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000014349/2022-1591512

内容
 
发送至邮箱

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000014349/2022-1591512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形势要求 2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成效 2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 6

(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6

(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

(三)师资队*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7

(四)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7

(五)教育治理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8

三、“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 8

(一)发展机遇 8

(二)面临挑战 11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坚持原则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

一、加大教育基本建设力度,全面优化教育结构 20

(一)促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 20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1

(三)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 24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24

(五)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26

(六)加快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26

(七)促进民族教育特色发展 27

(八)推进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28

二、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29

(一)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 29

(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30

第四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3

一、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制机制 33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34

第五章 推进教师队*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8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8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培计划 38

三、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9

四、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管理 39

五、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 40

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41

七、促进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41

第六章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3

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43

(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明确管理服务权限 43

(二)健全依法治理机制,促进依法治教治校 43

二、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 44

三、实施教师聘用“员额制”改革 45

四、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 45

五、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6

(一)落实民办教育政策 46

(二)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47

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48

第七章 健全保障机制 49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49

二、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49

三、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50

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 51

五、提高规划落实效力 51


黔南州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略) 委关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略)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略) 实施纲要(2018-2027年)》《 (略) 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黔南州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推进龙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形势要求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龙里教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动全县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县教育财政投入累计达32.75亿元,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进展和丰硕成果。

(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建24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建筑面积37939平方米,新增学位3420个,完成投入9500万元;新建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建筑面积达66742平方米,运动场33000平方米,总投入约2.34亿元。改扩建15所中小学,累计完成投入1.23亿元。

完成龙里中学迁建,新建校舍99560平方米,总投入35000万元,办学规模102个教学班,容纳在校生5100人。按照5000人的办学规模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楼,新建实训楼1.2万平方米,总投入3337万元;新建实训用房及校门改造,维修翻新校内道路,总投入840万元。投入2570万元新建294套教师周转房,完成全县25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设备配置。到201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2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6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21%。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100%。贫困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二)设施设备投入进一步加大。“十三五”以来,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购置设施设备累计10314.09万元。2016年以来,共投入3735.86万元购买班班通1063套,实现乡镇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投入1270.27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32个,购买计算机2557台,其中教师办公电脑613台,学生电脑1944台,大部分学校教师办公电脑达到人手一台,办公条件不断改善。投入1192.15万元,建设录播室、创客教室31个,进一步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和研究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广泛运用,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途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投入341.88万元购买图书36.08万册,投入1352.9万元用于添置学校实验仪器、音体美教学等器材。投入711.02万元为平西幼儿园等10多个幼儿园添置学具、玩具、厨房设备等设备设施。

(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显著增长。“十三五”以来,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幅较快,到2020年比2015年增加49.8%;完善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加快产教融合实施进程,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办学。鼓励龙里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各工业园区适合的企业适合的专业共同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推进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试点工作,继续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幼儿园6所,州级以上示范幼儿园1所。

(四)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工作。推进全县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德行龙里·文明校园”等系列特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德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构建课堂教学、行为塑造和校园活动多位一体的育人途径。形成各方参与的大德育网络,家庭、校园、社会联合打造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多方合力的德育工作机制。

(五)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特色大课间为导向,激发学校体育活力,推动各校运动项目共同发展。强化学校美育工作。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敦促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程,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活动,鼓励学校组建各具特色的艺术团,发挥农村少年宫作用,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督促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团队,增强民间民族意识。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建设,积极申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行动计划。

(六)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龙里县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三级”联动和“七长”负责制,多部门齐抓共管,强力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零。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精准资助”,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设9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配套优质教师512人,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点学生就近入学。

(七)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教育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深化,新型教育管理体制有序推行,各级家长委员会普遍建立。基本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八)教育改革创新效益不断凸显。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突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整体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革。

专栏1 龙里县“十三五”教育普及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序号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值

2020年情况

属性

1

学前在园人数(人)



10856


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

93.25

预期性

3

九年义务教育人数(人)



31054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94.63

约束性

5

高中阶段教育人数(人)



7500


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90.21

约束性

7

普职比

——

大体相当

大体相当

预期性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城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需仍然紧张,义务教育学校存在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学前教育“公办少”“民办弱”,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城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大班额”“大校额”现象突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艺术学科专用教室等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标准还存在差距。部分寄宿制学校浴室、食堂、足球场因为资金、征地原因,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普通高中特色不鲜明;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不够,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民族教育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未彰显。农村学校教师住房保障缺失,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育工程资金缺口大,教育工程进度缓慢。

(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占主导,教研引领教学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需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优质生源“留优”难度大,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从源头上影响了普通高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引进的高水平教学名师、教学骨干数量偏少,缺乏领军型教师;县域内名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影响教学名师的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师待遇急需提高。

部分学校的教师年龄老龄化现象凸显;学科结构缺编现象依然存在,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中小学教师队*建设机制体制不健全,“县管校聘”落实不到位,缺乏配套的应急机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建设需要加强。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大,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四)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教育新基建的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跟教学改革的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目前,我县虽然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均已配备到各级各类学校,但是由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需要提升,加上已有的设备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很好融合到教学之中,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与学模式没有建立起来,适应因材施教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缺失。

(五)教育治理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不够深入,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待优化,整体教育效益有待增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三、“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

“十三五”期间龙里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从“十三五”的动力向发展合力的转变,龙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绘就了“十四五”教育发展蓝图,新时代教育发展呈现新样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强调必须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发展目标,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给“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高水平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十三五”期间,龙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71.49亿元提升到220.23亿元,跃居全州第二,成功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创造了龙里新的辉煌;财政总收入由16.93亿元提升到3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25亿元提升到15.05亿元。

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县委、县政府优先教育投入的战略布局,为推进龙里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消费水平进入更高层次,家庭的教育消费更加受到重视,对教育的消费预期和支付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种人才,这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智慧教育时代的深刻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智慧教育的发展及其同教育教学的加快加深融合,带来了传统学习过程的颠覆、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变化。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教师布局带来了一系列直接的机遇与挑战。

4.教育新基建带来教育发展新机遇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新基建”,加速了教育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加快了教育新基建的教育理念,给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面临挑战

1.经济新发展格局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龙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但是,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同类型人才,因而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龙里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急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仍待提高,服务社会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正视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抓住机遇,加快教育发展。

2.智慧教育新时代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智慧教育要求在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变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利用人工智能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全面成长。重点关注学校提供高质量课程的水平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程度。从教育管理优化角度看,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动态模拟学校布局、教育投入、入学形势等方面的变化,科学预判教育发展趋势,提前做好教育规划,并在规划中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教育新基建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教育进入快车道的“新基建”,加速了教育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加快了教育新基建的教育理念,给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4.群众对教育新需求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等特点,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努力在破解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出实招、硬招,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精神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精神,贯彻 (略) 、州、县教育大会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教育发展为统揽,坚持立足县情办教育和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大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突出抓好学前教育和乡村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构建与龙里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为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走在全州各县(市)前列,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州前列,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相协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校际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坚持原则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根本保障,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价值文化共识,集聚社会各方合力,高质量贯彻教育改革发展部署。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十四五”龙里县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兴办教育。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围绕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调整资源配置结构,破除体制机制制约,高质量打造未来教育基础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龙里经济社会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龙里教育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发展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持续健康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满足学生、教师、学校、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普及水平上新台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4%。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以上,普职比大体相当。

