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公示
关于《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公示
2023年3月9日, (略) (略) 组织召开了《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现场检查会议,审查方式为专家现场检查+出具函审意见,验收小组由运营/验收单位( (略) (略) )、验收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环之源 (略) )、环境监测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及特邀3名专家(付向阳、龙来早、马福波)组成。验收小组现场查看并核实了本项目建设运营期配套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环办〔2013〕103号)等规定,现将项目环保执行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3月10日至2023年4月10日。公示期间,本项目相关单位将接受公众来电、来信、来访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并对公众反映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作为项目配套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验收依据之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内容:对原110kV赵雨线线路18#塔~23#塔进行电缆改迁,新建电缆沟1641米,拆除原架空线路10621米,拆除原塔基6基,线路路径从原18#电缆终端杆沿东林寺路西侧新建电缆沟560m处至白云规划道路。再沿规划道路向雨坡变方向新建电缆沟1081m至110kV 雨坡变。新建电缆线路路径全长约 1.641km;电缆采用ZC-YJLW03-64/110-1×500mm2型阻燃铜芯交联聚*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烯外护套电力电缆。
建设时序:2017年9月贵州 (略) 完成了本工程的设计《110kV赵雨线18#~23#段线路迁改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主要建设内容为:对原110kV赵雨线线路18#塔~23#塔进行电缆改迁,新建电缆沟1641米,拆除原架空线路10621米,拆除原塔基6基,线路路径从原18#电缆终端杆沿东林寺路西侧新建电缆沟560m处至白云规划道路。再沿规划道路向雨坡变方向新建电缆沟1081m至110kV 雨坡变。新建电缆线路路径全长约 1.641km;电缆采用ZC-YJLW03-64/110-1×500mm2型阻燃铜芯交联聚*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烯外护套电力电缆。
(略) (略) 委托宁夏智诚 (略) 承担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宁夏智诚 (略) 依据该设计材料对线路路径沿线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收集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有关资料,并委托监测单位进行了工程所在区域电磁环境及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在现场踏勘、调查和现状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导则要求,进行了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制定了环境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并于2019年1月15号, (略) 生态环境厅以黔环辐表〔2019〕2号批复了《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9年1月,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3月投入试运行。2023年3月9日完成了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现向我厅申请项目配套污染防治设施验收。
二、项目变动情况
根据现场踏勘,对比《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略) 环境保护厅“关于对《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黔环辐表〔2019〕2号)”,项目工艺未发生变化,工程建设内容未发生变化。因此,依据《输变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环办辐射[2016]84号),项目无重大变动情况。
三、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环评:
(1)生态环境影响
①土地占用情况:本工程占地面积为2637m2,占地类 (略) 基础设施用地和坡耕地。本工程的建设将使少量占地范围内的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缩减区域耕地面积。由于项目占地面积较小,部分用地性质未发生改变,占用坡耕地也给农户进行补偿。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②水土流失:本工程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对地面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破坏了原有地貌及植被,扰动后形成的松散土层,表层抗侵蚀能力减弱,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固土防风的能力。项目动土面积较小,施工期也较短,施工期间造成水土流失量较小。施工完成后对电缆管沟上方及施工便道进行恢复,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③野生动植物:本工程所在 (略) 生态系统,周边人群活动较为频繁,周边植被主要是一些杂草及人工植被,项目建设内容较少,对周边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2)水环境
①严格按照本报告要求强化施工期间废水收集处置措施,施工期间不得有废水外排至环境现场发生;
②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建筑垃圾统一收集,及时清运至相关部门指定地点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清运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在现场;
③避免大面积开挖电缆沟面积,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植被环境,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量。
④在施工过程大量的土方挖填和弃土的堆放,泥土转运装卸都可能出现散落和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降雨量大的季节,雨水径流将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周围水域。因此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施工管理,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如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协调好施工程序和施工步骤,雨天尽量减少开挖面,并尽量做到土料随挖、随运,减少堆土裸露的时间,以避免受降雨的直接冲刷;在暴雨时,还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开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塌崩;在施工场地内需构筑相应的集水沉沙池和排水沟,以收集地表径流和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水,废水和污水,经过沉沙,除渣和隔油等预处理后循环利用,以减少对附近水质的影响。
