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000014349/2022-1539222

内容
 
发送至邮箱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000014349/2022-1539222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略) 高度重视水利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三五”时期,龙里县委县政府对水利发展建设高度重视,把“兴水利、除水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龙里县历史以来水利发展建设投资强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县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水利改革管理持续深化,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龙里县深度融入“强省会”五年行动,着力建设 (略) 群新型城镇化的标杆、“贵阳—贵安— (略) 圈”新兴的增长极、衔接“贵惠长龙经济发展带”与“贵阳—贵安核心组团”重要的锚节点。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略) 、州、县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大水网建设统领水利发展建设全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杜绝水灾害、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要,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让全县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可控水风险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力支撑龙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领导下,在上级及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龙里县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全县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期间龙里县水利发展,龙里县水务 (略) 水利水电勘 (略) ( (略) (略) )开展《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略)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和相关水利专项规划,龙里县水务局组织编制了《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龙里县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四大体系,构建“一城两区多带梯度发展生态画廊”的龙里县水安全1保障格局。龙里县水网起步建设,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80亿立方米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10%、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5;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分别控制在0.8%和0.5%以内;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水利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水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智慧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本规划总投资120.87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

目录

一、概况 1

(一)自然概况1

(二)经济社会6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8

(一)水利发展现状 8

(二)面临形势 15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布局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基本原则 21

(三)发展目标 23

(四)总体布局 26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0

(一)实施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30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34

(三)完善节水激励机制 40

五、加强供水工程建设 42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 42

(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改造 44

(三)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45

(四)加强灌区建设 47

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48

(一)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48

(二)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49

(三)加强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51

七、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55

(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55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 57

(三)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修复 57

(四)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59

八、加强涉水事务监管 62

(一)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62

(二)推进水利改革创新 71

(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74

(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78

(五)加强水安全风险管控 79

九、投资测算和资金筹措 82

(一)投资估算 82

(二)资金筹措 84

(三)实施安排 87

十、环境影响评价 89

(一)环境因素分析 89

(二)环境影响评价 90

(三)结论 98

十一、保障措施 100

(一)加强组织领导 100

(二)深化前期工作 100

(三)拓展投资来源 101

(四)强化监管考核 101

(五)营造良好氛围 102

附表:

附表1 龙里县“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附表2 龙里县“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附表3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库项目表

附表4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引调水工程项目表

附表5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表

附表6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表

附表7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镇生活节水工程项目表

附表8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灌区新建项目表

附表9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表

附表10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山洪沟治理项目表

附表11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涝区治理项目表

附表12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源涵养与保护项目表

附表13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土保持项目表

附表14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项目表

附表15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镇污水治理项目表

附表16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项目表

附表17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利信息化项目表

附表18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防汛抗旱非工程项目表

附图:

附图1 龙里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2 龙里县河流水系图

附图3 龙里县现状、规划水库分布示意图

一、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龙里 (略) 中部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北部,东经106°45′18〞~107°15′1〞、北纬26°10′19〞~26°49′33〞之间,东西宽33.0公里,南北长73.0公里,东与贵定,南与惠水,北与开阳各县连接, (略) 乌当区、花溪区。总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占黔南州总面积的5.81%, (略) 总面积的 0.86%。

图1 龙里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2、地形地貌

龙里县地处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区,属黔中南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错。

龙里县岩溶地貌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境内最高点在东部龙山镇岩脚寨,海拔高程1775米,最低点在东北部巴江乡顺岩河与清水江汇口出县境处,海拔高程750米,平均海拔1298米,境内山地区面积占59.8%,丘陵区面积32.1%,山间平坝区面积占8.1%。

3、水文气象

龙里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龙里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080.8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量1387.3毫米(1977年),最小年降水量659.3毫米(1966年),丰水期5~10月占78.6%。降水量≥0.1毫米降水日数168.4天,降水量≥10.0毫米降水日数33.5天,降水量≥25.0毫米降水日数11.3天,降水量≥50.0毫米暴雨日数2.3天,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70.8毫米。县境内河流属典型山区雨源型河流,径流来源于降水补给,径流特性与降水特性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不大,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00~700毫米,径流变差系数在0.25~0.30,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间变化较大。

(略) 气候资料中心的《贵州气候资料》统计,龙里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1月平均4.7℃,最热月7月平均23.6℃,极端最高气温34.4℃,极端最低气温—9.2℃。年平均日照时数1241.6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以夏季为多,冬季为少。大风日数2.4天,年平均风速2.0米/秒,全年以E风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0%。全年平均雾日数18.4天,降雪日数8.8天,霜日数9.8天。 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秋季低温绵雨、倒春寒、霜冻等。

4、河流水系

龙里县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带,降水量丰富。全县共有河流、溪涧102条,其中长江流域92条,珠江流域10条,河流总长度644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23条,其中乌江水系21条,珠江红水河水系2条,主要河流有南明河、三元河、湾滩河。

南明河位于龙里县北面,为龙 (略) 乌当区、开阳县的界河,是乌江一级支流清水河的上游,境内河长39.3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7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3亿立方米。清水河发源于平坝县林卡乡竹林寨,全长219公里,流域面积661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头堡河、独木河、鱼梁河。

三元河是清水河一级支流独木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草原乡金谷村,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坝上、龙山镇、水桥、三元镇,于狮井汇入独木河,三元河主河道河长为61公里,龙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52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4亿立方米。

湾滩河 (略) 花溪区高坡乡,自西向东流经摆主、姨妈寨、湾寨、于贵定县旧司汇入独木河,湾滩河主河道河长为31公里,龙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6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4亿立方米。

表1-1 龙里县境内主要河流统计表

序号

河流名称

河长(km)

流域面积(km2

所属流域

1

三元河

61

522.1

长江流域

2

朵花河

17.1

104

3

纸厂河

6

27

4

大舟河

4

22

5

三道河

14

54

6

大竹河

15.2

49

7

新明河

5.5

20

8

合安河

11.1

32

9

湾滩河

31

163.8

10

*戎哨河

3.5

37

11

石板河

15

40

12

三岔河

10.5

28.5

13

藕溪河

6.5

20

14

水尾河

11

39

15

谷冰河

13.9

38

16

哪旁河

6

24

17

南明河

39.3

472.6

18

洗马河

23.1

124

19

谷龙河

14

60

20

平寨河

8

40

21

高沟河

8

40

22

*晃河

5.5

20

珠江流域

23

渔洞溪

7.7

伏流

5、土壤植被

龙里县土壤主要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冷烂泥田和胶泥田;全县土壤侵蚀面积208.65 km2,占13.7%,生态环境评价质量为良。县内植被在低海拔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区多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现有森林以次生的栎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县境内有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 (略) 级风景名胜区、喀斯特高山台地大草原等旅游 (略) 城绿色屏障的9.53万公顷集中连片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62.21%,植物药材200多种。

  1. 自然资源

(1)水能资源。据勘测资料统计,龙里县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在全县境内和边界有河流溪水102条,总长度644公里,水能资源约有4.9万千瓦,可以开发的河流溪水47条,可建水电站95座,装机约1.6万千瓦。

(2)矿产资源。县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赤铁、褐铁、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钾等。

(3)旅游资源。龙里县包括龙里莲花水利风景区、龙里生态科技示范园等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贵州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双龙镇·巫山峡谷、龙里大草原、茶香十里刺梨沟、湾滩河孔雀寨等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猴子沟风景名 (略) 级名胜风景区。

(二)经济社会

1、行政区划

龙里县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属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龙山镇,驻地面积6平方公里,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正在建 (略) (略) 的生态园林卫星城。龙里县辖1个街道5镇(冠山街道、龙山镇、醒狮镇、谷脚镇、湾滩河镇、洗马镇),共27个居民委员会,52个村民委员会。

2、社会经济

龙里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略) 的东大门,“南下经济通道”的重要窗口和门户。 (略) 中心33公里、龙洞堡国际机场28公里。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湘黔、黔桂、珠六铁路复线、厦蓉高速公路和新建的贵广快速铁路等从县城穿过, (略) 会贵 (略) 大道。待贵广快速铁路、 (略) 大道一旦建成,将使龙里的交通条件更进一步的方便和快捷。基于如此优越的区位条件,使龙里成为贵阳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 政府也将龙里纳入双龙新区规划范畴,是贵州苗医药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批发、医疗、文化与科研的中心, (略) 新兴的苗医药产业经济带的龙头。

2020年,县总人口23.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79万人,城镇化率54%;全县有布依、苗、汉等民族,以苗族为多,少数民族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44%。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0.23亿元,比2019年增长7.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39亿元、114.22亿元、91.6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5:51.9:41.6。县人均GDP约为9.3万元。全县耕地面积42.9万亩、园地1.5万亩、林地136.8万亩、草地25.2万亩。实灌面积11.88万亩,其中田7.46万亩;耕地灌溉率27.8%。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一)水利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龙里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的重点水利工程,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资金5.0亿元的3.04倍,完成投资占“十三五”规划计划完成投资55.93亿元的27.2%。

一是水资源方面。龙里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55亿立方米,居黔南州末位;但人均水资源量3564立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977立方米, (略) 平均水平的1.21和1.27倍。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6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31%。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水期水量(5月~10月)占全年总水量的78.6%。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北部、南部人均水资源分别为2630、4200立方米。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田高人高水低现象普遍,龙里县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17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13.8%,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略) 经济 (略) 经济带的发展,工程性缺水问题仍很严峻,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和8~9月。“十三五”期间,龙里县不断推进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窄冲水库、龙滩水库、石龙沟水库建成投用;大竹芒水库、下把比水库、叫水冲水库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开工枧槽冲水库、猴子沟水库、歪寨水库等3座小型水库,龙里县城还未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建成了41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片区水厂4个,提水工程93个,自流水工程321个),其中百吨千人以上农村供水工程占45%,百吨千人以下农村供水工程占55%,解决14.59万人(贫困人口2.02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了全县农村饮水全覆盖。已开工建设2个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工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2016—2020年水资源“三条红线”增比进位指 (略) 县域第一方阵第一位。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灌溉得到基本保障,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方向转变。

表2-1 龙里县1960-2013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单位:亿m3

分流域

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入境水量

出境水量

合计

8.55

8.55

2.04

4.33

12.88

长江流域

7.8

7.8

1.87

4.29

12.09

珠江流域

0.75

0.75

0.17

0.04

0.79

表2-2龙里县灾害损失在全县和全州GDP占比统计表

发生时间

(年)

旱灾损失

(亿元)

洪灾损失

(亿元)

旱灾损失在

全县GDP中占比

(%)

洪灾损失在

全州GDP中占比

(%)

2016年

0.002

0.029

0.25

3.64

2017年

0.001

0.47

0.11

52.55

2018年

0.0005

0.047

0.03

2.66

2019年

0.0002

0.068

0.01

3.38

2020年

0.0002

0.02

0.01

0.01

二是防洪除涝方面。龙里县山区河流比降较大,洪水陡涨陡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龙里县每年均受洪涝灾害影响,2019年洪涝灾害损失占当年GDP的3.4%。洪涝灾害频发不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打乱了龙里县城乡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降低了人民生活幸福感。“十三五”期间,龙里县针对防洪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新民河、三元河、大岩河等3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长度9.7公里,乡镇、农村防洪能力得到加强,三元河、贯城河县城河段级堤防达标率100%。完成1处新民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长度3.9公里;开工1处哪嗙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长度2公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全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平坡、冷冲等17个自动雨量站、7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新建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改造及新建9个视频监测站,改造2个图像站点,改造及新建9个预警广播站,制作警示牌、转移路线指示牌、转移安置标识牌、LED预警信息宣传屏、水库安全管理(防汛)责任公示牌,采购防汛保障设施橡皮舟、救生衣、安全绳、安全带,水文预报和山洪灾害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增强,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和洪水预测预报预警,整体上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强化了山区洪涝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表2-3龙里县有防洪需求的县城现状防洪

城市类别

所在流域

所属

河系

市区总人口(万人)

防外洪的河流名称

防洪体系

防洪标准

(年一遇)

现状

规划

(略)

乌江

三元河

5

三元河

堤防

20

20

表2-4龙里县中小河流现状治理长度

行政区

有治理需求

的中小河流

已治理的

中小河流

其中“十三五”期治理的中小河流

仍需治理

的中小河流

数量(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合计

9

125.285

8

55.885

3

9.665

5

69.4

冠山街道办事处

4

28.435

3

12.335

1

1.235

2

16.1

新龙山镇

2

26.7

2

16.7

1

8.13

1

10

谷脚镇

1

3.55

1

3.55

湾滩河镇

1

46.6

1

18.3

1

0.3

1

28.3

醒狮镇

洗马镇

1

20

1

5

1

15

表2-5龙里县山洪沟现状治理现状

河流

名称

河长(km2

山洪灾害威胁人口

(万人)

现状标准

(年一遇)

需治理河长(km)

已完成治理段总长度(km)

已治理达标段总长度(km)

还需治理段总长度

(km)

合计

668.6

1.79

5年一遇以下

94.98

15.93

14.93

80.05

洗马河

123.1

0.7

5年一遇以下

23.1

1.5

0.5

22.6

谷龙河

65.8

0.3

5年一遇以下

9.2

6.65

6.65

2.55

大岩河

26.3

0.1

5年一遇以下

3

1.2

1.2

1.8

谷冰河

43

0.05

5年一遇以下

9.88

1.33

1.33

8.55

哪嗙河

44.4

0.02

5年一遇以下

7

3

3

4

大竹河

46.4

0.05

5年一遇以下

3.60

0.25

0.25

3.35

三道河

64.7

0.04

5年一遇以下

4.7

0

0

4.7

三岔河

27.7

0.02

5年一遇以下

3

0

0

3

藕溪河

21.9

0.05

5年一遇以下

3.5

0

0

3.5

湾滩河

163.8

0.4

5年一遇以下

20

2

2

18

石板河

41.5

0.06

5年一遇以下

8

0

0

8

三是水生态环境方面。龙里县积极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县城及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县现状水土流失面积为211.83平方公里, (略) 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9‰,通过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603.62平方公里减少到211.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减少391.79平方公里。龙里县河湖划界工作完成了水尾河、石板河、三岔河、*戎哨河、*晃河、平寨河、大岩河、纸厂河、国翁河、合安河、新民河、谷冰河等12条县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线的划定工作,划定成果已通过有关专家和单位审查。根据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龙里分局对龙里县境内河流水质监测成果,龙里县境内河流现状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要求。龙里县大部分水系受污染影响小,水质较好,点源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及生活垃圾,面源污染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龙里县“十三五”期间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工程6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万吨/天,新增管网总长度60.98公里。

表2-6龙里县水土流失现状

行政区划

国土

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km2

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小计

强度

龙里县

1521

211.83

126.5

47.87

26.17

10.98

0.31

2.46

13.9

表2-7龙里县现状土壤侵蚀情况

行政

区划

国土

面积(km2

土壤侵蚀面积(km2

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

土壤侵蚀面积比例(%)

合计

强度

龙里县

1521

262.45

144.18

83.34

26.45

6.63

1.85

7.78

17.3

四是涉水行业监管方面。“十三五”期间,龙里县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全面建立河湖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195名;2020年底可完成贯城河等12条河流划界及23条县管河流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河流岸线管理划界工作有序推进。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目标责任制,作为水 (略) 级试点县,完成82个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工作并已完成整改;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水利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成全县1415处小型水利工程调查摸底,以承包、委托、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织和个人管理等形式对工程程进行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成立4个水务分局,组建23个管水组织,探索将“多龙管水”转变为“一龙管水”,水务管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立了覆盖水文、取用水、水旱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御的监测站网体系, (略) 级水利业务应用平台,建立完成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山洪预警、视频会议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水利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从指标执行完成情况来看,《贵州龙里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执行情况良好。

表2-8龙里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发展指标

单位

“十三五”规划指标

2020年完成情况

备注

1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1.0)

预期性

2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预期性

3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1.3453]

[0.98]

约束性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60]

[53.1]

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487]

预期性

7

新增供水能力

m3

0.30

0.30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5]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预期性

10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0

3.8

预期性

11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1.0

2.8

预期性

12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50

80

预期性

13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注:指标带()为年平均值,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龙里县水利发展较快、水利投资规模较大、水利脱贫攻坚成效最好的时期。龙里县通过2018年水利部水 (略) 建设试点县验收,2019年水 (略) 级试点县,2019年县域节水型社 (略) 级试点县,全国首批的2020年龙里县水系连通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水利快速发展,龙里县在水利新闻宣传、深化水利改革考核、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引四加强”推进农村河湖村民自治管理等工作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连续四年水资源“三条红线”增比进位指标 (略) 县域第一方阵第一位,全县水源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防洪除涝能力得以提高,水资源管理与河湖保护更趋严格,水利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为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大贡献,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水 (略) 建设。

(二)面临形势

龙里县地处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发育,自然灾害多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等特殊的县情水情决定了龙里县新老水问题并存,仍处于“强基础”的关键阶段,应对新老水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行业社会管理能力的矛盾突出,对标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仍存在不足。龙里县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速度较快, (略) 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现状龙里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3.7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485, (略) 平均水平的0.47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54。龙里县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1%,分 (略) 15.8%、全国平均14.6%平均水平。现状龙里县节水器具普及率为50%, (略) (21.9%)平均水平、低于全国(65.9%)平均水平。

二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山高水低的地形地貌致使龙里县水资源随地表径流流走,加上岩溶发育、耕地资源碎片化等因素制约,城乡供水需求的满足高度依赖于供水工程建设;由于区位优势的龙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仍然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水源工程体系不完善,中型骨干水源工程仅有窄冲水库,2016-2020年开工7座小型水库,已建在建中型水库供水能力仅占总供水能力的12%。已建在建水库工程大多相对独立,未能充分连通互济,河湖库塘连通工程建设不足,区域供水网络仍未形成,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弱。县城无应急备用水源,采用现状水源互为备用的方式解决极端干旱条件下供水问题。目前乡镇虽达到稳定水源标准,但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分散且水质不稳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部分水库生活生产用水挤占灌溉用水,间接导致灌溉渠道失去作用。同时,受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因素影响,已建在建水库输配水工程未能及时完成,影响工程效益发挥。抵御旱灾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防洪减灾体系仍存薄弱环节。龙里县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且降水量丰沛,导致全县洪涝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易发多发。现状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推动较快,但仍有5个治理项目尚未实施。城乡防洪内涝压力大,冠山街道、龙山镇、洗马镇、湾滩河镇等乡镇驻地防洪未标率,存在局部区域内涝问题。山洪灾害防治依然严峻,非工程措施虽覆盖到村,但监测预警手段落后。涝区综合治理工程未能启动,仍存在局部涝区治理任务。

四是水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形势依然严峻。龙里县水土流失面积比例13.95%,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17.7%, (略) 平均水平,高于黔南州平均水平;土壤侵蚀面积比例17.3%,低于黔南州、 (略) 平均水平,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7.79%,远低于黔南州、 (略) 平均水平。龙里县河流水电开发率较低,境内建有2座小水电,分别为摆绒电站和辣子冲电站,均为径流式引水电站, (略) 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摆绒电站为立即退出类电站,目前已停运;辣子冲电站为整改类电站,尚需完善生态流量泄放设置及监控设施。全县河湖水域岸线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仍存在反弹的可能性,河长制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河长办专职人员较少,河长制工作推进仍存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和城镇化不断推进,龙里县城及主要乡镇雨污分流不彻底,已建污水管网时有堵塞渗水现象发生,污水管网仍需疏通和建设完善。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缓慢,水源防护区防护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村水源水质受周边环境污染风险较高,农村水源日常水质监测制度未建立,缺乏统一有效管理。

五是涉水事务监管能力依然薄弱。龙里县水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进展较缓,水治理体系仍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适应,水行业服务能力仍然难以满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乡、村级河流管理范围尚未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内“四乱”问题仍未完全杜绝。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测尚未实现全覆盖,水库和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监测覆盖率低。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队*亟待健全。龙里县农业水价改革方兴未已,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水利工程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影响工程社会融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调节作用。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涉水信息采集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充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专业应用等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水利科技、人才队*建设与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

龙里县水安全保障在面临问题的同时,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略) 将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未来一段时期,龙里县要贯彻落实国家、 (略) 、黔南州部署要求,建立美丽幸福美好水 (略)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安全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两重一新以及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对持续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龙里县水安全保障要牢牢把握治水思路和方式的转变,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共治,全面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二 (略) 三大战略行动、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的要求。 (略) 委、省政府提出,深入 (略) 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开发型经济试验区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 (略) 份的发展新路。目前, (略) 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已成为明显瓶颈,与全国水安全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迫切需要找准新时期水利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明确发展的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以更高标准的服务水平, (略) 实施“三大战略”行动、推进国家级试验区高质量的水利基础保障。

