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略) 校:

现将《 (略) “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略) 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略) “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和体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体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主要指标达到预期,教育和体育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 (略) 县教育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等工作扎实有效,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牢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和教师队*日常教育管理持续加强,教书育人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招聘教师1.*人,稳妥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教师队*结构和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山大、山师基础教育集团以及北京八中等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均在德州设立分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日益成熟。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3.7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9%。民办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 (略) 职业教育的亮点,连续12年代表山东省参 (略) 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修专业比赛并获得冠军。

群众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个,“上公办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投资150多亿元,实施了化解大班额、“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改建学校1061所,建设校舍*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367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在校在读,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具备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留守儿童关爱室在30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着力解决学生午餐配餐、冬季取暖等问题,课后延时服务普遍开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 (略) 战略,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职普融通”、中职 (略) 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实现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 (略) 职业教育公共发展中心,构建“一主多辅”实训体系。创建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与中北大学联合共建中北大学德 (略) ,搭建招才引 (略) 。

体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德州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场地达到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3平方米,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7%,《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4.38%。全市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06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8所,全国篮球、排球等项目特色学校12所,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级中学9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体育企业增长到1969家,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年均增加值近50亿元。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 (略) 开创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 (略) 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五年,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和体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无可替代。

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愈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建设先 (略) 、 (略) 、现代 (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亟需教育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享有优质公平教育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保障,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为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让教育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从内部看,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到位,“五唯”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不足,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度低,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度不够。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能社会、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学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健康德州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系统推进教育体育综合改革,统筹实施教育强化工程,深入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事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体育领域党的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 (略) 径依赖和陈旧观念束缚,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调整优化教育体育发展方式。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统筹推进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人群差距,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坚持靶向聚焦,重点突破。准确把握教育体育事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瞄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点的突破引领带动整体局面改观。

(三)发展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体育体系,形成多元协同、充满活力的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格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育人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支撑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教育 (略) 亮丽名片。到203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德育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有优教进一步强化,1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校际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特色优势高水平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契合,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略) 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位居全省前列,驻德高校校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形成职业教育集聚区,产教融合、产 (略) 建设走在前列,创建成为 (略) 。

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协同治理的教育体育发展新格局。建立高效协调的教育体育发展统筹机制和完善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各级财政教育体育投入逐年增长。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日益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体育名城建设成效显著。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略) 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政治责任。 (略) 县两级教育工委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构、人员配置和考核评价。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和师生政治理论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强做优“国学小名士”挑战赛等品牌活动。建立健全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政工作体系。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将思政和德育渗透其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要开展行为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 (略) 思政课资源开发、教学展示、质量监控等作用,深化“五支队*”进校园。 (略)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学比赛和“优秀思政课教师”评选活动。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中小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将每周一节少先队队课或共青团团课列入课程计划。高中阶段学校全面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团市委)

专栏1: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

(略) 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教师队*特点,采取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途径,经常性组织开展教师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活动,推进全体教师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3.着力加强思政工作队*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建设,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严格落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院(系)专职组织员配备指标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建设。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全面纳入教师培训结业考核体系。(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专栏2:教育系统思政工作队*建设计划

建设300个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100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教育工作中青年骨干队*建设项目,发挥示范、引领、指导作用。配齐配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中小学总体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健全体育锻炼制度,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以上。(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团市委)

专栏3: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将学生体质健康测 (略) 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2.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着重强化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中国”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在大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科学实施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 (略)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体系,出台学校近视防控方案,加大考核力度,规范开展学生近视情况监测,打造近视防控示范学校。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建立健全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推进大中小幼美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条件和器材配备,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大力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结对帮扶机制。(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

4.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设置“劳动周”或“劳动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完善家长学。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适度压减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把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战场转移至乡镇,试点滚动推进,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提高乡镇驻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食宿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彻底解决大通铺、学生洗澡和如厕难等问题。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做好校车、午餐等配套服务,引导农村小规模学校向乡镇集中。争取到“十四五”末,乡镇驻地学校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乡镇的教育服务承载能力、吸附能力明显增强。(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

专栏8:防控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程

(略) 域统筹,以县(市、区)为主,一县(市、区)一策,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结构、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等,统筹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中小学服务半径、建设标准和教学保障能力等因素,调整完善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建设规划, (略)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中小学学位资源预警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80所,新增学位*个。(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

