.3368.*.07

螠虫动物 -- -- -- -- 3.00-- -- -- -- 0.33

总量 0.*.*.000.*.*.000.*.*.*.46

生物量

(g/m2) 刺胞动物 -- -- -- -- -- -- -- 0.39--0.04

环节动物 -- 2.390.28-- 1.26---- 3.1117.282.70

节肢动物 0.3216.006.120.0212.9841.680.1046.2144.7218.68

软体动物 -- 11.114.92--154.*.52--89.*.*.34

螠虫动物 -- -- -- -- 3.18-- -- -- -- 0.35

总量 0.3229.4911.320.*.*.200.*.*.*.12

注:--为未发现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本次调查潮间带生物以潮区为站点计算各种类的栖息密度百分比和出现频率,并把优势度>0.02种类作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珠带拟蟹守螺、棘刺活额寄居蟹和纵带滩栖螺。结果详见表3.2-29。

表3.2-29 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珠带拟蟹守螺 Cerithidea cingulata 86.00 38.66% 22.22% 0.09

棘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spinifrons 28.30 12.72% 22.22% 0.03

纵带滩栖螺 Batillaria zonalis 23.56 10.59% 22.22% 0.02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3个断面高潮区都只采集到一种生物,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分别为0、1.00、0、0。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18~2.98,平均为1.91,最高为P3;单纯度范围在0.16~0.31之间,平均为0.23,最低为P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45~3.43之间,平均为2.72,最高为P3;均匀度范围在0.62~0.77之间,平均为0.72,最高为P1。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4~1.46,平均为0.77,最高为P3;单纯度范围在0.24~0.59之间,平均为0.43,最低为P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4~2.72之间,平均为1.74,最高为P3;均匀度范围在0.59~0.76之间,平均为0.63,最高为P3。见表3.2-30。

表3.2-30 潮间带生物的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断面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P1 0 1.18 0.24 1.00 0.23 0.59 0 2.45 0.94 0 0.77 0.59

P2 0 1.56 0.60 1.00 0.31 0.47 0 2.28 1.55 0 0.62 0.55

P3 0 2.98 1.46 1.00 0.16 0.24 0 3.43 2.72 0 0.76 0.76

平均值 01.910.771.000.230.4302.721.740 0.720.63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3条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6个生物类别中的51科77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0.05ind/m2,平均生物量为0.1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16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51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05.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61.69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57.0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3.34g/m2。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珠带拟蟹守螺、棘刺活额寄居蟹和纵带滩栖螺。3个断面高潮区都只采集到一种生物,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分别为0、1.00、0、0。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18~2.98,平均为1.91;单纯度范围在0.16~0.31之间,平均为0.2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45~3.43之间,平均为2.72;均匀度范围在0.62~0.77之间,平均为0.72。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4~1.46,平均为0.77;单纯度范围在0.24~0.59之间,平均为0.4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4~2.72之间,平均为1.74;均匀度范围在0.59~0.76之间,平均为0.63。

⑥ 鱼卵仔鱼

A. 种类组成

在采集的34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6个种类,隶属于14科。其中鉴定到属的有10种,鉴定到种的有3种,其余鉴定到科,有部分鱼卵未能鉴定种类。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的种类有10种,仔、稚鱼出现的种类有11种。

(略) 共采获鱼卵88粒,仔稚鱼51尾。鱼卵数量以隆头鱼科一种鱼卵占优势,占总数的37.50%;其次为舌鳎鱼卵,占总数的26.14%。仔、稚鱼数量以小沙*鱼最多,占64.71%,其次为少鳞鱚,占总数的15.69%。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隆头鱼科一种,仔、稚鱼的优势种为小沙*鱼。见表3.2-31。

表3.2-31 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

鱼卵 仔鱼

种类 所占比例 种类 所占比例

少鳞鱚 12.50% 海猪鱼 1.96%

隆头鱼科一种 37.50% 少鳞鱚 15.69%

舌鳎 26.14% 小沙*鱼 64.71%

金线鱼属 5.68% 隆头鱼科一种 1.96%

红娘鱼 2.27% 鲾 5.88%

蝴蝶鱼科一种 3.41% 雀鲷 1.96%

小沙*鱼 2.27% 鳎科一种 1.96%

鲾 5.68% 舌鳎 3.92%

鱾鱼 1.14% 金线鱼 1.96%

小公鱼 3.41%

B.密度分布

本 (略) 调查,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3.28)粒/m3,平均密度为0.62粒/m3,最大值出现在6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98)尾/m3,平均密度为0.27尾/m3,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详见表3.2-32。

表3.2-32 鱼卵和仔鱼调查结果

站位 鱼卵(粒/m3) 仔鱼(尾/m3)

1 0.47 0.23

4 0.23 0.23

6 3.28 0.82

8 0.23 0.68

9 2.94 0.98

10 0 0

11 0 0.23

14 0.21 0.41

15 0.20 0.20

16 0.20 0

17 0.30 0.30

18 0.40 0

20 0.60 0

22 0 0

24 0 0

26 0.87 0.58

27 0.69 0

平均值 0.62 0.27

C.小结

在采集的34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6个种类,隶属于14科。其中鉴定到属的有10种,鉴定到种的有3种,其余鉴定到科,有部分鱼卵未能鉴定种类。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的种类有10种,仔、稚鱼出现的种类有11种。 (略) 共采获鱼卵88粒,仔稚鱼51尾。鱼卵数量以隆头鱼科一种鱼卵占优势,占总数的37.50%;其次为舌鳎鱼卵,占总数的26.14%。仔、稚鱼数量以小沙*鱼最多,占64.71%,其次为少鳞鱚,占总数的15.69%。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隆头鱼科一种,仔、稚鱼的优势种为小沙*鱼。本 (略) 调查,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3.28)粒/m3,平均密度为0.62粒/m3,最大值出现在6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98)尾/m3,平均密度为0.27尾/m3,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

⑦ 游泳动物

A. 游泳动物资源现状

a. 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用 (略) (略) 采样方式,分析评价该项目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经鉴定,共捕获游泳动物80种,分别隶属于13目43科。其中鱼类9目38科63种,占所有种类的78.75%;*壳类2目3科15种,占所有种类的18.75%;头足类2目2科2种,占所有种类的2.50%。

b. 渔获率和现存资源密度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游泳动物的渔获量总重量有60.14kg,其中,鱼类重量为41.92kg,占总渔获量的69.70%;*壳类重量为17.24kg,占总渔获量的28.67%;头足类重量为0.98kg,占总渔获量1.63%。个体数量计,共采集到个体有5241ind,鱼类为3945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75.27%;*壳类为1248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23.81%;头足类为48ind,占总个体渔获量的0.92%。

游泳动物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2kg/h~9.53kg/h,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渔获率为3.48kg/h。各站位中重量渔获率以27号站最高,为9.53kg/h;渔获率较高的站位还有9号站,渔获率为7.56kg/h;22号站最低,为0.02kg/h。各类中鱼类重量渔获率为2.44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70.22%;*壳类重量渔获率为0.98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28.12%;头足类重量渔获率为0.06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66%。按个体计,评价区游泳动物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1ind/h~677ind/h,平均个体渔获率为307ind/h。各站位中个体渔获率以9号站最高,为951ind/h;依次为27号站,为805ind/h;24、22号站最低,为1ind/h。各类中鱼类个体渔获率为232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75.51%;*壳类个体渔获率为72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23.57%;头足类个体渔获率为3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0.92%。其他各站渔获率见表5.5-1。

调查海域中外海海域游泳动物的质量资源密度为283.39kg/km2。各类中鱼类质量资源密度为199.11kg/km2,*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79.57kg/km2,头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4.71kg/km2。各站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685.89kg/km2),9号站次之(544.20kg/km2),10号站较低(122.82kg/km2);按个体计,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ind/km2。各类中鱼类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5904ind/km2,头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230ind/km2。各站位中个体资源密度以9号站最高(*ind/km2),27号站次之(*ind/km2),10号站最低(8423ind/km2)。其他各站资源密度见表3.2-33。

表3.2-33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3.16 401 227.50 *

4 2.46 202 176.89 *

6 1.84 195 132.76 *

8 1.90 119 136.43 8567

9 7.56 951 544.20 *

10 1.71 117 122.82 8423

11 1.94 135 139.52 9719

14 3.86 200 277.83 *

15 5.14 467 370.34 *

16 1.94 149 139.60 *

17 3.84 502 276.67 *

18 5.88 342 423.54 *

20 5.28 475 379.77 *

22 0.02 1 -- --

24 0.05 0 -- --

26 3.02 161 217.06 *

27 9.53 805 685.89 *

平均值 3.48 307 283.39 *

c. 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其中,黑边布氏鲾的IRI最高,为6717;其它优势种依次为棕斑兔头鲀(518)、长圆银鲈(423)、鯻(180)、长丝犁突虾虎鱼(157)、日本瞳鲬(132)、大头银姑鱼(116)、截尾天竺鲷(111)、短吻鲾(104)、灰鲳(104)、青石斑鱼(101)。优势渔获物*壳类有5种优势种。其中,直额蟳的IRI最高,为1606;其它优势种依次为猛虾蛄(1098)、远洋梭子蟹(404)、墨吉对虾(202)、须赤虾(187)。优势渔获物头足类有1种优势种,中国枪乌贼(100)。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4。

表3.2-34 调查海域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51.73% 24.40% 88.24% 6717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 2.02% 4.75% 76.47% 518

长圆银鲈 Gerres oblongus 1.98% 3.55% 76.47% 423

鯻 Terapon theraps 0.90% 1.88% 64.71% 180

长丝犁突虾虎鱼 Myersina filifer 0.99% 1.24% 70.59% 157

日本瞳鲬 Inegocia japonica 0.73% 1.52% 58.82% 13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0.73% 1.47% 52.94% 116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 1.14% 1.22% 47.06% 111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08% 0.87% 35.29% 104

灰鲳 Pampus cinereus 0.46% 2.02% 41.18% 102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0.44% 0.99% 70.59% 101

*壳类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4.25% 6.75% 76.47% 1606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 3.53% 9.80% 82.35% 1098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0.44% 5.28% 70.59% 404

墨吉对虾 Banana prawn 1.01% 2.12% 64.71% 202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1.98% 0.67% 70.59% 187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0.71% 0.99% 58.82% 100

B.鱼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63种,分隶于9目38科。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有39种;鲉形目、鲽形目5种;鳗鲡目4种;鲱形目3种;鲻形目、仙女鱼目2种;其他各目均为1种,鲹科8种;鲾科5种;石首鱼科、天竺鲷科3种;鮨科、虾虎鱼科、魣科、鲬科、羊鱼科、银鲈科、牙鲆科、狗母鱼科、鯻科2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与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 (略) 渔获的鱼类总重量为41.92kg,平均重量渔获率为2.44kg/h。各站位中以27号站重量渔获率最高,为6.40kg/h;22号站重量渔获率最低,为0kg/h。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渔获率为232ind/h。各站位中以9号站个体渔获率最高,为801ind/h,22号站个体渔获率最低,为0ind/h。结果详见表5.5-3。

调查海域中外海海域目前鱼类的平均重量资源密度为199.11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高,为460.62kg/km2;10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低,为90.42kg/km2。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各站位中以9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ind/km2;8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资源密度为5472ind/km2。结果详见表3.2-35。



表3.2-35 调查海域鱼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2.46 339 176.96 *

4 1.66 126 119.58 9071

6 1.48 178 106.70 *

8 1.26 76 90.57 5472

9 5.42 801 390.21 *

10 1.26 78 90.42 5616

11 1.70 115 122.10 8279

14 1.62 82 116.70 5904

15 3.36 283 241.90 *

16 1.30 96 93.59 6911

17 3.23 456 232.61 *

18 3.87 212 278.69 *

20 4.47 408 321.45 *

22 0.00 0 -- --

24 0.03 0.13 -- --

26 2.01 107 144.49 7703

27 6.40 586 460.62 *

平均值 2.44 232 199.11 *

c.鱼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其中,黑边布氏鲾的IRI最高,为6717;其它优势种依次为棕斑兔头鲀(518)、长圆银鲈(423)、鯻(180)、长丝犁突虾虎鱼(157)、日本瞳鲬(132)、大头银姑鱼(116)、截尾天竺鲷(111)、短吻鲾(104)、灰鲳(104)、青石斑鱼(101)。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6。

表3.2-36 调查海域鱼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51.73% 24.40% 88.24% 6717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 2.02% 4.75% 76.47% 518

长圆银鲈 Gerres oblongus 1.98% 3.55% 76.47% 423

鯻 Terapon theraps 0.90% 1.88% 64.71% 180

长丝犁突虾虎鱼 Myersina filifer 0.99% 1.24% 70.59% 157

日本瞳鲬 Inegocia japonica 0.73% 1.52% 58.82% 13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0.73% 1.47% 52.94% 116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 1.14% 1.22% 47.06% 111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08% 0.87% 35.29% 104

灰鲳 Pampus cinereus 0.46% 2.02% 41.18% 102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0.44% 0.99% 70.59% 101

C.头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渔获头足类2种,隶属2目2科,其中,乌贼目1种;枪形目1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调查,头足类的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45kg/h,平均0.06kg/h,按个体计,个体渔获率范围为0~15ind/h,平均3ind/h。结果详见表5.5-5。

采用扫海面积法估算附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评价区外海海域目前头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为4.71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32.18kg/km2;4、15、1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0kg/km2。按个体计,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230ind/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1080ind/km2;4、15、1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0ind/km2。结果详见表3.2-36。

表3.2-36 调查海域头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0.04 2 2.66 144

4 0.00 0 0.00 0

6 0.06 3 4.54 216

8 0.03 4 2.16 288

9 0.05 2 3.38 144

10 0.07 3 5.26 216

11 0.02 2 1.51 144

14 0.03 3 2.02 216

15 0.00 0 0.00 0

16 0.02 1 1.58 72

17 0.00 0 0.00 0

18 0.13 9 9.65 648

20 0.05 3 3.38 216

22 0.00 0 -- --

24 0.00 0 -- --

26 0.03 1 2.38 72

27 0.45 15 32.18 1080

平均值 0.06 3 4.71 230

c.头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头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渔获物头足类1有优势种,中国枪乌贼(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7。

表3.2-37 调查海域头足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0.71% 0.99% 58.82% 100

D.*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渔获的*壳类共15种,分属2目3科。其中,十足目12种;口足目4种,对虾科、梭子蟹6种;虾蛄科4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调查海域*壳类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2kg/h~2.68kg/h,平均0.98kg/h。按个体计,*壳类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0.27ind/h~204ind/h,平均72ind/h。结果详见表5.5-7。

评价外海海域目前*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约为79.57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193.09kg/km2;11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5.91kg/km2。按个体计,*壳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5904ind/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ind/km2;6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1008ind/km2。结果详见表3.2-38。

表3.2-38 调查海域*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0.67 60 47.88 4320

4 0.80 76 57.31 5472

6 0.30 14 21.53 1008

8 0.61 39 43.70 2808

9 2.09 148 150.61 *

10 0.38 36 27.14 2592

11 0.22 18 15.91 1296

14 2.21 115 159.11 8279

15 1.78 184 128.44 *

16 0.62 52 44.42 3744

17 0.61 46 44.06 3312

18 1.88 121 135.21 8711

20 0.76 64 54.93 4608

22 0.02 1 -- --

24 0.02 0.27 -- --

26 0.98 53 70.19 3816

27 2.68 204 193.09 *

平均值 0.98 72 79.57 5904

c.*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优势渔获物*壳类有5种优势种。其中,直额蟳的IRI最高,为1606;其它优势种依次为猛虾蛄(1098)、远洋梭子蟹(404)、墨吉对虾(202)、须赤虾(187)。其它相对重要指数均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9。

表3.2-39 *壳类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壳类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4.25% 6.75% 76.47% 1606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 3.53% 9.80% 82.35% 1098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0.44% 5.28% 70.59% 404

墨吉对虾 Banana prawn 1.01% 2.12% 64.71% 202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1.98% 0.67% 70.59% 187

E.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根据调查优势种分析,项目附近海域主要渔业资源种类为黑边布氏鲾、棕斑兔头鲀、长圆银鲈、鯻、长丝犁突虾虎鱼、日本瞳鲬、大头银姑鱼、截尾天竺鲷、短吻鲾、灰鲳、青石斑鱼、直额蟳、猛虾蛄、远洋梭子蟹、墨吉对虾、须赤虾、中国枪乌贼。

黑边布氏鲾Eubllekeria splenden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南海和台湾。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有时也会进入河口区、喜结群,通常在底层活动。以小型*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食。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分布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印度尼西亚。中国产于黄海、东海、台湾和南海。近海暖水性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较深海域,主要以*壳类。软体动物和幼鱼为食。卵巢和肝脏有毒,皮、肉和精巢无毒。

长圆银鲈Gerres oblongu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西至所罗门群岛,北达琉球群岛,南迄新加勒多尼亚。中国南海和台湾南部、西部、北部沿海及澎湖海域均见。栖息于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鯻Terapon therap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和非洲东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热带和亚热带中下层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或岩礁周围较浅水域的近海、河口区。肉食性,以小鱼、*壳类、软体动物等底栖动物为食。

长丝犁突虾虎鱼Myersina filifer: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波斯湾,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中国各沿海均有分布。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岸泥沙地海区。杂食性,以藻类和底栖动物为食。

日本瞳鲬Inegocia japonica: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日本也有分布。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性凶猛,游泳能力弱。肉食性,以底栖鱼类或无脊椎动物为食。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该鱼种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北 (略) 、刺网以及钓业的主要渔获种类。大头白姑鱼在石首鱼科中产量最大。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近海,有时可进入100m以下较深水域。捕食多毛类及其他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常聚集成小群,活动于水体上层,有时进入河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体内有发光腺体,会发光。

灰鲳Pampus cinereus:为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90米的海区。越冬场在浙江外海,4月以后一部分鱼群向西北洄游到浙江北部及江苏沿海。幼鱼主要摄食箭虫、磷虾、桡足类及各种幼鱼等。成鱼则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及浮游生物等。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海域,也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西太平洋浅海以及西非沿岸。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在珊瑚礁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较多,喜栖息在光线较弱的区域,栖息水层随着水温的升降而有深浅的变化。性凶猛,是肉食性鱼类,食物以虾、蟹等*壳类为主,鱼类和软体动物次之。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及中国的东海、南海。生活于10-100m水深的泥沙质的海底。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是印度-西太平洋的常见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域等。主要在水深5至50米以内的水域活动,栖息深度及对温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底质以泥或泥沙质为主,选择性不强。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分布于日本、塔希提、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东非、台湾岛以及南海海域。常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质或沙质海底。在涨潮时觅食,主要食物为小鱼、*壳类动物、浮游生物。

墨吉对虾Banana prawn:分布甚广,在南半球自东非至澳大利亚;在北半球东南亚及印度洋;中国广东、海南及广西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55公尺以下水深之沙或泥底海域,幼虫及幼虾在浅水河口及河流中渡过一段生命周期。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分布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东海、南海海域。它对水温和盐度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底温13℃~24℃,盐度31~34.7,底质自软泥至细沙环境都能适应。

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部至南海海域,菲律宾,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喜栖于水清流缓,底质多沙、沙砾、岩礁的海区,一般适温范围为22~28℃,适盐范围为32~34.6。春季从越冬海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冬季向深水海区越冬。

f.物种多样性分析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31(0.64~4.3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7(0.61~0.91),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9(0.06~0.73),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03(0.06~4.01)。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61(0.37~4.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2(0.2~0.85),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2(0.08~0.87),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59(0.04~2.28)。结果详见表3.2-40。

表3.2-40 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值

站位 个体评价指标 重量评价指标

H" J" C d H" J" C d

1 2.35 0.52 0.41 1.59 3.17 0.70 0.21 3.22

4 3.44 0.77 0.15 1.64 4.08 0.91 0.07 3.25

6 2.89 0.69 0.24 1.33 3.63 0.87 0.11 2.81

8 3.55 0.84 0.12 1.49 3.70 0.87 0.10 2.95

9 2.10 0.42 0.47 2.12 3.68 0.73 0.15 3.96

10 3.70 0.83 0.10 1.74 3.62 0.81 0.13 3.54

11 2.93 0.69 0.24 1.47 3.28 0.77 0.16 2.94

14 3.37 0.69 0.18 2.19 3.48 0.72 0.15 3.93

15 1.58 0.32 0.21 1.99 3.58 0.74 0.14 3.72

16 3.04 0.70 0.20 1.53 3.63 0.84 0.12 3.10

17 1.32 0.29 0.69 1.49 2.72 0.61 0.33 2.95

18 3.21 0.64 0.21 2.28 4.16 0.83 0.08 4.01

20 2.31 0.48 0.45 1.85 3.42 0.72 0.17 3.44

22 0.37 0.37 0.87 0.04 0.64 0.64 0.73 0.06

24 1.25 0.79 0.50 0.09 1.08 0.68 0.50 0.10

26 4.09 0.85 0.08 2.16 4.39 0.91 0.06 3.99

27 2.83 0.57 0.28 2.02 3.98 0.80 0.10 3.56

平均值 2.61 0.62 0.32 1.59 3.31 0.77 0.19 3.03

G. 主要种类幼鱼比例

根据渔获物个体长度大于其最小性成熟长度为成鱼,而小于最小性成熟长度为幼鱼的划分标准来估算幼鱼的比例。本次调查主要经济鱼类的出现频率、平均体重和幼鱼比例,主要种类幼鱼比例情况如下: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57%,主要鱼获物半线天竺鲷、大头狗母鱼、短棘鰏、斑鰶、大鳞舌鳎、大头银姑鱼、大牙斑鲆、杜氏叫姑鱼、短颌宝刀鱼、短吻鲾、沟鲹、冠鲽、横带九棘鲈、尖尾鳗、金带细鲹、红鲬、褐篮子鱼、蓝圆鲹、尖头斜齿鲨、黑斑绯鲤、黑边布氏鲾、黑口鳓、黄带绯鲤。结果详见表3.2-41。

表3.2-41 主要渔获种类幼鱼比例

种名 出现频率 (%) 体长范围(cm) 幼鱼比例

半线天竺鲷 5.88 5.0-4.0 100.00%

大头狗母鱼 5.88 10.0-14.0 100.00%

短棘鰏 5.88 7.0-12.0 100.00%

斑鰶 5.88 12.0-14.0 100.00%

大鳞舌鳎 23.53 16.0-10.0 100.00%

大头银姑鱼 52.94 12.0-12.0 100.00%

大牙斑鲆 11.76 11.0 100.00%

杜氏叫姑鱼 17.65 10.0-12.0 100.00%

短颌宝刀鱼 17.65 17.0 100.00%

短吻鲾 35.29 5.0-9.0 100.00%

沟鲹 29.41 7.0-9.0 100.00%

冠鲽 11.76 10.0-13.0 100.00%

横带九棘鲈 5.88 7.0-5.0 100.00%

尖尾鳗 5.88 20.0 100.00%

金带细鲹 5.88 11.0 100.00%

红鲬 5.88 10.0-13.0 100.00%

褐篮子鱼 5.88 13.0 100.00%

蓝圆鲹 5.88 13.0 100.00%

尖头斜齿鲨 5.88 27.0 100.00%

黑斑绯鲤 23.53 15.0-8.0 100.00%

黑边布氏鲾 88.24 5.0-12.0 100.00%

黑口鳓 17.65 12.0-13.0 100.00%

黄带绯鲤 58.82 7.0-13.0 100.00%

H. 小结

本次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80种,其中鱼类63种,头足类2种,*壳类15种。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率为3.48kg/h和307ind/h。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评价区外海海域目前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283.39kg/km2和*ind/km2,其中鱼类约为199.11kg/km2和*ind/km2,头足类4.71kg/km2和230ind/km2,,*壳类约为79.57kg/km2和5904ind/km2。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31(0.64~4.3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7(0.61~0.91),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9(0.06~0.73),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03(0.06~4.01)。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61(0.37~4.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2(0.2~0.85),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2(0.08~0.87),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59(0.04~2.28)。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57%,主要鱼获物半线天竺鲷、大头狗母鱼、短棘鰏、斑鰶、大鳞舌鳎、大头银姑鱼、大牙斑鲆、杜氏叫姑鱼、短颌宝刀鱼、短吻鲾、沟鲹、冠鲽、横带九棘鲈、尖尾鳗、金带细鲹、红鲬、褐篮子鱼、蓝圆鲹、尖头斜齿鲨、黑斑绯鲤、黑边布氏鲾、黑口鳓、黄带绯鲤。

3.2.3.2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6及图3.2-2。

(2)样品采集、处理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样品采集、处理相同。

(4)评价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相同。

(4)调查结果

①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a法,按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的下列公式:P=Chla*Q*D*E/2计算,其结果见表3.2-42。

表3.2-42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站号 透明度(m) 叶绿素a含量(μg/L) 初级生产力

mg·C/(m2·d)

表层 10m 底层

DZ01 2.2 1.42 -- -- 188.45

DZ03 3.1 1.55 -- 2.09 340.35

DZ04 3.4 3.12 -- 3.36 664.54

DZ06 2.1 1.20 -- -- 152.02

DZ08 3.3 0.43 -- -- 85.60

DZ11 4.2 0.33 -- 1.66 252.10

DZ12 7.8 0.90 -- 0.68 371.72

DZ13 7.2 0.56 -- 0.44 217.17

范围 0.33~3.12 -- 0.44~3.36 85.60~664.54

注:符号“--”为水深不到采集层次。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33~3.36)μg/L,平均值为1.36μg/L。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85.60~664.54)mg·C/m2·d,平均值是283.99mg·C/m2·d。

② 浮游植物

A. 种类组成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32属6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其中,硅藻25属51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3.91%;*藻门5属14种,占种类数的20.29%;蓝藻门1属3种,均占种类数的4.35%;金藻门1属1种,均占种类数的1.45%。

B.细胞密度

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0.03~308.21)×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83.57×104cells/m3。详见表3.2-43。

表3.2-43 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104cells/m3)

站位 细胞密度(×104cells/m3)

DZ01 0.67

DZ03 112.99

DZ04 51.54

DZ06 308.21

DZ08 167.08

DZ11 26.46

DZ12 1.61

DZ13 0.03

平均值 83.57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植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窄隙角毛藻、佛氏海毛藻、太阳双尾藻、海洋角毛藻、劳氏角毛藻、透明辐杆藻、尖刺拟菱形藻、布氏双尾藻、柔弱角毛藻。优势种见表3.2-44。

表3.2-44 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密度

(×104cells/m3) 占总密度的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11.99 30.49 75.00 0.23

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2.03 5.16 75.00 0.04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2.32 5.91 75.00 0.04

窄隙角毛藻 Chaetoceros paradaxus 1.92 4.87 75.00 0.04

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 1.22 3.11 100.00 0.03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1.63 4.16 75.00 0.03

海洋角毛藻 Chaetoceros pelagicus 1.60 4.07 62.00 0.03

劳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1.75 4.44 75.00 0.03

透明辐杆藻 Bacteriastrum hyalinum var. hyalinum 2.27 5.77 50.00 0.03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0.86 2.19 88.00 0.02

布氏双尾藻 Dytilum brightwellii 1.38 3.50 62.00 0.02

柔弱角毛藻 Chaetoceros debilis 2.02 5.13 38.00 0.02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浮游植物多样性反映其种类的多寡和各个种类数量分配的函数关系,均匀度则反映其种类数量的分配情况,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0.63~2.00之间,平均值为1.45;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2之间,平均值为0.15;多样性指数(H′)介于2.70~4.37之间,平均值为3.51;均匀度指数(J′)介于0.68~0.97之间,平均值为0.79。结果见表3.2-45。

表3.2-45 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DZ01 0.630.20 2.700.85

DZ03 1.740.19 3.540.68

DZ04 2.000.06 4.370.83

DZ06 1.900.12 3.880.72

DZ08 1.840.15 3.850.73

DZ11 1.440.11 3.930.83

DZ12 1.360.22 3.050.71

DZ13 0.720.16 2.720.97

平均值 1.45 0.15 3.51 0.79

E.小结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32属6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0.03~308.21)×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83.57×104cells/m3。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窄隙角毛藻、佛氏海毛藻、太阳双尾藻、海洋角毛藻、劳氏角毛藻、透明辐杆藻、尖刺拟菱形藻、布氏双尾藻、柔弱角毛藻。

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0.63~2.00之间,平均值为1.45;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2之间,平均值为0.15;多样性指数(H′)介于2.70~4.37之间,平均值为3.51;均匀度指数(J′)介于0.68~0.97之间,平均值为0.79。

③ 浮游动物

A. 种类组成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33属35种,不包括浮游幼体、鱼卵及仔鱼。桡足类最多,有11属12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34.29%;水螅虫类有8属9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25.71%;被囊类有4属4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11.43%;端足类有3属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8.57%;毛颚类、枝角类和多毛类均有2属2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71%;十足类有1属1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2.86%;另有9个类别浮游幼体和鱼卵、仔鱼。

B.生物量和丰度

本次调查中,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52.82~407.02)ind/m3,平均丰度为175.09ind/m3,其中丰度最大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11号站位;生物量范围为(8.56~60.13)mg/m3,平均生物量为28.64mg/m3,其中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13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46。

表3.2-46 各测站浮游动物丰度(ind/m3)和生物量(mg/m3)

站位 丰度(ind/m3) 生物量(mg/m3)

DZ01 115.0032.50

DZ03 289.1332.39

DZ04 82.2960.13

DZ06 244.4435.28

DZ08 407.0233.42

DZ11 52.829.19

DZ12 128.9617.68

DZ13 81.098.56

平均值 175.0928.64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动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是鸟喙尖头溞、肥胖软箭虫、肥胖三角溞和双生水母。结果详见表3.2-47。

表3.2-47 浮游动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 平均丰度(ind/m3) 比例 出现频率 优势度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 98.8756.19% 100.00% 0.56

肥胖软箭虫 Flaccisagitta enflata 12.917.34% 100.00% 0.07

肥胖三角溞 Pseudevadne tergestina 9.095.17% 100.00% 0.05

双生水母 Diphyes chamissonis 7.954.52% 87.50% 0.04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46~3.67,平均值为2.51,最大值出现在DZ1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1号;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9~0.45,平均值为0.29,最大值出现在DZ03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5~3.74,平均值为2.76,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8号;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5~0.84,平均值为0.66,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48。


表3.2-48 浮游动物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DZ01 1.46 0.27 2.60 0.75

DZ03 2.57 0.45 2.13 0.48

DZ04 3.24 0.09 3.74 0.84

DZ06 1.89 0.29 2.56 0.64

DZ08 1.61 0.67 1.35 0.35

DZ11 3.67 0.20 3.35 0.75

DZ12 3.00 0.16 3.23 0.72

DZ13 2.68 0.16 3.09 0.74

平均值 2.510.292.760.66

E.小结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33属35种,桡足类有11属12种;水螅虫类有8属9种;被囊类有4属4种;端足类有3属3种;毛颚类、枝角类和多毛类均有2属2种;十足类有1属1种。

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52.82~407.02)ind/m3,平均丰度为175.09ind/m3;生物量范围为(8.56~60.13)mg/m3,平均生物量为28.64mg/m3。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是鸟喙尖头溞、肥胖软箭虫、肥胖三角溞和双生水母。

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46~3.67,平均值为2.51;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9~0.45,平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5~3.74,平均值为2.76;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5~0.84,平均值为0.66。

④ 大型底栖生物

A. 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7门46科68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科24种,占总种类数的35.29%;环节动物有10科14种,占总种类数的20.59%;脊索动物有11科12种,占总种类数的17.65%;软体动物有9科10种,占总种类数的14.71%;棘皮动物有3科5种,占总种类数的7.35%;腔肠动物有2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2.94%;纽形动物有1科1种,均占总种类数的1.47%。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14.93~109.45)ind/m2,平均密度为39.18ind/m2,最高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生物量的幅度为(0.16~58.99)g/m2,平均生物量为9.53g/m2,最高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出现在DZ03号站位。见表3.2-49。

表3.2-49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站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DZ01 24.88 2.68

DZ03 14.93 0.16

DZ04 34.83 0.93

DZ06 29.85 0.86

DZ08 39.80 2.29

DZ11 44.78 9.83

DZ12 14.93 0.48

DZ13 109.45 58.99

平均值 39.189.53

注: --为未采集到。

C.各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3.06ind/m2;其次为环节动物,平均密度为11.82ind/m2;最低为脊索动物,平均密度为0.62ind/m2。生物量以节肢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6.72g/m2;其次为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42g/m2;纽形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9g/m2。详见表3.2-50。

表3.2-50 各站位类别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项目 门类 DZ01 DZ03 DZ04 DZ06 DZ08 DZ11 DZ12 DZ13 平均值

生物量 软体动物 1.50--0.220.261.262.21--5.931.42

节肢动物 --------0.791.09--51.896.72

脊索动物 0.89--------------0.11

纽形动物 ------0.50----0.22--0.09

环节动物 0.290.070.110.100.240.030.04--0.11

棘皮动物 ----0.60----0.270.221.170.28

腔肠动物 --0.09------6.22----0.79

总量 2.680.160.930.862.299.830.4858.999.53

栖息密度 软体动物 9.95 -- 4.98 4.98 9.95 14.93 -- 59.70 13.06

节肢动物 -- -- -- -- 9.95 14.93 -- 39.80 8.08

脊索动物 4.98 -- -- -- -- -- -- -- 0.62

纽形动物 -- -- -- 4.98 -- -- 4.98 -- 1.24

环节动物 9.95 9.95 24.88 19.90 19.90 4.98 4.98 -- 11.82

棘皮动物 -- -- 4.98 -- -- 4.98 4.98 9.95 3.11

腔肠动物 -- 4.98 -- -- -- 4.98 -- -- 1.24

总量 24.8814.9334.8329.8539.8044.7814.*.4539.18

注:--为未采集到生物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度≥0.01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波纹巴非蛤、直额蟳、矛形梭子蟹、海南细螯虾、梳鳃虫、角海蛹、背毛背蚓虫、卷旋吻沙蚕、光滑倍棘蛇尾、小指阳遂足。详见表3.2-51。

表3.2-51 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波纹巴非蛤 Paphia undulata 10.57 26.98 62.50 0.17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24 3.17 25.00 0.01

矛形梭子蟹 Portunus hatatoides 1.24 3.17 25.00 0.01

海南细螯虾 Leptochela hainanensis 1.24 3.17 25.00 0.01

梳鳃虫 Terebellides stroemii 1.24 3.17 25.00% 0.01

角海蛹 Ophelina acuminata 1.24 3.17 25.00 0.01

背毛背蚓虫 Notomastus of. aberans 1.24 3.17 25.00 0.01

卷旋吻沙蚕 Glycera convoluta 1.24 3.17 25.00 0.01

光滑倍棘蛇尾 Amphioplus laevis 1.24 3.17 25.00 0.01

小指阳遂足 Amphiura digitula 1.24 3.17 25.00 0.01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51~3.10,平均值为1.24,最高值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3~0.33,平均值为0.24,最高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1.58~3.00,平均值为2.31,最高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最高值出现在DZ03、DZ08、DZ12号站位,最低值出现DZ13站位。详见表3.2-52。

表3.2-52 丰富度(D)、单纯度(C)、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指数(J)

DZ01 0.86 0.28 1.92 0.83

DZ03 0.51 0.33 1.58 1.00

DZ04 1.17 0.18 2.52 0.90

DZ06 1.02 0.22 2.25 0.87

DZ08 1.32 0.13 3.00 1.00

DZ11 1.46 0.14 2.95 0.93

DZ12 0.51 0.33 1.58 1.00

DZ13 3.10 0.28 2.64 0.59

平均值 1.240.242.310.89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7门46科68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科24种,;环节动物有10科14种;脊索动物有11科12种;软体动物有9科10种;棘皮动物有3科5种;腔肠动物有2科2种;纽形动物有1科1种。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14.93~109.45)ind/m2,平均密度为39.18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0.16~58.99)g/m2,平均生物量为9.53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3.06ind/m2;其次为环节动物,平均密度为11.82ind/m2;最低为脊索动物,平均密度为0.62ind/m2。生物量以节肢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6.72g/m2;其次为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42g/m2;纽形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9g/m2。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波纹巴非蛤、直额蟳、矛形梭子蟹、海南细螯虾、梳鳃虫、角海蛹、背毛背蚓虫、卷旋吻沙蚕、光滑倍棘蛇尾、小指阳遂足。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51~3.10,平均值为1.24;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3~0.33,平均值为0.24;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1.58~3.00,平均值为2.31;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

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

⑤ 游泳动物

项目所在海区地形较为复杂,根据现场情况本次调查渔船 (略) 渔船,为“琼临渔*”,网衣全长30.0m,宽10.0m,网具曳纲长度为14.0~77.0m, (略) 目为70mm。

游泳动物资源现状: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用 (略) 采样方式,分析评价该项目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经鉴定,共捕获游泳动物78种,分别隶属于11目36科。其中鱼类7目28科53种,占所有种类的67.95%;*壳类2目5科22种,占所有种类的28.20%;头足类2目3科3种,占所有种类的3.85%。

B.渔获率和现存资源密度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游泳动物重量有60.22kg,其中,鱼类为56.28kg,占总渔获量的93.46%;*壳类为2.83kg,占总渔获量的4.70%;头足类渔获量为1.11kg,占总渔获量1.84%。共采集到个体有4491ind,鱼类为4041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89.98%;*壳类为397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8.84%;头足类为53ind,占总个体渔获量的1.18%。

游泳动物重量渔获率范围为3.88kg/h~9.83kg/h,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渔获率为7.72kg/h。各站位中重量渔获率以DZ08号站最高,为9.83kg/h;重量渔获率较高的站位还有DZ11号站,为9.71kg/h;以DZ04号站最低,为3.88kg/h。各类中鱼类重量渔获率为7.22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93.52%;*壳类重量渔获率为0.36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4.66%;头足类重量渔获率为0.14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81%。按个体计,评价区游泳动物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229ind/h~797ind/h,平均个体渔获率为573ind/h。各站位中个体渔获率以DZ06号站最高,为797ind/h;其次为DZ12号站,为787ind/h;DZ04号站最低,为229ind/h。各类中鱼类个体渔获率为515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89.88%,*壳类个体渔获率为51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8.90%;头足类个体渔获率为7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22%。其他各站渔获率见表2.2-20。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的质量资源密度为277.91kg/km2。各类中鱼类质量资源密度为259.83kg/km2;*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13.04kg/km2,头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5.04kg/km2。各站位中质量资源密度以DZ08号站最高(353.82kg/km2),DZ11号站次之(349.68kg/km2),DZ04号站最低(139.67kg/km2);按个体计,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ind/km2。各类中鱼类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1835ind/km2,头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242ind/km2。各站位中个体资源密度以DZ06号站最高(*ind/km2),DZ12号站次之(*ind/km2),DZ04号站最低(8243ind/km2)。其他各站资源密度见表3.2-53。

表3.2-53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9.26 550 333.43 *

DZ03 5.42 299 194.92 *

DZ04 3.88 229 139.67 8243

DZ06 8.96 797 322.39 *

DZ08 9.83 626 353.82 *

DZ11 9.71 776 349.68 *

DZ12 7.58 787 272.82 *

DZ13 7.13 519 256.59 *

平均值 7.*.*

C.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壳类优势渔获物有2种,须赤虾(443)、直额蟳(357)。头足类优势渔获物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54。

表3.2-54 调查海域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60.98% 51.86% 100.00% *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10.46% 18.33% 87.50% 2519

黄尾新雀鲷 Neopomacentrus azysron 1.90% 7.26% 87.50% 801

灰鲳 Pampus cinereus 6.02% 1.49% 100.00% 752

真鲷 Pagrus major 2.58% 2.52% 100.00% 509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1.69% 1.29% 75.00% 223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0.45% 1.74% 87.50% 19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1.53% 0.33% 75.00% 140

短带鱼 Trichiurus brevis 0.40% 0.78% 100.00% 118

*壳类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0.82% 3.61% 100.00% 443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32% 2.25% 100.00% 357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1.56% 0.76% 87.50% 203

D.鱼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3种,分隶于7目28科。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有41种;鲱形目6种;鲀形目2种;其它各目为1种。在各科中,鲹科6种;鲾科、天竺鲷科5种;鲱科、虾虎鱼科、银鲈科3种;石首鱼科、鮨科、鲷科、笛鲷科、带鱼科、鳀科2种;其余各科均只有1种。

b.渔获率与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 (略) 渔获的鱼类总重量为56.28kg,平均渔获率为7.22kg/h。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重量渔获率最高,为9.13kg/h;DZ04号站重量渔获率最低,为3.63kg/h。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渔获率为515ind/h,各站位中以DZ06号站个体渔获率最高,为728ind/h,DZ04号站个体渔获率最低,为210ind/h。结果详见表2.2-22。

调查海域目前鱼类的平均重量资源密度为259.83kg/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高,为328.65kg/km2;DZ04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30.81kg/km2。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各站位中以DZ06号站最高,为*ind/km2;各站位中以DZ04号站最低,为7559ind/km2。结果详见表3.2-55。











表3.2-55 调查海域鱼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8.79 480 316.54 *

DZ03 5.04 251 181.39 9035

DZ04 3.63 210 130.81 7559

DZ06 8.30 728 298.60 *

DZ08 9.13 567 328.65 *

DZ11 9.05 681 325.92 *

DZ12 6.94 720 249.82 *

DZ13 6.86 484 246.94 *

平均值 7.22 515 259.83 *

c.鱼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56。

表3.2-56 调查海域鱼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60.98% 51.86% 100.00% *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10.46% 18.33% 87.50% 2519

黄尾新雀鲷 Neopomacentrus azysron 1.90% 7.26% 87.50% 801

灰鲳 Pampus cinereus 6.02% 1.49% 100.00% 752

真鲷 Pagrus major 2.58% 2.52% 100.00% 509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1.69% 1.29% 75.00% 223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0.45% 1.74% 87.50% 19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1.53% 0.33% 75.00% 140

短带鱼 Trichiurus brevis 0.40% 0.78% 100.00% 118

E.头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渔获头足类3种,隶属2目3科,其中,中国枪乌贼隶属于枪形目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调查,头足类的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3~0.35kg/h,平均0.14kg/h,按个体计,个体渔获率范围为3~13ind/h,平均7ind/h结果详见表4.2-5。

采用扫海面积法估算附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头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为5.04kg/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12.42kg/km2,DZ13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04kg/km2。按个体计,头足类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242ind/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468ind/km2,DZ13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108ind/km2。结果详见表3.2-57。

表3.2-57 调查海域头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0.05 5 1.64 173

DZ03 0.07 6 2.59 216

DZ04 0.16 8 5.69 288

DZ06 0.10 6 3.74 216

DZ08 0.35 13 12.42 468

DZ11 0.09 6 3.13 216

DZ12 0.28 7 10.08 252

DZ13 0.03 3 1.04 108

平均值 0.1475.*

c.头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头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头足类优势渔获物有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详见表3.2-58。

表3.2-58 调查海域头足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1.56% 0.76% 87.50% 203

F.*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渔获的*壳类共22种,分属2目5科。梭子蟹科10种;对虾科、虾蛄科5种;其余各科均只有1种。其中经济种类有墨吉对虾、锈斑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等。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调查海域*壳类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9kg/h~0.57kg/h,平均0.36kg/h。按个体计,*壳类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11ind/h~89ind/h,平均51ind/h。

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约为13.04kg/km2。各站位中以DZ11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20.63kg/km2,DZ04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3.17kg/km2。按个体计,*壳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1835ind/km2。各站位中以DZ11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3204ind/km2,DZ04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396ind/km2。结果详见表3.2-59。

表3.2-59 调查海域*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0.42 65 15.25 2333

DZ03 0.30 42 10.94 1512

DZ04 0.09 11 3.17 396

DZ06 0.56 63 20.05 2268

DZ08 0.35 46 12.74 1656

DZ11 0.57 89 20.63 3204

DZ12 0.36 60 12.92 2160

DZ13 0.24 32 8.60 1152

平均值 0.*.*

c.*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其它相对重要指数均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60。

表3.2-60 *壳类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壳类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0.82% 3.61% 100.00% 443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32% 2.25% 100.00% 357

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根据调查优势种分析,项目附近海域主要渔业资源种类为短吻鲾、鹿斑鲾、黄尾新雀鲷、灰鲳、真鲷、黑边布氏鲾、克氏副叶鲹、大头银姑鱼、短带鱼、须赤虾、直额蟳、中国枪乌贼。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常聚集成小群,活动于水体上层,有时进入河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体内有发光腺体,会发光。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分布于台湾海峡、南海西北太平洋。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生活在近海和河口的泥底质的水域,喜结群,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以小型*壳类为食。

黄尾新雀鲷Neopomacentrus azysron

主要栖息于外礁斜坡区,亦常常在较深且汹涌的峡道或毗连的岩架附近。经常在亚潮带的栖息地形成小群鱼群。背、臀鳍后半部及尾部黄色;胸鳍透明,基底黑色。

灰鲳Pampus cinereu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80m沙泥底质近岸海域。幼鱼成群漂流在表层,成鱼则生活于中下层,以水母、浮游动物或小型底栖动物等为食。

真鲷Pagrus major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各沿海均产。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或砂砾的近海。喜结群,于生殖季节游向近岸。肉食性,以底栖动物为食。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鲜美。中 (略) 箱养殖。

黑边布氏鲾Eubllekeria splenden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南海和台湾。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有时也会进入河口区、喜结群,通常在底层活动。以小型*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食。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常聚集成群。以浮游性*壳动物、小鱼等为食。

大头银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该鱼种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北 (略) 、刺网以及钓业的主要渔获种类。大头白姑鱼在石首鱼科中产量最大。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分布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东海、南海海域。它对水温和盐度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底温13℃~24℃,盐度31~34.7,底质自软泥至细沙环境都能适应。

直额蟳Charybdis truncaa

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及中国的东海和南海。生活于10~100m水深的泥沙质的海底,拖网常可捕获。

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部至南海海域,菲律宾,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喜栖于水清流缓,底质多沙、沙砾、岩礁的海区,一般适温范围为22-28℃,适盐范围为32-34.6。春季从越冬海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冬季向深水海区越冬。

物种多样性分析: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39(2.19-2.64),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48(0.44-0.53),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40(0.37-0.49),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4.49(3.43-5.46)。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59(2.15-2.91),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52(0.43-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1(0.22-0.42),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2.40(1.75-2.90)。结果详见表3.2-61。

表3.2-61 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值

站位 个体评价指标 重量评价指标

H" J" C d H" J" C d

DZ02 2.89 0.57 0.24 2.49 2.54 0.50 0.37 4.47

DZ03 2.85 0.58 0.30 2.42 2.19 0.44 0.49 4.54

DZ04 2.83 0.64 0.22 1.75 2.38 0.53 0.37 3.43

DZ06 2.31 0.43 0.40 2.90 2.64 0.49 0.37 5.46

DZ08 2.91 0.56 0.23 2.67 2.55 0.49 0.36 4.82

DZ11 2.43 0.47 0.34 2.54 2.33 0.45 0.40 4.70

DZ12 2.15 0.44 0.42 2.10 2.26 0.46 0.42 4.09

DZ13 2.38 0.48 0.35 2.35 2.26 0.45 0.41 4.43

平均值 2.590.520.312.402.390.480.404.49

主要种类幼鱼比例:

根据渔获物个体长度大于其最小性成熟长度为成鱼,而小于最小性成熟长度为幼鱼的划分标准来估算幼鱼的比例。本次调查主要经济鱼类的出现频率、平均体重和幼鱼比例,主要种类幼鱼比例情况如下: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4%,主要渔获物陈氏天竺鲷、短吻鲾、二长棘犁齿鲷、黑边布氏鲾、黄尾新雀鲷、克氏副叶鲹、鹿斑鲾、四线天竺鲷、真鲷、竹荚鱼均为幼鱼。结果详见表3.2-62。

表3.2-62 主要渔获种类幼鱼比例

种名 出现频率 (%) 体长范围(cm) 幼鱼比例(%)

斑鰶 62.5 14.0-16.0 62.5

陈氏天竺鲷 75.0 6.0-8.0 100.0

大头银姑鱼 75.0 12.0-17.0 73.3

短吻鲾 100.0 6.0-8.5 100.0

二长棘犁齿鲷 75.0 3.0-8.0 100.0

黑边布氏鲾 75.0 5.0-9.0 100.0

黄尾新雀鲷 87.5 3.0-5.0 100.0

灰鲳 100.0 9.0-12.0 80.6

克氏副叶鲹 87.5 3.0-10.5 100.0

鹿斑鲾 87.5 3.0-5.5 100.0

四线天竺鲷 75.0 6.0-8.0 100.0

真鲷 100.0 3.0-8.0 100.0

竹荚鱼 100.0 7.0-11.0 100.0

小结:

本次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78种,其中鱼类53种,头足类3种,*壳类22种。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率为7.72kg/h和573ind/h。其中,鱼类为7.22kg/h和515ind/h,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0.14kg/h和7ind/h,*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0.36kg/h和51ind/h。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277.91kg/km2和*ind/km2,其中鱼类约为259.83kg/km2和*ind/km2,头足类5.04kg/km2和242ind/km2,*壳类约为13.04kg/km2和1835ind/km2。

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壳类优势渔获物有2种,须赤虾(443)、直额蟳(357)。头足类优势渔获物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39(2.19-2.64),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48(0.44-0.53),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40(0.37-0.49),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4.49(3.43-5.46)。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59(2.15-2.91),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52(0.43-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1(0.22-0.42),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2.40(1.75-2.90)。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4%,主要渔获物陈氏天竺鲷、短吻鲾、二长棘犁齿鲷、黑边布氏鲾、黄尾新雀鲷、克氏副叶鲹、鹿斑鲾、四线天竺鲷、真鲷、竹荚鱼均为幼鱼。

⑥ 潮间带生物

A. 种类组成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8个生物类别中的62科105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刺胞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环节动物有5科7种,占总种类数的6.67%;棘皮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脊索动物有1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1.90%;节肢动物有21科37种,占总种类数的35.24%;纽形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软体动物有30科54种,占总种类数的51.43%;星虫动物有2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1.90%。

其中C01出现28种生物,C02有63种生物,C03有56种生物。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详见表3.2-63。




表3.2-63 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

门类 C01 C02 C03

刺胞动物 -- 1 1

环节动物 1 4 5

棘皮动物 -- 1 1

脊索动物 1 1 --

节肢动物 15 23 15

纽形动物 -- -- 1

软体动物 11 31 31

星虫动物 -- 2 2

合计 28 63 56

注:--表示未发现该生物类型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47.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7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56.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624.90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62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0.06g/m2。详见表3.2-64。

表2.2-313.2-64 潮间带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断面 栖息密度(ind/ m2) 生物量(g/m2)

高滩 中滩 低滩 高滩 中滩 低滩

C01 108.*.*.0023.*.*.86

C02 34.*.*.009.*.*.24

C03 -- 342.*.00-- 903.*.08

平均值 47.*.*.0010.*.*.06

注:--为未发现

C.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各类别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如表3.2-65所示,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73.63ind/m2和208.24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分别为69.63/m2106.54g/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纽形动物,为0.74ind/m2;生物量最低为纽虫动物,为0.09g/m2。

表3.2-65 潮间带生物的类别组成生物量与栖息密度

断面 C01 C02 C03 平均值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栖息

密度

(ind/m2) 刺胞动物 -- -- -- -- 157.3320.00-- 17.33-- 21.63

环节动物 -- -- -- -- 42.6712.00-- 9.3312.008.44

节肢动物 74.0068.0026.0020.*.3368.00-- 201.3316.0069.63

纽形动物 -- -- -- -- -- -- -- 2.674.000.74

软体动物 34.*.*.0014.*.*.00-- 110.*.*.63

星虫动物 -- -- -- -- 36.*.00-- 1.3356.0034.37

总量 108.*.*.0034.*.*.00-- 342.*.*.44

生物量

(g/m2) 刺胞动物 -- -- -- -- 29.447.24-- 9.57-- 5.14

环节动物 -- -- -- -- 13.050.84-- 0.962.041.88

节肢动物 14.8676.3121.421.3264.*.24-- 663.653.*.54

纽形动物 -- -- -- -- -- -- -- 0.770.040.09

软体动物 8.*.*.447.*.*.12-- 227.*.*.24

星虫动物 -- -- -- -- 5.0442.80-- 0.6111.646.68

总量 23.*.*.869.*.*.24-- 903.*.*.57

注:--为未发现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本次调查潮间带生物以潮区为站点计算各种类的栖息密度百分比和出现频率,并把优势度>0.01种类作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

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布目斜纹蛤、网纹纹藤壶、翘偏顶蛤、梨囊枝触星虫、纵条矶海葵和短壳肠蛤。结果详见表3.2-66。

表3.2-66 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布目斜纹蛤 Loxoglypta clathrata 150.1536.76 22.22 0.08

网纹纹藤壶 Amphibalanus reticulatus 37.049.07 77.78 0.07

翘偏顶蛤 Modiolus vagina 25.336.20 44.44 0.03

梨囊枝触星虫 Themiste cymodoceae 26.966.60 33.33 0.02

纵条矶海葵 Haliplanella luciae 21.635.30 33.33 0.02

短壳肠蛤 Botula silicula 16.153.95 44.44 0.02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高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0~0.59,平均为0.26,最高为C01;单纯度范围在0.35~0.52之间,平均为0.29,最低为C01;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8~1.70之间,平均为0.89,最高为C01;均匀度范围在0.73~0.98之间,平均为0.57,最高为C02。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38~3.98,平均为2.90,最高为C02;单纯度范围在0.11~0.72之间,平均为0.37,最低为C02;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9~4.05之间,平均为2.71,最高为C02;均匀度范围在0.29~0.77之间,平均为0.56,最高为C02。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62~2.22,平均为1.66,最高为C02;单纯度范围在0.10~0.88之间,平均为0.37,最低为C0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9~3.61之间,平均为2.48,最高为C03;均匀度范围在0.18~0.85之间,平均为0.59,最高为C03。见表3.2-67。

表3.2-67 潮间带生物的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断面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C01 0.59 1.38 0.62 0.35 0.72 0.88 1.70 1.09 0.49 0.73 0.29 0.18

C02 0.20 3.98 2.22 0.52 0.11 0.14 0.98 4.05 3.35 0.98 0.77 0.75

C03 - 3.33 2.14 - 0.28 0.10 - 2.98 3.61 - 0.61 0.85

平均值 0.262.901.660.290.370.370.892.712.480.570.560.59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8个生物类别中的62科105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刺胞动物有1科1种;环节动物有5科7种;棘皮动物有1科1种;脊索动物有1科2种;节肢动物有21科37种;纽形动物有1科1种;软体动物有30科54种;星虫动物有2科2种。其中C01出现28种生物,C02有63种生物,C03有56种生物。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47.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7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56.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624.90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62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0.06g/m2。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73.63ind/m2和208.24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分别为69.63/m2106.54g/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纽形动物,为0.74ind/m2;生物量最低为纽虫动物,为0.09g/m2。

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布目斜纹蛤、网纹纹藤壶、翘偏顶蛤、梨囊枝触星虫、纵条矶海葵和短壳肠蛤。

