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公示


序 言

为深入贯彻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精神, (略)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 (略) 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川自然资发〔2021〕38号)文件要求,为更好指导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技术标准的相关要求,开展《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

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以下简称片区) (略) 西北山区,平武县南部,东临平武江油关镇、响岩镇;南毗邻北川羌族自治县,西与平武大桥镇相接,北紧邻平武古城镇、龙安镇。片区由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锁江羌族乡3个乡全域共同组成,下辖3个社区,3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04.34平方公里。截止2021年底片区户籍人口3.27万人,常住人口2.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万元。

片区地处龙门山脉,是绵阳重要的西北山区生态屏障,属清漪江流域,高山低谷地貌特征,水网密布,其中平通河与清漪江呈“T”字型流经片区,也有着天然弱碱性的窝托泉水等优质水资源。91.35%的森林覆盖率,构成了片区“密水茂林,依山傍水”的生态自然环境基础。域内分布着以川陕苏维埃政府旧址、回龙庵、豆叩寺为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浓厚的羌族文化资源,传承着红色精神及民族之美。

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下位规划,是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的具体安排,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


公 示 内 容

一、 指导思想

认 (略) 委关于 (略)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六个优化”“四个尊重”,统筹协调发展导向和底线约束。立足平武县“双向承融”发展新格局、新阶段,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建设;以保护粮食安全为导向,引导人口适度聚居,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以“生态资源”价值化为手段,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加强与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衔接,在更大程度上释放两项改革红利,为乡村共同富裕夯实空间基础,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规划原则

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严格按照上位规划下达的目标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突出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诉求期盼、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安排乡村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市政公用、农业生产等设施,补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村庄布局,全面提升片区生态宜居品质。

中心引领,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引导产业集聚,增强平通羌族乡(中心镇、中心村)经济、人口等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片区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完善镇村体系,推动片区内各公共资源集中布局,共建共享。

三、 发展定位

发挥片区优质森林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以发展果蔬、厚朴、茶叶种植和加工为基础,森林康养、文化休闲为特色的清漪羌谷森林康养示范区。

四、 规划目标

(略) 县重要决策部署,制定“两步走”发展目标:

至2025年,三条空间管制线管控初见成效,片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产融合成效初显,农业产业基本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至2035年, 片区森林康养文化、羌文化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品牌完全形成,特色农业、康养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森林康养度假胜地。

五、 主要内容

(一)牢筑底线:牢筑粮食和生态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落实深划控制线“三区三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根据片区资源本底,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水资源保护线、湿地保护线等其他保护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1600.69公顷;生态保护红线18642.60公顷;城镇开发边界87.45公顷。

2、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深化细化“双评价”,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用地布局;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工业向园区场镇集中;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引导居民点适度集聚,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表1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用地类型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增减情况

面积(公顷)

比重(%)

面积(公顷)

比重(%)

耕地

3518.80

3.50%

3519.18

3.50%

0.37

其中

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比重)

1600.69

45.49%

1600.69

45.49%

0.00

园地

1695.40

1.69%

1685.66

1.68%

-9.74

林地

91741.37

91.35%

91485.13

91.09%

-256.25

草地

118.82

0.12%

116.86

0.12%

-1.96

湿地

42.71

0.04%

40.19

0.04%

-2.51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433.22

0.43%

457.91

0.46%

24.70

城乡建设用地

733.96

0.73%

685.62

0.68%

-48.34

其中

城镇建设用地

0.00

0.00%

86.35

0.09%

86.35

村庄建设用地

733.96

0.73%

599.26

0.60%

-134.70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266.36

0.27%

603.60

0.60%

337.24

其他建设用地

25.27

0.03%

14.09

0.01%

-11.18

*地水域

982.05

0.98%

966.89

0.96%

-15.17

其他土地

875.89

0.87%

858.72

0.86%

-17.16

合计

*.85

100.00%

*.85

100.00%

0.00

(二)产业振兴:聚焦产业提质提能,做强“清漪产业”、做优“清漪康养”,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以“大园区、特色化、强聚集”的思路,结合自然地理空间特征,从竖向上突出“三大空间”的整合优化,以农业产业园为基础,以产业基地为引擎,以社区服务为配套,构建“溪谷农、丘坡居旅、丘顶林”的产能关系,形成“两片、六园、四带、多点”的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清漪品牌。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3+N”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3”为推进平武茶叶、平武中药材、平武果梅三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连线成片、标准化种植,完善相应农业设施配套,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梯级培育和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生态特色农产品重要供给地”。“N”为结合片区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以“3+N”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水产养殖、森林康养、医药康养、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休闲等N个特色新产业,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产业格局。

