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2023年3月31日,昌图源 (略) 根据《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调查报告》并对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和指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审批部门审批决定等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验收,提出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设地点、规模、主要建设内容

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 (略) 昌图县风电场,场区大致范围为东经123°43′~ 124°24′,北纬 42°56′~43°20′,场址地形为平原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90~190m之间。

本项目总装机容量为 201.6MW,选用单机容量为 3400kW风力发电机组 27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500kW 风力发电机组 2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000kW 风力发电机组 9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3000kW 风力发电机组 2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200kW 风力发电机组 14 台,共 54 台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建设 54 座箱式变电站。其中 30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55m;34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160m;4000kW机组的轮毂高度100m,风轮直径165m;2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65m;45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655m。本项目利用已建成 220kV 升压站,本期新增152MVA 主变压器 1 台,220kV 主变间隔设备及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1 套。场内线路采用 35kV 架空线路,54 台风力发电机组汇成 8 回 35kV 架空线路,从风电场升压站起,止于风电场 54台风机的对应的 35kV 升压变高压侧杆塔。年上网电量为*.2MW·h,平均单台机组年上网电量为 11562MW·h,折合满容量运行小时数为 3097h,容量系数为 0.3535,总投资为 *.62 万元。项目工程占地总面积 65.3871hm2,其中永久占地 6.3501hm2,临时占地约 59.037hm2。本项目风电机组及箱变区永久占地 2.4626hm2,占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输线路区永久占地 1.00hm2,占地类型为耕地。

本项目营运期巡线人员约为10人,巡线人员采用招标 (略) 进行巡线工作,巡线人员生活 (略) 进行。本项目不设置食堂及宿舍。

(二)建设过程及环境保护审批情况

2021年3月河北景略 (略) 编制完成《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2021年 6月 (略) 生态 (略) 环审函[2021]8号文对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予以批复;

2022年4月编制完成《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项目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该项目于 2021年 3月进入工程准备期,2021年 04月开工建设,2022年 04月主体工程竣工,2021年 5月完成场内水土保持设施工程。

项目从立项至调试过程中无环境投诉、违法或处罚记录。

(三)投资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6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290万元,占总投资的0.205

(四)验收范围

本次验收针对昌图源 (略) 新建的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包括主体工程、辅助设施、环保设施等。

二、工程变动情况

本项目计划建设55台发电机组及箱变,实际建设54台,设计容量为201.6MW,因对54台箱变机型进行调整,实际容量仍为201.6MW,不属于重大变更。

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情况

(一)施工期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场 (略) (略) 昌图县,场址地形为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90~190m之间。场址处主要为荒地、坡耕地、疏林地、平耕地等。

本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本项工程总占地 *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共计63501m2,临时占地面积共计*m2。永久占地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及箱变 24626m2,集电线路区 10000hm2,道路工程及线路28875m2。施工期对项目区域地表植被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破坏。

施工期临时占地包括风电机组临时生产区、临时施工生产办公区、场内临时

施工道路、输电线路便道和临时堆土场等,因场地平整和施工会造成地表植被破

坏,且挖掘机、履带式起重机、吊装机等进入施工场地,在作业过程中对地表植

被碾压,造成植被破坏。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安装风力发电机组54台,预计施工期为12个月,主要为机械施工,施工期的污染主要表现为:

施工占地、挖土对原有植被的破坏以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施工时土

方的挖掘、堆放、回填和清运过程,场区平整、道路改造施工造成的扬尘污染;

建筑材料(水泥、白灰、沙子)等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 现场混凝土搅拌产生的扬尘;l 燃油机械施工以及机动运输车辆往来行驶产生的废气;施工期工作人员排放的少量生活污水;各种土石方工程产生噪声,车辆、机械、工具的运行和使用产生的噪声; 施工期产生的少量建筑废弃物包括土方、钢筋头、水泥块等,以及生活垃圾。

本项目临时占地类型为荒地和林地,对临时占用的林地,施工时尽量避让树

木,项目场地平整前注意保存表土(地表 30cm),在施工结束后,对土壤进行分

层回填,表土回填到地表,播撒草籽进行绿化,林地进行异地补偿。因此,临时

占地对生态的影响是短期的,轻微的。验收期间,临时占地已进行了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措施如下:

1、道路区

临时施工道路整体路面进行平整,检修道路以路两侧各 1.25m 控制绿化范围,局部结合路口交叉及风机底座适当扩大绿化范围。适当对附近裸露的乡村道

路两侧进行绿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对施工道路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土地

整治。

2、风电机组区

(1)对吊装场地进行土地平整并覆土,除风机基础外保留 5m 宽环形检修砂石道路外,对其他临时占地区域进行绿化,并对周围裸地进行播撒种草。

(2)风机占地原为耕地的风机点位,对装场地进行土地平整并覆土,除风机基础保留 5m 宽环形检修道路和一定宽度用于植被恢复外,将其恢复成耕地用于

继续耕种。

3、输变线路区

本项目输电线路以铁塔架空布置为主,部分塔基占用耕地。对施工临时占地

区域为耕地的,进行土地平整后恢复为耕地;对施工临时去占地为非耕地的,土

地平整后进行播撒种草。此外,对塔基建设沿线,本项目占地以外裸露的土地适

当播撒种草进行绿化。

(二)营运期

本项目永久性占地为风机塔基及道路占地,其占地特点为点状或线状分布,

植被损失面积与周围植被总量相比,数量较少。对临时占地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在

施工期已基本完成了生态恢复。风力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选址尽量避让林地,避免砍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对未利用地范围内的塔基和变电箱周围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项目风电机组和输变电线路选址处植被已经得到恢复。项目挖方时将表层土(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剥离厚度在10~30cm之间)与下层土分开,将剥离的表层土单独堆放,施工结束后用于回覆表土。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项目现场土地现已基本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建设单位同当地政府签订占地补偿协议,用于项目占地补偿。

施工期施工现场地表植被破坏,形成裸露地,导致风蚀及水土流失现象加重,

但随着项目施工结束,工程路基、边坡等防护工程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水土流

失状况已经得到逐步控制和改善。

据调查,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总挖方 *m3,总填方 *m3。本项目建设土石方做到了挖填平衡,无剩余弃土产生,未改变当地地形地貌。

风力发电机组区临时措施:

风机与箱变基础施工前进行了表土剥离,暂存于吊装场地内,用于施工结束后占地范围内覆土。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或大风吹蚀,采用彩色条布满铺覆盖的防护措施,彩条布周边用石块压住。

为防止风机基础施工时堆垫区填方边坡土壤流失,施工期对填方边坡采取装

土编织袋挡护,当风机建设完成且边坡稳定后拆除编织袋。

绿化工程:当风机基础施工完成,临时堆存的表土覆盖于占地区域内后,对于临时占地中的荒地和风机底部永久占地进行绿化。采取撒播沙打旺的方式绿化。

工程措施:风机及箱变区建设时采用人工方式对表土进行剥离。风机基础建设完成后,将剥离的表土覆盖于征地范围内。工程施工期对吊装场地边坡进行编织袋装土拦挡,当风机建设完成且吊装场地边坡稳定后,拆除拆除编织袋采用干砌石对填方边坡砌护。

输电线路临时措施:施工过程中塔基周边临时占地进行了表土剥离,用于施工结束后占地范围内覆土。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或大风吹蚀,采用彩色条布满铺覆盖的防护措施,彩条布周边用石块压住。

绿化工程:当本区域施工完成后,对塔基周边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平耕地,以及牵张场临时占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于临时占地中的荒地及塔基永久占地范围内的隙地采用撒播紫花苜蓿的方式绿化。

工程措施:塔基基础开挖过程中,首先对永久征地范围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暂存于塔基周边的临时占地内及塔基四个脚的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永久占地内。集电线路塔基基础建设完成后,将剥离的表土覆盖于永久征地范围内。

场内道路临时措施:场内道路修建时对表土进行剥离,表土堆存期间在堆土坡脚处用编织袋装土进行挡护。场内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挖高垫低,局部地段会出现填筑边坡,在边坡形成时采取装土编织袋挡护,当临时施工道路修建成永久检修道路时拆除编织袋。

绿化工程:风机安装结束后*续将扩建道路恢复成原有宽度,并将新建的 6m 宽临时施工道路变成 3.5m 宽永久检修道路。对于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占用结束后,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于荒地全面恢复植被,采用撒播紫花苜蓿的方式进行绿化。