——教育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规划布局与设施设备配置水平显著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60%、普惠率达到90%;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步伐,继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和推进集中办学,建成县第四中学、第五中学,逐步撤并乡镇初中,实现初中阶段集中办学;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普及攻坚工程,推进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龙里中 (略) 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高等教育,争取支持创 (略) 。大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强民族教育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教育供给水平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党领导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力量,教育事业发展为凝聚人心的主流阵地。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落实保教工作规范和质量导向,科学提升保教质量和办园品质,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 (略) 级示范幼儿园,4所州级示范幼儿园。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建设一批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落实,形成因校制宜、科学系统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师资队*和办学条件更加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全州领先水平。

——师资队*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教师的数量、结构和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占比达到7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50%,师资队*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保障更加有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管、办、评分离的治理结构和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确立,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制度创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学校办学活力极大增强。

——人力资源开发达到新水平。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和培训服务,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0%。

——控辍保学更加有效。坚持落实“七长”负责制和“双线”责任制,压实各级教育专班责任,筑牢“双线”(政府一条线、教育一条线)“三级”(县、镇、村级)联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坚持小升初“整班移交”制度工作,做好学生入学情况动态监测,建立县、镇、村、校四级台账,精准掌握学生流动状况,及时劝返疑似辍学学生,确保适龄儿童常态化动态清零。全面落实教育精准资助,关注脱贫户“两后生”教育帮扶补助政策,确保县域内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教育保障体现更加有力。教育资助工作是一项惠及全体困难学生的民心工程,它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学前阶段落实保育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生活费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落实免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扶贫专项助学金资助政策。具有全日制的高校本专科(高职) (略) 户籍农村建档立卡在校生落实免学费、扶贫专项助学金资助政策;对于具有本县户籍的普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继续统筹县级教育精准扶贫资金,落实考上二本及以上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建档立卡学生进行一次性教育资金资助。二是持续保持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专栏2 龙里县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目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3.25

95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4.63

96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21

95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0.31

0.5

预期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21.4

35


双师型教师占比(%)

56.6

60


普通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0.43

0.5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9

11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80

90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教育基本建设力度,全面优化教育结构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本建设,通过教育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实现中小学学校布局优化、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集中供暖、集中改厕、维修改造等,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一)促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

合理规划城乡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左右,2025年达到97%以上。围绕“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实现就近入园”的目标,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重点建设一批县、乡、村级幼儿园,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城区幼儿园布局调整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公办幼儿园布局,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外来人口、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新建扩建居民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意见,对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加强城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积极发展扩大优质示范园。

2.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结对帮扶、减免租金、教师交流培训、纳入集团化管理及教研指导责任区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解决“入园难”问题。

3.切实办好乡村公办幼儿园。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要求,盘活现有乡村教育资源,切实办好乡村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建立和完善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机制。


专栏3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项目

1.公办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重建幼儿园项目:重建龙里县实验幼儿园,新建教学用房52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新建龙里县麻芝幼儿园、龙里县洗马镇第二幼儿园、第七幼儿园、第八幼儿园、第九幼儿园等城镇幼儿园建设。

2.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项目: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监管力度,小区配套幼儿园25所,其中贵龙集团建设1所,开发单位24所。

3.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为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16所。

4.实施全县幼儿园室外附属工程及维修改造项目。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全面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办学条件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公用经费拨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均衡;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配置均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益得到保障,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进一步完善,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1.推进集中办学,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围绕强化资源统筹、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实现小学向乡镇中心学校和村级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保留和建设管理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初中实现向县城集中办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撤并、改扩建、新建等方式,实现“小学向片区靠拢,初中向城区聚集”的布局调整规划总体目标。做好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学校的撤并工作。在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交通状况、移民搬迁等因素,对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整和撤并。

2.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初中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小学高年级寄宿制,吸引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集中到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就读。新增寄宿制学校3所。

3.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探索学区化、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通过改革考核等方式带动全县内各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力争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谋划撤并、改扩建、新建22个项目工程,实现“小学向片区靠拢,初中向城区聚集”的布局调整规划总体目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优化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运动场(馆)面积、骨干教师和音体美学科教师配备等生均指标,着力化解“大校额”问题。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完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保障城镇居民子女入学需求。


专栏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项目

1.龙里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设施设备采购项目:拟建设计算机教室21个,教师办公电脑862台,增设存储设备876个8TB硬盘及监控线路改造;网络多媒体教室150间,班班通300套,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按照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实施设施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

2.新建项目:重建第二小学,实施龙里县第八小学等龙里县城区小学项目,迁建龙里县麻芝小学,启动第四中学等新建项目。

3.改扩建项目:实施龙里县第三中学、第三小学、第七小学、龙山镇平山小学、湾滩河镇羊场小学、湾寨中学、岱林小学、渔洞小学等改扩建项目。

4.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及优质均衡设施设备采购。

5.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推进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

6.配建项目:推进碧桂园龙城府、德杰、金科龙里东方、新城龙越府、中铁生态城、当代置业等新建居住区项目配建中小学建设。

7.续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续建龙山镇余下小学1所,新建校舍5100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购置设施设备。


(三)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引擎,突出高中教育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和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高中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提质升类,加快龙里中学建设,确保龙里中 (略) 级二类示范高中。


专栏5 普通高中优化提升工程

1.规划建设普通高中选课走班信息系统;建设普通高中功能室;建设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系列工程项目。

2.扩建项目:推进龙里中学扩建项目,规划实施龙里高中扩建工程项目,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及信息化建设,完善附属工程,实施校园文化打造工程。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合理整合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整合专业资源,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形成紧扣产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做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和训练基地,加强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和改善、 (略) 场竞争力。


专栏6 职业教育创新工程

1.新建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新建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4000平方米,运动场地130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购置设备。

2.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购置项目:完成平面设计、网络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造与管理、酒店专业、汽修、物流等专业实验实训设备购置。

3.扩建项目:扩建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建学生宿舍15000平方米,教学楼4000平方米、食堂3000平方米、学生浴室400平方米、教师宿舍3500平方米、运动场地6000平方米(含6个篮球场)。

4.龙里县技教城建设项目(贵阳精工科技学校):项目占地面积22.6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购置设施设备。由贵阳精工科技学校负责建设。

(五)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采用对外合作办学形式新建三所十五年一贯制优质学校,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跟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新建北京师范大学黔南龙溪实验学校,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站式教育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缓解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