专栏9:小规模学校集并提升工程

优化农村学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乡村小规模学校。针对生源较少的小规模学校,由县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撤并政策,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通过配备校车、提供午休场所、集中配餐、建设食堂等措施解决小规模学校集并后学生上学问题。(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城乡联盟、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入核心管理团队、优质教师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支持乡镇学校充分利用班额小的优势,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结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着力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坚持不懈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制度。制定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力争2022年至少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25年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专栏10:初中办学质量提升工程

充分重视初中学段承上启下的特殊重要性,努力促进城乡初中优质均衡发展,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和乡镇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探索省内 (略) 域内薄弱初中合作共建。鼓励名校长到薄弱初中学校任职,选拔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到薄弱初中学校任职。大力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探索举办完全中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创新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加强教研指导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创建一批依托国家课程,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特色高中。扩大特色高中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依据其特色学科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推动普通高中扎实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采取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引导支持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科组合。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将特色课程开发、实施纳入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范畴。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专栏11:普通高中强科培优行动计划

强化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集群,分层分类认定一批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提供高水平的设施设备、师资、经费等保障,打造教学改革、教师研训、课堂交流区域高地,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选择部分学科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建设一批学科基地,支持区域内普通高中发展优势学科,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批特色高中。(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三)高水平创建 (略)

1.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全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推动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和从业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职普融通范围和规模,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省规范化以上标准的中职学校,建设2所高水平中职学校。 (略) 半数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于一体的职业学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2.扩增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市域 (略) 校重点建设3—5个专业(群),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卓越的高职专业(群)。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略) 、山 (略) 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德州 (略) 、德州 (略) 创建“双高”院校,深化校地共建,鼓励创建本 (略) 校;支持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创建高 (略) 校;支持山东荣庆 (略) 、永锋集团、云天教育集团、乐陵民生教育集团、山东九邑 (略) 创建专 (略) 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3.构建上下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在普通高中劳动课程中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专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不低于50%。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增加中职与高职“3+2”、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计划,继续探索中职与本科“3+4”对口贯通培养。 (略) 、山 (略) 每校不少于 (略) 内优质中职学校进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在接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

4.深入推进育训结合。 (略) 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 (略) 校培训主力军作用,争取年培训*人次以上。鼓励支持符合 (略) 校按规定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积极申报政府补贴。 (略) 校通过社会培训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最高不超过50%追加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社会培训等项目的人员倾斜,剩余部分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 (略) 校可以自行确定分配比例。(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加快发展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实施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工程,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积极推广医教、康教一体化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升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能力。提高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为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积极探索超常儿童鉴别发现、培养评价机制,施行灵活学制和个别化教育方案。(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

专栏12: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持续改善提升办学条件。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举办特殊教育。密切关注孤独症以及多重残疾、重度残疾青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加大小规模、专门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按需进行送教上门,增进民生福祉。(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残联)

(五)健全完善便捷融通的继续教育体系

1.重点提升社区教育办学水平。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社区教育责任,把社区教育作为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经费保障有力、师资队*稳定、运行机制畅通、服务管理有序的城乡社区教育体系。积极利用“ (略) +”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打造数字化终身 (略) 。实施社区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2.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成员结构,完善校长选聘机制,形成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民办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资产管理、会计制度和财务监管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学费、住宿费的基准价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允许各学校以核定后的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上浮幅度不超过10%,下浮不限。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扎实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推动幼儿园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工作绩效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属有师范专业的高校要定点联系3—5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帮助、指导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4.提高对特定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水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追踪认定机制,完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改进资助方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学困生个性化帮扶机制,对于学中职专业(群),5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打响“大德工匠”品牌,不断提升产 (略) 建设水平。(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