高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0~0.59,平均为0.26;单纯度范围在0.35~0.52之间,平均为0.29;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8~1.70之间,平均为0.89;均匀度范围在0.73~0.98之间,平均为0.57。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38~3.98,平均为2.90;单纯度范围在0.11~0.72之间,平均为0.37;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9~4.05之间,平均为2.71;均匀度范围在0.29~0.77之间,平均为0.56。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62~2.22,平均为1.66;单纯度范围在0.10~0.88之间,平均为0.37;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9~3.61之间,平均为2.48;均匀度范围在0.18~0.85之间,平均为0.59。

⑦ 鱼卵与仔稚鱼

A. 种类组成

在采集的1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个种类,隶属于7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的鱼卵、仔稚鱼未能确定种类。其中鉴定到属的有2种,到种的有1种,其余鉴定到科。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种类有6种,仔鱼出现种类有4种。

(略) 共采获鱼卵1722粒,仔稚鱼5尾。鱼卵数量以鲾科鱼卵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44.48%;其次为小公鱼属鱼卵,占总数的15.62%。仔鱼数量小公鱼属最多,占总数的40.00%。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鰏科鱼卵,仔稚鱼优势种为小公鱼属。










表3.2-68 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

鱼卵 仔鱼

种类 所占比例 种类 所占比例

小沙*鱼 3.60% 小公鱼属 40.00%

小公鱼 15.62% 鲻科 20.00%

鲻科 6.10% 多鳞鱚 20.00%

多鳞鱚 13.41% 石首鱼科 20.00%

鲾科 44.48% / /

舌鳎科 5.75%

未定种 11.03%

B.密度分布

本 (略) 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50~7.89)粒/m3,平均密度为2.48粒/m3,最大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7.07)尾/m3,平均密度为1.99尾/m3,最大值出现在DZ03号站位。详见表3.2-69。

表3.2-69 鱼卵和仔鱼调查结果

站位 鱼卵(粒/m3) 仔鱼(尾/m3)

DZ01 1.67 0

DZ03 2.72 7.07

DZ04 1.79 0.89

DZ06 1.39 0

DZ08 7.89 1.75

DZ11 2.82 3.63

DZ12 1.09 1.09

DZ13 0.50 1.49

平均值 2.48 1.99

3.2.4海洋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2.4.1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体质量

由于目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小,通 (略) 调查获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已不能满足生物质量样品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次生物质量样品的主要来自于游泳动物。通过渔 (略) 调查方式,在设定的大型底栖生物站位上获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壳类和软体类的本地经济种类、本地常见和优势种类。

在项目区附近海域布设了17个生物质量监测站位,调查站位详见表3.2-1及图3.2-1。调查项目附近海域的游泳动物(长体蛇鲻、虎斑乌贼、日本金线鱼、长吻丝鲹、长棘银鲈、灰鲳、棕斑兔头鲀、海鳗、黑边布氏鲾、墨吉对虾、长圆银鲈、游鳍叶鯵、猛虾蛄、拟穴青蟹、远洋梭子蟹、大头银姑鱼、斑鰶)。

根据监测结果,采集到的17个站位中有鱼类12种、*壳类4种、软体类1种,石油烃含量在3.0~12.5(×10-6)之间,平均为7.3(×10-6);铜含量在0.2~5.7(×10-6)之间,平均为1.4(×10-6);铅含量在0.04~0.35 (×10-6)之间,平均为0.19(×10-6);砷含量在0.9~4.8(×10-6)之间,平均为2.6(×10-6);总汞含量在0.016~0.073 (×10-6)之间,平均为0.039(×10-6);锌含量在2.1~22.0 (×10-6)之间,平均为7.5(×10-6);镉含量在0.006~0.109 (×10-6)之间,平均为0.035(×10-6),铬含量在0.02~0.09 (×10-6)之间,平均为0.05 (×10-6),详见表3.2-70。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的各生物体样品中的石油烃、重金属(总汞、铅、镉、铜、铬、砷和锌)均达到《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和《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详见表3.2-71)。

表3.2-70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元素含量

站位 样品类型 测试结果(单位:×10-6)

石油烃 Cu Pb Zn Cd Hg As Cr

1 长体蛇鲻 6.4 0.3 0.21 4.3 0.012 0.039 2.8 0.09

4 虎斑乌贼 8.2 2.8 0.12 13.3 0.046 0.057 4.7 0.06

6 日本金线鱼 9.7 0.5 0.26 4.1 0.012 0.036 2.0 0.06

8 长吻丝鲹 5.7 0.3 0.21 4.1 0.006 0.040 2.5 0.07

9 长棘银鲈 4.1 0.2 0.08 6.6 0.022 0.040 1.3 0.07

10 灰鲳 8.1 0.2 0.34 4.7 0.047 0.016 2.2 0.04

11 棕斑兔头鲀 3.8 0.2 0.21 5.3 0.030 0.032 1.7 0.06

14 海鳗 3.0 0.2 0.28 5.7 0.028 0.045 2.9 0.05

15 黑边布氏鲾 3.8 1.3 0.12 2.1 0.028 0.031 2.7 0.08

16 墨吉对虾 8.5 3.9 0.35 14.6 0.109 0.073 4.8 0.04

17 长圆银鲈 9.2 0.2 0.18 6.4 0.018 0.016 2.0 0.06

18 游鳍叶鯵 4.7 0.2 0.12 6.0 0.019 0.024 0.9 0.03

20 猛虾蛄 6.5 2.4 0.21 4.7 0.040 0.041 3.5 0.02

22 拟穴青蟹 10.1 4.8 0.27 22.0 0.070 0.053 2.8 0.02

24 远洋梭子蟹 12.5 5.7 0.26 14.3 0.070 0.053 2.4 0.06

26 大头银姑鱼 8.5 0.3 0.04 3.5 0.030 0.020 1.6 0.04

27 斑鰶 11.3 0.4 0.05 6.0 0.008 0.042 2.7 0.06

最小值 3.0 0.2 0.04 2.1 0.006 0.016 0.9 0.02

最大值 12.5 5.7 0.35 22.0 0.109 0.073 4.8 0.09

平均值 7.3 1.4 0.19 7.5 0.035 0.039 2.6 0.05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等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表3.2-71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含量标准指数

站位 类型 石油烃 Cu Pb Zn Cd Hg As Cr

1 长体蛇鲻 0.32 0.02 0.110.11 0.020.130.56 0.06

4 虎斑乌贼 0.41 0.03 0.010.05 0.010.190.47 0.01

6 日本金线鱼 0.49 0.03 0.130.10 0.020.120.40 0.04

8 长吻丝鲹 0.29 0.02 0.110.10 0.010.130.50 0.05

9 长棘银鲈 0.21 0.01 0.040.17 0.040.130.26 0.05

10 灰鲳 0.41 0.01 0.170.12 0.080.050.44 0.03

11 棕斑兔头鲀 0.19 0.01 0.110.13 0.050.110.34 0.04

14 海鳗 0.15 0.01 0.140.14 0.050.150.58 0.03

15 黑边布氏鲾 0.19 0.07 0.060.05 0.050.100.54 0.05

16 墨吉对虾 0.43 0.04 0.180.10 0.050.370.60 0.03

17 长圆银鲈 0.46 0.01 0.090.16 0.030.050.40 0.04

18 游鳍叶鯵 0.24 0.01 0.060.15 0.030.080.18 0.02

20 猛虾蛄 0.33 0.02 0.110.03 0.020.210.44 0.01

22 拟穴青蟹 0.51 0.05 0.140.15 0.040.270.35 0.01

24 远洋梭子蟹 0.63 0.06 0.130.10 0.040.270.30 0.04

26 大头银姑鱼 0.43 0.02 0.020.09 0.050.070.32 0.03

27 斑鰶 0.57 0.02 0.030.15 0.010.140.54 0.04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等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3.2.4.2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体质量

由于目前海南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小,通 (略) 调查获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已不能满足生物质量样品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次生物质量样品的主要来自于游泳动物。通过渔 (略) 调查方式,在设定的大型底栖生物站位上获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壳类和软体类的本地经济种类、本地常见和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布设了8个生物质量监测站位,调查项目附近海域的鱼类(短吻鲾、黑鳍叶鲹、真鲷、鹿斑鲾、大头银姑鱼、灰鲳、大鳞舌鳎)。
















表3.2-72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元素含量

站位 样品类型 石油烃(×10-6) 铜(×10-6) 铅(×10-6) 总汞(×10-6) 砷(×10-6) 锌(×10-6) 镉(×10-6) 铬(×10-6)

DZ02 短吻鲾 8.5 0.20.110.0932.39.40.0130.42

DZ03 黑鳍叶鲹 7.8 0.40.060.0511.45.70.0210.47

DZ04 真鲷 6.5 0.30.240.0511.57.00.0170.56

DZ06 鹿斑鲾 6.6 0.40.070.0672.010.60.0120.72

DZ08 大头银姑鱼 5.0 0.30.100.1251.63.60.0100.70

DZ11 灰鲳 7.2 0.30.120.0301.73.50.0240.77

DZ12 短吻鲾 7.0 0.30.060.0541.98.30.0210.18

DZ13 大鳞舌鳎 4.9 0.30.110.0362.04.00.0110.14

鱼类 最小值 4.9 0.2 0.06 0.030 1.4 3.5 0.0100.14

最大值 8.5 0.4 0.24 0.125 2.3 10.6 0.024 0.77

平均值 6.70.30.11 0.0631.8 6.50.0160.50


表3.2-73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含量标准指数

站位 样品类型 石油烃 铜 铅 总汞 砷 锌 镉 铬

DZ02 短吻鲾 0.43 0.01 0.06 0.31 0.46 0.24 0.02 0.28

DZ03 黑鳍叶鲹 0.39 0.02 0.03 0.17 0.28 0.14 0.04 0.31

DZ04 真鲷 0.33 0.02 0.12 0.17 0.30 0.18 0.03 0.37

DZ06 鹿斑鲾 0.33 0.02 0.04 0.22 0.40 0.27 0.02 0.48

DZ08 大头银姑鱼 0.25 0.02 0.05 0.42 0.32 0.09 0.02 0.47

DZ11 灰鲳 0.36 0.02 0.06 0.10 0.34 0.09 0.04 0.51

DZ12 短吻鲾 0.35 0.02 0.03 0.18 0.38 0.21 0.04 0.12

DZ13 大鳞舌鳎 0.25 0.02 0.06 0.12 0.40 0.10 0.02 0.09

最小值 0.25 0.01 0.03 0.1 0.28 0.09 0.02 0.09

最大值 0.43 0.02 0.12 0.42 0.46 0.27 0.04 0.51

超标率 0 0 0 0 0 0 0 0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各站位鱼类生物样品中的石油烃、铜、铅、汞、砷、锌和镉等指标均符合《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3.2.5珊瑚礁资源现状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海南岛西北部海域珊瑚礁是南海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3月)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3月)结果和结论,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调查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15科37属102种(其中科级包含1未定类群,种级包含12种未定种),其中裸肋科种类最多,有42种,占总种类数量的41.2%。鉴定出的优势种主要有5种,按照优势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斯氏伯孔珊瑚、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柱形角孔珊瑚和团块滨珊瑚。其中斯氏伯孔珊瑚占绝对优势。

儋州各站活珊瑚覆盖率范围为0%~37.8%,平均为15.4%。儋州海域各站点间的硬珊瑚补充量分布极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为0~7.8 ind/m2,平均值为2.7 ind/m2。造礁石珊瑚死亡率1.0%,白化率0.3%。珊瑚死亡、白化和病害情况较少。

(略) 近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峨蔓镇近岸至鱼骨港附近海域,其次是海头镇的观音角近岸海域,木棠镇和光村镇沿岸(后水湾)海域种类数量相对较少。调查站位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碎石和泥较少,沙相对较多,为造礁石珊瑚的生长和新珊瑚的附着提供较大的生长空间。

依据《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项目在洋浦附近海域预设珊瑚礁生态状况调查站点 6 个、白蝶贝生态状况调查站点 8 个,环境要素调查与珊瑚礁生态状况调查同步开展。2022 年 1 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海口中心站)在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码头附近开展珊瑚礁分布调查发现,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码头附近也存在一定范围的珊瑚分布。本报告中引用西部*海新通道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珊瑚礁、白蝶贝调查项目的 9 个站点珊瑚礁生态状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和引用资料的结果表明,洋浦近岸珊瑚主要分布在南滩港、洋浦港区小铲滩码头西侧和北侧一带。本次调查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 12 科 28 属 66 种(其中科级包含 1 未定类群,种级包含 6 种未定种),其中裸肋科种类最多,有33 种,占总种类数量的 50.0%。鉴定出的优势种主要有 5 种,按照优势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斯氏伯孔珊瑚、团块滨珊瑚、柱形角孔珊瑚、丛生盔形珊瑚、肉质扁脑珊瑚和澄黄滨珊瑚。其中斯氏伯孔珊瑚占绝对优势。

洋浦近岸区域各站活珊瑚覆盖率为 0~50.0%,平均为 18.0%。洋浦海域各站点间的硬珊瑚补充量分布极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为 0~7.1 ind/m2,整个调查海域单位面积内造礁石珊瑚幼体的平均数量为 1.5 ind/m2。珊瑚死亡、白化和病害情况较少,白化率为 0~5.14%,平均为 0.55%。珊瑚一年内死亡率为 0~0.30%, 平均为 0.02%。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沙和碎石较少。

3.2.6白蝶贝资源现状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结果和结论,2009年-2022年长达13年期间的调查结 (略) 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已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逐渐降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已经很难捕获到。基本说明该调查海域基本上已经不适合白蝶贝的生长繁殖。

(略) 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及海洋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已经不能满足白蝶贝对水质及栖息环境的特殊要求,故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开展的白蝶贝种苗增殖放流工作成效也不明显。

根据《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资源保护修复方案》调查结果,结合《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白蝶贝和珊瑚礁生态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以及《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珊瑚礁、红树林和白蝶贝生态影响评估报告》评估结论,进一步表明洋浦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很难捕获到。其它珠母贝情况也类似,数量也较为稀少,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根据2009年至2022年长达13年期间的调查结果对比分析,整个洋浦海域白蝶贝生物资源已经非常稀少。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白蝶贝的出现位置主要集中在磷枪石岛附近海域、排浦镇近岸海域和临高县近岸海域三个区域。从历史数据来看,近13 年来,洋浦近岸海域并未发现过大量白蝶贝生态资源。

3.3自然资源概况

3.3.1港口航运资源

洋浦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港口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通畅,码头硬件设施齐全,而且直接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发展潜力巨大。洋浦港主要分为洋浦港区、神头港区和后水湾港区三大港区,各港区主要功能如下:

(1)洋浦港区

作为洋浦港的主体港区,主要为洋浦经济开发区服务,同时为海南省其它地区及环北部湾地区的物资中转服务,其中小铲滩作为以集装箱为主的多功能作业区,南沙滩主要作为大型船舶修理、海洋工程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2)神头港区

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依托,规划作为洋浦港发展建设大型专业深水泊位的临海工业港区和液体危险品港区。

(3)后水湾港区

作为洋浦港主体港区的后备接替港区,辟为大型集装箱和大型干散货作业区,以满足洋浦港远期港口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洋浦以油气化工、制浆造纸和保税物流为主体的产业架构已基本形成。洋浦拥有国内少有的天然深水近岸、避风良港,临海*域平缓,深水岸线约50km,可建1~*吨码头泊位80多个,具有环北部湾地区建立大型港口的最佳条件。目前,洋浦正在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功能。

3.3.2旅游资源

儋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历经11朝的文化古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最 (略) 县。儋州地处海南西北部,自然资源高度集合了海、河、湖、生态等;作为海南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丰厚,人文荟萃。从旅游资源形成时间看,兼具古代和现代,既有千年古盐田,也有现代工业的洋浦港等。从类型看不但有全国甚至国际少见的峨蔓火山海岸自然景观,也不乏以中和古镇、 (略) 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洋浦湾的滨海旅游资源有排浦金滩、干冲神头,古迹有白马涌泉等。此外,还有珊瑚、红树林等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特别是潟湖大英湾,那里渔业资源丰富,是开展休闲渔业的理想场所。随着洋浦临海工业的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商务旅游,给洋浦的滨海旅游带来新的活力。

3.3.3浅海、滩涂资源状况

(略)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地处北纬19o19′~19o52′,东经108o56′~109o46′。根据《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91年)》,儋州有海岸线长240.3km,滩涂149.3km2(*公顷)。全市沿海0~15m水深浅海面积*公顷,其中0~5m水深浅海5993公顷、0-10m水深浅海*公顷。距海岸线200m宽的潮上带面积9206公顷。其中可养面积有浅海4000公顷、滩涂3333公顷、潮上带1200公顷。浅海海底地形变化不大,坡度平缓,有珊瑚礁分布,底质为泥、砂泥、砂和岩礁。滩涂底质以泥砂和砂为主,滩涂上繁育着丰富的浅海生物资源,如:文蛤、贻贝、牡蛎、毛蚶、泥蚶和青膏蟹等。新英、海头和排浦等港湾的滩涂还生长着4668亩茂盛的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特有景观,大片红树林可阻挡风浪,保护海岸不受侵蚀。

3.3.4海洋保护区

(1)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海花岛项目所在及附近海域曾为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根据201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批复》的意见,儋州南华(N19°37′,E109°07′)至洋浦鼻(N19°37′,E109°07′)海域附近面积约239km2被调整出该保护区,不再按自然保护区的标准进行管理。经调整后, (略) 海域内不再占用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本工程离调整后的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较远。

(2)磷枪石岛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磷枪石岛珊瑚礁保护区位于 (略) 西部沿海,包括磷枪石岛及其周围海域,其地理范围为:东经109°04′50′~109°06′31′,北纬19°40′00′~19°41′29′,面积131公顷,1992年4月由原儋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磷枪石岛及周边近海珊瑚礁及其生态环境。

(3)儋州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

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5.4公顷, (略) 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始建时间1992年4月,始建批准机关原儋县人民政府业务主 (略) 林业局,包括*域部分和海域部分。主要的保护对象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生境;保护自然岸线;保持潟湖纳潮量和口门宽度。植物群落类型以红海榄群落为主。

新英湾的红树林有真红树7科11种、半红树植物2科3种;其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群落”及“桐花树+白骨壤群落”3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前沿向海带)”向“红海榄群落”演替。主要的植物种类有红海榄、木榄、秋茄、角果木、桐花树、海莲、海漆、榄李、白骨壤、桐花树、银叶树及黄槿等。本项目距离儋州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约10.9km。

引用海南 (略) 于2018年对新英湾红树林进行了调查统计,该区域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共计有185.0hm2,分别由红树群落、红树+海榄雌群落和海榄雌群落3个类型组成,分别占该调查区域红树林群落面积的22.16%、12.43%和65.41%。在调查区域内记录到的真红树植物有:红树、榄李、角果木、海榄雌、海漆、蜡烛果、海榄雌7种;半红树植物有:黄槿、苦郎树2种;隶属于6科8属9种。在调查区域记录到的鸟类有:白鹭、长距滨鹬、白胸翡翠、四声杜鹃、白头鹎、家燕和岩鹭等;隶属于6科6属7种。现状照片及主要群落见图3.3-1和图3.3-2。


红树群落1

红树群落2


红树群落3

红树群落4


红树群落5

红树群落6


海榄雌群落7

海榄雌群落8


海榄雌群落9

海榄雌群落10

图3.3-1 新英湾红树林现状及主要群落照片


白鹭

长距滨鹬

图3.3-2 新英湾红树林鸟类调查照片

3.3.5渔业资源及渔业水域

(1)渔业资源

儋州濒临广阔的北部湾渔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较多,主要有红鱼、石斑鱼、海鳗、马鲛、鲳鱼、带鱼、金线鱼等优质名贵鱼类。而且,渔港码头设施已有一定基础,拥有白马井国家一级渔港及新英、海头等渔港。但是,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北部湾的渔业资源在严重衰退之中,所以应严格限制捕捞力量和合理渔具渔法,休养生息,并采取放流增殖和设置人工鱼礁等增殖措施,促其资源恢复,以利永续利用。

洋浦湾属北部湾内的一个小海湾,北部湾因沿岸有200多条河流向湾内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及北部湾水团相互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索饵、产卵、育肥的栖息场所,成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南海北部渔获率最高的海域。根据中国水 (略) 南海水产研究所历年调查,北部湾海域共记录鱼类626种类,隶属于2纲27目,其中软骨鱼类为7目16科27属42种,硬骨鱼类为20目122科344属584种。

由于过度捕捞,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明显衰退,比60年代初下降1.3倍,而1992~2006年间,渔业资源密度却较为稳定,主要原因是北部湾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湾内渔业生物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和亚热带特点,多数种类产卵期长,有的种类甚至全年均可繁殖;幼鱼生长快,性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种群分布范围广。因此,在资源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在近年大力实施休渔等政策,使资源有所恢复。但是,资源结构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重要种类呈现低质化和小型化趋势,经济价值高的优质种类比例大幅下降。

(2)渔业水域分布

根据农业部公告第189号《中国海洋渔业水域图》(第一批),南海中上层鱼类产卵场主要为:蓝圆鲹北部湾产卵场位于东经107°15′~109°40′,北纬20°00′~21°30′,水深40m以内海域,产卵期3~7月。该产卵场与本工程距离很远,最近距离约26km。

南海底层、近底层鱼类产卵场主要为:北部湾金线鱼产卵场、二长棘鲷产卵、红笛鲷两处产卵场、绯鲤类北部湾产卵场和长尾大眼鲷北部湾产卵场。以上产卵场距离本工程距离很远,最近距离约30km。根据历年调查所掌握的资料,各种鱼类的产卵期主要集中与2月~7月份。

3.4开发利用现状

3.4.1社会经济概况

3.4.1.1 (略)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21年, (略) 地区生产总值395.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3%,比2019年同期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2.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4%:8.1%:56.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3.3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略)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7.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0.3%。

(略) 累计接待游客858.*人次,同比增长147.0%。按出游地分,国内游客858.*人次,同比增长156.17%;入境游客44人次,同比下降94.3%;按出游时间分,过夜游客440.*人次,同比增长54.5%;一日游游客417.*人次,同比增长500.1%。实现旅游总收入65.64亿元,同比增长98.43%。

(略)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有效监测天数为364天,其中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级标准(优)天数为316天,二级标准(良)天数为48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的天数为364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略)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臭氧(O3)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略)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我市5个国控断面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全年水质均值均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12个近岸海域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一类标准11个,二类标准1个,优良率100%。

3.4.1.2 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岛上,是经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 (略) 于1992年3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我国唯一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面积31km2,规划面积120km2,区内常住人口约*人。

洋浦经济开发区依托海南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及其它资源,具有海南岛最好的深水良港和发展大型临海工业的条件。其发展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港、石油化工、浆纸一体化和油气储备基地的“一港三基地”。洋浦港已建成集装箱泊位、多用途泊位、散货杂货泊位、原油泊位、成品油泊位、化工品泊位、LNG专业泊位共3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3个),年吞吐能力达*吨(集装箱*标箱),在建货运码头泊位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已落户投产的大型企业有年产*吨木浆的金海浆纸厂、年加工原油*吨的中石化洋浦炼油厂、*方成品油保税库、*吨LNG战线项目、中石化*方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根据2021年1~12月洋浦开发区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统计,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加34.2%。其中第一产业*万元,同比增加11.2%;第二产业*万元,同比增加3%;第三产业*万元,同比增加87.8%。工业总产值为*万元,同比增加29.1%;税收总额为*万元,同比增加31.5%,其中海关代征税*万元,同比减少19.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减少6.5%,其中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加13.8%;港口吞吐量为5568.*吨,同比减少1.7%,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31.*TEU,统计增加29.3%。

3.4.2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搜集的资料以及项目海区海域使用现状情况,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论证范围内无确权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多为 (略) 箱养殖活动,仅有两宗已确权海域开发利用活动,详见表3.4-1和图3.4-1,分别为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和儋州后 (略) 箱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表3.4-1 项目用海相邻确权用海项目信息表

用海项目 权属单位 用海类型 用海面积 用海年限

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 海南省 (略) 非透水构筑物、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 面积为0.7168公顷;长度约为1230.4m 40年

儋州后 (略) 箱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海南 (略) 开放式养殖用海 面积192.1171公顷 15年



图3.4-1 项目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图

4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4.1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

4.1.1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分析

根据《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工程海域二维潮流模型。用有限体积元方法对二维潮流运动基本方程组(如下)进行离散,得到离散方程组,从而得出流速、流向、潮位。考虑滩地随涨、落潮或淹没或露出,采用活动边界技术,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连续性。

(1)控制方程

选用一个固着于“f-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XOY平面)和静止海面重合,组成右手坐标系,Z轴向上为正,于是描述正压海洋的深度平均运动方程组为:


式中: ——从平均海平面算起的水面高度;

——水深(为从平均海平面算起的水体深度);

——科氏系数(为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地球纬度);

g = 9.81m/s2——重力加速度;

——对应于轴的流速分量;

——时间坐标;

——Chezy系数(cm1/2/sec);

——海底摩擦系数;

,——风对自由水面的剪切力在X、Y方向的分量;

式中: ——为风阻力系数;

——为空气密度;

——风速在X、Y方向的分量。

(2)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① 边界条件

在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式中,需给定两种边界条件,即闭边界条件和开边界条件。

所谓开边界条件即水域边界条件,可以给定水位、流量或调和常数。对于本次数值模拟方案,计算域外海开边界条件给定潮汐调和常数。潮汐现象可视作为许多不同周期振动的叠加,分潮振幅(H)和专用迟角(g)只与地点有关,称潮汐调和常数。从理论上讲,分潮的数目是很多的,但大部分影响不大,一般以M2、S2、K1、O1分潮最大,其值根据历史调查资料计算的调和常数和有关文献提供,并根据部分水文观测站的实测潮位结果进行调整。开边界条件由流量进行控制。

所谓闭边界条件即水*交界条件,计算域与其它水域相通的开边界上有:



计算水域与*地交界的固边界上有:


式中:为固边界法向;、和为已知值(实测或准实测或分析值)。式(2.3-6)中的为流速矢量(),其物理意义为流速矢量沿固边界的法向分量为零。

② 初始条件


式中:、和为初始时刻的已知值。

③ 活动边界处理

本模型采用干湿点判断法处理潮滩活动边界,在岸边界处,将邻近计算点的水位等值外推,根据潮滩“淹没”与“干出”过程同潮位变化的相关关系,当水深时,潮滩露出,当水深时,潮滩淹没。如果在某一时刻一节点干出,那么将此格点从有效计算域中去掉,同时,对流速做瞬时垂直壁处理,将与此水位点相邻的流速点设置为零流速;如果某个水位点判断为淹没,则将此点归入计算域。为了确保潮流方程不失去物理意义,选取一个最小水深hmin作为判断值,若,则认为格点干出。

(3)计算域 (略) 格的剖分

① 计算区域

从满足工程研究需要出发,选定计算域包括:北边界至20°15′33.156″N,西边界至108°41′24.826″E,东边界至109°34′52.446″E。

② 网格剖分

本模型采 (略) 格剖分计算域, (略) 格节点数为*个,三角形个数为*个, (略) 格节点最大间距为3000m,工程区域最小间距为8m,计算时间步长为60s,大 (略) 格剖分见图4.1-1,工程 (略) 格见图4.1-2。项目附近海域水深见图4.1-3。


图4.1-1 大范围 (略) 格



图4.1-2a 神冲村用海区域 (略) 格



图4.1-2b 南华村用海区域 (略) 格


图4.1-3 工程区域计算水深

(4)模型验证

(5)现状潮流场模拟结果

为了能反映项目工程所在海域现状流态特征,本报告给出潮汐动力较强的大潮情况下一个潮周期内项目工程用海区域涨急时刻与落急时刻局部流场分布见图4.1-13~图4.1-14。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① 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位于后水湾西部的海湾内,潮流流速相对较小,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9.7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5.2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10.8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6.6cm/s左右。

② 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位于南华村西侧附近岸段,潮流流速相对较大,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9.0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4.2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北向西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8.9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2.2cm/s左右。

(6)工程后对潮流场的影响

本项目工程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后,将导致海床地形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该区域潮流流场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分析项目工程实施后工程所在海域潮流场的变化,在报告中同样输出一个潮周期内涨急与落急流场分布图,见图4.1-15~图4.1-16。项目用海区域潮流流速流向具体表现为:

①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9.7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5.5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10.8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6.5cm/s左右。

② 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9.0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5.1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北向西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8.9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4.0cm/s左右。

为了对比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本报告给出了项目工程用海区域涨急时刻和落急时刻工程前后流速变化大小等值线图,见图4.1-17~图4.1-1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①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涨急时刻,礁群东西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南北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0.4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0.8cm/s;落急时刻,礁群东西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南北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0.4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1cm/s。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② 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涨急时刻,礁群南北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东西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1.1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0cm/s;落急时刻,礁群南北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东西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2.1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4cm/s。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综上所述,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图4.1-13a 神冲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3b 南华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4a 神冲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4b 南华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5a 工程后神冲村用海区域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5b 工程后南华村用海区域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6a 工程后神冲村用海区域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6b 工程后南华村用海区域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7a 神冲村工程前后涨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7b 南华村工程前后涨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8a 神冲村工程前后落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8b 南华村工程前后落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4.1.2工程前后底床冲淤变化

(1)计算公式和参数确定

为了定量地研究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项目工程周边海域的泥沙回淤情况,在完成潮流数值计算以后,对于泥沙的淤积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回淤强度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p为年淤积厚度(m);

为沉降几率,取0.67;

为水体平均悬沙含量,单位:kg/m3;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岸段平均值大约为0.010kg/m3,神冲村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岸段平均值大约为0.021kg/m3;

t为年淤积历时,单位取秒(S),一年即为*秒;

为泥沙干容重,取值为1120kg/m3;

V1,V2分别为数值计算工程前、工程后全潮平均流速,单位为m/s,全潮平均流速的取值采用流速大小绝对值的平均值;

M根据当地的流速与含沙量的关系近似取作1。

ω为泥沙沉速,悬浮泥沙沉降速度采用张瑞谨(1998)提出的泥沙沉降速度的通用公式:


其中,、分别为水、泥沙的容重;为悬浮泥沙的中值粒径;为黏滞系数,取值10-6 m2/s。

根据以上的设定和潮流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计算得到工程后项目工程所处海域泥沙每年回淤强度情况,绘制出冲淤强度等值线图(图4.1-19) (+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图4.1-19a 工程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海区冲淤图(+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图4.1-19b 工程后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海区冲淤图(+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2)计算结果分析

由图4.1-19a可以看出,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

由图4.1-19b可以看出,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

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4.1.2 项目用海对水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及分析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投礁量小,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54空方,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121空方,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因此珊瑚增殖礁体投放过程中悬浮泥沙源强较小。由于珊瑚增殖礁投放悬浮泥沙源强较小,本报告不做悬浮泥沙扩散模型分析。且项目施工期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水质影响很小。

4.3项目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4.3.1施工期对海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分析

从水生生态角度来看,施工水域内局部区域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导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从而使溶解氧含量降低,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妨碍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导致局部水域内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由于项目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很小,扩散范围相对很小,且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项目建设悬浮泥沙扩散对浮游生物影响很小。

(2)对浮游动物影响分析

投放礁体会产生局部浑浊,这将使阳光的透射率下降,从而使得该水域内的游泳生物迁移别处,浮游生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是妨碍其细胞分裂和生长,藻类种群的这些变化可引起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种群丰度发生改变。同时滤食性浮游动物会因为施工作业引起的水中悬浮物增加,悬浮颗粒会粘附在动物体表,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将轻度改变施工水域内的底质环境,但影响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少量活动能力强的底栖动物逃往他处,而其他底栖生物由于堵塞毛孔导致死亡,绝大多数种类诸如贝类、多毛类、线虫类等都将得以存活。

(4)对游泳生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造成水体混浊水质下降,游泳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不仅影响鱼类的存活和生长,而且由于悬浮性泥沙颗粒粘附在鱼卵的表面,会妨碍鱼卵的呼吸,阻碍与水体之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充分交换,可能导致鱼卵部分死亡和影响幼体的发育。但是总体来说,由于游泳生物尤其是成年鱼体具有一定的回避性和迁移性,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它们的影响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游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恢复。但水上施工使游泳生物被迫迁移,而迁移至新环境的物种,若适应不了新环境条件,也将遭到死亡的厄运。

珊瑚增殖礁建设区具有改善水质环境、保护及诱集鱼类、大大丰富海洋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功能。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为鱼类建设良好的“窝巢”,同时它还具有“海洋森林”的作用,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通过投放珊瑚增殖礁,可使海流流向、流速改变,珊瑚增殖礁迎流附近产生上升流,把底层营养物质随海流传送到上层次的水体,改善渔场的营养物质;珊瑚增殖礁表面还能附着大量的附着性海洋生物,每到繁殖季节,这些生物排出相当于体重10%的卵子,而这些卵子又是浮游幼体、稚鱼最好的高蛋白饵料;此外,栖息生活在附近海域的鱼、虾类利用人工鱼礁作为隐蔽场,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损 (略) 违规作业。

(5)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分析

投放人工礁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殖资源。要增殖资源就是要建造鱼卵附着礁体和幼鱼保护礁体。众所周知,大部分动物都有保护幼仔的本能,但大多数鱼类却没有这种本能。由于没有亲鱼的保护,所以鱼卵、稚、幼鱼都成为自身或其它鱼类的饵料生物,死亡率甚高。据日本专门研究鱼类繁殖的专家指出,一条鱼产出成百万个卵,只有几千个能孵化出幼鱼,这几千条幼鱼中只有十多条能熬青春期,最后能达到成鱼,又能繁殖下一代的最多只有2~3条。由此可见,用人工的方式来保护幼鱼是多么的重要。幼鱼保护礁体为混凝土构件,外墙开多个小孔以便幼鱼出入,礁体内有隔墙也开小孔,有利于幼鱼的躲藏,既躲敌害也躲风浪,幼鱼的游泳能力很弱,一场大风过后往往能看到大批幼鱼被冲上沙滩而死亡。礁体可让它们躲避大浪。此外礁体间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可供幼鱼摄食,促使它们快速成长。人工礁体能保护更多幼鱼成长为成鱼,从而使资源恢复增长。

4.2.2营运期对海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

4.3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

4.3.1占用海洋空间资源分析

根据项目宗海图,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239公顷,即占用海洋空间资源为1.239公顷。

4.3.2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估算

根据本项目性质、规模及施工组织等方面的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珊瑚增殖礁投放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导致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鱼卵仔鱼的影响导致的间接损失。项目拟投放珊瑚增殖礁单体8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400个(空方量0.135m3、直径800mm),半球形珊瑚礁400个(空方量0.302m3、直径800mm)。由于投放的珊瑚增殖礁空方量及占地面积很小,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估算不计。

4.4项目用海风险分析

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分析其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提出减少风险的事故应急措施,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以期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公害的目的。

4.4.1用海风险界定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海项目自身引起的突发或缓发事件导致对海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危害,发生于施工期居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对海域使用项目造成的危害,发生于营运期居多。

具体来说,本项目用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海区域可能遭受热带气旋、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工程造成的损坏;(2)人为事故风险;(3)溢油事故风险。

4.4.2典型风险分析预测

4.4.2.1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由工程项目直接引发的对周边自然环境灾害可能性较小,而外部的自然环境灾害可能对工程主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该工程直接造成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浪、海啸、地震等。

(1)热带气旋灾害风险分析

本海域是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海区之一,影响本海域的热带气旋有两类,一类是来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另一类是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以下简称南海台风)。表4.4-1是1985~2014年影响儋州的台风,统计标准为过程中儋州出现最大风速超过10m/s或过程中日最大降水量超过40mm,且热带气旋等级为台风及其以上。1985~2014年影响儋州的台风共有23个,其中超强台风2个,强台风5个,且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都是从2008年之后发生的。

(略) 位于海南岛西偏北方,与一般台风来向相背,所以该区域没有台风直接登*影响。台风影响主要来自于登*海南岛、雷州半岛或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而登*台风或进入北部湾的台风已经减弱,所以该区域受到台风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热带气旋影响期间,会伴随强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据统计,中心风力十级的强热带风暴会使海上产生6m以上的巨浪和沿岸造成80cm的风暴潮。因此,项目建设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是施工过程中遭受台风,引起强风、暴雨、风暴潮和巨浪袭击,从而造成桥梁损害。

(2)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风暴潮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本海域位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该区域的风暴潮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所引起。1956年~2011年9月,共有95个热带气旋在东方站沿岸引发风暴潮,统计结果见表4.4-2。

表4.4-1 1965年~2014年登*或影响东方站的热带气旋单位:个


表4.4-2 东方站风暴潮增水情况(1956年~2011年9月)

增水幅度(m) 百分比 热带气旋个数

0.30.5 72.6% 69

0.51.0 25.3% 24

1.02.0 2.1% 2

从表4.4-2的统计结果来看,东方站的台风暴潮增水幅度多在1.0m以下。主要集中在0.30m~0.50m,占总数的72.6%,增水0.50m~1.00m的热带气旋有24个,占25.3%;有2个热带气旋引起的增水超过1m,增水分别为1.08m和1.14m,是由8303号台风和8521号台风造成的。其中6720、7126、0715号台风风暴增水导致潮位超当地警戒水位。

风暴增水大小与台风强度、台风中心位置以及 (略) 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略) 海岸线为南北走向,在偏西、西北大风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该海域风暴增水,因而由E~W向移动的热带气旋最易导致东方海域增水,该 (略) 径的热带气旋增水往往是双峰型甚至是三峰型增水,即一个热带气旋有两(多)次明显的增水过程,第一次是热带气旋穿过海南岛接近时,第二次是热带气旋靠近中南半岛即将在越南再次登*时,而且第二次增水一般比第一次大。0518号台风是一次典型的双峰型台风增水,图4.4-1是051 (略) 径图。

0518号台风是近50年来对海南岛影响最为严重的台风。0518号台风对海南岛的影响发生在2005年9月25日至27日,该台风导致海南沿岸一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水,各站增水见表4.4-3。东方站为典型的双峰增水过程,见图4.4-2,从24日开始,增水值逐步上升,到26日4时,达到第一次增水的峰值0.60m,其后增水幅度逐渐减小,26日16时开始减水,到27日9时减水后增水值迅速攀升,在10小时内增水达到本次过程的最大增水0.66m。本次台风影响过程中最高潮位2.17m(85高程),接近当地警戒潮位。


图4.4-1 0518号 (略) 径图


图4.4-2 0518号台风过程东方站增水过程曲线(9月23日0时~28日3时)


表4.4-3 0518号台风海南各海洋站最大增水情况

海洋站 最大增水(m) 最大增水发生时间

秀英 1.26 2005年9月26日0时

清澜 1.52 2005年9月26日03时

三亚 0.76 2005年9月26日13时

东方 0.66 2005年9月27日16时

2014年7~9月,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1415号台风“海鸥”接踵而至,在海南岛沿岸造成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叠加天文潮,在海南岛东北部到北部造成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特别是1415号台风“海鸥”登*海南时恰逢天文大潮,并接近高潮,当时天文潮2.32m,同时台风“海鸥”产生最大增水达2.05m,两者相遇产生历史最高潮水位达4.37m,超过警戒水位1.47m, (略) 1948年以来最高潮水位。

表4.4-4 1409号“威马逊”和1415号台风“海鸥”风暴增水对比 (单位:cm)

2018年,有9个台风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其中,180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艾云尼”和1809号台风(热带风暴级)“山神”登*海南岛,在海南岛沿岸引发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但均未超当地蓝色警戒潮位。180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艾云尼”先后在湛江、海口、阳江3次登*。据验潮站资料显示,台风影响期间,海口秀英验潮站最大增水为38厘米,最高潮位为133厘米;文昌清澜验潮站最大增水为25厘米,最高潮位为129厘米。1809号台风(热带风暴级)“山神”在万宁登*。据验潮站资料显示,台风影响期间,琼海博鳌验潮站最大增水为64厘米,最高潮位为150厘米;三亚验潮站最大增水为60厘米,最高潮位为159厘米。

据统计,海南省风暴潮灾害损失平均每年1.44亿元,而2014年风暴潮灾害损失超过多年平均值两倍多。造成海南岛风暴潮的多是进入南海西行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或是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移向海南岛所致。由于 (略) 径及其影响强度的多变性,以及海南岛沿岸地形的多样性,形成海南岛北部增水最强,东部次之,南部再次之,西部最弱的地理分布特征。

项目所在海域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海域,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少,不易形成增水,但热带气旋带来的风暴潮破坏力大,仍有可能造成施工期工程设施的损坏,进而引发环境损害事故。为防患于未然,工程施工期间,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台风期间进行施工作业,同时在建设期间,业主单位需制定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以抵御热带气旋和台风,降低风暴潮可能带来的危害。

(3)台风浪

工程海域极端波浪多为台风引起, (略) 径主要分为三类:①从E至W走向,台风中心穿越海南岛南部。此类台风多属西太平洋台风,台风强度最大,一般在琼州海峡产生最大的浪高。②从SE至NW走向,台风中心穿越海南岛北部或雷州半岛。此类台风多属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此路径台风在琼州海峡产生持续E方向的大风,台风大浪持续时间较长。③从S至N走向。此类台风属南海台风,强度稍弱,在琼州海峡产生波浪多属涌浪性质。

对东方站台风产生的波浪进行统计,H1/10大于3.0m出现9次。从东方站海域波浪统计资料来看,秋、冬大风所产生的浪高不及台风浪高,台风浪是东方站海域最主要的灾害性海浪。例如1971年7126号超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60m/s),于1971年10月8日22时在海南崖县登*时,移速较慢,导致整个北部湾出现7级大风,东方站从10月8日14时至8日20时,实测风速为18m/s~23m/s,风向偏北,东方站10月8日17时记录到最大的H1/10为5.3m,对应周期为5.6s,H1/100为6.0m,波向NNW。

类似的台风海浪如1996年的9618号台风。9618号台风9月20日08时在广东徐闻登*后进入北部湾,台风强度基本维持在30m/s,9月21日14时,东方站实测最大风速32.0m/s,风向西南,东方站记录到最大的H1/10为4.1m,对应周期为6.0s,H1/100为4.5m,波向SW。7126和961 (略) 径见图4.4-3和图4.4-4。


图4.4-3 712 (略) 径图 图4.4-4 961 (略) 径图


4.4.2.2人为事故风险

项目建设期间将有一定数量船只进出项目周边海域,尤其是大雾天气期间,有可能发生船只碰撞事故,应做好防范并采取应急措施。尽量避免天气不好时出海作业活动,出海船只应遵循船只安全生产准则,将发生碰撞的概率降至最低,在作业过程中,建议每位工作人员都穿上救生衣,避免因意外落水对人员安全造成影响。同时重视对船员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提高船员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和责任心,增强对潜在事故风险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应变能力,避免人为因素,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与危害。

4.4.2.3溢油事故

(1)溢油源项分析

根据本项目工程的施工设计,本项目施工船舶最大吨位为2000吨,船舶在施工或者停靠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者碰撞导致溢油事件发生,可能会导致船舶污染事故。在本模型计算中,根据《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JT/T1143-2017)中的规定,2000吨级施工船舶对应的操作性船舶污染事故溢油量对应大约为24吨,因此,模型计算的溢油量定为24吨。

本项目报告对项目工程施工或者停靠过程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进行模拟,溢油点选取两个,分别位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和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溢油泄漏源强按24吨考虑,油品为燃料油。假设施工船舶燃油仓中24吨柴油在2小时内全部溢出,则溢油强度为Q=*kg/2/3600s=3.33kg/s。为方便预测计算,假设一个油粒子代表24kg的油料。也即由1000个油粒子代表*kg溢油量。由于溢油发生在不同地点时扩散范围差异较大,每个油粒子代表的溢油油膜面积和影响范围跟溢油点、溢油发生时间(涨潮、落潮)、风速、流速、波浪等因素有关,所以,每个油粒子代表的溢油油膜面积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值。溢油模拟的情况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具体的油膜范围受多种环境影响因子控制。

不可溶泄漏物多为油状液体,密度比水轻,在空气的蒸发或挥发以及在水中溶解性都很小。因此,当石油类物质溢散到水层表面时,就会发生各种变化,产生各种现象,反映出溢油的特征。首先发生的变化是快速扩散,同时产生挥发现象,挥发速度的快慢决定于石油的性质、天气状况和地形位置。溢油在自然界还可发生各种反应,如氧化反映、乳化作用、溶解作用、微生物降解等。各种反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现象和反应会造成溢油性质的改变,或者影响到水面除油的方法。因此,不可溶泄漏物溢出到海面以后,存在以下几种运动形态:

??扩展 由于油品比水轻,将漂浮于水面。在初期阶段由于受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水面上向四周散开,范围越扩越大。这个过程称为油的扩展。

??漂移 是指油膜在海流、风、波浪、潮汐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漂移。

??分散 油品在海面形成油膜以后,受到破碎波的作用使一部分油品以油滴形式进入水中形成分散油。一部分油滴重新上升到水面,也有部分油滴从海面逸出而挥发到大气中。

??乳化 由于机械动力,如涡旋、破碎浪花、湍流等因素,使油品和水激烈混合,形成油包水乳化物和水包油乳化物。

??吸附沉淀 部分油品粘附在海水中的悬浮颗粒上,并随之沉到海底。

??生物降解 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油品有降解作用。

油品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受到各种环境条件(温度、盐度、风、波浪、悬浮物、地理位置和本身的化学组成等)的影响,每一次事故溢出物的归宿也不尽相同。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乳化、吸附沉淀和生物降解等。

溢油在水体中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过程:在平流作用下的整体位移和在剪流与湍流作用下的扩散。溢油自身的表面扩展过程持续时间很短,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平流输运和湍流扩散。平流和湍流两种运动模式同时存在,通常称为“平流—扩散”问题。以往多数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各种类型的平流扩散方程的数值求解,这类数值方法的困难在于数值扩散问题,即数值离散引进的一种与物理扩散无关的伪扩散效应,可能存在数值扩散完全掩盖物理扩散的现象,使所得到的数值结果完全失真,不能描述真实的物理过程。

本次模拟采用“油粒子”方法来模拟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形成,即把溢油分成许多离散的小油滴(或小斑块)来模拟溢油在水体中的输运扩散过程。采用“粒子—扩散”概念的方法可以真实地重现许多实际观测到的溢油扩散特征。例如潮流和风将油膜拉长,波浪导致油膜的破裂等特征。

“粒子扩散”的概念,是把浓度场模拟为由大量的粒子组成的“云团”,其个每一个粒子携带一定数据的示踪物质,采用拉格朗日法模拟油粒子在特定的流场条件下发生平移和位移的过程。再迭加油粒子在湍流场中的随机运动,即采用同时考虑到平流和湍流的扩散模式。

(2)溢油粒子漂移模型

本报告采用溢油粒子漂移模型进行预测。

油粒子模式为:假设油膜由油粒子为代表,所有油粒子在海流和风作用下作拉格朗日运动,某一油粒子其运动遵循下列运动方程控制:

原坐标为(X0,Y0)油粒子在时间后漂移到坐标(X,Y)则





和分布是坐标(Xi,Yi)的海流东、北分量;、为风速东、北分量,为风对油膜拖曳系数,采用ECOMSI公式,R为随机扩散位移,同流速、流向、时间有关。

跟踪每一油粒子(X,Y)的位置,统计油粒 (略) 格面积,可得油膜在各区域的面积。

(3)风险组合

在本报告中分别对大潮涨潮期和落潮期发生溢油泄漏事故的情况进行计算,并选取常风向下的平均风情况进行预测分析;项目工程所处海域的常风向主要是夏季的SW向风和冬季的ENE向风。所以在溢油模拟中,考虑这夏季常风向SW向和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情况的溢油情况。组合情况如表4.4-5。

表4.4-5 预测风险组合

序号 溢油位置 溢油时刻 风向 风速(m/s)

常风向 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 大潮涨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落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涨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大潮落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常风向 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 大潮涨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落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涨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大潮落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4)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预测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4种风险组合条件下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轨迹及其扩散范围见图4.4-5和图4.4-8(溢油轨迹旁边数字表示发生溢油后到达所在位置的时间,小时),各风况下的油膜的扫海面积、抵达敏感区时间、抵达敏感区时溢油残留量和影响岸线长度情况见表4.4-6~表4.4-7。

从计算结果可见,不同组合情况下油膜漂移轨迹有差异,油膜漂移主要取决于风况与潮流的共同作用。

从图4.4-5和图4.4-6以及表4.4-6中可以看出,在夏季平均风速(4.0m/s)SW风向下,涨潮和落潮时油 (略) 径具体如下: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8小时后油膜向东偏北漂移, 大约12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 大约18小时后油膜向西漂移,随后油膜在附近海域反复漂移,大约32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大约39小时后油膜漂移出本模型计算区域,39小时内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东北向22.1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北偏西漂移,大约5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8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0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北漂移,大约17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偏北漂移,大约28小时后油膜向西漂移,大约42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51小时后油膜漂移出本模型计算区域,51小时内向西北最远扩散距离为西北向8.7km,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东北向26.2km;

从图4.4-7和图4.4-8以及表4.4-7中可以看出,在冬季平均风速(3.9m/s)ENE风向下,涨潮和落潮时油 (略) 径具体如下: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2小时后油膜抵达项目工程西南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0.3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西漂移,大约2小时后油膜抵达项目工程西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0.3km。


图4.4-5 夏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神冲村岸段)


图4.4-6 夏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神冲村岸段)



图4.4-7 冬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神冲村岸段)

图4.4-8冬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神冲村岸段)

表4.4-6 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扩散出计算域(39h) 扩散出计算域(51h)

溢油残留量 0.408t(39h) 0.072t(51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 /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325 0.0429 0.0300 0.0245

2 0.0653 0.1351 0.0737 0.1266

3 0.1029 0.3188 0.1142 0.3497

4 0.1288 0.4629 0.1589 0.6372

5 0.1555 0.5720 0.1897 0.9001

6 0.1873 0.8000 0.2566 1.2614

7 0.2125 1.0423 0.2917 1.5888

8 0.2642 1.3257 0.3564 1.8960

9 0.2527 1.8316 0.4608 2.1420

10 0.2537 2.2819 0.5056 2.5973

11 0.2854 2.8718 0.5674 3.0433

12 0.3006 3.4457 0.6397 3.4506

18 0.5850 7.3270 1.3204 5.2458

24 1.1195 7.8985 1.6401 19.0764

36 1.6975 14.8143 2.1862 30.4608

39 1.7972 24.5606 2.2377 33.7809

48 / / 2.4146 50.3227

51 / / 2.5595 54.4578


表4.4-7 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项目工程西南侧海岸(2h) 项目工程西侧海岸(2h)

溢油残留量 19.296t(2h) 19.680t(22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0.3 0.3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0.5 0.0161 0.0199 0.0149 0.0147

1.0 0.0327 0.0482 0.0296 0.0551

1.5 0.0293 0.0809 0.0288 0.0736

2.0 0.0049 0.0818 0.0074 0.0798


(5)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预测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4种风险组合条件下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轨迹及其扩散范围见图4.4-9~图4.4-12(溢油轨迹旁边数字表示发生溢油后到达所在位置的时间,小时),各风况下的油膜的扫海面积、抵达敏感区时间、抵达敏感区时溢油残留量和影响岸线长度情况见表4.4-8~表4.4-9。

从计算结果可见,不同组合情况下油膜漂移轨迹有差异,油膜漂移主要取决于风况与潮流的共同作用。

从图4.4-9和图4.4-10以及表4.4-8中可以看出,在夏季平均风速(4.0m/s)SW风向下,涨潮时和落潮时发生溢油时,油膜最终都是向项目东北侧扩散,扩散到洋浦西南侧海岸。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5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21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大约38小时后油膜抵达洋浦鼻南侧和西侧沿岸海,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2.1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西南漂移,大概5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23小时后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29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36小时后油膜抵达大铲礁海域,部分油膜抵岸,大约41小时后部分油膜继续向东北漂移,大约48小时后油膜向南偏西漂移,大约52小时后油膜向北偏东漂移,大约68小时后油膜抵达海南炼化码头南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9.2km。

从图4.4-11和图4.4-12以及表4.4-9中可以看出,在冬季平均风速(3.9m/s)ENE风向下,涨潮时和落潮时发生溢油时,油膜最终都是向项目西南侧扩散。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2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22小时后油膜又向北偏西漂移,大约36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46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如此反复,72小时内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2.8km,向西南最远扩散距离为25.6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南偏西漂移,大概8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21小时后油膜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33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45小时后油膜油膜向西南漂移,如此反复,72小时内向西南最远扩散距离为25.8km。


图4.4-9 夏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0 夏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1 冬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2 冬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南华村岸段)

表4.4-8 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洋浦鼻南侧和西侧沿岸海岸(38h) 大铲礁沿岸海岸(36h)

海南炼化码头南侧沿岸海岸(68h)

溢油残留量 0.624t(38h) 0.696t(36h)

0.024t(68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2.1 9.2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298 0.0448 0.0333 0.0753

2 0.0544 0.1531 0.0632 0.1941

3 0.1079 0.2890 0.1048 0.4126

4 0.1301 0.4546 0.1677 0.6673

5 0.1719 0.7576 0.1867 0.7491

6 0.1825 1.0303 0.2413 0.8797

12 0.6346 4.4526 0.5721 4.6831

24 0.8781 9.8045 1.4463 15.3367

36 1.4243 24.7163 2.0323 23.7939

38 1.0820 26.5230 2.5773 27.3198

48 / / 4.6400 46.0905

68 / / 6.9064 77.1878



表6-5 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 /

溢油残留量 2.688t(24h)

0.288t(48h)

0.024t(72h) 2.952t(24h)

0.312t(48h)

0.024t(72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 /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315 0.0486 0.0322 0.0606

2 0.0701 0.1208 0.0701 0.1188

3 0.0902 0.1365 0.1029 0.2018

4 0.1278 0.1435 0.1446 0.5009

5 0.1539 0.2244 0.2052 0.8215

6 0.1886 0.2615 0.2461 1.0546

12 0.5343 1.6625 0.5412 2.7659

24 1.2390 10.4300 1.1619 8.3881

36 1.8225 18.6499 1.6539 22.2833

48 2.5773 34.6849 2.4238 30.0924

72 3.5280 62.1603 2.6634 56.4898


(5)风险分析

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漂流轨迹和扫海面积可以看出,在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发生溢油,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主要从邻昌岛南侧和东侧向东北漂移,对项目工程东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落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主要从邻昌岛西侧和北侧向东北漂移,对干项目工程西北侧海域和邻昌岛东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在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会对项目西南侧海域海岸产生不利影响;落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会对项目西侧海域海岸产生不利影响。

从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漂流轨迹和扫海面积可以看出,在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发生溢油,油膜主要对项目工程东北侧海域和洋浦西南侧沿岸海岸产生不利影响。在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油膜主要对项目西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发生溢油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溢油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控制和减轻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扩散的最合理时间是在溢油发生后2小时内采用必要的消油或围油措施防止油膜范围扩大。

5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5.1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

根据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内容,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一方面是项目施工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用海对项目毗邻的用海活动的影响。

