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佳木斯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佳木斯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略) 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7日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为切实做好黑土耕地保护工作,更好的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按照《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略) 耕地保护条例》《 (略) 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 (略) 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工作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土壤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形成了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全市黑土耕地面积稳定,质量等级平均为4.38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8.0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
(一)建立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认真学衡,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三)加强农田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以“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1.7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改善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提高黑土地生产能力。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面积445.09万亩。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4.8325万亩。
(四)完善黑土耕地保护模式。大力推进科学轮耕制度,将秸秆还田作为提升黑土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旱田以“一翻两免”为重点,平均每三年深松一次。根据不同积温条件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形成了翻埋、碎混、覆盖等三种秸秆还田方式;水田以“一翻两旋”为重点,形成翻埋、旋耕和原茬搅浆等三种秸秆还田技术。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装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0.57万台,累计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632.36万亩,2 (略)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促进黑土地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改进施肥方式方法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加强重大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广现代植保装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截至202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面积839万亩,覆盖率达到90%;化肥减量示范区面积9万亩,化肥减量3%;农药使用量6391吨,比2015年减少1418吨,减幅18.16%。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加快农牧循环发展,2 (略)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22%。
(六)增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 (略) 黑土耕地保护科研、教学、推广、监测体系,为测土配方施肥、肥料质量检测、土壤肥力监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等提供科技支撑。全市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271个,实现6县(市)4区耕地质量调查全覆盖。
(七)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坚持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和耕地质量下降势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22万平方公里,为“十三五”规划治理面积的100.83%。其中:实施4类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34.12平方公里、侵蚀沟167条。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修复,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全市累计造林35.54万亩。
(八)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万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47万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0.79亿斤,实现十七连丰,稳固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五”期间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净土保卫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工程、农艺、生物“三大举措”,加快构建管理监督、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制度规范“四大体系”,做好黑土耕地保护“加减乘除”,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统筹粮食优质增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黑土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2.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以黑土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为重点,统筹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黑土耕地保护取得实效。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积极推进多种保护利用模式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有效衔接相关投资建设规划,集中资金投入,推进连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
(三)主要目标。
1.规模目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稳步扩大面积。到2025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741万亩。其中:桦南县、桦川县、 (略) 、 (略) 4个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分别为155万亩、80万亩、100万亩、248万亩,郊区、汤原县、 (略) 3个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分别为40万亩、52万亩、66万亩;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1100万亩以上。
2.质量目标。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到2030年,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25年提高1克/千克以上。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
3.成效目标。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260亿斤。到2030年,全市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到260亿斤以上。
专栏1“十四五”时期黑土地保护主要任务目标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
到2025年 | 到2030年 | ||
规模目标 | 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万亩) | 741 | 1100 |
质量目标 | 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量(克/千克) | 比2020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 比2025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
耕作层平均厚度(厘米) | 旱田平地:≥30厘米;坡耕地、风沙干旱区:≥25厘米;水田:20—25厘米。 | ||
成效目标 | 全市粮食综合产能(亿斤) | 稳定在250亿斤 | 稳定在260亿斤 |
注:标准化示范建设突出退化问题叠加严重的地区,提高建设标准,实施综合措施,持续支持示范。 |
三、主要技术路径
根据黑土耕地的地形特征、自然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山地丘陵、漫川漫岗、平原旱作和平原水田等4个类型区,实行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重点保护。
(一)山地丘陵区。
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大,耕作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且耕地破碎化程度高,不利于农机耕作。
工作原则:养护为主,适度经营。主要方法:改良培育耕作层,消除障碍因素,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一是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耕地,以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改造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二是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林下经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端农业,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黑土地保护。三是在适宜种植区,采用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配套保护性耕作、休耕轮作等措施,适度开展农业种植。
(二)漫川漫岗区。
漫川漫岗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叠加,冲沟发育、吞噬农田、土层变薄,黑土资源流失,土壤涵水保水、农田生产力及防灾抗灾能力下降。
