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公示
平武县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公示
序言
(略)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略) 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平武县于2021年开展了全县乡镇级及村级国土空间划片工作。划片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以“六个优化”“四个尊重”为总体要求,树立“一干多支”思维和县域一盘棋观念,突出尊重民意、禀赋相似、做强产业、中心带动等原则,共划分5个乡镇级片区。
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包含龙安镇、古城镇、高村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5个乡镇,下辖43个行政村,8个社。片区面积为 892.1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5万人,片区中心镇为龙安镇、副中心镇为古城镇。片区位于全县中心位置,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山故宫报恩寺和明代西城门等文物古迹。
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下位规划,是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的具体安排,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
(略)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略) 委、 (略) 委、平武县委决策部署,以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和平武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编制《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2020-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 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 (略) 委省政府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示要求,在规划编制重点突出“四个尊重、把握三种关系、坚持六个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发与保护,以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助力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三、 规划原则底线思维、绿色发展。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规划措施,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风险隐患管控的具体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充分衔接上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片区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整合,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格局和历史人文背景等条件,综合片区人口、土地、产业等各类关键因素,准确把握片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应确定编制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对策、布局与管控要求,推动片区内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人为本、民主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顺应群众诉求期盼、把握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尊重规律、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 发展定位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森林康养度假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片区
至规划期末,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将建设成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新节点, (略) 的北部旅游集散中心,平武县的文旅融合特色体验地。
五、 规划目标至2025年,片区现代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精深加工、生态文旅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凸显,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品牌。片区内部重要民生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建设完成,基本实现城镇存量优化与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品质限制提升。
至2035年,片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城镇开发格局全面优化。乡镇达成分工协作、一体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片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特色鲜明、中心镇(村)做大做强、人居环境品质优越,乡村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全面彰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将片区全面建设成为多文化融合特色体验地、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新节点、生态文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六、 主要内容紧跟国家政策,落实上位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结果,合理划定 片区“三区三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生态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根据片区资源本底,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 水资源保护线、 湿地保护线、人居安全保护线等其他保护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25.6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234.77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233.30平方公里;落实上位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76平方公里。