(1)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型为球盔型,空方量为54空方,神冲村近岸海域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型为半球形,空方量为120.8空方,珊瑚增殖礁礁体较小,重量较轻,项目施工期产生悬浮泥沙量较小,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较小。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视悬浮物扩散情况,在施工区域周围的混水区投放设置防污帘,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悬浮物扩散范围,缩短影响时间。此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时间是短暂的,这种影响一旦施工完毕,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就结束。

(2)对当地村民(渔民)捕捞、养殖活动的影响分析

① 对南华村项目周边用海活动的影响

南华村项目周边没有其他用海活动,本报告不做分析。

② 对神冲村项目周边用海活动的影响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投礁区附近分布较 (略) 箱养殖活动。距 (略) 箱养殖30m,施工期珊瑚增殖礁投放产生的悬浮泥沙对周边养殖区有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施工,并在施工混水区投放设置防污帘,控制悬浮泥沙扩散范围。此外,项目施工将占用一定的海域空间,增加了项目区海域的通航密度。由于 (略) 箱布放无序, (略) 箱的概率增加,且当地渔业生产者船只较多,没有 (略) 线,施工船舶容易与当地渔船发生碰撞事故。用海申请单位应加强作业船只管理,避免船只发生碰撞导致溢油等意外事件。

(3)对预制场、出运码头的影响

本工程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拟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预制场及码头。而预制场目前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出运码头位于临时场地西北侧,码头与预制场之间距离约40m,出运码头至南华村段项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25km至神冲村段项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55km。预制场现状见照片2.3-1和2.3-2。

项目预制场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场地,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协商,明确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项目所使用的出运码头属于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而本项目输运珊瑚增殖礁的施工船属于商用船,因此,项目建设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和协商,获得许可,以保证项目施工船舶的正常输运。

5.2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1 南华村段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表5.2-1 儋州段利益相关者关系界定表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有影响


5.2.1.1 神冲村段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捕捞渔民、网箱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表5.2-2 儋州段利益相关者关系界定表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当地捕捞渔民 船只影响 / 有影响

(略) 箱养殖业主 污染物扩散、船只影响 / 有影响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有影响

5.2.2 利益协调责任部门界定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礁依靠输运船拟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项目投礁区。本项目所采用的输运船只属于商用船,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主要是用于渔业船舶靠泊。因此,建议项目业主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在获得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后,再开展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件的出运作业。项目为海上施工,项目建设期间应向海事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划定施工范围,禁止渔船进入施工水域。因此,应将海事管理部门列为利益协调责任部门。




表5.2-3 项目利益协调责任单位

协调责任单位 需要协调的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略) 农业农村局 项目施工出运码头使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 用海申请单位 需获得许可

海事管理部门 水上水下施工许可、船舶靠泊、航行通航安全 用海申请单位 涉及项目安全用海

5.3相关利益协调分析

5.3.1 南华村段利益相关协调分析

5.3.1.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拟使用的预制场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因此,建议本项目业主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进行协商,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明确并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表5.3-1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利益协调方案

利益相关者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1)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

(2)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 按照签订协议要求,合理使用预制场地,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5.3.2 神冲村段利益相关协调分析

5.3.2.1 与当地捕捞渔民、养殖业主的协调分析

网箱布放无序,船只随意航行,容易引发船舶碰撞事故。当地渔业生产者船只较多,没有 (略) 线,当大雾天气或海上能见度较低时,容易发生船舶碰撞事故。用海申请单位应加强作业船只管理,避免船只发生碰撞导致溢油等意外事件。

5.3.2.2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

神冲村段项目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同南华村段相同。









表5.3-2 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利益关系表

利益相关者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当地捕捞渔民 影响渔船通航和作业 用海申请单位 (1)设置防污帘,减少悬浮物和其他污染物扩散。(2)制定合 (略) 线,航行过程中主动避让,减少与船只相互碰撞的几率。

(3)用海申请单位应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

减少泥沙扩散污染。用海申请单位应合理 (略) 线,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

当地养殖业主 施工期悬浮泥沙对养殖基地水质的影响、 (略) 具的影响 用海申请单位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1)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

(2)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 按照签订协议要求,合理使用预制场地,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5.3.3 与利益协调责任部门的利益协调分析

5.3.3.1 (略) 农业农村局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礁依靠输运船拟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项目投礁区。本项目所采用的输运船只属于商用船,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主要是用于渔业船舶靠泊。因此,建议项目业主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在获得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后,再开展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件的出运作业。

表5.3-3 (略) 农业农村局的协调分析

利益协调部门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略) 农业农村局 使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的码头 用海申请单位 用海申请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获取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

取得项目输运船舶的输运、靠泊的许可。

5.3.3.2 与海事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处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出运码头为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距离南华村项目投礁区 km,距离神冲村项目投礁区 km,出运码头距离项目两个投礁区距离较远,项目施工期间的施工船舶输运、停留、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船舶通航产生影响,造成通航安全风险。

因此,建议业主单位在施工期间,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另外施工前,需制定好施工船舶 (略) ,统一调配,指定锚泊点和作业区,严格加强对施工期的各方船舶的监管,避免事故发生。同时需要海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通航秩序制度,保证通航安全。

表5.3-4 与海事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

利益协调部门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海事管理部门 (1)水上水下施工许可

(2)船舶靠泊、航行通航安全 用海申请单位 (1)用海申请单位在施工前应提前向海事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

(2)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按照规定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按照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5.4项目用海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5.4.1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毗邻用海区内没有国防设施和军事活动区,没有涉及到军事用海,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5.4.2对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没有涉及到领海基点,也没有涉及国家秘密,不会对国家海洋权益产生影响。

6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6.1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6.1.1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6.1.1.1 南华村段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本项目所在的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代码:A8-14)。论证范围内周边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1)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代码:A1-28);(2)洋浦港港口航运区(代码:A2-13);(3)大铲礁保留区(代码:B8-05)。项目附近的海洋功能区分布详见图6.1-1和表6.1-1。

6.1.1.2 神冲村段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本项目所在的海洋功能区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代码:A6-15)。论证范围内周边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后水湾农渔业区(代码:A1-32)。项目附近的海洋功能区分布详见图6.1-2和表6.1-2。


图6.1-1 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功能区划图



图6.1-2 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功能区划图


表6.1-1 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海域功能区划表

代码 功能区名称 地区 地理范围 功能区类型 与本项目区相对位置和最近距离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用途管制 用海方式 海域整治 重点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要求

A8-14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 (略) (略) 观音角至南华港沿岸海域。 保留区 占用 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应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修复沿岸珊瑚礁。 保护海岸沙滩地貌和沿岸珊瑚礁。 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A1-28 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 昌江县- (略) 位于珠碧江口附近海域。 农渔业区 西侧2.41km 主导用海类型为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开放式增养殖用海,主要为新港渔港、海头渔港建 (略) 箱养殖和自然增殖用海,合理规划渔业生产和避风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渔船停靠、装卸作业和避风所需海域;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适度开展休闲渔业活动。 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除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外禁止围填海,珠碧江口内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得阻碍珠碧江泄洪功能,珠碧江口外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破坏珊瑚礁资源。 合理规划增养殖规模、密度和结构,防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修复珠碧江河口内侵蚀岸段;防止航道淤浅,维持渔船停泊航行的水深条件。 保护河口水动力环境,保证珠碧江泄洪功能;保护口门外侧珊瑚礁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保护水质和底质环境;保护航道。 渔港港区执行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它海域执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A2-13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略) (略) 白马井至盐*村海域。 港口航运区 北侧3.89km 主导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和临港工业用海,合理规划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船舶停靠、装卸作业、避风和调动、通航所需海域;白马井近岸海域可适度兼顾城镇建设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 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根据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开发需要,可适度围填海,减少对水动力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加强项目用海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防淤、防污染。 保护港口水深地形条件;保护水域宽度,防止淤积;保护白蝶贝、大铲礁珊瑚礁资源及其生态系统。 港口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航道区和锚地区执行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混排区不执行水质标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B8-05 大铲礁保留区 (略) 位于洋浦湾海域。 保留区 东侧6.17km 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保证洋浦港航道、锚地的使用功能,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保护海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表6.1-2 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海域功能区划表

代码 功能区名称 地区 地理范围 功能区类型 与本项目区相对位置和最近距离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用途管制 用海方式 海域整治 重点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要求

A6-15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略) -临高县 (略) 后水湾至金牌港。 海洋保护区 占用 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儋州泊潮至临高美夏沿岸兼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通过科学论证后,结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可适当进行围填海;黄龙、新盈岸段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邻昌礁南侧兼顾防台锚地用海;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管理,缓冲区只可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教学实衡。

(2)神冲村段对海洋功能的利用情况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区域位于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

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用海类型为人工鱼礁用海,属于兼顾农渔业用海。项目通过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及贝类、螺类、海参底播,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海洋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

6.1.2.2 项目用海对周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1)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海洋功能的影响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区位于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论证范围内周边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洋浦港港口航运区、大铲礁保留区。项目实施对相邻海洋功能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体环境影响等。

① 对农渔业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农渔业区为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2.41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量少,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将不会扩散到上述农渔业区,且施工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农渔业区的影响较小。

② 对港口航运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距离洋浦港港口航运区最近距离为3.89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时,会扰动底泥产生悬浮泥沙,但项目工程量小,泥沙扩散范围有限,不会对港口航运区的水质造成影响。悬浮泥沙影响将在工程施工结束后也会随之消失,不会对港口航运区产生影响,更不会对航行水深条件及锚地泊稳条件产生影响。

从模型计算结果来看,工程珊瑚增殖礁投放后,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变化大于1cm/s的范围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对项目附近海域的潮流影响较小。因此,项目实施对洋浦深槽、航道和洋浦港水域的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的冲淤环境影响很小,对洋浦深槽和洋浦港水域基本没有影响,不会对航道稳定性产生影响。

③ 对保留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保留区为大铲礁保留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6.17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时,会扰动底泥产生悬浮泥沙,但项目工程量小,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小,泥沙扩散范围有限,不会对保留区的水质造成影响。悬浮泥沙影响将在工程施工结束后也会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大铲礁保留区没有影响。

(3)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海洋功能的影响分析

① 对农渔业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农渔业区为后水湾农渔业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0.37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量少,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将不会扩散到上述农渔业区,且施工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农渔业区的影响较小。

6.1.3项目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6.1.3.1 南华村段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所在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代码:A8-14),项目用海与功能区划符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与用途管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用途管制要求为“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项目在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投放珊瑚增殖礁、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和贝类等底播,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从而修复和增殖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资源。项目建设并未改变用海现状,同时有利于区域珊瑚礁资源的恢复。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用途管制要求。

(2)与用海方式控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用海方式为“应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属于人工鱼礁类透水构筑物用海。珊瑚增殖礁区建设,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项目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用海方式控制要求。

(3)与海域整治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海域整治要求为“修复沿岸珊瑚礁。”

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投放与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珊瑚增殖礁投放有助于珊瑚虫自然附着与生长,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将进一步帮助修复生态功能,促进珊瑚礁自我修复,同时,鱼类的增殖放流也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海洋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有利于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项目建设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海域整治要求。

(4)与重点保护目标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重点保护目标为“保护海岸沙滩地貌和沿岸珊瑚礁。”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及贝类、螺类、海参底播,目的是在于恢复珊瑚礁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本次珊瑚礁修复工程可减缓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退化情况,增加珊瑚礁保护修复区域内珊瑚礁数量及活力,提高珊瑚礁存活率,维持生态平衡。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重点保护目标要求。

(5)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环境保护要求为“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区域水体交换能力较强,不会对项目区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项目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施工船船用柴油,生产船可能发生泄漏含油污染物对海域造成污染。主要采取严禁船只向海域内排放含油污水,在生产船安装油水分离器,含油污水集中收集、集中排放等措施。对垃圾实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礁体在投放过程中,有少量悬浮泥沙产生,但不会对周边产生大的影响。另外,考虑到新做成的预制件珊瑚增殖礁水泥浆中部分挥发性毒性物质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预制件珊瑚增殖礁做成后先在*地上放置半个月后再运输投放至项目区。

项目业主单位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通过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管理方式后,项目用海能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用海符合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6.1.3.2 神冲村段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所在海洋功能区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代码:A6-15),项目用海与功能区划符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与用途管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用途管制要求为“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儋州泊潮至临高美夏沿岸兼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通过科学论证后,结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可适当进行围填海;黄龙、新盈岸段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邻昌礁南侧兼顾防台锚地用海;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管理,缓冲区只可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教学实坦的海底投放人工设施以后就会产生多种海水流场。在人工设施的迎流面会出现涌升流,人工设施的两侧会造成环流和紊流,背流区则会形成涡流。研究表明,凡是具有涌升流的海域就是优良的渔场。由此可见,本项目修复海域投放的人工设施,可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建设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海域整治要求。

(4)与重点保护目标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重点保护目标为“保护白蝶贝种质资源;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底管线。”

根据收集的资料,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项目运营期间基本不会对白蝶贝的生长造成影响;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投放和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有利于修复、保护珊瑚礁资源。项目用海区内无海底管线,项目不会对海底管线造成影响。因此,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重点保护目标要求。

(5)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环境保护要求为“执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根据2021年4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水质、沉积物及海洋生物质量现状调查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沉积物环境及生物质量总体良好,调查期间水质中的各项指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相应功能区的管制要求,生物质量中的各项指标满足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同时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均收集上岸合理处置,不排入区域海域,对区域海洋环境影响较小;项目运营珊瑚增殖礁可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用海符合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6.2 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6.2.1 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符合性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第一类鼓励类一、农林业——44、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项目用海主要建设珊瑚增殖礁,可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增殖渔业资源,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规定。

6.2.2与《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

根据《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可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南华村段珊瑚礁修复区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属于优化开发区(图6.2-1),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包括优化海洋生态系统格局: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严格控制*源污染物排海,加强直排污染源环境监测和入海排污口监管力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综合整治、海域生态修复和建设,有效保护红树林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和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神冲村段珊瑚礁修复区位于神冲村近岸海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图6.2-1),禁止开发区的开发管制要求包括:“遵循保护区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海洋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遵从保护区总体规划或保护与发展规划,规范保护区内各类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海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除 (略) 县海洋管理部门批准进行的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禁止填海造地;实验区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可有计划进行适度开发活动,用于开发利用或保护区能力建设的海上设施以透水构筑物为主,严格控制填海造地。开展整治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维护、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禁止损害保护对象、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影响海洋环境生态的用海活动。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域地貌单元,提高保护区生态功能价值。”根据《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白蝶贝自然保护区范围已调整,本项目不占用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项目位置距离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4.72km,距离较远,施工期产生的悬浮泥沙不会对保护区造成影响。本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投放和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不会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实施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图6.2-1 项目与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图

6.2.3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的符合性

根据《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位于观音角-白马井度假旅游区(HN061BⅡ),观音角-白马井度假旅游区位于儋州排浦镇及白马井镇寨基村以南沿海,总面积64.6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旅游、浴场、娱乐,执行二类海水水质保护目标。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位于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HN027BⅡ),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HN027BⅡ)位于儋州峨蔓镇盐*村至光村镇新隆村沿海,总面积114.4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渔业,执行二类海水水质保护目标。根据2021年9月在南华村近岸海域和2021年4月在神冲村近岸海域水质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水质均符合功能区划要求,项目区水质良好。项目施工产生的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均收集上岸合理处置,严禁排海,对区域海洋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可有效保护、恢复该区域的渔业资源,有助于发展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因此,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图6.2-2 项目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位置关系图

6.2.4与《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项目位于海南省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地块1和地块2占地面积1.239公顷,其中地块1占地面积0.6194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滩涂;其中地块2占地面积0.6196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水域。

根据《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水域(河流、湖泊、滩涂湿地)的管控要求为: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按照 (略) 政府提出申请;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滩涂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本项目通过珊瑚礁增殖礁的投放,稳定硬质基底,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通过珊瑚礁鱼类投放恢复当地珊瑚礁渔业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通过贝类、螺类海参底播促进目标种贝类螺类生物资源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白蝶贝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活环境。项目占用的海域资源禁止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项目运营期可净化海域水质环境。在完善占用相关手续的前提下,项目占用水域、滩涂是合理的。

因此,项目建设与《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年-2030年)》是相符合的。

6.2.5 与《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符合性分析

2020年9月5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林业局印发了《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琼林[2020]268号),根据《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依照功能区划依据和原则,在实地调查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区内资源受人为活动的干扰程度以及现有海域开发活动情况,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3km2,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本项目神冲村段位于后水湾海域,不占用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与白蝶贝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距离约为4.72km(见图6.2-3)。

本项目工程量小,珊瑚增殖礁缓慢投放到海底后再脱钩,工程区底质为礁石,悬浮泥沙产生量小,且项目距离白蝶贝保护区距离较远,珊瑚增殖礁投放产生的悬浮泥沙基本不会影响到白蝶贝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及改善该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建设对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不大,符合《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


图6.2-3 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布局图


6.2.6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根据《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关于海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分析本项目与其符合性。

(1)生态保护红线的符合性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本项目两个修复区所在位置占用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根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第十条“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和第十五条“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经依法批准的科学研究观测、调查监测、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允许的活动除外。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下列人为活动:......(八)重要生态修复工程”。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两个修复区为生态保护红线其他区域,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和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项目建设有助于恢复珊瑚礁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因此,项目建设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2)环境质量底线的符合性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项目运营期能够改善用海区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对区域内环境影响较小,环境质量可以保持现有水平,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资源利用上线的符合性

本项目申请用海1.239公顷,为珊瑚增殖礁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建设不占用岸线。项目占用海域空间资源较小,运营期不消耗水资源,能源消耗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4)与《海南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符合性分析

经查询“海南省三线一单成果发布系统”,该项目南华村段地块涉及*域综合管控单元和近岸海域管控分区,所占用区 (略) 优先保护单元 3(ZH*)、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1(HY*);项目神冲村段地块涉及近岸海域管控分区,所占用区域包括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7(HY*)区域管控要求详见表6.2-1和表6.2-2,查询结果报告详见附件9。

表6.2-1 南华村段项目所在区域管控要求

环境管控单元 管控区分类 管控维度 管控要求 符合性分析

ZH*

(略) 优先保护单元 3 空间布局约束 1.执行生态空间(*域生态保护红线、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海岸带自然岸段、海岸带自然岸段生态缓冲、一般生态空间、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海岸防护)普适性管控要求。2.执行水环境(饮用水水源地、高功能水体)普适性管控要求。3.执行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普适性管控要求。 项目建设不占用*域资源,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项目运营期能够改善用海区生态环境。

HY*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1 空间布局约束 禁止采挖海沙及实施其他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源保护海域的开发建设活动。

禁止采挖海砂及实施其他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源保护海域的开发建设活动。 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珊瑚增殖礁投放为透水构筑物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建设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选址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及相关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单元允许开发建设活动的要求,且建设内容不在管控单元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建设活动要求的范围内。








表6.2-2 神冲村段项目所在区域管控要求

环境管控单元 管控区分类 管控维度 管控要求 符合性分析

HY*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7 空间布局约束 禁止挖山采石、非法毁林、爆破、炸岩炸礁等破坏基岩海岸的开发建设活动。

禁止挖山采石、非法毁林、爆破、炸岩炸礁等破坏基岩海岸的开发建设活动。 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珊瑚增殖礁投放为透水构筑物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建设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选址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及相关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单元允许开发建设活动的要求,且建设内容不在管控单元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建设活动要求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三线一单”的管理要求。


7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7.1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

7.1.1项目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项目选址区处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预制场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 (略) 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施工设备、机械、工程材料等均可通过 (略) 解决。施工用水、通 (略) (略) 接入,用电直接由*上 (略) 引入。项目预制件所需的材料如水泥、碎石、砂等,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使用计划分批直接通过*运至预制场。水泥采用商品混凝土,来源于当地水泥厂或水泥经销商;预制场周边拥有多个砂石料场。海南省及周边地区有多家技术力量雄厚、施工设备齐全、水上施工经验丰富的航务工程专业施工队*,完全可以承担本项目的施工。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是通过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从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资源、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的恢复。因此,项目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7.1.2 用海选址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

(1)水文动力条件

根据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2022年7月14日~15日及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2021年3月27日~28日的潮流观测报告分析可知,两个项目海区最大海流流速不超过0.9m/s。人工礁体投放海域的流速一般以不超过1.5m/s为宜。因此,本项目海域自然条件适宜,海水水质优良,生物资源丰富,适宜投放珊瑚增殖礁,因此本项目投礁区选址符合要求。

(2)水深地形条件

根据人工礁体投放选址原则,选址区域的水深条件应满足人工礁体的水深要求,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投放深水满足0-20m。南华村近岸海域投礁区水深为1.8m左右,神冲村近岸海域投礁区水深为5-6m,投礁区海底地形相对平坦,满足投礁要求,适宜人工鱼礁建设选址。

(3)水质环境条件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项目区附近海水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清洁,海水透明度适中,营养盐含量丰富,饵料生物丰富,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具备在此海域建设珊瑚增殖礁的水质环境。

(4)海底底质条件

人工礁体投放区选址原则包括选址区域的底质为硬质底质,海底表面承载力宜>4 吨/平方米,淤泥厚度宜<0.6米。底质需能承载所投放的礁体的重量,从而可避免倾覆。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本项目未进行详细勘察,参考2021年12月核工业江西工程 (略) 在海花岛周边海域进行的详勘,《海花岛周边海域海洋牧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第①层珊瑚礁层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为280kPa,即约 28 吨/m2,以底面直径800mm 的珊瑚增殖礁计算,可承载礁体重量达 14.1 吨,可满足拟建珊瑚增殖礁的强度及变形要求,可作做人工礁石天然持力层,不会对礁体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 (略) 近岸海域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碎石和泥较少,可满足人工礁体投放区海底底质条件。

(5)生态环境条件

人工礁体投放区的建设海域应选在海洋生物总量大,且生物群体分布密集的海域,尤其是初级生产力发达和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海域,以此满足生物链的规律。本项目两个修复区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能满足人工鱼礁建设区的对生态资源的要求。

7.1.3 项目用海存在的潜在重大安全和环境风险

根据报告第4.4节项目用海风险分析,本项目用海可能引起的风险最主要有:(1)用海区域可能遭受热带气旋、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工程造成的损坏;(2)人为事故风险;(3)溢油事故。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事故防范计划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科学安全的施工方法,并使用相关的防护措施,保证项目工程建设和营运的安全性。

7.1.4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适宜性分析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没有确权的海域开发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海域周边用海活动为开放式养殖桥用海,本项目用海与附近的渔业生产活动没有权属冲突。用海申请单位应制定合 (略) 线,航行过程中主动避让,减少船只碰撞的几率。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因此,本项目在做好与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前提下,与周边用海活动是适宜的。

7.2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7.2.1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平面布置是否体现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本次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涉及申请用海的平面布置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区。

本项目的修复区域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确定,并通过对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分析,水质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基础上,确定了南华村近岸海域区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区域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是适宜的。由此确定本项目两个珊瑚修复实施区水深1.8-6m,修复面积均约为0.62公顷的矩形面积范围。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每个单位鱼礁由40个单体礁形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鱼礁布局的稳定性。

项目平面布置充分考虑本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项目平面布置体现了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

(2)平面布置能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

项目平面布置中主要是珊瑚增殖礁的平面布置可能会对区域水文动力、冲淤环境产生影响。

根据潮流数模计算结果表明,珊瑚增殖礁投放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对项目附近海域的潮流影响较小。

根据底床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因此,本项目平面布置已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影响。

(3)平面布置是否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

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生物造成一定损失,但其施工悬沙造成的影响范围小,且属于暂时性的,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

项目的平面布局通过合理布局、采用有效的环保措施等布置原则,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

(4)平面布置是否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本项目的平面布置方案是适宜的,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扩散,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能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5)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首先,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整合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其次,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由珊瑚增殖礁单体、单位珊瑚增殖礁、珊瑚增殖礁群组成。依据项目区海域的水动力、底质、生物资源、底质承载力、水深等条件,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单体投放类型及单体礁间距。项目珊瑚增殖礁区共投放1块珊瑚增殖礁群,在珊瑚增殖礁修复区内,共投放 10 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布置,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

7.2.2用海方式合理性分析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体系中用海方式的界定方法,项目的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用海,如表7.2-1所示。


表7.2-1 项目用海方式

用海类型 一级用海方式 二级用海方式 用海原因

渔业用海 构筑物用海 人工鱼礁类

透水构筑物用海 珊瑚增殖礁区


(1)用海方式有利于维护海域基本功能

项目用海处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中“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主要功能是修复沿岸珊瑚礁。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主要功能保护白蝶贝种质资源;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底管线。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为珊瑚礁基建设和增殖放流,目的是在修复珊瑚礁资源和生态功能、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最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珊瑚礁资源的恢复。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对区域生态环境、珊瑚礁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有利的。项目用海方式符合所在海域的海域基本功能。

(2)用海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

根据潮流数模计算结果表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

根据底床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本项目用海方式已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影响。

(3)用海方式有利于保持自然岸线和海域自然属性

本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占自然岸线,珊瑚增殖礁区通过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有利于儋州近岸海域的珊瑚礁资源,维持水质、沉积物环境现状。项目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4)用海方式有利于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

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生物造成一定损失,但其施工悬沙造成的影响范围小,且属于暂时性的,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而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影响区域海洋生态系统。项目建成后对修复、保护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的用海方式,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维护海域基本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对修复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的用海方式是合理的。

7.3 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7.3.1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1)项目用海面积的需求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海草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本次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涉及申请用海的工程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尽可能地适合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

因此,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平面布置、设计要求、《海籍调查规范》的规定,确定了宗海界址点,经过现场实测坐标点的验证,同时按照《海域使用面积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了项目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是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2)项目用海面积是否符合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本工程论证在内外业作业过程中,均执行了《海洋调查规范》(GB*-2007),根据《海洋牧场珊瑚礁建设技术规范》(T/SCSF 0010-2021)等相关规定,以技术和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了本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中同时考虑国家通用规范、行业规范对本工程进行论证分析,确保结构安全、经济、适用并满足安全性、抗灾害性等要求。

项目用海面积设计符合有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符合《中华人国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该工程的要求。

(3)项目占用的岸线是否合理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离岸距离约为0.8km,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离岸距离约为0.46km不占用岸线。

综上所述,本项目考虑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区域的优势资源。项目平面布置是目前为止最优的方案,从项目用海面积的需要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水动力环境、泥沙冲淤环境的影响角度看,项目用海面积不能减少。

(4)项目用海面积的确定及合理性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面积的确定及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①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确定本项目选址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是适宜的。

②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两块修复面积均为0.62公顷的矩形面积范围。

③根据珊瑚增殖区的建设要求,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投放 10 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两单位礁群横向和纵向间距分别为20m和10m,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由此,形成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面积。

④珊瑚增殖礁区平面布局布设尺度为155m×40m的矩形布置,其修复面积约为0.62公顷的矩形范围。项目宗海界址图的绘制是提取平面坐标点,通过高斯克吕格109°25′投影,依托国家85高程基准和当地理论最低潮面,经过换算得出界址点坐标,最终形成用海面积约为1.239公顷。符合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的需求。

7.3.2宗海图的绘制

(1)宗海位置图海岸线为 (略) 县海岸线修测成果(投影是高斯克吕格投影,深度基准为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坐标系为CGGS2000)。宗海界址图底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根据《海籍调查规范》,海籍调查的单元是宗海,宗海图位置图见图7.3-1和7.3-2。

(2)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宗海界址界定是以人珊瑚增殖礁群块外缘线边界界定为宗海界址边界。确定各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范围。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界址图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界址图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即项目用海范围。宗海界址见图7.3-3和7.3-4。

本项目最终确定的海域使用宗海位置图和海域使用宗海界址图见图7.3-1~图.3-4,界址坐标表见附表7.3-1和7.3-2。

7.3.3 项目用海面积量算

根据《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采用坐标解析法进行计算,根据确定的界址点确定的项目用海范围,借助于ARCGIS10.8软件直接求得用海面积。经量算,项目申请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

以上项目用海的界址范围的界定和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和《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的要求。

经量算后的项目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可以满足项目用海需求,项目用海面积的量算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合理。

7.4用海期限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1)养殖用海十五年;(2)拆船用海二十年;(3)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4)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5)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6)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本项目工程属于渔业用海中的人工鱼礁用海,考虑其用海性质及功能,其用海期限以养殖用海最高期限15年来申请较为合理。

因此,项目用海期限确定为15年。

最终确定的用海期限由主管部门批复为准。项目用海期限到期后,建设单位需要继续用海,可依法向主管部门申请,在取得许可后方可继续使用海域。


图7.3-1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位置图


图7.3-2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位置图

图7.3-3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界址图

图7.3-4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界址图

8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

8.1区划实施对策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的基本依据,海域使用权人不能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位置、海域用途、面积和使用期限。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以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为前提,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发利用海洋,对违反规定造成海洋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海洋开发活动要实施综合管理,统筹规划,海洋资源的开发不得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项目选址区域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区位优势、人口资源等社会条件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但项目用海也要兼顾其他的产业,要充分了解项目附近海域的产业布局及政府部门的海域功能区划,在用海项目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联系,共同管理好取得用海权的海域,使用海权益不被侵犯。

本项目用海占用《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中的“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海域整治、重点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管控要求。主要对策措施如下:

(1)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使用位置、用途、用海方式、面积和使用期限。

(2)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的作业主要是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及其产生的悬浮泥沙的扩散。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将消失。

(3)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减少对水体的扰动,降低悬浮物的发生量,从而减轻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4)应加强项目建设环境跟踪监测,选择合适施工机具,保障海洋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5)加强对周边各海洋功能区严格管理,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避免周边功能区用海行为可能对本工程用海产生不利影响。

8.2开发协调对策措施

本项目南华村段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神冲村段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当地捕捞渔民、网箱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涉及的利益协调责任部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

建议项目申请单位通过当地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进行沟通,让当地的渔民了解项目建设的位置、内容、规模及其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沟通取得渔民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项目顺利落地。

项目业主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进行协商,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明确并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本项目的建设用海能实现“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重点保护目标,两者具有很好地协调性。但针对项目施工期的溢油事故,业主单位应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配专职人员,负责检查和落实各项安全、环保措施。

另外,针对区域各船舶通航风险问题,施工前,业主单位需制定好施工船舶 (略) ,统一调配,指定锚泊点和作业区,严格加强对施工期的各方船舶的监管,避免事故发生。同时需要海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通航秩序制度,保证通航安全。在施工期间,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建议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开展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编制工作,并结合《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的结论和意见,来完善项目船只通航安全制度和方法。

8.3风险防范对策措施

8.3.1自然灾害事故防范措施

为切实做好防热带气旋、风暴潮等工作,确保在热带气旋、风暴潮来临及其它紧急情况下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①工程设计中,尽可能提高抗风浪标准。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海洋自然条件的特点,严格按海洋工程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阶段保证海上构筑物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其达到抗风、抗浪、抗震标准。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台风多发期施工,使工程安全度汛。工程施工期间,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台风期间进行施工作业。热带气旋影响季节,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制定防范恶劣天气和海况措施,施工器械需按照防台要求妥善安置,切实加强监管。

③业主单位应按照相关防御气象灾害的规定,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做好警示工作,采取应对台风、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的措施,以保证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8.3.2 人为事故防范措施

①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该海域来往船只的密度,将会对附近往来船舶航行产生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

②严禁施工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区,并提前、定时发布公告。

③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设置警戒警示标识,避免其他船舶等船舶误闯作业区。

8.3.3 溢油事故防范措施

(1)风险防范措施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防止船舶相互碰撞发生溢油污染风险事故。本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该海域来往船只的密度,将会对附近往来船舶航行产生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

②严禁施工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区,并提前、定时发布公告。

③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设置警戒警示标识,避免渔船等船舶误闯码头作业区。

(2)应急救援措施

两船发生严重碰撞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设施应当互通名称、国籍和登记港,并尽一切可能救助遇难人员。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当事船舶不得擅自离开事故现场。”

①检查本船有无沉没危险之后,应立即驶靠被碰船协助抢救,在黑夜应开启照明设备,以免船员在黑暗中造成混乱。

②进行紧急部署,竭力抢救。

③求救:情况危急,如本船无法挽救有沉没的危险也来不及请示上级时,则可以立即发出求救信号,以便船舶迅速前来救援。

④救助人员:根据船舶的危险情况,组织人员穿好救生衣,有秩序地放下救生艇和救生设备,送往安全地方。

⑤当船首撞入他船船舷内时,切不可倒车后退,避免对方迅速进水,反而应慢车顶住,不使其脱开,等采取紧急措施后才离开。

⑥及时报告海事处和上级领导部门

(3)船舶油污应急措施

①各施工船舶如发生溢油突发险件后,首先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展开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用高频通知附近机动船舶和船舶调度,接到险情电话的船舶要迅速做好准备,拖轮备好车,随时投入抢险工作。

②以此同时,船舶调度或发生溢油船舶要迅速用手提电话报告应急救助指挥小组领导,并简要的将船舶所处海域和溢油情况加以说明。

③救助应急指挥小组领导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根据实际情况,调动相应的拖轮或其他船舶赶赴现场全力进行抢险,将溢油事件降至最低。

④应急抢险船舶及要求

应急抢险值班船舶:各拖轮、交通船配备必要的化油剂及吸纸。各拖轮及各交通船日、夜间必须留有足够船员在船上,确保船舶处适航状态。当接到应急抢险指令后,拖轮应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抢险。

⑤船舶排放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进入内河和港口的不得排放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船舶的残油、废油必须回收,禁止排入水体。排放含油压舱、洗舱和机舱污水须经过油水分离器,且距岸12n mile,浓度小于15PPM;船舶的废油、残油不得排入水体,应当按有关规定收集并移交给有资质的回收部门。

⑥发生水、海洋污染的,应向当地海事部门报告,寻求他们的协助和支援,并提前与当地的有关机构取得联系,并订立有关处理协议。

8.4监督管理对策措施

海域使用的监控、跟踪、管理是实现国有海洋资源有偿、有度、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针对本项目的用海特点,应进行以下监控、管理对策与措施:

8.4.1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应负责管理该项目的用海问题,将用海问题和建设问题、环保问题等提到同等高度,建立完善的用海组织管理与保障体系。

项目单位建立的用海监督管理体系应作为企业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按照体系要求建立以企业最高领导者领导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用海组织管理与保障工作,并建立海域风险事故应急体系,以应对工程建设与运营期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使用海管理与企业生产、行政、质量管理相结合。

8.4.2海域使用面积、用途、时间的监控

海域使用面积、用途、时间监控以是否按确权面积有偿用海,是否按规定用途和期限规范用海为主要内容。

(1)海域使用面积的监控

海域使用面积监控是实现国有海洋资源有偿、有度、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有的海域使用单位或者个人采取少审批、多占海的办法,非法占有海域资源,造成国家海域使用金的流失;同时,由于其用海范围超出审批,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海域使用面积的监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①行政主管部门应在用海单位实施工程之前明确海域使用界限,强制用海单位严格按照确定的界限施工,并在施工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②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海域面积进行填海及其他涉海工程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工程范围,并按规定进行填海工程竣工验收。

③涉海工程完工后,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进行海籍测量,再一次确认海域使用范围和界限,对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用海的,应责令其停止作业活动。并应依法对项目用海使用性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者应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第46条执行。

(2)海域使用用途监控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十八条: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用途;确需改变的,应当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报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批准。

①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施工期和完工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拟建项目按规定用途进行建设和用海。

②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海用途规范用海,不得擅自改变用海用途。确需改变的,应按要求进行用海审批工作。

(3)海域使用时间监控

海域使用权到期后,建设单位如需要继续使用该海域,应当最迟于期限届满前两个月向主管部门申请续期,获准后方可继续用海。

(4)用海方式监控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施工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拟建项目按规定用海方式进行建设和用海。

8.4.3海域使用动态跟踪监测计划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用海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除核算用海面积、审批海域使用用途外,对海域使用资源的监控应主要是监测为主。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用海项目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跟踪监测,了解和掌握本项目在用海过程中对水质、沉积物、生物、冲淤环境的影响,评价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为了分析、验证和复核本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及时反映工程实际影响,需对进行跟踪监测,以便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措施,达到保护工程周围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目的。

环境监测应委托具备CMA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要求按照有关环境监测规范的规定执行,并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向海洋环境主管部门提交符合要求的跟踪监测计量认证分析测试报告,以备查。

结合项目施工的特点、周围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和施工前海洋环境现状调查情况,施工期的海洋环境监测方案参考《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相关内容,进行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海底地形监测。本次监测计划监测点位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8.4.3.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1)水质环境监测

①监测站位:在项目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12个。详细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②监测项目: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石油类、悬浮物、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图8.4-1a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监测站位图


图8.4-1b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监测站位图

表8.4-1 海洋环境监测站位表

站号 经度(E) 纬度(N) 监测内容

1 109°01′21″ 19°35′48″ 水质、沉积物、生态

2 109°01′17″ 19°35′60″ 水质、沉积物、生态

3 109°01′07″ 19°35′41″ 水质、沉积物、生态

4 109°01′27″ 19°35′36″ 水质、沉积物、生态

5 109°01′35″ 19°35′52″ 水质、沉积物、生态

6 109°24′26″ 19°52′10″ 水质、沉积物、生态

7 109°24′18″ 19°52′20″ 水质、沉积物、生态

8 109°24′37″ 19°52′16″ 水质、沉积物、生态

9 109°24′36″ 19°51′58″ 水质、沉积物、生态

10 109°24′21″ 19°52′06″ 水质、沉积物、生态

③ 监测频率:施工前及施工后各监测一次。

(2)沉积物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沉积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海洋生物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定性)、潮间带生物(定量、定性)、游泳动物。

③ 监测频率:海洋生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执行单位和监督单位

执行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站具体执行。

监督单位:可由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指导。

8.4.3.2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

(1)水质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在项目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12个。详细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石油类、悬浮物、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工程后每年监测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减监测频次。

(2)沉积物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沉积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海洋生物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定性)、潮间带生物(定量、定性)、游泳动物。

③ 监测频率:海洋生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运行中的环境状况,若发现对本工程或周围其它用海不利的环境变化,应加密监测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工程补救措施或环保措施;若没有发现由项目建设引起的大的岸滩冲淤变化,则可逐渐降低监测频率。施工期和工程后的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具体执行,并由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报告报送项目环境管理办公室及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1.1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据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作。

本次论证项目申请用海的工程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

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深3-6m,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6200m2,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 *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6200m2,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 *m2内选取。每块修复区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近岸海域水深较浅,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深较深,珊瑚增殖礁选择半球形礁。每块修复区共预计投放珊瑚增殖礁4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投礁量约54空方,半球形珊瑚礁投礁量约121空方。项目总投资1091.*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383.*元(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45.*元)。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施工期为3个月。

通过论证,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1.239公顷,其中南华村近岸海域拟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0.6194公顷,神冲村近岸海域拟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0.6196公顷。申请用海年限15年。

9.1.2项目用海必要性结论

《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表明,2022年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增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儋州海域珊瑚礁出现退化迹象。初步判定儋州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出现受损情况。

对于洋浦近岸海域而言,近年来针对洋浦近岸的珊瑚礁生态调查并不多,可查的数据也仅有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洋浦近岸海域布设过5个站位,结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2021年12月)的资料与历史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洋浦近岸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1 年,洋浦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在种类数、活珊瑚覆盖率、优势种方面变化不大,但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 大型底栖藻类和海水悬浮物明显增加,说明珊瑚生存环境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利用两个年份相同5个站位的数据,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状态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后,综合判定洋浦珊瑚礁生态状况为:受损。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和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2022年5月编制了《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和《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考虑到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洋浦近岸海域岸线的使用情况,洋浦近岸海域的海洋区域类型为港口航运用海,洋浦近岸海域上位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为:允许填海等改变自然属性的海洋工程, 但应减少海洋工程带来的对水动力及生态资源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和损害,保护和保全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加强用海动态跟踪监测的管理,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温水排放温度和扩散范围,避免工业生产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因此洋浦近岸海域并不适合划定生态修复区域,可考虑异地修复。另外,由于儋州和洋浦政务一体化的原因,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体相同, (略) 近岸海域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区域,并在修复内容上与其保持一致,可使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因此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由于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海水水质为一类,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且对比发现该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和硬珊瑚补充量较 2020年的调查有所降低,原有的珊瑚礁生境存在一定的退化情况,珊瑚礁自我恢复能力有限,故选取这两个区域。一是采用人工珊瑚礁体投放的方式来进一步营造珊瑚生长硬质底质,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加速其自然恢复进程。二是在该海域开展多营养层次礁区功能性生物(植食性鱼类、植食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等) 的增殖放流,增加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弹性以及稳定性。

本次修复人工礁基投放点的水深以3m 左右为宜,根据调查报告,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主要集中分布在3m-6m等深线附近,因此投放选址尽量接近该数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分别选择6200m2进行集中投放。

投放鱼类等运动能力强的物种时,可在修复区域中选取单个或少数几个位置作为集中投放点,投放腹足类等运动能力较差的物种时,应在修复区域中进行大范围投放。

采用人工礁基替代技术及基质增强的方法等生境修复方法来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选址定位优先考虑底质为沙质或砂石区投放人工生态礁,复构珊瑚礁多维空间,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为新生珊瑚幼虫附着提供稳固载体,还可为珊瑚礁生物提供庇护、栖息和生活生长空间,促进珊瑚礁生态链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两块修复区分别投放10组单位,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因此,珊瑚增殖礁区用海是必要的。

9.1.3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1.3.1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水文动力的变化和分析

珊瑚增殖礁投放后,神冲村用海区域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用海区域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

(2)水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投礁量小,南华村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54空方,神冲村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121空方,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因此珊瑚增殖礁体投放过程中悬浮泥沙源强较小。且项目施工期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水质影响很小。

(3)对底床冲淤的影响分析结论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9.1.3.2资源、生态影响分析结论

(1)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1.239公顷,即占用海洋空间资源为1.239公顷。

(2)建设珊瑚增殖礁是修复珊瑚礁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的有利措施。珊瑚增殖礁建设,既保护海洋环境、又养护渔业资源,对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珊瑚增殖礁有助于珊瑚虫自然附着与生长,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有利的。

9.1.4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结论

根据项目周边开发利用现状资料,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论证范围内没有确权的用海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论证范围内确权的用海活动主要有儋州后 (略) 箱养殖项目和海南省环 (略) 儋州段工程,与项目区最近距离分别是7.24km和2.5km,距离较远,与本项目相互影响较小。根据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论,南华村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神冲村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渔民、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涉及的利益协调责任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

因此,在完成与当地渔民、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完成利益协调后,与需协调的利益相关者达成一致协调意见后,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是可协调的,不会造成严重的功能冲突。

9.1.5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拟使用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后水湾农渔业区”、“兵马角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海域整治、重点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管控要求。

本项目用海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以及海南省生态红线的管制要求。

9.1.6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结论

(1)选址的合理性

本项目用海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能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要求,项目用海与选址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周边用海活动相适应,不存在功能冲突。项目用海选址合理。

(2)用海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扩散,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能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平面布置合理。

(3)用海方式的合理性

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的用海方式,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维护海域基本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保持最大可能的自然岸线、海域自然属性和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本项目的用海方式是合理的。

(4)用海面积的合理性

本项目申请用海面积1.239公顷,用海面积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批复的用海面积等相关用海控制性指标要求。项目用海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和《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项目用海方案是多方优化的结果,用海面积不能减少。

(5)用海期限的合理性

根据海域法规定、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项目本身性质,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本项目用海期限为15年,与海域法管理规定相符合。因此,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15年是合理的。

9.1.7项目用海可行性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址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项目建设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和相关规划。项目选址合理,用海方式合理,用海面积合理、用海期限合理。项目建设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水动力环境和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切实落实了本论证报告提出的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切实落实了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的前提下,从海域使用角度考虑,该项目使用海域是可行的。

9.2建议

(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在珊瑚增殖礁投放区用显著标记,并将礁区域的界址点及礁体最高点距海面的高度报送海事局备案;由海事局发布通航公告。一些吃水较深的大型货轮、油轮及大型工程船舶则可以严格按航标等标识物的指示,避开礁区,在符合通航安全的水域内航行。

(2)建议业主单位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项目所在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生物进行跟踪监测,尤其需要密切关注项目建设对附近海洋生境的影响。





































海南南海海岸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022年8月

1 概述

1.1论证工作来由

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坚决贯彻党中央、 (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立法和改革创新,相继颁布实施了《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海南省生态红线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制度,同时出台了“30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硬措施”,印发了《海南省“十四五”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推动海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

(略)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北 (略) 130公里, (略) 28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地东南部与临高、澄迈、琼中等县相邻,西南部与白沙、昌江县接壤,西部和北部濒临北部湾,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隔海相望。市境南北长81公里,东西宽86公里,面积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57%, (略) 县的首位;海岸线长度267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15%。 (略) 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围填海活动主要服务于旅游房地产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均 (略) 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时仍面临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还不够到位,部分督察整改不严不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仍有不足。

2020年8月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指出:“2018年, (略) 组织对海花岛周边17.4平方公里的海域开展了海洋生态资源调查评估,但未能全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海洋生态资源现状”,要求2022年底完成白蝶贝、珊瑚礁海洋生态资源现状科学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2022 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五年“六水共治”攻坚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有质的提升。坚定决心,上下同心,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也对海洋生态修复提出了要求。

(略) 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按照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对 (略) 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对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和白蝶贝等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了落实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要求,结合《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5月)相关结论,按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相关要求,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2022年5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并将调查报告、评估报告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林业局审查。

同时洋浦经济开发区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组织开展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和白蝶贝等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完成《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报告,按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要求,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2022年5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了《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并将调查评估报告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林业局审查。

在此基础上,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修正案》的规定和要求,为合理、科学地使用海域,保障项目用海得以顺利实施,并为海域使用审批提供重要依据,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委托,海南南海海岸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根据海域使用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负责《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工作。论证单位在接受委托后进行了现场勘查,相关资料的收集,依据项目基础资料,按照有关论证规范编制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1.2论证依据

1.2.1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改,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61号文,自1990年8月1日起施行);

(8)《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475号文,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对《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令第507号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略) ,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 (略) 令682号文,《 (略) 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2017年6月 (略) 第17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11)《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略) ,2010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7年3月1日《 (略) 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发改委令第29号,2019年);

(14)《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修正案二》(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5月15日起施行);

(15)《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16)《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16年3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修订);

(17)《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决定》,海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4月3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8)《中 (略)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2018年4月11日;

(19)《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20)《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略) 办公厅,2019年5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2019年5月);

(22)《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2001年7月;

(23)《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3月;

(24)《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南省人民政府,2017年9月;

(25)《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海南省人大常委会,2017年1月;

(26)《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编制的通知》(自然资规[2021]1号),(自然资源部,2021年1月8日);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21年6月10日起实施;

(28)《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 (略) 人民政府,2011年12月;

(29)《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2016年12月。

1.2.2标准和规范

(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家海洋局,自2010年8月20日起施行;

(2)《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国家海洋局,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国家海洋局,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4)《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国家海洋局,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5)《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2.5;

(6)《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年3月1日实施;

(7)《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海洋出版社;

(8)《海洋监测规范》,GB/T *-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9)《海洋调查规范》,GB/T *-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10)《海水水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

(11)《海洋生物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自2002年3月1起施行;

(12)《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13)《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程》,JTS/T231-2-2021,交通运输部,自2021年5月18日起施行;

(1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15)《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16)《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HY/T251-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18年11月1日实施。

(17)《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2005, 国家海洋局,2005年9月1日施行;

(18)《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1-2005,国家海洋局,2005年6月1日起实施;

(1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珊瑚礁调查规程》,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7年1月;

1.2.3项目基础资料

(1)《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8月;

(2)《 (略) 海头—排浦镇近岸海域海洋水文动力现状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2年7月;

(3)用海申请单位提供的其他工程相关资料。

1.3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1.3.1论证等级

(1)用海方式的界定

按照《海域使用分类》(HY/T 123-2009)中规定的分类方法、项目规划建设内容,本项目的用海类型为人工鱼礁;项目拟投放珊瑚增殖礁,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具体用海内容、用海类型及用海方式见表1.3-1所示。

表1.3-1 本项目的用海类型、用海内容和用海方式

用海类型 具体用海内容 用海方式

一级类 二级类 一级类 二级类

渔业用海 人工鱼礁用海 投放珊瑚增殖礁 构筑物 透水构筑物

(2)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界定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的要求,依据项目用海规模判断海域使用论证等级。

本项目从《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规划的*m2修复区域中选取两块修复区作为珊瑚增殖礁投礁区,按照《海籍调查规范》中“5.1.2 用海范围适度原则:宗海界址界定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海域所有权,有利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确保国家海域的合理利用,防止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5.4 各类型宗海界址界定方法中的‘人工鱼礁用海:以废船、堆石头、人工块体及及其他投弃物形成的人工鱼礁用海,以被投弃的海底人工礁体外缘顶点的连线或主管部门批准的范围为界。’”的规定,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界址以珊瑚增殖礁外缘顶点的连线为边界线,因此,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面积为0.62公顷,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区申请用海面积为0.62公顷,项目珊瑚增殖礁共申请用海面积约1.239公顷。根据判定标准,本项目海域使用论证等级为二级,应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论证等级标准判定如表1.3-2所示。

表1.3-2 海域使用论证判定标准

本项目用海规模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定标准 本项目论证等级

用海方式 用海规模 所在海域特征 论证等级

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1.239公顷 透水构筑物 用海面积≥50公顷 所有海域 一 二

用海面积<50公顷 所有海域 二

1.3.2论证范围

论证范围应依据项目用海情况、所在海域特征及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等确定,应覆盖项目用海可能影响到的全部区域。

本项目为二级论证,为全面覆盖影响海域,以规划用海外缘线为起点外扩8km,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为155.27平方千米,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为129.94平方千米。论证范围见图1.3-1。


图1.3-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图


图1.3-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论证范围图

1.4论证重点

根据项目用海类型和所在海域特征,对照《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2010)中表D.1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参照表,同时考虑本项目为渔业用海特殊性,确定本项目论证重点为:

(1)项目用海必要性;

(2)选址合理性

(3)用海方式和布置合理性

(4)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5)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6)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2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2.1用海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

(2)项目性质:新建

(3)规划主体: (略) 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中心

(4)地理位置:项目位于海南省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地理坐标为19°35′48″N,109°01′21″E和19°52′09″N,109°24′27″E(图2.1-1)。


图2.1-1 项目位置图

(5)建设内容和规模: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包括: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两部分。从内容划分上分为儋州近岸海域和洋浦近岸海域。

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儋州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两块区域,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增殖礁工程共计550个人工礁体。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工程设计方案。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两块区域,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0.62公顷,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m2内选取。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增殖礁工程共计250个人工礁体。

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各选择0.62公顷的范围,投放珊瑚增殖礁。在0.62公顷范围内,共投放10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40个珊瑚增殖礁组成,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珊瑚礁和半球形珊瑚礁,共预计投放珊瑚增殖礁8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400个,半球形珊瑚礁400个。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区域水深1.8m,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区域水深5-6m。

增殖放流工程: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区域生态特点,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经济品种鱼类、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进行分阶段放流。在《修复方案》的增殖放流区域约 *m2及 *m2内进行增殖放流,珊瑚礁鱼类投放共*尾,贝类、螺类、海参底播共*尾。

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区域生态特点,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经济品种鱼类、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进行分阶段放流。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的工程范围与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范围一致,珊瑚礁鱼类投放共*尾,贝类、螺类、海参底播共*尾。

2.2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

2.2.1总平面布置方案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两部分。项目总平面布置见图2.1-1。

2.2.1.1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平面布置

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各选择0.62公顷的范围,投放珊瑚增殖礁。在0.62公顷范围内,共投放10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40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两单位礁群横向和纵向间距分别为20m 和 10m。布置图如下图所示。


图2.2-1 珊瑚增殖礁群布置图


图2.2-2 珊瑚增殖礁单位礁群布置图

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主要工程量见表2.2-1和2.2-2。

表2.2-1 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建设工程工程量

序号 项目 数量 面积(m2) 空方量

1 珊瑚礁基建设工程

(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球盔型礁体 275 37.13空方

(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半球形礁体 275 83.05空方


表2.2-2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建设工程工程量

序号 项目 数量 面积(m2) 备注

1 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基建设工程

(1) 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球盔型礁体 125 16.87空方

(2) 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 *

半球形礁体 125 37.75空方


2.2.1.1增殖放流工程

(1)增殖放流区布局

增殖放流适宜的放流海区应是增殖种类自然栖息分布的区域,因为该海域的水质、水温、盐度、溶解氧、饵料生物和敌害生物等环境条件较为适宜,可满足苗种栖息及生长需求,可以提高成活率,还有利于放流物种的回归,根据增殖放流相关规范,增殖放流位置可与《修复方案》中约 *m2 工程区域位置相同,也可在其他适宜底质海域进行投放,综 (略) 海洋生态资源及海洋底质环境概况,底栖贝、螺类、海参等生物增殖放流位置和《修复方案》中约 *m2 工程区域位置一致。

考虑到两块增殖放流区域的水深条件不同,无法进行平均放流,南华村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区域的底高程约在-0.6~-1.3m之间,不适合进行鱼类及部分螺类的放流。且该区域高程-0.6~-1.0m 的区域较大,在该区域放流的数量应减少。

神冲村近岸海域底高程较好,在-3.5~-8.0 左右,适合进行放流,因该区域有一部分范围被已有养殖占据,因此在该区域内分区域放流。具体放流数量、放流范围及点位见附图。



图2.2-3 南华村附近海域增殖放流区域坐标


图2.2-4 神冲村附近海域增殖放流区域坐标


(2)增殖放流品种及数量

①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

a.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

根据区域珊瑚礁鱼类资源状况,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鱼类品种 应选择恋礁型鱼类,这些鱼类在控制大型海藻暴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拟选择川纹笛鲷、红鳍笛鲷、青斑或东星斑等 经济品种鱼类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恢复当地珊瑚礁渔业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b.贝、螺类、海参生物底播增殖放流

由于以往单独投放白蝶贝的生态效益较差,成活率不高,针对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生态资源严重退化的情况,本项工作注重白蝶贝生境的保护和恢复,以期实现白蝶贝资源的自我逐渐恢复。

(略) 海域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发现本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有马氏珠母贝、马蹄螺、海参等生物,可选取采购贻贝、文蛤、马蹄螺、海参(海南花刺参和玉足海参)等多品种种进行增殖放流工作, 促进生物资源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白蝶贝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活环境。本项目增殖放流鱼苗品种、规格、数量见下表2.2-3。

