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征求《阳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意见的公告

内容
 
发送至邮箱

阳春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征求《阳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略) 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略) 安全生产条例》《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我局编制了《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现将内容进行公示,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月9日-2023年2月8日,在公示期间,*@*63.com,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沟通。


附件: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




(略) 应急管理局

2023年1月9日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

2022年12月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改革进展...................................................... 1

第二节 问题挑战...................................................... 7

第三节 发展机遇....................................................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

第四节 实施策略................................................... 17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9

第一节 构建统分结合的应急组织体系............... 19

第二节 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20

第三节 构建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21

第四节 构建集中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 24

第五节 构建集约融合的智慧应急体系............... 26

第六节 构建精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28

第七节 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32

第八节 构建示范引领的安全文化体系............... 34

第四章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6

第一节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6

第二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7

第三节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39

第四节 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40

第五节 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41

第六节 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43

第七节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44

第八节 提升队*保障能力................................... 45

第九节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46

第十节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48

第五章 重大工程........................................................... 50

第一节 阳春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50

第二节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50

第三节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51

第四节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51

第五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51

第六节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52

第六章 保障措施........................................................... 53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53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54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54

附件1 重大工程项目表................................................ 55

附件2 名词解释............................................................ 56

为大力推进“十四五” (略) 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 (略) 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略) 安全生产条例》《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 (略) 政府、 (略) 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略)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国家、 (略)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 (略) 各项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层级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打下了 (略) 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节 改革进展

“十三五”时期, (略)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统筹推进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控制指标全面达标。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市安全生产领域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市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到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全面改制完成,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全部设立,逐步构建起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应急管理格局。按照《 (略) 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市、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双主任”制实现全覆盖。灾害事故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基本实现。

应急管理法治制度逐步健全。 (略) 先后制定《 (略) 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行业监管部门和镇级监管机构队*建设、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安全准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危害监督检查与防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各相关部门制定或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

应急预案建设逐步完善。 (略) 实际情况,修订完善《 (略) 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 (略)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略) 地震应急预案》《 (略)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略)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强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各类应急演练工作全面落实“实战中有推演,推演中有实战”,形成了“五立足、五结合”的实战推演模式。

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 (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按照《 (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领域八大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等措施。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0%实施在线监控和可视化管理,“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纳入智能监控平台,安全风险严格实施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管控。安全生产治理整治持续推进,印发《 (略)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安全生产领域六大专项整治方案》,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贯彻实施《 (略)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 (略) 减灾委的统筹协调指导作用, (略) 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基本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汛情旱情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开展自然灾害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城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三防标准化建设, (略) 行政村(社区)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累计创建 13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三五”以来, (略) 有效应对2016年台风“妮妲”、2017年台风“天鸽”“ 帕卡”“ 卡努”、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2019年暴雨洪涝及“十三五”期间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救灾复产工作顺利完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 (略) 春湾地 (略) 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的子台,春城旗岭森林公园、圭岗镇大朗村、双窖镇蒲竹村和河口镇石河村等4个一般 (略) GNSS地壳运动观测网,春城、春湾、陂面、圭岗、马水、永宁、八*、潭水和岗美等9个通过流动重力进行观测的重力观 (略) 松柏镇松柏中学地电场观测站建成使用,更好地 (略) 区域内地壳运动情况和前兆异常。 (略) 、 (略) 地震局稳步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阳春子项目,已完成永宁镇林湾村基准站、合水镇合水中学基本站等5个预警台站建设,其余14个预警一般台站在建中; (略) 相关学校建设了4个紧急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扎实推进地震预警工作。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有力推进。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坚持“一专多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抗洪抢险、森林防火、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全市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1个、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建成乡镇专职消防队15支、企业专职消防队1支。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发展,建成社会力量应急救援队*2支。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为骨干、社会应急救援队*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三防、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环境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监控监测预警体系。 (略) 应急指挥中心,打造河道监控系统, (略) 值班值守系统对接交通、林业、水务等部门视频监控;对 (略) 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宝利通、华为3个视频会商系统,下联各镇(街道) (略) 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华为2个视频会商系统, (略) 17个镇(街道)建立互联互通,打造信息通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 (略) 应急管理值班值守系统、应急“一键通”、安全生产执法监管系统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互联网+应急指挥+安全生产”不断深化,实现应急值班、应急指挥、安全 (略) “一张网”,实现对危化品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动态监控预警, (略) 应急管理智慧大脑。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强化。全面落实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累计下拨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0.53亿元。市、镇(街道)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建成。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略) 、镇、村三级应急避难体系。移动卫星小站、集群通信基站、单兵图传、无人机等现场通信保障手段不断完善,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信难题有效解决。应急通信保障队*初步建立,卫星电话配备到镇村两级,基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可通过天气预报、甚高频收音机和大喇叭、短信、微信等渠 (略) 349个村(社区)发布预警灾害信息。

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多部门共同合作参与的常态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安全教育、监管人员应急培训和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宣传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消防宣传月”“全国交通安全日”及防汛期、防火期等时期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户外宣传等载体形式,组织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安全及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森林防火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广泛深 (略) 应急管理工作新动态、新做法、特色亮点,普及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舆情等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均较大幅度下降,按可比口径与2015年相比,2 (略)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5.8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1.71%,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78.27%,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值和较大事故起数均在考核参考指标范围以内,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十三五”规划控制指标全部达标。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具体指标

实际值

“十二五”末期(2015年)

增降幅度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值

2020年

1

生产安全事故

死亡人数

降低10%

26人

48人

(下降)45.84 %

2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0%

0.0789

0.1633

(下降)51.71 %

3

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

下降6.0%

2.4692

11.3653

(下降)78.27 %

第二节 问题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事故灾难防控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全市安全风险隐患底数较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84家〔其中生产企业2家,储存企业1家,经营企业10家,成品油企业(加油站)71家〕,在建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5公里,城镇燃气经营企业7家,使用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43家,粉尘涉爆企业28家,有限空间作业企业46家,涉氨制冷企业3家,冶金企业2家,机械企业25家,公路通车里程5026公里,桥梁1049座,机动车保有量超28.65万辆,高层建筑603栋, (略) 综合体3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0家,“三小”场所8000多家,出租屋300多家。“十三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事故起数、负伤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数据基数仍然较大,事故风险防控存在压力。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火灾等行业领域较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防御任务繁重。 (略) (略) 自然灾 (略) 之一,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天气、高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低温霜冻、干旱等局地性灾害时有发生。丘陵山地多,部分山坡陡峭、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大。洪涝灾害、山洪灾害、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可能性大。 (略) 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为地震烈度Ⅵ度区(除河口镇为地震烈度Ⅶ度区),有感和强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深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尚未明晰,部分行业领域应急管理权责边界仍不明确,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各方协同联动机制不够顺畅。地方政策制度体系仍不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备不足、效能不高。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关键环节智能化程度不高。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社会公众风险防范观念和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是应急保障、管理能力依然薄弱。重大安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认不清 、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手段应用还不够深入,应急装备不足,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装备等存在短板。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各层级执法权配置不够清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畅通。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 (略) 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在省委、省 (略) 委、 (略)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略) 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更大牵引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更大牵引力。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推动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略)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风险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日益提高。“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新冠感染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推进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联合发力下, (略) 取得了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科技信息化运用水平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冠感染疫情激活了阳春社会公众对巨灾的警惕性,应急意识进一步强化,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加快。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 (略)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灾害事故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挑战机遇并存的新发展时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方向指引,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善于把握规律和抢抓机遇,把内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努 (略) 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围绕“十四五” (略)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 (略) 第十三次党 (略) 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贯 (略) 第八次党代会 (略) 委“123+N”工作安排,以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风险、建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分结合。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坚强保障。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应急管理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以科技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

——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加强全周期应急管理,落实全方位应急责任,提升全要素应急水平,强化全灾种应急能力,做好全天候应急准备。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强化群测群防群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如下主要目标:全面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全面强化,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

——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

——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高质量完成,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摸清。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短临精准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城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台风、暴雨、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以内。

——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明显增强。配置科学、体系完备、指挥顺畅、技能精湛的救援力量体系全面建成, (略)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略) 救援基地,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非煤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全面建成,应急物流时效大幅提升,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达到0.187‰,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达到100%。

——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应急管理政策和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和职业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充实,社会协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提高。

展望2035年,逐步建立起与阳春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使阳春应急管理成为彰显高效能治理的关键标志。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专栏2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分类指标详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5%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下降4%

预期性

5

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5

预期性

6

防灾减灾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7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8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9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100%

预期性

10

暴雨24小时预警准确率

≥75%

预期性

11

每百平方公里雨量(气象)站数量

≥5

预期性

12

*域人口稠密区地震监测能力

1.0级/2.5级

预期性

13

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时效

≤1分钟

预期性

14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90%

预期性

15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预期性

16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8小时

预期性

17

应急救援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性

18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100%

预期性

19

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

≥0.187‰

预期性

20

森林消防应急队*达标率

≥90%

预期性

21

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22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5%

