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生态环境局关于2022年11月25日拟对建设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2022-11-2516:51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生态环境局关于2022年11月25日拟对建设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2022-11-2516:51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3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审批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 

电话:0834-*

地址:甘洛县团结南街物资巷6号凉山州甘洛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与行政审批股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关 (略) 污水垃圾提质升级项目——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凉山彝族自治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略) 污水处理厂于2020年投入运营,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占地面积12513.33m2(约18.77亩),并预留二期用地。一期污水处理规模为5000m3/d,采用改良型氧化沟+紫外线消毒工艺方案,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于**日取得了原凉山州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凉环建审[2014]14号)。2022年2 (略)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成提标升级改造,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随着人口的增多, (略)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已出现超负荷运行状态,因此,为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达标排放,必须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期建设。 (略) 污水处理厂拟扩建1.0万m3/d,达到总规模1.5万m3/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尼日河。

施工期:

一、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施工作业过程和建筑材料、渣土运输,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要求文明施工,建材和渣土运输要尽量减少撒漏,及时清理,适时洒水降尘,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在施工建设中做到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确保施工扬尘不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及施工人员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只要对扬尘严格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其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达标排放,对外环境影响小。

管道施工分段进行,开挖一段、回填一段,每段施工时间短,扬尘产生量较小。

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到“六必须”: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包括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可大大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施工场地扬尘排放能够满足《 (略) 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1/2682-2020)中相关限值要求,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管道试压废水、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依托现有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排放,不会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机械冲洗废水主要为含油废水,要求施工机械到附近专门清洗点进行清洗;车辆进出场地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机械保养冲洗水、含油污水、管道试压废水不得随意排放,需修建排水沟和小型油水分离器,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结束即消除。

三、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主要施工设备为挖土机、运输车辆、电钻、电锤、电锯等,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噪声值在90dB(A)-115dB(A),其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凡是噪声达到70dB(A)以上的作业,禁止夜间施工。如果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住建局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及时公告周围的居民和单位,以免发生噪声扰民纠纷。只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并文明施工,场界噪声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的要求。

四、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工程弃渣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1)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应在施工现场定点收集,并实行袋装化,定期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2)施工建筑垃圾

施工建筑垃圾尽可能重新利用,不能利用的应集中堆置,由有关部门及时清运。

施工垃圾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对场地挖掘产生的土方应切实按照规划要求用于场地回填,并尽快利用以减少堆存时间。若不能确保其全部利用时,需对不能利用部分及时清运至临时堆土场暂存,并做好遮挡、抑尘及截排水设施建设,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

有关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处置的其他措施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标准》执行。

五、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不涉及住户搬迁。施工过程中,因地表开挖,挖方临时堆放,土壤裸露,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占地面积小,因此只要做好水土保持措施,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建设地的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② 建设单位与建筑承包商签订处置合同,坚决防止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固废外排。

②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及施工活动范围,对地表开挖,做好临时防护措施,避免土(渣)造成水土流失,要求及时转运至规定地点堆放,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场,工程结束后表土用于施工临时占地的恢复。并对堆放点进行临时绿化。采用浅根性的当地灌木及草种结合布置。

营运期

一、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产生情况

本项目营运期间平时进出车辆极少,因此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甚微。本项目营运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污水处理构筑物及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恶臭。

恶臭主要来自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产生,恶臭是多组份低浓度的混合气,各成份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增强)也有拮抗作用(抵消)。当恶臭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使人产生不愉快和厌恶感,而且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氨、硫化氢等,根据其处理工艺,在格栅沉砂池、AA/O、氧化沟、二沉池、贮泥池、污泥脱水间等构筑物均有产生,且以低矮面源排放,为无组织排放。

2、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已有措施:本项目已建污水预处理区(一体化污水提升泵、污水回收池、细格栅和沉砂池)、改良型氧化沟、配水井和污泥井、储泥池采用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全封闭,留观察孔,污泥脱水间设为封闭式脱水间,产生的恶臭通过管道收集至一套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经15m高排气筒排放(DA001)。

根据四川海 (略) 于**对污水处理臭气排放口监测数据可知,可达标排放。

本次新增措施:本次二期新增改良AA/O生化池、污泥回流池拟采用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全封闭,留观察孔,新建污泥脱水间设为封闭式脱水间(包括其储泥池、调节池),产生的恶臭通过管道收集至新增的一套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经15m高排气筒排放(DA002)。

生物除臭原理:

生物除臭采用了液体吸收和生物处理的组合作用,臭气首先被液体(水)吸收形成混合污水,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中的污染物降解。具体过程为:先将人工筛选的特种微生物菌种固定于填料上,当污染气体经过填料表面初期,可从污染气体中获得营养源的那些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将会得到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当臭气通过其间,有机物被生物膜表面的水层吸收后被微生物吸附和降解,得到净化再生的水被重复利用。污染物去除的实质是以臭气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代谢及利用。这一过程是微生物的相协调的过程,比较复杂,它由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反应所组成。生物除臭可以表达为:污染物+O2生成细胞代谢物+CO2+H2O。

参考《 (略) 1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技术改造项目-蒲阳污水处理厂》,其采用生物除臭设备对预处理池、生化池和污泥处理区的恶臭进行收集处理,根据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可知,其处理效率可达到80%以上,因此本项目收集效率以90%计,处理效率以80%计,风机风量为15000m3/h。

废气经处理后的有组织排放速率:氨:0.0396kg/h,硫化氢:0.0015kg/h,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5m高排气筒中氨:4.90kg/h,硫化氢:0.33kg/h的标准限值要求。因此,项目废气经采取治理措施后,项目废气可实现达标排放。

3、卫生防护距离计算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有关方法,结合本项目工程分析和无组织废气排放特点,本项目最终确定H2S和NH3为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6.1.1“卫生防护距离初值小于50m时,级差为50m。如计算初值小于50m,卫生防护距离终值取50m”。因此,本次评价拟以预处理区(一体化提升泵站、污水回收池、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生化区(A2/O池、氧化沟、二沉池)、污泥区(储泥池、污泥脱水间)边界各划设50m卫生防护距离。

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主要为道路和生产厂区,东南方向50m卫生防护距离内有2处居民房,建设单位拟租赁此两处房屋作为污水处理厂后期管理用房使用。

环评要求:在划定的50m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等环境敏感项目,不得引入食品企业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

4、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及相关措施

本项目以恶臭无组织排放面源划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m,同时对格栅沉渣调节池、生化池、污泥脱水机、储泥池等废水、污泥处理设施采取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密封+管道收集+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减小,50m卫生防护距离内的两处居民在运营前由建设单位租赁作为污水处理厂后期管理用房使用。

本环评要求:要求在划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同时还要求:①在污泥脱水间等室内部分,考虑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减少臭气影响;②污泥日产日清;③运输车辆密闭,避开运输高峰期,尽量减少臭气对运输线路附近大气环境的影响;④采取必要的减臭措施,污泥处理设施应设在非完全敞开式的建筑内;⑤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控制污泥发酵。污泥脱水后要及时清运,定时清洗污泥脱水机;避免一切固体废弃物在厂内长时间堆放;⑥在各构筑物停产修理时,池底积泥会暴露出来散发臭气,应取及时清除积泥的措施来防止臭气的影响;⑦项目厂区需设置绿化带。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水产生情况

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也将产生污水:员工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脱水废水、转鼓滤池产生的反冲洗水和生物除臭喷淋废气等。在线监测废液属于危废,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工程将自身产生的污水通过厂区内污水管网引入污水回收池,再进入污水处理工序中,实现废水的就地产生、就地处理,以实现排污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本项目工作人员定员为40人,本次不新增,因此不新增生活污水,生活污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污泥脱水废水:项目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后会产生废水,产生量约677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引至项目进水池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反冲洗水:滤池反冲洗时会产生废水,产生量约为处理水量的1.5%,为150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引至项目进水池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项目建成后,废水经过处理后,进入尼日河的污染物将削减的量为COD:912.5t/a、BOD5:620.5t/a、SS:511t/a、氨氮:91.25t/a、TN:91.25t/a、TP:12.775t/a。因此,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尼日河水体环境,保障服务 (略) 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不会改变尼日河地表水水域功能,本项目具有明显的环境正效应。

2、达标排放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处理的废水为城镇生活污水,采用工艺为“提升泵+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A2/O/改良氧化沟+二沉池+高效R型滤池/重力转鼓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处理后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978-2018),废水类别为生活污水,执行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的可行技术为“预处理:格栅、沉淀(沉砂、初沉)、调节;生化处理: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氧化沟、移动生物床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曝气生物滤池、微滤、超滤、消毒(次氯酸钠、臭氧、紫外、二氧化氯)。”本项目预处理采用格栅、旋流式沉砂;生化处理采用改良型氧化沟、改良型AA/O;深度处理采用重力式转鼓滤池、高效R型滤池、紫外线消毒。均属于该规范中的可行技术,因此,本项目工艺可行,同时根据运营单位提供的近半年污水厂运行情况日报表(见附件9),项目尾水排放达标排放,本次二期采用的生化处理工艺与一期相似,因此,本项目尾水可达标排放。

三、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噪声源强

本项目的噪声来源于新增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压滤机、提升泵、风机等的噪声,还有厂区内来往车辆等。其中噪声较大的设备主要为鼓风机、污水泵、污泥泵。

本项目新建鼓风机房设置鼓风机,新建污泥回流泵房设置回流泵,鼓风机和脱水机产生的噪声通过墙体隔声后传播到外环境,生物除臭设施风机采用低噪声机型并加装减振垫后传播到外环境,其余的泵等位于室内或水下,经过墙壁隔声或水体隔声以后传播到外部环境时已衰减很多。厂区新增噪声源叠加值为72dB(A),项目主要处理池体采用的污水提升泵为潜水泵,运行时,整个机组均淹没在水面下;污泥泵数量虽然较多,但分布位置较分散,且机组一般安装的位置位于地面下;鼓风机、脱水机和生物除臭风机等噪声相对较大,但通过选择低噪声设备、风机安装消声器、厂房隔声吸声、基础减震后一般可减少10dB(A),本项目运营期厂界预测结果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昼、夜间标准限值要求。项目敏感点的噪声预测值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昼、夜间标准限值要求。本环评要求,项目要严格落实对产噪设备采取相应噪声治理措施,如选用低噪声的环保设备、房间密闭等,确保本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会对项目周围的散居居民产生不良影响。

四、固体废物影响措施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为:粗、细格栅产生的栅渣、沉砂池产生的沉砂、剩余污泥、员工办公生活垃圾、实验室废液、线监测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废机油等。

1、一般固废

(1)生活垃圾

现有工程劳动定员40人,本次不新增劳动定员,故不新增生活垃圾。

(2)污泥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本次新增污泥量:E产生量=1.7×Q×W深×10-4=1.7×10000×2×10-4=3.4t/d,年产生量为1241t/a。

(3)栅渣

主要是从粗、细格栅拦截的格渣,本次栅渣新增产生量约为365t/a,主要成分为塑料类、废纸团块、布料及其他杂质。

(4)沉砂

主要是从沉砂池分离出来的砂粒,本次沉砂新增产生量约为109t/a。

现有治理措施:生活垃圾桶装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甘洛县垃圾填埋场,栅渣、沉砂运送到甘洛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剩余污泥经螺旋离心机脱水后人工加伴石灰将含水率将至60%以下运送到甘洛县垃圾填埋场处理。

现有问题及解决措施:剩余污泥经螺旋离心机脱水后人工加伴石灰将含水率将至60%以下,不自动化,且不好操作,因此,本次新建污泥脱水间,剩余污泥采用板框压滤机压滤后含水率达60%以下,然后运输至甘洛县 (略) 制砖使用。