2.推进“三教”改革。加强教材规范管理,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使用相关信息化资源。 (略) 校按照职业岗位作业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确保实践性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50%。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支持相关研究机构、 (略) 校联合行业组织、领军型企业参与试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断提高行业企业认可度。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深化产教融合。采用“1+N”模式, (略) 重点 (略) 校主要专业的公共实训体系。 (略) 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建成集学生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和招生招工一体化。依 (略) 校,联合行业、企业组建高端装备、交通运输、新能源、生物化工、现代农业等职业教育集团。 (略) 域内职业学校和京津冀 (略) 校、企业建立职业教育联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机制,发挥教师实践基地和师德涵养基地作用,推动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让教师充分了解国情民情。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评议。健全完善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典型宣传,讲好师德故事,宣扬大爱师魂,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形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 (略) 级政 (略) 校培养师范生制度,选拔品学兼优、宜教乐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提升生源质量。优化教师培训模式,从注重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健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加强新任教师、青年教师和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建设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学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增量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可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农村小班额学校教师和承担额外工作教师倾斜。 (略) 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基础性与奖励性工资占比,绩效工资中分设的具体项目、标准及发放办法。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100%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津贴补贴、周转宿舍等政策。建立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权益年度督查制度,依法保障福利待遇。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选树活动。落实教师减负政策,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七、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巩固推进“ (略) 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化、精细化的新型教育管理方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政府教育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终身电子学。每年分批选拔300名左右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通过外派培训、跟岗学合理、符合法规政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专栏18: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行动计划

全域探索推行“两自一包”管理改革,根据学生人数,将经费一次性拨付给学校,经费包干;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聘用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自主管理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绩效。建立分类评价、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遏制掐尖行为。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稳步提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完善高中录取名额指标分配办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化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全面保障国家教育考 (略) ,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坚决维护考试安全和公平招考。建设完善视频巡查系统、视频指挥系统、无线电作弊防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车载监控系统为一体的国家教育 (略) ,实现对试卷各环节的实时监控, (略) 考务指挥中心与考区、考点的视频、语音、文字双向互联互通。积极推行考试服务事项“一次办好”“掌上办”,为考生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

专栏19:体育和艺术科目考试改革项目

深化体育科目考试改革,初中、高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逐步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分值,并对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体育免修学生合理赋分。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自2022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确定考试成绩。逐步将艺术类科目纳入高中阶段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或将艺术科目成绩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五)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略) 县两级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和分类定价、优质优价收费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和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

(六)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自查自纠长效机制,严防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确保教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略)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树立总体安全观,建立防治校园欺凌、保障食品安全等长效机制。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能力。压紧压实学校安全领导责任、属地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严格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推进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设 (略) ,推进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有效融合。强化警校联动,推广“ (略) +校园安防管理”应用,及时通报校园警情。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形成更为有效的联防联控运转机制。优化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处置流程精细化、应急演练常态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

九、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略) 、县、乡、村四级全民 (略) 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场地等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实施县级“三个一”和乡镇(街道)“两个一”全民健身工程补短板计划。全市新建或改扩建至少4个体育公园, (略) 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集体育休闲、健身培训、产品展示、体育文化等多功能于 (略) 体育公园。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

专栏20: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在建设公园绿地时,将体育元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因地 (略) 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流湖泊、 (略) 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 (略) 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

2.优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内容。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示范性、引导性强的全民健身活动,延伸和拓展健身活动空间,强化活动的延续效应。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千万三大赛”系列活动,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积极举办社区运动会,打通群众身边健身赛事的“最后一公里”。以创建“太极拳之乡”为抓手,大力开展普及老年人太极拳活动, (略) 广场舞、气排球等老年体育品牌活动开展。加强对“线上线下”结合办赛新模式的运用推广,开展好 (略) 络赛事活动。加大太极拳、八极拳、 (略) 球等项目在不同人群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强化特色体育名城建设,继续加强品牌赛事创办,推动“一县一品”再上新水平,巩固“中国围棋城”成果,建设“ (略) 球 (略) ”。挖掘大运河、黄河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沿黄河、大运河区域体育特色品牌活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略) 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文化和旅游局)

3.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提高技能和水平,到2025年,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8个以上。鼓励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提高城乡国民体质抽样检测覆盖率。继续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通过电视台、 (略) 、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略) 总人口的42%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4.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 (略) 、县体育总会组织,推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持续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村级体育总会。鼓励支持各行业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等非行政职能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5.健全全民健身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设施的运营管理。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积极创建国家 (略) ,打造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

(二)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发展

1.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略) 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80所,重点培养2— (略) 级参加省级竞赛争金夺银的体育特色学校。实现县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覆盖, (略) 中小学全面普及特色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县县有亮点、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良好生态。各级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均建有特色项目运动队,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抓好校园足球项目普及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组建300支以上校园足球队*,足球特色学校人人掌握足球技能,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达到200所。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普及活动,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加强足球知识宣传和足球文化教育,发挥体育育人功能。(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2.推进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改善。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配齐体育师资。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提升计划,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高层次培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鼓励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共享共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统筹发展竞技体育

