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内容
 
发送至邮箱

转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十 十 四五” 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之后,意气风发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 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乘势而上 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为统筹推 进 “十四五”时期体育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以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结合我国体 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 时期,在党中央、 (略) 的坚强领导和精心部署下,我国体育事 业发展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 革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清晰,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 “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足球等改 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系不断完善,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 — 1 — 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我国运动员共 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里约2016年奥运 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6金18银26铜,东京2020年奥运会获 得38金32银18铜,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运动 项目结构不断优化,优势项目持续巩固,潜优势项目、基础大 项、冬季项目等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 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 养取得新进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 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505.1万人;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愈加紧密。体育文化在培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更广泛传 播,体育文化产品创作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体育对外交流与 合作日益扩大,与各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家 (地区)间的互利合 作不断深化,在促进文明交融和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反兴奋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健全。体育科教和体育人才支 撑作用日益彰显。体育彩票发展效益与质量同步提升。北 京 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 开展。体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全国体育系统坚决贯彻 — 2 —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在调整赛 事活动安排、保障 “两个奥运”备战、服务群众居家健身等重点 工作方面,守土尽责,确保了体育领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2035年建成 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鼓舞人心,体育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 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将为体 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的科技革命, 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新的生活理念、教育观 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战略的实施,将为体育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 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遭 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 响,体育政治化倾向重新抬头。同时,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 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 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 — 3 — 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 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 放。“十四五”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3.二〇三五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通过未来5年努力, 各领域、各项目、各区域实现较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 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体育强国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到2030年, 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 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育强国,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国际竞争力、经济 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以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 4 — 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 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重点 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底线思 维,坚持依法治体,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 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有力促 进体育均衡、充分发展,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5.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 机制,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 ,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 治执行力,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 大决策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胸怀 “国之大者” ,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 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 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我国实际出发,把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 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推动体育与经济 — 5 — 社会协同发展,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 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密切跟踪国际体坛发展新动态,不断提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优化 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 发体育发展活力,形成体育发展新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 推进,立足领域发展、项目发展和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用好国 (略) 场、两种资源,坚持全国一盘棋,更 好发挥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 弱项,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 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防范,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重点加强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 和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 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坚持依法治体。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加快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体育立法引领体育改革, 用法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提高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体 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 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 6 — 力现代化。

6.主要目标。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育各领域发 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 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获 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 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 导员2.16名。 ———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进一步 健全、成熟,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更加科学、 完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夏季奥运项目再创辉煌,冬季奥 运项目全面提升,以 “三大球”为重点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基础 更加夯实。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2022年亚 运会等。 ———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 心,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 能,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取得新进 展。基本建成适应需要、主体多元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后 备人才基础更加坚实、素质全面提升。 ———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新成果。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 著进展,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 — 7 — 求,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 格局。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 过800万人。 ———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 领域更加彰显。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更好发挥、时代内涵更加丰 富,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主要特质的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弘扬, 体育在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更好体现。创作一批优秀 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体育对外交往作出新贡献。体育对外工作大协同机制更 加健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体 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国外交和强国建设的 能力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体育科教工作达到新水平。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完备,科 技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助力奥运争光 和全民健身功能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育质 量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不断涌现。“零出现”“零容忍”的反兴 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体育法治水平得到新提升。中国特色体育法律规范体系 进一步健全,行业监管、职业体育发展、体育纠纷解决等重点领 — 8 — 域体育立法取得重要进展。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地 方体育执法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体育普法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 加显著。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组建体育仲裁机构,完善体育纠纷 解决机制。 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7.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 《全民健 身计划 (2021—2025年)》,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 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 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 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 市、县 (市、区)创建,完善评选指标体系和评选办法。制定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 标准体系,加强体育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等体育服务领 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8.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新兴 并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 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和全国社区运动会,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供给。持续开展全国新年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 “发展体育运 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奥林匹克日、中国农民 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 “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 走等主题活动,丰富群众节庆体育生活,推动体育生活化。举办 — 9 — 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研制并推广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普 及项目文化,扩大项目人口。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地 利用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9.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 施补短板工程,利用中央资金支持地方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 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开展 “百城千冰”群众滑冰场建设,在农村重点 加强乡镇级专项运动场地建设。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 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 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持 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 助政策。

10.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与全 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细化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倡导 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 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强运 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 完善运动处方库。开展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支持社会力量参 与新建社区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 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支持上海开展 “运动健康师”试 点工作。

11.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 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 健身等方面的作用。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事 业单位、学校、社会俱乐部以及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建 设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为群众提 供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品牌。

12.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进 “互联网+健身” “物 联网+健身” ,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创 建涵盖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器 材装备等内容的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模式。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国家、 省 (区、市)、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试点 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码” ,结合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和赛事活 动积分评定,构建个人 “运动成就”系统。

