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区工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太子河区工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现就太子河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工业经济提质增量。201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条主线,以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沈辽鞍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新一轮产业优化布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5%。

2、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升。我区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不断突显发展特色,集群产业链条清晰,主导产业链布局,现已形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两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5.1%上升为53.3%,已逐渐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集群。目前拥有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企业14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户。

3、培育企业工作扎实推进。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忠相铝业、富一机械两户企业成功进 (略) 工业高质量发展产品目录。企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的服务型制造企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绿色环保化发展进一步优化。

(二)民营经济迸发活力

区工信局积极实施“小升规、规升巨”企业培育工作,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略) 场主体活力, (略) 场主体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极大提振。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了清理政府、大型企业等拖欠工程款专项行动,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2019——2020年合计偿还民营企业欠款5668.66万元。

2、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积极落实减税降费及“助保贷”相关工作。

3、帮助企业申报各项荣誉。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家,市级企业技术服务中心15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1家, (略) “专精特新”产品54项,企业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 (略) 场化交易用户准入工作。全区已有35家企业享受到直供电政策,每 (略) 电费大约上百万元。

5、推广两化融合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辽宁金兴汽车内饰和 (略) 被评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新机制,创新要素持续汇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的创新体系。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全新形势

(一)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爆发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化应用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爆发,将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跨界融合、平台化、生态化成为新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最大特征,分享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瞪羚、独角兽等爆发式成长企业不断涌现。工业发展已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培育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模式转变。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太子河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经济下滑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国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包含加快激活内需、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促 (略) 场、实现“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内容。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紧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并由此提升价值链,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弥补我国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局面。

(三)我国工业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攻坚克难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整个“十四五”期间也将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仍面临卡脖子技术制约,工业化的根基不牢,亟需加快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同时,我国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命题。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直面工业发展短板,紧扣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通过深度工业化进一步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四)多重政策叠加背景下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提速发展

目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在辽宁、辽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端要素,立足工业“第一驱动力”地位,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五基地”和“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程,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1个核心,围绕加大优化存量和做强增量2条战线,突出抓产业链关键环节、抓产业园区、抓龙头项目招商3大抓手,坚持产业“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4化发展,通过“1234”体系的统筹设计,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企业装备现代化、工艺清洁化、控制自动化、资源循环化发展,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太子河区工业规模壮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助推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聚焦一个核心

“十四五”太子河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在规模提升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太子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并行两条战线

优化存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做强增量。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全员招商,创新“产业链条全景图+精准招商目标企业”招商方式,积极谋划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太子河区工业发展新增长。

3、落实三大抓手

抓产业链核心环节。按照“产业链核心环节→重点项目→支撑项目→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模式,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围绕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核心环节,布局重点项目和支撑项目。

抓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产业运作效率。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通过引入现代化园区管理理念,激活现有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为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提供支撑。

抓龙头战略项目招商。按照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建立完善的项目准入机制。围绕龙头项目的引进,完善优化产业链、缩短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引进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培育本地的配套企业,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

4、坚持四化发展

高端化:立足产业环节高端化,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产业细分领域,抢占产业制高点;立足产业主体高端化,发挥富奥辽弹、蒂森克虏伯等龙头企业项目带动作用,迅速积聚一批高端产业人才;立足发展路径高端化,走科技、传统和新型业态渗透融合的集群化发展之路,提高产业发展技术贡献率,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服务化:加快推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解决方案、销售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态发展,提高服务要素在制造业全部投入的比重和服务产品在制造业全部产出中占据的比重,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绿色化:持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工作,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广绿色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加快绿色工厂建设,通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

智能化:加快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打造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自动化网络,实现车间设备、产线、工厂、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网联化和数字化工厂。

(二)发展目标

坚持工业立区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按照“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提升支柱产业丰厚度,努力把我区 (略) 工业强区。

1、做精装备制造产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十四五”时期着重发展以下装备制造业:

发展输变电装备。充分发挥兴启电工等企业的产品优势,以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电力电容等输配电控制设备和系统,开发和拓展高端设备在核电、风电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发展专用机械装备。围绕辽筑、造纸机械、双联药机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筑路机械、造纸机械、制药机械等成套装备。支持工程机械集群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继续保持和扩大我区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发展配套专用设备。围绕我区液压设备、压力容器、低温储罐等加工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为辽化等石化加工企业搞好协作配套,生产各种专用设备。