根据 “双评价”对于空间适宜性的分析和判识,基于底线空间的划分,结合片区内主干交通体系和现状城镇空间、产业资源分布格局,规划构建“一核两翼,三轴多点”的片区国土空间格局。
一核——综合服务发展核心,包含龙安镇、古城镇,打造集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核心。
两翼——文旅融合发展区;特色农业综合发展区。
文旅融合发展区:藏、羌少数民族文化和报恩文化,通过平松高速、平旧路的串联,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区。
特色农业综合发展区:依托高村乡、古城镇的特色农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广平、绵九高速串联,形成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区。
三轴——绵九综合发展轴、三产融合发展轴、产城融合发展轴。依托G247、广平高速、绵九高速、规划平松高速、平旧路(平武-旧堡羌族乡),形成沿路的城镇、产业发展轴线。
多点——以三个一般乡镇、主要产业集群点为点状支撑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建设。
在此空间格局下,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工业园区化,引导居民向城镇聚集,规划秉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的前提下,优化片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与用途结构调整表。
地类名称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情况(公顷) | |||
面积(公顷) | 比重 | 面积(公顷) | 比重 | |||
耕地 | 4602.03 | 5.16% | 4315.12 | 4.84% | -286.91 | |
其中 | 基本农田 | 2596.11 | 2.91% | 2596.11 | 2.91% | 0 |
园地 | 1163.80 | 1.30% | 1124.08 | 1.26% | -39.72 | |
林地 | 79026.69 | 88.57% | 78035.51 | 87.46% | -991.18 | |
草地 | 89.07 | 0.10% | 88.42 | 0.10% | -0.65 | |
湿地 | 136.88 | 0.15% | 96.61 | 0.11% | -40.27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497.13 | 0.56% | 487.35 | 0.55% | -9.78 | |
城乡建设用地 | 1089.48 | 1.22% | 1211.60 | 1.36% | 122.12 | |
其中 | 城镇建设用地 | 230.54 | 0.26% | 461.73 | 0.52% | 231.19 |
村庄建设用地 | 858.94 | 0.96% | 749.87 | 0.84% | -109.07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396.47 | 0.44% | 1001.92 | 1.12% | 605.45 | |
其他建设用地 | 94.98 | 0.11% | 50.99 | 0.06% | -43.99 | |
*地水域 | 1275.32 | 1.43% | 1920.99 | 2.15% | 645.67 | |
其他土地 | 848.29 | 0.95% | 887.55 | 0.99% | 39.26 | |
合计 | 89220.14 | 100.00% | 89220.14 | 100.00% | 0 |
与《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衔接,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引导人口集聚、便于乡村治理”的原则;以“高质量高效配置资源、集约节约引导要素、优化配置中心镇村”为导向,规划构建由“1个中心镇、1个副中心镇、3个一般镇、13个中心村(社区)和30个一般村”组成的镇村体系。
中心镇为龙安镇,联动副中心镇古城镇,以文化旅游为主,辐射带动其他三个乡镇。一般乡镇为高村乡、旧堡羌族乡和阔达藏族乡,以农业、农文旅为主,以农文旅产业带动片区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13个中心村(社区)主要强化服务能力和乡村产业带动能力。
片区镇村体系 | ||
类型 | 镇村名称 | 数量 |
中心镇 | 龙安镇 | 1 |
副中心镇 | 古城镇 | 1 |
一般镇 | 高村乡、阔达藏族乡、旧堡羌族乡 | 3 |
中心村 | 仙坪村、阔丰村、两河堡村、宝竹村、义佛山村、汇口村、双泉村、双安村、沙河村、火炬村、柏林村、民主社区、大兴村 | 13 |
一般村 | 铁龙堡村、枕流村、莫鱼沟村、东溪村、杨家河村、东皋村、长桂村、山水村、石人村、民权村、青羊村、朝阳村、山河村、阳南村、沙坪村、磨刀河村、建新村、白草村、水田村、红岩村、海号村、五龙村、五一村、福寿村、光一村、竹丰村、庆林村、筏子头村、旧庄村、铁龙村 | 30 |
中心镇:龙安镇
规划至2035年,平武县城常住人口为4.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67.14公顷,人口城镇建设用地为81.59㎡/人。 (略) 结构分布,遵照自然山水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轴三廊,两区三心”的功能空间结构。
副中心镇:古城镇
规划至2035年,古城镇镇区常住人口0.9万人,其中镇区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65.59公顷以内,较现状增加32.7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2.88平方米。
一般乡镇:高村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
高村乡:规划至2035年,高村乡镇区常住人口0.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82公顷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68.07平方米。
旧堡羌族乡:规划至2035年,旧堡羌族乡镇区常住人口0.0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67公顷以内,人均城乡建设用地189平方米。
阔达藏族乡:规划至2035年,阔达藏族乡镇区常住人口0.0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0.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254.5平方米。
