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镇宁自治县委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中共镇宁自治县委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委(工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属各工作部门(单位):
《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规划》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镇宁自治县委
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
**日
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
事业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动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等要求,结合《 (略)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内容,围绕“十四五” (略) 卫生健康事业“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使全县卫生健康服务 (略) 、全市平均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86岁;婴儿死亡率7.2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29‰,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县户籍人口*人、人口出生率5.64‰、自然增长率2.18‰、符合政策生育率76.55%以上;每千人病床数达到4.8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37、注册护士数2.02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1.17人;传染病发病率411.72/10万,较2015年上升65.44/10万,免疫规划接种率大于99%;农 (略) 分娩率99.18%。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宁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 (略) 委省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防控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卫生健康系统头等大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状态完善防控措施,取得了“零感染”的优异成绩。建成发热门诊2个,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建立乡、村基层哨点和物资动态储备机制;完成流调、检测、救治等专业队*上岗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21年,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局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的目标任务。健康扶贫“三个三”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健康扶贫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建立了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机制,实现应治尽治。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先诊疗后付费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现金支出负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均配备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效落实了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群众基本医疗、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完成15个乡镇(街道) (略) 、18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阵地、服务、设备全覆盖。全县常住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先诊疗后付费惠及贫困人口2435人(次),涉及资金720.07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2019年,中共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局机关 (略) 、全市、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3.全面落实健康贵州行动,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显著。全面贯彻健康贵州行动部署,启动17项专项行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十三五”期间,镇宁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大山镇、扁担山镇、马厂镇、简嘎乡获得“国家卫生乡镇”授牌,江龙镇获“国家卫生乡镇”届满复审授牌。 (略) 级卫生乡镇6个,省级卫生村51个。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病媒生物防制等专项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取得显著成效。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略) 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按要求取消药品和一次性耗材加成,建立价格、财政等综合补偿机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略) 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并推动实施。推进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持续 (略) 党的建设, (略) 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改革实现新突破,所有村卫生室纳入乡镇一体化管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乡镇(街道) (略) 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由2个 (略) 组建的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略) 组建的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取得初步成效,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下沉。
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20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紧急救援中心调度大厅建设,15个乡镇(街道) (略) 急救车辆配备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紧急医学救援网格初步形成,完成创建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新建14个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部投入使用。持续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及时规范处置聚集性疫情,防止传染病疫情扩大蔓延。全县乡镇(街道)及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网络直报率持续维持在100%,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信息处置率达100%。持续保持无脊灰、疟疾消除状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内,麻风病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持续控制传染病发病率,保持无本地*类传染病发病,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550/10万以下。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下降;艾滋病防控质量持续提高,各项指标明显提升。无偿献血工作完成无偿献血屋、“互联网+无偿献血”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县二 (略) 临床用血与血站的血液联网管理,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进一步整合卫生计生执法力量、规范执法程序,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部门查办卫生违法案件114件,罚款19.265万元。全面完成国家“双随机”抽查计划69件,任务完结率达100%。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质量大幅度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全面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围绕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重点 (略) 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各级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的思路。“十三五”期间,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 (略) 新院建设和县传染病区建设,完成 (略) 主体工程。实施乡镇(街道) (略) 能力提升项目15个,总投资6000万元。完成 (略) 中医馆项目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了145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总投资1160万元,实现除政府所在地外所有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室。2018年实施60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建设、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50个农村中小学学校医务室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体提升,极大改善了全县人民群众就医环境。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人 (略) 招聘等渠道引进优秀医务人员共132人, (略) 招聘148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略) 共选派骨干医 (略) 进修学习共26人次, (略) 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共31人,乡镇(街道) (略) 学历提升175人;村医能力提升培训196人次,村医学历提升41人。三是强化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7个县级重点专科(其中 (略) 级重点扶持专科), (略) 级重点专科。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新农合筹资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县常住人口新农合参合人数均达到98%以上。 (略) 健康服务圈、30分钟农村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
6.深入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县流入半年以上应建健康档案3768份,已建档3280份,建档率为87%;健康教育应参与9883人,已参与9883人,参与率达100%。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健康管理率均达85%以上,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5%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以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75%以上,肺结核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完成宫颈癌筛查21008人,乳腺癌筛查5013人,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1535人,叶酸发放11274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包54133人。
7.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一是实施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工程。“十三五”期间,实施县级 (略) 远程医疗全覆盖和乡镇(街道) (略) 远程医疗工作;实施乡镇(街道) (略) 执业医师全覆盖,完成标准化执业要求;实施乡镇(街道) (略) 标准化建设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全覆盖;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二是实施五个全面建成工程。全 (略) 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全面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医药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二)“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式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 (略) 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强化全生命周期、全行业管理,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按照“十四五” (略) 卫生健康事业“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社会引领和支撑作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全县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和弱项更加凸显。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加速,应对老年化、托幼服务对各项公共卫生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更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加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做好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更加强化服务体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逐步提高,专科建设和服务亟需加强等新挑战层出不穷。
