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探寻一滴水的变清之旅!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EPC及提标改造总承包项目交付使用
《西安新闻网》:探寻一滴水的变清之旅!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EPC及提标改造总承包项目交付使用
12月20日,由中建安装 (略) 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EPC及提标改造总承包项目正式交付使用。 据了解,该项 (略) 灞桥区, (略) 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重点工程, (略) 首个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标准化足球场的大小。整个扩容及提标改造项目日均水处理量高达30万立方米,惠及周边居民46万人。 硬核净水,实现污水高效利用 污水厂滤布滤池建于2006年,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过滤效率下降,对此,项目引进“V型滤池工艺”,增设V型滤池自动控制反冲洗系统,通过定时自动反吹洗对滤料进行清洗,延长过滤寿命,增强过滤效果。 (略)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出水标准已经满足不了国家现有要求,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项目团队围绕水质达标,对国内相关工艺应用实例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第三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在扩容工程投产运行的同时,对深度处理单元进行强化,量身定制了“高效沉淀”的提标改造“硬核”加特方案,改善高效沉淀池的絮凝和沉淀效果,可将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过滤进行有效净化,不仅出水水质好、滤速高、运行周期长、药剂 (略) ,水质可稳定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浇灌等需要。 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 “原厂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给提标改造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项目执行经理张小峰说。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通过管路切换、管道顶部开人孔下泵降水、安装泄水阀等措施,在每次停水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管道线路改迁,既保证了清水池供水,也打通了高效出水管与原厂区水管。 项目需在保证厂区每天正常处理20万立方污水的前提下实施改造,即边生产、边改造。工艺切换需在全地下扩容工程10万立方正常运行、地上提标20万立方短暂停产的条件下进行夜间施工,且5处改造点需同时施工,停产时间仅为10小时。为此,项目团队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提前多次实地勘察、论证施工方案,成立9个专项工作小组,落实全员安全技术交底,点对点安排专人负责。施工时团队经过8小时连续奋战,抽排水、盲板切割、盲板吊运......提前2小时顺利完成了管道改造、工艺切换工作。 智慧赋能,引领数字化施工 该项目还应用“BIM5D+智慧工地”技术为施工管理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由于l项目施工处于地下空间,作业面狭小,物料、车辆进出受限,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对施工现场及周边交通组织情况进行整体模拟布置,优化图纸设计400余项。利用安监卫士把现场多种检测仪器、无线传感器联通起来,全时段、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同时监测项目全场质量、安全、进度、劳务用工等情况。通过BIM技术生成虚拟质量样板,将12项可视化交底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张贴在施工现场各处,施工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详细了解施工工序和质量标准。BIM可视化技术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将全过程进行模拟,提前排查出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避免后期返工等问题,有效实现精细化管理、智慧建造。
12月20日,由中建安装 (略) 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容EPC及提标改造总承包项目正式交付使用。 据了解,该项 (略) 灞桥区, (略) 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重点工程, (略) 首个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标准化足球场的大小。整个扩容及提标改造项目日均水处理量高达30万立方米,惠及周边居民46万人。 硬核净水,实现污水高效利用 污水厂滤布滤池建于2006年,长时间超负荷运行过滤效率下降,对此,项目引进“V型滤池工艺”,增设V型滤池自动控制反冲洗系统,通过定时自动反吹洗对滤料进行清洗,延长过滤寿命,增强过滤效果。 (略)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出水标准已经满足不了国家现有要求,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项目团队围绕水质达标,对国内相关工艺应用实例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第三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在扩容工程投产运行的同时,对深度处理单元进行强化,量身定制了“高效沉淀”的提标改造“硬核”加特方案,改善高效沉淀池的絮凝和沉淀效果,可将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过滤进行有效净化,不仅出水水质好、滤速高、运行周期长、药剂 (略) ,水质可稳定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浇灌等需要。 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 “原厂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给提标改造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项目执行经理张小峰说。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通过管路切换、管道顶部开人孔下泵降水、安装泄水阀等措施,在每次停水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管道线路改迁,既保证了清水池供水,也打通了高效出水管与原厂区水管。 项目需在保证厂区每天正常处理20万立方污水的前提下实施改造,即边生产、边改造。工艺切换需在全地下扩容工程10万立方正常运行、地上提标20万立方短暂停产的条件下进行夜间施工,且5处改造点需同时施工,停产时间仅为10小时。为此,项目团队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提前多次实地勘察、论证施工方案,成立9个专项工作小组,落实全员安全技术交底,点对点安排专人负责。施工时团队经过8小时连续奋战,抽排水、盲板切割、盲板吊运......提前2小时顺利完成了管道改造、工艺切换工作。 智慧赋能,引领数字化施工 该项目还应用“BIM5D+智慧工地”技术为施工管理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由于l项目施工处于地下空间,作业面狭小,物料、车辆进出受限,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对施工现场及周边交通组织情况进行整体模拟布置,优化图纸设计400余项。利用安监卫士把现场多种检测仪器、无线传感器联通起来,全时段、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同时监测项目全场质量、安全、进度、劳务用工等情况。通过BIM技术生成虚拟质量样板,将12项可视化交底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张贴在施工现场各处,施工人员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详细了解施工工序和质量标准。BIM可视化技术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将全过程进行模拟,提前排查出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避免后期返工等问题,有效实现精细化管理、智慧建造。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