以生态环境、特色农业为基地,历史文化内涵为主导,融合报恩佛教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大地景观等元素,构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县城报恩寺皇家佛教文化、阔达藏族乡的白马藏族文化、旧堡羌族乡的羌族文化、古城和高村乡的大地景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将特色文化通过舞蹈、歌曲、建筑风貌、声画演出等多种形式融合到旅游产品当中,构筑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对于片区内部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梳理片区产业发展的方向,片区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串联片区内部整个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将生态环境优势、农业特色构建成为旅游资源,形成优美的大地景观。工业作为一、三产业的转化剂,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由此形成结合农业、精深加工、旅游产品的完整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链条。
根据规划片区内现状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乡镇未来的产业发展诉求,规划形成“一核三轴、三区多点”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产业发展综合服务核心,有龙安镇、古城镇城区构成产业发展核心,龙安以产业发展的政策、经济、商业服务为主;古城主要承担工业发展功能,以冷链物流工业园区(23.84公顷)为支撑点,为片区工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三轴:绵九综合发展轴、广平三产融合发展轴、平松三产融合发展轴,依托G247、广平高速、绵九高速、规划平松高速、平旧路等片区对外交通干线,形成三条产业发展轴线,串联片区内部五个乡镇,多个产业集群,以交通优势促进片区人员、物资的流通,推动片区内部的产业融合发展。
三区:山木药材种养区、环城休闲颐养区、农旅融合发展区。
山木药材种养区:阔达藏族乡、旧堡羌族乡和龙安镇南、北边缘山区村庄,结合现状本底产业资源优势,以厚朴、大黄等山木药材为特色,玉米、水稻、油菜种植为农业发展核心,中蜂、生猪养殖为辅助,形成多元化农产品基地。该片区主要以白马藏族、羌族文化为旅游产品体系核心,农特产品以白马藏族特色餐饮、羌族风味等方式进行融合。
环城休闲颐养区:龙安城区、古城城区以及周边村庄,重点打造王家山、义佛山、正南山、药丛山的旅游产业集群,将报恩寺皇家佛教文化结合康养、休闲主题,形成环城半小时产业圈。报恩文化通过佛音、禅坐、冥想、特色文化汇演等方式转换为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客群的核心吸引点。
农旅融合发展区:高村乡、古城镇的南北两端村庄,以农业观光、自然生态景观游览、精品民宿发展为主。充分发挥该片区民宿产业基础优势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特点,做好大地景观的价值转换。策划大地彩绘、科普教育、农业节庆、采摘等相关旅游产品,形成农田—餐桌—商品—知识融于一体的旅游产品链条。
构建内通外连的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规划形成“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约200公里。其中,“一横”为广(元)平(武)高速,全长90公里,东起兰(州)海(口)高速,西接九(寨沟)绵(阳)高速。结合平松高速,连接松潘县,打通平武直通松潘黄龙景区的交通联系,加快融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促进平武县旅游产业发展。广平高速和平松高速联合形成县域横向交通干线。“一纵”为九(寨沟)绵(阳)高速,全长244公里(平武段全长135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G8513平凉-绵阳的组成部分。
对外交通:主要是依托G247国道和S107、S216、S (略) 道,形成内部交通骨架,通过与三条高速的衔接,构建“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五级交通体系。对G247、S301、X196的升级改造,增强乡村社区与乡村居民点联系;打造交通服务新模式,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的形式,融入旅游接待点位、旅游大巴、游览环线、农业生产性道路、户外健身步道等,加强交通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
提升生活服务设施
根据平武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参照《镇规划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略) 村规划标准》,结合民意调查结果,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建立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略) 政基础设施
坚持突出重点、集中高效,按照镇村体系和优势产业布局,衔接《 (略) 政设施专项规划》、《平武县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等,补齐短板, (略) 政设施城乡一体化。 (略) 政设施服务质量带 (略) 政设施完善化,加强聚居点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综合防灾设施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衔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措并举,逐步补齐农村地区灾害防御短板,加强城乡一体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片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农用地整治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展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的要求,对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统筹开展农用地整理。农用地整治目标为全面开展农用地整理,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聚合零散耕地、坚守永农底线、融合产业发展,严格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根据建设用地腾退图斑大小、位置、规模、农业价值等,规划腾退建设用地复垦耕地40.93公顷。根据上级下达的非农化非粮化整改图斑以及变更调查数据库的耕地种植属性,确定整治后新增耕地19.62公顷。规划将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非林地的即可恢复与工程恢复(主要为其他园地)纳入耕地储备区,共计165.57公顷。