“十四五”时期,伴随全县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当前,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尚存在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床位 (略) 平均水平, (略) 缺乏重点及优势学科建设领军人才,重点紧缺专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略) 专业人才短缺,高层次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缺乏。村级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村卫生室尚无专职村医,主要靠乡镇(街道)卫生人员兼职或巡回诊疗开展工作;村医待遇普遍较低,现行的村医待遇难以留住乡村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二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公共卫生防控短板明显。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机制建立存在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不稳定,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同时,基层网底队*与能力建设存在不足。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设施相对老化滞后,检测能力相对弱化。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不理想。当前,医药、医疗和医保三医联动不到位,协调推进机制仍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及时,现行的基本药物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部分药品尚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医院仍是经验型和粗放型管理, (略)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内部管理还需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较弱,分级诊疗成效不够显著。四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建设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缺少信息互通互联,机构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尚未形成,需建立完善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五是财政投入存在困难。近年来我县财政克服困难,挤出资金、加大医改投入力度,保障了改革顺利推进,但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央、省、市改革步伐加快,投入比例应该逐年提高。六是医生的业务收入有所下滑。医改后,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偿不 (略) 收入的下滑。医改改变了自主创收和奖金分配的旧体制,过去“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局面不复存在,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减少,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在这方面加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全会历次及党的二十 (略) 、市、县有关要求,立足县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围绕“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一个主题”就是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两大能力”就是提升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三项支撑”就是强化人才、学科和信息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来开展工作,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镇宁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 (略) 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促进健康。把促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保障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根据城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基层和专科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学科和信息支撑,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完善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将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卫生健康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和体制创新着力点,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模式转变。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关注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要紧紧围绕长期性、战略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作出制度安排,明确战略举措,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加强规划目标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的前后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三)“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主体指标:
主要指标
领域 | 指标 | 2020年 指标值 | 2025年 指标值 | 指标性质 |
健康 水平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76.86 | 77 | 预期性 |
婴儿死亡率(‰) | 7.22‰ | 5‰ | 预期性 | |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0/10万 | 14/10万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资源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83 | 6.5 | 预期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37 | 3 | 预期性 |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2.02 | 3.5 | 预期性 |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1.17 | 3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过程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7% | 90% | 约束性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1.32% | 90% | 约束性 | |
健康服务结果 |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 | 95% | 约束性 |
重大慢性病早死率 | 较2015年下降10.37% | 较2015年降低20% | 预期性 |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减少15% | 预期性 |
2.事业发展目标
(1)机构发展目标
加快完成局机关事业机构改革,完善内设机构设置,合理资源配置。
完成示范性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创建工作。着力改善和提升卫生健康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形象、整体素质、执法能力和案件质量。
全面 (略) 党的建设和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工作。落实党 (略) 长负责制,配全配齐医共体党委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积极调整县级卫生资源向乡、村下沉,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政策措施,促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着力培养一支能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队*,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初步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确保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卫生健康建设目标
按照推进医疗卫生五大建设工程,完善“ (略) 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按《 (略) 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标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略) :200至1000张床位,每床80平方米。乡镇(街道) (略) :20-100床,每院1300-6000平方米;每床50-55平方米。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150-500平方米)完善规范化建设。 (略) 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
(3)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强卫发展战略,结合镇宁卫生健康人才实际,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县、乡、村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医药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到2025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学历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0%。
到2025年,乡镇(街道) (略) 大专以上学历卫生健康专业人员比例达到80%。
(4)人口家庭目标任务
推进计划生育证件办理制度改革,简化审批办证程序,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推进计划生育证件办理制度改革,简化审批办证程序。加强人口出生监测预警,开展“两早”专项整治,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健全完善优生优育指导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落实“两奖两扶”政策,做到奖扶对象资格确认准确,资金发放足额及时,无重大责任事故。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工作任务,将失独等特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纳入所在乡镇(街道)帮扶部门(单位)重点帮扶任务。
规范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实施免费生殖健康普查项目。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落实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做好病残儿和手术并发症鉴定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加强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服务管理。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一)加强项目谋划、启动和建设
项目1:完成镇宁自 (略) 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略) 建设项目
项目选址: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五星村和双龙山街道龙井村交界处
项目建设背景: (略)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5〕18号)和《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 (略) 标准对镇宁自 (略) 进行改扩建,打造升级版 (略) 。
项目规模及建设内容:新建门诊、住院病区、康复病区、区内环境打造,专业人才培训,购置必要的设备、器械,网络建设等。
投资估算: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20亩,分期建设,一期建设床位800张,设24个病区。设计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14亿元,二期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
项目2:完成镇宁 (略) 标准化二期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略) 标准化二期建设项目
项目选址:城南村西面
项目建设背景: (略)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5〕18号)和《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 (略) 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 (略) ,于2019年9月搬迁至镇宁白马湖 (略) , (略) 占地47亩,业务用房18163.41平方米,行政用房大约2000平方米。全院职工310余人(含聘用人员),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设床位250张,设有内儿科、急诊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针灸科、药剂科、治未病科、检验科、影像科、门诊部等23个临床、医技、药剂科室。 (略) 综合楼条件限制,结合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相关精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关心下, (略) 征地范围内进行镇宁 (略) 标准化二期项目建设。
投资估算:建筑面积27184.3㎡,占地面积3221.76㎡,建设规模为300床位,估算总投资为16550万元(含必要设备、器械、网络设施)。
项目3:完成县传染病区项目建设
项目建筑面积29030㎡,250张床位,总投资28335万元。
项目4:实施托幼服务项目
每个乡镇(街道)谋划建设一个托幼机构,解决3岁以下儿童照护服务。
项目5:实施养老服务项目
每个乡镇(街道)谋划建设一个医养结合服务场所,解决老年人照护服务。
项目6:实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
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增强疾控检测、应急等能力建设,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好医防结合建设
项目7:实施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专科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科室,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
其他项目加强谋划对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推进。
(二)巩固爱国卫生成果,实施健康镇宁行动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社会健康管理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县乡两级爱卫会(健康镇宁行动推进委员会)组织体系和爱国卫生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议事协调机制。明确办事机构及人员配置,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推进各类卫生创建。紧紧围绕卫生创建重点任务,严格督促落实卫生创建的各行业标准规范,全面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行业监管,提高人民满意度。完善卫生县城、乡镇(街道)、村(居)巩固和创建的动态管理,提升创建质量,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推进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创建进度,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达到7-8个,省级卫生村80个占比达40%。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厕改造步伐。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强化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升环境健康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监测比(率)和突发饮水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大项目环境与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聚焦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监测不同区域空气污染对居民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变化趋势,定期评估健康风险。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继续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2.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全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县级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三级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健康教育机构及人员配置,强化健康教育专业队*建设,加强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升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水平。构建健康信息发布、传播及审核机制;倡导媒体开设健康科普栏目。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内容的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科学传播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康技能。因地制宜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大力普及中医健康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以及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深入倡导全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不断提高运动健康嵌入医疗服务的深度。