三是建设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的要求。 (略) 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龙里县围绕“融筑联匀”战略,加快实施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创新区、西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贵州山地生态特色经济示范区、贵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贵州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黔南创新开放合作新高地,特别是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的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珠江-西江经济带,架构“贵毕遵金三角”,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对龙里县水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新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需求,构建循环高效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互济调配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科学规范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五大体系,着力解决龙里县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是推进龙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推进阶段,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阶段,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的突破阶段。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要加快构建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保障体系,满足各族人民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迫切需求,为龙里县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布局

(略) 水安全总体战略部署为指引,立足县情水情,聚焦关键短板,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路、综合的措施,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系统谋划喀斯特山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奋力开创龙里县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融筑联匀”的战略部署,以构建区域水网初步框架、补齐防洪供水基础设施短板为抓手,以强化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治理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监管执法为突破口,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风险防控、隐患治理、事故处置、应急保障水平,持续增强龙里县供水保障能力,为建设贯彻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山地生态特色经济示范区、城水融合示范新区、山水 (略)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普惠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化建设和石漠化治理、重要河湖生态修复,探索山区水利现代化建设途径。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深化认识和准确把握龙里县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涉水重大风险,超前谋划防范风险的先手,预先布局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坚持强化监管、激发活力。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全面落实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活力,稳妥推进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

确有所需、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要确保有所需求,满足生态安全要求,持续的开发建设,科学、合理、有序推进,避免政府债务风险。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融筑联匀”和贯彻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建设等发展战略,基于喀斯特地区县情水情特点,到2025年,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龙里县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涉水事务监管体系五大体系,山区供水、防洪、灌溉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具体目标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略) 平均水平,重点领域节水效果明显,形成水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用水总量控制在1.2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0%、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95。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目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逐步增强,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7亿立方米,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提升,规模化供水一体化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96%、9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力度加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

水旱灾害防御目标。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城镇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展开涝区治理。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至0.8%、0.5%以下。

水生态保护目标。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修复,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乡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河湖生态流量得到全面保障,绿水青山、秀美河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涉水事务监管目标。水资源、河湖、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监管体系初步建成,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分别达到100%以上、75%以上和90%以上。节水利改革取得成效, (略) 场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

展望2035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等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用水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河湖空间管控体系全面形成,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得到全面治理,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水利改革全面深化,实现水管理的法制化、精细化、智能化,全面建立“创新协同、制度健全、智能精细、规范高效”现代水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表3-1 龙里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期末指标

“十四五”规划

备注

1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0.98]

[1.26]

约束性

2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10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88.8]

约束性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53.1]

[45.2]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87]

[0.495]

预期性

5

供水安全系数

/

[1.1]

[1.4]

预期性

6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m3

0.3

0.7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6]

预期性

8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95]

预期性

9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8

3.5

预期性

10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8)

预期性

11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5)

预期性

12

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

km

9.665

70

预期性

13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80

200

预期性

14

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26]

[100]

预期性

15

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

%

[57]

[>75]

预期性

16

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

%

[10]

[>90]

预期性

注:1. 规划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 指标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2015年可比价计算。

3. 指标12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是指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新增治理长度。

4. 指标14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是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点河湖数量占重点河湖总数量的比例,其中重点河湖是指设立了州级河湖长的的河流和湖泊。

5. 指标15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是指大中型水库和泵站、3级及以上堤防等水利工程实现在线监测量占工程总量的比例。

(四)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特点,面向国家、 (略) 和黔南州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龙里县的定位,统筹龙里县“一城一带两轴五板块”2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结合“中部率先、南北崛起”区域发展思路,以人水两端协调发展为切入,合理规范开发秩序,有效控制开发强度,构建“一城两区多带梯度发展生态画廊”的龙里县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图2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一城”指龙里县中心城区,国土面积480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3.2%,涉及谷脚镇、龙山镇、冠山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30%、60%。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工业化水平较高,是龙里县人口、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集中区,也是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针对骨干工程缺乏、水土资源开发不均衡、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加快实施石板滩改扩建工程、大竹芒水库、猴子沟水库、歪寨水库、三岔河水库、铁厂水库、富洪水库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保障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着力加强节水减排和截污控污,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以三元河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与修复,打造城区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区”分别指中部和谐共生区、南部北部绿色发展区。

——中部和谐共生区涉及冠山街道、龙山镇、醒狮镇、谷脚镇,国土面积997.4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66%。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64%、81%。该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大,是以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度假、有机食品加工、商贸集散、临空制造及物流产业等为特色的城镇。针对区域城镇水源保障不足、防洪薄弱环节依然突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面积较大等问题,完善以三岔河、铁厂、富洪等中小型水源工程为骨干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加快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城镇防洪防涝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实施以“复垦还田、造林还绿”为主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企业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

——南部北部绿色发展区包括洗马镇、湾滩河镇,国土面积520.4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34%。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36%、19%。该区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以高效生态农业与布依风情旅游的农旅型城镇,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易发生春旱,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洪涝灾害普发频发,山洪灾害严重等问题。加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中型沙子田水库为龙头,枧槽冲水库、往岛水库等小型水库为重点水源,提高城乡供水及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为巩固区域脱贫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以实施瓮福灌区龙里片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多带”指三元河、谷冰河、独木河、湾滩河、洗马河、打草河、三道河、高沟河、大竹河、林安河、摆长河、谷丛河、石板河、水尾河、藕溪河、新安河等16条河。针对河流存在的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防洪存在薄弱环节、河流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封禁保育、林草植被建设等举措,提高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确保水量稳定丰沛;合理优化河流沿线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提升水环境质量,维护河流健康;畅通洪水排泄通道, (略) 、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保护区防洪保安水平;中心城区以外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维持自然岸线和自然形态,减少人为干预;城市建成区河段在优先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河道岸线资源,适度恢复自然岸线,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合理开发利用滨水空间,系统推进河流水系生态化综合整治,优化水库、水电站生态调度,保障河流生态流量,严控采砂管理,保护好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构建绿色水脉。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高质量高标准实施节水行动,把节约用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结合龙里县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优化调整用水结构,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完善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增强节水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把龙里县构建成“高效率、高质标、严管理” (略) ,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有力支撑。

(一)实施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1、强化指标刚性约束

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根据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以及用水强度控制指标,进一步完善龙里县水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并建立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到202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龙里县行政区域用水总量1.26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45.2立方米;管网漏损率8%,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严格用水总量以及用水强度控制管理。严格用水总量规划管理,完成县和主要河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进审批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工作;依据《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厅关于印发黔南州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分解表的通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偏小,随着龙里县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应加大节水力度;健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强度指标体系;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对主要工业和农业用水定额动态修订,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强化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在全县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统计监测工作体系,完善水资源环境的信息采集工作体系,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数据库和计量、仿真以及预警系统。加强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规范化与标准化工作,积极开展各县域承载力监测评价与示范。努力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响应机制,开展定期监控,设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设置预警控制线和响应线。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公示制度,做好与关联的水资源环境制度政策的配套和衔接。

2、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

贯彻落实国家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健全节水评价机制,并将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对重点取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监控管理。

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贯彻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等重大规划方面加强水资源论证,落实“四定”要求。优化取水许可审批内容和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开展主要行业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调查重点江河湖泊水库的取用水情况,开展重点用水户的取水许可复核和延续评估。严格规范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建设项目延续取水进行全面评估,合理核定取水量。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域,不再审批新增取水。

切实开展节水评价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在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等方面,开展节水评价工作。加强节水评价管理,实行节水评价登记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全面掌握节水评价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龙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指导推进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学校、灌区等节水型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县级人民政府节约用水主体责任,“十四五”期间,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监控管理。严格落实计划用水制度,制定重点取用水单位(包括特殊行业)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和特殊行业取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加强对计划用水申请与核定、计划执行与变更、超计划用水的监管。推动建立龙里县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强化计量监测,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用水统计与数据核查体系,实施节水水平评价体制,落实奖惩管理措施,推动重点用水单位实施节水改造。通过用水全过程管控,从取水、输水、用水、排水等环节对重点取用水户实施精细化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推进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项目,调查地下水取用水户在线监测情况。

  1. 强化节水监督考核。

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根据龙里县节水目标指标,细化到相关单位、部门,明确各级各部门权责利。在已有“三条红线”目标指标的基础上,将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龙里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以及全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全面展现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的实绩实效,持续营造龙里县强化意识、创先争优、增比进位的工作氛围,推动节水工作全面落地见实效。

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严格节水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节水监管制度体系,制定节水监督检查办法,细化监督检查措施,严格履行好权限内监督检查职责。制定节水监控单位名录,掌握监控数据,对用水单位取水许可量、计划用水量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建立节水的部门间协调配合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加强联系与沟通,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节水工作过程和目标结果的跟踪监督管理、定期通报和动态考核,实坚持责任倒追,按照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从最终环节查起,谁主管、谁负责,谁举措、谁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到2025年,争取建立县级节水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减水化的社会发展方式和先进用水文明。加强重点领域节水,通过源头管理,对允许取水量、耗水量和排污量进行科学界定和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社会用水量分配、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施面向不同用水主体需求的差别化配置管理,从根本上抑制需求,实现用水的减量化和合理化。通过用水全过程管控,从取水、输水、用水、排水等环节对重点用水户实施精细化监控与管理,促进资源节约。

1、农业节水增效

立足于龙里县农业生产和节水现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山区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核心,基本建成与水土资源条件、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节水灌溉体系,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水平。新建灌区一律按照高效节水型灌区标准建设,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后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左右。

加大工程节水力度。新建和改造渠道,实施河道整治,通过新增和加固渠系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田间工程等渠系工程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大力推广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适合蔬菜、刺梨等的喷灌微灌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集雨工程,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进行农业灌溉。

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调整蔬菜、刺梨等产业结构,推动蔬菜、食用菌、辣椒、精品水果等优势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减少需水需肥量大的玉米种植面积。

因地制宜推广农艺节水。推广水稻科学灌溉措施,减少长流水、降低田间水分无效流失量、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土地平整的程度(水稻区适度),划小格田面积,旱作区划小畦块(缩窄畦块,限制沟畦长),实行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涌流灌和覆膜灌等节水地面灌新技术,有效避免串灌,节省灌溉用水量。推广深耕、深松、免耕栽培、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应用保水剂等蓄水保墒措施。通过良种化和平衡施肥,在保障农业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减少农田无效蒸腾蒸发、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

推行畜牧渔业节水。实行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发展“零网箱·生态鱼”节水生态渔业,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大力推进稻田养殖鲤鱼、草鱼等品种的“稻+N”模式,积极发展鲟鱼、鳟鱼等冷水鱼健康养殖,打造湾滩河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基循环水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建设湾滩河、谷脚、龙山等冷流水繁养殖研发基地。

推进农业用水计量和管理。结合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田灌溉水计量进程,到2025年中型灌区支渠以上实现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实现渠首计量供水,初步构筑灌溉量水工程体系。强化管护制度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灌区、干支渠、电灌站为单位,扩大组建农民灌溉用水协会。

2、工业节水减排

牢固树立“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略) 场准入,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示范县。

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根据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新建工业企业要按照高标准节水要求建设。对化工及煤化工、冶金、食品等主要高耗水、重污染行业(单位)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水利用能力,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兴建一批节水技术改造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现有企业、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构建水循环梯级利用体系;新建企业、园区,如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洗马和醒狮特色产业园等,规划布局需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用水河排水系统集成优化。

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依据产品定额标准探索建立开展差别水价政策,严格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 (略) 场调控作用。以水定产,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严格控制中药等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高耗水行业向水资源条件容许的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引导企业整合重组,促进水的梯级利用和集中处理,促进企业间循环用水。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动企业和园区绿色升级。化工、冶金等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再生水回用矿井水利用系统,推广使用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水处理技术及化肥、氯碱、醇醚、烯烃、磷酸等行业节水工艺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食品行业推广高效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技术,二次蒸汽回收利用技术,推广高浓缩倍率水处理运行技术等,并根据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工艺,开发干法、半湿法和湿法制备淀粉取水闭环流程工艺,搞好酿酒、饮料生产节水工作,进行典型企业水平衡测试,促进节水和减排。

严格工业取用水许可管理。加强用水总量控制、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限制高耗水项目准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用水计量器具,将单位产品取水定额以及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用水计量数据的应用与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工业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水改造,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鼓励节水技术开发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

3、城镇节水降损

以生活 (略) 节水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力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全面提升城镇品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强化城镇用水管理、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开 (略) 创建等措施,逐步控制用水定额、降低用水增长率,全面提高城镇生活节水水平。

优化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布局。 (略) 供水管网优化配置建造设计技术,采用工程优化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统筹传统清水系统和再生水输配系统,科学制定和实施管网改造技术方案,减少供水系统漏损。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发展用水远程计量技术,防止和严惩盗水行为。完善管网检漏制度,推广先进检漏技术,提高检测手段, (略) 公共管网漏损率。

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扶持鼓励节水器具的研发生产。全面推广节水器具,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政府机关、商场宾等公共建筑要全面使用节水型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积极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单位和居民尽快淘汰现有住宅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按节水建设的要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节水型高校,推动全县节水工作全面展开。

落实节水制度实施。合理调整、制定城镇供水阶梯价格。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 (略) 公共供水和城镇密集地区的区域供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要关停自备井。合理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对非人体接触用水强制实行循环利用。落实政府机构节约用水的责任制和有效监督制度。加强城镇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合理进行城镇建设布局,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产业结构,缺水地区要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加强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用水单位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把再生水利用作为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鼓励和支持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基础 (略) 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因地制宜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 (略) ,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消防等。对采矿排水由企业回收利用的,水资源费可以减半征收。

(三)完善节水激励机制

(略) 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经济杠杆对用水需求进行调节,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超用加价,节约奖励”的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承包、租赁集体机井、渠道工程等水利设施,允许个体、集体连营合作和股份形式,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投资和贷款上立项扶持。审批水利建设项目要把节水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农户在承包地内投资新建节水灌溉设施,依法受到保护,优先享受国家补助。

构建完整的节水信息平台。设立节水专项资金,推进节水信息网站建设,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企业和社团间节水合作交流,开展节水项目合作示范。加强水情教育,开展主题宣传和节水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单位、节水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

五、加强供水工程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及其用水需求,抓紧推进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加强水源之间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开展灌排渠系现代化升级改造,促进空间均衡,全面提升全县水资源综合调配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

1、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

根据《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龙里县委龙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2019-2035年)》,2025年龙里县总人口达到34.8万人,城镇人口27.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5.3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80.6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34.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6.56亿元,全县耕地41.5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4.07万亩,大牲畜4.25万头,小牲畜12.45万头;2035年龙里县总人口达到73.7万人,城镇人口62.7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4.9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90.2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74.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12.04亿元,耕地40.8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9.92万亩,大牲畜4.52万头,小牲畜14.01万头。

2、需水量

根据《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2019-2035年)》,2025年龙里县总需水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1270万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4516万立方米;建筑业生产用水150.7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生产用水1177.1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量245.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9608万立方米;其它用水496.86万立方米;2035年龙里县总需水量2.2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3101万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5749万立方米;建筑业生产用水236.4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生产用水2577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量444.7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9225万立方米;其它用水1112.4万立方米。

3、供水量

到2025年,龙里县多年平均、P=80%和P=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分别为2.19亿立方米、2.19亿立方米和1.92亿立方米(含中水回用量,下同)。

在2025年可供水量预测的基础上,到2035年,龙里县多年平均、P=80%和P=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分别为3.92亿立方米、3.92亿立方米和3.40亿立方米。

4、供需平衡分析

在供水预测中水源工程的可供水量已按照受水区进行统计,同时考 (略) 级节水行动方案对再生水利用的要求,本次平衡考虑河道外生态需水全部利用再生水解决,即河道外生态需水不再纳入水资源供需平衡。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2004年)要求,缺水率不大于5%,即为基本平衡。

(1)2025年供需平衡分析

在P=95%情况下,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75亿立方米(不含河道外生态需水),水利工程供水量1.92亿立方米,总体上余水量0.17亿立方米。

(2)2035年供需平衡分析

在P=95%情况下,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2.24亿立方米(不含河道外生态需水),水利工程供水量3.40亿立方米,总体上余水量1.16亿立方米。

从不同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中可以看出,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基本合理,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增强了龙里县抵抗旱灾的能力。龙里县2025年、2035年在各保证率下,龙里县现状及规划水源工程满足2025年、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外,可向贵阳供水0.17、1.16亿m3

(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改造

为充分挖掘现有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对于现有供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提质增效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实施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措施,提升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

1、水库加高扩建

在充分考虑现状水库的水资源条件、建设条件等的基础上,合理论证,推进五子登科、石板滩等现有2座水库加高扩建,提升现状水库供水保障能力,新增设计供水能力524万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实施石板滩改扩建工程。

(三)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为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等用水需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1、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以解决龙里县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先导区、重点产业发展区的用水需求为目标,以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为重点,引提水等小型水利设施为补充,逐步建设完善龙里县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中型水库。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三岔河、铁厂、富洪、沙子田、水尾等5座中型水库,可新增设计供水量0.9187亿立方米,其中“十四五”期间建成三岔河、铁厂、富洪等3座中型水库,2025年底前新增设计供水量0.4283亿立方米;沙子田等1座中型水库作为“十四五”储备项目。改善县城、乡镇用水条件以及工业、农业生产供水条件。

小型水库。继续建设枧槽冲、大竹芒、猴子沟、歪寨等4座小型水库,开工建设石板滩改扩建、花田、往岛、关庄、老榜河、五子登科改扩建、谷革、岔河、谷冰、光坡等10座小型水库,建成后可新增设计供水量0.5147亿立方米,其中“十四五”期间建成枧槽冲、大竹芒、猴子沟、歪寨、石板滩改扩建等5座小型水库,2025年底前新增供水0.1996亿立方米;大土水库、花田、往岛、关庄、老榜河等5座小型水库作为“十四五”储备项目。

引提水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龙里县库库连通供水工程。

2、 (略) 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目前龙里县县城无应急备用水源。 (略) 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多源二备”格局,加快县城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即沙子田、水尾等2座中型水库,作为中心城区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在此基础上,以县城现有水源为基础,打造城区水网联通工程,推进城区供水水源工程间连通工程建设,实现水源间互通互济,进一步提供极端干旱条件下城区供水工程抗风险能力。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建醒狮镇、龙山镇、洗马镇等抗旱应急提水工程。

3、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开展乡村供水工程提标升级,建设一批农村骨干供水工程,推进 (略) 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水源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根据“建大、并中、减小”的工程建设原则,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

推进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龙里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水资源较丰富,但原农村饮水工程项目采用用水定额偏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定额仅为55升/天,低于现状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89升/天的平均水平。为改善中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用水条件,推进建设4个万人饮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推进小型规范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龙里县南部北部地区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区域内农村饮水定额相比中部地区更低,村镇只能达到每人35升/天的安全饮水定额,取水水源多为水窖等保障率低、水质得不到保障的微型工程。为大幅改善南部北部基础薄弱的地区农村用水条件,推进建设3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4个万人饮工程和2个小型规范化供水工程(千人及以下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农村用水定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四)加强灌区建设

根据水资源和地形条件,加强瓮福灌区龙里片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支撑农牧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提高现有灌区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龙里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瓮福灌区龙里片区),加强骨干水源的灌区输配水网建设,完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2.27万亩,改造渠道长度31.1公里,新建渠道长度30.15公里,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3防洪减灾救灾新理念,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路,统筹协调人与水、干流与支流、安全与生态等关系,按照生态防洪的理念,采取生态治理的方式,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和城镇防洪排涝的治理,构建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不断提高保障防洪保安全能力。

(一)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以防洪安全为基础,按照生态防洪的理念,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河流生态化治理。通过堤防、控导、护岸、清淤、除障、疏浚等措施,采用生态型堤防、护岸,开展亲水型河道治理,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尽量维护江河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河流的蜿蜒性、保持河床透水性,尽量维持河道内自然湿地、河湾、急流、浅滩、深槽,保护河湖生境。加强河流系统治理,形成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的中小河流洪水防御体系,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以保护集镇和农村人口以及农田为主,治理标准按照防洪保护对象合理确定、适度超前。“十四五”期间,推进独木河谷冰段、独木河湾寨段、独木河龙里段、三元河、清水河龙里段等5条有防洪任务的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长63.70公里,保护人口3.54万人,保护耕地3.24万亩;推进大竹河等1条流域面积200km2以下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长6公里,保护人口0.2万人。