建设用地整治
建设用地整治目标为优先落实重大设施建设,以“片区指标自我平衡”为原则,采取“先拆旧、后建新、再更新”的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腾退复垦,用地更新, 挖掘用地潜力,盘活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和乡村产业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腾退农村宅基地面积17.47公顷,腾退其他建设面积17.79公顷。盘活存量用地330.04公顷,督促企业尽快动工开发,对未按要求动工开发,将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进行处置;及时调整安排其他项目,依法依规供地,因用地企业终止投资等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将加快招商进度,通过二次招商的方式,及时将土地调整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建设项目使用。
结合片区发展需求,腾退指标、存量用地优先满足开发边界外的乡镇发展需求,严格落实各类管控要素,合理配置片区用地指标。腾退指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落实新型农村社区7.08公顷;用于基础设施:落实基础设施用地8.39公顷;用于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4公顷;用于产业发展:落实产业类项目共计54.09公顷;用于场镇开发:落实用地3.10公顷,为片区发展留足空间。
生态修复
矿场修复:片区内涉及多处废弃采矿用地修复,其中主要为九绵高速的堆石场、搅拌站等。修复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施生态修复。辅以必要的围栏封育、适当补植、设置警示标志等人工干预,逐步辅助达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和评估。
水环境综合治理:从河道疏浚、生态岸线建设、流域点面源污染控制三个方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将河流和水库沿岸20米范围以及保护林盘划为生态控制区,对片区*地水域实施水体治理与生态控制。
林地生态补育:以“宜林则林”为基本原则,结合用途管制分区,依托疏林补植、退耕还林、建设用地复绿等手段,维育自然生态本底,至规划期末,规划片区退耕还林420.18公顷。为完成林地保有目标,片区需培育林地1414.16公顷。
地质灾害防治:片区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123处,为片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针对此类地质风险,根据危险性等级分类采取措施,危险性较小的,采取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预防措施;针对危险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其中工程治理措施为铺设滑坡防护网等工程措施,覆土后种植根系发达的灌草以提高防护能力。针对崩塌灾害,结合现状着重采用固土能力强的乔灌木,提高疏松表土的稳固性,道路等建设区以工程护坡的防护措施为主;针对泥石流灾害,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整体统筹涪江上游片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注重民族特色的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展现具有高山河谷大地景观以及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推动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补齐片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聚居点建设
根据乡镇及农村居民意愿,结合居民点布局原则及思路,规划片区共新增农村居民点26处,用地面积9.18公顷。聚居点选址按照避让洪涝易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远离过境公路、远离高压线的基本原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村民选址意愿,尽量不占耕地,传承报恩寺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等;其他居民点尽量在现状建设情况较好、聚居规模较大等特色资源的居民点基础上进行扩建。
建筑风貌引导
按照“尊重民众风俗、延续自然肌理、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空间分布情况,将片区内建筑风貌分为白马藏式建筑风貌区、羌族建筑风貌区以及现代川西民居建筑风貌区三种类型。片区内龙安镇、古城镇、高村乡主要以川西民居建筑风貌为主,县城内部可部分点缀白马藏式建筑风貌以及羌族建筑风貌的建筑,新建的民居应遵循各分区的色彩管控、立面管控、面积管控、高度管控、建材引导等要求。色彩主要以白色、暖黄色为主色调,辅以灰色、蓝色、米黄等。农房新建建筑的层数不超过3层,公共建筑及生产建筑的层数及层高依据实际功能确定。
人居环境整治
加强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通过完善片区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强化片区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片区厕所革命、加大片区面源污染防控以及整体提升片区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持续改善片区的人居环境条件,实现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整体统筹涪江片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注重片区内部白马藏族、羌族的民族特色和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极具地方特色的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展现具有高山河谷大地景观以及报恩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文化文化特色的景观风貌,推动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补齐片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附图一:片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图
附图二: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序言