建立健全健康镇宁行动全民参与机制。开展健康镇宁专项行动,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公共卫生科学素养,增强全民公共卫生防疫意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及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加强典型宣传,增强社会普遍认知,营造健康促进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改善城乡居民运动健身条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部队、进农村“六进”活动, (略) 社区15分钟健身圈。鼓励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名。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着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在政策、措施上加大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扶持力度,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加强职工体育,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建立职工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加强全民推广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方法,指导个人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开展适合的健身活动,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经常、持久地参加健身活动。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和规范传统养生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创建无烟机构全覆盖。
(三)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1.加快推进多元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按规划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儿科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2.加强中药资源开发,主动服务,扩大中药材重点品种种植、深加工。
3.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制定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分阶段推进项目实施,在黄龙湖、马厂等地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和推介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改善县级疾控中心基础条件。新建或改扩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配置相应的设备,加快县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实现二级及以上 (略) 、 (略) 全部具备独立开展核酸检测的能力,鼓励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建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组成的病原检测体系和联动机制,大幅提高检测能力。力争建立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能力。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兼顾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合理布局,加强传染病防治机构建设,建 (略) 传染病区,提 (略) 、 (略) 发热门诊建设,全面提升现有传染病医防能力。加强新冠、霍乱、流感、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监测防控。多举措规范结核病患者诊疗和管理,加强结核病防控及传染源发现工作,到2025年全县肺结核发病率年递降率不低于2.9%。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检测工作力度,强化艾滋病病人随访管理和抗病毒治疗管理,有效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到2025年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较低流行水平,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0%以上,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持续保持疟疾消除状态。
提升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强化各类传染病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加强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建设,所有示范接种门诊实现智慧化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工作效率,强化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统筹管理,规范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保持全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控制和降低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流行。到2025年,传染病报告综合率98%以上,急性传染病聚集、暴发疫情的规范处置指数达0.8以上。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继续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致病危险因素开展监测、调查和综合防控干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完善慢性病发病、死亡病例信息登记和监测体系,掌握全县居民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相关危险因素水平,评估慢性病疾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提供数据信息。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新发展。夯实地方病防控,加强地方病监测,持续保持碘缺乏病、地氟病消除状态,巩固地方病消除成果。
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促进。完善县、乡、村精神卫生三级机构体系建设,在二级 (略) 建设精神专科,扶持康宁精 (略) 改扩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村级加强随访管理服务,健全全县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网络。加强机构间相互衔接,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工作。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常见精神障碍患者识别管理,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平安镇宁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落实好学生常见病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干预工作,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加强近视、肥胖及常见病干预和防治。指导和配合学校加强校医配备,开展正常的医疗保健服务。会同教育部门健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机制,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结核病防控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完善检测设备配置,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和水质检测人才队*建设,定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培训,提高检测队*的整体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供水卫生规范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水平。继续开展全县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队*建设。
提升乡村基层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 (略) 开展发热诊室服务,巩固村级卫生室哨点作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格化管理职责,充分发挥村级卫生室传染病疫情哨点功能,加强乡村传染病疫情预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筑牢公共卫生“网底”。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加强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县疾控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共同落实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防控措施。加强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分级分类组建县、乡级疾控应急队*,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能力。
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功能完备、整体联动、数据共享、即时响应的传染病监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对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水平。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建设,实现发热门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行动轨迹等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基层“哨点”建设,夯实基层防控网底。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深度协作。健全 (略) 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加强传染病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等科技支撑,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建设,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乡镇(街道) (略)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医防协同的基层基础。逐步建成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防结合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3.健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略) 建设医学救援分中心,加强二级以上综合、 (略) 紧急医学救援急诊科、创伤科建设。依托乡镇(街道) (略) 开展紧急救援转运,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疫情分析研判,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预案,提升应急体系的早期响应能力。到2025年,建成 (略) 应急管理专(兼)职机构全覆盖。完善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单位)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120急救服务网络,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能力,进一步完善县级公共卫生应急队*,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处置技能。
4.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和物资储备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县卫生健康局要进一步强化卫生应急行政管理职责,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管理专职队*,培养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平急结合”的全县重大传染病等疾控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完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物流网络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实行“储备法定、规模适度、分级多元、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立三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信息储备等管理机制,提升储备效能。
(五)持续推进优质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 (略) 提标扩能
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略) 、 (略) 为龙头、乡镇(街道) (略) 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略) 、 (略) 持续巩固提升县级“5+2”重点专科建设成果,加强县级医疗中心建设,以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呼吸和创伤为重点,力 (略) 级重点专科,继续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呼吸中心、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实现县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覆盖至少10个临床医技科室,坚持打造一批技术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专科,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和吸引周边县(区)的就医需求。 (略) 积极申报“千县工程”、 (略) 综合能力提 (略) 创建活动, (略) 区搬迁和使用,推 (略)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略) 要突出中医特色和优 (略) 级、市级专科,加强治未病、康复科室建设,积极发挥中医康复的优势,推动中医药、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开 (略) 申报。 (略) 要突出妇产、儿童特色,加强妇产、儿童建设,实施临床与保健相结合,大力开展各类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略) 、 (略) 要积极加强医共体建设和专科联盟建设,吸引上级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服务能力。
