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彝良分局关于2023年8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彝良分局关于2023年8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的要求,我局拟对受理的6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8月2日-2023年8月8日(五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电话:0870-*

通讯地址:彝良县行 (略) 生态环境局彝良分局综合股

邮编:*

2023年8月2日拟审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文件

中铁五局渝昆云贵段站前2标炳辉隧道临时地材加工场(3#分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中铁五局渝昆云贵段站前2标炳辉隧道临时地材加工场(3#分场)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发界街道大马村水营小组

建设单位

(略)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贵州 (略)

项目概况

本项目总投资:413.5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9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占地约27246.56㎡,属于新建项目,建设处理能力为成品生产能力300T/h的砂石料加工生产线和配套附属设施等。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1、施工期产生废气的采取措施:

(1)项目施工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并在厂界设置挡板;

(2)废物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水泥、沙土等施工材料应堆放在指定的地点,并在干旱季节用土工布等覆盖;

(3)加强管理,装卸渣土、水泥等严禁凌空抛撒,运输散料车辆选用封闭式车厢或用帆布遮盖,并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时施工。

2、施工期产生废水排放采取的措施:

(1)施工人员不在现场食宿,洗手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降尘,不外排。

(2)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建筑施工废水产生量小,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降尘,不外排。

3、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处置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环保部门批准外,严禁在12:00~14:00、22:00~6:00期间施工。因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持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向生态环境局登记备案,并提前告知居民。

(2)主要机械设备尽量使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3)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4)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5)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4、固体废物处置采取的措施: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充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禁止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禁止随意丢弃。

(2)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村庄生活垃圾堆放处,统一处置。

(3)项目厂区施工过程中废弃土石方,全部回用于厂区土地平整、土地回填,不外运。

运营期:

1、废水的采取措施:

(1)、生产废水:污水处理采用清水池→洗砂系统→集污池→浓缩罐→压滤机→清水池的工艺,通过该工艺,废水处理经检测合格后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2)、初期雨水:项目拟在厂区南侧最低点,设置一个容积不小于100m3的池体对场地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收集后的初期雨水用于生产回用。

(3)、生活污水:利用民房旱厕收集,由民房出租方用于周边花椒树及其余农作物施肥,不外排。

2、废气的采取措施:

破碎筛分环节安装除尘装置进行除尘,厂区地面硬化、搭建厂棚封闭(除项目出入口),棚内设置喷雾系统及对无组织废气进行降尘,可有效抑制粉尘在生产环节散逸;母料堆放区严格按照《 (略) 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中第四条设置环保措施,“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应当设置不低于物料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覆盖或者洒水、喷淋等措施”;此外,项目东侧及东北侧靠近乡道及住户村民,考虑到项目运输流量较大,为降低运输及生产过程中废气及扬尘对道路一侧的住户影响,项目在搭建厂棚时在此侧一并设置喷雾装置,在运行过程时对此段进行喷雾,能有效抑制运输扬尘及粉尘。因此,项目废气治理措施是可行的。

3、噪声的采取措施:

(1)、生产噪声

尽可能选购低噪声设备;高噪声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西侧厂界,尽量远离东侧,并安装减震垫;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避免设备“带病”作业;厂房隔声等措施。

(2)、运输车辆噪声

运输过程中,车辆噪声会对道路沿线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运营期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本环评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车辆进出厂区时减速行驶,在项目区内禁止鸣笛;车辆在经过居住点时减速行驶,减少鸣笛次数;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管理,定期对车辆进行检修。

以上噪声治理措施容易实施,技术成熟可靠,投资费用较少,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4、固体废物的采取措施:

废料暂存于废料仓,部分经二次加工后用作施工便道等基础填方,其余部分定期运输至DK358+500处的新选渣场处置。项目在洗砂工段产生的淤泥通过沉淀及浓缩后,利用压滤机压成泥饼,洗砂污水压滤机泥饼正常含水率为25-30%,板框式压滤机泥饼能达到20%,项目采用板框式压滤机,含水率大大降低,因此在转运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水现象,降低了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因此,在泥饼压出后直接转运至DK358+500处的新选渣场处置,不仅减少泥饼二次转运项目运行成本,还降低了二次转运的环境风险;机器保养与维修产生的废旧零部件用抹布擦拭干净后放置于维修间(或固废间),待储存到一定量时外售,生活垃圾由垃圾箱收集后定期运往当地垃圾处置点进行处置,含油抹布不用分类收集,全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可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处置;其余危废拟建危废暂存间暂存,交与有资质单位处置。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角奎街道中寨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角奎街道中寨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角奎街道位卓村民委员会大马社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4513万元,项目总占地*m2;输水管长度31.14km。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该水库总库容10.25万 m3,水库规模属小(二)型,工程等别为Ⅴ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 5 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 5 级建筑物设计。工程由枢纽工程、一体化净水设备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建设区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输水工程由主管、左干管、右干管及 16 个支管组成,总长 31.14km。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大坝、输水导流隧洞、溢洪道施工废水。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机修及汽车冲洗含油废水。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南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6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弃渣场初期雨水。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3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80m。

