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年
南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年
前 言
南漳 (略) 西本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属鄂西北山区向汉水中游过渡地带, (略) 、 (略) 、 (略) 交界处,具有“襄西之屏障,巴蜀之咽喉”之称。
南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美丽南漳绿色崛起。为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部署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依据《自然资源 (略) 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 (略) 自然资源厅发布的《 (略) 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5 号),《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函》(鄂自然资函〔2021〕33 号)等文件要求,南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特组织编制《南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依据《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南漳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愿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南漳。按照“厘清形势要求—研判生态现状—识别生态问题—提出规划目标—谋划总体布局—明确重点任务——部署重点工程—构建保障机制”的思路,聚焦南漳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强化农田生态功能, (略) 生态品质,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支撑我县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科学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南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县各地区、各部门科学谋划、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南漳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3853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展望目标年为2050年。
一 自然地理和资源现状
南漳地处荆山山脉东麓,是鄂西山区向汉水中游平原过渡的地带。地理结构大致为“八山半水分半田”,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美誉。 (略) 37个山区县之一,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大致形成了三级阶梯。整体由西向东逐步平缓,西部属高山区,中部属低山、丘陵地区,东部为平畈、岗地,最高点三尖山(与保康交界),海拔1570米,最低处界碑头(与宜城交界),海拔65米。
根据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南漳县国土面积3853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6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4.85%,建设用地面积159.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14%,未利用地39.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02%。
总体呈现“八山半水分半田”用地结构。受地形地貌影响,南漳县西部林地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主要分布西部和西南部山区。东北地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相对集中。
二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一)山水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强化了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集中治理沙化、水土流失,有效减少了风沙、水土流失等危害,提高了土地生态效益;通过污染、退化土地治理,改良了土壤环境,提升了土地安全生产能力;通过实施矿山土地复垦,促进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修复了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了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构建了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
(二)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修复效果显著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对城关镇和东巩镇的36.4公顷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并积极推进“三区两线”矿山复绿行动,2020年期间,南漳县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矿山( (略) 南漳县黄家垭矿区石灰岩矿区)。
(三)水土保持及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主要以漳河、蛮河、沮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护为重点,全面落实湖长制,实施“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编制《蛮河城区水环境治理规划》,启动蛮河城区段、老堰沟、幺堰沟、城北防洪渠等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改善防洪排涝能力,实施流域垃圾和污水综合治理、河流底泥清淤、岸线环境整治等。
截至2021年,南漳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45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0.29平方公里,经济林0.84平方公里,种草0.50平方公里,封禁治理29.81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投资3732万元。
南漳县从2017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到70%,林木绿化率达73.18%。
南漳县现有天然林面积1953.33平方公里,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89.7%,全县天然林主要分布于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和东巩镇,7个镇天然林面积占全县天然林面积的90.5%,有国有林场3个(国有七里山林场,国有神龙山林场,国有凤凰山林场),天然林、公益林管护面积236万亩,占林地面积57.3%。国家级公益林面积658.96平方公里,省级公益林面积103.90平方公里,共762.86平方公里,长防林、生态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极大保障了南漳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加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覆盖率为重点,推进以矿山修复为重点的“精准灭荒三年行动”和“绿满南漳提升行动”,抓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和屏障绿化“五大工程”,十三五期间,绿化面积达到3.2万亩。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南漳生态环境新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认真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行动计划。2021年南漳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9%,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值;南漳县12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2年安全利用率达到了96.55%, (略) 定标准6.55个百分点。
2013年以来,南漳县工程治理项目15个, (略) 级下达资金4001万元,其中已终验8个,已初验2个,完工待验收4个,未完工1个。对现有5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建全建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意见》(鄂政发〔2019〕25号)文件,2021年启动了南漳县九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2021年—2024年),项目位于南漳县九集镇,涉及泉水堰村、八泉村、尤家岗村、王花园村、邓家集村公5个行政村。项目区总面积5974.5105公顷(8.96万亩)。
“十三五” 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38万亩,补充耕地3.24 万亩,整治后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利用等),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有所提高。
三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 (略) 十二次党代表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共建区域环保机制,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共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等。
立足国土空间全要素,着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资源本底。按照自然资源部、 (略) 政府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作部署,结合南漳县地方特色,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总体目标和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服务南漳县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四 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
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县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三)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
深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五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稳固“一屏、两带、五区、多廊、多点”的生态格局,打造森林生态之城,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强化农田生态功能, (略) 生态品质,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南漳。
