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县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东丰县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天(2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2天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公众反馈联系方式:

  信件反馈:邮编:* 地址:东丰县东丰镇西城区

  收信单位:东丰县环境保护局项目管理科

  电话反馈:联系人:孙庆魁 电话:0437-*

  公示日期:**日至6月3日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项目概况

环境

影响

评价

机构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东丰县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

(略) 东丰县

那丹伯镇

东丰县河道堤防管理站

项目起点位于那丹伯河入河口处(125°29′32.18″,43°11′6.99″),终点位于向阳河入河口处(125°25′24.79″,43°14′3.47″),河道总长为9.314km,起止桩号为M12+162~M21+476。本次工程在伊通河左岸,项目施工过程在场内布置一条临时施工道路,设置临时混凝土拌合站及仓库,位于营东高速东侧450m处,地理坐标为(125°28′28.02″,43°12′11.89″);设置一处弃渣场,位于那丹伯镇区西侧,地理坐标为(125°28′35.13″,43°10′40.43″)。

干流堤防加高培厚2.639km,堤防起止桩号为ZD0+284~ZD2+923,堤防上游与那丹伯镇区砂石路相衔接,下游与S2611营东高速桥衔接;拆除重建堤防迎水坡防护围栏1.4km,桩号为ZD0+284~ZD1+679;新建上、下堤坡道共计3处,位于ZD1+016、ZD1+797、ZD2+747;新建错车道2处,位于ZD0+516、ZD2+222;新建护岸工程共计5.132km,共分为13段,护岸桩号分别为桩号AA0+000~AA0+143、AB 0+000~AB 0+232、AC 0+000~AC 0+215、AD 0+000~AD 0+784、AE 0+000~AE 0+210、AF 0+000~AF 0+392、AG 0+000~AG 0+239、AH 0+000~AH 0+427、AI 0+000~AI 0+603、AJ 0+000~AJ 0+351、AK 0+000~AK 0+880、AL 0+000~AL 0+282、AM 0+000~AM 0+374,采用雷诺护垫护砌型式。工程共计建设穿堤涵闸6座,涵闸桩号分别为桩号ZD0+653、ZD1+036、ZD1+779、ZD2+222、ZD2+743、ZD2+913,均为拆除重建。

(略) 晨达 (略)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占地影响缓解措施

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占用少量林地,经调查,本次规划征(占)地范围涉及地面附着物不涉及保护树种,不会对保护树种数量产生显著影响。项目的实施不会引起附近生物多样性改变,施工完成后对工程开挖的部分临时占地部分进行撒播草籽。本项目施工期临时占用部分耕地、荒地及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为农田、空地及林地,项目施工完成后对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及弃渣场等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复垦,本项目建成后,汛期防洪能力明显提高,运营同时保护项目周围农田,因此本项目对周围植物影响较小。

2)*生植被避免措施

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拟建工程影响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对工程区内要采取生态保护的避免、减缓及恢复措施。

预防优先是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正确的预防措施,降低工程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措施如下:

⑴施工前组织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⑵为减少人工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拟在各施工区内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区,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禁止施工人员未经许可砍伐施工区外树木、践踏植被。

⑶在施工期间以公告、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施工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

⑷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禁止施工人员对工程区范围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3)*生植被减缓措施

由于永久占地植被不可恢复,这部分生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没有避免措施,但可以通过主体工程的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占用林草地,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施工布置优先选择利用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和河滩地,尽量减少占用草地及耕地等,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⑵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⑶严格控制施工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范围开挖破坏周围植被。

⑷本工程完工后施工临时占地要恢复为原有植被,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土壤的保护措施:在开挖施工作业中,表层土壤要剥离单独存放,按顺序回填覆盖,以利于工程完成后农田复垦和植被的恢复。

4)*生植被恢复措施

工程建设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生态恢复予以消除、补偿。根据本工程评价区及生态影响特征,确定生态恢复重点目标为主体工程区、施工临建区、施工道路区等。

植被恢复的树种、草种选择主要以乡土种、广布种,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种为主,并考虑在当地绿化中已推广使用的树种、草种,进行植被恢复。

