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内容
 
发送至邮箱

甘肃省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略) 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徽县人民政府

二零二三年六月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 “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生 态环境部生态文明思想 署,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 基地)创建,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对于丰富 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有效实践模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 感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 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多年来, 全省 上下牢记总书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 全屏障的殷切嘱托。 (略) 是省域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 心, 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又因地貌俊秀, 气候宜人, 素有“陇 上江南”之称。一直以来, (略)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出建设“三城五地”战略部署和“十大行动”任务举措, 聚焦生态 环境修复治理, 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 促进陇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

徽县地 (略) 交界,是西北联系中原、西南地区的要塞, 历史悠久,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县域内有金徽酒业、 金徽矿业 2 个国家 4A 级风景区,印象稻坪、花映三泉、泰湖风情园 3 个国家 3A 级风景区。多年来,徽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 全局性、战略性头等大事, 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深入践行 “两山”理念, 厚植生态基础, 聚力绿色发展,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 积 极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不断创新完善“两山”转化的 机制体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总书记 (略) 的殷切嘱托, 依托徽县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 全面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两山”转化路 径,积极总结和探索徽县绿水青山高质量转化金山银山的“徽县模式”, 全力将徽县打造成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实施基准年是 2022 年, 实施年限是 2023-2025 年,实施范 围为徽县全境。


??????????目 录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1

(一)创建“两山”基地的背景 1

(二)创建“两山”基地的意义 3

二、区域概况 4

(一)区位概况 4

(二)自然状况 4

(三)资源状况 6

(四)经济社会状况 9

三、徽县“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10

(一) “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0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21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23

四、总体思路 39

(一)指导思想 39

(二)基本原则 39

(三)总体目标 40

(四)建设指标 41

五、重点任务 44

(一)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两山”实践根基 44

(二)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两山实践沃土 46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58


(四)培育生态文化产业, 打造“两山”文化品牌 65

(五) 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保障两山成果转化 67

六、工程项目 73

七、保障措施 74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74

(二)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 74

(三)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75

(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76

(五)坚持舆论导向,注重宣传教育 76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 创建两山基地的背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根本大计。2005 年 8 月, (略) 委书记同志在浙江安吉余 村考察调研, 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强调既 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同年, 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 文章指出,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两 山”的种子植入中国大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独立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并且在“两山”重要思想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宏伟目 标。2017 年 10 月,“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 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期“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自此, “两山”重要理念成为中 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这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 的意志。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以“两山” 理论指导实践,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总结实践路径的典型做法和经 验。 2016 年, 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 (略) 安吉县列为“两 山”理论实践试点县。2017 年启动了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2018 年 6 月,中 (略) 发布《关于全 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 完善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 2021 年 11 月,中 (略) 发布《关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截至 2022 年,生态环境部共命名和 授牌六批次 187 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了一 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形成了良好的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略) 政府在 2022 年《政府 工作报告》明确指明,深化美丽甘肃建设,更严要求筑牢生态屏障。 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绽放陇原山水好风光。2022 年 4 月, (略) 政府高度重视中 (略) 对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 (略) (略) 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提出的要求, 印发《 (略) 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的 通知, 召开了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启动会。徽县积极学生态文明思想, 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 设要求的切实举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2. 全面推动徽县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徽县生态环境优美, 资源丰富,是长江中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如何将生态福地转化为经济高地一直是徽县努力探索的。徽县开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是在国家和甘肃总体发 展战略要求下, 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保护社会发展潜力和 后劲, 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 倒逼徽县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 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3. 持续释放徽县生态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际上是让良 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 生产力, 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 将生态产 品蕴含的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有效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 徽县民生福祉的增长点, 是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推 动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二、区域概况

(一) 区位概况

徽县 (略) (略) , (略) 东南部,秦岭山脉南麓、 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 东经 105°34′~106°26′,北纬 33°32′~34°10′之间。西接成县、西和县, (略) , (略) 略 阳县, 东与两当县接壤, 地 (略) 交界,素有“陇上江南”和“金 徽县”之美誉。东西宽49.5 公里,南北长 65 公里, 总面积2722 平方 公里。境内交通发达,宝成铁路、徽两高速、十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国道 316 线、江武公路纵贯全县。

(二) 自然状况

1. 地形地貌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 境内南北两端为高山峡谷区, 中 部为河谷丘陵盆地,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北部山地为 北秦岭的南坡,海拔在 1600 至 2300 米之间,坡度在 20 至 50 度之间。 县境山脉为秦岭的西延部分,主体山脉为平行的线状山脉, 南、北部各两条, 中部一条,东西走向,支脉多呈羽状展开。由北部两条山脉 和中部一条山脉组成的地貌, 通常被称为北秦岭。由南部两条山脉及 其支脉组成的地貌,通常称为南秦岭。县境最高峰东界山位于嘉陵镇, 海拔 2504 米, 最低点吴王城位于虞关乡,海拔 704 米。

2. 气候条件

徽县地处大*腹地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 过渡带,为典型的大*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县内气温南北山区低, 中部河谷丘陵区高,年平均气温 10 至 12℃。生长期年平均 250 天左 右, 无霜期 200 至 22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1726.4 小时左右, 年太阳 辐射量 100 至 110 千卡/平方厘米。 0℃以上持续期 310 天(一般为 2 月 7 日至 12 月 13 日)。年平均降水量 756 毫米, 年平均降雨日为 122 天。极端年最大降雨量 967 毫米( 1983 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 517.4 毫米( 1991 年)。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 月至9 月, 7 月最多。

3. 水文水系

县境内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一江五河”即嘉陵 江、永宁河、西河、东沟河、洛河、麻沿河。充足的水源, 为徽县各 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山的地形, 使许多河段蕴含着丰 富的水能。为徽县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4. 土壤植被

徽县土壤属褐色土地带, 黄土母质为主要成土母质, 由于碳酸钙 含量丰富,呈微碱性。全县土壤共分 7 个土类 19 个亚类39 个土属 61 个土种。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24.36%。耕地土壤肥力的基本特征呈缺磷、少氮、富钾。

5. 生态环境

2022 年, 徽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344 天, AOI 指数优良率达 95.3%。细颗粒物(PM2.5) 浓度均值为 31 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 级标准(35 毫克/立方米)。 2 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 质标准, 达标率 100%。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城区上 下游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以上,达标率 100%。全县土壤环境质 量保持稳定。

(三) 资源状况

1. 森林资源

(略) 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域之一, 据统计, 徽县林地面 积 331.385 万亩,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81.85%。2019 年全县森林覆盖 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 77.97%和 81.86%, (略) 及全国的平 均水平, 林地利用程度较高。2022 年森林覆盖率53%,徽县的森林主 要集中在北部的土石山地和南部的狭长深谷, 林相比较整齐, 森林质 量较高。同时集体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 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 较高。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域森林质量差异明显。

2. 水资源

徽县水能资源蕴藏量 14.76 万千瓦。其中, 嘉陵江水力资源蕴藏 量 3.79 万千瓦; 永宁河境内水力资源蕴藏量 3.5 万千瓦; 洛河水力资 源蕴藏量 1.77 万千瓦;西河水力资源蕴藏量 0.49 万千瓦;麻沿河水 力资源蕴藏量 0.44 万千瓦,是徽县西北边远地区发展小水电的主要河流;东沟河水能蕴藏量 0.35 万千瓦。

3. 动植物资源

徽县地处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地貌复杂, 具备了多样性 的生境和多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徽县境内珍稀动植物多, (略) 和 秦岭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十一个重点地区之一,还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 一, 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略) 乃至西北地区名符其 实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4. 矿产资源

徽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一定储量和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有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 4 大类 22 品种。 主要分布在江洛镇向阳山、徐明山和石头坪,柳林镇(沙坝村洛坝), 榆树乡(曹家坝)以及麻沿河乡至高桥乡一带。伴生矿多是徽县铅锌 矿的特点, 伴生矿的种类有金、银、铜、铁等。其中, 金矿主要分布 在嘉陵、虞关、高桥、麻沿河、银杏树等乡一带; 铜矿主要分布在麻 沿牡丹村和高桥乡同瓦一带;铁矿主要分布在大河店、虞关、嘉陵等 乡镇境内,以褐铁矿为主, 亦有少数的赤铁矿分布; 锑矿主要分布在 栗川乡尚坪行政村一带。

5. 旅游资源

徽县兼有丘陵与盆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 历史 悠久, 文化遗产颇多,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素有“陇上 小江南”的美誉。徽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县域内有金徽酒业、金徽矿业 2 个国家 4A 级风景区,印象稻坪、花映三泉、泰湖风情园 3 个国 家 3A 级风景区, 著名的三滩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 800 平方公里, 森 林覆盖率达 80%以上, 保持着原始如初的自然风貌, 高山草甸、峡谷 溶洞、飞瀑流泉、云海日出、奇花异卉、珍稀动植物和人文古迹融为 一体, 是徽成盆地的绿色屏障和天然动植物乐园, (略) 内外的 旅游胜地。徽县还是陇南地下党的发源地,县域内红二方面军纪念馆, 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 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情怀,弘扬和传颂革 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6. 文化资源

徽县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古称河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 活动, 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 111 年) 置河池县, 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 更名徽县, 沿用至今。诗圣杜甫曾寓居徽县栗亭, 写下了 “始知五岳外, 别有他山尊”的名句和《木皮岭》、《水会渡》、《白 沙渡》等名篇, 留下了杜甫钓鱼台、杜公祠、木皮岭等历史遗迹。南 宋名将吴玠抗金的蜀道要塞仙人关、闻名天下的青泥岭和三国古栈道、 北禅寺、佛爷崖唐代摩崖石刻、郇庄宋代白塔、宋代“新修白水路记 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极具文化研究。2021 年 1 月徽县民间刺绣技艺 (略)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发动了徽成两康 战役, 陇南地下党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36 年 9 月, 红二方面 军驻扎徽县 21 天, 留下了辉煌的红色文化。 1938 年徽县创建的陇南 地下党, 长期坚持在徽县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 谱写了壮阔的革命历史, 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 2020 年 6 月 30 日,徽县入选“第二 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四) 经济社会状况

1. 行政区划与人口

徽县下辖 13 个镇(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 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镇、水阳镇、栗川镇、麻沿河镇、高桥镇、 大河店镇), 2 个乡(榆树乡、虞关乡), 213 个行政村。 2022 年末 全县总户数 6.8582 万户, 总人口为 22.4816 万人, 城镇人口 8.5168 万 人,乡村人口 13.9648 万人。常住人口18.9245 万人,城镇化率42.28% 。 少数民族(回、 满、藏、苗、壮、锡伯、土家、畲、蒙) 占总人口的 4.9%。

2.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徽县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22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62.7 亿元, 同比增长 8.2%。一二三产业稳步增长, 第一产业增加值 12 亿 元,较上一年增长 6.2%;第二产业增加值 26.7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7.9%;第三产业增加值 28.5 亿元, 增长 9.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 年 19. 1:37.6:43.3 调整为 17.9:39.7:42.4,和去年相比, 第一产业比 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833.1 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 3.4%。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到 12063.7 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 7. 1%。


三、徽县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 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绿色发展根基不断牢固

(1)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加强对城区空气质量的检查和排查工作, 确保冬季城区取暖全部使用环保煤, 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和农村 土炕、土灶和小火炉改造, 对城区施工扬尘、粉尘、餐饮业油烟污染 等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 2022 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共示范推 广生物质烤火炉 550 台、生物质热风炉 62 台及生物质水暖炉 25 套。 通过淘汰拆并、清洁能源改造、达标治理等方式, 分区域、分类别实 施了综合整治。截至 2022 年末,满足拆除条件的 112 台燃煤锅炉已 全部拆除。

2022 年徽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5.3%。PM2.5 、PM10、 SO2 、NO2 、O3 、CO 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好中向优。 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 持续开展长江 流域“十年禁渔” 、河湖“清四乱”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行动,确保 河道岸绿水清、水质达标。实施徽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 护专项行动“回头看”工作, 建设全国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

2022 年, 福驮水源地(傍河型地下水)、徽县峡门水源地(地表 水) ,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Ⅲ类标。永宁河永宁大桥、嘉陵江虞关大 桥、罗家河银杏大桥、洛河大石碑、麻沿河屈兰村、伏镇河汇入洛河 前六个地表水断面累计监测了 52 次, 均达标,达标率 100%。原有环境问题清单已全面完成整改, 未发生反弹和清单外问题。已完成徽县 泥阳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徽县2022 年城区生活污水收集量251.29 万吨,污水处理量 247.41 万吨,污水处理率 98.45%。

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依据《 (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略)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十三五”规划》, 建立徽县重金属土壤 污染负面清单。对徽县江洛镇刘坝铅锌选矿场等重点污染地块进行了 修复及污染治理工作, 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 完成农 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 形成农用地土壤分类与管控清单。

2022 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 84.62%, (略) 、市下达的任 务; 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到了 80.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的目标。 2022 年徽县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 全年未发生污染环 境事件。

(2)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丰厚

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修复。 整合采矿权, 组建矿业集团, 现有 矿山扩能、技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严格绿色矿山准入管理。加强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 积极 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利用。开展重点矿区矿山地 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2022 年全县所有持证露天矿山共 13 宗,面积 2.9588 平方公里、 生产规模 234 万吨/年。 截止 2021 年 12 月底, 已完成7 宗露天矿山的 闭坑验收,即将进行注销; 计划关闭退出矿山 7 宗、面积2.1987 平方 公里、生产规模 34.8 万吨/年。持证露天矿山中,综合整治工作排查出需修复的面积为 0.296 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点)中,经综合排查,无需要修复地区。

开展耕地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严守 53 万亩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持续加强 18.02 万亩 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加大防止耕地“非 农化”“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宣传。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沉睡的 土地资源重新“活”了起来, 撂荒地变身“网红打卡地”“希望田”。全面 完成“三调”撂荒地核实排查工作,全县共核查“三调”图斑 7709 块 7.467 万亩, 排查出应整治撂荒地 3.52 万亩,已完成整治 3.17 万亩, 整治完成率为 90%。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轮作休耕、退耕还林、改变 用途,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防治 11199.59 亩;通过种植结构调整、 禁产区划定、改变用途,完成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防治 520.13 亩。

(3)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照“县级主导、乡镇统抓,新建为主、改 建为辅, 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改厕思路, 以消除露天土厕、建设无 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 全力推进改厕工作。 2022 年,采取科学合理的 改厕模式,高质量完成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 3000 座,配备农村环卫 保洁员 791 人;探索出了粪污处理农户付费和管护的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垃圾革命。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 创新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 系, 对村社周围、道路两旁、庭院内外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清除。 2022 年全县新修建垃圾池(屋)36 座,垃圾收集点94 个,设置垃圾箱 282个;分南部、中部、北部三个片区建成 3 个垃圾处理厂,辐射处理全 县 15 个乡镇生产生活垃圾, 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全 覆盖; 建成乡镇垃圾焚烧站 4 个; 建成嘉陵、虞关、永宁、柳林、麻 沿 5 乡镇垃圾转运站主体工程;柳林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已完成库区 土方工程及进场道路路基工程。

统筹推进风貌革命。以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抓手, 大力推进城 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危旧土坯房、残垣断壁、废弃圈舍等, 因地制宜复垦土地 13.6 万平方米、植绿种绿补绿 12.8 万平方米、打 造小节点 470 个。累计 (略) 1000 户。

扎实推进污水革命。坚持把农村污水治理与厕所改建相结合, 统一规划、逐步推进, 对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村组, 接入污水处理厂 处理; 对居住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采用有动力或微动力 处理技术进行集中处理; 对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组,就 地采用无动力处理技术进行分散处理。按照实事求是、经济适用、技 术成熟、易于维护、便于管理的原则,建成江洛镇污水处理工程、泥 阳镇污水处理工程,全县累计建设 16 个农村污水处理站,农村生活 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实现资源化利用。 2022 年完成尾菜处理利用 1.791 万吨,处理利 用率达到 51.2%;回收废旧农膜 385 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 84.62%; 回收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量 53.23 万吨,利用率达 85%;新建秸秆固 化成型燃料生产线 2 条,秸秆饲料生产线 1 条, 建成秸秆收储中心 2 处, 生物质锅炉 1 个, 采购发放生物质炉具 550 台, 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6%以上。

2.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1)发展特色山地农业, 开启生态农业富民新模式

精准掌握县情,统筹产业规划。 立足区位优势和山地资源禀赋, 徽县始终锚定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把建设农业大县作为实 施强县域行动的突破口, 同时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和经营体系, 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 突出养殖业牵引农 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养殖突破提升行动, 持续调整优化畜 牧业布局。在全力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打造聚集度高、 规模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至增效。 立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 态环境合理选择产业发展类型, 全面落实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 深 入实施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行动, 重点培育苗木、养殖、蔬菜、食 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制种、烤烟等区域产业, 形成“四主四辅”产业格局。全县特色山地农业产业面积稳定在 100 万 亩以上, 总产值达到 30.8 亿元以上。截至 2022 年底,全县苗木产业 面积达到 19.4 万亩,累计建成苗木繁育基地 300 亩,年育苗 8000 万 株; 2022 年发展蔬菜种植 17.8 万亩、食用菌 1000 万袋、蜜蜂饲养量 达到 6.2 万群, 生猪存栏 19.16 万头、出栏 19.65 万头。推动特色山地 农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增值。

实施粮药、林药、果药套种, 实现增产增收, 利用 25°以上一般 耕地和退耕还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推广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林下药材、地埂药材, 稳定和扩大生产经 营规模。按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和“公司+基地+农户”产销模式, 推 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高效集约 利用, 建成相对集中的虞关未子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虞关山岔中药 材生产示范村、水阳新柳中药材生产示范点基地、江洛镇龙头新村中 药材生产示范点, 大力推广木瓜、黄芩、柴胡、桔梗、苦参、板蓝根 等中药材的种植, 形成中药材产业示范村 4 个。 以中甘肃天顺植物科 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继续深化本地区中药材加工产能, 进一步提升加 工效益, 同时强化具有本地特色的艾草、银杏叶、鸢尾、天麻、猪苓 及紫锥菊等品种的初加工生产。以中药材订单生产和进入加工企业直 销为模式, 通过中药材企业订单收购加工, 实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种 植农户的双赢发展。截止 2022 年底, 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总收入预计 达到 1.3 亿元, 中药材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 元以上。

农牧循环种养结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 通过采取政府支持、企 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的治理路径, 构建农牧循环种养结合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循环农业 发展。截至 2022 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 率达到 75%,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95%以上,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累计建成农村 户用沼气 16688 户,大型沼气工程 3 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 15 处,全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 85%以上。

加强饲草种植, 实现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徽县自然资源优势, 深入实施实施粮改饲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发放饲草 补贴 351.4 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 中近片科植饲草,流转土地 2 万余亩,发展种养结合体 100 余家, 实 现饲草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有效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2022 年新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线 2 条,秸秆饲料生产线 1 条,建 成秸秆收储中心 2 处,完成农作物饲料化利用 10.1 万吨,秸秆综合利 用率达到 96%以上。 (略) 开发畜禽饲料 37 种, 2021 年产量 达到 13 万吨,预计销售收入达 3.75 亿元。二期年 30 万吨饲料生产线 项目正在建设, 项目建成后,可满足生猪 270 万头,肉牛 30 万头的 饲料需求。