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项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略) 发展1至3个专科,提升服务能力。力争将江龙镇、六马镇、*旗街道等乡镇(街道) (略) 建设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着力提升中心乡镇(街道) (略) 和中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支持2个以上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创建达到二 (略) 水 (略) 。大力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 (略) 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 (略) 、手术等服务;提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按照要求开展国医堂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检验检查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检查服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相关要求,高质量、高水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质量,推进基层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开展健康管理,发挥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机构的质控作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1个村卫生室,巩固和改善村卫生室阵地建设、人员配置,开展正常的基本医疗业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继续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
持续巩固完善全国农村中医药创建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临床科研基地建设,确保在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推进中医药“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及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 (略) (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毕业生。遴选一批中医药治疗有特效的疑难病和慢性病种,挖掘收集、整理民间的单方、验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积极扶持县内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开办民营中医,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举办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科医疗机构1所。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病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加快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基本医疗保障政 (略) 、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制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中医药服务量达到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40%。
4.健全完善县乡急救网络
加强县、乡急救体系建设, (略) 危急重症科室建设,实施急诊救治, (略) 加强转运,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智慧卫生急救站。
5.继续实施退休医师返聘“银龄计划”
(略) 内外退休医师的返聘,同时加强 (略) 退休医师返聘,加强传帮带。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
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2.建立 (略) 管理制度,稳步 (略) 改革
(略) 党委的组建, (略) 、 (略) 各科室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 (略) 党 (略) 长负责制,全面 (略) 党的建设,把党的 (略) 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化, (略) 党建工作质量。
(略) 管 (略) 章程,建 (略) 法人治理结构, (略) 管理。加强政府在方向、政策、引导、规划、评价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二级及 (略) 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机制。 (略) 投入和补偿机制, (略) 的公益性,进一步落实政 (略) 的投入政策,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强化财政补 (略) 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探索实施医共体总额付费。
3.积极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工作,特别要争取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积极融入医联体建设和专科联盟建设, (略) 服务能力。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4.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按照六统一要求, (略) 、 (略) (略) ,乡镇(街道) (略) 参与的两个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形成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双向转诊,促进分级诊疗。
5.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
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完善卫生综合监督的协调和分工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共治机制,提升监管合力。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发展,推进实施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卫生监督队*建设,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全面推行督医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生活饮用水、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推进公共场所控烟监督和公共场所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大力推行卫生执法信息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6.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的经费补偿和报销政策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基本药物与促进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政策实施相一致,惠及更多百姓。
7.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加强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如期完成农 (略) 分娩补助、预防艾滋病、梅毒、*肝、母婴传播、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质量。认真实施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5%以上,重点慢性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贯彻落实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人口监测
加强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情况监测,科学研判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及变动态势。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强化对人口与家庭发展的决策服务支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提高人口优生优育水平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政府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生育支持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快基因测序平台建设,提高产前筛查率。完善县、乡、村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到202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强化危急重症救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深入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素养,推进妇女疾病防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实施政府惠民项目,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障妇幼健康服务公平可及。
4.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支持体系,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指导。推动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县、乡、村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社区等资源,建设一批普惠托育机构和托育服务设施。推动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县域内各园区建设服务区内员工托育设施。鼓励公立幼儿园增设托幼班。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到3张。
5.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 (略) (略) 老年医学科、康复科为核心,相关科室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到2025年二级及以 (略) 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略) 开展康复治疗的比例达到75%,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
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不断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合理规划设置有关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开展上门服务。加强医养结合队*建设,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 (略) (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 (略) 、村(社区)卫生室等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加快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多形式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略) 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特困供养服务机构( (略) )改造提升工程,到2025年,至少建成1所老年养护楼,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3.5%。打造一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推动集中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逐步覆盖城镇社区。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会化 (略) 场,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八)强力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网络互联、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程。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略) 医疗健康数据汇集融合,全面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推进“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不断巩固和完善HIS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健康监督、120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便捷、畅通、安全、兼容的全面卫生健康信息应用体系平台,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九)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
(略) 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工作,加强毕业后教育, (略) 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高医师队*临床诊疗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技术人员培养。制定人员培养标准和计划。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全科医生业务。发展卫生健康教育,为广大的基层培养卫生健康技术人才。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
(十)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三个三”工作成果,继续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先诊疗后付费”和参保资助等政策,保持健康扶贫政策稳定,持续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医疗卫生协作,扩宽协作范围和领域。加强需求衔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着力提升农村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构建健康乡村。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卫生健康事业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 (略) 党的建设,落实党 (略) 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全面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把党的 (略) 治理各环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二)强化组织实施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属各有关工作部门(单位)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本规划的各项工作,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规划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逐步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合力推进健康镇宁建设。
(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指标相适应的稳定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强化卫生健康投入,调整和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加 (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人才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基层服务机构补助经费、 (略) 补助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落实到位。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监测与评估
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充分发挥评价评估和第三方专家作用,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确定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进行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完善规划实施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执行力。对在实施规划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各乡镇(街道)党委(工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属各工作部门(单位):