预期性

23

综合

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4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100%

预期性

25

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

100%

预期性

第四节 实施策略

以科学应备、适时应变、统一应战、精准应灾、及时应验的应急管理“五应”方法,通过系统闭环运行,螺旋式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推动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科学应备。坚持底线思维,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常备不懈,全面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准备、法治准备、科技准备、力量准备、物资准备、动员准备。

适时应变。时刻保持应急状态,提升见微知著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理、早预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统一应战。强化以应急管理“统”的权威推动“战”的高效,做到应急响应统一发布、灾害事故统一调度、应急处置统一指挥、救援力量统一行动、应对措施统筹落实。

精准应灾。推动救灾工作精准化,精准安置保障,精准调拨款物,精准掌握灾情,精准恢复重建,精准配置保险,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及时应验。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及时总结与各类灾害事故斗争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应验、固化、提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短时治理效能转化为长期治理机制。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与自然灾害防治融合,强化救援力量、应急物资、智慧应急、安全文化等关键要素支撑,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统分结合的应急组织体系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统筹协调机制。坚持统分结合、无缝衔接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防”和“救”的责任链条,落实明晰各层级应急管理职责。

完善领导指挥体制。牢固树立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 (略) 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体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优化完善减灾、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议事协调机构和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专项指挥机构,健全完善各类机构办公室工作职责。完善功能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

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建立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机制,规范现场指挥部的开设和运作,建立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应专业救援队*间的指挥调度机制。建立分级指挥和专业指挥相结合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指挥模式。实施应急管理专业指挥员队*建设工程,提升灾害事故现场处置指挥能力。

建立职责清单制度。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专项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急管理职责清单,实行清单动态调整制度,无缝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建立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落实各行业领域部门防治责任。 (略) 、镇(街道)应急管理领域事权,明晰各层级应急管理职责。

健全考核巡查机制。构建科学严谨的应急管理考核体系,推动实施应急管理责任制考核,健全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巡查督导机制,推动各镇(街道)、各部门履职尽责。

第二节 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坚持依法应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预案先行,创新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应急预案体系。

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按照依法管理、急用先行的原则,推动制定和修订配套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清理整合常态化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普法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贯彻国家、 (略) 应急管理标准,加强标准组织管理工作, (略) 安全、物资储备、救援装备、灾害防御等领域标准,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推进预案管理规范化,明确各类预案编制、评审、评估、发布、备案、实施、监督等管理工作程序。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推动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任务,强化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实施应急预案大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的多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鼓励采用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演练形式,推动常态化开展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演练。

实施应急预案制修订计划。加快制修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推动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应急预案。推动涉及公共区域应急预案编制简明操作手册和应急指南,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

第三节 构建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围绕“专常兼备”建设目标,着力构建消防综合救援与专业应急救援互为补充、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与应急救援基地相互衔接的救援力量体系。

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科学编制和严 (略) 消防规划,消防救援站 (略) 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发展。优化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布局和编成,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站点和专业消防员,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达到0.187‰。“十四五” (略) 主城区完成第二消防站建设任务。2023年前完成1个消防站建设任务,2025年前完成3个消防站建设任务。推进基层消防队站硬件达标建设,规范营区布局、统一营区标识、完善场库室设置,20 (略) 基层消防队站达到正规化建设标准。开展消防专业救援装备达标创建行动,配齐配强空勤救援、高层建筑、轨道交通、核生化、石油化工、地震、水域、山岳(高空)等救援装备。推进“一镇(街道)一队”消防力量建设,推动行政村(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

建优专业应急救援队*。按照“统一形象标识、着装要求、训练大纲、战斗力标准”“四个统一”原则,重点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建成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应急救援队*。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力量配置、装备配备、技能培训和实战化演练等,推进应急救援队*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按照专业化组建、集中管理、综合使用的原则,整合基层民兵、治安员、消防安全员、护林员、医务人员、志愿者等现有工作力量,组建“一队多能”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队*。负责传递预警信息、开展自救互救、转移安置人员,协助做好防灾救灾等工作。

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开展社会应急力量摸底调查,实施应急社会力量扶持计划, (略) 搜救、高空绳索救援、山地救援、水上搜救和潜水救援、应急医疗、环境应急等社会应急力量。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完善调用补偿补助及保险保障等政策。推进建立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平台,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依托“i志愿”平台应急志愿者认证体系,推动应急志愿者队*组织化运作、专业化建设、信息化管理。

建设应急救援基地。推动本地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用于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救援力量值勤值守等。

创新共训共练共战机制。推动建立综合消防救援力量、专业应急救援队*、社会应急力量和志愿者队*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共训共练。定期开展训练和演练,强化应急救援联合作战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打破部门和建制界限,推动建立健全统一调度、快速集结、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战时协同合作机制。

健全军地协同联动机制。 (略) 人武部、武警阳江支队执勤二大队“点对点”联络机制,完善军地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和重要情况通报会商制度。完善部队、武警参与抢险救灾程序,健全兵力需求对接机制。完善军地应急力量指挥组织体系,加强军地间灾区情况勘测、应急资源投送、现场救援协同等方面联动。开展军地常态化联演联训,提高军地抢险救援协同应对能力。强化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

第四节 构建集中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

坚持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以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分类分级负责制为抓手,以采购供应、统筹储备、产能动员、调度运输一体化网络为支撑,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机制。 (略) 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 障体系。实行应急物资保障分类分级负责制,强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体责任。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特需物资储备制度。推动建立全生命周期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推行“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实现物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物资采购机制,依法完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期间政府紧急采购制度。畅通物资采购渠道,分类制订应急物资清单。

完善应急物资统筹储备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科学确定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对储备计划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发展物资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探索建立差异化储备和社会责任储备。建立健全物资轮换、核销机制。按照灾害事故的应急物资保障峰值需求,推进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网络建设。加强高风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加强交通不便或风险等级较高的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

优化应急物资产能动员体系。对各类应急物资及其关键原材料生产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分类掌握重要物资企业供应链分布,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建立应急物资产能保障机制,通过行政协议和政府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企业。 (略) 场投入主导作用,完善重点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企业扩能转产激励政策,持续完善应急物资产业链。

健全应急物资调度运输机制。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机制,完善应急物资统一调度制度,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机制。推 (略) 、镇(街道)两级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强化铁路、公路、水运等应急运输保障,发挥邮政系统、物流企业配送优势,提升物资紧急运输配送能力。建立健全应急车船“绿色通行”制度,推广运用高新技术配送装备,提升运输时效。

第五节 构建集约融合的智慧应急体系

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一切围绕实战,一切服务实战,瞄准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等应急管理信息化创新攻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强化智慧应急信息化。坚持“省一级统筹建设,省、市、县(市、区)、镇(街道)四级共同应用”的原则, (略) 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建立融合指挥体系。 (略) 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运行标准, (略) 、镇(街道)两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优化现有应急指挥中心硬件配置,加强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数据互联共享, (略) 贯通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网络。

完善应急通信网络。提升卫星、短波、现场自组网等非常规通信能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推进卫星地面站、通信指挥保障车、卫星电话、单兵图传、无人机、宽窄带集群等应急通信设备应用,保障“断网断电断路” 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达到 100%。加快偏远地区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 (略) 应急通信保障队*建设,强化通信技术装备配备。

提升短临预警能力。完善精细到镇(街道)的短临预报预警功能,提升精准预报能力。 (略) 、镇(街道)两级联动工作机制,精准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每小时50毫米以上降雨”“10年(及以上)一遇强降雨实况和洪水预警”。扩展自然灾害短临预警功能,提升灾害性天气、森林火灾和地震地质灾害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

建设全域感知网络。通过视频感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卫星感知和全民感知等方式,采集汇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现场救援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动态数据。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管理和分析, (略) 应急管理网络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手段全融合和感知服务全统一。拓展应急管理感知数据来源和类型,提升感知覆盖范围及数据处理能力。

创新数据智能治理。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制订数据标准规范,完善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开展风险管控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风险分级动态管控系统,推动实现安全风险精准研判。开展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大数据分析,建设灾害事故智能研判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演化进程及受灾群体动态跟踪,推动实现安全风险精准预警。开展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应用,优化升级应急平台。开展政务管理大数据治理,优化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数据与社会信息的精准融合。

第六节 构建精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把牢把实安全生产基本盘,强化更为精准的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实施更为有力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安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改革创新。健 (略) 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双主任”制。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运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巡查考核职能。推动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建设,强化对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督促。落实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动落实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 (略) 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和向组织部门通报制度,推动将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情况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述职内容。