工程措施:场内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扩建道路采用就地平整压实的方式进行扩建,新建道路建设形势主要是挖高垫低、平整压实。为满足临时占地后期恢复需求,对场内道路新建部分坡耕地进行表土剥离,堆存于新建道路旁的临时堆土场内。场内道路修建成永久检修道路后,对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耕作。工程临时施工道路填方段路基边坡采取了装土编织袋挡护措施,当临时施工道路修剪成永久检修道路后拆除编织袋,并对新形成的路基边坡采取砌石护坡。为防止坡面径流冲刷场内道路,并排除路面雨季积水,在场内道路靠近山坡的一侧修建排水沟,将坡面径流和路面积水就近排放。

通过水土保持设施方案的实施,扰动地表得到全面治理,可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1.37hm2,林草植被建设面积 4.54hm2,减少水土流失量 2360.20t,可达到以下效果: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9%,土壤流失控制比 1.1,渣土防护率 99%,表土保护率 99%,林草植被恢复率 99%,林草覆盖率 14%。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及布局总体合理,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标准,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显,达到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工程总体质量合格,运行期间的管理维护责任得到落实。

(三)污染防治措施和处置设施

1、噪声

项目对风机机组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风机机组运行期噪声经过距离的衰减,在500m处即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根据《风力发电厂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DB21/T2354-2014)附录C,本项目风机机组单台2.8MV-4.5MV,故针对风机机组设置600m的噪声防护距离,此距离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周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不大。

2、光影

营运期日照产生的光影在风机北侧的扇面形夹角内转动,可能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本项目设定600米光影防护距离,根据对本项目所涉及到与居民区较近的、方位相对敏感的风机进行光影预测影响预测结果,风机光影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建议项目运营期噪声及光影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设施,建设期和运营期若发生环境扰民投诉案件,建设单位须配合地方政府妥善解决。

3、固体废物

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风机维修产生的废润滑油,为危险废物,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4、废水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5、电磁辐射

本项目建成后场界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测量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 1 中频率为 50Hz 所对应的标准,即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因此,本项目升压站的建设运营后,对升压站周围的环境的电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6、生态影响

项目占地总面积为*m2,包括永久占地63501m2、临时占地*m2,项目占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当风机运转时,对鸟类低飞有驱赶和惊扰效应,妨碍附近鸟类的繁殖和栖息。另外根据鸟类的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

5

风机基座为起点设置 600m 噪声、光影防护距离,你单位须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规划控制工作,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得新建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

按环评要求落实。

表 4-2 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

表 4-2 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

影响因素

环评报告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

实际建设与落实情况

光影

环评确定风力发电机光影防护距离为600m,本项目风机光影影响范围内无居民。

环评确定风力发电机光影防护距离为600m,本项目风机光影影响范围内无居民。

噪声

本项目设置 600m 风机噪声防护距离。本

项目风机 600m 噪声防护距离内无居民。

本项目设置 600m 风机噪声防护距离。本

项目风机 600m 噪声防护距离内无居民。

固废

项目营运期风机维修会产生废润滑脂,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

项目营运期风机维修会产生废润滑脂,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

废水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生态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由表 4-1、4-2 可见: (略) 生态环境局关于对该项目环评审批要求,本项目在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设计阶段、施工期以及试营运期均提出了较为全面、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在项目建设中和运营期间得到落实。

4.3污染防治和处置设施处理效果

(一)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受昌图源 (略) 委托,辽宁研继环境 (略) 于2023年03月14、15日、20日对本项目进行验收监测,监测期间生产工况符合验收监测要求,无不良天气等因素影响,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监测结果可以反应正常排污状况。

辽宁研继环境 (略) 出具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LNYJ-HY-2023-0304)中的监测结论表明:

1、噪声

验收监测期间,敏感点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 1 类标准,即昼间 55dB(A),夜间 45dB(A)。

升压站边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 类标准,即昼间 55dB(A),夜间 45dB(A)。

2、工频电磁

压站工频电磁场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 (0.025kHZ-1.2kHZ)标准,电磁强度E200/f即4000V/m,磁感应强度B5/f即100μT。