《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专项规划》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镇宁自治县委
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
**日
镇宁自治县“十四五”期间推进卫生健康
事业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动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等要求,结合《 (略)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内容,围绕“十四五” (略) 卫生健康事业“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使全县卫生健康服务 (略) 、全市平均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86岁;婴儿死亡率7.2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29‰,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县户籍人口*人、人口出生率5.64‰、自然增长率2.18‰、符合政策生育率76.55%以上;每千人病床数达到4.8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37、注册护士数2.02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1.17人;传染病发病率411.72/10万,较2015年上升65.44/10万,免疫规划接种率大于99%;农 (略) 分娩率99.18%。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宁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 (略) 委省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防控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卫生健康系统头等大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状态完善防控措施,取得了“零感染”的优异成绩。建成发热门诊2个,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建立乡、村基层哨点和物资动态储备机制;完成流调、检测、救治等专业队*上岗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21年,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局获得“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的目标任务。健康扶贫“三个三”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健康扶贫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建立了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机制,实现应治尽治。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先诊疗后付费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现金支出负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均配备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效落实了搬迁安置点建档立卡群众基本医疗、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完成15个乡镇(街道) (略) 、18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阵地、服务、设备全覆盖。全县常住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先诊疗后付费惠及贫困人口2435人(次),涉及资金720.07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2019年,中共镇宁自治县卫生健康局机关 (略) 、全市、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3.全面落实健康贵州行动,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显著。全面贯彻健康贵州行动部署,启动17项专项行动,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十三五”期间,镇宁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大山镇、扁担山镇、马厂镇、简嘎乡获得“国家卫生乡镇”授牌,江龙镇获“国家卫生乡镇”届满复审授牌。 (略) 级卫生乡镇6个,省级卫生村51个。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病媒生物防制等专项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取得显著成效。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略) 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按要求取消药品和一次性耗材加成,建立价格、财政等综合补偿机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略) 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并推动实施。推进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持续 (略) 党的建设, (略) 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改革实现新突破,所有村卫生室纳入乡镇一体化管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乡镇(街道) (略) 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由2个 (略) 组建的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略) 组建的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取得初步成效,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下沉。
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20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县紧急救援中心调度大厅建设,15个乡镇(街道) (略) 急救车辆配备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紧急医学救援网格初步形成,完成创建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新建14个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部投入使用。持续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及时规范处置聚集性疫情,防止传染病疫情扩大蔓延。全县乡镇(街道)及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网络直报率持续维持在100%,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信息处置率达100%。持续保持无脊灰、疟疾消除状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内,麻风病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持续控制传染病发病率,保持无本地*类传染病发病,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550/10万以下。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下降;艾滋病防控质量持续提高,各项指标明显提升。无偿献血工作完成无偿献血屋、“互联网+无偿献血”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县二 (略) 临床用血与血站的血液联网管理,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进一步整合卫生计生执法力量、规范执法程序,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部门查办卫生违法案件114件,罚款19.265万元。全面完成国家“双随机”抽查计划69件,任务完结率达100%。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质量大幅度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全面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围绕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重点 (略) 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各级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的思路。“十三五”期间,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 (略) 新院建设和县传染病区建设,完成 (略) 主体工程。实施乡镇(街道) (略) 能力提升项目15个,总投资6000万元。完成 (略) 中医馆项目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了145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总投资1160万元,实现除政府所在地外所有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室。2018年实施60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建设、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50个农村中小学学校医务室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体提升,极大改善了全县人民群众就医环境。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人 (略) 招聘等渠道引进优秀医务人员共132人, (略) 招聘148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略) 共选派骨干医 (略) 进修学习共26人次, (略) 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共31人,乡镇(街道) (略) 学历提升175人;村医能力提升培训196人次,村医学历提升41人。三是强化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7个县级重点专科(其中 (略) 级重点扶持专科), (略) 级重点专科。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新农合筹资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县常住人口新农合参合人数均达到98%以上。 (略) 健康服务圈、30分钟农村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
6.深入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县流入半年以上应建健康档案3768份,已建档3280份,建档率为87%;健康教育应参与9883人,已参与9883人,参与率达100%。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健康管理率均达85%以上,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5%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以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75%以上,肺结核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完成宫颈癌筛查21008人,乳腺癌筛查5013人,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1535人,叶酸发放11274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包54133人。
7.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一是实施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工程。“十三五”期间,实施县级 (略) 远程医疗全覆盖和乡镇(街道) (略) 远程医疗工作;实施乡镇(街道) (略) 执业医师全覆盖,完成标准化执业要求;实施乡镇(街道) (略) 标准化建设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全覆盖;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二是实施五个全面建成工程。全 (略) 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全面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医药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二)“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式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 (略) 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强化全生命周期、全行业管理,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按照“十四五” (略) 卫生健康事业“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社会引领和支撑作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全县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和弱项更加凸显。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加速,应对老年化、托幼服务对各项公共卫生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更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加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做好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更加强化服务体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逐步提高,专科建设和服务亟需加强等新挑战层出不穷。