2、两片镇园(村)一体融合发展核心区

平通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结合印象梅林景区、牛飞特色村落、走马羌寨、果梅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依托绵九高速公路、、平通高速出入口、国道247的交通优势,形成集乡村度假旅游服务、农旅融合、冷链物流等服务配套为主的融合发展核心区。

豆叩-锁江镇园(村)一体融合发展区。依托锁宽路,按照功能互补的思路,结合茶香村精品茶园基地、黄坪香菇产业园、禅茶清谷、河心社、田坝、印巴寺、五七干校等优势资源,形成集康养旅游服务、游客集散、商品展销、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清漪江镇园一体发展区。

3、聚焦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原材料集聚地;生态森林康养度假游首选地。

梯级建设片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产业发展要素集聚,按照“优产业、建基地、补链条、育龙头”的思路,依托片区果梅、茶叶、厚朴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推动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连线成片、规模化发展,使农村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梯级建设4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果梅、茶叶、厚朴的优势农业主导地位,以夯实原材料基地为基础发展现代林下种养业,提档片区的特色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和能级提升。

稳步建设2个休闲养生度假园。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强化片区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服务水平,依托片区内优质森林资源及自然资源、突出森林休闲康养,引导森林休闲度假集群式发展,打响“森林+”休闲度假、精品民宿, (略) 、休闲运动等产品,实现片区农旅融合创新开发。

4、因“谷”制宜,横纵结合,形成“四带(谷)”产业融合带,为乡村农文旅融合 “添砖加瓦”

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复合利用,加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实现“添砖加瓦”。充分利用片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功能复合利用,重点沿国道542、省道107、锁宽路、凤阳沟等沿线打造一批精品休闲农庄、乡村酒店、森林人家、 (略) 、森林医养基地、农业采摘体验园、野外露营基地、休闲养心度假民宿等功能服务的核心节点,承接好九寨黄龙过境旅游及平武、 (略) 、 (略) 短途游、周末游目的地。将片区打造成为集“羌族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森林康养度假”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片区。

5、多点支撑,推动清漪森林康养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彩”。

依托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森林资源及旅游资源,以产业项目为引擎,以品牌建设为目的,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结合特色产业空间分布,深化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持续推动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从存量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特色旅游产品服务优化增补,构建产业“错位发展、相互联动”提升旅游产品供给的能力,引导文旅、农旅、林旅产业集群式发展,以森林 (略) 、 (略) 、精品民宿、羌民族演艺文创、科普教育、 (略) 等品牌产品,实现生态资源创新开发,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支撑片区成为森林康养旅游基地。

6、强化产业配套支撑。

结合平武县“十四五”规划和“平武县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片区培育建设基地(5处):包括锁江凤阳-水口道地中药材育种示范基地、锁江厚朴规模化种植基地、平武果梅种植基地,豆叩茶香精品茶叶种植基地、平通立体种养循环基地。

结合现代农业园需求,建设集加工展销、冷链物流运输、电商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基地(2处),分别为锁江解放厚朴加工组团;豆叩茶香村茶叶加工中心。结合产业基地需求,配套晾晒烘干、分拣包装等农业设施。

(三)优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优化配套服务。

1、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按照“四心三不愁”原则,进行优化配置,提供合理关怀的便民服务。按照乡村生活圈分级分类配套基础公服设施,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其他村”四级镇村体系,分级分类、差异化配置,提高宜居宜业环境品质。

2、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设施。结合片区依托每条沟域的典型特征、自然地形,海拔高度、环境景观,按“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节点”的原则,形成以平通为旅游服务中心、豆叩羌族乡、锁江羌族乡为服务节点的体系,投放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基础公服,促进居旅设施兼容使用。

3、构建外通内联的交通体系。落实上位规划和衔接专项规划,提升区域枢纽联动性,优化片区路网,依托片区在建绵九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提升县道、乡道、村道道路等级,构建以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为主要节点,构建“一横、三纵、一环、三联”的骨干路网格局以实现片区的“外快内畅”的交通格局,补齐交通设施短板。