推进龙里县北大培文学校建设和龙里县凤凰城首期学校建设,加快十五年一贯制优质学校建设。


专栏7 实施K12一站式教育工程

1.跟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新建十五年一贯制学校项目:新建北京师范大学黔南龙溪实验学校,规划占地面积约3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容纳在校生约5700人。

2.龙里县北大培文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项目占地4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工程,购置设施设备,规划办学规模174个班,容纳在校生约7400人。

3.龙里县凤凰城首期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项目占地17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96个班,容纳在校生约4500人。


(六)加快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配齐特教专业教师,完善教学设备。提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教学质量,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国家通用文字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

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建设。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专栏8 特殊教育稳步推进工程

1.新建项目:规划新建龙里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500平方米,公共活动及康复用房14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4100平方米;运动场60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购置设备,规划办学规模共计18个班,容纳在校生180人,其中盲人3个班36人,聋哑人6个班72人,培智型9个班72人。

2.规划投入0.1亿元,实施特教师资引进计划项目、特教师资培训工程、特教教师激励计划、特教学生生活能力提升计划、特教学生关爱行动计划项目。


(七)促进民族教育特色发展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加大对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效益,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 (略)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借助贵州民族教育“双百”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与有声数据保护项目、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民族文化交流发展计划,致力发展龙里县民族教育,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中融入民族文化,提升学校民族文化品质,将民族艺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走内涵特色发展强校之路。


专栏9 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工程

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项目:落实《 (略)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支持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开展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专项行动、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等三个子项目,并在项目学校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

2.民族教育工程项目:“双百”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与有声数据保护项目、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民族文化交流发展计划。


(八)推进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根据龙里县中小学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学校的需求,加大投入,逐步建设偏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实施集中改厕和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力争实施集中供暖项目,切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硬件支撑。

优化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步伐,扩增学位供给,让安置点配建学校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


专栏10 教育设施提质升级工程

1.龙里县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9205.8平方米,室外实践场地40亩;室外课程有学军、学农、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存拓展演练等内容;室内课程有手工制作、综合教育培训(法制、环保、科技、生命安全、防震减灾、自救自护、心理健康、职业体验教育)等内容;规划容纳1000人定期接受校外教育的实训和生活场所。

2.龙里县偏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460套,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及购置设施设备。

3.龙里县中小学维修改造工程:针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附属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或改建。

4.集中供暖、集中改厕: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中小学集中供暖工程和集中改厕项目,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5.优化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科学规划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体系。


二、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一)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

根据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 (略) 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相关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齐配足教学实验设施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计算机;全面配备团队活动、心理辅导、卫生保健等必要场所;落实建立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面加强教育装备队*建设,畅通装备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职务晋升通道,加强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加强各级教师教学装备应用、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以教育装备及科技手段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按照规划要求,建成并推广使用黔南州龙里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扎实推进“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教育专用网络。分级建立清晰高效的教育网络组织管理体系和运维机制,为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专用互联网访问通道,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建设完善教育数据中心。不断完善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整合融通各类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数据的汇聚共享,保障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师生平等享用优质教育数据资源。

2.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和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校园。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校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绩效和水平。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融入黔南州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深化中小学教师“班班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转变。加快教育大数据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推进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和创客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4.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立龙里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推进各类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建设一体化教育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推广教育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专栏11 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1.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完善龙里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面实现各县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县、共治共享、协调服务的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各学段、学科资源体系,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需要。

2.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和“阳光校园”工程。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推动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变革,开发本地化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龙里特色微课资源体系。全面实施“阳光校园”工程。

3.实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工程。组织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应用,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和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展示推广活动,到2025年力争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

4.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开展信息化管理者、校长、教师信息素养周期性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第四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一、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制机制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个领域,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一批德育实践基础、德育示范学校和文明校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计划实施龙里县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室建设、龙里县中小学“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



专栏12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工程

1.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3个,评选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各2-5名。

2.龙里县中小学心理健康室建设项目: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成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补充设施设备。在全县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建设。

3.龙里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内,按照“一校一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及实施,按照“一校一品”的原则打造校园文化。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至少建立1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中小学自建或以教育集团为单位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地1个以上。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1.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推进每所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等国家课程。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及教师课程意识,加强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质量建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建设。

2.丰富完善地方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鼓励各校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发展的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突出“一校一品”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大开发建设具有龙里地方特色、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科普类、体艺类、体验类等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全面推广游戏型教育;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教育注重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方式,着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高中教育构建灵活的教育场景,促进个性化学习、特色发展。

4.提升教学常规精细管理。推进每所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和相关制度,落实义务教育“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优化并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作业设计与管理、学生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方案等。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等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长、教师推门听评课等教学常规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检查,推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5.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能力。统筹全县体育教师资源,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建立体育场馆共享制度。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6.提升学校美育教育能力。进一步加大美育教师补充力度,配齐配好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7.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好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专栏13 深化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

1.特色课程育人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历史脉络,将民族民间文化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打造学校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吸引和聘请社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开设特色课程,传授民族民间文化与技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校体艺特色项目。实施学生户外徙步项目支持计划、篮球运动支持计划、体育舞蹈支持计划、实施全县体育设施共享支持计划。

3.学校劳动教育项目。实施社会劳动资源共享支持计划、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支持计划、学校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支持计划、劳动课程学生过程性评价支持计划、劳动课程师资培养计划。

4.乡村优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人口聚居的村小和教学点创建一批乡村优质特色学校。

5.优秀教学成果(教研成果)培育推广项目。立足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以课题式研修为载体,培育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并在全县同类学校中推广。



第五章 推进教师队*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

水平


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继续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设党领导下的“四有”好老师队*。将党性教育、龙里文化、县情教育等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师培训、培养全过程,着力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教师师德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师德考评,将师德师风要求全面融入教师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全过程中,在岗位录用、评优选先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度,着力打造一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的“四有”好老师队*。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培计划

实施高水平教学名师引进计划,大力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围绕提升全县教师队*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高校选优、公招择优、县外引优、考核录优”教育人才招引模式,实施激励补贴等系列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 (略) (州)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0-50名。

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强校”工程,通过“三名”工作室和实施优师计划,建设领军型教师示范引领平台等措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领军型教师。

三、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健全以县教科所和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县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平台,搭建教师持续发展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涵盖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科研项目带动、名师引领等多维支持系统。加大培训“请进来”和学习“走出去”力度,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每一名教师获得足够的专业成长支持。优化培训方式和载体,依托区域内优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引领和教育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人工智能+教师培训”,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推动区域内外名师资源、课程资源共培、共建、共享。立足学段学科和教师成长阶段,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等必备能力。促进全县教师队*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管理

指导和督导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积极探索乡村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转岗任教、职称评聘和提前退休制度,并为转岗教师提供专业化的转岗培训,缓解英语、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领域)教师短缺矛盾,通过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在保持县域内城乡学校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基础上,将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优先向乡村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竞聘高级岗位。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须先安排在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以上。在教师培训、职称评聘、通报表扬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实施多种形式的乡村青年教师成长项目。加大对城镇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教师考核力度,支教教师由受援学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并延长不少于1年支教期。 (略) 、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