⑤枢纽工程边坡区初期雨水、施工废水。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6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保护措施。工程灌浆拌和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6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输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1.95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施工营地及部分施工区域设置密闭式垃圾箱,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由施工人员定期清运至位卓村委会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丢弃、私自填埋、焚烧。

5、施工期食堂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收集后与生活垃圾一起清运至位卓村委会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食堂泔水经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畜禽养殖。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建筑物拆除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土等建筑垃圾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和草原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1、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69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2、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水生动物进行放生。

3、加强石家沟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水生动物的破坏。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69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左岸第2#坝段。进口设拦污栅及喇叭口,进口高程1602.55m处设置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涵管设置三通,采用直径6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69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69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运行期间,无大气污染物产生,对环境空气无影响。

4、声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对环境噪声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1)本工程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kg/d、0.365t/a,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禁止私自倾倒、填埋、焚烧。

6、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建设单位对工程临时占地产生的次生祼地须采取表土剥离、祼地复土、植被恢复等措施。对弃渣场也进行了植被恢复。

②大坝建成蓄水后,加强运行期的环保管理,避免运行期随意堆放固体废物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2)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为防止由于下游河段出现断流脱水现象对评价范围下游河段鱼类产生不利影响,水库坝址最小下泄流量应不小于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0.00069m3/s),通过埋设生态流量管下放。环评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将安装生态流量在线监测装置,以确保生态流量的时监测。

(二)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2)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3)食堂设置抽烟机,油烟抽排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禁止私自倾倒、填埋、焚烧。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龙安镇岩贤村木林小组头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6077.25万元,项目总占地24000m2;输水管长度321.8km。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是以农村生活供水为主的塘坝,总库容9.75万m3,兴利库容为6.18万m3。水库规模属于塘坝,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设计输水流量0.0073m3/s,输水管线按5级建筑物设计。龙安镇彪水岩塘坝工程由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3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10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00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35m3的三级化粪池,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4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5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土石方弃渣

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2.66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1、建筑垃圾

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固废

主要进行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维修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91.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隔油池油污、食堂泔水及化粪池污泥

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约12kg/d、6.48t(整个施工期),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区清理固废

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93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93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4)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93m3/s的生态流量。

(5)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6)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二)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2)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3)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2)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3)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两河镇半河村委会宝丰坝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5202.83万元,项目总占地32200m2;输水管长度40.2km。大湾子水库是一座以人饮为主的小(2)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20.53万m3,兴利库容14.63万m3。2035水平年,总供水量32.26万m3,提供水库下游沿河两岸两河镇半河、田黄、小溪3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2209户11270人的日常生活用水。

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建筑物由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引水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10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3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37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7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

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4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1.75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95.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344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②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鱼类进行放生。

③加强大湾子箐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鱼类的破坏。

④水库蓄水后,饵料条件改善,鱼产量增加,因此,应加强渔政管理,杜绝大量捕捞幼鱼行为,根据当地鱼类的生长繁殖和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344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344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0.00344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三)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5)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6)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2)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3)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街乡祁家沟塘坝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街乡祁家沟塘坝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龙街乡祁家沟上游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6144.14万元,项目总占地11943.96m2;输水管长度16.7km。祁家沟塘坝是以农村生活供水为主的小坝塘工程,总库容5.60万m3,兴利库容为3.31万m3。枢纽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规模属小坝塘,工程等别为Ⅴ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祁家沟塘坝工程由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大坝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枢纽工程置0.4m3砂浆搅拌机2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6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20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4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6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评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3.02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133.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约16kg/d、7.2t(整个施工期),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027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②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鱼类进行放生。

③加强热水塘河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鱼类的破坏。

④水库蓄水后,饵料条件改善,鱼产量增加,因此,应加强渔政管理,杜绝大量捕捞幼鱼行为,根据当地鱼类的生长繁殖和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27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27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7)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27m3/s的生态流量。

(8)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9)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四)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7)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8)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9)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4)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5)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6)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海子镇新场村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属于新建,总投资38470.19万元,项目总占地*.34m2;输水管长度11.335km。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输水导流放空隧洞组成。灌区工程由输水管道组成。骑龙沟水库工程总库容为329.5万m3,兴利库容249.80万m3,正常库容275.20万m3,死库容25.40万m3。设计供水人口2.17万人,设计灌溉面积1.722万亩。水库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溢洪道、左岸输水导流放空隧洞组成。灌区工程由管道工程组成。根据《防洪标准》& #40;GB50201-2014& #41;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规模属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废水

混凝土拌和废水经收集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机修及汽车冲洗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处理边坡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河坝厂石料场、清河石料场露天开采平台作业面和临时堆料场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沟,且分别在河坝厂石料场、清河石料场初期雨水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20m3、30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开采区及临时堆料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灌浆废水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

