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来源主要为风机安装和开关站施工、线路施工等,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回填、翻动和临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施工扬尘,但局部施工期短,施工面积小,施工结束后影响即可消除。 建设单位积极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①在施工现场出入口明显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防尘措施、扬尘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电话等信息; ②对施工现场出入口、场内施工道路、材料加工堆放区进行简单硬化处理,并保持地面整洁; ③在施工现场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设施并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 ④在施工工地内堆放水泥、灰土、砂石、建筑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粉状、粒状建筑材料的,应当采取密闭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装卸、搬运时应当采取防尘措施; ⑤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运输建筑垃圾及土方时应采用蓬布遮盖,以避免沿途洒落,减少运输扬尘;建筑垃圾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集中堆放并采取密闭或者遮盖等防尘措施; ⑥建施工单位加强监管,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教育,严格按照《 (略) 扬尘污染防治办法》( (略) 人民政府令〔2020〕第1号)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⑦在施工工地同步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和扬尘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分别与建设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发生故障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修复。 本项目按照《 (略) 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新15条标准》、《 (略)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暂行办法》,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期,大风天气禁止施工,施工场地洒水降尘,物料轻装轻卸,易起尘物料采用帆布遮盖堆存、土方开挖湿法作业、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等。 项目类比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标准限值的确定依据:编制组选 (略) 不同区域的石家庄、邯郸、沧州、唐山、张家 (略) , (略)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个施工场地,对2018年1-10月份共计20个施工场地近6万个PM10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和验证。这些施工场地大部分做到了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根据实测数据扣减2017年年均值后的有效数据量及其不同限值占比结果,施工场地扬尘以80ug/m3作为施工场地扬尘监测点PM10排放浓度限值,可做到一日内颗粒物监测点浓度限值允许的最高超限次数小于等于2次/天。 本项目施工期采用密闭的运输车辆或对运输的施工材料采取遮盖措施;在容易产生二次扬尘的路段定时洒水,保持路面的清洁和湿润;限制运输车辆的车速,以尽量减少扬尘的产生;施工单位应尽量减少施工材料的堆存时间和堆存量,合理调配施工,进行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 由于拟建项目所在地较为开阔,空气流通较好,汽车排放的废气能够较快的扩散,不会对当地的空气环境产生较大影响;通过采取限制超载、限制超速、安装尾气净化器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尾气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因此,机械施工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项目在采取了以上治理措施后,满足上述措施后,项目施工场地扬尘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 13/ 2934-2019)表1中扬尘排放浓度限值,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可接受。 二、施工期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建设阶段废水主要为:施工过程中土石方施工、车辆冲洗等产生少量的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①将物料、车辆清洗废水、建筑结构养护废水集中,经过沉砂处理回用; ②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避免雨季开挖作业,避免施工废水排放; ③对于线路施工,应采用集中进行砂石料加工,在砂石料加工的施工区域,施工单位设置简易排水系统,并设置简易沉砂池,使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重复回用; ④施工人员就近租用民房,利用当地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本项目线路工程施工场地应尽量远离河道,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不外排,不在河道周边设置临时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水质简单,在做好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对施工噪声的控制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 (1)施工单位所使用的主要施工机械应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及时维修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各类机械。 (2)对施工区外部采用围档,减轻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压路机、挖掘机等设备运行噪声不可避免,因此基础开挖等作业必须在短期内完成。 (3)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昼间施工限制使用高噪声施工机械施工,夜间(22:00点到6:00点)禁止施工。 (4)为减少对临近居民的影响,钢筋调直机、钢筋切断机等非必须固定设备远离居民区进行生产加工,不在居民区附近设置固定的加工点为,减少临近居民区区域的非必要车辆行驶,不在夜间和中午进行施工,以减少施工噪声对临近居民的影响。 通过以上控制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场界环境噪声不得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32-2011)中的标准要求,即:昼间不得超过70dB(A),夜间不得超过55dB(A)。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处理: ①开挖土石方时,将场内表层土,选择妥善地点堆放,底层土也妥善堆砌。工程完毕后,先用底层土覆盖裸露区域,再用表层土覆盖; ②工程土石方开挖并回填后剩余的弃渣可作为场区附近低洼地段的填土,回填摊平后植草,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③此外对于少量建筑垃圾和开挖块石弃渣,其中有部分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剩余部分均用汽车运走,同生活垃圾一并运到附近指定的垃圾填埋点。 各电站内部均应设集中的固体废弃物收集箱定期清运,损坏的材料等,由于此部分材料中含有有害物质,应当返还厂家进行处理或再利用,不得随意丢弃。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五、施工期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1.防止水土流失措施 按照方案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在实际调查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强度以及项目建设的施工特点来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各分区的防治任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分类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出工程、植物、土地整治措施的有关技术要求,实现水土保持方案的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合主体工程的总体布局,针对本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各防治区内措施具体如下: (1)风电机组区:主体工程设计在风机安装场地施工前剥离表土;本方案在风电机组安装场地边坡坡脚增设护脚墙,周边增设排水沟,排水沟出口处设沉砂池,施工期间对临时堆存表土采取临时覆盖措施,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区域进行覆盖土并撒播草籽。 (2)升压站区: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设置了浆砌石排水沟,并对表土进行剥离,厂内未硬化区域进行绿化;本方案对开挖边坡增加植物措施,开挖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顺接场内排水沟在站内增设临时排水措施,排水沟出口设沉砂池,场内临时堆存表布设临时拦挡和临时覆盖措施。 (3)集电线路区:采用分段、分组施工,主体工程设计中在集电线路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为防止开挖后松散土石方流失,本方案对临时堆存的表土和回填土采取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对扰动区域进行覆土并播撒草籽。 (4)交通道路区:主体工程设计中在道路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沿道路布设浆砌石排水沟;本方案在主体工程设计的基础上新增浆砌石护脚墙,高填方坡脚增设钢筋石笼户脚墙,沿主体已有排水沟沿线增设沉砂池、急流槽及消力池,沿开挖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顺接道路排水沟,道路边坡覆土后撒播草籽,部分边坡采用喷湿植生护坡、岩质陡坡进行垂直植物措施,施工临时道路后期种植航道树;为疏导施工范围内积水,施工期间结合永久排水沟布设临时排水沟,并对裸露边坡进行临时覆盖。 (5)施工生产生活区:本方案在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对场区布设植物措施,沿场地四周增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出口设沉砂池,对临时堆存表土采取临时拦挡和临时覆盖措施。 表5-1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一览表 防治分区 | 措施类型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风电机组区 | 工程措施 | 主体已有:风机安装场地施工前剥离表土;新增:周边增设排水沟,排水沟出口处设沉沙池 | 植物措施 | 新增: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区域进行覆盖土并撒播草籽。 | 临时措施 | 新增:对临时堆存表土采取临时覆盖措施 | 升压站区 | 工程措施 | 主体已有:场内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新增:开挖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顺接场内排水沟,排水沟出口设沉沙池 | 植物措施 | 主体已有:场内绿化措施,方案新增:开挖边坡覆土后铺设草皮 | 临时措施 | 新增:站内增设临时排水措施,排水沟出口设沉沙池,场内临时堆存表布设临时拦挡和临时覆盖措施 | 集电线路区 | 工程措施 | 主体已有: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 | 植物措施 | 新增:施工结束后对扰动区域进行覆盖土并撒播草籽。 | 临时措施 | 新增:临时堆存表布设临时拦挡和临时覆盖措施 | 交通道路区 | 工程措施 | 主体已有:在道路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沿道路布设浆砌石排水沟新增:开挖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顺接道路排水沟:高填方坡脚增设钢筋石笼护脚墙,沿主体已有排水沟沿线增设沉沙池、急流槽及消力池 | 植物措施 | 新增:道路边坡覆土后撒播草籽,部分边坡采用喷湿植生护坡、岩质陡坡进行垂直植物措施,施工临时道路后期种植行道树 | 临时措施 | 新增:结合永久排水沟布设临时排水沟,并对裸露边坡进行临时覆盖 | 施工生产生活区 | 工程措施 | 新增:在施工前对表土进行剥离,排水沟出口设沉沙池 | 植物措施 | 新增:工程完成后进行覆土并种植乔灌草 | 临时措施 | 新增:场地四周增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出口设沉沙池,对临时堆存表土采取临时拦挡和临时覆盖措施 |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在建设期对当地水土流失稍有影响,但基本不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不改变周边植被分布与构成,在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可有效控制当地内水土流失,使其影响降至最低。 2.对施工期的生态环境防护提出以下措施: (1)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土地的破坏;对进场道路与施工道路进行统一规划,施工道路不再单独临时征用土地;道路尽可能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布置规划,尽量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占用。 (2)风电组件及电气设备必须严格按设计规划指定位置来放置,各施工机械和设备不得随意堆放,以便能有效地控制占地面积,更好地保护原地貌。 (3)施工优先采用环保型设备,在施工条件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绿色施工,可以有效降低扬尘及噪声排放强度,保证其达标排放。 (4)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表土的集中堆存和保护,并要求完工后及时利用原表土对施工造成的裸露面进行覆土。 (5)尽量减少大型机械施工,基坑开挖后,尽快浇筑混凝土,并及时回填,其表层进行碾压,缩短裸露时间,减少扬尘发生。基坑开挖严禁爆破,以减少粉尘及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电缆沟施工后应及时回填,并恢复原有地貌。 (7)施工结束后,对具备植被恢复条件的施工场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选用优质草种进行绿化。 3.对施工期的植物保护措施: ①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划定施工活动范围,加强监管,严禁踩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 ②为保护地表植被,项目施工材料及设备尽量分拆改用小型运输工具运输,以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碾压。 ③施工便道的选线应避免和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影响。工程结束后立即对施工便道进行恢复。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地形、地貌;施工完毕后,尽可能将施工地带地形、地貌恢复至施工前时的地形地貌。 ④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在开挖的工程中,不随意砍伐植物,不准破坏施工场地周围的植被。 4.对施工期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施工期间在占用草地的同时,人员活动、施工噪音、灯光等对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以及鸟类的生境有所影响,对此,应在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或提示牌,警示或提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野生动物出没要自觉保护,严禁伤害与猎杀任何野生动物。施工期间还应在场地四周设置围挡、警示杆,避免野生动物或鸟类误入施工区造成动物或鸟类的伤亡。 5.景观保护措施 在施工期,由于土方的开挖、临时堆存、道路施工、物料运输造成的扬尘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如果管理不当将会对局部景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通过采取围挡作业、分段分区施工、及时清运弃方、采取防尘抑尘措施、集中收集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并及时清运处理等措施,可以使施工区域及时恢复原有自然面貌,将施工期造成的景观影响降至最小。 经采取措施,本工程施工期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对评价区内的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施工区较短,采取了播撒草种等生态恢复措施。经过严密设计及多处实际工程的验证,本项目采取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区域的生态影响。施工结束后,将风电场占地区域内进行自然恢复植被,在道路两旁种植灌木,地埋电缆上方土地恢复为植被,使现状裸地也得到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