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
为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积极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我县编制了《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已向县级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2月10日一3月12日。相关意见建议请于3月12日24:00前发送至电子邮箱:*@*q.com(标题请注明“反馈修复规划意见”)。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联系人:王松龙,联系电话:*。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2月10日
色达县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送审稿)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
附表目录:
附表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附表2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表
附表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附表4 ??重点工程安排表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在立法方面,用最严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城乡融合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部署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达到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开展特色专题研究,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地、城乡空间以及流域上下游,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思路,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生态修复新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
色达 (略) 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之间。色 (略) ( (略) 、 (略) )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略) 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五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县、炉霍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班玛县)结合部,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 (略) 班玛县、达日县接壤,西、南分别与甘孜县、炉霍县毗邻,平均海拔3893m。色达县城距康定444km。全县土地南北长约259km,东西宽约116km。辖区面积9338.9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127米。辖2个镇、15个乡134个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色达县常住人口为64681人。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属川西地槽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大部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县内珠日山高4961米。海拔3500米以下的色尔坝区,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山陡地薄,耕地零碎,含水保肥力差。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相对高差500—1000米,分水岭也有平坝保存;4000—4600米属高山区,高寒沼泽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发育。4600米至雪线以下为高山寒漠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土壤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棕褐或黑褐色,土壤中含砾石量很高。
全县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线斜穿泥曲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线穿泥曲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右侧出现。三断层除色达—洛若—歌乐沱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两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地震烈度为6—8度。地质属海相沉积岩, 第四纪洪冲、冰川、泥石流堆积层,三叠系砂石、板岩和灰岩及少量印支花岗岩、松软破碎的沙石屑堆于高原面上,可取片、块、条石及砂、卵石料。
色达气候属大*季风高原型,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分四个气候带:高山草甸寒带、亚高山草甸寒带、森林草甸寒温带、山原凉温带。均受西风南支气流、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大气团影响。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0.1℃,一月均温-11.3℃, 七月均温9.8℃,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年均降水量646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值总数2451小时。年蒸发量1266.4毫米,为降水量的两倍。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冻、低温、寒潮和冰雹、洪涝等灾害,对牧草、农作物、人畜安全有一定影响。
县内有四大河流,河谷宽浅,多支汊和心滩。达曲、泥曲系雅砻江上游二级支流;色曲、杜曲系大渡河水系。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源头在桑次贡玛等地,流长230千米;达曲流经县西南部,流长90千米;色曲源于县内拖汝沟等三源,由北向南在歌乐沱注入杜曲,流长144千米;杜柯河从县内东北部流过,流长81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48万千瓦。
——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色达县土地总面积*.0368公顷,包含了13个一级类,其中湿地面积为32079.337公顷;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园地面积为3.5494公顷;林地面积为*.3052公顷;草地面积共计*.7375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共计62.7213公顷;工矿用地面积为124.2909公顷;住宅用地945.357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为152.3768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45.634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944.98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1464.986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18278.1171公顷。
图1-1 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1-1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表
单位:公顷
分类 | 色达县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
湿地(00) | 灌丛沼泽(0306) | 60.8544 |
沼泽草地(0402) | 23394.0753 | |
内*滩涂(1106) | 1192.9483 | |
沼泽地(1108) | 7431.4591 | |
小计 | 32079.3370 | |
耕地(01) | 旱地(0103) | 1174.6397 |
小计 | 1174.6397 | |
园地(02) | 其他园地(0204) | 3.5494 |
小计 | 3.5494 | |
林地(03) | 乔木林地(0301) | 61536.0219 |
灌木林地(0305) | *.4723 | |
其他林地(0307) | 6702.8110 | |
小计 | *.3052 | |
草地(04) | 天然牧草地(0401) | *.1893 |
人工牧草地(0403) | 267.1042 | |
其他草地(0404) | 0.4439 | |
小计 | *.7375 | |
商业服务业用地(05)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 | 62.1954 |
物流仓储用地(0508) | 0.5259 | |
小计 | 62.7213 | |
工矿用地(06) | 工业用地(0601) | 13.8957 |
采矿用地(0602) | 110.3952 | |
小计 | 124.2909 | |
住宅用地(07) | 城镇住宅用地(0701) | 267.2749 |
农村宅基地(0702) | 678.0829 | |
小计 | 945.3577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 |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 | 58.1474 |
科教文卫用地(08H2) | 66.7983 | |
公用设施用地(0809) | 21.9046 | |
公园与绿地(0810) | 3.1465 | |
广场用地(0810A) | 2.3801 | |
小计 | 152.3768 | |
特殊用地(09) | 245.6347 | |
交通运输用地(10) | 公路用地(1003) | 937.3236 |
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 | 44.2690 | |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 | 9.2450 | |
农村道路(1006) | 954.1455 | |
小计 | 1944.9831 |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 河流水面(1101) | 11403.7113 |
湖泊水面(1102) | 28.2055 | |
坑塘水面(1104) | 23.3816 | |
沟渠(1107) | 0.5425 | |
水工建筑用地(1109) | 9.1455 | |
小计 | 11464.9864 | |
其他土地(12) | 空闲地(1201) | 0.1859 |
设施农用地(1202) | 13.0505 | |
田坎(1203) | 133.6666 | |
裸土地(1206) | 2.3335 | |
裸岩石砾地(1207) | 18128.8806 | |
小计 | 18278.1171 | |
合计 | *.0368 |
按三大类统计,农林用地面积为*.57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2.69%;建设用地面积为2530.36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9%;自然保护与保留地面积为61643.097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2%。
色达县人均土地面积约15.59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略) 平均水平0.58公顷;色达县人均耕地面积约0.02公顷,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 (略) 人均耕地面积0.08公顷,土地资源紧张。
——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939公顷,土地利用率92.98%。其他未利用的土地除去湿地和*地水域,因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等原因,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2)土地利用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比重较大
全县已利用土地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面积为*.5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69%。在农林用地中又以牧草地为主,牧草地面积为*.2935公顷,占农林用地70.44%。
(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用途单一
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略) 、 (略) 交界处,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内由东南至西北海拔逐渐增高,地势逐渐复杂。地处色达县东南部的翁达镇、旭日乡、杨各乡等乡镇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度相对较好,全县耕地大多分布于此。全县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仅占全县总面积0.13%。色达县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以草地林地为主。
色达县森林面积*.0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5.73%。其中公益林为*.83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81.7%;商品林为57393.25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18.3%。
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7.14%。人均森林面积4.23公顷,远大于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 (略) 人均森林面积0.23公顷。主要分布区在县域东南部及西北部的霍西乡、翁达镇、大泽乡、然充乡等乡镇。
图1-4 色达县森林资源现状图
县草地面积为*.737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5.29%。其中天然牧草地占比最大,面积为*.1893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99.95%;人工牧草地面积为267.1042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0.05%;其他草地最少,面积为0.4439公顷,占比不到全县草地面积的0.01%。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色达县中部及北部。
图1-5 色达县草地资源现状图
根据“三调”初步成果,色达县湿地总面积为32079.33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65%。其中灌丛沼泽面积为60.8544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0.19%;沼泽草地面积为23394.075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72.93%;内*滩涂面积为1192.948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3.72%;沼泽地面积为7431.4591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23.17%。
色达县生物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动物兽类35种;鸟类82种;鱼类有斯氏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大渡裸裂尻鱼、青石爬鮡等。常见野生动物有猕猴、旱獭、岩羊、藏狐、狼、蓝马鸡等。
野生动物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兽类有雪豹、白唇鹿、林麝和马麝,属国家II级保护的兽类有黑熊、马熊、石貂、水獭、猞猁、水鹿、白臀鹿、鬣羚、岩羊等;属国家I级保护的鸟类有黑颈鹤和胡兀鹫,属国家II级保护的鸟类有鸢、雀鹰、秃鹫、高山兀鹫、血雉、猎隼、红隼、蓝马鸡、长尾林鸮、纵纹腹小鸮等。
色达县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高山柏、桦木、大果圆柏、高山栎、杂草草甸等。除此之外,色达县中药材丰富,如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大黄、党参等多种名贵药材在内的数百种药用植物资源。
——水资源概况
县域河流分属雅砻江和大渡河两大水系,雅砻江水系的河流为尼曲、达曲;大渡河水系的河流为色曲、杜曲(杜柯河)。四条河流呈“川”字形纵贯色达县全境。河谷宽浅,多支多支汊和心滩,一级阶地发育,形成高原平坝。达曲河、尼曲河系雅砻江水系,泥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流长约230km,杜曲河、色曲河为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源于境内拖汝沟等地,流长144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m3,水能蕴藏63.479万kw,仅色曲河、泥曲河水能蕴藏量就在26万kw以上,流域面积100km2的支流达18条。
县域有高山湖泊十余个,面积均不大。且均在海拔4000m以上。其中最大的为霍西乡境的“四郎金错”,面积0.13km2。此外,尚有一些冰川湖和沼泽湖。沼泽湿地集中于县西北泥朵镇境,面积达100km2,为泥炭沼泽,为色达县提供了地表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
色达县境内总水量30.25亿m3,绝大部份可以利用。县境内主要江河雅砻江水系的达曲河、泥曲河,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杜柯河,县内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东南高、西北低,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21~0.23之间,大致趋势由西向东递减。
县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05亿m3,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为21.44亿m3。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5万m3,水资源丰沛,而全县现状水资源利用量仅为0.096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173m/a,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0.3%,全县各类工程的供水能力不到水资源总量的1%,色达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76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9%,色达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7082万m/a。总体来说,属水资源较丰富县。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黄金储存量大。色达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金、多金属矿、锡、汞、石灰岩、大理岩、泥炭7种。矿产地有27处,其中岩金9处、砂金9处、铜金矿3处、多金属矿1处、锡矿1处、汞矿1处、石灰岩1处、大理岩1处、泥炭1处。原生矿产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南部,少数分布在县城西北部且以金矿占绝对优势,全县黄金藏量在10t以上,是著名的“黄金之乡”。境内几条大河色曲、泥曲、达曲及杜柯均产砂金,仅在色曲河就发现砂金矿床5处,其中大中型矿床有3处。
第二节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十三五”期,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 (略) 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战略和州委、州府提出的“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发展格局,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统筹推进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资源面积有效增长,生态效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大规模绿化、天然林保护、低产低效林改造、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建。色达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9559km2,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边界,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56平方公里。以大雪山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锦屏山水源保护区、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雅砻江水源涵养保护区为重点,有效保护县域范围内主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水源,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
集中连片突出治理成效,投资3500万元,实施2019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色达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22511.4亩,投资360万元,实施2020年国有森林抚育补助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0000亩。
人工草地建设成果显著。开展退化草地改良和万亩中藏药业等项目,治理草地22.7万亩,建设草原网围栏2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4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土滩治理6.5万亩,毒害草治理3.1万亩;开展草原鼠虫害190万亩,并聘用草管员1028人,加大草原的后续管护力度。
废弃矿山治理成绩突出。色达县将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采取“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复生态。开展石方回填、矿渣整治、削坡筑台等,废旧矿区治理声势浩大。水土流失、岩石裸露、乱石成堆等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回填石方328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又采取"建设生态植被+建设高产打贮草基地+封育补播恢复植被”的方式进行全面修复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植被平均高度增加15至20厘米,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实现了矿区生态恢复。又以景旅融合的方式,打造进藏游客网红打卡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770亩,配套建设木栈道603米、观景平台5个。
果根塘湿地治理取得重大成绩。实施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高原种树不易,生态治理艺,色达县采取种草与种树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植被。先期种草,为后期种树打下基础。结合地理特点,试验选择青海云杉。在滩涂栽植青海云杉1.5万株后,又在坡地栽种了2.6万株。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原有的各级河长巡河“四个一”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了河长制督察制度、会议制度、考核问责与激励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5项制度,扎实推进河道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道巡查保洁、河道生态修复和河道保护管理等工作,建立起了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的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
严格制定问题、目标、任务、责任“四张清单”,着力构建"1+4” 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模式。切实抓好水资源保护、河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 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 在治理乱占、乱堆、乱采、乱建“四乱”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治理乱渔、乱放生、乱排污“三乱”,形成色达县“清七乱”河道整治工作格局。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并举,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美“四大目标”。
全面完成57条县管河流的河湖范围划界工作,推进15县管河流的“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编制和色拉沟健康评价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公示牌规范设置指导意见》要求,推行“河流身份证",规范设立82个河(段)长制公示牌。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学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新指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略) 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甘孜州找准推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切入点、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指明了发力方向,也为推进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坚定信心。
2、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甘孜加快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也为区内各地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更好实现区域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均衡具有重要意义。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既是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次激发全县绿色发展新动力,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效益,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红利惠民强州重要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发展落后的农牧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甘孜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带来有利条件,更将为全地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4、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增添新动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明确甘孜州作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同时“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加强经济区协同发展,特别提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协作,这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
5、区域政策倾斜带来机遇。长期以来,针对藏区的特殊地位,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作出了全国支援藏区的重大决策,加快了援藏工作重心逐渐向“三农”转移和倾斜,为藏区“三农”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家全面扩大内*沿边开放, (略) 进一步推动区域联动协作,实现协同共治、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对口援藏和东西扶贫协作。为色达县融入川青交通互联互通,融入川青旅游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川青公共服务一体化创造机遇。为共建高原生态屏障、推动藏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搭建平台,将进一步拓展色达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空间。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之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色达县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地退化速度快,沙化严重。随着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急需进行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2、废弃工矿影响生态安全。随着各级保护区的建成,项目区内的工矿产业均已迁出,然而区域内裸露的松散砂土随风而起就地扬尘起沙,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废弃工矿及周边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色达湿地面积有逐渐萎缩的趋势,湿地修复与保护方面存在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缺资金等问题。