2、生活污水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3.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11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及预留10%容积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5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灌区输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施工设计,灌区输水工程建设所需混凝土共计0.39万m3,主要为镇支墩混凝土,采用5台0.5m3小型拌和设备拌制即可满足施工需求。本环评要求灌区5台0.5m3小型拌和设备分别设置1个0.5m3的沉淀桶。混凝土拌和废水经收集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5、管理措施

①严格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填方等采取合理、科学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且在相应位置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基本不会对石道河水质产明显的影响。

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垃圾等,堆弃到指定场地,不能随意丢弃。弃土场的选择要避开雨季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漫流的地段,加强弃渣场挡护工程,避免弃渣经雨水冲刷后进入地表水体,影响水质;严禁将施工废水直接排入下游河道。

③施工过程中地面开挖、回填及运输工段均会产生扬尘,采取有效的遮盖或封闭等措施后对下游河道水环境影响较小。

④开挖地段和地面裸露地段在风、雨天气时应重点施工管理,因为极端天气此种地段极易产生大量扬尘或泥浆,尤其与石道河距离较近的地点,施工单位应设遮挡装置,并对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⑤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周边耕地用作农家肥施用,不外排。

⑥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截排水沟,减少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⑦水库蓄水前,严格按《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库盆进行认真清理,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验收。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评提出如下措施:

1、石料场大气防护措施

本项目拟设自采料场2个,分别为位于库区左侧,临近库尾的河坝厂石料场及位于水库库区东侧清河至树林公路旁的清河石料场。2个料场均采用露天开采,为尽量降低环境影响,2个料场需采取以下大气防护措施:

(1)清河石料场独有大气防护措施

①该石料场破碎筛分工序采取彩钢瓦大棚封闭降尘措施,实行车间式生产,同时在大棚顶部设置喷淋装置,通过有效的洒水抑尘,将砂石料含水率提高至5%左右,可有效抑制粉尘排放量。

②该石料场在料场开采区域及破碎区域分别设置雾炮机1台,并保持2台雾炮机在开采及破碎过程中正常运行,可有效降低开采及破碎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河坝厂石料场及清河石料场共有大气防护措施

①石料场表土及时清运,临时堆放表土实时临时覆盖。

②料场进出口设置车辆清洗池,对进出车辆进行冲洗,运输车辆加盖篷布。

③工程爆破方式应优先选择凿裂爆破、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和缓冲爆破技术;分时段单点爆破,并控制装药量。

④开采尽量以机械开采为主,爆破开采为辅,减少炸药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量。

⑤石料场露天开采采用湿式作业,露天采场、临时堆料场等场地定期采取洒水降尘。

2、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3、弃渣场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超速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4、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5、水库枢纽工程、灌区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6、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高噪声设备集中使用,禁止夜间& #40;22:00~次日6:00& #41;爆破施工,其余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合理安排爆破时段,采用单点单次爆破,控制单次炸药的使用量,并提前告知周边群众。

5、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6、枢纽工程区、石料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共规划3个弃渣场集中堆放施工弃渣,分别为:枢纽区弃渣场(设计堆渣容量38万m3)、清河弃渣场(13.5万m3)、灌区弃渣场(1.5万m3)。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定期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为了便于垃圾收运,枢纽区需建设垃圾收运系统,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20m2)、垃圾桶(20个);罐区沿施工管线分段设置垃圾桶(满足生活垃圾收运即可)。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用于蓄禽养殖;隔油池产生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收集后与生活垃圾一起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化粪池污泥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并在施工结束后对化粪池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建筑物拆除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土等建筑垃圾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运营期:

(一)地表水防治措施

(1)目管理所建设三级化粪池1个(容积5m3),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进行沤肥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地施肥,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输水导流放空隧洞高程时,通过采用水泵抽水至输水导流放空隧洞进行生态流量下放,确保下游生态环境需水下放,下泄生态流量不小于0.0175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建设过程中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219.21处设置生态流量下放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8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运营期保证下放不低于0.0175m3/s的生态流量,调度运行保证生态水位高程不低于1863.00m。

(二)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不低于0.0175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性质特征,工程运行期本身无废气产生,水库管理所食堂油烟产生量约为0.69g/d、251.9g/a,油烟产生量很少。项目使用的能源为电能,属于清洁能源,厨房拟设抽油烟机,少量油烟废气由抽油烟机抽排至室外,经扩散及大气自然稀释后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四)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输水导流隧洞启闭设备运行噪声,经预测,在经过距离衰减后,水库运行期昼间噪声在40m,夜间在100m距离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水库运行期输水导流隧洞启闭设备100m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因此水库运行过程中启闭设备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五)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水库运营期本身不产生固废,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食堂泔水及隔油池油污,化粪池污泥。生活垃圾设置密闭式垃圾箱,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由职工人员定期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隔油池产生的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掏,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置;食堂泔水由泔水桶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用于蓄禽养殖;化粪池污泥由职工人员定期清掏全部用于周边旱地施肥。运行期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的要求,我局拟对受理的6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8月2日-2023年8月8日(五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电话:0870-*