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坚持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推动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行业领域和监管环节“共进一步”。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 (略) 有关单位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

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执法制度。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进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探索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三个转变”,全面强化监管执法精准性。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完善督查、巡查、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等“关键少数”安全管理责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健全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全员覆盖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推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制度。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制订并定期更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限制目录。

严格安全准入条件。 (略) 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制订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禁限控”目录。全面强化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论证,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依法从严审批高风险建设项目,重点加强高风险工艺安全风险评估和高危生产设备装置安全检测检验。

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天然气管道、危险货物运输、实验室使用、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风险管控机制。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程,依法淘汰不安全产能。全面落实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等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涉及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设施风险管控。

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建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面增强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专栏3 行业领域专项整治重点详表

1.非煤矿山:提高安全准入门槛,推动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全面退出,严格控制尾矿库数量。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全面落实金属非金属矿山第一批和第二批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实施矿山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矿山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升级矿山尾矿库“天眼地眼”安全风险预警预测系统。全面推进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点领域安全综合整治。

2.消防:开展打通“生命通道”工程,建立消防通道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开展安全疏散设施综合治理。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火灾高风险场所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全面推进“三合一”场所、电动车充电等城乡火灾风险突出环节排查整治,建立以风险特征为指引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大力推进老旧居民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改造、低收入群体家庭场所电器线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 (略) 消防大数据管理,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3.道路运输:全面实施《 (略) 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方案》,全面排查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边坡、急弯陡坡、长纵坡、临边临水临崖临村镇安全风险隐患,实现重大隐患存量清零。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依法加强对“两客一危一重货”的安全监管。健全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打击超限超载、非法改装、黑油站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4.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擅自建造建(构)筑物和施工作业等违法行为。开展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机动车违章驾驶行为。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督促寄递企业做好风险点和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治理,强化设施设备维护、行车客运组织等各类风险管控,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 (略) 交通安全行为。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治理,实现突发事件下的大客流快速、安全疏散。

5. 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加强水上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开展船舶碰撞桥梁安全整治。严格高风险船舶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砂石船、涉渔“三无”船舶,提高船主水上遇险应急处置能力。

6.城市建设: (略) 危险房屋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略) 既有房屋安全智能管控平台建设。 (略) 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略) 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建筑施工现场重大风险防控,严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制度,开展建筑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专项治理。

7.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推进高风险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建立园区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园区内企业实时在线监测监控数据、关键岗位视频监控数据、安全仪表等异常报警数据。开展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全面调查,建立各园区应急资源情况基本数据库。

8.危险废物: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落实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监管责任。建立危险废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与实际风险基本匹配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严厉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强化申报登记数据准确校核。推进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效率。

第七节 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创新。健全完善自然灾害“一体三预”工作机制。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林业等部门的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实施《 (略)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全面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灾害风险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设标准,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大型工矿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极端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 (略) 防洪防涝和调蓄设施建设, (略) 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农村水利和承洪区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提升农村抗灾能力。

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立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全面推动汛旱风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开展地震灾害风 (略) 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深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建设森林火险预报预警系统。建成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站网,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专栏4 自然灾害综合治理重点

1.汛旱风灾害。健全完善防汛防旱防风通信网络系统、防汛防旱防风减灾大数据地图、防洪调度系统,构建精细化防御体系。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拓展江河湖库潮的感知面,提升防汛防旱防风的水文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略) 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重 (略) 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中的积极作用。

2.地震灾害。 (略) 的地震监测网络,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略)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模型与数据库。完成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阳春子项目建设,配 (略) 地震预警业务系统,实现震后快速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3.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力度, (略) 在册威胁100人以上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规范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利用高精度光学遥感、LiDAR、InSAR、广域电磁法等新手段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推动建设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便捷化管理。建成群测群防体系, (略)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力量,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4.森林火灾。 (略) 森林火险预报预警系统,积极配合构建高空卫星监测、低空直升机和无人机巡查、地面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护的森林火灾立体化监测体系。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在重点地区建设林区应急道路、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带、视频监控设施、瞭望塔(台)、林区重要路口防灭火检查站等基础设施,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5.气象灾害。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站网监测体系, (略) 行政村(社区)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全覆盖。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实施“智慧气象”综合防灾保障工程, (略) 气象灾害智能探测系统(“天穹”系统)、智能预报系统(“天聪”系统)、智慧服务系统(“知天”系统)、智慧防灾系统(“御天”系统), (略) 城乡气象灾害精密化监测、精准化预警、精细化服务能力。

第八节 构建示范引领的安全文化体系

坚持文化引领,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打造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

建设应急管理融媒体矩阵。加强新闻宣传骨干培养与队*建设, (略) 应急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快速反应和应对处置机制,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 (略) 、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广泛应用利用政务新媒体,不断拓展和巩固宣传阵地。

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漠阳行”“全国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深入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编制“多案合一”综合性应急手册,普及应急知识培训。鼓励制作应急和安全电影电视、微(短)视频、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拓展安全文化展现形式和渠道。加大对应急管理先进事例、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深化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建设。推动建 (略) 安全文化体验场馆,形成“一市一场馆、一镇(街道)一场所、一行政村(社区)一宣传栏”和地震、气象、水文、消防等行业领域特色宣教基地。创新线上宣教手段,建设智能化宣教载体。鼓励结合实际,建设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商品街区、主题公园等示范点,打造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品牌。

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育和推动安全生产培训和考核机构建设,实现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和考核网络化。健全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强化社会公众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第四章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围绕应急管理事前科学准备、事中及时响应、事后精准救助全流程,着力推动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现场处置、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围绕应急管理基础条件支撑,着力推动社会协同、科技支撑、队*保障、监管执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第一节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加强风险源头治理,推动自然灾害、安 (略) 安全风险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推动建立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安全论证制度,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融合。合理确定城乡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推动风险管理支撑平台建设,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提前研判化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布局,严格控制新增高风险功能区,提升现有高风险功能区安全保障能力。明确高危行业领域、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条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强化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 (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完善风险隐患清单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完善城镇重点功能区综合风险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区域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适时发布评估结果。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细化各行业领域、各灾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规范及标准。完善重大风险隐患逐级挂牌警示督办、公开公示、整改效果评价等制度,落实风险管控“四早”和隐患整治“五到位”制度,重大风险隐患实时监控率达到100%。

打造 (略) 。 (略) 安全环境建设,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 (略) 空间格局、产业发展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 (略) 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大力 (略) 建设, (略) 安全韧性水平。 (略) 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防控平台, (略) 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略) 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构建全域覆盖的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精准会商预判风险,提升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加强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推动风险监测预警机构建设,强化区域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管控和预警信息发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化加密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布局,实现江河洪水、山洪、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和危险化学品、火灾、道路运输、建设施工等事故风险的动态监测。 (略) 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 (略) 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推动重大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疫情应急防控、联防联控、专业化防治,全面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风险会商研判能力。健全研判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高森林火险期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挥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及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精准预判风险。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事前智能分析判断能力。 (略)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预警信息推送机制,完善应急联动“一键通”。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告知机制,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提升气象预警服务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意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部门、基层网格治理体系, (略) 和农村防灾减灾并重。加强智能化决策服务支撑技术研究,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基于灾害特点和防御重点个性化定制决策辅助系统“一张图”。提升气象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略) 气象安全标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和基地建设。 (略) 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推进精准预警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包括面向手机、网络、电视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灾害风险区域人群获取防灾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运用互联网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覆盖面。增强气象社会动员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让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第三节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健全 (略) 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推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规范化。完善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健全应急信息报送机制。

推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规范化。健全 (略) 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统一响应、分级响应、提级响应等应急响应制度,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属地责任。编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火灾、交通、地震、地质、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灾害事故应急响应手册,实施应急响应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强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特别防护期值班制度。健全完善应急联合值守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即时研判、及时反馈工作制度。推动建立高风险时段应急备勤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备勤值守机制。

规范应急响应信息管理。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互动机制。完善信息接报处置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多渠道信息报送机制,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健全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制度,严格重特大灾害事故发布时效,统一快速、准确权威发布灾害事故信息。


第四节 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 (略) 内河应急能力建设布局规划,提升水上搜救保障能力。

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应急处置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健全“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实行应急指挥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智能单兵终端等标准配备,提升一线指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10公里警戒、5公里管制、1公里核心区禁入”救援现场交通管控机制,推动现场处置指挥高效有序。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急救援专业机械、应急专用车辆等技术装备,无人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应急救援设备建设,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 (略)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分类储存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市内涝等灾害救援装备,提高装备集成化专勤化水平。全面加大复杂环境下救援破拆、生命支撑、便携式单兵救援等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推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提升水上搜救组织能力。建立健全水上搜救工作体制。 (略) 内河高风险水域应急力量能力建设,实现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小于1小时。

