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5月29日, (略) 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 (略) 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数”说了2022年及新时 (略) 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展示了十年来北京生态“颜值”变化。
2022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继续降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略) 级地区最优水平。
新时代十年, (略)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十年持续改善。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生动实践。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022年, (略) 大气环境中PM2.5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23和54微克/立方米,多年稳定达标,总体保持下降趋势。
十年来, (略)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
与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年均浓度均下降一半以上。其中,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浓度从26.5微克/立方米,降至3微克/立方米,降幅达88.7%,多年保持极低浓度水平,与世界发 (略) 水平基本相当。优良天数为286天,增加了110天,换算下来,好天儿多了近4个月;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由58天减少到3天。好天儿大幅增加,差天儿显著减少,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大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2022年, (略)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动态消除劣V 类水体。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
十年来, (略) 水生态环境实现质变。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2022年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7.9%,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动态消除。水生态状况良好,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达到优良水平。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不仅多见于山区河流中,还“现身”凉水河、大石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市域内五大河流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密云水库水量创下历史新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成为常态。
生态环境状况优良。2 (略)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实现多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38.6%增加到2022年的44.8%,全市生态系统类型不断丰富、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向好。
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分类管理农用地,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严格保护未利用地。土壤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土壤保肥、缓冲能力多为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满足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求。
此外,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
减污降碳和生态保护统筹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22年形成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成果128项,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15个改革方案,通过鼓励基层探索“微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释放改革红利。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丰硕。深化“一微克”行动,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减排和扬尘管控,实施“一厂一策”深度治理,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1万辆,完成2.1万户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提升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聚焦“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三个污水治理行动方案,216个问题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出台水生态区域补偿暂行办法,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水环境治理。聚焦“三地”共管,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十四五”时期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22年平谷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丰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印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明确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具体算法和数据来源。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 (略)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以上,继 (略) 级地区最优水平。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全市886家重点排放 (略) (略) 场管理。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评选出12个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并给予支持。
共同防治推进有力。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订“十四五”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空气重污染联合应急应对。深化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签订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联合举办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
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 (略) 民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千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等百余场活动。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环境监督,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对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9日, (略) 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 (略) 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数”说了2022年及新时 (略) 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展示了十年来北京生态“颜值”变化。
2022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继续降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略) 级地区最优水平。
新时代十年, (略)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十年持续改善。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生动实践。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022年, (略) 大气环境中PM2.5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23和54微克/立方米,多年稳定达标,总体保持下降趋势。
十年来, (略)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
与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年均浓度均下降一半以上。其中,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浓度从26.5微克/立方米,降至3微克/立方米,降幅达88.7%,多年保持极低浓度水平,与世界发 (略) 水平基本相当。优良天数为286天,增加了110天,换算下来,好天儿多了近4个月;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由58天减少到3天。好天儿大幅增加,差天儿显著减少,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大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2022年, (略)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动态消除劣V 类水体。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
十年来, (略) 水生态环境实现质变。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2022年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7.9%,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动态消除。水生态状况良好,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达到优良水平。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不仅多见于山区河流中,还“现身”凉水河、大石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市域内五大河流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密云水库水量创下历史新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成为常态。
生态环境状况优良。2 (略)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实现多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38.6%增加到2022年的44.8%,全市生态系统类型不断丰富、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向好。
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分类管理农用地,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严格保护未利用地。土壤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土壤保肥、缓冲能力多为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满足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求。
此外,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
减污降碳和生态保护统筹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22年形成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成果128项,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15个改革方案,通过鼓励基层探索“微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释放改革红利。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丰硕。深化“一微克”行动,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减排和扬尘管控,实施“一厂一策”深度治理,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1万辆,完成2.1万户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提升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聚焦“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三个污水治理行动方案,216个问题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出台水生态区域补偿暂行办法,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水环境治理。聚焦“三地”共管,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十四五”时期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22年平谷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丰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印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明确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具体算法和数据来源。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 (略)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以上,继 (略) 级地区最优水平。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全市886家重点排放 (略) (略) 场管理。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评选出12个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并给予支持。
共同防治推进有力。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订“十四五”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空气重污染联合应急应对。深化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签订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联合举办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
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 (略) 民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千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等百余场活动。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环境监督,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对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