通讯地址:彝良县行 (略) 生态环境局彝良分局综合股

邮编:*

2023年8月2日拟审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文件

中铁五局渝昆云贵段站前2标炳辉隧道临时地材加工场(3#分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中铁五局渝昆云贵段站前2标炳辉隧道临时地材加工场(3#分场)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发界街道大马村水营小组

建设单位

(略)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贵州 (略)

项目概况

本项目总投资:413.5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9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占地约27246.56㎡,属于新建项目,建设处理能力为成品生产能力300T/h的砂石料加工生产线和配套附属设施等。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1、施工期产生废气的采取措施:

(1)项目施工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并在厂界设置挡板;

(2)废物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水泥、沙土等施工材料应堆放在指定的地点,并在干旱季节用土工布等覆盖;

(3)加强管理,装卸渣土、水泥等严禁凌空抛撒,运输散料车辆选用封闭式车厢或用帆布遮盖,并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时施工。

2、施工期产生废水排放采取的措施:

(1)施工人员不在现场食宿,洗手废水经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降尘,不外排。

(2)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建筑施工废水产生量小,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降尘,不外排。

3、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处置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环保部门批准外,严禁在12:00~14:00、22:00~6:00期间施工。因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持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向生态环境局登记备案,并提前告知居民。

(2)主要机械设备尽量使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3)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4)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5)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4、固体废物处置采取的措施: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充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禁止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禁止随意丢弃。

(2)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村庄生活垃圾堆放处,统一处置。

(3)项目厂区施工过程中废弃土石方,全部回用于厂区土地平整、土地回填,不外运。

运营期:

1、废水的采取措施:

(1)、生产废水:污水处理采用清水池→洗砂系统→集污池→浓缩罐→压滤机→清水池的工艺,通过该工艺,废水处理经检测合格后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2)、初期雨水:项目拟在厂区南侧最低点,设置一个容积不小于100m3的池体对场地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收集后的初期雨水用于生产回用。

(3)、生活污水:利用民房旱厕收集,由民房出租方用于周边花椒树及其余农作物施肥,不外排。

2、废气的采取措施:

破碎筛分环节安装除尘装置进行除尘,厂区地面硬化、搭建厂棚封闭(除项目出入口),棚内设置喷雾系统及对无组织废气进行降尘,可有效抑制粉尘在生产环节散逸;母料堆放区严格按照《 (略) 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中第四条设置环保措施,“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应当设置不低于物料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覆盖或者洒水、喷淋等措施”;此外,项目东侧及东北侧靠近乡道及住户村民,考虑到项目运输流量较大,为降低运输及生产过程中废气及扬尘对道路一侧的住户影响,项目在搭建厂棚时在此侧一并设置喷雾装置,在运行过程时对此段进行喷雾,能有效抑制运输扬尘及粉尘。因此,项目废气治理措施是可行的。

3、噪声的采取措施:

(1)、生产噪声

尽可能选购低噪声设备;高噪声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西侧厂界,尽量远离东侧,并安装减震垫;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避免设备“带病”作业;厂房隔声等措施。

(2)、运输车辆噪声

运输过程中,车辆噪声会对道路沿线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运营期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本环评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车辆进出厂区时减速行驶,在项目区内禁止鸣笛;车辆在经过居住点时减速行驶,减少鸣笛次数;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管理,定期对车辆进行检修。

以上噪声治理措施容易实施,技术成熟可靠,投资费用较少,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4、固体废物的采取措施:

废料暂存于废料仓,部分经二次加工后用作施工便道等基础填方,其余部分定期运输至DK358+500处的新选渣场处置。项目在洗砂工段产生的淤泥通过沉淀及浓缩后,利用压滤机压成泥饼,洗砂污水压滤机泥饼正常含水率为25-30%,板框式压滤机泥饼能达到20%,项目采用板框式压滤机,含水率大大降低,因此在转运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水现象,降低了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因此,在泥饼压出后直接转运至DK358+500处的新选渣场处置,不仅减少泥饼二次转运项目运行成本,还降低了二次转运的环境风险;机器保养与维修产生的废旧零部件用抹布擦拭干净后放置于维修间(或固废间),待储存到一定量时外售,生活垃圾由垃圾箱收集后定期运往当地垃圾处置点进行处置,含油抹布不用分类收集,全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可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处置;其余危废拟建危废暂存间暂存,交与有资质单位处置。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角奎街道中寨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角奎街道中寨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角奎街道位卓村民委员会大马社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4513万元,项目总占地*m2;输水管长度31.14km。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该水库总库容10.25万 m3,水库规模属小(二)型,工程等别为Ⅴ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 5 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 5 级建筑物设计。工程由枢纽工程、一体化净水设备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建设区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输水工程由主管、左干管、右干管及 16 个支管组成,总长 31.14km。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大坝、输水导流隧洞、溢洪道施工废水。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机修及汽车冲洗含油废水。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南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6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弃渣场初期雨水。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3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80m。