“十四五”时期,伴随全县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当前,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尚存在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和床位 (略) 平均水平, (略) 缺乏重点及优势学科建设领军人才,重点紧缺专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略) 专业人才短缺,高层次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缺乏。村级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村卫生室尚无专职村医,主要靠乡镇(街道)卫生人员兼职或巡回诊疗开展工作;村医待遇普遍较低,现行的村医待遇难以留住乡村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二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公共卫生防控短板明显。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机制建立存在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不稳定,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同时,基层网底队*与能力建设存在不足。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设施相对老化滞后,检测能力相对弱化。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不理想。当前,医药、医疗和医保三医联动不到位,协调推进机制仍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及时,现行的基本药物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部分药品尚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医院仍是经验型和粗放型管理, (略)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内部管理还需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较弱,分级诊疗成效不够显著。四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建设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缺少信息互通互联,机构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尚未形成,需建立完善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五是财政投入存在困难。近年来我县财政克服困难,挤出资金、加大医改投入力度,保障了改革顺利推进,但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央、省、市改革步伐加快,投入比例应该逐年提高。六是医生的业务收入有所下滑。医改后,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取消药品加成,财政补偿不 (略) 收入的下滑。医改改变了自主创收和奖金分配的旧体制,过去“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局面不复存在,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减少,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在这方面加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全会历次及党的二十 (略) 、市、县有关要求,立足县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围绕“一个主题、两大能力、三项支撑”(“一个主题”就是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两大能力”就是提升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三项支撑”就是强化人才、学科和信息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来开展工作,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镇宁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 (略) 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促进健康。把促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保障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根据城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基层和专科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学科和信息支撑,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完善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将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卫生健康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和体制创新着力点,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模式转变。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关注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要紧紧围绕长期性、战略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作出制度安排,明确战略举措,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加强规划目标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的前后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三)“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主体指标:
主要指标
领域 | 指标 | 2020年 指标值 | 2025年 指标值 | 指标性质 |
健康 水平 | 人均期望寿命(岁) | 76.86 | 77 | 预期性 |
婴儿死亡率(‰) | 7.22‰ | 5‰ | 预期性 | |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0/10万 | 14/10万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资源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4.83 | 6.5 | 预期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37 | 3 | 预期性 |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2.02 | 3.5 | 预期性 | |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1.17 | 3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过程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7% | 90% | 约束性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1.32% | 90% | 约束性 | |
健康服务结果 |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 | 95% | 约束性 |
重大慢性病早死率 | 较2015年下降10.37% | 较2015年降低20% | 预期性 |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减少15% | 预期性 |
2.事业发展目标
(1)机构发展目标
加快完成局机关事业机构改革,完善内设机构设置,合理资源配置。
完成示范性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创建工作。着力改善和提升卫生健康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形象、整体素质、执法能力和案件质量。
全面 (略) 党的建设和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工作。落实党 (略) 长负责制,配全配齐医共体党委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积极调整县级卫生资源向乡、村下沉,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政策措施,促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着力培养一支能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队*,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初步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确保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卫生健康建设目标
按照推进医疗卫生五大建设工程,完善“ (略) 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按《 (略) 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标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略) :200至1000张床位,每床80平方米。乡镇(街道) (略) :20-100床,每院1300-6000平方米;每床50-55平方米。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150-500平方米)完善规范化建设。 (略) 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
(3)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强卫发展战略,结合镇宁卫生健康人才实际,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县、乡、村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医药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到2025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学历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0%。
到2025年,乡镇(街道) (略) 大专以上学历卫生健康专业人员比例达到80%。
(4)人口家庭目标任务
推进计划生育证件办理制度改革,简化审批办证程序,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推进计划生育证件办理制度改革,简化审批办证程序。加强人口出生监测预警,开展“两早”专项整治,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健全完善优生优育指导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落实“两奖两扶”政策,做到奖扶对象资格确认准确,资金发放足额及时,无重大责任事故。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工作任务,将失独等特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纳入所在乡镇(街道)帮扶部门(单位)重点帮扶任务。
规范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实施免费生殖健康普查项目。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落实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做好病残儿和手术并发症鉴定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加强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服务管理。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一)加强项目谋划、启动和建设
项目1:完成镇宁自 (略) 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略) 建设项目
项目选址: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五星村和双龙山街道龙井村交界处
项目建设背景: (略)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5〕18号)和《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 (略) 标准对镇宁自 (略) 进行改扩建,打造升级版 (略) 。
项目规模及建设内容:新建门诊、住院病区、康复病区、区内环境打造,专业人才培训,购置必要的设备、器械,网络建设等。
投资估算: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20亩,分期建设,一期建设床位800张,设24个病区。设计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14亿元,二期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
项目2:完成镇宁 (略) 标准化二期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略) 标准化二期建设项目
项目选址:城南村西面
项目建设背景: (略)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5〕18号)和《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 (略) 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 (略) ,于2019年9月搬迁至镇宁白马湖 (略) , (略) 占地47亩,业务用房18163.41平方米,行政用房大约2000平方米。全院职工310余人(含聘用人员),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设床位250张,设有内儿科、急诊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针灸科、药剂科、治未病科、检验科、影像科、门诊部等23个临床、医技、药剂科室。 (略) 综合楼条件限制,结合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相关精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关心下, (略) 征地范围内进行镇宁 (略) 标准化二期项目建设。
投资估算:建筑面积27184.3㎡,占地面积3221.76㎡,建设规模为300床位,估算总投资为16550万元(含必要设备、器械、网络设施)。
项目3:完成县传染病区项目建设
项目建筑面积29030㎡,250张床位,总投资28335万元。
项目4:实施托幼服务项目
每个乡镇(街道)谋划建设一个托幼机构,解决3岁以下儿童照护服务。
项目5:实施养老服务项目
每个乡镇(街道)谋划建设一个医养结合服务场所,解决老年人照护服务。
项目6:实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
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增强疾控检测、应急等能力建设,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好医防结合建设
项目7:实施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专科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科室,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
其他项目加强谋划对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推进。
(二)巩固爱国卫生成果,实施健康镇宁行动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社会健康管理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县乡两级爱卫会(健康镇宁行动推进委员会)组织体系和爱国卫生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议事协调机制。明确办事机构及人员配置,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推进各类卫生创建。紧紧围绕卫生创建重点任务,严格督促落实卫生创建的各行业标准规范,全面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行业监管,提高人民满意度。完善卫生县城、乡镇(街道)、村(居)巩固和创建的动态管理,提升创建质量,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推进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创建进度,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达到7-8个,省级卫生村80个占比达40%。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厕改造步伐。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强化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升环境健康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监测比(率)和突发饮水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大项目环境与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聚焦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监测不同区域空气污染对居民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变化趋势,定期评估健康风险。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继续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2.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全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县级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三级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健康教育机构及人员配置,强化健康教育专业队*建设,加强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升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水平。构建健康信息发布、传播及审核机制;倡导媒体开设健康科普栏目。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开展涵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等内容的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科学传播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康技能。因地制宜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大力普及中医健康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以及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深入倡导全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不断提高运动健康嵌入医疗服务的深度。