(略)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略) 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部署,平武县于2021年开展了全县乡镇级及村级国土空间划片工作。划片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以“六个优化”“四个尊重”为总体要求,树立“一干多支”思维和县域一盘棋观念,突出尊重民意、禀赋相似、做强产业、中心带动等原则,共划分5个乡镇级片区。
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包含龙安镇、古城镇、高村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5个乡镇,下辖43个行政村,8个社。片区面积为 892.1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5万人,片区中心镇为龙安镇、副中心镇为古城镇。片区位于全县中心位置,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山故宫报恩寺和明代西城门等文物古迹。
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下位规划,是片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的具体安排,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
(略)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略) 委、 (略) 委、平武县委决策部署,以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和平武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政策文件,编制《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2020-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 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理解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 (略) 委省政府关于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示要求,在规划编制重点突出“四个尊重、把握三种关系、坚持六个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发与保护,以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助力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三、 规划原则底线思维、绿色发展。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合理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规划措施,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风险隐患管控的具体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充分衔接上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根据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片区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整合,全面优化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推动片区一体化发展。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格局和历史人文背景等条件,综合片区人口、土地、产业等各类关键因素,准确把握片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应确定编制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对策、布局与管控要求,推动片区内优势互补、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以人为本、民主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顺应群众诉求期盼、把握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尊重规律、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 发展定位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森林康养度假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片区
至规划期末,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将建设成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新节点, (略) 的北部旅游集散中心,平武县的文旅融合特色体验地。
五、 规划目标至2025年,片区现代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精深加工、生态文旅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凸显,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品牌。片区内部重要民生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初步建设完成,基本实现城镇存量优化与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品质限制提升。
至2035年,片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城镇开发格局全面优化。乡镇达成分工协作、一体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片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特色鲜明、中心镇(村)做大做强、人居环境品质优越,乡村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全面彰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将片区全面建设成为多文化融合特色体验地、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新节点、生态文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六、 主要内容紧跟国家政策,落实上位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结果,合理划定 片区“三区三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生态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根据片区资源本底,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 水资源保护线、 湿地保护线、人居安全保护线等其他保护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25.6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234.77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233.30平方公里;落实上位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76平方公里。