第五节 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加大医学救援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救助效率。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规范灾后恢复重建。

提升灾后紧急救助能力。健全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救灾物资预置保障机制、受灾人群提前转移机制,提升救助时效,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8小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健全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实施灾害信息员队*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

提升医学救援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提升灾害事故现场检伤分类救治和大批量伤员快速安全转运能力。 (略) 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配备急救单元,提升第一时间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救治能力。强化灾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防范灾区发生公共卫生次生灾害。

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开展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略)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覆盖。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备案和动态评估机制,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动态管理。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规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配套政策,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鼓励、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个人参与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

第六节 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坚持社会共治,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专家队*智力支撑,形成全社会应急管理整体合力。

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目录,鼓励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完善警示、约谈、诚信等监管方式。实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制度,从严约束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引导加强行业自律自管,提升行业安全共治水平。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推行企业“自我声明+信用管理”模式,将企业安全承诺履 (略) 场主体信用记录平台。健全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完善联合奖惩、信用承诺、“黑名单”等制度,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12350”、“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案例力度。

推动保险风险分担。推动保险机构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 (略) 场机制下灾前预防、灾中减损、灾后补偿的保险服务水平。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八大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的比例。建立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惠民保险政策。

推进应急管理专家队*建设。 (略) 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推动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突发事件首席专家制度。强化各类应急管理专家队*建设,形成规模适度、配备科学、资源共享的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完善应急专家管理制度,健全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家有序有效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健全行政决策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应急决策机制,发挥专家队*在应急决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七节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科研、技术、装备、产业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搭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整合多方技术力量,推动搭建应急管理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云化、微服务技术路线, (略) 级智慧应急信息系统,满足各级应急管理或相关业务部门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需求, (略) 的科技支撑网络。

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形 (略) 特色的安全应急产业,鼓励支持申报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第八节 提升队*保障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队*保障能力建设,补齐人才培养短板弱项,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推动各方面关心支持应急管理队*,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实施应急管理大培训行动。把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论述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第一课程,把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必修内容,健全落实领导带头上讲台授课工作机制,提升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组织参加“广东应急管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依托党校( (略) )、 (略) 校和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网络平台等培训资源,推行“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到2022年,全市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100%。

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突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政治担当和战斗属性,积极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训练体系。以“五个特别”“六条具体要求”为基础,严格思想政治、能力素质、作风纪律建设,全面锻造阳春应急管理铁军。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选拔干部人才,培养高素质应急管理队*。

提升应急管理职业保障能力。关心爱护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建立健全岗位激励机制,优化完善保险、抚恤、优待、疗养等保障政策,提升应急管理职业吸引力。建立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激励制度,提高队*荣誉感和战斗力。大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参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社会荣誉,增强全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职业尊崇。

第九节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能力。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和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略) 、镇(街道)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明确各级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理顺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执法权配置,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和委托执法。充实执法一线力量,建立镇(街道)应急管理 (略) 专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健全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规范监管执法行为,编制统一执法目录、执法事项清单。完善各级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加强安全监管干部队*专业化建设,到2022年底,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加强执法人员执法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执法”等,推 (略) 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健全“执法+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功能区实施“一企一策”“一区一案”指导服务。强化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规范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

提升灾害事故调查评估能力。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根据上级事故调查工作指引以及各行业领域事故调查工作程序,从严开展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评估机制。落实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以及各灾种调查评估办法,规范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落实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机制,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

第十节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深入推进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和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全覆盖。

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人才、资金、装备、基础设 施建设等保障。深入推进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智慧终端,提升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人员配置水平。积极推进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

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完成镇(街道)至少1个或者多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目标,加快推进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建立社区应急制度,完善行政村(社区)安全隐患、灾害信息报送发布机制。把安全责任向单位、向家庭、向个人延伸,分类别推动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社会基础单元应急能力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

强化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推动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全覆盖。健全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整合基层安全员、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森林护林员、防汛防旱防风责任人、专职消防员等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完善网格员考核管理办法,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应急、民政、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单位横向联系,实现救灾资源共享,确保大灾之时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和畅通。

第五章 重大工程

围绕“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带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阳春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按照《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形成集开展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使用,以及救援力量值勤值守为一体的基地。

第二节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深化“智慧大应急”信息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智能化,升级应急指挥系统,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应用。建设应急管理公共宣传信息化平台、智慧森林火灾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云 、网、端+综合应用与支撑”技术体系,推动“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建设,建成智能应急大脑。

第三节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略) 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 (略) 、镇(街道)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搭建综合性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

第四节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空勤救援、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地震、水域、山岳等专业队。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地质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准军事化管理,完善营房、训练场所等基础设施。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配备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装备、智能无人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跨区域救援特种设备、专用工程抢险救援技术装备、自然灾害特种救援装备、森林灭火技术装备、非煤矿山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等。

第五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配合绘制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抗震减灾能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 (略) 行政村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全覆盖。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能力。实施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行业气象观测站和多源信息监测网。

第六节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行动,力争新建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工程, (略)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体验馆)建设,实现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全覆盖,实现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全覆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强化规划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规划实施整体合力。强化应急管理的人、财、物投入保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 (略) 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限期反馈应急管理问题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土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市应急管理局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定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将规划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强化应急管理人、财、物投入保障,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要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支持。开辟社会化、市场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 (略) 应急管理工作的引领和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以及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针对规划建设内容科学制订计划进度,明确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全力推进实施。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要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附件1 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名称

建设项目

1

(略) 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略) 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形成集开展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使用,以及救援力量值勤值守为一体的基地。

2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实施应急全域感知和数据智能建设项目、应急管理融合指挥系统项目、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及风险管控系统项目、自然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智慧森林火灾防治监测预警项目等信息化建设工程。

3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略) 、镇(街道)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搭建综合性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

4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地质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业队*。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

5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完善行业气象观测站和多源信息监测网。

6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建设、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建设、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体验馆)建设、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等项目。

备注:1.根据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 (略) 财政安排资金的依据, (略) 财政安排资金支持的项目,应按规定程序另行研究报批。2.本表项 (略) 、镇级财权,不包括上级财政权。


附件2名词解释

1.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一个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有一支负责应急救援的队*,有一个启动应急响应的平台,有一个储备应急物资的仓库。

2.“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实行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

3.“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应急指挥实行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智能单兵终端的标准配备。

4.“五个一”应急值守机制: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

5.“四个一”临灾转移机制:“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

6.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一线”是指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排”是指对风险隐患全面排查、科学排序、有效排除。

7.自然灾害防治“一体三预”工作机制:“一体”是指科学有效、从上到下、左右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三预”是指事前预判、临灾预告、短临预警。

8.“五立足、五结合”演练模式:立足全灾种全链条,平时预防与战时抗救相结合;立足规范应对,情景复盘与流程再造相结合;立足上下联动,上级指挥协调与基层落细落实相结合;立足问题导向,固化长效机制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立足以练促建,演练培训与能力建设相结合。

9.安全监管“三个转变”:从重点检查企业员工向重点检查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转变,从事后吸取事故教训向事前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转变,从客观查原因向主观查不足转变。

10.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

11.安全生产“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2.应急管理队*“五个特别”:特别讲政治、特别讲纪律、特别讲科学、特别讲认真、特别讲精神。

13.应急管理队*“六条具体要求”:对党绝对忠诚、生命高于一切、工作见叶知秋、时刻应急准备、纪律挺在前面、坚决服从指挥。

14.“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5.安全宣传“五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16.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四令”即动火令、动工令、复工令、停工令;“三制”即有限空间作业票制、值班室(中控室)24小时值班制、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制。

17.“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18. “两客一危一重货”:“两客”是指客运班车、旅游包车;“一危”是指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一重货”是指重型货车。

19.风险管控“四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控制。

20.隐患整治“五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限到位、资金到位、预案到位。

21.动火作业“三个一律”:动火前,一律不准进行交叉作业,一律清除现场可燃物质,一律检测可燃气体含量、保持良好通风,严防交叉作业动火引发爆炸、火灾事故。

22.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未经风险辨识不准作业、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不准作业、不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准作业、没有监护不准作业、电气设备不符合规定不准作业、未经审批不准作业、未经培训演练不准作业。

23.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未落实前期保障措施不施工,未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未按规定审批或论证方案、未按方案落实有关措施不施工,未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不施工,未进行现场监督不施工,未进行第三方监测不施工,未经验收合格不施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略) 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略) 安全生产条例》《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我局编制了《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现将内容进行公示,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月9日-2023年2月8日,在公示期间,*@*63.com,并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沟通。


附件: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




(略) 应急管理局

2023年1月9日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公众意见征求稿)

2022年12月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改革进展...................................................... 1

第二节 问题挑战...................................................... 7

第三节 发展机遇....................................................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

第四节 实施策略................................................... 17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9