(2)推进产业升级转化, 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已基本形成以有色金属、白酒酿造、建筑建材、植物生化、农特 产品加工、黑色金属采选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金徽酒股份有限公 司等企 (略) 纳税百强企业, (略) 成为全国 领先的高标准高科技绿色矿山典范, (略) 经济开发区(徽县园)初 步形成了以白酒为主导、豆制品、食醋、食用油、饲料加工等农特产 品加工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推进企业节能降耗, 实现低碳高效发展。 秉承“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率”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措施, 严格落实 重点企业能耗监测预警及能耗月报表制度,定期分析企业用能情况, 狠抓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指标全面完成:截止 11 月,全县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能耗消费总量 64927.52 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 11.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3.9%。预计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 消费总量 67000 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 2.8%;按可比增速计算, 万元工 业增加值能耗预计同比下降 4.6%。拆除淘汰落后矿厂 9 户:按照《陇 南市淘汰砖瓦轮窑整改方案》及县政府联席会议精神, 全县 9 户砖瓦 企业已全部拆除。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提升: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 司在继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等荣誉称号 后, 7 月获得“节水型企业”称号;推 (略) 申报第四 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力促企业革新技术, 推动工业绿色清洁转型。徽县工业企业进行 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项目 的资金投入。甘肃 (略) 先后论证建成了烟气制酸余 热利用技改项目,锌冶炼系统铜镉渣、镍钴渣、酸浸渣综合处理回收 利用项目和重金属污水处理站项目。进一步增强企业节能降耗能力, 节约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现“零”污染排放, 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 (略) 和金徽酒股份有限 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工厂”。甘肃泓 (略) 封闭 式原材料库房建设项目, 目前已完工, (略) 清洁生产产业重 点项目。

( 3 ) 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增长

徽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西北内*少有的“绿色之乡”和 “天然氧吧”。立足“山水生态、休闲养生”定位, 聚焦“三城五地”建设, 充分发挥徽县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交汇点的独特优势,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旅游建设, 着力推动 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把徽县打造成知名的 (略) 。

统筹规划,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徽县独特的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红色文化, 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 构建 “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点上有精彩、线上 有风景、片上有产品、面上有产业的旅游强县新局面。一个核心大景 区引领- 三滩大景区;一线为打造嘉陵江精品风情线;发展两个旅游圈 -南部环木皮岭陇蜀古道文化旅游圈和北部“柳林-高桥(麻沿) -榆树- 县城”乡村自驾游环线旅游圈;多村为多个文旅旅康养示范村。

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整合资源高效利用。 抢抓建设“成渝经济 区”、“关天经济区”、西陇海兰新兰渝线经济带的政策机遇,加强区域 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 积极主动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 (略) 旅游联盟,持续推进“甘陕川”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 联动打造 跨区域的旅游风景道和旅游品牌线路。大力推介徽县+汉中、徽县+天 水、徽县+宝鸡等区域合作旅游产品, 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做大做 强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略) 经济发展。

盘活文化资源优势, 发展康养文化品牌。 依托徽县生态康养、历 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康养旅游与陇蜀古道文化、银杏文化、红色 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农业、工业、林业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观光 农业、民宿客栈、康养医疗等业态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田河千年古 银杏村落、高坪花海等一批田园综合体, 启动花映三泉景区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 4A 级景区、徽县凤山公园、榆树古街、栗川宋代砖塔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3A 级景区工作。积极推动徽县三泉村、田河村、稻坪村创建康养旅游示范村。

强化产业赋能, 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开发银杏宴、九碗三行 子、山核桃工艺品等特色文旅商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 培育 城市休闲康养旅游业态, 繁荣月光经济、网红经济, 着力推进智慧旅 (略) 、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 增强智慧旅游管理、服务水 平,不断提升徽县康养旅游的档次和品质。

灵活撬动资金, 做强做实旅游产业。完善以招商引资为主导、政 府资金为撬杆、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 元化投入机制, 大力支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和资 金支持, 着力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 资金项目、徽县嘉陵江大峡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徽县青泥蜀道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现乡村 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通过引 入大河店镇三泉村田园综合体、银杏树镇高坪村田园旅游康养点项目, 做强做实康养旅游产业。

3.深入改革体制机制, 两山建设制度保障显著增强

制定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 先后出台了《徽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机制》《徽县 2022 年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方案》《徽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责任规定(试行)》《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双 控”工作的通知》《2021年徽县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等多个涉及生态环保的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 落实目标、惩罚问责,确保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生态补偿、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结合徽县公益林管理工作, 并针对嘉陵江上游 两岸的生态区位特点,制定《徽县 2021 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 金实施方案》和《林权抵押贷款、 (略) 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 广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进一步提高全民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更好地实现生态美百 姓富的有机统一。

4. 持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两山理念深植人心

高度重视干部培训,提升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管理, 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干部培训计划, 让环保成为干部培训的必 学科目, 成为干部考核的必答题。统一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生态环境 保护的紧迫责任感,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及党政培训, 牢固树立绿色发 展理念,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坚持全员抓、 抓全员, 持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人人参与的 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基层宣传阵地作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 站) 建设领导小组,在乡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通过召开培训会、座 谈会等方式, 发挥微信、抖音新媒体作用, 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 境治理。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文艺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着力弘扬生态文明,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倡导绿色 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享 有文明成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妇联作用, 广泛开展村级卫生 “红黑榜”评比、“ (略) ”评选创建等活动, 优先引导家庭妇女改变 生活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以建设“生态金徽”为宗旨, 按照“一河两区”战略整体规划, 以秦岭绿地为底色,融合白酒生产、 生态建设、文化传续、特色旅游, 将金徽酒建成一座国内独具特色的 花园式生态厂区, 成为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园林式生态酿酒园。先后 荣获“国家 AAAA 级旅游文化景区”“全国绿色示范单位”“2022 年国家

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


3-1 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照片

(2)主要做法及成效

巧用生态基因, 酿就金徽酒卓越品质。、好山好水好菌群是徽县 得天独厚的“地理基因”。徽县利用良好的酿酒生态环境,培育有益酿 酒微生物菌群, 取用“海眼神泉”优质水源, 以优质生态酿就金徽酒甘 甜醇厚的品质。 金徽酒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纯粮固态发酵白酒”、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绿色食品”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等多项国 家级权威认证,被评为“全国白酒最具竞争力品牌”“全国白酒最具竞 争力企业”。2016 年 3 月,金徽酒在上海证券交 (略) 。

科技创新赋能,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升级安装高效除尘装置、布 袋除尘器、玻璃钢烟筒和玻璃钢脱硫塔等新型烟气处理设备, 除尘效 率达到 99%;改燃煤锅炉为生物质锅炉,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为燃料 实现废物再利用,全年节煤 5 万多千吨,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电机、风机、水泵安装智能变步器, 实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 全年 节电 170 万 KW;升级采用鼓风逆流式冷却塔处理冷却水,再进行泥 砂处理, 水质处理后循环再利用, 全年可节约用水 20 万吨。通过工 业技术升级,实现了工业节能降耗,减污降碳。

提升含量,打造标准化现代工业园。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 自主建立了《能源管理考核办法》《环保设施管理制度》《废弃物排 放管理办法》《 (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金徽 (略) 自行监测方案》等制度, 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考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 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五大考核体系。逐步健全了金徽酒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与防治智能化管理体系,搭建金徽酒数字化应 用综合平台, 完成了 ERP 系统建设,实现业财一体。 2013 年被授予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9 年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020 年被评为甘 肃省环境保护标准化 A 级企业。

工文旅深度融合, 花园式厂区”“双收。坚持工业园区“生 态化”建设,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花园式生态酿酒园区” 。“酒文 化+旅游”融合发展,展示金徽酒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打造 酒文化生态旅游花园景点, 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历史文化景观和生 态景观为一体的花园式生态酿酒园。“酒工艺+旅游”融合发展,开展 “金徽之旅”活动,每年邀请全国各地经销商齐聚徽县三滩风景区,赏 工艺、饮美酒、观美景、共交流,以“酒”会友,以“技”聚才。金徽酒 生态工业园获得 2013 (略) 最佳特色旅游景区奖, 2014 年跻身国 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生态旅游, 打造徽成盆地避暑胜地

(1)案例背景

徽县自然风光独特,气候环境温润, 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 于一体,是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之地。县区森林覆盖率 53. 1% , 林木绿化率 72.6%,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素有“陇上小江南” 和“金徽县”之称。县区人文历史悠久,自古为文人墨客避乱耕读, 忠臣良将用兵御敌之处。

近年来,徽县依托生态康养、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围绕“打造中 部徽成盆地康养避暑度假区”目标,按照“一区一线两圈多村”发展思 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将陇蜀古道文化、银杏文化、红色文化等 特色文化和农业、工业、林业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观光农业、 民宿客栈、康养医疗等业态提档升级,推进全县旅游全地域、全产业、

全资源大融合, 综合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经济价值。

3-7 嘉陵江旅游区


(2)主要做法及成效

做优顶层设计, 构建文旅康养新格局。 依托徽县优良生态优势和 人文历史资源, 做优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精准设定建设路径, 着力积 聚文化旅游亮点,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先后编制完成《县域旅游 发展总体规划》、《三滩云屏大景区规划》、《徽县乡村旅游规划》, 以规划为引领, 全力打造“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徽县全域旅游发展新 格局。 徽县先后荣获半月谈杂志社、中国名牌杂志社举办的第五届品 牌生活榜 2014 旅游文化榜“美丽中国之旅十佳 (略) ”,在国 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主办的 2015 中国新旅游时代品牌推介会上被 评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

做通产业融合, 探索旅游+”全域旅游新业态。 依托厚重的生态 优势, 坚持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导向, 以“旅游+”融合全产业综合发展 思路,高质量联动推进,高水准精细运营,努力实现绿色生态、历史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域、全产业、全要素共同发展全。 形成了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稻坪村,茶马文化特色的榆树乡等一批特 色文旅小镇、乡村微度假综合体、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带动乡村产业、 文化振兴。

做响特色品牌,建设康养旅游名县。 “春赏花海、夏游山水、 秋览银杏、冬玩冰雪”四季特色旅游为核心,全力打造“康养旅游名县”。 建设嘉陵江大峡谷、陇蜀古道、木皮岭、江峡洞天、茶马古道五大旅 游风景区,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打造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红色基 地和徽县庙坪、东关等红色旅游乡村(街区) ,建设田河千年古银杏村落、高坪花海、游龙稻乡等一批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开展“花满田园·相约永宁”乡村文化旅游节、“嘉陵江文化艺术节”、“国 等节事, 《青泥岭》《陇蜀古道与茶马贸易》《吴家军与仙人关》等 大型历史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3.生态增值,建设苗木产业绿色银行

(1)案例背景

徽县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 区位优势成为苗木生长的佳地,是西北最大的苗木基地。徽县曾是秦 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乡村振兴和建成全 面小康的发展进程中, 把握国家林业扶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 政策机遇,将苗木产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徽县坚定围绕“建设中国苗木之乡”和“中国红 豆杉之乡”的目标, 按照“123 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和“12345”的 产业发展思路, 形成造林绿化、园林景观、珍品花卉、珍贵树种、经 济林果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苗木产品远销北京、河北、新 疆、西藏等 10 (略) 。

目前,徽县苗木产业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 成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 成为徽县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 收的“绿色银行”。至 2020 年底全县苗木总面积达 19.4 万亩,产值达 21.7 亿元。


3-11 苗木产业基地

(2) 主要做法

强化行政推动, 凸显产业优势。我县把苗木产业定位为全县“四 主四辅”产业格局中四项主导产业之一, 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 苗木产业持续发展。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 4 届苗木产销对接暨商贸洽谈 会,开办了 10 家苗木电子商务网站和 210 家电商网店,协调金融机 构累计落实扶贫贷款、妇女小额贷款、“三权”抵押贷款、产业贷款 5.02 亿元, 引导企业和农户流转土地开展苗木集约化经营7.8 万亩, 制定 的《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奖补办法》优先对符合政策发展苗木产业进行 奖励, 通过多种措施的落实,促使全县苗木产业地位不断凸显, 种植 面积不断稳定,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化水平不断显现。

降面提质增效, 优化产业结构。我县严 (略) “六个严 禁”“八个禁止”的政策 (略) “产业发展三年培增”计划,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 以质量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全县按照“巩固建好北部生态造林苗木基 地; 适度发展中部以乡土树种为重点的园林绿化景观苗木基地、逐步 淘汰全县低品质、低等级、低效益苗木基地”的产业布局对于一些低品质、低等级、低效益苗圃积极督促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使用消化 一批、推介销售一批、清理处理一批”的方式有序腾退,对于北部山区 苗木主产区和一些优质苗圃, 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有效促进 全县苗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重视品种开发, 创新产业融合。我县坚持走“结构合理化和品种 多元化”的苗木产业发展路子,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实现 了由最初单一的生态造林苗木、大田苗木繁育向现在的城镇园林绿化 和花卉盆景、珍稀乡土树种苗木、容器苗木、造型苗木及彩叶苗木等 多结构多品种苗木的转变。目前,全县稳定培育的苗木品种已达到 12 大类 58 个,不断探索“苗旅结合”“苗菌结合”“苗药结合”等产业融合发 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北部山区以生态及速生用材林小苗木繁育为主、 (略) 园林绿化大中苗木繁育、南部以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东 (略) 景观苗木和精品大中苗木繁育为主的苗木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经营主体, 致富增收效果明显。 县上成立了苗木产业发展协 会、苗木产业联合会和盆景奇石花卉协会, 组建育苗专业合作社、发 展育苗公司,培育育苗示范村、打造育苗专业村,培养苗木产业经纪 人,建成了“徽县电商之家网站”和“徽县电商微信平台”,初步形成了 “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能人大户带农户”“千家万户” 等四种苗木产业发展模式, 全县苗木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木产业发展为农民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山区土地流 转年亩均收入达 500 元以上, 苗圃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创收 1.2 万元以 上。

打造苗木品牌,带动群众多元创收。挖掘培育以“徽县银杏”“中 国红豆杉”“徽县良种侧柏”“造型火棘”等乡土树种为主的苗木品牌 4 个, 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 家侧柏良种基地”、“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县”、 “国家银杏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等殊荣,全县农民人均苗木产业收入占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5.3%。苗圃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创收 1.2 万元 以上,全县苗木产业辐射带动育苗户 13400 户,户年均增收 10700 元, 其中带动 4200 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每年以政府配股形式向贫困 户分红 712 万元, 年户均增收3860 元。

4.生态种植,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

(1)案例背景

徽县农业生产优势突出, (略)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产区。发展 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基础和关键。 徽县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 奋力打 造食用菌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 徽县委、县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高度重视食 用菌产业开发, 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区位优势, (略) 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科技为依托, 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农 户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科技创新, 优化发展模式, 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种植大户,有效促进了全县食用 菌产业快速发展,致力于把香菇产业打造成为我县除苗木、畜牧养殖、 蔬菜之外又一新型优势产业。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 15 个乡镇, 呈现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栽培技术日渐成熟、经济效益稳步提 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主要做法

坚持统一规划,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全县食用菌产业基地大棚建 设在《徽县食用菌产业推动实施方案》统一规则下推进,坚持高标准、 高规格, 对地块选择及大棚的布局、建设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为 了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推行“四统五带”产业扶贫模式, 培育食用菌栽培示范点,整合村集体闲置土地和贫困户剩余劳动力, 发展食用菌一体化产业,实现企业、村集体和贫困户三赢。

加大政策扶持, 完善奖补机制。秉持“奖新不奖旧、奖大不奖小、 奖优不奖劣”的原则, 对新发展的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食用菌产 业进行奖励补助。对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每年定额补助 30 万 元, 主要用于香菇新品种培育菌种、仪器、设备原材料购置, 对大棚 建设设置相应的奖补标准, 明确具体的菌棒补助, 对于积极带动贫困 户从事香菇种植的企业每带动一户均有相应的奖励, 贫困户采取入股 分红的, 享受分红奖补政策。

加强壮大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 模和技术优势, 以袋装香菇为主栽品种, 利用鑫亮菌业的“龙头”带动 作用,以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 辐射泥阳镇、伏家镇、 麻沿河镇、城关镇、大河店镇、嘉陵镇、榆树乡 8 个乡镇为重点,打 造以袋装香菇为主栽品种的“一园(中心)一带八小镇”产业发展格局。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通过办点示范,加强引领。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高品质发展,实现食用菌“产、 供、销”一条龙服务,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 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加强科技研发, 提高产品质量及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菌种质量, 不断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食用菌新品种, 满足菌农对菌种和技术的需求,提高徽县菌种的自给能力和企业创新 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 与周边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制度, 传授新技术, 传导新信息。针对全县香菇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 问题,指导把脉。建立健全香菇产品供货平台,制定行业规范标准, 引导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知名品牌, (略) 场, (略) 场竞争力。

3-15 专家调研指导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服务指导水平。 根据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特点 和种植户的需求, 各牵头企业及时组建成立技术服务指导团队, 分片区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健全食用菌种植效益与技术指导服务费相挂钩 的服务机制,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种植户食用菌栽培水平, 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14 菌棒大棚

5.生态创新,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金名片

(1)案例背景

陇南素有“千年药乡”“陇上药仓”之美称,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 之一。徽县位于陇南东部,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多样性的条件,孕 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使之成为徽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徽县天 麻、柴胡、马兰花等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品牌效应好, 已形成集植物提取物的研发、生产、生物基材料销售、食品进出口为 一体的综合型产业, 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徽县按照“多品种、高品质、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不断健全完善产业链条, 推动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不断实现中药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在生产 (略) 场 资源基础上, 依托地方野生资源优势,中药材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 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药材 产业已经成为徽县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增效带动乡村提质, 为实现乡村振兴 打下坚实基础。 中药材种植已逐步成为我县八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3-16 中药材种植现场

(2)主要做法

制定奖补细则, 保障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系统规划, 将中 药材发展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乡镇年终考核责任目标,加大中药材产业 发展的行政推力。将中药材生产纳入 2022 年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奖补范畴, 对县内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 50 亩以上, 带动农户20 户以 上的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励 1.5 万元;对脱贫户(含三类户) 种植中药材 1 亩以上的每亩奖励 300 元。中药材产业奖补政策的颁布实 施, 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热情, 为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 保障。

建设示范基地, 规模化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鼓励生产企业及农户 积极整治撂荒地,利用 25°以上一般耕地和退耕还林地发展中药材种 植,积极推广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 药材、地埂药材, 稳定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按照“一村一品”产业格 局和“公司+基地+农户”产销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 式,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建成相对集中的虞关未子 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虞关山岔中药材生产示范村、水阳新柳中药材 生产示范点、江洛镇龙头新村中药材生产示范点,大力推广木瓜、黄 芩、柴胡、桔梗、苦参、板蓝根等中药材的种植, 形成中药材产业示 范村 4 个。全县示范村中药材生产总面积265 多亩。

力促技术革新, 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式发展。 积极推广起垄条播、 人工除草、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使 用机械化种植和采挖技术, 不断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药材品质 和生产效益。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引进先进设备、 革新工艺, 发展以徽县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中药精制饮片、 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中药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以当归、 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板蓝根、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 依 托现有中药生产加工企业,打造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培育、 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优化供给结构。

转变运行模式, 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引导成立中药材专 合组织, 创新发展“订单中药材”种植模式, 农户通过与企业签订中药 材种植收购合同,实行保价回收, 有效地带动了白柳、桔梗、柴胡、 艾草等地产药材品种的发展种植,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 形成 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综合开发的良好 格局。截至 2022 年末,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 1.75 万亩,实现产值 7000 万元以上,全县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及专合组织 38 家, 带动 9480 户3.9 万多人参与中药材生产。

6.生态转换,锌资源综合回收释放生态效能

(1)案例背景

徽县境内铅、锌、铁、金、铜、汞、硫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 高的开发价值。 徽县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做强有色主 业,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转型升级, 完善产业链条”的战略布局, 积极 (略) 县“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强工 业行动, 擦亮“绿色矿山”招牌, 着力推动有色冶金、传统优势产业 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2019 年将已开 始实施的《冶炼渣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升级为《宝徽 11 万吨/年锌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工程设计总投资 5.58 亿元,采矿废物得到有效利用。

(2)主要做法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 明确“工业主导, 推动工 业经济提级转型”的全新思维, 以产业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 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有色冶金新型工业化水平, 发展绿 色工业。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开 发新领域、提高矿产资源勘查能力,进而提高生产力。截止到 2022 年 末,洛坝矿山全年完成采矿量 77.26 万吨,同比增产 2.97%;产出铅 锌金属量 17937 吨,同比增产 12.24%,新增 100 余个就业岗位, 有效 解决企业周边群众就业问题。

