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阳新县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县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1、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阳政发〔2016〕11号)、《阳新县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十条支持政策的意见》(阳政发〔2019〕3号)、《关于支持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阳新核心区十条政策意见》(阳政办发〔2020〕3号)、《阳新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阳政办函〔2020〕7号)等文件,设立高新技术奖励资金1500万元,通过逐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激活全县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2、创新平台培育成效显著。2015年,我 (略) 级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我局深入全县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创业一线,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专利申报、大学生创业、招商引资、创新设计、创业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16-2020年,我县成功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市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在孵企业共118家。
3、产学研合作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局主动为 (略) 所牵线搭桥,帮助 (略) 校、 (略) 所开展广泛全面的科技合作,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 (略) (略) 、 (略) 、 (略) (略) 所开展战略合作协议和对接,通过开展合作,助推我县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发展。引导鼓励企业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各类平台在服务区域发展和支撑引领产业创新上的作用,提升全县各类平台的研发能力和水平。2016-2020年,共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32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8项;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项,每年全县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有10余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超过4亿元。
在2020年6 (略) 科技奖励大会上,我县 (略) 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完成“团头鲂种质资源开发及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 (略) 联合湖北大学完成的“瓜氨酸酶生产的工业化及其在功性能食品在应用的研究,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4、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15年,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家。“十三五”期间,我局通过加强对企业进行科技政策宣传,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跟踪和上门辅导,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掌握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截止2019年,我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有3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9.99亿元,占GDP比重达7.6%。已备案高新技术产品50余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9家。
5、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中期验收。自2015年12月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以来,一直以规划为蓝本,全力推进园区的建设。经过三年多建设,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完善了核心区内路、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军垦、荆头山、半壁山三个农场和兴国镇建设了5.5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阳新县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已建成,耗资3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5771.54㎡。同时,园区核 (略) (略) 、 (略) 等10余所科研 (略) 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县校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全力促进园区科技水平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6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考核组园区的实地考察验收,201 (略) 科技厅进行了视频答辩,圆满完成了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在全国第七批8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期检查验收中,排位第15名。
6、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稳健。2015年,我县专利申请量32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8件。“十三五”期间,我局摸清企业需求,搭建企业与专利中介合作桥梁,力促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得到保护。2016-2020年,我县专利申请总计232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总计667件,专利授权量总计88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总计35件。目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2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5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
7、推行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2020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阳新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阳政办函〔2020〕7号),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我县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我局围绕粮油、水产、茶叶、桑蚕、畜禽、油茶、稻虾、果蔬、中药材、食用菌、苎麻等重点领域,按照本人申请、派出单位推荐、县科技局审核、公示等程序,组织实施2020年度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20年首次选派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30名,服务3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2019年,我县规上企业只有119家,高新技术企业只21家,纳入高新统计范围企业仅34家,大部分企业为建材冶金、轻纺鞋服、粮食加工等传统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产业技术整体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够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太少,特别是缺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高新 (略) 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促进产业竞争力和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仍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些企业的创新观念陈旧落后,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持观望态度,对科学技术、机制体制和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研发投入重视不够,追求科技创新的驱动动力不足,忽视产品研发和科研投入不足现象仍然突出,呈现出企业技术成果研发能力不足,技术成果引进和消化能力滞后,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亟待进一步加强。
3、高端科技人才较为不足。目前我县现有各类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企业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才数量较少,行业领军人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级研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同时,科技人员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为主要抓手,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主要路径,努 (略) (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核心园区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思路
以引领我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入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解决一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创新科技金融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明显提高,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略) (略) 。具体目标如下:
1、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县财政科技支出占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科技创新投入不断优化。
2、科技创新平台目标。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数量达到20家,市级创新创业平台80家,全县规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3、科技创新能力目标。每年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达到1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每年不低于6亿元。
4、高新技术产业目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50家。
5、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6、 (略) 创建目标。 (略) (略) 创建工作。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新潜能
1、探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积极推进科技人才、金融、财税等改革,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 (略) 场规律的创新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督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和评价制度,促进 (略) 所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
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目标明确、绩效导向和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共享。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完善公共参与科技创新机制,确保科技决策的公信力、执行力。
(二)培育多层次企业创新主体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培育行动计划,构建“初创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链,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要素供给,强化精准服务,打造一批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