3、公路沿线植被破坏严重。工程破坏、雨季雨水冲刷等因素导致公路沿线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加之河畔、公路从地形区位来看属于风口位置,急需建立防风林带体系,旨在遏制水土流失趋势,并起到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作用。
4、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一些建设项目还存在拼盘、拼凑问题,以及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5、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较低等影响, (略) 场化投入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目前,工程建设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同时,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有财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总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6、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比较欠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关键技术和措施的系统性和长效性不足。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第四节重大风险1、已划定生态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干扰。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9.73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0.099%;生态保护红线内现有采矿用地43.08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0.016%。色达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受较多的人为活动干预,并对色达县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来一定影响。从上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来看,色达县生态基本均属于生态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极重要区,该区域内现仍有一定的建设用地,将对色达县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威胁。
图1-6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
图1-7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采矿用地分布图
2、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的人类活动
图1-8生态保护重要区内人类生产活动分布图
色达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受人类生产活动一定的干扰(图1-8),境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2022.51km2,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耕地面积为11.65km2,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的0.58%;建设用地面积为9.79km2,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的0.48%。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04公顷。其中草地面积*.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5%;林地面积*.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14%;湿地面积32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耕地面积1175.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946.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4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其他土地面积1873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3%。其余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62.17公顷;工矿用地面积123.98公顷;住宅用地面积948.26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152.5公顷;特殊用地面积245.66公顷;
——草地。在草地中,包括天然牧草地*.82公顷,占草地面积的99.95%;人工牧草地266.48公顷,占草地面积的0.05%;其他草地0.45公顷。
——林地。在林地中,包括乔木林地6152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82%;灌木林地*.3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1.36%;其他林地6711.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82%。
——湿地。在湿地中,包括灌丛沼泽60.32公顷,占湿地面积的0.19%;沼泽草地23335.25公顷,占湿地面积的72.89%;内*滩涂1188.1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3.71%;沼泽地7431.4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23.21%。
——耕地。在耕地中,包括旱地1175.4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00%。
——交通运输用地。在交通运输用地中,包括公路用地933.63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47.97%;城镇村道路用地44.33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2.28%;交通服务场站用地9.16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0.47%;农村道路用地959.05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49.2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包河流水面11374.57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99.47%;湖泊水面28.21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25%;坑塘水面23.39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20%;水工建筑用地8.74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08%;沟渠0.54公顷。
——其他土地。在其他土地中,包括裸岩石砾地18583.58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9.21%;田坎133.6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71%;设施农用地11.87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06%;裸土地1.8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01%;空闲地0.19公顷。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含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评价(含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等)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评价,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初判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再修正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即:先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划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3个等级。然后完成,基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修正,调整提升相关初判结果图斑的重要性等级;生态系统完整性修编,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区域进行边界修正。
同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指出:市县层面, (略) 级结果,并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地方实际进行边界校核和局部修正。
此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2020年1月),“5.2.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出: (略) 级评价结果基础上,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进行边界校核。从生态空间完整性、系统性、连通性出发,结合重要地下水补给、洪水调蓄、河(湖)岸防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补充评价和修正。
(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本项目以水源涵养能力或水源涵养量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河流源区、气候、地表覆盖、地形等因子的计算,识别色达县现状和未来可承担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区域,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Q为水源涵养量,为地表径流量(mm),为蒸散发量(mm),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色达县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等级分为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三个等级。如(图2-1)可知,色达县水源涵养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面积为235.08km2,占辖区总面积的2.69%,包括亚龙乡、色柯镇、年龙乡、大则乡等乡镇,该区域内灌木、乔木等植被相对较茂盛,未来可承担色达县蓄水、调节径流和森林削洪抗旱等功能;其他大部分地区属于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 (略) 政府印发的《 (略) 生态保护红线方案》,色达县位于雅砻江源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该区域高原原生灌丛、草甸、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特别是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应重点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加强草地沙化和鼠虫害防治,控制草场载畜量。
图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乡镇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 达县 | 色柯镇 | 363.33 | 45.01% | 403.27 | 49.96% | 40.53 | 5.02% |
翁达镇 | 8.29 | 3.47% | 220.60 | 92.48% | 9.65 | 4.05% | |
洛若镇 | 136.73 | 25.81% | 385.26 | 72.72% | 7.78 | 1.47% | |
泥朵镇 | 287.98 | 23.37% | 938.64 | 76.16% | 5.86 | 0.48% | |
克果乡 | 2.95 | 0.88% | 328.00 | 98.00% | 3.73 | 1.11% | |
然充乡 | 4.48 | 0.59% | 747.62 | 99.14% | 1.99 | 0.26% | |
康勒乡 | 1.53 | 0.46% | 325.04 | 98.71% | 2.72 | 0.83% | |
大章乡 | 88.99 | 11.17% | 695.25 | 87.29% | 12.26 | 1.54% | |
大则乡 | 138.00 | 25.00% | 405.11 | 73.39% | 8.86 | 1.60% | |
亚龙乡 | 167.40 | 43.34% | 210.26 | 54.44% | 8.56 | 2.22% | |
塔子乡 | 11.31 | 2.44% | 441.77 | 95.49% | 9.57 | 2.07% | |
年龙乡 | 229.89 | 31.44% | 451.65 | 61.77% | 49.71 | 6.80% | |
霍西乡 | 73.67 | 7.96% | 825.57 | 89.19% | 26.38 | 2.85% | |
旭日乡 | 17.58 | 10.42% | 145.80 | 86.45% | 5.26 | 3.12% | |
杨各乡 | 16.32 | 10.50% | 126.22 | 81.22% | 12.87 | 8.28% | |
*学镇 | 61.51 | 16.59% | 279.21 | 75.30% | 30.07 | 8.11% |
(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等级可分为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三个等级。如图(图2-2)可知色达县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县域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区域水土流失保持功能重要性相对较低。根据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乡镇统计面积数据表(表2-2),其中极重要区所占面积为1217.68km2,占辖区总面积的13.91%,翁达镇、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学镇等乡镇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所占比相对较重。
图2-1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乡镇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达县 | 色柯镇 | 430.76 | 53.39% | 334.90 | 41.51% | 41.21 | 5.11% |
翁达镇 | 21.47 | 9.02% | 98.36 | 41.32% | 118.23 | 49.66% | |
洛若镇 | 127.70 | 24.19% | 342.63 | 64.89% | 57.65 | 10.92% | |
泥朵镇 | 998.73 | 81.38% | 227.70 | 18.55% | 0.86 | 0.07% | |
克果乡 | 137.26 | 41.11% | 189.21 | 56.67% | 7.40 | 2.22% | |
然充乡 | 163.36 | 21.76% | 527.78 | 70.30% | 59.59 | 7.94% | |
康勒乡 | 125.85 | 38.22% | 192.94 | 58.59% | 10.50 | 3.19% | |
大章乡 | 695.95 | 87.51% | 98.96 | 12.44% | 0.41 | 0.05% | |
大则乡 | 257.52 | 46.68% | 275.48 | 49.93% | 18.69 | 3.39% | |
亚龙乡 | 274.15 | 71.03% | 111.42 | 28.87% | 0.40 | 0.10% | |
塔子乡 | 121.69 | 26.36% | 268.85 | 58.25% | 71.04 | 15.39% | |
年龙乡 | 213.64 | 29.31% | 427.72 | 58.68% | 87.53 | 12.01% | |
霍西乡 | 102.27 | 11.08% | 484.05 | 52.46% | 336.35 | 36.45% | |
旭日乡 | 12.04 | 7.14% | 74.62 | 44.28% | 81.86 | 48.58% | |
杨各乡 | 14.30 | 9.23% | 63.89 | 41.25% | 76.71 | 49.52% | |
*学镇 | 33.04 | 8.96% | 86.50 | 23.45% | 249.25 | 67.59% |
(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年龙自然保护区、泥拉坝湿地自然保护区、色曲 (略) 州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场所,所占面积约为辖区总面积的1%。
图2-3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集成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其中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9km2、7526.08km2、1103.24km2,占比1.4%、85.99%、12.61%。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年龙乡、霍西乡、翁达镇、*学镇等乡镇,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和水土保持功能等级均相对较高,可为色达县创造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进一步调节气候条件,有助于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多属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或一般重要区,该区域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第二节 问题识别目前,我县自然生态系统总体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不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在推进有关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治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区域性环境污染加剧
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六项污染物中PM2.5、SO2、NO2、CO和PM10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臭氧污染减缓趋势不明显。色曲河、杜柯河多年来持续受到轻度污染,近年来水质改善,全县土壤环境底数不清,污染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二)环境治理与监管能力依然不足
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地存在畜禽散养、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畜禽养殖污染重、搬迁治理难度大,部分地区未配置污染治理设施,缺少污水处理站,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严重不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下河现象普遍,形成持续污染。
(三)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生态系统缺乏统筹管护
色达县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分布较广,畜牧、旅游业过度开发,虫害、土壤沙化等危害导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珍惜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薄弱,管护能力不强。绿化建设任务较重,城市绿地质量有待提升。
(四)生态修复系统性不足
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距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五)草原功能退化
目前,色达县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期,而现代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受超载过牧等人为不当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耕地退化、沙化。
(六)草地退化速度快,沙化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
第三节 综合评价基于上文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取各项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可划分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其中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9km2、7526.08km2、1103.24km2,占比1.4%、85.99%、12.61%。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年龙乡、霍西乡、翁达镇、*学镇等乡镇,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和水土保持功能等级均相对较高,可为色达县创造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进一步调节气候条件,有助于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多属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或一般重要区,该区域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图2-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乡镇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达县 | 色柯镇 | 27.08 | 3.36% | 709.11 | 87.88% | 70.68 | 8.76% |
翁达镇 | 0.04 | 0.02% | 122.65 | 51.53% | 115.33 | 48.46% | |
洛若镇 | 4.36 | 0.83% | 441.96 | 83.71% | 81.63 | 15.46% | |
泥朵镇 | 10.90 | 0.89% | 1206.42 | 98.32% | 9.74 | 0.79% | |
克果乡 | 0.31 | 0.09% | 330.60 | 99.04% | 2.91 | 0.87% | |
然充乡 | 0.27 | 0.04% | 722.84 | 96.31% | 27.45 | 3.66% | |
康勒乡 | 0.65 | 0.20% | 322.57 | 97.96% | 6.07 | 1.84% | |
大章乡 | 29.00 | 3.65% | 751.98 | 94.55% | 14.31 | 1.80% | |
大则乡 | 18.04 | 3.27% | 523.00 | 94.80% | 10.65 | 1.93% | |
亚龙乡 | 19.37 | 5.02% | 366.45 | 94.94% | 0.14 | 0.04% | |
塔子乡 | 0.76 | 0.17% | 408.88 | 88.59% | 51.89 | 11.24% | |
年龙乡 | 10.83 | 1.49% | 566.68 | 77.75% | 151.35 | 20.77% | |
霍西乡 | 0.93 | 0.10% | 637.16 | 69.06% | 284.47 | 30.83% | |
旭日乡 | 0.20 | 0.12% | 110.71 | 65.70% | 57.60 | 34.18% | |
杨各乡 | 0.14 | 0.09% | 98.44 | 63.55% | 56.31 | 36.35% | |
*学镇 | 0.02 | 0.01% | 206.63 | 55.94% | 162.71 | 44.05% |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 (略) 、 (略) 政府、自然资源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以全面提升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科学布局和分时序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退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布局,服务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州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针对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重点区域。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格局演变规律,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严控人造景观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部署。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整体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五是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建管模式。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拓宽保护修复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新机制。
第三节 规划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问题—目标—分区—修复措施—保障”的逻辑主线开展研究,围绕修复受损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服务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分布格局,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总体战略,提出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到2035年,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得到抑制、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与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色达。
第四节 指标体系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到2035年、“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立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相关规划任务安排, (略) 情出发, (略) 域生态修复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分别提出到2025年、2030年、2035年分阶段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依据相关标准,衔接相关规划,在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判识基础上,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精准定位、落实传导的原则,重点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受损修复、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规划任务完成考核等方面,合理设定生态修复指标体系。
2021年—2025年
重点遏制森林、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沙化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5.9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7.6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65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29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3.5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10.5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2.7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1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15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4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15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165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58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31.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0.75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0.7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11 | 预期性 |