改建生产系统, 实施废渣金属回收利用。按照国家“减量化、资 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节约有限的矿产资源, 新建回转窑渣选矿设施 (包括窑渣选碳和窑渣选铁工序), 对渣中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实现 冶炼渣的无害化和冶炼渣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通过工艺处理, 对各种 危险废渣中有价金属进行回收, 并将危险废渣转变为一般废物, 降低 环境风险,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有效地提高了 锌冶炼产业对锌、铅、镉、金、银等有价金属的整体回收, 有效降低 工业废渣产生, 满足环保新要求。

实施技术改造, 实现低碳节能增效。紧抓企业“升规入统”,提 升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发展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将降消耗、降成本作为控亏增效的主 要措施, 完善节能工作管理考核体系,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机电 设备, 逐步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节能效果显著。 提升 浸出工艺,对现有的浸出工艺由黄钾铁钒工艺改为常规的湿法炼锌工 艺, 并配套新建冶炼渣火法处理设施(包括回转窑挥发、回转窑脱氟 氯、烟气余热回收、烟气脱硫等工序) ,减少释放到环境的污染物。

????2022 年矿山综合能耗 4714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235.11 千 克标准煤,同比下降 27.32%。锌冶炼厂全年综合能耗 41759 吨标准 煤,单位产品能耗 626.08 千克标准煤/吨锌锭,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1294.67 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 34.58%。

四、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 十大精神, 深入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深入 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 徽县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固本筑基战略, 承担好保护长江 上游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立足本底生态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的思路, 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路径,形成“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徽县转化模式,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建 设“富庶、活力、美丽、幸福”新徽县。

(二) 基本原则

立足生态, 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原 则,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立足徽县生态优势,不断丰富生态产品,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打通绿色转化通道。

全面统筹, 协同联动。 实施全县全域、全要素统筹, 将“两山”实

践创新融入到徽县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引领, 革新驱动。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快 破解生态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完善绿色转化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 设的管理体制, 以改革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推动绿水青山不断向金山 银山转变。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促进生态 价值转化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 务, 在绿色发展中改善民生福祉, 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

氛围。

(三) 总体目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厚植生态基础,聚力绿 色发展,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 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 优势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 游等绿色产业, 不断创完善“两山”转化的机制体制, 坚定不移地走生 态为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到 2025 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例达到 99%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 比例达到 100%,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绿色产业业态趋于成 熟, 生态产业化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市场机制更为完善, 生态文化 和生态制度基本完备,人民有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 年,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定提升; “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形成特色模式,开展“两山”创建宣传活动; 形成徽县“两山”实践经验 体系

—— 到 2024 年末, 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略) 前列; 全域推广“两山”转化模式;持续开展创建宣传活动; “两山指数”整体有效提升。

—— 到 2025 年末, “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达到目标 值,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稳定提高;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生态旅游收入 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四) 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 2019 年 9 月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 用综合反映“两山”建设水平 的“两山指数”来量化、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转化程度、制度建设情况,从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 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评估“两山”基地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和估算,徽县“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现状值、 建设目标见表 4- 1。


4-1 徽县两山指数评估指标现状

目标层

任务层

指标层

目标

参考值

现状值

(2022 年)

建设目标

(2025)

序号

指标

构 筑 绿 水 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4.8%

稳定提高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

>90%

100%

100%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100%

3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100%

>95%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100%

100%

生态

状况

4

林草覆盖率

山区>60%

79.62%

稳定提高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1820 种

稳定提高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134.54 万亩

不减少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0.* 亿元/公顷

稳定提高


推 动两 山转化

民生

福祉

5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11%

稳定提高

生态

经济

6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21.93%

稳定提高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44.98%

稳定提高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25.54%

稳定提高

生态

补偿

7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8.66%

稳定提高

社会

效益

8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十八项

稳定增多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9.7%

>95%

建 立 长 效 机制

制度

创新

9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略) 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资金

保障

10

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

>3%

3.03%

稳定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两山实践根基

1.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成果, 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 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关于国 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规定要求,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 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六大规划分 区, 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完成 213 个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的 编制、审查、审批, 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初步 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构建以“三区(中部丘陵盆地 生态提升区、北部生态涵养区、南部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五廊(“麻 沿河+永宁河+嘉陵江+洛河+罗家河”) 、多中心(各生态源地的中心 点,作为徽县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绿心)”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国 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2.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执行徽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 控要求, 坚持底线思维, 严守 134.54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 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 实施差别化管控、准入及用途转用要 求,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对红线范围内的甘肃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略) 级地质公园、永宁河特有鱼类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峡门水库水源地等保护区实施细化分类 分区管控措施,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破坏 问题监管,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主导生态 功能不降低。


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对自然保护地情况开展督查, 持续加 (略) 级地质公园、徽县 永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执 法监管, 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各种破坏生态 环境的违法违规活动。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估考核。健全 自然保护区机构建设与管理制度,加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整治各种违法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准入审 查。

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实施最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给农业留 下更多良田。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加强耕地保护, 全面 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完成全县耕地保护目标 51.12 万亩, 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45.51 万亩的基本目标。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对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永久特 殊保护, 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多途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 耕地用途管制, 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全县耕地保 有量不降低。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 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 建设和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耕地养护、生态设施改建建设生态 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建立自然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依靠先进科技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3.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

联系横断山地区和秦岭地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横断 山-秦岭地区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完整贯通的生态基质,加强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重塑野生动物栖息地。 构筑 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格。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管, 实施最严格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加大 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力度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展极 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拯救,完善野生动物疫源 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稳步提升。加强全域野 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系统 性调查研究,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徽县永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河流、水库的保护,

最大限度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维护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

(二)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两山实践沃土

1. 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守护蓝天白云

协同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 进一步巩固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空气环境质量治理成效, 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严格 (略) “三线一单”研究成果, 充分考虑细颗粒物、臭氧等污染 物季节性特征, 实施大气污染分区分类分时协同控制。根据空气质量 改善、污染源变化等实际情况, 适时启动源清单的修订完善工作,推 动细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机理研究, 探索开展协同治理 科技攻关。到 2025 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10 天。

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氮氧化物。 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 机制, 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 严格落实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 升等措施,到 2025 年, 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按照 “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继续开展炉窑深度治理。 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堆放、输送等无组织排放, 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 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开展烟气旁路整治专项行动, 建筑陶瓷等重点涉气排放企 业逐步取消脱硫脱销烟气旁路或设置备用脱硫脱硝等设施,因安全生 产无法取消的, 安装在线监管系统。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维修行 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 对从事“喷漆、烤漆、补漆”机动车 维修经营业务标准的正常经营的一、二类汽车整车维修企业和三类汽 车专项维修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鼓励新建机动 车维修企业所用色漆应全部使用水性环保型涂料,同时加大面(清) 漆、底漆使用低 VOCs 排放的高固环保型涂料的推广力度;现有机动 车维修企业应逐步使用水性等低 VOCs 含量的环保型涂料,限制使用 溶剂型涂料。推进汽修企业安装具备处理漆雾、过滤粉尘、去除异味、 高效净化 VOCs 的治理设施, 低挥发性有机物原料 VOCs 含量的要求 参照国家标准《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 GB/T 38597-2020) 的限值(底色漆≤380g/L,本色面漆≤380g/L)。

有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深入实施清洁供暖,深化燃煤供暖设施 清洁化改造, 重点扩大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到 2025 年,建成区清洁取暖率提高到 80%以上。合理拓展城区集中供暖覆盖 范围,加大集中供暖范围内燃煤锅炉淘汰力度,鼓励实施“以大代小”, 结合发电布局、用气保障等实际, 优先发展电锅炉、燃气锅炉等清洁 能源集中供暖设施。支持工业园区、乡镇建设分布式、分散式清洁供 暖设施,加快补齐供热管网短板,改造提升管网、换热站等配套设施, 加强清洁能源供暖设施环境保护监管。不断改善农村用能结构, 深入 实施燃煤暖炉、灶具、土炕等改造, 合理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罐 装燃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使用洁净煤。

持续深化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格控制施工扬尘, 加强建筑施工及 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提高城区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 有效控制城区扬 尘。防止建筑施工、拆迁作业和道路开挖等扬尘污染;将施工工地用 围挡隔开;在裸土或堆料表面采用苫盖织物、喷洒化学覆盖剂、洒水 等方式。强化道路保洁, 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 (略) 建 成区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加大对渣土运输 车辆监管力度, 督促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及其他散装物料车辆实施 硬覆盖与全密闭运输。推进硬化绿化抑尘和道路绿化用地扬尘治理, (略) 园林绿化工作, (略) 建成区绿地面积。强化煤 场、料场、渣场等堆场扬尘管控, 严格落实大宗物料存储和运输防尘 措施。

持续推动餐饮业油烟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 对餐饮场所 进行统一规划, 集中建设。强化餐饮服务业大气污染治理, 安全高效 的油烟净化器, 严格控制饮食业油烟无组织排放。进一步加强末端油 烟净化装置安装力度,加快所有建成区的餐饮油烟能源清洁化改造, 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略) 场监管和监督检查, 加强现有末端油烟净 化装置运行维护力度,严格查处擅自停运油烟净化设施和超标排放行 为, 督促新建餐饮项目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落实油烟治理措施, 严禁将 油烟排入下水管道等地下通道。持续开展露天烧烤规范和整治, 严肃 查处露天烧烤行为。

加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监管。 推动实现徽县 7 — 10 天精准预报, 进一步提升细颗粒物、臭氧预报准确率, 探索建立轻、中度污染天气 应急响应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修 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补充健全细颗粒物和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的启动、响应、解除机制, 根据各类污染源排放实际情况, 定 期更新应急减排项目清单, 夯实不同预警级别的减排比例。 推进大气 污染联防联控, 实现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 一执法、统一污染防治措施, 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 制。强化微测网数据应用, 依托网格化监管及时排查存在问题, 形成 良好的闭环管理机制。

2. 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呵护碧水清波

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 建设徽县水生态文明 体系。实施《徽县城区及千人以上水源地保护区治理项目》等水生态 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修复和保护流域水生态。严格落实“河长制” , 持续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重 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实施嘉陵江上游水流域综合治理、清洁型流 域建设等项目,加强嘉陵江流域徽县段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应急管理, 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做好全县重点水域生态保护, 深入推 进碧水保卫战。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不断完善行政区用水总量、用水 强度控制体系, 推动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实施 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 和水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体系。探索开展行政区域内长江流域现状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识别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适度、较低流 域和区域。 推动开展嘉陵江重要河流生态状况评估, 重点评价水土保 持功能变化情况、区域生态环境完整性情况。持续优化地表水环境质 量监测网络,补充设置生态流量、水生态监测断面(点位)。

加强隐患排查, 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有序构建徽县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一张图。基本完成乡镇级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勘界立标并开展问题整治,开展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分析,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依法查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内违法排污企业, 不断开展和完善水源保护基础工作。开展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回头看”,加强各级水源地保护区(城 市重点水源地保护区 2 处、乡镇引用水源地保护区 8 处,农村水源地 保护区 341 处)内环境违法问题排查整治,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打好安全饮用清洁水攻坚战。 实施徽县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完 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改造提升已建饮水工程, 在有条件的区域 新建集中连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中心, 建立集中供水水质监测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用水质量。到 2025 年底 县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加快整治建设, 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加大 工业园区整治力度,加强聚集区内工业企业废水预处理监管, 定期开 展纳管企业预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自行监测、污染物排放公开等情况 专项检查。持续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废水 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逐步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 减少工业 废水直接排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 板, 加大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污水 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对年久失修、漏损严 重、不合格的老旧污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等进行维修改造, 进一 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循序推进城镇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禁止雨污混排。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能力, 确保污水收集能力与服务片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生 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相匹配。加快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污水高标准处理工程建设,到 2025 年,县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 。 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 态措施, 协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理设 施建设, 进一步规范污泥无害化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污泥集 中焚烧处理,到 2025 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 90%。加强入 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分期分类开展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 逐一明 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 建立责任主体清单; 按照“取缔一批、合并 一批、规范一批”要求, 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 销号制度, 逐步开展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 治销号制度,对需要保留的排污口建立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2025 年底前完成全县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

加快工程建设, 推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恢复。保障河湖生态流 量。 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强化工业、城镇、农业等重 点领域节水,优先保障生活用水,适度压减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 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科学确定主要水体生态流量(水量) 目标、保障方案与机制。强化河湖水量调度, 加强水系连通, 实施辖 区内流域主要涉水工程联合调度, 确保河道基本流量。统筹生态保护 与用水、发电等关系, 逐步清理整改小水电站,保障重要断面下泄生 态流量。强化生态流量监管,加快河湖重要控制断面监测站点建设, 逐步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体系。 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逐步构建“截、蓄、导、用”并举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 提升 城市建成区生活及工业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 再生水、 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推进工业成产、园林绿化、道路清 洗、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探索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重点排污口下游、 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 施, 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 纳入区域 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 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和工业生产。强化河湖岸 线管控。推进生态缓冲带划定, 重要河流、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合理划 定生态缓冲带, 维护自然岸线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 严格控制与流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 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加强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亟需能 力建设,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在线监控、遥感遥测等新技术在生态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分析。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地制宜恢复 水生植被, 探索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 保护, 加强重要鱼类栖息地保护, 提高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水平。鼓励在重要生态功能水体、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 络建设, 在现有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 科学增加各类监 测要素,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 实施水环境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措施,提升水生态品质。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合理建设亲水 便民设施, 提升公众亲水环境品质。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试点建 设,建立美丽河湖长效管理机制, 发挥美丽河湖示范引领作用。

3. 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守住一方净土

强化“三地”管控, 加强土壤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建设用地风险 防控制度。 加强建设用地风险防控, 强化土壤污染工业源头防控, 加 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持续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 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进一步细化农用地分类管理, 开展第三次全国 土壤普查。强化未利用地保护, 因地制宜探索整治复耕与生态修复方 式,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容量提升。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耕 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区域, 实施重金属污染特别排放限值, 依法推 进农用地分类管控,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 持续推进 耕地分类管理。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 途管控, 落实基本农田等空间管控边界。 (略)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 别划分结果为依据,对优先保护类耕地, 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 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 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 从严查处向农田施 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或倾倒废弃物的行为,防止将重金 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污 染土壤及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等排入农田。加强对未污染 土壤的保护,重点保护未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地和饮用水水源地。 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 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的地块, 以及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 风险评估,防控新增土壤污染。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应当采取有 效措施, 防止、减少土壤污染, 并确保建设用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 求。合理规划污染地块用途,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 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依法开 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风险评估而未开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块, 以及未 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 禁止 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 段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 应组织有关部门划定管控区域, 并由污染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减施化肥农药,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以化肥、农药减施、节 水节肥等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 打造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 用率达到 98.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对受污染地块 积极开展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供给。

加强监管执法, 推动水土污染协同防治。 开展污染源周边地下水 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推进“一企一库”(重点工业企业、尾矿库) 和“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矿山开 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环境风险。以矿山开采区、 尾矿库(涉重金属) 、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城镇污水管网 等为重点, 开展防渗情况排查和检测,对渗漏严重的研究制定重点污 染源防渗工作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渗漏监管执法。以矿山开采区等 为重点, 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 探索实施地表水—地下 水、土壤—地下水、区域 —地块污染协同防治。

4. 强化矿山保护与修复,恢复绿树青山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新建《徽县“十四五”矿山环境恢复治 理工程》和《徽县凤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加强政府对矿山地质环 境的监督管理, 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利用。 开展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体系。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编制矿产资源开发与恢复治理方案, 督促 企业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初步建成矿山 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 利用科技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

加强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综合整治露天矿山, 加强矿山环 境恢复治理,建立区域内尾矿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详实综合数据库, 全面掌握流域尾矿库整体情况, 完善“一库一策”治理方案, 对排查 出的各类环境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措施时限, 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完善在线安全监测系统, 并建设针对尾矿库尾水 排放及下游监测断面水质的监测监控和监测井设施。到 2022 年,在 用湿排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位移、浸润线、库水位等的在线监测和重 要部位的视频监控,干式堆存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表面位移的在线监 测, 尾矿库实现周边环境监测、地下水质监测、尾矿水排放水质监测 以及下游监测断面水质的监测监控。

推进矿山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积极科学推广金徽矿业绿色采矿方 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产品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快尾矿库和采 矿区综合整治进程,全面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矿山地质环境 实地调查工作, 精准掌握徽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全面分析研究县内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明确“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徽 县“十四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研究制定补偿退出方案以及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限期关闭退出。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及 推广,构建绿色矿山建设技术平台,逐步推进徽县绿色矿山全面建设。

5.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绘就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 制定农业面源 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扩大长效缓释肥和有机肥施用量, 加快实现水肥一体化利用。减少 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制肥、饲料化、能源化, 促进秸秆等生物质 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 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实施畜禽养殖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实现产业发展、农业投 入品减量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到 2025 年,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 合利用率≥96%。全面推进养殖粪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确保 畜禽养殖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 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鼓励散养密集区实行 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到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不低于 85%。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风险排查整治, 推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 水源地安全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垃圾堆放等环境风 险源。依法清理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 业和涉水工业企业。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方案,巩固农村 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保护区划定及标志设立工作。提高饮用水水 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加强集中式农村 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实施从水 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 检测“三同时”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改 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施。梯次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优先整治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和水质需 改善控制单元内的村庄。按照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推动城 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就近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 施建设和监测监管,推动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鼓励专业化、市 场化建设和运行管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略) 大型垃圾焚烧处理项目、 卫生填埋场, 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在现有垃圾收转运站的基础 上,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 积极探索就地减量处理, 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积极加强引导、强化 机制建设, 确保前端源头分类准确性;通过合理配备农户分类垃圾 桶、设置垃圾集中收集投放地点、配置满足分类清运要求垃圾收运 车辆, 确保中端收集运输规范化; 通过科学布局终端处理设施、完 善垃圾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确保 末端处理标准化。

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 强化系统施治, 以消除农村黑臭 水体为目标, 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 坚持“统一布局、统一实施、梯次推进”原则,按照“摸清底数-试 点示范-全面完成”三个阶段,依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采取生 态治理模式、资源化模式, 少量工程等综合措施, 有序推进农村黑 臭水体排查治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台账。针对农村生活污水、 厕所粪污、养殖业污染、种植业污染、工业污染、内源污染等为主 的污染类型, 因地制宜采用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体 净化等技术手段,多措并举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三)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1. 创新发展生态农业,铸就生态民生新高地

构建“4+X”现代农业体系, 以苗木、蔬菜、养殖和食用菌四大产 业为主, 育种、中药材、经济林果、银杏、核桃、烤烟等为辅, 促进 产业提质增效。

做强主导产业, 壮大特色产业。 按照“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 园区化”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强做优“苗木、蔬菜、 食用菌、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特“中蜂、中药材、经济林果、 银杏、核桃”等多个特色产业,构建循环农业链条,推动特色山地农业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苗木产业。 在保障粮食种植 面积的前提下, 按照“稳面积、去库存、调结构、优品种”的发展思路, 建设育苗中心、林草产业试验示范点,调优苗木产业结构, 建设苗木 产业园, 促进苗木产业聚集转型发展。蔬菜产业。同步发展露地蔬菜 和设施蔬菜, 扩大蔬菜生产规模, 建设一批以蔬菜标准园、科技示范 园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园, 着力打造大蒜、辣椒、生姜、架豆等一批具 有地域特色的拳头产品。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按照“一园一带八小镇” 的总体产业布局, 新建上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建设全 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畜牧产业。 以“做大做强生猪、做优做好 中蜂、稳定牛羊家禽、适度特畜特禽”为主线, 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产 业园, 构建生猪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巩 固提升中蜂养殖基地建设, 注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广生态 养殖模式和洁净养殖技术。

保障食品安全, 提升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持续 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守 53 万亩耕地红线, 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垦力度,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 “非粮化”,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提升植物保护能力,做好野生大 豆保护区建设, 建设野生种质资源优势区, 建设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甘 肃监测点。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种业发展水平,良种 覆盖率达到 98%以上。引导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冷鲜设备、农业高科 技推广应用、良种繁育、引进优质品质、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 仓储新技术。