可行性分析:甘洛县 (略) 位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三组,距本项目直线距离约1.2km,该企业于**日取得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生态环境局《关于页岩烧结砖生产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凉甘环建审[2022]16号),根据该项目环评及批复可知,该项目砖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辅料进行生产,可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15t。本项目原有污泥量约为1.5t/d,本次新增污泥产生量为3.7t/d,甘洛县 (略) 可完全接受本项目污泥,措施可行有效。

2、危险废物

(1)在线监测废液

项目在线监测会产生废液,本次新增产生量约1.2t/a,含有汞等有毒物质,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在线监测废液类别及代码为HW49(900-047-49),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2)实验室废液

项目设置有实验室,进水水质化验采取水样后在化验室内添加相关试剂进行化验,会产生化验废液,本次新增产生量约1.0t/a。属于HW49(900-047-49),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3)化学试剂空瓶

实验分析过程中使用化学品会产生一定量的化学试剂空瓶,本次新增产生量约0.1t/a,属于HW49(900-047-49),袋装后暂存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4)废机油

项目设施设备在检修维护时会产生少量废机油,本次新增产生量约0.3t/a。桶装收集后暂存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现有处置措施:实验室废液、在线监测废液、废机油以及化学试剂空瓶等均属于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后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交由成都兴蓉 (略) 处置。

环境管理措施:本项目已采取以下措施。

危废的收集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容器,容器壁应贴有标签,详细标明危废的名称、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方法。危险废物暂存间需由专人负责收集并妥善储存,严禁随意丢弃、填埋。危废暂存间需严格按照《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做好防雨、防晒、防渗、防风措施。危险废物转运时必须安全转移,防止撒漏,采用专用车运输。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手续,如实填写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对危险废物产生量、种类、去向等进行详细登记,做到有据可查,确保污染物不进入地下水,污染环境。危废最终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

本项目已单独设置了一处危废暂存间,建筑面积约为10m2。通过容器盛装危险废物,并按照相关要求采取三防(防雨、防渗、防流失)措施,危险废物在危废暂存间内暂存,定期将产生的危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五、地下水、土壤

本项目为污水处理厂项目,处理的污水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建成后全厂处理规模为15000m3/d,项目区域供水为自来水,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为不敏感。

本项 (略) 政供水管网,厂区产生的污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达标后,尾水经尾水排放管道排入尼日河,本项目给、排水均不会与地下水和土壤直接发生联系,故本项目的建设基本不会对地下水水位和土壤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本项目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相关要求,项目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现有工程已划分防渗区:危废暂存间、柴油发电机房、机修间为重点防渗区;污水、污泥处理设施、污泥脱水机房、加药间、实验室、在线监测室等为一般防渗区;除了重点防渗及一般防渗区以外的区域为简单防渗区。

本次新增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污泥脱水间、加药间为一般防渗区,其余简单防渗区。

六、生态环境

本工程区域内不涉及国家森林重点保护区,所在流域无珍稀水生动物,不涉及鱼类“三场”,用地范围内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七、污泥输运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污泥由建设单位派车运输至甘洛县 (略) ,运输路线为进厂道路——G245——石甘公路——甘洛县 (略) 。

项目运输道路沿线主要分布有散居住房和场镇,运输噪声、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以及污泥恶臭都可能对周边近距离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降低污泥运输过程中各项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本次环评针对污泥运输过程提出以下环保要求及管理措施。

①运输车辆应优先考虑采用安全性能高的车辆类型,污泥专用车应选用不洒、不漏、密闭性能良好的车型。

②装车前检查运输车的密闭性能,确保污泥不撒不漏。

③保持运输车辆行驶性能良好。

④运输车应贴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明确行驶路线,不得随意调整。

在采取并落实本次环评提出的环保要求及管理措施后,车辆运输扬尘、污泥恶臭以及噪声等对外环境影响可降至较低水平。

八、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风险物质识别

本项目涉及的主要原辅材料为硫酸亚铁、PAM、柴油,根据查阅《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项目硫酸亚铁、PAM(聚*烯酰胺)不属于《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急性毒性》(GB 30000.18-2013)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类物质;不属于《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28部分:对水生环境的危害》(GB 30000.28-2013)危害水环境物质中的急性毒性类别1、急性毒性类别2、急性毒性类别3类物质。柴油储存量较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环境风险识别

项目运营期风险污染事故的类型主要反映在场站非正常运行状况时,可能发生的由于污水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风险污染事故发生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国内生产的先进电气设备,因此,污水处理设施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较小。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2)事故排水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将大量削减该区域地表水水污染物COD、BOD5、SS、NH3-N、TP等排放负荷,对评价区域水环境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正常排水情况下,本工程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排水将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在事故情况下COD、BOD5、SS、NH3-N、TP对下游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快速有效的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运行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确保生化处理一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杜绝污水的事故排放。

(3)中毒

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有毒气体中毒的风险,如H2S中毒,主要发生在密闭的污水泵站、密闭管道检查井中,操作人员或检修人员进入上述密闭环境,容易造成急性中毒事件。

(4)污水处理厂停电,机械故障,将导致事故性排放。

(5)由于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污水处理构筑物损坏、污水溢流于场站及附近地区和水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3、风险防范措施

①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或部分停运的,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在2小时内报告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及时向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报告。

②和其他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应安全处置污泥及固体废物,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③加强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处理的高效率。备用设备或替换下来的设备要及时检修,并定期检查,使其在需要时能及时使用,并且检修时间要精心安排,最好在水量较小、水质较好的季节或时段进行。

④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理论知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工作。培养员工的四种能力:发生异常的能力,处理异常的能力,制定基准的能力,维持管理的能力。

⑤污水处理设施应针对可能发生的进水污染事故,建立合适的事故处理程序、机制和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或较小范围内。

⑥考虑到暴雨季节对污水处理设施可能造成的冲击,评价要求必须设置溢流口,应对暴雨季节。

⑦运行人员每日巡视过程均要检查低洼站房内排水情况,以及及时运行潜污泵,检查潜污泵完好情况,及时维修。

⑧应形成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涉及下井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开井通风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检测有害气体的残留量,现场应有一定数量的监护人员,下井操作人员佩戴防护设备、安全绳等。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4、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针对上面风险事故,本工程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

①当因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而造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时,污水可以暂时存放于处理池中,只要及时抢修,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该事故的可能性相当小。

②用于原辅材料贮存工具的容器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要求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容器必须定期送相应的质检部门检查,运输过程中封口严密,确保贮运原辅材料的容器在贮运过程中不因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发生任何渗漏。

③生产现场配置有效的防毒面具、耳罩和护目镜等防护器具。

④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负责生产一线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巡查;专职安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并取得注册安全员资格。

⑤进行项目安全岗位培训和演习,制定事故应急学习手册及报告、记录和评估;

⑥制定区域防灾救援方案,与当地政府、消防、环保和医疗救助等部门加强联系,以便风险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救援。

甘洛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甘洛县县城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甘洛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河东新区滨河路:车行道路面工程2624米,人行道路面工程13120平方米,车行道两侧各2.5米人行道,给水、排水工程7872米,交通安全设施工程2624米,照明工程2624米,综合管线工程2624米;建设一河两岸车行桥:新建云水桥(长90米,宽22米),卧波桥(长60米,宽22米),月琴桥(长60米,宽22米),改建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旁车行桥改造和入城大桥;建设一河两岸人行桥:映月桥(长60米,宽22米),五尺吊桥(长60米,宽22米),清溪廊桥(长30米,宽4米,两段);建 (略) 段滚水坝4座,滨水十景(零关水街、沙丘乐园、彝秀水映、悠乐碧滩、映月广场、艺术廊桥、清溪古道、彝人图语、绿丘剧场、花田湿地);建设山地公园,驳岸,厕所、停车场、步行道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施工期:

1、废气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

施工期的废气主要是施工场地作业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施工扬尘,车辆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以及铺路过程中散发的沥青烟。为减轻施工期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 (略) 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关 (略) 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川建发【2019】16号)进行施工,尽量减少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2)燃油废气防治措施

燃油机械选用低硫优质柴油作燃料,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废弃物及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味的物质。

(3)沥青烟防治措施

该项目路面施工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全部采用商品沥青砼,不在现场设置沥青拌和站,避免了沥青烟的产生。须采用罐装沥青砼专用车辆装运,以防止沿程撒落污染环境。

2、废水防治措施

①管理措施

项目应避免在暴雨天施工,暴雨期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塌崩。开展施工场所和营地的水环境保护教育,让施工人员理解水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防止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导致油料泄露至附近水体;严格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泄漏污染水体。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等不宜堆放在地表水体附近,并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

②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施工产生的生活废水严禁直接排入天然受纳水体。本项目的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居民房屋作为施工生活区使用,利用现有房屋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全部经现有污水处理设施 (略) 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不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③施工期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场地、设备冲洗废水以及基坑排水须统一收集处理,不得排入附近水体。施工工区设置沉淀池,施工生产废水由沉淀池收集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回用或用于道路与场地的洒水抑尘。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可回用或用于洒水降尘,在正常情况下不外排,对沿线河流水质无影响。

④降雨面源流失防治措施

施工时用无纺布或者草栅对开挖和填筑的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边坡、表土堆积地、堆料场等进行覆盖,并在场地四周用编织土袋拦挡、在综合施工场地周围设置沉淀池等措施。

⑤桥梁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A.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在桥墩周围修建施工围堰,避免钻孔泥浆外溢。

B.施工单位应修建泥浆处理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通过泥浆泵输送至泥浆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泥浆处理方案如下:在钻孔施工过程中,采用泥浆分离器,将泥浆中的小碎石、砂等固体颗粒物进行分离,优质泥浆进行循环使用,废弃泥浆通过泥浆泵输送至施工场地内的泥浆沉淀池。泥浆沉淀池包括一沉池、二沉池、三沉池、以及蒸发池等设施,废弃泥浆经过一沉池、二沉池、三沉池处理后,上层为泥浆水,下层为沉渣。对于泥浆水,在其中加入絮凝剂,使颗粒物从水中迅速絮凝、沉降,从而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对于上清液进行循环利用,下沉形成的沉渣及时清理至蒸发池进行自然脱水固化,固化后通过渣土车运往政府指定弃渣场。由于废弃泥浆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此,环评要求建设单位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并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详细的废弃泥浆处理方案,避免泥浆处理不当,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

C.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地下水含水层,造成地下水外涌,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减少涌水量;同时,将涌水及时通过污泥泵输送至泥浆处理场进行沉淀处理,禁止将涌水直接排放。

⑥其他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地下水,应严格避免超挖,土方边坡应预留20~30cm的厚度,待后期采取人工修刷边坡,路面基础开挖中若遇到地下水,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地下水属于清下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可排放至当地雨水管网或就近排入地表水体。

3、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道路交通噪声对两侧的干扰,以及施工机械噪声对附近的影响。

①项目施工过程中,在靠近居民的一侧设置 2m 高的声屏障,减弱噪声对外幅射,减轻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②限制挖掘机等高噪声建筑机械的作业时间。

③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避开噪声敏感时段(12:00~14:00;18:00~8:00),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限制夜间进行有强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对施工阶段的场界限值的规定。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是生活垃圾、弃土、建筑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经分类袋装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弃方通过渣土车运往政府指定弃渣场,不在场地内堆存;对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存于施工场地内设置的表土临时堆放点内,并采取防雨布遮盖和土袋挡墙措施;建筑垃圾除部分用于回收,剩余部分应及时清运到政府指定的地点处理;同时本环评要求:转运单位需要有相应的建筑垃圾准运资质,转运车辆需在当地城管部门备案,且转运单位需与有资质的建筑垃圾堆场签订合法的堆放/处置协议。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表土临时堆放场采取临时挡护和覆盖措施,以及在表土临时堆放场地周围设置临时排水沟,将雨水引导至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并加强施工期管理工作(如暴风暴雨天气不施工,土石方调运过程防止沿路撒漏等)。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能够有效控制和减轻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时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建设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二)运营期

