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健康促进县建设公开承诺书-002656361/2022-56854
龙泉市健康促进县建设公开承诺书-002656361/2022-56854
(略) 健康促进县建设公开承诺书
2022年,我市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创建健康促进县是推进健康龙泉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一项事关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有助于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对群众健康的影响, (略) 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现作公开承诺如下:
一、建立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将健康促进县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领导协调机制,将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预算,建立覆盖政府有关组成部门、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 (略) 络,制定创建健康促进县实施方案,开展业务培训,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
二、制定健康政策。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开展针对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环境与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跨部门健康行动。
三、建设健康促进场所。开展健康村(社区)、健康家庭、 (略) 、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场所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40%的社区(村)达到健康社区(村)标准;20%的家庭达到健康家庭标准,评选出100个健康示范家庭;不断巩固 (略) 创建工作成果;30%的机关单位达到健康促进机关标准;20%的大中型企业达到健康促进企业标准。推进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实现全面禁烟。
四、建设健康文化。将健康文化和健康元素融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建设;创新“二库一机制”健康传播模式, (略) 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大力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开设健康专题栏目,设立健康类微博、 (略) ,利用多种媒介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健康主题活动。
五、建设健康环境。 (略)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治大气、水、垃圾等污染问题,建设健康宜居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水质监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坚持服务导向,精准实施民生工程,持续提升养老、就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社会。
六、培育健康人群。依托卫生健康、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等部门,借力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略) 民参加体育健身,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学生体质达标;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实施烟草危害干预,实现无烟党政机关全覆盖。
2022年10月17日
(略) 健康促进县建设公开承诺书
2022年,我市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创建健康促进县是推进健康龙泉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一项事关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有助于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对群众健康的影响, (略) 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现作公开承诺如下:
一、建立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将健康促进县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领导协调机制,将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预算,建立覆盖政府有关组成部门、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 (略) 络,制定创建健康促进县实施方案,开展业务培训,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
二、制定健康政策。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开展针对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环境与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跨部门健康行动。
三、建设健康促进场所。开展健康村(社区)、健康家庭、 (略) 、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场所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40%的社区(村)达到健康社区(村)标准;20%的家庭达到健康家庭标准,评选出100个健康示范家庭;不断巩固 (略) 创建工作成果;30%的机关单位达到健康促进机关标准;20%的大中型企业达到健康促进企业标准。推进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实现全面禁烟。
四、建设健康文化。将健康文化和健康元素融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建设;创新“二库一机制”健康传播模式, (略) 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大力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开设健康专题栏目,设立健康类微博、 (略) ,利用多种媒介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健康主题活动。
五、建设健康环境。 (略)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治大气、水、垃圾等污染问题,建设健康宜居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水质监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坚持服务导向,精准实施民生工程,持续提升养老、就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社会。
六、培育健康人群。依托卫生健康、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等部门,借力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略) 民参加体育健身,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学生体质达标;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实施烟草危害干预,实现无烟党政机关全覆盖。
2022年10月17日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