表2.2-3 增殖放流苗种规格表

种类 规格(cm) 数量 价格 预算 总预算

川纹笛鲷 ≥5cm * 尾 */尾 *元 259.*元

红鳍笛鲷 ≥5cm * 尾 */尾 *元

青斑 ≥5cm * 尾 */尾 32.*元

东星斑 ≥5cm * 尾 */尾 32.*元

贻贝 ≥2.5cm * 尾 */尾 16.8

文蛤 ≥2.5cm * 尾 */尾 18.*元

马蹄螺 ≥2.5cm * 尾 */尾 16.*元

海南花刺参 ≥3cm * 头 */尾 *元

玉足海参 ≥3cm * 头 */尾 *元

注:1. (略) 场价调节变动。

②洋浦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工程

c.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

因增殖放流区域与儋州近岸海域增殖放流区域相同,因此此处只列出工程量。

表2.2-4 增殖放流苗种规格表

种类 规格(cm) 数量 价格 预算 总预算

川纹笛鲷 ≥5cm * 尾 */尾 *元 *元

红鳍笛鲷 ≥5cm * 尾 */尾 *元

青斑 ≥5cm * 尾 */尾 *元

东星斑 ≥5cm * 尾 */尾 *元

贻贝 ≥2.5cm * 尾 */尾 3.*元

文蛤 ≥2.5cm * 尾 */尾 4.*元

马蹄螺 ≥2.5cm * 尾 */尾 3.*元

海南花刺参 ≥3cm * 头 */尾 12.*元

玉足海参 ≥3cm * 头 */尾 12.*元

注:1. (略) 场价调节变动。

2.2.2主要结构、尺度

2.2.2.1 珊瑚增殖礁结构尺度

珊瑚增殖礁投放海域较浅,以小型礁为设计原则,设计两套备选礁型。第Ⅰ套礁型为多层方形修复礁。第Ⅱ套礁型为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

礁型Ⅰ:多层方形珊瑚增殖礁

由两个立柱和三个水泥层板组合而成,底板尺寸为 1.5m×1.2m, 中板尺寸为 1.2m×1.2m,上板尺寸为 0.9×1.2m,厚度均为 8cm,礁体总高度 0.6m。三层板由下到上面积呈阶梯状缩小,各层均能提供宽阔的向光面接受阳光照射,有利于较大面积的珊瑚幼虫和藻类的附着生长;层板间的空间可为各类生物提供聚集栖息空间,有利于生物的隐蔽和躲避敌害,增加修复效果。


图2.2-5 多层方形珊瑚增殖礁

礁型Ⅱ:球盔型珊瑚礁和半球形珊瑚礁

球盔型及半球形珊瑚增殖礁,中空,设置大小共8个海水交流通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条件,尤其适用于珊瑚及近岸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球盔型及半球形珊瑚礁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强度应符合GB*的规定。添加硅微粉和增强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大于C30,混凝土保护层(侧壁)厚度50mm;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5mm-10mm 粒径的玄武岩或碳酸盐石子,普通河沙,并添加减水剂,钢筋使用HRB400级钢筋。球盔型及半球形礁体外形可以显著降低水流的横向冲击力,经过优化计算的内部结构将礁体的重心降低到了最低,礁体壁上的孔洞也可以缓冲横向水流的冲击力,因此球形礁体在水流中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礁体的烟囱效应,可以将横向的水流动能转化为垂直的涡流,促进的底层水体及悬浮物、微生物向表层水体的流动,在礁体周围形成饵料场,吸引生物聚集,产生集鱼效果。礁体表面采用特殊的粗糙化的处理技术,增加了礁体表面积,并且有利于生物附着,提高生物蓄积能力。

本球盔型礁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主体、海水上交流孔和海水下交流孔,如下图所示。礁体高度为350mm,礁体底部直径为800mm,礁体侧壁厚度非定值,从120mm~170mm不等,礁体上部为直径 (略) ,中间直径 260mm为空心结构;海水上交流孔直径为 100mm,4个海水上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海水下交流孔为半椭圆,长轴300m,短轴100mm,4个海水下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图2.2-6 球盔型珊瑚礁示意图


图2.2-7 球盔型珊瑚礁主视图


图2.2-8 球盔型珊瑚礁俯视图

半球形礁体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主体、海水上交流孔和海水下交流孔,如下图所示。礁体高度为650mm,礁体底部直径为800mm,礁体侧壁厚度非定值,顶部为120mm,底部为170mm,礁体上部为直径 (略) ,中间直径320mm为空心结构;海水上交流孔直径为100mm,4个海水上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海水下交流孔直径为 200mm,4个海水下交流孔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


图2.2-9 半球形珊瑚礁示意图


图2.2-10 半球形珊瑚礁主视图


图2.2-11 半球形珊瑚礁俯视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海水可以形成自然电场域,诱导珊瑚礁生物附着,促进珊瑚骨骼的钙化,礁体表面容易富集碳酸钙,进一步加固礁体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海洋底栖环境重建、海岸带防护、水质净化等领域,同时,在表面贴上陶瓷环或进行表面处理,更有利于诱导珊瑚幼虫的附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条件,尤其适用于珊瑚及近岸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

礁型Ⅰ和礁型Ⅱ比选

礁型I 在水下采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礁体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层板和立柱需单独制作后组装成型,同时礁体单体礁自重较大;礁型II球盔型及半球形礁制作可用模具一次浇筑成型,礁体自重轻,投放方便。综合考虑,礁型II要由优于礁型 I。珊瑚增殖礁推荐选择礁型Ⅱ,根据水深情况确定礁形。

2.3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2.3.1 施工条件

(1)交通

本工 (略) 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预制场拟租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白马井中心渔港*域交通方便;珊瑚增殖礁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投礁区域, (略) 运输,交通便利。

(2)施工供水供电

项目施工仅为礁体投放和增殖放流,无需水电供应。

(3)材料供应

项目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均在*域预制,预制完成后在项目区投放,珊瑚增殖礁预制所采用的材料可在当地就近采购,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使用计划分批运到预制场地,施工材料均供应充足,能够满足本工程的需求。

(4)施工场地

本工程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珊瑚增殖礁预制场,预制场目前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尺寸约为175m×165m,面积约2.9公顷,临时施工场地设有钢筋加工区、珊瑚增殖礁预制区、珊瑚增殖礁堆存区、办公区、生活区和厕所,珊瑚增殖礁预制区主要进行模具的制作与水泥浇灌成型等。珊瑚增殖礁出运码头位于临时场地西北侧,码头与预制场之间距离约40m,出运码头至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25km,至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55km。临时施工场地位置和 (略) 线见图2.2-12,预制场现状见照片2.2-13。



图2.3-1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珊瑚增 (略) 线


图2.3-2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珊瑚增 (略) 线


图2.3-3 人工礁体预制场现状

(5)施工队*

本工程的水工结构方案设计施工均很成熟,项目周边施工队*较多,且技术装备及施工力量雄厚,可以承担施工任务。

2.3.2 施工方案

2.3.2.1 人工礁体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

(1)施工方法

本工程项目施工,主要是钢筋混凝土预制礁体浇筑、路上运输和装船海运至指定海域抛投两个大部分。整个流程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和进度要求同时推进施工。

(2)施工工艺流程

预制混凝土礁体→投放准备工作→礁体装运→礁体投放→竣工验收

① 人工礁体预制

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人工礁体的成型预制。由项目单位组织具有建 (略) 负责人工礁体的建造任务, (略) 负责将礁体制作成型并负责礁体养护,养护结束后按项目规划布局将其运输到指定地点装船投放。 (略) 需对礁体的成分组成及放射性进行取样检测,对礁体的强度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礁体强度满足要求,确保对海洋环境无污染。可根据人工礁体的制作、运输成本调整礁体投放量,需填表记录人工礁体制作、养护时间、造礁数量、责任人等,保留礁体标本。

② 人工礁体堆存

礁体预制完成后堆存于预制场地,场地平坦开阔,具备存放条件, 承载力可满足堆存要求。

③ 人工礁体运输

根据人工礁体预制场与专用码头之间的距离、路况、场地等实际情况,配备运输车和起重吊机对礁体进行*上装载与运输。所有机械均配备专人驾驶操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运行。码头装卸有专人负责,按设计要求将人工预制礁体理选堆放,并预留出装载机械运行通道,保证装船工序的顺利进行。

④ 人工礁体投放

海上运输航行由具有船运资格的船员操作,船员应严格按照海上航行的有关规程。船员负责海上寻找目标海域和事先测量人员做好的海面标记定点锚定,吊装操作人员负责实施投放。

A.礁体投放前按照投放方案,报行政主管部门和海事部门, 由海事部门核准发布航行公告。投放方案应包括投放海域、投放时间、 (略) 线和作业船舶等内容。

B.在投放区边缘布置浮标灯,直到礁体投放完成或特别指定的时间。


图2.3-14 投放浮标

C.人工礁体单体的投放步骤:

a.设定人工礁体单体拟投点的GPS 坐标,并根据设定的GPS 坐标将装载有定位设备的定位船逆流驶至拟投点;

b.先利用定位船上的定位设备在船首找到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再将定位船沿水流方向的逆向驶至船身离开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后将定位船锚泊,然后利用定位船上的定位设备记录船尾的GPS 坐标位置, 并计算出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和船尾的 GPS坐标位置之间的间距,然后再将一系有浮绳的浮球标志物放入水中并持续放绳,直至浮球标志物沿水流方向飘至与船尾的间距等于拟投点的坐标位置和船尾的GPS坐标位置之间的间距;

c.将装载有人工礁体单体及吊放设备的投放船逆流驶至吊放设备与浮球标志物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吊放设备的吊臂长度,而且浮球标志物位于船体首尾之间的中间位置,浮球标志物与船体之间的间距大于准备投放的人工礁体单体的宽度,然后将投放船以首尾抛锚方式锚泊;

d.将投放船上的一个人工礁体单体固定在吊放设备的吊钩上,并使该人工礁体单体着地后能自动脱钩,然后将该人工礁体单体慢速吊离*板,并使其起吊后保持平衡;

e.将吊起的人工礁体单体慢速平移至浮球标志物的正上方;

f.缓慢匀速的将人工礁体单体向下投放至水中,直至人工礁体单体着地并脱离吊钩;其中,在人工礁体单体投放之前先测量水深,并根据所测水深在人工礁体单体投放至其底部接近海底时减缓投放速度,以确保人工礁体单体安全着地;

g.慢速收起吊钩的缆绳;

h.若投放的是由一个以上的人工礁体单体组成的单位人工礁体, 则依次重复执行步骤b、步骤d、步骤e、步骤f、步骤g,直至该单位人工礁体中的人工礁体单体投放完毕;i重复步骤a至步骤h, 直至所有人工礁体单体投放完毕。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D.礁体投放时,由潜水员潜入礁区海底检查礁体是否沉降或倾斜,查明礁体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E.礁体投放完毕后,应清除所有的临时设施,包括浮标灯。整理礁体投放结果(礁体的实际投放位置及编号),绘制平面布局示意图,并明确标注礁区四至界标,礁区建成后,必须在礁区边角设置渔业标志。

⑤ 其他注意事项

A. 人工礁体投放后,要进行多波束勘测和水下影像数据的采集,若发现破损礁体,导致人工礁体无法满足额定要求,该礁体无效, 需重新投放。

B. 监理人员需要对人工礁体实际落水点进行记录,在人工礁体组装、装船、运输、投放等过程均需要由监理人员进行拍照;记录船舶进出港、装船、投放时间;清点每船的礁体类型、数量。

C. 人工礁体单体采用吊运安装,人工礁体单体结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才能吊运安装。

D. 装运预制礁体前,须对预制礁体进行检查、验收,不符合技术要求时应予修整清理。

E. 吊运预制礁体时,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礁体与礁体之间、礁体与驳船之间不得碰撞,不得对构件造成损坏。

F. 人工礁体单体水上运输应采用驳船,并应配套有人工礁体临时出运码头,且人工礁体预制场应尽量靠近人工礁体临时出运码头布置。

G. 人工礁体单体所有吊装过程必须采用4个点吊,投放时施工单位必须配备GPS 定位仪,投放误差不大于5m,且人工礁体单体必须下放到海床底坐床后才能脱钩。

H. 用于人工礁体单体的吊装、运输、投放的驳船、起重船、拖轮、载重平板车、屦带吊车均必须性能良好、船机和人员证照齐全。

I. 礁体投放施工跨台风季时,施工前应做好防台预案。

2.3.2.2 增殖放流工艺流程

苗种选择→确定增殖放流种苗大小和数量→放流→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2.3.3 施工机具设备

本工程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见表2.3-1。

表2.3-1 施工机具设备一览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用途

1 施工运输船 2000t 1 运输及礁体投放等

2 驳船 600t 1 非机动船,靠泊,接驳

3 机动艇 0.4t 1 应急、救援等偶然使用

4 拖船 441kw 1 动力船,拖动驳船等

5 辅助船 2000kw 1 搭运潜水人员、设备及其它

6 GPS定位系统 1 海上施工位置定位导航

2.3.4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工程量较小,施工工序简单,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须进行详细、科学的施工组织。根据本项目的规模和施工特点,项目施工工期拟定为6个月,项目施工进度安排见表2.3-2。

表2.3-2 施工进度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2022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 总工期

2 施工准备

3 珊瑚增殖礁预制

4 珊瑚鱼类和贝、螺类及海参生物的选育

5 珊瑚增殖礁投放

6 增殖放流

7 竣工验收

2.4项目申请用海情况

本项目用海类型为其他用海,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用海,项目用海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区,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239公顷,包括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0.6194公顷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修复区0.6196公顷。申请用海年限15年。

2.5项目用海必要性

2.5.1项目建设必要性

(1)本项目是贯彻总书记关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决心坚定。2018年4月13日,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中共中央办公厅、 (略) 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要求海南省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制度,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并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海南省认真学总书记关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也指出,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仍需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2)本项目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需要。

从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一张蓝图”创造海南经验,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筑生态“防火墙”;从取消中部 (略) 县GDP考核,到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正式挂牌成立;从率先在地方法规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到再次修正《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从海口“双创” (略) 环境整治破解发展痼疾,到三亚“双修” 创下全国 (略) 修补范例……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为经济社会发展聚集起强劲而延绵的能量。

本项目的开展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的专项整治,其可以很好的推进海南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海南的生态越来越好,推动生态质量只升不降。

(3)本项目是助力儋州打造宜居 (略) 的需要

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在中国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儋州要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 (略) 的基础上,走儋州生态文明的独 (略) 。

本项目作为“海”向生态修复工程,从珊瑚礁修复、增殖放流等多角度出发,通过多举并施的方法,可以较好 (略) 的海洋,达到修复海洋生态的目的,助力儋州打造宜居 (略) 。

(4)本项目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需要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年3月),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保持稳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珊瑚死亡率、白化率和病害率较低。

珊瑚礁生态环境一直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历史资料缺乏一直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评估的制约因素。基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情况下,相比较2020年的基准值,202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儋州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的受损情况。

珊瑚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敏感,近三十年全球珊瑚礁破坏加剧,我国也不例外。根据国家海洋局 2006-2010 年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专项监测结果,中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区海南,2010 年监测到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只有 21.02%、西沙海域平均只有 11.6%,比 2006 年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到 48%和 83%。因此该区域急需通过人工干预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避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5)本项目是保护、 (略) 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生态休闲旅游,落实国家及海南省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政策的需要

2018年4月11日出台的《中 (略)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提出,“支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起点和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海南省海洋牧场,是海南省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牧场发展战略、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需要。《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琼府〔2016〕116号)提出,“制定并实施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开展近海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编制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科学地指导推进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贯彻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牧场要求、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紧迫需要。

通过增殖放流,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 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多年的实践证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5.2项目用海必要性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表明,2022年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增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儋州海域珊瑚礁出现退化迹象。初步判定儋州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出现受损情况。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结果和结论,2009 年-2022 年长达 13 年期间的调查结 (略) 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已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逐渐降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已经很难捕获到。基本说明该调查海域基本上已经不适合白蝶贝的生长繁殖。 (略) 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及海洋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已经不能满足白蝶贝对水质及栖息环境的特殊要求,故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开展的白蝶贝种苗增殖放流工作成效也不明显。

对于洋浦近岸海域而言,近年来针对洋浦近岸的珊瑚礁生态调查并不多,可查的数据也仅有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洋浦近岸海域布设过5个站位,结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22 年 3 月)的资料与历史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洋浦近岸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1 年,洋浦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在种类数、活珊瑚覆盖率、优势种方面变化不大,但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大型底栖藻类和海水悬浮物明显增加,说明珊瑚生存环境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利用两个年份相同5个站位的数据,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状态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后,综合判定洋浦珊瑚礁生态状况为:受损。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和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2022年5月编制了《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和《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考虑到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洋浦近岸海域岸线的使用情况,洋浦近岸海域的海洋区域类型为港口航运用海,洋浦近岸海域上位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为:允许填海等改变自然属性的海洋工程, 但应减少海洋工程带来的对水动力及生态资源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和损害,保护和保全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加强用海动态跟踪监测的管理,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温水排放温度和扩散范围,避免工业生产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因此洋浦近岸海域并不适合划定生态修复区域,可考虑异地修复。另外,由于儋州和洋浦政务一体化的原因,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体相同, (略) 近岸海域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区域,并在修复内容上与其保持一致,可使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因此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由于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海水水质为一类,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且对比发现该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和硬珊瑚补充量较 2020年的调查有所降低,原有的珊瑚礁生境存在一定的退化情况,珊瑚礁自我恢复能力有限,故选取这两个区域。一是采用人工珊瑚礁体投放的方式来进一步营造珊瑚生长硬质底质,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加速其自然恢复进程。二是在该海域开展多营养层次礁区功能性生物(植食性鱼类、植食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等)的增殖放流,增加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弹性以及稳定性。

本次修复人工礁基投放点的水深以3m 左右为宜,根据调查报告,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主要集中分布在3m-6m等深线附近,因此投放选址尽量接近该数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分别选择0.62公顷区域进行集中投放。

投放鱼类等运动能力强的物种时,可在修复区域中选取单个或少数几个位置作为集中投放点,投放腹足类等运动能力较差的物种时,应在修复区域中进行大范围投放。

采用人工礁基替代技术及基质增强的方法等生境修复方法来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选址定位优先考虑底质为沙质或砂石区投放人工生态礁,复构珊瑚礁多维空间,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为新生珊瑚幼虫附着提供稳固载体,还可为珊瑚礁生物提供庇护、栖息和生活生长空间,促进珊瑚礁生态链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两块修复区分别投放10组单位,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因此,珊瑚增殖礁区用海是必要的。

3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气象环境概况

本区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全年暖热。受海洋调节影响,冬季干燥少雨,夏季湿润多雨。热带气旋影响较频繁。

根据儋州国家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5~2014年)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蒸发量、风速、风向、雷暴、雾等观测资料,对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进行统计分析。

1.主要气象特征

表3.1-1为儋州气象特征调查统计表。

表3.1-1 儋州气象特征调查表(统计年限:1985~2014年)

项目 特征值 日期

气温(℃) 年平均气温 23.9

极端最高气温 40.2 2001年4月21日

极端最低气温 3.7 1999年12月24日

1月平均气温 17.8

7月平均气温 28.0

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量 1908.2

年最大降水量 2790.9 2011年

年最小降水量 1192.5 1991年

月最大降水量 921.8 1996年9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 81

年平均风速(m/s) 2.0

年平均大风日数(d) 6级 87.1

8级 9.9

10级 4.4

年平均雷暴日数(d) 97.7

年平均雾日数(d) 14.3


(1)气温特征

儋州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3.9℃,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7.8℃,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2℃。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3月,为40.2℃;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为3.7℃。多年平均各月气温情况见表3.1-2。




表3.1-2 儋州多年各月气温情况单位:℃(统计年限:1985-2014年)

月份 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1 17.8 34.2 5.2

2 19.5 37.4 6.8

3 22.1 38.7 5.3

4 25.5 40.2 13.0

5 27.2 39.2 17.5

6 28.2 38.6 19.4

7 28.0 38.2 20.6

8 27.3 36.6 21.2

9 26.2 35.9 18.0

10 24.5 34.2 12.2

11 21.7 34.2 9.3

12 18.6 33.2 3.7

年 23.9 40.2 3.7

(3)降水特征

(略)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8.2mm。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5-10月,范围在201.2-339.6mm波动,其中8月降水量最多,为339.6mm。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相对较少,小于84.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月降水量最少,为16.6mm。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见表3.1-3。

表3.1-3 儋州多年各月降水量(单位:mm)(统计年限:1985-2014)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降水 16.6 20.9 43.9 82.5 244.2 201.2 272.9 339.6 312.0 245.7 84.5 43.9 1908.2

(略) 年平均大雨以上(日降水量≥25mm)降水日数为22.91天,主要在5-10月。 (略) 年平均暴雨以上(日降水量≥50mm)降水日数为8.58天,主要在5-10月。 (略) 年平均大暴雨以上(日降水量≥100mm)降水日数为1.9天,除了1月、2月、3月和12月其余各月均出现过大暴雨,10月最多,为0.47天。

(3)风况

① 平均风速

(略) 年平均风速为2.0m/s。风速的月变化不大,5月平均风速最小,为1.9m/s,10月平均风速最大,为2.2m/s,见表3.1-4。

表3.1-4 儋州各月平均风速(单位:m/s)(统计年限:1985-2014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风速 2.1 2.0 2.1 1.9 1.9 1.9 2.0 1.8 1.9 2.2 2.1 2.0 2.0

② 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

(略) 年最大风速约19.0m/s,出现在10月,大于15m/s的风速主要集中在6-10月。

(略) 年极大风速为28.3m/s,出现在9月。儋州站在7月和9月出现了超过24m/s(相当于10级)以上的大风。1997年8月开始有极大风速的记录。

③ 大风日数

儋州全年6级(10.8 m/s)以上大风天数为87.1d,8级(17.2 m/s)以上大风天数为9.9d,10级(25.5 m/s)以上大风天数为4.4d。其中6级以上大风分布天数各月较为平均,8级以上2月、6月和10月较多,其余各月平均都在1d以下,10级以上大风2月最多,为1.5d,1月、3月、5月和12月没有出现10级以上的大风。其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基本为台风影响造成。

④ 最多风向及频率

(略) 年最多风向及频率分布见图3.1.1-1。由图可以看出,儋州站年最多风向频率是东北风,为11.9%,次多风向是南风,频率为11%。由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风向以东北风-南风为主导。西南偏西风频率最低,为1.6%。

从季节演变来看,春季(3-5月)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夏季(6-8)主导风向演变为南风占优,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主导风向变化,东北风和东风为主导风向。可以看出,春夏季节儋州主要由偏南风控制,秋冬季节主要由偏北风控制。

(4)日照时数

(略)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6.7h,5-8月日照充足,月日照时数在200h以上,12月至次年2月日照较少,月平均不足120h。

(5)相对湿度

(略) 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81%,平均相对湿度的月变化不大,范围在78-85%之间变化,4-7 月相对湿度相对较小。








图3.1-1 (略) 多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2.主要灾害性天气

(略) 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暴雨、龙卷、雾、雷暴和大风引起的风暴潮等。在这些灾害性天气中又以热带气旋的影响最为严重;受地形、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强对流天气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1)热带气旋

根据1985-2014年的资料统计,影响儋州的台风共有23个,其中超强台风2个,强台风5个,且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都是从2008年之后发生的。通常在热带气旋影响本地区时会出现大风、强降水、海上巨浪和沿岸风暴潮过程,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每年6~10月为热带气旋影响盛期,尤以7~9月为最多,占影响总数的87.5%。2014年7月22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在 (略) 翁田镇沿海登*,登*风力达17级,台风风速60米/秒,受其影响,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是1973年以来最严重的风暴;2014年9月16日台风“海鸥”在 (略) 翁田镇沿海登*,登*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3级,台风风速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

(2)雷暴

(略) 除却1月份几乎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出现,多年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为97.7天左右。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份,占全年的83.8%。

(3)雾

(略) 一年四季均有雾日出现,多年年平均雾日为14.3天左右。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4月份,占全年的86.7%。

(4)灾害性海浪

根据《2018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南海出现浪高大于4米的日数共53天,浪高大于3米的日数共137天。2018年因台风(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16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40天,冷空气与台风共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共3天,与2017年对比,因台风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明显减少。表3.1-5 2018年南海巨浪日数分布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浪高≥4米日数 9 9 3 3 0 1 1 5 3 3 5 11 53

浪高≥3米日数 17 18 11 4 0 9 13 16 11 11 9 18 137


图3.1-2 2018年各月南海巨浪日数统计图

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9个台风,较常年(1981年~2015年)平均值25.5个多3.5个;有9个台风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其中强热带风暴级别以上有5个,有2个台风登*海南岛。


图3.1-3 2018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

2018年进入南海的台风个数较2017年少,强度偏弱,引发的巨浪及以上日数较2017年明显减少。

3.1.2水文环境概况

3.1.2.1潮汐

(1)基面关系:潮位以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该基面在85国家高程基准下1.328m,洋浦各基面关系如图3.1-4所示。


图3.1-4 洋浦各基面关系图(单位:m)

(2)潮汐性质及潮位特征值

本海域潮波由南海潮波经北部湾南部传入而至,经地形和底摩擦作用而形成,潮波系统与北部湾属同一系统。洋浦站潮性系数F为7.94,依照潮汐分类标准,洋浦湾海域的潮汐属于以全日潮为主的性质,平均潮差为1.8m~2.0m 左右,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其工程海域潮汐特征值见表3.1-6。

表3.1-6 洋浦湾潮位特征值表

验潮站项目 洋浦湾内验潮水尺(m) 洋浦短期实测(m) 洋浦港(m)

潮位 最高潮位 4.06 4.38 3.80

发生日期 1976.11.25 2004.12 /

最低潮位 0.24 -0.09 0.22

发生日期 1976.12.23 2005.6 /

平均海平面 1.91 1.86

平均高潮位 2.76 3.18 3.00

平均低潮位 1.10 -0.83 0.88

潮差 最大潮差 3.60(1976.12) 4.44(2004.12) 3.49

平均潮差 1.81 1.91 2.11

历时 平均涨潮历时 12:1

平均落潮历时 9:36

统计时段 1975.10-1981.8 2004.11-2005.10 2008.03.14-24

3.1.2.2波浪

本报告 (略) 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一年的观测资料,测波点位于神尖角外-20m等深线附近(北纬19°46′48.00″,东经109°07′24.00″),在拟建项目西北方向约10km。使用仪器为中国海洋大学生产的波浪浮标。

用洋浦一年的实测波浪资料绘制年分向频率玫瑰图、H4%、T4%、H1/3及T1/3的各级各向玫瑰图(见图3.1-5~图3.1-6)。

(1)本海区常浪向为NE,频率为8.47%,其次为NNE,频率为7.85%。强浪向为NE,观测期间,受2005年第18号台风(达维)影响,测到最大波高7.10m,其波向为WSW。

(2)波型:洋浦海域波型以风浪为主,大约占80%,风涌混合浪占20%左右。夏季风浪更多,约占90%左右,冬春季约占70%~80%。

(3)波高:海区年平均波高0.36m,冬季的平均波高最大,平均为0.40m,春季次之,平均0.38m,夏秋季最小,为0.33m。

(4)周期:海区常见的周期(T1/3)为4.0S~6.0S,频率70.97%,大于6S的周期只占18.89%,大于8S的仅占1.22%。


图3.1-5 洋浦站波浪年分向频率玫瑰图

图3.1-6a 洋浦H4%分向分级玫瑰图图3.1-6b 洋浦H1/3分向分级数据对应的图

图3.1-6c 洋浦T4%分向分级玫瑰图图3.1-6d 洋浦T1/3分向分级数据对应的图

3.1.2.3海流

(1)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流

① 调查站位

海南 (略) 于2022年7月14日~15日大潮期在海头附近海域开展水文调查工作,共设定4个海流观测站,2个临时潮位站随船25小时观测。本次设定4个海流观测站,4条船同时作业进行观测,在当地大潮期进行一个周日(25小时)的流速、流向分层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为2022年07月14日12:00~15日13:00。各站位水深分别为C1:15m,C2:22m,C3:14m,C4:18m。根据水深,采用六点法(表层、0.2H、0.4H、0.6H、0.8H、底层),其中表层为距表面0.5m、底层为离底1.0m,H为瞬时水深,每层停留3分钟,采样的时间间隔是1个小时。调查站位见表3.1-7和图3.1-7。

② 潮汐特征

根据实测潮位数据,通过水准测量,将潮高基面统一转化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得到潮位观测结果。图3.1-8为各站潮位过程曲线图。分析本海区潮汐特征如下:

观测期间潮汐为全日潮型,观测期间潮汐仅有一个高潮和一个低潮,观测时段C1站高潮时出现于14日16: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上2.64m,低潮时出现于15日04: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下1.62m,最大涨潮潮差2.69m,最大落潮潮差4.26m;C4站高潮时出现于14日16:3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上2.66m,低潮时出现于17日04:4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下1.59m,最大涨潮潮差2.71m,最大落潮潮差4.25 m;从图3.1-8可看出,潮汐的涨、落潮历时不相等,经过统计C1涨潮历时为13小时00分,落潮历时为12小时00分;C4站涨潮历时为12小时50分,落潮历时为12小时10分。


图3.1-8 观测期间潮位过程曲线图

③ 海流特征

根据大潮期在观测海域进行潮流调查提供的结果,将实测资料整理成流速、流向报表,C1、C2采取潮位C1整点观测资料,C3、C4采取潮位C4整点观测资料,绘制出大潮期各站流速、流向分布图、大潮期各层潮流矢量图以及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图3.1-9~图3.1-23),并对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进行统计,见表4-1,分析观测期间工程海域潮流特征如下:

A.观测海域不同站位潮流流向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各站位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方向。

B.从潮流流速平面分布上看C1、C2号站潮流流速略大于C3、C4号站的潮流流速;从流速垂线分布上看,各站表、中、底流速随潮型的不同略有差异。

C.涨潮最大流速为89.0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C2号站0.6H层。落潮最大流速为86.2cm/s,流向为SW向,出现在C1号站0.4H层。各站表层流速介于6.2cm/s~81.0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4.0cm/s~82.4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1.8cm/s~88.2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3.4cm/s~89.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2.3cm/s~87.3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6~85.8cm/s之间。

D.从流速最大值来看,C1、C3号站落潮各层流速最大值大于涨潮各层流速最大值,C2号站涨潮各层流速最大值大于落潮各层流速最大值,涨、落潮潮流流速最大值最大相差20.0cm/s,出现在C3号站0.2H层;从各站潮流平均流速上看,C1、C2、C4号站位涨潮各层流速平均值均略强于落潮各层流速平均值,C3号站位落潮各层流速平均值均略强于涨潮各层流速平均值,涨、落潮各层潮流流速平均值最大相差13.5cm/s,出现在C2号站0.6H层。

表3.1-8 实测海流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统计表

站号 参数值 潮段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CL01 最小值 涨潮 35.*.*.*.*.*.849

落潮 6.*.*.*.*.*.7144

CL02 涨潮 28.1 347 12.5 283 4.6 271 7.8 143 10.7 139 12.6 119

落潮 13.0 228 14.2 179 15.4 63 11.7 94 8.9 152 8.8 234

CL03 涨潮 11.2 204 9.3 163 9.4 67 7.9 44 9.2 43 4.0 50

落潮 8.1 262 6.6 303 7.5 269 4.5 177 6.2 233 3.6 159

CL04 涨潮 22.6 289 20.5 240 16.5 52 8.7 60 2.3 131 4.2 168

落潮 9.6 255 7.5 209 7.7 285 3.4 167 7.2 60 9.8 69

CL01 最大值 涨潮 72.*.*.*.*.*.170

落潮 80.*.*.*.*.*.6242

CL02 涨潮 81.0 59 85.4 65 88.2 62 89.0 77 87.3 67 85.8 69

落潮 72.5 246 80.5 255 80.1 252 76.4 245 71.8 243 66.3 235

CL03 涨潮 44.8 83 47.0 85 47.5 85 43.2 77 37.5 86 34.1 88

落潮 58.4 245 67.1 244 59.8 248 58.5 255 55.8 243 48.3 243

CL04 涨潮 79.4 66 80.6 71 78.9 69 71.7 62 65.9 60 72.9 60

落潮 70.6 249 74.6 243 74.3 244 72.7 236 70.3 241 66.2 238

CL01 平均值 涨潮 59.0-- 57.7-- 56.3-- 53.7-- 53.2-- 47.9--

落潮 46.1-- 44.9-- 44.0-- 43.8-- 42.7-- 41.9--

CL02 涨潮 58.3 -- 57.9 -- 55.6 -- 53.8 -- 52.5 -- 49.1 --

落潮 46.9 -- 48.4 -- 45.1 -- 40.3 -- 39.2 -- 36.6 --

CL03 涨潮 25.9 -- 26.6 -- 26.5 -- 28.1 -- 24.8 -- 19.3 --

落潮 35.8 -- 37.0 -- 35.2 -- 30.8 -- 28.0 -- 23.9 --

CL04 涨潮 47.9 -- 48.1 -- 46.8 -- 44.4 -- 41.4 -- 40.1 --

落潮 40.1 -- 41.1 -- 41.0 -- 38.1 -- 38.7 -- 38.0 --



图3.1-9 C1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0 C2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1 C3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2 C3号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13 大潮期各站表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4 大潮期各站0.2H层潮流矢量图图3.1-15 大潮期各站0.4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6 大潮期各站0.6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7 大潮期各站0.8H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8 大潮期各站底层潮流矢量图 图3.1-19 大潮期各站垂线平均潮流矢量图


图3.1-20 C1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1 C2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2 C3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图3.1-23 C4号站大潮期海流矢量时间序列图


④ 余流

余流主要是由热盐效应、风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流动,它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表3.1-9为观测期间各站余流分析成果表,图3.1-24给出了观测期间各站的余流玫瑰图。现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本次观测该海区的余流特征如下:

各站余流差异较大,季节因素和潮型对其影响较多。从垂线平均来看,C1、C2、C4号站余流流向为ENE向,C3号站余流流向为SSW向;垂线余流流速最大为13.3cm/s,出现在C1号站;最小为3.9cm/s,出现在C3号站。各站表层余流流速在5.3~16.4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5.2~14.4cm/s,0.4H层流速介于4.9~13.7cm/s,0.6H层流速介于4.5~14.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4.1~13.1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6~12.2cm/s之间。

表3.1-9 各站余流流速、流向统计表

站号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C1 16.4 86 14.4 87 13.7 92 12.2 87 12.7 89 11.2 98 13.3 89

C2 11.9 36 10.2 57 12.3 65 14.0 74 13.1 75 12.2 77 12.1 66

C3 5.3 220 5.2 225 4.9 197 4.5 151 4.1 145 3.6 164 3.9 185

C4 9.6 33 10.7 50 11.9 61 11.9 63 10.2 71 11.0 75 10.8 60


图3.1-24 大潮期各站余流矢量图

(2)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流

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文调查资料引用海南 (略) 编制的《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水文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① 调查站位

海南 (略) 于2021年03月27日~28日大潮期在儋州附近海域开展水文调查工作,布设8个海流观测站(包含2个潮位观测站),8条船同时作业进行观测,在当地大潮期进行一个周日(26小时)的流速、流向分层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为2021年03月27日12:00~28日13:00。调查站位坐标及调查站位分布见表3.1-10和图3.1-25。

② 潮汐特征

根据实测潮位数据,通过水准测量,将潮高基面统一转化到1985国家高程基准,摘取高、低潮位资料统计大潮期间各站潮汐特征值,图3.1-26为各站潮位过程曲线图。分析本海区潮汐特征如下:

观测期间潮汐为全日潮潮型,一个观测周日内有一个高潮一个低潮。从图3.1-26可看出,经过统计,DL01站涨潮历时为16小时10分,落潮历时为8小时50分,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高低潮潮差为2.60m;DL07站涨潮历时为14小时10分,落潮历时为10小时50分,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高低潮潮差为2.52m;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潮汐日不等现象显著。



图3.1-26 观测期间潮位过程曲线图

③ 海流特征

根据大潮期在观测海域进行潮流调查提供的结果,将实测资料整理成流速、流向,DL01、DL02、DL03、DL04采取DL01站潮位整点观测资料,DL05、DL06、DL07、DL08采取DL07站潮位整点观测资料,绘制出大潮期各站流速、流向分布图及大潮期各层潮流玫瑰图(图3.1-27~图3.1-41),并对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进行统计,见表3.1-11,分析观测期间工程海域潮流特征如下:

A. 观测海域不同站位潮流流向基本为往复流动,DL01、DL02、DL04站往复流特征较明显,为西南-东北向。DL03、DL05、DL06、DL07、DL08站受地形波浪等影响,潮流流向较发散。总体上,各站位潮流随深度变化无明显变化,流向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B. 从潮流流速平面分布上看,DL02、DL04、DL06站潮流流速明显大于位于DL01、DL03、DL05、DL07、DL08站的潮流流速;从流速垂线分布上看,各站表、中、底流速虽然随潮型的不同略有差异,表层略大于中层和底层,但差值不大。

C. 涨潮最大流速为76.2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DL02站02H层。落潮最大流速为73.8cm/s,流向为ENE向,出现在DL02站0.6H层,各站表层流速介于3.4cm/s~70.1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3.7cm/s~76.2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6.9cm/s~75.4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4.4cm/s~76.0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3.4cm/s~75.7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3.5~71.6cm/s之间。

D. 从流速最大值来看,DL03、DL05站涨潮流速各层最大值大于落潮流速最大值,DL05站涨潮流速各层最大值小于落潮流速最大值,各站位涨、落潮流强度相差不大。涨、落潮潮流流速最大值最大相差22.0cm/s,出现在DL04站0.4H层;从各站潮流平均流速上看,DL01、DL02、DL05、DL06站位落潮流流速各层平均值均略强于涨潮流速平均值,DL03站位落潮流流速各层平均值小于涨潮流速平均值。涨、落潮潮流流速平均值最大相差12.0cm/s,出现在DL01站底层。

表3.1-11 实测海流涨落潮期各层流速特征值统计表

站号 参数值 潮段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DL01 最小值 涨潮 8.6 104 -- -- -- -- 5.3 186 -- -- 3.5 240

落潮 10.7 233 -- -- -- -- 9.0 220 -- -- 12.2 63

DL02 涨潮 10.5 193 11.7 279 6.9 252 7.6 49 8.5 50 7.4 74

落潮 14.9 160 15.2 156 8.8 106 5.9 151 4.0 193 3.6 189

DL03 涨潮 5.5 161 -- -- -- -- 5.3 181 -- -- 5.7 106

落潮 7.7 268 -- -- -- -- 6.1 217 -- -- 8.4 294

DL04 涨潮 21.6 339 21.9 264 23.0 321 18.4 260 15.1 263 5.6 231

落潮 9.4 62 7.1 90 13.8 313 10.2 91 7.4 87 5.6 108

DL05 涨潮 6.7 130 5.4 237 7.1 272 4.4 231 7.7 263 4.8 271

落潮 12.8 58 8.5 50 6.5 167 6.8 120 4.4 126 4.1 121

DL06 涨潮 9.8 121 11.8 117 11.9 289 7.7 235 9.2 42 5.0 175

落潮 14.7 256 7.8 226 10.9 236 5.0 158 3.4 220 8.8 251

DL07 涨潮 4.3 190 -- -- -- -- 8.0 126 -- -- 8.0 234

落潮 4.8 238 -- -- -- -- 7.1 268 -- -- 6.7 306

DL08 涨潮 9.1 195 6.1 144 -- -- 5.9 297 6.2 255 7.0 229

落潮 3.4 152 3.7 120 -- -- 7.2 285 10.1 305 8.1 301

DL01 最大值 涨潮 46.6 71 -- -- -- -- 45.9 266 -- -- 35.0 71

落潮 43.4 235 -- -- -- -- 40.7 251 -- -- 46.7 233

DL02 涨潮 67.1 63 76.2 65 75.4 61 76.0 61 75.7 60 71.6 60

落潮 70.1 67 72.4 65 73.0 65 73.8 66 71.5 63 69.1 63

DL03 涨潮 43.9 83 -- -- -- -- 47.1 92 -- -- 49.2 99

落潮 33.3 97 -- -- -- -- 32.2 91 -- -- 30.9 91

DL04 涨潮 59.3 279 55.9 279 51.7 71 62.8 72 67.5 78 66.8 80

落潮 48.7 69 63.6 77 73.7 76 73.1 76 71.4 77 70.4 79

DL05 涨潮 43.2 171 41.8 141 38.7 124 37.2 149 44.4 154 34.6 128

落潮 32.8 332 35.8 334 33.7 313 34.4 292 29.7 293 31.0 305

DL06 涨潮 48.7 122 44.8 48 43.4 297 51.5 294 59.6 293 53.2 302

落潮 59.0 204 49.3 129 45.1 334 54.4 329 48.8 338 45.4 341

DL07 涨潮 20.0 289 -- -- -- -- 18.1 182 -- -- 16.8 280

落潮 25.8 39 -- -- -- -- 23.8 147 -- -- 21.1 299

DL08 涨潮 23.8 193 24.2 42 -- -- 24.4 40 26.4 48 27.2 58

落潮 23.0 23 43.7 37 -- -- 40.3 166 31.1 175 30.8 193

DL01 平均值 涨潮 24.0 -- -- -- -- -- 20.7 -- -- -- 16.9 --

落潮 31.3 -- -- -- -- -- 28.4 -- -- -- 29.0 --

DL02 涨潮 32.0 -- 31.6 -- 29.8 -- 27.8 -- 27.8 -- 25.6 --

落潮 36.5 -- 43.1 -- 37.7 -- 37.2 -- 35.1 -- 32.7 --

DL03 涨潮 21.2 -- -- -- -- -- 19.0 -- -- -- 22.4 --

落潮 15.2 -- -- -- -- -- 15.7 -- -- -- 17.4 --

DL04 涨潮 42.3 -- 37.6 -- 33.6 -- 31.1 -- 28.1 -- 21.6 --

落潮 33.0 -- 35.7 -- 36.4 -- 35.4 -- 34.0 -- 31.5 --

DL05 涨潮 17.8 -- 17.5 -- 18.5 -- 19.3 -- 19.8 -- 17.7 --

落潮 26.1 -- 25.2 -- 22.1 -- 22.1 -- 20.4 -- 18.5 --

DL06 涨潮 34.0 -- 32.1 -- 29.6 -- 27.2 -- 25.1 -- 21.8 --

落潮 38.3 -- 33.1 -- 31.4 -- 28.7 -- 26.7 -- 23.5 --

DL07 涨潮 12.4 -- -- -- -- -- 13.3 -- -- -- 12.1 --

落潮 14.1 -- -- -- -- -- 13.0 -- -- -- 13.9 --

DL08 涨潮 17.5 -- 15.3 -- -- -- 14.4 -- 13.7 -- 13.4 --

落潮 14.4 -- 18.3 -- -- -- 19.2 -- 18.2 -- 17.4 --


图3.1-27 DL01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28 DL02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29 DL03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0 DL04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1 DL05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2 DL06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3 DL07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4 DL08站流速、流向过程曲线图



图3.1-35 大潮期各站表层潮流玫瑰图


图3.1-36 大潮期各站0.2H层潮流玫瑰图图3.1-37 大潮期各站0.4H层潮流玫瑰图

图3.1-38 大潮期各站0.6层潮流玫瑰图图3.1-39 大潮期各站0.8层潮流玫瑰图


图3.1-40 大潮期各站底层潮流玫瑰图 图3.1-41 大潮期各站垂线平均潮流玫瑰图

④ 余流

余流主要是由热盐效应、风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流动,它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表3.1-12为观测期间各站余流分析成果表,图3.1-42给出了观测期间各站的余流玫瑰图。现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本次观测该海区的余流特征如下:

各站余流差异较大,季节因素和潮型对其影响较多。从垂线平均来看,DL01、DL07、DL08余流流向为SSW向,DL02余流流向为ENE向,DL03余流流向为ESE向,DL04、DL05余流流向为WNW向,DL06余流流向为SSE向,垂线余流流速最大为9.2cm/s,出现在DL03站;最小为1.9cm/s,出现在DL06站。各站表层余流流速在2.8~17.9cm/s之间,0.2H层流速介于3.0~13.6cm/s之间,0.4H层流速介于4.5~8.4cm/s之间,0.6H层流速介于0.7~10.1cm/s之间,0.8H层流速介于1.7~10.3cm/s之间,底层流速介于0.9~10.7cm/s之间。

表3.1-12 各站余流流速、流向统计表

站号 表层 0.2H层 0.4H层 0.6H层 0.8H层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流速

cm/s 流向

°

DL01 4.0 176 -- -- -- -- 0.7 193 -- -- 3.0 204 2.5 188

DL02 3.7 162 3.6 84 4.5 55 7.1 60 10.3 47 10.7 54 5.8 62

DL03 7.5 127 -- -- -- -- 10.1 110 -- -- 10.7 93 9.2 108

DL04 17.9 280 13.6 282 8.4 293 7.2 311 4.7 350 7.4 57 7.5 300

DL05 9.1 297 7.3 320 6.2 309 5.1 285 3.3 231 3.0 220 4.8 291

DL06 10.6 117 6.2 93 4.6 236 2.6 298 1.7 215 0.9 240 1.9 137

DL07 2.8 199 -- -- -- -- 4.2 176 -- -- 4.1 224 3.5 200

DL08 5.4 224 3.0 202 -- -- 5.3 199 5.0 187 5.4 169 4.5 193



图3.1-42 大潮期各站余流玫瑰图

⑤ 悬沙

各站各层含沙量特征值见表3.1-13,各站涨落潮含沙量分布见表3.1-14,分析工程区含沙量有如下特征:

A.观测期间工程区含沙量平均值介于18.7~41.3mg/L之间,DL07站涨、落潮期平均含沙量略大于DL01、DL02、DL03、DL04、DL05、DL06、DL08站;

B.观测站含沙量浓度最大出现在DL07站底层,为55.0mg/L,最小值出现在DL08站0.2H层,为10.1mg/L;

C.DL07站垂线平均含沙量略大于DL01、DL02、DL03、DL04、DL05、DL06、DL08站垂线含沙量平均值。

表3.1-13 各站各层含沙量特征值表(单位:mg/L)

站号 特征值 表层

中层

10.8

12.2

28.8

23.1

19.6

18.00.2H 0.4H 0.6H 0.8H 底层

DL01 最小值 16.5 -- -- 15.6 -- 15.6

最大值 27.3 -- -- 26.8 -- 27.1

平均值 21.5 -- -- 21.6 -- 21.0

DL02 最小值 14.8 13.1 12.1 11.3 13.3 16.0

最大值 29.5 29.2 29.4 29.9 27.9 28.6

平均值 21.0 21.6 20.4 20.8 21.6 22.4

DL03 最小值 22.3 -- -- 24.0 -- 21.9

最大值 34.0 -- -- 33.8 -- 32.2

平均值 28.1 -- -- 28.9 -- 28.8

DL04 最小值 12.8 12.5 12.3 13.6 12.1 16.1

最大值 28.1 29.5 29.8 30.3 29.4 30.4

平均值 20.9 21.5 22.9 21.1 21.8 24.3

DL05 最小值 12.9 13.5 11.4 15.3 14.4 13.1

最大值 43.0 36.8 35.7 31.5 25.3 33.4

平均值 21.7 20.5 20.5 21.0 20.7 21.0

DL06 最小值 17.8 17.0 16.4 19.8 17.0 19.2

最大值 33.2 32.6 30.9 32.5 34.7 35.8

平均值 23.9 22.6 23.0 24.8 25.2 26.5

DL07 最小值 30.3 -- -- 32.5 -- 30.8

最大值 50.7 -- -- 51.0 -- 55.0

平均值 41.3 -- -- 40.6 -- 41.3

DL08 最小值 10.2 10.1 -- 10.5 10.6 11.6

最大值 36.1 30.7 -- 30.5 34.8 31.4

平均值 20.8 19.4 -- 18.7 20.9 20.7

















表3.1-14 涨落潮期含沙量最大值(单位:mg/L)

站号 涨、落潮期 最大含沙量 出现位置 平均含沙量

DL01 涨潮 27.1 底层 20.7

落潮 27.3 表层 22.5

DL02 涨潮 29.5 表层 19.8

落潮 29.9 0.6H 23.6

DL03 涨潮 34.0 表层 28.0

落潮 34.0 表层 29.5

DL04 涨潮 29.8 0.4H 22.0

落潮 30.4 底层 22.4

DL05 涨潮 43.0 表层 21.7

落潮 31.5 0.6H 19.9

DL06 涨潮 34.7 0.8H 22.7

落潮 35.8 底层 26.2

DL07 涨潮 55.0 底层 41.7

落潮 51.8 底层 40.3

DL08 涨潮 31.2 底层 19.3

落潮 36.1 表层 21.9

3.1.3地形地貌

(略) 大约以北纬 19°40′为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组成。南部属印支穹窿构造,形成波状低丘陵, 主要露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寒武系陀烈群变质岩、白垩系板万群和少部第四纪海相地层。南部有铁、锡、水晶和石灰石等矿藏。北部属雷琼沉降带之南端,形成缓坡阶层。主要露出新生代晚期喷出的玄武岩和第四纪海相地层。第四纪海相沉积层有褐煤、石英砂、油页岩和重晶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略) 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 (略) 面积 76%,平原占 23.6%,山区占 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 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9.52公里,曲折绵亘。

(略) 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港、干冲港、白马井港、排浦港、海头港、新英港、峨蔓港、泊潮港等。沿海海域有潮涨而被潮汐淹没的磷枪石岛(大铲礁)。

(略) 近岸海域表层主要的沉积物类型为砾质砂、含砾砂和砂质砾,占比分别达到 32%、29%和 26%。此外,还有少量砂、砾和含砾泥质砂。

洋浦地区地处临高隆起带,属于雷琼凹陷的一部分,由于火山熔岩流动到海岸地带,后受长期风化侵蚀,岸线表现为犬牙错状,并显现陡崖。洋浦经济开发区由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阶地平原组成, 呈现西北稍高、东南稍低、平坦开阔的地形。地质基础由“湛江群” 粘土、砂质垆姆、玄武岩和石英砂构成,具有较高的建筑承载力。

洋浦湾总面积约109km2,整个洋浦湾东西长约26km,南北宽约16.5km;新英湾和洋浦湾共同构成洋浦潮汐通道海湾。洋浦湾潮汐通道是一条长度约 8.2km、宽度 600m 左右、水深10~20m 的弧形深槽,最深处在24m 以上;拦门沙最浅处水深 5m,水深小于8.5m的长度约3.5km。

洋浦湾和新英湾为一深入内*的溺谷型海湾,其东、南、北三面皆为 10-30m 台地环抱。北岸都是玄武岩构成的陡峭海岸,高度为 10m 左右;西北侧岸段则在火山熔岩的基础上发育一条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狭长沙嘴,长度达2.8km,并与其南侧的小铲珊瑚礁屿相毗邻,构成了海湾西北侧的洋浦鼻(咀)岸段;海湾东 (略) 至白马井岬角的岸段,是由湛江组和北海组的疏松沉积层构成的台地,海浊崖发育,高度在 10m 左右,显示出侵蚀后退的标志。海蚀崖前缘是一片由湛江组地 (略) ,其上覆盖着淤泥质砂、砾沉积物,构成海湾的南部浅滩-洋浦大浅滩,低潮时可出露,大浅滩中部发育有宽浅的潮流通道。洋浦浅滩北侧还有一条发育良好的潮汐通道, 即洋浦深槽,水深最大处可达20m以上。

3.2海洋生态概况

3.2.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2.1.1 南华村近岸海域水质环境

(1)站位布设

南华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引用《 (略) 海花岛岸滩修复工程海洋环境现状秋季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1年10月)。海南 (略) 于2021年9月02日~10日在项目附近海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27个,海洋沉积物监测站位17个,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站位17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17个,海洋生物质量监测站位17个,潮间带生物调查3条断面。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21年09月02~03日,渔业资源调查时间为2021年09月09~10日,潮间带生物采样时间为2021年09月05~06日。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


(2)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要素包括透明度、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悬浮物、砷、汞、铜、铅、锌、镉、铬,共19项。

所有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GB/*)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方法见表3.2-2。

表3.2-2 调查分析方法

类别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检出限 检测标准(方法)名称


质 水温 表层温度表法 --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 海水分析》

(GB *.4 -2007)

盐度 盐度计法 --

pH pH计法 --

透明度 透明度盘法 --

化学需氧量 碱性高锰酸钾法 --

溶解氧 碘量法 --

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3.5μg/L

悬浮物 重量法 --

氨氮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

亚硝酸盐 萘*二胺分光光度法 --

硝酸盐 镉柱还原法 --

活性磷酸盐 磷钼蓝比色法 --

硫化物 亚*基蓝分光光度法 0.2μg/L

汞 原子荧光法 0.007μg/L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2μg/L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3μg/L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1μg/L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μg/L

砷 原子荧光法 0.5μg/L

(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中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和《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中水质要求,若执行标准不一致,按严格要求执行,见表3.2-3。

表3.2-3 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及执行水质标准一览表

调查站位 《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 《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最终执行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目标

1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洋浦工业用水区 三类 三类

2 / /

3 / /

4 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5 南华港-白马井旅游休闲娱乐区 一类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一类

6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洋浦工业用水区 三类 三类

7 / /

8 / /

9 大铲礁保留区 维持现状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二类

10 / / 维持现状

11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 / 三类

12 / /

13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14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 / 三类

15 / /

16 / /

17 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 二类 海头-观音角养殖区 二类 二类

18 / /

19 海南岛近海农渔业区 一类 / / 一类

20 / /

21 新英湾旅游休闲娱乐区 二类 新英湾养殖区 二类 二类

22

23 白马井农渔业区 二类 白马井港区 三类 二类

24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三类 白马井港区 三类 三类

25 南华港-白马井旅游休闲娱乐区 一类 白马井-观音角度假旅游区 二类 一类

26 大铲礁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维持现状

27 / / 维持现状

②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所推荐的单项水质参数法进行评价。

A. 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


式中:Si,j — i污染物在j点的污染指数;

Ci,j — i污染物在j点的实测浓度,mg/L;

Cs,j — 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B. DO的标准指数为:

式中:SDO,j —溶解氧的标准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因子超标;

DOj —溶解氧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DOs —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对于河流,DOf=468/(31.6+T);

对于盐度比较高的湖泊、水库及入海口、近岸海域,DOf =(491-2.65S)/(33.5+T);

S—实用盐度符号,量纲为1;

T—水温,℃。

C. pH的标准指数为:


其中:,

式中:SpH —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

pH —测站评价因子的实测值;

pHsu —pH评价标准的上限值;

pHsd —pH评价标准的下限值;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

④ 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工程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2-4,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见表3.2-5。

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站位的各项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砷、汞、铜、铅、锌、镉、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调查海域水质良好。

表3.2-4 南华村近岸海域各站位水质监测结果

站号 采样

层次 采样

水深

(m) 水温

(℃) 透明度

(m) 盐度 pH 溶解氧

(mg/L) 化学需氧量

(mg/L) 硝酸盐

(mg/L) 亚硝酸盐

(mg/L) 氨氮

(mg/L) 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mg/L) 石油类

(mg/L) 悬浮物

(mg/L) 镉

(μg/L) 铜

(μg/L) 汞

(μg/L) 铅

(μg/L) 锌

(μg/L) 砷

(μg/L) 总铬(μg/L)

1 表 0.5 30.5 2.7 32.619 8.12 6.3 0.46 0.02 0.0006 0.0324 0.053 0.0032 0.0072 19.2 0.12 0.4 0.035 0.27 13.7 0.8 nd

底 21.5 30.2 32.786 8.06 6.08 0.52 0.014 0.0012 0.0305 0.0457 0.0034 -- 23.1 0.12 0.6 0.012 0.18 11.0 0.9 nd

2 表 0.5 30.6 2.8 32.568 8.13 6.58 0.53 0.007 0.0004 0.0267 0.0341 0.004 0.0109 20.6 0.02 1.1 0.019 0.18 12.5 0.9 nd