5)动物影响缓解措施

项目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均不丰富,主要为一些常见种和伴人种,如啮齿类、树栖类鸟类等。工程建设对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使其栖息地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些物种多不属于 (略) 的重点保护物种,并且这些与人相伴的野生动物经过长时间与人类的接触,已经逐渐适应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短暂的施工开发活动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属于永久性和伤害性影响,只是造成短时间的“干扰”,随着项目进入正常营运期,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强度明显下降,动物有可能逐渐熟悉新的景观,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有可能逐渐恢复。因此,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后,可最大程度降低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避免、减缓措施

⑴开工前,在工地及周边设立爱护野生动物和自然植被的宣传牌,并对承包商进行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⑵施工人员进场后,立即进行生态保护教育,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和相关法规,当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

(2)保护措施

⑴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

施工过程中,挖掘、施工人员及车辆运输将对鸟类的生活和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对鸟类的影响。优选施工时间,早晨、黄昏和晚上是野生动物活动、繁殖和觅食的高峰时段,应禁止在早晨,黄昏和晚上进行高噪声作业;春末至初夏是哺乳类动物的繁殖季节,应尽量避免这段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

⑵对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保护措施: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生活环境受到影响,栖息地将会向周围移动,面积相对缩小,在评价区密度会有所增加,因此要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动物。

⑶临时占地要及时恢复以减少对*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6)对水生态的影响措施

⑴水生生态避免措施

①加强对中标单位、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严禁施工人员利用工作作业之便,炸鱼、电鱼、用小眼网捕捞野生鱼类,造成鱼类资源的破坏。

②施工期间应及时处理固体垃圾,有效处理废水,禁止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体,防止污染河流水质事件的发生。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鱼类主要产卵期(9-10月)禁止护岸工程等涉水和水下施工活动,保证鱼类产卵期的正常产卵。

⑵水生生态减缓措施

①施工期间尽可能减少噪音,采取低噪音设备施工,减少噪声对鱼类影响。

②与当地渔业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加大渔政管理,加强施工期和运行期渔政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天然鱼类资源违法行为。

③加强施工期和运行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开展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等水生生物监测工作,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排除隐患。

7)水土流失缓解措施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主体工程区、施工生产区和弃渣场区等。

①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区在施工前对堤防工程、护岸工程进行表土剥离,在施工过程采用雷诺护垫护砌型式,雷诺护坡能够起到有效防止水蚀冲刷,具备水土保持功能,施工过程将剥离表土回填至堤防边坡和上下堤路路基边坡用于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对主体工程区堤防背水坡及上堤路两侧坡面回覆表土后撒播草籽。

②施工生产区及弃渣场区

施工前对施工生产区及弃渣场区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回覆、以及临时堆土防护(拦挡及苫盖),由于工程占地为耕地和有部分植被的其他土地,项目施工结束后采取全面整地措施并播撒草籽,对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复垦。

③土料堆场措施

本工程规划2处表土堆放场地,均布置在施工场地内的临时堆土场,位于永久占地范围内。施工场地中布置两处临时堆土场堆土场1#和堆土场2#,堆土高度均为3.0m,施工场地表土临时堆土共计3.70万m3,堆土场堆土高度3.0m,边坡比1:1.5,临时堆土采取编织袋装土防护和密目网苫盖措施。

(3)施工注意事项

①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气情况施工作业,建议雨季时不进行土石方施工。

②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

③在剥离的土石方周围,应设编织袋装土并及时进行覆盖。

④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小施工扰动面积。挖方堆土应拍实,避免风力过大及降雨对堆土的侵蚀。

⑤施工结束后尽快对绿化区域进行表土回覆、播撒草籽等绿化措施。

经采取以上治理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环境影响,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范围。

8)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缓解措施

①垃圾、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

通过对施工过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合理处置,使垃圾、粪便、污水定期清淘,不外排。

②防蚊、灭蝇、灭鼠

施工人员聚集,如果生活环境卫生较差,会为多种病媒动物、昆虫提供良好的孳生地,导致蚊虫、鼠类等密度升高,增加传染病机会。为此,需做好施工生活营地的防蚊、灭蝇、灭鼠工作,定期发放防疫灭鼠药品,切断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③人群健康预防检疫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对全部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检疫;对其他施工人员进行预防检疫,采取抽检方式,抽检比例为施工人员的15%,以掌握施工人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控,及时杜绝以施工人员自身为疫源的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生,应建立施工人员健康档案。