4、建设“安全韧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原则, (略) 政设施区域规划化建设,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片区集中供水、补齐污水、环卫、通信等设施短板,全 (略) 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5、提高应急防灾救援能力。结合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基本建成以平通羌族乡消防站为助力,以豆叩、锁江羌族乡乡镇应急消防队为辅助,村级应急消防分队和微型消防站为补充的“1+2+N”的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利用片区内学校、绿地、公园、停车场等容纳量较大、位置安全的公共空间资源,推进固定和经济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同时结合避难场所建设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提高片区应急救援能力。

(四)提高效率: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增效、提高空间利用效能。

1、农用地整治。充分考虑片区农用地资源禀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推进田间道和沟渠整治,通过坡改梯、格田整理、采取工程措施归并田块和田坎拆除,从而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有效种植面积。优先推进锁江皇庙村、铧嘴村;豆叩油炸村、木楠村开展“坡改梯”,减少田坎面积,增加耕地有效种植面积,对耕地系数在0.302、0.272、0.169耕地纳入整治范围,规划田坎系数按1.61计,预计提质整治耕地规模为2354.22。开展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进行整理,预计可恢复地类整治潜力约2.59公顷。

规范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推进低效林草地、园地退耕、零星地物、田间道和沟渠整治,优化农田布局,减少田坎面积,提升灌溉质量。加大坡耕地整治的投入,配套小微水利,积极推进实施耕地“坡改梯”项目,将坡度15°以下、集中连片的有条件的旱地垦造为水田,预计可垦造水田1746.7公顷。

2、建设用地整治。推动“批而未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有效利用片区存量闲置工矿用地规模23.58公顷,作为片区农村新产业用地、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发展重要支撑。

3、生态修复。推动清漪江和平通河重要流域廊道修复,以加强平通河、清漪江、徐塘河、心子坝河等流域绿化,重点对流经镇区段进行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和防洪护岸工程,加强植被修复,建设流域防护林。

加强水源保护地重要区域生态恢复,明确片区内6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保护,共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71.54公顷;二级水源保护区1459.18公顷。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如喷洒农药、使用化肥和排放生活污水等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在水源保护区周围引导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全面实施水源涵养工程,并完善水源监测设施,配套专门人员定期巡查水源保护区情况,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水量变化情况。

山体修复。对片区内256处地灾隐患点通过监测预警、排除危险、搬迁并让和工程治理等方法进行防治。结合水土流失区域和生态空间分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预防区域及治理区域。其中预防区域为片区内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区域,以封禁和人工生态修复工程措施为主,辅以农村能源替代、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五)提升品质、重塑羌风:因地制宜、山水共显、重塑清漪特色新羌风。

1、“林园丘居”的居民生活意境。围绕片区“三江四沟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林园丘居”的特点,塑造山水田园与乡村聚落相融合的空间形态。

2、突出片区“羌韵民居”的民居风貌。片 (略) 北部,平武县南部,结合片区建筑历史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通羌族乡以“乡旅驿站、宜居乡镇”为形象定位,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置入农产品有关的冷链物流、交易等功能,强化其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打造片区产业、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门户服务节点。整治镇区河道环境,建设镇区滨水公共空间、公园广场,提高平通宜居氛围,增强平通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用地规模由原41.04公顷增加到55.75公顷,同时在场镇周边采取战略留白的形式,为场镇发展预留空间。

2、做精做美特色点。豆叩羌族乡场镇及锁江羌族乡场镇,主要聚焦体现乡镇特色,重点盘活场镇内低效闲置用地,增加居民活动休憩空间,完善场镇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豆叩羌族乡从打造片区产业、商贸服务节点、交通转换节点为思路,提高场镇服务功能和宜居度,建设用地规模由12.07公顷增加至14.38公顷。

锁江羌族乡从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为思路,强化其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打造片区产业、生态康养服务节点,建设用地规模由7.86公顷增加至10.45公顷。

附图一:片区区位关系图

附图二: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

附图三:片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图

附图四: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

附图五:片区镇村体系及村级片区划分规划图

附图六:片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附图七: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序 言

为深入贯彻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精神, (略)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 (略) 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川自然资发〔2021〕38号)文件要求,为更好指导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技术标准的相关要求,开展《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