本项目为道路建设工程,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均体现在施工期,项目进入营运期后,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营运期道路的管理,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做好垃圾收集系统,保持路面清洁,避免固体废物倾倒入附近水体。

②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2、运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营运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载颗粒物的各种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因货物裸露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扬尘,主要大气环境污染物为TSP、NOX和CO等污染物。针对以上污染物,本方案拟在营运期采用如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公路两侧多植树、种草。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又可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根据路段长度,定期进行洒水和路面清扫。

3、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原则:根据《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7]7号)中提出的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执行。

②交通管理措施

(略) 建成区路段,应重点管理车辆鸣笛与禁止超载车辆行驶、限制大型车辆夜间超速行驶。

需要在噪声敏感 (略) 、学校等标志,完善道路行车标志线、路标,安装路口信号灯,设置必要隔离设施,防止行人任意穿越道路;设置禁鸣喇叭标志;限制车速、限制大型车辆夜间超速行驶;加强公路巡视管理等。

4、固体废物

拟建项目运营期的固废主要为道路上行驶车辆的遗漏物及过路行人丢弃的垃圾,建议施工完成后在道路两侧设置分类垃圾箱,同时加强管理,以便分类收集过往行人的生活垃圾,最终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5、环境风险

经分析,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导致火灾、爆炸或引起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进而污染项目区域的地表水和周围环境。

环评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1)在道路两侧醒目位置设置限速等警示标志,提醒过路驾驶员和乘客加强保护环境意识。应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车辆漏油,造成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

2)道路管理部门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车辆及人员,应严格执行《公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划》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从上路检查、途中运输、停车,直到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要加强管理,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和控制突发事故事态的扩大。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改项目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镇勒基村大沟口一组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略)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单位为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建设地点为甘洛县田坝镇勒基村大沟口一组,填埋场总占地面积约72亩,库容43.4万m3,日处理能力44t/d,服务期为20年。 (略) 环境保 (略) 于2007年7月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7月30日, (略) 生态环境保护厅( (略) 环境保护局)以川环建函【2007】1063号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给予批复。2021年1月,该项目通过了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取得专家意见。

该项目于2008年6月开始建设,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距今运行11年。按照填埋场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垃圾渗滤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场,通过自然蒸发的方式达到平衡,仅需建设一座调节池,对干旱和雨季渗滤液进行调平即可。但随着垃圾填埋量的增加,垃圾渗滤液增加,通过自然蒸发的速度远不能消纳产生的垃圾渗滤液。2019年建设了一座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处理工艺为“调节池+气浮+沙滤+一级DTRO+二级DTRO+RO+树脂吸附”,处理能力50t/d,产水能力约70%,产水用于植被浇灌,30%浓缩液回灌至垃圾填埋场。经过一年的运行,垃圾渗滤液产量仍在不断增加,远超过50t/d。2021年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购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应急处置服务,应急处理能力约为300t/d。但根据垃圾渗滤液处理实际情况,目前350t/d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仍不能满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需求,雨季渗滤液产量更大,并且应急处理设施即将服务期满撤离,撤离后渗滤液处理需求约450t/d。

为减小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拟投资5578.30万元建设“ (略) 污水垃圾提质升级项目——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改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改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使调蓄容量达到10000m3;原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保持不变,并新建一座400m3/d渗滤液处理站,使生活垃圾渗滤液总处理能力达到450m3/d。

施工期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施工作业过程和建筑材料、渣土运输,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要求文明施工,建材和渣土运输要尽量减少撒漏,及时清理,适时洒水降尘,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项目在施工期采取的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应切实按照《 (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府发[2014]4号)、《 (略)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的通知》(川办函[2018]10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在施工建设中做到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确保施工扬尘不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及施工人员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只要对扬尘严格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其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达标排放,对外环境影响小。

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到“六必须”: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包括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可大大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施工场地扬尘排放能够满足《 (略) 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1/2682-2020)中相关限值要求,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项目施工人员高峰期可达20人左右,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153m3/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填埋场内既有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肥,不会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机械冲洗废水为含油废水,应尽量要求施工机械到附近专门清洗点进行清洗;车辆进出场地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机械保养冲洗水、含油污水不得随意排放,需修建排水沟和小型油水分离器,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结束即消除。

3、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主要施工设备为挖土机、打桩机、运输车辆、电钻、电锤、电锯等,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噪声值在90dB(A)-115dB(A),其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凡是噪声达到70dB(A)以上的作业,禁止夜间施工。如果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住建局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及时公告周围的居民和单位,以免发生噪声扰民纠纷。只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并文明施工,场界噪声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的要求。

在建筑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执行GB12523-2011的标准和规定。为实现场界噪声达标排放,施工单位应采取如下噪声防治措施:

(1)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

(2)合理设计施工平面布局。为了尽可能的减轻项目施工对周边产生噪声污染,以有效利用施工场地的距离衰减作业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将强噪声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严禁夜间施工,杜绝夜间(22:00~6:00)施工噪声扰民;若要求夜间必须进行联系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建委、城管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在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同时应及时向周边居民公告;

(4)文明施工。材料装卸采用人工传递,装卸、搬运等严禁抛掷;在室内施工时关闭门窗,以阻隔噪声;

(5)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施工中减少不必要的金属敲击声;

(6)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缩短施工周期。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噪声经距离衰减再加上建筑物的隔声,大大减小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场界噪声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

4、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中的施工弃土、废弃物料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本项目开挖总量约7500m3,回填料约7500m3,无弃土产生。施工产生的废料首先应考虑废料的回收利用,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废弃物有废弃钢材、木材等,其损耗量约占使用量的5~8%,且大多可回收,不会出现丢弃现象;对钢板、木材等下角料可分类回收,交废物收购站处理;对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废料、含砖、石、砂的杂土应集中堆放,定时清运,送当地管理部门指定的建筑废渣专用堆放场,以免影响施工和环境卫生。

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地表开挖,挖方临时堆放,土壤裸露,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占地面积小,因此只要做好水土保持措施,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建设地的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①建设单位与建筑承包商签订处置合同,坚决防止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固废外排,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倒入大沟,防止对周边地表水水质造成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及施工活动范围,对地表开挖,做好临时防护措施,避免土(渣)造成水土流失,要求及时转运至规定地点堆放,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场,工程结束后表土用于施工临时占地的恢复。并对堆放点进行临时绿化。

③施工期应尽可能避开雨季,施工场地四周要开挖临时排水沟,挖出的土方能回填的应及时回填,不能回填的需及时转运,以防水土流失;

④加强临时材料堆场管理工作,在施工期为防止雨洪径流对堆料场和渣(土)体的冲刷,采取编织带或其它遮盖物进行遮盖,减少流失。

⑤加强绿化和施工迹地的恢复。除建筑物用地和道路及消防通道用地外,其余可绿化地用于绿化,确保植被的恢复和防止水土的流失。

⑥施工迹地的恢复时,表土回填时可混合基肥或土壤改良剂以利于植草。表土应均匀回填並并夯压整平,回填整平后之后尽快植草以防表土流失。采用浅根性的当地灌木及草种结合布置。

营运期

1、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营运期间废气主要为渗滤液处理构筑物及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恶臭。

(1)恶臭产生情况

恶臭主要来自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产生,恶臭是多组份低浓度的混合气,各成份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增强)也有拮抗作用(抵消)。当恶臭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使人产生不愉快和厌恶感,而且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渗滤液处理站恶臭气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氨、硫化氢等,根据本项目工艺,在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等构筑物及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均有产生,且以低矮面源排放,为无组织排放。

根据美国 (略) 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物产生情况的研究,每去除1.0g 的BOD5可产生0.0031g的NH3、0.00012g的H2S,项目本次改扩建新增渗滤液处理规模为400m3/d。

据原有工程产排污分析,50m3/d的渗滤液处理设备NH3产生量为0.022kg/d,H2S产生量为0.0009kg/d。项目每日运行时间按24h计,则本项目全厂NH3产生量为0.1981kg/d(0.0083kg/h),H2S产生量为0.0077kg/d(0.0003kg/h)

②治理措施及排放情况

采取对产臭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加盖或密闭,并设置废气收集管道;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为全密闭,加装废气收集管道。废气经集中收集(风量6000m3/h)至1套一体化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通过1根15m高排气筒(DA001)排放。根据同类项目类比分析,废气收集效率按90%计,处理效率按85%计。

废气经处理后的有组织排放速率为氨:0.0011kg/h,硫化氢:4.05×10-5kg/h,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15m高排气筒的排放限值要求(氨:4.90kg/h,硫化氢:0.33kg/h),可实现达标排放。

(3)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有关方法,结合本项目工程分析和无组织废气排放特点,本项目最终确定H2S和NH3为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第4条规定“当目标企业无组织排放存在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时,基于单个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计算结果,优先选择等标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当前两种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相差在10%以内时,需要同时选择这两种特征大气有害物质分别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初值”。

因此,分别计算H2S及NH3的等标排放量。其中H2S等标排放量Qc/cm=3×10-5/0.01=3×10-7;NH3等标排放量Qc/cm=0.0008/0.2=0.004,二者等标排放量相差大于10%,故本次选择等标排放量较大的NH3作为本项目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初值的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划分情况为:以恶臭产生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为边界划定50m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现无居民点、医院、学校等敏感建筑。评价要求:在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今后不得新建居民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也不得引入对环境较为敏感的食品、乳制品等企业。

(4)恶臭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及相关措施

本项目对恶臭产生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采取加盖或密闭+管道收集+一体化生物除臭设备+15m高排气筒的废气处理方法,经环评分析,恶臭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项目以恶臭无组织排放面源划定50m的卫生防护距离,经现场调查,50m卫生防护距离内无集中式居民点分布,距离项目最近的居民点为东北侧168m的勒基村居民。同时,项目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周边居民主要位于项目东侧、东南侧及东北侧,属于区域主要风向的上风向和侧风向,因此废气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较为有限。

本环评要求:在划定的50m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同时还要求:①在污泥脱水间等室内部分,考虑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减少臭气影响;②污泥日产日清;③采取必要的减臭措施,污泥处理设施应设在非完全敞开式的建筑内;④渗滤液处理站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控制污泥发酵。污泥脱水后要及时清运,定时清洗污泥脱水机;避免一切固体废弃物在厂内长时间堆放;⑤在各构筑物停产修理时,池底积泥会暴露出来散发臭气,应取及时清除积泥的措施来防止臭气的影响;⑥项目厂区需设置绿化带。

综上所述,环评提出的恶臭防治措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保障性,在采取以上恶臭控制措施后,可将其影响将降至最低,不会对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外的散居居民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也较小。

2、地表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项目自身废水产生、治理情况

根据产排污分析,本项目营运期废水包括:员工办公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的清洗废水,污泥脱水间产生污泥脱水废水以及纳滤/反渗透膜处理渗滤液过程中的浓缩液。

①生活污水

本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为4人,根据《 (略) 用水定额》按110L/人·d计算,则用水量为0.44m3/d(160.6m3/a),产污系数取0.85,则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0.374m3/d(136.51m3/a)。

经调查,甘洛县垃圾填埋场现有化粪池1座(10m3)。本项目生活污水直接依托该化粪池进行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肥,不外排。

②膜清洗废水

本项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包括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根据设计资料,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总面积为1336m2;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的膜系统主要为反渗透膜,根据收集其现有运行数据,其膜面积总共约296m2。