创新经营模式, 推动农业发展。 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 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鼓励支持能人大户、新型职 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创新龙 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利益连接模式, 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合 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模式,鼓励小农户与新型 经营主体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发 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品牌农业, 打造农特品牌。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青泥黑猪” 和“文池土鸡”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产业化开发力度, 强化“双品一标” 认证, 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基本全部纳入质量追溯体系, 实施农产品准 出证制度。打造徽县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 农产品品牌“三牌联创”,建设新时代农产品区域品牌联合体。实施农 产品品牌战略,继续做好“三品一标”认证, 打造知名“甘味”品牌。到 2025 年, 实现蔬菜、养殖、中蜂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全覆盖, (略) 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种植业“双品一标”农产品 覆盖率达到 70%以上,推动“陇南味道”由绿色道地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转变。

2. 发展生态友好工业,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构建“3+3”生态工业体系, 以“农副产品加工、有色冶金、绿色建 材”为三大主导产业,“中医中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为三大 新兴产业,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扩大农副加工业。 以徽县及周边县区大宗农产品资源为基础, 依 托优质粮油、畜牧、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银杏、核桃、三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 统筹发展蔬菜、林果等农特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 做优白酒饮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植物提取物等产品; 大力发展 畜产品屠宰、加工。推进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壮大铅锌产业。 依托徽县柳林镇铅锌矿带及金徽矿业、宝徽集团 (略) (略) , (略) 铅锌工业园区, 做好铅 锌矿等有色金属矿产的开采,整合采矿权, 组建矿业集团, 现有矿山 扩能、技改,积极发展绿色矿山。适度延伸产业链条, 以加大风险探 矿、实施技改、加快合金新产品研发和加强资源保护、延长矿山服务 年限为重点, 建设江柳产业园, 鼓励铅锌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 对现 存产能过剩的铅锌选矿厂通过政府引导、留优淘劣,组建集探采选冶、 加工一条龙、产销工贸一体化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延长 产业链条,打造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 (略) 场竞 争力。同时,发展最大化利用余热、余能系统, 设置循环水系统及中 水回用系统,加强尾矿综合利用。

优化绿色建材业。 以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优 先发展烧结多孔砖、新型预制墙体、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推广新型免烧空心砌块、建筑板材、加气混凝土板及各类多功能复合 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加大尾矿资源和铅锌废渣、废水、冶炼烟气 的回收利用,运用成熟的尾砂制砖工艺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做大中医药产业。促进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融 合发展, 依托陇南中药资源优势, 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以现代中 药制造为重点,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智慧 服务平台。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繁育研究,推动中药加工能力提升,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融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打造 陕甘川现代中药技术产业新高地,培育陇南生物中医药百亿产业集群, 促进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领域和区域综合环 境治理, 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绿色技 术创新体系,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重点推进工业 节能、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设备、产 品研发,推进污染防治技术升级、城市低碳化运行、农村低碳化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环境污染第 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 构建集环保技术研发、咨询和信息 服务、环保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环保服务产业链, 促进节 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推动新能源产业。积极助推新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支持发展风电、光伏、水电、太阳能、抽水蓄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等新能源,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提升新能源消 纳水平, 推进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发展集聚化工业。 按照“一园两基地”布局工业发展, 加快陇南经济开发区(徽县园) 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政策及园区优势,招引企业入驻徽县园, 实现工业集聚发展。 打造以白酒酿造为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为补充的轻工业发展基地、以 金徽矿业、宝徽集团为引领的铅锌产业发展基地。工业服务化发展。 贯彻落实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 引导工业企业面向消费者建立 “需求定制+参与制造”和“产品+服务”制造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 求。推动工业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工业设计、研 发设计等工业服务业。发展绿色制造。以金徽矿业绿色发展模式为示 范引领, 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 推行低碳化、循环化 和集约化节能改造。到 2025 年, 徽县建成我国重要的工业旅游示范 基地。深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 开 展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 建设智能工厂和 车间, 实施“企业上云”计划。着力促进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 术在远程协作、智能配料等方面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借助国内知名工 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试点。

3. 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赋能全域旅游新活力

构建以“嘉陵江大峡谷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凤山公园国家 3A 级 景区、泰湖风情园、大河店镇三泉村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为特色的文 旅康养圣地,和以“统仓共配、电商云仓和冷链物流建设“工业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电子商务与农业、工业融合”的商贸物流为主的 第三产业体系,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构建一线两圈发展格局。 把全域旅游作为徽县支柱产业大力发 展, 突出“山体、森林、河流、田园、文化”等特色, 构建“一线两圈” 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六大旅游产品, 实施徽县旅游服务升级行动、徽县旅游全国推介行动“两大行动”,建设全国知名的康养地, 打造西 部一流休闲度假区。

一线”—— 沿嘉陵江旅游精品线。重点实施泰湖风情园建设游 客服务中心、铁山虞关天河、青泥三个次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虞 关乡汽车客运站、嘉陵镇天河区域性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徽县嘉陵镇 至两当云屏旅游公路, 将黑虞路、泰湖风情园-青泥驿-黑虞路改造 成三级公路,创造优越的旅游出行条件。以文池村、铁山村、上滩村、 严坪村、庙垭村、天河村为重点, 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

北圈”——北部乡村旅游圈。 在高桥、麻沿河镇、榆树乡建设 2- 3 个自驾游营地,配套建设农家乐、农家客栈等,为自驾游创造良好 的环境条件。将太白村到高桥村道路升级改造成三级公路, 在北部乡 村旅游环线沿线建设停靠点,改造沿线村落。

南圈—— 南部环木皮岭旅游圈。 实施徽县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 环线观景台(廊亭)游步道建设项目,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环线游客 服务中心、停车场及厕所建设项目,户外休闲营地及骑行、自驾服务 站建设项目,小地坝村古村落改造等项目。

挖掘徽县特色旅游资源。 加大对天河田园综合体、三泉田园综合 体、高坪村田园综合体等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农旅融合观光体验产品, 做强北部育苗基地乡村旅游产业带,发展一批以育苗产业为基础的特 色旅游村,开发农旅观光产品。依托茶马古道文化, 融合木皮岭历史 文化和龙王洞红色文化, 推动发展环木皮岭乡村旅游产业带, 纵深推 进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县城“两山一湖”文化旅游景区、嘉陵江 大峡谷景区、木皮岭旅游景区等景区升级升温,开发文旅观光产品。 将山水观光产品向生态休闲产品转变,以“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品质的服务”为卖点, 以“慢、细、品”为标准,结合户外 运动、特色美食、精品住宿, 开发生态休闲产品, 开发生态休闲旅游 产品。加强银杏养生餐饮体系的建设,深度挖掘徽县的银杏文化,营 造餐饮文化氛围,推出银杏养生茶、银杏果、银杏养生保健酒等旅游 商品, 打造一批康养产业园, 开发康体养生系列产品。以榆树、高桥、 麻沿育苗产业为载体, 打造北部育苗基地自驾游精品线,提高徽县自 驾车旅游的知名度,加强自驾游沿线汽车保障、维修、给养、信息等 配套设施的建设, 开发自驾旅游产品。在现有工业文化园和白酒生产 旅游观光线路的基础上, 将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区二期扩建园区整体 纳入景区范围, 进一步挖掘酒文化, 努力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档 次,把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国家 5A 级景区,开发工业 旅游产品。到 2025 年,创建 5 个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5 个旅游名镇、 16 个旅游名村建成一 (略) 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略) 旅 游强县。

4. 提升数字化服务体系,释放两山转化新能级

搭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结合 (略) 和门户网站建设, 建 设徽县旅游线上服务平台, 集成游前、游中、游后等全过程服务, 配 套建设智慧景区。同时,建设徽县城区、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 嘉陵江大峡谷景区、江峡自然风景区、泥阳镇五大游客服务中心。做 好旅游发展要素,建设旅游畅通道路,联通县域景区;配套热点景区 旅游通勤车, 满足旅游通行需求。打造徽县特色、民俗特色、陕甘小 吃、宴席等特色餐饮, 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伴手礼。强化旅游行业监 管, 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构 建公平、公正、诚信的行业环境,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推动数字工业升级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加快 “两化”融合进程,实施“互联网+工业”工程,鼓励重点企业升级改造工 业互联网内网, 利用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 心建设, 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初步实现对重点行 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 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 理能力。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农业特色产业、金徽矿业智慧能源 管理综合服务系统平台等创新示范建设。助推金徽酒数字化应用平台、 金徽矿业 5G+智慧矿山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 5G、人工智能、虚拟 现实等技术在远程协作、智能配料、电解槽短路识别、冶炼虚拟仿真 等方面应用。

发展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4+N”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 “4” 是建设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物流服务平台、农业金融服务 平台和农业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N”是依托 4 大平台建设大数据统计 与分析应用、 “三农”舆情监测管理、远程监测与智能诊断管理、农资 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溯源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业供应链管理服 务、农产品定制服务等 N 个可扩展应用服务。探索发展数字田园、智 慧养殖、智慧农机, 建设县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管理平台和重要农产品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建设重要 (略) 场价格监测预警平台, 实现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监管溯源。

(四) 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打造两山文化品牌

1. 深挖传统文化,厚植两山文化底蕴

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将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纳入“互联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推进实施徽县碑林、 “新修 白水路记”碑、佛爷崖保护、仙人关古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实施 “非遗”挖掘保护和整理工作,开展国家级、省级 “非遗”项目申报, 在城关镇、栗川镇、银杏乡、水阳镇因地制宜建设 “非遗”传。

挖掘开发民俗文化品牌。 包括陇蜀古道(青泥岭)文化、茶马古 道文化、红色文化、吴家军抗金历史文化、徽酒文化等民俗文化, 继 续开展青泥岭文化研讨工作, 深入推进青泥古道文化工作, 持续开展 茶马贸易文化工作,坚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工作, 创新开展 徽酒文化提升工作,围绕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创作一批文艺文学精品, 全面提升徽县文化影响软实力。

2. 传续生态文化,丰富两山文化内涵

创建康养标杆示范村。紧抓乡 (略) 规划建设百个文旅康 养示范村的良好机遇,创建田河村、稻坪村、三泉村康养标杆示范村。 对花映三泉景区进行提升改造, 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智能导游、电子 讲解功能,围绕青龙泉新建月季园,改造萌宠乐园,打造樱花园 20 亩,改造提升了入口— 青龙泉— 葫芦泉—萌宠乐园共 1.5 公里游步道, 按照 4A 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创建旅游名镇名村。 力争创建嘉陵镇、大河店镇、榆树乡 3 个旅 游名镇, 创建嘉陵镇田河村、嘉陵镇稻坪村、大河店镇三泉村、柳林 镇庙坪村、榆树乡榆树村 5 个旅游名村。进一步提升嘉陵江大峡谷景 区、稻坪古村景区、千年古银杏树群落、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 花映三泉景区、文池、榆树古街、 “三百”长廊建设等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

3. 加强文化宣教,强化两山文化惠普

加大旅游宣传。 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金徽矿业景区已接入 智慧旅游建设“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游客可在网上足不出户游金徽。 完成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三滩景区(严坪村) 、田河村、青泥 村等 11 个景区、旅游示范村等重要景观节点的基础网络检测工作, 确保景区内 wifi 信号畅通, 手机信号全覆盖。建立金徽酒文化生态旅 游景区、徽县花映三泉生态旅游景区公众号,景区支持语音导览服务, 通过扫码二维码即可收听语音讲解,给游客提供便利。开展“5. 19”中 国旅游日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徽县旅游特色和旅游产品。出台冬 春季系列活动和优惠政策, 促进冬春旅游发展。开展冰雪游开新局— 冬春季旅游升温演出活动。

提升服务水平。 (略) 乡村旅游(徽县) 培训班, 邀请全县 A 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示范村等旅游从 业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等共计 100 余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学。

(五) 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保障两山成果转化

1. 目标与考核关联,建立生态环保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责任与绩效考核制度。 制定“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年度工 作计划, 县政府与相关责任单位和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 建立责任 人清单, 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 确保各项任务和工程落实。开展年度“两山”基地建设评估, 建立成效评估制度。开展生态 系统生产总值(GEP) 核算并纳入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根据 国家要求,创新探索徽县“两山指数”,评估“两山”建设水平, 总结梳 理典型经验模式。

健全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 建 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 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明确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 依法准确界定被 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推动落实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 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经济发展类指标考核, 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 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指标;适时对其他主体功能 区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双考核”。推动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组织开展对生 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专项审计。

2. 转换与补偿结合,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的转化, (略) 场,形成可供消费的生态产品, (略) 场需求中实现经济价值。依托徽县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开 发优质生态产品, 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林下经济、旅游观光、文化教 育等多种产业功能,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生态产业经营模式,探 索多种途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让“绿水青山, 流金淌银”。

利用自然资源禀赋, 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推进“三农”一体、“三产” 共融、 “三生”互促, 实现了农产品和服务由低端向中高端,休闲农业发展布局由分散向集聚、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依托美丽的 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森林、田园景观、农业生态、红 色资源和乡村风情风貌等特色景观, 大力推进集红色文化、非物质文 化遗产、多元化健康消费于一体的综合示范, 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 游等产业。

制度合理补偿标准, 提高生态补偿范围。设置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用于公益林资金补偿, 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标准, 推进生态 公益林分级分类差异化补偿。充分利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和区域 统筹激励奖补资金,适当提高高品质水体补偿标准, 健全源头水和水 源涵养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徽县流域 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 护补偿机制。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增加生态补偿方式。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财力 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源头性地区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标准。积极争取甘 肃“两山”建设财政补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的生 态付费制度探索,健全“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市场化生态 补偿机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争取国外官方和非官方的资金、技术 和项目援助。

3. 制度与措施融合,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机制

深入推行河长制机制。夯实基础工作, 强化河湖长制,落实组 织体系建设, 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落实河长责任, 细化 河长制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联合工作机 制,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河湖保护中的监督作用, 提升河流法制化管 理水平。 实行河长定期巡查制, 加大对县、乡(镇) 、村三级河长考核力度, 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 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加强河道日常管理, 实现水 清河畅岸绿景美鱼跃的目标。实施水环境整合整治绩效评价, 强化水 环境整治责任落实。

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启动徽县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 方案制定工作, 探索制定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 按照国家统一 部署, 积极参与 (略) 场建设,发挥徽县水电、森林碳汇等碳 减排资源优势, 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开展碳 汇交易。加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推进低碳试 点。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企业自愿开展 清洁生产审核。选择基础良好、条件成熟的工矿区、园区等, 开展近 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抑制不合理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化林长制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 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实施增绿增效行动, 推进国土绿化,坚 持依法治林, 加强资源保护, 发展特色林业, 提高林农收入, 助推林 业增绿增效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以集体林权改革试点为契机, 坚持 统筹协调“用绿” 、“活绿”,促进林长制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工作 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加快释放生态红利,提升群众获得感。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取水许可 权和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 探索“生态 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支 持引导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发行人聘请第 三方机构进行绿色债评估认证。鼓励银 (略) 场化、法治化原 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金融授信支持力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鼓励政府性融资 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探 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强化动植物资源保护,建设珍惜物种 种质资源库,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及名木保护与修复, 确保区域内生物 资源不减少。全面加强羚牛、红腹锦鸡、白唇鹿、长臂猿、梅花鹿、 娃娃鱼等特有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建设缓冲带和生态廊道, 扩大野生 动植物生存空间。对重点区域、重点濒危物种进行本底调查, 摸清家 底, 识别威胁。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将珍稀濒危野 外种群及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严格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 小种群野生植物。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 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 制品非法交易。

4. 奖励与惩罚结合,建立生态产品品质保障机制

出台农副产品品质保障办法。 明确农业、卫生区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等部分责任, 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 出台“红黑榜”管理办法, 实 施联合惩戒。探索推进智慧监管,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 平台, 推动建立互联共享、上下贯通的数据链条, 加快建设农产品质 量安全追溯示范点,推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健全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以徽县食用菌等品牌农产品为主要内容, 探索 编制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导则等地方标准体系,不断引导生态产品标 准化生产。

出台绿色工业品质保障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扶持企业做优做强,加快量化融合步伐, 引导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制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 依法开展“双超”类企业强制性清洁 生产审核, 辖区内“双超”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 100%。按照“双 有”企业相关管理规定,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推进工作方案,分年 度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进能源、有色、化工、危险废物综合利 用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出台生态文化旅游保障方法。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 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落实各项旅游政策, (略) 场,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坚决打击一切违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吸纳社会 投资, 寻找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实力雄厚、管理成熟的企业参与景 区项目的投资建设。建立反哺机制, 划出生态旅游经营的部分收入用 于保护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外 界引进相关人才, 选拔有培养潜力的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建立人才资源保障。


六、工程项目

为积极落实徽县“两山”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围绕“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主要任务, 结合实际,徽县将初步确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点工程 43 项,主要包括生 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 设,总投资约 63.8963 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成立徽县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领导组, 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 相关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 县直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统筹协调和组 织推进“两山”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发改、文旅、 交通、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多位一体统筹 推进机制。

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 明确各部门、乡镇工作 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 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保障规划 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工作稳步推进。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 各部门、乡镇、开发区分级实施, 各部门相互协调, 上下良性互动的 推进机制。

(二) 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

高度重视强化“责任”与“落实”。县党政主要领导要做到重要工作 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项目亲自督 办。压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 把全 县年度“两山”实践创新重点工程及内容分解到每一位班子成员, 层层 传导责任, 各项工作任务与职责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形成 具体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组成联合督导组,通过随机抽查、现场调查等形式, 坚持定期不 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对进展缓慢、效果较差,未按期完成试点任务的, 进行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影响大局的,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倒逼工作落实。建立 健全“两山”实践创新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把“两山”实践创新 基地的主要任务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半年一总结, 一年一考核, 三年进行评估,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 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评先创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严格督促 检查和考核问责。

(三)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加强“两山”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产业发展 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 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 网络, 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略) 所、 (略) 校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开发, 对产业转型升级、生态补偿、生态环 境保护等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积极开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 态环境的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组 织开展资源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研究, 开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研究全县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规范, 探索生态 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加大各项引智项目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力 度, 支持和引导各类专业人才聚集。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引进人 才, 建立人才引进体制机制, 采取人才柔性引进, 为徽县“两山”创建 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同时,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 逐步形成一支专 业性能力强、业务范围广、工作要求高的人才队*, 加快“两山”基地

建设步伐。

(四)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 筹集社会资金, 积极 (略) 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制定并完善多种经济政策, 充分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 化投入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完 善资金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略) 场机制在 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两山”建设的 项目。

加大专项资金和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徽县“两山”基地建设实 施项目, 争取有关部门在安排相关资金和设立专项资金时予以支持。 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生态文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财政对“两山”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深化改 革, 继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和 (略) 改革等手段,保障“两山”创 建资金机制。

(五) 坚持舆论导向,注重宣传教育

立足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宣传主阵地, 采取咨询或召开新 闻发布会以及通过电视台、 (略) 民通报“两山”建设的内容、 范围、指数指标要求, 以及创建活动进展等。通过多种形式, 广泛宣 传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试点的重大意义, 编写 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材、书籍和手册。通过多方面宣传、 培训, 使群众及时了解徽县“两山”建设情况、当地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提高公众参度。及时总结推广各乡镇、各部门的好经验和好 做法, 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试点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创建 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 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两山”建设监督工作职能,积极推行政府 生态信息公开、企业环境行为公开等制度, 扩大民众对生态建设和保 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逐步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并引入公众 参与机制,及时将公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融入到“两山”建设中。

(略) 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徽县人民政府

二零二三年六月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 “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生 态环境部生态文明思想 署,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 基地)创建,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对于丰富 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有效实践模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 感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 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多年来, 全省 上下牢记总书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 全屏障的殷切嘱托。 (略) 是省域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 心, 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又因地貌俊秀, 气候宜人, 素有“陇 上江南”之称。一直以来, (略)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提出建设“三城五地”战略部署和“十大行动”任务举措, 聚焦生态 环境修复治理, 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 促进陇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

