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谱尼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实验室(扩建)项目项目拟审批公示
关于贵州谱尼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实验室(扩建)项目项目拟审批公示
1、大气环境[br]项目产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非*烷总烃、硫酸雾、氯化氢、颗粒物,生物实验室产生的气溶胶。项目扩建后运营期产生的硫酸雾产生量为19.76kg%2Fa,氯化氢的产生量为13.52kg%2Fa,实验过程中有机试剂挥发产生的有机废气(VOCs)产生量约为125.97kg%2Fa。实验室因楼层结构特殊,楼层整体呈“L”形状,故实验区被分为两部分,相应实验室的排风管道也是分开的。以办公区为参考点,分为办公区前面实验室和办公区右面实验室,故项目前面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BF-I+型玻璃钢废气净化塔处理后由1%23排气筒高空排放;右面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喷淋塔处理后由2%23排气筒高空排放。三层扩建的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喷淋塔处理后由2%23排气筒高空排放。现有项目位于办公区前面的实验室产生的有机废气由集气管道收集到楼顶的BF-I+型玻璃钢废气净化塔处理后由1%23排气筒高空排放,办公区右侧的实验室以及扩建后三楼的实验室产生的有机废气经楼顶的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后由3%23排气筒(离地面高20m,排气筒内径0.3m)高空排放。项目涉及生物实验室,但不涉及病毒微生物检测,项目生物室内设置有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其中细胞培养在培养箱中进行,检测过程在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会产生少量的细胞气溶胶废气(无致病性微生物)。项目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操作均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设计采用Ⅱ级生物安全柜,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柜里的实验平台相对实验室内环境处于负压状态。生物安全柜排气筒内置高效过滤器。过滤粒径0.3μm以上的气溶胶,去除效率达到99.99[percent],废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可被基本去除,经过过滤后通过实验室自然通风系统排至室外。项目土壤预制备过程中颗粒物通过脉冲布袋除尘系统处理,后通过4%23排气筒进行达标排放。[br]2、废水[br]项目不设食宿,不产生餐饮废水。物理实验室地面清洁采用扫把打扫的方式,不涉及地面清洁废水产生,仅化学实验室及办公区采用拖把清洁。运营期污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清洁废水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清洁废水一起依托园区化粪池预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小河污水处理厂处理;生产废水中的物理检测实验搅合设备清洗废水、仪器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收集后经实验室废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小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实验室化学检测废水和第一、二次清洗仪器的废水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作为危险废物交由贵州 (略) 处置。[br]3、噪声[br]项目噪声主要源于通风橱风机、实验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环评要求项目检验设备设在处置室内,同时选用低噪声设备,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门窗结构,对设备合理布局。经墙体阻隔、距离衰减后,噪声可得到有效降低约15dB(A)以上,扩建项目产生的噪声经过预测白天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昼间60dB(A)标准要求,项目设备属于间歇性运行,且夜间不工作,因此项目产生的噪声几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br]4、固体废物[br]项目扩建后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以及实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评价要求企业在办公区、实验室等人员活动区域布置垃圾桶,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桶收集后送至园区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项目运营期的一般固体废物主要为实验室废物(一次性耗材、废玻璃瓶、废试剂盒等)和废培养基、留样到期的土样。实验室废物(一次性耗材、废玻璃瓶、废试剂盒等) (略) 进行综合利用;项目在进行常规微生物实验时将会使用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实验后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消毒,经灭活后的培养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相关要求不属于危险废物,灭活后的培养基经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未进行实验分析的废土样不属于危险废物,到期后未进行分析的废土样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项目进行土壤检测时需要对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预处理,在研磨以及过筛过程中会产生扬尘,扬尘经过布袋收集后利用脉冲除尘器处理,除尘器里的灰土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扩建项目运营期的危险废物包括与实验室试剂直接接触的内包装、实验废水同实验试剂(包括第一、二次清洗仪器废水)、(含微生物及含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检测废水及设备清洗废水)废活性炭,危险废物纳入危险废物管理,经危废暂存间暂存定期交由贵州 (略) 处理。[br]5、地下水、土壤环境[br]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土壤环境的途径主要是废水排放或泄漏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建设单位采取的防治措施为源头控制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管理,污水管道等选用做防渗、防腐处理的管道,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程度以及分区防渗。[br][br]