需定期对膜系统进行清洗,清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膜面的的污染物,抑制污染层的增厚及跨膜压差的上升,使膜性能恢复到接近初始的状态,因此将产生膜清洗废水。

膜清洗的频率视进水水质情况而定,为通常为1~2周1次,本项目渗滤液处理站全年运行,则膜清洗的次数最大为52次/a。根据设计资料,单位膜面积清洗水量为2~2.5L/m2,则根据计算,本项目膜清洗废水量最大为4.08m3/次,212.16m3/a。膜清洗废水经管道引至本项目调节池内,纳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③污泥脱水废水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

本项目渗滤液处理处理规模为450m3/d,有深度处理工艺。经计算,干泥产生量为0.153t/d,55.85t/a。

项目剩余污泥含水率约99%,污泥经脱水至含水率低于80%后送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则脱水量为19%,以此倒推本项目污泥脱水废水产生量约0.04m3/d,14.6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道引至项目调节池内,纳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④纳滤/反渗透浓缩液

本项目纳滤/反渗透膜系统处理渗滤液的过程中将产生浓缩液,其中富含大量的盐份。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浓缩液产生量约30%;根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设计资料,浓缩液产生量约占处理量的20~30%。按照最大产污量进行计算,则本项目纳滤/反渗透浓缩液产生量最大为135m3/d。

项目设置1套回喷系统将纳滤/反渗透浓缩液回喷至填埋场,利用填埋场自身特性将污染物质的吸附、截留、分解后,渗滤液重新进入调节池。回喷量为135m3/d,不外排;则外排水量为315m3/d,11.4975万m3/a。

3、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噪声源强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营运期的噪声来源于厂内传动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包括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压滤机、提升泵、风机等,还有厂区内来往车辆。其中噪声较大的设备主要为风机、污水泵、污泥泵。项目各类风机及泵设备均位于室内或水下,经墙体隔声、水体隔声后再经距离衰减,传播到外部环境时已衰减很多。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根据产排污分析,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包括:员工生活垃圾,项目絮凝剂、碳源、等辅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包装材料,膜系统(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定期更换产生的废滤膜,树脂吸附产生的废树脂,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在线监测设备产生的在线监测废液。

(1)一般固废

①生活垃圾

本项目劳动定员为4人,按照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kg,年工作日以365d计算,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73t/a。

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袋装,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②废包装材料

根据项目絮凝剂、碳源等辅料的使用量进行估计,本项目废包装材料产生量约0.2t/a。

废包装材料统一收集后,外售至废品收购站。

③废滤膜

本项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包括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的膜系统主要为反渗透膜。为保证对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定期对其进行更换(1年1次),因此,将产生废滤膜。根据本项目膜系统总面积并类比同类项目进行估计,废滤膜产生量约2.5t/a。

本项目膜系统定期由厂家更换(1年1次),更换下来的废滤膜由厂家回收,项目厂区内不储存。

④污泥

根据前文分析,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中污泥产生量的计算方法,项目脱水污泥产生量为0.153t/d,55.85 t/a。

本项目污泥在污泥脱水间脱水至含水率低于80%后送至垃圾填埋场填埋,日产日清,不在厂区内储存。

(2)危险废物

①废树脂

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处理工艺最后一级为树脂吸附离子交换,将产生废树脂,其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HW13有机树脂类废物,废物代码900-015-13,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废弃离子交换树脂。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其产生量约0.2t/a。

离子交换树脂定期由厂家进行更换(半年1次),更换下来的废树脂由厂家回收,项目厂区内不储存。

②在线监测废液

本项目设置进、出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营运期将产生在线监测废液,含有汞等有毒物质,其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中HW49其他废物,废物代码900-047-49,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产生的含重金属无机废液。根据同类项目类比,在线监测废液产生量较小,约1.2L/d(0.438t/a)。

在线监测废液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封装后暂存于危废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处理。

(2)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及运输

①暂存

本项目拟单独设置1处危废暂存间,位于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旁,面积约5m2,主要用于暂存在线监测废液等危险废物,危废暂存间按相关规定采取四防措施(防风、防晒、防雨和防渗措施),设立明确的危废标识,各类型危废应分类、分区单独储存。

另外,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必须具有耐腐蚀、耐压、密封和不与所贮存的废物发生反应等特性,贮存容器应保证完好无损并具有明显标志;液体危险废物可注入开孔直径不超过70毫米并有放气孔的桶中。

②收集及运输等管理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修订)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有关信息,并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b.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暂存、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

c.收集、暂存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暂存、运输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d.运输危险废物,应当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e.一旦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6、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1)地下水污染途径

本项目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项目建设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影响途径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污水或污泥渗出液下渗,包括污水处理构筑物、污水输送管道(截污干管及厂区内污水管道)等区域的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污泥暂存和处理建构筑物、污泥输送管道等污泥渗出液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②危废暂存间等出地面老化、腐蚀、破损等因素的影响,防渗层不能满足地下水防渗要求,污染物进入下伏含水层中影响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

③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导致事故废水进入地下水环境。

④危化品或危险废物发生“跑、冒、滴、漏”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境。

(2)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

现有地下水防控措施:本项目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基础已采用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2mm厚HDPE膜进行重点防渗,并且渗滤液处理设备机壳为玻璃钢材质,具有防腐、防渗的作用,可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6m,K≤1×10-7cm/s的重点防渗要求。

为有效规避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应做好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应按照“源头控制、分区控制、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主动与被动防渗相结合的防渗原则。本项目还应采取的地下水的防治措施如下所述:

①源头控制措施

本项目选择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装备和较清洁的原辅材料,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应加强对防渗工程的检查,若发现防渗密封材料老化或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

②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按物料或者污染物泄漏的途径和生产功能单元所处的位置区域将全厂防渗分区情况划分如下:

重点防渗区: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基础、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纳滤/反渗透膜车间、污泥池、脱水机房、危废暂存间等构筑物;

一般防渗区:鼓风机房、加药间、仪表间、配电间等;

简单防渗区:除重点防渗区和一般防渗区以外的厂区道路、露天区域等。

A、重点防渗区

a.所有废水处理构筑物池体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抗冻性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底板混凝土高程和坡度要满足设计要求;池壁要垂直、表面平整,相邻湿接缝部位的混凝土应紧密,保护层厚度符合规定;浇筑池壁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缝应凿毛产冲洗干净,混凝土要衔接紧密不得渗漏;预埋管件、止水带和填缝板要安装牢固,位置准确;每座水池必须做满水实验,确保质量合格。

b.废水输送全部采用管道输送

i.排水管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外部荷载和内部水压,外部荷载包括土压力形成的静荷载和由车辆运行所造成的动荷载。重力流排水管道发生淤塞也会形成内部水压,因此重力流排水管道也需适当考虑承受内压力。

ii.排水管渠除具有抗废水中杂质的冲刷和磨损的作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抗腐蚀的性能,以免受废水或地下水的侵蚀作用而损坏。

iii.排水管道应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性能,以防止废水渗出或地下水渗入。废水从管道渗出,不仅会污染地下水或水体,还可能导致破坏管道及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而地下水渗入污水管道,将降低管道的排水能力,增大污水泵站及处理构筑物的水力负荷。

iv.排水管渠的内壁应光滑,以尽量减小管道输水的阻力损失。

v.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管道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重点防渗区防渗技术要求:采取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2mm厚HDPE膜进行重点防渗,确保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其中危废暂存间K≤1×10-10cm/s。

B、一般防渗区

一般防渗区防渗技术要求:采取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进行一般防渗,确保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10-7cm/s。

C、简单防渗区

对地面采取水泥硬化措施。

7、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评价目的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将风险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风险物质识别

本项目营运期风险物质主要为使用的PAC、PAM、盐酸、氢氧化钠等化学药品。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分析可知,次氯酸钠属于附录B中的风险物质,临界量为7.5t;PAM、PAC、氢氧化钠均不属于附录B中的风险物质,按照B.2其他危险物质临界量计算方法,上述化学品属于危害水环境物质(分类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GB30000.18)判定),临界量为100t。

(3)环境风险识别

项目运营期风险污染事故的类型主要反映在场站非正常运行状况时,可能发生的由于污水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风险污染事故发生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国内生产的先进电气设备,因此,渗滤液处理设施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较小。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b、事故排水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将大量削减该区域地表水水污染物COD、BOD5、SS、NH3-N、TP等排放负荷,对评价区域水环境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正常排水情况下,本工程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排水将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在事故情况下COD、BOD5、SS、NH3-N、TP对下游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快速有效的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运行中加强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确保生化处理一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杜绝污水的事故排放。

C、中毒

渗滤液处理设施存在有毒气体中毒的风险,如H2S中毒,主要发生在密闭的污水泵站、密闭管道检查井中,操作人员或检修人员进入上述密闭环境,容易造成急性中毒事件。

D、渗滤液处理站停电,机械故障,将导致事故性排放。

E、由于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污水处理构筑物损坏、污水溢流于场站及附近地区和水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4)风险防范措施

①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或部分停运的,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在2小时内报告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及时向环境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报告。

②本项目在进、出水口安装在线监测装置,设置进厂、出厂污水截断装置,当事故发生后,立即截断污水来源和杜绝事故排放,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③建设单位应安全处置污泥及固体废物,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④加强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处理的高效率。备用设备或替换下来的设备要及时检修,并定期检查,使其在需要时能及时使用,并且检修时间要精心安排,最好在水量较小、水质较好的季节或时段进行。

⑤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理论知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工作。培养员工的四种能力:发生异常的能力,处理异常的能力,制定基准的能力,维持管理的能力。

⑥渗滤液处理设施应针对可能发生的进水污染事故,建立合适的事故处理程序、机制和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或较小范围内。

⑦考虑到暴雨季节对污水处理设施可能造成的冲击,评价要求必须设置溢流口,应对暴雨季节。

⑧运行人员每日巡视过程均要检查低洼站房内排水情况,以及及时运行潜污泵,检查潜污泵完好情况,及时维修。

⑨应形成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涉及下井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开井通风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检测有害气体的残留量,现场应有一定数量的监护人员,下井操作人员佩戴防护设备、安全绳等。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⑩本项目应采用双电源,双回线路供电,一用一备。

(5)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针对上面风险事故,本工程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

①当因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而造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时,污水可以暂时存放于处理池中,只要及时抢修,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该事故的可能性相当小。

②用于原辅材料贮存工具的容器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要求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容器必须定期送相应的质检部门检查,运输过程中封口严密,确保贮运原辅材料的容器在贮运过程中不因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发生任何渗漏。

③生产现场配置有效的防毒面具、耳罩和护目镜等防护器具。

④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负责生产一线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巡查;专职安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并取得注册安全员资格。

⑤进行项目安全岗位培训和演习,制定事故应急学习手册及报告、记录和评估;

⑥制定区域防灾救援方案,与当地政府、消防、环保和医疗救助等部门加强联系,以便风险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救援。

⑦事故应急监测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当地环保部门,并通知当地所在地的上一级环保部门,立即启动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及时掌握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监测因子确定为: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SS、类大肠菌群数等。

(6)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事故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预案演练,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建设,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救援器材,提高快速反应救援能力,及时有效处置可能发生的应急事故。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3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审批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日-**日。 

电话:0834-*

地址:甘洛县团结南街物资巷6号凉山州甘洛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与行政审批股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关 (略) 污水垃圾提质升级项目——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凉山彝族自治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略) 污水处理厂于2020年投入运营,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占地面积12513.33m2(约18.77亩),并预留二期用地。一期污水处理规模为5000m3/d,采用改良型氧化沟+紫外线消毒工艺方案,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于**日取得了原凉山州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凉环建审[2014]14号)。2022年2 (略)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成提标升级改造,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随着人口的增多, (略)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已出现超负荷运行状态,因此,为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达标排放,必须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期建设。 (略) 污水处理厂拟扩建1.0万m3/d,达到总规模1.5万m3/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尼日河。