1. (略) 级体育运动学校。 (略) 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模1000人,设置田径、篮球、柔道、国际式摔跤、 (略) 、武术散打、拳击、跆拳道、游泳、乒乓球、皮划艇、赛艇、橄榄球等运动项目, (略)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发展走向快车道。围绕“优秀竞技人才输送、高水平特长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打造”,构建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格局。 (略) 、县体校为主阵地,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有益补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2.夯实县级体校基础。积极推进传统县级体校向新型体校办学模式转变,县县建成一所新型体校,到2025年,在训运动员达到2000人。发挥县级体校选材、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县级体校办学质量。加强县级体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充分发挥县级体校配备专业教练员等优势,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推动项目发展,选拔优秀体育苗子,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3.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专业优势,吸收优秀社会体育组织作为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合作单位,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建立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评定工作, (略) 级青少年训练基地20个。(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

4.健全体育竞赛体系。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打造 (略) (略) 。市级每四年举办一届以青少年 (略) 运动会,组织高中篮球、足球比赛和中小学生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赛。县(市、区)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中小学校建设高水平的学校运动队,参加区域联赛。(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团市委)

(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

1.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形成一带引领、三核发力、一圈覆盖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一带” (略) 、宁津县、庆云县为核心,发挥各县(市、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相互协作、互为支撑的体育器材制造带,打造世界级体育器材制造基地。“三核”即以中心城区、 (略) 、齐河县为核心, (略) 场和骨干企业基础,鼓励骨干企业向体育服务业拓展。“一圈”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全面覆盖德城区、德州天衢新区、陵城区,不 (略) 、平原县等周边地区,打造“体育+”产业生态,融合大数据、 (略)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营造体育生态圈。(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持续强化体育器材研发制造。巩固体育器材制造业优势,鼓励骨干 (略) ,打造全场景应用,建设国家体育器材研发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泰山体育等品牌优势,不断拓宽产业赛道,协同发展体育鞋服产业,实现体育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基建、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体育+”产业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实现“四个转型”,即由模仿制造向品牌创新转型、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延伸转型、由竞技体育向竞技+大众体育转型。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全面提高体育产业的研发占比,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 (略) (略) ,全力争创国家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体育产业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打造5个左右智能化生产车间。(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扶持培育一大批企业做大做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企业50强”培育计划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 (略) 。 (略) 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体育制造骨干企业,新增1— (略) ;组建德州体育产业基金,通过“ (略) +产业基金+上市公司”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开展省内、国内国际并购。 (略) 、宁津县、庆云县分别打造不少于3000亩的体育产业基地(园),建设2—3个体育特色小镇。(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

4.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主动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以及国家、省体育协会,努力 (略) 球、体操、电子竞技等省级以上赛事举办权。打造一批德州自主品牌赛事, (略) 球、太极拳、八极拳等优势项目推广力度,持续扩大 (略) 球巡回赛、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打造以齐河铁人三项和房车露营、平原美丽乡村马拉松、庆云八极拳为代表的县级精品赛事。擦亮“中国围棋之乡”名片,承办国家级、省级围棋比赛,扩大德州围棋运动全国知名度。引导体育观赏性消费,以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场馆群为核心,以周边县(市、区)中型场馆为补充,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力的体育竞赛表演功能区。推进体育与旅游、教育、 (略) 、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构建“体育+”消费格局。(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台办)

十、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

构建全方位、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教育体育事业 (略)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体系中,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教育体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区域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推动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建立督导问责机制,确保落地落实。推动各县(市、区)、 (略) 校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地方、学校特色,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形成一地一案、一校一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各县(市、区)〕

(二)优化舆论宣传引导机制

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 (略)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体育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体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加强对社情舆情的分析研判,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体育决策管理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

(三)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构建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更加科学审慎地修订规划和滚动编制阶段性重点项目、行动计划。健全规划实施督导问责机制,将教育体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主动接受各级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 (略) , (略) 。

(略) 委(总支),市工商联。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9月1日印发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略) 校:

现将《 (略) “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略) 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略) “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和体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体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主要指标达到预期,教育和体育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 (略) 县教育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等工作扎实有效,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牢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和教师队*日常教育管理持续加强,教书育人环境更加风清气正。