(二)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群测群防为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相关防御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主动防灾避灾能力,全面提升防灾避灾效益,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1、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

针对基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能力不足问题,按照预案到乡、预警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从防汛实际出发,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群防群测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山洪灾害防治区继续巩固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健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及近年山洪灾害发生情况,调整布设不合理的部分监测站点,更新破损老旧的监测站点。根据局地强降雨监测需求,适当增加小型水库监测预警。进一步巩固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功能,升级部分平台设备,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站点运行状况监视等功能,提升监测预警的完备性和全面性,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度和准确性,增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全面建成覆盖全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通信等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按照《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持续、规范、长效组织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显著增强人民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县级防汛指挥部配备能适应山区及乡村道路的应急检修车辆。根据辖区内山洪灾害监测设备和预警设备的类型和型号,随车配备专用检修工具和必要的备品备件,并做好应急检修工具的储备管理工作,保证应急抢修需要。在重点乡镇配置专业的应急救援工具,如应急发电机及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

2、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

合理布局哪嗙河重点山洪沟治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综合考虑城镇和重要设施的防洪要求,在山洪沟沿岸人口密集的城镇、村落、集中居民点、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等局部河段,守点固岸,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以岸坡防护为重点,畅通山洪出路,提高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统筹规划,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避免山洪风险转移,并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等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优化山洪沟治理模式。在确保山洪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注意与城乡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植物群落,体现河道断面形态的多样性,保留沟道自然形成的阶梯和深潭等微结构,护岸等建筑物建设应因地制宜,尽量就地取材。山洪沟防洪治理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对于遭受洪灾损失大、影响严重的山区河道和位于关键防护部位的抗冲设施可适当提高治理标准和工程等级,做到“漫而不决,冲而不垮”。根据山洪沟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以护岸、堤防工程为主,辅以必要的截洪沟、排洪渠和分洪道等措施,形成重点山洪沟综合防治工程体系。“十四五”期间,推进12条未治理重点山洪沟治理,治理河长47.6公里,保护人口0.43万人,保护耕地1.43万亩。

(三)加强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龙里县城镇一般分布于河流沿岸台地、盆地、洼地,一遇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特殊的地形地势条件和气候原 (略) 面临着外防洪水、内除涝水的双重压力。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保护对象的新变化,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 (略) 防洪排涝和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建设,构建 (略) 防洪除涝体系,保障城镇防洪安全。

1、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

龙里县城20年一遇,乡镇10年一遇。针对城镇防洪薄弱环节,以河流为主线,按照区域暴雨洪水特点、城区河流水系布局、城市发展需求,因地 (略) 防洪体系建设,推进河道生态化治理,新建堤防工程等,完善现有工程措施,保障河道泄洪通畅、河势稳定,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加强城区周边山洪沟治理, (略) 防洪圈, (略) 防洪体系。

2、加强城镇排涝建设

城镇排涝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发展需求,按照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洪涝灾害发生程度,城镇的重要性、规模人口等因素,龙里县城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

(略) 建设。 (略) 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核心要素,统筹防洪排涝、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提高区域吸水、蓄水、排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实现雨水“慢排缓释”,有效控制地表径流系数,应对极端暴 (略) 径流与河道洪峰叠加的风险,增强城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以县城城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源头控制体系建设,通过修建蓄水池、绿化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塘、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湿地等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透水面积比例,削减降雨径流的产生,实现雨水在源头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增加上游水源涵养,缓解城镇内涝,保 (略) 生态环境,并将效果明显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推广应用。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雨水收集、调蓄、利用体系,增加对雨洪径流的调蓄能力,对收集的雨水径流进行生态化、低能耗处理,以最大、最优利用雨水资源为主,推进雨洪资源化,打造“来雨留、需水用”的山区绿色 (略) 。

(略) 排涝体系。妥善安排城镇洪涝水滞蓄和外排出路,合理确定城镇排涝分区和建设标准,科学谋划城镇建成区内外的排涝工程体系,通过对城镇现有蓄滞场所等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结合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自排、调蓄、抽排”相结合的城镇排涝体系。加强城镇涝水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略) 河湖、易涝区排涝预警系统建设,针对超标准洪涝灾害和重大洪涝灾情,编制防洪除涝应急预案,开展城镇除涝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加强城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经综合分析比较制定除涝方案,完善除涝立法,加强排水设施管理和宣传, (略) 排涝能力。

3、加强涝区治理

由于特殊地形地理条件,龙里县涝区片分布面广量大,但大多数涝区片单个面积较小,彼此排水体系相互独立,涝区治理尚未系统开展。针对涝区规模较小、受涝频率高等特点,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自排为主”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治理方式,通过建设排涝隧洞、治理排涝河道、修建撇洪沟、排涝渠系、排涝涵闸和泵站、配套桥梁等工程措施,结合暴雨监测预警、退耕还河湖、退耕还林、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等非工程措施,建立完善城乡排涝体系。“十四五”期间,推进修建排洪沟总长9.239公里;修建排涝洞总长5.5公里。实施后保护人口0.13万人,保护耕地0.5万亩。

七、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河湖是水的主要载体,也是水生态保护的控制性要素。龙里县境内河流水系密布,水资源条件较好。近年来,龙里县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加强河湖保护及管理,促进了河湖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按照“轻重缓急、重点突出”“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重点, (略) 级预防区和治理区,在此基础上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水保林、经果林、坡改梯、保土耕作、封禁治理,配套建设坡面蓄排水等水系工程、植物、保土耕作等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泥沙。

预防: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强化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封育保护, 促进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突出江河两岸及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在水土流失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 水、 林、 田、湖、 草”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突出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以及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轻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主要通过提高人口素质、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开拓多种 (略) 场; 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型等“三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节水型混农林业模式为切入点,以产业化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手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条件, 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结合环境特点实施以改土、配水、节水、配肥为主的耕地土地改造、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大力推行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等生态农业和草地畜牧业模式,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中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实施坡改梯工程抢救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承载力,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封育治理等工作。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生态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工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以河流源头涵养区为工作重点,加大涵养区封禁治理力度,对源头涵养区范围内的森林、灌丛和湿地,采取禁牧封育、设立范围告示牌、防护栏、封禁宣传碑及宣传牌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源头区天然林草植被保护工作,制定定期人工巡查+视频实时监控的综合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或牲畜破坏。加大人工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力度,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龙里县重要水源地涵养能力建设。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

坚持*域和水域系统治理,通过“点、面、内”三源齐控,逐步改善龙里县河湖环境质量。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着力提高新建城区、建制城镇以及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优化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河湖污染水体治理,通过生态清淤、生态净化等措施,消减内源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环境质量。

对于千家卡工业园区、龙溪先导区等已成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要求必须修建正规的废水处理设施和,严格执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使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对于城镇生活污水,要求建立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并运营,乡镇城镇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对于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寨,可由农户集资、政府补助修建一定容量的曝气氧化塘和沼气池,接纳净化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有条件的村寨建造大型公共三化厕所,定期清理,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修复

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构建河湖绿色生态廊道,恢复河湖生态结构与功能,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确保治理一处、成效一处。

加强水环境治理。以三元河、洗马河、湾滩河、独木河等河流,窄冲、大竹芒、富洪、猴子沟等水库为重点,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生态质量、提升河湖景观等方面,提出水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包括河道截污工程、雨污分流改造、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面源内源污染治理、河流生态补水、生态河提修建、生态滨河植物带建设、河湖水系连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

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合理确定河湖生态流量,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明确相关涉水工程枯水期、生态敏感期等不同时段的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要求,重点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稳定。统筹生态保护与防洪、供水、发电等关系,实施水利工程生态流量调度,加强三元河、湾滩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重点针对减脱水段,加强生态流量监测监控,推动生态调度运行。

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编制并组织实施重要河湖岸线保护规划,建立空间台账,强化河湖生态空间保护。明确河湖空间范围,因地制宜设置必要的防护和警示标志,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对河湖空间干扰。加大自然河湖岸线保护,推进违法占用水域岸线空间清退,并采取综合措施科学恢复河湖空间生态结构和功能,增强河湖自然修复能力。

(四)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针对龙里县农村水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以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护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龙里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建设,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通过恢复农村河湖“盆”的功能、维护“盆”的形态、管好“盆”中的水,使农村河湖生态、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得到恢复,农村河道空间形态及其水域岸线得到修复,河湖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河道清障

对龙里县境内侵占水域、非法采砂、生活(建筑)垃圾乱堆、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持续开展调查摸底和定期核查,清理整治“四乱”问题,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对清除的废弃物及垃圾进行妥善处置,逐步退还河湖水域生态空间,恢复河湖水系自然面貌。

2、清淤疏浚

对河道内阻水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对龙里县境内塘坝进行水体清淤扩容,进水口、排水口、供水口清障、清洁、整治。

3、生态护岸护坡整治

根据龙里县各河流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岸坡型式,除在河流受冲刷影响大的河段采用硬质护岸外,其余尽可能以生态护岸护坡为主,尽量保持岸坡原生态。对堤防不达标、已破坏或流速较大的重点河段,采取块石、石笼、植被护坡等生态护岸技术进行河岸修复加固。

4、水系连通

实施农村河塘沟渠之间的引排水通道恢复和必要的连通,通过连通河道池塘、整治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更新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等措施,连通邻近宜连河湖水体,增强水体流动性,逐步恢复塘坝、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龙里县农村水系源头区,植被较好的区域采取封育保护进行生态修复,植被较差区域采取抚育与补植、建设水源涵养林河生态保护林等,促进林草植被恢复,涵养水源。在农村水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域,因地制宜采取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等小流域治理措施,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坡改梯等,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6、河湖管护措施

以河长制为依托,明确龙里县农村河湖管护主体,细化农村河湖事务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及经费,探索农村河湖水系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湖水系空间管控,明确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严控河湖空间侵占,规范河湖岸线使用审批管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河湖清障、退圩、绿化和保洁等日常管护工作,做好日常巡查和检查。加强回到保护宣传教育,建立乡规民约,逐步完善专业管理与群众监督维护相互结合的河道管护机制。

八、加强涉水事务监管

深入贯彻“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针对水利行业监管薄弱环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1、加强河湖监管

以推进河长制为抓手,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里的“水”,着力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监管,全面实现河长制由“有名”向“有实”转变。

明确河湖管理范围和用途。继续落实《 (略)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及重点河湖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进一步完成县域内乡、村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在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管理界限、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设立界桩,编制完成县级重要河流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范围和界限,明确分区用途和管控要求,强化岸线分区管控。

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控。结合岸线功能分区定位,从强化岸线保护、规范岸线利用等方面分别提出各岸线功能分区的保护要求或开发利用制约条件、禁止或限制进入项目类型等。根据划定的临水边界线和外缘边界线,分别提出针对现状及规划建设项目的岸线保护要求和开发利用制约条件,准入标准等。任何进入外缘控制边界线以内岸线区域的开发利用行为,都必须符合岸线功能区划的规定及管理要求。推行水生态损害终身追究制,对突破红线管控要求造成河湖生态环境损害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加大河湖监督巡查力度。依托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龙里县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及时移交案件,实现信息共享。结合龙里县信息化建设,在河湖监管敏感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将监控软件安装在手机上,落实专人负责,实施24小时不间断远程监控,确保一收到“监控智能举报”或信访人“电话举报”后能迅速赶往现场核实,同时开启手机智能监控实时追踪,实现精准打击非法水事违法行为。同时,针对河湖“清四乱”、河长履职等,继续加强河湖日常监管及暗访督查,建立问题及整改台账,完善跟踪督办及问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促进问题整改落实。

2、加强水资源监管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全面监管水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合理分水、管住用水、提高水效。

严格用水总量红线控制。完善各乡镇区域供用水情况调查,编制完成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并严格落实水量分配方案。加强用水管理,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台账。根据已审批许可水量和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工作,摸清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根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区域内取用水户取用水量台账,各取用水户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准确记录取水量,逐步建立用水总量管控台账。

加强取用水监管。加强用水管理,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台账,强化取水监测计量,以取水口核查登记整改平台为抓手,加强重点取水口和水资源调度监督管理,防治和纠正过度开发水资源、无序取用水等错误行为。制定重点监管取水口名录和台账,重点取水口名录所控水量不得低于城区、乡镇生产供水量的70%,同时加强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重点取用水户取水实施在线监测。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节水监管。严 (略) 节水行动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节水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严格 (略) 的用水定额体系,对超过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实施节水评价制度,大力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强化规划制定、建设项目立项、水资源论证中节水有关内容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持续推进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强化节水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生态流量监管。开展龙里县辖区内水库等取水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情况调查,掌握是否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等。加快推进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工作,并对无法保证生态要求的提出明确退出机制,加强生态流量监管,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管工作台账,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并落实管控责任及问责机制。

3、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建立系统完整、责任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看住人为水土流失,依法全面履行尽责。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实现监测与管理的有效融合。

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建立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机制,持续推进人为水土流失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及时精准发现并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与实施以及“三同时”4制度执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与使用、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的监管,实现在建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建立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和监管与执法的联动机制,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人为水土流失权责清单,落实考核督查问责机制。依法加强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逐步实现人为水土流失的全面监管。

加强水土流失监测预警。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积极配合州级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动态监测,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及时掌握全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加强监测点建设,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全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成效。

强化水土保持行业监管。制定水土保持权责清单,建立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情况的逐级督查体系,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严格政府部门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水土保持监管终身责任追究制。落实水土保持监管责任体系,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分清生产建设、技术服务和施工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依法依规严肃追究。

4、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范运行监管,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并正常发挥效益。

加强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监管。做好水利工程前期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建设,补足工程建设短板。积极把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质量。严格执行审批规程规范。做好前期工作技术审查专项经费申请与预留,保证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定期抽查,及时掌握前期工作进度。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质量抽查和巡检制度,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执行“三同时”制度,即:安全设施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规范建设监理行为,更好发挥监理作用。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制定落实竣工验收计划和相关责任,改进项目竣工验收方式,加快推进一流项目验收移交工作。

加大水利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监管。以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全面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风险管控责任、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监管。健全完善水库管理“三个责任人”体系,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工程“三个责任人”和“三项制度”体系,组织开展大坝安全隐患排查,并扎实抓好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监督和整改。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组织管理培训,规范管理督查,落实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在“四不两直”督查检查的基础上,用好用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推动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

5、加强水利资金监管

严格执行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有关制度,完善水利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每项水利资金都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水利资金使用。严 (略) 级水利资金使用办法。《 (略)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及资金管理的补偿通知》《 (略) 烟草行业援建水源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等规定。

坚持明责定责,构建监管责任体系。坚持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实现权力与责任对等,按照“谁申报项目、谁确定项目、谁核实数据、谁使用资金,谁负资金管理的主体责任”原则,明晰县水务局与项目实施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依法依规制定水利资金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实行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资金使用安全等全过程监管。优化完善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各环节的监管流程,对水利资金风险点进行识别和防范、控制和化解,实现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水利资金日常监管工作台账,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实行“销号制”管理。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境优美宜居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分类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实行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项目库之外的原则上不安排资金。项目实施完毕后,及时组织验收、竣工财务决算审核审批,抓好项目实施后的跟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工作。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建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积极筹措管护经费,确保水利设施长久发挥效益。

6、推进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完善执法信息化建设。 (略) 及黔南州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龙里县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夯实行业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项目稽察等业务工作中问题发现上报、筛选分类、情况核实、整改反馈、跟踪复查、责任追究、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等环节的全流程支撑,并通过州县级平台接口,实时对相关执法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与跟踪处理,提升处置效率和监管水平,促进水行政执法流程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监督体系现代化。

健全水事纠纷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抓好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水事纠纷事件的参与人数、危害程度等,对水事纠纷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水事纠纷发生时指挥机构、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具体责任。抓好属地管理机制,水事纠纷作为社会纠纷和矛盾的一种形态,也应坚持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属地管理机制,在同一属地发生纠纷,应由该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纠纷双方进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该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处理结果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跨地区的水事纠纷,由纠纷双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协商解决。形成先期处理机制。当重大水事纠纷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应迅速组织当地有关部门人员赶赴现场,维持秩序,防止事态扩大。情况严重的,根据需要按规定动用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参与水事纠纷处理,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逐级上报上级政府。

加大水利普法宣传力度,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一是高度重视水利普法宣传工作。宣传水利普法是全面推进水利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思路、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从机构、编制、经费、人员等各方面对普法宣传工作给予支持,保证水利普法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管理。将普法工作与水利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的水资源管理、江河湖泊管理、水利工程监管、水土保持监管、水利资金监管、行政事务监管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三是不断创新水利普法宣传形式。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普法宣传的新形式、新途径。开展水利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力争使普法形式大众化、通俗化,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推进水利改革创新

按照“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深化水权、水价、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更好发挥政府在水治理中的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推进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建设。推进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水资源管理成效,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登记试点,将水资源使用权按照农业、工业及其他等分类逐级落实到取用水户、用水协会、供水管理单位等。在全面完成农业、工业及其他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对象、确权范围,建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台账信息。

推进水权交易规范化建设。 (略) 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水权交易需求的取用水户,积极引导,提供技术指导,规范化水权交易,推动 (略) 场建设。并积极推进区域内水权项目交易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 (略)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开展。鼓励工业、农业各行业从事者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益,允许将节约的水量高于正常用水价协商交易获利。

2、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完善中型灌区骨干灌排工程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实施瓮福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推动分级分类分档制定农业水价,推动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推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推动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促进节约用水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3、推动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划界,加快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有序推动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能。

全面推动水利工程划界。抓住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有利机遇,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与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有机结合,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划界工作。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水利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中明确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工程竣工验收钱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已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水利工程,要明确管理界限、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农村集体户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并推动把登记颁证成果纳入水利信息平台。

4、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使全县水利建设投融资能力显著提高。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一是继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中央要求,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以政策优惠、价格导向等方式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财政投资,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群众投入”的运行机制,制 (略) 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鼓励、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三是整合各类水利建设资金。以乡镇为单位,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资金中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各类水利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是积极探索发展洪水保险。鼓励、 (略) 创新服务产品,积极开展洪水保险业务。对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水毁设施及时给予理赔,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水毁设施快速修复。

改进融资方式,营造良好的水利建设投融资环境,全面提高水利建设融资能力。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改进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略) 场机制扩大融资。一是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对经营性水利项目,可以以经营权转让、允许开发项目区周边土地等形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并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方式,鼓励农民出资开展“五小水利”建设。二是采取其它融资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为全面提升龙里县水利信息的实时感知能力、水利通信的保障能力、水利业务的精细管理、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龙里县拟建设水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1)构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建设需求,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打造成体系、成规模、成网络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水利信息感知能力。扩大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和水土流失的在线监测范围,对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等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

对23条县管河流新建生态流量监测站点,完成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测10处,全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在线监测11处。通过优化调整自动雨水情监测站网布局,在重点防洪区域改造或新建10个视频监测站,新建中小河流水位站12处,改造23处雨量水位站,并新增2处卫星通讯点,实现小尺度、全天候、高强度的数值监测和预报。完善和提质改造全县供水水厂、水源地的自动化供水设施和计量设施,以12处供水厂作为自动监测,支撑远程供水调度。针对重点和新建水库,完成生态流量、水质监测、防洪、供水实时监控。

采购各类防汛物资(喊话器、宣传牌、预警物资、无线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等),完成村防御体系的调查评价和检验复核。集合现有自动监测站网,优化布局,补充基层预警设施,进一步开展群防群测工作,加快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的建设,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的短板。

升级改造各类监测站点的老旧设施,增强视频监控系统在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设备的监测内容和质量;优化水信息站网功能和布局,实现采集要素的自动化、可视化、多元化,全面提高水信息采集的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水库、堤防、水闸、水电站、灌区等工程运行安全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完善水闸、泵站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统一调度,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网

面对水利业务应用需求,进一步优化网络架构,完善通信布局,提升水利通信保障能力。查找水利通信薄弱环节,在防汛的重点区、偏远地区和网络信号不佳地区,强化水利卫星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完善应急备用通信系统。定期评估监测网络状态,满足气候、环境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的要求。

县水务局扩容2条网络专线带宽至50M以满足当前站点应用,推动水利信息网络与相关行业和各级政府网络的联通。升级改造网络核心设备,加强水利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合理应用物联网、卫星通信和5G等通信新手段,优化网络结构、增强资源的动态调配能力。

依据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对涉水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和备份;落实水利网络安全责任,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提升行动,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3)加快水利数据查询系统建设