⑤枢纽工程边坡区初期雨水、施工废水。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6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保护措施。工程灌浆拌和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6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输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1.95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施工营地及部分施工区域设置密闭式垃圾箱,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由施工人员定期清运至位卓村委会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丢弃、私自填埋、焚烧。

5、施工期食堂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收集后与生活垃圾一起清运至位卓村委会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食堂泔水经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畜禽养殖。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建筑物拆除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土等建筑垃圾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和草原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1、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69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2、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水生动物进行放生。

3、加强石家沟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水生动物的破坏。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69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左岸第2#坝段。进口设拦污栅及喇叭口,进口高程1602.55m处设置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涵管设置三通,采用直径6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69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69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运行期间,无大气污染物产生,对环境空气无影响。

4、声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对环境噪声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1)本工程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kg/d、0.365t/a,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禁止私自倾倒、填埋、焚烧。

6、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生态保护措施

①建设单位对工程临时占地产生的次生祼地须采取表土剥离、祼地复土、植被恢复等措施。对弃渣场也进行了植被恢复。

②大坝建成蓄水后,加强运行期的环保管理,避免运行期随意堆放固体废物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2)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为防止由于下游河段出现断流脱水现象对评价范围下游河段鱼类产生不利影响,水库坝址最小下泄流量应不小于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0.00069m3/s),通过埋设生态流量管下放。环评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将安装生态流量在线监测装置,以确保生态流量的时监测。

(二)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2)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3)食堂设置抽烟机,油烟抽排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禁止私自倾倒、填埋、焚烧。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龙安镇岩贤村木林小组头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6077.25万元,项目总占地24000m2;输水管长度321.8km。龙安镇彪水岩塘坝饮水工程是以农村生活供水为主的塘坝,总库容9.75万m3,兴利库容为6.18万m3。水库规模属于塘坝,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设计输水流量0.0073m3/s,输水管线按5级建筑物设计。龙安镇彪水岩塘坝工程由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3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10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00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35m3的三级化粪池,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4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5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土石方弃渣

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2.66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1、建筑垃圾

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固废

主要进行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维修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91.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隔油池油污、食堂泔水及化粪池污泥

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约12kg/d、6.48t(整个施工期),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区清理固废

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93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93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4)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93m3/s的生态流量。

(5)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6)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二)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2)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3)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2)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3)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两河镇半河村委会宝丰坝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5202.83万元,项目总占地32200m2;输水管长度40.2km。大湾子水库是一座以人饮为主的小(2)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20.53万m3,兴利库容14.63万m3。2035水平年,总供水量32.26万m3,提供水库下游沿河两岸两河镇半河、田黄、小溪3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2209户11270人的日常生活用水。

两河镇大湾子小(二)型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建筑物由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引水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枢纽工程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10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3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37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7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

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4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1.75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95.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344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②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鱼类进行放生。

③加强大湾子箐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鱼类的破坏。

④水库蓄水后,饵料条件改善,鱼产量增加,因此,应加强渔政管理,杜绝大量捕捞幼鱼行为,根据当地鱼类的生长繁殖和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344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344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0.00344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三)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5)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6)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2)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3)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街乡祁家沟塘坝饮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龙街乡祁家沟塘坝饮水工程

建设地点

彝良县龙街乡祁家沟上游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项目属于新建,总投资6144.14万元,项目总占地11943.96m2;输水管长度16.7km。祁家沟塘坝是以农村生活供水为主的小坝塘工程,总库容5.60万m3,兴利库容为3.31万m3。枢纽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规模属小坝塘,工程等别为Ⅴ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重力坝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祁家沟塘坝工程由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厂和输水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有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放空输水兼生态流量涵管和导流涵管组成。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水库工程

①根据工程布置,大坝布置2台移动式0.5m3的混凝土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5m3的沉淀桶一个;枢纽工程置0.4m3砂浆搅拌机2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坝基施工区下游右岸设置1个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及临时排水沟,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

③项目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沉淀法进行处理,于施工场地西侧建设1个隔油沉淀池,容积为6m3,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在渣场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截洪沟长度约120m。

⑤在枢纽工程边坡区设置雨水收集沟,且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4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⑥灌浆废水与砼拌和冲洗废水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处理,每个浆液拌和点附近设置1套沉淀处理系统(集水池2个、沉淀池1个,共2套);大坝固结灌浆作业断面高程较低,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浆需通过水泵抽排至河道外设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大坝、输水隧洞帷幕灌浆、回填灌浆产生废水、废浆通过作业断面附近设置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就近设置的沉淀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废水、废浆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沉淀泥沙就近运往弃渣场堆存。

⑦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⑧水库建设的导流初期利用天然冲沟过流,临时导流管导流;上游围堰及导流管建成后,利用上游围堰截流,导流管下泄流量,溢流坝建成后,由大坝溢流坝段过流。