建立健全健康镇宁行动全民参与机制。开展健康镇宁专项行动,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公共卫生科学素养,增强全民公共卫生防疫意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及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加强典型宣传,增强社会普遍认知,营造健康促进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改善城乡居民运动健身条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部队、进农村“六进”活动, (略) 社区15分钟健身圈。鼓励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名。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着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在政策、措施上加大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扶持力度,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加强职工体育,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建立职工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加强全民推广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方法,指导个人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开展适合的健身活动,提高群众科学健身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经常、持久地参加健身活动。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和规范传统养生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积极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创建无烟机构全覆盖。
(三)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1.加快推进多元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按规划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儿科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2.加强中药资源开发,主动服务,扩大中药材重点品种种植、深加工。
3.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制定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分阶段推进项目实施,在黄龙湖、马厂等地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和推介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改善县级疾控中心基础条件。新建或改扩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配置相应的设备,加快县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实现二级及以上 (略) 、 (略) 全部具备独立开展核酸检测的能力,鼓励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建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组成的病原检测体系和联动机制,大幅提高检测能力。力争建立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能力。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兼顾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合理布局,加强传染病防治机构建设,建 (略) 传染病区,提 (略) 、 (略) 发热门诊建设,全面提升现有传染病医防能力。加强新冠、霍乱、流感、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监测防控。多举措规范结核病患者诊疗和管理,加强结核病防控及传染源发现工作,到2025年全县肺结核发病率年递降率不低于2.9%。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检测工作力度,强化艾滋病病人随访管理和抗病毒治疗管理,有效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到2025年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较低流行水平,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0%以上,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持续保持疟疾消除状态。
提升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强化各类传染病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加强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建设,所有示范接种门诊实现智慧化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工作效率,强化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统筹管理,规范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保持全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控制和降低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流行。到2025年,传染病报告综合率98%以上,急性传染病聚集、暴发疫情的规范处置指数达0.8以上。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继续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致病危险因素开展监测、调查和综合防控干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完善慢性病发病、死亡病例信息登记和监测体系,掌握全县居民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相关危险因素水平,评估慢性病疾病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提供数据信息。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新发展。夯实地方病防控,加强地方病监测,持续保持碘缺乏病、地氟病消除状态,巩固地方病消除成果。
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促进。完善县、乡、村精神卫生三级机构体系建设,在二级 (略) 建设精神专科,扶持康宁精 (略) 改扩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村级加强随访管理服务,健全全县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网络。加强机构间相互衔接,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工作。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常见精神障碍患者识别管理,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平安镇宁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落实好学生常见病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干预工作,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加强近视、肥胖及常见病干预和防治。指导和配合学校加强校医配备,开展正常的医疗保健服务。会同教育部门健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机制,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结核病防控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完善检测设备配置,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和水质检测人才队*建设,定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培训,提高检测队*的整体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供水卫生规范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水平。继续开展全县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队*建设。
提升乡村基层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 (略) 开展发热诊室服务,巩固村级卫生室哨点作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格化管理职责,充分发挥村级卫生室传染病疫情哨点功能,加强乡村传染病疫情预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筑牢公共卫生“网底”。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加强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县疾控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共同落实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防控措施。加强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分级分类组建县、乡级疾控应急队*,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能力。
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功能完备、整体联动、数据共享、即时响应的传染病监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对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水平。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建设,实现发热门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行动轨迹等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基层“哨点”建设,夯实基层防控网底。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深度协作。健全 (略) 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加强传染病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化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等科技支撑,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建设,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乡镇(街道) (略)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医防协同的基层基础。逐步建成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防结合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3.健全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略) 建设医学救援分中心,加强二级以上综合、 (略) 紧急医学救援急诊科、创伤科建设。依托乡镇(街道) (略) 开展紧急救援转运,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疫情分析研判,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预案,提升应急体系的早期响应能力。到2025年,建成 (略) 应急管理专(兼)职机构全覆盖。完善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单位)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120急救服务网络,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能力,进一步完善县级公共卫生应急队*,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处置技能。
4.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和物资储备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县卫生健康局要进一步强化卫生应急行政管理职责,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管理专职队*,培养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平急结合”的全县重大传染病等疾控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完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物流网络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实行“储备法定、规模适度、分级多元、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立三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信息储备等管理机制,提升储备效能。
(五)持续推进优质资源布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 (略) 提标扩能
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略) 、 (略) 为龙头、乡镇(街道) (略) 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略) 、 (略) 持续巩固提升县级“5+2”重点专科建设成果,加强县级医疗中心建设,以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呼吸和创伤为重点,力 (略) 级重点专科,继续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呼吸中心、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实现县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覆盖至少10个临床医技科室,坚持打造一批技术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专科,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和吸引周边县(区)的就医需求。 (略) 积极申报“千县工程”、 (略) 综合能力提 (略) 创建活动, (略) 区搬迁和使用,推 (略)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略) 要突出中医特色和优 (略) 级、市级专科,加强治未病、康复科室建设,积极发挥中医康复的优势,推动中医药、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开 (略) 申报。 (略) 要突出妇产、儿童特色,加强妇产、儿童建设,实施临床与保健相结合,大力开展各类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略) 、 (略) 要积极加强医共体建设和专科联盟建设,吸引上级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服务能力。
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项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略) 发展1至3个专科,提升服务能力。力争将江龙镇、六马镇、*旗街道等乡镇(街道) (略) 建设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着力提升中心乡镇(街道) (略) 和中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支持2个以上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创建达到二 (略) 水 (略) 。大力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本地区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和治疗能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加 (略) 能力建设,开展与机构人员资质、技术准入、设施设备 (略) 、手术等服务;提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按照要求开展国医堂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提高检验检查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和更新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常规检验检查服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相关要求,高质量、高水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质量,推进基层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开展健康管理,发挥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机构的质控作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1个村卫生室,巩固和改善村卫生室阵地建设、人员配置,开展正常的基本医疗业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继续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