工作原则:治理侵蚀,固土保肥。主要方法:采用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控制耕地面蚀和培肥地力,建立坡耕地蓄排水与控制面蚀、培肥土壤相结合的一体化系统工程措施,保护黑土地中的坡耕地。一是针对中低产田,实施秸秆还田、秸秆造肥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措施,加强黑土区土壤培肥。二是采用修等高埂积水,工程化降水消能;针对沟坡,利用乔、灌、草生物措施,使坡耕地达到温和排水;实行深松提高土壤蓄水,覆盖、条盖,苗带轮耕休闲、等高耕作、植物篱、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减少土壤面蚀。
(三)平原旱作区。
平原旱作区,地势平坦,连续多年高强度耕作,土壤养分偏耗大,化肥施入量多,耕作土壤健康质量下降。
工作原则:耕层培育,设施配套。主要方法:改良增肥,遏制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土壤酸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厚耕作层,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通过田块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农田防护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占比。二是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采用秸秆条覆盖间隔深松和玉米大垄苗带休闲轮作技术,配合间歇型深松、增施有机肥和玉米—大豆轮作等技术,建立以组合耕法和组合式秸秆还田方式为特征的绿色化耕作模式。三是部分低洼内涝区域,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耕层变浅,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质含量下降。能退耕还湿的坚决退耕还湿,确保行洪畅通、生态友好,为自然水系疏导预留空间,避免或减轻洪水灾害危害。
(四)平原水田区。
平原水田区可分为井灌水田区和灌区水田区。存在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养分低,土壤酸化加剧的问题。
工作原则:兴修水利,用养结合。主要方法:完善灌排设施,实施以水稻秸秆还田增碳保肥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一是在地下水下降较快的井灌水田区,引地表水灌溉,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完善灌区田块灌排体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二是以秸秆还田为核心,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水田推广“三江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四、黑土地保护措施
(一)工程类措施。
1.耕地保护工程。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核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二是在“两区”优先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两区”耕地用途管控,确保“两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耕地 数量 | 严控耕地保护红线 | 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
专栏2耕地数量管控工程
2.水利化建设工程。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灌区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节水灌溉等工程。优化灌溉布局,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推进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提高灌溉保证率,科学利用水资源,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达到绿色生产规范要求。二是发展节水灌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前提,从严控制地下水开采,合理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产布局。在水资源超载区,退减不合理灌溉面积。严格控制井灌稻发展,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转变用水方式,节约利用水资源。
3.田间配套建设工程。一是完善农田输变电设施设备。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依托农电改造骨干工程,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电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二是完善田间路网。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固定或移动附属设施。原则上以现有路改造提高为主,适当拓展连通路和断头路,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三是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按照田、水、路、林整体配置和农机生产要求,进行田块田面平整,适当调整田块规格,削高填低等,完成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项任务,使田块规格达标,耕作田块平整,连片成方。四是加强农机化建设。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装备大中型动力拖拉机、秸秆粉碎机飞翻转犁、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有机肥抛撒车等配套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配套水平,主要农作物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
4.监测信息化工程。一是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开展黑土耕地现状及环境质量详查,建立黑土耕地保护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覆盖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建设田间监测小区。二是完善生物灾害预警防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反应快速、用药减量、作物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植保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开展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化水平。
专栏3 监测信息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 | 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分类型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期监测研究站;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实施效果评价 | 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 | 建立黑土地保护效果评价体系。 |
5.农业生态建设工程。营造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建立高标准农田绿色屏障,防止风蚀水蚀。禁止在十五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十五度以上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制定退耕计划,逐步还林、还草。在十五度以上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二)农艺类措施。
1.耕地质量提升。一是推行科学轮作。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落实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轮作技术模式,推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二是推行深松整地。疏松深层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秋季根据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深机械化深松作业3年一次,作业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实现春旱秋防。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大力实施秸秆还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田间状态下,实施机械翻埋模式、覆盖模式、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采取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防止黑土耕地土壤风蚀水蚀,固土培肥,提升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实施地表覆盖及保护性耕作,采取种植覆盖作物、秸秆覆盖或者碎混还田;采用免耕播种机原垄卡种、大垄或平作种植;采取深松与耙地结合的“少耕”耕种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逐步建立土壤良好结构。四是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确保被占用及破坏耕地得到及时修复,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占用,设施农用地及临时用地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严格管理,对新增建设用地及设施农用地在施工前实施表土剥离。加大对矿山、煤窑、砖窑、灌区占用耕地的复垦和修复力度。
专栏4综合地力提升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深松轮作 | 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作业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加厚耕层。继续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春小麦、杂粮杂豆、蔬菜、薯类、饲草、油料作物、汉麻、中草药(1年生)等轮作为辅,大力提倡“三三制”轮作,允许实行“二二制”轮作。 | 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达到3705万亩次;施用有机肥达到480万亩以上。 |
保护性耕作 | 旱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秸秆翻埋(压)、碎混、少免耕覆盖等还田技术;水田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技术。 | |
有机肥还田 | 利用有机肥专用施肥机械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堆沤生产的有机肥施到农田。 |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严格落实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积极引导农药使用者规范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农药废弃物回收模式,切实做好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工作。二是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实施地膜新标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从源头保障农田残膜回收。以县为单位,组织好残膜回收利用工作,残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鼓励使用可降解地膜。三是加强灌溉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禁止直排直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安全,防止土壤污染。
