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支塘古镇保护规划2023年调整》批前公示
《常熟市支塘古镇保护规划2023年调整》批前公示
《 (略) 支塘古镇保护规划(2011-2030)》于 2011 (略) 政府批复,作为支塘古镇保护管理的主要依据。由于近年来新的法律法规付诸实施,对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保护措施等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原规划对部分用地性质的规定弹性不足,核心保护区范围划定与实际情况有差异等原因,急需新的调整适应新的形式。
因此我镇委托启迪 (略) 编制了《 (略) 支塘古镇保护规划 (2023年调整)》。目前,该规划已完成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将该规划进行批前公示。
本次规划公示期为30天,自2023年9月13日,至2023年10月12日止。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 (略) 支塘镇人民政府反馈,联系电话:0512-*。
一、?规划调整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范围为原保护规划划定的古镇区范围,总用地约 19.05 公顷。规划范围东至原支塘中心小学东侧及盐铁塘东岸,西至芝溪路,北到白茆塘北岸,南到永安大酒店北侧。
二、?上版规划评估:
1、规划用地评估:
上版规划用地性质和其商业用地规模不能适应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上版保护规划对部分用地远期发展规模预估不足,难以解决亟需面对的用地改造和更新问题,导致改善民生的建设项目及近期意愿落实的项目无法实施,不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价值。
老镇区北部居民停车需求较大,上版本用地规划未设置停车场地。
西弄及东街沿线文物建筑较多,存在空置未落实利用情况。
支塘镇依托白茆塘及盐铁塘,历史上“盐铁漕运”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商贸重镇,目前现状及规划上西弄及东街上缺少具有烟火气的商业设施用地。
2、保护范围评估:
上版核心保护范围框定边界不准确:
上版核心保护范围边界不少地方对于现状建筑及用地划分较为破碎,不利用后期的保护与利用,本轮规划重新校核现状用地及建筑边界,优化核心保护范围。
新的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两线需要落实调整:
2019年公 (略) 级文物保护单位,支塘姚厅及王 (略) 级 (略) 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本体有相应更新,需要调整。
3、高度控制评估:
上版高度控制要求未充分考虑现状实际情况,高度控制较为生硬,不利于老镇区未来发展。
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外,老镇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较为严苛,不少部分现状已建建筑已是三层,按目前上版规划高度控制,不适应现状居民的建造诉求,更新较为困难。
三、?本次规划调整:
基于古镇区内现状已建设实施项目,主要包括有支塘风物生活街区、现状公共停车场及广场等,以及为更好的保护支塘古镇区整体格局与风貌,更好的带动古镇区活力,本轮规划主要调整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保护范围调整、用地规划调整、建筑高度控制调整、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整。
1、保护范围调整:
规划古镇区范围保持不变,核心保护范围进行微调,主要调整位置有2处:第一处位于白茆塘与盐铁塘交叉口西北角处,现状为2-3层现代建筑,规划划出核心保护范围线;第二处位于支塘张宅与支塘东街姚家祠堂中间木行场位置,原核心保护范围线对现状建筑及用地划分较割裂,规划重新校核,优化核心保护范围线,调整后核心保护范围线面积保持不变,仍为6.40公顷。
2、用地规划调整:
规划考虑充分活化利用文物载体,传承优秀非遗,吸引人气,激发活力。结合现状实际建设及镇上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
具体调整有:
2.1、白茆塘及盐铁塘交叉口处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2、小后桥弄北侧沿街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南侧有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3、木行场地块及粮仓地块由原保规的文化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4、虹桥东侧直管公房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5、芝溪路东侧商业用地更新为现状已建成的社会停车场用地。
3、高度控制调整:
基于实地调研,通过对现状视线敏感区域、视线通廊、重要景观点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叠加分析,可以理性的获得古镇区内部对于视线控制的强度分区。
规划重新梳理,规划古镇区的高度控制主要分为4个区域。
1、建筑维持原高:古镇区范围内,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维持原有高度,不容许在其保护范围内有超过最低保护建筑的建构筑物,现状存在的应拆除。
2、建筑控高二层:古镇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为1-2层,单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3.3m,二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3m,总高度不超过8.6米。
3、建筑控高三层:核心保护范围外古镇区范围内,建筑控高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5米。
4、开敞空间:绿化、广场、停车场等用地,以开敞空间控制为主。
4、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对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模式重新梳理,分为修缮、改善、 保留、整治、更新五大类别。
表5-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对应表:
分类 | 文物建筑 | 历史建筑 | 传统风貌建筑 | 其他建筑 | ||
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建筑 | 与传统风貌有冲突的建筑 | |||||
模式 | 修缮 | 保留、改善 | 整治 | 更新 |
附图一:古镇区保护范围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二:古镇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三:古镇区用地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四:古镇区现状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图(2023年调整)