2025年—2030年
扩大生态修复、治理范围,基本解决区域内突出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30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6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8.1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7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35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3.8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15.75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3.2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2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20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8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18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184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71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36.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1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31 | 预期性 |
2030年—2035年
全面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城乡环境清洁优美。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35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6.5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8.6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7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41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4.2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23.57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4.7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4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25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10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23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251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83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41.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1.19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2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51 | 预期性 |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 (略) 主体功能区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规划(2018-2030)》的生态功能战略定位,以《 (略) 国土空间规划》、《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及统筹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生态支撑,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构建“两屏三带七区一十九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地域性分异规律、主导生态功能、主要生态问题为主导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生态退化程度分析及各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虑县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划分出国土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提出国土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生态空间类型和生态修复模式。其中生态修复一级大区、生态修复二级亚区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划分,强调整体重在格局。生态修复三级小区(重点修复区)在生态修复二级亚区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划分,强调单元重在功能。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落实色达县涉及的雅砻江中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Ⅱ-2)、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Ⅲ-1)。
表4-1 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一级分区 | 二级分区 | 修复策略 | 核心生态问题 | 具体措施 | (略) 县 |
雅砻江中上 游水源涵养 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 修复区 (Ⅱ) | 雅砻江中上游高原高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Ⅱ-2)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 九龙县、 (略) 、理塘县、雅江县、道孚县、德格县、甘孜县、炉霍县、色达县、石渠县、新龙县 |
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Ⅲ) | 岷山-大渡河高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Ⅲ-1) | 保育保护、辅助修复为主,自然恢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 | (1)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2)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丹巴县、道孚县、色达县 |
图4-1 ???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色达部分)
根据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落实色达县涉及的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Ⅳ-4)、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Ⅴ-1)。
表4-2 ???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 生态修复亚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状况 | 具体措施 | (略) 县 |
雅砻江中上 游水源涵养 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 修复区 (Ⅳ) | 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Ⅳ-4)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沙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新龙县、雅江县、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甘孜县 |
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Ⅴ) | 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Ⅴ-1)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和草地退化、破碎度高、水土流失、历史遗留矿山损毁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废弃矿山复绿; | 色达县 |
图4-2 ???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色达部分)
一、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位于色达县西部,包括泥朵镇、大章乡、克果乡、康勒乡、大则乡和然充乡。区域内有四川泥拉坝湿地自然保护区、然充生态公益林,是色达县强化水涵养功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
二、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色达县东部,包括色柯镇、年龙乡、亚龙乡、洛若镇和塔子乡,是色达县中心城区所在地。人类活动较多,是色达县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发展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属于一般重要和重要两个等级,大部分区域生态退化程度为中等。区域内有三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三、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色达县东南部,包括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区域内有四川卡娘自然保 (略) 翁达森林自然公园。耕地主要集中区,是色达县农业产业主要发展区。
表4-3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生态修复区域 | 生态修复亚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状况 | 具体措施 | 涉及乡镇 |
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 | 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沙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大章乡、泥朵镇、克果乡、康勒乡、大则乡、然充乡 |
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 | 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废弃矿山复绿; | 年龙乡、色柯镇、亚龙乡、塔子乡、洛若镇 |
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 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学镇 |
图4-3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布局图
结合色达县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分析区,将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较高区域和存在多种生态问题叠加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修复重点修复区。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大章乡、色柯镇、年龙乡、然充乡、塔子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
表4-4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划分表
修复分区 | 修复重点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现状 | 涉及乡镇 |
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 天然草原生态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大章乡 |
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然充乡 | |
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 土地沙化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 | 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色柯镇、年龙乡 |
色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色柯镇、洛若镇 | |
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 农业产业生态修复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学镇 |
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 | 霍西乡 |
4-4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布图
结合色达县生态环境现状,依托5大主要河流为重要生态廊道,构建6个生态保育区,分别为:杜柯河流域生态保育区、色曲流域生态保育区、夏曲流域生态保育区、泥曲流域生态保育区、达曲流域生态保育区。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有机串联和合理布局,促进三类空间的统筹协同和融合共生。
从色达县景观整体性出发,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以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根据色达县范围跨流域、跨区域、跨行政边界等的系统性生态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空间结构分析结果,形成生态网络结构分析治理蓝图。
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任务:保护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防治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严格管理水电开发,加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适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开展县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和编目,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对重要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资源开展常态化监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建立服务于管理需求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
对濒临灭绝的地方优良品种,建立原种核心保种场和保护区。建立色达县野生鱼类种质资源库,对逐渐消失的土著鱼类开展抢救性保护,开展活体或细胞保存。对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实行合理保护、限量采猎。对于珍稀和濒临绝灭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建立保护区进行绝对保护,通过就地抚育维持其自然种群,同时建立生产性保护区、药用植物苗圃和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强保护。
加强生物安全监管。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风险评估和监控,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研,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与清除技术研究,针对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防控研究,逐步利用化学、物理、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清除。
(二)林草生态系统保护
全面落实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个人管护责任,完善森林管护模式。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逐步扩大森林面积,对宜林荒山荒地开展人工造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通过封育围栏、人工种草、造林植灌等措施保护和治理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地以及江河源头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
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实施高寒草地修复工程、天然草地改良及补水工程,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强化鼠荒地、沙化草地、石砾草地、毒害草地、农牧交错地已垦草原治理和虫害生物防治。积极开展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沙化治理、草原鼠害和虫害生物防治,推进“人草畜”三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以遏制湿地萎缩、恢复提升功能为重点,提高湿地管理水平,争取将全县沼泽湿地纳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范围。加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生态保护,对已退化沼泽地进行保护与修复,恢复水禽栖息地,维护河湖生态健康,遏制湿地退化萎缩趋势,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依托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库塘等湿地资源,积极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大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放牧、排水、围垦等破坏行为,有力保护湿地资源。
(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
争取批设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科学编制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地基本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全县自然保护地的自然状况,进而开展评估论证、整合优化、勘界立标和机构设置等工作,掌握范围边界及功能分区矢量数据、城镇开发边界数据等,摸清每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科考报告、动植物资源,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五)开展脆弱地区生态治理
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工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以人工措施为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举,农、林、牧、副、旅游统筹兼顾,把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流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实施江河流域整治、城镇周边、坡耕地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继续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防治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完善地震、气象、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救助体系。深入开展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内地质灾害点位分布、危害等级调查,严格开展地质灾害评价。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加快开展县城及乡镇周边、省道等交通要道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节 农业空间主要任务(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常态化保洁制度,基本实现“收集密闭化、转运压缩化、处理资源化、作业企业化、城乡一体化”的五化目标。重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二)生活污水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排查,编制专项规划,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农村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处理
开展农村厕所现状摸底工作,科学选择改厕模式,逐村编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改厕方案;强化改厕技术支撑,严格执行改厕标准,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厕所管护机制。
(四)村容村貌提升
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争创国家级示范县;全面摸清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存量底数,分类分批确定改造对象;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乡村历史建筑保护,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提档,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大力整治环境卫生。
(五)农林用地污染修复
根据农林用地污染详查成果,划定农林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集成筛选不同区域类型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启动受污染区域土地修复、轮作和休耕休牧试点,探索休耕休牧期农民补偿机制,探索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
(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实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加大生态脆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等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节 城镇空间主要任务(一)种树种草
当植被覆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在土壤沙化严重的地区,采取把部分沙化的土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二)围栏封育
草原地区畜牧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可采用“围栏封育”,把草场划分为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畜牧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
(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推进乡村面貌大变样。
第五节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在城镇、农业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对“三调”发现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用地中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水资源受限的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和修复,并因地制宜建设边缘地带生态缓冲带。
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的修复策略。(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一、实施区域
实施区域为生态修复重点修复区。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大章乡、色柯镇、年龙乡、然充乡、塔子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
二、主要问题
目前,色达县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期,而现代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受超载过牧等人为不当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耕地退化、沙化,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
三、重点项目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包括色达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色达县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色达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色达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色达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色达县退牧还草工程、色达县土壤污染治理工程、色达县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12项,实施区域覆盖色达县全县范围。该重点工程拟投资*万元。
表6-1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一览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投入资金 (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6912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新建防洪堤工程190处,综合治理河道1197.776km.山洪沟综合治理139条。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64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新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9个。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67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5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万亩。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2105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对色达县退化草原进行天然草原改良13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0万亩,鼠害治理400万亩,虫害治理50万亩,监测站建设3个,监测点建设10个。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37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建设高原药用花卉植物园产业观光基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万亩;将380万亩的退化草地实施禁牧补助,未退化和轻度退化实行草畜平衡奖励;连续三年实施草原鼠害防控区域280万亩,虫害15万亩,毒害草地治理10万亩;建立唐古特大黄、羌活和蒲公英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基地;封禁重点保护区30万亩中度以上退化湿地;建立雪豹、黑颈鹤等珍稀保护动物保护监测工作站,对当地和周边进行巡护监测。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9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退化草地治理面积5万亩,天然草原改良面积50万亩。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2107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草原围栏8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面积6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面积30万亩,黑土滩治理25万亩,毒害草治理30万亩。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15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色达垃圾填埋场一期项目已到达设计填埋极限,对填埋场后续封场和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处理。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3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对色拉沟、二条沟、翁达沟知青沟等涉及水源地河段进行河道清淤,植被恢复。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1980 | 省级财政 | 实施退化草地治理3万亩,天然草原改良6万亩,监测点2个。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2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实施10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四、时序安排