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以下简称片区) (略) 西北山区,平武县南部,东临平武江油关镇、响岩镇;南毗邻北川羌族自治县,西与平武大桥镇相接,北紧邻平武古城镇、龙安镇。片区由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锁江羌族乡3个乡全域共同组成,下辖3个社区,3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04.34平方公里。截止2021年底片区户籍人口3.27万人,常住人口2.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万元。

片区地处龙门山脉,是绵阳重要的西北山区生态屏障,属清漪江流域,高山低谷地貌特征,水网密布,其中平通河与清漪江呈“T”字型流经片区,也有着天然弱碱性的窝托泉水等优质水资源。91.35%的森林覆盖率,构成了片区“密水茂林,依山傍水”的生态自然环境基础。域内分布着以川陕苏维埃政府旧址、回龙庵、豆叩寺为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浓厚的羌族文化资源,传承着红色精神及民族之美。

平武县清漪江森林康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下位规划,是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的具体安排,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


公 示 内 容

一、 指导思想

认 (略) 委关于 (略)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六个优化”“四个尊重”,统筹协调发展导向和底线约束。立足平武县“双向承融”发展新格局、新阶段,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建设;以保护粮食安全为导向,引导人口适度聚居,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以“生态资源”价值化为手段,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加强与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衔接,在更大程度上释放两项改革红利,为乡村共同富裕夯实空间基础,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规划原则

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统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

底线思维、绿色发展。严格按照上位规划下达的目标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突出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诉求期盼、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安排乡村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市政公用、农业生产等设施,补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村庄布局,全面提升片区生态宜居品质。

中心引领,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引导产业集聚,增强平通羌族乡(中心镇、中心村)经济、人口等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片区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完善镇村体系,推动片区内各公共资源集中布局,共建共享。

三、 发展定位

发挥片区优质森林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以发展果蔬、厚朴、茶叶种植和加工为基础,森林康养、文化休闲为特色的清漪羌谷森林康养示范区。

四、 规划目标

(略) 县重要决策部署,制定“两步走”发展目标:

至2025年,三条空间管制线管控初见成效,片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产融合成效初显,农业产业基本实现基地化、规模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修复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至2035年, 片区森林康养文化、羌文化为特色的森林康养品牌完全形成,特色农业、康养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森林康养度假胜地。

五、 主要内容

(一)牢筑底线:牢筑粮食和生态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落实深划控制线“三区三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根据片区资源本底,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水资源保护线、湿地保护线等其他保护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1600.69公顷;生态保护红线18642.60公顷;城镇开发边界87.45公顷。

2、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深化细化“双评价”,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用地布局;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工业向园区场镇集中;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引导居民点适度集聚,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表1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

用地类型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增减情况

面积(公顷)

比重(%)

面积(公顷)

比重(%)

耕地

3518.80

3.50%

3519.18

3.50%

0.37

其中

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比重)

1600.69

45.49%

1600.69

45.49%

0.00

园地

1695.40

1.69%

1685.66

1.68%

-9.74

林地

91741.37

91.35%

91485.13

91.09%

-256.25

草地

118.82

0.12%

116.86

0.12%

-1.96

湿地

42.71

0.04%

40.19

0.04%

-2.51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433.22

0.43%

457.91

0.46%

24.70

城乡建设用地

733.96

0.73%

685.62

0.68%

-48.34

其中

城镇建设用地

0.00

0.00%

86.35

0.09%

86.35

村庄建设用地

733.96

0.73%

599.26

0.60%

-134.70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266.36

0.27%

603.60

0.60%

337.24

其他建设用地

25.27

0.03%

14.09

0.01%

-11.18

*地水域

982.05

0.98%

966.89

0.96%

-15.17

其他土地

875.89

0.87%

858.72

0.86%

-17.16

合计

*.85

100.00%

*.85

100.00%

0.00

(二)产业振兴:聚焦产业提质提能,做强“清漪产业”、做优“清漪康养”,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以“大园区、特色化、强聚集”的思路,结合自然地理空间特征,从竖向上突出“三大空间”的整合优化,以农业产业园为基础,以产业基地为引擎,以社区服务为配套,构建“溪谷农、丘坡居旅、丘顶林”的产能关系,形成“两片、六园、四带、多点”的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格局,培育清漪品牌。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3+N”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3”为推进平武茶叶、平武中药材、平武果梅三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连线成片、标准化种植,完善相应农业设施配套,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梯级培育和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生态特色农产品重要供给地”。“N”为结合片区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以“3+N”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水产养殖、森林康养、医药康养、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休闲等N个特色新产业,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产业格局。