徽县地 (略) 交界,是西北联系中原、西南地区的要塞, 历史悠久,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县域内有金徽酒业、 金徽矿业 2 个国家 4A 级风景区,印象稻坪、花映三泉、泰湖风情园 3 个国家 3A 级风景区。多年来,徽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 全局性、战略性头等大事, 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深入践行 “两山”理念, 厚植生态基础, 聚力绿色发展,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 积 极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不断创新完善“两山”转化的 机制体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总书记 (略) 的殷切嘱托, 依托徽县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 全面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两山”转化路 径,积极总结和探索徽县绿水青山高质量转化金山银山的“徽县模式”, 全力将徽县打造成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实施基准年是 2022 年, 实施年限是 2023-2025 年,实施范 围为徽县全境。


??????????目 录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1

(一)创建“两山”基地的背景 1

(二)创建“两山”基地的意义 3

二、区域概况 4

(一)区位概况 4

(二)自然状况 4

(三)资源状况 6

(四)经济社会状况 9

三、徽县“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10

(一) “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0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21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23

四、总体思路 39

(一)指导思想 39

(二)基本原则 39

(三)总体目标 40

(四)建设指标 41

五、重点任务 44

(一)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两山”实践根基 44

(二)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两山实践沃土 46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58


(四)培育生态文化产业, 打造“两山”文化品牌 65

(五) 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保障两山成果转化 67

六、工程项目 73

七、保障措施 74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74

(二)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 74

(三)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75

(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76

(五)坚持舆论导向,注重宣传教育 76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 创建两山基地的背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根本大计。2005 年 8 月, (略) 委书记同志在浙江安吉余 村考察调研, 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强调既 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同年, 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 文章指出,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两 山”的种子植入中国大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作为独立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并且在“两山”重要思想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宏伟目 标。2017 年 10 月,“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 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期“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自此, “两山”重要理念成为中 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这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 的意志。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以“两山” 理论指导实践,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总结实践路径的典型做法和经 验。 2016 年, 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 (略) 安吉县列为“两 山”理论实践试点县。2017 年启动了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2018 年 6 月,中 (略) 发布《关于全 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 完善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 2021 年 11 月,中 (略) 发布《关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截至 2022 年,生态环境部共命名和 授牌六批次 187 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了一 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形成了良好的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略) 政府在 2022 年《政府 工作报告》明确指明,深化美丽甘肃建设,更严要求筑牢生态屏障。 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绽放陇原山水好风光。2022 年 4 月, (略) 政府高度重视中 (略) 对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 (略) (略) 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提出的要求, 印发《 (略) 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的 通知, 召开了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启动会。徽县积极学生态文明思想, 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 设要求的切实举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2. 全面推动徽县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徽县生态环境优美, 资源丰富,是长江中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如何将生态福地转化为经济高地一直是徽县努力探索的。徽县开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是在国家和甘肃总体发 展战略要求下, 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保护社会发展潜力和 后劲, 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 倒逼徽县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 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3. 持续释放徽县生态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徽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际上是让良 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 生产力, 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合理高效变现, 将生态产 品蕴含的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有效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 徽县民生福祉的增长点, 是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推 动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二、区域概况

(一) 区位概况

徽县 (略) (略) , (略) 东南部,秦岭山脉南麓、 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 东经 105°34′~106°26′,北纬 33°32′~34°10′之间。西接成县、西和县, (略) , (略) 略 阳县, 东与两当县接壤, 地 (略) 交界,素有“陇上江南”和“金 徽县”之美誉。东西宽49.5 公里,南北长 65 公里, 总面积2722 平方 公里。境内交通发达,宝成铁路、徽两高速、十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国道 316 线、江武公路纵贯全县。

(二) 自然状况

1. 地形地貌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 境内南北两端为高山峡谷区, 中 部为河谷丘陵盆地,整个地形由北向南呈“凹”字形倾斜。北部山地为 北秦岭的南坡,海拔在 1600 至 2300 米之间,坡度在 20 至 50 度之间。 县境山脉为秦岭的西延部分,主体山脉为平行的线状山脉, 南、北部各两条, 中部一条,东西走向,支脉多呈羽状展开。由北部两条山脉 和中部一条山脉组成的地貌, 通常被称为北秦岭。由南部两条山脉及 其支脉组成的地貌,通常称为南秦岭。县境最高峰东界山位于嘉陵镇, 海拔 2504 米, 最低点吴王城位于虞关乡,海拔 704 米。

2. 气候条件

徽县地处大*腹地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 过渡带,为典型的大*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县内气温南北山区低, 中部河谷丘陵区高,年平均气温 10 至 12℃。生长期年平均 250 天左 右, 无霜期 200 至 22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1726.4 小时左右, 年太阳 辐射量 100 至 110 千卡/平方厘米。 0℃以上持续期 310 天(一般为 2 月 7 日至 12 月 13 日)。年平均降水量 756 毫米, 年平均降雨日为 122 天。极端年最大降雨量 967 毫米( 1983 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 517.4 毫米( 1991 年)。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 月至9 月, 7 月最多。

3. 水文水系

县境内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一江五河”即嘉陵 江、永宁河、西河、东沟河、洛河、麻沿河。充足的水源, 为徽县各 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山的地形, 使许多河段蕴含着丰 富的水能。为徽县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4. 土壤植被

徽县土壤属褐色土地带, 黄土母质为主要成土母质, 由于碳酸钙 含量丰富,呈微碱性。全县土壤共分 7 个土类 19 个亚类39 个土属 61 个土种。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24.36%。耕地土壤肥力的基本特征呈缺磷、少氮、富钾。

5. 生态环境

2022 年, 徽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344 天, AOI 指数优良率达 95.3%。细颗粒物(PM2.5) 浓度均值为 31 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 级标准(35 毫克/立方米)。 2 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 质标准, 达标率 100%。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城区上 下游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以上,达标率 100%。全县土壤环境质 量保持稳定。

(三) 资源状况

1. 森林资源

(略) 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域之一, 据统计, 徽县林地面 积 331.385 万亩,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81.85%。2019 年全县森林覆盖 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 77.97%和 81.86%, (略) 及全国的平 均水平, 林地利用程度较高。2022 年森林覆盖率53%,徽县的森林主 要集中在北部的土石山地和南部的狭长深谷, 林相比较整齐, 森林质 量较高。同时集体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 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 较高。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域森林质量差异明显。

2. 水资源

徽县水能资源蕴藏量 14.76 万千瓦。其中, 嘉陵江水力资源蕴藏 量 3.79 万千瓦; 永宁河境内水力资源蕴藏量 3.5 万千瓦; 洛河水力资 源蕴藏量 1.77 万千瓦;西河水力资源蕴藏量 0.49 万千瓦;麻沿河水 力资源蕴藏量 0.44 万千瓦,是徽县西北边远地区发展小水电的主要河流;东沟河水能蕴藏量 0.35 万千瓦。

3. 动植物资源

徽县地处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地貌复杂, 具备了多样性 的生境和多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徽县境内珍稀动植物多, (略) 和 秦岭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十一个重点地区之一,还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 一, 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略) 乃至西北地区名符其 实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4. 矿产资源

徽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一定储量和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有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 4 大类 22 品种。 主要分布在江洛镇向阳山、徐明山和石头坪,柳林镇(沙坝村洛坝), 榆树乡(曹家坝)以及麻沿河乡至高桥乡一带。伴生矿多是徽县铅锌 矿的特点, 伴生矿的种类有金、银、铜、铁等。其中, 金矿主要分布 在嘉陵、虞关、高桥、麻沿河、银杏树等乡一带; 铜矿主要分布在麻 沿牡丹村和高桥乡同瓦一带;铁矿主要分布在大河店、虞关、嘉陵等 乡镇境内,以褐铁矿为主, 亦有少数的赤铁矿分布; 锑矿主要分布在 栗川乡尚坪行政村一带。

5. 旅游资源

徽县兼有丘陵与盆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 历史 悠久, 文化遗产颇多,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素有“陇上 小江南”的美誉。徽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县域内有金徽酒业、金徽矿业 2 个国家 4A 级风景区,印象稻坪、花映三泉、泰湖风情园 3 个国 家 3A 级风景区, 著名的三滩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 800 平方公里, 森 林覆盖率达 80%以上, 保持着原始如初的自然风貌, 高山草甸、峡谷 溶洞、飞瀑流泉、云海日出、奇花异卉、珍稀动植物和人文古迹融为 一体, 是徽成盆地的绿色屏障和天然动植物乐园, (略) 内外的 旅游胜地。徽县还是陇南地下党的发源地,县域内红二方面军纪念馆, 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 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情怀,弘扬和传颂革 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6. 文化资源

徽县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古称河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 活动, 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前 111 年) 置河池县, 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 更名徽县, 沿用至今。诗圣杜甫曾寓居徽县栗亭, 写下了 “始知五岳外, 别有他山尊”的名句和《木皮岭》、《水会渡》、《白 沙渡》等名篇, 留下了杜甫钓鱼台、杜公祠、木皮岭等历史遗迹。南 宋名将吴玠抗金的蜀道要塞仙人关、闻名天下的青泥岭和三国古栈道、 北禅寺、佛爷崖唐代摩崖石刻、郇庄宋代白塔、宋代“新修白水路记 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极具文化研究。2021 年 1 月徽县民间刺绣技艺 (略)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发动了徽成两康 战役, 陇南地下党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36 年 9 月, 红二方面 军驻扎徽县 21 天, 留下了辉煌的红色文化。 1938 年徽县创建的陇南 地下党, 长期坚持在徽县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 谱写了壮阔的革命历史, 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 2020 年 6 月 30 日,徽县入选“第二 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四) 经济社会状况

1. 行政区划与人口

徽县下辖 13 个镇(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 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镇、水阳镇、栗川镇、麻沿河镇、高桥镇、 大河店镇), 2 个乡(榆树乡、虞关乡), 213 个行政村。 2022 年末 全县总户数 6.8582 万户, 总人口为 22.4816 万人, 城镇人口 8.5168 万 人,乡村人口 13.9648 万人。常住人口18.9245 万人,城镇化率42.28% 。 少数民族(回、 满、藏、苗、壮、锡伯、土家、畲、蒙) 占总人口的 4.9%。

2.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徽县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22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62.7 亿元, 同比增长 8.2%。一二三产业稳步增长, 第一产业增加值 12 亿 元,较上一年增长 6.2%;第二产业增加值 26.7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7.9%;第三产业增加值 28.5 亿元, 增长 9.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 年 19. 1:37.6:43.3 调整为 17.9:39.7:42.4,和去年相比, 第一产业比 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833.1 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 3.4%。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到 12063.7 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 7. 1%。


三、徽县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 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绿色发展根基不断牢固

(1)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加强对城区空气质量的检查和排查工作, 确保冬季城区取暖全部使用环保煤, 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和农村 土炕、土灶和小火炉改造, 对城区施工扬尘、粉尘、餐饮业油烟污染 等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 2022 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共示范推 广生物质烤火炉 550 台、生物质热风炉 62 台及生物质水暖炉 25 套。 通过淘汰拆并、清洁能源改造、达标治理等方式, 分区域、分类别实 施了综合整治。截至 2022 年末,满足拆除条件的 112 台燃煤锅炉已 全部拆除。

2022 年徽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5.3%。PM2.5 、PM10、 SO2 、NO2 、O3 、CO 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好中向优。 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 持续开展长江 流域“十年禁渔” 、河湖“清四乱”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行动,确保 河道岸绿水清、水质达标。实施徽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 护专项行动“回头看”工作, 建设全国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

2022 年, 福驮水源地(傍河型地下水)、徽县峡门水源地(地表 水) ,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Ⅲ类标。永宁河永宁大桥、嘉陵江虞关大 桥、罗家河银杏大桥、洛河大石碑、麻沿河屈兰村、伏镇河汇入洛河 前六个地表水断面累计监测了 52 次, 均达标,达标率 100%。原有环境问题清单已全面完成整改, 未发生反弹和清单外问题。已完成徽县 泥阳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徽县2022 年城区生活污水收集量251.29 万吨,污水处理量 247.41 万吨,污水处理率 98.45%。

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依据《 (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略)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十三五”规划》, 建立徽县重金属土壤 污染负面清单。对徽县江洛镇刘坝铅锌选矿场等重点污染地块进行了 修复及污染治理工作, 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 完成农 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 形成农用地土壤分类与管控清单。

2022 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 84.62%, (略) 、市下达的任 务; 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到了 80.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的目标。 2022 年徽县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 全年未发生污染环 境事件。

(2)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丰厚

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修复。 整合采矿权, 组建矿业集团, 现有 矿山扩能、技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严格绿色矿山准入管理。加强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 积极 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利用。开展重点矿区矿山地 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2022 年全县所有持证露天矿山共 13 宗,面积 2.9588 平方公里、 生产规模 234 万吨/年。 截止 2021 年 12 月底, 已完成7 宗露天矿山的 闭坑验收,即将进行注销; 计划关闭退出矿山 7 宗、面积2.1987 平方 公里、生产规模 34.8 万吨/年。持证露天矿山中,综合整治工作排查出需修复的面积为 0.296 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点)中,经综合排查,无需要修复地区。

开展耕地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严守 53 万亩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持续加强 18.02 万亩 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加大防止耕地“非 农化”“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宣传。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沉睡的 土地资源重新“活”了起来, 撂荒地变身“网红打卡地”“希望田”。全面 完成“三调”撂荒地核实排查工作,全县共核查“三调”图斑 7709 块 7.467 万亩, 排查出应整治撂荒地 3.52 万亩,已完成整治 3.17 万亩, 整治完成率为 90%。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轮作休耕、退耕还林、改变 用途,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防治 11199.59 亩;通过种植结构调整、 禁产区划定、改变用途,完成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防治 520.13 亩。

(3)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按照“县级主导、乡镇统抓,新建为主、改 建为辅, 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改厕思路, 以消除露天土厕、建设无 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 全力推进改厕工作。 2022 年,采取科学合理的 改厕模式,高质量完成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 3000 座,配备农村环卫 保洁员 791 人;探索出了粪污处理农户付费和管护的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垃圾革命。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 创新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 系, 对村社周围、道路两旁、庭院内外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清除。 2022 年全县新修建垃圾池(屋)36 座,垃圾收集点94 个,设置垃圾箱 282个;分南部、中部、北部三个片区建成 3 个垃圾处理厂,辐射处理全 县 15 个乡镇生产生活垃圾, 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全 覆盖; 建成乡镇垃圾焚烧站 4 个; 建成嘉陵、虞关、永宁、柳林、麻 沿 5 乡镇垃圾转运站主体工程;柳林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已完成库区 土方工程及进场道路路基工程。

统筹推进风貌革命。以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抓手, 大力推进城 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危旧土坯房、残垣断壁、废弃圈舍等, 因地制宜复垦土地 13.6 万平方米、植绿种绿补绿 12.8 万平方米、打 造小节点 470 个。累计 (略) 1000 户。

扎实推进污水革命。坚持把农村污水治理与厕所改建相结合, 统一规划、逐步推进, 对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村组, 接入污水处理厂 处理; 对居住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采用有动力或微动力 处理技术进行集中处理; 对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组,就 地采用无动力处理技术进行分散处理。按照实事求是、经济适用、技 术成熟、易于维护、便于管理的原则,建成江洛镇污水处理工程、泥 阳镇污水处理工程,全县累计建设 16 个农村污水处理站,农村生活 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实现资源化利用。 2022 年完成尾菜处理利用 1.791 万吨,处理利 用率达到 51.2%;回收废旧农膜 385 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 84.62%; 回收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量 53.23 万吨,利用率达 85%;新建秸秆固 化成型燃料生产线 2 条,秸秆饲料生产线 1 条, 建成秸秆收储中心 2 处, 生物质锅炉 1 个, 采购发放生物质炉具 550 台, 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6%以上。

2.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1)发展特色山地农业, 开启生态农业富民新模式

精准掌握县情,统筹产业规划。 立足区位优势和山地资源禀赋, 徽县始终锚定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把建设农业大县作为实 施强县域行动的突破口, 同时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和经营体系, 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 突出养殖业牵引农 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养殖突破提升行动, 持续调整优化畜 牧业布局。在全力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打造聚集度高、 规模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至增效。 立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 态环境合理选择产业发展类型, 全面落实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 深 入实施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行动, 重点培育苗木、养殖、蔬菜、食 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制种、烤烟等区域产业, 形成“四主四辅”产业格局。全县特色山地农业产业面积稳定在 100 万 亩以上, 总产值达到 30.8 亿元以上。截至 2022 年底,全县苗木产业 面积达到 19.4 万亩,累计建成苗木繁育基地 300 亩,年育苗 8000 万 株; 2022 年发展蔬菜种植 17.8 万亩、食用菌 1000 万袋、蜜蜂饲养量 达到 6.2 万群, 生猪存栏 19.16 万头、出栏 19.65 万头。推动特色山地 农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增值。

实施粮药、林药、果药套种, 实现增产增收, 利用 25°以上一般 耕地和退耕还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推广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林下药材、地埂药材, 稳定和扩大生产经 营规模。按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和“公司+基地+农户”产销模式, 推 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高效集约 利用, 建成相对集中的虞关未子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虞关山岔中药 材生产示范村、水阳新柳中药材生产示范点基地、江洛镇龙头新村中 药材生产示范点, 大力推广木瓜、黄芩、柴胡、桔梗、苦参、板蓝根 等中药材的种植, 形成中药材产业示范村 4 个。 以中甘肃天顺植物科 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继续深化本地区中药材加工产能, 进一步提升加 工效益, 同时强化具有本地特色的艾草、银杏叶、鸢尾、天麻、猪苓 及紫锥菊等品种的初加工生产。以中药材订单生产和进入加工企业直 销为模式, 通过中药材企业订单收购加工, 实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种 植农户的双赢发展。截止 2022 年底, 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总收入预计 达到 1.3 亿元, 中药材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 元以上。

农牧循环种养结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 通过采取政府支持、企 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的治理路径, 构建农牧循环种养结合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循环农业 发展。截至 2022 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 率达到 75%,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95%以上,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累计建成农村 户用沼气 16688 户,大型沼气工程 3 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 15 处,全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 85%以上。

加强饲草种植, 实现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徽县自然资源优势, 深入实施实施粮改饲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发放饲草 补贴 351.4 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 中近片科植饲草,流转土地 2 万余亩,发展种养结合体 100 余家, 实 现饲草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有效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2022 年新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线 2 条,秸秆饲料生产线 1 条,建 成秸秆收储中心 2 处,完成农作物饲料化利用 10.1 万吨,秸秆综合利 用率达到 96%以上。 (略) 开发畜禽饲料 37 种, 2021 年产量 达到 13 万吨,预计销售收入达 3.75 亿元。二期年 30 万吨饲料生产线 项目正在建设, 项目建成后,可满足生猪 270 万头,肉牛 30 万头的 饲料需求。

(2)推进产业升级转化, 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已基本形成以有色金属、白酒酿造、建筑建材、植物生化、农特 产品加工、黑色金属采选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金徽酒股份有限公 司等企 (略) 纳税百强企业, (略) 成为全国 领先的高标准高科技绿色矿山典范, (略) 经济开发区(徽县园)初 步形成了以白酒为主导、豆制品、食醋、食用油、饲料加工等农特产 品加工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推进企业节能降耗, 实现低碳高效发展。 秉承“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率”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措施, 严格落实 重点企业能耗监测预警及能耗月报表制度,定期分析企业用能情况, 狠抓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指标全面完成:截止 11 月,全县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能耗消费总量 64927.52 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 11.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3.9%。预计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 消费总量 67000 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 2.8%;按可比增速计算, 万元工 业增加值能耗预计同比下降 4.6%。拆除淘汰落后矿厂 9 户:按照《陇 南市淘汰砖瓦轮窑整改方案》及县政府联席会议精神, 全县 9 户砖瓦 企业已全部拆除。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提升: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 司在继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等荣誉称号 后, 7 月获得“节水型企业”称号;推 (略) 申报第四 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力促企业革新技术, 推动工业绿色清洁转型。徽县工业企业进行 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项目 的资金投入。甘肃 (略) 先后论证建成了烟气制酸余 热利用技改项目,锌冶炼系统铜镉渣、镍钴渣、酸浸渣综合处理回收 利用项目和重金属污水处理站项目。进一步增强企业节能降耗能力, 节约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现“零”污染排放, 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甘肃 (略) 和金徽酒股份有限 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工厂”。甘肃泓 (略) 封闭 式原材料库房建设项目, 目前已完工, (略) 清洁生产产业重 点项目。