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和成熟程度,对色达县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进行时序安排如下:
表6-2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时序安排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分年度建设资金(万元) | |||
2021-2025 | 2026-2030 | 2031-2035 | 小计 |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34560 | 20736 | 13824 | 69120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3200 | 1920 | 1280 | 6400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900 | 540 | 360 | 1800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33900 | 20340 | 13560 | 67800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10525 | 6315 | 4210 | 21050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18900 | 11340 | 7560 | 37800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4500 | 2700 | 1800 | 9000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10535 | 6321 | 4214 | 21070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750 | 450 | 300 | 1500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1500 | 900 | 600 | 3000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990 | 594 | 396 | 1980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1000 | 600 | 400 | 2000 |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原则,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突出重点问题,综合分析,统筹安排不同的生态修复项目。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基于云中心的云服务体系,新建生态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
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环境 (略) 扶贫办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财农[2015]258号);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3.《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1999]1283号);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2002]1980号);
5.《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6.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
7.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年174号);
8.《财政部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286号);
9.《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523号);
10.《财政部印发<关于调整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住宿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行〔2015〕497号);
1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80号);
12.《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3]85号);
13.《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4]192号);
14.《国土资源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7]322号);
1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16.《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印发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的通知》(中地调函[2009]209号);
17.中国地质局发布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中地调函[2010]88号);
18.《 (略) (略) 林业厅关于印发《 (略) 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川财农[2011]357号);
19.《 (略) (略) 林业厅关于印发《 (略) 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农[2015]11号);
20.《 (略)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意见》(川办发[2015]4号);
21.《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关于规范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通知》(中价协〔2013〕35号);
22.《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
23.《 (略)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7);
24.《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
25.《 (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川自然资发{2018}9号);
2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
28. (略) 现行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略) 甘孜州地区类似工程指标及现行人工、材料、机械指导价格;
29. (略) 类似工程造价和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以可研说明及相关技术资料作为投资估算的基础依据。
第二节 投资测算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69120万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投资6400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1800万元,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投资67800万元,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投资21050万元,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投资37800万元,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投资9000万元,退牧还草工程投资21070万元,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投资1500万元,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投资3000万元,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投资1980万元、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投资2000万元。
表7-1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投入资金 (万元)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69120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6400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800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67800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21050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37800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9000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21070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1500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3000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1980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2000 |
根据《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略) 自 (略) 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要求,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投资,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出资统筹解决。其中,中央财政投资约*万元,占总投资额的 79.91%;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约4870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0.09%。中央财政投资主要围绕国家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按照《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工程布局和主要任务,省级财政投资 (略) 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战略支撑区、生态问题突出区,围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跨流域、跨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
市级财政资金按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布局,着重解决重点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统筹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各县(区)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把重点工程分期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整合,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资金投入。
贯彻落实《 (略) 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 号),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全过程,允许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对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社会组织可以选择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 3 种不同的参与方式,并通过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者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申请核证碳汇增量并进行交易、经政府批准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获取投资回报。结合自身实际,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导入”“PPP”“BOT”“EPC”等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充分实现政、银、企三方联动和信息共享,共同谋划、推动、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本规划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渠道。
中央财政投资*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9.91%;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4870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0.09%。
通过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耕地资源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提升了耕地产出效益,农副产品收益显著增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劳动收入的提高,促进生态与经济“双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上,即间接经济效益。如森林的生态价值约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实施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建立康养基地、开发生态旅游、森林碳汇以及探索废弃矿山修复后,土地与文化旅游衔接,实现让色达县的“绿山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本规划实施后,到2035年,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防洪堤工程190处,综合治理河道1197.776km.山洪沟综合治理139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5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色达县退化草原进行天然草原改良13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0万亩,鼠害治理400万亩,虫害治理50万亩,监测站建设3个,监测点建设10个;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等工程的顺利实施,森林保有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8.75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以上。通过退化草地修复、退牧还草、草地质量提升等措施,草地保有量达到871.72万亩。通过退化湿地修复,湿地保育保护等措施,湿地保有面积将达到54.21万亩。
本规划的实施所带来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5.14亿元,可进一步巩固甘孜藏族自治州优质“绿水青山”地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规划实施后将对色达县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重点治理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轻水土流失对局部土地的严重破坏。同时促进农村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工矿废弃地整理、水土流失治理、草地林地退化治理等措施,大大增加规划区耕地草地面积,提升耕地保灌程度及草地质量效益,促进甘孜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达到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生产生活品质、增加人均收入的目的。通过生态修复的实施以及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生态旅游开发、林下产业发展等措施,到2025年,农牧民涉林(草)收入力争达2500元以上。这对于巩固藏区民族安定团结、维持藏区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这是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
上发表特别致辞: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规划实施将进一步提高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强对大气CO2固驰能力,从而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抓落实。识别关键要素与重点区域、强化政策及资金保障、落实规划传导、把控核心技术环节、严格评估监管及鼓励公众参与 (略) 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抓手。
识别关键要素与重点区域,深化生态空间分类分区。完善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生态空间边界。在衔接整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综合统筹生态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脆弱区退化区评估等评价结果,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二是针对不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主要要求和目标,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投入成本等方面开展评价考核,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绩效的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色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作为色达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文件,对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方针,全面推动生态修复监督执法工作。对新建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做到生态修复预防监督提前介入,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领导。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是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为主体、部门合作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落实生态保护修复共同责任将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修复管护制度。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工程日常管护,构建以村集体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化生产大户等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和资金补偿政策。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具有群众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事业,必须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
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要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落实规划传导,根据实际情况,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目标、总任务进行分解,分为若干分目标、分任务;将中长期规划的要求也可以进行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的短期的可操作性的计划。按照分目标、分任务及年度计划,要求各地区、各系统的管理机构,确定其职责范围,层层落实。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在进行目标、任务和计划的分解并确定下属各地区与各系统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时,同时应确定其相应的权力和利益,以保证组织管理机制正常有效运转。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组织管理手段包括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这些手段作用各异,相辅相成。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制订《色达县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使用,细化专项资金项目,将专项资金基金主要用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和示范创建体系,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地质灾害治理后的受益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和费用;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完善社会激励机制,调动社会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可探索修复后建设用地返还、修复集体土地统一流转经营、修复后耕地或建设用地节余指标交易,完善企业盘活损毁土地的权益交易等政策,激发社会对资源损耗、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修复动力。并按规定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并加大州级和各县(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投入,支持相关修复工程项目。
完善政策激励, (略) 场主体活力,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投融资机制。应建立更为稳定的生态修复投入机制,可从国家层面设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专项基金,增加矿区等生态修复的转移支付,可探索从整治后土地增值收益中提取专项基金、设立生态修复债券等方法,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渠道,解决历史遗留生态欠账问题。
第五节 加强科技支撑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为契机,积极培养、引进科技人才,选择各行业务骨干定期学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 (略) 校技术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生态保护修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加大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系统总结推广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适用技术和治理模式,制订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筛选、培育适宜生态退化不同类型区生长的抗逆性的植物良种,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综合治理科技含量。切实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的监测、统计和分析,提高信息化监测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管理者和建设者素质。
第六节 严格评估监管从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建设需求出发,完善与国家、省级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生态修复法规体系,重点解决管理体制不准、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加强制定法律法规,对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培训,使他们明确制度要求,形成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行为,通过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实际生态修复工作中的监管行为力度,充分落实法律法规。同时,在制度法规中应该明确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不可以徇私舞弊、唯利是图。建立和完善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设县政府对各乡镇政府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明确综合治理的预防法律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解与认识,加快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间组织,强化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保障,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畅通民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渠道,搭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众参与平台。保障公众对修复工程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热情。
积极研究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使公众参与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健全举报制度,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是偿还生态破坏历史欠账的有力举措,还是一项惠民亲民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验收评价、后期管护等环节。
关于《色达县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
为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筑牢安全生态屏障,积极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我县编制了《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已向县级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2月10日一3月12日。相关意见建议请于3月12日24:00前发送至电子邮箱:*@*q.com(标题请注明“反馈修复规划意见”)。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联系人:王松龙,联系电话:*。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2月10日
色达县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送审稿)
色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
附表目录:
附表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附表2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表