2、两片镇园(村)一体融合发展核心区

平通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结合印象梅林景区、牛飞特色村落、走马羌寨、果梅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依托绵九高速公路、、平通高速出入口、国道247的交通优势,形成集乡村度假旅游服务、农旅融合、冷链物流等服务配套为主的融合发展核心区。

豆叩-锁江镇园(村)一体融合发展区。依托锁宽路,按照功能互补的思路,结合茶香村精品茶园基地、黄坪香菇产业园、禅茶清谷、河心社、田坝、印巴寺、五七干校等优势资源,形成集康养旅游服务、游客集散、商品展销、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清漪江镇园一体发展区。

3、聚焦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原材料集聚地;生态森林康养度假游首选地。

梯级建设片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产业发展要素集聚,按照“优产业、建基地、补链条、育龙头”的思路,依托片区果梅、茶叶、厚朴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推动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连线成片、规模化发展,使农村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梯级建设4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果梅、茶叶、厚朴的优势农业主导地位,以夯实原材料基地为基础发展现代林下种养业,提档片区的特色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和能级提升。

稳步建设2个休闲养生度假园。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强化片区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服务水平,依托片区内优质森林资源及自然资源、突出森林休闲康养,引导森林休闲度假集群式发展,打响“森林+”休闲度假、精品民宿, (略) 、休闲运动等产品,实现片区农旅融合创新开发。

4、因“谷”制宜,横纵结合,形成“四带(谷)”产业融合带,为乡村农文旅融合 “添砖加瓦”

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复合利用,加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实现“添砖加瓦”。充分利用片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功能复合利用,重点沿国道542、省道107、锁宽路、凤阳沟等沿线打造一批精品休闲农庄、乡村酒店、森林人家、 (略) 、森林医养基地、农业采摘体验园、野外露营基地、休闲养心度假民宿等功能服务的核心节点,承接好九寨黄龙过境旅游及平武、 (略) 、 (略) 短途游、周末游目的地。将片区打造成为集“羌族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森林康养度假”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片区。

5、多点支撑,推动清漪森林康养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彩”。

依托片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森林资源及旅游资源,以产业项目为引擎,以品牌建设为目的,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结合特色产业空间分布,深化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持续推动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从存量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特色旅游产品服务优化增补,构建产业“错位发展、相互联动”提升旅游产品供给的能力,引导文旅、农旅、林旅产业集群式发展,以森林 (略) 、 (略) 、精品民宿、羌民族演艺文创、科普教育、 (略) 等品牌产品,实现生态资源创新开发,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支撑片区成为森林康养旅游基地。

6、强化产业配套支撑。

结合平武县“十四五”规划和“平武县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片区培育建设基地(5处):包括锁江凤阳-水口道地中药材育种示范基地、锁江厚朴规模化种植基地、平武果梅种植基地,豆叩茶香精品茶叶种植基地、平通立体种养循环基地。

结合现代农业园需求,建设集加工展销、冷链物流运输、电商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基地(2处),分别为锁江解放厚朴加工组团;豆叩茶香村茶叶加工中心。结合产业基地需求,配套晾晒烘干、分拣包装等农业设施。

(三)优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优化配套服务。

1、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按照“四心三不愁”原则,进行优化配置,提供合理关怀的便民服务。按照乡村生活圈分级分类配套基础公服设施,以“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其他村”四级镇村体系,分级分类、差异化配置,提高宜居宜业环境品质。

2、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设施。结合片区依托每条沟域的典型特征、自然地形,海拔高度、环境景观,按“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节点”的原则,形成以平通为旅游服务中心、豆叩羌族乡、锁江羌族乡为服务节点的体系,投放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基础公服,促进居旅设施兼容使用。

3、构建外通内联的交通体系。落实上位规划和衔接专项规划,提升区域枢纽联动性,优化片区路网,依托片区在建绵九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提升县道、乡道、村道道路等级,构建以平通羌族乡、豆叩羌族乡为主要节点,构建“一横、三纵、一环、三联”的骨干路网格局以实现片区的“外快内畅”的交通格局,补齐交通设施短板。