( 3 ) 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增长

徽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西北内*少有的“绿色之乡”和 “天然氧吧”。立足“山水生态、休闲养生”定位, 聚焦“三城五地”建设, 充分发挥徽县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交汇点的独特优势,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旅游建设, 着力推动 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把徽县打造成知名的 (略) 。

统筹规划,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徽县独特的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红色文化, 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 构建 “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点上有精彩、线上 有风景、片上有产品、面上有产业的旅游强县新局面。一个核心大景 区引领- 三滩大景区;一线为打造嘉陵江精品风情线;发展两个旅游圈 -南部环木皮岭陇蜀古道文化旅游圈和北部“柳林-高桥(麻沿) -榆树- 县城”乡村自驾游环线旅游圈;多村为多个文旅旅康养示范村。

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整合资源高效利用。 抢抓建设“成渝经济 区”、“关天经济区”、西陇海兰新兰渝线经济带的政策机遇,加强区域 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 积极主动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 (略) 旅游联盟,持续推进“甘陕川”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 联动打造 跨区域的旅游风景道和旅游品牌线路。大力推介徽县+汉中、徽县+天 水、徽县+宝鸡等区域合作旅游产品, 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做大做 强区域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略) 经济发展。

盘活文化资源优势, 发展康养文化品牌。 依托徽县生态康养、历 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康养旅游与陇蜀古道文化、银杏文化、红色 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农业、工业、林业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观光 农业、民宿客栈、康养医疗等业态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田河千年古 银杏村落、高坪花海等一批田园综合体, 启动花映三泉景区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 4A 级景区、徽县凤山公园、榆树古街、栗川宋代砖塔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3A 级景区工作。积极推动徽县三泉村、田河村、稻坪村创建康养旅游示范村。

强化产业赋能, 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开发银杏宴、九碗三行 子、山核桃工艺品等特色文旅商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 培育 城市休闲康养旅游业态, 繁荣月光经济、网红经济, 着力推进智慧旅 (略) 、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 增强智慧旅游管理、服务水 平,不断提升徽县康养旅游的档次和品质。

灵活撬动资金, 做强做实旅游产业。完善以招商引资为主导、政 府资金为撬杆、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 元化投入机制, 大力支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和资 金支持, 着力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 资金项目、徽县嘉陵江大峡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徽县青泥蜀道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现乡村 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通过引 入大河店镇三泉村田园综合体、银杏树镇高坪村田园旅游康养点项目, 做强做实康养旅游产业。

3.深入改革体制机制, 两山建设制度保障显著增强

制定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 先后出台了《徽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机制》《徽县 2022 年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方案》《徽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责任规定(试行)》《 (略)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双 控”工作的通知》《2021年徽县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等多个涉及生态环保的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 落实目标、惩罚问责,确保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生态补偿、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结合徽县公益林管理工作, 并针对嘉陵江上游 两岸的生态区位特点,制定《徽县 2021 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 金实施方案》和《林权抵押贷款、 (略) 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 广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进一步提高全民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更好地实现生态美百 姓富的有机统一。

4. 持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两山理念深植人心

高度重视干部培训,提升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管理, 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干部培训计划, 让环保成为干部培训的必 学科目, 成为干部考核的必答题。统一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生态环境 保护的紧迫责任感,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及党政培训, 牢固树立绿色发 展理念,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坚持全员抓、 抓全员, 持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人人参与的 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基层宣传阵地作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 站) 建设领导小组,在乡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通过召开培训会、座 谈会等方式, 发挥微信、抖音新媒体作用, 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 境治理。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文艺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着力弘扬生态文明,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倡导绿色 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人人享 有文明成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妇联作用, 广泛开展村级卫生 “红黑榜”评比、“ (略) ”评选创建等活动, 优先引导家庭妇女改变 生活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以建设“生态金徽”为宗旨, 按照“一河两区”战略整体规划, 以秦岭绿地为底色,融合白酒生产、 生态建设、文化传续、特色旅游, 将金徽酒建成一座国内独具特色的 花园式生态厂区, 成为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园林式生态酿酒园。先后 荣获“国家 AAAA 级旅游文化景区”“全国绿色示范单位”“2022 年国家

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


3-1 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照片

(2)主要做法及成效

巧用生态基因, 酿就金徽酒卓越品质。、好山好水好菌群是徽县 得天独厚的“地理基因”。徽县利用良好的酿酒生态环境,培育有益酿 酒微生物菌群, 取用“海眼神泉”优质水源, 以优质生态酿就金徽酒甘 甜醇厚的品质。 金徽酒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纯粮固态发酵白酒”、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绿色食品”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等多项国 家级权威认证,被评为“全国白酒最具竞争力品牌”“全国白酒最具竞 争力企业”。2016 年 3 月,金徽酒在上海证券交 (略) 。

科技创新赋能,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升级安装高效除尘装置、布 袋除尘器、玻璃钢烟筒和玻璃钢脱硫塔等新型烟气处理设备, 除尘效 率达到 99%;改燃煤锅炉为生物质锅炉,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为燃料 实现废物再利用,全年节煤 5 万多千吨,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电机、风机、水泵安装智能变步器, 实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 全年 节电 170 万 KW;升级采用鼓风逆流式冷却塔处理冷却水,再进行泥 砂处理, 水质处理后循环再利用, 全年可节约用水 20 万吨。通过工 业技术升级,实现了工业节能降耗,减污降碳。

提升含量,打造标准化现代工业园。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 自主建立了《能源管理考核办法》《环保设施管理制度》《废弃物排 放管理办法》《 (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金徽 (略) 自行监测方案》等制度, 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考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 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五大考核体系。逐步健全了金徽酒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与防治智能化管理体系,搭建金徽酒数字化应 用综合平台, 完成了 ERP 系统建设,实现业财一体。 2013 年被授予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9 年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020 年被评为甘 肃省环境保护标准化 A 级企业。

工文旅深度融合, 花园式厂区”“双收。坚持工业园区“生 态化”建设,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花园式生态酿酒园区” 。“酒文 化+旅游”融合发展,展示金徽酒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打造 酒文化生态旅游花园景点, 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历史文化景观和生 态景观为一体的花园式生态酿酒园。“酒工艺+旅游”融合发展,开展 “金徽之旅”活动,每年邀请全国各地经销商齐聚徽县三滩风景区,赏 工艺、饮美酒、观美景、共交流,以“酒”会友,以“技”聚才。金徽酒 生态工业园获得 2013 (略) 最佳特色旅游景区奖, 2014 年跻身国 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生态旅游, 打造徽成盆地避暑胜地

(1)案例背景

徽县自然风光独特,气候环境温润, 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 于一体,是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之地。县区森林覆盖率 53. 1% , 林木绿化率 72.6%,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素有“陇上小江南” 和“金徽县”之称。县区人文历史悠久,自古为文人墨客避乱耕读, 忠臣良将用兵御敌之处。

近年来,徽县依托生态康养、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围绕“打造中 部徽成盆地康养避暑度假区”目标,按照“一区一线两圈多村”发展思 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将陇蜀古道文化、银杏文化、红色文化等 特色文化和农业、工业、林业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观光农业、 民宿客栈、康养医疗等业态提档升级,推进全县旅游全地域、全产业、

全资源大融合, 综合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经济价值。

3-7 嘉陵江旅游区


(2)主要做法及成效

做优顶层设计, 构建文旅康养新格局。 依托徽县优良生态优势和 人文历史资源, 做优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精准设定建设路径, 着力积 聚文化旅游亮点,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先后编制完成《县域旅游 发展总体规划》、《三滩云屏大景区规划》、《徽县乡村旅游规划》, 以规划为引领, 全力打造“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徽县全域旅游发展新 格局。 徽县先后荣获半月谈杂志社、中国名牌杂志社举办的第五届品 牌生活榜 2014 旅游文化榜“美丽中国之旅十佳 (略) ”,在国 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主办的 2015 中国新旅游时代品牌推介会上被 评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

做通产业融合, 探索旅游+”全域旅游新业态。 依托厚重的生态 优势, 坚持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导向, 以“旅游+”融合全产业综合发展 思路,高质量联动推进,高水准精细运营,努力实现绿色生态、历史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域、全产业、全要素共同发展全。 形成了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稻坪村,茶马文化特色的榆树乡等一批特 色文旅小镇、乡村微度假综合体、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带动乡村产业、 文化振兴。

做响特色品牌,建设康养旅游名县。 “春赏花海、夏游山水、 秋览银杏、冬玩冰雪”四季特色旅游为核心,全力打造“康养旅游名县”。 建设嘉陵江大峡谷、陇蜀古道、木皮岭、江峡洞天、茶马古道五大旅 游风景区,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打造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红色基 地和徽县庙坪、东关等红色旅游乡村(街区) ,建设田河千年古银杏村落、高坪花海、游龙稻乡等一批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开展“花满田园·相约永宁”乡村文化旅游节、“嘉陵江文化艺术节”、“国 等节事, 《青泥岭》《陇蜀古道与茶马贸易》《吴家军与仙人关》等 大型历史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3.生态增值,建设苗木产业绿色银行

(1)案例背景

徽县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 区位优势成为苗木生长的佳地,是西北最大的苗木基地。徽县曾是秦 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乡村振兴和建成全 面小康的发展进程中, 把握国家林业扶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 政策机遇,将苗木产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徽县坚定围绕“建设中国苗木之乡”和“中国红 豆杉之乡”的目标, 按照“123 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和“12345”的 产业发展思路, 形成造林绿化、园林景观、珍品花卉、珍贵树种、经 济林果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苗木产品远销北京、河北、新 疆、西藏等 10 (略) 。

目前,徽县苗木产业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 成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 成为徽县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 收的“绿色银行”。至 2020 年底全县苗木总面积达 19.4 万亩,产值达 21.7 亿元。


3-11 苗木产业基地

(2) 主要做法

强化行政推动, 凸显产业优势。我县把苗木产业定位为全县“四 主四辅”产业格局中四项主导产业之一, 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 苗木产业持续发展。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 4 届苗木产销对接暨商贸洽谈 会,开办了 10 家苗木电子商务网站和 210 家电商网店,协调金融机 构累计落实扶贫贷款、妇女小额贷款、“三权”抵押贷款、产业贷款 5.02 亿元, 引导企业和农户流转土地开展苗木集约化经营7.8 万亩, 制定 的《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奖补办法》优先对符合政策发展苗木产业进行 奖励, 通过多种措施的落实,促使全县苗木产业地位不断凸显, 种植 面积不断稳定,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化水平不断显现。

降面提质增效, 优化产业结构。我县严 (略) “六个严 禁”“八个禁止”的政策 (略) “产业发展三年培增”计划,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 以质量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全县按照“巩固建好北部生态造林苗木基 地; 适度发展中部以乡土树种为重点的园林绿化景观苗木基地、逐步 淘汰全县低品质、低等级、低效益苗木基地”的产业布局对于一些低品质、低等级、低效益苗圃积极督促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使用消化 一批、推介销售一批、清理处理一批”的方式有序腾退,对于北部山区 苗木主产区和一些优质苗圃, 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有效促进 全县苗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重视品种开发, 创新产业融合。我县坚持走“结构合理化和品种 多元化”的苗木产业发展路子,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实现 了由最初单一的生态造林苗木、大田苗木繁育向现在的城镇园林绿化 和花卉盆景、珍稀乡土树种苗木、容器苗木、造型苗木及彩叶苗木等 多结构多品种苗木的转变。目前,全县稳定培育的苗木品种已达到 12 大类 58 个,不断探索“苗旅结合”“苗菌结合”“苗药结合”等产业融合发 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北部山区以生态及速生用材林小苗木繁育为主、 (略) 园林绿化大中苗木繁育、南部以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东 (略) 景观苗木和精品大中苗木繁育为主的苗木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经营主体, 致富增收效果明显。 县上成立了苗木产业发展协 会、苗木产业联合会和盆景奇石花卉协会, 组建育苗专业合作社、发 展育苗公司,培育育苗示范村、打造育苗专业村,培养苗木产业经纪 人,建成了“徽县电商之家网站”和“徽县电商微信平台”,初步形成了 “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能人大户带农户”“千家万户” 等四种苗木产业发展模式, 全县苗木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木产业发展为农民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山区土地流 转年亩均收入达 500 元以上, 苗圃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创收 1.2 万元以 上。

打造苗木品牌,带动群众多元创收。挖掘培育以“徽县银杏”“中 国红豆杉”“徽县良种侧柏”“造型火棘”等乡土树种为主的苗木品牌 4 个, 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 家侧柏良种基地”、“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县”、 “国家银杏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等殊荣,全县农民人均苗木产业收入占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5.3%。苗圃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创收 1.2 万元 以上,全县苗木产业辐射带动育苗户 13400 户,户年均增收 10700 元, 其中带动 4200 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每年以政府配股形式向贫困 户分红 712 万元, 年户均增收3860 元。

4.生态种植,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

(1)案例背景

徽县农业生产优势突出, (略)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产区。发展 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基础和关键。 徽县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 奋力打 造食用菌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 徽县委、县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高度重视食 用菌产业开发, 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区位优势, (略) 场为导向, 效益为中心, 科技为依托, 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农 户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科技创新, 优化发展模式, 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种植大户,有效促进了全县食用 菌产业快速发展,致力于把香菇产业打造成为我县除苗木、畜牧养殖、 蔬菜之外又一新型优势产业。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 15 个乡镇, 呈现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栽培技术日渐成熟、经济效益稳步提 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主要做法

坚持统一规划,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全县食用菌产业基地大棚建 设在《徽县食用菌产业推动实施方案》统一规则下推进,坚持高标准、 高规格, 对地块选择及大棚的布局、建设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为 了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推行“四统五带”产业扶贫模式, 培育食用菌栽培示范点,整合村集体闲置土地和贫困户剩余劳动力, 发展食用菌一体化产业,实现企业、村集体和贫困户三赢。

加大政策扶持, 完善奖补机制。秉持“奖新不奖旧、奖大不奖小、 奖优不奖劣”的原则, 对新发展的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食用菌产 业进行奖励补助。对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每年定额补助 30 万 元, 主要用于香菇新品种培育菌种、仪器、设备原材料购置, 对大棚 建设设置相应的奖补标准, 明确具体的菌棒补助, 对于积极带动贫困 户从事香菇种植的企业每带动一户均有相应的奖励, 贫困户采取入股 分红的, 享受分红奖补政策。

加强壮大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 模和技术优势, 以袋装香菇为主栽品种, 利用鑫亮菌业的“龙头”带动 作用,以泥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 辐射泥阳镇、伏家镇、 麻沿河镇、城关镇、大河店镇、嘉陵镇、榆树乡 8 个乡镇为重点,打 造以袋装香菇为主栽品种的“一园(中心)一带八小镇”产业发展格局。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通过办点示范,加强引领。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高品质发展,实现食用菌“产、 供、销”一条龙服务,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 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加强科技研发, 提高产品质量及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菌种质量, 不断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食用菌新品种, 满足菌农对菌种和技术的需求,提高徽县菌种的自给能力和企业创新 能力。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 与周边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制度, 传授新技术, 传导新信息。针对全县香菇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 问题,指导把脉。建立健全香菇产品供货平台,制定行业规范标准, 引导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打造知名品牌, (略) 场, (略) 场竞争力。

3-15 专家调研指导工作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服务指导水平。 根据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特点 和种植户的需求, 各牵头企业及时组建成立技术服务指导团队, 分片区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健全食用菌种植效益与技术指导服务费相挂钩 的服务机制,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种植户食用菌栽培水平, 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14 菌棒大棚

5.生态创新,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金名片

(1)案例背景

陇南素有“千年药乡”“陇上药仓”之美称,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 之一。徽县位于陇南东部,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多样性的条件,孕 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使之成为徽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徽县天 麻、柴胡、马兰花等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品牌效应好, 已形成集植物提取物的研发、生产、生物基材料销售、食品进出口为 一体的综合型产业, 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徽县按照“多品种、高品质、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不断健全完善产业链条, 推动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不断实现中药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在生产 (略) 场 资源基础上, 依托地方野生资源优势,中药材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 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药材 产业已经成为徽县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增效带动乡村提质, 为实现乡村振兴 打下坚实基础。 中药材种植已逐步成为我县八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3-16 中药材种植现场

(2)主要做法

制定奖补细则, 保障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系统规划, 将中 药材发展任务完成情况列入乡镇年终考核责任目标,加大中药材产业 发展的行政推力。将中药材生产纳入 2022 年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奖补范畴, 对县内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 50 亩以上, 带动农户20 户以 上的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励 1.5 万元;对脱贫户(含三类户) 种植中药材 1 亩以上的每亩奖励 300 元。中药材产业奖补政策的颁布实 施, 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热情, 为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 保障。

建设示范基地, 规模化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鼓励生产企业及农户 积极整治撂荒地,利用 25°以上一般耕地和退耕还林地发展中药材种 植,积极推广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 药材、地埂药材, 稳定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按照“一村一品”产业格 局和“公司+基地+农户”产销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 式,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建成相对集中的虞关未子 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虞关山岔中药材生产示范村、水阳新柳中药材 生产示范点、江洛镇龙头新村中药材生产示范点,大力推广木瓜、黄 芩、柴胡、桔梗、苦参、板蓝根等中药材的种植, 形成中药材产业示 范村 4 个。全县示范村中药材生产总面积265 多亩。

力促技术革新, 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式发展。 积极推广起垄条播、 人工除草、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使 用机械化种植和采挖技术, 不断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药材品质 和生产效益。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引进先进设备、 革新工艺, 发展以徽县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中药精制饮片、 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中药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以当归、 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板蓝根、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 依 托现有中药生产加工企业,打造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培育、 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优化供给结构。

转变运行模式, 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引导成立中药材专 合组织, 创新发展“订单中药材”种植模式, 农户通过与企业签订中药 材种植收购合同,实行保价回收, 有效地带动了白柳、桔梗、柴胡、 艾草等地产药材品种的发展种植,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 形成 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综合开发的良好 格局。截至 2022 年末,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 1.75 万亩,实现产值 7000 万元以上,全县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及专合组织 38 家, 带动 9480 户3.9 万多人参与中药材生产。

6.生态转换,锌资源综合回收释放生态效能

(1)案例背景

徽县境内铅、锌、铁、金、铜、汞、硫等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 高的开发价值。 徽县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做强有色主 业,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转型升级, 完善产业链条”的战略布局, 积极 (略) 县“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强工 业行动, 擦亮“绿色矿山”招牌, 着力推动有色冶金、传统优势产业 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2019 年将已开 始实施的《冶炼渣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升级为《宝徽 11 万吨/年锌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工程设计总投资 5.58 亿元,采矿废物得到有效利用。

(2)主要做法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 明确“工业主导, 推动工 业经济提级转型”的全新思维, 以产业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 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有色冶金新型工业化水平, 发展绿 色工业。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开 发新领域、提高矿产资源勘查能力,进而提高生产力。截止到 2022 年 末,洛坝矿山全年完成采矿量 77.26 万吨,同比增产 2.97%;产出铅 锌金属量 17937 吨,同比增产 12.24%,新增 100 余个就业岗位, 有效 解决企业周边群众就业问题。