1、加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针对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围绕阳新优势特色产业 (略) 场,开展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生态孵化链条,积极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入库规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等项目,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的政府采购力度。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依托高企培育库建设,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指导企业引进知识产权,加强创新管理,建立规范财务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优先招引符合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项目。引导鼓励挖掘潜力,支持企业瞄准高端未来产业、共性关键环节再创新、再创业。
(三)攻克产业关键技术
1、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遵循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阳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依托我县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联合高等 (略) 所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未来科技资源的投向。探索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坚持自主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三个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制高点。
2、研发一批创新产品。优化创新产品培育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分行业的扶持政策。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创新产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创新产品认定,加强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1、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创新, (略) 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切实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略) (略) 所在阳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资本纽带、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采取资本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国际化发展模式,依托 (略)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略) 所优势,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层级新型产 (略) ,做大做强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由骨干科技人员持股的专业型研究所,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体组建一批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统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高校、 (略) 所、高新技术企业以 (略) 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一批研发机构提档升级, (略) 级、国家级行列。支持企业加入地区性、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加快科技“双创”平台建设。在经济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阳新核心区内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要素聚集、服务优良、形态多样、成本低廉的科技孵化场所。鼓励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转型,实现孵化服务由“企业集聚”向“产业培育转变”,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4、加快创建中介服务平台。坚持企业化、市场化导向,培育引进能够提供项目咨询、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评估、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科技中介机构,有效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完善企业、高等学校、 (略) 所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 (略) 所深度合作,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和高等学校、 (略) 所的基础作用。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 (略) 所承担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2、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导农业科技园区、重点企业科技孵化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点,开展技术难题征集、科技成果发布、校企对接、科技政策普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成果评价、无形资产评估等科技综合服务。在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培育与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
(六)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空间
1、 (略) (略) 建设。 (略) (略) 建设任务,着力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启 (略) 建设意见,制定配套支持政策,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阳新县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载体, (略) 内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国内一流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为支撑的产业聚集区,形成行业龙头企业高端引领、创新创业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2、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粮油、中药材、畜禽、水果、水产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示范,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和高值化发展。加快汇聚农业创新资源,布局建设种植类、加工类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略) 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建设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吴茱萸、杂柑、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储运保鲜技术,应用“互联网+”创新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观光农业,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园区”等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强化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七)实现立体化创新人才支撑
1、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对接“ (略) 重点产业支持计划”、“东楚英才引领计划”、“富川英才计划”等省、市、县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完善后备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育优秀创新团队,持续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促进杰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人才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适应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用人主体和不同岗位需求的职称评定办法。建立健全“人才一卡通”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审、社保优待、医疗保健、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向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租赁补贴、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各类人才居住需求。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八)创新科技金融发展
1、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机构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模式。积极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科技金融工具,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科创贷、成长贷、壮大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建立科技保险,探索建立“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专业保险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支持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研发责任险、融资保证保险等险种创新。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
2、加快发展科技信贷。运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科技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畅通科技金融服务链,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营事业部或科技支行,支持设立民营科技银行,为企业提供便捷有力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科技投入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科技预算资金的统筹协调,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创新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二)深化创新改革
