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岭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发展规划
弓长岭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发展规划
弓长岭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全区防灾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全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依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总方针,在科学分析预测全区灾害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的新定位,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建立了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夯实了灾情管理基础,有效提升了新时期救灾和物资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救灾保障机制,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二是加强了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大农业保险工作力度;三是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二)“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1.复杂多变的自然情况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弓长岭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存在较多的致灾因子,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2.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未能得到有效理顺。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未能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减灾。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科技支撑水平。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把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相结合,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管理全领域、全过程工作。
3.依法应对,统筹规划。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既要注重全面推进、整合资源,又要突出重点、逐步实施,做到夯实基础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 (略) 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5.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统筹指导、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制机制,强化地方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底,实现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综合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加强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包括: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2.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风险数据库,制定防范措施,实施动态监管。大力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信息传递确保到村、到户、到人。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全区乡镇灾情报送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建设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切实提高全区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4.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组建应急救援队*,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并适时组织演练,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5.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依据国家关于自然灾害防治法律 (略) 灾害防治法规体系,明确全区各部门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行业管理和协调配合职责,进一步理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关系,提高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化水平。
(二)完善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全区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的抗灾能力。
(三)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 (略) 信息化系统中,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政务服务等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综合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组建应急救援队*,积极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加强多灾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课题攻关,构建多灾种耦合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防灾减灾数据库,识别灾害高风险区域。开展全区内涝点、大型起重设备、电力设施、广告牌、园林设施等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点普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
(二)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根据全区自然灾害特点,在综合考虑灾害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面、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基础上,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多灾易灾城乡社区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室,形成全覆盖能力。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治理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示范工程。统筹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利用广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批示指示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指定专业部门、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二)落实资金投入。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确定投资规模。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确定支出责任,明确分担比例。
(三)加强监督考核。 (略) 党委、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行业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成立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工作指导组,适时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将每年度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向区委、区政府及绩效考核部门报告。
弓长岭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全区防灾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全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依据《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总方针,在科学分析预测全区灾害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的新定位,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建立了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夯实了灾情管理基础,有效提升了新时期救灾和物资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救灾保障机制,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二是加强了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大农业保险工作力度;三是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二)“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1.复杂多变的自然情况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弓长岭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存在较多的致灾因子,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2.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未能得到有效理顺。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未能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减灾。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科技支撑水平。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把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相结合,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管理全领域、全过程工作。
3.依法应对,统筹规划。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既要注重全面推进、整合资源,又要突出重点、逐步实施,做到夯实基础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 (略) 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5.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统筹指导、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制机制,强化地方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底,实现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综合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加强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包括: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2.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风险数据库,制定防范措施,实施动态监管。大力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信息传递确保到村、到户、到人。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全区乡镇灾情报送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建设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切实提高全区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4.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组建应急救援队*,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并适时组织演练,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5.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依据国家关于自然灾害防治法律 (略) 灾害防治法规体系,明确全区各部门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行业管理和协调配合职责,进一步理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关系,提高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化水平。
(二)完善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全区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的抗灾能力。
(三)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 (略) 信息化系统中,不断提高监督管理、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政务服务等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综合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组建应急救援队*,积极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加强多灾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课题攻关,构建多灾种耦合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防灾减灾数据库,识别灾害高风险区域。开展全区内涝点、大型起重设备、电力设施、广告牌、园林设施等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点普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
(二)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根据全区自然灾害特点,在综合考虑灾害发生频率、人口密度、兼顾辐射保障面、交通运输等主要因素基础上,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多灾易灾城乡社区设置救灾物资储备室,形成全覆盖能力。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治理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示范工程。统筹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利用广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批示指示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指定专业部门、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二)落实资金投入。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确定投资规模。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确定支出责任,明确分担比例。
(三)加强监督考核。 (略) 党委、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行业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成立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工作指导组,适时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将每年度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向区委、区政府及绩效考核部门报告。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