2、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

壮大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以富奥弹簧、蒂森克虏伯、施耐德博士、瓦轴辽阳轴承、忠相铝业等企业为依托,全力发展弹簧、轴承、法兰轴头、轮毂、空调出风口等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略) 场占有率。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与零部件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发整车产品。以鸿鑫特种车为依托,开发消防、电力、通信等多领域特种车和专用罐车、冷藏车等产品。积极发挥整车的引领与带动效应,深化整零合作深度,推进协同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构建整零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互信,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与产品竞争优势。鼓励整零企业协同创新,加强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零部件“应用技术”与“平台技术”开发。

发展高档汽车内饰配套产品。以艺蒙织毯为依托,全力发展汽车内饰、内饰织物,开发新产品,提升档次,扩大出口。

3、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

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率。鼓励引进高精度、高性能、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加强制造过程控制。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发展。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优化投资结构,研究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南,引导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高的项目,加快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倒逼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4、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在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鼓励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构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推进为企业提供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和电子商务等服务的智能化应用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智能化工厂、智能制造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建立高效、快捷、创新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试点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动态优化,全面提升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水平。

四、坚持延炼补链强链,强化优势,做强做大两大支柱产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跟全球装备制造发展新趋势, (略) 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的深度合作,依托辽阳经开区为核心载体,坚持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成套化为核心,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道路,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基础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

1、装备制造

围绕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轴承及基础部件的精密性、可靠性、密封性、稳定性。对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用于液压件、密封件等。

2、汽车零部件

紧抓沈阳宝马新工厂建设契机,依托蒂森克虏伯、施耐德博士、瓦轴辽阳轴承等,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机械传动装置和车轮、电力驱动系统电子控制器等产品。

3、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鼓励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以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 (略) 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组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加速技术成果在本地产业化;加强工业设计,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优化企业产品先进性。

4、加快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进程。抢抓工业物联网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利用兴启电工生产线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进程,鼓励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产品模块化设计平台、信息管理和应用集成化系统等。

五、构建“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纺织服装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抓“一带一路”、新消费升级等机遇,依托沙岭纺织服装业集聚区,以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路径,强化补齐产业短板,提高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能力,扩宽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品工艺,不断扩沙岭地区家纺规模,拓展汽车纺织品等轻纺产品,加强设备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实施“机器换人”,争取把太子河区打造成为以家纺服装、产业用 (略) 重要纺织产业基地。

1、汽车纺织品

发展汽车座垫、座套、地毯等功能性纺织品以及靠枕等饰品,配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2、家纺行业

以沙岭镇为依托,发展被罩、床罩、枕套的加工制作,依托世纪家纺等自主名优品牌,带动了沙岭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3、创新营销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开展“互联网+营销”行动,适应家纺产品的“快时尚、快周期”特点,鼓励产业基地或骨干企业自主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或与第三方电子商城合作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构建“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快形成自主品牌服饰营销网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4、推进纺织服装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品牌竞争力的主力产品。

六、引导工业企业产学研共建

发展思路及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桥梁作用及外部经济的倍增效应,以服务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需要为导向,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兴启电工、瓦轴辽轴、博士科技等现有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等资源的整合和扶持力度,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推进科技服务业与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太子河区科技服务业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为工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1、支持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体

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市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成立或引进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2、强化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行业优势的科研服务机构,包括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研发服务机构全覆盖。 (略) 场化手 (略) 校、大型企业向社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资源,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测验、技术转移等服务。

七、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按照“云(企业上云)-网(工业互联网)-智(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加强对企业上云上平台的引导和资源对接,鼓励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平台迁移。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创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组织企业上云推进会,引导企业开展企业上云。

2、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逐步推进全区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控制、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重点关键装置实时检测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建立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为代表的现代生产体系。促进 (略) 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构建新型生产体系。

3、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网络平台,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营销、产品开发等领域,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重点领域产品探索建立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推进生产企业商品编码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

4、加快推进试点示范

依托富奥辽弹、兴启电工,积极培育“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实施重大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新产品、 (略) 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推进 “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省两化融合评估系统,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对标引导工作, (略)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附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现就太子河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工业经济提质增量。201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条主线,以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沈辽鞍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新一轮产业优化布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5%。