升级改造水务系统硬件设施,采购服务器2台,软件1套,数据录入系统软件及硬件。基于“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机制和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水利大数据查询系统。在深入研究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重组、结构优化、数据迁移和升级改造,形成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率先实现水库、大坝、堤防、农村供水工程等重要基础数据、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更新。

整合水利行业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建立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清单和统一数据标准,解决跨部门跨业务信息的不一致、不完整以及对象关系割裂和标识不统一的问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等,打破“信息孤岛”形成数据联动,逐步实现业务部门间、上下层级间的信息共享。

(4)推进创新协同的智能应用

以优化调度、快速决策为核心,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手段,对全县所有水库水电站、中小河流水位站、重点防洪城镇、山洪小流域及重点河流区域进行全面、多元、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结合水利工程的调度能力,建立包括无工程性调节区域的预警决策系统、水库区域调峰管控系统、水库综合调峰系统、来水预报在内的综合决策服务系统,完善县级防汛预警信息发布。

在各个系统建设成熟的基础上, (略) 水利云平台为牵引,整合贵州河湖大数据系统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及相关运用,打造水利行业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整合集约化的数据资源、统一共享的支撑平台、协同智慧化的业务应用、集中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实现安全、高效、集成、实用、智慧化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水利云服务平台,组建龙里县“水利一张图,一平台”系统,为政府决策、行业监管、企业应用、社会公众参与等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

推动构建水务部门的自动办公协同系统(OA信息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对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日常事务进行了优化处理,有助于提高日常办公管理效率,推动办公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各部门的信息畅通及协同应用。

(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聚焦水利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能力过硬、专业化强的水利人才队*,为扎实推进龙里县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州级财政对龙里县水利科技的投入。

1、推进水利人才队*建设

水利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方向型”创新团队的投入,努力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水利人才建设必要经费投入,重点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基层水利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有针对性培训和交流,加强各类人才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打造适应现代水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

人才订单化培养计划。完善职工再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一批业务骨干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并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工程参观、基地实习,使在校学生深入地了解自身专业特性和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现代水利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专业培训机制,有效解决基层水利人才缺乏问题。

完善水利人才的优化配置体系。逐步建立起健康合理的人才交流渠道,促进人才纵向和横向的合理流动,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内部人才流动体系。

2、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研发管理体系,鼓励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

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水利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水流生态补偿等科技问题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州级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对龙里县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

(五)加强水安全风险管控

以重点实施一批蓄水、引调水工程,形成中小微、蓄引提相结合的水源工程体系,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努力保持较低水平的水资源风险态势。

1、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设施网络

把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作为积极应对水安全风险的重要方面,提升对水安全风险传导路径的管控,努力减缓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一是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针对全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总体格局,把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作为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硬件基础,通过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水库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和加快抗旱水源工程等措施,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针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2、提升水安全风险影响的社会应对能力

把提升水安全风险事件的社会应对能力作为防控水安全风险的重要内容,努力消解重大水安全风险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是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政府协调应对机制。通过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协调、常态化开展风险评估等措施,提高部门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并鼓励公众参与水安全风险防控,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水安全风险的合力。三是完善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和救援能力,并加强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后评估。

3、建立水安全风险防控制度与技术支撑体系

把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作为水安全风险管控的重要保障,用制度管控风险,用科技应对风险。一是建立水安全风险区划、水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水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督考核、水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水安全风险机理与风险评估方法、水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与管理体系、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水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关乎水安全风险管控的重大技术问题,加大研发投入,用科技创新积极应对水安全风险。

九、投资测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估算原则

结合龙里县近两年来已建、在建有关工程设计资料,按照投资估算指标并综合考虑物价增长和水库移民补偿标准,将投资折算到2020年价格水平估算工程投资。在建水利项目采用初设批复投资成果;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特别是大中小型水库,其投资采用前期工作成果;其它水利项目投资主要采用相关专项规划成果。

(2)投资测算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120.87亿元。其中,在建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4.5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远期结转投资43.27亿元。


8-1 规划项目投资组成示意图(按周期)

“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3.0450亿元。其中,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41.3244亿元,占比56%;防洪提升工程投资9.9779亿元,占比14%;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18.7249亿元,占比26%;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投资3.0178亿元,占比4%。

图8-2规划项目投资组成示意图(按项目类型)

表9-1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匡算

总投资

“十三五”

已完成投资

“十四五”

规划投资

远期

结转投资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40469

*

*

1

水库

*

40469

*

*

2

引调水工程

29800

0

29800

0

3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40221

0

40221

0

4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33480

0

33480

0

5

城镇生活节水工程

5100

0

5100

0

6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9243

0

9243

0

防洪提升工程

*

0

99779

3000

1

中小河流治理

40579

0

40579

0

2

山洪沟治理

26700

0

26700

0

3

涝区治理

35500

0

32500

3000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5000

*

58000

1

水源涵养与保护

22400

0

22400

0

2

水土保持

5000

0

5000

0

3

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

68446

0

50446

18000

4

城镇污水治理

68906

0

68906

0

5

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85498

5000

40498

40000

涉水事务监管项目及其他

30178

0

30178

0

1

水利信息化

27678

0

27678

0

2

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

2500

0

2500

0

全县合计

*

45469

*

*

龙里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总投资55.9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15.2亿元;结转到“十四五”期间的投资40.73亿元。“十三五”完成投资15.2亿元是“十二五”龙里县水务部门完成投资6.7亿元的2.3倍。本次规划“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是“十三五”完成投资的4.8倍。从发展趋势来看,本次规划项目“十四五”期间投资规模基本合理。

(二)资金筹措

龙里县大中小型水库绝大多数为公益性项目,工程按照《 (略)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筹措,具体方案如下:

1)大型水库:中央出资50%,省级出资50%。

2)中型水库:工程投资不大于4亿元的中央出资50%,工程投资大于4亿元的中央出资2亿元; (略) 级出资60%、州县级出资40%。未能列入中央资金补助的项目,参照中央对中型水库的补助标准,相应中央出 (略) 级承担。

3)小型水库:列入国家抗旱应急水源的中央出资70%, (略) 内筹资。省内筹资部分: (略) 级以上出资60%,州县级出资40%。

4)其他项目:列入国家抗旱应急水源的中央出资80%,省级出资10%、州县级出资10%。

5) (略) 水利投资(集团) (略) 负责筹措,州县级出资由州、县负责筹措。引入社会资本(如PPP等模式)的项目,其出资比例由各方协商确定。

据此, (略) 级现有的水利投资渠道及政策分析,拟定龙里县“十四五”水利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73.0450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2.2515亿元,占比16.8%; (略) 级投资44.7656亿元,占比61.3%;州县自筹8.2639亿元,占比11.3%;社会投资77640亿元,占比10.6%。为保障“十四五”各项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有序实施,在积极 (略) 级水利投资的同时,州县级财政要适度增加投资规模。

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提升工程、节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积极 (略) 级政府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同时配套州级财政投入。对城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保障民生的工程,在积极 (略) 级政府资金补助的同时,州级政府和受益群众配套投入部分资金。对重点河湖类(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改善民生的工程,以州级财政投入为主,可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国外融资以及社会融资为辅等渠道筹集。对水生态水景 (略) 场化运作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程,积极吸纳企业或其他社会资金投入,政府可适当给予补助。

同时,要 (略) 场两手发力,建 (略) 场化机制,广辟资金来源,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投资引导、财政补贴、价格机制、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政府要着重建立公平 (略) 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 (略) 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并在政策、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 (略) 场投资水利的积极性。

表9-2规划投资资金筹措汇总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十四五”

规划投资

中央

投资

省级

投资

州县级

投资

社会

投资


合计

*

*

*

82639

77640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

*

50918

45919

防洪提升工程

99779

0

79823

9978

9978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

0

*

18725

18725

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

30178

0

24142

3018

3018

(三)实施安排

按照项目紧迫性、前期工作深度、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优先等原则,结合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和建设周期内各年度的投资强度,将所有工程投资分摊到各年度,测算“十四五”期间分年度投资计划。

中型水库建设工期按4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30%、30%、20%;小型水库建设工期按3年,年度投资比例为30%、40%、30%。信息化项目建设工期按5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20%、20%、20%、20%。中型灌区建设工期按3年,年度投资比例为30%、40%、30%。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期按5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20%、20%、20%、20%;其他类型工程建设按1年建成。

据此,“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3.0450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21.9998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8.6065亿元,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分别计划投资19.5362亿元、10.9736亿元、5.7512亿元,分别占“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的25.3%、32.9%、22.5%、12.7%和6.6%。

表9-3规划年度投资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十四五”规划投资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

*

*

*

89630

51705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44144

*

*

79294

44671

防洪提升工程

99779

10099

63180

23200

3300

0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

*

27199

43151

1000

1000

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

30178

6036

6036

6036

6036

6034

图8-3 规划年度投资计划示意图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因素分析

本次规划涉及中小型水源、河湖水系及调水、江河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涝区治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在充分考虑龙里县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规划实施对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表10-1 环境影响识别表

环境要素

主要环境因子

工程活动

累积性

重要性

可逆与不可逆

工程施工

工程运行

水环境

水文情势

-1L

-2L

?

L

水质

-1L

+1L

×

R

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

-2L

-1L

?

R

水土流失

-3L

+2L

?

R

生物多样性

-1L

/

?

R

生态完整性

-1L

/

?

R

土壤环境

土地生产力

-1L

+2L

×

R

植被与*生植物资源

-2L

+2L

×

L

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

-1L

/

×

/

岸坡稳定

/

/

×

/

矿产资源

/

/

×

/

大气环境

施工和交通废气

-2L

/

×

R

施工和交通噪声

-2L

/

×

R

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

+2L

+3L

?

L

生活水平

+2L

+2L

?

L

基础设施

+2L

+2L

?

L

注:表中1、2、3分别表示影响程度的小、中、大,“+”和“-”分别代表影响性质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Ⅰ、Ⅱ、Ⅲ分别表示各环境要素在本次规划影响预测评价中的重要性为不太重要、相对重要和非常重要;R与L分别表示影响类型为可逆和不可逆影响;/表示基本无影响,“?”和“×”表示影响因子有累积性和无累积性影响。

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表可看出,规划实施影响最大的环境要素分别是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为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要素为大气环境、声环境。

(二)环境影响评价

1、规划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

本规划综合利用水资源,带动黔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鼓励项目,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如实施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植被恢复,维护规划区生态环境等,而且防洪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也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的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区域水资源调配体系,健全黔中地区的水资源调配网络。因此,本规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相符的。

(2)与上层次宏观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本次规划的水利工程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和《水利产业政策》的鼓励项目,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改善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修复水生态。因此,本规划与国家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是相符的。

(3) (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 (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黔府发〔2013〕12号)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方案主要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区域内的重要水源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属于禁止开发区域。本次规划区域范围内工程不涉及禁止开发区,规划调水、补水工程的线路与环境敏感区均保持一定距离,工程实施对其没有影响。总体来看,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本规划与《 (略) 主体功能区划》是相符合的。

(4) (略) 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 (略) 生态功能区划》(黔府函〔2005〕154号) (略) 划分为5个生态区,其下再划分出10个生态亚区和64个生态功能区。龙里县主要位于“Ⅱ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Ⅱ3黔南山地盆谷常绿阔叶林与石漠化重点治理生态亚区”,该区域生态功能以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为重,水环境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影响较大,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合理利用水面,保证水环境质量和水环境功能。本次规划注重全区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形成以水库工程为主,结合其他措施的供水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流域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规划实施有助于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危害,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自然植被,因此本规划符合《 (略) 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2、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水文情势和水资源配置影响

本次规划新增水源工程16座,包括5座中型水库,以及其他11座小型水库,蓄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使河流的干流、支流失去原有的自然流态,库区水面面积增加、水位和水温发生变化、流速减缓;初期蓄水和运行时坝址下游可能出现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将会直接改变下游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原有平衡状况。水库运行后,水文情势变化引起水库的沉淀作用加强,有利于消减溶解矿物质,降低浑浊度,同时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在水库库湾或库汊容易造成富营养化。

此外,规划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安排实施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建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体系,为提高龙里县水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可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抗旱应急能力,并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推进龙里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规划实施,预计实现年节水量125万立方米以上,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7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98%以上、97%以上,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从现状的53.7亿立方米降低至45.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5增加到0.495。

(2)水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骨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冲洗废水、机械修理系统含油污水、隧洞开挖废水等;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人员生活用水。施工期废污水需经处理后综合利用,不外排,将对水环境造成很小影响。

工程运行期水库蓄水将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堆积,产生一定的粉尘飘落入水体,将产生水环境污染;水库建设将淹没正常蓄水位以下土地和植被,增加有机物来源和水库污染负荷;生活供水和农田灌溉将增加退水数量,入河污染物呈现增加趋势;蓄水后库区流速将明显降低、自净能力将显著减弱,库区水质将受到不利影响,水库库湾、库汊等区域还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库下泄水量较天然状态减少,将造成下游水环境容量降低,需要保持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以满足环境用水要求。

(略) 内已建大中型水库来看,大部分水库的输水隧洞高程较低,一般稍高于坝前河床高程,出库水温普遍较低。水库的低温水进入下游河道、渠道后,水温沿程随着气象条件和流速等变化。一般水文会沿程逐渐回升,但上升较慢。而对于下泄水量较大,下游河道、渠道水位较高的情况,即便坝下数十公里,也仍然受低温水的影响;流量很小的支渠,低温水也需到2-3公里后才趋于正常。

下泄的低温水将影响部分河段鱼类的繁殖或推迟鱼类的繁殖季节,降低鱼类的新陈代谢能力,使鱼类生长缓慢,水温偏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食料减少,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水温的分层还将对农业灌溉产生次生影响,尤其对于喜水温作物,如水稻等的生长、发育、结实及成熟期产生不良影响。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生态影响。规划实施期对*生生态的影响表现在工程占地、施工活动、水库淹没对土地资源、植被、野生动物的影响。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会改变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给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影响。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调水工程将对流域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理行为带来影响,但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实施期,随着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及施工结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工程运行期对*生生态影响较小。

水生生物影响。在水源工程规划实施期,施工区局部河段鱼类资源可能会受到人为影响,施工导流改变上下游局部河段水文情势,从而影响局部河段的水生生境。挡水建筑物施工作业干扰、废污水事故排放影响,对施工河段水生生物和水生生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运行期水库蓄水将改变库区水域生境条件,由原来的河流型变为缓流或静水型,将引起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可以通过实施鱼类增殖放流减缓不利影响。工程运行后,坝址下泄水量减少,水库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水温变化会对水生生物、鱼类资源等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规划通过开展水土流失生态化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维护和提升。通过加强城镇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点河湖生态修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措施,龙里县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强化水污染防治,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水环境治理措施,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优良并向好发展。

(4)生态环境敏感区影响评价

本次规划区域涉及范围较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通过GIS叠图分析,各类规划重点工程不涉及森林公园划定的核心景观区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规划工程涉及的其它生态环境敏感区,在规划实施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5)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规划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城镇涝区治理等工程,新增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长度39.13公里,全面提升龙里县独木河、三元河、大竹河等河流的防洪减灾能力,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规划工程的实施,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同时还将带动当地运输业、建材行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作用。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开发境内河流的水电资源,加强灌溉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项目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大量投资的引入也将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稳定繁荣。

供水安全影响。规 (略) 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饮水的巩固提升,有利于保障城乡供水的水量、水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水矛盾,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对保障龙里县城乡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群健康影响。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其中防洪、治涝的规划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县内防洪和治涝标准,减少洪涝发生频率,能有效削减洪灾可能造成的介水传染病传播,供水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城乡供水保障程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3、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坚持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坚决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发展小水电,严格环境监管,不得引起河段断流。依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已建工程必须核定生态流量,并按要求下放生态用水,拟建工程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如设置放水孔或闸门等)控制下放生态用水,以满足坝下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最低需要。相关部门通过设置有效监控系统,严格管理生态水下放。对于其他河道引提水工程,要按程序做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水资源格局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减缓或补偿措施。

同时,注重干支流水利水电工程的联合调度和生态调度,在充分考虑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发展需求和生态系统功能维系,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物种保护要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各流域、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进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在设计阶段应对建构筑物占用土地及库区正常蓄水水位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优化工程整体布局,尽量减少工程占地。保护工程区及河流的上游森林植被,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依法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应设置表层取水口,采取分层取水措施,以减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的影响,满足坝址下游生态、农田灌溉的水温要求。积极做好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在宜林山地设立水源林、护岸林保护区,大力进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开矿、取土、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4)充分考虑各类规划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内在生态联系,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充分尊重各类环境敏感区主管部门意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规划项目布局,落实环境敏感区的避让、减缓、重建和补偿措施,或依照法定程序对各类环境敏感区范围进行调整。

(三)结论

通过对本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总体认为规划推荐方案具有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合理地配置了水资源,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供水工程可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协调经济开发和水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防洪减灾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有利于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注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1.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宏观指导,以监督检查的方式,对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完善落实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结合水利实际的党建制度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推动落实好规划各项任务。针对重大问题编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取得实效。各职能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共同落实龙里县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

(二)深化前期工作

扎实做好各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履行建设程序,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征地、区域水量分配、利益协调等问题,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科学有序实施。政府加强监管,完善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各级财政加大对前期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规划实施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并把水利、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等作为前期工作经费的安排重点。

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对于在建设条件、移民占地、用水总量指标、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的项目,若经论证协调仍难以有效解决,不得审批和建设。

(三)拓展投资来源

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于水务发展的专项资金。

县级财政加大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系。

(四)强化监管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项目立项审批和规划后评价等管理制度,在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完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的督促监督机制,强化规划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管考核,将项目实施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推动项目建设的动态监管。适时对十四五规划的项目开展中期评估,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提升规划的适应性。

(五)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结合各种媒体手段来宣传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切实做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问计于民”,营造全社会关注和监督水事活动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当中。构建良好的奖惩机制,鼓励群众监督并举报故意破坏水利工程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对破坏者则按国家相关法律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附表1 龙里县“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发展指标

单位

“十三五”

规划指标

2020年底完成情况

备注

1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1.0)

预期性

2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预期性

3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1.3453]

[0.98]

约束性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60]

[53.1]

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487]

预期性

7

新增供水能力

m3

0.3

0.3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5]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预期性

10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

3.8

预期性

11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1

2.8

预期性

12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50

80

预期性

13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注:指标带()为年平均值,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附表2 龙里县“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

期末指标

“十四五”

规划

备注


1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0.98]

[1.26]

约束性


2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10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88.8]

约束性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53.1]

[45.2]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87]

[0.495]

预期性


5

供水安全系数

/

[1.1]

[1.4]

预期性


6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m3

0.3

0.7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6]

预期性


8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95]

预期性


9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8

3.5

预期性


10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8)

预期性


11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5)

预期性


12

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

km

9.665

70

预期性


13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80

200

预期性


14

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26]

[100]

预期性


15

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

%

[57]

[>75]

预期性


16

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

%

[10]

[>90]

预期性


注:1. 规划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 指标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2015年可比价计算。

3. 指标12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是指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新增治理长度。

4. 指标14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是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点河湖数量占重点河湖总数量的比例,其中重点河湖是指设立了州级河湖长的的河流和湖泊。

5. 指标15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是指大中型水库和泵站、3级及以上堤防等水利工程实现在线监测量占工程总量的比例。

1水安全:是指水安全是指城乡用水得到高标准保障,洪涝灾害总体可控,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和其他重要水事务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水安全状态的能力。

2. 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中,“一城”指以龙架山为生态绿色核心和文化象 (略) ,构建县城、 (略) 经济带、龙溪先导区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包括谷脚镇、龙山镇、冠山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作为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的中心城区;“一带”指南北贯通的龙里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带;“两轴” (略) 经济带发展轴、 (略) 经济发展主轴构建的二条县域发展轴线;“五板块”指湾滩河生态农业产业板块、茶香刺梨产业板块、龙架山花卉苗木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板块、洗马综合农业产业板块、醒狮精品果蔬产业板块。

3. “两个坚持”指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 相统一。 “三

个转变”指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水土保持“三同时”是指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略) 高度重视水利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三五”时期,龙里县委县政府对水利发展建设高度重视,把“兴水利、除水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龙里县历史以来水利发展建设投资强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县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水利改革管理持续深化,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龙里县深度融入“强省会”五年行动,着力建设 (略) 群新型城镇化的标杆、“贵阳—贵安— (略) 圈”新兴的增长极、衔接“贵惠长龙经济发展带”与“贵阳—贵安核心组团”重要的锚节点。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略) 、州、县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大水网建设统领水利发展建设全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杜绝水灾害、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要,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让全县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可控水风险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力支撑龙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领导下,在上级及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龙里县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全县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期间龙里县水利发展,龙里县水务 (略) 水利水电勘 (略) ( (略) (略) )开展《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略) “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和相关水利专项规划,龙里县水务局组织编制了《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龙里县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四大体系,构建“一城两区多带梯度发展生态画廊”的龙里县水安全1保障格局。龙里县水网起步建设,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80亿立方米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10%、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5;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分别控制在0.8%和0.5%以内;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水利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水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智慧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本规划总投资120.87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