(二)2025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25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全面实施矿山的生态修复;山体、森林、河湖、湿地、生物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巩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持续好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0%以上,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持续推进,全面实施违建腾退用地生态修复,科学实施复绿复耕。
(三)2030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30年,生态脆弱地区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完善,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85%以上,重点江河流域水生生物栖息地健康稳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市韧性大幅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高,生态、优质、美丽的国土空间逐步呈现。
(四)2035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35年,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一体化网络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序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南漳基本建成。
六 总体生态格局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生态功能、用地类型、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禀赋、景观变化及社会经济差异性,构建南漳县“一屏、两带、五区、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一屏”:荆山脉生态屏障;
“两带”:蛮河生态保护带、漳河生态保护带;
“五区”:生态修复五大分区,即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生态修复区、东部农林提升生态修复区、南部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区、西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西南部森林提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多廊”:洞河、界碑河、清凉河、渭水、黑河、冷水河、茅坪河、沮河生态廊道;
“多点”:自然保护区( (略) 级自然保护区、金牛河自然保护区、香水河自然保护区、七里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湿地公园(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水源地保护区、大中型水库(石门水库水源保护区、三道河水库资源保护区、云台山水库资源保护区、峡口水库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点;
七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 (略) 级、市级生态修复分区,以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单元,将南漳县国土空间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
1.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生态修复区
本区面积343.91平方公里,位于城关镇、清河管理区、九集镇(部分村经济开发区)、武安镇(武安集镇部分)。该区域是南漳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建成区面积较大,全县68.90%以上人口集中于本区域,城关镇涉及部分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水镜湖园区片区)、湖北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凤凰山林场。
主攻方向:以城镇人居环境治理为导向,优化城区生态格局,合理布局绿楔、绿廊等,构建公园绿化体系和生态保护屏障,大力推进排涝设施建设,改善河流水系环境, (略) 通风廊道体系,开展废弃工矿用地生态修复,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洁化建设,推进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升级等;推进蛮河水环境治理修复,凤凰山林场体系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林业整体质量。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市政程生态化,开展重大交通、电力、通讯设备周边生态修复。
2.东部农林提升生态修复区
本区面积887.25平方公里,位于九集镇和武安镇。区域内湖北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九集镇涉及部分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七里山、神龙山林场。
主攻方向:以农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修复为导向,防治农田渍涝灾害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南部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区
本片区面积431.91平方公里,位于东巩镇。
主攻方向: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积极开展复绿复垦生态重塑,消除矿山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林场建设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
4.西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本片区面积792.77平方公里,位于李庙镇和长坪镇。湖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李庙镇涉及部分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
主攻方向:以水源涵养、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上下游的连通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5.西南部森林提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本片区面积1397.05平方公里,位于巡检镇、板桥镇、薛坪镇、肖堰镇。 (略) 级自然保护区、 (略) 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湖保护点)、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巡检园区片区)、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
主攻方向:以森林提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为导向,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为主的森林资源管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推进森林、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以漳河源自然保护区、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为主的物种保护体系,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恢复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原生生境,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提升区域生态保护水平,加强现有植被保护,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整体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流域治理和林业植被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重点对退化严重的区域实行治理修复。对于松材线虫高发区及疏林地采取有效补植措施,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规章机制建设,建立县级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沟通协作。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在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涵养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实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恢复和增强动植物生存环境。
南漳县生态修复分区
八 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根据南漳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修复分区主攻方向,围绕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略) 生态修复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相关内容,谋划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主要分为矿山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城乡空间生态提升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工程六大工程。
类型 | 重点工程项目 | 项目名称 |
矿山修复综合治理工程 | 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 | 杨家山重点治理区、旧县铺重点治理区、安沟重点治理区、吴家沟采石厂重点治理区、高垭重点治理区、 (略) 建筑石料用灰岩、东巩煤矿区重点治理区、以响水洞、石佛寺、三股泉、董家河为核 心的土地复垦区、城关镇复绿区 |
绿色矿山修复 | 近期建设5家绿色矿山,远期建设65%绿色建设工程 | |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 历史遗留矿山图斑近期60个,远期104个处综合整治工程 | |
流域环境 综合治理 工程 |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 | 白洛河、杜家沟、刘家湾马家沟、烂泥湖冲、八渡河、甘沟河、沙河、何家冲、桃园冲、杨家店、龙凤河、鱼泉河、仙鱼河、高河清、冥阳洞河、潮水河、洞沟、石羊子河、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 |
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 | 蛮河、漳河、洞河、界碑河、清凉河、渭水、黑河、冷水河、茅坪河、沮河综合治理工程 | |
湖库湿地治理修复项目 | 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水镜地质自然公园、石门水库、三道河水库、云台山水库、峡口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蛮河、漳河流域生态湿地、云台山、石门灌区 | |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森林资源修复提升项目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鄂西北乡土苗木保护繁育基地 |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 ||