五、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

县委、县政府每年教师节开展评定“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等活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每年教师节及其他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和困难教职工。制定教师凭荣誉证书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和景区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在全县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完善关心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工会作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将教师队*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建设经费作为投入重点之一。鼓励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对在教学一线或乡村学校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各有关部门要为依法依规设立的基金会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

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教师工资随公务员工资调整的联动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优先解决教师工资所需经费,对教师工资保障落实不力的县(市),启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问责机制。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校长职级津贴、班主任津贴、优质教育团队津贴等项目,由县教育局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施行,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考试、职称评聘、业务培训、教龄和工龄计算、科研立项、评先评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县财政部门要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学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款、免费培训等途径支持教师队*建设。

七、促进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引进符合人才政策的教师在住房安置、子女就学、政府特殊津贴、教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当地人才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同等优惠政策,引进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工资待遇由所在民办学校承担。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进修培训、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先评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完善民办学校教师档案管理和日常考核,退休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兑现与同级别同类型公办学校教师退休金待遇。

专栏14 师资队*建设项目

1.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引进项目: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大力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 (略) (州)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0-50名。

2.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200-300名骨干教师和领军型教师。

3.名师、名校长培养项目:实施“强师工程”,培养50-100名师和名校长,促进全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4.乡村教师培养项目:实施多种形式的乡村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培养10-20名乡村教学名师,促进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明确管理服务权限

明确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的边界,实施清单管理。依法依规理顺教育、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县级各部门有关学校管理职责,积极破除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为激发办学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支持,依法依规明确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事项。在管理方式上,要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方式,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注重加强分类管理,实施精准定向赋权,构建差异化的监管方式。通过明确权责边界,推行清单化管理,让学校大胆办学、规范办学、科学办学。

(二)健全依法治理机制,促进依法治教治校

健全政府依法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履行好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要切实履行教育事业管理和行业监管的法定职责。要根据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全面梳理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事项,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要转变管理重心,将政府相关部门履职重心转换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监管和办学水平评估上,将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经费支配等充分赋权于学校。探索建立从学前到高中的依法治校(园)评价指标体系,依法依规依章程健全学校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家委会的作用,充分保障教职工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中小学校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

二、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

制定黔南州龙里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采取区分学段、打包核定的办法,将本县域内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进行整合,分别对照现行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统一核定本县(市)域内中小学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分布和岗位职数使用情况台账,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的有机结合。在上级部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采取灵活用编机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前提下,探索建立“人员自聘”机制,动态核定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学校自主确定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根据上级政策,在学校编制限额及年度用编计划限额内自主确定招聘教职工数量、标准和程序,相关招聘数量、标准、程序和结果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人社及机构编制部门备案,探索推进县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统管统用、合理配置,激发教师队*活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破解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中小学校教师配置科学、高效,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校长及党组织书记职级制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严格执行校(园)长持证上岗制度,落实校(园)长培训计划等项目,新增一批名校长工作室。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落实,探索“县管校聘”下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组织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

三、实施教师聘用“员额制”改革

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及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实行“编制+员额”的中小学人员总量配备方式,实施“员额制”改革,破解教师编制不足、队*活力不够的难题。“员额制”教师跟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确保教师队*进一步稳定,教师队*水平大力提升。

四、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优质学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深度推进学校之间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以集团总校为龙头,建立互动共赢的集团化发展共同体。

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发挥集团总校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集团内分校办学活力,推进集团内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逐步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精细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教师队*等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推行集团化办学,建立集团化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学教育集团以“1+N”模式(即:一所集团总校+多所集团分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建立2个中学教育集团;原则上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采用“1+1+1”模式运行,建立6个小学、5个幼儿园教育集团。集团总校校长对集团内分校人、财、物进行统筹管理,各分校校长(负责人)作为分校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教育教学和人、财、物进行日常管理。

五、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一)落实民办教育政策

落实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龙里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整治规划,推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严格按规划设置和审批学校。

落实民办教育财政扶持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根据民办教育发展规模,落实民办教育发展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统筹安排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发展经费、教学科研经费等形式对民办学校进行公共财政扶持。

(二)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现有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登记。在完成分类登记前,对现有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学校管理。完善现有民办学校变更登记类型办法、选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终止办法时补偿和奖励办法、民办学校退出机制等。落实民办学校在办学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差别化扶持政策。

创新民办教育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新设立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资格审查和办学思想、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的审查。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举办者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新设立审批的实施学历教育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必须拥有独立的办学用地和校舍,将用于办学的土地使用权、校舍产权登记在学校名下,并向审批机关备案。建立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学费共管账户,加强办学经费的监管。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扩大优质特色民办教育资源。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停止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学校收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财务的全过程监管。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培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优化办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做好中考、高考改革的具体落实执行工作,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落实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评估监测和绩效分析,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教育综合执法机制、民办学校资产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和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监管。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学校办学的法律支持体系,落实学校管理、师生权益维护、招生考试等领域的综合性规定和管理办法,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健全保障机制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 (略) 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将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内容。根据教育规划实施情况,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时代影响县域经济社 (略) 品质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党管人才队*,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学校、幼儿园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强化教育系统意识形态主导权。全面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强保障的领导作用,落实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教育工委的职能职责,完善履职机构和议事规则,形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强化学校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廉洁治教、廉洁治校、廉洁从教,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制机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制定各类督导评估办法及督导评价体系,强化程序意识、细化工作规范、完善督导流程,强化结果运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常态督导。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督导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系统,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优先谋划和部署,科学布局学校点位,足额保障教育发展预留用地,中小学校、幼儿园“优先规划、优先供地、优先建设、优先投入使用”,抓好教育规划建设项目的刚性落实。把教育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严格执行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完善基于成本变动的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支持、规范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水平,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时代教师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技术融合等关键领域的要素保障水平 (略) 有关要求。

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

强化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安全维稳、校舍安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及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完善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实行领导和教师带班执勤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对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细化,提出具体要求。

五、提高规划落实效力

完善和优化县域教育改革发展制度环境,贯彻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建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调控机制,保护和激发创新探索,着力为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劲而可持续的教育功能支撑。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绩效考评体系,严格实施对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督促检查,探索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及时反馈重要工作动态及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策略、调整部署和考核问责的重要依据。“十四五”期间全县教育工作年度计划、总结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和参照,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与本规划相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各级各类学校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主动对接有关发展任务和观测指标,高质量融入自身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附件:附件2-1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储备表.xlsx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形势要求 2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成效 2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 6

(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6

(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

(三)师资队*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7

(四)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7

(五)教育治理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8

三、“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 8

(一)发展机遇 8

(二)面临挑战 11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坚持原则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20

一、加大教育基本建设力度,全面优化教育结构 20

(一)促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 20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1

(三)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 24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24