目录

一、概况 1

(一)自然概况1

(二)经济社会6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8

(一)水利发展现状 8

(二)面临形势 15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布局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基本原则 21

(三)发展目标 23

(四)总体布局 26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0

(一)实施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30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34

(三)完善节水激励机制 40

五、加强供水工程建设 42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 42

(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改造 44

(三)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45

(四)加强灌区建设 47

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48

(一)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48

(二)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49

(三)加强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51

七、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55

(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55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 57

(三)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修复 57

(四)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59

八、加强涉水事务监管 62

(一)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62

(二)推进水利改革创新 71

(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74

(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78

(五)加强水安全风险管控 79

九、投资测算和资金筹措 82

(一)投资估算 82

(二)资金筹措 84

(三)实施安排 87

十、环境影响评价 89

(一)环境因素分析 89

(二)环境影响评价 90

(三)结论 98

十一、保障措施 100

(一)加强组织领导 100

(二)深化前期工作 100

(三)拓展投资来源 101

(四)强化监管考核 101

(五)营造良好氛围 102

附表:

附表1 龙里县“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附表2 龙里县“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附表3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库项目表

附表4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引调水工程项目表

附表5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表

附表6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表

附表7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镇生活节水工程项目表

附表8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灌区新建项目表

附表9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表

附表10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山洪沟治理项目表

附表11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涝区治理项目表

附表12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源涵养与保护项目表

附表13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土保持项目表

附表14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项目表

附表15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城镇污水治理项目表

附表16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项目表

附表17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利信息化项目表

附表18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防汛抗旱非工程项目表

附图:

附图1 龙里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2 龙里县河流水系图

附图3 龙里县现状、规划水库分布示意图

一、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龙里 (略) 中部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北部,东经106°45′18〞~107°15′1〞、北纬26°10′19〞~26°49′33〞之间,东西宽33.0公里,南北长73.0公里,东与贵定,南与惠水,北与开阳各县连接, (略) 乌当区、花溪区。总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占黔南州总面积的5.81%, (略) 总面积的 0.86%。

图1 龙里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2、地形地貌

龙里县地处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与珠江流域红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区,属黔中南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错。

龙里县岩溶地貌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境内最高点在东部龙山镇岩脚寨,海拔高程1775米,最低点在东北部巴江乡顺岩河与清水江汇口出县境处,海拔高程750米,平均海拔1298米,境内山地区面积占59.8%,丘陵区面积32.1%,山间平坝区面积占8.1%。

3、水文气象

龙里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龙里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080.8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量1387.3毫米(1977年),最小年降水量659.3毫米(1966年),丰水期5~10月占78.6%。降水量≥0.1毫米降水日数168.4天,降水量≥10.0毫米降水日数33.5天,降水量≥25.0毫米降水日数11.3天,降水量≥50.0毫米暴雨日数2.3天,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70.8毫米。县境内河流属典型山区雨源型河流,径流来源于降水补给,径流特性与降水特性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不大,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在500~700毫米,径流变差系数在0.25~0.30,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间变化较大。

(略) 气候资料中心的《贵州气候资料》统计,龙里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1月平均4.7℃,最热月7月平均23.6℃,极端最高气温34.4℃,极端最低气温—9.2℃。年平均日照时数1241.6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以夏季为多,冬季为少。大风日数2.4天,年平均风速2.0米/秒,全年以E风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0%。全年平均雾日数18.4天,降雪日数8.8天,霜日数9.8天。 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秋季低温绵雨、倒春寒、霜冻等。

4、河流水系

龙里县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岭地带,降水量丰富。全县共有河流、溪涧102条,其中长江流域92条,珠江流域10条,河流总长度644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23条,其中乌江水系21条,珠江红水河水系2条,主要河流有南明河、三元河、湾滩河。

南明河位于龙里县北面,为龙 (略) 乌当区、开阳县的界河,是乌江一级支流清水河的上游,境内河长39.3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7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3亿立方米。清水河发源于平坝县林卡乡竹林寨,全长219公里,流域面积661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头堡河、独木河、鱼梁河。

三元河是清水河一级支流独木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草原乡金谷村,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坝上、龙山镇、水桥、三元镇,于狮井汇入独木河,三元河主河道河长为61公里,龙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52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4亿立方米。

湾滩河 (略) 花溪区高坡乡,自西向东流经摆主、姨妈寨、湾寨、于贵定县旧司汇入独木河,湾滩河主河道河长为31公里,龙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6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4亿立方米。

表1-1 龙里县境内主要河流统计表

序号

河流名称

河长(km)

流域面积(km2

所属流域

1

三元河

61

522.1

长江流域

2

朵花河

17.1

104

3

纸厂河

6

27

4

大舟河

4

22

5

三道河

14

54

6

大竹河

15.2

49

7

新明河

5.5

20

8

合安河

11.1

32

9

湾滩河

31

163.8

10

*戎哨河

3.5

37

11

石板河

15

40

12

三岔河

10.5

28.5

13

藕溪河

6.5

20

14

水尾河

11

39

15

谷冰河

13.9

38

16

哪旁河

6

24

17

南明河

39.3

472.6

18

洗马河

23.1

124

19

谷龙河

14

60

20

平寨河

8

40

21

高沟河

8

40

22

*晃河

5.5

20

珠江流域

23

渔洞溪

7.7

伏流

5、土壤植被

龙里县土壤主要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冷烂泥田和胶泥田;全县土壤侵蚀面积208.65 km2,占13.7%,生态环境评价质量为良。县内植被在低海拔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区多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现有森林以次生的栎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县境内有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 (略) 级风景名胜区、喀斯特高山台地大草原等旅游 (略) 城绿色屏障的9.53万公顷集中连片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62.21%,植物药材200多种。

  1. 自然资源

(1)水能资源。据勘测资料统计,龙里县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在全县境内和边界有河流溪水102条,总长度644公里,水能资源约有4.9万千瓦,可以开发的河流溪水47条,可建水电站95座,装机约1.6万千瓦。

(2)矿产资源。县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赤铁、褐铁、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钾等。

(3)旅游资源。龙里县包括龙里莲花水利风景区、龙里生态科技示范园等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贵州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双龙镇·巫山峡谷、龙里大草原、茶香十里刺梨沟、湾滩河孔雀寨等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猴子沟风景名 (略) 级名胜风景区。

(二)经济社会

1、行政区划

龙里县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属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龙山镇,驻地面积6平方公里,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正在建 (略) (略) 的生态园林卫星城。龙里县辖1个街道5镇(冠山街道、龙山镇、醒狮镇、谷脚镇、湾滩河镇、洗马镇),共27个居民委员会,52个村民委员会。

2、社会经济

龙里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略) 的东大门,“南下经济通道”的重要窗口和门户。 (略) 中心33公里、龙洞堡国际机场28公里。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湘黔、黔桂、珠六铁路复线、厦蓉高速公路和新建的贵广快速铁路等从县城穿过, (略) 会贵 (略) 大道。待贵广快速铁路、 (略) 大道一旦建成,将使龙里的交通条件更进一步的方便和快捷。基于如此优越的区位条件,使龙里成为贵阳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 政府也将龙里纳入双龙新区规划范畴,是贵州苗医药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批发、医疗、文化与科研的中心, (略) 新兴的苗医药产业经济带的龙头。

2020年,县总人口23.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79万人,城镇化率54%;全县有布依、苗、汉等民族,以苗族为多,少数民族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44%。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0.23亿元,比2019年增长7.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39亿元、114.22亿元、91.6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5:51.9:41.6。县人均GDP约为9.3万元。全县耕地面积42.9万亩、园地1.5万亩、林地136.8万亩、草地25.2万亩。实灌面积11.88万亩,其中田7.46万亩;耕地灌溉率27.8%。

二、水安全现状与形势

(一)水利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龙里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的重点水利工程,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资金5.0亿元的3.04倍,完成投资占“十三五”规划计划完成投资55.93亿元的27.2%。

一是水资源方面。龙里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55亿立方米,居黔南州末位;但人均水资源量3564立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977立方米, (略) 平均水平的1.21和1.27倍。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6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量的31%。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水期水量(5月~10月)占全年总水量的78.6%。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北部、南部人均水资源分别为2630、4200立方米。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田高人高水低现象普遍,龙里县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17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13.8%,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略) 经济 (略) 经济带的发展,工程性缺水问题仍很严峻,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和8~9月。“十三五”期间,龙里县不断推进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窄冲水库、龙滩水库、石龙沟水库建成投用;大竹芒水库、下把比水库、叫水冲水库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开工枧槽冲水库、猴子沟水库、歪寨水库等3座小型水库,龙里县城还未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建成了41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片区水厂4个,提水工程93个,自流水工程321个),其中百吨千人以上农村供水工程占45%,百吨千人以下农村供水工程占55%,解决14.59万人(贫困人口2.02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了全县农村饮水全覆盖。已开工建设2个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工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2016—2020年水资源“三条红线”增比进位指 (略) 县域第一方阵第一位。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灌溉得到基本保障,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方向转变。

表2-1 龙里县1960-2013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单位:亿m3

分流域

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入境水量

出境水量

合计

8.55

8.55

2.04

4.33

12.88

长江流域

7.8

7.8

1.87

4.29

12.09

珠江流域

0.75

0.75

0.17

0.04

0.79

表2-2龙里县灾害损失在全县和全州GDP占比统计表

发生时间

(年)

旱灾损失

(亿元)

洪灾损失

(亿元)

旱灾损失在

全县GDP中占比

(%)

洪灾损失在

全州GDP中占比

(%)

2016年

0.002

0.029

0.25

3.64

2017年

0.001

0.47

0.11

52.55

2018年

0.0005

0.047

0.03

2.66

2019年

0.0002

0.068

0.01

3.38

2020年

0.0002

0.02

0.01

0.01

二是防洪除涝方面。龙里县山区河流比降较大,洪水陡涨陡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龙里县每年均受洪涝灾害影响,2019年洪涝灾害损失占当年GDP的3.4%。洪涝灾害频发不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打乱了龙里县城乡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降低了人民生活幸福感。“十三五”期间,龙里县针对防洪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新民河、三元河、大岩河等3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长度9.7公里,乡镇、农村防洪能力得到加强,三元河、贯城河县城河段级堤防达标率100%。完成1处新民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长度3.9公里;开工1处哪嗙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长度2公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全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平坡、冷冲等17个自动雨量站、7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新建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改造及新建9个视频监测站,改造2个图像站点,改造及新建9个预警广播站,制作警示牌、转移路线指示牌、转移安置标识牌、LED预警信息宣传屏、水库安全管理(防汛)责任公示牌,采购防汛保障设施橡皮舟、救生衣、安全绳、安全带,水文预报和山洪灾害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增强,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和洪水预测预报预警,整体上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强化了山区洪涝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表2-3龙里县有防洪需求的县城现状防洪

城市类别

所在流域

所属

河系

市区总人口(万人)

防外洪的河流名称

防洪体系

防洪标准

(年一遇)

现状

规划

(略)

乌江

三元河

5

三元河

堤防

20

20

表2-4龙里县中小河流现状治理长度

行政区

有治理需求

的中小河流

已治理的

中小河流

其中“十三五”期治理的中小河流

仍需治理

的中小河流

数量(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数量

(条)

长度(km)

合计

9

125.285

8

55.885

3

9.665

5

69.4

冠山街道办事处

4

28.435

3

12.335

1

1.235

2

16.1

新龙山镇

2

26.7

2

16.7

1

8.13

1

10

谷脚镇

1

3.55

1

3.55

湾滩河镇

1

46.6

1

18.3

1

0.3

1

28.3

醒狮镇

洗马镇

1

20

1

5

1

15

表2-5龙里县山洪沟现状治理现状

河流

名称

河长(km2

山洪灾害威胁人口

(万人)

现状标准

(年一遇)

需治理河长(km)

已完成治理段总长度(km)

已治理达标段总长度(km)

还需治理段总长度

(km)

合计

668.6

1.79

5年一遇以下

94.98

15.93

14.93

80.05

洗马河

123.1

0.7

5年一遇以下

23.1

1.5

0.5

22.6

谷龙河

65.8

0.3

5年一遇以下

9.2

6.65

6.65

2.55

大岩河

26.3

0.1

5年一遇以下

3

1.2

1.2

1.8

谷冰河

43

0.05

5年一遇以下

9.88

1.33

1.33

8.55

哪嗙河

44.4

0.02

5年一遇以下

7

3

3

4

大竹河

46.4

0.05

5年一遇以下

3.60

0.25

0.25

3.35

三道河

64.7

0.04

5年一遇以下

4.7

0

0

4.7

三岔河

27.7

0.02

5年一遇以下

3

0

0

3

藕溪河

21.9

0.05

5年一遇以下

3.5

0

0

3.5

湾滩河

163.8

0.4

5年一遇以下

20

2

2

18

石板河

41.5

0.06

5年一遇以下

8

0

0

8

三是水生态环境方面。龙里县积极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县城及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县现状水土流失面积为211.83平方公里, (略) 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9‰,通过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603.62平方公里减少到211.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减少391.79平方公里。龙里县河湖划界工作完成了水尾河、石板河、三岔河、*戎哨河、*晃河、平寨河、大岩河、纸厂河、国翁河、合安河、新民河、谷冰河等12条县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线的划定工作,划定成果已通过有关专家和单位审查。根据黔南州生态环境局龙里分局对龙里县境内河流水质监测成果,龙里县境内河流现状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要求。龙里县大部分水系受污染影响小,水质较好,点源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及生活垃圾,面源污染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龙里县“十三五”期间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工程6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万吨/天,新增管网总长度60.98公里。

表2-6龙里县水土流失现状

行政区划

国土

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km2

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小计

强度

龙里县

1521

211.83

126.5

47.87

26.17

10.98

0.31

2.46

13.9

表2-7龙里县现状土壤侵蚀情况

行政

区划

国土

面积(km2

土壤侵蚀面积(km2

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

土壤侵蚀面积比例(%)

合计

强度

龙里县

1521

262.45

144.18

83.34

26.45

6.63

1.85

7.78

17.3

四是涉水行业监管方面。“十三五”期间,龙里县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提升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全面建立河湖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195名;2020年底可完成贯城河等12条河流划界及23条县管河流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河流岸线管理划界工作有序推进。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目标责任制,作为水 (略) 级试点县,完成82个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工作并已完成整改;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水利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成全县1415处小型水利工程调查摸底,以承包、委托、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织和个人管理等形式对工程程进行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成立4个水务分局,组建23个管水组织,探索将“多龙管水”转变为“一龙管水”,水务管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立了覆盖水文、取用水、水旱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御的监测站网体系, (略) 级水利业务应用平台,建立完成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山洪预警、视频会议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水利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从指标执行完成情况来看,《贵州龙里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执行情况良好。

表2-8龙里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发展指标

单位

“十三五”规划指标

2020年完成情况

备注

1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1.0)

预期性

2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预期性

3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1.3453]

[0.98]

约束性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60]

[53.1]

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487]

预期性

7

新增供水能力

m3

0.30

0.30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5]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预期性

10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0

3.8

预期性

11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1.0

2.8

预期性

12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50

80

预期性

13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注:指标带()为年平均值,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龙里县水利发展较快、水利投资规模较大、水利脱贫攻坚成效最好的时期。龙里县通过2018年水利部水 (略) 建设试点县验收,2019年水 (略) 级试点县,2019年县域节水型社 (略) 级试点县,全国首批的2020年龙里县水系连通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水利快速发展,龙里县在水利新闻宣传、深化水利改革考核、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引四加强”推进农村河湖村民自治管理等工作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连续四年水资源“三条红线”增比进位指标 (略) 县域第一方阵第一位,全县水源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防洪除涝能力得以提高,水资源管理与河湖保护更趋严格,水利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为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大贡献,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水 (略) 建设。

(二)面临形势

龙里县地处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发育,自然灾害多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等特殊的县情水情决定了龙里县新老水问题并存,仍处于“强基础”的关键阶段,应对新老水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行业社会管理能力的矛盾突出,对标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仍存在不足。龙里县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速度较快, (略) 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现状龙里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3.7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485, (略) 平均水平的0.47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54。龙里县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1%,分 (略) 15.8%、全国平均14.6%平均水平。现状龙里县节水器具普及率为50%, (略) (21.9%)平均水平、低于全国(65.9%)平均水平。

二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山高水低的地形地貌致使龙里县水资源随地表径流流走,加上岩溶发育、耕地资源碎片化等因素制约,城乡供水需求的满足高度依赖于供水工程建设;由于区位优势的龙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仍然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水源工程体系不完善,中型骨干水源工程仅有窄冲水库,2016-2020年开工7座小型水库,已建在建中型水库供水能力仅占总供水能力的12%。已建在建水库工程大多相对独立,未能充分连通互济,河湖库塘连通工程建设不足,区域供水网络仍未形成,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弱。县城无应急备用水源,采用现状水源互为备用的方式解决极端干旱条件下供水问题。目前乡镇虽达到稳定水源标准,但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分散且水质不稳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部分水库生活生产用水挤占灌溉用水,间接导致灌溉渠道失去作用。同时,受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因素影响,已建在建水库输配水工程未能及时完成,影响工程效益发挥。抵御旱灾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防洪减灾体系仍存薄弱环节。龙里县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且降水量丰沛,导致全县洪涝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易发多发。现状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推动较快,但仍有5个治理项目尚未实施。城乡防洪内涝压力大,冠山街道、龙山镇、洗马镇、湾滩河镇等乡镇驻地防洪未标率,存在局部区域内涝问题。山洪灾害防治依然严峻,非工程措施虽覆盖到村,但监测预警手段落后。涝区综合治理工程未能启动,仍存在局部涝区治理任务。

四是水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形势依然严峻。龙里县水土流失面积比例13.95%,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17.7%, (略) 平均水平,高于黔南州平均水平;土壤侵蚀面积比例17.3%,低于黔南州、 (略) 平均水平,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7.79%,远低于黔南州、 (略) 平均水平。龙里县河流水电开发率较低,境内建有2座小水电,分别为摆绒电站和辣子冲电站,均为径流式引水电站, (略) 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摆绒电站为立即退出类电站,目前已停运;辣子冲电站为整改类电站,尚需完善生态流量泄放设置及监控设施。全县河湖水域岸线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仍存在反弹的可能性,河长制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河长办专职人员较少,河长制工作推进仍存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和城镇化不断推进,龙里县城及主要乡镇雨污分流不彻底,已建污水管网时有堵塞渗水现象发生,污水管网仍需疏通和建设完善。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缓慢,水源防护区防护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村水源水质受周边环境污染风险较高,农村水源日常水质监测制度未建立,缺乏统一有效管理。

五是涉水事务监管能力依然薄弱。龙里县水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进展较缓,水治理体系仍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适应,水行业服务能力仍然难以满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乡、村级河流管理范围尚未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内“四乱”问题仍未完全杜绝。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测尚未实现全覆盖,水库和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监测覆盖率低。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队*亟待健全。龙里县农业水价改革方兴未已,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水利工程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影响工程社会融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调节作用。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涉水信息采集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充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专业应用等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水利科技、人才队*建设与水安全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

龙里县水安全保障在面临问题的同时,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略) 将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未来一段时期,龙里县要贯彻落实国家、 (略) 、黔南州部署要求,建立美丽幸福美好水 (略)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安全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两重一新以及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对持续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龙里县水安全保障要牢牢把握治水思路和方式的转变,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共治,全面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二 (略) 三大战略行动、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的要求。 (略) 委、省政府提出,深入 (略) 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开发型经济试验区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 (略) 份的发展新路。目前, (略) 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已成为明显瓶颈,与全国水安全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迫切需要找准新时期水利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明确发展的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以更高标准的服务水平, (略) 实施“三大战略”行动、推进国家级试验区高质量的水利基础保障。

三是建设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的要求。 (略) 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龙里县围绕“融筑联匀”战略,加快实施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创新区、西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贵州山地生态特色经济示范区、贵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贵州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黔南创新开放合作新高地,特别是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的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珠江-西江经济带,架构“贵毕遵金三角”,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对龙里县水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新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需求,构建循环高效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互济调配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科学规范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五大体系,着力解决龙里县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是推进龙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推进阶段,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阶段,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的突破阶段。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要加快构建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保障体系,满足各族人民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迫切需求,为龙里县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布局