施工期:

一、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施工作业过程和建筑材料、渣土运输,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要求文明施工,建材和渣土运输要尽量减少撒漏,及时清理,适时洒水降尘,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在施工建设中做到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确保施工扬尘不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及施工人员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只要对扬尘严格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其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达标排放,对外环境影响小。

管道施工分段进行,开挖一段、回填一段,每段施工时间短,扬尘产生量较小。

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到“六必须”: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包括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可大大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施工场地扬尘排放能够满足《 (略) 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1/2682-2020)中相关限值要求,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管道试压废水、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依托现有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排放,不会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机械冲洗废水主要为含油废水,要求施工机械到附近专门清洗点进行清洗;车辆进出场地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机械保养冲洗水、含油污水、管道试压废水不得随意排放,需修建排水沟和小型油水分离器,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结束即消除。

三、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主要施工设备为挖土机、运输车辆、电钻、电锤、电锯等,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噪声值在90dB(A)-115dB(A),其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凡是噪声达到70dB(A)以上的作业,禁止夜间施工。如果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住建局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及时公告周围的居民和单位,以免发生噪声扰民纠纷。只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并文明施工,场界噪声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的要求。

四、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工程弃渣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1)生活垃圾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应在施工现场定点收集,并实行袋装化,定期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2)施工建筑垃圾

施工建筑垃圾尽可能重新利用,不能利用的应集中堆置,由有关部门及时清运。

施工垃圾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对场地挖掘产生的土方应切实按照规划要求用于场地回填,并尽快利用以减少堆存时间。若不能确保其全部利用时,需对不能利用部分及时清运至临时堆土场暂存,并做好遮挡、抑尘及截排水设施建设,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

有关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处置的其他措施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标准》执行。

五、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不涉及住户搬迁。施工过程中,因地表开挖,挖方临时堆放,土壤裸露,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占地面积小,因此只要做好水土保持措施,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建设地的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② 建设单位与建筑承包商签订处置合同,坚决防止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固废外排。

②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及施工活动范围,对地表开挖,做好临时防护措施,避免土(渣)造成水土流失,要求及时转运至规定地点堆放,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场,工程结束后表土用于施工临时占地的恢复。并对堆放点进行临时绿化。采用浅根性的当地灌木及草种结合布置。

营运期

一、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产生情况

本项目营运期间平时进出车辆极少,因此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甚微。本项目营运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污水处理构筑物及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恶臭。

恶臭主要来自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产生,恶臭是多组份低浓度的混合气,各成份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增强)也有拮抗作用(抵消)。当恶臭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使人产生不愉快和厌恶感,而且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氨、硫化氢等,根据其处理工艺,在格栅沉砂池、AA/O、氧化沟、二沉池、贮泥池、污泥脱水间等构筑物均有产生,且以低矮面源排放,为无组织排放。

2、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已有措施:本项目已建污水预处理区(一体化污水提升泵、污水回收池、细格栅和沉砂池)、改良型氧化沟、配水井和污泥井、储泥池采用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全封闭,留观察孔,污泥脱水间设为封闭式脱水间,产生的恶臭通过管道收集至一套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经15m高排气筒排放(DA001)。

根据四川海 (略) 于**对污水处理臭气排放口监测数据可知,可达标排放。

本次新增措施:本次二期新增改良AA/O生化池、污泥回流池拟采用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全封闭,留观察孔,新建污泥脱水间设为封闭式脱水间(包括其储泥池、调节池),产生的恶臭通过管道收集至新增的一套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经15m高排气筒排放(DA002)。

生物除臭原理:

生物除臭采用了液体吸收和生物处理的组合作用,臭气首先被液体(水)吸收形成混合污水,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中的污染物降解。具体过程为:先将人工筛选的特种微生物菌种固定于填料上,当污染气体经过填料表面初期,可从污染气体中获得营养源的那些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等条件下,将会得到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当臭气通过其间,有机物被生物膜表面的水层吸收后被微生物吸附和降解,得到净化再生的水被重复利用。污染物去除的实质是以臭气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代谢及利用。这一过程是微生物的相协调的过程,比较复杂,它由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反应所组成。生物除臭可以表达为:污染物+O2生成细胞代谢物+CO2+H2O。

参考《 (略) 1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技术改造项目-蒲阳污水处理厂》,其采用生物除臭设备对预处理池、生化池和污泥处理区的恶臭进行收集处理,根据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可知,其处理效率可达到80%以上,因此本项目收集效率以90%计,处理效率以80%计,风机风量为15000m3/h。

废气经处理后的有组织排放速率:氨:0.0396kg/h,硫化氢:0.0015kg/h,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5m高排气筒中氨:4.90kg/h,硫化氢:0.33kg/h的标准限值要求。因此,项目废气经采取治理措施后,项目废气可实现达标排放。

3、卫生防护距离计算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有关方法,结合本项目工程分析和无组织废气排放特点,本项目最终确定H2S和NH3为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6.1.1“卫生防护距离初值小于50m时,级差为50m。如计算初值小于50m,卫生防护距离终值取50m”。因此,本次评价拟以预处理区(一体化提升泵站、污水回收池、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生化区(A2/O池、氧化沟、二沉池)、污泥区(储泥池、污泥脱水间)边界各划设50m卫生防护距离。

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主要为道路和生产厂区,东南方向50m卫生防护距离内有2处居民房,建设单位拟租赁此两处房屋作为污水处理厂后期管理用房使用。

环评要求:在划定的50m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等环境敏感项目,不得引入食品企业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

4、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及相关措施

本项目以恶臭无组织排放面源划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m,同时对格栅沉渣调节池、生化池、污泥脱水机、储泥池等废水、污泥处理设施采取不锈钢骨架+钢化玻璃罩密封+管道收集+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减小,50m卫生防护距离内的两处居民在运营前由建设单位租赁作为污水处理厂后期管理用房使用。

本环评要求:要求在划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同时还要求:①在污泥脱水间等室内部分,考虑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减少臭气影响;②污泥日产日清;③运输车辆密闭,避开运输高峰期,尽量减少臭气对运输线路附近大气环境的影响;④采取必要的减臭措施,污泥处理设施应设在非完全敞开式的建筑内;⑤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控制污泥发酵。污泥脱水后要及时清运,定时清洗污泥脱水机;避免一切固体废弃物在厂内长时间堆放;⑥在各构筑物停产修理时,池底积泥会暴露出来散发臭气,应取及时清除积泥的措施来防止臭气的影响;⑦项目厂区需设置绿化带。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水产生情况

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也将产生污水:员工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脱水废水、转鼓滤池产生的反冲洗水和生物除臭喷淋废气等。在线监测废液属于危废,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工程将自身产生的污水通过厂区内污水管网引入污水回收池,再进入污水处理工序中,实现废水的就地产生、就地处理,以实现排污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本项目工作人员定员为40人,本次不新增,因此不新增生活污水,生活污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污泥脱水废水:项目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后会产生废水,产生量约677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引至项目进水池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反冲洗水:滤池反冲洗时会产生废水,产生量约为处理水量的1.5%,为150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引至项目进水池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项目建成后,废水经过处理后,进入尼日河的污染物将削减的量为COD:912.5t/a、BOD5:620.5t/a、SS:511t/a、氨氮:91.25t/a、TN:91.25t/a、TP:12.775t/a。因此,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尼日河水体环境,保障服务 (略) 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不会改变尼日河地表水水域功能,本项目具有明显的环境正效应。

2、达标排放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处理的废水为城镇生活污水,采用工艺为“提升泵+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A2/O/改良氧化沟+二沉池+高效R型滤池/重力转鼓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处理后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978-2018),废水类别为生活污水,执行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的可行技术为“预处理:格栅、沉淀(沉砂、初沉)、调节;生化处理: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氧化沟、移动生物床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曝气生物滤池、微滤、超滤、消毒(次氯酸钠、臭氧、紫外、二氧化氯)。”本项目预处理采用格栅、旋流式沉砂;生化处理采用改良型氧化沟、改良型AA/O;深度处理采用重力式转鼓滤池、高效R型滤池、紫外线消毒。均属于该规范中的可行技术,因此,本项目工艺可行,同时根据运营单位提供的近半年污水厂运行情况日报表(见附件9),项目尾水排放达标排放,本次二期采用的生化处理工艺与一期相似,因此,本项目尾水可达标排放。

三、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噪声源强

本项目的噪声来源于新增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压滤机、提升泵、风机等的噪声,还有厂区内来往车辆等。其中噪声较大的设备主要为鼓风机、污水泵、污泥泵。

本项目新建鼓风机房设置鼓风机,新建污泥回流泵房设置回流泵,鼓风机和脱水机产生的噪声通过墙体隔声后传播到外环境,生物除臭设施风机采用低噪声机型并加装减振垫后传播到外环境,其余的泵等位于室内或水下,经过墙壁隔声或水体隔声以后传播到外部环境时已衰减很多。厂区新增噪声源叠加值为72dB(A),项目主要处理池体采用的污水提升泵为潜水泵,运行时,整个机组均淹没在水面下;污泥泵数量虽然较多,但分布位置较分散,且机组一般安装的位置位于地面下;鼓风机、脱水机和生物除臭风机等噪声相对较大,但通过选择低噪声设备、风机安装消声器、厂房隔声吸声、基础减震后一般可减少10dB(A),本项目运营期厂界预测结果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昼、夜间标准限值要求。项目敏感点的噪声预测值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昼、夜间标准限值要求。本环评要求,项目要严格落实对产噪设备采取相应噪声治理措施,如选用低噪声的环保设备、房间密闭等,确保本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会对项目周围的散居居民产生不良影响。

四、固体废物影响措施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为:粗、细格栅产生的栅渣、沉砂池产生的沉砂、剩余污泥、员工办公生活垃圾、实验室废液、线监测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废机油等。

1、一般固废

(1)生活垃圾

现有工程劳动定员40人,本次不新增劳动定员,故不新增生活垃圾。

(2)污泥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本次新增污泥量:E产生量=1.7×Q×W深×10-4=1.7×10000×2×10-4=3.4t/d,年产生量为1241t/a。

(3)栅渣

主要是从粗、细格栅拦截的格渣,本次栅渣新增产生量约为365t/a,主要成分为塑料类、废纸团块、布料及其他杂质。

(4)沉砂

主要是从沉砂池分离出来的砂粒,本次沉砂新增产生量约为109t/a。

现有治理措施:生活垃圾桶装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甘洛县垃圾填埋场,栅渣、沉砂运送到甘洛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剩余污泥经螺旋离心机脱水后人工加伴石灰将含水率将至60%以下运送到甘洛县垃圾填埋场处理。

现有问题及解决措施:剩余污泥经螺旋离心机脱水后人工加伴石灰将含水率将至60%以下,不自动化,且不好操作,因此,本次新建污泥脱水间,剩余污泥采用板框压滤机压滤后含水率达60%以下,然后运输至甘洛县 (略) 制砖使用。

可行性分析:甘洛县 (略) 位 (略) 坝镇岩润阿发村三组,距本项目直线距离约1.2km,该企业于**日取得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生态环境局《关于页岩烧结砖生产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凉甘环建审[2022]16号),根据该项目环评及批复可知,该项目砖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辅料进行生产,可 (略) 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15t。本项目原有污泥量约为1.5t/d,本次新增污泥产生量为3.7t/d,甘洛县 (略) 可完全接受本项目污泥,措施可行有效。