(五)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26

(六)加快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26

(七)促进民族教育特色发展 27

(八)推进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28

二、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29

(一)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 29

(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30

第四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3

一、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制机制 33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34

第五章 推进教师队*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8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8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培计划 38

三、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9

四、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管理 39

五、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 40

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41

七、促进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41

第六章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3

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43

(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明确管理服务权限 43

(二)健全依法治理机制,促进依法治教治校 43

二、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 44

三、实施教师聘用“员额制”改革 45

四、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 45

五、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6

(一)落实民办教育政策 46

(二)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47

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48

第七章 健全保障机制 49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49

二、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49

三、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50

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 51

五、提高规划落实效力 51


黔南州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略) 委关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略)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略) 实施纲要(2018-2027年)》《 (略) 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黔南州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推进龙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形势要求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龙里教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动全县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县教育财政投入累计达32.75亿元,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进展和丰硕成果。

(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建24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建筑面积37939平方米,新增学位3420个,完成投入9500万元;新建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建筑面积达66742平方米,运动场33000平方米,总投入约2.34亿元。改扩建15所中小学,累计完成投入1.23亿元。

完成龙里中学迁建,新建校舍99560平方米,总投入35000万元,办学规模102个教学班,容纳在校生5100人。按照5000人的办学规模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楼,新建实训楼1.2万平方米,总投入3337万元;新建实训用房及校门改造,维修翻新校内道路,总投入840万元。投入2570万元新建294套教师周转房,完成全县25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设备配置。到201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2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6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21%。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100%。贫困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二)设施设备投入进一步加大。“十三五”以来,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购置设施设备累计10314.09万元。2016年以来,共投入3735.86万元购买班班通1063套,实现乡镇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投入1270.27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32个,购买计算机2557台,其中教师办公电脑613台,学生电脑1944台,大部分学校教师办公电脑达到人手一台,办公条件不断改善。投入1192.15万元,建设录播室、创客教室31个,进一步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和研究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广泛运用,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途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投入341.88万元购买图书36.08万册,投入1352.9万元用于添置学校实验仪器、音体美教学等器材。投入711.02万元为平西幼儿园等10多个幼儿园添置学具、玩具、厨房设备等设备设施。

(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显著增长。“十三五”以来,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幅较快,到2020年比2015年增加49.8%;完善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加快产教融合实施进程,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办学。鼓励龙里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各工业园区适合的企业适合的专业共同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推进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试点工作,继续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幼儿园6所,州级以上示范幼儿园1所。

(四)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工作。推进全县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德行龙里·文明校园”等系列特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德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构建课堂教学、行为塑造和校园活动多位一体的育人途径。形成各方参与的大德育网络,家庭、校园、社会联合打造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多方合力的德育工作机制。

(五)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特色大课间为导向,激发学校体育活力,推动各校运动项目共同发展。强化学校美育工作。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敦促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程,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活动,鼓励学校组建各具特色的艺术团,发挥农村少年宫作用,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督促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团队,增强民间民族意识。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建设,积极申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行动计划。

(六)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龙里县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三级”联动和“七长”负责制,多部门齐抓共管,强力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零。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精准资助”,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建设9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配套优质教师512人,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点学生就近入学。

(七)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教育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深化,新型教育管理体制有序推行,各级家长委员会普遍建立。基本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八)教育改革创新效益不断凸显。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突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整体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革。

专栏1 龙里县“十三五”教育普及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序号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值

2020年情况

属性

1

学前在园人数(人)



10856


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

93.25

预期性

3

九年义务教育人数(人)



31054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94.63

约束性

5

高中阶段教育人数(人)



7500


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90.21

约束性

7

普职比

——

大体相当

大体相当

预期性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城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需仍然紧张,义务教育学校存在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学前教育“公办少”“民办弱”,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城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大班额”“大校额”现象突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艺术学科专用教室等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标准还存在差距。部分寄宿制学校浴室、食堂、足球场因为资金、征地原因,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普通高中特色不鲜明;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不够,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民族教育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未彰显。农村学校教师住房保障缺失,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育工程资金缺口大,教育工程进度缓慢。

(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占主导,教研引领教学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需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优质生源“留优”难度大,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从源头上影响了普通高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引进的高水平教学名师、教学骨干数量偏少,缺乏领军型教师;县域内名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影响教学名师的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师待遇急需提高。

部分学校的教师年龄老龄化现象凸显;学科结构缺编现象依然存在,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中小学教师队*建设机制体制不健全,“县管校聘”落实不到位,缺乏配套的应急机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建设需要加强。

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大,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四)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教育新基建的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跟教学改革的融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目前,我县虽然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均已配备到各级各类学校,但是由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需要提升,加上已有的设备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很好融合到教学之中,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与学模式没有建立起来,适应因材施教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缺失。

(五)教育治理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不够深入,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待优化,整体教育效益有待增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三、“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

“十三五”期间龙里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从“十三五”的动力向发展合力的转变,龙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绘就了“十四五”教育发展蓝图,新时代教育发展呈现新样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强调必须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发展目标,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给“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高水平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十三五”期间,龙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71.49亿元提升到220.23亿元,跃居全州第二,成功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创造了龙里新的辉煌;财政总收入由16.93亿元提升到3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25亿元提升到15.05亿元。

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县委、县政府优先教育投入的战略布局,为推进龙里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消费水平进入更高层次,家庭的教育消费更加受到重视,对教育的消费预期和支付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种人才,这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智慧教育时代的深刻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智慧教育的发展及其同教育教学的加快加深融合,带来了传统学习过程的颠覆、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变化。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教师布局带来了一系列直接的机遇与挑战。

4.教育新基建带来教育发展新机遇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新基建”,加速了教育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加快了教育新基建的教育理念,给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面临挑战

1.经济新发展格局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龙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但是,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教育发展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同类型人才,因而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龙里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亟待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急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仍待提高,服务社会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正视经济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抓住机遇,加快教育发展。

2.智慧教育新时代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智慧教育要求在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变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利用人工智能对定性数据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全面成长。重点关注学校提供高质量课程的水平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程度。从教育管理优化角度看,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动态模拟学校布局、教育投入、入学形势等方面的变化,科学预判教育发展趋势,提前做好教育规划,并在规划中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教育新基建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教育进入快车道的“新基建”,加速了教育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加快了教育新基建的教育理念,给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4.群众对教育新需求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等特点,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努力在破解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出实招、硬招,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第二章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精神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精神,贯彻 (略) 、州、县教育大会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教育发展为统揽,坚持立足县情办教育和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大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突出抓好学前教育和乡村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构建与龙里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为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走在全州各县(市)前列,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州前列,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教育布局结构与人口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相协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校际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坚持原则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根本保障,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价值文化共识,集聚社会各方合力,高质量贯彻教育改革发展部署。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十四五”龙里县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兴办教育。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围绕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调整资源配置结构,破除体制机制制约,高质量打造未来教育基础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龙里经济社会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龙里教育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发展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持续健康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满足学生、教师、学校、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普及水平上新台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4%。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以上,普职比大体相当。