(略) 水安全总体战略部署为指引,立足县情水情,聚焦关键短板,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路、综合的措施,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系统谋划喀斯特山区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奋力开创龙里县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融筑联匀”的战略部署,以构建区域水网初步框架、补齐防洪供水基础设施短板为抓手,以强化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治理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监管执法为突破口,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风险防控、隐患治理、事故处置、应急保障水平,持续增强龙里县供水保障能力,为建设贯彻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山地生态特色经济示范区、城水融合示范新区、山水 (略)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普惠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化建设和石漠化治理、重要河湖生态修复,探索山区水利现代化建设途径。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深化认识和准确把握龙里县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涉水重大风险,超前谋划防范风险的先手,预先布局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坚持强化监管、激发活力。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全面落实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活力,稳妥推进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

确有所需、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要确保有所需求,满足生态安全要求,持续的开发建设,科学、合理、有序推进,避免政府债务风险。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融筑联匀”和贯彻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建设等发展战略,基于喀斯特地区县情水情特点,到2025年,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龙里县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涉水事务监管体系五大体系,山区供水、防洪、灌溉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具体目标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略) 平均水平,重点领域节水效果明显,形成水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用水总量控制在1.2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降低10%、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95。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目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逐步增强,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7亿立方米,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提升,规模化供水一体化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96%、9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力度加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

水旱灾害防御目标。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城镇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展开涝区治理。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至0.8%、0.5%以下。

水生态保护目标。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修复,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乡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河湖生态流量得到全面保障,绿水青山、秀美河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涉水事务监管目标。水资源、河湖、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监管体系初步建成,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分别达到100%以上、75%以上和90%以上。节水利改革取得成效, (略) 场改革取得一定的进展,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

展望2035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等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用水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河湖空间管控体系全面形成,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得到全面治理,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水利改革全面深化,实现水管理的法制化、精细化、智能化,全面建立“创新协同、制度健全、智能精细、规范高效”现代水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表3-1 龙里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期末指标

“十四五”规划

备注

1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0.98]

[1.26]

约束性

2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10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88.8]

约束性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53.1]

[45.2]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87]

[0.495]

预期性

5

供水安全系数

/

[1.1]

[1.4]

预期性

6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m3

0.3

0.7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6]

预期性

8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95]

预期性

9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8

3.5

预期性

10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8)

预期性

11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5)

预期性

12

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

km

9.665

70

预期性

13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80

200

预期性

14

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26]

[100]

预期性

15

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

%

[57]

[>75]

预期性

16

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

%

[10]

[>90]

预期性

注:1. 规划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 指标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2015年可比价计算。

3. 指标12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是指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新增治理长度。

4. 指标14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是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点河湖数量占重点河湖总数量的比例,其中重点河湖是指设立了州级河湖长的的河流和湖泊。

5. 指标15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是指大中型水库和泵站、3级及以上堤防等水利工程实现在线监测量占工程总量的比例。

(四)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承载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特点,面向国家、 (略) 和黔南州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龙里县的定位,统筹龙里县“一城一带两轴五板块”2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结合“中部率先、南北崛起”区域发展思路,以人水两端协调发展为切入,合理规范开发秩序,有效控制开发强度,构建“一城两区多带梯度发展生态画廊”的龙里县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图2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一城”指龙里县中心城区,国土面积480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3.2%,涉及谷脚镇、龙山镇、冠山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30%、60%。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工业化水平较高,是龙里县人口、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集中区,也是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针对骨干工程缺乏、水土资源开发不均衡、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加快实施石板滩改扩建工程、大竹芒水库、猴子沟水库、歪寨水库、三岔河水库、铁厂水库、富洪水库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保障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着力加强节水减排和截污控污,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以三元河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与修复,打造城区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区”分别指中部和谐共生区、南部北部绿色发展区。

——中部和谐共生区涉及冠山街道、龙山镇、醒狮镇、谷脚镇,国土面积997.4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66%。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64%、81%。该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大,是以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度假、有机食品加工、商贸集散、临空制造及物流产业等为特色的城镇。针对区域城镇水源保障不足、防洪薄弱环节依然突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面积较大等问题,完善以三岔河、铁厂、富洪等中小型水源工程为骨干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加快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城镇防洪防涝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实施以“复垦还田、造林还绿”为主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企业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

——南部北部绿色发展区包括洗马镇、湾滩河镇,国土面积520.4平方公里,占龙里县的34%。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县的36%、19%。该区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以高效生态农业与布依风情旅游的农旅型城镇,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易发生春旱,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洪涝灾害普发频发,山洪灾害严重等问题。加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中型沙子田水库为龙头,枧槽冲水库、往岛水库等小型水库为重点水源,提高城乡供水及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为巩固区域脱贫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以实施瓮福灌区龙里片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多带”指三元河、谷冰河、独木河、湾滩河、洗马河、打草河、三道河、高沟河、大竹河、林安河、摆长河、谷丛河、石板河、水尾河、藕溪河、新安河等16条河。针对河流存在的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防洪存在薄弱环节、河流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封禁保育、林草植被建设等举措,提高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确保水量稳定丰沛;合理优化河流沿线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提升水环境质量,维护河流健康;畅通洪水排泄通道, (略) 、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保护区防洪保安水平;中心城区以外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维持自然岸线和自然形态,减少人为干预;城市建成区河段在优先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和合理利用河道岸线资源,适度恢复自然岸线,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合理开发利用滨水空间,系统推进河流水系生态化综合整治,优化水库、水电站生态调度,保障河流生态流量,严控采砂管理,保护好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构建绿色水脉。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高质量高标准实施节水行动,把节约用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结合龙里县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优化调整用水结构,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完善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增强节水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把龙里县构建成“高效率、高质标、严管理” (略) ,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有力支撑。

(一)实施用水总量强度双控

1、强化指标刚性约束

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根据县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以及用水强度控制指标,进一步完善龙里县水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并建立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到202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龙里县行政区域用水总量1.26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45.2立方米;管网漏损率8%,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严格用水总量以及用水强度控制管理。严格用水总量规划管理,完成县和主要河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进审批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工作;依据《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厅关于印发黔南州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分解表的通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偏小,随着龙里县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应加大节水力度;健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强度指标体系;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对主要工业和农业用水定额动态修订,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强化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在全县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统计监测工作体系,完善水资源环境的信息采集工作体系,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数据库和计量、仿真以及预警系统。加强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规范化与标准化工作,积极开展各县域承载力监测评价与示范。努力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响应机制,开展定期监控,设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设置预警控制线和响应线。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公示制度,做好与关联的水资源环境制度政策的配套和衔接。

2、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

贯彻落实国家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健全节水评价机制,并将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对重点取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监控管理。

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贯彻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等重大规划方面加强水资源论证,落实“四定”要求。优化取水许可审批内容和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开展主要行业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调查重点江河湖泊水库的取用水情况,开展重点用水户的取水许可复核和延续评估。严格规范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建设项目延续取水进行全面评估,合理核定取水量。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域,不再审批新增取水。

切实开展节水评价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在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等方面,开展节水评价工作。加强节水评价管理,实行节水评价登记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全面掌握节水评价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龙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指导推进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学校、灌区等节水型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县级人民政府节约用水主体责任,“十四五”期间,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监控管理。严格落实计划用水制度,制定重点取用水单位(包括特殊行业)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和特殊行业取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加强对计划用水申请与核定、计划执行与变更、超计划用水的监管。推动建立龙里县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强化计量监测,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用水统计与数据核查体系,实施节水水平评价体制,落实奖惩管理措施,推动重点用水单位实施节水改造。通过用水全过程管控,从取水、输水、用水、排水等环节对重点取用水户实施精细化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推进实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项目,调查地下水取用水户在线监测情况。

  1. 强化节水监督考核。

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根据龙里县节水目标指标,细化到相关单位、部门,明确各级各部门权责利。在已有“三条红线”目标指标的基础上,将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龙里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以及全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全面展现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的实绩实效,持续营造龙里县强化意识、创先争优、增比进位的工作氛围,推动节水工作全面落地见实效。

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严格节水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节水监管制度体系,制定节水监督检查办法,细化监督检查措施,严格履行好权限内监督检查职责。制定节水监控单位名录,掌握监控数据,对用水单位取水许可量、计划用水量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建立节水的部门间协调配合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加强联系与沟通,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节水工作过程和目标结果的跟踪监督管理、定期通报和动态考核,实坚持责任倒追,按照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从最终环节查起,谁主管、谁负责,谁举措、谁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到2025年,争取建立县级节水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形成减水化的社会发展方式和先进用水文明。加强重点领域节水,通过源头管理,对允许取水量、耗水量和排污量进行科学界定和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社会用水量分配、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施面向不同用水主体需求的差别化配置管理,从根本上抑制需求,实现用水的减量化和合理化。通过用水全过程管控,从取水、输水、用水、排水等环节对重点用水户实施精细化监控与管理,促进资源节约。

1、农业节水增效

立足于龙里县农业生产和节水现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山区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核心,基本建成与水土资源条件、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节水灌溉体系,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水平。新建灌区一律按照高效节水型灌区标准建设,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后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左右。

加大工程节水力度。新建和改造渠道,实施河道整治,通过新增和加固渠系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田间工程等渠系工程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大力推广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广适合蔬菜、刺梨等的喷灌微灌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集雨工程,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进行农业灌溉。

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调整蔬菜、刺梨等产业结构,推动蔬菜、食用菌、辣椒、精品水果等优势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减少需水需肥量大的玉米种植面积。

因地制宜推广农艺节水。推广水稻科学灌溉措施,减少长流水、降低田间水分无效流失量、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土地平整的程度(水稻区适度),划小格田面积,旱作区划小畦块(缩窄畦块,限制沟畦长),实行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涌流灌和覆膜灌等节水地面灌新技术,有效避免串灌,节省灌溉用水量。推广深耕、深松、免耕栽培、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应用保水剂等蓄水保墒措施。通过良种化和平衡施肥,在保障农业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减少农田无效蒸腾蒸发、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

推行畜牧渔业节水。实行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发展“零网箱·生态鱼”节水生态渔业,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大力推进稻田养殖鲤鱼、草鱼等品种的“稻+N”模式,积极发展鲟鱼、鳟鱼等冷水鱼健康养殖,打造湾滩河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基循环水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建设湾滩河、谷脚、龙山等冷流水繁养殖研发基地。

推进农业用水计量和管理。结合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田灌溉水计量进程,到2025年中型灌区支渠以上实现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实现渠首计量供水,初步构筑灌溉量水工程体系。强化管护制度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灌区、干支渠、电灌站为单位,扩大组建农民灌溉用水协会。

2、工业节水减排

牢固树立“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略) 场准入,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示范县。

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根据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新建工业企业要按照高标准节水要求建设。对化工及煤化工、冶金、食品等主要高耗水、重污染行业(单位)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水利用能力,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兴建一批节水技术改造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现有企业、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构建水循环梯级利用体系;新建企业、园区,如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黔中龙溪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洗马和醒狮特色产业园等,规划布局需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用水河排水系统集成优化。

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依据产品定额标准探索建立开展差别水价政策,严格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 (略) 场调控作用。以水定产,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严格控制中药等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高耗水行业向水资源条件容许的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引导企业整合重组,促进水的梯级利用和集中处理,促进企业间循环用水。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动企业和园区绿色升级。化工、冶金等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再生水回用矿井水利用系统,推广使用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水处理技术及化肥、氯碱、醇醚、烯烃、磷酸等行业节水工艺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食品行业推广高效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技术,二次蒸汽回收利用技术,推广高浓缩倍率水处理运行技术等,并根据不同产品和不同生产工艺,开发干法、半湿法和湿法制备淀粉取水闭环流程工艺,搞好酿酒、饮料生产节水工作,进行典型企业水平衡测试,促进节水和减排。

严格工业取用水许可管理。加强用水总量控制、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限制高耗水项目准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用水计量器具,将单位产品取水定额以及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用水计量数据的应用与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工业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水改造,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鼓励节水技术开发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

3、城镇节水降损

以生活 (略) 节水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力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全面提升城镇品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强化城镇用水管理、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开 (略) 创建等措施,逐步控制用水定额、降低用水增长率,全面提高城镇生活节水水平。

优化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布局。 (略) 供水管网优化配置建造设计技术,采用工程优化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统筹传统清水系统和再生水输配系统,科学制定和实施管网改造技术方案,减少供水系统漏损。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发展用水远程计量技术,防止和严惩盗水行为。完善管网检漏制度,推广先进检漏技术,提高检测手段, (略) 公共管网漏损率。

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扶持鼓励节水器具的研发生产。全面推广节水器具,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政府机关、商场宾等公共建筑要全面使用节水型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积极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单位和居民尽快淘汰现有住宅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按节水建设的要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节水型高校,推动全县节水工作全面展开。

落实节水制度实施。合理调整、制定城镇供水阶梯价格。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 (略) 公共供水和城镇密集地区的区域供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要关停自备井。合理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对非人体接触用水强制实行循环利用。落实政府机构节约用水的责任制和有效监督制度。加强城镇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合理进行城镇建设布局,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产业结构,缺水地区要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加强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用水单位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把再生水利用作为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鼓励和支持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基础 (略) 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因地制宜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 (略) ,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补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消防等。对采矿排水由企业回收利用的,水资源费可以减半征收。

(三)完善节水激励机制

(略) 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经济杠杆对用水需求进行调节,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超用加价,节约奖励”的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承包、租赁集体机井、渠道工程等水利设施,允许个体、集体连营合作和股份形式,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投资和贷款上立项扶持。审批水利建设项目要把节水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农户在承包地内投资新建节水灌溉设施,依法受到保护,优先享受国家补助。

构建完整的节水信息平台。设立节水专项资金,推进节水信息网站建设,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企业和社团间节水合作交流,开展节水项目合作示范。加强水情教育,开展主题宣传和节水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单位、节水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

五、加强供水工程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及其用水需求,抓紧推进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加强水源之间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开展灌排渠系现代化升级改造,促进空间均衡,全面提升全县水资源综合调配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水资源供需分析

1、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

根据《龙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龙里县委龙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2019-2035年)》,2025年龙里县总人口达到34.8万人,城镇人口27.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5.3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80.6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34.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6.56亿元,全县耕地41.5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4.07万亩,大牲畜4.25万头,小牲畜12.45万头;2035年龙里县总人口达到73.7万人,城镇人口62.7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4.9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90.2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74.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12.04亿元,耕地40.8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9.92万亩,大牲畜4.52万头,小牲畜14.01万头。

2、需水量

根据《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2019-2035年)》,2025年龙里县总需水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1270万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4516万立方米;建筑业生产用水150.7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生产用水1177.1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量245.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9608万立方米;其它用水496.86万立方米;2035年龙里县总需水量2.2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3101万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5749万立方米;建筑业生产用水236.4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生产用水2577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量444.7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9225万立方米;其它用水1112.4万立方米。

3、供水量

到2025年,龙里县多年平均、P=80%和P=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分别为2.19亿立方米、2.19亿立方米和1.92亿立方米(含中水回用量,下同)。

在2025年可供水量预测的基础上,到2035年,龙里县多年平均、P=80%和P=95%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分别为3.92亿立方米、3.92亿立方米和3.40亿立方米。

4、供需平衡分析

在供水预测中水源工程的可供水量已按照受水区进行统计,同时考 (略) 级节水行动方案对再生水利用的要求,本次平衡考虑河道外生态需水全部利用再生水解决,即河道外生态需水不再纳入水资源供需平衡。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2004年)要求,缺水率不大于5%,即为基本平衡。

(1)2025年供需平衡分析

在P=95%情况下,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75亿立方米(不含河道外生态需水),水利工程供水量1.92亿立方米,总体上余水量0.17亿立方米。

(2)2035年供需平衡分析

在P=95%情况下,龙里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2.24亿立方米(不含河道外生态需水),水利工程供水量3.40亿立方米,总体上余水量1.16亿立方米。

从不同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中可以看出,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基本合理,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增强了龙里县抵抗旱灾的能力。龙里县2025年、2035年在各保证率下,龙里县现状及规划水源工程满足2025年、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外,可向贵阳供水0.17、1.16亿m3

(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改造

为充分挖掘现有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对于现有供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提质增效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实施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措施,提升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

1、水库加高扩建

在充分考虑现状水库的水资源条件、建设条件等的基础上,合理论证,推进五子登科、石板滩等现有2座水库加高扩建,提升现状水库供水保障能力,新增设计供水能力524万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实施石板滩改扩建工程。

(三)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为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等用水需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1、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以解决龙里县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先导区、重点产业发展区的用水需求为目标,以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为重点,引提水等小型水利设施为补充,逐步建设完善龙里县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中型水库。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三岔河、铁厂、富洪、沙子田、水尾等5座中型水库,可新增设计供水量0.9187亿立方米,其中“十四五”期间建成三岔河、铁厂、富洪等3座中型水库,2025年底前新增设计供水量0.4283亿立方米;沙子田等1座中型水库作为“十四五”储备项目。改善县城、乡镇用水条件以及工业、农业生产供水条件。

小型水库。继续建设枧槽冲、大竹芒、猴子沟、歪寨等4座小型水库,开工建设石板滩改扩建、花田、往岛、关庄、老榜河、五子登科改扩建、谷革、岔河、谷冰、光坡等10座小型水库,建成后可新增设计供水量0.5147亿立方米,其中“十四五”期间建成枧槽冲、大竹芒、猴子沟、歪寨、石板滩改扩建等5座小型水库,2025年底前新增供水0.1996亿立方米;大土水库、花田、往岛、关庄、老榜河等5座小型水库作为“十四五”储备项目。

引提水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龙里县库库连通供水工程。

2、 (略) 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目前龙里县县城无应急备用水源。 (略) 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多源二备”格局,加快县城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即沙子田、水尾等2座中型水库,作为中心城区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在此基础上,以县城现有水源为基础,打造城区水网联通工程,推进城区供水水源工程间连通工程建设,实现水源间互通互济,进一步提供极端干旱条件下城区供水工程抗风险能力。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建醒狮镇、龙山镇、洗马镇等抗旱应急提水工程。

3、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开展乡村供水工程提标升级,建设一批农村骨干供水工程,推进 (略) 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水源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根据“建大、并中、减小”的工程建设原则,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

推进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龙里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水资源较丰富,但原农村饮水工程项目采用用水定额偏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定额仅为55升/天,低于现状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89升/天的平均水平。为改善中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用水条件,推进建设4个万人饮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推进小型规范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龙里县南部北部地区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区域内农村饮水定额相比中部地区更低,村镇只能达到每人35升/天的安全饮水定额,取水水源多为水窖等保障率低、水质得不到保障的微型工程。为大幅改善南部北部基础薄弱的地区农村用水条件,推进建设3个农村供水改造工程、4个万人饮工程和2个小型规范化供水工程(千人及以下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农村用水定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四)加强灌区建设

根据水资源和地形条件,加强瓮福灌区龙里片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支撑农牧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提高现有灌区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龙里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瓮福灌区龙里片区),加强骨干水源的灌区输配水网建设,完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2.27万亩,改造渠道长度31.1公里,新建渠道长度30.15公里,均为“十四五”期间实施。

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3防洪减灾救灾新理念,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思路,统筹协调人与水、干流与支流、安全与生态等关系,按照生态防洪的理念,采取生态治理的方式,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和城镇防洪排涝的治理,构建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不断提高保障防洪保安全能力。

(一)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以防洪安全为基础,按照生态防洪的理念,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河流生态化治理。通过堤防、控导、护岸、清淤、除障、疏浚等措施,采用生态型堤防、护岸,开展亲水型河道治理,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尽量维护江河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河流的蜿蜒性、保持河床透水性,尽量维持河道内自然湿地、河湾、急流、浅滩、深槽,保护河湖生境。加强河流系统治理,形成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的中小河流洪水防御体系,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以保护集镇和农村人口以及农田为主,治理标准按照防洪保护对象合理确定、适度超前。“十四五”期间,推进独木河谷冰段、独木河湾寨段、独木河龙里段、三元河、清水河龙里段等5条有防洪任务的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长63.70公里,保护人口3.54万人,保护耕地3.24万亩;推进大竹河等1条流域面积200km2以下中小河流治理,治理河长6公里,保护人口0.2万人。

(二)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群测群防为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相关防御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建设,提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主动防灾避灾能力,全面提升防灾避灾效益,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1、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