2、生活污水保护措施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1.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6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保护措施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6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供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布置,输水工程布置0.4m3移动强制式搅拌机10台,每个搅拌机下方设置0.4m3的沉淀桶一个。混凝土拌和废水经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评提出如下措施:

1、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2、弃土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3、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4、水库枢纽工程、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5、枢纽工程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工程设置1个弃渣场总容积为3.02万m3,其容量完全满足废弃土石方堆场需求,弃渣均得到妥善处置。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车辆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过程会产生一些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根据工程施工人员情况,施工期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为133.5kg/d。为了便于垃圾收运,对承包商营地进行垃圾收运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15m2)、垃圾桶(10个)、三轮车(1辆)。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约16kg/d、7.2t(整个施工期),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化粪池污泥由施工人员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生植物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施工期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禁止擅自扩大施工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植被破坏;对施工期的高大乔木树种,能避让的尽量避让,能不砍伐的尽量不砍伐,以减少工程建设对植被和植物的影响。

2、输水工程区、临时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在施工结束后,施工扰动临时地表,需进行植被恢复。

3、水库蓄水后将淹没一定量的林地,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永久占用林地进行异地抚育,永久占用的林地建议按当地林业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异地补偿。

4、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采用等高线施工作业,严禁弃渣弃土任意堆放或直接倒入河中破坏周边植被。

5、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应加强管理,提高水库管理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多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六)*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施工期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禁止施工人员捕猎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生动物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取食地和巢穴的破坏,能避让的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严格禁止废土方进入河道,避免生活、生产废水对河道的污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影响。在施工中遇到幼兽、幼鸟应咨询林业局的专业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3、水库蓄水初期,选择春末至秋初进行并控制水面提升速度,避开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的冬眠期,避免其受淹没死亡。

4、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安全防疫的关系,野生动物在水库蓄水后,将会向非淹没区迁移,在此情况下,既要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加强非淹没区人、畜和施工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避免河道减脱水导致流域水生生态资源损失。在水库初期蓄水和正常运行时,应保证0.00027m3/s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采用在输水管道无闸阀生态流量下泄管。

②施工期应加强基坑废水管理,对滞留鱼类进行放生。

③加强热水塘河上下游河道及其支流的管理,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以减轻水库蓄水对当地鱼类的破坏。

④水库蓄水后,饵料条件改善,鱼产量增加,因此,应加强渔政管理,杜绝大量捕捞幼鱼行为,根据当地鱼类的生长繁殖和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运营期:

(一)水库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使用于周边农田、林地,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放水管高程时,通过采用在临时导流管确保生态环境需水下放,坝址处下泄流量生态流量不小于0.00027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运营期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018.5处设置设置三通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6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下放0.00027m3/s的生态流量。

2、生态保护措施

(7)水库运营期下放0.00027m3/s的生态流量。

(8)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9)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无生产废气产生。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建成后无设备噪声产生,运行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水声。

5、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管理人员居住在水厂综合办公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清运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

(四)供水工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7)加氯间内设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氯浓度的仪表和漏氯报警装置。

(8)在加药间、加氯间设轴流风机,厂区内的绿化带对气体进行吸收。

(9)油烟通过大气扩散。

2、地表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进行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厂区绿化施肥。

(2)生产废水:排入排水排泥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上清液做原水回用,下浊液进入脱水机,脱水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厂区绿化。

(3)绿化用水:晴天通过绿化植物吸收及蒸发自然消耗,不产生废水。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采取基础减振、厂房隔声、绿化吸收的治理措施。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4)生活垃圾:由垃圾桶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周边村落垃圾收集点再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5)污泥:污泥干化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6)废机油:由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处理。

危险废物的处置应符合以下相关要求:

①危废暂存间设置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做好防雨、防渗、防晒、防淋溶,防止二次污染,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分类管理,分类存放;配备必要的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

②危废暂存间地面按照重点防渗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c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③加强工作人员危险品贮存、使用危险品事故防范和应急技术装备的常识,危废暂存间管理人员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避免应操作不当造成废机油泄漏、废灯管破碎。

④设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来源、数量、特性、包装容器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贮存期间,定期对存储容器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破损容器。

⑤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且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5、地下水、土壤防治措施

项目对厂区的防渗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来进行。重点防渗区主要为危废暂存间、加药消毒间,一般防渗区主要为直列式管道混合器池底、一体化净水设备池底、排水排泥池、沉淀池、化粪池,其余区域为简单防渗区。重点防渗区本次环评建议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渗透系数达≤1.0×10-10cm/s要求。一般防渗区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0-7m/s。简单防渗区要求地面硬化。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

建设地点

(略) 彝良县海子镇新场村

建设单位

彝良县水务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云南 (略)

项目概况

(略) 彝良县骑龙沟水库工程属于新建,总投资38470.19万元,项目总占地*.34m2;输水管长度11.335km。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输水导流放空隧洞组成。灌区工程由输水管道组成。骑龙沟水库工程总库容为329.5万m3,兴利库容249.80万m3,正常库容275.20万m3,死库容25.40万m3。设计供水人口2.17万人,设计灌溉面积1.722万亩。水库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溢洪道、左岸输水导流放空隧洞组成。灌区工程由管道工程组成。根据《防洪标准》& #40;GB50201-2014& #41;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规模属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废水