4、建设“安全韧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原则, (略) 政设施区域规划化建设,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片区集中供水、补齐污水、环卫、通信等设施短板,全 (略) 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5、提高应急防灾救援能力。结合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基本建成以平通羌族乡消防站为助力,以豆叩、锁江羌族乡乡镇应急消防队为辅助,村级应急消防分队和微型消防站为补充的“1+2+N”的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利用片区内学校、绿地、公园、停车场等容纳量较大、位置安全的公共空间资源,推进固定和经济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同时结合避难场所建设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提高片区应急救援能力。

(四)提高效率: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增效、提高空间利用效能。

1、农用地整治。充分考虑片区农用地资源禀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推进田间道和沟渠整治,通过坡改梯、格田整理、采取工程措施归并田块和田坎拆除,从而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有效种植面积。优先推进锁江皇庙村、铧嘴村;豆叩油炸村、木楠村开展“坡改梯”,减少田坎面积,增加耕地有效种植面积,对耕地系数在0.302、0.272、0.169耕地纳入整治范围,规划田坎系数按1.61计,预计提质整治耕地规模为2354.22。开展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进行整理,预计可恢复地类整治潜力约2.59公顷。

规范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推进低效林草地、园地退耕、零星地物、田间道和沟渠整治,优化农田布局,减少田坎面积,提升灌溉质量。加大坡耕地整治的投入,配套小微水利,积极推进实施耕地“坡改梯”项目,将坡度15°以下、集中连片的有条件的旱地垦造为水田,预计可垦造水田1746.7公顷。

2、建设用地整治。推动“批而未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理,有效利用片区存量闲置工矿用地规模23.58公顷,作为片区农村新产业用地、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发展重要支撑。

3、生态修复。推动清漪江和平通河重要流域廊道修复,以加强平通河、清漪江、徐塘河、心子坝河等流域绿化,重点对流经镇区段进行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和防洪护岸工程,加强植被修复,建设流域防护林。

加强水源保护地重要区域生态恢复,明确片区内6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保护,共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面积71.54公顷;二级水源保护区1459.18公顷。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如喷洒农药、使用化肥和排放生活污水等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在水源保护区周围引导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全面实施水源涵养工程,并完善水源监测设施,配套专门人员定期巡查水源保护区情况,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水量变化情况。

山体修复。对片区内256处地灾隐患点通过监测预警、排除危险、搬迁并让和工程治理等方法进行防治。结合水土流失区域和生态空间分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预防区域及治理区域。其中预防区域为片区内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的区域,以封禁和人工生态修复工程措施为主,辅以农村能源替代、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五)提升品质、重塑羌风:因地制宜、山水共显、重塑清漪特色新羌风。

1、“林园丘居”的居民生活意境。围绕片区“三江四沟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林园丘居”的特点,塑造山水田园与乡村聚落相融合的空间形态。

2、突出片区“羌韵民居”的民居风貌。片 (略) 北部,平武县南部,结合片区建筑历史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通羌族乡以“乡旅驿站、宜居乡镇”为形象定位,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置入农产品有关的冷链物流、交易等功能,强化其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打造片区产业、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门户服务节点。整治镇区河道环境,建设镇区滨水公共空间、公园广场,提高平通宜居氛围,增强平通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用地规模由原41.04公顷增加到55.75公顷,同时在场镇周边采取战略留白的形式,为场镇发展预留空间。

2、做精做美特色点。豆叩羌族乡场镇及锁江羌族乡场镇,主要聚焦体现乡镇特色,重点盘活场镇内低效闲置用地,增加居民活动休憩空间,完善场镇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豆叩羌族乡从打造片区产业、商贸服务节点、交通转换节点为思路,提高场镇服务功能和宜居度,建设用地规模由12.07公顷增加至14.38公顷。

锁江羌族乡从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为思路,强化其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打造片区产业、生态康养服务节点,建设用地规模由7.86公顷增加至10.45公顷。

附图一:片区区位关系图

附图二: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

附图三:片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图

附图四:片区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

附图五:片区镇村体系及村级片区划分规划图

附图六:片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附图七: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