持续巩固完善全国农村中医药创建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临床科研基地建设,确保在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推进中医药“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及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 (略) (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毕业生。遴选一批中医药治疗有特效的疑难病和慢性病种,挖掘收集、整理民间的单方、验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积极扶持县内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开办民营中医,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举办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专科医疗机构1所。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病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加快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基本医疗保障政 (略) 、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制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中医药服务量达到基层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40%。
4.健全完善县乡急救网络
加强县、乡急救体系建设, (略) 危急重症科室建设,实施急诊救治, (略) 加强转运,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智慧卫生急救站。
5.继续实施退休医师返聘“银龄计划”
(略) 内外退休医师的返聘,同时加强 (略) 退休医师返聘,加强传帮带。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
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2.建立 (略) 管理制度,稳步 (略) 改革
(略) 党委的组建, (略) 、 (略) 各科室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 (略) 党 (略) 长负责制,全面 (略) 党的建设,把党的 (略) 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化, (略) 党建工作质量。
(略) 管 (略) 章程,建 (略) 法人治理结构, (略) 管理。加强政府在方向、政策、引导、规划、评价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二级及 (略) 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机制。 (略) 投入和补偿机制, (略) 的公益性,进一步落实政 (略) 的投入政策,建立常态化投入机制,强化财政补 (略) 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关系。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探索实施医共体总额付费。
3.积极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工作,特别要争取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积极融入医联体建设和专科联盟建设, (略) 服务能力。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4.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按照六统一要求, (略) 、 (略) (略) ,乡镇(街道) (略) 参与的两个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形成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双向转诊,促进分级诊疗。
5.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
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完善卫生综合监督的协调和分工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共治机制,提升监管合力。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发展,推进实施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卫生监督队*建设,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全面推行督医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生活饮用水、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推进公共场所控烟监督和公共场所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大力推行卫生执法信息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6.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的经费补偿和报销政策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基本药物与促进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政策实施相一致,惠及更多百姓。
7.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加强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如期完成农 (略) 分娩补助、预防艾滋病、梅毒、*肝、母婴传播、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质量。认真实施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5%以上,重点慢性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贯彻落实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人口监测
加强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情况监测,科学研判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及变动态势。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强化对人口与家庭发展的决策服务支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提高人口优生优育水平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政府部门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生育支持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快基因测序平台建设,提高产前筛查率。完善县、乡、村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提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到202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强化危急重症救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深入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素养,推进妇女疾病防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实施政府惠民项目,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障妇幼健康服务公平可及。
4.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支持体系,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指导。推动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县、乡、村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社区等资源,建设一批普惠托育机构和托育服务设施。推动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县域内各园区建设服务区内员工托育设施。鼓励公立幼儿园增设托幼班。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提高到3张。
5.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老年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 (略) (略) 老年医学科、康复科为核心,相关科室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到2025年二级及以 (略) 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略) 开展康复治疗的比例达到75%,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
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不断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合理规划设置有关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开展上门服务。加强医养结合队*建设,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 (略) (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 (略) 、村(社区)卫生室等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加快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多形式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略) 护理型养老机构和特困供养服务机构( (略) )改造提升工程,到2025年,至少建成1所老年养护楼,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3.5%。打造一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推动集中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逐步覆盖城镇社区。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会化 (略) 场,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八)强力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网络互联、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工程。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略) 医疗健康数据汇集融合,全面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推进“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不断巩固和完善HIS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健康监督、120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便捷、畅通、安全、兼容的全面卫生健康信息应用体系平台,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九)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
(略) 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工作,加强毕业后教育, (略) 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高医师队*临床诊疗能力和整体素质。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技术人员培养。制定人员培养标准和计划。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全科医生业务。发展卫生健康教育,为广大的基层培养卫生健康技术人才。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卫生健康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
(十)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三个三”工作成果,继续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先诊疗后付费”和参保资助等政策,保持健康扶贫政策稳定,持续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医疗卫生协作,扩宽协作范围和领域。加强需求衔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着力提升农村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构建健康乡村。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卫生健康事业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 (略) 党的建设,落实党 (略) 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全面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把党的 (略) 治理各环节,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二)强化组织实施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属各有关工作部门(单位)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本规划的各项工作,把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规划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逐步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合力推进健康镇宁建设。
(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指标相适应的稳定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强化卫生健康投入,调整和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加 (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人才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基层服务机构补助经费、 (略) 补助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落实到位。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监测与评估
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充分发挥评价评估和第三方专家作用,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确定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进行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完善规划实施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执行力。对在实施规划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