④外伤预防及饮食保障

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及强度高,施工中存在施工人员意外受伤和营养缺乏的可能。为此,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知识和意识培训教育,落实预防保护性措施,严格施工程序,加强监控、监理。

2、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的废水为施工废水、基坑水及生活污水。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泥浆和砂石的施工废水,施工过程中围堰基坑水主要来源于施工围堰。围堰基坑水主要为渗入的地下水,对水体无影响,在排水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SS,项目产生的施工废水及围堰基坑水进行澄清沉淀处理,上清液用于淋洒现场道路,减少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沉渣用于项目施工;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入移动无公害公厕内,定期清掏,用作农肥,不外排;建设场地水泥等材料用苫布覆盖,防止雨水冲刷材料。

3、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的废气为施工扬尘、燃油废气、拌合废气。

①施工扬尘

由工程污染分析可知,施工期间产生的散料堆放粉尘及运输机械产生的扬尘在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后,其影响可控制在20~50m范围内。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敏感点为居住在运输道路两侧的居民等,通过采取加强粉状材料的运输管理(使用帆布密封或采用罐体车运输),常进行洒水降尘,设置隔板,禁止在大风天作业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施工扬尘影响,对施工沿线距河道较近的居民影响较小。

②燃油废气

根据工程污染分析可知,车辆在施工场地范围内活动,尾气呈面源污染形式;汽车排气筒高度较低,燃油废气扩散范围不大,且车辆为非连续行驶状态,污染物排放时间及排放相对较少。尽可能使用电动设备优先使用达绿标排放的机动车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施工设备。燃油废气经大气扩散稀释后,对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带来危害和影响较小。

③混凝土拌合站搅拌粉尘

项目设置1处混凝土拌合站,施工过程水泥、石子、沙子物料落入搅拌机时冲击过程会有粉尘产生。

项目混凝土拌合站废气经自带布袋除尘器处理后,由除尘器顶排气口排放至大气环境,以无组织形式排放,布袋除尘器处理效率不低于90%,工程位于新立城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内,拌合废气经采取有效措施,不会对新立城水源保护区造成较大影响,施工期拌合的混凝土全部用于项目施工且本项目搅拌过程仅在施工期内进行,其影响只限于施工期,随建设期的结束而停止,不会产生累积的污染影响,对环境影响较小。

4、噪声

本工程施工时将产生施工噪声,这些声源具有无规则、短时间产噪等特点,会对附近村民敏感点产生噪声影响。施工机械如对操作人员及现场工作人员造成严重影响,建议按劳动卫生标准为相关人员佩戴耳塞、头盔等。

为了降低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具体实施方案:

①虽然施工噪声是短期行为,但施工应尽量安排在白天,夜间10:00-早6:00夜间尤其在居民集中的路线应停止施工,禁止高噪声施工,避免噪声扰民。

②应尽量使用运行良好的低噪声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换易损件,将机械噪声降至最低。

③大吨位运输车辆应规定在途径居民区等敏感目标时应减速慢行,禁鸣喇叭。

由于上述环境影响持续时间较短,故对环境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5、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土石方、废弃建筑材料、钢材边角料、木材加工边角料以及废弃包装物。

本项目施工过程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集中堆放点,交由环卫部门处置;项目施工产生的土石方暂存于厂区临时堆土场内,作为原料用于施工后回填施工过程用推土机摊平。项目工程土方弃料共26429m3,工程弃土及弃料运至指定弃渣场,均赠与那丹伯镇那丹伯村,由那丹伯镇那丹伯村村委会进行村内土地平整使用。项目产生的钢材边角料、木材加工边角料和废弃包装物可回收外卖,其他不可利用的建筑垃 (略) 指定的建筑垃圾场。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物料运输过程环境保护措施

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路线两旁居民的影响主要是扬尘、废气及噪声污染。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为减轻对运输路线的污染,施工期间物料运输时,应采取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自卸车车厢表面用防尘网覆盖,车厢底部加设防渗漏托盘及高密度防雨布防止弃土泄露。并避开午间和夜间居民休息时间。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天(2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2天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公众反馈联系方式:

  信件反馈:邮编:* 地址:东丰县东丰镇西城区

  收信单位:东丰县环境保护局项目管理科

  电话反馈:联系人:孙庆魁 电话:0437-*

  公示日期:**日至6月3日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项目概况

环境

影响

评价

机构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东丰县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

(略) 东丰县

那丹伯镇

东丰县河道堤防管理站

项目起点位于那丹伯河入河口处(125°29′32.18″,43°11′6.99″),终点位于向阳河入河口处(125°25′24.79″,43°14′3.47″),河道总长为9.314km,起止桩号为M12+162~M21+476。本次工程在伊通河左岸,项目施工过程在场内布置一条临时施工道路,设置临时混凝土拌合站及仓库,位于营东高速东侧450m处,地理坐标为(125°28′28.02″,43°12′11.89″);设置一处弃渣场,位于那丹伯镇区西侧,地理坐标为(125°28′35.13″,43°10′40.43″)。

干流堤防加高培厚2.639km,堤防起止桩号为ZD0+284~ZD2+923,堤防上游与那丹伯镇区砂石路相衔接,下游与S2611营东高速桥衔接;拆除重建堤防迎水坡防护围栏1.4km,桩号为ZD0+284~ZD1+679;新建上、下堤坡道共计3处,位于ZD1+016、ZD1+797、ZD2+747;新建错车道2处,位于ZD0+516、ZD2+222;新建护岸工程共计5.132km,共分为13段,护岸桩号分别为桩号AA0+000~AA0+143、AB 0+000~AB 0+232、AC 0+000~AC 0+215、AD 0+000~AD 0+784、AE 0+000~AE 0+210、AF 0+000~AF 0+392、AG 0+000~AG 0+239、AH 0+000~AH 0+427、AI 0+000~AI 0+603、AJ 0+000~AJ 0+351、AK 0+000~AK 0+880、AL 0+000~AL 0+282、AM 0+000~AM 0+374,采用雷诺护垫护砌型式。工程共计建设穿堤涵闸6座,涵闸桩号分别为桩号ZD0+653、ZD1+036、ZD1+779、ZD2+222、ZD2+743、ZD2+913,均为拆除重建。

(略) 晨达 (略)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占地影响缓解措施

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占用少量林地,经调查,本次规划征(占)地范围涉及地面附着物不涉及保护树种,不会对保护树种数量产生显著影响。项目的实施不会引起附近生物多样性改变,施工完成后对工程开挖的部分临时占地部分进行撒播草籽。本项目施工期临时占用部分耕地、荒地及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为农田、空地及林地,项目施工完成后对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及弃渣场等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复垦,本项目建成后,汛期防洪能力明显提高,运营同时保护项目周围农田,因此本项目对周围植物影响较小。

2)*生植被避免措施

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拟建工程影响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对工程区内要采取生态保护的避免、减缓及恢复措施。

预防优先是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正确的预防措施,降低工程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主要措施如下:

⑴施工前组织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⑵为减少人工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拟在各施工区内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区,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禁止施工人员未经许可砍伐施工区外树木、践踏植被。

⑶在施工期间以公告、宣传册等形式,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施工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

⑷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禁止施工人员对工程区范围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3)*生植被减缓措施

由于永久占地植被不可恢复,这部分生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没有避免措施,但可以通过主体工程的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占用林草地,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施工布置优先选择利用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和河滩地,尽量减少占用草地及耕地等,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⑵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⑶严格控制施工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范围开挖破坏周围植被。

⑷本工程完工后施工临时占地要恢复为原有植被,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土壤的保护措施:在开挖施工作业中,表层土壤要剥离单独存放,按顺序回填覆盖,以利于工程完成后农田复垦和植被的恢复。

4)*生植被恢复措施

工程建设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生态恢复予以消除、补偿。根据本工程评价区及生态影响特征,确定生态恢复重点目标为主体工程区、施工临建区、施工道路区等。

植被恢复的树种、草种选择主要以乡土种、广布种,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种为主,并考虑在当地绿化中已推广使用的树种、草种,进行植被恢复。