2、危险废物

(1)在线监测废液

项目在线监测会产生废液,本次新增产生量约1.2t/a,含有汞等有毒物质,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在线监测废液类别及代码为HW49(900-047-49),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2)实验室废液

项目设置有实验室,进水水质化验采取水样后在化验室内添加相关试剂进行化验,会产生化验废液,本次新增产生量约1.0t/a。属于HW49(900-047-49),用塑料容器收集封装,暂存危废间后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3)化学试剂空瓶

实验分析过程中使用化学品会产生一定量的化学试剂空瓶,本次新增产生量约0.1t/a,属于HW49(900-047-49),袋装后暂存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4)废机油

项目设施设备在检修维护时会产生少量废机油,本次新增产生量约0.3t/a。桶装收集后暂存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危废单位进行处置。

现有处置措施:实验室废液、在线监测废液、废机油以及化学试剂空瓶等均属于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后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交由成都兴蓉 (略) 处置。

环境管理措施:本项目已采取以下措施。

危废的收集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容器,容器壁应贴有标签,详细标明危废的名称、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方法。危险废物暂存间需由专人负责收集并妥善储存,严禁随意丢弃、填埋。危废暂存间需严格按照《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做好防雨、防晒、防渗、防风措施。危险废物转运时必须安全转移,防止撒漏,采用专用车运输。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手续,如实填写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对危险废物产生量、种类、去向等进行详细登记,做到有据可查,确保污染物不进入地下水,污染环境。危废最终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

本项目已单独设置了一处危废暂存间,建筑面积约为10m2。通过容器盛装危险废物,并按照相关要求采取三防(防雨、防渗、防流失)措施,危险废物在危废暂存间内暂存,定期将产生的危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五、地下水、土壤

本项目为污水处理厂项目,处理的污水主要为城镇生活污水,建成后全厂处理规模为15000m3/d,项目区域供水为自来水,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为不敏感。

本项 (略) 政供水管网,厂区产生的污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达标后,尾水经尾水排放管道排入尼日河,本项目给、排水均不会与地下水和土壤直接发生联系,故本项目的建设基本不会对地下水水位和土壤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本项目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相关要求,项目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现有工程已划分防渗区:危废暂存间、柴油发电机房、机修间为重点防渗区;污水、污泥处理设施、污泥脱水机房、加药间、实验室、在线监测室等为一般防渗区;除了重点防渗及一般防渗区以外的区域为简单防渗区。

本次新增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污泥脱水间、加药间为一般防渗区,其余简单防渗区。

六、生态环境

本工程区域内不涉及国家森林重点保护区,所在流域无珍稀水生动物,不涉及鱼类“三场”,用地范围内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七、污泥输运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污泥由建设单位派车运输至甘洛县 (略) ,运输路线为进厂道路——G245——石甘公路——甘洛县 (略) 。

项目运输道路沿线主要分布有散居住房和场镇,运输噪声、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以及污泥恶臭都可能对周边近距离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降低污泥运输过程中各项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本次环评针对污泥运输过程提出以下环保要求及管理措施。

①运输车辆应优先考虑采用安全性能高的车辆类型,污泥专用车应选用不洒、不漏、密闭性能良好的车型。

②装车前检查运输车的密闭性能,确保污泥不撒不漏。

③保持运输车辆行驶性能良好。

④运输车应贴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明确行驶路线,不得随意调整。

在采取并落实本次环评提出的环保要求及管理措施后,车辆运输扬尘、污泥恶臭以及噪声等对外环境影响可降至较低水平。

八、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风险物质识别

本项目涉及的主要原辅材料为硫酸亚铁、PAM、柴油,根据查阅《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项目硫酸亚铁、PAM(聚*烯酰胺)不属于《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急性毒性》(GB 30000.18-2013)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类物质;不属于《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28部分:对水生环境的危害》(GB 30000.28-2013)危害水环境物质中的急性毒性类别1、急性毒性类别2、急性毒性类别3类物质。柴油储存量较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环境风险识别

项目运营期风险污染事故的类型主要反映在场站非正常运行状况时,可能发生的由于污水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风险污染事故发生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国内生产的先进电气设备,因此,污水处理设施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较小。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2)事故排水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将大量削减该区域地表水水污染物COD、BOD5、SS、NH3-N、TP等排放负荷,对评价区域水环境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正常排水情况下,本工程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排水将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在事故情况下COD、BOD5、SS、NH3-N、TP对下游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快速有效的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运行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确保生化处理一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杜绝污水的事故排放。

(3)中毒

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有毒气体中毒的风险,如H2S中毒,主要发生在密闭的污水泵站、密闭管道检查井中,操作人员或检修人员进入上述密闭环境,容易造成急性中毒事件。

(4)污水处理厂停电,机械故障,将导致事故性排放。

(5)由于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污水处理构筑物损坏、污水溢流于场站及附近地区和水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3、风险防范措施

①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或部分停运的,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在2小时内报告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及时向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报告。

②和其他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应安全处置污泥及固体废物,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③加强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处理的高效率。备用设备或替换下来的设备要及时检修,并定期检查,使其在需要时能及时使用,并且检修时间要精心安排,最好在水量较小、水质较好的季节或时段进行。

④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理论知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工作。培养员工的四种能力:发生异常的能力,处理异常的能力,制定基准的能力,维持管理的能力。

⑤污水处理设施应针对可能发生的进水污染事故,建立合适的事故处理程序、机制和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或较小范围内。

⑥考虑到暴雨季节对污水处理设施可能造成的冲击,评价要求必须设置溢流口,应对暴雨季节。

⑦运行人员每日巡视过程均要检查低洼站房内排水情况,以及及时运行潜污泵,检查潜污泵完好情况,及时维修。

⑧应形成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涉及下井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开井通风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检测有害气体的残留量,现场应有一定数量的监护人员,下井操作人员佩戴防护设备、安全绳等。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4、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针对上面风险事故,本工程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

①当因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而造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时,污水可以暂时存放于处理池中,只要及时抢修,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该事故的可能性相当小。

②用于原辅材料贮存工具的容器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要求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容器必须定期送相应的质检部门检查,运输过程中封口严密,确保贮运原辅材料的容器在贮运过程中不因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发生任何渗漏。

③生产现场配置有效的防毒面具、耳罩和护目镜等防护器具。

④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负责生产一线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巡查;专职安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并取得注册安全员资格。

⑤进行项目安全岗位培训和演习,制定事故应急学习手册及报告、记录和评估;

⑥制定区域防灾救援方案,与当地政府、消防、环保和医疗救助等部门加强联系,以便风险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救援。

甘洛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甘洛县县城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甘洛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河东新区滨河路:车行道路面工程2624米,人行道路面工程13120平方米,车行道两侧各2.5米人行道,给水、排水工程7872米,交通安全设施工程2624米,照明工程2624米,综合管线工程2624米;建设一河两岸车行桥:新建云水桥(长90米,宽22米),卧波桥(长60米,宽22米),月琴桥(长60米,宽22米),改建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旁车行桥改造和入城大桥;建设一河两岸人行桥:映月桥(长60米,宽22米),五尺吊桥(长60米,宽22米),清溪廊桥(长30米,宽4米,两段);建 (略) 段滚水坝4座,滨水十景(零关水街、沙丘乐园、彝秀水映、悠乐碧滩、映月广场、艺术廊桥、清溪古道、彝人图语、绿丘剧场、花田湿地);建设山地公园,驳岸,厕所、停车场、步行道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施工期:

1、废气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

施工期的废气主要是施工场地作业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施工扬尘,车辆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以及铺路过程中散发的沥青烟。为减轻施工期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 (略) 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关 (略) 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川建发【2019】16号)进行施工,尽量减少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2)燃油废气防治措施

燃油机械选用低硫优质柴油作燃料,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废弃物及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味的物质。

(3)沥青烟防治措施

该项目路面施工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本项目全部采用商品沥青砼,不在现场设置沥青拌和站,避免了沥青烟的产生。须采用罐装沥青砼专用车辆装运,以防止沿程撒落污染环境。

2、废水防治措施

①管理措施

项目应避免在暴雨天施工,暴雨期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塌崩。开展施工场所和营地的水环境保护教育,让施工人员理解水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防止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导致油料泄露至附近水体;严格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泄漏污染水体。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等不宜堆放在地表水体附近,并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

②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施工产生的生活废水严禁直接排入天然受纳水体。本项目的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居民房屋作为施工生活区使用,利用现有房屋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全部经现有污水处理设施 (略) 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不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③施工期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场地、设备冲洗废水以及基坑排水须统一收集处理,不得排入附近水体。施工工区设置沉淀池,施工生产废水由沉淀池收集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回用或用于道路与场地的洒水抑尘。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可回用或用于洒水降尘,在正常情况下不外排,对沿线河流水质无影响。

④降雨面源流失防治措施

施工时用无纺布或者草栅对开挖和填筑的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边坡、表土堆积地、堆料场等进行覆盖,并在场地四周用编织土袋拦挡、在综合施工场地周围设置沉淀池等措施。

⑤桥梁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A.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在桥墩周围修建施工围堰,避免钻孔泥浆外溢。

B.施工单位应修建泥浆处理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通过泥浆泵输送至泥浆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泥浆处理方案如下:在钻孔施工过程中,采用泥浆分离器,将泥浆中的小碎石、砂等固体颗粒物进行分离,优质泥浆进行循环使用,废弃泥浆通过泥浆泵输送至施工场地内的泥浆沉淀池。泥浆沉淀池包括一沉池、二沉池、三沉池、以及蒸发池等设施,废弃泥浆经过一沉池、二沉池、三沉池处理后,上层为泥浆水,下层为沉渣。对于泥浆水,在其中加入絮凝剂,使颗粒物从水中迅速絮凝、沉降,从而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对于上清液进行循环利用,下沉形成的沉渣及时清理至蒸发池进行自然脱水固化,固化后通过渣土车运往政府指定弃渣场。由于废弃泥浆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此,环评要求建设单位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并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详细的废弃泥浆处理方案,避免泥浆处理不当,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

C.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地下水含水层,造成地下水外涌,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减少涌水量;同时,将涌水及时通过污泥泵输送至泥浆处理场进行沉淀处理,禁止将涌水直接排放。

⑥其他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地下水,应严格避免超挖,土方边坡应预留20~30cm的厚度,待后期采取人工修刷边坡,路面基础开挖中若遇到地下水,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地下水属于清下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可排放至当地雨水管网或就近排入地表水体。

3、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道路交通噪声对两侧的干扰,以及施工机械噪声对附近的影响。

①项目施工过程中,在靠近居民的一侧设置 2m 高的声屏障,减弱噪声对外幅射,减轻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②限制挖掘机等高噪声建筑机械的作业时间。

③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避开噪声敏感时段(12:00~14:00;18:00~8:00),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限制夜间进行有强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对施工阶段的场界限值的规定。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是生活垃圾、弃土、建筑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经分类袋装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弃方通过渣土车运往政府指定弃渣场,不在场地内堆存;对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存于施工场地内设置的表土临时堆放点内,并采取防雨布遮盖和土袋挡墙措施;建筑垃圾除部分用于回收,剩余部分应及时清运到政府指定的地点处理;同时本环评要求:转运单位需要有相应的建筑垃圾准运资质,转运车辆需在当地城管部门备案,且转运单位需与有资质的建筑垃圾堆场签订合法的堆放/处置协议。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表土临时堆放场采取临时挡护和覆盖措施,以及在表土临时堆放场地周围设置临时排水沟,将雨水引导至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并加强施工期管理工作(如暴风暴雨天气不施工,土石方调运过程防止沿路撒漏等)。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能够有效控制和减轻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时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建设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二)运营期