根据 “双评价”对于空间适宜性的分析和判识,基于底线空间的划分,结合片区内主干交通体系和现状城镇空间、产业资源分布格局,规划构建“一核两翼,三轴多点”的片区国土空间格局。
一核——综合服务发展核心,包含龙安镇、古城镇,打造集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核心。
两翼——文旅融合发展区;特色农业综合发展区。
文旅融合发展区:藏、羌少数民族文化和报恩文化,通过平松高速、平旧路的串联,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区。
特色农业综合发展区:依托高村乡、古城镇的特色农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广平、绵九高速串联,形成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区。
三轴——绵九综合发展轴、三产融合发展轴、产城融合发展轴。依托G247、广平高速、绵九高速、规划平松高速、平旧路(平武-旧堡羌族乡),形成沿路的城镇、产业发展轴线。
多点——以三个一般乡镇、主要产业集群点为点状支撑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建设。
在此空间格局下,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工业园区化,引导居民向城镇聚集,规划秉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的前提下,优化片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片区国土空间用途结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与用途结构调整表。
地类名称 | 规划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规划期间面积增减情况(公顷) | |||
面积(公顷) | 比重 | 面积(公顷) | 比重 | |||
耕地 | 4602.03 | 5.16% | 4315.12 | 4.84% | -286.91 | |
其中 | 基本农田 | 2596.11 | 2.91% | 2596.11 | 2.91% | 0 |
园地 | 1163.80 | 1.30% | 1124.08 | 1.26% | -39.72 | |
林地 | 79026.69 | 88.57% | 78035.51 | 87.46% | -991.18 | |
草地 | 89.07 | 0.10% | 88.42 | 0.10% | -0.65 | |
湿地 | 136.88 | 0.15% | 96.61 | 0.11% | -40.27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497.13 | 0.56% | 487.35 | 0.55% | -9.78 | |
城乡建设用地 | 1089.48 | 1.22% | 1211.60 | 1.36% | 122.12 | |
其中 | 城镇建设用地 | 230.54 | 0.26% | 461.73 | 0.52% | 231.19 |
村庄建设用地 | 858.94 | 0.96% | 749.87 | 0.84% | -109.07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396.47 | 0.44% | 1001.92 | 1.12% | 605.45 | |
其他建设用地 | 94.98 | 0.11% | 50.99 | 0.06% | -43.99 | |
*地水域 | 1275.32 | 1.43% | 1920.99 | 2.15% | 645.67 | |
其他土地 | 848.29 | 0.95% | 887.55 | 0.99% | 39.26 | |
合计 | 89220.14 | 100.00% | 89220.14 | 100.00% | 0 |
与《平武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衔接,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引导人口集聚、便于乡村治理”的原则;以“高质量高效配置资源、集约节约引导要素、优化配置中心镇村”为导向,规划构建由“1个中心镇、1个副中心镇、3个一般镇、13个中心村(社区)和30个一般村”组成的镇村体系。
中心镇为龙安镇,联动副中心镇古城镇,以文化旅游为主,辐射带动其他三个乡镇。一般乡镇为高村乡、旧堡羌族乡和阔达藏族乡,以农业、农文旅为主,以农文旅产业带动片区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13个中心村(社区)主要强化服务能力和乡村产业带动能力。
片区镇村体系 | ||
类型 | 镇村名称 | 数量 |
中心镇 | 龙安镇 | 1 |
副中心镇 | 古城镇 | 1 |
一般镇 | 高村乡、阔达藏族乡、旧堡羌族乡 | 3 |
中心村 | 仙坪村、阔丰村、两河堡村、宝竹村、义佛山村、汇口村、双泉村、双安村、沙河村、火炬村、柏林村、民主社区、大兴村 | 13 |
一般村 | 铁龙堡村、枕流村、莫鱼沟村、东溪村、杨家河村、东皋村、长桂村、山水村、石人村、民权村、青羊村、朝阳村、山河村、阳南村、沙坪村、磨刀河村、建新村、白草村、水田村、红岩村、海号村、五龙村、五一村、福寿村、光一村、竹丰村、庆林村、筏子头村、旧庄村、铁龙村 | 30 |
中心镇:龙安镇
规划至2035年,平武县城常住人口为4.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67.14公顷,人口城镇建设用地为81.59㎡/人。 (略) 结构分布,遵照自然山水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轴三廊,两区三心”的功能空间结构。
副中心镇:古城镇
规划至2035年,古城镇镇区常住人口0.9万人,其中镇区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65.59公顷以内,较现状增加32.74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2.88平方米。
一般乡镇:高村乡、旧堡羌族乡、阔达藏族乡
高村乡:规划至2035年,高村乡镇区常住人口0.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82公顷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68.07平方米。
旧堡羌族乡:规划至2035年,旧堡羌族乡镇区常住人口0.0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67公顷以内,人均城乡建设用地189平方米。