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招聘教师1.*人,稳妥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教师队*结构和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山大、山师基础教育集团以及北京八中等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均在德州设立分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日益成熟。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3.7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9%。民办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 (略) 职业教育的亮点,连续12年代表山东省参 (略) 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修专业比赛并获得冠军。

群众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个,“上公办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投资150多亿元,实施了化解大班额、“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改建学校1061所,建设校舍*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367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在校在读,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具备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留守儿童关爱室在305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着力解决学生午餐配餐、冬季取暖等问题,课后延时服务普遍开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 (略) 战略,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职普融通”、中职 (略) 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实现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 (略) 职业教育公共发展中心,构建“一主多辅”实训体系。创建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与中北大学联合共建中北大学德 (略) ,搭建招才引 (略) 。

体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德州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场地达到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3平方米,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7%,《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4.38%。全市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06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8所,全国篮球、排球等项目特色学校12所,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级中学9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体育企业增长到1969家,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年均增加值近50亿元。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 (略) 开创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 (略) 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五年,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和体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无可替代。

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愈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建设先 (略) 、 (略) 、现代 (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亟需教育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享有优质公平教育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础保障,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为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让教育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从内部看,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不到位,“五唯”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不足,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度低,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度不够。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能社会、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学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健康德州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系统推进教育体育综合改革,统筹实施教育强化工程,深入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事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体育领域党的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 (略) 径依赖和陈旧观念束缚,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创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调整优化教育体育发展方式。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统筹推进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人群差距,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坚持靶向聚焦,重点突破。准确把握教育体育事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瞄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点的突破引领带动整体局面改观。

(三)发展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体育体系,形成多元协同、充满活力的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格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育人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支撑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教育 (略) 亮丽名片。到203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德育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有优教进一步强化,1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校际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特色优势高水平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契合,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略) 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位居全省前列,驻德高校校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形成职业教育集聚区,产教融合、产 (略) 建设走在前列,创建成为 (略) 。

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协同治理的教育体育发展新格局。建立高效协调的教育体育发展统筹机制和完善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各级财政教育体育投入逐年增长。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日益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色体育名城建设成效显著。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略) 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政治责任。 (略) 县两级教育工委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构、人员配置和考核评价。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和师生政治理论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强做优“国学小名士”挑战赛等品牌活动。建立健全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政工作体系。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将思政和德育渗透其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要开展行为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 (略) 思政课资源开发、教学展示、质量监控等作用,深化“五支队*”进校园。 (略)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学比赛和“优秀思政课教师”评选活动。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中小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将每周一节少先队队课或共青团团课列入课程计划。高中阶段学校全面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团市委)

专栏1: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

(略) 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教师队*特点,采取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途径,经常性组织开展教师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活动,推进全体教师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3.着力加强思政工作队*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建设,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严格落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院(系)专职组织员配备指标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建设。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全面纳入教师培训结业考核体系。(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专栏2:教育系统思政工作队*建设计划

建设300个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100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教育工作中青年骨干队*建设项目,发挥示范、引领、指导作用。配齐配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中小学总体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

(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健全体育锻炼制度,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以上。(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团市委)

专栏3: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将学生体质健康测 (略) 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2.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着重强化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中国”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在大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科学实施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 (略)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体系,出台学校近视防控方案,加大考核力度,规范开展学生近视情况监测,打造近视防控示范学校。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建立健全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推进大中小幼美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艺术课程为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条件和器材配备,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大力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结对帮扶机制。(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

4.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设置“劳动周”或“劳动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完善家长学。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适度压减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把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战场转移至乡镇,试点滚动推进,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提高乡镇驻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食宿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彻底解决大通铺、学生洗澡和如厕难等问题。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做好校车、午餐等配套服务,引导农村小规模学校向乡镇集中。争取到“十四五”末,乡镇驻地学校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乡镇的教育服务承载能力、吸附能力明显增强。(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

专栏8:防控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程

(略) 域统筹,以县(市、区)为主,一县(市、区)一策,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结构、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等,统筹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中小学服务半径、建设标准和教学保障能力等因素,调整完善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建设规划, (略) 、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中小学学位资源预警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普通中小学校80所,新增学位*个。(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