本项目为道路建设工程,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均体现在施工期,项目进入营运期后,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营运期道路的管理,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做好垃圾收集系统,保持路面清洁,避免固体废物倾倒入附近水体。

②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2、运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营运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载颗粒物的各种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因货物裸露产生的扬尘以及道路扬尘,主要大气环境污染物为TSP、NOX和CO等污染物。针对以上污染物,本方案拟在营运期采用如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公路两侧多植树、种草。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又可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根据路段长度,定期进行洒水和路面清扫。

3、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原则:根据《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7]7号)中提出的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执行。

②交通管理措施

(略) 建成区路段,应重点管理车辆鸣笛与禁止超载车辆行驶、限制大型车辆夜间超速行驶。

需要在噪声敏感 (略) 、学校等标志,完善道路行车标志线、路标,安装路口信号灯,设置必要隔离设施,防止行人任意穿越道路;设置禁鸣喇叭标志;限制车速、限制大型车辆夜间超速行驶;加强公路巡视管理等。

4、固体废物

拟建项目运营期的固废主要为道路上行驶车辆的遗漏物及过路行人丢弃的垃圾,建议施工完成后在道路两侧设置分类垃圾箱,同时加强管理,以便分类收集过往行人的生活垃圾,最终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5、环境风险

经分析,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导致火灾、爆炸或引起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进而污染项目区域的地表水和周围环境。

环评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1)在道路两侧醒目位置设置限速等警示标志,提醒过路驾驶员和乘客加强保护环境意识。应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车辆漏油,造成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

2)道路管理部门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车辆及人员,应严格执行《公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划》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从上路检查、途中运输、停车,直到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要加强管理,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和控制突发事故事态的扩大。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改项目

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镇勒基村大沟口一组

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环川盛达 (略)

(略)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单位为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建设地点为甘洛县田坝镇勒基村大沟口一组,填埋场总占地面积约72亩,库容43.4万m3,日处理能力44t/d,服务期为20年。 (略) 环境保 (略) 于2007年7月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7月30日, (略) 生态环境保护厅( (略) 环境保护局)以川环建函【2007】1063号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给予批复。2021年1月,该项目通过了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取得专家意见。

该项目于2008年6月开始建设,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距今运行11年。按照填埋场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垃圾渗滤液回灌到垃圾填埋场,通过自然蒸发的方式达到平衡,仅需建设一座调节池,对干旱和雨季渗滤液进行调平即可。但随着垃圾填埋量的增加,垃圾渗滤液增加,通过自然蒸发的速度远不能消纳产生的垃圾渗滤液。2019年建设了一座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处理工艺为“调节池+气浮+沙滤+一级DTRO+二级DTRO+RO+树脂吸附”,处理能力50t/d,产水能力约70%,产水用于植被浇灌,30%浓缩液回灌至垃圾填埋场。经过一年的运行,垃圾渗滤液产量仍在不断增加,远超过50t/d。2021年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购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应急处置服务,应急处理能力约为300t/d。但根据垃圾渗滤液处理实际情况,目前350t/d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仍不能满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需求,雨季渗滤液产量更大,并且应急处理设施即将服务期满撤离,撤离后渗滤液处理需求约450t/d。

为减小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甘洛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拟投资5578.30万元建设“ (略) 污水垃圾提质升级项目—— (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改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改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调节池使调蓄容量达到10000m3;原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保持不变,并新建一座400m3/d渗滤液处理站,使生活垃圾渗滤液总处理能力达到450m3/d。

施工期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施工作业过程和建筑材料、渣土运输,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要求文明施工,建材和渣土运输要尽量减少撒漏,及时清理,适时洒水降尘,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项目在施工期采取的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应切实按照《 (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府发[2014]4号)、《 (略)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的通知》(川办函[2018]10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在施工建设中做到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确保施工扬尘不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及施工人员造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只要对扬尘严格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其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可实现达标排放,对外环境影响小。

环评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到“六必须”: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六不准”包括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在此基础上,可大大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施工场地扬尘排放能够满足《 (略) 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1/2682-2020)中相关限值要求,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项目施工人员高峰期可达20人左右,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153m3/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填埋场内既有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肥,不会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机械冲洗废水为含油废水,应尽量要求施工机械到附近专门清洗点进行清洗;车辆进出场地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机械保养冲洗水、含油污水不得随意排放,需修建排水沟和小型油水分离器,经处理后可回收利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结束即消除。

3、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主要施工设备为挖土机、打桩机、运输车辆、电钻、电锤、电锯等,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噪声值在90dB(A)-115dB(A),其产生的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凡是噪声达到70dB(A)以上的作业,禁止夜间施工。如果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住建局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及时公告周围的居民和单位,以免发生噪声扰民纠纷。只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并文明施工,场界噪声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的要求。

在建筑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执行GB12523-2011的标准和规定。为实现场界噪声达标排放,施工单位应采取如下噪声防治措施:

(1)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

(2)合理设计施工平面布局。为了尽可能的减轻项目施工对周边产生噪声污染,以有效利用施工场地的距离衰减作业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将强噪声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严禁夜间施工,杜绝夜间(22:00~6:00)施工噪声扰民;若要求夜间必须进行联系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征得当地建委、城管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在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同时应及时向周边居民公告;

(4)文明施工。材料装卸采用人工传递,装卸、搬运等严禁抛掷;在室内施工时关闭门窗,以阻隔噪声;

(5)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施工中减少不必要的金属敲击声;

(6)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缩短施工周期。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噪声经距离衰减再加上建筑物的隔声,大大减小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场界噪声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

4、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中的施工弃土、废弃物料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本项目开挖总量约7500m3,回填料约7500m3,无弃土产生。施工产生的废料首先应考虑废料的回收利用,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废弃物有废弃钢材、木材等,其损耗量约占使用量的5~8%,且大多可回收,不会出现丢弃现象;对钢板、木材等下角料可分类回收,交废物收购站处理;对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废料、含砖、石、砂的杂土应集中堆放,定时清运,送当地管理部门指定的建筑废渣专用堆放场,以免影响施工和环境卫生。

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地表开挖,挖方临时堆放,土壤裸露,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本项目占地面积小,因此只要做好水土保持措施,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建设地的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①建设单位与建筑承包商签订处置合同,坚决防止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固废外排,施工泥沙、垃圾和渣土等倒入大沟,防止对周边地表水水质造成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及施工活动范围,对地表开挖,做好临时防护措施,避免土(渣)造成水土流失,要求及时转运至规定地点堆放,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场,工程结束后表土用于施工临时占地的恢复。并对堆放点进行临时绿化。

③施工期应尽可能避开雨季,施工场地四周要开挖临时排水沟,挖出的土方能回填的应及时回填,不能回填的需及时转运,以防水土流失;

④加强临时材料堆场管理工作,在施工期为防止雨洪径流对堆料场和渣(土)体的冲刷,采取编织带或其它遮盖物进行遮盖,减少流失。

⑤加强绿化和施工迹地的恢复。除建筑物用地和道路及消防通道用地外,其余可绿化地用于绿化,确保植被的恢复和防止水土的流失。

⑥施工迹地的恢复时,表土回填时可混合基肥或土壤改良剂以利于植草。表土应均匀回填並并夯压整平,回填整平后之后尽快植草以防表土流失。采用浅根性的当地灌木及草种结合布置。

营运期

1、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营运期间废气主要为渗滤液处理构筑物及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恶臭。

(1)恶臭产生情况

恶臭主要来自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产生,恶臭是多组份低浓度的混合气,各成份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增强)也有拮抗作用(抵消)。当恶臭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使人产生不愉快和厌恶感,而且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渗滤液处理站恶臭气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氨、硫化氢等,根据本项目工艺,在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等构筑物及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均有产生,且以低矮面源排放,为无组织排放。

根据美国 (略) 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物产生情况的研究,每去除1.0g 的BOD5可产生0.0031g的NH3、0.00012g的H2S,项目本次改扩建新增渗滤液处理规模为400m3/d。

据原有工程产排污分析,50m3/d的渗滤液处理设备NH3产生量为0.022kg/d,H2S产生量为0.0009kg/d。项目每日运行时间按24h计,则本项目全厂NH3产生量为0.1981kg/d(0.0083kg/h),H2S产生量为0.0077kg/d(0.0003kg/h)

②治理措施及排放情况

采取对产臭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加盖或密闭,并设置废气收集管道;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为全密闭,加装废气收集管道。废气经集中收集(风量6000m3/h)至1套一体化生物除臭设备处理后,通过1根15m高排气筒(DA001)排放。根据同类项目类比分析,废气收集效率按90%计,处理效率按85%计。

废气经处理后的有组织排放速率为氨:0.0011kg/h,硫化氢:4.05×10-5kg/h,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15m高排气筒的排放限值要求(氨:4.90kg/h,硫化氢:0.33kg/h),可实现达标排放。

(3)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有关方法,结合本项目工程分析和无组织废气排放特点,本项目最终确定H2S和NH3为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中第4条规定“当目标企业无组织排放存在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时,基于单个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计算结果,优先选择等标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当前两种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相差在10%以内时,需要同时选择这两种特征大气有害物质分别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初值”。

因此,分别计算H2S及NH3的等标排放量。其中H2S等标排放量Qc/cm=3×10-5/0.01=3×10-7;NH3等标排放量Qc/cm=0.0008/0.2=0.004,二者等标排放量相差大于10%,故本次选择等标排放量较大的NH3作为本项目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初值的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划分情况为:以恶臭产生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为边界划定50m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现无居民点、医院、学校等敏感建筑。评价要求:在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今后不得新建居民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也不得引入对环境较为敏感的食品、乳制品等企业。

(4)恶臭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及相关措施

本项目对恶臭产生单元(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污泥池、脱水机房、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采取加盖或密闭+管道收集+一体化生物除臭设备+15m高排气筒的废气处理方法,经环评分析,恶臭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项目以恶臭无组织排放面源划定50m的卫生防护距离,经现场调查,50m卫生防护距离内无集中式居民点分布,距离项目最近的居民点为东北侧168m的勒基村居民。同时,项目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周边居民主要位于项目东侧、东南侧及东北侧,属于区域主要风向的上风向和侧风向,因此废气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较为有限。

本环评要求:在划定的50m卫生防护距离内 (略) 、学校、居住区、食品加工企业等环境敏感项目。同时还要求:①在污泥脱水间等室内部分,考虑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减少臭气影响;②污泥日产日清;③采取必要的减臭措施,污泥处理设施应设在非完全敞开式的建筑内;④渗滤液处理站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控制污泥发酵。污泥脱水后要及时清运,定时清洗污泥脱水机;避免一切固体废弃物在厂内长时间堆放;⑤在各构筑物停产修理时,池底积泥会暴露出来散发臭气,应取及时清除积泥的措施来防止臭气的影响;⑥项目厂区需设置绿化带。

综上所述,环评提出的恶臭防治措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保障性,在采取以上恶臭控制措施后,可将其影响将降至最低,不会对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外的散居居民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也较小。

2、地表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项目自身废水产生、治理情况

根据产排污分析,本项目营运期废水包括:员工办公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的清洗废水,污泥脱水间产生污泥脱水废水以及纳滤/反渗透膜处理渗滤液过程中的浓缩液。

①生活污水

本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为4人,根据《 (略) 用水定额》按110L/人·d计算,则用水量为0.44m3/d(160.6m3/a),产污系数取0.85,则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0.374m3/d(136.51m3/a)。

经调查,甘洛县垃圾填埋场现有化粪池1座(10m3)。本项目生活污水直接依托该化粪池进行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肥,不外排。