专栏5 生态保护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科学施肥用药 |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分期、分层、侧深等科学适用施肥技术以及高效新型肥料;配备高效节药施药机械,持续补贴更换节药喷头,推进规范化减量施药和绿色防控。 | 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规范施药作业均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漫川漫岗地采用等高种植、秸秆覆盖条耕、地埂植物带等水土保持措施,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秸秆填埋复垦、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提升耕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在实施环坡打垄的基础上,间隔修筑地埂植物带或植物篱,田面采用秸秆覆盖免耕,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秸秆填埋复垦,科学配置农田道路、防护林和沟道,构建导排水体系。
(三)生物类措施。一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大、中、微量元素相结合。二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通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或与秸秆混合生产有机肥,逐年增加施用量,逐步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三是推广分层及侧深、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四是进一步扩大病虫监测点覆盖面,提升科学防控指导能力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和环保剂型,更新施药装备,推进节药喷头和喷头体的更换推广应用,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按照防治指标,科学、规范施用农药,减少盲目打药和农药浪费,提高农药利用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略) 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进本规划落实,全面落实“田长制”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根据规划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并根据工作职能,切实强化业务指导,形成部门间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黑土地保护属地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定期研究推进本区域黑土地保护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优先补齐短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本地黑土地保护规划,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
(三)加大资金投入。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综合组装项目资金、加大投入,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政策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四)动员社会参与。着力搭建社会监督参与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媒体、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优化政府服务,激发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略) 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五)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大力宣传黑土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普及黑土地保护政策。要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典型案例、示范样板、模范人物,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黑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附件:“十四五” (略) 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
“十四五” (略) 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行政区域 | 示范区面积 (万亩) | 备注 |
(略) | 741 | |
郊 区 | 40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桦南县 | 155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桦川县 | 80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汤原县 | 52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抚远县 | 66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略) | 100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略) | 248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略) 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7日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为切实做好黑土耕地保护工作,更好的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按照《 (略) “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略) 耕地保护条例》《 (略) 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 (略) 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工作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土壤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形成了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全市黑土耕地面积稳定,质量等级平均为4.38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8.0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
(一)建立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认真学衡,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三)加强农田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以“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1.7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改善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提高黑土地生产能力。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面积445.09万亩。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4.8325万亩。
(四)完善黑土耕地保护模式。大力推进科学轮耕制度,将秸秆还田作为提升黑土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旱田以“一翻两免”为重点,平均每三年深松一次。根据不同积温条件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形成了翻埋、碎混、覆盖等三种秸秆还田方式;水田以“一翻两旋”为重点,形成翻埋、旋耕和原茬搅浆等三种秸秆还田技术。坚持农机农艺融合,装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0.57万台,累计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632.36万亩,2 (略)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促进黑土地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改进施肥方式方法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加强重大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广现代植保装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截至202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面积839万亩,覆盖率达到90%;化肥减量示范区面积9万亩,化肥减量3%;农药使用量6391吨,比2015年减少1418吨,减幅18.16%。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加快农牧循环发展,2 (略)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22%。
(六)增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 (略) 黑土耕地保护科研、教学、推广、监测体系,为测土配方施肥、肥料质量检测、土壤肥力监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等提供科技支撑。全市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271个,实现6县(市)4区耕地质量调查全覆盖。
(七)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坚持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和耕地质量下降势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22万平方公里,为“十三五”规划治理面积的100.83%。其中:实施4类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34.12平方公里、侵蚀沟167条。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修复,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全市累计造林35.54万亩。