附表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附表4 ??重点工程安排表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方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在立法方面,用最严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城乡融合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部署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达到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结合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格局,开展特色专题研究,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地、城乡空间以及流域上下游,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思路,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生态修复新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
色达 (略) 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之间。色 (略) ( (略) 、 (略) )三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略) 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五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县、炉霍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班玛县)结合部,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 (略) 班玛县、达日县接壤,西、南分别与甘孜县、炉霍县毗邻,平均海拔3893m。色达县城距康定444km。全县土地南北长约259km,东西宽约116km。辖区面积9338.9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127米。辖2个镇、15个乡134个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色达县常住人口为64681人。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属川西地槽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大部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县内珠日山高4961米。海拔3500米以下的色尔坝区,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山陡地薄,耕地零碎,含水保肥力差。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相对高差500—1000米,分水岭也有平坝保存;4000—4600米属高山区,高寒沼泽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发育。4600米至雪线以下为高山寒漠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土壤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棕褐或黑褐色,土壤中含砾石量很高。
全县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线斜穿泥曲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线穿泥曲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右侧出现。三断层除色达—洛若—歌乐沱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两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地震烈度为6—8度。地质属海相沉积岩, 第四纪洪冲、冰川、泥石流堆积层,三叠系砂石、板岩和灰岩及少量印支花岗岩、松软破碎的沙石屑堆于高原面上,可取片、块、条石及砂、卵石料。
色达气候属大*季风高原型,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分四个气候带:高山草甸寒带、亚高山草甸寒带、森林草甸寒温带、山原凉温带。均受西风南支气流、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大气团影响。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0.1℃,一月均温-11.3℃, 七月均温9.8℃,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年均降水量646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值总数2451小时。年蒸发量1266.4毫米,为降水量的两倍。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冻、低温、寒潮和冰雹、洪涝等灾害,对牧草、农作物、人畜安全有一定影响。
县内有四大河流,河谷宽浅,多支汊和心滩。达曲、泥曲系雅砻江上游二级支流;色曲、杜曲系大渡河水系。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源头在桑次贡玛等地,流长230千米;达曲流经县西南部,流长90千米;色曲源于县内拖汝沟等三源,由北向南在歌乐沱注入杜曲,流长144千米;杜柯河从县内东北部流过,流长81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48万千瓦。
——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色达县土地总面积*.0368公顷,包含了13个一级类,其中湿地面积为32079.337公顷;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园地面积为3.5494公顷;林地面积为*.3052公顷;草地面积共计*.7375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共计62.7213公顷;工矿用地面积为124.2909公顷;住宅用地945.357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为152.3768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45.634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944.98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1464.986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18278.1171公顷。
图1-1 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表1-1色达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表
单位:公顷
分类 | 色达县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
湿地(00) | 灌丛沼泽(0306) | 60.8544 |
沼泽草地(0402) | 23394.0753 | |
内*滩涂(1106) | 1192.9483 | |
沼泽地(1108) | 7431.4591 | |
小计 | 32079.3370 | |
耕地(01) | 旱地(0103) | 1174.6397 |
小计 | 1174.6397 | |
园地(02) | 其他园地(0204) | 3.5494 |
小计 | 3.5494 | |
林地(03) | 乔木林地(0301) | 61536.0219 |
灌木林地(0305) | *.4723 | |
其他林地(0307) | 6702.8110 | |
小计 | *.3052 | |
草地(04) | 天然牧草地(0401) | *.1893 |
人工牧草地(0403) | 267.1042 | |
其他草地(0404) | 0.4439 | |
小计 | *.7375 | |
商业服务业用地(05)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 | 62.1954 |
物流仓储用地(0508) | 0.5259 | |
小计 | 62.7213 | |
工矿用地(06) | 工业用地(0601) | 13.8957 |
采矿用地(0602) | 110.3952 | |
小计 | 124.2909 | |
住宅用地(07) | 城镇住宅用地(0701) | 267.2749 |
农村宅基地(0702) | 678.0829 | |
小计 | 945.3577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 |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 | 58.1474 |
科教文卫用地(08H2) | 66.7983 | |
公用设施用地(0809) | 21.9046 | |
公园与绿地(0810) | 3.1465 | |
广场用地(0810A) | 2.3801 | |
小计 | 152.3768 | |
特殊用地(09) | 245.6347 | |
交通运输用地(10) | 公路用地(1003) | 937.3236 |
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 | 44.2690 | |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 | 9.2450 | |
农村道路(1006) | 954.1455 | |
小计 | 1944.9831 |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 河流水面(1101) | 11403.7113 |
湖泊水面(1102) | 28.2055 | |
坑塘水面(1104) | 23.3816 | |
沟渠(1107) | 0.5425 | |
水工建筑用地(1109) | 9.1455 | |
小计 | 11464.9864 | |
其他土地(12) | 空闲地(1201) | 0.1859 |
设施农用地(1202) | 13.0505 | |
田坎(1203) | 133.6666 | |
裸土地(1206) | 2.3335 | |
裸岩石砾地(1207) | 18128.8806 | |
小计 | 18278.1171 | |
合计 | *.0368 |
按三大类统计,农林用地面积为*.57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2.69%;建设用地面积为2530.36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9%;自然保护与保留地面积为61643.097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2%。
色达县人均土地面积约15.59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略) 平均水平0.58公顷;色达县人均耕地面积约0.02公顷,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 (略) 人均耕地面积0.08公顷,土地资源紧张。
——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全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939公顷,土地利用率92.98%。其他未利用的土地除去湿地和*地水域,因坡度较大、地形复杂等原因,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2)土地利用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比重较大
全县已利用土地中,农林用地占主导地位,面积为*.5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69%。在农林用地中又以牧草地为主,牧草地面积为*.2935公顷,占农林用地70.44%。
(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用途单一
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略) 、 (略) 交界处,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m以上,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内由东南至西北海拔逐渐增高,地势逐渐复杂。地处色达县东南部的翁达镇、旭日乡、杨各乡等乡镇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度相对较好,全县耕地大多分布于此。全县耕地面积为1174.6397公顷,仅占全县总面积0.13%。色达县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以草地林地为主。
色达县森林面积*.0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5.73%。其中公益林为*.83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81.7%;商品林为57393.25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18.3%。
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7.14%。人均森林面积4.23公顷,远大于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 (略) 人均森林面积0.23公顷。主要分布区在县域东南部及西北部的霍西乡、翁达镇、大泽乡、然充乡等乡镇。
图1-4 色达县森林资源现状图
县草地面积为*.737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5.29%。其中天然牧草地占比最大,面积为*.1893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99.95%;人工牧草地面积为267.1042公顷,占全县草地面积0.05%;其他草地最少,面积为0.4439公顷,占比不到全县草地面积的0.01%。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色达县中部及北部。
图1-5 色达县草地资源现状图
根据“三调”初步成果,色达县湿地总面积为32079.33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65%。其中灌丛沼泽面积为60.8544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0.19%;沼泽草地面积为23394.075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72.93%;内*滩涂面积为1192.9483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3.72%;沼泽地面积为7431.4591公顷,占全县湿地面积23.17%。
色达县生物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动物兽类35种;鸟类82种;鱼类有斯氏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大渡裸裂尻鱼、青石爬鮡等。常见野生动物有猕猴、旱獭、岩羊、藏狐、狼、蓝马鸡等。
野生动物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兽类有雪豹、白唇鹿、林麝和马麝,属国家II级保护的兽类有黑熊、马熊、石貂、水獭、猞猁、水鹿、白臀鹿、鬣羚、岩羊等;属国家I级保护的鸟类有黑颈鹤和胡兀鹫,属国家II级保护的鸟类有鸢、雀鹰、秃鹫、高山兀鹫、血雉、猎隼、红隼、蓝马鸡、长尾林鸮、纵纹腹小鸮等。
色达县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高山柏、桦木、大果圆柏、高山栎、杂草草甸等。除此之外,色达县中药材丰富,如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大黄、党参等多种名贵药材在内的数百种药用植物资源。
——水资源概况
县域河流分属雅砻江和大渡河两大水系,雅砻江水系的河流为尼曲、达曲;大渡河水系的河流为色曲、杜曲(杜柯河)。四条河流呈“川”字形纵贯色达县全境。河谷宽浅,多支多支汊和心滩,一级阶地发育,形成高原平坝。达曲河、尼曲河系雅砻江水系,泥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流长约230km,杜曲河、色曲河为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源于境内拖汝沟等地,流长144k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m3,水能蕴藏63.479万kw,仅色曲河、泥曲河水能蕴藏量就在26万kw以上,流域面积100km2的支流达18条。
县域有高山湖泊十余个,面积均不大。且均在海拔4000m以上。其中最大的为霍西乡境的“四郎金错”,面积0.13km2。此外,尚有一些冰川湖和沼泽湖。沼泽湿地集中于县西北泥朵镇境,面积达100km2,为泥炭沼泽,为色达县提供了地表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
色达县境内总水量30.25亿m3,绝大部份可以利用。县境内主要江河雅砻江水系的达曲河、泥曲河,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杜柯河,县内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东南高、西北低,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在0.21~0.23之间,大致趋势由西向东递减。
县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05亿m3,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为21.44亿m3。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5万m3,水资源丰沛,而全县现状水资源利用量仅为0.096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173m/a,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0.3%,全县各类工程的供水能力不到水资源总量的1%,色达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76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9%,色达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7082万m/a。总体来说,属水资源较丰富县。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黄金储存量大。色达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金、多金属矿、锡、汞、石灰岩、大理岩、泥炭7种。矿产地有27处,其中岩金9处、砂金9处、铜金矿3处、多金属矿1处、锡矿1处、汞矿1处、石灰岩1处、大理岩1处、泥炭1处。原生矿产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南部,少数分布在县城西北部且以金矿占绝对优势,全县黄金藏量在10t以上,是著名的“黄金之乡”。境内几条大河色曲、泥曲、达曲及杜柯均产砂金,仅在色曲河就发现砂金矿床5处,其中大中型矿床有3处。
第二节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十三五”期,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 (略) 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战略和州委、州府提出的“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发展格局,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统筹推进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资源面积有效增长,生态效能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大规模绿化、天然林保护、低产低效林改造、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建。色达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9559km2,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边界,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56平方公里。以大雪山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区、锦屏山水源保护区、沙鲁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雅砻江水源涵养保护区为重点,有效保护县域范围内主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水源,生态安全底线基本形成。
集中连片突出治理成效,投资3500万元,实施2019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色达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22511.4亩,投资360万元,实施2020年国有森林抚育补助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0000亩。
人工草地建设成果显著。开展退化草地改良和万亩中藏药业等项目,治理草地22.7万亩,建设草原网围栏2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4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土滩治理6.5万亩,毒害草治理3.1万亩;开展草原鼠虫害190万亩,并聘用草管员1028人,加大草原的后续管护力度。
废弃矿山治理成绩突出。色达县将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采取“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复生态。开展石方回填、矿渣整治、削坡筑台等,废旧矿区治理声势浩大。水土流失、岩石裸露、乱石成堆等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回填石方328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后,又采取"建设生态植被+建设高产打贮草基地+封育补播恢复植被”的方式进行全面修复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植被平均高度增加15至20厘米,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实现了矿区生态恢复。又以景旅融合的方式,打造进藏游客网红打卡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770亩,配套建设木栈道603米、观景平台5个。
果根塘湿地治理取得重大成绩。实施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实现了“看得见水、看得见树、看得见草、看得见动物”的目标。高原种树不易,生态治理艺,色达县采取种草与种树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植被。先期种草,为后期种树打下基础。结合地理特点,试验选择青海云杉。在滩涂栽植青海云杉1.5万株后,又在坡地栽种了2.6万株。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原有的各级河长巡河“四个一”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了河长制督察制度、会议制度、考核问责与激励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5项制度,扎实推进河道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道巡查保洁、河道生态修复和河道保护管理等工作,建立起了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的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
严格制定问题、目标、任务、责任“四张清单”,着力构建"1+4” 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模式。切实抓好水资源保护、河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 和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 在治理乱占、乱堆、乱采、乱建“四乱”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治理乱渔、乱放生、乱排污“三乱”,形成色达县“清七乱”河道整治工作格局。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并举,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美“四大目标”。
全面完成57条县管河流的河湖范围划界工作,推进15县管河流的“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编制和色拉沟健康评价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公示牌规范设置指导意见》要求,推行“河流身份证",规范设立82个河(段)长制公示牌。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学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新指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保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把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略) 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甘孜州找准推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切入点、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指明了发力方向,也为推进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坚定信心。
2、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甘孜加快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也为区内各地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更好实现区域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均衡具有重要意义。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既是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次激发全县绿色发展新动力,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效益,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红利惠民强州重要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发展落后的农牧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甘孜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带来有利条件,更将为全地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4、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增添新动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明确甘孜州作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同时“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加强经济区协同发展,特别提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协作,这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
5、区域政策倾斜带来机遇。长期以来,针对藏区的特殊地位,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作出了全国支援藏区的重大决策,加快了援藏工作重心逐渐向“三农”转移和倾斜,为藏区“三农”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家全面扩大内*沿边开放, (略) 进一步推动区域联动协作,实现协同共治、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对口援藏和东西扶贫协作。为色达县融入川青交通互联互通,融入川青旅游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川青公共服务一体化创造机遇。为共建高原生态屏障、推动藏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搭建平台,将进一步拓展色达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空间。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之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色达县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地退化速度快,沙化严重。随着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急需进行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2、废弃工矿影响生态安全。随着各级保护区的建成,项目区内的工矿产业均已迁出,然而区域内裸露的松散砂土随风而起就地扬尘起沙,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废弃工矿及周边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色达湿地面积有逐渐萎缩的趋势,湿地修复与保护方面存在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缺资金等问题。
3、公路沿线植被破坏严重。工程破坏、雨季雨水冲刷等因素导致公路沿线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加之河畔、公路从地形区位来看属于风口位置,急需建立防风林带体系,旨在遏制水土流失趋势,并起到减缓风速、防风固沙的作用。