(二)环保设施去除效率

1、噪声及光影治理设施

本项目环评报告确定光影防护距离为 600m,噪声防护距离为 600m。通过对项目 54台风机进行现场踏勘和卫星地图观测,各风机噪声及光影防护距离均超过600m,不会产生噪声及光影扰民影响。

2、工频电磁

以升压站围墙周围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最大值处为起点,在垂直于围墙的方向上,每间隔5m布设1个监测点,测至围墙外 50m 处止。由监测结果可知,升压站工频电磁场不会对影响附近居民。

3、固体废物治理设施

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风机维修产生的废润滑油,为危险废物,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五、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周围无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风电范围内飞行的鸟类可能会碰撞到风机的叶轮、输电线等处。一些体型较大或较重的鸟和一些捕食其它鸟类的猛禽及一些夜间低空飞行的鸟被认为易于和风机碰撞。项目永久占地*m2,占地类型为旱地,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为升压站周边噪声、工频电磁和风机运行时的噪声和光影对周边村庄村民的影响。本项目设定600米噪声和光影防护距离,此距离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对周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不大。

根据监测结果,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环境质量无较大变化,项目产生的噪声、光影及工频电磁场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六、验收结论

经核查,本项目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中规定的验收不合格情形存在,基本符合环评报告表及审批文件要求的内容。

七、后续要求

(一)对风机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漏油,应及时进行堵漏及更换备件,降低环境风险,对收集的事故漏油应作为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

制标准》(GB 18597-2001)及修改单进行管理,完善升压站危险废物暂存间建设和设置标识,并建立危险废物出入暂存间的台账,将升压站危险废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 尽快完成环境风险应急工作。

(三) 加强日常环境管理,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及环保档案。

昌图源 (略) (盖章)

2023.04.02

image.png

0304昌图源 (略) .pdf


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2023年3月31日,昌图源 (略) 根据《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调查报告》并对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和指南、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审批部门审批决定等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验收,提出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设地点、规模、主要建设内容

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 (略) 昌图县风电场,场区大致范围为东经123°43′~ 124°24′,北纬 42°56′~43°20′,场址地形为平原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90~190m之间。

本项目总装机容量为 201.6MW,选用单机容量为 3400kW风力发电机组 27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500kW 风力发电机组 2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000kW 风力发电机组 9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3000kW 风力发电机组 2 台,选用单机容量为 4200kW 风力发电机组 14 台,共 54 台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建设 54 座箱式变电站。其中 30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55m;34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160m;4000kW机组的轮毂高度100m,风轮直径165m;2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65m;4500kW 机组的轮毂高度 100m,风轮直径 1655m。本项目利用已建成 220kV 升压站,本期新增152MVA 主变压器 1 台,220kV 主变间隔设备及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1 套。场内线路采用 35kV 架空线路,54 台风力发电机组汇成 8 回 35kV 架空线路,从风电场升压站起,止于风电场 54台风机的对应的 35kV 升压变高压侧杆塔。年上网电量为*.2MW·h,平均单台机组年上网电量为 11562MW·h,折合满容量运行小时数为 3097h,容量系数为 0.3535,总投资为 *.62 万元。项目工程占地总面积 65.3871hm2,其中永久占地 6.3501hm2,临时占地约 59.037hm2。本项目风电机组及箱变区永久占地 2.4626hm2,占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输线路区永久占地 1.00hm2,占地类型为耕地。

本项目营运期巡线人员约为10人,巡线人员采用招标 (略) 进行巡线工作,巡线人员生活 (略) 进行。本项目不设置食堂及宿舍。

(二)建设过程及环境保护审批情况

2021年3月河北景略 (略) 编制完成《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2021年 6月 (略) 生态 (略) 环审函[2021]8号文对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予以批复;

2022年4月编制完成《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项目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该项目于 2021年 3月进入工程准备期,2021年 04月开工建设,2022年 04月主体工程竣工,2021年 5月完成场内水土保持设施工程。

项目从立项至调试过程中无环境投诉、违法或处罚记录。

(三)投资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6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290万元,占总投资的0.205