(3)大气环境
施工扬尘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及材料装卸,此种扬尘对施工区环境空气影响较突出,施工扬尘对局部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较为明显,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如施工时控制开挖区域,在施工场地内及附近路面洒水、喷淋,对临时堆放场加盖篷布等,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点时,减缓车速,尽量减小扬尘的产生,截断扬尘的扩散途径。随着施工期结束自行消失,不会造成长期影响。本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且易于扩散,因此施工机械废气对周边空气环境影响很小。
(4)声环境
电缆线路施工期间车辆、基础开挖等机械设备运转时将产生噪声,但该噪声源为移动性噪声污染源,影响期短暂,影响范围小,随施工结束而消除。电缆线路施工采用人力施工,噪声源强小,且施工点附近无居民点,因此,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甚微。施工场界噪声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排放限值要求,对周边声环境影响不大。
(5)固体废物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电缆沟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可能会暂时影响周围环境。弃渣部分作为后期绿化覆土,本工程电缆沟基础开挖期间会产生约4799m3的土方,施工过程采取的是分层开挖,开挖的表层土方集中堆放,792m3的表层土用于后期回填及绿化,剩余4007m3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的弃土场堆放场。原线路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均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时清运至政府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运系统统一收集清运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于施工现场。
实际调查情况: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施工期间已在施工路段设置围栏,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的活动范围,缩小作业带宽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加强教育,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植物和植被,严禁采摘花果;已对施工作业带外围土地进行回填。并已开展复耕、复植工作;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已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及时清理。
2)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措施
建设单位在施工结束后种植了一些花卉、草坪等作物代替,恢复农田中原有的植被。
3)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和恢复措施
在施工路段已设施工围栏控制施工作业面积;施工结束后,已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至原有地貌状况。
通过上述生态恢复措施后,损坏的植被数量较少,因此线路施工对所经过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自然植被的恢复而消失。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施工中,已对施工路段进行围栏,减少施工面积;施工过程中已对施工区土壤进行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已按层回填(底土在下,表土在上),恢复植物原有的生长条件;施工期间已严明施工队*纪律,严禁施工人员砍伐树木和采摘花果,约束其在施工期间的活动范围;已对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妥善处理,开挖的土石方用于回填和水土保持。
5)水源保护区防治措施:
电缆沟施工过程中已减少开挖量和施工废水的产生,施工完毕后已对场地进行平整恢复;线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直接排入天然水体;施工场地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依托周边生活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周边居民生活污水一同进行处理;本工程施工期间不设置弃渣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已清运至合法建筑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置;原线路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已全部回收外卖;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依托线路沿线垃圾收运系统已统一收集清运处理。
2、水环境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不设施工生活营地,施工人员依托周边生活设施,且无废水外排至水体环境,所以工程施工期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也不会对阿哈水库饮用水源的水功能造成影响。
3、大气环境
本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基础开挖均为人工开挖,在实际施工过程一直避免大风作业,有效的监测了扬尘,由于人工开挖,减少了机械废气的产生,能有效控制扬尘及机械废气产生量,大大减轻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声环境
施工期间已选用低噪声设备,工程建设施工周期短,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
剩余弃土清运至合法弃土场堆存;建筑垃圾清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废电线、钢构件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处理。能有效进行处理,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2、运营期
环评:
(1)生态环境影响
建设过程要加强施工队*的教育和监管,落实周围植被的保护措施。施工期应尽可能避开雨季,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线路工程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工程完工后要尽快回填土复绿,弃土应尽快按指定地点填埋,减少水土流失。
(2)污染影响
本工程投入运营后,电缆线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 100μT,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
本项目为架空线路改地下电缆,本工程电缆线路建成营运后,因电缆线路在地下电缆管沟内敷设,钢筋混凝土电力隧道、隧道顶板以上覆土及电缆结构中的金属屏蔽层和铠装层等均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缆线路所产生的电晕噪声。因此,电缆线路不会对沿线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