2、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升。我区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不断突显发展特色,集群产业链条清晰,主导产业链布局,现已形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两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5.1%上升为53.3%,已逐渐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集群。目前拥有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企业14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户。

3、培育企业工作扎实推进。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忠相铝业、富一机械两户企业成功进 (略) 工业高质量发展产品目录。企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的服务型制造企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绿色环保化发展进一步优化。

(二)民营经济迸发活力

区工信局积极实施“小升规、规升巨”企业培育工作,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略) 场主体活力, (略) 场主体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极大提振。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了清理政府、大型企业等拖欠工程款专项行动,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2019——2020年合计偿还民营企业欠款5668.66万元。

2、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积极落实减税降费及“助保贷”相关工作。

3、帮助企业申报各项荣誉。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家,市级企业技术服务中心15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1家, (略) “专精特新”产品54项,企业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 (略) 场化交易用户准入工作。全区已有35家企业享受到直供电政策,每 (略) 电费大约上百万元。

5、推广两化融合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辽宁金兴汽车内饰和 (略) 被评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新机制,创新要素持续汇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的创新体系。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全新形势

(一)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爆发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化应用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爆发,将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跨界融合、平台化、生态化成为新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最大特征,分享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瞪羚、独角兽等爆发式成长企业不断涌现。工业发展已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培育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模式转变。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太子河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经济下滑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国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包含加快激活内需、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打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促 (略) 场、实现“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内容。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紧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并由此提升价值链,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弥补我国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局面。

(三)我国工业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攻坚克难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整个“十四五”期间也将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仍面临卡脖子技术制约,工业化的根基不牢,亟需加快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同时,我国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命题。

“十四五”期间,太子河区要直面工业发展短板,紧扣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通过深度工业化进一步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四)多重政策叠加背景下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提速发展

目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在辽宁、辽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端要素,立足工业“第一驱动力”地位,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五基地”和“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程,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1个核心,围绕加大优化存量和做强增量2条战线,突出抓产业链关键环节、抓产业园区、抓龙头项目招商3大抓手,坚持产业“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4化发展,通过“1234”体系的统筹设计,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企业装备现代化、工艺清洁化、控制自动化、资源循环化发展,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现太子河区工业规模壮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助推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聚焦一个核心

“十四五”太子河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在规模提升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太子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并行两条战线

优化存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做强增量。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全员招商,创新“产业链条全景图+精准招商目标企业”招商方式,积极谋划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太子河区工业发展新增长。

3、落实三大抓手

抓产业链核心环节。按照“产业链核心环节→重点项目→支撑项目→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模式,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围绕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核心环节,布局重点项目和支撑项目。

抓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产业运作效率。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通过引入现代化园区管理理念,激活现有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为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提供支撑。

抓龙头战略项目招商。按照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建立完善的项目准入机制。围绕龙头项目的引进,完善优化产业链、缩短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引进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培育本地的配套企业,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

4、坚持四化发展

高端化:立足产业环节高端化,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产业细分领域,抢占产业制高点;立足产业主体高端化,发挥富奥辽弹、蒂森克虏伯等龙头企业项目带动作用,迅速积聚一批高端产业人才;立足发展路径高端化,走科技、传统和新型业态渗透融合的集群化发展之路,提高产业发展技术贡献率,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服务化:加快推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解决方案、销售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态发展,提高服务要素在制造业全部投入的比重和服务产品在制造业全部产出中占据的比重,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绿色化:持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工作,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广绿色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加快绿色工厂建设,通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现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

智能化:加快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仪器的广泛应用,打造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自动化网络,实现车间设备、产线、工厂、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网联化和数字化工厂。

(二)发展目标

坚持工业立区战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按照“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提升支柱产业丰厚度,努力把我区 (略) 工业强区。

1、做精装备制造产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十四五”时期着重发展以下装备制造业:

发展输变电装备。充分发挥兴启电工等企业的产品优势,以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电力电容等输配电控制设备和系统,开发和拓展高端设备在核电、风电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发展专用机械装备。围绕辽筑、造纸机械、双联药机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筑路机械、造纸机械、制药机械等成套装备。支持工程机械集群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继续保持和扩大我区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发展配套专用设备。围绕我区液压设备、压力容器、低温储罐等加工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为辽化等石化加工企业搞好协作配套,生产各种专用设备。