(四)验收范围

本次验收针对昌图源 (略) 新建的辽宁昌图县平安堡风电场(201.6MW)风电场项目,包括主体工程、辅助设施、环保设施等。

二、工程变动情况

本项目计划建设55台发电机组及箱变,实际建设54台,设计容量为201.6MW,因对54台箱变机型进行调整,实际容量仍为201.6MW,不属于重大变更。

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情况

(一)施工期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场 (略) (略) 昌图县,场址地形为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90~190m之间。场址处主要为荒地、坡耕地、疏林地、平耕地等。

本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本项工程总占地 *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共计63501m2,临时占地面积共计*m2。永久占地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及箱变 24626m2,集电线路区 10000hm2,道路工程及线路28875m2。施工期对项目区域地表植被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破坏。

施工期临时占地包括风电机组临时生产区、临时施工生产办公区、场内临时

施工道路、输电线路便道和临时堆土场等,因场地平整和施工会造成地表植被破

坏,且挖掘机、履带式起重机、吊装机等进入施工场地,在作业过程中对地表植

被碾压,造成植被破坏。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安装风力发电机组54台,预计施工期为12个月,主要为机械施工,施工期的污染主要表现为:

施工占地、挖土对原有植被的破坏以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施工时土

方的挖掘、堆放、回填和清运过程,场区平整、道路改造施工造成的扬尘污染;

建筑材料(水泥、白灰、沙子)等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 现场混凝土搅拌产生的扬尘;l 燃油机械施工以及机动运输车辆往来行驶产生的废气;施工期工作人员排放的少量生活污水;各种土石方工程产生噪声,车辆、机械、工具的运行和使用产生的噪声; 施工期产生的少量建筑废弃物包括土方、钢筋头、水泥块等,以及生活垃圾。

本项目临时占地类型为荒地和林地,对临时占用的林地,施工时尽量避让树

木,项目场地平整前注意保存表土(地表 30cm),在施工结束后,对土壤进行分

层回填,表土回填到地表,播撒草籽进行绿化,林地进行异地补偿。因此,临时

占地对生态的影响是短期的,轻微的。验收期间,临时占地已进行了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措施如下:

1、道路区

临时施工道路整体路面进行平整,检修道路以路两侧各 1.25m 控制绿化范围,局部结合路口交叉及风机底座适当扩大绿化范围。适当对附近裸露的乡村道

路两侧进行绿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对施工道路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土地

整治。

2、风电机组区

(1)对吊装场地进行土地平整并覆土,除风机基础外保留 5m 宽环形检修砂石道路外,对其他临时占地区域进行绿化,并对周围裸地进行播撒种草。

(2)风机占地原为耕地的风机点位,对装场地进行土地平整并覆土,除风机基础保留 5m 宽环形检修道路和一定宽度用于植被恢复外,将其恢复成耕地用于

继续耕种。

3、输变线路区

本项目输电线路以铁塔架空布置为主,部分塔基占用耕地。对施工临时占地

区域为耕地的,进行土地平整后恢复为耕地;对施工临时去占地为非耕地的,土

地平整后进行播撒种草。此外,对塔基建设沿线,本项目占地以外裸露的土地适

当播撒种草进行绿化。

(二)营运期

本项目永久性占地为风机塔基及道路占地,其占地特点为点状或线状分布,

植被损失面积与周围植被总量相比,数量较少。对临时占地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在

施工期已基本完成了生态恢复。风力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选址尽量避让林地,避免砍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对未利用地范围内的塔基和变电箱周围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项目风电机组和输变电线路选址处植被已经得到恢复。项目挖方时将表层土(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剥离厚度在10~30cm之间)与下层土分开,将剥离的表层土单独堆放,施工结束后用于回覆表土。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项目现场土地现已基本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建设单位同当地政府签订占地补偿协议,用于项目占地补偿。

施工期施工现场地表植被破坏,形成裸露地,导致风蚀及水土流失现象加重,

但随着项目施工结束,工程路基、边坡等防护工程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水土流

失状况已经得到逐步控制和改善。

据调查,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总挖方 *m3,总填方 *m3。本项目建设土石方做到了挖填平衡,无剩余弃土产生,未改变当地地形地貌。

风力发电机组区临时措施:

风机与箱变基础施工前进行了表土剥离,暂存于吊装场地内,用于施工结束后占地范围内覆土。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或大风吹蚀,采用彩色条布满铺覆盖的防护措施,彩条布周边用石块压住。