——教育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规划布局与设施设备配置水平显著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60%、普惠率达到90%;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步伐,继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和推进集中办学,建成县第四中学、第五中学,逐步撤并乡镇初中,实现初中阶段集中办学;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普及攻坚工程,推进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龙里中 (略) 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高等教育,争取支持创 (略) 。大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强民族教育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教育供给水平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党领导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力量,教育事业发展为凝聚人心的主流阵地。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力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落实保教工作规范和质量导向,科学提升保教质量和办园品质,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 (略) 级示范幼儿园,4所州级示范幼儿园。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建设一批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落实,形成因校制宜、科学系统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师资队*和办学条件更加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全州领先水平。

——师资队*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教师的数量、结构和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高一级学历占比达到7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50%,师资队*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保障更加有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管、办、评分离的治理结构和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确立,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制度创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学校办学活力极大增强。

——人力资源开发达到新水平。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和培训服务,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0%。

——控辍保学更加有效。坚持落实“七长”负责制和“双线”责任制,压实各级教育专班责任,筑牢“双线”(政府一条线、教育一条线)“三级”(县、镇、村级)联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坚持小升初“整班移交”制度工作,做好学生入学情况动态监测,建立县、镇、村、校四级台账,精准掌握学生流动状况,及时劝返疑似辍学学生,确保适龄儿童常态化动态清零。全面落实教育精准资助,关注脱贫户“两后生”教育帮扶补助政策,确保县域内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教育保障体现更加有力。教育资助工作是一项惠及全体困难学生的民心工程,它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学前阶段落实保育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生活费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高中和中职教育阶段落实免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扶贫专项助学金资助政策。具有全日制的高校本专科(高职) (略) 户籍农村建档立卡在校生落实免学费、扶贫专项助学金资助政策;对于具有本县户籍的普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继续统筹县级教育精准扶贫资金,落实考上二本及以上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建档立卡学生进行一次性教育资金资助。二是持续保持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专栏2 龙里县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目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3.25

95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4.63

96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21

95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0.31

0.5

预期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21.4

35


双师型教师占比(%)

56.6

60


普通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0.43

0.5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9

11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80

90

预期性






第三章 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教育基本建设力度,全面优化教育结构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本建设,通过教育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实现中小学学校布局优化、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集中供暖、集中改厕、维修改造等,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一)促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

合理规划城乡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左右,2025年达到97%以上。围绕“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实现就近入园”的目标,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重点建设一批县、乡、村级幼儿园,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城区幼儿园布局调整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公办幼儿园布局,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外来人口、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新建扩建居民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意见,对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作出具体规定,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加强城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积极发展扩大优质示范园。

2.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结对帮扶、减免租金、教师交流培训、纳入集团化管理及教研指导责任区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解决“入园难”问题。

3.切实办好乡村公办幼儿园。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要求,盘活现有乡村教育资源,切实办好乡村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建立和完善乡镇、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机制。


专栏3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项目

1.公办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重建幼儿园项目:重建龙里县实验幼儿园,新建教学用房52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设备。新建龙里县麻芝幼儿园、龙里县洗马镇第二幼儿园、第七幼儿园、第八幼儿园、第九幼儿园等城镇幼儿园建设。

2.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项目: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监管力度,小区配套幼儿园25所,其中贵龙集团建设1所,开发单位24所。

3.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为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16所。

4.实施全县幼儿园室外附属工程及维修改造项目。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全面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办学条件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公用经费拨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均衡;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配置均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益得到保障,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进一步完善,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1.推进集中办学,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围绕强化资源统筹、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实现小学向乡镇中心学校和村级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转移,保留和建设管理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初中实现向县城集中办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撤并、改扩建、新建等方式,实现“小学向片区靠拢,初中向城区聚集”的布局调整规划总体目标。做好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学校的撤并工作。在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交通状况、移民搬迁等因素,对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整和撤并。

2.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初中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小学高年级寄宿制,吸引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集中到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就读。新增寄宿制学校3所。

3.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探索学区化、集团化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通过改革考核等方式带动全县内各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以强带弱,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力争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谋划撤并、改扩建、新建22个项目工程,实现“小学向片区靠拢,初中向城区聚集”的布局调整规划总体目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优化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运动场(馆)面积、骨干教师和音体美学科教师配备等生均指标,着力化解“大校额”问题。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完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保障城镇居民子女入学需求。


专栏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项目

1.龙里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设施设备采购项目:拟建设计算机教室21个,教师办公电脑862台,增设存储设备876个8TB硬盘及监控线路改造;网络多媒体教室150间,班班通300套,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按照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实施设施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

2.新建项目:重建第二小学,实施龙里县第八小学等龙里县城区小学项目,迁建龙里县麻芝小学,启动第四中学等新建项目。

3.改扩建项目:实施龙里县第三中学、第三小学、第七小学、龙山镇平山小学、湾滩河镇羊场小学、湾寨中学、岱林小学、渔洞小学等改扩建项目。

4.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及优质均衡设施设备采购。

5.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推进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

6.配建项目:推进碧桂园龙城府、德杰、金科龙里东方、新城龙越府、中铁生态城、当代置业等新建居住区项目配建中小学建设。

7.续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续建龙山镇余下小学1所,新建校舍5100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购置设施设备。


(三)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引擎,突出高中教育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多元化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和以高考为重点的考试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高中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提质升类,加快龙里中学建设,确保龙里中 (略) 级二类示范高中。


专栏5 普通高中优化提升工程

1.规划建设普通高中选课走班信息系统;建设普通高中功能室;建设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系列工程项目。

2.扩建项目:推进龙里中学扩建项目,规划实施龙里高中扩建工程项目,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及信息化建设,完善附属工程,实施校园文化打造工程。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合理整合职业教育优势资源,整合专业资源,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形成紧扣产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做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和训练基地,加强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和改善、 (略) 场竞争力。


专栏6 职业教育创新工程

1.新建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新建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4000平方米,运动场地130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购置设备。

2.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购置项目:完成平面设计、网络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造与管理、酒店专业、汽修、物流等专业实验实训设备购置。

3.扩建项目:扩建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建学生宿舍15000平方米,教学楼4000平方米、食堂3000平方米、学生浴室400平方米、教师宿舍3500平方米、运动场地6000平方米(含6个篮球场)。

4.龙里县技教城建设项目(贵阳精工科技学校):项目占地面积22.6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购置设施设备。由贵阳精工科技学校负责建设。

(五)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采用对外合作办学形式新建三所十五年一贯制优质学校,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跟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新建北京师范大学黔南龙溪实验学校,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站式教育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缓解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

推进龙里县北大培文学校建设和龙里县凤凰城首期学校建设,加快十五年一贯制优质学校建设。


专栏7 实施K12一站式教育工程

1.跟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新建十五年一贯制学校项目:新建北京师范大学黔南龙溪实验学校,规划占地面积约3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容纳在校生约5700人。