实际情况:
(1)生态环境
工作人员在巡视或检修过程中不对各种野生植物随意践踏和破坏,不将机动车开进林地和草地随意穿行,避免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使沿线区内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
(2)污染影响
电磁辐射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4k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100μT(0.1mT)。通过现场踏勘,项目周边无敏感保护目标,电晕噪声值低于45dB(A),电缆线路不会对沿线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
四、整改内容
无
五、整改落实
无
六、验收结论
(1)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未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影响,施工完成后,及时对环境进行修复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恢复等植物措施,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治理。
(2)大气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基础开挖尽量以人工开挖为主,避免大风天气作业。能有效控制扬尘及机械废气产生量,可以大大减少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对大气环境无影响。
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3)水环境影响
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周边设施;生产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防尘。
项目运营期对水环境无影响。
(4)声环境影响
电缆线路施工采用人力施工,噪声源强小,且施工点附近无居民点,因此,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甚微。施工场界噪声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排放限值要求。
电缆线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 100μT,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
通过验收对电磁环境的监测,项目运营期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限值要求。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建筑垃圾清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废电线、钢构件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处理。能有效进行处理,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6)社会环境影响
项目投入运营后,可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七、相关单位联系方式
1、运营/验收单位
单位名称: (略) (略)
通讯地址: (略) 白云区云城尚品A3-3组团19栋数字内容产业园
联系人:任经理
2、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贵州环之源 (略)
通讯地址: (略) 南明区花果园B区第8南11栋601号
联系人:康工
3、环境监测单位
单位名称: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
通讯地址: (略) 洪都中大 (略) 内
2023年3月9日, (略) (略) 组织召开了《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现场检查会议,审查方式为专家现场检查+出具函审意见,验收小组由运营/验收单位( (略) (略) )、验收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环之源 (略) )、环境监测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及特邀3名专家(付向阳、龙来早、马福波)组成。验收小组现场查看并核实了本项目建设运营期配套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环办〔2013〕103号)等规定,现将项目环保执行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3月10日至2023年4月10日。公示期间,本项目相关单位将接受公众来电、来信、来访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并对公众反映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作为项目配套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验收依据之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内容:对原110kV赵雨线线路18#塔~23#塔进行电缆改迁,新建电缆沟1641米,拆除原架空线路10621米,拆除原塔基6基,线路路径从原18#电缆终端杆沿东林寺路西侧新建电缆沟560m处至白云规划道路。再沿规划道路向雨坡变方向新建电缆沟1081m至110kV 雨坡变。新建电缆线路路径全长约 1.641km;电缆采用ZC-YJLW03-64/110-1×500mm2型阻燃铜芯交联聚*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烯外护套电力电缆。
建设时序:2017年9月贵州 (略) 完成了本工程的设计《110kV赵雨线18#~23#段线路迁改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主要建设内容为:对原110kV赵雨线线路18#塔~23#塔进行电缆改迁,新建电缆沟1641米,拆除原架空线路10621米,拆除原塔基6基,线路路径从原18#电缆终端杆沿东林寺路西侧新建电缆沟560m处至白云规划道路。再沿规划道路向雨坡变方向新建电缆沟1081m至110kV 雨坡变。新建电缆线路路径全长约 1.641km;电缆采用ZC-YJLW03-64/110-1×500mm2型阻燃铜芯交联聚*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烯外护套电力电缆。
(略) (略) 委托宁夏智诚 (略) 承担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宁夏智诚 (略) 依据该设计材料对线路路径沿线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收集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有关资料,并委托监测单位进行了工程所在区域电磁环境及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在现场踏勘、调查和现状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导则要求,进行了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制定了环境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并于2019年1月15号, (略) 生态环境厅以黔环辐表〔2019〕2号批复了《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9年1月,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23年3月投入试运行。2023年3月9日完成了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现向我厅申请项目配套污染防治设施验收。