专栏9:小规模学校集并提升工程

优化农村学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乡村小规模学校。针对生源较少的小规模学校,由县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撤并政策,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通过配备校车、提供午休场所、集中配餐、建设食堂等措施解决小规模学校集并后学生上学问题。(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城乡联盟、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入核心管理团队、优质教师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支持乡镇学校充分利用班额小的优势,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结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着力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坚持不懈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制度。制定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力争2022年至少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2025年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专栏10:初中办学质量提升工程

充分重视初中学段承上启下的特殊重要性,努力促进城乡初中优质均衡发展,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和乡镇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探索省内 (略) 域内薄弱初中合作共建。鼓励名校长到薄弱初中学校任职,选拔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到薄弱初中学校任职。大力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探索举办完全中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创新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加强教研指导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创建一批依托国家课程,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特色高中。扩大特色高中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依据其特色学科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推动普通高中扎实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采取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引导支持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科组合。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将特色课程开发、实施纳入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范畴。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专栏11:普通高中强科培优行动计划

强化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集群,分层分类认定一批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提供高水平的设施设备、师资、经费等保障,打造教学改革、教师研训、课堂交流区域高地,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选择部分学科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建设一批学科基地,支持区域内普通高中发展优势学科,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批特色高中。(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三)高水平创建 (略)

1.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全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推动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和从业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职普融通范围和规模,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省规范化以上标准的中职学校,建设2所高水平中职学校。 (略) 半数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于一体的职业学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2.扩增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市域 (略) 校重点建设3—5个专业(群),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能力卓越的高职专业(群)。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略) 、山 (略) 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德州 (略) 、德州 (略) 创建“双高”院校,深化校地共建,鼓励创建本 (略) 校;支持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创建高 (略) 校;支持山东荣庆 (略) 、永锋集团、云天教育集团、乐陵民生教育集团、山东九邑 (略) 创建专 (略) 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3.构建上下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小学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技能课程,在普通高中劳动课程中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专业技能考试成绩权重不低于50%。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增加中职与高职“3+2”、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计划,继续探索中职与本科“3+4”对口贯通培养。 (略) 、山 (略) 每校不少于 (略) 内优质中职学校进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在接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

4.深入推进育训结合。 (略) 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 (略) 校培训主力军作用,争取年培训*人次以上。鼓励支持符合 (略) 校按规定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积极申报政府补贴。 (略) 校通过社会培训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最高不超过50%追加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社会培训等项目的人员倾斜,剩余部分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 (略) 校可以自行确定分配比例。(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加快发展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实施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工程,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积极推广医教、康教一体化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升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能力。提高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为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积极探索超常儿童鉴别发现、培养评价机制,施行灵活学制和个别化教育方案。(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

专栏12: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持续改善提升办学条件。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举办特殊教育。密切关注孤独症以及多重残疾、重度残疾青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加大小规模、专门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按需进行送教上门,增进民生福祉。(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残联)

(五)健全完善便捷融通的继续教育体系

1.重点提升社区教育办学水平。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社区教育责任,把社区教育作为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经费保障有力、师资队*稳定、运行机制畅通、服务管理有序的城乡社区教育体系。积极利用“ (略) +”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打造数字化终身 (略) 。实施社区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2.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成员结构,完善校长选聘机制,形成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民办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资产管理、会计制度和财务监管制度。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学费、住宿费的基准价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允许各学校以核定后的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上浮幅度不超过10%,下浮不限。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扎实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推动幼儿园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工作绩效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属有师范专业的高校要定点联系3—5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帮助、指导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4.提高对特定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水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追踪认定机制,完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改进资助方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学困生个性化帮扶机制,对于学中职专业(群),5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打响“大德工匠”品牌,不断提升产 (略) 建设水平。(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