2.龙里县北大培文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项目占地4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工程,购置设施设备,规划办学规模174个班,容纳在校生约7400人。

3.龙里县凤凰城首期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项目占地17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96个班,容纳在校生约4500人。


(六)加快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配齐特教专业教师,完善教学设备。提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教学质量,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国家通用文字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

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建设。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专栏8 特殊教育稳步推进工程

1.新建项目:规划新建龙里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500平方米,公共活动及康复用房14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生活用房4100平方米;运动场6000平方米,完善附属设施及购置设备,规划办学规模共计18个班,容纳在校生180人,其中盲人3个班36人,聋哑人6个班72人,培智型9个班72人。

2.规划投入0.1亿元,实施特教师资引进计划项目、特教师资培训工程、特教教师激励计划、特教学生生活能力提升计划、特教学生关爱行动计划项目。


(七)促进民族教育特色发展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加大对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效益,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 (略)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借助贵州民族教育“双百”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与有声数据保护项目、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民族文化交流发展计划,致力发展龙里县民族教育,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中融入民族文化,提升学校民族文化品质,将民族艺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走内涵特色发展强校之路。


专栏9 民族教育持续发展工程

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项目:落实《 (略)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支持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开展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专项行动、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专项行动、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等三个子项目,并在项目学校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

2.民族教育工程项目:“双百”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与有声数据保护项目、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民族文化交流发展计划。


(八)推进教育设施提质升级

根据龙里县中小学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学校的需求,加大投入,逐步建设偏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实施集中改厕和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力争实施集中供暖项目,切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硬件支撑。

优化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步伐,扩增学位供给,让安置点配建学校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


专栏10 教育设施提质升级工程

1.龙里县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9205.8平方米,室外实践场地40亩;室外课程有学军、学农、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存拓展演练等内容;室内课程有手工制作、综合教育培训(法制、环保、科技、生命安全、防震减灾、自救自护、心理健康、职业体验教育)等内容;规划容纳1000人定期接受校外教育的实训和生活场所。

2.龙里县偏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460套,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完善附属工程及购置设施设备。

3.龙里县中小学维修改造工程:针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附属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或改建。

4.集中供暖、集中改厕: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中小学集中供暖工程和集中改厕项目,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5.优化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科学规划安置点学校后续服务体系。


二、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一)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

根据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 (略) 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相关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齐配足教学实验设施设备、图书、音体美器材、计算机;全面配备团队活动、心理辅导、卫生保健等必要场所;落实建立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面加强教育装备队*建设,畅通装备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职务晋升通道,加强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加强各级教师教学装备应用、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以教育装备及科技手段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按照规划要求,建成并推广使用黔南州龙里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扎实推进“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教育专用网络。分级建立清晰高效的教育网络组织管理体系和运维机制,为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专用互联网访问通道,构建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建设完善教育数据中心。不断完善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整合融通各类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数据的汇聚共享,保障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师生平等享用优质教育数据资源。

2.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和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校园。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生、校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绩效和水平。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融入黔南州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深化中小学教师“班班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转变。加快教育大数据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推进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和创客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4.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立龙里县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探索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推进各类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建设一体化教育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推广教育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专栏11 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1.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完善龙里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面实现各县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县、共治共享、协调服务的县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各学段、学科资源体系,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需要。

2.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和“阳光校园”工程。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教师应用能力提升,推动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变革,开发本地化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龙里特色微课资源体系。全面实施“阳光校园”工程。

3.实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工程。组织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应用,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和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展示推广活动,到2025年力争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

4.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开展信息化管理者、校长、教师信息素养周期性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第四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一、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体制机制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个领域,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一批德育实践基础、德育示范学校和文明校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强中小学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

计划实施龙里县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室建设、龙里县中小学“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



专栏12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工程

1.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3个,评选思政课名师和骨干教师各2-5名。

2.龙里县中小学心理健康室建设项目: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成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补充设施设备。在全县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建设。

3.龙里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内,按照“一校一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及实施,按照“一校一品”的原则打造校园文化。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至少建立1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中小学自建或以教育集团为单位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地1个以上。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

1.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推进每所学校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等国家课程。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及教师课程意识,加强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质量建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建设。

2.丰富完善地方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鼓励各校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发展的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突出“一校一品”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大开发建设具有龙里地方特色、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科普类、体艺类、体验类等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全面推广游戏型教育;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初中教育注重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方式,着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高中教育构建灵活的教育场景,促进个性化学习、特色发展。

4.提升教学常规精细管理。推进每所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和相关制度,落实义务教育“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优化并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作业设计与管理、学生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方案等。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等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长、教师推门听评课等教学常规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检查,推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5.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能力。统筹全县体育教师资源,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建立体育场馆共享制度。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6.提升学校美育教育能力。进一步加大美育教师补充力度,配齐配好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

7.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好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专栏13 深化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

1.特色课程育人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历史脉络,将民族民间文化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打造学校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吸引和聘请社会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开设特色课程,传授民族民间文化与技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校体艺特色项目。实施学生户外徙步项目支持计划、篮球运动支持计划、体育舞蹈支持计划、实施全县体育设施共享支持计划。

3.学校劳动教育项目。实施社会劳动资源共享支持计划、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支持计划、学校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支持计划、劳动课程学生过程性评价支持计划、劳动课程师资培养计划。

4.乡村优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人口聚居的村小和教学点创建一批乡村优质特色学校。

5.优秀教学成果(教研成果)培育推广项目。立足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以课题式研修为载体,培育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并在全县同类学校中推广。



第五章 推进教师队*建设 提升教师专业

水平


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继续落实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

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设党领导下的“四有”好老师队*。将党性教育、龙里文化、县情教育等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师培训、培养全过程,着力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教师师德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师德考评,将师德师风要求全面融入教师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全过程中,在岗位录用、评优选先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度,着力打造一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的“四有”好老师队*。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培计划

实施高水平教学名师引进计划,大力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围绕提升全县教师队*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高校选优、公招择优、县外引优、考核录优”教育人才招引模式,实施激励补贴等系列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 (略) (州)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0-50名。

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强校”工程,通过“三名”工作室和实施优师计划,建设领军型教师示范引领平台等措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领军型教师。

三、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健全以县教科所和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县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平台,搭建教师持续发展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涵盖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科研项目带动、名师引领等多维支持系统。加大培训“请进来”和学习“走出去”力度,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每一名教师获得足够的专业成长支持。优化培训方式和载体,依托区域内优质学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引领和教育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人工智能+教师培训”,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推动区域内外名师资源、课程资源共培、共建、共享。立足学段学科和教师成长阶段,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等必备能力。促进全县教师队*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四、加强乡村教师培养管理