*-49542-203-规划信息

“十 十 四五” 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之后,意气风发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 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乘势而上 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为统筹推 进 “十四五”时期体育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以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结合我国体 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 时期,在党中央、 (略) 的坚强领导和精心部署下,我国体育事 业发展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 革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清晰,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 “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足球等改 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系不断完善,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 — 1 — 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我国运动员共 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里约2016年奥运 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6金18银26铜,东京2020年奥运会获 得38金32银18铜,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运动 项目结构不断优化,优势项目持续巩固,潜优势项目、基础大 项、冬季项目等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 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 养取得新进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 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505.1万人;产业结构不 断优化,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愈加紧密。体育文化在培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更广泛传 播,体育文化产品创作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体育对外交流与 合作日益扩大,与各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家 (地区)间的互利合 作不断深化,在促进文明交融和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反兴奋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健全。体育科教和体育人才支 撑作用日益彰显。体育彩票发展效益与质量同步提升。北 京 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 开展。体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全国体育系统坚决贯彻 — 2 —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在调整赛 事活动安排、保障 “两个奥运”备战、服务群众居家健身等重点 工作方面,守土尽责,确保了体育领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 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2035年建成 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鼓舞人心,体育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 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将为体 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的科技革命, 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新的生活理念、教育观 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战略的实施,将为体育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 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遭 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 响,体育政治化倾向重新抬头。同时,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 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 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 — 3 — 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 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 放。“十四五”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3.二〇三五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通过未来5年努力, 各领域、各项目、各区域实现较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 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体育强国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到2030年, 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 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育强国,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国际竞争力、经济 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以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 4 — 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 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重点 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底线思 维,坚持依法治体,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 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有力促 进体育均衡、充分发展,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5.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 机制,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 ,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 治执行力,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 大决策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胸怀 “国之大者” ,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 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 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我国实际出发,把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 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推动体育与经济 — 5 — 社会协同发展,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 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密切跟踪国际体坛发展新动态,不断提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优化 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 发体育发展活力,形成体育发展新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 推进,立足领域发展、项目发展和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用好国 (略) 场、两种资源,坚持全国一盘棋,更 好发挥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 弱项,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 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防范,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重点加强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 和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 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坚持依法治体。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加快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体育立法引领体育改革, 用法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提高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体 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 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 6 — 力现代化。

6.主要目标。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育各领域发 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 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获 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 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 导员2.16名。 ———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进一步 健全、成熟,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更加科学、 完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夏季奥运项目再创辉煌,冬季奥 运项目全面提升,以 “三大球”为重点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基础 更加夯实。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2022年亚 运会等。 ———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 心,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 能,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取得新进 展。基本建成适应需要、主体多元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后 备人才基础更加坚实、素质全面提升。 ———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新成果。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 著进展,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 — 7 — 求,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 格局。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 过800万人。 ———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 领域更加彰显。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更好发挥、时代内涵更加丰 富,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主要特质的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弘扬, 体育在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更好体现。创作一批优秀 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体育对外交往作出新贡献。体育对外工作大协同机制更 加健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体 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国外交和强国建设的 能力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体育科教工作达到新水平。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完备,科 技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助力奥运争光 和全民健身功能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育质 量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不断涌现。“零出现”“零容忍”的反兴 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体育法治水平得到新提升。中国特色体育法律规范体系 进一步健全,行业监管、职业体育发展、体育纠纷解决等重点领 — 8 — 域体育立法取得重要进展。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地 方体育执法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体育普法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 加显著。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组建体育仲裁机构,完善体育纠纷 解决机制。 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7.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 《全民健 身计划 (2021—2025年)》,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 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 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 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 市、县 (市、区)创建,完善评选指标体系和评选办法。制定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 标准体系,加强体育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等体育服务领 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8.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新兴 并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 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和全国社区运动会,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供给。持续开展全国新年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 “发展体育运 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奥林匹克日、中国农民 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 “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 走等主题活动,丰富群众节庆体育生活,推动体育生活化。举办 — 9 — 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研制并推广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普 及项目文化,扩大项目人口。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地 利用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9.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 施补短板工程,利用中央资金支持地方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 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开展 “百城千冰”群众滑冰场建设,在农村重点 加强乡镇级专项运动场地建设。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 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 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持 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 助政策。

10.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与全 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细化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倡导 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 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强运 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 完善运动处方库。开展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支持社会力量参 与新建社区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 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支持上海开展 “运动健康师”试 点工作。

11.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 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 健身等方面的作用。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事 业单位、学校、社会俱乐部以及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建 设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为群众提 供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品牌。

12.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进 “互联网+健身” “物 联网+健身” ,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创 建涵盖全民健身群众组织、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器 材装备等内容的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模式。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国家、 省 (区、市)、市三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试点 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码” ,结合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和赛事活 动积分评定,构建个人 “运动成就”系统。

*-49542-203-规划信息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