针对基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能力不足问题,按照预案到乡、预警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从防汛实际出发,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群防群测体系建设为重点,在山洪灾害防治区继续巩固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健全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及近年山洪灾害发生情况,调整布设不合理的部分监测站点,更新破损老旧的监测站点。根据局地强降雨监测需求,适当增加小型水库监测预警。进一步巩固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功能,升级部分平台设备,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站点运行状况监视等功能,提升监测预警的完备性和全面性,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度和准确性,增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全面建成覆盖全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通信等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按照《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持续、规范、长效组织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显著增强人民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县级防汛指挥部配备能适应山区及乡村道路的应急检修车辆。根据辖区内山洪灾害监测设备和预警设备的类型和型号,随车配备专用检修工具和必要的备品备件,并做好应急检修工具的储备管理工作,保证应急抢修需要。在重点乡镇配置专业的应急救援工具,如应急发电机及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

2、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

合理布局哪嗙河重点山洪沟治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综合考虑城镇和重要设施的防洪要求,在山洪沟沿岸人口密集的城镇、村落、集中居民点、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等局部河段,守点固岸,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以岸坡防护为重点,畅通山洪出路,提高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所在河段的抗冲能力。统筹规划,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避免山洪风险转移,并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等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优化山洪沟治理模式。在确保山洪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注意与城乡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植物群落,体现河道断面形态的多样性,保留沟道自然形成的阶梯和深潭等微结构,护岸等建筑物建设应因地制宜,尽量就地取材。山洪沟防洪治理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对于遭受洪灾损失大、影响严重的山区河道和位于关键防护部位的抗冲设施可适当提高治理标准和工程等级,做到“漫而不决,冲而不垮”。根据山洪沟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以护岸、堤防工程为主,辅以必要的截洪沟、排洪渠和分洪道等措施,形成重点山洪沟综合防治工程体系。“十四五”期间,推进12条未治理重点山洪沟治理,治理河长47.6公里,保护人口0.43万人,保护耕地1.43万亩。

(三)加强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龙里县城镇一般分布于河流沿岸台地、盆地、洼地,一遇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特殊的地形地势条件和气候原 (略) 面临着外防洪水、内除涝水的双重压力。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保护对象的新变化,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 (略) 防洪排涝和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建设,构建 (略) 防洪除涝体系,保障城镇防洪安全。

1、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

龙里县城20年一遇,乡镇10年一遇。针对城镇防洪薄弱环节,以河流为主线,按照区域暴雨洪水特点、城区河流水系布局、城市发展需求,因地 (略) 防洪体系建设,推进河道生态化治理,新建堤防工程等,完善现有工程措施,保障河道泄洪通畅、河势稳定,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同时加强城区周边山洪沟治理, (略) 防洪圈, (略) 防洪体系。

2、加强城镇排涝建设

城镇排涝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发展需求,按照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洪涝灾害发生程度,城镇的重要性、规模人口等因素,龙里县城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

(略) 建设。 (略) 建设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核心要素,统筹防洪排涝、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提高区域吸水、蓄水、排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实现雨水“慢排缓释”,有效控制地表径流系数,应对极端暴 (略) 径流与河道洪峰叠加的风险,增强城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以县城城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源头控制体系建设,通过修建蓄水池、绿化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塘、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湿地等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透水面积比例,削减降雨径流的产生,实现雨水在源头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增加上游水源涵养,缓解城镇内涝,保 (略) 生态环境,并将效果明显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推广应用。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雨水收集、调蓄、利用体系,增加对雨洪径流的调蓄能力,对收集的雨水径流进行生态化、低能耗处理,以最大、最优利用雨水资源为主,推进雨洪资源化,打造“来雨留、需水用”的山区绿色 (略) 。

(略) 排涝体系。妥善安排城镇洪涝水滞蓄和外排出路,合理确定城镇排涝分区和建设标准,科学谋划城镇建成区内外的排涝工程体系,通过对城镇现有蓄滞场所等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结合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自排、调蓄、抽排”相结合的城镇排涝体系。加强城镇涝水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略) 河湖、易涝区排涝预警系统建设,针对超标准洪涝灾害和重大洪涝灾情,编制防洪除涝应急预案,开展城镇除涝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加强城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经综合分析比较制定除涝方案,完善除涝立法,加强排水设施管理和宣传, (略) 排涝能力。

3、加强涝区治理

由于特殊地形地理条件,龙里县涝区片分布面广量大,但大多数涝区片单个面积较小,彼此排水体系相互独立,涝区治理尚未系统开展。针对涝区规模较小、受涝频率高等特点,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自排为主”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治理方式,通过建设排涝隧洞、治理排涝河道、修建撇洪沟、排涝渠系、排涝涵闸和泵站、配套桥梁等工程措施,结合暴雨监测预警、退耕还河湖、退耕还林、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等非工程措施,建立完善城乡排涝体系。“十四五”期间,推进修建排洪沟总长9.239公里;修建排涝洞总长5.5公里。实施后保护人口0.13万人,保护耕地0.5万亩。

七、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河湖是水的主要载体,也是水生态保护的控制性要素。龙里县境内河流水系密布,水资源条件较好。近年来,龙里县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加强河湖保护及管理,促进了河湖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按照“轻重缓急、重点突出”“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重点, (略) 级预防区和治理区,在此基础上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水保林、经果林、坡改梯、保土耕作、封禁治理,配套建设坡面蓄排水等水系工程、植物、保土耕作等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泥沙。

预防: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强化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封育保护, 促进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突出江河两岸及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在水土流失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 水、 林、 田、湖、 草”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突出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以及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轻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主要通过提高人口素质、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开拓多种 (略) 场; 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型等“三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节水型混农林业模式为切入点,以产业化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手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条件, 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结合环境特点实施以改土、配水、节水、配肥为主的耕地土地改造、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大力推行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等生态农业和草地畜牧业模式,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中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实施坡改梯工程抢救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承载力,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封育治理等工作。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生态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工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以河流源头涵养区为工作重点,加大涵养区封禁治理力度,对源头涵养区范围内的森林、灌丛和湿地,采取禁牧封育、设立范围告示牌、防护栏、封禁宣传碑及宣传牌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源头区天然林草植被保护工作,制定定期人工巡查+视频实时监控的综合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或牲畜破坏。加大人工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力度,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龙里县重要水源地涵养能力建设。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

坚持*域和水域系统治理,通过“点、面、内”三源齐控,逐步改善龙里县河湖环境质量。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着力提高新建城区、建制城镇以及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优化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河湖污染水体治理,通过生态清淤、生态净化等措施,消减内源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环境质量。

对于千家卡工业园区、龙溪先导区等已成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要求必须修建正规的废水处理设施和,严格执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使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对于城镇生活污水,要求建立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并运营,乡镇城镇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对于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寨,可由农户集资、政府补助修建一定容量的曝气氧化塘和沼气池,接纳净化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有条件的村寨建造大型公共三化厕所,定期清理,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重点河湖生态修复

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构建河湖绿色生态廊道,恢复河湖生态结构与功能,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确保治理一处、成效一处。

加强水环境治理。以三元河、洗马河、湾滩河、独木河等河流,窄冲、大竹芒、富洪、猴子沟等水库为重点,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生态质量、提升河湖景观等方面,提出水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包括河道截污工程、雨污分流改造、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面源内源污染治理、河流生态补水、生态河提修建、生态滨河植物带建设、河湖水系连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

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合理确定河湖生态流量,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明确相关涉水工程枯水期、生态敏感期等不同时段的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要求,重点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稳定。统筹生态保护与防洪、供水、发电等关系,实施水利工程生态流量调度,加强三元河、湾滩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重点针对减脱水段,加强生态流量监测监控,推动生态调度运行。

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编制并组织实施重要河湖岸线保护规划,建立空间台账,强化河湖生态空间保护。明确河湖空间范围,因地制宜设置必要的防护和警示标志,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对河湖空间干扰。加大自然河湖岸线保护,推进违法占用水域岸线空间清退,并采取综合措施科学恢复河湖空间生态结构和功能,增强河湖自然修复能力。

(四)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针对龙里县农村水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以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护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龙里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建设,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通过恢复农村河湖“盆”的功能、维护“盆”的形态、管好“盆”中的水,使农村河湖生态、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得到恢复,农村河道空间形态及其水域岸线得到修复,河湖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河道清障

对龙里县境内侵占水域、非法采砂、生活(建筑)垃圾乱堆、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组,持续开展调查摸底和定期核查,清理整治“四乱”问题,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对清除的废弃物及垃圾进行妥善处置,逐步退还河湖水域生态空间,恢复河湖水系自然面貌。

2、清淤疏浚

对河道内阻水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对龙里县境内塘坝进行水体清淤扩容,进水口、排水口、供水口清障、清洁、整治。

3、生态护岸护坡整治

根据龙里县各河流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岸坡型式,除在河流受冲刷影响大的河段采用硬质护岸外,其余尽可能以生态护岸护坡为主,尽量保持岸坡原生态。对堤防不达标、已破坏或流速较大的重点河段,采取块石、石笼、植被护坡等生态护岸技术进行河岸修复加固。

4、水系连通

实施农村河塘沟渠之间的引排水通道恢复和必要的连通,通过连通河道池塘、整治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更新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等措施,连通邻近宜连河湖水体,增强水体流动性,逐步恢复塘坝、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龙里县农村水系源头区,植被较好的区域采取封育保护进行生态修复,植被较差区域采取抚育与补植、建设水源涵养林河生态保护林等,促进林草植被恢复,涵养水源。在农村水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域,因地制宜采取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等小流域治理措施,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坡改梯等,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6、河湖管护措施

以河长制为依托,明确龙里县农村河湖管护主体,细化农村河湖事务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及经费,探索农村河湖水系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湖水系空间管控,明确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严控河湖空间侵占,规范河湖岸线使用审批管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河湖清障、退圩、绿化和保洁等日常管护工作,做好日常巡查和检查。加强回到保护宣传教育,建立乡规民约,逐步完善专业管理与群众监督维护相互结合的河道管护机制。

八、加强涉水事务监管

深入贯彻“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按照“建机制、强能力”的思路,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针对水利行业监管薄弱环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建立一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1、加强河湖监管

以推进河长制为抓手,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里的“水”,着力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监管,全面实现河长制由“有名”向“有实”转变。

明确河湖管理范围和用途。继续落实《 (略)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及重点河湖岸线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进一步完成县域内乡、村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在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管理界限、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设立界桩,编制完成县级重要河流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范围和界限,明确分区用途和管控要求,强化岸线分区管控。

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控。结合岸线功能分区定位,从强化岸线保护、规范岸线利用等方面分别提出各岸线功能分区的保护要求或开发利用制约条件、禁止或限制进入项目类型等。根据划定的临水边界线和外缘边界线,分别提出针对现状及规划建设项目的岸线保护要求和开发利用制约条件,准入标准等。任何进入外缘控制边界线以内岸线区域的开发利用行为,都必须符合岸线功能区划的规定及管理要求。推行水生态损害终身追究制,对突破红线管控要求造成河湖生态环境损害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加大河湖监督巡查力度。依托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龙里县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及时移交案件,实现信息共享。结合龙里县信息化建设,在河湖监管敏感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将监控软件安装在手机上,落实专人负责,实施24小时不间断远程监控,确保一收到“监控智能举报”或信访人“电话举报”后能迅速赶往现场核实,同时开启手机智能监控实时追踪,实现精准打击非法水事违法行为。同时,针对河湖“清四乱”、河长履职等,继续加强河湖日常监管及暗访督查,建立问题及整改台账,完善跟踪督办及问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促进问题整改落实。

2、加强水资源监管

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全面监管水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合理分水、管住用水、提高水效。

严格用水总量红线控制。完善各乡镇区域供用水情况调查,编制完成龙里县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并严格落实水量分配方案。加强用水管理,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台账。根据已审批许可水量和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工作,摸清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根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区域内取用水户取用水量台账,各取用水户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准确记录取水量,逐步建立用水总量管控台账。

加强取用水监管。加强用水管理,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台账,强化取水监测计量,以取水口核查登记整改平台为抓手,加强重点取水口和水资源调度监督管理,防治和纠正过度开发水资源、无序取用水等错误行为。制定重点监管取水口名录和台账,重点取水口名录所控水量不得低于城区、乡镇生产供水量的70%,同时加强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重点取用水户取水实施在线监测。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节水监管。严 (略) 节水行动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节水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严格 (略) 的用水定额体系,对超过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实施节水评价制度,大力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强化规划制定、建设项目立项、水资源论证中节水有关内容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持续推进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强化节水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生态流量监管。开展龙里县辖区内水库等取水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情况调查,掌握是否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等。加快推进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工作,并对无法保证生态要求的提出明确退出机制,加强生态流量监管,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管工作台账,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并落实管控责任及问责机制。

3、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建立系统完整、责任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看住人为水土流失,依法全面履行尽责。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实现监测与管理的有效融合。

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建立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机制,持续推进人为水土流失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及时精准发现并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与实施以及“三同时”4制度执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与使用、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的监管,实现在建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建立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和监管与执法的联动机制,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人为水土流失权责清单,落实考核督查问责机制。依法加强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逐步实现人为水土流失的全面监管。

加强水土流失监测预警。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积极配合州级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动态监测,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及时掌握全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加强监测点建设,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全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成效。

强化水土保持行业监管。制定水土保持权责清单,建立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情况的逐级督查体系,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严格政府部门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水土保持监管终身责任追究制。落实水土保持监管责任体系,强化监管手段,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分清生产建设、技术服务和施工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依法依规严肃追究。

4、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范运行监管,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并正常发挥效益。

加强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监管。做好水利工程前期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建设,补足工程建设短板。积极把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成果质量。严格执行审批规程规范。做好前期工作技术审查专项经费申请与预留,保证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定期抽查,及时掌握前期工作进度。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质量抽查和巡检制度,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执行“三同时”制度,即:安全设施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规范建设监理行为,更好发挥监理作用。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制定落实竣工验收计划和相关责任,改进项目竣工验收方式,加快推进一流项目验收移交工作。

加大水利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监管。以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全面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风险管控责任、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监管。健全完善水库管理“三个责任人”体系,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工程“三个责任人”和“三项制度”体系,组织开展大坝安全隐患排查,并扎实抓好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监督和整改。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组织管理培训,规范管理督查,落实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在“四不两直”督查检查的基础上,用好用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推动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

5、加强水利资金监管

严格执行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有关制度,完善水利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每项水利资金都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水利资金使用。严 (略) 级水利资金使用办法。《 (略)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及资金管理的补偿通知》《 (略) 烟草行业援建水源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等规定。

坚持明责定责,构建监管责任体系。坚持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实现权力与责任对等,按照“谁申报项目、谁确定项目、谁核实数据、谁使用资金,谁负资金管理的主体责任”原则,明晰县水务局与项目实施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依法依规制定水利资金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实行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资金使用安全等全过程监管。优化完善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各环节的监管流程,对水利资金风险点进行识别和防范、控制和化解,实现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水利资金日常监管工作台账,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实行“销号制”管理。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境优美宜居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分类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实行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部门间信息共享;项目库之外的原则上不安排资金。项目实施完毕后,及时组织验收、竣工财务决算审核审批,抓好项目实施后的跟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工作。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建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积极筹措管护经费,确保水利设施长久发挥效益。

6、推进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完善执法信息化建设。 (略) 及黔南州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龙里县水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夯实行业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项目稽察等业务工作中问题发现上报、筛选分类、情况核实、整改反馈、跟踪复查、责任追究、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等环节的全流程支撑,并通过州县级平台接口,实时对相关执法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与跟踪处理,提升处置效率和监管水平,促进水行政执法流程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监督体系现代化。

健全水事纠纷调处的快速反应机制。抓好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水事纠纷事件的参与人数、危害程度等,对水事纠纷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水事纠纷发生时指挥机构、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具体责任。抓好属地管理机制,水事纠纷作为社会纠纷和矛盾的一种形态,也应坚持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属地管理机制,在同一属地发生纠纷,应由该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纠纷双方进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该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处理结果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跨地区的水事纠纷,由纠纷双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协商解决。形成先期处理机制。当重大水事纠纷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应迅速组织当地有关部门人员赶赴现场,维持秩序,防止事态扩大。情况严重的,根据需要按规定动用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参与水事纠纷处理,并将事件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逐级上报上级政府。

加大水利普法宣传力度,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一是高度重视水利普法宣传工作。宣传水利普法是全面推进水利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思路、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从机构、编制、经费、人员等各方面对普法宣传工作给予支持,保证水利普法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管理。将普法工作与水利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的水资源管理、江河湖泊管理、水利工程监管、水土保持监管、水利资金监管、行政事务监管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三是不断创新水利普法宣传形式。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普法宣传的新形式、新途径。开展水利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力争使普法形式大众化、通俗化,增强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推进水利改革创新

按照“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深化水权、水价、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更好发挥政府在水治理中的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推进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建设。推进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水资源管理成效,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登记试点,将水资源使用权按照农业、工业及其他等分类逐级落实到取用水户、用水协会、供水管理单位等。在全面完成农业、工业及其他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对象、确权范围,建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台账信息。

推进水权交易规范化建设。 (略) 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水权交易需求的取用水户,积极引导,提供技术指导,规范化水权交易,推动 (略) 场建设。并积极推进区域内水权项目交易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 (略)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开展。鼓励工业、农业各行业从事者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益,允许将节约的水量高于正常用水价协商交易获利。

2、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完善中型灌区骨干灌排工程和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实施瓮福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推动分级分类分档制定农业水价,推动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推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推动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促进节约用水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3、推动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划界,加快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有序推动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能。

全面推动水利工程划界。抓住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有利机遇,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与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有机结合,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划界工作。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水利工程,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中明确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工程竣工验收钱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已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水利工程,要明确管理界限、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农村集体户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并推动把登记颁证成果纳入水利信息平台。

4、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使全县水利建设投融资能力显著提高。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一是继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中央要求,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以政策优惠、价格导向等方式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财政投资,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群众投入”的运行机制,制 (略) 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鼓励、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三是整合各类水利建设资金。以乡镇为单位,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资金中用于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各类水利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是积极探索发展洪水保险。鼓励、 (略) 创新服务产品,积极开展洪水保险业务。对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水毁设施及时给予理赔,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水毁设施快速修复。

改进融资方式,营造良好的水利建设投融资环境,全面提高水利建设融资能力。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改进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略) 场机制扩大融资。一是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对经营性水利项目,可以以经营权转让、允许开发项目区周边土地等形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并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方式,鼓励农民出资开展“五小水利”建设。二是采取其它融资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为全面提升龙里县水利信息的实时感知能力、水利通信的保障能力、水利业务的精细管理、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龙里县拟建设水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1)构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建设需求,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打造成体系、成规模、成网络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水利信息感知能力。扩大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和水土流失的在线监测范围,对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等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

对23条县管河流新建生态流量监测站点,完成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测10处,全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在线监测11处。通过优化调整自动雨水情监测站网布局,在重点防洪区域改造或新建10个视频监测站,新建中小河流水位站12处,改造23处雨量水位站,并新增2处卫星通讯点,实现小尺度、全天候、高强度的数值监测和预报。完善和提质改造全县供水水厂、水源地的自动化供水设施和计量设施,以12处供水厂作为自动监测,支撑远程供水调度。针对重点和新建水库,完成生态流量、水质监测、防洪、供水实时监控。

采购各类防汛物资(喊话器、宣传牌、预警物资、无线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等),完成村防御体系的调查评价和检验复核。集合现有自动监测站网,优化布局,补充基层预警设施,进一步开展群防群测工作,加快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的建设,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的短板。

升级改造各类监测站点的老旧设施,增强视频监控系统在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设备的监测内容和质量;优化水信息站网功能和布局,实现采集要素的自动化、可视化、多元化,全面提高水信息采集的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水库、堤防、水闸、水电站、灌区等工程运行安全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完善水闸、泵站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统一调度,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网

面对水利业务应用需求,进一步优化网络架构,完善通信布局,提升水利通信保障能力。查找水利通信薄弱环节,在防汛的重点区、偏远地区和网络信号不佳地区,强化水利卫星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完善应急备用通信系统。定期评估监测网络状态,满足气候、环境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的要求。

县水务局扩容2条网络专线带宽至50M以满足当前站点应用,推动水利信息网络与相关行业和各级政府网络的联通。升级改造网络核心设备,加强水利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合理应用物联网、卫星通信和5G等通信新手段,优化网络结构、增强资源的动态调配能力。

依据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水利网络安全体系,对涉水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和备份;落实水利网络安全责任,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提升行动,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3)加快水利数据查询系统建设

