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一2035》公示
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一2035》公示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依法履行并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指引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永续发展,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龙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阐述了龙港区生态现状和形势,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剖析了全区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生态修复格局、修复分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是龙港区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龙港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域和海域空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龙港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构建“一核一带四廊四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总体目标,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空间格局失衡失序、功能退化、系统受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精准施策、科学施策、依法施策,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增强建设美丽龙港生态之城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特征。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综合考虑区域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生态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综合考虑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程度与恢复力水平,合理选择自然恢复、人工修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措施。
系统修复,坚持统筹兼顾。
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统筹推进*地海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河口海岸、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改革创新,多元共治。
结合龙港区实际,深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构建责权明确、协同推进、务实有效的管理格局。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监管模式,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实现共治共享。
三、生态现状
生态要素齐备,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山、林、水、田、湖、草、海要素齐全。耕地约占区域13.12%,林地约占17.38%。分布五里河、连山河、茨山河、塔山河、月亮河等河流。东南部山区森林密布,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突出。西部以农田为主,是龙港区粮食主产区,发挥着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功能,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境内分布河流,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全区森林覆盖率17.38%,草地面积11.99平方千米,湿地面积16.31平方千米。东南部森林覆盖率高,中部以林地和农业植被为主,西部以农业植被为主,全省植被类型多样,农业生产与开发的资源条件良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
生物种类丰富多样。龙港区境内已发现*生野生动物约九大类,以及*生海洋野生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等各科各类*生野生动物近百种。域内近海深海水产生物有黄鱼、同罗鱼、梭鱼、燕鱼、平鱼、镜鱼,鲤鱼、鲫鱼、草鱼、鳝鱼、鲶鱼等近海深海鱼类;节肢水产爬虾、对虾、竹节虾等各种海虾及河流胡泊生存的河虾类;近海深海龟类、蟹类、螺、贝、蛤、蚝等壳贝类、海参、海蜇、水藻类等等,域内及周边近海、深海水产生物物种资源丰富。
生态问题:局部地区生态用地退化;农田生态质量有待提升;城镇空间韧性不足。
四、规划目标
按照“推进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龙港”的总体要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依托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期内,实现相应的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分期目标:
到2025年,重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重大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逐步健全。
到2030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生态产品提供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大幅度提升,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龙港。
五、总体格局
面向生态修复2035目标,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确定为:一核(城镇品质生态核)一带三廊(海滨生态修复提升带、茨山河生态修复绿廊、五里河生态修复绿廊、连山河生态修复绿廊)四区(西部山地丘陵森林提质与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中部平原农业整治与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生态与矿山生态修复区、东南部海洋生态修复与生境质量提升区),多点(各乡镇城镇空间)。
六、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生态系统评价模型,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性评价结论;并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最终确定将龙港区划分为4大生态保护修复片区:西部山地丘陵森林提质与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中部平原农业整治与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生态修复区、东南部海洋生态修复与生境质量提升区。针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生态功能定位、主要生态问题以及修复潜力,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区域。
七、重点任务
——系统修复*域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全区海洋建设
——推进农业空间生态建设,优化农业生态功能。
——加强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宜居性。
——加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建立规划实施保障制度体系。
八、重点工程
充分对接《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要求、重大工程部署以及龙港区各相关部门十四五等规划,结合龙港区实际,规划近期实施大重点工程。远期,充分依据国家、省、市有关申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政策要求,选择符合申报条件项目区域,编制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
——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全区海洋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全域海堤的生态化改造,加强岸线后方生态空间的绿化管理,提高海岸带的防灾减灾及生态属性,构筑蓝色海岸带。加强对海草床等海洋资源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人工种植等措施,恢复海草床规模。
——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略) 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保资金作用,减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九、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行系统管理,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机制。
创新政策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和奖惩机制;创建体制机制。
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发高科技生态产业项目;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监察能力。