4、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一些建设项目还存在拼盘、拼凑问题,以及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5、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较低等影响, (略) 场化投入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目前,工程建设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同时,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有财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总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6、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比较欠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关键技术和措施的系统性和长效性不足。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第四节重大风险1、已划定生态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干扰。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9.73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0.099%;生态保护红线内现有采矿用地43.08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0.016%。色达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受较多的人为活动干预,并对色达县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来一定影响。从上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来看,色达县生态基本均属于生态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极重要区,该区域内现仍有一定的建设用地,将对色达县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威胁。
图1-6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
图1-7 生态保护红线内现状采矿用地分布图
2、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的人类活动
图1-8生态保护重要区内人类生产活动分布图
色达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受人类生产活动一定的干扰(图1-8),境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2022.51km2,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耕地面积为11.65km2,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的0.58%;建设用地面积为9.79km2,占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的0.48%。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04公顷。其中草地面积*.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5%;林地面积*.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14%;湿地面积32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耕地面积1175.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946.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4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其他土地面积1873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3%。其余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62.17公顷;工矿用地面积123.98公顷;住宅用地面积948.26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152.5公顷;特殊用地面积245.66公顷;
——草地。在草地中,包括天然牧草地*.82公顷,占草地面积的99.95%;人工牧草地266.48公顷,占草地面积的0.05%;其他草地0.45公顷。
——林地。在林地中,包括乔木林地6152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82%;灌木林地*.3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1.36%;其他林地6711.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82%。
——湿地。在湿地中,包括灌丛沼泽60.32公顷,占湿地面积的0.19%;沼泽草地23335.25公顷,占湿地面积的72.89%;内*滩涂1188.1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3.71%;沼泽地7431.4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23.21%。
——耕地。在耕地中,包括旱地1175.4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00%。
——交通运输用地。在交通运输用地中,包括公路用地933.63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47.97%;城镇村道路用地44.33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2.28%;交通服务场站用地9.16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0.47%;农村道路用地959.05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49.2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包河流水面11374.57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99.47%;湖泊水面28.21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25%;坑塘水面23.39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20%;水工建筑用地8.74公顷,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0.08%;沟渠0.54公顷。
——其他土地。在其他土地中,包括裸岩石砾地18583.58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9.21%;田坎133.6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71%;设施农用地11.87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06%;裸土地1.8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01%;空闲地0.19公顷。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含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评价(含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等)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评价,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初判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再修正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即:先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判结果,划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3个等级。然后完成,基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修正,调整提升相关初判结果图斑的重要性等级;生态系统完整性修编,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区域进行边界修正。
同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7月)“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指出:市县层面, (略) 级结果,并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地方实际进行边界校核和局部修正。
此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2020年1月),“5.2.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出: (略) 级评价结果基础上,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进行边界校核。从生态空间完整性、系统性、连通性出发,结合重要地下水补给、洪水调蓄、河(湖)岸防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补充评价和修正。
(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本项目以水源涵养能力或水源涵养量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河流源区、气候、地表覆盖、地形等因子的计算,识别色达县现状和未来可承担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区域,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Q为水源涵养量,为地表径流量(mm),为蒸散发量(mm),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色达县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等级分为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三个等级。如(图2-1)可知,色达县水源涵养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面积为235.08km2,占辖区总面积的2.69%,包括亚龙乡、色柯镇、年龙乡、大则乡等乡镇,该区域内灌木、乔木等植被相对较茂盛,未来可承担色达县蓄水、调节径流和森林削洪抗旱等功能;其他大部分地区属于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 (略) 政府印发的《 (略) 生态保护红线方案》,色达县位于雅砻江源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该区域高原原生灌丛、草甸、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特别是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应重点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加强草地沙化和鼠虫害防治,控制草场载畜量。
图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乡镇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 达县 | 色柯镇 | 363.33 | 45.01% | 403.27 | 49.96% | 40.53 | 5.02% |
翁达镇 | 8.29 | 3.47% | 220.60 | 92.48% | 9.65 | 4.05% | |
洛若镇 | 136.73 | 25.81% | 385.26 | 72.72% | 7.78 | 1.47% | |
泥朵镇 | 287.98 | 23.37% | 938.64 | 76.16% | 5.86 | 0.48% | |
克果乡 | 2.95 | 0.88% | 328.00 | 98.00% | 3.73 | 1.11% | |
然充乡 | 4.48 | 0.59% | 747.62 | 99.14% | 1.99 | 0.26% | |
康勒乡 | 1.53 | 0.46% | 325.04 | 98.71% | 2.72 | 0.83% | |
大章乡 | 88.99 | 11.17% | 695.25 | 87.29% | 12.26 | 1.54% | |
大则乡 | 138.00 | 25.00% | 405.11 | 73.39% | 8.86 | 1.60% | |
亚龙乡 | 167.40 | 43.34% | 210.26 | 54.44% | 8.56 | 2.22% | |
塔子乡 | 11.31 | 2.44% | 441.77 | 95.49% | 9.57 | 2.07% | |
年龙乡 | 229.89 | 31.44% | 451.65 | 61.77% | 49.71 | 6.80% | |
霍西乡 | 73.67 | 7.96% | 825.57 | 89.19% | 26.38 | 2.85% | |
旭日乡 | 17.58 | 10.42% | 145.80 | 86.45% | 5.26 | 3.12% | |
杨各乡 | 16.32 | 10.50% | 126.22 | 81.22% | 12.87 | 8.28% | |
*学镇 | 61.51 | 16.59% | 279.21 | 75.30% | 30.07 | 8.11% |
(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等级可分为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三个等级。如图(图2-2)可知色达县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县域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区域水土流失保持功能重要性相对较低。根据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乡镇统计面积数据表(表2-2),其中极重要区所占面积为1217.68km2,占辖区总面积的13.91%,翁达镇、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学镇等乡镇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所占比相对较重。
图2-1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乡镇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达县 | 色柯镇 | 430.76 | 53.39% | 334.90 | 41.51% | 41.21 | 5.11% |
翁达镇 | 21.47 | 9.02% | 98.36 | 41.32% | 118.23 | 49.66% | |
洛若镇 | 127.70 | 24.19% | 342.63 | 64.89% | 57.65 | 10.92% | |
泥朵镇 | 998.73 | 81.38% | 227.70 | 18.55% | 0.86 | 0.07% | |
克果乡 | 137.26 | 41.11% | 189.21 | 56.67% | 7.40 | 2.22% | |
然充乡 | 163.36 | 21.76% | 527.78 | 70.30% | 59.59 | 7.94% | |
康勒乡 | 125.85 | 38.22% | 192.94 | 58.59% | 10.50 | 3.19% | |
大章乡 | 695.95 | 87.51% | 98.96 | 12.44% | 0.41 | 0.05% | |
大则乡 | 257.52 | 46.68% | 275.48 | 49.93% | 18.69 | 3.39% | |
亚龙乡 | 274.15 | 71.03% | 111.42 | 28.87% | 0.40 | 0.10% | |
塔子乡 | 121.69 | 26.36% | 268.85 | 58.25% | 71.04 | 15.39% | |
年龙乡 | 213.64 | 29.31% | 427.72 | 58.68% | 87.53 | 12.01% | |
霍西乡 | 102.27 | 11.08% | 484.05 | 52.46% | 336.35 | 36.45% | |
旭日乡 | 12.04 | 7.14% | 74.62 | 44.28% | 81.86 | 48.58% | |
杨各乡 | 14.30 | 9.23% | 63.89 | 41.25% | 76.71 | 49.52% | |
*学镇 | 33.04 | 8.96% | 86.50 | 23.45% | 249.25 | 67.59% |
(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年龙自然保护区、泥拉坝湿地自然保护区、色曲 (略) 州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场所,所占面积约为辖区总面积的1%。
图2-3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集成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其中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9km2、7526.08km2、1103.24km2,占比1.4%、85.99%、12.61%。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年龙乡、霍西乡、翁达镇、*学镇等乡镇,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和水土保持功能等级均相对较高,可为色达县创造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进一步调节气候条件,有助于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多属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或一般重要区,该区域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第二节 问题识别目前,我县自然生态系统总体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不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在推进有关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治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区域性环境污染加剧
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六项污染物中PM2.5、SO2、NO2、CO和PM10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臭氧污染减缓趋势不明显。色曲河、杜柯河多年来持续受到轻度污染,近年来水质改善,全县土壤环境底数不清,污染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二)环境治理与监管能力依然不足
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地存在畜禽散养、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畜禽养殖污染重、搬迁治理难度大,部分地区未配置污染治理设施,缺少污水处理站,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严重不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下河现象普遍,形成持续污染。
(三)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生态系统缺乏统筹管护
色达县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分布较广,畜牧、旅游业过度开发,虫害、土壤沙化等危害导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珍惜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薄弱,管护能力不强。绿化建设任务较重,城市绿地质量有待提升。
(四)生态修复系统性不足
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距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五)草原功能退化
目前,色达县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期,而现代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受超载过牧等人为不当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耕地退化、沙化。
(六)草地退化速度快,沙化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
第三节 综合评价基于上文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取各项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可划分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个等级,其中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9km2、7526.08km2、1103.24km2,占比1.4%、85.99%、12.61%。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年龙乡、霍西乡、翁达镇、*学镇等乡镇,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和水土保持功能等级均相对较高,可为色达县创造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进一步调节气候条件,有助于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多属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或一般重要区,该区域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
图2-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级图
表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乡镇统计表
(单位:km2)
区域 | 一般重要 | 比重 | 重要 | 比重 | 极重要 | 比重 | |
色达县 | 色柯镇 | 27.08 | 3.36% | 709.11 | 87.88% | 70.68 | 8.76% |
翁达镇 | 0.04 | 0.02% | 122.65 | 51.53% | 115.33 | 48.46% | |
洛若镇 | 4.36 | 0.83% | 441.96 | 83.71% | 81.63 | 15.46% | |
泥朵镇 | 10.90 | 0.89% | 1206.42 | 98.32% | 9.74 | 0.79% | |
克果乡 | 0.31 | 0.09% | 330.60 | 99.04% | 2.91 | 0.87% | |
然充乡 | 0.27 | 0.04% | 722.84 | 96.31% | 27.45 | 3.66% | |
康勒乡 | 0.65 | 0.20% | 322.57 | 97.96% | 6.07 | 1.84% | |
大章乡 | 29.00 | 3.65% | 751.98 | 94.55% | 14.31 | 1.80% | |
大则乡 | 18.04 | 3.27% | 523.00 | 94.80% | 10.65 | 1.93% | |
亚龙乡 | 19.37 | 5.02% | 366.45 | 94.94% | 0.14 | 0.04% | |
塔子乡 | 0.76 | 0.17% | 408.88 | 88.59% | 51.89 | 11.24% | |
年龙乡 | 10.83 | 1.49% | 566.68 | 77.75% | 151.35 | 20.77% | |
霍西乡 | 0.93 | 0.10% | 637.16 | 69.06% | 284.47 | 30.83% | |
旭日乡 | 0.20 | 0.12% | 110.71 | 65.70% | 57.60 | 34.18% | |
杨各乡 | 0.14 | 0.09% | 98.44 | 63.55% | 56.31 | 36.35% | |
*学镇 | 0.02 | 0.01% | 206.63 | 55.94% | 162.71 | 44.05% |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 (略) 、 (略) 政府、自然资源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以全面提升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科学布局和分时序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退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布局,服务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州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针对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重点区域。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格局演变规律,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严控人造景观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部署。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整体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五是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建管模式。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拓宽保护修复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新机制。
第三节 规划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问题—目标—分区—修复措施—保障”的逻辑主线开展研究,围绕修复受损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服务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分布格局,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总体战略,提出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到2035年,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得到抑制、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与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色达。
第四节 指标体系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到2035年、“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立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相关规划任务安排, (略) 情出发, (略) 域生态修复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分别提出到2025年、2030年、2035年分阶段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依据相关标准,衔接相关规划,在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判识基础上,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精准定位、落实传导的原则,重点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受损修复、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规划任务完成考核等方面,合理设定生态修复指标体系。
2021年—2025年
重点遏制森林、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沙化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5.9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7.6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65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29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3.5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10.5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2.7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1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15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4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15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165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58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31.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0.75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0.7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11 | 预期性 |
2025年—2030年
扩大生态修复、治理范围,基本解决区域内突出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30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6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8.1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7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35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3.8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15.75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3.2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2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20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8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18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184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71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36.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1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31 | 预期性 |
