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新建项目,需修建厂房以及配套设施,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 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必须引起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切实 做好防护措施,使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一)噪声污染源 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挖掘机、铲车、电锯等施工机具、运输车辆、建筑板材 切割、 (略) 搭建、物料装卸产生的噪声等。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 距离、空气、树木等因素的影响而衰减,且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 性。故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为进一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 环评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夜间 22:00-次日 6:00)以及午休时间(中 午 12:00-14:00)施工作业,尤其是要严格控制施工机械噪声值大于 85dB(A)的 作业,如挖机、推土机、电锯等,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经环境保 护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并公告附近居民,方可连续作业。 ②加强管理,应经常对施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减退或 故障使噪声增大。 ③尽量选用效率高、低噪声设备,高噪声设备应布置在场地西部,尽量远 离周围环境敏感点,在施工场地周围有敏感点的地方设立临时声屏障,对位置 相对固定的机械设备,能入棚内操作的尽量进入操作间。 ④物料运输车辆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以减小运输车辆噪声对 道路两侧居民的影响。 ⑤强对施工员的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措施以戴个人防噪声用具为主。高噪 声设备附近工作的施工员,可配备耳塞、防声头盔等防噪用具,从而可分别衰 减噪声 15~30dB(A)和 30~50dB(A)。 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大大降低施工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建设单位应认真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施工噪声将随施工期结束而结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二)大气污染源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来源,主要是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产生的尾气、工程开 挖与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建材和建筑垃圾堆放产生的风力扬尘。 (1)施工扬尘 为有效控制施工期间的扬尘影响,建设单位根据《 (略) 蓝天保卫战实施 方案》要求,建设施工应严格落实六个 100 等管理规定,对本项目施工期提出 以下要求: ①“工地周边 100%围挡高度不低于 2.5 米,以防止扬尘扩散,其余处临时 围挡采用绿色生态围挡,高度不低于 1.5 米;物料堆放 100%覆盖;出入车辆 100% 冲洗;施工现场地面 100%硬化;扬尘施工 100%湿法作业,配备必要的洒水车、 雾炮机;施工渣土车、流散体运输车 100%密闭运输,严禁抛洒 (略) ;严 禁渣土 (略) 和抛撒漏,禁止进入禁行、 (略) ”。 施工工地全部严格采取封闭、高栏围挡、喷淋等工程措施,道路区和模板 存放、料具码放等场地进行硬化,其他场地进行覆盖或绿化;现场出入口应设 置冲洗车辆设施,运输车辆应覆盖进行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垃圾(土方、工程渣土)和生活垃圾应当集中 堆放,且及时清运,在 48 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必须设置临时堆放场,并采 取围挡、覆盖等防尘措施;堆放高度不得超出围挡高度,并采取苫盖、固化措 施。 ③合理安排施工现场,谨防运输车辆装载过满,并采取遮盖、封闭措施减 (略) 抛洒、散落,及时清 (略) 上的泥土和建筑材料。对于施工出入道 路,可采用清扫或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 (略) 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 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在施工过程中若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天气,应 及时洒水抑尘。 ④施工单位运输工程渣土、泥浆、建筑垃圾及砂、石等散体建筑材料,应 采用密闭运输车辆, (略) 线行驶;运输车辆应设置尽量远离区外邻近环 — 31 —— 32 — 境敏感 (略) 线,对环境 (略) 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址在夜间运输, 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 施工粉尘属于局部性短期污染,通过上述措施处理后,施工粉尘将得到有 效控制,预计厂界浓度可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中无组织排放限值( ≤1.0mg/m3),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 2)机械设备尾气 项目使用机动车辆运输建筑原材料、施工设备器材等时排出的尾气主要污 染物是 CO、NOx 以及未完全燃烧的 THC(机车排放的总烃)等;这种污染源较 分散且为流动性,污染物排放量不大,表现为间歇性特征,主要对作业点周围 (略) 线两侧局部范围产生一定影响,此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经过大气扩 散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根据同类项目施工现场监测结果,各类污染因 子可以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无组织排放监 控浓度限值。 (三)水污染源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以各种设备、车辆冲洗水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主要污染物有 COD、BOD5、*、SS、石油类。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对排水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污染环境。项目施工期废水在不外排的情况 下对周边水体影响较小,施工废水的问题也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主要 措拖: (1)施工废水 车辆进行集中清洗,冲洗产生大量含泥沙的洗车水 (略) 以及场区硬 化混凝土养护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石油类。为防止施工废水污染,项 目拟建临时排水沟、沉淀池,将施工场区废水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于车辆清洗 或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设置必要的挡渣设施,防止含泥沙废水直接排 入周边沟渠。 (略) 混凝土养护废水一般被地面吸收或蒸发,通过控制洒水 量,基本不会产生水流,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2)生活污水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日常排放的污水,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COD、氨氮,施工人员为当地人,施工期间不设施工营地,施工场地不安排食 宿,可依托附近居民生活设施,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作农肥。 ( 3)径流雨水 施工期间因土地平整、基础开挖、道路开挖等施工,表土壤疏松、土石方 裸露等情况下,遇雨时,雨水和基坑废水中将含有大量的泥沙,对区域地表水 影响较大。 建设单位应从以下措施减少径流雨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①及时安排土石方回填,来不及回填的土石方应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 ②在场地平整前,应在四周场界处修建截水沟,并在场区地势较低汇水处 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沉淀后,用于项目施工降尘。 ③ (略) 和场地进行硬化,并采取防雨措施。 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施工期间初期雨水可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收集处理用 于施工降尘,项目施工期可避开雨季,因此径流雨水对区域地表水环境影响较 小。 (四)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基础开挖过程产生的土石方与施 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预计产生建筑垃圾约为 10t,主要为废弃建筑物拆除时产生的建筑垃圾 及厂房修建过程产生的建筑废料(砖、混凝土、铁片等),可以回收部分回收 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应统一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置;场地平整、储罐区、消 防池、化粪池等的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可全部用于场地的填平;项目预计产生 生活垃圾总量为 5kg/d,以有机类废物为主,主要有易拉罐、矿泉水瓶、塑料袋、 一次性饭盒等,生活垃圾禁止乱堆乱放,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 用的交由管理人员运至村垃圾堆放点。为防止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污染环境, 环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 33 —(1)施工活动开始前,施工单位要向建设部门提出建筑垃圾处置的请示报 告,经批准后将建筑垃圾清运到建设部门指定地点合理处置,禁止偷倒、乱倒; ( 2)建设前期产生的表土及建筑废料。 项目前期土地平整阶段的土石方基本平衡,无弃土石方产生;对于建筑垃 圾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如碎瓦砾等,可以与施工期间挖出的土石一起堆放或者 回填,若无法回填应清运到建设部门指定地点合理处置;项目产生的弃渣应及 时委托相关单位进行清运,以免产生扬尘和造成水土流失; ( 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清除积土、废物;增设一些分散的小型 垃圾收集器(如废物收集箱)收集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派专人定时打扫 清理、清运。 ( 4)对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固定地点分类暂存,尽 量缩短暂存的时间,争取日产日清。能够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综合利用,以节 约宝贵的资源。同时要做好建筑垃圾暂存点的防护工作,避免风吹、雨淋散失 或流失。 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在采取上述措施治理后,固体废物有较为妥善的处置 方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生态环境 本项目施工过程将形成裸露地面,并进行地基开挖,产生渣土,如果不采 取合理措施,易被降雨径流冲刷而产生水土流失,暴雨时冲刷更为严重。为防 治水土流失,施工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挖填方配套作业,要求分区开挖和填压,及时回 填土方,防止暴雨径流对开挖面及填方区的冲刷,从根本上减少水土流失量。 ②施工中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前在场界四周建设临时截洪沟,确保暴 雨时不出现大量水土流失,避免对周边造成污染。 ③设备堆放场、材料堆放场的防径流冲刷措施应加强,废土、废渣应及时 清运填埋,不得随意堆放,防止出现废土、废渣处置不当而导致的水土流失。 ④制定土地整治计划,搞好项目区域的植树、绿化,项目建成后应无裸露 — 34 —— 35 — 地面,使其水土保持功能逐步加强。 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