指导和督导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积极探索乡村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转岗任教、职称评聘和提前退休制度,并为转岗教师提供专业化的转岗培训,缓解英语、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领域)教师短缺矛盾,通过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在保持县域内城乡学校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基础上,将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优先向乡村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竞聘高级岗位。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须先安排在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以上。在教师培训、职称评聘、通报表扬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实施多种形式的乡村青年教师成长项目。加大对城镇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教师考核力度,支教教师由受援学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并延长不少于1年支教期。 (略) 、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

五、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

县委、县政府每年教师节开展评定“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等活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每年教师节及其他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和困难教职工。制定教师凭荣誉证书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和景区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在全县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完善关心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工会作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将教师队*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建设经费作为投入重点之一。鼓励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对在教学一线或乡村学校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各有关部门要为依法依规设立的基金会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

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教师工资随公务员工资调整的联动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优先解决教师工资所需经费,对教师工资保障落实不力的县(市),启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问责机制。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校长职级津贴、班主任津贴、优质教育团队津贴等项目,由县教育局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施行,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考试、职称评聘、业务培训、教龄和工龄计算、科研立项、评先评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县财政部门要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学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款、免费培训等途径支持教师队*建设。

七、促进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引进符合人才政策的教师在住房安置、子女就学、政府特殊津贴、教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当地人才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同等优惠政策,引进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工资待遇由所在民办学校承担。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进修培训、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先评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完善民办学校教师档案管理和日常考核,退休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兑现与同级别同类型公办学校教师退休金待遇。

专栏14 师资队*建设项目

1.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引进项目: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大力提升教师队*整体素质。 (略) (州)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0-50名。

2.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200-300名骨干教师和领军型教师。

3.名师、名校长培养项目:实施“强师工程”,培养50-100名师和名校长,促进全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4.乡村教师培养项目:实施多种形式的乡村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培养10-20名乡村教学名师,促进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

(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明确管理服务权限

明确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的边界,实施清单管理。依法依规理顺教育、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县级各部门有关学校管理职责,积极破除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为激发办学活力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支持,依法依规明确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事项。在管理方式上,要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方式,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注重加强分类管理,实施精准定向赋权,构建差异化的监管方式。通过明确权责边界,推行清单化管理,让学校大胆办学、规范办学、科学办学。

(二)健全依法治理机制,促进依法治教治校

健全政府依法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履行好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要切实履行教育事业管理和行业监管的法定职责。要根据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全面梳理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事项,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要转变管理重心,将政府相关部门履职重心转换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监管和办学水平评估上,将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经费支配等充分赋权于学校。探索建立从学前到高中的依法治校(园)评价指标体系,依法依规依章程健全学校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家委会的作用,充分保障教职工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中小学校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

二、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改革

制定黔南州龙里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办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采取区分学段、打包核定的办法,将本县域内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进行整合,分别对照现行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统一核定本县(市)域内中小学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分布和岗位职数使用情况台账,实现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的有机结合。在上级部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采取灵活用编机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前提下,探索建立“人员自聘”机制,动态核定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学校自主确定管理、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根据上级政策,在学校编制限额及年度用编计划限额内自主确定招聘教职工数量、标准和程序,相关招聘数量、标准、程序和结果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人社及机构编制部门备案,探索推进县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统管统用、合理配置,激发教师队*活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破解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中小学校教师配置科学、高效,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校长及党组织书记职级制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严格执行校(园)长持证上岗制度,落实校(园)长培训计划等项目,新增一批名校长工作室。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落实,探索“县管校聘”下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组织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

三、实施教师聘用“员额制”改革

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及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实行“编制+员额”的中小学人员总量配备方式,实施“员额制”改革,破解教师编制不足、队*活力不够的难题。“员额制”教师跟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确保教师队*进一步稳定,教师队*水平大力提升。

四、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优质学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深度推进学校之间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以集团总校为龙头,建立互动共赢的集团化发展共同体。

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发挥集团总校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集团内分校办学活力,推进集团内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逐步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精细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教师队*等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推行集团化办学,建立集团化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学教育集团以“1+N”模式(即:一所集团总校+多所集团分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建立2个中学教育集团;原则上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采用“1+1+1”模式运行,建立6个小学、5个幼儿园教育集团。集团总校校长对集团内分校人、财、物进行统筹管理,各分校校长(负责人)作为分校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教育教学和人、财、物进行日常管理。

五、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一)落实民办教育政策

落实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龙里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整治规划,推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严格按规划设置和审批学校。

落实民办教育财政扶持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根据民办教育发展规模,落实民办教育发展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统筹安排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发展经费、教学科研经费等形式对民办学校进行公共财政扶持。

(二)规范民办教育管理

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现有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登记。在完成分类登记前,对现有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学校管理。完善现有民办学校变更登记类型办法、选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终止办法时补偿和奖励办法、民办学校退出机制等。落实民办学校在办学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差别化扶持政策。

创新民办教育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新设立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资格审查和办学思想、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的审查。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举办者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新设立审批的实施学历教育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必须拥有独立的办学用地和校舍,将用于办学的土地使用权、校舍产权登记在学校名下,并向审批机关备案。建立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学费共管账户,加强办学经费的监管。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扩大优质特色民办教育资源。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停止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学校收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财务的全过程监管。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培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优化办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做好中考、高考改革的具体落实执行工作,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落实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评估监测和绩效分析,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教育综合执法机制、民办学校资产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和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监管。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学校办学的法律支持体系,落实学校管理、师生权益维护、招生考试等领域的综合性规定和管理办法,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健全保障机制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 (略) 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将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内容。根据教育规划实施情况,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时代影响县域经济社 (略) 品质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党管人才队*,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学校、幼儿园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强化教育系统意识形态主导权。全面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强保障的领导作用,落实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委教育工委的职能职责,完善履职机构和议事规则,形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强化学校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廉洁治教、廉洁治校、廉洁从教,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二、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体制机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制定各类督导评估办法及督导评价体系,强化程序意识、细化工作规范、完善督导流程,强化结果运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常态督导。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督导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系统,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优先谋划和部署,科学布局学校点位,足额保障教育发展预留用地,中小学校、幼儿园“优先规划、优先供地、优先建设、优先投入使用”,抓好教育规划建设项目的刚性落实。把教育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严格执行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完善基于成本变动的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支持、规范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水平,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时代教师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技术融合等关键领域的要素保障水平 (略) 有关要求。

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

强化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安全维稳、校舍安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及应急处置管理办法。

完善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实行领导和教师带班执勤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对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细化,提出具体要求。

五、提高规划落实效力

完善和优化县域教育改革发展制度环境,贯彻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建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调控机制,保护和激发创新探索,着力为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劲而可持续的教育功能支撑。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绩效考评体系,严格实施对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督促检查,探索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及时反馈重要工作动态及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策略、调整部署和考核问责的重要依据。“十四五”期间全县教育工作年度计划、总结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和参照,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与本规划相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教育督导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各级各类学校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主动对接有关发展任务和观测指标,高质量融入自身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附件:附件2-1龙里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储备表.xlsx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附件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