为防止风机基础施工时堆垫区填方边坡土壤流失,施工期对填方边坡采取装

土编织袋挡护,当风机建设完成且边坡稳定后拆除编织袋。

绿化工程:当风机基础施工完成,临时堆存的表土覆盖于占地区域内后,对于临时占地中的荒地和风机底部永久占地进行绿化。采取撒播沙打旺的方式绿化。

工程措施:风机及箱变区建设时采用人工方式对表土进行剥离。风机基础建设完成后,将剥离的表土覆盖于征地范围内。工程施工期对吊装场地边坡进行编织袋装土拦挡,当风机建设完成且吊装场地边坡稳定后,拆除拆除编织袋采用干砌石对填方边坡砌护。

输电线路临时措施:施工过程中塔基周边临时占地进行了表土剥离,用于施工结束后占地范围内覆土。为了防止雨水冲刷或大风吹蚀,采用彩色条布满铺覆盖的防护措施,彩条布周边用石块压住。

绿化工程:当本区域施工完成后,对塔基周边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平耕地,以及牵张场临时占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于临时占地中的荒地及塔基永久占地范围内的隙地采用撒播紫花苜蓿的方式绿化。

工程措施:塔基基础开挖过程中,首先对永久征地范围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暂存于塔基周边的临时占地内及塔基四个脚的混凝土基础之间的永久占地内。集电线路塔基基础建设完成后,将剥离的表土覆盖于永久征地范围内。

场内道路临时措施:场内道路修建时对表土进行剥离,表土堆存期间在堆土坡脚处用编织袋装土进行挡护。场内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挖高垫低,局部地段会出现填筑边坡,在边坡形成时采取装土编织袋挡护,当临时施工道路修建成永久检修道路时拆除编织袋。

绿化工程:风机安装结束后*续将扩建道路恢复成原有宽度,并将新建的 6m 宽临时施工道路变成 3.5m 宽永久检修道路。对于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占用结束后,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于荒地全面恢复植被,采用撒播紫花苜蓿的方式进行绿化。

工程措施:场内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扩建道路采用就地平整压实的方式进行扩建,新建道路建设形势主要是挖高垫低、平整压实。为满足临时占地后期恢复需求,对场内道路新建部分坡耕地进行表土剥离,堆存于新建道路旁的临时堆土场内。场内道路修建成永久检修道路后,对临时占地中的坡耕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然后归还农户耕作。工程临时施工道路填方段路基边坡采取了装土编织袋挡护措施,当临时施工道路修剪成永久检修道路后拆除编织袋,并对新形成的路基边坡采取砌石护坡。为防止坡面径流冲刷场内道路,并排除路面雨季积水,在场内道路靠近山坡的一侧修建排水沟,将坡面径流和路面积水就近排放。

通过水土保持设施方案的实施,扰动地表得到全面治理,可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1.37hm2,林草植被建设面积 4.54hm2,减少水土流失量 2360.20t,可达到以下效果: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9%,土壤流失控制比 1.1,渣土防护率 99%,表土保护率 99%,林草植被恢复率 99%,林草覆盖率 14%。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设计及布局总体合理,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标准,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显,达到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工程总体质量合格,运行期间的管理维护责任得到落实。

(三)污染防治措施和处置设施

1、噪声

项目对风机机组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风机机组运行期噪声经过距离的衰减,在500m处即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根据《风力发电厂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DB21/T2354-2014)附录C,本项目风机机组单台2.8MV-4.5MV,故针对风机机组设置600m的噪声防护距离,此距离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周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不大。

2、光影

营运期日照产生的光影在风机北侧的扇面形夹角内转动,可能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本项目设定600米光影防护距离,根据对本项目所涉及到与居民区较近的、方位相对敏感的风机进行光影预测影响预测结果,风机光影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建议项目运营期噪声及光影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设施,建设期和运营期若发生环境扰民投诉案件,建设单位须配合地方政府妥善解决。

3、固体废物

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风机维修产生的废润滑油,为危险废物,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4、废水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5、电磁辐射

本项目建成后场界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测量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 1 中频率为 50Hz 所对应的标准,即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因此,本项目升压站的建设运营后,对升压站周围的环境的电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6、生态影响