阔达藏族乡:规划至2035年,阔达藏族乡镇区常住人口0.0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0.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254.5平方米。
以生态环境、特色农业为基地,历史文化内涵为主导,融合报恩佛教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大地景观等元素,构建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县城报恩寺皇家佛教文化、阔达藏族乡的白马藏族文化、旧堡羌族乡的羌族文化、古城和高村乡的大地景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将特色文化通过舞蹈、歌曲、建筑风貌、声画演出等多种形式融合到旅游产品当中,构筑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对于片区内部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梳理片区产业发展的方向,片区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串联片区内部整个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将生态环境优势、农业特色构建成为旅游资源,形成优美的大地景观。工业作为一、三产业的转化剂,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由此形成结合农业、精深加工、旅游产品的完整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链条。
根据规划片区内现状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乡镇未来的产业发展诉求,规划形成“一核三轴、三区多点”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产业发展综合服务核心,有龙安镇、古城镇城区构成产业发展核心,龙安以产业发展的政策、经济、商业服务为主;古城主要承担工业发展功能,以冷链物流工业园区(23.84公顷)为支撑点,为片区工业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三轴:绵九综合发展轴、广平三产融合发展轴、平松三产融合发展轴,依托G247、广平高速、绵九高速、规划平松高速、平旧路等片区对外交通干线,形成三条产业发展轴线,串联片区内部五个乡镇,多个产业集群,以交通优势促进片区人员、物资的流通,推动片区内部的产业融合发展。
三区:山木药材种养区、环城休闲颐养区、农旅融合发展区。
山木药材种养区:阔达藏族乡、旧堡羌族乡和龙安镇南、北边缘山区村庄,结合现状本底产业资源优势,以厚朴、大黄等山木药材为特色,玉米、水稻、油菜种植为农业发展核心,中蜂、生猪养殖为辅助,形成多元化农产品基地。该片区主要以白马藏族、羌族文化为旅游产品体系核心,农特产品以白马藏族特色餐饮、羌族风味等方式进行融合。
环城休闲颐养区:龙安城区、古城城区以及周边村庄,重点打造王家山、义佛山、正南山、药丛山的旅游产业集群,将报恩寺皇家佛教文化结合康养、休闲主题,形成环城半小时产业圈。报恩文化通过佛音、禅坐、冥想、特色文化汇演等方式转换为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客群的核心吸引点。
农旅融合发展区:高村乡、古城镇的南北两端村庄,以农业观光、自然生态景观游览、精品民宿发展为主。充分发挥该片区民宿产业基础优势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特点,做好大地景观的价值转换。策划大地彩绘、科普教育、农业节庆、采摘等相关旅游产品,形成农田—餐桌—商品—知识融于一体的旅游产品链条。
构建内通外连的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规划形成“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约200公里。其中,“一横”为广(元)平(武)高速,全长90公里,东起兰(州)海(口)高速,西接九(寨沟)绵(阳)高速。结合平松高速,连接松潘县,打通平武直通松潘黄龙景区的交通联系,加快融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促进平武县旅游产业发展。广平高速和平松高速联合形成县域横向交通干线。“一纵”为九(寨沟)绵(阳)高速,全长244公里(平武段全长135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G8513平凉-绵阳的组成部分。
对外交通:主要是依托G247国道和S107、S216、S (略) 道,形成内部交通骨架,通过与三条高速的衔接,构建“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五级交通体系。对G247、S301、X196的升级改造,增强乡村社区与乡村居民点联系;打造交通服务新模式,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的形式,融入旅游接待点位、旅游大巴、游览环线、农业生产性道路、户外健身步道等,加强交通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
提升生活服务设施
根据平武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参照《镇规划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略) 村规划标准》,结合民意调查结果,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建立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略) 政基础设施
坚持突出重点、集中高效,按照镇村体系和优势产业布局,衔接《 (略) 政设施专项规划》、《平武县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等,补齐短板, (略) 政设施城乡一体化。 (略) 政设施服务质量带 (略) 政设施完善化,加强聚居点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完善综合防灾设施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衔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措并举,逐步补齐农村地区灾害防御短板,加强城乡一体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片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农用地整治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展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的要求,对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统筹开展农用地整理。农用地整治目标为全面开展农用地整理,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聚合零散耕地、坚守永农底线、融合产业发展,严格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根据建设用地腾退图斑大小、位置、规模、农业价值等,规划腾退建设用地复垦耕地40.93公顷。根据上级下达的非农化非粮化整改图斑以及变更调查数据库的耕地种植属性,确定整治后新增耕地19.62公顷。规划将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非林地的即可恢复与工程恢复(主要为其他园地)纳入耕地储备区,共计165.57公顷。