2030年—2035年
全面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城乡环境清洁优美。
指标类型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35年 | 属性 |
生态保护 8项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km2 | 2772.5 | 约束性 |
自然保护地占比 | % | 26.5 | 约束性 | |
国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四川特有物种有效保护比例 | % | 95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8.64 | 约束性 | |
基本草原面积 | km2 | 573.22 | 约束性 | |
湿地面积 | km2 | 320.79 | 约束性 | |
重要河湖泊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1.31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1.762 | 约束性 | |
生态品质 10项 | 天然林保有量 | km2 | 2382.6 | 预期性 |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 km2 | 125 | 预期性 | |
森林蓄积量 | m3 | 87 | 预期性 | |
湿地保护率 | % | 3.7 | 预期性 |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 | 65.41 | 预期性 | |
半自然生境占比 | % | 14.2 | 预期性 | |
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m2 | 23.57 | 预期性 | |
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 | 4.75 | 预期性 | |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 | 40 | 预期性 | |
生态廊道新增建设面积 | km2 | 25 | 预期性 | |
生态修复 10项 | 自然恢复治理面积 | km2 | 100 | 预期性 |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 | % | 1.5 | 预期性 | |
生态退耕面积 | 万亩 | 230 | 预期性 | |
退化耕地修复面积 | 万亩 | 251 | 预期性 | |
新增治理退化草原面积 | km2 | 83 | 预期性 | |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 km2 | 41.23 | 预期性 | |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 | km | 1.19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2 | 预期性 | |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 | 预期性 | |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 km2 | 1.51 | 预期性 |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 (略) 主体功能区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规划(2018-2030)》的生态功能战略定位,以《 (略) 国土空间规划》、《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及统筹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生态支撑,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构建“两屏三带七区一十九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地域性分异规律、主导生态功能、主要生态问题为主导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生态退化程度分析及各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虑县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划分出国土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提出国土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生态空间类型和生态修复模式。其中生态修复一级大区、生态修复二级亚区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划分,强调整体重在格局。生态修复三级小区(重点修复区)在生态修复二级亚区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划分,强调单元重在功能。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落实色达县涉及的雅砻江中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Ⅱ-2)、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Ⅲ-1)。
表4-1 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一级分区 | 二级分区 | 修复策略 | 核心生态问题 | 具体措施 | (略) 县 |
雅砻江中上 游水源涵养 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 修复区 (Ⅱ) | 雅砻江中上游高原高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Ⅱ-2)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 九龙县、 (略) 、理塘县、雅江县、道孚县、德格县、甘孜县、炉霍县、色达县、石渠县、新龙县 |
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Ⅲ) | 岷山-大渡河高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Ⅲ-1) | 保育保护、辅助修复为主,自然恢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 | (1)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2)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丹巴县、道孚县、色达县 |
图4-1 ???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色达部分)
根据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落实色达县涉及的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Ⅳ-4)、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Ⅴ-1)。
表4-2 ???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 生态修复亚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状况 | 具体措施 | (略) 县 |
雅砻江中上 游水源涵养 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生态 修复区 (Ⅳ) | 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Ⅳ-4)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沙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新龙县、雅江县、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甘孜县 |
大渡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Ⅴ) | 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亚区(Ⅴ-1)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和草地退化、破碎度高、水土流失、历史遗留矿山损毁面积较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废弃矿山复绿; | 色达县 |
图4-2 ???甘孜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图(色达部分)
一、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位于色达县西部,包括泥朵镇、大章乡、克果乡、康勒乡、大则乡和然充乡。区域内有四川泥拉坝湿地自然保护区、然充生态公益林,是色达县强化水涵养功能、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
二、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色达县东部,包括色柯镇、年龙乡、亚龙乡、洛若镇和塔子乡,是色达县中心城区所在地。人类活动较多,是色达县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发展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属于一般重要和重要两个等级,大部分区域生态退化程度为中等。区域内有三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三、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本区域位于色达县东南部,包括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区域内有四川卡娘自然保 (略) 翁达森林自然公园。耕地主要集中区,是色达县农业产业主要发展区。
表4-3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建议表
生态修复区域 | 生态修复亚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状况 | 具体措施 | 涉及乡镇 |
鲜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 | 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沙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4)土地沙化工程治理。 | 大章乡、泥朵镇、克果乡、康勒乡、大则乡、然充乡 |
大渡河上游丘状高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区 | 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废弃矿山复绿; | 年龙乡、色柯镇、亚龙乡、塔子乡、洛若镇 |
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1)保育保护: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2)辅助修复: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 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学镇 |
图4-3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布局图
结合色达县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分析区,将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较高区域和存在多种生态问题叠加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修复重点修复区。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大章乡、色柯镇、年龙乡、然充乡、塔子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
表4-4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划分表
修复分区 | 修复重点区 | 修复策略 | 生态功能现状 | 涉及乡镇 |
西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区 | 天然草原生态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大章乡 |
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然充乡 | |
东部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区 | 土地沙化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土壤沙化、水土流失 | 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色柯镇、年龙乡 |
色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森林、灌丛退化、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色柯镇、洛若镇 | |
东南部农业产业生态修复区 | 农业产业生态修复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学镇 |
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 | 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 | 水土流失严重 | 霍西乡 |
4-4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分布图
结合色达县生态环境现状,依托5大主要河流为重要生态廊道,构建6个生态保育区,分别为:杜柯河流域生态保育区、色曲流域生态保育区、夏曲流域生态保育区、泥曲流域生态保育区、达曲流域生态保育区。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有机串联和合理布局,促进三类空间的统筹协同和融合共生。
从色达县景观整体性出发,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以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根据色达县范围跨流域、跨区域、跨行政边界等的系统性生态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空间结构分析结果,形成生态网络结构分析治理蓝图。
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任务:保护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栖息地,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防治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严格管理水电开发,加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适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
开展县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和编目,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对重要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资源开展常态化监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建立服务于管理需求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
对濒临灭绝的地方优良品种,建立原种核心保种场和保护区。建立色达县野生鱼类种质资源库,对逐渐消失的土著鱼类开展抢救性保护,开展活体或细胞保存。对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实行合理保护、限量采猎。对于珍稀和濒临绝灭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建立保护区进行绝对保护,通过就地抚育维持其自然种群,同时建立生产性保护区、药用植物苗圃和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加强保护。
加强生物安全监管。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风险评估和监控,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研,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与清除技术研究,针对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开展防控研究,逐步利用化学、物理、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清除。
(二)林草生态系统保护
全面落实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个人管护责任,完善森林管护模式。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逐步扩大森林面积,对宜林荒山荒地开展人工造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通过封育围栏、人工种草、造林植灌等措施保护和治理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地以及江河源头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
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实施高寒草地修复工程、天然草地改良及补水工程,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强化鼠荒地、沙化草地、石砾草地、毒害草地、农牧交错地已垦草原治理和虫害生物防治。积极开展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沙化治理、草原鼠害和虫害生物防治,推进“人草畜”三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以遏制湿地萎缩、恢复提升功能为重点,提高湿地管理水平,争取将全县沼泽湿地纳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范围。加强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生态保护,对已退化沼泽地进行保护与修复,恢复水禽栖息地,维护河湖生态健康,遏制湿地退化萎缩趋势,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依托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库塘等湿地资源,积极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大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放牧、排水、围垦等破坏行为,有力保护湿地资源。
(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
争取批设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科学编制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地基本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全县自然保护地的自然状况,进而开展评估论证、整合优化、勘界立标和机构设置等工作,掌握范围边界及功能分区矢量数据、城镇开发边界数据等,摸清每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科考报告、动植物资源,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五)开展脆弱地区生态治理
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工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以人工措施为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举,农、林、牧、副、旅游统筹兼顾,把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流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实施江河流域整治、城镇周边、坡耕地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继续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防治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完善地震、气象、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救助体系。深入开展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内地质灾害点位分布、危害等级调查,严格开展地质灾害评价。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加快开展县城及乡镇周边、省道等交通要道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节 农业空间主要任务(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立常态化保洁制度,基本实现“收集密闭化、转运压缩化、处理资源化、作业企业化、城乡一体化”的五化目标。重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二)生活污水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排查,编制专项规划,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农村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处理
开展农村厕所现状摸底工作,科学选择改厕模式,逐村编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改厕方案;强化改厕技术支撑,严格执行改厕标准,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厕所管护机制。
(四)村容村貌提升
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争创国家级示范县;全面摸清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存量底数,分类分批确定改造对象;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乡村历史建筑保护,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提档,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大力整治环境卫生。
(五)农林用地污染修复
根据农林用地污染详查成果,划定农林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集成筛选不同区域类型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启动受污染区域土地修复、轮作和休耕休牧试点,探索休耕休牧期农民补偿机制,探索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
(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实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连续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加大生态脆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等水土流失区域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节 城镇空间主要任务(一)种树种草
当植被覆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在土壤沙化严重的地区,采取把部分沙化的土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二)围栏封育
草原地区畜牧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可采用“围栏封育”,把草场划分为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畜牧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
(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推进乡村面貌大变样。
第五节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在城镇、农业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对“三调”发现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用地中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水资源受限的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和修复,并因地制宜建设边缘地带生态缓冲带。
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辅的修复策略。(1)保育保护:保护高山、高原原生生态系统,强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强高寒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控制草场载畜量,过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并辅以生态补偿;(2)辅助修复:采用填堵排水沟工程、自然河曲水位抬高工程等措施提高湿地保水蓄水能力,减少地表蒸散发,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地表径流系数,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采取围栏封育、围栏改良、草地灌溉施肥、补播草种、灭鼠治虫、毒害草防除、示范推广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加强退化草地治理修复;(3)生态重塑:退耕休牧,还林还草还湿。
一、实施区域
实施区域为生态修复重点修复区。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大章乡、色柯镇、年龙乡、然充乡、塔子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和*学镇。
二、主要问题
目前,色达县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期,而现代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受超载过牧等人为不当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耕地退化、沙化,牧民过度放牧、鼠害等导致沙化地植物不能及时恢复,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蒸发量增加。
三、重点项目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包括色达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色达县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色达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色达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色达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色达县退牧还草工程、色达县土壤污染治理工程、色达县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12项,实施区域覆盖色达县全县范围。该重点工程拟投资*万元。
