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统筹推进弓长岭区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十四五”时期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十三五”期间,通过不断夯实“一案三制”、集成能力、科普宣传等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预案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我区已完成一次性应急预案修编工作。
(二)应急救援队*力量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发挥作用明显。军民融合扎实有效。
二、“十四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应急队*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基层专业人员还存在配备不到位、能力不足等问题,应急救援装备的配置不足和缺乏统一标准等为救援工作带来挑战。现有应急救援队*能力无法适应目前多元化的应急救援要求,应急救援队*的人才建设、装备建设、基层建设等方面均需要加强。
(二)应急管理领域界限尚待清晰。“十三五”期间组建了弓长岭区应急管理局,整合了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多项职能。
(三)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域科技人才匮乏,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还需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息监测还存在空白。
(四)应急救援队*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企业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应急救援队*专业技术知识略显不足,应急处置过程中缺乏与专家队*的沟通协调。
三、“十四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建机制、补短板、防风险、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系统推进应急管理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全区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1.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机制。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深刻分析和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风险。推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2.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的程序与平台。
3.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机制。明确应急决策与处置的基本要求,规范应急决策与处置的工作流程,完善现场指挥部的设置与运行。
4.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机制。规范突发事件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规范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的组织和工作流程。推进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建设。
(三)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1.持续推进基层应急队*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各级应急管理责任。增加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编制,提高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比例。
2.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推动规范“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社区”、“平安社区”等创建工作,提高社区应急规范化水平。
3.依托地方优势培养救援力量。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乡镇(街道)应急队*建设,加强通信等装备配备和物资储备。
(四)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应对等应急管理能力。
(五)积极推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统筹布局、分级负责、分类储备、资源共享、综合调度、统一指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2.推动应急产业健康发展
(略) 场的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应急产业的企业发展、品牌、科技和人力资源方面竞争力,加快形成应急产业聚集化、特色化。构建产、学、研、企的应急产业链条,形成应急产业牵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
(六)加强多灾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课题攻关,构建多灾种耦合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七)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重点工程
(一)多灾种风险监测预警安全运行智能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快弓长岭区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应急指挥信息网等骨干网络,深度集成应急管理信息化网络,协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业务应用,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设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实现对全区自然灾害隐患区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支撑灾害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信息获取,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源。
(三)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建立精细可用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全区气象防灾减灾区划地图,识别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
(四)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
更新、改造、维护应急救援装备,大力提高应急装备的配备水平,建设区、乡镇(街道)等不同层级的应急综合物资与装备储备库工程。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推动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载体作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完善财政、金融、信贷等政策,加快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财政投入和乡镇(街道)防灾减灾发展需求的衔接,促进优势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努力消除地区和城乡差异,拓宽规划多元投入保障渠道。
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统筹推进弓长岭区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十四五”时期弓长岭区应急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十三五”期间,通过不断夯实“一案三制”、集成能力、科普宣传等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预案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我区已完成一次性应急预案修编工作。
(二)应急救援队*力量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发挥作用明显。军民融合扎实有效。
二、“十四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应急队*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基层专业人员还存在配备不到位、能力不足等问题,应急救援装备的配置不足和缺乏统一标准等为救援工作带来挑战。现有应急救援队*能力无法适应目前多元化的应急救援要求,应急救援队*的人才建设、装备建设、基层建设等方面均需要加强。
(二)应急管理领域界限尚待清晰。“十三五”期间组建了弓长岭区应急管理局,整合了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多项职能。
(三)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域科技人才匮乏,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还需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息监测还存在空白。
(四)应急救援队*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企业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应急救援队*专业技术知识略显不足,应急处置过程中缺乏与专家队*的沟通协调。
三、“十四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着力建机制、补短板、防风险、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系统推进应急管理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全区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1.事故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机制。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深刻分析和防范化解应急管理领域的重大风险。推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2.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的程序与平台。
3.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机制。明确应急决策与处置的基本要求,规范应急决策与处置的工作流程,完善现场指挥部的设置与运行。
4.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机制。规范突发事件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规范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的组织和工作流程。推进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建设。
(三)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1.持续推进基层应急队*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各级应急管理责任。增加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编制,提高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比例。
2.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推动规范“安全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社区”、“平安社区”等创建工作,提高社区应急规范化水平。
3.依托地方优势培养救援力量。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乡镇(街道)应急队*建设,加强通信等装备配备和物资储备。
(四)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应对等应急管理能力。
(五)积极推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建立健全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统筹布局、分级负责、分类储备、资源共享、综合调度、统一指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2.推动应急产业健康发展
(略) 场的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应急产业的企业发展、品牌、科技和人力资源方面竞争力,加快形成应急产业聚集化、特色化。构建产、学、研、企的应急产业链条,形成应急产业牵动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
(六)加强多灾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课题攻关,构建多灾种耦合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七)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重点工程
(一)多灾种风险监测预警安全运行智能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快弓长岭区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应急指挥信息网等骨干网络,深度集成应急管理信息化网络,协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业务应用,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设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实现对全区自然灾害隐患区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支撑灾害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信息获取,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源。
(三)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建立精细可用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全区气象防灾减灾区划地图,识别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
(四)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
更新、改造、维护应急救援装备,大力提高应急装备的配备水平,建设区、乡镇(街道)等不同层级的应急综合物资与装备储备库工程。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推动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载体作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完善财政、金融、信贷等政策,加快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财政投入和乡镇(街道)防灾减灾发展需求的衔接,促进优势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努力消除地区和城乡差异,拓宽规划多元投入保障渠道。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