2.推进“三教”改革。加强教材规范管理,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使用相关信息化资源。 (略) 校按照职业岗位作业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确保实践性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50%。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支持相关研究机构、 (略) 校联合行业组织、领军型企业参与试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断提高行业企业认可度。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深化产教融合。采用“1+N”模式, (略) 重点 (略) 校主要专业的公共实训体系。 (略) 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建成集学生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校企协同育人和招生招工一体化。依 (略) 校,联合行业、企业组建高端装备、交通运输、新能源、生物化工、现代农业等职业教育集团。 (略) 域内职业学校和京津冀 (略) 校、企业建立职业教育联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机制,发挥教师实践基地和师德涵养基地作用,推动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让教师充分了解国情民情。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评议。健全完善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典型宣传,讲好师德故事,宣扬大爱师魂,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形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 (略) 级政 (略) 校培养师范生制度,选拔品学兼优、宜教乐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提升生源质量。优化教师培训模式,从注重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健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加强新任教师、青年教师和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建设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学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增量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可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农村小班额学校教师和承担额外工作教师倾斜。 (略) 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基础性与奖励性工资占比,绩效工资中分设的具体项目、标准及发放办法。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100%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津贴补贴、周转宿舍等政策。建立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权益年度督查制度,依法保障福利待遇。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选树活动。落实教师减负政策,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七、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巩固推进“ (略) 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化、精细化的新型教育管理方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政府教育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终身电子学。每年分批选拔300名左右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通过外派培训、跟岗学合理、符合法规政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专栏18:深化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行动计划

全域探索推行“两自一包”管理改革,根据学生人数,将经费一次性拨付给学校,经费包干;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聘用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自主管理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绩效。建立分类评价、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遏制掐尖行为。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稳步提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完善高中录取名额指标分配办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化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全面保障国家教育考 (略) ,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坚决维护考试安全和公平招考。建设完善视频巡查系统、视频指挥系统、无线电作弊防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车载监控系统为一体的国家教育 (略) ,实现对试卷各环节的实时监控, (略) 考务指挥中心与考区、考点的视频、语音、文字双向互联互通。积极推行考试服务事项“一次办好”“掌上办”,为考生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

专栏19:体育和艺术科目考试改革项目

深化体育科目考试改革,初中、高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逐步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分值,并对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体育免修学生合理赋分。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自2022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方式确定考试成绩。逐步将艺术类科目纳入高中阶段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或将艺术科目成绩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五)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略) 县两级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和分类定价、优质优价收费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和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

(六)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自查自纠长效机制,严防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确保教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略)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树立总体安全观,建立防治校园欺凌、保障食品安全等长效机制。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能力。压紧压实学校安全领导责任、属地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严格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推进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设 (略) ,推进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有效融合。强化警校联动,推广“ (略) +校园安防管理”应用,及时通报校园警情。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形成更为有效的联防联控运转机制。优化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处置流程精细化、应急演练常态化。(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

九、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略) 、县、乡、村四级全民 (略) 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场地等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实施县级“三个一”和乡镇(街道)“两个一”全民健身工程补短板计划。全市新建或改扩建至少4个体育公园, (略) 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集体育休闲、健身培训、产品展示、体育文化等多功能于 (略) 体育公园。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

专栏20: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在建设公园绿地时,将体育元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因地 (略) 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流湖泊、 (略) 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 (略) 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

2.优化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内容。利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示范性、引导性强的全民健身活动,延伸和拓展健身活动空间,强化活动的延续效应。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千万三大赛”系列活动,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积极举办社区运动会,打通群众身边健身赛事的“最后一公里”。以创建“太极拳之乡”为抓手,大力开展普及老年人太极拳活动, (略) 广场舞、气排球等老年体育品牌活动开展。加强对“线上线下”结合办赛新模式的运用推广,开展好 (略) 络赛事活动。加大太极拳、八极拳、 (略) 球等项目在不同人群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强化特色体育名城建设,继续加强品牌赛事创办,推动“一县一品”再上新水平,巩固“中国围棋城”成果,建设“ (略) 球 (略) ”。挖掘大运河、黄河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沿黄河、大运河区域体育特色品牌活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略) 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文化和旅游局)

3.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提高技能和水平,到2025年,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8个以上。鼓励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提高城乡国民体质抽样检测覆盖率。继续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通过电视台、 (略) 、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略) 总人口的42%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4.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 (略) 、县体育总会组织,推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持续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村级体育总会。鼓励支持各行业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等非行政职能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5.健全全民健身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设施的运营管理。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积极创建国家 (略) ,打造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

(二)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发展

1.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略) 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80所,重点培养2— (略) 级参加省级竞赛争金夺银的体育特色学校。实现县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覆盖, (略) 中小学全面普及特色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县县有亮点、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良好生态。各级各类体育特色学校均建有特色项目运动队,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抓好校园足球项目普及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组建300支以上校园足球队*,足球特色学校人人掌握足球技能,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达到200所。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普及活动,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等相关活动,加强足球知识宣传和足球文化教育,发挥体育育人功能。(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2.推进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改善。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配齐体育师资。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提升计划,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高层次培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鼓励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共享共用。(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统筹发展竞技体育