建设用地整治
建设用地整治目标为优先落实重大设施建设,以“片区指标自我平衡”为原则,采取“先拆旧、后建新、再更新”的方式,对建设用地进行腾退复垦,用地更新, 挖掘用地潜力,盘活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和乡村产业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腾退农村宅基地面积17.47公顷,腾退其他建设面积17.79公顷。盘活存量用地330.04公顷,督促企业尽快动工开发,对未按要求动工开发,将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进行处置;及时调整安排其他项目,依法依规供地,因用地企业终止投资等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将加快招商进度,通过二次招商的方式,及时将土地调整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建设项目使用。
结合片区发展需求,腾退指标、存量用地优先满足开发边界外的乡镇发展需求,严格落实各类管控要素,合理配置片区用地指标。腾退指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落实新型农村社区7.08公顷;用于基础设施:落实基础设施用地8.39公顷;用于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4公顷;用于产业发展:落实产业类项目共计54.09公顷;用于场镇开发:落实用地3.10公顷,为片区发展留足空间。
生态修复
矿场修复:片区内涉及多处废弃采矿用地修复,其中主要为九绵高速的堆石场、搅拌站等。修复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施生态修复。辅以必要的围栏封育、适当补植、设置警示标志等人工干预,逐步辅助达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和评估。
水环境综合治理:从河道疏浚、生态岸线建设、流域点面源污染控制三个方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将河流和水库沿岸20米范围以及保护林盘划为生态控制区,对片区*地水域实施水体治理与生态控制。
林地生态补育:以“宜林则林”为基本原则,结合用途管制分区,依托疏林补植、退耕还林、建设用地复绿等手段,维育自然生态本底,至规划期末,规划片区退耕还林420.18公顷。为完成林地保有目标,片区需培育林地1414.16公顷。
地质灾害防治:片区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123处,为片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针对此类地质风险,根据危险性等级分类采取措施,危险性较小的,采取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预防措施;针对危险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其中工程治理措施为铺设滑坡防护网等工程措施,覆土后种植根系发达的灌草以提高防护能力。针对崩塌灾害,结合现状着重采用固土能力强的乔灌木,提高疏松表土的稳固性,道路等建设区以工程护坡的防护措施为主;针对泥石流灾害,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整体统筹涪江上游片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注重民族特色的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展现具有高山河谷大地景观以及特色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推动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补齐片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聚居点建设
根据乡镇及农村居民意愿,结合居民点布局原则及思路,规划片区共新增农村居民点26处,用地面积9.18公顷。聚居点选址按照避让洪涝易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远离过境公路、远离高压线的基本原则,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村民选址意愿,尽量不占耕地,传承报恩寺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族文化等;其他居民点尽量在现状建设情况较好、聚居规模较大等特色资源的居民点基础上进行扩建。
建筑风貌引导
按照“尊重民众风俗、延续自然肌理、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空间分布情况,将片区内建筑风貌分为白马藏式建筑风貌区、羌族建筑风貌区以及现代川西民居建筑风貌区三种类型。片区内龙安镇、古城镇、高村乡主要以川西民居建筑风貌为主,县城内部可部分点缀白马藏式建筑风貌以及羌族建筑风貌的建筑,新建的民居应遵循各分区的色彩管控、立面管控、面积管控、高度管控、建材引导等要求。色彩主要以白色、暖黄色为主色调,辅以灰色、蓝色、米黄等。农房新建建筑的层数不超过3层,公共建筑及生产建筑的层数及层高依据实际功能确定。
人居环境整治
加强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通过完善片区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强化片区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深入推进片区厕所革命、加大片区面源污染防控以及整体提升片区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持续改善片区的人居环境条件,实现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整体统筹涪江片区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注重片区内部白马藏族、羌族的民族特色和乡村自然肌理与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极具地方特色的涪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展现具有高山河谷大地景观以及报恩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羌文化文化特色的景观风貌,推动片区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补齐片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附图一:片区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规划图
附图二: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