表6-1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一览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投入资金 (万元) | 资金来源 | 备注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6912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新建防洪堤工程190处,综合治理河道1197.776km.山洪沟综合治理139条。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64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新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9个。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67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5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万亩。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2105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对色达县退化草原进行天然草原改良13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0万亩,鼠害治理400万亩,虫害治理50万亩,监测站建设3个,监测点建设10个。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378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建设高原药用花卉植物园产业观光基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万亩;将380万亩的退化草地实施禁牧补助,未退化和轻度退化实行草畜平衡奖励;连续三年实施草原鼠害防控区域280万亩,虫害15万亩,毒害草地治理10万亩;建立唐古特大黄、羌活和蒲公英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基地;封禁重点保护区30万亩中度以上退化湿地;建立雪豹、黑颈鹤等珍稀保护动物保护监测工作站,对当地和周边进行巡护监测。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9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退化草地治理面积5万亩,天然草原改良面积50万亩。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2107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草原围栏8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面积6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面积30万亩,黑土滩治理25万亩,毒害草治理30万亩。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15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色达垃圾填埋场一期项目已到达设计填埋极限,对填埋场后续封场和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处理。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3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对色拉沟、二条沟、翁达沟知青沟等涉及水源地河段进行河道清淤,植被恢复。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1980 | 省级财政 | 实施退化草地治理3万亩,天然草原改良6万亩,监测点2个。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2000 |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 | 实施10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四、时序安排
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和成熟程度,对色达县生态修复重点工程进行时序安排如下:
表6-2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时序安排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分年度建设资金(万元) | |||
2021-2025 | 2026-2030 | 2031-2035 | 小计 |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34560 | 20736 | 13824 | 69120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3200 | 1920 | 1280 | 6400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900 | 540 | 360 | 1800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33900 | 20340 | 13560 | 67800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10525 | 6315 | 4210 | 21050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18900 | 11340 | 7560 | 37800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4500 | 2700 | 1800 | 9000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10535 | 6321 | 4214 | 21070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750 | 450 | 300 | 1500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1500 | 900 | 600 | 3000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990 | 594 | 396 | 1980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1000 | 600 | 400 | 2000 |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原则,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突出重点问题,综合分析,统筹安排不同的生态修复项目。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基于云中心的云服务体系,新建生态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
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环境 (略) 扶贫办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财农[2015]258号);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3.《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1999]1283号);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2002]1980号);
5.《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6.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
7.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年174号);
8.《财政部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286号);
9.《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523号);
10.《财政部印发<关于调整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住宿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行〔2015〕497号);
1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80号);
12.《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3]85号);
13.《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4]192号);
14.《国土资源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7]322号);
1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16.《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印发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的通知》(中地调函[2009]209号);
17.中国地质局发布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中地调函[2010]88号);
18.《 (略) (略) 林业厅关于印发《 (略) 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川财农[2011]357号);
19.《 (略) (略) 林业厅关于印发《 (略) 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农[2015]11号);
20.《 (略)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意见》(川办发[2015]4号);
21.《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关于规范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通知》(中价协〔2013〕35号);
22.《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
23.《 (略)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7);
24.《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
25.《 (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川自然资发{2018}9号);
2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
28. (略) 现行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略) 甘孜州地区类似工程指标及现行人工、材料、机械指导价格;
29. (略) 类似工程造价和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以可研说明及相关技术资料作为投资估算的基础依据。
第二节 投资测算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69120万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投资6400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1800万元,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投资67800万元,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投资21050万元,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投资37800万元,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投资9000万元,退牧还草工程投资21070万元,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投资1500万元,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投资3000万元,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投资1980万元、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投资2000万元。
表7-1 ??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 重点工程 | 投入资金 (万元) |
1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69120 |
2 |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6400 |
3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800 |
4 |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 67800 |
5 |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 21050 |
6 | 长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 37800 |
7 | 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 | 9000 |
8 | 退牧还草工程 | 21070 |
9 |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 1500 |
10 |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 | 3000 |
11 | 色达县 (略) 级财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试点-退化草地治理和天然草原改良项目 | 1980 |
12 |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 2000 |
根据《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略) 自 (略) 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要求,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投资,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出资统筹解决。其中,中央财政投资约*万元,占总投资额的 79.91%;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约4870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0.09%。中央财政投资主要围绕国家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按照《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工程布局和主要任务,省级财政投资 (略) 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战略支撑区、生态问题突出区,围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跨流域、跨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
市级财政资金按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布局,着重解决重点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统筹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各县(区)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把重点工程分期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整合,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资金投入。
贯彻落实《 (略) 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 号),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全过程,允许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对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社会组织可以选择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 3 种不同的参与方式,并通过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者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申请核证碳汇增量并进行交易、经政府批准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获取投资回报。结合自身实际,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导入”“PPP”“BOT”“EPC”等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充分实现政、银、企三方联动和信息共享,共同谋划、推动、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本规划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渠道。
中央财政投资*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9.91%;地方财政、专项农业补贴以及社会资本投资4870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0.09%。
通过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耕地资源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提升了耕地产出效益,农副产品收益显著增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林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劳动收入的提高,促进生态与经济“双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上,即间接经济效益。如森林的生态价值约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实施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建立康养基地、开发生态旅游、森林碳汇以及探索废弃矿山修复后,土地与文化旅游衔接,实现让色达县的“绿山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本规划实施后,到2035年,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防洪堤工程190处,综合治理河道1197.776km.山洪沟综合治理139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治理中度沙化土地15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色达县退化草原进行天然草原改良13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0万亩,鼠害治理400万亩,虫害治理50万亩,监测站建设3个,监测点建设10个;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等工程的顺利实施,森林保有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8.75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以上。通过退化草地修复、退牧还草、草地质量提升等措施,草地保有量达到871.72万亩。通过退化湿地修复,湿地保育保护等措施,湿地保有面积将达到54.21万亩。
本规划的实施所带来的间接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5.14亿元,可进一步巩固甘孜藏族自治州优质“绿水青山”地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规划实施后将对色达县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重点治理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轻水土流失对局部土地的严重破坏。同时促进农村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当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工矿废弃地整理、水土流失治理、草地林地退化治理等措施,大大增加规划区耕地草地面积,提升耕地保灌程度及草地质量效益,促进甘孜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达到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生产生活品质、增加人均收入的目的。通过生态修复的实施以及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生态旅游开发、林下产业发展等措施,到2025年,农牧民涉林(草)收入力争达2500元以上。这对于巩固藏区民族安定团结、维持藏区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这是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
上发表特别致辞: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规划实施将进一步提高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强对大气CO2固驰能力,从而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抓落实。识别关键要素与重点区域、强化政策及资金保障、落实规划传导、把控核心技术环节、严格评估监管及鼓励公众参与 (略) 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抓手。
识别关键要素与重点区域,深化生态空间分类分区。完善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生态空间边界。在衔接整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综合统筹生态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脆弱区退化区评估等评价结果,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二是针对不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主要要求和目标,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投入成本等方面开展评价考核,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绩效的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色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作为色达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文件,对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方针,全面推动生态修复监督执法工作。对新建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做到生态修复预防监督提前介入,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领导。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是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为主体、部门合作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落实生态保护修复共同责任将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修复管护制度。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工程日常管护,构建以村集体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化生产大户等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和资金补偿政策。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具有群众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事业,必须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
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要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落实规划传导,根据实际情况,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目标、总任务进行分解,分为若干分目标、分任务;将中长期规划的要求也可以进行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的短期的可操作性的计划。按照分目标、分任务及年度计划,要求各地区、各系统的管理机构,确定其职责范围,层层落实。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在进行目标、任务和计划的分解并确定下属各地区与各系统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时,同时应确定其相应的权力和利益,以保证组织管理机制正常有效运转。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组织管理手段包括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这些手段作用各异,相辅相成。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制订《色达县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使用,细化专项资金项目,将专项资金基金主要用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和示范创建体系,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根据“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地质灾害治理后的受益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和费用;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完善社会激励机制,调动社会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可探索修复后建设用地返还、修复集体土地统一流转经营、修复后耕地或建设用地节余指标交易,完善企业盘活损毁土地的权益交易等政策,激发社会对资源损耗、生态破坏地区的生态修复动力。并按规定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并加大州级和各县(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投入,支持相关修复工程项目。
完善政策激励, (略) 场主体活力,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修复投融资机制。应建立更为稳定的生态修复投入机制,可从国家层面设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专项基金,增加矿区等生态修复的转移支付,可探索从整治后土地增值收益中提取专项基金、设立生态修复债券等方法,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渠道,解决历史遗留生态欠账问题。
第五节 加强科技支撑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为契机,积极培养、引进科技人才,选择各行业务骨干定期学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 (略) 校技术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难题。积极推广生态保护修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加大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系统总结推广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适用技术和治理模式,制订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筛选、培育适宜生态退化不同类型区生长的抗逆性的植物良种,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综合治理科技含量。切实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的监测、统计和分析,提高信息化监测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管理者和建设者素质。
第六节 严格评估监管从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建设需求出发,完善与国家、省级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生态修复法规体系,重点解决管理体制不准、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加强制定法律法规,对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培训,使他们明确制度要求,形成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行为,通过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实际生态修复工作中的监管行为力度,充分落实法律法规。同时,在制度法规中应该明确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不可以徇私舞弊、唯利是图。建立和完善县级和各乡镇级人民政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设县政府对各乡镇政府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明确综合治理的预防法律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七节 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色达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解与认识,加快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间组织,强化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保障,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畅通民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渠道,搭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众参与平台。保障公众对修复工程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热情。
积极研究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使公众参与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健全举报制度,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是偿还生态破坏历史欠账的有力举措,还是一项惠民亲民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验收评价、后期管护等环节。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