强化评估监管: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信息公开;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督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多形式开展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依法履行并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指引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永续发展,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略)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龙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阐述了龙港区生态现状和形势,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剖析了全区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生态修复格局、修复分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是龙港区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龙港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域和海域空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龙港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构建“一核一带四廊四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总体目标,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空间格局失衡失序、功能退化、系统受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精准施策、科学施策、依法施策,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增强建设美丽龙港生态之城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特征。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综合考虑区域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生态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综合考虑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程度与恢复力水平,合理选择自然恢复、人工修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措施。
系统修复,坚持统筹兼顾。
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统筹推进*地海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河口海岸、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改革创新,多元共治。
结合龙港区实际,深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构建责权明确、协同推进、务实有效的管理格局。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监管模式,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实现共治共享。
三、生态现状
生态要素齐备,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山、林、水、田、湖、草、海要素齐全。耕地约占区域13.12%,林地约占17.38%。分布五里河、连山河、茨山河、塔山河、月亮河等河流。东南部山区森林密布,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突出。西部以农田为主,是龙港区粮食主产区,发挥着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功能,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境内分布河流,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全区森林覆盖率17.38%,草地面积11.99平方千米,湿地面积16.31平方千米。东南部森林覆盖率高,中部以林地和农业植被为主,西部以农业植被为主,全省植被类型多样,农业生产与开发的资源条件良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
生物种类丰富多样。龙港区境内已发现*生野生动物约九大类,以及*生海洋野生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等各科各类*生野生动物近百种。域内近海深海水产生物有黄鱼、同罗鱼、梭鱼、燕鱼、平鱼、镜鱼,鲤鱼、鲫鱼、草鱼、鳝鱼、鲶鱼等近海深海鱼类;节肢水产爬虾、对虾、竹节虾等各种海虾及河流胡泊生存的河虾类;近海深海龟类、蟹类、螺、贝、蛤、蚝等壳贝类、海参、海蜇、水藻类等等,域内及周边近海、深海水产生物物种资源丰富。
生态问题:局部地区生态用地退化;农田生态质量有待提升;城镇空间韧性不足。
四、规划目标
按照“推进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龙港”的总体要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依托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期内,实现相应的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分期目标:
到2025年,重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重大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逐步健全。
到2030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生态产品提供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大幅度提升,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龙港。
五、总体格局
面向生态修复2035目标,龙港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确定为:一核(城镇品质生态核)一带三廊(海滨生态修复提升带、茨山河生态修复绿廊、五里河生态修复绿廊、连山河生态修复绿廊)四区(西部山地丘陵森林提质与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中部平原农业整治与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生态与矿山生态修复区、东南部海洋生态修复与生境质量提升区),多点(各乡镇城镇空间)。
六、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生态系统评价模型,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性评价结论;并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最终确定将龙港区划分为4大生态保护修复片区:西部山地丘陵森林提质与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中部平原农业整治与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生态修复区、东南部海洋生态修复与生境质量提升区。针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生态功能定位、主要生态问题以及修复潜力,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区域。
七、重点任务
——系统修复*域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全区海洋建设
——推进农业空间生态建设,优化农业生态功能。
——加强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宜居性。
——加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建立规划实施保障制度体系。
八、重点工程
充分对接《 (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要求、重大工程部署以及龙港区各相关部门十四五等规划,结合龙港区实际,规划近期实施大重点工程。远期,充分依据国家、省、市有关申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政策要求,选择符合申报条件项目区域,编制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
——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全区海洋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全域海堤的生态化改造,加强岸线后方生态空间的绿化管理,提高海岸带的防灾减灾及生态属性,构筑蓝色海岸带。加强对海草床等海洋资源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人工种植等措施,恢复海草床规模。
——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略) 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保资金作用,减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九、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行系统管理,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机制。
创新政策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和奖惩机制;创建体制机制。
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发高科技生态产业项目;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监察能力。
强化评估监管: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信息公开;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督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多形式开展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