2、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

壮大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以富奥弹簧、蒂森克虏伯、施耐德博士、瓦轴辽阳轴承、忠相铝业等企业为依托,全力发展弹簧、轴承、法兰轴头、轮毂、空调出风口等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略) 场占有率。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与零部件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发整车产品。以鸿鑫特种车为依托,开发消防、电力、通信等多领域特种车和专用罐车、冷藏车等产品。积极发挥整车的引领与带动效应,深化整零合作深度,推进协同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构建整零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互信,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与产品竞争优势。鼓励整零企业协同创新,加强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零部件“应用技术”与“平台技术”开发。

发展高档汽车内饰配套产品。以艺蒙织毯为依托,全力发展汽车内饰、内饰织物,开发新产品,提升档次,扩大出口。

3、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

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率。鼓励引进高精度、高性能、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加强制造过程控制。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发展。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优化投资结构,研究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南,引导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高的项目,加快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倒逼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4、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在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鼓励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构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推进为企业提供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和电子商务等服务的智能化应用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智能化工厂、智能制造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建立高效、快捷、创新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试点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动态优化,全面提升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水平。

四、坚持延炼补链强链,强化优势,做强做大两大支柱产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跟全球装备制造发展新趋势, (略) 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的深度合作,依托辽阳经开区为核心载体,坚持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成套化为核心,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道路,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基础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

1、装备制造

围绕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轴承及基础部件的精密性、可靠性、密封性、稳定性。对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用于液压件、密封件等。

2、汽车零部件

紧抓沈阳宝马新工厂建设契机,依托蒂森克虏伯、施耐德博士、瓦轴辽阳轴承等,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机械传动装置和车轮、电力驱动系统电子控制器等产品。

3、强化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创新。鼓励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以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 (略) 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组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加速技术成果在本地产业化;加强工业设计,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优化企业产品先进性。

4、加快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进程。抢抓工业物联网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利用兴启电工生产线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进程,鼓励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产品模块化设计平台、信息管理和应用集成化系统等。

五、构建“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纺织服装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抓“一带一路”、新消费升级等机遇,依托沙岭纺织服装业集聚区,以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路径,强化补齐产业短板,提高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能力,扩宽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品工艺,不断扩沙岭地区家纺规模,拓展汽车纺织品等轻纺产品,加强设备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实施“机器换人”,争取把太子河区打造成为以家纺服装、产业用 (略) 重要纺织产业基地。

1、汽车纺织品

发展汽车座垫、座套、地毯等功能性纺织品以及靠枕等饰品,配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2、家纺行业

以沙岭镇为依托,发展被罩、床罩、枕套的加工制作,依托世纪家纺等自主名优品牌,带动了沙岭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3、创新营销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开展“互联网+营销”行动,适应家纺产品的“快时尚、快周期”特点,鼓励产业基地或骨干企业自主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或与第三方电子商城合作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构建“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快形成自主品牌服饰营销网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4、推进纺织服装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品牌竞争力的主力产品。

六、引导工业企业产学研共建

发展思路及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桥梁作用及外部经济的倍增效应,以服务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需要为导向,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兴启电工、瓦轴辽轴、博士科技等现有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等资源的整合和扶持力度,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推进科技服务业与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太子河区科技服务业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为工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1、支持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体

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市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成立或引进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2、强化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行业优势的科研服务机构,包括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研发服务机构全覆盖。 (略) 场化手 (略) 校、大型企业向社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等资源,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测验、技术转移等服务。

七、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按照“云(企业上云)-网(工业互联网)-智(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加强对企业上云上平台的引导和资源对接,鼓励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平台迁移。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创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组织企业上云推进会,引导企业开展企业上云。

2、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逐步推进全区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控制、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重点关键装置实时检测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建立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为代表的现代生产体系。促进 (略) 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构建新型生产体系。

3、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网络平台,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营销、产品开发等领域,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重点领域产品探索建立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推进生产企业商品编码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

4、加快推进试点示范

依托富奥辽弹、兴启电工,积极培育“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实施重大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新产品、 (略) 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推进 “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省两化融合评估系统,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对标引导工作, (略)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附件: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