第一节 构建统分结合的应急组织体系............... 19

第二节 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20

第三节 构建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21

第四节 构建集中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 24

第五节 构建集约融合的智慧应急体系............... 26

第六节 构建精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28

第七节 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32

第八节 构建示范引领的安全文化体系............... 34

第四章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6

第一节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6

第二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7

第三节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39

第四节 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40

第五节 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41

第六节 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43

第七节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44

第八节 提升队*保障能力................................... 45

第九节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46

第十节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48

第五章 重大工程........................................................... 50

第一节 阳春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50

第二节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50

第三节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51

第四节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51

第五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51

第六节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52

第六章 保障措施........................................................... 53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53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54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54

附件1 重大工程项目表................................................ 55

附件2 名词解释............................................................ 56

为大力推进“十四五” (略) 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 (略) 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略) 安全生产条例》《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 (略) 政府、 (略) 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略)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国家、 (略)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 (略) 各项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层级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打下了 (略) 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节 改革进展

“十三五”时期, (略)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统筹推进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控制指标全面达标。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市安全生产领域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市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到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全面改制完成,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全部设立,逐步构建起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应急管理格局。按照《 (略) 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市、镇(街道)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的“双主任”制实现全覆盖。灾害事故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基本实现。

应急管理法治制度逐步健全。 (略) 先后制定《 (略) 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行业监管部门和镇级监管机构队*建设、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安全准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危害监督检查与防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各相关部门制定或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和工作措施。

应急预案建设逐步完善。 (略) 实际情况,修订完善《 (略) 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 (略)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略) 地震应急预案》《 (略)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略)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强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各类应急演练工作全面落实“实战中有推演,推演中有实战”,形成了“五立足、五结合”的实战推演模式。

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 (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按照《 (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领域八大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等措施。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0%实施在线监控和可视化管理,“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纳入智能监控平台,安全风险严格实施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管控。安全生产治理整治持续推进,印发《 (略)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安全生产领域六大专项整治方案》,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贯彻实施《 (略)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 (略) 减灾委的统筹协调指导作用, (略) 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基本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汛情旱情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开展自然灾害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城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三防标准化建设, (略) 行政村(社区)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累计创建 13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三五”以来, (略) 有效应对2016年台风“妮妲”、2017年台风“天鸽”“ 帕卡”“ 卡努”、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2019年暴雨洪涝及“十三五”期间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救灾复产工作顺利完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 (略) 春湾地 (略) 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的子台,春城旗岭森林公园、圭岗镇大朗村、双窖镇蒲竹村和河口镇石河村等4个一般 (略) GNSS地壳运动观测网,春城、春湾、陂面、圭岗、马水、永宁、八*、潭水和岗美等9个通过流动重力进行观测的重力观 (略) 松柏镇松柏中学地电场观测站建成使用,更好地 (略) 区域内地壳运动情况和前兆异常。 (略) 、 (略) 地震局稳步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阳春子项目,已完成永宁镇林湾村基准站、合水镇合水中学基本站等5个预警台站建设,其余14个预警一般台站在建中; (略) 相关学校建设了4个紧急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扎实推进地震预警工作。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有力推进。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坚持“一专多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抗洪抢险、森林防火、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全市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1个、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建成乡镇专职消防队15支、企业专职消防队1支。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发展,建成社会力量应急救援队*2支。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为骨干、社会应急救援队*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三防、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环境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监控监测预警体系。 (略) 应急指挥中心,打造河道监控系统, (略) 值班值守系统对接交通、林业、水务等部门视频监控;对 (略) 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宝利通、华为3个视频会商系统,下联各镇(街道) (略) 应急值班值守系统、华为2个视频会商系统, (略) 17个镇(街道)建立互联互通,打造信息通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 (略) 应急管理值班值守系统、应急“一键通”、安全生产执法监管系统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互联网+应急指挥+安全生产”不断深化,实现应急值班、应急指挥、安全 (略) “一张网”,实现对危化品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动态监控预警, (略) 应急管理智慧大脑。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强化。全面落实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累计下拨投入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0.53亿元。市、镇(街道)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建成。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略) 、镇、村三级应急避难体系。移动卫星小站、集群通信基站、单兵图传、无人机等现场通信保障手段不断完善,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信难题有效解决。应急通信保障队*初步建立,卫星电话配备到镇村两级,基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可通过天气预报、甚高频收音机和大喇叭、短信、微信等渠 (略) 349个村(社区)发布预警灾害信息。

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多部门共同合作参与的常态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安全教育、监管人员应急培训和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宣传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消防宣传月”“全国交通安全日”及防汛期、防火期等时期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户外宣传等载体形式,组织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安全及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森林防火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广泛深 (略) 应急管理工作新动态、新做法、特色亮点,普及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舆情等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均较大幅度下降,按可比口径与2015年相比,2 (略)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5.8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1.71%,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78.27%,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值和较大事故起数均在考核参考指标范围以内,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十三五”规划控制指标全部达标。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具体指标

实际值

“十二五”末期(2015年)

增降幅度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值

2020年

1

生产安全事故

死亡人数

降低10%

26人

48人

(下降)45.84 %

2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0%

0.0789

0.1633

(下降)51.71 %

3

道路交通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

下降6.0%

2.4692

11.3653

(下降)78.27 %

第二节 问题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各类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事故灾难防控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全市安全风险隐患底数较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84家〔其中生产企业2家,储存企业1家,经营企业10家,成品油企业(加油站)71家〕,在建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5公里,城镇燃气经营企业7家,使用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43家,粉尘涉爆企业28家,有限空间作业企业46家,涉氨制冷企业3家,冶金企业2家,机械企业25家,公路通车里程5026公里,桥梁1049座,机动车保有量超28.65万辆,高层建筑603栋, (略) 综合体3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0家,“三小”场所8000多家,出租屋300多家。“十三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事故起数、负伤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数据基数仍然较大,事故风险防控存在压力。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火灾等行业领域较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防御任务繁重。 (略) (略) 自然灾 (略) 之一,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天气、高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低温霜冻、干旱等局地性灾害时有发生。丘陵山地多,部分山坡陡峭、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大。洪涝灾害、山洪灾害、森林火灾等发生的可能性大。 (略) 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为地震烈度Ⅵ度区(除河口镇为地震烈度Ⅶ度区),有感和强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深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尚未明晰,部分行业领域应急管理权责边界仍不明确,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各方协同联动机制不够顺畅。地方政策制度体系仍不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备不足、效能不高。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关键环节智能化程度不高。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社会公众风险防范观念和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是应急保障、管理能力依然薄弱。重大安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认不清 、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手段应用还不够深入,应急装备不足,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装备等存在短板。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各层级执法权配置不够清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尚不适应救援救助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够畅通。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 (略) 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在省委、省 (略) 委、 (略)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略) 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更大牵引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更大牵引力。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推动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略)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风险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日益提高。“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新冠感染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推进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联合发力下, (略) 取得了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科技信息化运用水平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冠感染疫情激活了阳春社会公众对巨灾的警惕性,应急意识进一步强化,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加快。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 (略)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灾害事故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挑战机遇并存的新发展时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方向指引,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善于把握规律和抢抓机遇,把内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努 (略) 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围绕“十四五” (略)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 (略) 第十三次党 (略) 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贯 (略) 第八次党代会 (略) 委“123+N”工作安排,以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风险、建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分结合。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坚强保障。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应急管理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以科技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

——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加强全周期应急管理,落实全方位应急责任,提升全要素应急水平,强化全灾种应急能力,做好全天候应急准备。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强化群测群防群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如下主要目标:全面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全面强化,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

——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

——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高质量完成,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摸清。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短临精准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城乡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台风、暴雨、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以内。

——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明显增强。配置科学、体系完备、指挥顺畅、技能精湛的救援力量体系全面建成, (略)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略) 救援基地,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非煤矿山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全面建成,应急物流时效大幅提升,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达到0.187‰,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达到100%。

——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应急管理政策和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和职业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充实,社会协同应对灾害事故能力显著提高。

展望2035年,逐步建立起与阳春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使阳春应急管理成为彰显高效能治理的关键标志。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专栏2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分类指标详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5%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下降4%

预期性

5

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5

预期性

6

防灾减灾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7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8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9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100%

预期性

10

暴雨24小时预警准确率

≥75%

预期性

11

每百平方公里雨量(气象)站数量

≥5

预期性

12

*域人口稠密区地震监测能力

1.0级/2.5级

预期性

13

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时效

≤1分钟

预期性

14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90%

预期性

15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预期性

16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8小时

预期性

17

应急救援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性

18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100%

预期性

19

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

≥0.187‰

预期性

20

森林消防应急队*达标率

≥90%

预期性

21

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22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5%

预期性

23

综合

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4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100%