升级改造水务系统硬件设施,采购服务器2台,软件1套,数据录入系统软件及硬件。基于“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机制和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水利大数据查询系统。在深入研究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重组、结构优化、数据迁移和升级改造,形成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率先实现水库、大坝、堤防、农村供水工程等重要基础数据、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更新。

整合水利行业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建立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清单和统一数据标准,解决跨部门跨业务信息的不一致、不完整以及对象关系割裂和标识不统一的问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等,打破“信息孤岛”形成数据联动,逐步实现业务部门间、上下层级间的信息共享。

(4)推进创新协同的智能应用

以优化调度、快速决策为核心,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手段,对全县所有水库水电站、中小河流水位站、重点防洪城镇、山洪小流域及重点河流区域进行全面、多元、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结合水利工程的调度能力,建立包括无工程性调节区域的预警决策系统、水库区域调峰管控系统、水库综合调峰系统、来水预报在内的综合决策服务系统,完善县级防汛预警信息发布。

在各个系统建设成熟的基础上, (略) 水利云平台为牵引,整合贵州河湖大数据系统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及相关运用,打造水利行业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整合集约化的数据资源、统一共享的支撑平台、协同智慧化的业务应用、集中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实现安全、高效、集成、实用、智慧化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水利云服务平台,组建龙里县“水利一张图,一平台”系统,为政府决策、行业监管、企业应用、社会公众参与等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

推动构建水务部门的自动办公协同系统(OA信息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对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日常事务进行了优化处理,有助于提高日常办公管理效率,推动办公流程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实现各部门的信息畅通及协同应用。

(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聚焦水利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能力过硬、专业化强的水利人才队*,为扎实推进龙里县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州级财政对龙里县水利科技的投入。

1、推进水利人才队*建设

水利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方向型”创新团队的投入,努力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水利人才建设必要经费投入,重点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基层水利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有针对性培训和交流,加强各类人才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打造适应现代水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水利人才队*。

人才订单化培养计划。完善职工再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一批业务骨干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并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工程参观、基地实习,使在校学生深入地了解自身专业特性和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现代水利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专业培训机制,有效解决基层水利人才缺乏问题。

完善水利人才的优化配置体系。逐步建立起健康合理的人才交流渠道,促进人才纵向和横向的合理流动,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内部人才流动体系。

2、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研发管理体系,鼓励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

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水利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水流生态补偿等科技问题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州级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对龙里县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

(五)加强水安全风险管控

以重点实施一批蓄水、引调水工程,形成中小微、蓄引提相结合的水源工程体系,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努力保持较低水平的水资源风险态势。

1、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设施网络

把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作为积极应对水安全风险的重要方面,提升对水安全风险传导路径的管控,努力减缓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一是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针对全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总体格局,把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作为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硬件基础,通过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水库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和加快抗旱水源工程等措施,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针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2、提升水安全风险影响的社会应对能力

把提升水安全风险事件的社会应对能力作为防控水安全风险的重要内容,努力消解重大水安全风险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是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政府协调应对机制。通过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协调、常态化开展风险评估等措施,提高部门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并鼓励公众参与水安全风险防控,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控水安全风险的合力。三是完善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和救援能力,并加强水安全风险事件应急后评估。

3、建立水安全风险防控制度与技术支撑体系

把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的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作为水安全风险管控的重要保障,用制度管控风险,用科技应对风险。一是建立水安全风险区划、水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水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督考核、水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二是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水安全风险机理与风险评估方法、水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与管理体系、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水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关乎水安全风险管控的重大技术问题,加大研发投入,用科技创新积极应对水安全风险。

九、投资测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估算原则

结合龙里县近两年来已建、在建有关工程设计资料,按照投资估算指标并综合考虑物价增长和水库移民补偿标准,将投资折算到2020年价格水平估算工程投资。在建水利项目采用初设批复投资成果;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特别是大中小型水库,其投资采用前期工作成果;其它水利项目投资主要采用相关专项规划成果。

(2)投资测算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120.87亿元。其中,在建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4.5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远期结转投资43.27亿元。


8-1 规划项目投资组成示意图(按周期)

“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3.0450亿元。其中,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41.3244亿元,占比56%;防洪提升工程投资9.9779亿元,占比14%;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18.7249亿元,占比26%;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投资3.0178亿元,占比4%。

图8-2规划项目投资组成示意图(按项目类型)

表9-1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投资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匡算

总投资

“十三五”

已完成投资

“十四五”

规划投资

远期

结转投资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40469

*

*

1

水库

*

40469

*

*

2

引调水工程

29800

0

29800

0

3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40221

0

40221

0

4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33480

0

33480

0

5

城镇生活节水工程

5100

0

5100

0

6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9243

0

9243

0

防洪提升工程

*

0

99779

3000

1

中小河流治理

40579

0

40579

0

2

山洪沟治理

26700

0

26700

0

3

涝区治理

35500

0

32500

3000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5000

*

58000

1

水源涵养与保护

22400

0

22400

0

2

水土保持

5000

0

5000

0

3

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

68446

0

50446

18000

4

城镇污水治理

68906

0

68906

0

5

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85498

5000

40498

40000

涉水事务监管项目及其他

30178

0

30178

0

1

水利信息化

27678

0

27678

0

2

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

2500

0

2500

0

全县合计

*

45469

*

*

龙里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总投资55.9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规划投资15.2亿元;结转到“十四五”期间的投资40.73亿元。“十三五”完成投资15.2亿元是“十二五”龙里县水务部门完成投资6.7亿元的2.3倍。本次规划“十四五”期间投资73.05亿元,是“十三五”完成投资的4.8倍。从发展趋势来看,本次规划项目“十四五”期间投资规模基本合理。

(二)资金筹措

龙里县大中小型水库绝大多数为公益性项目,工程按照《 (略)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筹措,具体方案如下:

1)大型水库:中央出资50%,省级出资50%。

2)中型水库:工程投资不大于4亿元的中央出资50%,工程投资大于4亿元的中央出资2亿元; (略) 级出资60%、州县级出资40%。未能列入中央资金补助的项目,参照中央对中型水库的补助标准,相应中央出 (略) 级承担。

3)小型水库:列入国家抗旱应急水源的中央出资70%, (略) 内筹资。省内筹资部分: (略) 级以上出资60%,州县级出资40%。

4)其他项目:列入国家抗旱应急水源的中央出资80%,省级出资10%、州县级出资10%。

5) (略) 水利投资(集团) (略) 负责筹措,州县级出资由州、县负责筹措。引入社会资本(如PPP等模式)的项目,其出资比例由各方协商确定。

据此, (略) 级现有的水利投资渠道及政策分析,拟定龙里县“十四五”水利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73.0450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2.2515亿元,占比16.8%; (略) 级投资44.7656亿元,占比61.3%;州县自筹8.2639亿元,占比11.3%;社会投资77640亿元,占比10.6%。为保障“十四五”各项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有序实施,在积极 (略) 级水利投资的同时,州县级财政要适度增加投资规模。

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提升工程、节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积极 (略) 级政府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同时配套州级财政投入。对城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保障民生的工程,在积极 (略) 级政府资金补助的同时,州级政府和受益群众配套投入部分资金。对重点河湖类(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改善民生的工程,以州级财政投入为主,可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国外融资以及社会融资为辅等渠道筹集。对水生态水景 (略) 场化运作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程,积极吸纳企业或其他社会资金投入,政府可适当给予补助。

同时,要 (略) 场两手发力,建 (略) 场化机制,广辟资金来源,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投资引导、财政补贴、价格机制、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政府要着重建立公平 (略) 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 (略) 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并在政策、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 (略) 场投资水利的积极性。

表9-2规划投资资金筹措汇总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十四五”

规划投资

中央

投资

省级

投资

州县级

投资

社会

投资


合计

*

*

*

82639

77640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

*

50918

45919

防洪提升工程

99779

0

79823

9978

9978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

0

*

18725

18725

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

30178

0

24142

3018

3018

(三)实施安排

按照项目紧迫性、前期工作深度、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优先等原则,结合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和建设周期内各年度的投资强度,将所有工程投资分摊到各年度,测算“十四五”期间分年度投资计划。

中型水库建设工期按4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30%、30%、20%;小型水库建设工期按3年,年度投资比例为30%、40%、30%。信息化项目建设工期按5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20%、20%、20%、20%。中型灌区建设工期按3年,年度投资比例为30%、40%、30%。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期按5年,年度投资比例为20%、20%、20%、20%、20%;其他类型工程建设按1年建成。

据此,“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3.0450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21.9998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8.6065亿元,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分别计划投资19.5362亿元、10.9736亿元、5.7512亿元,分别占“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的25.3%、32.9%、22.5%、12.7%和6.6%。

表9-3规划年度投资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型

“十四五”规划投资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

*

*

*

89630

51705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44144

*

*

79294

44671

防洪提升工程

99779

10099

63180

23200

3300

0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

*

27199

43151

1000

1000

涉水事务监管及其他项目

30178

6036

6036

6036

6036

6034

图8-3 规划年度投资计划示意图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因素分析

本次规划涉及中小型水源、河湖水系及调水、江河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涝区治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在充分考虑龙里县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规划实施对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表10-1 环境影响识别表

环境要素

主要环境因子

工程活动

累积性

重要性

可逆与不可逆

工程施工

工程运行

水环境

水文情势

-1L

-2L

?

L

水质

-1L

+1L

×

R

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

-2L

-1L

?

R

水土流失

-3L

+2L

?

R

生物多样性

-1L

/

?

R

生态完整性

-1L

/

?

R

土壤环境

土地生产力

-1L

+2L

×

R

植被与*生植物资源

-2L

+2L

×

L

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

-1L

/

×

/

岸坡稳定

/

/

×

/

矿产资源

/

/

×

/

大气环境

施工和交通废气

-2L

/

×

R

施工和交通噪声

-2L

/

×

R

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

+2L

+3L

?

L

生活水平

+2L

+2L

?

L

基础设施

+2L

+2L

?

L

注:表中1、2、3分别表示影响程度的小、中、大,“+”和“-”分别代表影响性质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Ⅰ、Ⅱ、Ⅲ分别表示各环境要素在本次规划影响预测评价中的重要性为不太重要、相对重要和非常重要;R与L分别表示影响类型为可逆和不可逆影响;/表示基本无影响,“?”和“×”表示影响因子有累积性和无累积性影响。

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表可看出,规划实施影响最大的环境要素分别是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为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要素为大气环境、声环境。

(二)环境影响评价

1、规划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

本规划综合利用水资源,带动黔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鼓励项目,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如实施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植被恢复,维护规划区生态环境等,而且防洪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也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的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区域水资源调配体系,健全黔中地区的水资源调配网络。因此,本规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相符的。

(2)与上层次宏观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本次规划的水利工程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和《水利产业政策》的鼓励项目,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改善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修复水生态。因此,本规划与国家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是相符的。

(3) (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 (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黔府发〔2013〕12号)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方案主要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区域内的重要水源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属于禁止开发区域。本次规划区域范围内工程不涉及禁止开发区,规划调水、补水工程的线路与环境敏感区均保持一定距离,工程实施对其没有影响。总体来看,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本规划与《 (略) 主体功能区划》是相符合的。

(4) (略) 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 (略) 生态功能区划》(黔府函〔2005〕154号) (略) 划分为5个生态区,其下再划分出10个生态亚区和64个生态功能区。龙里县主要位于“Ⅱ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Ⅱ3黔南山地盆谷常绿阔叶林与石漠化重点治理生态亚区”,该区域生态功能以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为重,水环境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影响较大,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合理利用水面,保证水环境质量和水环境功能。本次规划注重全区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形成以水库工程为主,结合其他措施的供水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流域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规划实施有助于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危害,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自然植被,因此本规划符合《 (略) 生态功能区划》要求。

2、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水文情势和水资源配置影响

本次规划新增水源工程16座,包括5座中型水库,以及其他11座小型水库,蓄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使河流的干流、支流失去原有的自然流态,库区水面面积增加、水位和水温发生变化、流速减缓;初期蓄水和运行时坝址下游可能出现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将会直接改变下游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原有平衡状况。水库运行后,水文情势变化引起水库的沉淀作用加强,有利于消减溶解矿物质,降低浑浊度,同时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在水库库湾或库汊容易造成富营养化。

此外,规划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安排实施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建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城乡供水体系,为提高龙里县水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可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抗旱应急能力,并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推进龙里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规划实施,预计实现年节水量125万立方米以上,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7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98%以上、97%以上,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从现状的53.7亿立方米降低至45.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5增加到0.495。

(2)水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骨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冲洗废水、机械修理系统含油污水、隧洞开挖废水等;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人员生活用水。施工期废污水需经处理后综合利用,不外排,将对水环境造成很小影响。

工程运行期水库蓄水将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堆积,产生一定的粉尘飘落入水体,将产生水环境污染;水库建设将淹没正常蓄水位以下土地和植被,增加有机物来源和水库污染负荷;生活供水和农田灌溉将增加退水数量,入河污染物呈现增加趋势;蓄水后库区流速将明显降低、自净能力将显著减弱,库区水质将受到不利影响,水库库湾、库汊等区域还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库下泄水量较天然状态减少,将造成下游水环境容量降低,需要保持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以满足环境用水要求。

(略) 内已建大中型水库来看,大部分水库的输水隧洞高程较低,一般稍高于坝前河床高程,出库水温普遍较低。水库的低温水进入下游河道、渠道后,水温沿程随着气象条件和流速等变化。一般水文会沿程逐渐回升,但上升较慢。而对于下泄水量较大,下游河道、渠道水位较高的情况,即便坝下数十公里,也仍然受低温水的影响;流量很小的支渠,低温水也需到2-3公里后才趋于正常。

下泄的低温水将影响部分河段鱼类的繁殖或推迟鱼类的繁殖季节,降低鱼类的新陈代谢能力,使鱼类生长缓慢,水温偏低、饵料生物生长缓慢,食料减少,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育肥和越冬。水温的分层还将对农业灌溉产生次生影响,尤其对于喜水温作物,如水稻等的生长、发育、结实及成熟期产生不良影响。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生态影响。规划实施期对*生生态的影响表现在工程占地、施工活动、水库淹没对土地资源、植被、野生动物的影响。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会改变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给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影响。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调水工程将对流域内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理行为带来影响,但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实施期,随着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及施工结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工程运行期对*生生态影响较小。

水生生物影响。在水源工程规划实施期,施工区局部河段鱼类资源可能会受到人为影响,施工导流改变上下游局部河段水文情势,从而影响局部河段的水生生境。挡水建筑物施工作业干扰、废污水事故排放影响,对施工河段水生生物和水生生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运行期水库蓄水将改变库区水域生境条件,由原来的河流型变为缓流或静水型,将引起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可以通过实施鱼类增殖放流减缓不利影响。工程运行后,坝址下泄水量减少,水库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水温变化会对水生生物、鱼类资源等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规划通过开展水土流失生态化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维护和提升。通过加强城镇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点河湖生态修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措施,龙里县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强化水污染防治,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水环境治理措施,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优良并向好发展。

(4)生态环境敏感区影响评价

本次规划区域涉及范围较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通过GIS叠图分析,各类规划重点工程不涉及森林公园划定的核心景观区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规划工程涉及的其它生态环境敏感区,在规划实施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5)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规划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城镇涝区治理等工程,新增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长度39.13公里,全面提升龙里县独木河、三元河、大竹河等河流的防洪减灾能力,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规划工程的实施,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同时还将带动当地运输业、建材行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作用。

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开发境内河流的水电资源,加强灌溉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项目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大量投资的引入也将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稳定繁荣。

供水安全影响。规 (略) 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饮水的巩固提升,有利于保障城乡供水的水量、水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水矛盾,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对保障龙里县城乡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群健康影响。龙里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其中防洪、治涝的规划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县内防洪和治涝标准,减少洪涝发生频率,能有效削减洪灾可能造成的介水传染病传播,供水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城乡供水保障程度,减少疾病的发生。

3、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坚持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坚决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发展小水电,严格环境监管,不得引起河段断流。依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已建工程必须核定生态流量,并按要求下放生态用水,拟建工程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如设置放水孔或闸门等)控制下放生态用水,以满足坝下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最低需要。相关部门通过设置有效监控系统,严格管理生态水下放。对于其他河道引提水工程,要按程序做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水资源格局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减缓或补偿措施。

同时,注重干支流水利水电工程的联合调度和生态调度,在充分考虑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发展需求和生态系统功能维系,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物种保护要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各流域、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进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在设计阶段应对建构筑物占用土地及库区正常蓄水水位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优化工程整体布局,尽量减少工程占地。保护工程区及河流的上游森林植被,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依法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应设置表层取水口,采取分层取水措施,以减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的影响,满足坝址下游生态、农田灌溉的水温要求。积极做好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在宜林山地设立水源林、护岸林保护区,大力进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开矿、取土、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4)充分考虑各类规划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内在生态联系,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充分尊重各类环境敏感区主管部门意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规划项目布局,落实环境敏感区的避让、减缓、重建和补偿措施,或依照法定程序对各类环境敏感区范围进行调整。

(三)结论

通过对本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总体认为规划推荐方案具有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合理地配置了水资源,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供水工程可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协调经济开发和水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防洪减灾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有利于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注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1.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宏观指导,以监督检查的方式,对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完善落实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结合水利实际的党建制度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推动落实好规划各项任务。针对重大问题编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取得实效。各职能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共同落实龙里县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

(二)深化前期工作

扎实做好各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履行建设程序,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征地、区域水量分配、利益协调等问题,合理确定建设方案,科学有序实施。政府加强监管,完善工程建设各环节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各级财政加大对前期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规划实施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并把水利、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等作为前期工作经费的安排重点。

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对于在建设条件、移民占地、用水总量指标、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的项目,若经论证协调仍难以有效解决,不得审批和建设。

(三)拓展投资来源

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于水务发展的专项资金。

县级财政加大水利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系。

(四)强化监管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项目立项审批和规划后评价等管理制度,在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完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的督促监督机制,强化规划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管考核,将项目实施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推动项目建设的动态监管。适时对十四五规划的项目开展中期评估,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提升规划的适应性。

(五)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结合各种媒体手段来宣传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切实做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问计于民”,营造全社会关注和监督水事活动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当中。构建良好的奖惩机制,鼓励群众监督并举报故意破坏水利工程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对破坏者则按国家相关法律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附表1 龙里县“十三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发展指标

单位

“十三五”

规划指标

2020年底完成情况

备注

1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1.0)

预期性

2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预期性

3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1.3453]

[0.98]

约束性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60]

[53.1]

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

[0.487]

预期性

7

新增供水能力

m3

0.3

0.3

预期性

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5]

预期性

9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预期性

10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

3.8

预期性

11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

1

2.8

预期性

12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50

80

预期性

13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注:指标带()为年平均值,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附表2 龙里县“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

期末指标

“十四五”

规划

备注


1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0.98]

[1.26]

约束性


2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8

10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

m3

[98.7]

[88.8]

约束性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9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

[53.1]

[45.2]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87]

[0.495]

预期性


5

供水安全系数

/

[1.1]

[1.4]

预期性


6

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亿m3

0.3

0.7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96]

预期性


8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4]

[95]

预期性


9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3.8

3.5

预期性


10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8)

预期性


11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1.0)

(<0.5)

预期性


12

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

km

9.665

70

预期性


13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80

200

预期性


14

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26]

[100]

预期性


15

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

%

[57]

[>75]

预期性


16

重点取用水户在线监管率

%

[10]

[>90]

预期性


注:1. 规划指标带()为5年平均值,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2. 指标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2015年可比价计算。

3. 指标12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是指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新增治理长度。

4. 指标14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是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点河湖数量占重点河湖总数量的比例,其中重点河湖是指设立了州级河湖长的的河流和湖泊。

5. 指标15重点水利工程在线监测率是指大中型水库和泵站、3级及以上堤防等水利工程实现在线监测量占工程总量的比例。

1水安全:是指水安全是指城乡用水得到高标准保障,洪涝灾害总体可控,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和其他重要水事务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水安全状态的能力。

2. 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中,“一城”指以龙架山为生态绿色核心和文化象 (略) ,构建县城、 (略) 经济带、龙溪先导区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包括谷脚镇、龙山镇、冠山街道办事处部分区域作为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的中心城区;“一带”指南北贯通的龙里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带;“两轴” (略) 经济带发展轴、 (略) 经济发展主轴构建的二条县域发展轴线;“五板块”指湾滩河生态农业产业板块、茶香刺梨产业板块、龙架山花卉苗木及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板块、洗马综合农业产业板块、醒狮精品果蔬产业板块。

3. “两个坚持”指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 相统一。 “三

个转变”指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水土保持“三同时”是指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