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 | ||
长江防护林建设 | ||
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 | ||
林场体系建设 | ||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网络建设项目 | 野生动物拯救保护 | |
林业站标准化建设 | ||
智慧林业建设 | ||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 武安镇、九集镇、城关镇、清河管理区、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东巩镇全域综合整治项目 |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提升项目 | 南漳县龙虾小镇建设项目 | |
南漳县柑橘小镇建设项目 | ||
茶叶小镇扩建建设工程 | ||
香菇小镇扩建建设工程 |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 有机肥替代化肥 | |
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 | ||
东巩镇农村生活废水和养殖业综合整治项目 | ||
九集镇、武安镇、肖堰镇农村生活废水和养殖业综合整治项目 | ||
城乡空间生态品质提升工程 | 城镇地区生态品质提升项目 | 城镇绿化提档升级 |
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 ||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南漳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工程 | 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 国土空间“一张图” 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动态监测工程 | 蛮河漳河沿线监控点和监管平台建设 | |
智慧环卫、渣土、矿车一体化监管平台 | ||
工业园环境质量实时检测工程 |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
土壤化学信息化建设 | ||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 ||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
九 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打破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生态数据共享:明确各部门在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中的具体职责范围。相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积极配合、协同实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
完善制度体系。大力 (略) 场化投入机制。 (略) 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制订修订,不断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对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规划中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的统筹,各职能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统筹推进、协力合作, (略)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加强科技支撑。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实现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利用实时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探测违规图斑,建立预警机制,为综合执法提供依据;利用规划大数据和生态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全面服务于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和执法工作。
强化评估监管。建立完善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考核体系,将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生态文明考核、绿色发展目标指标考核体系。
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公共参与机制,鼓励公民、社会团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相关主体参与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决策,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使社会人员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增强公民热爱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修复规划调研访谈、规划编制等工作,增加人民群众的工作体验和获得感,共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果。
前 言
南漳 (略) 西本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属鄂西北山区向汉水中游过渡地带, (略) 、 (略) 、 (略) 交界处,具有“襄西之屏障,巴蜀之咽喉”之称。
南漳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美丽南漳绿色崛起。为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部署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依据《自然资源 (略) 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 (略) 自然资源厅发布的《 (略) 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5 号),《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函》(鄂自然资函〔2021〕33 号)等文件要求,南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特组织编制《南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依据《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南漳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愿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南漳。按照“厘清形势要求—研判生态现状—识别生态问题—提出规划目标—谋划总体布局—明确重点任务——部署重点工程—构建保障机制”的思路,聚焦南漳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强化农田生态功能, (略) 生态品质,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支撑我县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科学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南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专项规划,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县各地区、各部门科学谋划、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南漳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3853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展望目标年为2050年。
一 自然地理和资源现状
南漳地处荆山山脉东麓,是鄂西山区向汉水中游平原过渡的地带。地理结构大致为“八山半水分半田”,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美誉。 (略) 37个山区县之一,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大致形成了三级阶梯。整体由西向东逐步平缓,西部属高山区,中部属低山、丘陵地区,东部为平畈、岗地,最高点三尖山(与保康交界),海拔1570米,最低处界碑头(与宜城交界),海拔65米。
根据2021年国土变更调查,南漳县国土面积3853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6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4.85%,建设用地面积159.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14%,未利用地39.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02%。
总体呈现“八山半水分半田”用地结构。受地形地貌影响,南漳县西部林地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主要分布西部和西南部山区。东北地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相对集中。
二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一)山水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强化了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集中治理沙化、水土流失,有效减少了风沙、水土流失等危害,提高了土地生态效益;通过污染、退化土地治理,改良了土壤环境,提升了土地安全生产能力;通过实施矿山土地复垦,促进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修复了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了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构建了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
(二)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修复效果显著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对城关镇和东巩镇的36.4公顷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并积极推进“三区两线”矿山复绿行动,2020年期间,南漳县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矿山( (略) 南漳县黄家垭矿区石灰岩矿区)。
(三)水土保持及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主要以漳河、蛮河、沮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护为重点,全面落实湖长制,实施“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编制《蛮河城区水环境治理规划》,启动蛮河城区段、老堰沟、幺堰沟、城北防洪渠等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改善防洪排涝能力,实施流域垃圾和污水综合治理、河流底泥清淤、岸线环境整治等。