改建生产系统, 实施废渣金属回收利用。按照国家“减量化、资 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节约有限的矿产资源, 新建回转窑渣选矿设施 (包括窑渣选碳和窑渣选铁工序), 对渣中有价金属进行回收,实现 冶炼渣的无害化和冶炼渣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通过工艺处理, 对各种 危险废渣中有价金属进行回收, 并将危险废渣转变为一般废物, 降低 环境风险,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有效地提高了 锌冶炼产业对锌、铅、镉、金、银等有价金属的整体回收, 有效降低 工业废渣产生, 满足环保新要求。

实施技术改造, 实现低碳节能增效。紧抓企业“升规入统”,提 升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发展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将降消耗、降成本作为控亏增效的主 要措施, 完善节能工作管理考核体系,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机电 设备, 逐步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节能效果显著。 提升 浸出工艺,对现有的浸出工艺由黄钾铁钒工艺改为常规的湿法炼锌工 艺, 并配套新建冶炼渣火法处理设施(包括回转窑挥发、回转窑脱氟 氯、烟气余热回收、烟气脱硫等工序) ,减少释放到环境的污染物。

????2022 年矿山综合能耗 4714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235.11 千 克标准煤,同比下降 27.32%。锌冶炼厂全年综合能耗 41759 吨标准 煤,单位产品能耗 626.08 千克标准煤/吨锌锭,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1294.67 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 34.58%。

四、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 十大精神, 深入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深入 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 徽县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固本筑基战略, 承担好保护长江 上游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立足本底生态资源优势,按照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的思路, 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路径,形成“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徽县转化模式,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建 设“富庶、活力、美丽、幸福”新徽县。

(二) 基本原则

立足生态, 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原 则,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立足徽县生态优势,不断丰富生态产品,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打通绿色转化通道。

全面统筹, 协同联动。 实施全县全域、全要素统筹, 将“两山”实

践创新融入到徽县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引领, 革新驱动。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快 破解生态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完善绿色转化的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 设的管理体制, 以改革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推动绿水青山不断向金山 银山转变。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促进生态 价值转化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 务, 在绿色发展中改善民生福祉, 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

氛围。

(三) 总体目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厚植生态基础,聚力绿 色发展,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 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 优势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 游等绿色产业, 不断创完善“两山”转化的机制体制, 坚定不移地走生 态为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到 2025 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例达到 99%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 比例达到 100%,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绿色产业业态趋于成 熟, 生态产业化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市场机制更为完善, 生态文化 和生态制度基本完备,人民有充分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 年,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定提升; “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形成特色模式,开展“两山”创建宣传活动; 形成徽县“两山”实践经验 体系

—— 到 2024 年末, 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略) 前列; 全域推广“两山”转化模式;持续开展创建宣传活动; “两山指数”整体有效提升。

—— 到 2025 年末, “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达到目标 值,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稳定提高;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生态旅游收入 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四) 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 2019 年 9 月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 》, 用综合反映“两山”建设水平 的“两山指数”来量化、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转化程度、制度建设情况,从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 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评估“两山”基地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和估算,徽县“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现状值、 建设目标见表 4- 1。


4-1 徽县两山指数评估指标现状

目标层

任务层

指标层

目标

参考值

现状值

(2022 年)

建设目标

(2025)

序号

指标

构 筑 绿 水 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4.8%

稳定提高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

>90%

100%

100%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100%

3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100%

>95%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100%

100%

生态

状况

4

林草覆盖率

山区>60%

79.62%

稳定提高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1820 种

稳定提高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134.54 万亩

不减少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0.* 亿元/公顷

稳定提高


推 动两 山转化

民生

福祉

5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11%

稳定提高

生态

经济

6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21.93%

稳定提高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44.98%

稳定提高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25.54%

稳定提高

生态

补偿

7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8.66%

稳定提高

社会

效益

8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十八项

稳定增多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9.7%

>95%

建 立 长 效 机制

制度

创新

9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略) 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资金

保障

10

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

>3%

3.03%

稳定提高


五、重点任务

(一)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两山实践根基

1.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成果, 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 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关于国 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规定要求,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 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六大规划分 区, 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完成 213 个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的 编制、审查、审批, 扎实推进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初步 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构建以“三区(中部丘陵盆地 生态提升区、北部生态涵养区、南部小陇山自然保护区)、五廊(“麻 沿河+永宁河+嘉陵江+洛河+罗家河”) 、多中心(各生态源地的中心 点,作为徽县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绿心)”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国 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2.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执行徽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 控要求, 坚持底线思维, 严守 134.54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 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 实施差别化管控、准入及用途转用要 求,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对红线范围内的甘肃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略) 级地质公园、永宁河特有鱼类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峡门水库水源地等保护区实施细化分类 分区管控措施,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破坏 问题监管,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主导生态 功能不降低。


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对自然保护地情况开展督查, 持续加 (略) 级地质公园、徽县 永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执 法监管, 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各种破坏生态 环境的违法违规活动。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估考核。健全 自然保护区机构建设与管理制度,加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整治各种违法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准入审 查。

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实施最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给农业留 下更多良田。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加强耕地保护, 全面 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完成全县耕地保护目标 51.12 万亩, 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45.51 万亩的基本目标。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对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永久特 殊保护, 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多途径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 耕地用途管制, 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全县耕地保 有量不降低。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 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 建设和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耕地养护、生态设施改建建设生态 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建立自然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依靠先进科技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

3.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

联系横断山地区和秦岭地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横断 山-秦岭地区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完整贯通的生态基质,加强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 重塑野生动物栖息地。 构筑 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格。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监管, 实施最严格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加大 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力度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展极 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拯救,完善野生动物疫源 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稳步提升。加强全域野 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系统 性调查研究,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徽县永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河流、水库的保护,

最大限度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维护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

(二)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两山实践沃土

1. 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守护蓝天白云

协同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 进一步巩固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空气环境质量治理成效, 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严格 (略) “三线一单”研究成果, 充分考虑细颗粒物、臭氧等污染 物季节性特征, 实施大气污染分区分类分时协同控制。根据空气质量 改善、污染源变化等实际情况, 适时启动源清单的修订完善工作,推 动细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机理研究, 探索开展协同治理 科技攻关。到 2025 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10 天。

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氮氧化物。 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 机制, 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 严格落实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 升等措施,到 2025 年, 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按照 “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继续开展炉窑深度治理。 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堆放、输送等无组织排放, 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 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开展烟气旁路整治专项行动, 建筑陶瓷等重点涉气排放企 业逐步取消脱硫脱销烟气旁路或设置备用脱硫脱硝等设施,因安全生 产无法取消的, 安装在线监管系统。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维修行 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 对从事“喷漆、烤漆、补漆”机动车 维修经营业务标准的正常经营的一、二类汽车整车维修企业和三类汽 车专项维修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鼓励新建机动 车维修企业所用色漆应全部使用水性环保型涂料,同时加大面(清) 漆、底漆使用低 VOCs 排放的高固环保型涂料的推广力度;现有机动 车维修企业应逐步使用水性等低 VOCs 含量的环保型涂料,限制使用 溶剂型涂料。推进汽修企业安装具备处理漆雾、过滤粉尘、去除异味、 高效净化 VOCs 的治理设施, 低挥发性有机物原料 VOCs 含量的要求 参照国家标准《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 GB/T 38597-2020) 的限值(底色漆≤380g/L,本色面漆≤380g/L)。

有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深入实施清洁供暖,深化燃煤供暖设施 清洁化改造, 重点扩大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到 2025 年,建成区清洁取暖率提高到 80%以上。合理拓展城区集中供暖覆盖 范围,加大集中供暖范围内燃煤锅炉淘汰力度,鼓励实施“以大代小”, 结合发电布局、用气保障等实际, 优先发展电锅炉、燃气锅炉等清洁 能源集中供暖设施。支持工业园区、乡镇建设分布式、分散式清洁供 暖设施,加快补齐供热管网短板,改造提升管网、换热站等配套设施, 加强清洁能源供暖设施环境保护监管。不断改善农村用能结构, 深入 实施燃煤暖炉、灶具、土炕等改造, 合理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罐 装燃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使用洁净煤。

持续深化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格控制施工扬尘, 加强建筑施工及 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提高城区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 有效控制城区扬 尘。防止建筑施工、拆迁作业和道路开挖等扬尘污染;将施工工地用 围挡隔开;在裸土或堆料表面采用苫盖织物、喷洒化学覆盖剂、洒水 等方式。强化道路保洁, 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 (略) 建 成区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加大对渣土运输 车辆监管力度, 督促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及其他散装物料车辆实施 硬覆盖与全密闭运输。推进硬化绿化抑尘和道路绿化用地扬尘治理, (略) 园林绿化工作, (略) 建成区绿地面积。强化煤 场、料场、渣场等堆场扬尘管控, 严格落实大宗物料存储和运输防尘 措施。

持续推动餐饮业油烟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 对餐饮场所 进行统一规划, 集中建设。强化餐饮服务业大气污染治理, 安全高效 的油烟净化器, 严格控制饮食业油烟无组织排放。进一步加强末端油 烟净化装置安装力度,加快所有建成区的餐饮油烟能源清洁化改造, 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略) 场监管和监督检查, 加强现有末端油烟净 化装置运行维护力度,严格查处擅自停运油烟净化设施和超标排放行 为, 督促新建餐饮项目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落实油烟治理措施, 严禁将 油烟排入下水管道等地下通道。持续开展露天烧烤规范和整治, 严肃 查处露天烧烤行为。

加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监管。 推动实现徽县 7 — 10 天精准预报, 进一步提升细颗粒物、臭氧预报准确率, 探索建立轻、中度污染天气 应急响应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修 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补充健全细颗粒物和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的启动、响应、解除机制, 根据各类污染源排放实际情况, 定 期更新应急减排项目清单, 夯实不同预警级别的减排比例。 推进大气 污染联防联控, 实现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 一执法、统一污染防治措施, 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 制。强化微测网数据应用, 依托网格化监管及时排查存在问题, 形成 良好的闭环管理机制。

2. 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呵护碧水清波

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 建设徽县水生态文明 体系。实施《徽县城区及千人以上水源地保护区治理项目》等水生态 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修复和保护流域水生态。严格落实“河长制” , 持续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重 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 实施嘉陵江上游水流域综合治理、清洁型流 域建设等项目,加强嘉陵江流域徽县段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应急管理, 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做好全县重点水域生态保护, 深入推 进碧水保卫战。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不断完善行政区用水总量、用水 强度控制体系, 推动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实施 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管理。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 和水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体系。探索开展行政区域内长江流域现状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识别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适度、较低流 域和区域。 推动开展嘉陵江重要河流生态状况评估, 重点评价水土保 持功能变化情况、区域生态环境完整性情况。持续优化地表水环境质 量监测网络,补充设置生态流量、水生态监测断面(点位)。

加强隐患排查, 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有序构建徽县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一张图。基本完成乡镇级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勘界立标并开展问题整治,开展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分析,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依法查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内违法排污企业, 不断开展和完善水源保护基础工作。开展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回头看”,加强各级水源地保护区(城 市重点水源地保护区 2 处、乡镇引用水源地保护区 8 处,农村水源地 保护区 341 处)内环境违法问题排查整治,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打好安全饮用清洁水攻坚战。 实施徽县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完 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改造提升已建饮水工程, 在有条件的区域 新建集中连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中心, 建立集中供水水质监测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用水质量。到 2025 年底 县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加快整治建设, 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加大 工业园区整治力度,加强聚集区内工业企业废水预处理监管, 定期开 展纳管企业预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自行监测、污染物排放公开等情况 专项检查。持续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废水 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逐步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 减少工业 废水直接排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 板, 加大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污水 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对年久失修、漏损严 重、不合格的老旧污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等进行维修改造, 进一 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循序推进城镇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禁止雨污混排。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能力, 确保污水收集能力与服务片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生 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相匹配。加快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污水高标准处理工程建设,到 2025 年,县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 。 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 态措施, 协同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理设 施建设, 进一步规范污泥无害化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污泥集 中焚烧处理,到 2025 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 90%。加强入 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分期分类开展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 逐一明 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 建立责任主体清单; 按照“取缔一批、合并 一批、规范一批”要求, 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治 销号制度, 逐步开展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排污口整 治销号制度,对需要保留的排污口建立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2025 年底前完成全县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

加快工程建设, 推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恢复。保障河湖生态流 量。 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强化工业、城镇、农业等重 点领域节水,优先保障生活用水,适度压减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 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科学确定主要水体生态流量(水量) 目标、保障方案与机制。强化河湖水量调度, 加强水系连通, 实施辖 区内流域主要涉水工程联合调度, 确保河道基本流量。统筹生态保护 与用水、发电等关系, 逐步清理整改小水电站,保障重要断面下泄生 态流量。强化生态流量监管,加快河湖重要控制断面监测站点建设, 逐步建立河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体系。 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逐步构建“截、蓄、导、用”并举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 提升 城市建成区生活及工业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 再生水、 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 推进工业成产、园林绿化、道路清 洗、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探索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在重点排污口下游、 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 施, 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 纳入区域 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 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和工业生产。强化河湖岸 线管控。推进生态缓冲带划定, 重要河流、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合理划 定生态缓冲带, 维护自然岸线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 严格控制与流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 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加强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亟需能 力建设,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在线监控、遥感遥测等新技术在生态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分析。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地制宜恢复 水生植被, 探索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 保护, 加强重要鱼类栖息地保护, 提高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水平。鼓励在重要生态功能水体、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 络建设, 在现有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 科学增加各类监 测要素,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 实施水环境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措施,提升水生态品质。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合理建设亲水 便民设施, 提升公众亲水环境品质。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试点建 设,建立美丽河湖长效管理机制, 发挥美丽河湖示范引领作用。

3. 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守住一方净土

强化“三地”管控, 加强土壤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建设用地风险 防控制度。 加强建设用地风险防控, 强化土壤污染工业源头防控, 加 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持续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 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进一步细化农用地分类管理, 开展第三次全国 土壤普查。强化未利用地保护, 因地制宜探索整治复耕与生态修复方 式,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容量提升。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耕 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区域, 实施重金属污染特别排放限值, 依法推 进农用地分类管控,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 持续推进 耕地分类管理。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 途管控, 落实基本农田等空间管控边界。 (略)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 别划分结果为依据,对优先保护类耕地, 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 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 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 从严查处向农田施 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或倾倒废弃物的行为,防止将重金 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污 染土壤及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等排入农田。加强对未污染 土壤的保护,重点保护未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地和饮用水水源地。 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 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的地块, 以及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 风险评估,防控新增土壤污染。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应当采取有 效措施, 防止、减少土壤污染, 并确保建设用地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 求。合理规划污染地块用途,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 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依法开 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风险评估而未开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块, 以及未 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 禁止 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 段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 应组织有关部门划定管控区域, 并由污染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减施化肥农药,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以化肥、农药减施、节 水节肥等为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 打造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 用率达到 98.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对受污染地块 积极开展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供给。

加强监管执法, 推动水土污染协同防治。 开展污染源周边地下水 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推进“一企一库”(重点工业企业、尾矿库) 和“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矿山开 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环境风险。以矿山开采区、 尾矿库(涉重金属) 、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城镇污水管网 等为重点, 开展防渗情况排查和检测,对渗漏严重的研究制定重点污 染源防渗工作措施,加强地下水污染渗漏监管执法。以矿山开采区等 为重点, 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 探索实施地表水—地下 水、土壤—地下水、区域 —地块污染协同防治。

4. 强化矿山保护与修复,恢复绿树青山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新建《徽县“十四五”矿山环境恢复治 理工程》和《徽县凤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加强政府对矿山地质环 境的监督管理, 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利用。 开展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体系。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编制矿产资源开发与恢复治理方案, 督促 企业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初步建成矿山 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 利用科技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

加强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综合整治露天矿山, 加强矿山环 境恢复治理,建立区域内尾矿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详实综合数据库, 全面掌握流域尾矿库整体情况, 完善“一库一策”治理方案, 对排查 出的各类环境隐患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措施时限, 督促尾矿库企业建立完善在线安全监测系统, 并建设针对尾矿库尾水 排放及下游监测断面水质的监测监控和监测井设施。到 2022 年,在 用湿排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位移、浸润线、库水位等的在线监测和重 要部位的视频监控,干式堆存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表面位移的在线监 测, 尾矿库实现周边环境监测、地下水质监测、尾矿水排放水质监测 以及下游监测断面水质的监测监控。

推进矿山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积极科学推广金徽矿业绿色采矿方 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产品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快尾矿库和采 矿区综合整治进程,全面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矿山地质环境 实地调查工作, 精准掌握徽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全面分析研究县内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明确“新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徽 县“十四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研究制定补偿退出方案以及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限期关闭退出。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及 推广,构建绿色矿山建设技术平台,逐步推进徽县绿色矿山全面建设。

5.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绘就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 制定农业面源 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扩大长效缓释肥和有机肥施用量, 加快实现水肥一体化利用。减少 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制肥、饲料化、能源化, 促进秸秆等生物质 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 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实施畜禽养殖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实现产业发展、农业投 入品减量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到 2025 年,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 合利用率≥96%。全面推进养殖粪便、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确保 畜禽养殖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 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鼓励散养密集区实行 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到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不低于 85%。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风险排查整治, 推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 水源地安全的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垃圾堆放等环境风 险源。依法清理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 业和涉水工业企业。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方案,巩固农村 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保护区划定及标志设立工作。提高饮用水水 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加强集中式农村 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实施从水 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 检测“三同时”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改 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施。梯次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优先整治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和水质需 改善控制单元内的村庄。按照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推动城 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就近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 施建设和监测监管,推动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鼓励专业化、市 场化建设和运行管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略) 大型垃圾焚烧处理项目、 卫生填埋场, 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在现有垃圾收转运站的基础 上,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 积极探索就地减量处理, 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积极加强引导、强化 机制建设, 确保前端源头分类准确性;通过合理配备农户分类垃圾 桶、设置垃圾集中收集投放地点、配置满足分类清运要求垃圾收运 车辆, 确保中端收集运输规范化; 通过科学布局终端处理设施、完 善垃圾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确保 末端处理标准化。

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 强化系统施治, 以消除农村黑臭 水体为目标, 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 坚持“统一布局、统一实施、梯次推进”原则,按照“摸清底数-试 点示范-全面完成”三个阶段,依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采取生 态治理模式、资源化模式, 少量工程等综合措施, 有序推进农村黑 臭水体排查治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台账。针对农村生活污水、 厕所粪污、养殖业污染、种植业污染、工业污染、内源污染等为主 的污染类型, 因地制宜采用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体 净化等技术手段,多措并举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三)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1. 创新发展生态农业,铸就生态民生新高地

构建“4+X”现代农业体系, 以苗木、蔬菜、养殖和食用菌四大产 业为主, 育种、中药材、经济林果、银杏、核桃、烤烟等为辅, 促进 产业提质增效。

做强主导产业, 壮大特色产业。 按照“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 园区化”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强做优“苗木、蔬菜、 食用菌、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特“中蜂、中药材、经济林果、 银杏、核桃”等多个特色产业,构建循环农业链条,推动特色山地农业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苗木产业。 在保障粮食种植 面积的前提下, 按照“稳面积、去库存、调结构、优品种”的发展思路, 建设育苗中心、林草产业试验示范点,调优苗木产业结构, 建设苗木 产业园, 促进苗木产业聚集转型发展。蔬菜产业。同步发展露地蔬菜 和设施蔬菜, 扩大蔬菜生产规模, 建设一批以蔬菜标准园、科技示范 园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园, 着力打造大蒜、辣椒、生姜、架豆等一批具 有地域特色的拳头产品。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按照“一园一带八小镇” 的总体产业布局, 新建上规模有特色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建设全 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畜牧产业。 以“做大做强生猪、做优做好 中蜂、稳定牛羊家禽、适度特畜特禽”为主线, 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产 业园, 构建生猪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巩 固提升中蜂养殖基地建设, 注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广生态 养殖模式和洁净养殖技术。