5)动物影响缓解措施

项目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均不丰富,主要为一些常见种和伴人种,如啮齿类、树栖类鸟类等。工程建设对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虽有一定影响,使其栖息地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些物种多不属于 (略) 的重点保护物种,并且这些与人相伴的野生动物经过长时间与人类的接触,已经逐渐适应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短暂的施工开发活动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属于永久性和伤害性影响,只是造成短时间的“干扰”,随着项目进入正常营运期,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强度明显下降,动物有可能逐渐熟悉新的景观,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有可能逐渐恢复。因此,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后,可最大程度降低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避免、减缓措施

⑴开工前,在工地及周边设立爱护野生动物和自然植被的宣传牌,并对承包商进行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⑵施工人员进场后,立即进行生态保护教育,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和相关法规,当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

(2)保护措施

⑴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

施工过程中,挖掘、施工人员及车辆运输将对鸟类的生活和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对鸟类的影响。优选施工时间,早晨、黄昏和晚上是野生动物活动、繁殖和觅食的高峰时段,应禁止在早晨,黄昏和晚上进行高噪声作业;春末至初夏是哺乳类动物的繁殖季节,应尽量避免这段时间进行高噪声作业。

⑵对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保护措施: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生活环境受到影响,栖息地将会向周围移动,面积相对缩小,在评价区密度会有所增加,因此要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动物。

⑶临时占地要及时恢复以减少对*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6)对水生态的影响措施

⑴水生生态避免措施

①加强对中标单位、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严禁施工人员利用工作作业之便,炸鱼、电鱼、用小眼网捕捞野生鱼类,造成鱼类资源的破坏。

②施工期间应及时处理固体垃圾,有效处理废水,禁止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地表水体,防止污染河流水质事件的发生。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对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鱼类主要产卵期(9-10月)禁止护岸工程等涉水和水下施工活动,保证鱼类产卵期的正常产卵。

⑵水生生态减缓措施

①施工期间尽可能减少噪音,采取低噪音设备施工,减少噪声对鱼类影响。

②与当地渔业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加大渔政管理,加强施工期和运行期渔政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天然鱼类资源违法行为。

③加强施工期和运行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开展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等水生生物监测工作,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排除隐患。

7)水土流失缓解措施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主体工程区、施工生产区和弃渣场区等。

①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区在施工前对堤防工程、护岸工程进行表土剥离,在施工过程采用雷诺护垫护砌型式,雷诺护坡能够起到有效防止水蚀冲刷,具备水土保持功能,施工过程将剥离表土回填至堤防边坡和上下堤路路基边坡用于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对主体工程区堤防背水坡及上堤路两侧坡面回覆表土后撒播草籽。

②施工生产区及弃渣场区

施工前对施工生产区及弃渣场区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回覆、以及临时堆土防护(拦挡及苫盖),由于工程占地为耕地和有部分植被的其他土地,项目施工结束后采取全面整地措施并播撒草籽,对临时占用的耕地进行复垦。

③土料堆场措施

本工程规划2处表土堆放场地,均布置在施工场地内的临时堆土场,位于永久占地范围内。施工场地中布置两处临时堆土场堆土场1#和堆土场2#,堆土高度均为3.0m,施工场地表土临时堆土共计3.70万m3,堆土场堆土高度3.0m,边坡比1:1.5,临时堆土采取编织袋装土防护和密目网苫盖措施。

(3)施工注意事项

①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气情况施工作业,建议雨季时不进行土石方施工。

②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

③在剥离的土石方周围,应设编织袋装土并及时进行覆盖。

④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小施工扰动面积。挖方堆土应拍实,避免风力过大及降雨对堆土的侵蚀。

⑤施工结束后尽快对绿化区域进行表土回覆、播撒草籽等绿化措施。

经采取以上治理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环境影响,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范围。

8)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缓解措施

①垃圾、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

通过对施工过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合理处置,使垃圾、粪便、污水定期清淘,不外排。

②防蚊、灭蝇、灭鼠

施工人员聚集,如果生活环境卫生较差,会为多种病媒动物、昆虫提供良好的孳生地,导致蚊虫、鼠类等密度升高,增加传染病机会。为此,需做好施工生活营地的防蚊、灭蝇、灭鼠工作,定期发放防疫灭鼠药品,切断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③人群健康预防检疫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对全部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检疫;对其他施工人员进行预防检疫,采取抽检方式,抽检比例为施工人员的15%,以掌握施工人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控,及时杜绝以施工人员自身为疫源的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生,应建立施工人员健康档案。