截至2021年,南漳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45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0.29平方公里,经济林0.84平方公里,种草0.50平方公里,封禁治理29.81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投资3732万元。
南漳县从2017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到70%,林木绿化率达73.18%。
南漳县现有天然林面积1953.33平方公里,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89.7%,全县天然林主要分布于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和东巩镇,7个镇天然林面积占全县天然林面积的90.5%,有国有林场3个(国有七里山林场,国有神龙山林场,国有凤凰山林场),天然林、公益林管护面积236万亩,占林地面积57.3%。国家级公益林面积658.96平方公里,省级公益林面积103.90平方公里,共762.86平方公里,长防林、生态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极大保障了南漳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加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覆盖率为重点,推进以矿山修复为重点的“精准灭荒三年行动”和“绿满南漳提升行动”,抓好荒山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和屏障绿化“五大工程”,十三五期间,绿化面积达到3.2万亩。
“十三五” 期间,南漳县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南漳生态环境新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家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认真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行动计划。2021年南漳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9%,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值;南漳县12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2年安全利用率达到了96.55%, (略) 定标准6.55个百分点。
2013年以来,南漳县工程治理项目15个, (略) 级下达资金4001万元,其中已终验8个,已初验2个,完工待验收4个,未完工1个。对现有5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建全建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略)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意见》(鄂政发〔2019〕25号)文件,2021年启动了南漳县九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2021年—2024年),项目位于南漳县九集镇,涉及泉水堰村、八泉村、尤家岗村、王花园村、邓家集村公5个行政村。项目区总面积5974.5105公顷(8.96万亩)。
“十三五” 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38万亩,补充耕地3.24 万亩,整治后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利用等),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有所提高。
三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 (略) 十二次党代表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共建区域环保机制,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共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等。
立足国土空间全要素,着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资源本底。按照自然资源部、 (略) 政府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作部署,结合南漳县地方特色,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科学确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总体目标和任务,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服务南漳县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四 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
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县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三)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四)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
深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五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稳固“一屏、两带、五区、多廊、多点”的生态格局,打造森林生态之城,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强化农田生态功能, (略) 生态品质,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南漳。
(二)2025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25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全面实施矿山的生态修复;山体、森林、河湖、湿地、生物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巩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持续好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0%以上,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持续推进,全面实施违建腾退用地生态修复,科学实施复绿复耕。
(三)2030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30年,生态脆弱地区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断完善,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85%以上,重点江河流域水生生物栖息地健康稳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市韧性大幅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高,生态、优质、美丽的国土空间逐步呈现。
(四)2035年阶段目标
规划至2035年,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一体化网络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序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南漳基本建成。
六 总体生态格局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生态功能、用地类型、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禀赋、景观变化及社会经济差异性,构建南漳县“一屏、两带、五区、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一屏”:荆山脉生态屏障;
“两带”:蛮河生态保护带、漳河生态保护带;
“五区”:生态修复五大分区,即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生态修复区、东部农林提升生态修复区、南部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区、西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西南部森林提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多廊”:洞河、界碑河、清凉河、渭水、黑河、冷水河、茅坪河、沮河生态廊道;
“多点”:自然保护区( (略) 级自然保护区、金牛河自然保护区、香水河自然保护区、七里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湿地公园(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水源地保护区、大中型水库(石门水库水源保护区、三道河水库资源保护区、云台山水库资源保护区、峡口水库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点;
七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 (略) 级、市级生态修复分区,以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单元,将南漳县国土空间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
1.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生态修复区
本区面积343.91平方公里,位于城关镇、清河管理区、九集镇(部分村经济开发区)、武安镇(武安集镇部分)。该区域是南漳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建成区面积较大,全县68.90%以上人口集中于本区域,城关镇涉及部分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水镜湖园区片区)、湖北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凤凰山林场。
主攻方向:以城镇人居环境治理为导向,优化城区生态格局,合理布局绿楔、绿廊等,构建公园绿化体系和生态保护屏障,大力推进排涝设施建设,改善河流水系环境, (略) 通风廊道体系,开展废弃工矿用地生态修复,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洁化建设,推进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升级等;推进蛮河水环境治理修复,凤凰山林场体系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林业整体质量。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促进水利、市政程生态化,开展重大交通、电力、通讯设备周边生态修复。
2.东部农林提升生态修复区
本区面积887.25平方公里,位于九集镇和武安镇。区域内湖北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九集镇涉及部分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七里山、神龙山林场。
主攻方向:以农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修复为导向,防治农田渍涝灾害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南部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区
本片区面积431.91平方公里,位于东巩镇。