(八)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万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47万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0.79亿斤,实现十七连丰,稳固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五”期间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净土保卫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工程、农艺、生物“三大举措”,加快构建管理监督、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制度规范“四大体系”,做好黑土耕地保护“加减乘除”,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统筹粮食优质增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黑土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2.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以黑土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为重点,统筹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黑土耕地保护取得实效。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积极推进多种保护利用模式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有效衔接相关投资建设规划,集中资金投入,推进连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
(三)主要目标。
1.规模目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稳步扩大面积。到2025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741万亩。其中:桦南县、桦川县、 (略) 、 (略) 4个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分别为155万亩、80万亩、100万亩、248万亩,郊区、汤原县、 (略) 3个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分别为40万亩、52万亩、66万亩;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1100万亩以上。
2.质量目标。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到2030年,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25年提高1克/千克以上。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
3.成效目标。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260亿斤。到2030年,全市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到260亿斤以上。
专栏1“十四五”时期黑土地保护主要任务目标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
到2025年 | 到2030年 | ||
规模目标 | 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万亩) | 741 | 1100 |
质量目标 | 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量(克/千克) | 比2020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 比2025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
耕作层平均厚度(厘米) | 旱田平地:≥30厘米;坡耕地、风沙干旱区:≥25厘米;水田:20—25厘米。 | ||
成效目标 | 全市粮食综合产能(亿斤) | 稳定在250亿斤 | 稳定在260亿斤 |
注:标准化示范建设突出退化问题叠加严重的地区,提高建设标准,实施综合措施,持续支持示范。 |
三、主要技术路径
根据黑土耕地的地形特征、自然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山地丘陵、漫川漫岗、平原旱作和平原水田等4个类型区,实行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重点保护。
(一)山地丘陵区。
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大,耕作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且耕地破碎化程度高,不利于农机耕作。
工作原则:养护为主,适度经营。主要方法:改良培育耕作层,消除障碍因素,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一是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耕地,以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改造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二是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林下经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端农业,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黑土地保护。三是在适宜种植区,采用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配套保护性耕作、休耕轮作等措施,适度开展农业种植。
(二)漫川漫岗区。
漫川漫岗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叠加,冲沟发育、吞噬农田、土层变薄,黑土资源流失,土壤涵水保水、农田生产力及防灾抗灾能力下降。
工作原则:治理侵蚀,固土保肥。主要方法:采用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控制耕地面蚀和培肥地力,建立坡耕地蓄排水与控制面蚀、培肥土壤相结合的一体化系统工程措施,保护黑土地中的坡耕地。一是针对中低产田,实施秸秆还田、秸秆造肥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措施,加强黑土区土壤培肥。二是采用修等高埂积水,工程化降水消能;针对沟坡,利用乔、灌、草生物措施,使坡耕地达到温和排水;实行深松提高土壤蓄水,覆盖、条盖,苗带轮耕休闲、等高耕作、植物篱、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减少土壤面蚀。
(三)平原旱作区。
平原旱作区,地势平坦,连续多年高强度耕作,土壤养分偏耗大,化肥施入量多,耕作土壤健康质量下降。
工作原则:耕层培育,设施配套。主要方法:改良增肥,遏制有机质含量下降与土壤酸化,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厚耕作层,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通过田块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农田防护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占比。二是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采用秸秆条覆盖间隔深松和玉米大垄苗带休闲轮作技术,配合间歇型深松、增施有机肥和玉米—大豆轮作等技术,建立以组合耕法和组合式秸秆还田方式为特征的绿色化耕作模式。三是部分低洼内涝区域,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耕层变浅,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质含量下降。能退耕还湿的坚决退耕还湿,确保行洪畅通、生态友好,为自然水系疏导预留空间,避免或减轻洪水灾害危害。
(四)平原水田区。
平原水田区可分为井灌水田区和灌区水田区。存在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养分低,土壤酸化加剧的问题。
工作原则:兴修水利,用养结合。主要方法:完善灌排设施,实施以水稻秸秆还田增碳保肥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一是在地下水下降较快的井灌水田区,引地表水灌溉,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完善灌区田块灌排体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二是以秸秆还田为核心,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水田推广“三江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四、黑土地保护措施
(一)工程类措施。
1.耕地保护工程。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核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二是在“两区”优先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两区”耕地用途管控,确保“两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类别 | 任务 | 预期目标 |
耕地 数量 | 严控耕地保护红线 | 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
专栏2耕地数量管控工程
2.水利化建设工程。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灌区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节水灌溉等工程。优化灌溉布局,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推进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提高灌溉保证率,科学利用水资源,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达到绿色生产规范要求。二是发展节水灌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前提,从严控制地下水开采,合理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生产布局。在水资源超载区,退减不合理灌溉面积。严格控制井灌稻发展,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转变用水方式,节约利用水资源。
3.田间配套建设工程。一是完善农田输变电设施设备。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依托农电改造骨干工程,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电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二是完善田间路网。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固定或移动附属设施。原则上以现有路改造提高为主,适当拓展连通路和断头路,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三是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按照田、水、路、林整体配置和农机生产要求,进行田块田面平整,适当调整田块规格,削高填低等,完成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项任务,使田块规格达标,耕作田块平整,连片成方。四是加强农机化建设。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和使用,装备大中型动力拖拉机、秸秆粉碎机飞翻转犁、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有机肥抛撒车等配套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配套水平,主要农作物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