《 (略) 支塘古镇保护规划(2011-2030)》于 2011 (略) 政府批复,作为支塘古镇保护管理的主要依据。由于近年来新的法律法规付诸实施,对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保护措施等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原规划对部分用地性质的规定弹性不足,核心保护区范围划定与实际情况有差异等原因,急需新的调整适应新的形式。
因此我镇委托启迪 (略) 编制了《 (略) 支塘古镇保护规划 (2023年调整)》。目前,该规划已完成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将该规划进行批前公示。
本次规划公示期为30天,自2023年9月13日,至2023年10月12日止。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 (略) 支塘镇人民政府反馈,联系电话:0512-*。
一、?规划调整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范围为原保护规划划定的古镇区范围,总用地约 19.05 公顷。规划范围东至原支塘中心小学东侧及盐铁塘东岸,西至芝溪路,北到白茆塘北岸,南到永安大酒店北侧。
二、?上版规划评估:
1、规划用地评估:
上版规划用地性质和其商业用地规模不能适应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上版保护规划对部分用地远期发展规模预估不足,难以解决亟需面对的用地改造和更新问题,导致改善民生的建设项目及近期意愿落实的项目无法实施,不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价值。
老镇区北部居民停车需求较大,上版本用地规划未设置停车场地。
西弄及东街沿线文物建筑较多,存在空置未落实利用情况。
支塘镇依托白茆塘及盐铁塘,历史上“盐铁漕运”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商贸重镇,目前现状及规划上西弄及东街上缺少具有烟火气的商业设施用地。
2、保护范围评估:
上版核心保护范围框定边界不准确:
上版核心保护范围边界不少地方对于现状建筑及用地划分较为破碎,不利用后期的保护与利用,本轮规划重新校核现状用地及建筑边界,优化核心保护范围。
新的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两线需要落实调整:
2019年公 (略) 级文物保护单位,支塘姚厅及王 (略) 级 (略) 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本体有相应更新,需要调整。
3、高度控制评估:
上版高度控制要求未充分考虑现状实际情况,高度控制较为生硬,不利于老镇区未来发展。
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外,老镇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较为严苛,不少部分现状已建建筑已是三层,按目前上版规划高度控制,不适应现状居民的建造诉求,更新较为困难。
三、?本次规划调整:
基于古镇区内现状已建设实施项目,主要包括有支塘风物生活街区、现状公共停车场及广场等,以及为更好的保护支塘古镇区整体格局与风貌,更好的带动古镇区活力,本轮规划主要调整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保护范围调整、用地规划调整、建筑高度控制调整、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整。
1、保护范围调整:
规划古镇区范围保持不变,核心保护范围进行微调,主要调整位置有2处:第一处位于白茆塘与盐铁塘交叉口西北角处,现状为2-3层现代建筑,规划划出核心保护范围线;第二处位于支塘张宅与支塘东街姚家祠堂中间木行场位置,原核心保护范围线对现状建筑及用地划分较割裂,规划重新校核,优化核心保护范围线,调整后核心保护范围线面积保持不变,仍为6.40公顷。
2、用地规划调整:
规划考虑充分活化利用文物载体,传承优秀非遗,吸引人气,激发活力。结合现状实际建设及镇上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
具体调整有:
2.1、白茆塘及盐铁塘交叉口处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2、小后桥弄北侧沿街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南侧有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3、木行场地块及粮仓地块由原保规的文化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4、虹桥东侧直管公房由原保规的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5、芝溪路东侧商业用地更新为现状已建成的社会停车场用地。
3、高度控制调整:
基于实地调研,通过对现状视线敏感区域、视线通廊、重要景观点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叠加分析,可以理性的获得古镇区内部对于视线控制的强度分区。
规划重新梳理,规划古镇区的高度控制主要分为4个区域。
1、建筑维持原高:古镇区范围内,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维持原有高度,不容许在其保护范围内有超过最低保护建筑的建构筑物,现状存在的应拆除。
2、建筑控高二层:古镇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为1-2层,单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3.3m,二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3m,总高度不超过8.6米。
3、建筑控高三层:核心保护范围外古镇区范围内,建筑控高3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0.5米。
4、开敞空间:绿化、广场、停车场等用地,以开敞空间控制为主。
4、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对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模式重新梳理,分为修缮、改善、 保留、整治、更新五大类别。
表5-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对应表:
分类 | 文物建筑 | 历史建筑 | 传统风貌建筑 | 其他建筑 | ||
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建筑 | 与传统风貌有冲突的建筑 | |||||
模式 | 修缮 | 保留、改善 | 整治 | 更新 |
附图一:古镇区保护范围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二:古镇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三:古镇区用地规划图(2023年调整)
附图四:古镇区现状建筑保护更新模式图(2023年调整)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