预期性

25

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

100%

预期性

第四节 实施策略

以科学应备、适时应变、统一应战、精准应灾、及时应验的应急管理“五应”方法,通过系统闭环运行,螺旋式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推动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科学应备。坚持底线思维,源头预防,关口前移,常备不懈,全面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准备、法治准备、科技准备、力量准备、物资准备、动员准备。

适时应变。时刻保持应急状态,提升见微知著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理、早预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统一应战。强化以应急管理“统”的权威推动“战”的高效,做到应急响应统一发布、灾害事故统一调度、应急处置统一指挥、救援力量统一行动、应对措施统筹落实。

精准应灾。推动救灾工作精准化,精准安置保障,精准调拨款物,精准掌握灾情,精准恢复重建,精准配置保险,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及时应验。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及时总结与各类灾害事故斗争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应验、固化、提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短时治理效能转化为长期治理机制。

第三章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与自然灾害防治融合,强化救援力量、应急物资、智慧应急、安全文化等关键要素支撑,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统分结合的应急组织体系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统筹协调机制。坚持统分结合、无缝衔接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防”和“救”的责任链条,落实明晰各层级应急管理职责。

完善领导指挥体制。牢固树立党在应急管理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 (略) 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体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优化完善减灾、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议事协调机构和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专项指挥机构,健全完善各类机构办公室工作职责。完善功能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

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建立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机制,规范现场指挥部的开设和运作,建立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应专业救援队*间的指挥调度机制。建立分级指挥和专业指挥相结合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指挥模式。实施应急管理专业指挥员队*建设工程,提升灾害事故现场处置指挥能力。

建立职责清单制度。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专项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急管理职责清单,实行清单动态调整制度,无缝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建立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落实各行业领域部门防治责任。 (略) 、镇(街道)应急管理领域事权,明晰各层级应急管理职责。

健全考核巡查机制。构建科学严谨的应急管理考核体系,推动实施应急管理责任制考核,健全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巡查督导机制,推动各镇(街道)、各部门履职尽责。

第二节 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坚持依法应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预案先行,创新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应急预案体系。

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按照依法管理、急用先行的原则,推动制定和修订配套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清理整合常态化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普法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贯彻国家、 (略) 应急管理标准,加强标准组织管理工作, (略) 安全、物资储备、救援装备、灾害防御等领域标准,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推进预案管理规范化,明确各类预案编制、评审、评估、发布、备案、实施、监督等管理工作程序。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推动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依照事件分类与分级明确相关各方职责任务,强化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实施应急预案大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的多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鼓励采用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演练形式,推动常态化开展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演练。

实施应急预案制修订计划。加快制修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推动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应急预案。推动涉及公共区域应急预案编制简明操作手册和应急指南,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

第三节 构建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体系

围绕“专常兼备”建设目标,着力构建消防综合救援与专业应急救援互为补充、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与应急救援基地相互衔接的救援力量体系。

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科学编制和严 (略) 消防规划,消防救援站 (略) 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发展。优化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布局和编成,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站点和专业消防员,专职消 (略) 总人口比例达到0.187‰。“十四五” (略) 主城区完成第二消防站建设任务。2023年前完成1个消防站建设任务,2025年前完成3个消防站建设任务。推进基层消防队站硬件达标建设,规范营区布局、统一营区标识、完善场库室设置,20 (略) 基层消防队站达到正规化建设标准。开展消防专业救援装备达标创建行动,配齐配强空勤救援、高层建筑、轨道交通、核生化、石油化工、地震、水域、山岳(高空)等救援装备。推进“一镇(街道)一队”消防力量建设,推动行政村(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

建优专业应急救援队*。按照“统一形象标识、着装要求、训练大纲、战斗力标准”“四个统一”原则,重点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建成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应急救援队*。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力量配置、装备配备、技能培训和实战化演练等,推进应急救援队*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按照专业化组建、集中管理、综合使用的原则,整合基层民兵、治安员、消防安全员、护林员、医务人员、志愿者等现有工作力量,组建“一队多能”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队*。负责传递预警信息、开展自救互救、转移安置人员,协助做好防灾救灾等工作。

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开展社会应急力量摸底调查,实施应急社会力量扶持计划, (略) 搜救、高空绳索救援、山地救援、水上搜救和潜水救援、应急医疗、环境应急等社会应急力量。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完善调用补偿补助及保险保障等政策。推进建立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平台,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依托“i志愿”平台应急志愿者认证体系,推动应急志愿者队*组织化运作、专业化建设、信息化管理。

建设应急救援基地。推动本地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用于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救援力量值勤值守等。

创新共训共练共战机制。推动建立综合消防救援力量、专业应急救援队*、社会应急力量和志愿者队*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共训共练。定期开展训练和演练,强化应急救援联合作战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打破部门和建制界限,推动建立健全统一调度、快速集结、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战时协同合作机制。

健全军地协同联动机制。 (略) 人武部、武警阳江支队执勤二大队“点对点”联络机制,完善军地应急救援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和重要情况通报会商制度。完善部队、武警参与抢险救灾程序,健全兵力需求对接机制。完善军地应急力量指挥组织体系,加强军地间灾区情况勘测、应急资源投送、现场救援协同等方面联动。开展军地常态化联演联训,提高军地抢险救援协同应对能力。强化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

第四节 构建集中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

坚持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以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分类分级负责制为抓手,以采购供应、统筹储备、产能动员、调度运输一体化网络为支撑,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机制。 (略) 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 障体系。实行应急物资保障分类分级负责制,强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体责任。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特需物资储备制度。推动建立全生命周期应急物资管理标准体系,推行“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实现物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物资采购机制,依法完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期间政府紧急采购制度。畅通物资采购渠道,分类制订应急物资清单。

完善应急物资统筹储备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科学确定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对储备计划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发展物资协议储备,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探索建立差异化储备和社会责任储备。建立健全物资轮换、核销机制。按照灾害事故的应急物资保障峰值需求,推进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网络建设。加强高风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加强交通不便或风险等级较高的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

优化应急物资产能动员体系。对各类应急物资及其关键原材料生产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分类掌握重要物资企业供应链分布,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建立应急物资产能保障机制,通过行政协议和政府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企业。 (略) 场投入主导作用,完善重点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企业扩能转产激励政策,持续完善应急物资产业链。

健全应急物资调度运输机制。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机制,完善应急物资统一调度制度,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机制。推 (略) 、镇(街道)两级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强化铁路、公路、水运等应急运输保障,发挥邮政系统、物流企业配送优势,提升物资紧急运输配送能力。建立健全应急车船“绿色通行”制度,推广运用高新技术配送装备,提升运输时效。

第五节 构建集约融合的智慧应急体系

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一切围绕实战,一切服务实战,瞄准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等应急管理信息化创新攻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强化智慧应急信息化。坚持“省一级统筹建设,省、市、县(市、区)、镇(街道)四级共同应用”的原则, (略) 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建立融合指挥体系。 (略) 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运行标准, (略) 、镇(街道)两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优化现有应急指挥中心硬件配置,加强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数据互联共享, (略) 贯通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网络。

完善应急通信网络。提升卫星、短波、现场自组网等非常规通信能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推进卫星地面站、通信指挥保障车、卫星电话、单兵图传、无人机、宽窄带集群等应急通信设备应用,保障“断网断电断路” 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达到 100%。加快偏远地区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 (略) 应急通信保障队*建设,强化通信技术装备配备。

提升短临预警能力。完善精细到镇(街道)的短临预报预警功能,提升精准预报能力。 (略) 、镇(街道)两级联动工作机制,精准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每小时50毫米以上降雨”“10年(及以上)一遇强降雨实况和洪水预警”。扩展自然灾害短临预警功能,提升灾害性天气、森林火灾和地震地质灾害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

建设全域感知网络。通过视频感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卫星感知和全民感知等方式,采集汇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现场救援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动态数据。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管理和分析, (略) 应急管理网络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手段全融合和感知服务全统一。拓展应急管理感知数据来源和类型,提升感知覆盖范围及数据处理能力。

创新数据智能治理。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制订数据标准规范,完善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开展风险管控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风险分级动态管控系统,推动实现安全风险精准研判。开展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大数据分析,建设灾害事故智能研判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演化进程及受灾群体动态跟踪,推动实现安全风险精准预警。开展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应用,优化升级应急平台。开展政务管理大数据治理,优化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数据与社会信息的精准融合。

第六节 构建精准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把牢把实安全生产基本盘,强化更为精准的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实施更为有力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安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改革创新。健 (略) 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双主任”制。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运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巡查考核职能。推动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建设,强化对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督促。落实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动落实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 (略) 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和向组织部门通报制度,推动将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情况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述职内容。

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坚持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推动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行业领域和监管环节“共进一步”。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 (略) 有关单位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