保障食品安全, 提升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持续 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守 53 万亩耕地红线, 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垦力度,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 “非粮化”,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提升植物保护能力,做好野生大 豆保护区建设, 建设野生种质资源优势区, 建设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甘 肃监测点。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种业发展水平,良种 覆盖率达到 98%以上。引导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冷鲜设备、农业高科 技推广应用、良种繁育、引进优质品质、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 仓储新技术。

创新经营模式, 推动农业发展。 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 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鼓励支持能人大户、新型职 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创新龙 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利益连接模式, 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合 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模式,鼓励小农户与新型 经营主体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发 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品牌农业, 打造农特品牌。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青泥黑猪” 和“文池土鸡”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产业化开发力度, 强化“双品一标” 认证, 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基本全部纳入质量追溯体系, 实施农产品准 出证制度。打造徽县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 农产品品牌“三牌联创”,建设新时代农产品区域品牌联合体。实施农 产品品牌战略,继续做好“三品一标”认证, 打造知名“甘味”品牌。到 2025 年, 实现蔬菜、养殖、中蜂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全覆盖, (略) 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种植业“双品一标”农产品 覆盖率达到 70%以上,推动“陇南味道”由绿色道地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转变。

2. 发展生态友好工业,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构建“3+3”生态工业体系, 以“农副产品加工、有色冶金、绿色建 材”为三大主导产业,“中医中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为三大 新兴产业,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扩大农副加工业。 以徽县及周边县区大宗农产品资源为基础, 依 托优质粮油、畜牧、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银杏、核桃、三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 统筹发展蔬菜、林果等农特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 做优白酒饮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植物提取物等产品; 大力发展 畜产品屠宰、加工。推进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壮大铅锌产业。 依托徽县柳林镇铅锌矿带及金徽矿业、宝徽集团 (略) (略) , (略) 铅锌工业园区, 做好铅 锌矿等有色金属矿产的开采,整合采矿权, 组建矿业集团, 现有矿山 扩能、技改,积极发展绿色矿山。适度延伸产业链条, 以加大风险探 矿、实施技改、加快合金新产品研发和加强资源保护、延长矿山服务 年限为重点, 建设江柳产业园, 鼓励铅锌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 对现 存产能过剩的铅锌选矿厂通过政府引导、留优淘劣,组建集探采选冶、 加工一条龙、产销工贸一体化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延长 产业链条,打造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 (略) 场竞 争力。同时,发展最大化利用余热、余能系统, 设置循环水系统及中 水回用系统,加强尾矿综合利用。

优化绿色建材业。 以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优 先发展烧结多孔砖、新型预制墙体、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推广新型免烧空心砌块、建筑板材、加气混凝土板及各类多功能复合 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加大尾矿资源和铅锌废渣、废水、冶炼烟气 的回收利用,运用成熟的尾砂制砖工艺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做大中医药产业。促进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融 合发展, 依托陇南中药资源优势, 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以现代中 药制造为重点,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智慧 服务平台。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繁育研究,推动中药加工能力提升,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融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打造 陕甘川现代中药技术产业新高地,培育陇南生物中医药百亿产业集群, 促进中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领域和区域综合环 境治理, 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绿色技 术创新体系,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重点推进工业 节能、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设备、产 品研发,推进污染防治技术升级、城市低碳化运行、农村低碳化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环境污染第 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 构建集环保技术研发、咨询和信息 服务、环保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环保服务产业链, 促进节 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推动新能源产业。积极助推新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支持发展风电、光伏、水电、太阳能、抽水蓄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等新能源,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提升新能源消 纳水平, 推进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发展集聚化工业。 按照“一园两基地”布局工业发展, 加快陇南经济开发区(徽县园) 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政策及园区优势,招引企业入驻徽县园, 实现工业集聚发展。 打造以白酒酿造为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为补充的轻工业发展基地、以 金徽矿业、宝徽集团为引领的铅锌产业发展基地。工业服务化发展。 贯彻落实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 引导工业企业面向消费者建立 “需求定制+参与制造”和“产品+服务”制造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 求。推动工业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工业设计、研 发设计等工业服务业。发展绿色制造。以金徽矿业绿色发展模式为示 范引领, 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 推行低碳化、循环化 和集约化节能改造。到 2025 年, 徽县建成我国重要的工业旅游示范 基地。深化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 开 展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 建设智能工厂和 车间, 实施“企业上云”计划。着力促进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 术在远程协作、智能配料等方面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借助国内知名工 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试点。

3. 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赋能全域旅游新活力

构建以“嘉陵江大峡谷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凤山公园国家 3A 级 景区、泰湖风情园、大河店镇三泉村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为特色的文 旅康养圣地,和以“统仓共配、电商云仓和冷链物流建设“工业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电子商务与农业、工业融合”的商贸物流为主的 第三产业体系,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构建一线两圈发展格局。 把全域旅游作为徽县支柱产业大力发 展, 突出“山体、森林、河流、田园、文化”等特色, 构建“一线两圈” 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六大旅游产品, 实施徽县旅游服务升级行动、徽县旅游全国推介行动“两大行动”,建设全国知名的康养地, 打造西 部一流休闲度假区。

一线”—— 沿嘉陵江旅游精品线。重点实施泰湖风情园建设游 客服务中心、铁山虞关天河、青泥三个次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虞 关乡汽车客运站、嘉陵镇天河区域性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徽县嘉陵镇 至两当云屏旅游公路, 将黑虞路、泰湖风情园-青泥驿-黑虞路改造 成三级公路,创造优越的旅游出行条件。以文池村、铁山村、上滩村、 严坪村、庙垭村、天河村为重点, 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

北圈”——北部乡村旅游圈。 在高桥、麻沿河镇、榆树乡建设 2- 3 个自驾游营地,配套建设农家乐、农家客栈等,为自驾游创造良好 的环境条件。将太白村到高桥村道路升级改造成三级公路, 在北部乡 村旅游环线沿线建设停靠点,改造沿线村落。

南圈—— 南部环木皮岭旅游圈。 实施徽县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 环线观景台(廊亭)游步道建设项目,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环线游客 服务中心、停车场及厕所建设项目,户外休闲营地及骑行、自驾服务 站建设项目,小地坝村古村落改造等项目。

挖掘徽县特色旅游资源。 加大对天河田园综合体、三泉田园综合 体、高坪村田园综合体等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农旅融合观光体验产品, 做强北部育苗基地乡村旅游产业带,发展一批以育苗产业为基础的特 色旅游村,开发农旅观光产品。依托茶马古道文化, 融合木皮岭历史 文化和龙王洞红色文化, 推动发展环木皮岭乡村旅游产业带, 纵深推 进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县城“两山一湖”文化旅游景区、嘉陵江 大峡谷景区、木皮岭旅游景区等景区升级升温,开发文旅观光产品。 将山水观光产品向生态休闲产品转变,以“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品质的服务”为卖点, 以“慢、细、品”为标准,结合户外 运动、特色美食、精品住宿, 开发生态休闲产品, 开发生态休闲旅游 产品。加强银杏养生餐饮体系的建设,深度挖掘徽县的银杏文化,营 造餐饮文化氛围,推出银杏养生茶、银杏果、银杏养生保健酒等旅游 商品, 打造一批康养产业园, 开发康体养生系列产品。以榆树、高桥、 麻沿育苗产业为载体, 打造北部育苗基地自驾游精品线,提高徽县自 驾车旅游的知名度,加强自驾游沿线汽车保障、维修、给养、信息等 配套设施的建设, 开发自驾旅游产品。在现有工业文化园和白酒生产 旅游观光线路的基础上, 将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区二期扩建园区整体 纳入景区范围, 进一步挖掘酒文化, 努力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档 次,把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国家 5A 级景区,开发工业 旅游产品。到 2025 年,创建 5 个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5 个旅游名镇、 16 个旅游名村建成一 (略) 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略) 旅 游强县。

4. 提升数字化服务体系,释放两山转化新能级

搭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结合 (略) 和门户网站建设, 建 设徽县旅游线上服务平台, 集成游前、游中、游后等全过程服务, 配 套建设智慧景区。同时,建设徽县城区、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 嘉陵江大峡谷景区、江峡自然风景区、泥阳镇五大游客服务中心。做 好旅游发展要素,建设旅游畅通道路,联通县域景区;配套热点景区 旅游通勤车, 满足旅游通行需求。打造徽县特色、民俗特色、陕甘小 吃、宴席等特色餐饮, 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伴手礼。强化旅游行业监 管, 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构 建公平、公正、诚信的行业环境,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推动数字工业升级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加快 “两化”融合进程,实施“互联网+工业”工程,鼓励重点企业升级改造工 业互联网内网, 利用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 心建设, 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初步实现对重点行 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 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 理能力。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农业特色产业、金徽矿业智慧能源 管理综合服务系统平台等创新示范建设。助推金徽酒数字化应用平台、 金徽矿业 5G+智慧矿山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 5G、人工智能、虚拟 现实等技术在远程协作、智能配料、电解槽短路识别、冶炼虚拟仿真 等方面应用。

发展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4+N”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 “4” 是建设农业产业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物流服务平台、农业金融服务 平台和农业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N”是依托 4 大平台建设大数据统计 与分析应用、 “三农”舆情监测管理、远程监测与智能诊断管理、农资 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溯源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业供应链管理服 务、农产品定制服务等 N 个可扩展应用服务。探索发展数字田园、智 慧养殖、智慧农机, 建设县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管理平台和重要农产品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建设重要 (略) 场价格监测预警平台, 实现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监管溯源。

(四) 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打造两山文化品牌

1. 深挖传统文化,厚植两山文化底蕴

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将县级以上文物保 护单位纳入“互联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推进实施徽县碑林、 “新修 白水路记”碑、佛爷崖保护、仙人关古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实施 “非遗”挖掘保护和整理工作,开展国家级、省级 “非遗”项目申报, 在城关镇、栗川镇、银杏乡、水阳镇因地制宜建设 “非遗”传。

挖掘开发民俗文化品牌。 包括陇蜀古道(青泥岭)文化、茶马古 道文化、红色文化、吴家军抗金历史文化、徽酒文化等民俗文化, 继 续开展青泥岭文化研讨工作, 深入推进青泥古道文化工作, 持续开展 茶马贸易文化工作,坚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工作, 创新开展 徽酒文化提升工作,围绕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创作一批文艺文学精品, 全面提升徽县文化影响软实力。

2. 传续生态文化,丰富两山文化内涵

创建康养标杆示范村。紧抓乡 (略) 规划建设百个文旅康 养示范村的良好机遇,创建田河村、稻坪村、三泉村康养标杆示范村。 对花映三泉景区进行提升改造, 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智能导游、电子 讲解功能,围绕青龙泉新建月季园,改造萌宠乐园,打造樱花园 20 亩,改造提升了入口— 青龙泉— 葫芦泉—萌宠乐园共 1.5 公里游步道, 按照 4A 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创建旅游名镇名村。 力争创建嘉陵镇、大河店镇、榆树乡 3 个旅 游名镇, 创建嘉陵镇田河村、嘉陵镇稻坪村、大河店镇三泉村、柳林 镇庙坪村、榆树乡榆树村 5 个旅游名村。进一步提升嘉陵江大峡谷景 区、稻坪古村景区、千年古银杏树群落、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 花映三泉景区、文池、榆树古街、 “三百”长廊建设等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

3. 加强文化宣教,强化两山文化惠普

加大旅游宣传。 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金徽矿业景区已接入 智慧旅游建设“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游客可在网上足不出户游金徽。 完成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三滩景区(严坪村) 、田河村、青泥 村等 11 个景区、旅游示范村等重要景观节点的基础网络检测工作, 确保景区内 wifi 信号畅通, 手机信号全覆盖。建立金徽酒文化生态旅 游景区、徽县花映三泉生态旅游景区公众号,景区支持语音导览服务, 通过扫码二维码即可收听语音讲解,给游客提供便利。开展“5. 19”中 国旅游日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徽县旅游特色和旅游产品。出台冬 春季系列活动和优惠政策, 促进冬春旅游发展。开展冰雪游开新局— 冬春季旅游升温演出活动。

提升服务水平。 (略) 乡村旅游(徽县) 培训班, 邀请全县 A 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示范村等旅游从 业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等共计 100 余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学。

(五) 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保障两山成果转化

1. 目标与考核关联,建立生态环保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责任与绩效考核制度。 制定“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年度工 作计划, 县政府与相关责任单位和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 建立责任 人清单, 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 确保各项任务和工程落实。开展年度“两山”基地建设评估, 建立成效评估制度。开展生态 系统生产总值(GEP) 核算并纳入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根据 国家要求,创新探索徽县“两山指数”,评估“两山”建设水平, 总结梳 理典型经验模式。

健全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 建 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 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明确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 依法准确界定被 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推动落实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 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经济发展类指标考核, 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 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指标;适时对其他主体功能 区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双考核”。推动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组织开展对生 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专项审计。

2. 转换与补偿结合,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的转化, (略) 场,形成可供消费的生态产品, (略) 场需求中实现经济价值。依托徽县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开 发优质生态产品, 充分挖掘农业生态、林下经济、旅游观光、文化教 育等多种产业功能,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生态产业经营模式,探 索多种途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让“绿水青山, 流金淌银”。

利用自然资源禀赋, 增强生态农业发展。推进“三农”一体、“三产” 共融、 “三生”互促, 实现了农产品和服务由低端向中高端,休闲农业发展布局由分散向集聚、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依托美丽的 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森林、田园景观、农业生态、红 色资源和乡村风情风貌等特色景观, 大力推进集红色文化、非物质文 化遗产、多元化健康消费于一体的综合示范, 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 游等产业。

制度合理补偿标准, 提高生态补偿范围。设置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用于公益林资金补偿, 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标准, 推进生态 公益林分级分类差异化补偿。充分利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和区域 统筹激励奖补资金,适当提高高品质水体补偿标准, 健全源头水和水 源涵养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徽县流域 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 护补偿机制。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增加生态补偿方式。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财力 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源头性地区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标准。积极争取甘 肃“两山”建设财政补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的生 态付费制度探索,健全“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市场化生态 补偿机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争取国外官方和非官方的资金、技术 和项目援助。

3. 制度与措施融合,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机制

深入推行河长制机制。夯实基础工作, 强化河湖长制,落实组 织体系建设, 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落实河长责任, 细化 河长制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联合工作机 制,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河湖保护中的监督作用, 提升河流法制化管 理水平。 实行河长定期巡查制, 加大对县、乡(镇) 、村三级河长考核力度, 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 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加强河道日常管理, 实现水 清河畅岸绿景美鱼跃的目标。实施水环境整合整治绩效评价, 强化水 环境整治责任落实。

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启动徽县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 方案制定工作, 探索制定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 按照国家统一 部署, 积极参与 (略) 场建设,发挥徽县水电、森林碳汇等碳 减排资源优势, 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开展碳 汇交易。加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推进低碳试 点。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鼓励企业自愿开展 清洁生产审核。选择基础良好、条件成熟的工矿区、园区等, 开展近 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抑制不合理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化林长制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 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实施增绿增效行动, 推进国土绿化,坚 持依法治林, 加强资源保护, 发展特色林业, 提高林农收入, 助推林 业增绿增效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以集体林权改革试点为契机, 坚持 统筹协调“用绿” 、“活绿”,促进林长制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工作 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加快释放生态红利,提升群众获得感。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取水许可 权和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 探索“生态 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支 持引导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发行人聘请第 三方机构进行绿色债评估认证。鼓励银 (略) 场化、法治化原 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金融授信支持力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鼓励政府性融资 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探 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强化动植物资源保护,建设珍惜物种 种质资源库,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及名木保护与修复, 确保区域内生物 资源不减少。全面加强羚牛、红腹锦鸡、白唇鹿、长臂猿、梅花鹿、 娃娃鱼等特有物种和栖息地保护, 建设缓冲带和生态廊道, 扩大野生 动植物生存空间。对重点区域、重点濒危物种进行本底调查, 摸清家 底, 识别威胁。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将珍稀濒危野 外种群及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严格保护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 小种群野生植物。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 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 制品非法交易。

4. 奖励与惩罚结合,建立生态产品品质保障机制

出台农副产品品质保障办法。 明确农业、卫生区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等部分责任, 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 出台“红黑榜”管理办法, 实 施联合惩戒。探索推进智慧监管,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 平台, 推动建立互联共享、上下贯通的数据链条, 加快建设农产品质 量安全追溯示范点,推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健全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以徽县食用菌等品牌农产品为主要内容, 探索 编制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导则等地方标准体系,不断引导生态产品标 准化生产。

出台绿色工业品质保障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扶持企业做优做强,加快量化融合步伐, 引导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制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 依法开展“双超”类企业强制性清洁 生产审核, 辖区内“双超”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 100%。按照“双 有”企业相关管理规定,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推进工作方案,分年 度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进能源、有色、化工、危险废物综合利 用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出台生态文化旅游保障方法。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 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落实各项旅游政策, (略) 场,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坚决打击一切违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吸纳社会 投资, 寻找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实力雄厚、管理成熟的企业参与景 区项目的投资建设。建立反哺机制, 划出生态旅游经营的部分收入用 于保护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外 界引进相关人才, 选拔有培养潜力的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建立人才资源保障。


六、工程项目

为积极落实徽县“两山”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围绕“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主要任务, 结合实际,徽县将初步确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点工程 43 项,主要包括生 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机制体制建 设,总投资约 63.8963 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成立徽县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领导组, 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 相关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 县直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统筹协调和组 织推进“两山”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发改、文旅、 交通、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多位一体统筹 推进机制。

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 明确各部门、乡镇工作 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 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保障规划 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工作稳步推进。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 各部门、乡镇、开发区分级实施, 各部门相互协调, 上下良性互动的 推进机制。

(二) 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

高度重视强化“责任”与“落实”。县党政主要领导要做到重要工作 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项目亲自督 办。压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 把全 县年度“两山”实践创新重点工程及内容分解到每一位班子成员, 层层 传导责任, 各项工作任务与职责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形成 具体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组成联合督导组,通过随机抽查、现场调查等形式, 坚持定期不 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对进展缓慢、效果较差,未按期完成试点任务的, 进行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影响大局的,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倒逼工作落实。建立 健全“两山”实践创新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把“两山”实践创新 基地的主要任务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半年一总结, 一年一考核, 三年进行评估,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 价的重要内容, 作为评先创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严格督促 检查和考核问责。

(三)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加强“两山”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产业发展 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 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 网络, 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略) 所、 (略) 校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开发, 对产业转型升级、生态补偿、生态环 境保护等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积极开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 态环境的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组 织开展资源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研究, 开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研究全县生态环境相关标准规范, 探索生态 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加大各项引智项目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力 度, 支持和引导各类专业人才聚集。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引进人 才, 建立人才引进体制机制, 采取人才柔性引进, 为徽县“两山”创建 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同时,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 逐步形成一支专 业性能力强、业务范围广、工作要求高的人才队*, 加快“两山”基地

建设步伐。

(四)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 筹集社会资金, 积极 (略) 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制定并完善多种经济政策, 充分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 化投入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完 善资金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略) 场机制在 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两山”建设的 项目。

加大专项资金和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徽县“两山”基地建设实 施项目, 争取有关部门在安排相关资金和设立专项资金时予以支持。 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生态文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财政对“两山”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深化改 革, 继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和 (略) 改革等手段,保障“两山”创 建资金机制。

(五) 坚持舆论导向,注重宣传教育

立足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宣传主阵地, 采取咨询或召开新 闻发布会以及通过电视台、 (略) 民通报“两山”建设的内容、 范围、指数指标要求, 以及创建活动进展等。通过多种形式, 广泛宣 传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试点的重大意义, 编写 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材、书籍和手册。通过多方面宣传、 培训, 使群众及时了解徽县“两山”建设情况、当地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提高公众参度。及时总结推广各乡镇、各部门的好经验和好 做法, 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试点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创建 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 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两山”建设监督工作职能,积极推行政府 生态信息公开、企业环境行为公开等制度, 扩大民众对生态建设和保 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逐步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并引入公众 参与机制,及时将公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融入到“两山”建设中。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