二、项目变动情况
根据现场踏勘,对比《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略) 环境保护厅“关于对《白云区金融城·北城地块内110kV赵雨线入地迁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黔环辐表〔2019〕2号)”,项目工艺未发生变化,工程建设内容未发生变化。因此,依据《输变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环办辐射[2016]84号),项目无重大变动情况。
三、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环评:
(1)生态环境影响
①土地占用情况:本工程占地面积为2637m2,占地类 (略) 基础设施用地和坡耕地。本工程的建设将使少量占地范围内的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缩减区域耕地面积。由于项目占地面积较小,部分用地性质未发生改变,占用坡耕地也给农户进行补偿。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②水土流失:本工程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过程中对地面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破坏了原有地貌及植被,扰动后形成的松散土层,表层抗侵蚀能力减弱,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固土防风的能力。项目动土面积较小,施工期也较短,施工期间造成水土流失量较小。施工完成后对电缆管沟上方及施工便道进行恢复,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③野生动植物:本工程所在 (略) 生态系统,周边人群活动较为频繁,周边植被主要是一些杂草及人工植被,项目建设内容较少,对周边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2)水环境
①严格按照本报告要求强化施工期间废水收集处置措施,施工期间不得有废水外排至环境现场发生;
②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建筑垃圾统一收集,及时清运至相关部门指定地点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清运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在现场;
③避免大面积开挖电缆沟面积,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植被环境,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量。
④在施工过程大量的土方挖填和弃土的堆放,泥土转运装卸都可能出现散落和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降雨量大的季节,雨水径流将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周围水域。因此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施工管理,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如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协调好施工程序和施工步骤,雨天尽量减少开挖面,并尽量做到土料随挖、随运,减少堆土裸露的时间,以避免受降雨的直接冲刷;在暴雨时,还应采取应急措施,尽量用覆盖物覆盖新开挖的陡坡,防止冲刷和塌崩;在施工场地内需构筑相应的集水沉沙池和排水沟,以收集地表径流和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水,废水和污水,经过沉沙,除渣和隔油等预处理后循环利用,以减少对附近水质的影响。
(3)大气环境
施工扬尘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及材料装卸,此种扬尘对施工区环境空气影响较突出,施工扬尘对局部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较为明显,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如施工时控制开挖区域,在施工场地内及附近路面洒水、喷淋,对临时堆放场加盖篷布等,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点时,减缓车速,尽量减小扬尘的产生,截断扬尘的扩散途径。随着施工期结束自行消失,不会造成长期影响。本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且易于扩散,因此施工机械废气对周边空气环境影响很小。
(4)声环境
电缆线路施工期间车辆、基础开挖等机械设备运转时将产生噪声,但该噪声源为移动性噪声污染源,影响期短暂,影响范围小,随施工结束而消除。电缆线路施工采用人力施工,噪声源强小,且施工点附近无居民点,因此,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甚微。施工场界噪声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排放限值要求,对周边声环境影响不大。
(5)固体废物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电缆沟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可能会暂时影响周围环境。弃渣部分作为后期绿化覆土,本工程电缆沟基础开挖期间会产生约4799m3的土方,施工过程采取的是分层开挖,开挖的表层土方集中堆放,792m3的表层土用于后期回填及绿化,剩余4007m3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的弃土场堆放场。原线路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均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时清运至政府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运系统统一收集清运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于施工现场。
实际调查情况: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施工期间已在施工路段设置围栏,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的活动范围,缩小作业带宽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加强教育,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植物和植被,严禁采摘花果;已对施工作业带外围土地进行回填。并已开展复耕、复植工作;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已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及时清理。
2)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措施
建设单位在施工结束后种植了一些花卉、草坪等作物代替,恢复农田中原有的植被。
3)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和恢复措施
在施工路段已设施工围栏控制施工作业面积;施工结束后,已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至原有地貌状况。