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执法制度。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进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探索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三个转变”,全面强化监管执法精准性。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完善督查、巡查、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等“关键少数”安全管理责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健全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全员覆盖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推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制度。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制订并定期更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限制目录。

严格安全准入条件。 (略) 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制订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禁限控”目录。全面强化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论证,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依法从严审批高风险建设项目,重点加强高风险工艺安全风险评估和高危生产设备装置安全检测检验。

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天然气管道、危险货物运输、实验室使用、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风险管控机制。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程,依法淘汰不安全产能。全面落实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等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涉及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设施风险管控。

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建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面增强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专栏3 行业领域专项整治重点详表

1.非煤矿山:提高安全准入门槛,推动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全面退出,严格控制尾矿库数量。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全面落实金属非金属矿山第一批和第二批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实施矿山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矿山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升级矿山尾矿库“天眼地眼”安全风险预警预测系统。全面推进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点领域安全综合整治。

2.消防:开展打通“生命通道”工程,建立消防通道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开展安全疏散设施综合治理。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火灾高风险场所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全面推进“三合一”场所、电动车充电等城乡火灾风险突出环节排查整治,建立以风险特征为指引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大力推进老旧居民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改造、低收入群体家庭场所电器线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 (略) 消防大数据管理,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3.道路运输:全面实施《 (略) 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方案》,全面排查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边坡、急弯陡坡、长纵坡、临边临水临崖临村镇安全风险隐患,实现重大隐患存量清零。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依法加强对“两客一危一重货”的安全监管。健全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打击超限超载、非法改装、黑油站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4.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擅自建造建(构)筑物和施工作业等违法行为。开展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机动车违章驾驶行为。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督促寄递企业做好风险点和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治理,强化设施设备维护、行车客运组织等各类风险管控,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 (略) 交通安全行为。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治理,实现突发事件下的大客流快速、安全疏散。

5. 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加强水上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开展船舶碰撞桥梁安全整治。严格高风险船舶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砂石船、涉渔“三无”船舶,提高船主水上遇险应急处置能力。

6.城市建设: (略) 危险房屋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略) 既有房屋安全智能管控平台建设。 (略) 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略) 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建筑施工现场重大风险防控,严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制度,开展建筑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专项治理。

7.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推进高风险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建立园区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园区内企业实时在线监测监控数据、关键岗位视频监控数据、安全仪表等异常报警数据。开展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全面调查,建立各园区应急资源情况基本数据库。

8.危险废物: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落实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监管责任。建立危险废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与实际风险基本匹配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严厉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强化申报登记数据准确校核。推进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效率。

第七节 构建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创新。健全完善自然灾害“一体三预”工作机制。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林业等部门的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实施《 (略)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行动方案》,全面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灾害风险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设标准,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大型工矿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提升极端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 (略) 防洪防涝和调蓄设施建设, (略) 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农村水利和承洪区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与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提升农村抗灾能力。

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立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全面推动汛旱风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开展地震灾害风 (略) 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深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建设森林火险预报预警系统。建成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站网,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专栏4 自然灾害综合治理重点

1.汛旱风灾害。健全完善防汛防旱防风通信网络系统、防汛防旱防风减灾大数据地图、防洪调度系统,构建精细化防御体系。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拓展江河湖库潮的感知面,提升防汛防旱防风的水文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略) 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重 (略) 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中的积极作用。

2.地震灾害。 (略) 的地震监测网络,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略)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模型与数据库。完成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阳春子项目建设,配 (略) 地震预警业务系统,实现震后快速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3.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力度, (略) 在册威胁100人以上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规范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利用高精度光学遥感、LiDAR、InSAR、广域电磁法等新手段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推动建设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便捷化管理。建成群测群防体系, (略)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力量,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4.森林火灾。 (略) 森林火险预报预警系统,积极配合构建高空卫星监测、低空直升机和无人机巡查、地面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护的森林火灾立体化监测体系。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在重点地区建设林区应急道路、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带、视频监控设施、瞭望塔(台)、林区重要路口防灭火检查站等基础设施,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5.气象灾害。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站网监测体系, (略) 行政村(社区)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全覆盖。强化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实施“智慧气象”综合防灾保障工程, (略) 气象灾害智能探测系统(“天穹”系统)、智能预报系统(“天聪”系统)、智慧服务系统(“知天”系统)、智慧防灾系统(“御天”系统), (略) 城乡气象灾害精密化监测、精准化预警、精细化服务能力。

第八节 构建示范引领的安全文化体系

坚持文化引领,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打造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

建设应急管理融媒体矩阵。加强新闻宣传骨干培养与队*建设, (略) 应急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快速反应和应对处置机制,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 (略) 、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贯通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广泛应用利用政务新媒体,不断拓展和巩固宣传阵地。

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漠阳行”“全国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深入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编制“多案合一”综合性应急手册,普及应急知识培训。鼓励制作应急和安全电影电视、微(短)视频、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拓展安全文化展现形式和渠道。加大对应急管理先进事例、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深化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建设。推动建 (略) 安全文化体验场馆,形成“一市一场馆、一镇(街道)一场所、一行政村(社区)一宣传栏”和地震、气象、水文、消防等行业领域特色宣教基地。创新线上宣教手段,建设智能化宣教载体。鼓励结合实际,建设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商品街区、主题公园等示范点,打造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品牌。

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育和推动安全生产培训和考核机构建设,实现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和考核网络化。健全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强化社会公众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第四章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围绕应急管理事前科学准备、事中及时响应、事后精准救助全流程,着力推动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现场处置、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围绕应急管理基础条件支撑,着力推动社会协同、科技支撑、队*保障、监管执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第一节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加强风险源头治理,推动自然灾害、安 (略) 安全风险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推动建立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安全论证制度,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融合。合理确定城乡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推动风险管理支撑平台建设,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提前研判化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布局,严格控制新增高风险功能区,提升现有高风险功能区安全保障能力。明确高危行业领域、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条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强化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 (略)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完善风险隐患清单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完善城镇重点功能区综合风险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区域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适时发布评估结果。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细化各行业领域、各灾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规范及标准。完善重大风险隐患逐级挂牌警示督办、公开公示、整改效果评价等制度,落实风险管控“四早”和隐患整治“五到位”制度,重大风险隐患实时监控率达到100%。

打造 (略) 。 (略) 安全环境建设,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 (略) 空间格局、产业发展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 (略) 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大力 (略) 建设, (略) 安全韧性水平。 (略) 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防控平台, (略) 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略) 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构建全域覆盖的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精准会商预判风险,提升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加强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推动风险监测预警机构建设,强化区域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管控和预警信息发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化加密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布局,实现江河洪水、山洪、台风、暴雨、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和危险化学品、火灾、道路运输、建设施工等事故风险的动态监测。 (略) 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 (略) 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推动重大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疫情应急防控、联防联控、专业化防治,全面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风险会商研判能力。健全研判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高森林火险期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挥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及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精准预判风险。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事前智能分析判断能力。 (略)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预警信息推送机制,完善应急联动“一键通”。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告知机制,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提升气象预警服务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意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部门、基层网格治理体系, (略) 和农村防灾减灾并重。加强智能化决策服务支撑技术研究,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基于灾害特点和防御重点个性化定制决策辅助系统“一张图”。提升气象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略) 气象安全标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和基地建设。 (略) 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推进精准预警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包括面向手机、网络、电视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灾害风险区域人群获取防灾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运用互联网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覆盖面。增强气象社会动员能力,加强气象科普宣传,让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第三节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健全 (略) 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推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规范化。完善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健全应急信息报送机制。

推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规范化。健全 (略) 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统一响应、分级响应、提级响应等应急响应制度,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属地责任。编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火灾、交通、地震、地质、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灾害事故应急响应手册,实施应急响应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强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特别防护期值班制度。健全完善应急联合值守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即时研判、及时反馈工作制度。推动建立高风险时段应急备勤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应急备勤值守机制。

规范应急响应信息管理。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互动机制。完善信息接报处置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多渠道信息报送机制,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健全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制度,严格重特大灾害事故发布时效,统一快速、准确权威发布灾害事故信息。


第四节 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 (略) 内河应急能力建设布局规划,提升水上搜救保障能力。

完善现场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应急处置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建立全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健全“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实行应急指挥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智能单兵终端等标准配备,提升一线指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10公里警戒、5公里管制、1公里核心区禁入”救援现场交通管控机制,推动现场处置指挥高效有序。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急救援专业机械、应急专用车辆等技术装备,无人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应急救援设备建设,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 (略) 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分类储存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市内涝等灾害救援装备,提高装备集成化专勤化水平。全面加大复杂环境下救援破拆、生命支撑、便携式单兵救援等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推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提升水上搜救组织能力。建立健全水上搜救工作体制。 (略) 内河高风险水域应急力量能力建设,实现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小于1小时。

第五节 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加大医学救援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救助效率。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规范灾后恢复重建。