②膜清洗废水

本项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包括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根据设计资料,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总面积为1336m2;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的膜系统主要为反渗透膜,根据收集其现有运行数据,其膜面积总共约296m2。

需定期对膜系统进行清洗,清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膜面的的污染物,抑制污染层的增厚及跨膜压差的上升,使膜性能恢复到接近初始的状态,因此将产生膜清洗废水。

膜清洗的频率视进水水质情况而定,为通常为1~2周1次,本项目渗滤液处理站全年运行,则膜清洗的次数最大为52次/a。根据设计资料,单位膜面积清洗水量为2~2.5L/m2,则根据计算,本项目膜清洗废水量最大为4.08m3/次,212.16m3/a。膜清洗废水经管道引至本项目调节池内,纳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③污泥脱水废水

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

本项目渗滤液处理处理规模为450m3/d,有深度处理工艺。经计算,干泥产生量为0.153t/d,55.85t/a。

项目剩余污泥含水率约99%,污泥经脱水至含水率低于80%后送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则脱水量为19%,以此倒推本项目污泥脱水废水产生量约0.04m3/d,14.6m3/d。该废水经脱水间的污水管道引至项目调节池内,纳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④纳滤/反渗透浓缩液

本项目纳滤/反渗透膜系统处理渗滤液的过程中将产生浓缩液,其中富含大量的盐份。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浓缩液产生量约30%;根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设计资料,浓缩液产生量约占处理量的20~30%。按照最大产污量进行计算,则本项目纳滤/反渗透浓缩液产生量最大为135m3/d。

项目设置1套回喷系统将纳滤/反渗透浓缩液回喷至填埋场,利用填埋场自身特性将污染物质的吸附、截留、分解后,渗滤液重新进入调节池。回喷量为135m3/d,不外排;则外排水量为315m3/d,11.4975万m3/a。

3、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噪声源强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营运期的噪声来源于厂内传动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包括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压滤机、提升泵、风机等,还有厂区内来往车辆。其中噪声较大的设备主要为风机、污水泵、污泥泵。项目各类风机及泵设备均位于室内或水下,经墙体隔声、水体隔声后再经距离衰减,传播到外部环境时已衰减很多。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根据产排污分析,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包括:员工生活垃圾,项目絮凝剂、碳源、等辅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包装材料,膜系统(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定期更换产生的废滤膜,树脂吸附产生的废树脂,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在线监测设备产生的在线监测废液。

(1)一般固废

①生活垃圾

本项目劳动定员为4人,按照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kg,年工作日以365d计算,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73t/a。

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袋装,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②废包装材料

根据项目絮凝剂、碳源等辅料的使用量进行估计,本项目废包装材料产生量约0.2t/a。

废包装材料统一收集后,外售至废品收购站。

③废滤膜

本项目新建400m3/d渗滤液处理站的膜系统包括MBR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的膜系统主要为反渗透膜。为保证对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定期对其进行更换(1年1次),因此,将产生废滤膜。根据本项目膜系统总面积并类比同类项目进行估计,废滤膜产生量约2.5t/a。

本项目膜系统定期由厂家更换(1年1次),更换下来的废滤膜由厂家回收,项目厂区内不储存。

④污泥

根据前文分析,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中污泥产生量的计算方法,项目脱水污泥产生量为0.153t/d,55.85 t/a。

本项目污泥在污泥脱水间脱水至含水率低于80%后送至垃圾填埋场填埋,日产日清,不在厂区内储存。

(2)危险废物

①废树脂

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处理工艺最后一级为树脂吸附离子交换,将产生废树脂,其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HW13有机树脂类废物,废物代码900-015-13,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废弃离子交换树脂。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其产生量约0.2t/a。

离子交换树脂定期由厂家进行更换(半年1次),更换下来的废树脂由厂家回收,项目厂区内不储存。

②在线监测废液

本项目设置进、出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营运期将产生在线监测废液,含有汞等有毒物质,其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中HW49其他废物,废物代码900-047-49,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产生的含重金属无机废液。根据同类项目类比,在线监测废液产生量较小,约1.2L/d(0.438t/a)。

在线监测废液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封装后暂存于危废间,定期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处理。

(2)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及运输

①暂存

本项目拟单独设置1处危废暂存间,位于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旁,面积约5m2,主要用于暂存在线监测废液等危险废物,危废暂存间按相关规定采取四防措施(防风、防晒、防雨和防渗措施),设立明确的危废标识,各类型危废应分类、分区单独储存。

另外,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必须具有耐腐蚀、耐压、密封和不与所贮存的废物发生反应等特性,贮存容器应保证完好无损并具有明显标志;液体危险废物可注入开孔直径不超过70毫米并有放气孔的桶中。

②收集及运输等管理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修订)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a.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有关信息,并通过国家危险废物信息管理系统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b.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暂存、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

c.收集、暂存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暂存、运输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d.运输危险废物,应当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e.一旦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6、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1)地下水污染途径

本项目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项目建设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影响途径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污水或污泥渗出液下渗,包括污水处理构筑物、污水输送管道(截污干管及厂区内污水管道)等区域的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污泥暂存和处理建构筑物、污泥输送管道等污泥渗出液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②危废暂存间等出地面老化、腐蚀、破损等因素的影响,防渗层不能满足地下水防渗要求,污染物进入下伏含水层中影响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

③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导致事故废水进入地下水环境。

④危化品或危险废物发生“跑、冒、滴、漏”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境。

(2)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

现有地下水防控措施:本项目现有50m3/d渗滤液处理设备基础已采用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2mm厚HDPE膜进行重点防渗,并且渗滤液处理设备机壳为玻璃钢材质,具有防腐、防渗的作用,可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6m,K≤1×10-7cm/s的重点防渗要求。

为有效规避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应做好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应按照“源头控制、分区控制、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主动与被动防渗相结合的防渗原则。本项目还应采取的地下水的防治措施如下所述:

①源头控制措施

本项目选择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装备和较清洁的原辅材料,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应加强对防渗工程的检查,若发现防渗密封材料老化或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

②分区防治措施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按物料或者污染物泄漏的途径和生产功能单元所处的位置区域将全厂防渗分区情况划分如下:

重点防渗区: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中温厌氧罐基础、A/O生化反应池、MBR膜池、纳滤/反渗透膜车间、污泥池、脱水机房、危废暂存间等构筑物;

一般防渗区:鼓风机房、加药间、仪表间、配电间等;

简单防渗区:除重点防渗区和一般防渗区以外的厂区道路、露天区域等。

A、重点防渗区

a.所有废水处理构筑物池体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抗冻性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底板混凝土高程和坡度要满足设计要求;池壁要垂直、表面平整,相邻湿接缝部位的混凝土应紧密,保护层厚度符合规定;浇筑池壁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缝应凿毛产冲洗干净,混凝土要衔接紧密不得渗漏;预埋管件、止水带和填缝板要安装牢固,位置准确;每座水池必须做满水实验,确保质量合格。

b.废水输送全部采用管道输送

i.排水管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外部荷载和内部水压,外部荷载包括土压力形成的静荷载和由车辆运行所造成的动荷载。重力流排水管道发生淤塞也会形成内部水压,因此重力流排水管道也需适当考虑承受内压力。

ii.排水管渠除具有抗废水中杂质的冲刷和磨损的作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抗腐蚀的性能,以免受废水或地下水的侵蚀作用而损坏。

iii.排水管道应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性能,以防止废水渗出或地下水渗入。废水从管道渗出,不仅会污染地下水或水体,还可能导致破坏管道及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而地下水渗入污水管道,将降低管道的排水能力,增大污水泵站及处理构筑物的水力负荷。

iv.排水管渠的内壁应光滑,以尽量减小管道输水的阻力损失。

v.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管道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重点防渗区防渗技术要求:采取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2mm厚HDPE膜进行重点防渗,确保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其中危废暂存间K≤1×10-10cm/s。

B、一般防渗区

一般防渗区防渗技术要求:采取防渗混凝土+刚性垫层进行一般防渗,确保满足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10-7cm/s。

C、简单防渗区

对地面采取水泥硬化措施。

7、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评价目的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将风险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风险物质识别

本项目营运期风险物质主要为使用的PAC、PAM、盐酸、氢氧化钠等化学药品。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分析可知,次氯酸钠属于附录B中的风险物质,临界量为7.5t;PAM、PAC、氢氧化钠均不属于附录B中的风险物质,按照B.2其他危险物质临界量计算方法,上述化学品属于危害水环境物质(分类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GB30000.18)判定),临界量为100t。

(3)环境风险识别

项目运营期风险污染事故的类型主要反映在场站非正常运行状况时,可能发生的由于污水排放而引发的环境问题。风险污染事故发生主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国内生产的先进电气设备,因此,渗滤液处理设施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较小。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b、事故排水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将大量削减该区域地表水水污染物COD、BOD5、SS、NH3-N、TP等排放负荷,对评价区域水环境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正常排水情况下,本工程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排水将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在事故情况下COD、BOD5、SS、NH3-N、TP对下游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快速有效的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运行中加强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确保生化处理一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杜绝污水的事故排放。

C、中毒

渗滤液处理设施存在有毒气体中毒的风险,如H2S中毒,主要发生在密闭的污水泵站、密闭管道检查井中,操作人员或检修人员进入上述密闭环境,容易造成急性中毒事件。

D、渗滤液处理站停电,机械故障,将导致事故性排放。

E、由于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污水处理构筑物损坏、污水溢流于场站及附近地区和水域,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4)风险防范措施

①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或部分停运的,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在2小时内报告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恢复正常运行后,应及时向环境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报告。

②本项目在进、出水口安装在线监测装置,设置进厂、出厂污水截断装置,当事故发生后,立即截断污水来源和杜绝事故排放,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③建设单位应安全处置污泥及固体废物,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④加强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处理的高效率。备用设备或替换下来的设备要及时检修,并定期检查,使其在需要时能及时使用,并且检修时间要精心安排,最好在水量较小、水质较好的季节或时段进行。

⑤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理论知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工作。培养员工的四种能力:发生异常的能力,处理异常的能力,制定基准的能力,维持管理的能力。

⑥渗滤液处理设施应针对可能发生的进水污染事故,建立合适的事故处理程序、机制和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或较小范围内。

⑦考虑到暴雨季节对污水处理设施可能造成的冲击,评价要求必须设置溢流口,应对暴雨季节。

⑧运行人员每日巡视过程均要检查低洼站房内排水情况,以及及时运行潜污泵,检查潜污泵完好情况,及时维修。

⑨应形成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涉及下井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开井通风后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检测有害气体的残留量,现场应有一定数量的监护人员,下井操作人员佩戴防护设备、安全绳等。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⑩本项目应采用双电源,双回线路供电,一用一备。

(5)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针对上面风险事故,本工程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

①当因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而造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时,污水可以暂时存放于处理池中,只要及时抢修,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该事故的可能性相当小。

②用于原辅材料贮存工具的容器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要求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容器必须定期送相应的质检部门检查,运输过程中封口严密,确保贮运原辅材料的容器在贮运过程中不因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发生任何渗漏。

③生产现场配置有效的防毒面具、耳罩和护目镜等防护器具。

④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负责生产一线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巡查;专职安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并取得注册安全员资格。

⑤进行项目安全岗位培训和演习,制定事故应急学习手册及报告、记录和评估;

⑥制定区域防灾救援方案,与当地政府、消防、环保和医疗救助等部门加强联系,以便风险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救援。

⑦事故应急监测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当地环保部门,并通知当地所在地的上一级环保部门,立即启动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及时掌握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监测因子确定为: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SS、类大肠菌群数等。

(6)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事故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预案演练,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建设,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救援器材,提高快速反应救援能力,及时有效处置可能发生的应急事故。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