项目占地总面积为*m2,包括永久占地63501m2、临时占地*m2,项目占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当风机运转时,对鸟类低飞有驱赶和惊扰效应,妨碍附近鸟类的繁殖和栖息。另外根据鸟类的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

5

风机基座为起点设置 600m 噪声、光影防护距离,你单位须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规划控制工作,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得新建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

按环评要求落实。

表 4-2 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

表 4-2 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情况

影响因素

环评报告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

实际建设与落实情况

光影

环评确定风力发电机光影防护距离为600m,本项目风机光影影响范围内无居民。

环评确定风力发电机光影防护距离为600m,本项目风机光影影响范围内无居民。

噪声

本项目设置 600m 风机噪声防护距离。本

项目风机 600m 噪声防护距离内无居民。

本项目设置 600m 风机噪声防护距离。本

项目风机 600m 噪声防护距离内无居民。

固废

项目营运期风机维修会产生废润滑脂,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

项目营运期风机维修会产生废润滑脂,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

废水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项目运营期不涉及新增员工,不产生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生态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项目建成后,恢复扰动的地表原貌,对损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项目区内无珍惜动植物,对现有爬行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影响过程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区内及周围动物会逐渐适应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噪声,基本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对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也不会产生影响。

由表 4-1、4-2 可见: (略) 生态环境局关于对该项目环评审批要求,本项目在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设计阶段、施工期以及试营运期均提出了较为全面、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在项目建设中和运营期间得到落实。

4.3污染防治和处置设施处理效果

(一)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受昌图源 (略) 委托,辽宁研继环境 (略) 于2023年03月14、15日、20日对本项目进行验收监测,监测期间生产工况符合验收监测要求,无不良天气等因素影响,监测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监测结果可以反应正常排污状况。

辽宁研继环境 (略) 出具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LNYJ-HY-2023-0304)中的监测结论表明:

1、噪声

验收监测期间,敏感点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 1 类标准,即昼间 55dB(A),夜间 45dB(A)。

升压站边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 类标准,即昼间 55dB(A),夜间 45dB(A)。

2、工频电磁

压站工频电磁场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 (0.025kHZ-1.2kHZ)标准,电磁强度E200/f即4000V/m,磁感应强度B5/f即100μT。

(二)环保设施去除效率

1、噪声及光影治理设施

本项目环评报告确定光影防护距离为 600m,噪声防护距离为 600m。通过对项目 54台风机进行现场踏勘和卫星地图观测,各风机噪声及光影防护距离均超过600m,不会产生噪声及光影扰民影响。

2、工频电磁

以升压站围墙周围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最大值处为起点,在垂直于围墙的方向上,每间隔5m布设1个监测点,测至围墙外 50m 处止。由监测结果可知,升压站工频电磁场不会对影响附近居民。

3、固体废物治理设施

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风机维修产生的废润滑油,为危险废物,风机约8年检修一次,每次产生废润滑油大约0.8t。企业于维修前一年与有危废资质企业签订协议并在危废平台申报。企业建设危废间,目前危废间尚无危险废物暂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五、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周围无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风电范围内飞行的鸟类可能会碰撞到风机的叶轮、输电线等处。一些体型较大或较重的鸟和一些捕食其它鸟类的猛禽及一些夜间低空飞行的鸟被认为易于和风机碰撞。项目永久占地*m2,占地类型为旱地,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为升压站周边噪声、工频电磁和风机运行时的噪声和光影对周边村庄村民的影响。本项目设定600米噪声和光影防护距离,此距离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对周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不大。

根据监测结果,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环境质量无较大变化,项目产生的噪声、光影及工频电磁场达到验收执行标准。

六、验收结论

经核查,本项目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中规定的验收不合格情形存在,基本符合环评报告表及审批文件要求的内容。

七、后续要求

(一)对风机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漏油,应及时进行堵漏及更换备件,降低环境风险,对收集的事故漏油应作为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

制标准》(GB 18597-2001)及修改单进行管理,完善升压站危险废物暂存间建设和设置标识,并建立危险废物出入暂存间的台账,将升压站危险废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 尽快完成环境风险应急工作。

(三) 加强日常环境管理,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及环保档案。

昌图源 (略) (盖章)

2023.04.02

image.png

0304昌图源 (略) .pdf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