10m 10 30.5 32.605 8.13 6.63 0.53 0.012 0.0003 0.0254 0.0377 0.004 -- 11.5 0.04 1.1 0.023 0.23 13.1 0.8 nd

底 25.2 30.3 32.682 8.12 6.01 0.49 0.012 0.0003 0.0284 0.0407 0.0037 -- 20.1 0.08 0.8 0.025 0.23 10.2 0.9 nd

3 表 0.5 30.8 2.7 32.643 8.17 6.38 0.49 0.017 0.0003 0.0524 0.0697 0.0031 0.0139 19.4 0.1 0.6 0.025 0.23 11.9 0.9 nd

10m 10 30.6 32.625 8.17 6.36 0.45 0.01 0.0003 0.0504 0.0607 0.0037 -- 11.1 0.17 0.7 0.027 0.23 11.9 0.9 nd

底 23.6 30.4 32.632 8.17 6.36 0.52 0.014 0.0003 0.0352 0.0495 0.0031 -- 19.6 0.07 0.6 0.028 0.23 10.8 0.9 nd

4 表 0.5 30.8 3.4 32.556 8.17 6.54 0.49 0.016 0.0005 0.0335 0.05 0.0023 0.007 18.9 0.19 0.4 0.032 0.09 9.0 0.9 nd

底 21.8 30.5 32.575 8.18 6.49 0.48 0.012 0.0004 0.0348 0.0472 0.0031 -- 20.3 0.13 0.3 0.033 0.14 12.5 0.9 nd

5 表 0.5 30.2 1.5 32.429 8.13 6.08 0.63 0.013 0.0003 0.0146 0.0279 0.004 0.0071 16.9 0.04 0.2 0.037 0.09 14.3 0.7 nd

6 表 0.5 30.2 3.3 32.33 8.16 6.48 0.61 0.018 0.0018 0.0383 0.0581 0.003 0.0207 21.4 0.04 0.2 0.035 0.14 11.9 0.8 nd

底 12.2 29.8 32.612 8.13 6.42 0.48 0.024 0.0016 0.0312 0.0568 0.003 -- 22.6 0.05 0.2 0.036 0.16 9.3 0.8 nd

7 表 0.5 30.3 3.2 32.725 8.14 6.46 0.53 0.018 0.0009 0.0187 0.0376 0.0028 0.007 20.6 0.05 0.4 0.04 0.18 10.8 0.7 nd

底 19.3 30.1 32.684 8.15 6.26 0.53 0.017 0.0007 0.0246 0.0423 0.0031 -- 21 0.04 0.7 0.038 0.23 9.6 0.8 nd

8 表 0.5 31.2 3.8 32.573 8.18 6.29 0.51 0.014 0.0004 0.0132 0.0276 0.0036 0.0053 23.4 0.05 0.2 0.04 0.18 7.8 0.8 nd

底 22.1 31 32.557 8.16 6.42 0.51 0.016 0.0003 0.0202 0.0365 0.0028 -- 18.8 0.05 0.2 0.04 0.23 8.7 0.8 nd

9 表 0.5 30.1 1.5 32.916 8.15 6.02 0.66 0.01 0.0002 0.0118 0.022 0.0046 0.0091 28.7 0.04 0.4 0.043 0.23 8.4 0.8 nd

10 表 0.5 30.4 2.7 32.655 8.18 6.17 0.48 0.01 0.0002 0.0064 0.0166 0.0043 0.0056 11.7 0.04 0.3 0.044 0.23 7.8 0.8 nd

底 19.5 30.2 32.56 8.18 6.3 0.47 0.011 0.0003 0.0082 0.0195 0.0046 -- 10.2 0.04 0.2 0.04 0.23 7.2 0.8 nd

11 表 0.5 30.6 3.8 32.537 8.19 6.26 0.44 0.011 0.0003 0.0087 0.02 0.0046 0.009 13.8 0.04 0.2 0.009 0.14 9.0 0.7 nd

底 21.5 30.4 32.637 8.18 6.16 0.48 0.016 0.0003 0.0097 0.026 0.0064 -- 12.2 0.11 1 0.009 0.09 10.8 0.8 nd

12 表 0.5 31.2 3.1 32.379 8.18 6.3 0.48 0.029 0.0003 0.0274 0.0567 0.0031 0.0068 20.8 0.08 0.9 0.011 0.04 8.4 0.8 nd

10m 10 31 32.392 8.18 6.36 0.53 0.021 0.0003 0.0281 0.0494 0.0034 -- 18.7 0.05 0.6 0.007 0.18 6.1 0.8 nd

底 23.5 30.8 32.443 8.17 6.54 0.47 0.023 0.0004 0.0265 0.0499 0.0028 -- 21.7 0.1 0.3 0.013 0.23 9.0 0.8 nd

13 表 0.5 29.8 2.3 32.803 8.17 6.2 0.45 0.022 0.0004 0.0227 0.0451 0.004 0.0038 24.7 0.07 0.4 0.01 0.23 11.9 0.8 nd

14 表 0.5 30.4 3.5 32.426 8.2 6.03 0.71 0.009 0.0006 0.0073 0.0169 0.0043 0.0073 16.2 0.08 0.4 0.011 0.23 10.8 0.8 nd

10m 10 30.3 32.416 8.2 6.1 0.63 0.012 0.0007 0.0081 0.0208 0.0052 -- 29.4 0.11 0.5 0.008 0.23 9.0 0.8 nd

底 24.2 30 32.807 8.18 6.19 0.47 0.008 0.0008 0.007 0.0158 0.0046 -- 16.3 0.11 0.4 0.014 0.14 9.6 0.8 nd

15 表 0.5 30.5 3.4 32.466 8.2 6.15 0.49 0.01 0.0003 0.0071 0.0174 0.0043 0.0052 18.2 0.04 0.7 0.011 0.09 6.6 0.8 nd

10m 10 30.4 32.484 8.2 6.17 0.45 0.008 0.0004 0.0095 0.0179 0.0046 -- 15.6 0.11 0.4 0.015 0.14 7.8 0.8 nd

底 24.7 30 32.435 8.2 6.24 0.75 0.006 0.0003 0.0089 0.0152 0.0064 -- 19.3 0.11 0.7 0.012 0.14 8.4 0.8 nd

16 表 0.5 30.8 4.1 32.32 8.17 6.45 0.45 0.029 0.0002 0.0119 0.0411 0.0037 0.0053 23.6 0.04 0.7 0.013 0.04 14.9 0.8 nd

10m 10 30.6 32.414 8.17 6.26 0.48 0.018 0.0003 0.0247 0.043 0.0055 -- 22.5 0.11 1.1 0.007 0.14 12.5 0.8 nd

底 28.2 30.3 32.495 8.18 6.34 0.45 0.02 0.0008 0.0189 0.0397 0.0049 -- 27.9 0.07 0.8 0.02 0.18 12.5 0.8 nd

17 表 0.5 30.4 2.3 32.552 8.17 6.26 0.53 0.016 0.0006 0.0096 0.0262 0.0048 0.0037 30.8 0.12 0.3 0.014 0.18 10.8 0.8 nd

底 16.5 30.2 32.712 8.16 6.38 0.46 0.008 0.0004 0.0216 0.03 0.0046 -- 27.2 0.05 0.6 0.016 0.22 13.1 0.8 nd

18 表 0.5 30.4 3.1 32.497 8.18 6.35 0.54 0.015 0.0004 0.0173 0.0327 0.0046 0.0053 22.4 0.1 0.3 0.02 0.14 10.8 1.1 nd

10m 10 30.2 32.553 8.2 6.13 0.46 0.012 0.0004 0.0183 0.0307 0.0052 -- 23.3 0.11 0.3 0.019 0.23 9.0 1.1 nd

底 24.8 29.9 32.586 8.19 6.32 0.53 0.01 0.0003 0.0152 0.0255 0.0046 -- 25.9 0.08 0.4 0.016 0.09 10.2 1.1 nd

19 表 0.5 30.7 3.5 32.605 8.18 6.28 0.46 0.02 0.0002 0.0148 0.035 0.0037 0.0037 21.7 0.07 0.3 0.02 0.27 13.1 1.1 nd

10m 10 30.6 32.518 8.19 6.46 0.45 0.011 0.0003 0.0281 0.0394 0.0037 -- 20 0.07 0.2 0.016 0.18 12.5 1.1 nd

底 28.8 30.4 32.883 8.19 6.45 0.45 0.009 0.0003 0.0216 0.0309 0.0031 -- 23.8 0.07 0.4 0.012 0.18 10.2 1.1 nd

20 表 0.5 30.7 3.9 32.535 8.19 6.42 0.38 0.016 0.0003 0.018 0.0343 0.0052 0.0054 23.8 0.19 0.3 0.011 0.14 9.0 1.2 nd

10m 10 30.5 32.586 8.2 6.42 0.42 0.012 0.0004 0.0192 0.0316 0.0046 -- 18.9 0.11 0.2 0.009 0.23 8.4 1.2 nd

底 36.1 30.2 32.867 8.18 6.4 0.45 0.013 0.0004 0.0176 0.031 0.0049 -- 20.1 0.05 0.3 0.012 0.23 7.2 1.0 nd

21 表 0.5 30.2 1.3 31.056 8.1 6.05 0.8 0.008 0.0018 0.0195 0.0293 0.0086 0.0038 21.8 0.08 0.4 0.012 0.18 9.9 1.0 nd

22 表 0.5 30.2 1.9 31.232 8.1 6.02 0.86 0.01 0.0021 0.0137 0.0258 0.0122 0.0078 18.8 0.11 1.1 0.007 0.2 7.8 1.0 nd

23 表 0.5 30.2 1.2 31.838 8.09 6.02 0.91 0.008 0.0025 0.0148 0.0253 0.0129 0.0054 12.2 0.11 1 0.02 0.18 7.8 0.9 nd

24 表 0.5 30.2 1.3 31.786 8.11 6.17 0.93 0.012 0.0003 0.0089 0.0212 0.0073 0.0038 10.9 0.08 0.6 0.028 0.18 8.4 1.1 nd

25 表 0.5 30.1 1.7 32.3 8.09 6.11 0.78 0.021 0.0022 0.0092 0.0324 0.0085 0.0054 7.2 0.1 0.6 0.025 0.18 7.8 1.0 nd

26 表 0.5 30.3 2.4 33.37 8.14 6.14 0.55 0.006 0.0003 0.0093 0.0156 0.0067 0.0053 11.7 0.11 0.6 0.022 0.14 7.2 1.0 nd

底 17.2 30.1 33.302 8.14 6.09 0.52 0.01 0.0003 0.0095 0.0198 0.0076 -- 20.1 0.08 0.3 0.021 0.18 9.6 1.1 nd

27 表 0.5 30.1 2.5 33.324 8.16 6.09 0.43 0.007 0.0003 0.0085 0.0158 0.0046 0.0192 10.2 0.11 0.2 0.02 0.18 6.6 1.1 nd

底 14.5 29.9 33.21 8.16 6.01 0.42 0.007 0.0003 0.0085 0.0158 0.0046 -- 6.7 0.13 0.2 0.014 0.09 7.8 1.0 nd

最小值 0.5 29.8 1.2 31.056 8.06 6.01 0.38 0.006 0.0002 0.0064 0.0152 0.0023 0.0037 6.7 0.02 0.2 0.007 0.04 6.1 0.7 nd

最大值 36.1 31.2 4.1 33.37 8.20 6.63 0.93 0.029 0.0025 0.0524 0.0697 0.0129 0.0207 30.8 0.19 1.1 0.044 0.27 14.9 1.2 nd

平均值 9.6 30.4 1.3 32.55 8.16 6.27 0.54 0.014 0.0006 0.0194 0.0338 0.0047 0.0036 19.2 0.08 0.5 0.021 0.18 9.9 0.9 nd




表3.2-5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结果标准指数

站位 层次 pH COD DIN * 石油类 As Hg Cu Pb Zn Cd Cr 评价标准

4 表 0.06 0.25 0.25 0.15 0.14 0.05 0.64 0.08 0.09 0.45 0.19 0.02 一类

底 0.09 0.24 0.24 0.21 - 0.05 0.66 0.06 0.14 0.63 0.13 0.02

5 表 0.06 0.32 0.14 0.27 0.14 0.04 0.74 0.04 0.09 0.72 0.04 0.02

9 表 0.00 0.33 0.11 0.31 0.18 0.04 0.86 0.08 0.23 0.42 0.04 0.02

10 表 0.09 0.24 0.08 0.29 0.11 0.04 0.88 0.06 0.23 0.39 0.04 0.02

底 0.09 0.24 0.10 0.31 - 0.04 0.80 0.04 0.23 0.36 0.04 0.02

13 表 0.06 0.23 0.23 0.27 0.08 0.04 0.20 0.08 0.23 0.60 0.07 0.02

19 表 0.09 0.23 0.18 0.25 0.07 0.06 0.40 0.06 0.27 0.66 0.07 0.02

10m 0.11 0.23 0.20 0.25 - 0.06 0.32 0.04 0.18 0.63 0.07 0.02

底 0.11 0.23 0.15 0.21 - 0.06 0.24 0.08 0.18 0.51 0.07 0.02

20 表 0.11 0.19 0.17 0.35 0.11 0.06 0.22 0.06 0.14 0.45 0.19 0.02

10m 0.14 0.21 0.16 0.31 - 0.06 0.18 0.04 0.23 0.42 0.11 0.02

底 0.09 0.23 0.16 0.33 - 0.05 0.24 0.06 0.23 0.36 0.05 0.02

25 表 0.17 0.39 0.16 0.57 0.11 0.05 0.50 0.12 0.18 0.39 0.10 0.02

26 表 0.03 0.28 0.08 0.45 0.11 0.05 0.44 0.12 0.14 0.36 0.11 0.02

底 0.03 0.26 0.10 0.51 - 0.06 0.42 0.06 0.18 0.48 0.08 0.02

27 表 0.03 0.22 0.08 0.31 0.38 0.06 0.40 0.04 0.18 0.33 0.11 0.02

底 0.03 0.21 0.08 0.31 - 0.05 0.28 0.04 0.09 0.39 0.13 0.02

17 表 0.06 0.18 0.09 0.16 0.07 0.03 0.03 0.03 0.04 0.22 0.02 0.01 二类

底 0.03 0.15 0.10 0.15 - 0.03 0.03 0.06 0.04 0.26 0.01 0.01

18 表 0.09 0.18 0.11 0.15 0.11 0.04 0.04 0.03 0.03 0.22 0.02 0.01

10m 0.14 0.15 0.10 0.17 - 0.04 0.04 0.03 0.05 0.18 0.02 0.01

底 0.11 0.18 0.09 0.15 - 0.04 0.04 0.04 0.02 0.20 0.02 0.01

21 表 0.14 0.27 0.10 0.29 0.08 0.03 0.03 0.04 0.04 0.20 0.02 0.01

22 表 0.14 0.29 0.09 0.41 0.16 0.03 0.03 0.11 0.04 0.16 0.02 0.01

23 表 0.17 0.30 0.08 0.43 0.11 0.03 0.03 0.10 0.04 0.16 0.02 0.01

1 表 0.32 0.12 0.13 0.11 0.02 0.02 0.18 0.01 0.03 0.14 0.01 0.005 三类

底 0.26 0.13 0.11 0.11 - 0.02 0.06 0.01 0.02 0.11 0.01 0.005

2 表 0.33 0.13 0.09 0.13 0.04 0.02 0.10 0.02 0.02 0.13 0.00 0.005

10m 0.33 0.13 0.09 0.13 - 0.02 0.12 0.02 0.02 0.13 0.00 0.005

底 0.32 0.12 0.10 0.12 - 0.02 0.13 0.02 0.02 0.10 0.01 0.005

3 表 0.37 0.12 0.17 0.10 0.05 0.02 0.13 0.01 0.02 0.12 0.01 0.005

10m 0.37 0.11 0.15 0.12 - 0.02 0.14 0.01 0.02 0.12 0.02 0.005

底 0.37 0.13 0.12 0.10 - 0.02 0.14 0.01 0.02 0.11 0.01 0.005

6 表 0.36 0.15 0.15 0.10 0.07 0.02 0.18 0.00 0.01 0.12 0.00 0.005

底 0.33 0.12 0.14 0.10 - 0.02 0.18 0.00 0.02 0.09 0.01 0.005

7 表 0.34 0.13 0.09 0.09 0.02 0.01 0.20 0.01 0.02 0.11 0.01 0.005

底 0.35 0.13 0.11 0.10 - 0.02 0.19 0.01 0.02 0.10 0.00 0.005

8 表 0.38 0.13 0.07 0.12 0.02 0.02 0.20 0.00 0.02 0.08 0.01 0.005

底 0.36 0.13 0.09 0.09 - 0.02 0.20 0.00 0.02 0.09 0.01 0.005

11 表 0.39 0.11 0.05 0.15 0.03 0.01 0.05 0.00 0.01 0.09 0.00 0.005

底 0.38 0.12 0.07 0.21 - 0.02 0.05 0.02 0.01 0.11 0.01 0.005

12 表 0.38 0.12 0.14 0.10 0.02 0.02 0.06 0.02 0.00 0.08 0.01 0.005

10m 0.38 0.13 0.12 0.11 - 0.02 0.04 0.01 0.02 0.06 0.01 0.005

底 0.37 0.12 0.12 0.09 - 0.02 0.07 0.01 0.02 0.09 0.01 0.005

14 表 0.40 0.18 0.04 0.14 0.02 0.02 0.06 0.01 0.02 0.11 0.01 0.005

10m 0.40 0.16 0.05 0.17 - 0.02 0.04 0.01 0.02 0.09 0.01 0.005

底 0.38 0.12 0.04 0.15 - 0.02 0.07 0.01 0.01 0.10 0.01 0.005

15 表 0.40 0.12 0.04 0.14 0.02 0.02 0.06 0.01 0.01 0.07 0.00 0.005

10m 0.40 0.11 0.04 0.15 - 0.02 0.08 0.01 0.01 0.08 0.01 0.005

底 0.40 0.19 0.04 0.21 - 0.02 0.06 0.01 0.01 0.08 0.01 0.005

16 表 0.37 0.11 0.10 0.12 0.02 0.02 0.07 0.01 0.00 0.15 0.00 0.005

10m 0.37 0.12 0.11 0.18 - 0.02 0.04 0.02 0.01 0.13 0.01 0.005

底 0.38 0.11 0.10 0.16 - 0.02 0.10 0.02 0.02 0.13 0.01 0.005

24 表 0.31 0.23 0.05 0.24 0.01 0.02 0.14 0.01 0.02 0.08 0.01 0.005

最小值 0.00 0.11 0.04 0.09 0.01 0.01 0.03 0.00 0.00 0.06 0.00 0.005

最大值 0.40 0.39 0.25 0.57 0.38 0.06 0.88 0.12 0.27 0.72 0.19 0.02

超标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


3.2.1.2 神冲村近岸海域水质环境

(1)站位布设

神冲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引用《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海洋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海南 (略) ,2021年5月)。海南 (略) 于2021年4月在儋州海域进行了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其中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21年04月01-02日,渔业资源调查时间为2021年04月24-26日,潮间带生物采样时间为2021年05月16-18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点27个,海洋沉积物调查站位17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17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17个,潮间带调查断面5条。

本报告选取其中靠近项目海域的水质调查站点13个,海洋沉积物调查站位8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8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8个,潮间带调查断面3条。站位详见表3.2-6及图3.2-2。

(2)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水质调查项目与分析方法相同。

(3)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中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和《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中水质要求,若执行标准不一致,按严格要求执行,见表3.2-7。















表3.2-7 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及执行水质、沉积物标准一览表

调查站位 《海南省总体规划规划(空间类2015-2030)》 《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最终执行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标准 所属功能区 水质目标

DZ01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一类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一类


DZ02

DZ03 临高后水湾-临高角养殖区 二类

DZ04 临昌礁海洋保护区 一类

DZ05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DZ06

DZ07 / /

DZ08 临昌礁海洋保护区 一类

DZ09 / /

DZ10 后水湾农渔业区 二类 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 二类 二类

DZ11 / /

DZ12 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 维持现状 / / 一类


DZ13 / /

② 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结果,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所推荐的单项水质参数法进行评价。

(4)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工程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2-8,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见表3.2-9。

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站位的各项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砷、汞、铜、铅、锌、镉、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调查海域水质良好。

表3.2.-8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结果

站位 层次 水温(℃) 透明度 盐度 pH DO

(mg/L) COD

(mg/L) * (mg/L) *

(mg/L) *

(mg/L) *

(mg/L) 石油类

(mg/L) SS

(mg/L) Cd

μg/L) Cu

(μg/L) Hg

(μg/L) Pb

(μg/L) Zn

(μg/L) As

(μg/L) Cr

(μg/L)

DZ01 表 24.2 2.2 33.2858.387.060.660.001 0.*.*.0015 0.*.80.120.80.020 0.0810.80.5 未检出

DZ02 表 24.2 3.6 32.9918.396.951.060.002 0.*.*.0010 0.*.80.130.80.023 0.1810.50.7 未检出

DZ03 表 24.3 3.1

32.8218.387.201.030.001 0.*.*.0007 0.*.00.150.60.025 0.2214.30.6 未检出

底 24.2 32.1698.376.701.010.002 0.*.*.0007 -- 14.30.140.70.027 0.157.40.6 未检出

DZ04 表 23.8 3.4

32.4278.366.600.840.003 0.*.*.0007 0.0088 15.60.160.90.032 0.248.70.6 未检出

底 23.6 31.802 8.346.260.940.002 0.*.*.0008 -- 16.8 0.141.00.013 0.248.90.6 未检出

DZ05 表 24.3 2.0 33.1138.336.000.850.002 0.*.*.0010 0.0053 19.00.141.60.013 0.229.70.6 未检出

DZ06 表 24.2 2.1 32.5858.356.901.060.001 0.*.*.0004 0.0071 18.40.160.70.014 0.048.50.7 未检出

DZ07 表 24.0 3.8

31.3248.366.621.030.006 0.*.*.0004 0.0072 15.60.110.60.013 0.187.80.7 未检出

底 23.9 31.6928.366.621.230.005 0.*.*.0007 -- 13.40.080.40.015 0.048.50.6 未检出

DZ08 表 24.0 3.3 32.5488.376.991.100.005 0.*.*.0028 0.0071 13.50.151.00.013 0.249.10.6 未检出

DZ09 表 23.9 4.8

33.3308.376.680.810.003 0.*.*.0012 0.0053 14.40.180.60.013 0.287.00.6 未检出

底 23.7 32.3388.376.600.750.001 0.*.*.0004 -- 16.40.210.70.011 0.048.50.6 未检出

DZ10 表 23.9 2.8 33.1728.346.081.070.003 0.*.*.0010 0.0071 15.10.090.50.012 0.1510.80.5 未检出

DZ11 表 23.8 4.2

33.052 8.366.540.490.004 0.*.*.0024 0.0089 15.00.090.40.011 0.257.80.5 未检出

底 23.7 33.3838.356.420.620.004 0.*.*.0024 -- 19.80.130.40.010 0.154.30.6 未检出

DZ12 表 23.4 7.8

33.8048.317.000.890.002 0.*.*.*.0053 26.90.080.50.014 0.183.90.6 未检出

底 23.2 34.5588.326.820.640.003 0.*.*.0020-- 20.30.090.50.014 0.136.20.6 未检出

DZ13 表 23.5 7.2

33.4598.337.160.670.002 0.*.*.*.0053 19.60.130.70.027 0.085.80.6 未检出

底 23.3 34.1638.327.260.540.003 0.*.*.0027-- 18.20.260.40.025 0.155.10.6 未检出

最小值 23.2 2.0 31.324 8.31 6.00 0.49 0.001 0.0001 0.0002 0.0004 0.0053 10 0.08 0.4 0.010 0.04 3.9 0.5 未检出

最大值 24.3 7.8 34.558 8.39 7.26 1.23 0.006 0.0012 0.0032 0.0028 0.0107 26.9 0.26 1.6 0.032 0.28 14.3 0.7 未检出

平均值 23.9 3.9 32.901 8.35 6.72 0.86 0.003 0.0004 0.0018 0.0013 0.0070 16.8 0.14 0.7 0.017 0.16 8.2 0.6 未检出


表3.2-9 水质监测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表

站位 层次 pH DO COD 无机氮 * 石油类 Cd Cu Hg Pb Zn As Cr 评价标准

DZ01 表 0.66 0.08 0.33 0.021 0.1 0.106 0.12 0.16 0.4 0.08 0.54 0.03 0.002 一类

DZ02 表 0.69 0.86 0.53 0.019 0.067 0.214 0.13 0.16 0.46 0.18 0.53 0.04 0.002

DZ03 表 0.66 0.21 0.52 0.017 0.047 0.14 0.15 0.12 0.5 0.22 0.72 0.03 0.002

底 0.63 0.9 0.51 0.019 0.047 -- 0.14 0.14 0.54 0.15 0.37 0.03 0.002

DZ04 表 0.6 0.91 0.42 0.026 0.047 0.176 0.16 0.18 0.64 0.24 0.44 0.03 0.002

底 0.54 0.96 0.47 0.022 0.053 -- 0.14 0.2 0.26 0.24 0.45 0.03 0.002

DZ05 表 0.51 1 0.43 0.012 0.067 0.106 0.14 0.32 0.26 0.22 0.49 0.03 0.002

DZ06 表 0.57 0.87 0.53 0.008 0.027 0.142 0.16 0.14 0.28 0.04 0.43 0.04 0.002

DZ07 表 0.6 0.91 0.52 0.033 0.027 0.144 0.11 0.12 0.26 0.18 0.39 0.04 0.002

底 0.6 0.91 0.62 0.037 0.047 -- 0.08 0.08 0.3 0.04 0.43 0.03 0.002

DZ08 表 0.63 0.86 0.55 0.034 0.187 0.142 0.15 0.2 0.26 0.24 0.46 0.03 0.002

DZ09 表 0.63 0.9 0.41 0.03 0.08 0.106 0.18 0.12 0.26 0.28 0.35 0.03 0.002

底 0.63 0.91 0.38 0.019 0.027 -- 0.21 0.14 0.22 0.04 0.43 0.03 0.002

DZ12 表 0.46 0.86 0.45 0.018 0.053 0.106 0.08 0.1 0.28 0.18 0.2 0.03 0.002

底 0.49 0.88 0.32 0.028 0.133 -- 0.09 0.1 0.28 0.13 0.31 0.03 0.002

DZ13 表 0.51 0.1 0.34 0.024 0.14 0.106 0.13 0.14 0.54 0.08 0.29 0.03 0.002

底 0.49 0.2 0.27 0.03 0.18 -- 0.26 0.08 0.5 0.15 0.26 0.03 0.002

DZ10 表 0.54 0.82 0.36 0.022 0.033 0.142 0.02 0.05 0.06 0.03 0.22 0.02 0.001 二类

DZ11 表 0.6 0.76 0.16 0.026 0.08 0.178 0.02 0.05 0.06 0.05 0.16 0.02 0.001

底 0.57 0.78 0.21 0.02 0.08 -- 0.03 0.04 0.05 0.03 0.09 0.02 0.001

最小值 0.46 0.08 0.16 0.008 0.027 0.106 0.08 0.08 0.2 0.03 0.09 0.02 0.001

最大值 0.69 1 0.62 0.039 0.187 0.214 0.26 0.32 0.64 0.28 0.72 0.04 0.002

超标率%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2.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2.2.1 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沉积物调查因子包括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砷、铬、总汞,共10项。

各调查项目的采样、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的规定进行。采用抓斗式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样品经自然风干、研磨和过筛(80目)后,按照表3.2-10的方法进行分析。

表3.2-10 沉积物项目分析方法

调查项目 分 析 方 法 分 析 仪 器 检出限/w 引用标准

有机碳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25 mL酸式滴定管 0.03×10-2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 沉积物分析》

(GB *.5 -2007)

硫化物 碘量法 25 mL碱式滴定管 4.0×10-6

汞 原子荧光法 *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 2.0×10-9

砷 原子荧光法 0.06×10-6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VARIAN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6.0×10-6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0.5×10-6

铅 1.0×10-6

镉 0.04×10-6

铬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10-6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TU-19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10-6

(2)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中的管理要求,位于洋浦港港口航运区的1、6、8、11、14~16、24号站位执行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调查站位执行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② 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公式如下:

Ii=Ci/Si

式中:Ii—i项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

Ci—i项评价因子的实测值;

Si—i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值。

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1,则表明该项沉积物质量已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3)监测与评价结果

沉积物调查结果及评价结果见表3.2-11和表3.2-12。

整个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各项检测指标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锌、镉、铅、铜、砷、总汞、总铬均符合所在功能区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

表3.2-11 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10-6)

站号 采样

层次 项 目 测 试 结 果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锌 铅 铜 总汞 砷 镉 铬

1 表层 2.7 11.9 0.62 79.0 12.0 14.1 0.020 10.50 0.16 59.2

4 表层 3.8 19.2 0.65 75.1 11.2 16.7 0.046 5.65 0.21 41.7

6 表层 7.6 17.9 0.86 77.7 8.5 22.1 0.024 9.76 0.26 56.3

8 表层 4.2 20.2 0.45 74.9 14.3 19.7 0.018 9.27 0.24 42.7

9 表层 4.0 47.5 0.3 21.4 3.3 3.4 0.006 2.67 0.10 11.3

10 表层 7.7 111.0 0.53 79.4 6.4 20.0 0.023 7.26 0.24 61.7

11 表层 2.3 17.9 0.6 80.2 6.1 22.6 0.031 6.10 0.29 46.0

14 表层 2.7 30.1 0.72 38.5 5.7 23.4 0.038 7.10 0.17 56.5

15 表层 1.3 10.4 0.85 88.9 5.2 16.2 0.041 9.16 0.30 70.3

16 表层 1.8 14.0 0.87 94.7 11.8 24.3 0.041 6.74 0.22 55.3

17 表层 4.4 27.6 0.86 80.6 8.0 17.0 0.041 9.18 0.20 43.5

18 表层 2.4 15.1 0.99 93.2 10.5 16.2 0.019 5.29 0.22 33.9

20 表层 2.9 13.4 0.87 96.1 12.7 18.4 0.040 5.17 0.25 45.6

22 表层 0.6 18.3 0.29 27.8 4.0 2.1 0.003 3.19 0.32 17.8

24 表层 1.2 58.3 0.73 75.7 15.0 8.9 0.019 4.10 0.30 39.1

26 表层 0.8 11.8 0.73 77.7 9.6 11.3 0.041 3.70 0.24 35.7

27 表层 2.4 22.0 0.76 69.6 11.9 11.7 0.029 3.72 0.25 38.9

最小值 0.6 10.4 0.29 21.4 3.3 2.1 0.003 2.67 0.10 11.3

最大值 7.7 111.0 0.99 96.1 15.0 24.3 0.046 10.50 0.32 70.3

平均值 3.1 27.4 0.69 72.4 9.2 15.8 0.028 6.39 0.23 44.4











表3.2-12 沉积物标准指数表

站号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砷 总汞 锌 铅 铜 镉 铬 评价标准

4 0.01 0.04 0.33 0.28 0.23 0.50 0.19 0.48 0.42 0.52 一类

9 0.01 0.10 0.15 0.13 0.03 0.14 0.06 0.10 0.20 0.14

10 0.03 0.22 0.27 0.36 0.12 0.53 0.11 0.57 0.48 0.77

17 0.01 0.06 0.43 0.46 0.21 0.54 0.13 0.49 0.40 0.54

18 0.01 0.03 0.50 0.26 0.10 0.62 0.18 0.46 0.44 0.42

20 0.01 0.03 0.44 0.26 0.20 0.64 0.21 0.53 0.50 0.57

22 0.002 0.04 0.15 0.16 0.02 0.19 0.07 0.06 0.64 0.22

26 0.003 0.02 0.37 0.19 0.21 0.52 0.16 0.32 0.48 0.45

27 0.01 0.04 0.38 0.19 0.15 0.46 0.20 0.33 0.50 0.49

1 0.01 0.01 0.21 0.16 0.04 0.23 0.09 0.14 0.11 0.39 二类

6 0.02 0.02 0.29 0.15 0.05 0.22 0.07 0.22 0.17 0.38

8 0.01 0.02 0.15 0.14 0.04 0.21 0.11 0.20 0.16 0.28

11 0.005 0.02 0.20 0.09 0.06 0.23 0.05 0.23 0.19 0.31

14 0.01 0.03 0.24 0.11 0.08 0.11 0.04 0.23 0.11 0.38

15 0.003 0.01 0.28 0.14 0.08 0.25 0.04 0.16 0.20 0.47

16 0.004 0.01 0.29 0.10 0.08 0.27 0.09 0.24 0.15 0.37

24 0.002 0.06 0.24 0.06 0.04 0.22 0.12 0.09 0.20 0.26

最小值 0.002 0.01 0.15 0.06 0.02 0.11 0.04 0.06 0.11 0.14

最大值 0.03 0.22 0.50 0.46 0.23 0.64 0.21 0.57 0.64 0.77

超标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2.2.3 神冲村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6及图3.2-2。沉积物调查因子与各调查项目的采样、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通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调查因子和分析方法相同。

(2)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① 评价标准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中的管理要求,位于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后水湾农渔业区的调查站位执行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保留区调查站位沉积物质量标准为维持现状。

② 评价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沉积物评价方法相同。

(3)监测与评价结果

沉积物调查结果及评价结果见表3.2-13和表3.2-14。

沉积物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锌、铅、铜、总汞、砷、镉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DZ01号站石油类超第二类标准,达到第三类标准,其余站位的石油类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标准;DZ03、DZ04、DZ11号站位的铬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达到第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其余站位的铬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标准。

表3.2-13 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10-6)

站号 硫化物

(×10-6) 石油类(×10-6) 有机碳

(×10-2) 锌

(×10-6) 铅

(×10-6) 铜

(×10-6) 总汞

(×10-6) 砷

(×10-6) 镉(×10-6) 铬(×10-6)

DZ01 6.*.0 1.3596.2 24.6 25.5 0.133 10.2 未检出 74.7

DZ03 7.5281.0 1.* 24.5 23.7 0.076 10.3 未检出 84.2

DZ04 4.8404.0 1.* 28.0 11.2 0.097 9.44 0.06 90.4

DZ06 5.7112.0 0.4062.3 17.4 21.7 0.078 8.32 0.07 61.2

DZ08 1.775.1 1.* 26.6 25.0 0.066 8.46 0.12 78.8

DZ11 2.591.1 1.* 28.9 21.0 0.057 9.24 0.10 84.7

DZ12 3.246.3 0.93 68.9 20.9 13.9 0.060 9.73 0.07 57.9

DZ13 2.120.3 0.* 21.4 32.7 0.108 10.1 0.07 71.0

最小值 1.7 20.3 0.40 62.3 17.4 11.2 0.057 8.32 0.06 57.9

最大值 7.*.0 1.*.028.932.70.*.30.1290.4

平均值 4.2303.7 1.08 97.8 20.021.80.0849.50.0875.4


表3.2-14 沉积物标准指数表(一类)

站号 硫化物 石油类 有机碳 锌 铅 铜 总汞 砷 镉 铬

DZ01 0.021 2.80 0.68 0.64 0.41 0.73 0.67 0.51 0.04 0.93

DZ03 0.025 0.56 0.69 0.77 0.41 0.68 0.38 0.52 0.04 1.05

DZ04 0.016 0.81 0.67 0.70 0.47 0.32 0.49 0.47 0.12 1.13

DZ06 0.019 0.22 0.20 0.42 0.29 0.62 0.39 0.42 0.14 0.77

DZ08 0.006 0.15 0.58 0.71 0.44 0.71 0.33 0.42 0.24 0.99

DZ11 0.008 0.18 0.61 0.75 0.48 0.60 0.29 0.46 0.20 1.06

DZ12 0.011 0.09 0.47 0.46 0.35 0.40 0.30 0.49 0.14 0.72

DZ13 0.007 0.04 0.47 0.77 0.36 0.93 0.54 0.51 0.14 0.89

最小值 0.006 0.04 0.20 0.42 0.29 0.32 0.29 0.42 0.04 0.72

最大值 0.025 2.80 0.69 0.77 0.48 0.93 0.67 0.52 0.24 1.13

超标率% 0 12.5 0 0 0 0 0 0 0 37.5

3.2.3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2.3.1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1及图3.2-1。

(2)样品采集、处理

① 浮游植物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6-2007中的有关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Ⅲ型 (略) 采样,拖网方式为底—表垂直拖。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

② 浮游动物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6-2007中的有关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Ⅰ型 (略) 采样,拖网方式为底—表垂直拖。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③ 底栖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的定量采样用张口面积为0.067m2的采泥器进行,每个站采样3次。定性样品采 (略) 采集,拖拽时间为10~15min,拖速为2-3节。采集样品采用75%无水*醇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④ 潮间带生物

A. 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定性采样在高、中、低潮区分别采1个样品,并尽可能将该站附近出现的动植物种类收集齐全。

滩涂定量采样用面积为25cm×25cm的定量框,取样时先将定量框插入滩涂内,观察框内可见的生物和数量,再用铁铲清除挡板外侧的泥沙,拔去定量框,铲取框内样品,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采样器再往下压,直至采不到生物为止。将采集的框内样品置于漩涡分选装置或过筛器中淘洗。

对某些生物栖息密度很低的地带,可采用5m×5m的面积内计数(个数或洞穴数),并采集其中的部分个体称重,再换算成生物量。

B.生物样品处理与保存

采得的所有定性和定量标本,洗净按类分开瓶装或封口塑料袋装,或按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以防标本损坏。

定量样品,未能及时处理的余渣,拣出可见标本后把余渣另行分装,在双筒解剖镜下挑拣;

按序加入5%福尔马林固定液,余渣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固定;

对受刺激易引起收缩或自切的种类(如腔肠动物、纽形动物),先用水合氯醛或乌来糖进行麻醉后再固定,某些多毛类(如沙蚕科、吻沙蚕科),先用淡水麻醉,挤出吻部,再用福尔马林固定,对于大型海藻,除用福尔马林固定外,最好带回一些完整的新鲜藻体,制作腊叶标本。

⑤ 鱼卵与仔稚鱼

采样方法是按《海洋调查规范》GB/T*.6-2007中的有关鱼类浮游生物调查的规定进行,利用浅水Ⅰ型 (略) 采样,定性样品采 (略) 采集,定量样品采用底— (略) 采集。采用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种类鉴定、计数、统计和分析。

⑥ 游泳生物

项目所在海区地形较为复杂,根据现场情况在外海 (略) 渔船进行捕捞作业, (略) 渔船为“琼临鱼.*”,网衣全长30m,宽10m,网具曳纲长度为80-150m, (略) 目为70mm,在港湾海域采用定制串 (略) ( (略) )捕捞, (略) 长30m,宽18cm。《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GB *.6-2007)进行。游泳动物 (略) 生产渔船现场试捕法进行,根据调查站位现场条件,调整连续拖曳时间和拖速。渔获样品分析先将较大和稀有种类的渔获物单独挑出,然后随机采集20kg渔获样品供进一步分析,渔获物不足20kg时,则全部取样。每个站位的渔获样品,均进行生物学测定。

优势渔获物分析通过Pinkas等应用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来确定:

IRI=(N+W)×F×104

N 为某种类的尾数占总渔获尾数的百分比;W为某种类的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百分比;F为某种类在调查中被捕获的站位数与总调查站位数之比。本报告以IRI大于100为优势种

资源密度(kg/km2)和现存资源量(t)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公式如下:

D=Y×10-3/(A(1-E)) B=D·S

B=现存资源量 (t) ,D=资源密度 (kg/km2) ,A=每小时扫海面积 (km2/h) ,S=调查监测水域面积 (km2) ,Y=平均渔获率 (kg/h) ,E=逃逸率 (这里取 0.5)

(3)评价方法

用反映生物群落特征指数,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优势度(D2)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① 优势度(Y):


②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③ Pielou 均匀度指数:


式中:Pi=ni/N;Hmax=log2S,为最大多样性指数;ni:第i种的个体数量(ind.·m-3);N:某站总生物数量(ind.·m-3);fi:某种生物的出现频率(%);S:出现生物总种数。

④ 丰富度指数

d=(S-1)/log2N

d表示丰富度指数;S表示样品中的总种数;N表示群落中所有物种的总丰度

⑤ 单纯度指数

C=SUM(ni/N)2

C表示单纯度指数;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丰度或生物量,ni为第i个物种的丰度或生物量

(4)调查结果

①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a法,按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的下列公式:P=Chla*Q*D*E/2计算,其结果见表3.2-15。

















表3.2-15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站号 透明度(m) 叶绿素a含量(μg/L) 初级生产力

mg·C/(m2·d)

表层 10m 底层

1 2.7 2.66 -- 2.09 386.83

4 3.4 0.34 -- 0.32 67.68

6 3.3 3.67 -- 1.46 510.62

8 3.8 0.22 -- 0.22 50.43

9 1.5 2.58 -- -- 233.46

10 2.7 0.32 -- 0.34 53.75

11 3.8 0.44 -- 0.44 100.86

14 3.5 0.32 0.32 0.56 84.45

15 3.4 0.34 0.22 0.32 60.16

16 4.1 0.22 0.22 0.34 64.31

17 2.3 0.56 -- 0.66 84.64

18 3.1 0.32 0.32 0.32 59.84

20 3.9 0.32 0.32 0.43 83.91

22 1.9 7.76 -- -- 889.43

24 1.3 5.08 -- -- 398.38

26 2.4 0.90 -- 0.90 130.30

27 2.5 0.44 -- 0.90 101.04

范围 0.22~7.76 0.22~0.32 0.22~2.09 50.43~889.43

注:符号“--”为水深不到采集层次。

由表3.2-15可见,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22~7.76)μg/L,平均值为1.03μg/L。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50.43~889.43)mg·C/m2·d,平均值是197.65mg·C/m2·d。

② 浮游植物

A. 种类组成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41属10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其中,硅藻32属8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6.15%;*藻门8属23种,占种类数的21.10%;蓝藻门1属3种,均占种类数的2.75%。

B. 细胞密度

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3.08~223.15)×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8×104cells/m3。详见表3.2-16和图3.2-3。









表3.2-16 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104cells/m3)

站位 细胞密度(×104cells/m3)

1 97.32

4 8.10

6 61.43

8 24.62

9 223.15

10 24.45

11 30.68

14 12.93

15 12.64

16 6.05

17 7.24

18 3.48

20 3.08

22 67.68

24 107.60

26 13.39

27 18.35

平均值 42.48

C. 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植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叉状辐杆藻、热带骨条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太阳双尾藻、琼氏圆筛藻、高盒形藻。优势种见表3.2-17。

表3.2-17 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密度

(×104cells/m3) 占总密度的比例(%) 出现频率(%) 优势度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14.92 35.12 100.00 0.35

叉状辐杆藻 Bacteriastrum varians 2.21 5.19 88.00 0.05

热带骨条藻 Skeletonema tropicum 2.21 5.19 76.00 0.04

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1.53 3.60 94.00 0.03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1.47 3.47 82.00 0.03

劳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1.67 3.92 88.00 0.03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0.80 1.89 88.00 0.02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0.99 2.32 76.00 0.02

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1.00 2.36 88.00 0.02

高盒形藻 Biddulphia regia 0.75 1.77 88.00 0.02


D. 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浮游植物多样性反映其种类的多寡和各个种类数量分配的函数关系,均匀度则反映其种类数量的分配情况,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1.60~2.71之间,平均值为2.14;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9之间,平均值为0.14;多样性指数(H′)介于3.12~4.66之间,平均值为4.00;均匀度指数(J′)介于0.60~0.91之间,平均值为0.76。结果见表3.2-18。

表3.2-18 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1 2.710.24 3.730.65

4 2.210.06 4.640.89

6 1.870.29 3.120.60

8 2.680.11 4.110.73

9 2.040.24 3.540.65

10 2.230.21 3.450.64

11 1.980.12 3.850.74

14 2.360.08 4.470.83

15 1.830.17 3.630.73

16 2.460.15 3.940.74

17 2.170.07 4.390.85

18 2.120.16 3.840.76

20 1.740.06 4.320.91

22 1.810.15 3.770.73

24 1.600.08 4.190.83

26 2.470.08 4.430.82

27 2.120.06 4.660.89

平均值 2.140.14 4.000.76

E. 小结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41属10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3.08~223.15)×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42.48×104cells/m3。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叉状辐杆藻、热带骨条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太阳双尾藻、琼氏圆筛藻、高盒形藻。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1.60~2.71之间,平均值为2.14;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9之间,平均值为0.14;多样性指数(H′)介于3.12~4.66之间,平均值为4.00;均匀度指数(J′)介于0.60~0.91之间,平均值为0.76。

③ 浮游动物

A. 种类组成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10类42属51种,不包括浮游幼体、鱼卵及仔鱼。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8属2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49.02%;水螅水母类有8属8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15.69%;毛颚类和浮游软体类分别有有4属4种和3属4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7.84%;被囊类有2属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88%;端足类和枝角类有2属2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3.92%;栉水母类、糠虾类和十足类有1属1种,均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1.96%;另有11个类别浮游幼体和鱼卵、仔鱼。

B. 生物量和丰度

本次调查中,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10.40~187.18)ind/m3,平均丰度为48.02ind/m3,其中丰度最大值出现在2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在16号;生物量范围为(2.84~88.24)mg/m3,平均生物量为24.19mg/m3,其中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7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6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19。

表3.2-19 各测站浮游动物丰度(ind/m3)和生物量(mg/m3)

站位 丰度(ind/m3) 生物量(mg/m3)

1 63.9544.63

4 13.534.43

6 98.3666.68

8 31.4513.87

9 16.674.41

10 13.593.79

11 49.0716.02

14 45.2515.35

15 12.353.81

16 10.402.84

17 146.9788.24

18 30.4429.40

20 31.4026.80

22 11.003.30

24 187.1868.85

26 29.949.42

27 24.839.41

平均值 48.0224.19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动物的优势度≥0.03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亚强次真哲水蚤,间型莹虾、鸟喙尖头溞、微刺哲水蚤和肥胖软箭虫。结果详见表3.2-20。

表3.2-20 浮游动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 平均丰度(ind/m3) 比例

(%) 出现频率(%) 优势度

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 7.300.1576.47 0.12

间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 5.630.1282.35% 0.10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 4.360.0970.59 0.06

微刺哲水蚤 Canthocalanus pauper 2.910.0676.47 0.05

肥胖软箭虫 Flaccisagitta enflata 2.690.0682.35 0.05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73~5.52,平均值为3.91,最大值出现在15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2号;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7~0.61,平均值为0.17,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0号、11号和20号站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4.33,平均值为3.40,最大值出现在20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号;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9~0.95,平均值为0.8,最大值出现在22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1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21。

表3.2-21 浮游动物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1 2.170.611.490.39

4 4.520.093.770.90

6 2.720.232.730.64

8 5.430.094.060.84

9 2.220.153.050.92

10 5.310.074.060.93

11 5.340.074.250.86

14 4.360.103.800.82

15 5.520.093.850.88

16 4.740.093.800.93

17 3.190.292.690.59

18 4.260.083.890.87

20 5.430.074.330.90

22 1.730.172.660.95

24 1.850.362.230.57

26 4.280.153.450.77

27 3.450.103.660.90

平均值 3.910.173.400.80

E.小结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10类42属51种,桡足类有18属2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49.02;水螅水母类有8属8种;毛颚类和浮游软体类分别有有4属4种和3属4种;被囊类有2属3种;端足类和枝角类有2属2种;栉水母类、糠虾类和十足类有1属1种。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10.40~187.18)ind/m3,平均丰度为48.02ind/m3;生物量范围为(2.84~88.24)mg/m3,平均生物量为24.19mg/m3。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亚强次真哲水蚤,间型莹虾、鸟喙尖头溞、微刺哲水蚤和肥胖软箭虫。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73~5.52,平均值为3.91;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7~0.61,平均值为0.17;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4.33,平均值为3.40;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9~0.95,平均值为0.8。

④ 底栖生物

A. 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9门48科70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6科28种,占总种类数的40.0%;环节动物有9科13种,占总种类数的18.57%;脊索动物有7科9种,占总种类数的12.86%;软体动物有6科9种,占总种类数的12.86%;棘皮动物有6科7种,占总种类数的10.0%;星虫动物、螠虫动物、腔肠动物、红藻门各有1科1种,均占总种类数的1.43%。4号站未采集到定量底栖生物样品。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4.98~29.85)ind/m2,平均密度为12.00ind/m2,最高出现在9、18号站位,最低出现在1、14、22、26、27号站位;生物量的幅度为(0.01~58.44)g/m2,平均生物量为5.77g/m2,最高出现在18号站位,最低出现在22、27号站位。见表3.2-22。

表3.2-22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站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1 4.98 1.44

4 -- --

6 14.93 14.20

8 9.95 0.13

9 29.85 1.97

10 9.95 0.21

11 9.95 0.82

14 4.98 1.75

15 9.95 0.44

16 14.93 0.19

17 14.93 0.30

18 29.85 58.44

20 9.95 15.41

22 4.98 0.01

24 24.88 2.55

26 4.98 0.13

27 4.98 0.01

平均值 12.00 5.77

C.各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环节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5.56ind/m2;其次为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平均密度为2.63ind/m2;最低为星虫动物,平均密度为0.29ind/m2。生物量以棘皮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3.58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09g/m2;星虫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003g/m2。详见表3.2-23。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度≥0.01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威迪梭子蟹、光滑倍棘蛇尾、女神蛇尾、扁拉文海胆、莫桑比克岩虫、光突齿沙蚕、铜色巢沙蚕。详见表3.2-24。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1.02,平均值为0.08,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7~1.00,平均值为0.59,最高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0号站位;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2.58,平均值为0.84,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1、10、14、22、26、27号站位;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1.00,平均值为0.57,最高值出现在6、8、9、11、15、16、17、20、24号站位,最低值出现1、10、14、22、26、27站位。详见表3.2-25。



表3.2-23 各站位类别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项目 门类 1 4 6 8 9 10 11 14 15 16 17 18 20 22 24 26 27 平均值

生物量 节肢动物 1.440.000.000.121.770.000.001.750.000.170.000.1912.330.000.710.000.001.09

棘皮动物 0.000.002.200.000.000.000.040.000.420.000.0058.240.000.000.000.000.003.58

软体动物 0.0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80.001.680.000.000.99

环节动物 0.000.000.000.010.200.210.780.000.010.010.300.000.000.010.160.130.010.11

星虫动物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

总量 1.440.0014.200.131.970.210.821.750.440.190.3058.4415.410.012.550.130.015.77

栖息密度 节肢动物 4.98 0.00 0.00 4.98 4.98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4.98 4.98 0.00 9.95 0.00 0.00 2.63

棘皮动物 0.00 0.00 9.95 0.00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0.00 24.88 0.00 0.00 0.00 0.00 0.00 2.63

软体动物 0.00 0.00 4.9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4.98 0.00 4.98 0.00 0.00 0.88

环节动物 0.00 0.00 0.00 4.98 24.88 9.95 4.98 0.00 4.98 4.98 14.93 0.00 0.00 4.98 9.95 4.98 4.98 5.56

星虫动物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4.9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9

总量 4.980.0014.939.9529.859.959.954.989.9514.9314.9329.859.954.9824.884.984.9812.00

注:--为未发现

表3.2-24 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威迪梭子蟹 Portunus tweediei 0.59 4.88 11.76 0.01

光滑倍棘蛇尾 Amphioplus laevis 0.59 4.88 11.76 0.01

女神蛇尾 Ophionephthys difficilis 0.59 4.88 11.76 0.01

扁拉文海胆 Lovenia subcarinata 1.46 12.19 5.88 0.01

莫桑比克岩虫 Marphysa mossambica 0.88 7.32 17.65 0.01

光突齿沙蚕 Lemonnates persica 0.88 7.32 17.65 0.01

铜色巢沙蚕 Diopatra cuprea 0.59 4.88 11.76 0.01

表3.2-25 丰富度(D)、单纯度(C)、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指数(J)

1 0.00 1.00 0.00 0.00

4 -- -- -- --

6 0.51 0.33 1.58 1.00

8 0.30 0.50 1.00 1.00

9 1.02 0.17 2.58 1.00

10 0.00 1.00 0.00 0.00

11 0.30 0.50 1.00 1.00

14 0.00 1.00 0.00 0.00

15 0.30 0.50 1.00 1.00

16 0.51 0.33 1.58 1.00

17 0.51 0.33 1.58 1.00

18 0.20 0.72 0.65 0.65

20 0.30 0.50 1.00 1.00

22 0.00 1.00 0.00 0.00

24 0.86 0.20 2.32 1.00

26 0.00 1.00 0.00 0.00

27 0.00 1.00 0.00 0.00

平均值 0.28 0.59 0.84 0.57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9门48科70种,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4.98~29.85)ind/m2,平均密度为12.00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0.01~58.44)g/m2,平均生物量为5.77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环节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5.56ind/m2;其次为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平均密度为2.63ind/m2;最低为星虫动物,平均密度为0.29ind/m2。生物量以棘皮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3.58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09g/m2;星虫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003g/m2。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威迪梭子蟹、光滑倍棘蛇尾、女神蛇尾、扁拉文海胆、莫桑比克岩虫、光突齿沙蚕、铜色巢沙蚕。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1.02,平均值为0.08;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7~1.00,平均值为0.59;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2.58,平均值为0.84;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1.00,平均值为0.57。

⑤ 潮间带生物

A. 种类组成

3条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6个生物类别中的51科77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其中刺胞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1.30%;环节动物有5科8种,占总种类数的10.39%;脊索动物有2科3种,占总种类数的3.90%;节肢动物有14科21种,占总种类数的27.27%;软体动物有28科43种,占总种类数的55.84%;螠虫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1.30%。

其中P1出现19种生物,P2有26种生物,P3有41种生物。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详见表3.2-26。

表3.2-26 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

门类 P1 P2 P3

刺胞动物 -- -- 1

环节动物 3 2 5

脊索动物 1 1 1

节肢动物 9 8 15

软体动物 6 14 28

螠虫动物 -- 1 1

合计 19 26 41

注:--表示未发现该生物类型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0.05ind/m2,平均生物量为0.1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16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51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05.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61.69g/m2。详见表3.2-27。

表3.2-27 潮间带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断面 栖息密度(ind/ m2) 生物量(g/m2)

高滩 中滩 低滩 高滩 中滩 低滩

P1 0.*.*.000.3229.4911.32

P2 0.*.*.000.*.*.20

P3 0.*.*.000.*.*.56

平均值 0.*.*.330.*.*.69

注:--为未发现

C.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各类别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如表3.2-28所示,其中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57.0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3.34g/m2。