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政策试验,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方式、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科技资源开发共享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应对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多样化科技服务需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三)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新环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加强对将科技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周活动,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丰富科普宣传活动;结合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要类型,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科技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对科技相关政策的深刻解读,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推广科技创新成功经验与做法,树立一批自主创新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县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1、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阳政发〔2016〕11号)、《阳新县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十条支持政策的意见》(阳政发〔2019〕3号)、《关于支持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阳新核心区十条政策意见》(阳政办发〔2020〕3号)、《阳新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阳政办函〔2020〕7号)等文件,设立高新技术奖励资金1500万元,通过逐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激活全县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2、创新平台培育成效显著。2015年,我 (略) 级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我局深入全县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创业一线,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专利申报、大学生创业、招商引资、创新设计、创业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2016-2020年,我县成功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市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在孵企业共118家。
3、产学研合作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局主动为 (略) 所牵线搭桥,帮助 (略) 校、 (略) 所开展广泛全面的科技合作,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 (略) (略) 、 (略) 、 (略) (略) 所开展战略合作协议和对接,通过开展合作,助推我县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发展。引导鼓励企业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各类平台在服务区域发展和支撑引领产业创新上的作用,提升全县各类平台的研发能力和水平。2016-2020年,共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32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18项;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项,每年全县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有10余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超过4亿元。
在2020年6 (略) 科技奖励大会上,我县 (略) 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完成“团头鲂种质资源开发及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 (略) 联合湖北大学完成的“瓜氨酸酶生产的工业化及其在功性能食品在应用的研究,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4、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15年,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家。“十三五”期间,我局通过加强对企业进行科技政策宣传,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跟踪和上门辅导,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掌握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截止2019年,我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有3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9.99亿元,占GDP比重达7.6%。已备案高新技术产品50余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9家。
5、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中期验收。自2015年12月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以来,一直以规划为蓝本,全力推进园区的建设。经过三年多建设,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完善了核心区内路、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军垦、荆头山、半壁山三个农场和兴国镇建设了5.5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阳新县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已建成,耗资3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5771.54㎡。同时,园区核 (略) (略) 、 (略) 等10余所科研 (略) 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县校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全力促进园区科技水平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6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考核组园区的实地考察验收,201 (略) 科技厅进行了视频答辩,圆满完成了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在全国第七批8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期检查验收中,排位第15名。
6、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稳健。2015年,我县专利申请量32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8件。“十三五”期间,我局摸清企业需求,搭建企业与专利中介合作桥梁,力促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得到保护。2016-2020年,我县专利申请总计232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总计667件,专利授权量总计88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总计35件。目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2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5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
7、推行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2020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阳新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阳政办函〔2020〕7号),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我县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我局围绕粮油、水产、茶叶、桑蚕、畜禽、油茶、稻虾、果蔬、中药材、食用菌、苎麻等重点领域,按照本人申请、派出单位推荐、县科技局审核、公示等程序,组织实施2020年度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20年首次选派县级农业科技特派员30名,服务3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2019年,我县规上企业只有119家,高新技术企业只21家,纳入高新统计范围企业仅34家,大部分企业为建材冶金、轻纺鞋服、粮食加工等传统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产业技术整体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够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太少,特别是缺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高新 (略) 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促进产业竞争力和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仍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些企业的创新观念陈旧落后,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持观望态度,对科学技术、机制体制和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研发投入重视不够,追求科技创新的驱动动力不足,忽视产品研发和科研投入不足现象仍然突出,呈现出企业技术成果研发能力不足,技术成果引进和消化能力滞后,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亟待进一步加强。
3、高端科技人才较为不足。目前我县现有各类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企业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才数量较少,行业领军人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级研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同时,科技人员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为主要抓手,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主要路径,努 (略) (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核心园区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思路
以引领我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入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解决一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创新科技金融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明显提高,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略) (略) 。具体目标如下:
1、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县财政科技支出占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科技创新投入不断优化。
2、科技创新平台目标。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数量达到20家,市级创新创业平台80家,全县规上制造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3、科技创新能力目标。每年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达到1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每年不低于6亿元。
4、高新技术产业目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50家。
5、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6、 (略) 创建目标。 (略) (略) 创建工作。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新潜能
1、探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积极推进科技人才、金融、财税等改革,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 (略) 场规律的创新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督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和评价制度,促进 (略) 所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
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目标明确、绩效导向和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共享。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完善公共参与科技创新机制,确保科技决策的公信力、执行力。
(二)培育多层次企业创新主体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培育行动计划,构建“初创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链,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要素供给,强化精准服务,打造一批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