1、大气环境[br]项目产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非*烷总烃、硫酸雾、氯化氢、颗粒物,生物实验室产生的气溶胶。项目扩建后运营期产生的硫酸雾产生量为19.76kg%2Fa,氯化氢的产生量为13.52kg%2Fa,实验过程中有机试剂挥发产生的有机废气(VOCs)产生量约为125.97kg%2Fa。实验室因楼层结构特殊,楼层整体呈“L”形状,故实验区被分为两部分,相应实验室的排风管道也是分开的。以办公区为参考点,分为办公区前面实验室和办公区右面实验室,故项目前面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BF-I+型玻璃钢废气净化塔处理后由1%23排气筒高空排放;右面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喷淋塔处理后由2%23排气筒高空排放。三层扩建的实验室产生的酸性废气经楼顶的喷淋塔处理后由2%23排气筒高空排放。现有项目位于办公区前面的实验室产生的有机废气由集气管道收集到楼顶的BF-I+型玻璃钢废气净化塔处理后由1%23排气筒高空排放,办公区右侧的实验室以及扩建后三楼的实验室产生的有机废气经楼顶的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后由3%23排气筒(离地面高20m,排气筒内径0.3m)高空排放。项目涉及生物实验室,但不涉及病毒微生物检测,项目生物室内设置有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其中细胞培养在培养箱中进行,检测过程在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会产生少量的细胞气溶胶废气(无致病性微生物)。项目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操作均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设计采用Ⅱ级生物安全柜,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柜里的实验平台相对实验室内环境处于负压状态。生物安全柜排气筒内置高效过滤器。过滤粒径0.3μm以上的气溶胶,去除效率达到99.99[percent],废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可被基本去除,经过过滤后通过实验室自然通风系统排至室外。项目土壤预制备过程中颗粒物通过脉冲布袋除尘系统处理,后通过4%23排气筒进行达标排放。[br]2、废水[br]项目不设食宿,不产生餐饮废水。物理实验室地面清洁采用扫把打扫的方式,不涉及地面清洁废水产生,仅化学实验室及办公区采用拖把清洁。运营期污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清洁废水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清洁废水一起依托园区化粪池预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小河污水处理厂处理;生产废水中的物理检测实验搅合设备清洗废水、仪器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收集后经实验室废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小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实验室化学检测废水和第一、二次清洗仪器的废水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作为危险废物交由贵州 (略) 处置。[br]3、噪声[br]项目噪声主要源于通风橱风机、实验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环评要求项目检验设备设在处置室内,同时选用低噪声设备,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门窗结构,对设备合理布局。经墙体阻隔、距离衰减后,噪声可得到有效降低约15dB(A)以上,扩建项目产生的噪声经过预测白天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昼间60dB(A)标准要求,项目设备属于间歇性运行,且夜间不工作,因此项目产生的噪声几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br]4、固体废物[br]项目扩建后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以及实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评价要求企业在办公区、实验室等人员活动区域布置垃圾桶,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桶收集后送至园区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项目运营期的一般固体废物主要为实验室废物(一次性耗材、废玻璃瓶、废试剂盒等)和废培养基、留样到期的土样。实验室废物(一次性耗材、废玻璃瓶、废试剂盒等) (略) 进行综合利用;项目在进行常规微生物实验时将会使用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实验后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消毒,经灭活后的培养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相关要求不属于危险废物,灭活后的培养基经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未进行实验分析的废土样不属于危险废物,到期后未进行分析的废土样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项目进行土壤检测时需要对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预处理,在研磨以及过筛过程中会产生扬尘,扬尘经过布袋收集后利用脉冲除尘器处理,除尘器里的灰土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扩建项目运营期的危险废物包括与实验室试剂直接接触的内包装、实验废水同实验试剂(包括第一、二次清洗仪器废水)、(含微生物及含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检测废水及设备清洗废水)废活性炭,危险废物纳入危险废物管理,经危废暂存间暂存定期交由贵州 (略) 处理。[br]5、地下水、土壤环境[br]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土壤环境的途径主要是废水排放或泄漏等通过垂直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建设单位采取的防治措施为源头控制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管理,污水管道等选用做防渗、防腐处理的管道,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程度以及分区防渗。[br][br]
66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