表3.2-28 潮间带生物的类别组成生物量与栖息密度

断面 P1 P2 P3 平均值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栖息

密度(ind/m2) 刺胞动物 -- -- -- -- -- -- -- 2.67-- 0.30

环节动物 -- 18.674.00--3.00-- -- 2.6724.005.81

节肢动物 0.0865.*.000.0221.0028.000.*.0096.0058.94

软体动物 -- 25.3380.00-- 183.*.00--53.3368.*.07

螠虫动物 -- -- -- -- 3.00-- -- -- -- 0.33

总量 0.*.*.000.*.*.000.*.*.*.46

生物量

(g/m2) 刺胞动物 -- -- -- -- -- -- -- 0.39--0.04

环节动物 -- 2.390.28-- 1.26---- 3.1117.282.70

节肢动物 0.3216.006.120.0212.9841.680.1046.2144.7218.68

软体动物 -- 11.114.92--154.*.52--89.*.*.34

螠虫动物 -- -- -- -- 3.18-- -- -- -- 0.35

总量 0.3229.4911.320.*.*.200.*.*.*.12

注:--为未发现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本次调查潮间带生物以潮区为站点计算各种类的栖息密度百分比和出现频率,并把优势度>0.02种类作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珠带拟蟹守螺、棘刺活额寄居蟹和纵带滩栖螺。结果详见表3.2-29。

表3.2-29 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珠带拟蟹守螺 Cerithidea cingulata 86.00 38.66% 22.22% 0.09

棘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spinifrons 28.30 12.72% 22.22% 0.03

纵带滩栖螺 Batillaria zonalis 23.56 10.59% 22.22% 0.02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3个断面高潮区都只采集到一种生物,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分别为0、1.00、0、0。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18~2.98,平均为1.91,最高为P3;单纯度范围在0.16~0.31之间,平均为0.23,最低为P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45~3.43之间,平均为2.72,最高为P3;均匀度范围在0.62~0.77之间,平均为0.72,最高为P1。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4~1.46,平均为0.77,最高为P3;单纯度范围在0.24~0.59之间,平均为0.43,最低为P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4~2.72之间,平均为1.74,最高为P3;均匀度范围在0.59~0.76之间,平均为0.63,最高为P3。见表3.2-30。

表3.2-30 潮间带生物的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断面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P1 0 1.18 0.24 1.00 0.23 0.59 0 2.45 0.94 0 0.77 0.59

P2 0 1.56 0.60 1.00 0.31 0.47 0 2.28 1.55 0 0.62 0.55

P3 0 2.98 1.46 1.00 0.16 0.24 0 3.43 2.72 0 0.76 0.76

平均值 01.910.771.000.230.4302.721.740 0.720.63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3条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6个生物类别中的51科77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0.05ind/m2,平均生物量为0.1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16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51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05.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61.69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57.0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3.34g/m2。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珠带拟蟹守螺、棘刺活额寄居蟹和纵带滩栖螺。3个断面高潮区都只采集到一种生物,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分别为0、1.00、0、0。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18~2.98,平均为1.91;单纯度范围在0.16~0.31之间,平均为0.2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45~3.43之间,平均为2.72;均匀度范围在0.62~0.77之间,平均为0.72。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4~1.46,平均为0.77;单纯度范围在0.24~0.59之间,平均为0.4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4~2.72之间,平均为1.74;均匀度范围在0.59~0.76之间,平均为0.63。

⑥ 鱼卵仔鱼

A. 种类组成

在采集的34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6个种类,隶属于14科。其中鉴定到属的有10种,鉴定到种的有3种,其余鉴定到科,有部分鱼卵未能鉴定种类。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的种类有10种,仔、稚鱼出现的种类有11种。

(略) 共采获鱼卵88粒,仔稚鱼51尾。鱼卵数量以隆头鱼科一种鱼卵占优势,占总数的37.50%;其次为舌鳎鱼卵,占总数的26.14%。仔、稚鱼数量以小沙*鱼最多,占64.71%,其次为少鳞鱚,占总数的15.69%。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隆头鱼科一种,仔、稚鱼的优势种为小沙*鱼。见表3.2-31。

表3.2-31 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

鱼卵 仔鱼

种类 所占比例 种类 所占比例

少鳞鱚 12.50% 海猪鱼 1.96%

隆头鱼科一种 37.50% 少鳞鱚 15.69%

舌鳎 26.14% 小沙*鱼 64.71%

金线鱼属 5.68% 隆头鱼科一种 1.96%

红娘鱼 2.27% 鲾 5.88%

蝴蝶鱼科一种 3.41% 雀鲷 1.96%

小沙*鱼 2.27% 鳎科一种 1.96%

鲾 5.68% 舌鳎 3.92%

鱾鱼 1.14% 金线鱼 1.96%

小公鱼 3.41%

B.密度分布

本 (略) 调查,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3.28)粒/m3,平均密度为0.62粒/m3,最大值出现在6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98)尾/m3,平均密度为0.27尾/m3,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详见表3.2-32。

表3.2-32 鱼卵和仔鱼调查结果

站位 鱼卵(粒/m3) 仔鱼(尾/m3)

1 0.47 0.23

4 0.23 0.23

6 3.28 0.82

8 0.23 0.68

9 2.94 0.98

10 0 0

11 0 0.23

14 0.21 0.41

15 0.20 0.20

16 0.20 0

17 0.30 0.30

18 0.40 0

20 0.60 0

22 0 0

24 0 0

26 0.87 0.58

27 0.69 0

平均值 0.62 0.27

C.小结

在采集的34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6个种类,隶属于14科。其中鉴定到属的有10种,鉴定到种的有3种,其余鉴定到科,有部分鱼卵未能鉴定种类。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的种类有10种,仔、稚鱼出现的种类有11种。 (略) 共采获鱼卵88粒,仔稚鱼51尾。鱼卵数量以隆头鱼科一种鱼卵占优势,占总数的37.50%;其次为舌鳎鱼卵,占总数的26.14%。仔、稚鱼数量以小沙*鱼最多,占64.71%,其次为少鳞鱚,占总数的15.69%。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隆头鱼科一种,仔、稚鱼的优势种为小沙*鱼。本 (略) 调查,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3.28)粒/m3,平均密度为0.62粒/m3,最大值出现在6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98)尾/m3,平均密度为0.27尾/m3,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

⑦ 游泳动物

A. 游泳动物资源现状

a. 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用 (略) (略) 采样方式,分析评价该项目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经鉴定,共捕获游泳动物80种,分别隶属于13目43科。其中鱼类9目38科63种,占所有种类的78.75%;*壳类2目3科15种,占所有种类的18.75%;头足类2目2科2种,占所有种类的2.50%。

b. 渔获率和现存资源密度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游泳动物的渔获量总重量有60.14kg,其中,鱼类重量为41.92kg,占总渔获量的69.70%;*壳类重量为17.24kg,占总渔获量的28.67%;头足类重量为0.98kg,占总渔获量1.63%。个体数量计,共采集到个体有5241ind,鱼类为3945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75.27%;*壳类为1248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23.81%;头足类为48ind,占总个体渔获量的0.92%。

游泳动物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2kg/h~9.53kg/h,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渔获率为3.48kg/h。各站位中重量渔获率以27号站最高,为9.53kg/h;渔获率较高的站位还有9号站,渔获率为7.56kg/h;22号站最低,为0.02kg/h。各类中鱼类重量渔获率为2.44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70.22%;*壳类重量渔获率为0.98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28.12%;头足类重量渔获率为0.06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66%。按个体计,评价区游泳动物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1ind/h~677ind/h,平均个体渔获率为307ind/h。各站位中个体渔获率以9号站最高,为951ind/h;依次为27号站,为805ind/h;24、22号站最低,为1ind/h。各类中鱼类个体渔获率为232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75.51%;*壳类个体渔获率为72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23.57%;头足类个体渔获率为3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0.92%。其他各站渔获率见表5.5-1。

调查海域中外海海域游泳动物的质量资源密度为283.39kg/km2。各类中鱼类质量资源密度为199.11kg/km2,*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79.57kg/km2,头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4.71kg/km2。各站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685.89kg/km2),9号站次之(544.20kg/km2),10号站较低(122.82kg/km2);按个体计,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ind/km2。各类中鱼类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5904ind/km2,头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230ind/km2。各站位中个体资源密度以9号站最高(*ind/km2),27号站次之(*ind/km2),10号站最低(8423ind/km2)。其他各站资源密度见表3.2-33。

表3.2-33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3.16 401 227.50 *

4 2.46 202 176.89 *

6 1.84 195 132.76 *

8 1.90 119 136.43 8567

9 7.56 951 544.20 *

10 1.71 117 122.82 8423

11 1.94 135 139.52 9719

14 3.86 200 277.83 *

15 5.14 467 370.34 *

16 1.94 149 139.60 *

17 3.84 502 276.67 *

18 5.88 342 423.54 *

20 5.28 475 379.77 *

22 0.02 1 -- --

24 0.05 0 -- --

26 3.02 161 217.06 *

27 9.53 805 685.89 *

平均值 3.48 307 283.39 *

c. 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其中,黑边布氏鲾的IRI最高,为6717;其它优势种依次为棕斑兔头鲀(518)、长圆银鲈(423)、鯻(180)、长丝犁突虾虎鱼(157)、日本瞳鲬(132)、大头银姑鱼(116)、截尾天竺鲷(111)、短吻鲾(104)、灰鲳(104)、青石斑鱼(101)。优势渔获物*壳类有5种优势种。其中,直额蟳的IRI最高,为1606;其它优势种依次为猛虾蛄(1098)、远洋梭子蟹(404)、墨吉对虾(202)、须赤虾(187)。优势渔获物头足类有1种优势种,中国枪乌贼(100)。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4。

表3.2-34 调查海域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51.73% 24.40% 88.24% 6717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 2.02% 4.75% 76.47% 518

长圆银鲈 Gerres oblongus 1.98% 3.55% 76.47% 423

鯻 Terapon theraps 0.90% 1.88% 64.71% 180

长丝犁突虾虎鱼 Myersina filifer 0.99% 1.24% 70.59% 157

日本瞳鲬 Inegocia japonica 0.73% 1.52% 58.82% 13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0.73% 1.47% 52.94% 116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 1.14% 1.22% 47.06% 111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08% 0.87% 35.29% 104

灰鲳 Pampus cinereus 0.46% 2.02% 41.18% 102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0.44% 0.99% 70.59% 101

*壳类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4.25% 6.75% 76.47% 1606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 3.53% 9.80% 82.35% 1098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0.44% 5.28% 70.59% 404

墨吉对虾 Banana prawn 1.01% 2.12% 64.71% 202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1.98% 0.67% 70.59% 187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0.71% 0.99% 58.82% 100

B.鱼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63种,分隶于9目38科。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有39种;鲉形目、鲽形目5种;鳗鲡目4种;鲱形目3种;鲻形目、仙女鱼目2种;其他各目均为1种,鲹科8种;鲾科5种;石首鱼科、天竺鲷科3种;鮨科、虾虎鱼科、魣科、鲬科、羊鱼科、银鲈科、牙鲆科、狗母鱼科、鯻科2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与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 (略) 渔获的鱼类总重量为41.92kg,平均重量渔获率为2.44kg/h。各站位中以27号站重量渔获率最高,为6.40kg/h;22号站重量渔获率最低,为0kg/h。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渔获率为232ind/h。各站位中以9号站个体渔获率最高,为801ind/h,22号站个体渔获率最低,为0ind/h。结果详见表5.5-3。

调查海域中外海海域目前鱼类的平均重量资源密度为199.11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高,为460.62kg/km2;10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低,为90.42kg/km2。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各站位中以9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ind/km2;8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资源密度为5472ind/km2。结果详见表3.2-35。



表3.2-35 调查海域鱼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2.46 339 176.96 *

4 1.66 126 119.58 9071

6 1.48 178 106.70 *

8 1.26 76 90.57 5472

9 5.42 801 390.21 *

10 1.26 78 90.42 5616

11 1.70 115 122.10 8279

14 1.62 82 116.70 5904

15 3.36 283 241.90 *

16 1.30 96 93.59 6911

17 3.23 456 232.61 *

18 3.87 212 278.69 *

20 4.47 408 321.45 *

22 0.00 0 -- --

24 0.03 0.13 -- --

26 2.01 107 144.49 7703

27 6.40 586 460.62 *

平均值 2.44 232 199.11 *

c.鱼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其中,黑边布氏鲾的IRI最高,为6717;其它优势种依次为棕斑兔头鲀(518)、长圆银鲈(423)、鯻(180)、长丝犁突虾虎鱼(157)、日本瞳鲬(132)、大头银姑鱼(116)、截尾天竺鲷(111)、短吻鲾(104)、灰鲳(104)、青石斑鱼(101)。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6。

表3.2-36 调查海域鱼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51.73% 24.40% 88.24% 6717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 2.02% 4.75% 76.47% 518

长圆银鲈 Gerres oblongus 1.98% 3.55% 76.47% 423

鯻 Terapon theraps 0.90% 1.88% 64.71% 180

长丝犁突虾虎鱼 Myersina filifer 0.99% 1.24% 70.59% 157

日本瞳鲬 Inegocia japonica 0.73% 1.52% 58.82% 13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0.73% 1.47% 52.94% 116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 1.14% 1.22% 47.06% 111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08% 0.87% 35.29% 104

灰鲳 Pampus cinereus 0.46% 2.02% 41.18% 102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0.44% 0.99% 70.59% 101

C.头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渔获头足类2种,隶属2目2科,其中,乌贼目1种;枪形目1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调查,头足类的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45kg/h,平均0.06kg/h,按个体计,个体渔获率范围为0~15ind/h,平均3ind/h。结果详见表5.5-5。

采用扫海面积法估算附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评价区外海海域目前头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为4.71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32.18kg/km2;4、15、1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0kg/km2。按个体计,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230ind/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1080ind/km2;4、15、1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0ind/km2。结果详见表3.2-36。

表3.2-36 调查海域头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0.04 2 2.66 144

4 0.00 0 0.00 0

6 0.06 3 4.54 216

8 0.03 4 2.16 288

9 0.05 2 3.38 144

10 0.07 3 5.26 216

11 0.02 2 1.51 144

14 0.03 3 2.02 216

15 0.00 0 0.00 0

16 0.02 1 1.58 72

17 0.00 0 0.00 0

18 0.13 9 9.65 648

20 0.05 3 3.38 216

22 0.00 0 -- --

24 0.00 0 -- --

26 0.03 1 2.38 72

27 0.45 15 32.18 1080

平均值 0.06 3 4.71 230

c.头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头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渔获物头足类1有优势种,中国枪乌贼(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7。

表3.2-37 调查海域头足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0.71% 0.99% 58.82% 100

D.*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渔获的*壳类共15种,分属2目3科。其中,十足目12种;口足目4种,对虾科、梭子蟹6种;虾蛄科4种,其他各科均为1种。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调查海域*壳类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2kg/h~2.68kg/h,平均0.98kg/h。按个体计,*壳类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0.27ind/h~204ind/h,平均72ind/h。结果详见表5.5-7。

评价外海海域目前*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约为79.57kg/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193.09kg/km2;11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5.91kg/km2。按个体计,*壳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5904ind/km2。各站位中以27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ind/km2;6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1008ind/km2。结果详见表3.2-38。

表3.2-38 调查海域*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1 0.67 60 47.88 4320

4 0.80 76 57.31 5472

6 0.30 14 21.53 1008

8 0.61 39 43.70 2808

9 2.09 148 150.61 *

10 0.38 36 27.14 2592

11 0.22 18 15.91 1296

14 2.21 115 159.11 8279

15 1.78 184 128.44 *

16 0.62 52 44.42 3744

17 0.61 46 44.06 3312

18 1.88 121 135.21 8711

20 0.76 64 54.93 4608

22 0.02 1 -- --

24 0.02 0.27 -- --

26 0.98 53 70.19 3816

27 2.68 204 193.09 *

平均值 0.98 72 79.57 5904

c.*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优势渔获物*壳类有5种优势种。其中,直额蟳的IRI最高,为1606;其它优势种依次为猛虾蛄(1098)、远洋梭子蟹(404)、墨吉对虾(202)、须赤虾(187)。其它相对重要指数均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39。

表3.2-39 *壳类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壳类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4.25% 6.75% 76.47% 1606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 3.53% 9.80% 82.35% 1098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 0.44% 5.28% 70.59% 404

墨吉对虾 Banana prawn 1.01% 2.12% 64.71% 202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1.98% 0.67% 70.59% 187

E.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根据调查优势种分析,项目附近海域主要渔业资源种类为黑边布氏鲾、棕斑兔头鲀、长圆银鲈、鯻、长丝犁突虾虎鱼、日本瞳鲬、大头银姑鱼、截尾天竺鲷、短吻鲾、灰鲳、青石斑鱼、直额蟳、猛虾蛄、远洋梭子蟹、墨吉对虾、须赤虾、中国枪乌贼。

黑边布氏鲾Eubllekeria splenden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南海和台湾。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有时也会进入河口区、喜结群,通常在底层活动。以小型*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食。

棕斑兔头鲀 Lagocephalus spadiceus:分布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印度尼西亚。中国产于黄海、东海、台湾和南海。近海暖水性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较深海域,主要以*壳类。软体动物和幼鱼为食。卵巢和肝脏有毒,皮、肉和精巢无毒。

长圆银鲈Gerres oblongu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西至所罗门群岛,北达琉球群岛,南迄新加勒多尼亚。中国南海和台湾南部、西部、北部沿海及澎湖海域均见。栖息于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鯻Terapon therap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和非洲东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热带和亚热带中下层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或岩礁周围较浅水域的近海、河口区。肉食性,以小鱼、*壳类、软体动物等底栖动物为食。

长丝犁突虾虎鱼Myersina filifer: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波斯湾,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中国各沿海均有分布。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岸泥沙地海区。杂食性,以藻类和底栖动物为食。

日本瞳鲬Inegocia japonica: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日本也有分布。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性凶猛,游泳能力弱。肉食性,以底栖鱼类或无脊椎动物为食。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该鱼种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北 (略) 、刺网以及钓业的主要渔获种类。大头白姑鱼在石首鱼科中产量最大。

截尾天竺鲷 Apogon truncate: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近海,有时可进入100m以下较深水域。捕食多毛类及其他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常聚集成小群,活动于水体上层,有时进入河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体内有发光腺体,会发光。

灰鲳Pampus cinereus:为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90米的海区。越冬场在浙江外海,4月以后一部分鱼群向西北洄游到浙江北部及江苏沿海。幼鱼主要摄食箭虫、磷虾、桡足类及各种幼鱼等。成鱼则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及浮游生物等。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海域,也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西太平洋浅海以及西非沿岸。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在珊瑚礁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较多,喜栖息在光线较弱的区域,栖息水层随着水温的升降而有深浅的变化。性凶猛,是肉食性鱼类,食物以虾、蟹等*壳类为主,鱼类和软体动物次之。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及中国的东海、南海。生活于10-100m水深的泥沙质的海底。

猛虾蛄 Harpiosquilla harpax:是印度-西太平洋的常见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域等。主要在水深5至50米以内的水域活动,栖息深度及对温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底质以泥或泥沙质为主,选择性不强。

远洋梭子蟹 Portunus pelagicus:分布于日本、塔希提、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东非、台湾岛以及南海海域。常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质或沙质海底。在涨潮时觅食,主要食物为小鱼、*壳类动物、浮游生物。

墨吉对虾Banana prawn:分布甚广,在南半球自东非至澳大利亚;在北半球东南亚及印度洋;中国广东、海南及广西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55公尺以下水深之沙或泥底海域,幼虫及幼虾在浅水河口及河流中渡过一段生命周期。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分布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东海、南海海域。它对水温和盐度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底温13℃~24℃,盐度31~34.7,底质自软泥至细沙环境都能适应。

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部至南海海域,菲律宾,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喜栖于水清流缓,底质多沙、沙砾、岩礁的海区,一般适温范围为22~28℃,适盐范围为32~34.6。春季从越冬海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冬季向深水海区越冬。

f.物种多样性分析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31(0.64~4.3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7(0.61~0.91),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9(0.06~0.73),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03(0.06~4.01)。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61(0.37~4.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2(0.2~0.85),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2(0.08~0.87),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59(0.04~2.28)。结果详见表3.2-40。

表3.2-40 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值

站位 个体评价指标 重量评价指标

H" J" C d H" J" C d

1 2.35 0.52 0.41 1.59 3.17 0.70 0.21 3.22

4 3.44 0.77 0.15 1.64 4.08 0.91 0.07 3.25

6 2.89 0.69 0.24 1.33 3.63 0.87 0.11 2.81

8 3.55 0.84 0.12 1.49 3.70 0.87 0.10 2.95

9 2.10 0.42 0.47 2.12 3.68 0.73 0.15 3.96

10 3.70 0.83 0.10 1.74 3.62 0.81 0.13 3.54

11 2.93 0.69 0.24 1.47 3.28 0.77 0.16 2.94

14 3.37 0.69 0.18 2.19 3.48 0.72 0.15 3.93

15 1.58 0.32 0.21 1.99 3.58 0.74 0.14 3.72

16 3.04 0.70 0.20 1.53 3.63 0.84 0.12 3.10

17 1.32 0.29 0.69 1.49 2.72 0.61 0.33 2.95

18 3.21 0.64 0.21 2.28 4.16 0.83 0.08 4.01

20 2.31 0.48 0.45 1.85 3.42 0.72 0.17 3.44

22 0.37 0.37 0.87 0.04 0.64 0.64 0.73 0.06

24 1.25 0.79 0.50 0.09 1.08 0.68 0.50 0.10

26 4.09 0.85 0.08 2.16 4.39 0.91 0.06 3.99

27 2.83 0.57 0.28 2.02 3.98 0.80 0.10 3.56

平均值 2.61 0.62 0.32 1.59 3.31 0.77 0.19 3.03

G. 主要种类幼鱼比例

根据渔获物个体长度大于其最小性成熟长度为成鱼,而小于最小性成熟长度为幼鱼的划分标准来估算幼鱼的比例。本次调查主要经济鱼类的出现频率、平均体重和幼鱼比例,主要种类幼鱼比例情况如下: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57%,主要鱼获物半线天竺鲷、大头狗母鱼、短棘鰏、斑鰶、大鳞舌鳎、大头银姑鱼、大牙斑鲆、杜氏叫姑鱼、短颌宝刀鱼、短吻鲾、沟鲹、冠鲽、横带九棘鲈、尖尾鳗、金带细鲹、红鲬、褐篮子鱼、蓝圆鲹、尖头斜齿鲨、黑斑绯鲤、黑边布氏鲾、黑口鳓、黄带绯鲤。结果详见表3.2-41。

表3.2-41 主要渔获种类幼鱼比例

种名 出现频率 (%) 体长范围(cm) 幼鱼比例

半线天竺鲷 5.88 5.0-4.0 100.00%

大头狗母鱼 5.88 10.0-14.0 100.00%

短棘鰏 5.88 7.0-12.0 100.00%

斑鰶 5.88 12.0-14.0 100.00%

大鳞舌鳎 23.53 16.0-10.0 100.00%

大头银姑鱼 52.94 12.0-12.0 100.00%

大牙斑鲆 11.76 11.0 100.00%

杜氏叫姑鱼 17.65 10.0-12.0 100.00%

短颌宝刀鱼 17.65 17.0 100.00%

短吻鲾 35.29 5.0-9.0 100.00%

沟鲹 29.41 7.0-9.0 100.00%

冠鲽 11.76 10.0-13.0 100.00%

横带九棘鲈 5.88 7.0-5.0 100.00%

尖尾鳗 5.88 20.0 100.00%

金带细鲹 5.88 11.0 100.00%

红鲬 5.88 10.0-13.0 100.00%

褐篮子鱼 5.88 13.0 100.00%

蓝圆鲹 5.88 13.0 100.00%

尖头斜齿鲨 5.88 27.0 100.00%

黑斑绯鲤 23.53 15.0-8.0 100.00%

黑边布氏鲾 88.24 5.0-12.0 100.00%

黑口鳓 17.65 12.0-13.0 100.00%

黄带绯鲤 58.82 7.0-13.0 100.00%

H. 小结

本次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80种,其中鱼类63种,头足类2种,*壳类15种。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率为3.48kg/h和307ind/h。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评价区外海海域目前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283.39kg/km2和*ind/km2,其中鱼类约为199.11kg/km2和*ind/km2,头足类4.71kg/km2和230ind/km2,,*壳类约为79.57kg/km2和5904ind/km2。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11种。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3.31(0.64~4.3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7(0.61~0.91),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9(0.06~0.73),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03(0.06~4.01)。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61(0.37~4.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2(0.2~0.85),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2(0.08~0.87),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59(0.04~2.28)。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57%,主要鱼获物半线天竺鲷、大头狗母鱼、短棘鰏、斑鰶、大鳞舌鳎、大头银姑鱼、大牙斑鲆、杜氏叫姑鱼、短颌宝刀鱼、短吻鲾、沟鲹、冠鲽、横带九棘鲈、尖尾鳗、金带细鲹、红鲬、褐篮子鱼、蓝圆鲹、尖头斜齿鲨、黑斑绯鲤、黑边布氏鲾、黑口鳓、黄带绯鲤。

3.2.3.2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

(1)站位布设

采样点位置详见表3.2-6及图3.2-2。

(2)样品采集、处理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样品采集、处理相同。

(4)评价方法

同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相同。

(4)调查结果

①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a法,按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荐的下列公式:P=Chla*Q*D*E/2计算,其结果见表3.2-42。

表3.2-42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站号 透明度(m) 叶绿素a含量(μg/L) 初级生产力

mg·C/(m2·d)

表层 10m 底层

DZ01 2.2 1.42 -- -- 188.45

DZ03 3.1 1.55 -- 2.09 340.35

DZ04 3.4 3.12 -- 3.36 664.54

DZ06 2.1 1.20 -- -- 152.02

DZ08 3.3 0.43 -- -- 85.60

DZ11 4.2 0.33 -- 1.66 252.10

DZ12 7.8 0.90 -- 0.68 371.72

DZ13 7.2 0.56 -- 0.44 217.17

范围 0.33~3.12 -- 0.44~3.36 85.60~664.54

注:符号“--”为水深不到采集层次。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范围是(0.33~3.36)μg/L,平均值为1.36μg/L。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85.60~664.54)mg·C/m2·d,平均值是283.99mg·C/m2·d。

② 浮游植物

A. 种类组成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32属6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其中,硅藻25属51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3.91%;*藻门5属14种,占种类数的20.29%;蓝藻门1属3种,均占种类数的4.35%;金藻门1属1种,均占种类数的1.45%。

B.细胞密度

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0.03~308.21)×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83.57×104cells/m3。详见表3.2-43。

表3.2-43 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104cells/m3)

站位 细胞密度(×104cells/m3)

DZ01 0.67

DZ03 112.99

DZ04 51.54

DZ06 308.21

DZ08 167.08

DZ11 26.46

DZ12 1.61

DZ13 0.03

平均值 83.57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植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窄隙角毛藻、佛氏海毛藻、太阳双尾藻、海洋角毛藻、劳氏角毛藻、透明辐杆藻、尖刺拟菱形藻、布氏双尾藻、柔弱角毛藻。优势种见表3.2-44。

表3.2-44 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密度

(×104cells/m3) 占总密度的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11.99 30.49 75.00 0.23

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2.03 5.16 75.00 0.04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2.32 5.91 75.00 0.04

窄隙角毛藻 Chaetoceros paradaxus 1.92 4.87 75.00 0.04

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 1.22 3.11 100.00 0.03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1.63 4.16 75.00 0.03

海洋角毛藻 Chaetoceros pelagicus 1.60 4.07 62.00 0.03

劳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1.75 4.44 75.00 0.03

透明辐杆藻 Bacteriastrum hyalinum var. hyalinum 2.27 5.77 50.00 0.03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0.86 2.19 88.00 0.02

布氏双尾藻 Dytilum brightwellii 1.38 3.50 62.00 0.02

柔弱角毛藻 Chaetoceros debilis 2.02 5.13 38.00 0.02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浮游植物多样性反映其种类的多寡和各个种类数量分配的函数关系,均匀度则反映其种类数量的分配情况,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0.63~2.00之间,平均值为1.45;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2之间,平均值为0.15;多样性指数(H′)介于2.70~4.37之间,平均值为3.51;均匀度指数(J′)介于0.68~0.97之间,平均值为0.79。结果见表3.2-45。

表3.2-45 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DZ01 0.630.20 2.700.85

DZ03 1.740.19 3.540.68

DZ04 2.000.06 4.370.83

DZ06 1.900.12 3.880.72

DZ08 1.840.15 3.850.73

DZ11 1.440.11 3.930.83

DZ12 1.360.22 3.050.71

DZ13 0.720.16 2.720.97

平均值 1.45 0.15 3.51 0.79

E.小结

根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样品,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门32属69种(包括变型及变种)。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介于(0.03~308.21)×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密度为83.57×104cells/m3。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窄隙角毛藻、佛氏海毛藻、太阳双尾藻、海洋角毛藻、劳氏角毛藻、透明辐杆藻、尖刺拟菱形藻、布氏双尾藻、柔弱角毛藻。

调查期间各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介于0.63~2.00之间,平均值为1.45;单纯度(C)指数介于0.06~0.22之间,平均值为0.15;多样性指数(H′)介于2.70~4.37之间,平均值为3.51;均匀度指数(J′)介于0.68~0.97之间,平均值为0.79。

③ 浮游动物

A. 种类组成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33属35种,不包括浮游幼体、鱼卵及仔鱼。桡足类最多,有11属12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34.29%;水螅虫类有8属9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25.71%;被囊类有4属4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11.43%;端足类有3属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8.57%;毛颚类、枝角类和多毛类均有2属2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71%;十足类有1属1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2.86%;另有9个类别浮游幼体和鱼卵、仔鱼。

B.生物量和丰度

本次调查中,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52.82~407.02)ind/m3,平均丰度为175.09ind/m3,其中丰度最大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11号站位;生物量范围为(8.56~60.13)mg/m3,平均生物量为28.64mg/m3,其中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13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46。

表3.2-46 各测站浮游动物丰度(ind/m3)和生物量(mg/m3)

站位 丰度(ind/m3) 生物量(mg/m3)

DZ01 115.0032.50

DZ03 289.1332.39

DZ04 82.2960.13

DZ06 244.4435.28

DZ08 407.0233.42

DZ11 52.829.19

DZ12 128.9617.68

DZ13 81.098.56

平均值 175.0928.64

C.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Pi×fi,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浮游动物的优势度≥0.02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是鸟喙尖头溞、肥胖软箭虫、肥胖三角溞和双生水母。结果详见表3.2-47。

表3.2-47 浮游动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 平均丰度(ind/m3) 比例 出现频率 优势度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 98.8756.19% 100.00% 0.56

肥胖软箭虫 Flaccisagitta enflata 12.917.34% 100.00% 0.07

肥胖三角溞 Pseudevadne tergestina 9.095.17% 100.00% 0.05

双生水母 Diphyes chamissonis 7.954.52% 87.50% 0.04

D.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调查期间该水域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46~3.67,平均值为2.51,最大值出现在DZ1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1号;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9~0.45,平均值为0.29,最大值出现在DZ03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5~3.74,平均值为2.76,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8号;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5~0.84,平均值为0.66,最大值出现在DZ04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结果详见表3.2-48。


表3.2-48 浮游动物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D C H′ J′

DZ01 1.46 0.27 2.60 0.75

DZ03 2.57 0.45 2.13 0.48

DZ04 3.24 0.09 3.74 0.84

DZ06 1.89 0.29 2.56 0.64

DZ08 1.61 0.67 1.35 0.35

DZ11 3.67 0.20 3.35 0.75

DZ12 3.00 0.16 3.23 0.72

DZ13 2.68 0.16 3.09 0.74

平均值 2.510.292.760.66

E.小结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33属35种,桡足类有11属12种;水螅虫类有8属9种;被囊类有4属4种;端足类有3属3种;毛颚类、枝角类和多毛类均有2属2种;十足类有1属1种。

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52.82~407.02)ind/m3,平均丰度为175.09ind/m3;生物量范围为(8.56~60.13)mg/m3,平均生物量为28.64mg/m3。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是鸟喙尖头溞、肥胖软箭虫、肥胖三角溞和双生水母。

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46~3.67,平均值为2.51;单纯度指数范围为0.09~0.45,平均值为0.29;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5~3.74,平均值为2.76;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5~0.84,平均值为0.66。

④ 大型底栖生物

A. 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7门46科68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科24种,占总种类数的35.29%;环节动物有10科14种,占总种类数的20.59%;脊索动物有11科12种,占总种类数的17.65%;软体动物有9科10种,占总种类数的14.71%;棘皮动物有3科5种,占总种类数的7.35%;腔肠动物有2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2.94%;纽形动物有1科1种,均占总种类数的1.47%。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14.93~109.45)ind/m2,平均密度为39.18ind/m2,最高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生物量的幅度为(0.16~58.99)g/m2,平均生物量为9.53g/m2,最高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出现在DZ03号站位。见表3.2-49。

表3.2-49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站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DZ01 24.88 2.68

DZ03 14.93 0.16

DZ04 34.83 0.93

DZ06 29.85 0.86

DZ08 39.80 2.29

DZ11 44.78 9.83

DZ12 14.93 0.48

DZ13 109.45 58.99

平均值 39.189.53

注: --为未采集到。

C.各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3.06ind/m2;其次为环节动物,平均密度为11.82ind/m2;最低为脊索动物,平均密度为0.62ind/m2。生物量以节肢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6.72g/m2;其次为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42g/m2;纽形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9g/m2。详见表3.2-50。

表3.2-50 各站位类别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项目 门类 DZ01 DZ03 DZ04 DZ06 DZ08 DZ11 DZ12 DZ13 平均值

生物量 软体动物 1.50--0.220.261.262.21--5.931.42

节肢动物 --------0.791.09--51.896.72

脊索动物 0.89--------------0.11

纽形动物 ------0.50----0.22--0.09

环节动物 0.290.070.110.100.240.030.04--0.11

棘皮动物 ----0.60----0.270.221.170.28

腔肠动物 --0.09------6.22----0.79

总量 2.680.160.930.862.299.830.4858.999.53

栖息密度 软体动物 9.95 -- 4.98 4.98 9.95 14.93 -- 59.70 13.06

节肢动物 -- -- -- -- 9.95 14.93 -- 39.80 8.08

脊索动物 4.98 -- -- -- -- -- -- -- 0.62

纽形动物 -- -- -- 4.98 -- -- 4.98 -- 1.24

环节动物 9.95 9.95 24.88 19.90 19.90 4.98 4.98 -- 11.82

棘皮动物 -- -- 4.98 -- -- 4.98 4.98 9.95 3.11

腔肠动物 -- 4.98 -- -- -- 4.98 -- -- 1.24

总量 24.8814.9334.8329.8539.8044.7814.*.4539.18

注:--为未采集到生物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将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度≥0.01的种类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波纹巴非蛤、直额蟳、矛形梭子蟹、海南细螯虾、梳鳃虫、角海蛹、背毛背蚓虫、卷旋吻沙蚕、光滑倍棘蛇尾、小指阳遂足。详见表3.2-51。

表3.2-51 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和优势度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波纹巴非蛤 Paphia undulata 10.57 26.98 62.50 0.17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24 3.17 25.00 0.01

矛形梭子蟹 Portunus hatatoides 1.24 3.17 25.00 0.01

海南细螯虾 Leptochela hainanensis 1.24 3.17 25.00 0.01

梳鳃虫 Terebellides stroemii 1.24 3.17 25.00% 0.01

角海蛹 Ophelina acuminata 1.24 3.17 25.00 0.01

背毛背蚓虫 Notomastus of. aberans 1.24 3.17 25.00 0.01

卷旋吻沙蚕 Glycera convoluta 1.24 3.17 25.00 0.01

光滑倍棘蛇尾 Amphioplus laevis 1.24 3.17 25.00 0.01

小指阳遂足 Amphiura digitula 1.24 3.17 25.00 0.01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51~3.10,平均值为1.24,最高值出现在DZ13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3~0.33,平均值为0.24,最高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1.58~3.00,平均值为2.31,最高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Z03、DZ12号站位;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最高值出现在DZ03、DZ08、DZ12号站位,最低值出现DZ13站位。详见表3.2-52。

表3.2-52 丰富度(D)、单纯度(C)、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站位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指数(J)

DZ01 0.86 0.28 1.92 0.83

DZ03 0.51 0.33 1.58 1.00

DZ04 1.17 0.18 2.52 0.90

DZ06 1.02 0.22 2.25 0.87

DZ08 1.32 0.13 3.00 1.00

DZ11 1.46 0.14 2.95 0.93

DZ12 0.51 0.33 1.58 1.00

DZ13 3.10 0.28 2.64 0.59

平均值 1.240.242.310.89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采集鉴定到7门46科68种,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科24种,;环节动物有10科14种;脊索动物有11科12种;软体动物有9科10种;棘皮动物有3科5种;腔肠动物有2科2种;纽形动物有1科1种。

调查结果表明,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14.93~109.45)ind/m2,平均密度为39.18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0.16~58.99)g/m2,平均生物量为9.53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13.06ind/m2;其次为环节动物,平均密度为11.82ind/m2;最低为脊索动物,平均密度为0.62ind/m2。生物量以节肢动物为主,平均生物量为6.72g/m2;其次为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42g/m2;纽形动物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09g/m2。

调查期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突出,优势种有波纹巴非蛤、直额蟳、矛形梭子蟹、海南细螯虾、梳鳃虫、角海蛹、背毛背蚓虫、卷旋吻沙蚕、光滑倍棘蛇尾、小指阳遂足。

各站丰富度的幅度为0.51~3.10,平均值为1.24;各站单纯度的幅度为0.13~0.33,平均值为0.24;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1.58~3.00,平均值为2.31;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

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9~1.00,平均值为0.89。

⑤ 游泳动物

项目所在海区地形较为复杂,根据现场情况本次调查渔船 (略) 渔船,为“琼临渔*”,网衣全长30.0m,宽10.0m,网具曳纲长度为14.0~77.0m, (略) 目为70mm。

游泳动物资源现状: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用 (略) 采样方式,分析评价该项目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经鉴定,共捕获游泳动物78种,分别隶属于11目36科。其中鱼类7目28科53种,占所有种类的67.95%;*壳类2目5科22种,占所有种类的28.20%;头足类2目3科3种,占所有种类的3.85%。

B.渔获率和现存资源密度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游泳动物重量有60.22kg,其中,鱼类为56.28kg,占总渔获量的93.46%;*壳类为2.83kg,占总渔获量的4.70%;头足类渔获量为1.11kg,占总渔获量1.84%。共采集到个体有4491ind,鱼类为4041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89.98%;*壳类为397ind,占总个体渔获数量的8.84%;头足类为53ind,占总个体渔获量的1.18%。

游泳动物重量渔获率范围为3.88kg/h~9.83kg/h,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渔获率为7.72kg/h。各站位中重量渔获率以DZ08号站最高,为9.83kg/h;重量渔获率较高的站位还有DZ11号站,为9.71kg/h;以DZ04号站最低,为3.88kg/h。各类中鱼类重量渔获率为7.22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93.52%;*壳类重量渔获率为0.36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4.66%;头足类重量渔获率为0.14kg/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81%。按个体计,评价区游泳动物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229ind/h~797ind/h,平均个体渔获率为573ind/h。各站位中个体渔获率以DZ06号站最高,为797ind/h;其次为DZ12号站,为787ind/h;DZ04号站最低,为229ind/h。各类中鱼类个体渔获率为515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89.88%,*壳类个体渔获率为51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8.90%;头足类个体渔获率为7ind/h,占渔获游泳动物的1.22%。其他各站渔获率见表2.2-20。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的质量资源密度为277.91kg/km2。各类中鱼类质量资源密度为259.83kg/km2;*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13.04kg/km2,头足类质量资源密度为5.04kg/km2。各站位中质量资源密度以DZ08号站最高(353.82kg/km2),DZ11号站次之(349.68kg/km2),DZ04号站最低(139.67kg/km2);按个体计,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ind/km2。各类中鱼类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1835ind/km2,头足类个体资源密度为242ind/km2。各站位中个体资源密度以DZ06号站最高(*ind/km2),DZ12号站次之(*ind/km2),DZ04号站最低(8243ind/km2)。其他各站资源密度见表3.2-53。

表3.2-53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9.26 550 333.43 *

DZ03 5.42 299 194.92 *

DZ04 3.88 229 139.67 8243

DZ06 8.96 797 322.39 *

DZ08 9.83 626 353.82 *

DZ11 9.71 776 349.68 *

DZ12 7.58 787 272.82 *

DZ13 7.13 519 256.59 *

平均值 7.*.*

C.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壳类优势渔获物有2种,须赤虾(443)、直额蟳(357)。头足类优势渔获物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54。

表3.2-54 调查海域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60.98% 51.86% 100.00% *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10.46% 18.33% 87.50% 2519

黄尾新雀鲷 Neopomacentrus azysron 1.90% 7.26% 87.50% 801

灰鲳 Pampus cinereus 6.02% 1.49% 100.00% 752

真鲷 Pagrus major 2.58% 2.52% 100.00% 509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1.69% 1.29% 75.00% 223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0.45% 1.74% 87.50% 19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1.53% 0.33% 75.00% 140

短带鱼 Trichiurus brevis 0.40% 0.78% 100.00% 118

*壳类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0.82% 3.61% 100.00% 443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32% 2.25% 100.00% 357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1.56% 0.76% 87.50% 203

D.鱼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3种,分隶于7目28科。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有41种;鲱形目6种;鲀形目2种;其它各目为1种。在各科中,鲹科6种;鲾科、天竺鲷科5种;鲱科、虾虎鱼科、银鲈科3种;石首鱼科、鮨科、鲷科、笛鲷科、带鱼科、鳀科2种;其余各科均只有1种。

b.渔获率与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 (略) 渔获的鱼类总重量为56.28kg,平均渔获率为7.22kg/h。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重量渔获率最高,为9.13kg/h;DZ04号站重量渔获率最低,为3.63kg/h。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渔获率为515ind/h,各站位中以DZ06号站个体渔获率最高,为728ind/h,DZ04号站个体渔获率最低,为210ind/h。结果详见表2.2-22。

调查海域目前鱼类的平均重量资源密度为259.83kg/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高,为328.65kg/km2;DZ04号站重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30.81kg/km2。按个体计,鱼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ind/km2。各站位中以DZ06号站最高,为*ind/km2;各站位中以DZ04号站最低,为7559ind/km2。结果详见表3.2-55。











表3.2-55 调查海域鱼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8.79 480 316.54 *

DZ03 5.04 251 181.39 9035

DZ04 3.63 210 130.81 7559

DZ06 8.30 728 298.60 *

DZ08 9.13 567 328.65 *

DZ11 9.05 681 325.92 *

DZ12 6.94 720 249.82 *

DZ13 6.86 484 246.94 *

平均值 7.22 515 259.83 *

c.鱼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56。

表3.2-56 调查海域鱼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鱼类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60.98% 51.86% 100.00% *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10.46% 18.33% 87.50% 2519

黄尾新雀鲷 Neopomacentrus azysron 1.90% 7.26% 87.50% 801

灰鲳 Pampus cinereus 6.02% 1.49% 100.00% 752

真鲷 Pagrus major 2.58% 2.52% 100.00% 509

黑边布氏鲾 Eubllekeria splendens 1.69% 1.29% 75.00% 223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0.45% 1.74% 87.50% 192

大头银姑鱼 Pennahia macrocephalus 1.53% 0.33% 75.00% 140

短带鱼 Trichiurus brevis 0.40% 0.78% 100.00% 118

E.头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渔获头足类3种,隶属2目3科,其中,中国枪乌贼隶属于枪形目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本次调查,头足类的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3~0.35kg/h,平均0.14kg/h,按个体计,个体渔获率范围为3~13ind/h,平均7ind/h结果详见表4.2-5。

采用扫海面积法估算附近海域的资源密度。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头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为5.04kg/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12.42kg/km2,DZ13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1.04kg/km2。按个体计,头足类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242ind/km2。各站位中以DZ08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468ind/km2,DZ13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108ind/km2。结果详见表3.2-57。

表3.2-57 调查海域头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0.05 5 1.64 173

DZ03 0.07 6 2.59 216

DZ04 0.16 8 5.69 288

DZ06 0.10 6 3.74 216

DZ08 0.35 13 12.42 468

DZ11 0.09 6 3.13 216

DZ12 0.28 7 10.08 252

DZ13 0.03 3 1.04 108

平均值 0.1475.*

c.头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头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头足类优势渔获物有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详见表3.2-58。

表3.2-58 调查海域头足类优势种类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头足类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1.56% 0.76% 87.50% 203

F.*壳类资源状况:

a.种类组成

经鉴定,本次调查渔获的*壳类共22种,分属2目5科。梭子蟹科10种;对虾科、虾蛄科5种;其余各科均只有1种。其中经济种类有墨吉对虾、锈斑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等。

b.渔获率和资源密度分布

调查海域*壳类重量渔获率范围为0.09kg/h~0.57kg/h,平均0.36kg/h。按个体计,*壳类的个体渔获率范围为11ind/h~89ind/h,平均51ind/h。

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壳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约为13.04kg/km2。各站位中以DZ11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高,为20.63kg/km2,DZ04号站质量资源密度最低,为3.17kg/km2。按个体计,*壳类的平均个体资源密度为1835ind/km2。各站位中以DZ11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高,为3204ind/km2,DZ04号站个体资源密度最低,为396ind/km2。结果详见表3.2-59。

表3.2-59 调查海域*壳类的渔获率和资源密度

站位 渔获率 资源密度

重量渔获率

kg/h 个体渔获率

ind/h 重量资源密度

kg/km2 个体资源密度

ind/km2

DZ02 0.42 65 15.25 2333

DZ03 0.30 42 10.94 1512

DZ04 0.09 11 3.17 396

DZ06 0.56 63 20.05 2268

DZ08 0.35 46 12.74 1656

DZ11 0.57 89 20.63 3204

DZ12 0.36 60 12.92 2160

DZ13 0.24 32 8.60 1152

平均值 0.*.*

c.*壳类优势种

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公式计算评价调查海域内*壳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并以IRI大于100作为优势渔获物的判断指标,其它相对重要指数均小于100。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见表3.2-60。

表3.2-60 *壳类优势种渔获率及百分比组成

种类 种 拉*文名 N W F IRI

*壳类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0.82% 3.61% 100.00% 443

直额蟳 Charybdis truncaa 1.32% 2.25% 100.00% 357

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根据调查优势种分析,项目附近海域主要渔业资源种类为短吻鲾、鹿斑鲾、黄尾新雀鲷、灰鲳、真鲷、黑边布氏鲾、克氏副叶鲹、大头银姑鱼、短带鱼、须赤虾、直额蟳、中国枪乌贼。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常聚集成小群,活动于水体上层,有时进入河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体内有发光腺体,会发光。

鹿斑鲾 Leiognathus ruconius

分布于台湾海峡、南海西北太平洋。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生活在近海和河口的泥底质的水域,喜结群,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以小型*壳类为食。

黄尾新雀鲷Neopomacentrus azysron

主要栖息于外礁斜坡区,亦常常在较深且汹涌的峡道或毗连的岩架附近。经常在亚潮带的栖息地形成小群鱼群。背、臀鳍后半部及尾部黄色;胸鳍透明,基底黑色。

灰鲳Pampus cinereu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80m沙泥底质近岸海域。幼鱼成群漂流在表层,成鱼则生活于中下层,以水母、浮游动物或小型底栖动物等为食。

真鲷Pagrus major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各沿海均产。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或砂砾的近海。喜结群,于生殖季节游向近岸。肉食性,以底栖动物为食。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鲜美。中 (略) 箱养殖。

黑边布氏鲾Eubllekeria splenden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南海和台湾。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和港湾,有时也会进入河口区、喜结群,通常在底层活动。以小型*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食。

克氏副叶鲹 Alepes kleinii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台湾和南海。为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海域。常聚集成群。以浮游性*壳动物、小鱼等为食。

大头银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该鱼种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北 (略) 、刺网以及钓业的主要渔获种类。大头白姑鱼在石首鱼科中产量最大。

须赤虾 Metapenaeopsis barbata

分布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东海、南海海域。它对水温和盐度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底温13℃~24℃,盐度31~34.7,底质自软泥至细沙环境都能适应。

直额蟳Charybdis truncaa

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及中国的东海和南海。生活于10~100m水深的泥沙质的海底,拖网常可捕获。

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部至南海海域,菲律宾,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喜栖于水清流缓,底质多沙、沙砾、岩礁的海区,一般适温范围为22-28℃,适盐范围为32-34.6。春季从越冬海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冬季向深水海区越冬。

物种多样性分析: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39(2.19-2.64),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48(0.44-0.53),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40(0.37-0.49),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4.49(3.43-5.46)。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59(2.15-2.91),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52(0.43-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1(0.22-0.42),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2.40(1.75-2.90)。结果详见表3.2-61。

表3.2-61 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值

站位 个体评价指标 重量评价指标

H" J" C d H" J" C d

DZ02 2.89 0.57 0.24 2.49 2.54 0.50 0.37 4.47

DZ03 2.85 0.58 0.30 2.42 2.19 0.44 0.49 4.54

DZ04 2.83 0.64 0.22 1.75 2.38 0.53 0.37 3.43

DZ06 2.31 0.43 0.40 2.90 2.64 0.49 0.37 5.46

DZ08 2.91 0.56 0.23 2.67 2.55 0.49 0.36 4.82

DZ11 2.43 0.47 0.34 2.54 2.33 0.45 0.40 4.70

DZ12 2.15 0.44 0.42 2.10 2.26 0.46 0.42 4.09

DZ13 2.38 0.48 0.35 2.35 2.26 0.45 0.41 4.43

平均值 2.590.520.312.402.390.480.404.49

主要种类幼鱼比例:

根据渔获物个体长度大于其最小性成熟长度为成鱼,而小于最小性成熟长度为幼鱼的划分标准来估算幼鱼的比例。本次调查主要经济鱼类的出现频率、平均体重和幼鱼比例,主要种类幼鱼比例情况如下: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4%,主要渔获物陈氏天竺鲷、短吻鲾、二长棘犁齿鲷、黑边布氏鲾、黄尾新雀鲷、克氏副叶鲹、鹿斑鲾、四线天竺鲷、真鲷、竹荚鱼均为幼鱼。结果详见表3.2-62。

表3.2-62 主要渔获种类幼鱼比例

种名 出现频率 (%) 体长范围(cm) 幼鱼比例(%)

斑鰶 62.5 14.0-16.0 62.5

陈氏天竺鲷 75.0 6.0-8.0 100.0

大头银姑鱼 75.0 12.0-17.0 73.3

短吻鲾 100.0 6.0-8.5 100.0

二长棘犁齿鲷 75.0 3.0-8.0 100.0

黑边布氏鲾 75.0 5.0-9.0 100.0

黄尾新雀鲷 87.5 3.0-5.0 100.0

灰鲳 100.0 9.0-12.0 80.6

克氏副叶鲹 87.5 3.0-10.5 100.0

鹿斑鲾 87.5 3.0-5.5 100.0

四线天竺鲷 75.0 6.0-8.0 100.0

真鲷 100.0 3.0-8.0 100.0

竹荚鱼 100.0 7.0-11.0 100.0

小结:

本次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78种,其中鱼类53种,头足类3种,*壳类22种。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率为7.72kg/h和573ind/h。其中,鱼类为7.22kg/h和515ind/h,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0.14kg/h和7ind/h,*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0.36kg/h和51ind/h。根据扫海面积法估算,评价区及附近海域目前游泳动物的资源密度约为277.91kg/km2和*ind/km2,其中鱼类约为259.83kg/km2和*ind/km2,头足类5.04kg/km2和242ind/km2,*壳类约为13.04kg/km2和1835ind/km2。

本次调查的优势渔获物鱼类共有9种。其中,短吻鲾的IRI最高,为*;其它优势种依次为鹿斑鲾(2519)、黄尾新雀鲷(801)、灰鲳(752)、真鲷(509)、黑边布氏鲾(223)、克氏副叶鲹(192)、大头银姑鱼(140)、短带鱼(118)。*壳类优势渔获物有2种,须赤虾(443)、直额蟳(357)。头足类优势渔获物1种,为中国枪乌贼(203)。其它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小于100。

项目海域渔获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39(2.19-2.64),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48(0.44-0.53),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40(0.37-0.49),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4.49(3.43-5.46)。渔获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59(2.15-2.91),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52(0.43-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31(0.22-0.42),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2.40(1.75-2.90)。

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鱼类幼体约占99.4%,主要渔获物陈氏天竺鲷、短吻鲾、二长棘犁齿鲷、黑边布氏鲾、黄尾新雀鲷、克氏副叶鲹、鹿斑鲾、四线天竺鲷、真鲷、竹荚鱼均为幼鱼。

⑥ 潮间带生物

A. 种类组成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8个生物类别中的62科105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刺胞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环节动物有5科7种,占总种类数的6.67%;棘皮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脊索动物有1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1.90%;节肢动物有21科37种,占总种类数的35.24%;纽形动物有1科1种,占总种类数的0.95%;软体动物有30科54种,占总种类数的51.43%;星虫动物有2科2种,占总种类数的1.90%。

其中C01出现28种生物,C02有63种生物,C03有56种生物。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详见表3.2-63。




表3.2-63 不同断面出现的生物种类数

门类 C01 C02 C03

刺胞动物 -- 1 1

环节动物 1 4 5

棘皮动物 -- 1 1

脊索动物 1 1 --

节肢动物 15 23 15

纽形动物 -- -- 1

软体动物 11 31 31

星虫动物 -- 2 2

合计 28 63 56

注:--表示未发现该生物类型

B.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47.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7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56.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624.90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62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0.06g/m2。详见表3.2-64。

表2.2-313.2-64 潮间带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

断面 栖息密度(ind/ m2) 生物量(g/m2)

高滩 中滩 低滩 高滩 中滩 低滩

C01 108.*.*.0023.*.*.86

C02 34.*.*.009.*.*.24

C03 -- 342.*.00-- 903.*.08

平均值 47.*.*.0010.*.*.06

注:--为未发现

C.类别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各类别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如表3.2-65所示,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73.63ind/m2和208.24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分别为69.63/m2106.54g/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纽形动物,为0.74ind/m2;生物量最低为纽虫动物,为0.09g/m2。

表3.2-65 潮间带生物的类别组成生物量与栖息密度

断面 C01 C02 C03 平均值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栖息

密度

(ind/m2) 刺胞动物 -- -- -- -- 157.3320.00-- 17.33-- 21.63

环节动物 -- -- -- -- 42.6712.00-- 9.3312.008.44

节肢动物 74.0068.0026.0020.*.3368.00-- 201.3316.0069.63

纽形动物 -- -- -- -- -- -- -- 2.674.000.74

软体动物 34.*.*.0014.*.*.00-- 110.*.*.63

星虫动物 -- -- -- -- 36.*.00-- 1.3356.0034.37

总量 108.*.*.0034.*.*.00-- 342.*.*.44

生物量

(g/m2) 刺胞动物 -- -- -- -- 29.447.24-- 9.57-- 5.14

环节动物 -- -- -- -- 13.050.84-- 0.962.041.88

节肢动物 14.8676.3121.421.3264.*.24-- 663.653.*.54

纽形动物 -- -- -- -- -- -- -- 0.770.040.09

软体动物 8.*.*.447.*.*.12-- 227.*.*.24

星虫动物 -- -- -- -- 5.0442.80-- 0.6111.646.68

总量 23.*.*.869.*.*.24-- 903.*.*.57

注:--为未发现


D.优势种

优势种的确定由优势度决定,计算公式:Y= Pi×fi ,fi为第i种在各个站位出现的频率。本次调查潮间带生物以潮区为站点计算各种类的栖息密度百分比和出现频率,并把优势度>0.01种类作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