混凝土拌和废水经收集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坝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及混凝土养护废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泥浆沉渣(即钻渣)统一收集后运至弃渣场堆放,不得向河道排放。机修及汽车冲洗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不外排。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道路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处理边坡区外侧建设截洪沟,截流外围初期雨水。渣场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同时在渣场场外侧建设截洪沟。河坝厂石料场、清河石料场露天开采平台作业面和临时堆料场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沟,且分别在河坝厂石料场、清河石料场初期雨水收集沟末端设置1个容积为20m3、30m3的初期雨水沉淀池。雨天开采区及临时堆料场初期雨水经雨水收集沟排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灌浆废水收集进入沉淀池后,根据情况添加适量酸性中和药剂,经沉淀处理后上清液优先回用于生产和场区洒水降尘,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放。

2、生活污水

施工期设置1个容积不小于3.0m3的食堂废水隔油池及1个总容积不小于110m3的三级化粪池(按照连续阴雨天7天及预留10%容积计算),施工期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委托周边村民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不外排。

3、基坑废水

在基坑下游建设沉淀池,沉淀池容积为50m3,上游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排之下游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施工期洒水降尘等工序,不外排。

4、灌区输水工程

①混凝土拌合废水:根据工程施工设计,灌区输水工程建设所需混凝土共计0.39万m3,主要为镇支墩混凝土,采用5台0.5m3小型拌和设备拌制即可满足施工需求。本环评要求灌区5台0.5m3小型拌和设备分别设置1个0.5m3的沉淀桶。混凝土拌和废水经收集调节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

②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降尘或车辆清洗,废油交由有资质单位回收,不外排。

③生活污水经通过临时沉淀池(与施工废水共用)收集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④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雨天进行大规模的土方作业。

5、管理措施

①严格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填方等采取合理、科学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且在相应位置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基本不会对石道河水质产明显的影响。

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垃圾等,堆弃到指定场地,不能随意丢弃。弃土场的选择要避开雨季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漫流的地段,加强弃渣场挡护工程,避免弃渣经雨水冲刷后进入地表水体,影响水质;严禁将施工废水直接排入下游河道。

③施工过程中地面开挖、回填及运输工段均会产生扬尘,采取有效的遮盖或封闭等措施后对下游河道水环境影响较小。

④开挖地段和地面裸露地段在风、雨天气时应重点施工管理,因为极端天气此种地段极易产生大量扬尘或泥浆,尤其与石道河距离较近的地点,施工单位应设遮挡装置,并对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⑤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周边耕地用作农家肥施用,不外排。

⑥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截排水沟,减少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⑦水库蓄水前,严格按《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库盆进行认真清理,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验收。

(二)施工期大气防护措施

为减小施工期产生的扬尘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环评提出如下措施:

1、石料场大气防护措施

本项目拟设自采料场2个,分别为位于库区左侧,临近库尾的河坝厂石料场及位于水库库区东侧清河至树林公路旁的清河石料场。2个料场均采用露天开采,为尽量降低环境影响,2个料场需采取以下大气防护措施:

(1)清河石料场独有大气防护措施

①该石料场破碎筛分工序采取彩钢瓦大棚封闭降尘措施,实行车间式生产,同时在大棚顶部设置喷淋装置,通过有效的洒水抑尘,将砂石料含水率提高至5%左右,可有效抑制粉尘排放量。

②该石料场在料场开采区域及破碎区域分别设置雾炮机1台,并保持2台雾炮机在开采及破碎过程中正常运行,可有效降低开采及破碎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河坝厂石料场及清河石料场共有大气防护措施

①石料场表土及时清运,临时堆放表土实时临时覆盖。

②料场进出口设置车辆清洗池,对进出车辆进行冲洗,运输车辆加盖篷布。

③工程爆破方式应优先选择凿裂爆破、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和缓冲爆破技术;分时段单点爆破,并控制装药量。

④开采尽量以机械开采为主,爆破开采为辅,减少炸药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量。

⑤石料场露天开采采用湿式作业,露天采场、临时堆料场等场地定期采取洒水降尘。

2、混凝土拌合站大气防护措施

①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仓库采取封闭措施。

②砂石料堆放场地实施全封闭,并定期洒水降尘。

③在多粉尘作业面配备人员及设备进行定时酒水,在无雨日每天洒水4~5次,洒水面积需尽量覆盖所有干燥裸露面。

④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保护身体健康。

3、弃渣场场大气防护措施

①弃土场周边设置洒水降尘。

②弃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不得超载超速运输。

③完成堆放部分及时进行绿化覆盖,未完成堆放部分进行临时覆盖。

4、生活区大气防护措施

①生活区食堂安装油烟净化器。

②生活区化粪池周边加强绿化,降低化粪池恶臭。

5、水库枢纽工程、灌区输水管线施工大气防护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选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和保养,减少燃油废气的排放。

