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刘涛:如何推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刘涛:如何推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钢铁行业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点行业之一,在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的要求下,钢铁行业要突破困难和挑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超低排放改造助力空气质量改善

钢铁行业是蓝天保卫战攻坚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对钢铁生产中的所有环节实施升级改造,并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以及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都提出控制指标或控制措施。在政策推动和科技发展的加持下,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成绩显著,《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约有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1.15%,颗粒物排放总量下降15.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3.89%。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环境效益更加明显。2019年—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吨钢铁产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使得污染物外部传输减少约30%。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挑战

国家鼓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钢铁行业高质 (略) 线图。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政策文件,也对钢铁行业提出新要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全流程的绿色发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从产业结构、制造体系、技术装备、数字化转型等层面,为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面临挑战。首先,“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对钢铁总量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在钢铁生产总体规模难以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总量降碳空间非常有限。

其次,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仍需时间。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能耗指标随钢铁产能指标转移的政策。钢铁产能跨地区转移难度很大,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也限制了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结构呈现明显的高碳化,新能源使用比例有限。流程结构方面,我国钢铁流程结构以长流程为主,2020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为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差距大。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钢材以普通用途为主,需向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转变。

此外,我国钢铁工艺技术装备储备不足,超低排放与降碳协同潜力有待挖掘,绿色低碳技术尚待更新。

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实现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行业备案管理办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和生产项目,严控新增产能;另一方面,需差别化管控粗钢产量,防止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同时,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和诊断工作,并以此为标准,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

第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出若干家世界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优特钢棒材、无缝钢管、不锈钢等领域分别形成1家—2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钢领军企业。

第三,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促进末端治理向精细化源头管控转变,比如,推广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助力下游煤气用户源头降硫。推进设施改造实现节能增效,比如,采用烧结烟气内循环技术,同时实现减少固体燃耗和降低脱硫脱硝设施负荷。同时,运用监控监管手段与清洁运输方式,实现精准减污降碳。

第四,能源结构调整。在全行业普及成熟可行的节能降碳技术,提升行业低碳发展水平。在能耗和排放较高的生产环节引入低碳技术,比如,高参数全燃煤气发电技术、焦化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清洁能源替代方面,可利用厂房房顶等闲置场所,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配套建设钢铁企业 (略) ,实现就地消纳,提高绿电的使用比例。

第五,物流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重点地区公转铁,尤其是汾渭平原等内*地区钢铁企业外部运输的“公转铁”转变。推进沿海基地及搬迁项目外部物流配套建设,尤其是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沿海基地项目不能“有区位优势,无物流优势”,大宗原燃料进厂汽车短途倒运可改为采用水运、铁路、皮带、管道等清洁运输方式。鼓励和推动钢铁物流开展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和提升枢纽集疏运体系效能。对大宗物料实施密闭运输和封闭运输,推广集装箱运输、皮带输送、管道输送、新能源汽车、国六排放汽车、国三及以上工程机械的运用。

第六,钢化联产,打造绿色生态圈。打造钢铁、焦化间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副产的煤气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推进钢铁与建材、城市服务之间协同降碳,比如,利用冲渣 (略) 供暖、用高温炉窑处置废塑料等。此外,还需构建完善的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工作机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钢铁行业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点行业之一,在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的要求下,钢铁行业要突破困难和挑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超低排放改造助力空气质量改善

钢铁行业是蓝天保卫战攻坚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对钢铁生产中的所有环节实施升级改造,并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以及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都提出控制指标或控制措施。在政策推动和科技发展的加持下,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成绩显著,《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约有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1.15%,颗粒物排放总量下降15.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3.89%。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环境效益更加明显。2019年—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吨钢铁产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使得污染物外部传输减少约30%。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挑战

国家鼓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钢铁行业高质 (略) 线图。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政策文件,也对钢铁行业提出新要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全流程的绿色发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从产业结构、制造体系、技术装备、数字化转型等层面,为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面临挑战。首先,“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对钢铁总量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在钢铁生产总体规模难以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总量降碳空间非常有限。

其次,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仍需时间。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能耗指标随钢铁产能指标转移的政策。钢铁产能跨地区转移难度很大,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也限制了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结构呈现明显的高碳化,新能源使用比例有限。流程结构方面,我国钢铁流程结构以长流程为主,2020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为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差距大。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钢材以普通用途为主,需向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转变。

此外,我国钢铁工艺技术装备储备不足,超低排放与降碳协同潜力有待挖掘,绿色低碳技术尚待更新。

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实现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行业备案管理办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和生产项目,严控新增产能;另一方面,需差别化管控粗钢产量,防止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同时,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和诊断工作,并以此为标准,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

第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出若干家世界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优特钢棒材、无缝钢管、不锈钢等领域分别形成1家—2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钢领军企业。

第三,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促进末端治理向精细化源头管控转变,比如,推广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助力下游煤气用户源头降硫。推进设施改造实现节能增效,比如,采用烧结烟气内循环技术,同时实现减少固体燃耗和降低脱硫脱硝设施负荷。同时,运用监控监管手段与清洁运输方式,实现精准减污降碳。

第四,能源结构调整。在全行业普及成熟可行的节能降碳技术,提升行业低碳发展水平。在能耗和排放较高的生产环节引入低碳技术,比如,高参数全燃煤气发电技术、焦化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清洁能源替代方面,可利用厂房房顶等闲置场所,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配套建设钢铁企业 (略) ,实现就地消纳,提高绿电的使用比例。

第五,物流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重点地区公转铁,尤其是汾渭平原等内*地区钢铁企业外部运输的“公转铁”转变。推进沿海基地及搬迁项目外部物流配套建设,尤其是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沿海基地项目不能“有区位优势,无物流优势”,大宗原燃料进厂汽车短途倒运可改为采用水运、铁路、皮带、管道等清洁运输方式。鼓励和推动钢铁物流开展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和提升枢纽集疏运体系效能。对大宗物料实施密闭运输和封闭运输,推广集装箱运输、皮带输送、管道输送、新能源汽车、国六排放汽车、国三及以上工程机械的运用。

第六,钢化联产,打造绿色生态圈。打造钢铁、焦化间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副产的煤气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推进钢铁与建材、城市服务之间协同降碳,比如,利用冲渣 (略) 供暖、用高温炉窑处置废塑料等。此外,还需构建完善的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工作机制。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