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布目斜纹蛤、网纹纹藤壶、翘偏顶蛤、梨囊枝触星虫、纵条矶海葵和短壳肠蛤。结果详见表3.2-66。

表3.2-66 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

优势种 拉*文名 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比例

(%) 出现频率

(%) 优势度

布目斜纹蛤 Loxoglypta clathrata 150.1536.76 22.22 0.08

网纹纹藤壶 Amphibalanus reticulatus 37.049.07 77.78 0.07

翘偏顶蛤 Modiolus vagina 25.336.20 44.44 0.03

梨囊枝触星虫 Themiste cymodoceae 26.966.60 33.33 0.02

纵条矶海葵 Haliplanella luciae 21.635.30 33.33 0.02

短壳肠蛤 Botula silicula 16.153.95 44.44 0.02

E.丰富度、单纯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高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0~0.59,平均为0.26,最高为C01;单纯度范围在0.35~0.52之间,平均为0.29,最低为C01;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8~1.70之间,平均为0.89,最高为C01;均匀度范围在0.73~0.98之间,平均为0.57,最高为C02。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38~3.98,平均为2.90,最高为C02;单纯度范围在0.11~0.72之间,平均为0.37,最低为C02;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9~4.05之间,平均为2.71,最高为C02;均匀度范围在0.29~0.77之间,平均为0.56,最高为C02。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62~2.22,平均为1.66,最高为C02;单纯度范围在0.10~0.88之间,平均为0.37,最低为C03;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9~3.61之间,平均为2.48,最高为C03;均匀度范围在0.18~0.85之间,平均为0.59,最高为C03。见表3.2-67。

表3.2-67 潮间带生物的丰富度(D)、单纯度(C)、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

断面 丰富度D 单纯度C 多样性指数H` 均匀度J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C01 0.59 1.38 0.62 0.35 0.72 0.88 1.70 1.09 0.49 0.73 0.29 0.18

C02 0.20 3.98 2.22 0.52 0.11 0.14 0.98 4.05 3.35 0.98 0.77 0.75

C03 - 3.33 2.14 - 0.28 0.10 - 2.98 3.61 - 0.61 0.85

平均值 0.262.901.660.290.370.370.892.712.480.570.560.59

注:0为只采集到1种大型底栖生物;--为未发现

F.小结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8个生物类别中的62科105种生物(包含定性样品)。刺胞动物有1科1种;环节动物有5科7种;棘皮动物有1科1种;脊索动物有1科2种;节肢动物有21科37种;纽形动物有1科1种;软体动物有30科54种;星虫动物有2科2种。其中C01出现28种生物,C02有63种生物,C03有56种生物。

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高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47.33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75g/m2;中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556.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624.90g/m2;低潮区平均栖息密度为622.00ind/m2,平均生物量为350.06g/m2。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73.63ind/m2和208.24g/m2;其次为节肢动物,分别为69.63/m2106.54g/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纽形动物,为0.74ind/m2;生物量最低为纽虫动物,为0.09g/m2。

该海域的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有布目斜纹蛤、网纹纹藤壶、翘偏顶蛤、梨囊枝触星虫、纵条矶海葵和短壳肠蛤。

高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20~0.59,平均为0.26;单纯度范围在0.35~0.52之间,平均为0.29;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8~1.70之间,平均为0.89;均匀度范围在0.73~0.98之间,平均为0.57。中潮区丰富度范围在1.38~3.98,平均为2.90;单纯度范围在0.11~0.72之间,平均为0.37;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9~4.05之间,平均为2.71;均匀度范围在0.29~0.77之间,平均为0.56。低潮区丰富度范围在0.62~2.22,平均为1.66;单纯度范围在0.10~0.88之间,平均为0.37;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9~3.61之间,平均为2.48;均匀度范围在0.18~0.85之间,平均为0.59。

⑦ 鱼卵与仔稚鱼

A. 种类组成

在采集的1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个种类,隶属于7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的鱼卵、仔稚鱼未能确定种类。其中鉴定到属的有2种,到种的有1种,其余鉴定到科。从发育阶段来看,鱼卵出现种类有6种,仔鱼出现种类有4种。

(略) 共采获鱼卵1722粒,仔稚鱼5尾。鱼卵数量以鲾科鱼卵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44.48%;其次为小公鱼属鱼卵,占总数的15.62%。仔鱼数量小公鱼属最多,占总数的40.00%。本次调查鱼卵优势种为鰏科鱼卵,仔稚鱼优势种为小公鱼属。










表3.2-68 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

鱼卵 仔鱼

种类 所占比例 种类 所占比例

小沙*鱼 3.60% 小公鱼属 40.00%

小公鱼 15.62% 鲻科 20.00%

鲻科 6.10% 多鳞鱚 20.00%

多鳞鱚 13.41% 石首鱼科 20.00%

鲾科 44.48% / /

舌鳎科 5.75%

未定种 11.03%

B.密度分布

本 (略) 采集到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50~7.89)粒/m3,平均密度为2.48粒/m3,最大值出现在DZ08号站位;采集到的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7.07)尾/m3,平均密度为1.99尾/m3,最大值出现在DZ03号站位。详见表3.2-69。

表3.2-69 鱼卵和仔鱼调查结果

站位 鱼卵(粒/m3) 仔鱼(尾/m3)

DZ01 1.67 0

DZ03 2.72 7.07

DZ04 1.79 0.89

DZ06 1.39 0

DZ08 7.89 1.75

DZ11 2.82 3.63

DZ12 1.09 1.09

DZ13 0.50 1.49

平均值 2.48 1.99

3.2.4海洋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2.4.1 南华村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体质量

由于目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小,通 (略) 调查获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已不能满足生物质量样品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次生物质量样品的主要来自于游泳动物。通过渔 (略) 调查方式,在设定的大型底栖生物站位上获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壳类和软体类的本地经济种类、本地常见和优势种类。

在项目区附近海域布设了17个生物质量监测站位,调查站位详见表3.2-1及图3.2-1。调查项目附近海域的游泳动物(长体蛇鲻、虎斑乌贼、日本金线鱼、长吻丝鲹、长棘银鲈、灰鲳、棕斑兔头鲀、海鳗、黑边布氏鲾、墨吉对虾、长圆银鲈、游鳍叶鯵、猛虾蛄、拟穴青蟹、远洋梭子蟹、大头银姑鱼、斑鰶)。

根据监测结果,采集到的17个站位中有鱼类12种、*壳类4种、软体类1种,石油烃含量在3.0~12.5(×10-6)之间,平均为7.3(×10-6);铜含量在0.2~5.7(×10-6)之间,平均为1.4(×10-6);铅含量在0.04~0.35 (×10-6)之间,平均为0.19(×10-6);砷含量在0.9~4.8(×10-6)之间,平均为2.6(×10-6);总汞含量在0.016~0.073 (×10-6)之间,平均为0.039(×10-6);锌含量在2.1~22.0 (×10-6)之间,平均为7.5(×10-6);镉含量在0.006~0.109 (×10-6)之间,平均为0.035(×10-6),铬含量在0.02~0.09 (×10-6)之间,平均为0.05 (×10-6),详见表3.2-70。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的各生物体样品中的石油烃、重金属(总汞、铅、镉、铜、铬、砷和锌)均达到《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和《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详见表3.2-71)。

表3.2-70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元素含量

站位 样品类型 测试结果(单位:×10-6)

石油烃 Cu Pb Zn Cd Hg As Cr

1 长体蛇鲻 6.4 0.3 0.21 4.3 0.012 0.039 2.8 0.09

4 虎斑乌贼 8.2 2.8 0.12 13.3 0.046 0.057 4.7 0.06

6 日本金线鱼 9.7 0.5 0.26 4.1 0.012 0.036 2.0 0.06

8 长吻丝鲹 5.7 0.3 0.21 4.1 0.006 0.040 2.5 0.07

9 长棘银鲈 4.1 0.2 0.08 6.6 0.022 0.040 1.3 0.07

10 灰鲳 8.1 0.2 0.34 4.7 0.047 0.016 2.2 0.04

11 棕斑兔头鲀 3.8 0.2 0.21 5.3 0.030 0.032 1.7 0.06

14 海鳗 3.0 0.2 0.28 5.7 0.028 0.045 2.9 0.05

15 黑边布氏鲾 3.8 1.3 0.12 2.1 0.028 0.031 2.7 0.08

16 墨吉对虾 8.5 3.9 0.35 14.6 0.109 0.073 4.8 0.04

17 长圆银鲈 9.2 0.2 0.18 6.4 0.018 0.016 2.0 0.06

18 游鳍叶鯵 4.7 0.2 0.12 6.0 0.019 0.024 0.9 0.03

20 猛虾蛄 6.5 2.4 0.21 4.7 0.040 0.041 3.5 0.02

22 拟穴青蟹 10.1 4.8 0.27 22.0 0.070 0.053 2.8 0.02

24 远洋梭子蟹 12.5 5.7 0.26 14.3 0.070 0.053 2.4 0.06

26 大头银姑鱼 8.5 0.3 0.04 3.5 0.030 0.020 1.6 0.04

27 斑鰶 11.3 0.4 0.05 6.0 0.008 0.042 2.7 0.06

最小值 3.0 0.2 0.04 2.1 0.006 0.016 0.9 0.02

最大值 12.5 5.7 0.35 22.0 0.109 0.073 4.8 0.09

平均值 7.3 1.4 0.19 7.5 0.035 0.039 2.6 0.05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等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表3.2-71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含量标准指数

站位 类型 石油烃 Cu Pb Zn Cd Hg As Cr

1 长体蛇鲻 0.32 0.02 0.110.11 0.020.130.56 0.06

4 虎斑乌贼 0.41 0.03 0.010.05 0.010.190.47 0.01

6 日本金线鱼 0.49 0.03 0.130.10 0.020.120.40 0.04

8 长吻丝鲹 0.29 0.02 0.110.10 0.010.130.50 0.05

9 长棘银鲈 0.21 0.01 0.040.17 0.040.130.26 0.05

10 灰鲳 0.41 0.01 0.170.12 0.080.050.44 0.03

11 棕斑兔头鲀 0.19 0.01 0.110.13 0.050.110.34 0.04

14 海鳗 0.15 0.01 0.140.14 0.050.150.58 0.03

15 黑边布氏鲾 0.19 0.07 0.060.05 0.050.100.54 0.05

16 墨吉对虾 0.43 0.04 0.180.10 0.050.370.60 0.03

17 长圆银鲈 0.46 0.01 0.090.16 0.030.050.40 0.04

18 游鳍叶鯵 0.24 0.01 0.060.15 0.030.080.18 0.02

20 猛虾蛄 0.33 0.02 0.110.03 0.020.210.44 0.01

22 拟穴青蟹 0.51 0.05 0.140.15 0.040.270.35 0.01

24 远洋梭子蟹 0.63 0.06 0.130.10 0.040.270.30 0.04

26 大头银姑鱼 0.43 0.02 0.020.09 0.050.070.32 0.03

27 斑鰶 0.57 0.02 0.030.15 0.010.140.54 0.04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等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3.2.4.2 神冲村近岸海域海洋生物体质量

由于目前海南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小,通 (略) 调查获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已不能满足生物质量样品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次生物质量样品的主要来自于游泳动物。通过渔 (略) 调查方式,在设定的大型底栖生物站位上获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鱼类、*壳类和软体类的本地经济种类、本地常见和优势种类。

调查海域布设了8个生物质量监测站位,调查项目附近海域的鱼类(短吻鲾、黑鳍叶鲹、真鲷、鹿斑鲾、大头银姑鱼、灰鲳、大鳞舌鳎)。
















表3.2-72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元素含量

站位 样品类型 石油烃(×10-6) 铜(×10-6) 铅(×10-6) 总汞(×10-6) 砷(×10-6) 锌(×10-6) 镉(×10-6) 铬(×10-6)

DZ02 短吻鲾 8.5 0.20.110.0932.39.40.0130.42

DZ03 黑鳍叶鲹 7.8 0.40.060.0511.45.70.0210.47

DZ04 真鲷 6.5 0.30.240.0511.57.00.0170.56

DZ06 鹿斑鲾 6.6 0.40.070.0672.010.60.0120.72

DZ08 大头银姑鱼 5.0 0.30.100.1251.63.60.0100.70

DZ11 灰鲳 7.2 0.30.120.0301.73.50.0240.77

DZ12 短吻鲾 7.0 0.30.060.0541.98.30.0210.18

DZ13 大鳞舌鳎 4.9 0.30.110.0362.04.00.0110.14

鱼类 最小值 4.9 0.2 0.06 0.030 1.4 3.5 0.0100.14

最大值 8.5 0.4 0.24 0.125 2.3 10.6 0.024 0.77

平均值 6.70.30.11 0.0631.8 6.50.0160.50


表3.2-73 生物体样品中总石油烃、重金属含量标准指数

站位 样品类型 石油烃 铜 铅 总汞 砷 锌 镉 铬

DZ02 短吻鲾 0.43 0.01 0.06 0.31 0.46 0.24 0.02 0.28

DZ03 黑鳍叶鲹 0.39 0.02 0.03 0.17 0.28 0.14 0.04 0.31

DZ04 真鲷 0.33 0.02 0.12 0.17 0.30 0.18 0.03 0.37

DZ06 鹿斑鲾 0.33 0.02 0.04 0.22 0.40 0.27 0.02 0.48

DZ08 大头银姑鱼 0.25 0.02 0.05 0.42 0.32 0.09 0.02 0.47

DZ11 灰鲳 0.36 0.02 0.06 0.10 0.34 0.09 0.04 0.51

DZ12 短吻鲾 0.35 0.02 0.03 0.18 0.38 0.21 0.04 0.12

DZ13 大鳞舌鳎 0.25 0.02 0.06 0.12 0.40 0.10 0.02 0.09

最小值 0.25 0.01 0.03 0.1 0.28 0.09 0.02 0.09

最大值 0.43 0.02 0.12 0.42 0.46 0.27 0.04 0.51

超标率 0 0 0 0 0 0 0 0

注:样品检出率大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2量值参与统计;样品检出率小于1/2时,未检出按检出限的1/4量值参与统计。

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各站位鱼类生物样品中的石油烃、铜、铅、汞、砷、锌和镉等指标均符合《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3.2.5珊瑚礁资源现状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海南岛西北部海域珊瑚礁是南海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3月)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3月)结果和结论,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调查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15科37属102种(其中科级包含1未定类群,种级包含12种未定种),其中裸肋科种类最多,有42种,占总种类数量的41.2%。鉴定出的优势种主要有5种,按照优势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斯氏伯孔珊瑚、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柱形角孔珊瑚和团块滨珊瑚。其中斯氏伯孔珊瑚占绝对优势。

儋州各站活珊瑚覆盖率范围为0%~37.8%,平均为15.4%。儋州海域各站点间的硬珊瑚补充量分布极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为0~7.8 ind/m2,平均值为2.7 ind/m2。造礁石珊瑚死亡率1.0%,白化率0.3%。珊瑚死亡、白化和病害情况较少。

(略) 近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峨蔓镇近岸至鱼骨港附近海域,其次是海头镇的观音角近岸海域,木棠镇和光村镇沿岸(后水湾)海域种类数量相对较少。调查站位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碎石和泥较少,沙相对较多,为造礁石珊瑚的生长和新珊瑚的附着提供较大的生长空间。

依据《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项目在洋浦附近海域预设珊瑚礁生态状况调查站点 6 个、白蝶贝生态状况调查站点 8 个,环境要素调查与珊瑚礁生态状况调查同步开展。2022 年 1 月,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海口中心站)在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码头附近开展珊瑚礁分布调查发现,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码头附近也存在一定范围的珊瑚分布。本报告中引用西部*海新通道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珊瑚礁、白蝶贝调查项目的 9 个站点珊瑚礁生态状况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和引用资料的结果表明,洋浦近岸珊瑚主要分布在南滩港、洋浦港区小铲滩码头西侧和北侧一带。本次调查共鉴定出造礁石珊瑚 12 科 28 属 66 种(其中科级包含 1 未定类群,种级包含 6 种未定种),其中裸肋科种类最多,有33 种,占总种类数量的 50.0%。鉴定出的优势种主要有 5 种,按照优势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斯氏伯孔珊瑚、团块滨珊瑚、柱形角孔珊瑚、丛生盔形珊瑚、肉质扁脑珊瑚和澄黄滨珊瑚。其中斯氏伯孔珊瑚占绝对优势。

洋浦近岸区域各站活珊瑚覆盖率为 0~50.0%,平均为 18.0%。洋浦海域各站点间的硬珊瑚补充量分布极不均匀,密度变化范围为 0~7.1 ind/m2,整个调查海域单位面积内造礁石珊瑚幼体的平均数量为 1.5 ind/m2。珊瑚死亡、白化和病害情况较少,白化率为 0~5.14%,平均为 0.55%。珊瑚一年内死亡率为 0~0.30%, 平均为 0.02%。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沙和碎石较少。

3.2.6白蝶贝资源现状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结果和结论,2009年-2022年长达13年期间的调查结 (略) 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已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逐渐降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已经很难捕获到。基本说明该调查海域基本上已经不适合白蝶贝的生长繁殖。

(略) 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及海洋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已经不能满足白蝶贝对水质及栖息环境的特殊要求,故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开展的白蝶贝种苗增殖放流工作成效也不明显。

根据《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资源保护修复方案》调查结果,结合《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白蝶贝和珊瑚礁生态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以及《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珊瑚礁、红树林和白蝶贝生态影响评估报告》评估结论,进一步表明洋浦近岸海域及周边海域白蝶贝数量极为稀少,栖息密度低,常规的调查方式很难捕获到。其它珠母贝情况也类似,数量也较为稀少,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根据2009年至2022年长达13年期间的调查结果对比分析,整个洋浦海域白蝶贝生物资源已经非常稀少。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白蝶贝的出现位置主要集中在磷枪石岛附近海域、排浦镇近岸海域和临高县近岸海域三个区域。从历史数据来看,近13 年来,洋浦近岸海域并未发现过大量白蝶贝生态资源。

3.3自然资源概况

3.3.1港口航运资源

洋浦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港口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通畅,码头硬件设施齐全,而且直接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发展潜力巨大。洋浦港主要分为洋浦港区、神头港区和后水湾港区三大港区,各港区主要功能如下:

(1)洋浦港区

作为洋浦港的主体港区,主要为洋浦经济开发区服务,同时为海南省其它地区及环北部湾地区的物资中转服务,其中小铲滩作为以集装箱为主的多功能作业区,南沙滩主要作为大型船舶修理、海洋工程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2)神头港区

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依托,规划作为洋浦港发展建设大型专业深水泊位的临海工业港区和液体危险品港区。

(3)后水湾港区

作为洋浦港主体港区的后备接替港区,辟为大型集装箱和大型干散货作业区,以满足洋浦港远期港口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洋浦以油气化工、制浆造纸和保税物流为主体的产业架构已基本形成。洋浦拥有国内少有的天然深水近岸、避风良港,临海*域平缓,深水岸线约50km,可建1~*吨码头泊位80多个,具有环北部湾地区建立大型港口的最佳条件。目前,洋浦正在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功能。

3.3.2旅游资源

儋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历经11朝的文化古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最 (略) 县。儋州地处海南西北部,自然资源高度集合了海、河、湖、生态等;作为海南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丰厚,人文荟萃。从旅游资源形成时间看,兼具古代和现代,既有千年古盐田,也有现代工业的洋浦港等。从类型看不但有全国甚至国际少见的峨蔓火山海岸自然景观,也不乏以中和古镇、 (略) 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洋浦湾的滨海旅游资源有排浦金滩、干冲神头,古迹有白马涌泉等。此外,还有珊瑚、红树林等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特别是潟湖大英湾,那里渔业资源丰富,是开展休闲渔业的理想场所。随着洋浦临海工业的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商务旅游,给洋浦的滨海旅游带来新的活力。

3.3.3浅海、滩涂资源状况

(略)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地处北纬19o19′~19o52′,东经108o56′~109o46′。根据《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91年)》,儋州有海岸线长240.3km,滩涂149.3km2(*公顷)。全市沿海0~15m水深浅海面积*公顷,其中0~5m水深浅海5993公顷、0-10m水深浅海*公顷。距海岸线200m宽的潮上带面积9206公顷。其中可养面积有浅海4000公顷、滩涂3333公顷、潮上带1200公顷。浅海海底地形变化不大,坡度平缓,有珊瑚礁分布,底质为泥、砂泥、砂和岩礁。滩涂底质以泥砂和砂为主,滩涂上繁育着丰富的浅海生物资源,如:文蛤、贻贝、牡蛎、毛蚶、泥蚶和青膏蟹等。新英、海头和排浦等港湾的滩涂还生长着4668亩茂盛的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特有景观,大片红树林可阻挡风浪,保护海岸不受侵蚀。

3.3.4海洋保护区

(1)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海花岛项目所在及附近海域曾为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根据201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的批复》的意见,儋州南华(N19°37′,E109°07′)至洋浦鼻(N19°37′,E109°07′)海域附近面积约239km2被调整出该保护区,不再按自然保护区的标准进行管理。经调整后, (略) 海域内不再占用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本工程离调整后的省级白蝶贝自然保护区较远。

(2)磷枪石岛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磷枪石岛珊瑚礁保护区位于 (略) 西部沿海,包括磷枪石岛及其周围海域,其地理范围为:东经109°04′50′~109°06′31′,北纬19°40′00′~19°41′29′,面积131公顷,1992年4月由原儋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磷枪石岛及周边近海珊瑚礁及其生态环境。

(3)儋州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

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5.4公顷, (略) 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始建时间1992年4月,始建批准机关原儋县人民政府业务主 (略) 林业局,包括*域部分和海域部分。主要的保护对象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生境;保护自然岸线;保持潟湖纳潮量和口门宽度。植物群落类型以红海榄群落为主。

新英湾的红树林有真红树7科11种、半红树植物2科3种;其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群落”及“桐花树+白骨壤群落”3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前沿向海带)”向“红海榄群落”演替。主要的植物种类有红海榄、木榄、秋茄、角果木、桐花树、海莲、海漆、榄李、白骨壤、桐花树、银叶树及黄槿等。本项目距离儋州新 (略) 级自然保护区约10.9km。

引用海南 (略) 于2018年对新英湾红树林进行了调查统计,该区域分布的红树林面积共计有185.0hm2,分别由红树群落、红树+海榄雌群落和海榄雌群落3个类型组成,分别占该调查区域红树林群落面积的22.16%、12.43%和65.41%。在调查区域内记录到的真红树植物有:红树、榄李、角果木、海榄雌、海漆、蜡烛果、海榄雌7种;半红树植物有:黄槿、苦郎树2种;隶属于6科8属9种。在调查区域记录到的鸟类有:白鹭、长距滨鹬、白胸翡翠、四声杜鹃、白头鹎、家燕和岩鹭等;隶属于6科6属7种。现状照片及主要群落见图3.3-1和图3.3-2。


红树群落1

红树群落2


红树群落3

红树群落4


红树群落5

红树群落6


海榄雌群落7

海榄雌群落8


海榄雌群落9

海榄雌群落10

图3.3-1 新英湾红树林现状及主要群落照片


白鹭

长距滨鹬

图3.3-2 新英湾红树林鸟类调查照片

3.3.5渔业资源及渔业水域

(1)渔业资源

儋州濒临广阔的北部湾渔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较多,主要有红鱼、石斑鱼、海鳗、马鲛、鲳鱼、带鱼、金线鱼等优质名贵鱼类。而且,渔港码头设施已有一定基础,拥有白马井国家一级渔港及新英、海头等渔港。但是,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北部湾的渔业资源在严重衰退之中,所以应严格限制捕捞力量和合理渔具渔法,休养生息,并采取放流增殖和设置人工鱼礁等增殖措施,促其资源恢复,以利永续利用。

洋浦湾属北部湾内的一个小海湾,北部湾因沿岸有200多条河流向湾内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及北部湾水团相互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索饵、产卵、育肥的栖息场所,成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南海北部渔获率最高的海域。根据中国水 (略) 南海水产研究所历年调查,北部湾海域共记录鱼类626种类,隶属于2纲27目,其中软骨鱼类为7目16科27属42种,硬骨鱼类为20目122科344属584种。

由于过度捕捞,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明显衰退,比60年代初下降1.3倍,而1992~2006年间,渔业资源密度却较为稳定,主要原因是北部湾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湾内渔业生物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和亚热带特点,多数种类产卵期长,有的种类甚至全年均可繁殖;幼鱼生长快,性成熟早,生命周期短,种群分布范围广。因此,在资源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在近年大力实施休渔等政策,使资源有所恢复。但是,资源结构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重要种类呈现低质化和小型化趋势,经济价值高的优质种类比例大幅下降。

(2)渔业水域分布

根据农业部公告第189号《中国海洋渔业水域图》(第一批),南海中上层鱼类产卵场主要为:蓝圆鲹北部湾产卵场位于东经107°15′~109°40′,北纬20°00′~21°30′,水深40m以内海域,产卵期3~7月。该产卵场与本工程距离很远,最近距离约26km。

南海底层、近底层鱼类产卵场主要为:北部湾金线鱼产卵场、二长棘鲷产卵、红笛鲷两处产卵场、绯鲤类北部湾产卵场和长尾大眼鲷北部湾产卵场。以上产卵场距离本工程距离很远,最近距离约30km。根据历年调查所掌握的资料,各种鱼类的产卵期主要集中与2月~7月份。

3.4开发利用现状

3.4.1社会经济概况

3.4.1.1 (略)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21年, (略) 地区生产总值395.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3%,比2019年同期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2.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4%:8.1%:56.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分别下降3.3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略)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7.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0.3%。

(略) 累计接待游客858.*人次,同比增长147.0%。按出游地分,国内游客858.*人次,同比增长156.17%;入境游客44人次,同比下降94.3%;按出游时间分,过夜游客440.*人次,同比增长54.5%;一日游游客417.*人次,同比增长500.1%。实现旅游总收入65.64亿元,同比增长98.43%。

(略)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有效监测天数为364天,其中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级标准(优)天数为316天,二级标准(良)天数为48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的天数为364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 (略)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臭氧(O3)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目标。 (略)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我市5个国控断面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全年水质均值均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12个近岸海域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一类标准11个,二类标准1个,优良率100%。

3.4.1.2 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岛上,是经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 (略) 于1992年3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我国唯一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面积31km2,规划面积120km2,区内常住人口约*人。

洋浦经济开发区依托海南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及其它资源,具有海南岛最好的深水良港和发展大型临海工业的条件。其发展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港、石油化工、浆纸一体化和油气储备基地的“一港三基地”。洋浦港已建成集装箱泊位、多用途泊位、散货杂货泊位、原油泊位、成品油泊位、化工品泊位、LNG专业泊位共3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3个),年吞吐能力达*吨(集装箱*标箱),在建货运码头泊位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已落户投产的大型企业有年产*吨木浆的金海浆纸厂、年加工原油*吨的中石化洋浦炼油厂、*方成品油保税库、*吨LNG战线项目、中石化*方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根据2021年1~12月洋浦开发区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统计,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加34.2%。其中第一产业*万元,同比增加11.2%;第二产业*万元,同比增加3%;第三产业*万元,同比增加87.8%。工业总产值为*万元,同比增加29.1%;税收总额为*万元,同比增加31.5%,其中海关代征税*万元,同比减少19.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减少6.5%,其中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加13.8%;港口吞吐量为5568.*吨,同比减少1.7%,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31.*TEU,统计增加29.3%。

3.4.2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搜集的资料以及项目海区海域使用现状情况,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位置论证范围内无确权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多为 (略) 箱养殖活动,仅有两宗已确权海域开发利用活动,详见表3.4-1和图3.4-1,分别为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和儋州后 (略) 箱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表3.4-1 项目用海相邻确权用海项目信息表

用海项目 权属单位 用海类型 用海面积 用海年限

海南省环 (略) 项目儋州段工程 海南省 (略) 非透水构筑物、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 面积为0.7168公顷;长度约为1230.4m 40年

儋州后 (略) 箱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海南 (略) 开放式养殖用海 面积192.1171公顷 15年



图3.4-1 项目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图

4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4.1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

4.1.1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分析

根据《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工程海域二维潮流模型。用有限体积元方法对二维潮流运动基本方程组(如下)进行离散,得到离散方程组,从而得出流速、流向、潮位。考虑滩地随涨、落潮或淹没或露出,采用活动边界技术,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连续性。

(1)控制方程

选用一个固着于“f-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XOY平面)和静止海面重合,组成右手坐标系,Z轴向上为正,于是描述正压海洋的深度平均运动方程组为:


式中: ——从平均海平面算起的水面高度;

——水深(为从平均海平面算起的水体深度);

——科氏系数(为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地球纬度);

g = 9.81m/s2——重力加速度;

——对应于轴的流速分量;

——时间坐标;

——Chezy系数(cm1/2/sec);

——海底摩擦系数;

,——风对自由水面的剪切力在X、Y方向的分量;

式中: ——为风阻力系数;

——为空气密度;

——风速在X、Y方向的分量。

(2)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① 边界条件

在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式中,需给定两种边界条件,即闭边界条件和开边界条件。

所谓开边界条件即水域边界条件,可以给定水位、流量或调和常数。对于本次数值模拟方案,计算域外海开边界条件给定潮汐调和常数。潮汐现象可视作为许多不同周期振动的叠加,分潮振幅(H)和专用迟角(g)只与地点有关,称潮汐调和常数。从理论上讲,分潮的数目是很多的,但大部分影响不大,一般以M2、S2、K1、O1分潮最大,其值根据历史调查资料计算的调和常数和有关文献提供,并根据部分水文观测站的实测潮位结果进行调整。开边界条件由流量进行控制。

所谓闭边界条件即水*交界条件,计算域与其它水域相通的开边界上有:



计算水域与*地交界的固边界上有:


式中:为固边界法向;、和为已知值(实测或准实测或分析值)。式(2.3-6)中的为流速矢量(),其物理意义为流速矢量沿固边界的法向分量为零。

② 初始条件


式中:、和为初始时刻的已知值。

③ 活动边界处理

本模型采用干湿点判断法处理潮滩活动边界,在岸边界处,将邻近计算点的水位等值外推,根据潮滩“淹没”与“干出”过程同潮位变化的相关关系,当水深时,潮滩露出,当水深时,潮滩淹没。如果在某一时刻一节点干出,那么将此格点从有效计算域中去掉,同时,对流速做瞬时垂直壁处理,将与此水位点相邻的流速点设置为零流速;如果某个水位点判断为淹没,则将此点归入计算域。为了确保潮流方程不失去物理意义,选取一个最小水深hmin作为判断值,若,则认为格点干出。

(3)计算域 (略) 格的剖分

① 计算区域

从满足工程研究需要出发,选定计算域包括:北边界至20°15′33.156″N,西边界至108°41′24.826″E,东边界至109°34′52.446″E。

② 网格剖分

本模型采 (略) 格剖分计算域, (略) 格节点数为*个,三角形个数为*个, (略) 格节点最大间距为3000m,工程区域最小间距为8m,计算时间步长为60s,大 (略) 格剖分见图4.1-1,工程 (略) 格见图4.1-2。项目附近海域水深见图4.1-3。


图4.1-1 大范围 (略) 格



图4.1-2a 神冲村用海区域 (略) 格



图4.1-2b 南华村用海区域 (略) 格


图4.1-3 工程区域计算水深

(4)模型验证

(5)现状潮流场模拟结果

为了能反映项目工程所在海域现状流态特征,本报告给出潮汐动力较强的大潮情况下一个潮周期内项目工程用海区域涨急时刻与落急时刻局部流场分布见图4.1-13~图4.1-14。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① 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位于后水湾西部的海湾内,潮流流速相对较小,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9.7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5.2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10.8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6.6cm/s左右。

② 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位于南华村西侧附近岸段,潮流流速相对较大,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9.0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4.2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北向西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8.9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2.2cm/s左右。

(6)工程后对潮流场的影响

本项目工程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后,将导致海床地形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该区域潮流流场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分析项目工程实施后工程所在海域潮流场的变化,在报告中同样输出一个潮周期内涨急与落急流场分布图,见图4.1-15~图4.1-16。项目用海区域潮流流速流向具体表现为:

①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9.7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5.5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10.8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6.5cm/s左右。

② 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在涨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9.0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涨急最大流速在25.1cm/s左右;在落急时刻,项目附近海域潮流流向主要是自东北向西南流动,项目附近海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8.9cm/s左右,项目用海区域落急最大流速在44.0cm/s左右。

为了对比工程前后潮流场的变化,本报告给出了项目工程用海区域涨急时刻和落急时刻工程前后流速变化大小等值线图,见图4.1-17~图4.1-1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①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涨急时刻,礁群东西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南北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0.4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0.8cm/s;落急时刻,礁群东西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南北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0.4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1cm/s。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② 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涨急时刻,礁群南北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东西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1.1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0cm/s;落急时刻,礁群南北两侧以及礁群投放区域潮流流速增大,礁群东西两侧潮流流速减小,潮流流速增大幅度最大为2.1cm/s,潮流流速减小幅度最大为-1.4cm/s。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综上所述,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


图4.1-13a 神冲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3b 南华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4a 神冲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4b 南华村用海区域现状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5a 工程后神冲村用海区域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5b 工程后南华村用海区域局部涨急流场


图4.1-16a 工程后神冲村用海区域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6b 工程后南华村用海区域局部落急流场



图4.1-17a 神冲村工程前后涨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7b 南华村工程前后涨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8a 神冲村工程前后落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图4.1-18b 南华村工程前后落急时流速大小变化图


4.1.2工程前后底床冲淤变化

(1)计算公式和参数确定

为了定量地研究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项目工程周边海域的泥沙回淤情况,在完成潮流数值计算以后,对于泥沙的淤积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回淤强度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p为年淤积厚度(m);

为沉降几率,取0.67;

为水体平均悬沙含量,单位:kg/m3;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岸段平均值大约为0.010kg/m3,神冲村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岸段平均值大约为0.021kg/m3;

t为年淤积历时,单位取秒(S),一年即为*秒;

为泥沙干容重,取值为1120kg/m3;

V1,V2分别为数值计算工程前、工程后全潮平均流速,单位为m/s,全潮平均流速的取值采用流速大小绝对值的平均值;

M根据当地的流速与含沙量的关系近似取作1。

ω为泥沙沉速,悬浮泥沙沉降速度采用张瑞谨(1998)提出的泥沙沉降速度的通用公式:


其中,、分别为水、泥沙的容重;为悬浮泥沙的中值粒径;为黏滞系数,取值10-6 m2/s。

根据以上的设定和潮流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计算得到工程后项目工程所处海域泥沙每年回淤强度情况,绘制出冲淤强度等值线图(图4.1-19) (+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图4.1-19a 工程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海区冲淤图(+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图4.1-19b 工程后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附近海区冲淤图(+表示淤积,-表示冲刷)


(2)计算结果分析

由图4.1-19a可以看出,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

由图4.1-19b可以看出,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

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4.1.2 项目用海对水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及分析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投礁量小,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54空方,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121空方,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因此珊瑚增殖礁体投放过程中悬浮泥沙源强较小。由于珊瑚增殖礁投放悬浮泥沙源强较小,本报告不做悬浮泥沙扩散模型分析。且项目施工期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水质影响很小。

4.3项目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4.3.1施工期对海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分析

从水生生态角度来看,施工水域内局部区域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导致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从而使溶解氧含量降低,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妨碍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导致局部水域内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由于项目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很小,扩散范围相对很小,且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项目建设悬浮泥沙扩散对浮游生物影响很小。

(2)对浮游动物影响分析

投放礁体会产生局部浑浊,这将使阳光的透射率下降,从而使得该水域内的游泳生物迁移别处,浮游生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是妨碍其细胞分裂和生长,藻类种群的这些变化可引起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种群丰度发生改变。同时滤食性浮游动物会因为施工作业引起的水中悬浮物增加,悬浮颗粒会粘附在动物体表,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将轻度改变施工水域内的底质环境,但影响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少量活动能力强的底栖动物逃往他处,而其他底栖生物由于堵塞毛孔导致死亡,绝大多数种类诸如贝类、多毛类、线虫类等都将得以存活。

(4)对游泳生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造成水体混浊水质下降,游泳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不仅影响鱼类的存活和生长,而且由于悬浮性泥沙颗粒粘附在鱼卵的表面,会妨碍鱼卵的呼吸,阻碍与水体之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充分交换,可能导致鱼卵部分死亡和影响幼体的发育。但是总体来说,由于游泳生物尤其是成年鱼体具有一定的回避性和迁移性,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它们的影响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游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恢复。但水上施工使游泳生物被迫迁移,而迁移至新环境的物种,若适应不了新环境条件,也将遭到死亡的厄运。

珊瑚增殖礁建设区具有改善水质环境、保护及诱集鱼类、大大丰富海洋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功能。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为鱼类建设良好的“窝巢”,同时它还具有“海洋森林”的作用,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通过投放珊瑚增殖礁,可使海流流向、流速改变,珊瑚增殖礁迎流附近产生上升流,把底层营养物质随海流传送到上层次的水体,改善渔场的营养物质;珊瑚增殖礁表面还能附着大量的附着性海洋生物,每到繁殖季节,这些生物排出相当于体重10%的卵子,而这些卵子又是浮游幼体、稚鱼最好的高蛋白饵料;此外,栖息生活在附近海域的鱼、虾类利用人工鱼礁作为隐蔽场,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损 (略) 违规作业。

(5)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分析

投放人工礁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殖资源。要增殖资源就是要建造鱼卵附着礁体和幼鱼保护礁体。众所周知,大部分动物都有保护幼仔的本能,但大多数鱼类却没有这种本能。由于没有亲鱼的保护,所以鱼卵、稚、幼鱼都成为自身或其它鱼类的饵料生物,死亡率甚高。据日本专门研究鱼类繁殖的专家指出,一条鱼产出成百万个卵,只有几千个能孵化出幼鱼,这几千条幼鱼中只有十多条能熬青春期,最后能达到成鱼,又能繁殖下一代的最多只有2~3条。由此可见,用人工的方式来保护幼鱼是多么的重要。幼鱼保护礁体为混凝土构件,外墙开多个小孔以便幼鱼出入,礁体内有隔墙也开小孔,有利于幼鱼的躲藏,既躲敌害也躲风浪,幼鱼的游泳能力很弱,一场大风过后往往能看到大批幼鱼被冲上沙滩而死亡。礁体可让它们躲避大浪。此外礁体间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可供幼鱼摄食,促使它们快速成长。人工礁体能保护更多幼鱼成长为成鱼,从而使资源恢复增长。

4.2.2营运期对海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

4.3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

4.3.1占用海洋空间资源分析

根据项目宗海图,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239公顷,即占用海洋空间资源为1.239公顷。

4.3.2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估算

根据本项目性质、规模及施工组织等方面的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珊瑚增殖礁投放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导致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鱼卵仔鱼的影响导致的间接损失。项目拟投放珊瑚增殖礁单体8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400个(空方量0.135m3、直径800mm),半球形珊瑚礁400个(空方量0.302m3、直径800mm)。由于投放的珊瑚增殖礁空方量及占地面积很小,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估算不计。

4.4项目用海风险分析

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分析其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提出减少风险的事故应急措施,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以期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公害的目的。

4.4.1用海风险界定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海项目自身引起的突发或缓发事件导致对海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危害,发生于施工期居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对海域使用项目造成的危害,发生于营运期居多。

具体来说,本项目用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海区域可能遭受热带气旋、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工程造成的损坏;(2)人为事故风险;(3)溢油事故风险。

4.4.2典型风险分析预测

4.4.2.1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由工程项目直接引发的对周边自然环境灾害可能性较小,而外部的自然环境灾害可能对工程主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该工程直接造成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浪、海啸、地震等。

(1)热带气旋灾害风险分析

本海域是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海区之一,影响本海域的热带气旋有两类,一类是来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另一类是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以下简称南海台风)。表4.4-1是1985~2014年影响儋州的台风,统计标准为过程中儋州出现最大风速超过10m/s或过程中日最大降水量超过40mm,且热带气旋等级为台风及其以上。1985~2014年影响儋州的台风共有23个,其中超强台风2个,强台风5个,且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都是从2008年之后发生的。

(略) 位于海南岛西偏北方,与一般台风来向相背,所以该区域没有台风直接登*影响。台风影响主要来自于登*海南岛、雷州半岛或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而登*台风或进入北部湾的台风已经减弱,所以该区域受到台风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热带气旋影响期间,会伴随强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据统计,中心风力十级的强热带风暴会使海上产生6m以上的巨浪和沿岸造成80cm的风暴潮。因此,项目建设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是施工过程中遭受台风,引起强风、暴雨、风暴潮和巨浪袭击,从而造成桥梁损害。

(2)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风暴潮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本海域位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该区域的风暴潮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所引起。1956年~2011年9月,共有95个热带气旋在东方站沿岸引发风暴潮,统计结果见表4.4-2。

表4.4-1 1965年~2014年登*或影响东方站的热带气旋单位:个


表4.4-2 东方站风暴潮增水情况(1956年~2011年9月)

增水幅度(m) 百分比 热带气旋个数

0.30.5 72.6% 69

0.51.0 25.3% 24

1.02.0 2.1% 2

从表4.4-2的统计结果来看,东方站的台风暴潮增水幅度多在1.0m以下。主要集中在0.30m~0.50m,占总数的72.6%,增水0.50m~1.00m的热带气旋有24个,占25.3%;有2个热带气旋引起的增水超过1m,增水分别为1.08m和1.14m,是由8303号台风和8521号台风造成的。其中6720、7126、0715号台风风暴增水导致潮位超当地警戒水位。

风暴增水大小与台风强度、台风中心位置以及 (略) 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略) 海岸线为南北走向,在偏西、西北大风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该海域风暴增水,因而由E~W向移动的热带气旋最易导致东方海域增水,该 (略) 径的热带气旋增水往往是双峰型甚至是三峰型增水,即一个热带气旋有两(多)次明显的增水过程,第一次是热带气旋穿过海南岛接近时,第二次是热带气旋靠近中南半岛即将在越南再次登*时,而且第二次增水一般比第一次大。0518号台风是一次典型的双峰型台风增水,图4.4-1是051 (略) 径图。

0518号台风是近50年来对海南岛影响最为严重的台风。0518号台风对海南岛的影响发生在2005年9月25日至27日,该台风导致海南沿岸一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水,各站增水见表4.4-3。东方站为典型的双峰增水过程,见图4.4-2,从24日开始,增水值逐步上升,到26日4时,达到第一次增水的峰值0.60m,其后增水幅度逐渐减小,26日16时开始减水,到27日9时减水后增水值迅速攀升,在10小时内增水达到本次过程的最大增水0.66m。本次台风影响过程中最高潮位2.17m(85高程),接近当地警戒潮位。


图4.4-1 0518号 (略) 径图


图4.4-2 0518号台风过程东方站增水过程曲线(9月23日0时~28日3时)


表4.4-3 0518号台风海南各海洋站最大增水情况

海洋站 最大增水(m) 最大增水发生时间

秀英 1.26 2005年9月26日0时

清澜 1.52 2005年9月26日03时

三亚 0.76 2005年9月26日13时

东方 0.66 2005年9月27日16时

2014年7~9月,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1415号台风“海鸥”接踵而至,在海南岛沿岸造成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叠加天文潮,在海南岛东北部到北部造成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特别是1415号台风“海鸥”登*海南时恰逢天文大潮,并接近高潮,当时天文潮2.32m,同时台风“海鸥”产生最大增水达2.05m,两者相遇产生历史最高潮水位达4.37m,超过警戒水位1.47m, (略) 1948年以来最高潮水位。

表4.4-4 1409号“威马逊”和1415号台风“海鸥”风暴增水对比 (单位:cm)

2018年,有9个台风进入南海或在南海生成,其中,180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艾云尼”和1809号台风(热带风暴级)“山神”登*海南岛,在海南岛沿岸引发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但均未超当地蓝色警戒潮位。180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艾云尼”先后在湛江、海口、阳江3次登*。据验潮站资料显示,台风影响期间,海口秀英验潮站最大增水为38厘米,最高潮位为133厘米;文昌清澜验潮站最大增水为25厘米,最高潮位为129厘米。1809号台风(热带风暴级)“山神”在万宁登*。据验潮站资料显示,台风影响期间,琼海博鳌验潮站最大增水为64厘米,最高潮位为150厘米;三亚验潮站最大增水为60厘米,最高潮位为159厘米。

据统计,海南省风暴潮灾害损失平均每年1.44亿元,而2014年风暴潮灾害损失超过多年平均值两倍多。造成海南岛风暴潮的多是进入南海西行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或是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移向海南岛所致。由于 (略) 径及其影响强度的多变性,以及海南岛沿岸地形的多样性,形成海南岛北部增水最强,东部次之,南部再次之,西部最弱的地理分布特征。

项目所在海域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海域,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少,不易形成增水,但热带气旋带来的风暴潮破坏力大,仍有可能造成施工期工程设施的损坏,进而引发环境损害事故。为防患于未然,工程施工期间,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台风期间进行施工作业,同时在建设期间,业主单位需制定和采取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以抵御热带气旋和台风,降低风暴潮可能带来的危害。

(3)台风浪

工程海域极端波浪多为台风引起, (略) 径主要分为三类:①从E至W走向,台风中心穿越海南岛南部。此类台风多属西太平洋台风,台风强度最大,一般在琼州海峡产生最大的浪高。②从SE至NW走向,台风中心穿越海南岛北部或雷州半岛。此类台风多属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此路径台风在琼州海峡产生持续E方向的大风,台风大浪持续时间较长。③从S至N走向。此类台风属南海台风,强度稍弱,在琼州海峡产生波浪多属涌浪性质。

对东方站台风产生的波浪进行统计,H1/10大于3.0m出现9次。从东方站海域波浪统计资料来看,秋、冬大风所产生的浪高不及台风浪高,台风浪是东方站海域最主要的灾害性海浪。例如1971年7126号超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60m/s),于1971年10月8日22时在海南崖县登*时,移速较慢,导致整个北部湾出现7级大风,东方站从10月8日14时至8日20时,实测风速为18m/s~23m/s,风向偏北,东方站10月8日17时记录到最大的H1/10为5.3m,对应周期为5.6s,H1/100为6.0m,波向NNW。

类似的台风海浪如1996年的9618号台风。9618号台风9月20日08时在广东徐闻登*后进入北部湾,台风强度基本维持在30m/s,9月21日14时,东方站实测最大风速32.0m/s,风向西南,东方站记录到最大的H1/10为4.1m,对应周期为6.0s,H1/100为4.5m,波向SW。7126和961 (略) 径见图4.4-3和图4.4-4。


图4.4-3 712 (略) 径图 图4.4-4 961 (略) 径图


4.4.2.2人为事故风险

项目建设期间将有一定数量船只进出项目周边海域,尤其是大雾天气期间,有可能发生船只碰撞事故,应做好防范并采取应急措施。尽量避免天气不好时出海作业活动,出海船只应遵循船只安全生产准则,将发生碰撞的概率降至最低,在作业过程中,建议每位工作人员都穿上救生衣,避免因意外落水对人员安全造成影响。同时重视对船员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提高船员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和责任心,增强对潜在事故风险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应变能力,避免人为因素,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与危害。

4.4.2.3溢油事故

(1)溢油源项分析

根据本项目工程的施工设计,本项目施工船舶最大吨位为2000吨,船舶在施工或者停靠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者碰撞导致溢油事件发生,可能会导致船舶污染事故。在本模型计算中,根据《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JT/T1143-2017)中的规定,2000吨级施工船舶对应的操作性船舶污染事故溢油量对应大约为24吨,因此,模型计算的溢油量定为24吨。

本项目报告对项目工程施工或者停靠过程可能发生的溢油事故进行模拟,溢油点选取两个,分别位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和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溢油泄漏源强按24吨考虑,油品为燃料油。假设施工船舶燃油仓中24吨柴油在2小时内全部溢出,则溢油强度为Q=*kg/2/3600s=3.33kg/s。为方便预测计算,假设一个油粒子代表24kg的油料。也即由1000个油粒子代表*kg溢油量。由于溢油发生在不同地点时扩散范围差异较大,每个油粒子代表的溢油油膜面积和影响范围跟溢油点、溢油发生时间(涨潮、落潮)、风速、流速、波浪等因素有关,所以,每个油粒子代表的溢油油膜面积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值。溢油模拟的情况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具体的油膜范围受多种环境影响因子控制。

不可溶泄漏物多为油状液体,密度比水轻,在空气的蒸发或挥发以及在水中溶解性都很小。因此,当石油类物质溢散到水层表面时,就会发生各种变化,产生各种现象,反映出溢油的特征。首先发生的变化是快速扩散,同时产生挥发现象,挥发速度的快慢决定于石油的性质、天气状况和地形位置。溢油在自然界还可发生各种反应,如氧化反映、乳化作用、溶解作用、微生物降解等。各种反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现象和反应会造成溢油性质的改变,或者影响到水面除油的方法。因此,不可溶泄漏物溢出到海面以后,存在以下几种运动形态:

??扩展 由于油品比水轻,将漂浮于水面。在初期阶段由于受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水面上向四周散开,范围越扩越大。这个过程称为油的扩展。

??漂移 是指油膜在海流、风、波浪、潮汐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漂移。

??分散 油品在海面形成油膜以后,受到破碎波的作用使一部分油品以油滴形式进入水中形成分散油。一部分油滴重新上升到水面,也有部分油滴从海面逸出而挥发到大气中。

??乳化 由于机械动力,如涡旋、破碎浪花、湍流等因素,使油品和水激烈混合,形成油包水乳化物和水包油乳化物。

??吸附沉淀 部分油品粘附在海水中的悬浮颗粒上,并随之沉到海底。

??生物降解 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油品有降解作用。

油品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受到各种环境条件(温度、盐度、风、波浪、悬浮物、地理位置和本身的化学组成等)的影响,每一次事故溢出物的归宿也不尽相同。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乳化、吸附沉淀和生物降解等。

溢油在水体中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过程:在平流作用下的整体位移和在剪流与湍流作用下的扩散。溢油自身的表面扩展过程持续时间很短,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平流输运和湍流扩散。平流和湍流两种运动模式同时存在,通常称为“平流—扩散”问题。以往多数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各种类型的平流扩散方程的数值求解,这类数值方法的困难在于数值扩散问题,即数值离散引进的一种与物理扩散无关的伪扩散效应,可能存在数值扩散完全掩盖物理扩散的现象,使所得到的数值结果完全失真,不能描述真实的物理过程。

本次模拟采用“油粒子”方法来模拟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形成,即把溢油分成许多离散的小油滴(或小斑块)来模拟溢油在水体中的输运扩散过程。采用“粒子—扩散”概念的方法可以真实地重现许多实际观测到的溢油扩散特征。例如潮流和风将油膜拉长,波浪导致油膜的破裂等特征。

“粒子扩散”的概念,是把浓度场模拟为由大量的粒子组成的“云团”,其个每一个粒子携带一定数据的示踪物质,采用拉格朗日法模拟油粒子在特定的流场条件下发生平移和位移的过程。再迭加油粒子在湍流场中的随机运动,即采用同时考虑到平流和湍流的扩散模式。

(2)溢油粒子漂移模型

本报告采用溢油粒子漂移模型进行预测。

油粒子模式为:假设油膜由油粒子为代表,所有油粒子在海流和风作用下作拉格朗日运动,某一油粒子其运动遵循下列运动方程控制:

原坐标为(X0,Y0)油粒子在时间后漂移到坐标(X,Y)则





和分布是坐标(Xi,Yi)的海流东、北分量;、为风速东、北分量,为风对油膜拖曳系数,采用ECOMSI公式,R为随机扩散位移,同流速、流向、时间有关。

跟踪每一油粒子(X,Y)的位置,统计油粒 (略) 格面积,可得油膜在各区域的面积。

(3)风险组合

在本报告中分别对大潮涨潮期和落潮期发生溢油泄漏事故的情况进行计算,并选取常风向下的平均风情况进行预测分析;项目工程所处海域的常风向主要是夏季的SW向风和冬季的ENE向风。所以在溢油模拟中,考虑这夏季常风向SW向和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情况的溢油情况。组合情况如表4.4-5。

表4.4-5 预测风险组合

序号 溢油位置 溢油时刻 风向 风速(m/s)

常风向 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 大潮涨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落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涨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大潮落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常风向 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中央区域 大潮涨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落急 SW 夏季平均风速4.0

大潮涨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大潮落急 ENE 冬季平均风速3.9


(4)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预测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4种风险组合条件下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轨迹及其扩散范围见图4.4-5和图4.4-8(溢油轨迹旁边数字表示发生溢油后到达所在位置的时间,小时),各风况下的油膜的扫海面积、抵达敏感区时间、抵达敏感区时溢油残留量和影响岸线长度情况见表4.4-6~表4.4-7。

从计算结果可见,不同组合情况下油膜漂移轨迹有差异,油膜漂移主要取决于风况与潮流的共同作用。

从图4.4-5和图4.4-6以及表4.4-6中可以看出,在夏季平均风速(4.0m/s)SW风向下,涨潮和落潮时油 (略) 径具体如下: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8小时后油膜向东偏北漂移, 大约12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 大约18小时后油膜向西漂移,随后油膜在附近海域反复漂移,大约32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大约39小时后油膜漂移出本模型计算区域,39小时内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东北向22.1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北偏西漂移,大约5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8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0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北漂移,大约17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偏北漂移,大约28小时后油膜向西漂移,大约42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51小时后油膜漂移出本模型计算区域,51小时内向西北最远扩散距离为西北向8.7km,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东北向26.2km;

从图4.4-7和图4.4-8以及表4.4-7中可以看出,在冬季平均风速(3.9m/s)ENE风向下,涨潮和落潮时油 (略) 径具体如下: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2小时后油膜抵达项目工程西南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0.3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西漂移,大约2小时后油膜抵达项目工程西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0.3km。


图4.4-5 夏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神冲村岸段)


图4.4-6 夏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神冲村岸段)



图4.4-7 冬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神冲村岸段)

图4.4-8冬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神冲村岸段)

表4.4-6 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扩散出计算域(39h) 扩散出计算域(51h)

溢油残留量 0.408t(39h) 0.072t(51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 /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325 0.0429 0.0300 0.0245

2 0.0653 0.1351 0.0737 0.1266

3 0.1029 0.3188 0.1142 0.3497

4 0.1288 0.4629 0.1589 0.6372

5 0.1555 0.5720 0.1897 0.9001

6 0.1873 0.8000 0.2566 1.2614

7 0.2125 1.0423 0.2917 1.5888

8 0.2642 1.3257 0.3564 1.8960

9 0.2527 1.8316 0.4608 2.1420

10 0.2537 2.2819 0.5056 2.5973

11 0.2854 2.8718 0.5674 3.0433

12 0.3006 3.4457 0.6397 3.4506

18 0.5850 7.3270 1.3204 5.2458

24 1.1195 7.8985 1.6401 19.0764

36 1.6975 14.8143 2.1862 30.4608

39 1.7972 24.5606 2.2377 33.7809

48 / / 2.4146 50.3227

51 / / 2.5595 54.4578


表4.4-7 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项目工程西南侧海岸(2h) 项目工程西侧海岸(2h)