④外伤预防及饮食保障

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及强度高,施工中存在施工人员意外受伤和营养缺乏的可能。为此,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知识和意识培训教育,落实预防保护性措施,严格施工程序,加强监控、监理。

2、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的废水为施工废水、基坑水及生活污水。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泥浆和砂石的施工废水,施工过程中围堰基坑水主要来源于施工围堰。围堰基坑水主要为渗入的地下水,对水体无影响,在排水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SS,项目产生的施工废水及围堰基坑水进行澄清沉淀处理,上清液用于淋洒现场道路,减少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沉渣用于项目施工;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进入移动无公害公厕内,定期清掏,用作农肥,不外排;建设场地水泥等材料用苫布覆盖,防止雨水冲刷材料。

3、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的废气为施工扬尘、燃油废气、拌合废气。

①施工扬尘

由工程污染分析可知,施工期间产生的散料堆放粉尘及运输机械产生的扬尘在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后,其影响可控制在20~50m范围内。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敏感点为居住在运输道路两侧的居民等,通过采取加强粉状材料的运输管理(使用帆布密封或采用罐体车运输),常进行洒水降尘,设置隔板,禁止在大风天作业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施工扬尘影响,对施工沿线距河道较近的居民影响较小。

②燃油废气

根据工程污染分析可知,车辆在施工场地范围内活动,尾气呈面源污染形式;汽车排气筒高度较低,燃油废气扩散范围不大,且车辆为非连续行驶状态,污染物排放时间及排放相对较少。尽可能使用电动设备优先使用达绿标排放的机动车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施工设备。燃油废气经大气扩散稀释后,对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带来危害和影响较小。

③混凝土拌合站搅拌粉尘

项目设置1处混凝土拌合站,施工过程水泥、石子、沙子物料落入搅拌机时冲击过程会有粉尘产生。

项目混凝土拌合站废气经自带布袋除尘器处理后,由除尘器顶排气口排放至大气环境,以无组织形式排放,布袋除尘器处理效率不低于90%,工程位于新立城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内,拌合废气经采取有效措施,不会对新立城水源保护区造成较大影响,施工期拌合的混凝土全部用于项目施工且本项目搅拌过程仅在施工期内进行,其影响只限于施工期,随建设期的结束而停止,不会产生累积的污染影响,对环境影响较小。

4、噪声

本工程施工时将产生施工噪声,这些声源具有无规则、短时间产噪等特点,会对附近村民敏感点产生噪声影响。施工机械如对操作人员及现场工作人员造成严重影响,建议按劳动卫生标准为相关人员佩戴耳塞、头盔等。

为了降低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具体实施方案:

①虽然施工噪声是短期行为,但施工应尽量安排在白天,夜间10:00-早6:00夜间尤其在居民集中的路线应停止施工,禁止高噪声施工,避免噪声扰民。

②应尽量使用运行良好的低噪声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维护、保养,及时更换易损件,将机械噪声降至最低。

③大吨位运输车辆应规定在途径居民区等敏感目标时应减速慢行,禁鸣喇叭。

由于上述环境影响持续时间较短,故对环境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5、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土石方、废弃建筑材料、钢材边角料、木材加工边角料以及废弃包装物。

本项目施工过程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集中堆放点,交由环卫部门处置;项目施工产生的土石方暂存于厂区临时堆土场内,作为原料用于施工后回填施工过程用推土机摊平。项目工程土方弃料共26429m3,工程弃土及弃料运至指定弃渣场,均赠与那丹伯镇那丹伯村,由那丹伯镇那丹伯村村委会进行村内土地平整使用。项目产生的钢材边角料、木材加工边角料和废弃包装物可回收外卖,其他不可利用的建筑垃 (略) 指定的建筑垃圾场。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物料运输过程环境保护措施

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路线两旁居民的影响主要是扬尘、废气及噪声污染。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为减轻对运输路线的污染,施工期间物料运输时,应采取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自卸车车厢表面用防尘网覆盖,车厢底部加设防渗漏托盘及高密度防雨布防止弃土泄露。并避开午间和夜间居民休息时间。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