1. (略) 级体育运动学校。 (略) 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模1000人,设置田径、篮球、柔道、国际式摔跤、 (略) 、武术散打、拳击、跆拳道、游泳、乒乓球、皮划艇、赛艇、橄榄球等运动项目, (略)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发展走向快车道。围绕“优秀竞技人才输送、高水平特长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打造”,构建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格局。 (略) 、县体校为主阵地,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有益补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

2.夯实县级体校基础。积极推进传统县级体校向新型体校办学模式转变,县县建成一所新型体校,到2025年,在训运动员达到2000人。发挥县级体校选材、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县级体校办学质量。加强县级体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充分发挥县级体校配备专业教练员等优势,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推动项目发展,选拔优秀体育苗子,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

3.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专业优势,吸收优秀社会体育组织作为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合作单位,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建立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评定工作, (略) 级青少年训练基地20个。(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

4.健全体育竞赛体系。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打造 (略) (略) 。市级每四年举办一届以青少年 (略) 运动会,组织高中篮球、足球比赛和中小学生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赛。县(市、区)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中小学校建设高水平的学校运动队,参加区域联赛。(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团市委)

(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

1.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形成一带引领、三核发力、一圈覆盖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一带” (略) 、宁津县、庆云县为核心,发挥各县(市、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相互协作、互为支撑的体育器材制造带,打造世界级体育器材制造基地。“三核”即以中心城区、 (略) 、齐河县为核心, (略) 场和骨干企业基础,鼓励骨干企业向体育服务业拓展。“一圈”即以主城区为核心,全面覆盖德城区、德州天衢新区、陵城区,不 (略) 、平原县等周边地区,打造“体育+”产业生态,融合大数据、 (略)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营造体育生态圈。(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持续强化体育器材研发制造。巩固体育器材制造业优势,鼓励骨干 (略) ,打造全场景应用,建设国家体育器材研发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泰山体育等品牌优势,不断拓宽产业赛道,协同发展体育鞋服产业,实现体育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基建、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体育+”产业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实现“四个转型”,即由模仿制造向品牌创新转型、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延伸转型、由竞技体育向竞技+大众体育转型。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全面提高体育产业的研发占比,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 (略) (略) ,全力争创国家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体育产业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打造5个左右智能化生产车间。(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扶持培育一大批企业做大做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企业50强”培育计划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 (略) 。 (略) 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体育制造骨干企业,新增1— (略) ;组建德州体育产业基金,通过“ (略) +产业基金+上市公司”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开展省内、国内国际并购。 (略) 、宁津县、庆云县分别打造不少于3000亩的体育产业基地(园),建设2—3个体育特色小镇。(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

4.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主动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以及国家、省体育协会,努力 (略) 球、体操、电子竞技等省级以上赛事举办权。打造一批德州自主品牌赛事, (略) 球、太极拳、八极拳等优势项目推广力度,持续扩大 (略) 球巡回赛、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打造以齐河铁人三项和房车露营、平原美丽乡村马拉松、庆云八极拳为代表的县级精品赛事。擦亮“中国围棋之乡”名片,承办国家级、省级围棋比赛,扩大德州围棋运动全国知名度。引导体育观赏性消费,以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场馆群为核心,以周边县(市、区)中型场馆为补充,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力的体育竞赛表演功能区。推进体育与旅游、教育、 (略) 、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构建“体育+”消费格局。(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台办)

十、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

构建全方位、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教育体育事业 (略)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体系中,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教育体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区域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推动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建立督导问责机制,确保落地落实。推动各县(市、区)、 (略) 校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地方、学校特色,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形成一地一案、一校一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各县(市、区)〕

(二)优化舆论宣传引导机制

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 (略)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体育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体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加强对社情舆情的分析研判,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体育决策管理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宣传部)

(三)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构建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更加科学审慎地修订规划和滚动编制阶段性重点项目、行动计划。健全规划实施督导问责机制,将教育体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主动接受各级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责任部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 (略) , (略) 。

(略) 委(总支),市工商联。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9月1日印发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附件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