溢油残留量 19.296t(2h) 19.680t(22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0.3 0.3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0.5 0.0161 0.0199 0.0149 0.0147

1.0 0.0327 0.0482 0.0296 0.0551

1.5 0.0293 0.0809 0.0288 0.0736

2.0 0.0049 0.0818 0.0074 0.0798


(5)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预测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4种风险组合条件下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轨迹及其扩散范围见图4.4-9~图4.4-12(溢油轨迹旁边数字表示发生溢油后到达所在位置的时间,小时),各风况下的油膜的扫海面积、抵达敏感区时间、抵达敏感区时溢油残留量和影响岸线长度情况见表4.4-8~表4.4-9。

从计算结果可见,不同组合情况下油膜漂移轨迹有差异,油膜漂移主要取决于风况与潮流的共同作用。

从图4.4-9和图4.4-10以及表4.4-8中可以看出,在夏季平均风速(4.0m/s)SW风向下,涨潮时和落潮时发生溢油时,油膜最终都是向项目东北侧扩散,扩散到洋浦西南侧海岸。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5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21小时后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大约38小时后油膜抵达洋浦鼻南侧和西侧沿岸海,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2.1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西南漂移,大概5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23小时后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29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36小时后油膜抵达大铲礁海域,部分油膜抵岸,大约41小时后部分油膜继续向东北漂移,大约48小时后油膜向南偏西漂移,大约52小时后油膜向北偏东漂移,大约68小时后油膜抵达海南炼化码头南侧沿岸海岸,受影响的岸线长度达9.2km。

从图4.4-11和图4.4-12以及表4.4-9中可以看出,在冬季平均风速(3.9m/s)ENE风向下,涨潮时和落潮时发生溢油时,油膜最终都是向项目西南侧扩散。溢油发生于涨潮时,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12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22小时后油膜又向北偏西漂移,大约36小时后油膜又向西南漂移,大约46油膜又向东北漂移,如此反复,72小时内向东北最远扩散距离为2.8km,向西南最远扩散距离为25.6km;溢油发生于落潮时,油膜向南偏西漂移,大概8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21小时后油膜油膜向西南漂移,大约33小时后油膜向东北漂移,大约45小时后油膜油膜向西南漂移,如此反复,72小时内向西南最远扩散距离为25.8km。


图4.4-9 夏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0 夏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SW,平均风速4.0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1 冬季涨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南华村岸段)



图4.4-12 冬季落潮时 (略) 径及扩散范围(ENE,平均风速3.9m/s)

(南华村岸段)

表4.4-8 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洋浦鼻南侧和西侧沿岸海岸(38h) 大铲礁沿岸海岸(36h)

海南炼化码头南侧沿岸海岸(68h)

溢油残留量 0.624t(38h) 0.696t(36h)

0.024t(68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2.1 9.2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298 0.0448 0.0333 0.0753

2 0.0544 0.1531 0.0632 0.1941

3 0.1079 0.2890 0.1048 0.4126

4 0.1301 0.4546 0.1677 0.6673

5 0.1719 0.7576 0.1867 0.7491

6 0.1825 1.0303 0.2413 0.8797

12 0.6346 4.4526 0.5721 4.6831

24 0.8781 9.8045 1.4463 15.3367

36 1.4243 24.7163 2.0323 23.7939

38 1.0820 26.5230 2.5773 27.3198

48 / / 4.6400 46.0905

68 / / 6.9064 77.1878



表6-5 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溢油油膜漂移扩散影响及其扩散范围(km2)

涨急 落急

抵达敏感目标/抵岸时间 / /

溢油残留量 2.688t(24h)

0.288t(48h)

0.024t(72h) 2.952t(24h)

0.312t(48h)

0.024t(72h)

影响的岸线长度(km) / /

溢油后时间(h)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瞬时面积 扫海面积

1 0.0315 0.0486 0.0322 0.0606

2 0.0701 0.1208 0.0701 0.1188

3 0.0902 0.1365 0.1029 0.2018

4 0.1278 0.1435 0.1446 0.5009

5 0.1539 0.2244 0.2052 0.8215

6 0.1886 0.2615 0.2461 1.0546

12 0.5343 1.6625 0.5412 2.7659

24 1.2390 10.4300 1.1619 8.3881

36 1.8225 18.6499 1.6539 22.2833

48 2.5773 34.6849 2.4238 30.0924

72 3.5280 62.1603 2.6634 56.4898


(5)风险分析

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漂流轨迹和扫海面积可以看出,在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发生溢油,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主要从邻昌岛南侧和东侧向东北漂移,对项目工程东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落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主要从邻昌岛西侧和北侧向东北漂移,对干项目工程西北侧海域和邻昌岛东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在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涨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会对项目西南侧海域海岸产生不利影响;落潮时发生溢油,油膜会对项目西侧海域海岸产生不利影响。

从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溢油漂流轨迹和扫海面积可以看出,在夏季常风向SW向平均风下发生溢油,油膜主要对项目工程东北侧海域和洋浦西南侧沿岸海岸产生不利影响。在冬季常风向ENE向平均风下,油膜主要对项目西南侧海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发生溢油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溢油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控制和减轻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扩散的最合理时间是在溢油发生后2小时内采用必要的消油或围油措施防止油膜范围扩大。

5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5.1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

根据项目用海资源影响分析内容,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一方面是项目施工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用海对项目毗邻的用海活动的影响。

(1)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型为球盔型,空方量为54空方,神冲村近岸海域拟投放的珊瑚增殖礁型为半球形,空方量为120.8空方,珊瑚增殖礁礁体较小,重量较轻,项目施工期产生悬浮泥沙量较小,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较小。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视悬浮物扩散情况,在施工区域周围的混水区投放设置防污帘,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悬浮物扩散范围,缩短影响时间。此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时间是短暂的,这种影响一旦施工完毕,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就结束。

(2)对当地村民(渔民)捕捞、养殖活动的影响分析

① 对南华村项目周边用海活动的影响

南华村项目周边没有其他用海活动,本报告不做分析。

② 对神冲村项目周边用海活动的影响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增殖礁投礁区附近分布较 (略) 箱养殖活动。距 (略) 箱养殖30m,施工期珊瑚增殖礁投放产生的悬浮泥沙对周边养殖区有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施工,并在施工混水区投放设置防污帘,控制悬浮泥沙扩散范围。此外,项目施工将占用一定的海域空间,增加了项目区海域的通航密度。由于 (略) 箱布放无序, (略) 箱的概率增加,且当地渔业生产者船只较多,没有 (略) 线,施工船舶容易与当地渔船发生碰撞事故。用海申请单位应加强作业船只管理,避免船只发生碰撞导致溢油等意外事件。

(3)对预制场、出运码头的影响

本工程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拟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预制场及码头。而预制场目前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出运码头位于临时场地西北侧,码头与预制场之间距离约40m,出运码头至南华村段项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25km至神冲村段项目投放区海上运输距离约55km。预制场现状见照片2.3-1和2.3-2。

项目预制场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场地,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协商,明确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项目所使用的出运码头属于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而本项目输运珊瑚增殖礁的施工船属于商用船,因此,项目建设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和协商,获得许可,以保证项目施工船舶的正常输运。

5.2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 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1 南华村段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表5.2-1 儋州段利益相关者关系界定表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有影响


5.2.1.1 神冲村段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捕捞渔民、网箱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表5.2-2 儋州段利益相关者关系界定表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当地捕捞渔民 船只影响 / 有影响

(略) 箱养殖业主 污染物扩散、船只影响 / 有影响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有影响

5.2.2 利益协调责任部门界定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礁依靠输运船拟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项目投礁区。本项目所采用的输运船只属于商用船,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主要是用于渔业船舶靠泊。因此,建议项目业主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在获得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后,再开展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件的出运作业。项目为海上施工,项目建设期间应向海事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划定施工范围,禁止渔船进入施工水域。因此,应将海事管理部门列为利益协调责任部门。




表5.2-3 项目利益协调责任单位

协调责任单位 需要协调的内容 责任人 影响程度

(略) 农业农村局 项目施工出运码头使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 用海申请单位 需获得许可

海事管理部门 水上水下施工许可、船舶靠泊、航行通航安全 用海申请单位 涉及项目安全用海

5.3相关利益协调分析

5.3.1 南华村段利益相关协调分析

5.3.1.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拟使用的预制场 (略) 峨蔓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预制人工鱼礁场地,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因此,建议本项目业主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进行协商,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明确并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表5.3-1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利益协调方案

利益相关者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人工鱼礁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1)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

(2)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 按照签订协议要求,合理使用预制场地,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5.3.2 神冲村段利益相关协调分析

5.3.2.1 与当地捕捞渔民、养殖业主的协调分析

网箱布放无序,船只随意航行,容易引发船舶碰撞事故。当地渔业生产者船只较多,没有 (略) 线,当大雾天气或海上能见度较低时,容易发生船舶碰撞事故。用海申请单位应加强作业船只管理,避免船只发生碰撞导致溢油等意外事件。

5.3.2.2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

神冲村段项目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的协调分析同南华村段相同。









表5.3-2 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利益关系表

利益相关者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当地捕捞渔民 影响渔船通航和作业 用海申请单位 (1)设置防污帘,减少悬浮物和其他污染物扩散。(2)制定合 (略) 线,航行过程中主动避让,减少与船只相互碰撞的几率。

(3)用海申请单位应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

减少泥沙扩散污染。用海申请单位应合理 (略) 线,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

当地养殖业主 施工期悬浮泥沙对养殖基地水质的影响、 (略) 具的影响 用海申请单位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使用其项目预制场地。 用海申请单位 (1)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

(2)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 按照签订协议要求,合理使用预制场地,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5.3.3 与利益协调责任部门的利益协调分析

5.3.3.1 (略) 农业农村局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礁依靠输运船拟通过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出运至项目投礁区。本项目所采用的输运船只属于商用船,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主要是用于渔业船舶靠泊。因此,建议项目业主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在获得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后,再开展项目珊瑚增殖礁预制件的出运作业。

表5.3-3 (略) 农业农村局的协调分析

利益协调部门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略) 农业农村局 使用白马井中心渔港的码头 用海申请单位 用海申请单 (略) 农业农村局申请、协商,获取项目输运船的出运、靠泊的许可。

取得项目输运船舶的输运、靠泊的许可。

5.3.3.2 与海事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处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出运码头为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距离南华村项目投礁区 km,距离神冲村项目投礁区 km,出运码头距离项目两个投礁区距离较远,项目施工期间的施工船舶输运、停留、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船舶通航产生影响,造成通航安全风险。

因此,建议业主单位在施工期间,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另外施工前,需制定好施工船舶 (略) ,统一调配,指定锚泊点和作业区,严格加强对施工期的各方船舶的监管,避免事故发生。同时需要海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通航秩序制度,保证通航安全。

表5.3-4 与海事管理部门的协调分析

利益协调部门 影响内容 责任人 协调方案 协调结果要求

海事管理部门 (1)水上水下施工许可

(2)船舶靠泊、航行通航安全 用海申请单位 (1)用海申请单位在施工前应提前向海事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

(2)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按照规定办理水上水下施工许可。按照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


5.4项目用海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5.4.1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毗邻用海区内没有国防设施和军事活动区,没有涉及到军事用海,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5.4.2对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没有涉及到领海基点,也没有涉及国家秘密,不会对国家海洋权益产生影响。

6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6.1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6.1.1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6.1.1.1 南华村段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本项目所在的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代码:A8-14)。论证范围内周边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1)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代码:A1-28);(2)洋浦港港口航运区(代码:A2-13);(3)大铲礁保留区(代码:B8-05)。项目附近的海洋功能区分布详见图6.1-1和表6.1-1。

6.1.1.2 神冲村段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本项目所在的海洋功能区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代码:A6-15)。论证范围内周边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后水湾农渔业区(代码:A1-32)。项目附近的海洋功能区分布详见图6.1-2和表6.1-2。


图6.1-1 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功能区划图



图6.1-2 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功能区划图


表6.1-1 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海域功能区划表

代码 功能区名称 地区 地理范围 功能区类型 与本项目区相对位置和最近距离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用途管制 用海方式 海域整治 重点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要求

A8-14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 (略) (略) 观音角至南华港沿岸海域。 保留区 占用 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应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修复沿岸珊瑚礁。 保护海岸沙滩地貌和沿岸珊瑚礁。 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A1-28 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 昌江县- (略) 位于珠碧江口附近海域。 农渔业区 西侧2.41km 主导用海类型为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开放式增养殖用海,主要为新港渔港、海头渔港建 (略) 箱养殖和自然增殖用海,合理规划渔业生产和避风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渔船停靠、装卸作业和避风所需海域;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适度开展休闲渔业活动。 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除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外禁止围填海,珠碧江口内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得阻碍珠碧江泄洪功能,珠碧江口外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破坏珊瑚礁资源。 合理规划增养殖规模、密度和结构,防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修复珠碧江河口内侵蚀岸段;防止航道淤浅,维持渔船停泊航行的水深条件。 保护河口水动力环境,保证珠碧江泄洪功能;保护口门外侧珊瑚礁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保护水质和底质环境;保护航道。 渔港港区执行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它海域执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A2-13 洋浦港港口航运区 (略) (略) 白马井至盐*村海域。 港口航运区 北侧3.89km 主导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和临港工业用海,合理规划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船舶停靠、装卸作业、避风和调动、通航所需海域;白马井近岸海域可适度兼顾城镇建设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 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根据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开发需要,可适度围填海,减少对水动力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加强项目用海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防淤、防污染。 保护港口水深地形条件;保护水域宽度,防止淤积;保护白蝶贝、大铲礁珊瑚礁资源及其生态系统。 港口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航道区和锚地区执行不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混排区不执行水质标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B8-05 大铲礁保留区 (略) 位于洋浦湾海域。 保留区 东侧6.17km 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保证洋浦港航道、锚地的使用功能,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保护海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表6.1-2 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区域及周边海域功能区划表

代码 功能区名称 地区 地理范围 功能区类型 与本项目区相对位置和最近距离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用途管制 用海方式 海域整治 重点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要求

A6-15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略) -临高县 (略) 后水湾至金牌港。 海洋保护区 占用 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儋州泊潮至临高美夏沿岸兼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通过科学论证后,结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可适当进行围填海;黄龙、新盈岸段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邻昌礁南侧兼顾防台锚地用海;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管理,缓冲区只可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教学实衡。

(2)神冲村段对海洋功能的利用情况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区域位于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

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用海类型为人工鱼礁用海,属于兼顾农渔业用海。项目通过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及贝类、螺类、海参底播,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海洋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

6.1.2.2 项目用海对周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1)南华村段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海洋功能的影响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区位于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论证范围内周边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洋浦港港口航运区、大铲礁保留区。项目实施对相邻海洋功能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体环境影响等。

① 对农渔业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农渔业区为海头-观音角农渔业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2.41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量少,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将不会扩散到上述农渔业区,且施工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农渔业区的影响较小。

② 对港口航运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距离洋浦港港口航运区最近距离为3.89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时,会扰动底泥产生悬浮泥沙,但项目工程量小,泥沙扩散范围有限,不会对港口航运区的水质造成影响。悬浮泥沙影响将在工程施工结束后也会随之消失,不会对港口航运区产生影响,更不会对航行水深条件及锚地泊稳条件产生影响。

从模型计算结果来看,工程珊瑚增殖礁投放后,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变化大于1cm/s的范围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对项目附近海域的潮流影响较小。因此,项目实施对洋浦深槽、航道和洋浦港水域的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的冲淤环境影响很小,对洋浦深槽和洋浦港水域基本没有影响,不会对航道稳定性产生影响。

③ 对保留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保留区为大铲礁保留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6.17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时,会扰动底泥产生悬浮泥沙,但项目工程量小,产生的悬浮泥沙量小,泥沙扩散范围有限,不会对保留区的水质造成影响。悬浮泥沙影响将在工程施工结束后也会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大铲礁保留区没有影响。

(3)神冲村段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海洋功能的影响分析

① 对农渔业区的影响分析

项目周边海域主要的农渔业区为后水湾农渔业区,与项目用海区最近距离为0.37km。项目珊瑚增殖礁投放量少,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将不会扩散到上述农渔业区,且施工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用海对农渔业区的影响较小。

6.1.3项目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6.1.3.1 南华村段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所在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代码:A8-14),项目用海与功能区划符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与用途管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用途管制要求为“无主导用海类型,维持现有用海现状,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论证明确其具体使用功能后可调整功能。”

项目在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投放珊瑚增殖礁、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和贝类等底播,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从而修复和增殖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资源。项目建设并未改变用海现状,同时有利于区域珊瑚礁资源的恢复。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用途管制要求。

(2)与用海方式控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用海方式为“应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属于人工鱼礁类透水构筑物用海。珊瑚增殖礁区建设,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项目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用海方式控制要求。

(3)与海域整治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海域整治要求为“修复沿岸珊瑚礁。”

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投放与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珊瑚增殖礁投放有助于珊瑚虫自然附着与生长,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将进一步帮助修复生态功能,促进珊瑚礁自我修复,同时,鱼类的增殖放流也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海洋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有利于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项目建设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海域整治要求。

(4)与重点保护目标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重点保护目标为“保护海岸沙滩地貌和沿岸珊瑚礁。”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及贝类、螺类、海参底播,目的是在于恢复珊瑚礁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本次珊瑚礁修复工程可减缓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退化情况,增加珊瑚礁保护修复区域内珊瑚礁数量及活力,提高珊瑚礁存活率,维持生态平衡。因此,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重点保护目标要求。

(5)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环境保护要求为“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应维持现状,经论证改变功能类型后,根据开发类型确定其水质标准。”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区域水体交换能力较强,不会对项目区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项目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施工船船用柴油,生产船可能发生泄漏含油污染物对海域造成污染。主要采取严禁船只向海域内排放含油污水,在生产船安装油水分离器,含油污水集中收集、集中排放等措施。对垃圾实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礁体在投放过程中,有少量悬浮泥沙产生,但不会对周边产生大的影响。另外,考虑到新做成的预制件珊瑚增殖礁水泥浆中部分挥发性毒性物质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预制件珊瑚增殖礁做成后先在*地上放置半个月后再运输投放至项目区。

项目业主单位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通过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管理方式后,项目用海能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用海符合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6.1.3.2 神冲村段用海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所在海洋功能区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代码:A6-15),项目用海与功能区划符合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与用途管制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用途管制要求为“主导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兼顾农渔业用海和旅游休闲娱乐用海,儋州泊潮至临高美夏沿岸兼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通过科学论证后,结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可适当进行围填海;黄龙、新盈岸段可兼顾交通运输用海;邻昌礁南侧兼顾防台锚地用海;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管理,缓冲区只可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教学实坦的海底投放人工设施以后就会产生多种海水流场。在人工设施的迎流面会出现涌升流,人工设施的两侧会造成环流和紊流,背流区则会形成涡流。研究表明,凡是具有涌升流的海域就是优良的渔场。由此可见,本项目修复海域投放的人工设施,可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建设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海域整治要求。

(4)与重点保护目标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重点保护目标为“保护白蝶贝种质资源;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底管线。”

根据收集的资料,儋州近岸海域白蝶贝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项目运营期间基本不会对白蝶贝的生长造成影响;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投放和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有利于修复、保护珊瑚礁资源。项目用海区内无海底管线,项目不会对海底管线造成影响。因此,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重点保护目标要求。

(5)与环境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环境保护要求为“执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根据2021年4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水质、沉积物及海洋生物质量现状调查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沉积物环境及生物质量总体良好,调查期间水质中的各项指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相应功能区的管制要求,生物质量中的各项指标满足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同时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均收集上岸合理处置,不排入区域海域,对区域海洋环境影响较小;项目运营珊瑚增殖礁可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用海符合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6.2 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6.2.1 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符合性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第一类鼓励类一、农林业——44、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项目用海主要建设珊瑚增殖礁,可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增殖渔业资源,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规定。

6.2.2与《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

根据《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可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功能。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南华村段珊瑚礁修复区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属于优化开发区(图6.2-1),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包括优化海洋生态系统格局: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严格控制*源污染物排海,加强直排污染源环境监测和入海排污口监管力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综合整治、海域生态修复和建设,有效保护红树林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和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神冲村段珊瑚礁修复区位于神冲村近岸海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图6.2-1),禁止开发区的开发管制要求包括:“遵循保护区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海洋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遵从保护区总体规划或保护与发展规划,规范保护区内各类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海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除 (略) 县海洋管理部门批准进行的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禁止填海造地;实验区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可有计划进行适度开发活动,用于开发利用或保护区能力建设的海上设施以透水构筑物为主,严格控制填海造地。开展整治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维护、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禁止损害保护对象、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影响海洋环境生态的用海活动。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域地貌单元,提高保护区生态功能价值。”根据《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白蝶贝自然保护区范围已调整,本项目不占用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项目位置距离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4.72km,距离较远,施工期产生的悬浮泥沙不会对保护区造成影响。本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投放和珊瑚礁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项目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不会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实施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图6.2-1 项目与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图

6.2.3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的符合性

根据《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位于观音角-白马井度假旅游区(HN061BⅡ),观音角-白马井度假旅游区位于儋州排浦镇及白马井镇寨基村以南沿海,总面积64.6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旅游、浴场、娱乐,执行二类海水水质保护目标。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位于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HN027BⅡ),儋州峨蔓-后水湾养殖区(HN027BⅡ)位于儋州峨蔓镇盐*村至光村镇新隆村沿海,总面积114.4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渔业,执行二类海水水质保护目标。根据2021年9月在南华村近岸海域和2021年4月在神冲村近岸海域水质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水质均符合功能区划要求,项目区水质良好。项目施工产生的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均收集上岸合理处置,严禁排海,对区域海洋环境影响较小;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能够改善用海区水质生态环境。本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可有效保护、恢复该区域的渔业资源,有助于发展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因此,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图6.2-2 项目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位置关系图

6.2.4与《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项目位于海南省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地块1和地块2占地面积1.239公顷,其中地块1占地面积0.6194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滩涂;其中地块2占地面积0.6196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水域。

根据《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水域(河流、湖泊、滩涂湿地)的管控要求为:加强水域管理与保护,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应当按照 (略) 政府提出申请;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滩涂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本项目通过珊瑚礁增殖礁的投放,稳定硬质基底,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通过珊瑚礁鱼类投放恢复当地珊瑚礁渔业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通过贝类、螺类海参底播促进目标种贝类螺类生物资源丰富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白蝶贝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活环境。项目占用的海域资源禁止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项目运营期可净化海域水质环境。在完善占用相关手续的前提下,项目占用水域、滩涂是合理的。

因此,项目建设与《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年-2030年)》是相符合的。

6.2.5 与《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符合性分析

2020年9月5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林业局印发了《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琼林[2020]268号),根据《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依照功能区划依据和原则,在实地调查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区内资源受人为活动的干扰程度以及现有海域开发活动情况,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3km2,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本项目神冲村段位于后水湾海域,不占用海南白蝶贝省级保护区,与白蝶贝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距离约为4.72km(见图6.2-3)。

本项目工程量小,珊瑚增殖礁缓慢投放到海底后再脱钩,工程区底质为礁石,悬浮泥沙产生量小,且项目距离白蝶贝保护区距离较远,珊瑚增殖礁投放产生的悬浮泥沙基本不会影响到白蝶贝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可以修复珊瑚礁资源及改善该海域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建设对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不大,符合《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


图6.2-3 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布局图


6.2.6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根据《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关于海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分析本项目与其符合性。

(1)生态保护红线的符合性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本项目两个修复区所在位置占用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根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第十条“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和第十五条“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经依法批准的科学研究观测、调查监测、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允许的活动除外。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下列人为活动:......(八)重要生态修复工程”。本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两个修复区为生态保护红线其他区域,项目通过珊瑚增殖礁建设和珊瑚礁鱼类增殖放流、贝类等底播,项目建设有助于恢复珊瑚礁资源,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因此,项目建设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2)环境质量底线的符合性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项目运营期能够改善用海区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对区域内环境影响较小,环境质量可以保持现有水平,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资源利用上线的符合性

本项目申请用海1.239公顷,为珊瑚增殖礁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建设不占用岸线。项目占用海域空间资源较小,运营期不消耗水资源,能源消耗较少,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4)与《海南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符合性分析

经查询“海南省三线一单成果发布系统”,该项目南华村段地块涉及*域综合管控单元和近岸海域管控分区,所占用区 (略) 优先保护单元 3(ZH*)、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1(HY*);项目神冲村段地块涉及近岸海域管控分区,所占用区域包括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7(HY*)区域管控要求详见表6.2-1和表6.2-2,查询结果报告详见附件9。

表6.2-1 南华村段项目所在区域管控要求

环境管控单元 管控区分类 管控维度 管控要求 符合性分析

ZH*

(略) 优先保护单元 3 空间布局约束 1.执行生态空间(*域生态保护红线、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海岸带自然岸段、海岸带自然岸段生态缓冲、一般生态空间、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海岸防护)普适性管控要求。2.执行水环境(饮用水水源地、高功能水体)普适性管控要求。3.执行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普适性管控要求。 项目建设不占用*域资源,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收集上岸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排海,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且项目运营期能够改善用海区生态环境。

HY*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1 空间布局约束 禁止采挖海沙及实施其他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源保护海域的开发建设活动。

禁止采挖海砂及实施其他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源保护海域的开发建设活动。 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珊瑚增殖礁投放为透水构筑物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建设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选址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及相关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单元允许开发建设活动的要求,且建设内容不在管控单元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建设活动要求的范围内。








表6.2-2 神冲村段项目所在区域管控要求

环境管控单元 管控区分类 管控维度 管控要求 符合性分析

HY* (略) 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7 空间布局约束 禁止挖山采石、非法毁林、爆破、炸岩炸礁等破坏基岩海岸的开发建设活动。

禁止挖山采石、非法毁林、爆破、炸岩炸礁等破坏基岩海岸的开发建设活动。 项目建设内容为珊瑚增殖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珊瑚增殖礁投放为透水构筑物用海,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项目建设可修复珊瑚礁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项目选址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及相关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单元允许开发建设活动的要求,且建设内容不在管控单元的禁止和限制开发建设活动要求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三线一单”的管理要求。


7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7.1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

7.1.1项目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项目选址区处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临时施工场地和出运码头利用白马井中心渔港后方现有的预制场和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 (略) 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施工设备、机械、工程材料等均可通过 (略) 解决。施工用水、通 (略) (略) 接入,用电直接由*上 (略) 引入。项目预制件所需的材料如水泥、碎石、砂等,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使用计划分批直接通过*运至预制场。水泥采用商品混凝土,来源于当地水泥厂或水泥经销商;预制场周边拥有多个砂石料场。海南省及周边地区有多家技术力量雄厚、施工设备齐全、水上施工经验丰富的航务工程专业施工队*,完全可以承担本项目的施工。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是通过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从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资源、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的恢复。因此,项目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7.1.2 用海选址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

(1)水文动力条件

根据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2022年7月14日~15日及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域2021年3月27日~28日的潮流观测报告分析可知,两个项目海区最大海流流速不超过0.9m/s。人工礁体投放海域的流速一般以不超过1.5m/s为宜。因此,本项目海域自然条件适宜,海水水质优良,生物资源丰富,适宜投放珊瑚增殖礁,因此本项目投礁区选址符合要求。

(2)水深地形条件

根据人工礁体投放选址原则,选址区域的水深条件应满足人工礁体的水深要求,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投放深水满足0-20m。南华村近岸海域投礁区水深为1.8m左右,神冲村近岸海域投礁区水深为5-6m,投礁区海底地形相对平坦,满足投礁要求,适宜人工鱼礁建设选址。

(3)水质环境条件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项目区附近海水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清洁,海水透明度适中,营养盐含量丰富,饵料生物丰富,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具备在此海域建设珊瑚增殖礁的水质环境。

(4)海底底质条件

人工礁体投放区选址原则包括选址区域的底质为硬质底质,海底表面承载力宜>4 吨/平方米,淤泥厚度宜<0.6米。底质需能承载所投放的礁体的重量,从而可避免倾覆。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本项目未进行详细勘察,参考2021年12月核工业江西工程 (略) 在海花岛周边海域进行的详勘,《海花岛周边海域海洋牧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第①层珊瑚礁层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为280kPa,即约 28 吨/m2,以底面直径800mm 的珊瑚增殖礁计算,可承载礁体重量达 14.1 吨,可满足拟建珊瑚增殖礁的强度及变形要求,可作做人工礁石天然持力层,不会对礁体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评估报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 (略) 近岸海域大部分区域底质以礁石为主,碎石和泥较少,可满足人工礁体投放区海底底质条件。

(5)生态环境条件

人工礁体投放区的建设海域应选在海洋生物总量大,且生物群体分布密集的海域,尤其是初级生产力发达和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海域,以此满足生物链的规律。本项目两个修复区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能满足人工鱼礁建设区的对生态资源的要求。

7.1.3 项目用海存在的潜在重大安全和环境风险

根据报告第4.4节项目用海风险分析,本项目用海可能引起的风险最主要有:(1)用海区域可能遭受热带气旋、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工程造成的损坏;(2)人为事故风险;(3)溢油事故。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事故防范计划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科学安全的施工方法,并使用相关的防护措施,保证项目工程建设和营运的安全性。

7.1.4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适宜性分析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没有确权的海域开发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附近海域周边用海活动为开放式养殖桥用海,本项目用海与附近的渔业生产活动没有权属冲突。用海申请单位应制定合 (略) 线,航行过程中主动避让,减少船只碰撞的几率。在项目区域设置警示牌或警示灯,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因此,本项目在做好与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前提下,与周边用海活动是适宜的。

7.2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7.2.1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平面布置是否体现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本次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涉及申请用海的平面布置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区。

本项目的修复区域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确定,并通过对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分析,水质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基础上,确定了南华村近岸海域区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区域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是适宜的。由此确定本项目两个珊瑚修复实施区水深1.8-6m,修复面积均约为0.62公顷的矩形面积范围。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每个单位鱼礁由40个单体礁形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鱼礁布局的稳定性。

项目平面布置充分考虑本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项目平面布置体现了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

(2)平面布置能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

项目平面布置中主要是珊瑚增殖礁的平面布置可能会对区域水文动力、冲淤环境产生影响。

根据潮流数模计算结果表明,珊瑚增殖礁投放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对项目附近海域的潮流影响较小。

根据底床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因此,本项目平面布置已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影响。

(3)平面布置是否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

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生物造成一定损失,但其施工悬沙造成的影响范围小,且属于暂时性的,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

项目的平面布局通过合理布局、采用有效的环保措施等布置原则,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

(4)平面布置是否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本项目的平面布置方案是适宜的,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扩散,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能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

(5)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首先,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整合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其次,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由珊瑚增殖礁单体、单位珊瑚增殖礁、珊瑚增殖礁群组成。依据项目区海域的水动力、底质、生物资源、底质承载力、水深等条件,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单体投放类型及单体礁间距。项目珊瑚增殖礁区共投放1块珊瑚增殖礁群,在珊瑚增殖礁修复区内,共投放 10 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布置,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

7.2.2用海方式合理性分析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体系中用海方式的界定方法,项目的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用海,如表7.2-1所示。


表7.2-1 项目用海方式

用海类型 一级用海方式 二级用海方式 用海原因

渔业用海 构筑物用海 人工鱼礁类

透水构筑物用海 珊瑚增殖礁区


(1)用海方式有利于维护海域基本功能

项目用海处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中“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主要功能是修复沿岸珊瑚礁。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主要功能保护白蝶贝种质资源;保护珊瑚礁资源;保护海底管线。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为珊瑚礁基建设和增殖放流,目的是在修复珊瑚礁资源和生态功能、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最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珊瑚礁资源的恢复。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对区域生态环境、珊瑚礁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有利的。项目用海方式符合所在海域的海域基本功能。

(2)用海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

根据潮流数模计算结果表明,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用海区域工程前后潮流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

根据底床冲淤计算结果表明,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本项目用海方式已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影响。

(3)用海方式有利于保持自然岸线和海域自然属性

本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占自然岸线,珊瑚增殖礁区通过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有利于儋州近岸海域的珊瑚礁资源,维持水质、沉积物环境现状。项目用海方式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4)用海方式有利于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

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生物造成一定损失,但其施工悬沙造成的影响范围小,且属于暂时性的,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而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用海方式不影响区域海洋生态系统。项目建成后对修复、保护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的用海方式,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维护海域基本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对修复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的用海方式是合理的。

7.3 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7.3.1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1)项目用海面积的需求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海草场建设工程增殖放流工程。本次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涉及申请用海的工程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尽可能地适合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

因此,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平面布置、设计要求、《海籍调查规范》的规定,确定了宗海界址点,经过现场实测坐标点的验证,同时按照《海域使用面积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了项目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是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2)项目用海面积是否符合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本工程论证在内外业作业过程中,均执行了《海洋调查规范》(GB*-2007),根据《海洋牧场珊瑚礁建设技术规范》(T/SCSF 0010-2021)等相关规定,以技术和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了本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中同时考虑国家通用规范、行业规范对本工程进行论证分析,确保结构安全、经济、适用并满足安全性、抗灾害性等要求。

项目用海面积设计符合有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符合《中华人国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该工程的要求。

(3)项目占用的岸线是否合理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离岸距离约为0.8km,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离岸距离约为0.46km不占用岸线。

综上所述,本项目考虑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区域的优势资源。项目平面布置是目前为止最优的方案,从项目用海面积的需要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水动力环境、泥沙冲淤环境的影响角度看,项目用海面积不能减少。

(4)项目用海面积的确定及合理性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面积的确定及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①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确定本项目选址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区投放珊瑚增殖礁,修复珊瑚礁资源,增殖珊瑚礁鱼类资源是适宜的。

②根据修复海域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目的,建设海域的海况、底质和生物特点等,确定了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和半球形礁的珊瑚增殖礁单体类型。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的平面布局。即两块修复面积均为0.62公顷的矩形面积范围。

③根据珊瑚增殖区的建设要求,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投放 10 组单位礁群,每块单位礁群占地面积为 15m×15m。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两单位礁群横向和纵向间距分别为20m和10m,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由此,形成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面积。

④珊瑚增殖礁区平面布局布设尺度为155m×40m的矩形布置,其修复面积约为0.62公顷的矩形范围。项目宗海界址图的绘制是提取平面坐标点,通过高斯克吕格109°25′投影,依托国家85高程基准和当地理论最低潮面,经过换算得出界址点坐标,最终形成用海面积约为1.239公顷。符合项目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的需求。

7.3.2宗海图的绘制

(1)宗海位置图海岸线为 (略) 县海岸线修测成果(投影是高斯克吕格投影,深度基准为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坐标系为CGGS2000)。宗海界址图底 (略) 政工程 (略) (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根据《海籍调查规范》,海籍调查的单元是宗海,宗海图位置图见图7.3-1和7.3-2。

(2)本项目珊瑚增殖礁区宗海界址界定是以人珊瑚增殖礁群块外缘线边界界定为宗海界址边界。确定各珊瑚增殖礁区的用海范围。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界址图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界址图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即项目用海范围。宗海界址见图7.3-3和7.3-4。

本项目最终确定的海域使用宗海位置图和海域使用宗海界址图见图7.3-1~图.3-4,界址坐标表见附表7.3-1和7.3-2。

7.3.3 项目用海面积量算

根据《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采用坐标解析法进行计算,根据确定的界址点确定的项目用海范围,借助于ARCGIS10.8软件直接求得用海面积。经量算,项目申请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

以上项目用海的界址范围的界定和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和《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的要求。

经量算后的项目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1.239公顷。可以满足项目用海需求,项目用海面积的量算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合理。

7.4用海期限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1)养殖用海十五年;(2)拆船用海二十年;(3)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4)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5)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6)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本项目工程属于渔业用海中的人工鱼礁用海,考虑其用海性质及功能,其用海期限以养殖用海最高期限15年来申请较为合理。

因此,项目用海期限确定为15年。

最终确定的用海期限由主管部门批复为准。项目用海期限到期后,建设单位需要继续用海,可依法向主管部门申请,在取得许可后方可继续使用海域。


图7.3-1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位置图


图7.3-2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位置图

图7.3-3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界址图

图7.3-4 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用海宗海界址图

8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

8.1区划实施对策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的基本依据,海域使用权人不能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位置、海域用途、面积和使用期限。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以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为前提,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发利用海洋,对违反规定造成海洋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海洋开发活动要实施综合管理,统筹规划,海洋资源的开发不得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项目选址区域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区位优势、人口资源等社会条件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但项目用海也要兼顾其他的产业,要充分了解项目附近海域的产业布局及政府部门的海域功能区划,在用海项目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联系,共同管理好取得用海权的海域,使用海权益不被侵犯。

本项目用海占用《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中的“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项目用海符合“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的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海域整治、重点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管控要求。主要对策措施如下:

(1)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使用位置、用途、用海方式、面积和使用期限。

(2)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的作业主要是珊瑚增殖礁的投放及其产生的悬浮泥沙的扩散。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将消失。

(3)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减少对水体的扰动,降低悬浮物的发生量,从而减轻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4)应加强项目建设环境跟踪监测,选择合适施工机具,保障海洋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5)加强对周边各海洋功能区严格管理,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环境,避免周边功能区用海行为可能对本工程用海产生不利影响。

8.2开发协调对策措施

本项目南华村段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神冲村段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当地捕捞渔民、网箱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涉及的利益协调责任部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

建议项目申请单位通过当地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进行沟通,让当地的渔民了解项目建设的位置、内容、规模及其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沟通取得渔民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项目顺利落地。

项目业主单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进行协商,签订相关项目预制场用地协议,明确并制定项目建设施工用地方案、方法及措施,避免预制场地用地冲突。

本项目的建设用海能实现“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重点保护目标,两者具有很好地协调性。但针对项目施工期的溢油事故,业主单位应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配专职人员,负责检查和落实各项安全、环保措施。

另外,针对区域各船舶通航风险问题,施工前,业主单位需制定好施工船舶 (略) ,统一调配,指定锚泊点和作业区,严格加强对施工期的各方船舶的监管,避免事故发生。同时需要海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统一的通航秩序制度,保证通航安全。在施工期间,施工船舶应将施工时间、地点、占据的区域、作业特点、施工进度、碍航特性等实际情况报至海事主管机关,根据海事主管机关的审批有序组织施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建议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开展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编制工作,并结合《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的结论和意见,来完善项目船只通航安全制度和方法。

8.3风险防范对策措施

8.3.1自然灾害事故防范措施

为切实做好防热带气旋、风暴潮等工作,确保在热带气旋、风暴潮来临及其它紧急情况下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①工程设计中,尽可能提高抗风浪标准。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海洋自然条件的特点,严格按海洋工程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阶段保证海上构筑物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其达到抗风、抗浪、抗震标准。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台风多发期施工,使工程安全度汛。工程施工期间,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避免台风期间进行施工作业。热带气旋影响季节,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制定防范恶劣天气和海况措施,施工器械需按照防台要求妥善安置,切实加强监管。

③业主单位应按照相关防御气象灾害的规定,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做好警示工作,采取应对台风、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的措施,以保证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8.3.2 人为事故防范措施

①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该海域来往船只的密度,将会对附近往来船舶航行产生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

②严禁施工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区,并提前、定时发布公告。

③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设置警戒警示标识,避免其他船舶等船舶误闯作业区。

8.3.3 溢油事故防范措施

(1)风险防范措施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防止船舶相互碰撞发生溢油污染风险事故。本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该海域来往船只的密度,将会对附近往来船舶航行产生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

②严禁施工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区,并提前、定时发布公告。

③本项目施工期间,必须设置警戒警示标识,避免渔船等船舶误闯码头作业区。

(2)应急救援措施

两船发生严重碰撞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发生碰撞事故的船舶,设施应当互通名称、国籍和登记港,并尽一切可能救助遇难人员。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当事船舶不得擅自离开事故现场。”

①检查本船有无沉没危险之后,应立即驶靠被碰船协助抢救,在黑夜应开启照明设备,以免船员在黑暗中造成混乱。

②进行紧急部署,竭力抢救。

③求救:情况危急,如本船无法挽救有沉没的危险也来不及请示上级时,则可以立即发出求救信号,以便船舶迅速前来救援。

④救助人员:根据船舶的危险情况,组织人员穿好救生衣,有秩序地放下救生艇和救生设备,送往安全地方。

⑤当船首撞入他船船舷内时,切不可倒车后退,避免对方迅速进水,反而应慢车顶住,不使其脱开,等采取紧急措施后才离开。

⑥及时报告海事处和上级领导部门

(3)船舶油污应急措施

①各施工船舶如发生溢油突发险件后,首先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展开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用高频通知附近机动船舶和船舶调度,接到险情电话的船舶要迅速做好准备,拖轮备好车,随时投入抢险工作。

②以此同时,船舶调度或发生溢油船舶要迅速用手提电话报告应急救助指挥小组领导,并简要的将船舶所处海域和溢油情况加以说明。

③救助应急指挥小组领导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根据实际情况,调动相应的拖轮或其他船舶赶赴现场全力进行抢险,将溢油事件降至最低。

④应急抢险船舶及要求

应急抢险值班船舶:各拖轮、交通船配备必要的化油剂及吸纸。各拖轮及各交通船日、夜间必须留有足够船员在船上,确保船舶处适航状态。当接到应急抢险指令后,拖轮应在3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抢险。

⑤船舶排放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进入内河和港口的不得排放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船舶的残油、废油必须回收,禁止排入水体。排放含油压舱、洗舱和机舱污水须经过油水分离器,且距岸12n mile,浓度小于15PPM;船舶的废油、残油不得排入水体,应当按有关规定收集并移交给有资质的回收部门。

⑥发生水、海洋污染的,应向当地海事部门报告,寻求他们的协助和支援,并提前与当地的有关机构取得联系,并订立有关处理协议。

8.4监督管理对策措施

海域使用的监控、跟踪、管理是实现国有海洋资源有偿、有度、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针对本项目的用海特点,应进行以下监控、管理对策与措施:

8.4.1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应负责管理该项目的用海问题,将用海问题和建设问题、环保问题等提到同等高度,建立完善的用海组织管理与保障体系。

项目单位建立的用海监督管理体系应作为企业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按照体系要求建立以企业最高领导者领导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用海组织管理与保障工作,并建立海域风险事故应急体系,以应对工程建设与运营期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使用海管理与企业生产、行政、质量管理相结合。

8.4.2海域使用面积、用途、时间的监控

海域使用面积、用途、时间监控以是否按确权面积有偿用海,是否按规定用途和期限规范用海为主要内容。

(1)海域使用面积的监控

海域使用面积监控是实现国有海洋资源有偿、有度、有序使用的重要保障。有的海域使用单位或者个人采取少审批、多占海的办法,非法占有海域资源,造成国家海域使用金的流失;同时,由于其用海范围超出审批,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海域使用面积的监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①行政主管部门应在用海单位实施工程之前明确海域使用界限,强制用海单位严格按照确定的界限施工,并在施工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②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海域面积进行填海及其他涉海工程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工程范围,并按规定进行填海工程竣工验收。

③涉海工程完工后,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进行海籍测量,再一次确认海域使用范围和界限,对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用海的,应责令其停止作业活动。并应依法对项目用海使用性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者应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第46条执行。

(2)海域使用用途监控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十八条:海域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的海域用途;确需改变的,应当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报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批准。

①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施工期和完工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拟建项目按规定用途进行建设和用海。

②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海用途规范用海,不得擅自改变用海用途。确需改变的,应按要求进行用海审批工作。

(3)海域使用时间监控

海域使用权到期后,建设单位如需要继续使用该海域,应当最迟于期限届满前两个月向主管部门申请续期,获准后方可继续用海。

(4)用海方式监控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施工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拟建项目按规定用海方式进行建设和用海。

8.4.3海域使用动态跟踪监测计划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用海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除核算用海面积、审批海域使用用途外,对海域使用资源的监控应主要是监测为主。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用海项目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跟踪监测,了解和掌握本项目在用海过程中对水质、沉积物、生物、冲淤环境的影响,评价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为了分析、验证和复核本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及时反映工程实际影响,需对进行跟踪监测,以便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措施,达到保护工程周围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目的。

环境监测应委托具备CMA计量认证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要求按照有关环境监测规范的规定执行,并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向海洋环境主管部门提交符合要求的跟踪监测计量认证分析测试报告,以备查。

结合项目施工的特点、周围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和施工前海洋环境现状调查情况,施工期的海洋环境监测方案参考《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相关内容,进行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海底地形监测。本次监测计划监测点位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8.4.3.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1)水质环境监测

①监测站位:在项目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12个。详细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②监测项目: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石油类、悬浮物、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图8.4-1a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监测站位图


图8.4-1b 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监测站位图

表8.4-1 海洋环境监测站位表

站号 经度(E) 纬度(N) 监测内容

1 109°01′21″ 19°35′48″ 水质、沉积物、生态

2 109°01′17″ 19°35′60″ 水质、沉积物、生态

3 109°01′07″ 19°35′41″ 水质、沉积物、生态

4 109°01′27″ 19°35′36″ 水质、沉积物、生态

5 109°01′35″ 19°35′52″ 水质、沉积物、生态

6 109°24′26″ 19°52′10″ 水质、沉积物、生态

7 109°24′18″ 19°52′20″ 水质、沉积物、生态

8 109°24′37″ 19°52′16″ 水质、沉积物、生态

9 109°24′36″ 19°51′58″ 水质、沉积物、生态

10 109°24′21″ 19°52′06″ 水质、沉积物、生态

③ 监测频率:施工前及施工后各监测一次。

(2)沉积物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沉积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海洋生物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定性)、潮间带生物(定量、定性)、游泳动物。

③ 监测频率:海洋生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执行单位和监督单位

执行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站具体执行。

监督单位:可由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指导。

8.4.3.2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

(1)水质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在项目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站位12个。详细坐标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石油类、悬浮物、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工程后每年监测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减监测频次。

(2)沉积物环境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砷)。

③ 监测频率:沉积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3)海洋生物监测

① 监测站位:与水质监测站位相同,见表8.4-1和图8.4-1。

② 监测项目: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定性)、潮间带生物(定量、定性)、游泳动物。

③ 监测频率:海洋生物监测与水质监测同步。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运行中的环境状况,若发现对本工程或周围其它用海不利的环境变化,应加密监测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工程补救措施或环保措施;若没有发现由项目建设引起的大的岸滩冲淤变化,则可逐渐降低监测频率。施工期和工程后的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具体执行,并由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报告报送项目环境管理办公室及当地海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1.1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珊瑚礁基建设工程和增殖放流工程,据 (略)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作。

本次论证项目申请用海的工程主要是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

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深3-6m,南华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6200m2,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 *m2内选取,神冲村近岸海域珊瑚礁修复面积6200m2,从《修复方案》的修复区域约 *m2内选取。每块修复区共投放1块鱼礁群,共10组单位鱼礁,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近岸海域水深较浅,珊瑚增殖礁选择球盔型礁,神冲村近岸海域水深较深,珊瑚增殖礁选择半球形礁。每块修复区共预计投放珊瑚增殖礁400个,其中球盔型珊瑚礁投礁量约54空方,半球形珊瑚礁投礁量约121空方。项目总投资1091.*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383.*元(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45.*元)。珊瑚增殖礁建设工程施工期为3个月。

通过论证,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1.239公顷,其中南华村近岸海域拟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0.6194公顷,神冲村近岸海域拟申请珊瑚增殖礁区用海面积为0.6196公顷。申请用海年限15年。

9.1.2项目用海必要性结论

《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报告》和《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表明,2022年儋州海域珊瑚礁相较于2020年活珊瑚覆盖率小幅下降,各站位珊瑚种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总体种类数增多,优势种类明显,珊瑚形态单一,多数为团块状珊瑚,硬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较差水平,儋州海域珊瑚礁出现退化迹象。初步判定儋州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出现受损情况。

对于洋浦近岸海域而言,近年来针对洋浦近岸的珊瑚礁生态调查并不多,可查的数据也仅有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洋浦近岸海域布设过5个站位,结合《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调查方案》(2021年12月)的资料与历史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比较,洋浦近岸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表明:2020~2021 年,洋浦近岸海域的珊瑚礁在种类数、活珊瑚覆盖率、优势种方面变化不大,但珊瑚补充量明显减少, 大型底栖藻类和海水悬浮物明显增加,说明珊瑚生存环境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利用两个年份相同5个站位的数据,对洋浦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状态各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后,综合判定洋浦珊瑚礁生态状况为:受损。

(略) 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和针对洋浦近岸珊瑚礁和白蝶贝生物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2022年5月编制了《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和《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考虑到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洋浦近岸海域岸线的使用情况,洋浦近岸海域的海洋区域类型为港口航运用海,洋浦近岸海域上位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为:允许填海等改变自然属性的海洋工程, 但应减少海洋工程带来的对水动力及生态资源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和损害,保护和保全白蝶贝、珊瑚礁生态资源,加强用海动态跟踪监测的管理,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温水排放温度和扩散范围,避免工业生产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因此洋浦近岸海域并不适合划定生态修复区域,可考虑异地修复。另外,由于儋州和洋浦政务一体化的原因,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体相同, (略) 近岸海域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区域,并在修复内容上与其保持一致,可使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因此根据《 (略) 近岸海域白蝶贝、 珊瑚礁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方案》及《洋浦近岸海域白蝶贝、珊瑚礁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方案》, 本项目两个修复区分别位于南华村近岸海域和神冲村近岸海域,由于该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海水水质为一类,海洋生态环境优良,也没有敌害生物和大型藻类暴发,且对比发现该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和硬珊瑚补充量较 2020年的调查有所降低,原有的珊瑚礁生境存在一定的退化情况,珊瑚礁自我恢复能力有限,故选取这两个区域。一是采用人工珊瑚礁体投放的方式来进一步营造珊瑚生长硬质底质,促进造礁石珊瑚幼虫自然附着,加速其自然恢复进程。二是在该海域开展多营养层次礁区功能性生物(植食性鱼类、植食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等) 的增殖放流,增加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弹性以及稳定性。

本次修复人工礁基投放点的水深以3m 左右为宜,根据调查报告,儋州近岸海域珊瑚礁主要集中分布在3m-6m等深线附近,因此投放选址尽量接近该数值。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在两块修复区域内分别选择6200m2进行集中投放。

投放鱼类等运动能力强的物种时,可在修复区域中选取单个或少数几个位置作为集中投放点,投放腹足类等运动能力较差的物种时,应在修复区域中进行大范围投放。

采用人工礁基替代技术及基质增强的方法等生境修复方法来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选址定位优先考虑底质为沙质或砂石区投放人工生态礁,复构珊瑚礁多维空间,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为新生珊瑚幼虫附着提供稳固载体,还可为珊瑚礁生物提供庇护、栖息和生活生长空间,促进珊瑚礁生态链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依据所在海域水深、潮流场特征、底质环境参数、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数据,确定了珊瑚增殖礁区的布局。两块修复区分别投放10组单位,每块单位鱼礁占地面积为15m×15m。南华村附近海域的水深较浅,选择球盔型礁体进行,神冲村附近海域水深较大,选择半球形礁体进行布置。每个单位礁群由 40 个珊瑚增殖礁组成,以保证在海流作用下整个单位礁群布局的稳定性。因此,珊瑚增殖礁区用海是必要的。

9.1.3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1.3.1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水文动力的变化和分析

珊瑚增殖礁投放后,神冲村用海区域流速变化最大值为1.1cm/s,南华村用海区域流速变化最大值为2.1cm/s,且流速变化幅度大于1cm/s的区域都在本项目工程用海区域内部。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潮流影响很小。

(2)水质环境的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珊瑚增殖礁投礁量小,南华村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54空方,神冲村项目修复区投礁量约121空方,珊瑚增殖礁重量较轻,因此珊瑚增殖礁体投放过程中悬浮泥沙源强较小。且项目施工期时间短暂,施工结束后,悬沙对该区域的环境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工程实施对项目所在海域水质影响很小。

(3)对底床冲淤的影响分析结论

在神冲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南北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1.1cm/a,各个礁群东西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7cm/a。在南华村珊瑚增殖礁群投放完成以后,各个礁群东西两侧产生轻微的淤积,淤积最大为0.3cm/a,各个礁群南北两侧则会产生轻微的的冲刷,冲刷最大强度为0.4cm/a。因此,珊瑚增殖礁群的投放对项目用海区域冲淤环境的影响很小。

9.1.3.2资源、生态影响分析结论

(1)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1.239公顷,即占用海洋空间资源为1.239公顷。

(2)建设珊瑚增殖礁是修复珊瑚礁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的有利措施。珊瑚增殖礁建设,既保护海洋环境、又养护渔业资源,对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珊瑚增殖礁有助于珊瑚虫自然附着与生长, (略) 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有利的。

9.1.4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结论

根据项目周边开发利用现状资料,南华村近岸海域项目区论证范围内没有确权的用海活动,神冲村近岸海域项目区论证范围内确权的用海活动主要有儋州后 (略) 箱养殖项目和海南省环 (略) 儋州段工程,与项目区最近距离分别是7.24km和2.5km,距离较远,与本项目相互影响较小。根据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论,南华村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神冲村项目用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渔民、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项目涉及的利益协调责任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

因此,在完成与当地渔民、养殖 (略) 畜牧渔业服务中心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略) 农业农村局和海事管理部门完成利益协调后,与需协调的利益相关者达成一致协调意见后,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是可协调的,不会造成严重的功能冲突。

9.1.5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根据《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项目用海拟使用海洋功能区为“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

项目用海符合“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后水湾农渔业区”、“兵马角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海域整治、重点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管控要求。

本项目用海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海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2010年修编)》、《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南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0-2035)》以及海南省生态红线的管制要求。

9.1.6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结论

(1)选址的合理性

本项目用海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能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要求,项目用海与选址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周边用海活动相适应,不存在功能冲突。项目用海选址合理。

(2)用海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扩散,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能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相适应,平面布置合理。

(3)用海方式的合理性

项目采用透水构筑物的用海方式,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维护海域基本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保持最大可能的自然岸线、海域自然属性和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本项目的用海方式是合理的。

(4)用海面积的合理性

本项目申请用海面积1.239公顷,用海面积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略)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批复的用海面积等相关用海控制性指标要求。项目用海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和《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项目用海方案是多方优化的结果,用海面积不能减少。

(5)用海期限的合理性

根据海域法规定、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项目本身性质,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本项目用海期限为15年,与海域法管理规定相符合。因此,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15年是合理的。

9.1.7项目用海可行性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址于《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专篇的“观音角-南华港保留区”和“临高县白蝶贝海洋保护区”,项目建设符合《 (略) 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和相关规划。项目选址合理,用海方式合理,用海面积合理、用海期限合理。项目建设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水动力环境和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切实落实了本论证报告提出的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切实落实了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的前提下,从海域使用角度考虑,该项目使用海域是可行的。

9.2建议

(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在珊瑚增殖礁投放区用显著标记,并将礁区域的界址点及礁体最高点距海面的高度报送海事局备案;由海事局发布通航公告。一些吃水较深的大型货轮、油轮及大型工程船舶则可以严格按航标等标识物的指示,避开礁区,在符合通航安全的水域内航行。

(2)建议业主单位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项目所在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生物进行跟踪监测,尤其需要密切关注项目建设对附近海洋生境的影响。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