4.监测信息化工程。一是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开展黑土耕地现状及环境质量详查,建立黑土耕地保护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覆盖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建设田间监测小区。二是完善生物灾害预警防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反应快速、用药减量、作物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植保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开展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化水平。
专栏3 监测信息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 | 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分类型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期监测研究站;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
实施效果评价 | 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 | 建立黑土地保护效果评价体系。 |
5.农业生态建设工程。营造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建立高标准农田绿色屏障,防止风蚀水蚀。禁止在十五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十五度以上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制定退耕计划,逐步还林、还草。在十五度以上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二)农艺类措施。
1.耕地质量提升。一是推行科学轮作。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落实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轮作技术模式,推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二是推行深松整地。疏松深层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秋季根据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深机械化深松作业3年一次,作业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实现春旱秋防。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大力实施秸秆还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田间状态下,实施机械翻埋模式、覆盖模式、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采取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防止黑土耕地土壤风蚀水蚀,固土培肥,提升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实施地表覆盖及保护性耕作,采取种植覆盖作物、秸秆覆盖或者碎混还田;采用免耕播种机原垄卡种、大垄或平作种植;采取深松与耙地结合的“少耕”耕种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逐步建立土壤良好结构。四是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确保被占用及破坏耕地得到及时修复,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占用,设施农用地及临时用地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严格管理,对新增建设用地及设施农用地在施工前实施表土剥离。加大对矿山、煤窑、砖窑、灌区占用耕地的复垦和修复力度。
专栏4综合地力提升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深松轮作 | 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作业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加厚耕层。继续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春小麦、杂粮杂豆、蔬菜、薯类、饲草、油料作物、汉麻、中草药(1年生)等轮作为辅,大力提倡“三三制”轮作,允许实行“二二制”轮作。 | 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达到3705万亩次;施用有机肥达到480万亩以上。 |
保护性耕作 | 旱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秸秆翻埋(压)、碎混、少免耕覆盖等还田技术;水田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技术。 | |
有机肥还田 | 利用有机肥专用施肥机械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堆沤生产的有机肥施到农田。 |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严格落实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积极引导农药使用者规范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农药废弃物回收模式,切实做好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工作。二是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实施地膜新标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从源头保障农田残膜回收。以县为单位,组织好残膜回收利用工作,残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鼓励使用可降解地膜。三是加强灌溉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禁止直排直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安全,防止土壤污染。
专栏5 生态保护工程
类别 | 采取措施 | 预期目标 |
科学施肥用药 |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分期、分层、侧深等科学适用施肥技术以及高效新型肥料;配备高效节药施药机械,持续补贴更换节药喷头,推进规范化减量施药和绿色防控。 | 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规范施药作业均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漫川漫岗地采用等高种植、秸秆覆盖条耕、地埂植物带等水土保持措施,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秸秆填埋复垦、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提升耕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在实施环坡打垄的基础上,间隔修筑地埂植物带或植物篱,田面采用秸秆覆盖免耕,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秸秆填埋复垦,科学配置农田道路、防护林和沟道,构建导排水体系。
(三)生物类措施。一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大、中、微量元素相结合。二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通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或与秸秆混合生产有机肥,逐年增加施用量,逐步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三是推广分层及侧深、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四是进一步扩大病虫监测点覆盖面,提升科学防控指导能力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和环保剂型,更新施药装备,推进节药喷头和喷头体的更换推广应用,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按照防治指标,科学、规范施用农药,减少盲目打药和农药浪费,提高农药利用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略) 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推进本规划落实,全面落实“田长制”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根据规划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并根据工作职能,切实强化业务指导,形成部门间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黑土地保护属地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定期研究推进本区域黑土地保护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优先补齐短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本地黑土地保护规划,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
(三)加大资金投入。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综合组装项目资金、加大投入,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政策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四)动员社会参与。着力搭建社会监督参与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媒体、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广泛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优化政府服务,激发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略) 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五)广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大力宣传黑土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普及黑土地保护政策。要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典型案例、示范样板、模范人物,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黑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附件:“十四五” (略) 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
“十四五” (略) 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表
行政区域 | 示范区面积 (万亩) | 备注 |
(略) | 741 | |
郊 区 | 40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桦南县 | 155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桦川县 | 80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汤原县 | 52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抚远县 | 66 | 非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略) | 100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略) | 248 | 国家黑土地保护重点县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