②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施工作业场地、附近道路、渣土清运填筑施工区等采取洒水降尘措施,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3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③合理安排建筑材料及弃渣运输时间,需加盖封闭运输,减少抛洒;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及通过村庄时应限速行驶。

④砂石料、建筑材料等临时存放时在大风天气下采取遮盖措施,减少扬尘。

⑤路过敏感点区域时,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减少交通扬尘的产生量。

⑥合理安排输水渠道施工时间,避开人群活动密集时段,尽量减小扬尘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⑦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污染。

6、运输道路大气防护措施

①运输道路沿线布置洒水降尘措施。

②合理安排开挖时段和运输时间。

③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保持车辆清洁。

(三)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评价建议施工方采取下列降噪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注意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尽量不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2、工程施工区临时道路入口设立限速禁鸣标志,施工及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禁鸣;同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高噪声设备集中使用,禁止夜间& #40;22:00~次日6:00& #41;爆破施工,其余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加强职工环保意识教育,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

4、合理安排爆破时段,采用单点单次爆破,控制单次炸药的使用量,并提前告知周边群众。

5、近居民点路段,应限速慢行、减少鸣笛,大型车辆的物资运输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控制交通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

6、枢纽工程区、石料场、弃土场建设施工围挡。

(四)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1、共规划3个弃渣场集中堆放施工弃渣,分别为:枢纽区弃渣场(设计堆渣容量38万m3)、清河弃渣场(13.5万m3)、灌区弃渣场(1.5万m3)。

2、产生的建筑废料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不能随意丢弃,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

3、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废油桶等固体废物;施工生产废水隔油池运行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油污,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类,应分类收集后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4、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定期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为了便于垃圾收运,枢纽区需建设垃圾收运系统,主要包括:垃圾收集房(1间,20m2)、垃圾桶(20个);罐区沿施工管线分段设置垃圾桶(满足生活垃圾收运即可)。

5、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泔水,由泔水桶统一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用于蓄禽养殖;隔油池产生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收集后与生活垃圾一起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化粪池污泥定期清掏用于周边旱地施肥,并在施工结束后对化粪池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

6、库底卫生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品、玻璃制品、纸质品和废旧包装等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建筑物拆除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土等建筑垃圾应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应给予统一收集,由建设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运往合法建筑垃圾堆放点进行处置或用于其他建筑基础填筑,不得随意堆放;林地砍伐后的枝桠、枯木、灌木丛及农作物的秸秆、泥炭等易飘浮的物质等也应在水库蓄水前清理出库外,统一收集后妥善处置,禁止对环境造成影响。

运营期:

(一)地表水防治措施

(1)目管理所建设三级化粪池1个(容积5m3),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进行沤肥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地施肥,不外排。

(2)划定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水库具有饮用功能,为保证水质标准,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减小水库及取水坝汇水区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如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滥用化肥、科学施肥,不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5)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水库水质状况。

(6)在该水库蓄水前一年应严格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等有关规定对水库盆底进行彻底清理。

(7)在水库蓄水初期水位未达到输水导流放空隧洞高程时,通过采用水泵抽水至输水导流放空隧洞进行生态流量下放,确保下游生态环境需水下放,下泄生态流量不小于0.0175m3/s,同时增加备用水泵以保证初期生态流量下泄。

(8)水库建设过程中在大坝输水平面输0+219.21处设置生态流量下放管,采用直径100mm,厚度为8mmQ355C钢管作为生态流量管,运营期保证下放不低于0.0175m3/s的生态流量,调度运行保证生态水位高程不低于1863.00m。

(二)生态保护措施

(1)水库运营期下放不低于0.0175m3/s的生态流量。

(2)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禁止乱砍滥伐、放牧、耕作,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3)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以杜绝捕杀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工程性质特征,工程运行期本身无废气产生,水库管理所食堂油烟产生量约为0.69g/d、251.9g/a,油烟产生量很少。项目使用的能源为电能,属于清洁能源,厨房拟设抽油烟机,少量油烟废气由抽油烟机抽排至室外,经扩散及大气自然稀释后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四)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输水导流隧洞启闭设备运行噪声,经预测,在经过距离衰减后,水库运行期昼间噪声在40m,夜间在100m距离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水库运行期输水导流隧洞启闭设备100m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因此水库运行过程中启闭设备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五)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水库运营期本身不产生固废,运行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管理人员办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食堂泔水及隔油池油污,化粪池污泥。生活垃圾设置密闭式垃圾箱,生活垃圾经分类收集后,由职工人员定期清运至附近村镇垃圾处置点集中处理。隔油池产生的油污由食堂工作人员定期清掏,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置;食堂泔水由泔水桶收集后赠与周边村民用于蓄禽养殖;化粪池污泥由职工人员定期清掏全部用于周边旱地施肥。运行期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