通过上述生态恢复措施后,损坏的植被数量较少,因此线路施工对所经过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自然植被的恢复而消失。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施工中,已对施工路段进行围栏,减少施工面积;施工过程中已对施工区土壤进行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已按层回填(底土在下,表土在上),恢复植物原有的生长条件;施工期间已严明施工队*纪律,严禁施工人员砍伐树木和采摘花果,约束其在施工期间的活动范围;已对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妥善处理,开挖的土石方用于回填和水土保持。
5)水源保护区防治措施:
电缆沟施工过程中已减少开挖量和施工废水的产生,施工完毕后已对场地进行平整恢复;线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不直接排入天然水体;施工场地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依托周边生活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周边居民生活污水一同进行处理;本工程施工期间不设置弃渣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已清运至合法建筑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置;原线路拆除的废电线和钢构架已全部回收外卖;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依托线路沿线垃圾收运系统已统一收集清运处理。
2、水环境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不设施工生活营地,施工人员依托周边生活设施,且无废水外排至水体环境,所以工程施工期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也不会对阿哈水库饮用水源的水功能造成影响。
3、大气环境
本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基础开挖均为人工开挖,在实际施工过程一直避免大风作业,有效的监测了扬尘,由于人工开挖,减少了机械废气的产生,能有效控制扬尘及机械废气产生量,大大减轻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声环境
施工期间已选用低噪声设备,工程建设施工周期短,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
剩余弃土清运至合法弃土场堆存;建筑垃圾清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废电线、钢构件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处理。能有效进行处理,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2、运营期
环评:
(1)生态环境影响
建设过程要加强施工队*的教育和监管,落实周围植被的保护措施。施工期应尽可能避开雨季,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线路工程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工程完工后要尽快回填土复绿,弃土应尽快按指定地点填埋,减少水土流失。
(2)污染影响
本工程投入运营后,电缆线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 100μT,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
本项目为架空线路改地下电缆,本工程电缆线路建成营运后,因电缆线路在地下电缆管沟内敷设,钢筋混凝土电力隧道、隧道顶板以上覆土及电缆结构中的金属屏蔽层和铠装层等均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缆线路所产生的电晕噪声。因此,电缆线路不会对沿线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
实际情况:
(1)生态环境
工作人员在巡视或检修过程中不对各种野生植物随意践踏和破坏,不将机动车开进林地和草地随意穿行,避免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使沿线区内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
(2)污染影响
电磁辐射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4k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100μT(0.1mT)。通过现场踏勘,项目周边无敏感保护目标,电晕噪声值低于45dB(A),电缆线路不会对沿线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
四、整改内容
无
五、整改落实
无
六、验收结论
(1)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未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影响,施工完成后,及时对环境进行修复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恢复等植物措施,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治理。
(2)大气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不需要较多大型的施工机械,施工量较小,产生的废气量很少,基础开挖尽量以人工开挖为主,避免大风天气作业。能有效控制扬尘及机械废气产生量,可以大大减少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对大气环境无影响。
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3)水环境影响
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周边设施;生产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防尘。
项目运营期对水环境无影响。
(4)声环境影响
电缆线路施工采用人力施工,噪声源强小,且施工点附近无居民点,因此,线路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甚微。施工场界噪声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排放限值要求。
电缆线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 100μT,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
通过验收对电磁环境的监测,项目运营期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限值要求。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建筑垃圾清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废电线、钢构件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依托白云区垃圾收集系统统一收集处理。能有效进行处理,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6)社会环境影响
项目投入运营后,可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七、相关单位联系方式
1、运营/验收单位
单位名称: (略) (略)
通讯地址: (略) 白云区云城尚品A3-3组团19栋数字内容产业园
联系人:任经理
2、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贵州环之源 (略)
通讯地址: (略) 南明区花果园B区第8南11栋601号
联系人:康工
3、环境监测单位
单位名称: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
通讯地址: (略) 洪都中大 (略) 内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