1、加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针对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围绕阳新优势特色产业 (略) 场,开展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生态孵化链条,积极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入库规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等项目,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的政府采购力度。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依托高企培育库建设,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指导企业引进知识产权,加强创新管理,建立规范财务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优先招引符合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项目。引导鼓励挖掘潜力,支持企业瞄准高端未来产业、共性关键环节再创新、再创业。
(三)攻克产业关键技术
1、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遵循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阳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依托我县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联合高等 (略) 所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未来科技资源的投向。探索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坚持自主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三个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制高点。
2、研发一批创新产品。优化创新产品培育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分行业的扶持政策。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创新产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创新产品认定,加强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1、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创新, (略) 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切实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略) (略) 所在阳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按照“政府引导、资本纽带、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采取资本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国际化发展模式,依托 (略)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略) 所优势,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层级新型产 (略) ,做大做强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由骨干科技人员持股的专业型研究所,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体组建一批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统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高校、 (略) 所、高新技术企业以 (略) 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一批研发机构提档升级, (略) 级、国家级行列。支持企业加入地区性、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加快科技“双创”平台建设。在经济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阳新核心区内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要素聚集、服务优良、形态多样、成本低廉的科技孵化场所。鼓励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转型,实现孵化服务由“企业集聚”向“产业培育转变”,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4、加快创建中介服务平台。坚持企业化、市场化导向,培育引进能够提供项目咨询、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技术评估、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科技中介机构,有效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完善企业、高等学校、 (略) 所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 (略) 所深度合作,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和高等学校、 (略) 所的基础作用。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 (略) 所承担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2、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导农业科技园区、重点企业科技孵化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点,开展技术难题征集、科技成果发布、校企对接、科技政策普及、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成果评价、无形资产评估等科技综合服务。在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培育与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
(六)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空间
1、 (略) (略) 建设。 (略) (略) 建设任务,着力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启 (略) 建设意见,制定配套支持政策,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阳新县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载体, (略) 内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国内一流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为支撑的产业聚集区,形成行业龙头企业高端引领、创新创业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2、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粮油、中药材、畜禽、水果、水产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示范,实现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品牌化经营和高值化发展。加快汇聚农业创新资源,布局建设种植类、加工类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略) 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建设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吴茱萸、杂柑、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储运保鲜技术,应用“互联网+”创新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观光农业,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园区”等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强化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七)实现立体化创新人才支撑
1、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对接“ (略) 重点产业支持计划”、“东楚英才引领计划”、“富川英才计划”等省、市、县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完善后备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育优秀创新团队,持续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促进杰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人才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适应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用人主体和不同岗位需求的职称评定办法。建立健全“人才一卡通”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审、社保优待、医疗保健、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向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租赁补贴、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各类人才居住需求。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八)创新科技金融发展
1、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机构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模式。积极争取投贷联动试点,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科技金融工具,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科创贷、成长贷、壮大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建立科技保险,探索建立“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专业保险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支持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研发责任险、融资保证保险等险种创新。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
2、加快发展科技信贷。运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科技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畅通科技金融服务链,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营事业部或科技支行,支持设立民营科技银行,为企业提供便捷有力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为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科技投入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科技预算资金的统筹协调,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创新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二)深化创新改革
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政策试验,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方式、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科技资源开发共享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应对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多样化科技服务需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三)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新环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加强对将科技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周活动,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丰富科普宣传活动;结合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要类型,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科技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对科技相关政策的深刻解读,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推广科技创新成功经验与做法,树立一批自主创新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