提升灾后紧急救助能力。健全灾害救助资金快速下拨机制、救灾物资预置保障机制、受灾人群提前转移机制,提升救助时效,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8小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健全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实施灾害信息员队*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

提升医学救援及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提升灾害事故现场检伤分类救治和大批量伤员快速安全转运能力。 (略) 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配备急救单元,提升第一时间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救治能力。强化灾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防范灾区发生公共卫生次生灾害。

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开展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略)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覆盖。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备案和动态评估机制,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动态管理。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规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配套政策,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鼓励、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个人参与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

第六节 提升社会协同能力

坚持社会共治,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专家队*智力支撑,形成全社会应急管理整体合力。

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目录,鼓励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购买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完善警示、约谈、诚信等监管方式。实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制度,从严约束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引导加强行业自律自管,提升行业安全共治水平。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推行企业“自我声明+信用管理”模式,将企业安全承诺履 (略) 场主体信用记录平台。健全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完善联合奖惩、信用承诺、“黑名单”等制度,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12350”、“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案例力度。

推动保险风险分担。推动保险机构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 (略) 场机制下灾前预防、灾中减损、灾后补偿的保险服务水平。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八大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的比例。建立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惠民保险政策。

推进应急管理专家队*建设。 (略) 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推动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突发事件首席专家制度。强化各类应急管理专家队*建设,形成规模适度、配备科学、资源共享的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完善应急专家管理制度,健全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家有序有效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健全行政决策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应急决策机制,发挥专家队*在应急决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七节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科研、技术、装备、产业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搭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整合多方技术力量,推动搭建应急管理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云化、微服务技术路线, (略) 级智慧应急信息系统,满足各级应急管理或相关业务部门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需求, (略) 的科技支撑网络。

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形 (略) 特色的安全应急产业,鼓励支持申报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第八节 提升队*保障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队*保障能力建设,补齐人才培养短板弱项,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推动各方面关心支持应急管理队*,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实施应急管理大培训行动。把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论述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第一课程,把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必修内容,健全落实领导带头上讲台授课工作机制,提升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组织参加“广东应急管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依托党校( (略) )、 (略) 校和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网络平台等培训资源,推行“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到2022年,全市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100%。

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突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政治担当和战斗属性,积极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训练体系。以“五个特别”“六条具体要求”为基础,严格思想政治、能力素质、作风纪律建设,全面锻造阳春应急管理铁军。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选拔干部人才,培养高素质应急管理队*。

提升应急管理职业保障能力。关心爱护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建立健全岗位激励机制,优化完善保险、抚恤、优待、疗养等保障政策,提升应急管理职业吸引力。建立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激励制度,提高队*荣誉感和战斗力。大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参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社会荣誉,增强全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职业尊崇。

第九节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能力。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和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略) 、镇(街道)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明确各级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理顺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执法权配置,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和委托执法。充实执法一线力量,建立镇(街道)应急管理 (略) 专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健全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规范监管执法行为,编制统一执法目录、执法事项清单。完善各级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加强安全监管干部队*专业化建设,到2022年底,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加强执法人员执法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执法”等,推 (略) 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健全“执法+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功能区实施“一企一策”“一区一案”指导服务。强化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规范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

提升灾害事故调查评估能力。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根据上级事故调查工作指引以及各行业领域事故调查工作程序,从严开展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评估机制。落实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以及各灾种调查评估办法,规范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落实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机制,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

第十节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深入推进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和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全覆盖。

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人才、资金、装备、基础设 施建设等保障。深入推进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智慧终端,提升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人员配置水平。积极推进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

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完成镇(街道)至少1个或者多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目标,加快推进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建立社区应急制度,完善行政村(社区)安全隐患、灾害信息报送发布机制。把安全责任向单位、向家庭、向个人延伸,分类别推动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社会基础单元应急能力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

强化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推动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全覆盖。健全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整合基层安全员、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森林护林员、防汛防旱防风责任人、专职消防员等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完善网格员考核管理办法,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应急、民政、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单位横向联系,实现救灾资源共享,确保大灾之时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和畅通。

第五章 重大工程

围绕“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带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阳春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按照《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略)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形成集开展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使用,以及救援力量值勤值守为一体的基地。

第二节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深化“智慧大应急”信息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智能化,升级应急指挥系统,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创新应用。建设应急管理公共宣传信息化平台、智慧森林火灾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云 、网、端+综合应用与支撑”技术体系,推动“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建设,建成智能应急大脑。

第三节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略) 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 (略) 、镇(街道)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搭建综合性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

第四节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综合性消防救援队*空勤救援、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地震、水域、山岳等专业队。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地质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准军事化管理,完善营房、训练场所等基础设施。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配备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装备、智能无人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跨区域救援特种设备、专用工程抢险救援技术装备、自然灾害特种救援装备、森林灭火技术装备、非煤矿山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等。

第五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配合绘制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抗震减灾能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 (略) 行政村自动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全覆盖。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能力。实施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行业气象观测站和多源信息监测网。

第六节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行动,力争新建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工程, (略)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体验馆)建设,实现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全覆盖,实现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全覆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强化规划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规划实施整体合力。强化应急管理的人、财、物投入保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 (略) 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限期反馈应急管理问题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土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市应急管理局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定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将规划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强化应急管理人、财、物投入保障,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要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投资支持。开辟社会化、市场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 (略) 应急管理工作的引领和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以及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针对规划建设内容科学制订计划进度,明确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全力推进实施。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要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附件1 重大工程项目表

序号

名称

建设项目

1

(略) 应急救援基地工程

(略) 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形成集开展救援队*宣教培训和技能培训、应急救援装备存放和维护保养、应急救援物资存储和统一调配使用,以及救援力量值勤值守为一体的基地。

2

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

实施应急全域感知和数据智能建设项目、应急管理融合指挥系统项目、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及风险管控系统项目、自然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智慧森林火灾防治监测预警项目等信息化建设工程。

3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工程

(略) 、镇(街道)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性仓库建设。搭建综合性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

4

应急救援队*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地质救灾、非煤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建设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业队*。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

5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完善行业气象观测站和多源信息监测网。

6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建设、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建设、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体验馆)建设、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等项目。

备注:1.根据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 (略) 财政安排资金的依据, (略) 财政安排资金支持的项目,应按规定程序另行研究报批。2.本表项 (略) 、镇级财权,不包括上级财政权。


附件2名词解释

1.镇(街道)“四个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一个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有一支负责应急救援的队*,有一个启动应急响应的平台,有一个储备应急物资的仓库。

2.“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实行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

3.“四合一”应急指挥保障机制:应急指挥实行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智能单兵终端的标准配备。

4.“五个一”应急值守机制: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

5.“四个一”临灾转移机制:“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

6.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一线”是指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排”是指对风险隐患全面排查、科学排序、有效排除。

7.自然灾害防治“一体三预”工作机制:“一体”是指科学有效、从上到下、左右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三预”是指事前预判、临灾预告、短临预警。

8.“五立足、五结合”演练模式:立足全灾种全链条,平时预防与战时抗救相结合;立足规范应对,情景复盘与流程再造相结合;立足上下联动,上级指挥协调与基层落细落实相结合;立足问题导向,固化长效机制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立足以练促建,演练培训与能力建设相结合。

9.安全监管“三个转变”:从重点检查企业员工向重点检查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转变,从事后吸取事故教训向事前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转变,从客观查原因向主观查不足转变。

10.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

11.安全生产“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2.应急管理队*“五个特别”:特别讲政治、特别讲纪律、特别讲科学、特别讲认真、特别讲精神。

13.应急管理队*“六条具体要求”:对党绝对忠诚、生命高于一切、工作见叶知秋、时刻应急准备、纪律挺在前面、坚决服从指挥。

14.“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5.安全宣传“五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16.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四令”即动火令、动工令、复工令、停工令;“三制”即有限空间作业票制、值班室(中控室)24小时值班制、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制。

17.“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18. “两客一危一重货”:“两客”是指客运班车、旅游包车;“一危”是指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一重货”是指重型货车。

19.风险管控“四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控制。

20.隐患整治“五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限到位、资金到位、预案到位。

21.动火作业“三个一律”:动火前,一律不准进行交叉作业,一律清除现场可燃物质,一律检测可燃气体含量、保持良好通风,严防交叉作业动火引发爆炸、火灾事故。

22.有限空间作业“七个不准”:未经风险辨识不准作业、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不准作业、不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准作业、没有监护不准作业、电气设备不符合规定不准作业、未经审批不准作业、未经培训演练不准作业。

23. (略) 政危大工程“六不施工”:未落实前期保障措施不施工,未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未按规定审批或论证方案、未按方案落实有关措施不施工,未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不施工,未进行现场监督不施工,未进行第三方监测不施工,未经验收合格不施工。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