主攻方向: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积极开展复绿复垦生态重塑,消除矿山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水土流失,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林场建设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
4.西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本片区面积792.77平方公里,位于李庙镇和长坪镇。湖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李庙镇涉及部分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
主攻方向:以水源涵养、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为导向,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上下游的连通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5.西南部森林提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本片区面积1397.05平方公里,位于巡检镇、板桥镇、薛坪镇、肖堰镇。 (略) 级自然保护区、 (略) 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湖保护点)、湖北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巡检园区片区)、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
主攻方向:以森林提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为导向,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为主的森林资源管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推进森林、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以漳河源自然保护区、 (略) 级地质自然公园、 (略) 级森林自然公园为主的物种保护体系,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恢复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原生生境,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提升区域生态保护水平,加强现有植被保护,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和整体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流域治理和林业植被建设,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重点对退化严重的区域实行治理修复。对于松材线虫高发区及疏林地采取有效补植措施,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规章机制建设,建立县级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沟通协作。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在自然保护地、重要生态涵养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实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恢复和增强动植物生存环境。
南漳县生态修复分区
八 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根据南漳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修复分区主攻方向,围绕生态修复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略) 生态修复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相关内容,谋划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主要分为矿山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城乡空间生态提升工程、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工程六大工程。
类型 | 重点工程项目 | 项目名称 |
矿山修复综合治理工程 | 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 | 杨家山重点治理区、旧县铺重点治理区、安沟重点治理区、吴家沟采石厂重点治理区、高垭重点治理区、 (略) 建筑石料用灰岩、东巩煤矿区重点治理区、以响水洞、石佛寺、三股泉、董家河为核 心的土地复垦区、城关镇复绿区 |
绿色矿山修复 | 近期建设5家绿色矿山,远期建设65%绿色建设工程 | |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 历史遗留矿山图斑近期60个,远期104个处综合整治工程 | |
流域环境 综合治理 工程 |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 | 白洛河、杜家沟、刘家湾马家沟、烂泥湖冲、八渡河、甘沟河、沙河、何家冲、桃园冲、杨家店、龙凤河、鱼泉河、仙鱼河、高河清、冥阳洞河、潮水河、洞沟、石羊子河、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 |
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 | 蛮河、漳河、洞河、界碑河、清凉河、渭水、黑河、冷水河、茅坪河、沮河综合治理工程 | |
湖库湿地治理修复项目 | 清凉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水镜地质自然公园、石门水库、三道河水库、云台山水库、峡口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蛮河、漳河流域生态湿地、云台山、石门灌区 | |
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森林资源修复提升项目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鄂西北乡土苗木保护繁育基地 |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 ||
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 | ||
长江防护林建设 | ||
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 | ||
林场体系建设 | ||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项目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网络建设项目 | 野生动物拯救保护 | |
林业站标准化建设 | ||
智慧林业建设 | ||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 武安镇、九集镇、城关镇、清河管理区、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东巩镇全域综合整治项目 |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提升项目 | 南漳县龙虾小镇建设项目 | |
南漳县柑橘小镇建设项目 | ||
茶叶小镇扩建建设工程 | ||
香菇小镇扩建建设工程 |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 有机肥替代化肥 | |
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 | ||
东巩镇农村生活废水和养殖业综合整治项目 | ||
九集镇、武安镇、肖堰镇农村生活废水和养殖业综合整治项目 | ||
城乡空间生态品质提升工程 | 城镇地区生态品质提升项目 | 城镇绿化提档升级 |
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 ||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南漳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工程 | 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 国土空间“一张图” 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动态监测工程 | 蛮河漳河沿线监控点和监管平台建设 | |
智慧环卫、渣土、矿车一体化监管平台 | ||
工业园环境质量实时检测工程 |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
土壤化学信息化建设 | ||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 ||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
九 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打破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生态数据共享:明确各部门在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中的具体职责范围。相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积极配合、协同实施,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
完善制度体系。大力 (略) 场化投入机制。 (略) 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制订修订,不断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对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规划中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的统筹,各职能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统筹推进、协力合作, (略)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加强科技支撑。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实现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利用实时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探测违规图斑,建立预警机制,为综合执法提供依据;利用规划大数据和生态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全面服务于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和执法工作。
强化评估监管。建立完善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考核体系,将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生态文明考核、绿色发展目标指标考核体系。
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公共参与机制,鼓励公民、社会团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相关主体参与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决策,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使社会人员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增强公民热爱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生态修复规划调研访谈、规划编制等工作,增加人民群众的工作体验和获得感,共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果。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