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内容
 
发送至邮箱

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略) 国土空间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核应急处置关键方法及应用

提名单位: (略) 地质局

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 (略)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环境放射化学、土壤环境学、地理信息系统多学交叉科领域。维护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人民健康。江西是铀矿、伴生放 (略) ,采矿扰动后国土空间的放射性风险尚未评估。在省重点研发等项目资助下, (略) 国土空间放射性本底不清,有效处理处置技术缺乏、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按照 “环境调查-处置技术-智慧管控”的思路,精细刻画了国土空间放射性数字化图谱,研发了放射性污染场地整治技术,构建了放射性环境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创新点如下:

1、 (略) 放射性本底不清等问题,创建了双层网格法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略) 放射性背景值和风险域值,精细刻画了伴生放射性矿风险图谱,厘清了放射性废渣中的铀、钍风险等级,圈定了32个放射性综合高背景区,首次提出了九江地区寒武系石煤含铀地层的规避建议, (略) 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评价图集的空白。

2、针对放射性风险有效处置技术缺乏等挑战,研发了放射性污染迁移阻滞技术,开发了放射性污染场地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集快速识别-吸附固化-协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技术,形成了放射性污染场地污染处置技术体系,为天然放射性风险处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3、针对放射性风险监控手段落后等缺陷,自主开发了ZGIS软件平台,研发了放射性生态环境三维数字信息系统,创建了放射性风险管理的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首 (略) 放射性生态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配合国安部门、公安机关,破获了3起放射性案件,并列入国家安全专报,为省内核安全监督监管提供重要决策平台。

项目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12项,制定团标2项,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研发的技术被广东、安徽、湖北、青海、 (略) 份核工业地质系统单位采纳和应用,产生近亿元的产值规模,经济效益较好,发现了放射性比活度大于1000Bq/kg的伴生放射性废渣达60万吨, (略) 106家伴生放射性矿企业风险管控。 (略) 放射性矿产、伴生放射性矿产区域放射性环境科学管控,为消除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预判区域放射性环境动态变化提供历史对照数据。整体 (略) 地质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技术评价证明及法律规定的必须取得的行业准入证明文件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王红海,正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担任项目的总负责,项目进行中协调解决专题和课题之间的技术衔接问题,成果的技术把关。直接参与项目涉及放射性生态调查、放射性物探、化探、放射性水化学实验测试的前期方法研究,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方案设计、制定技术路线、组织项目实施,并全程协调项目顺利完成。

第2完成人:曾昭崐,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队长,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项目组长、项目内部专家组组长,负责项目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牵头指导项目子课题的总体技术方案,负责项目总体技术工作,负责项目成果总结和审核和统稿。主要技术负责单位核应急关键技术项目的研发。

第3完成人:张麟熹,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副科长,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最终成果的技术审查。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辐射环境数据动态录入、导出、编辑、分析、整理、下载,展示等功能。3、 (略) 核安全形式与特点,立项研究,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的实战性发展。

第4完成人:杨林,高级工程师,江西核工业 (略) 主任,工作单位:江西核工业 (略) ,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指导项目成果图件的编制,成果图件的集成,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涉及放射性“三废”排放的企事业单位,放射源存储使用单位,协同监现场辐射监测点组成的 “云+端”监测平台,为线上定位存在放射性污染地块位置、及时掌握放射性污染动态变化、受污染地块防治的效果提供手段,实现监测工作从线下到实时的飞跃。

第5完成人:吴闻东,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野外工作,研究处大面积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技术方法,比例尺为1:50万,调查精度为4 km×4 km网格, (略) 部级行业专家的认可。2、主要参与了放射性生态环境修复研究专项探索研究技术最优化、经济最节约、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直接 (略) 这些放射性矿山的退役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同时还可以为其他类似放射性污染场地的整治工作提供借鉴。3、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典型案例的侦破,该案件获得了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关注。

第6完成人:刘念,正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主任,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最终成果的技术审查。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让项目成果实现国土数据“数字化”动态共享,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功能。3、主持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为国家提供了江西的测试数据,获得了国家地质实验室的通报表扬。

第7完成人:时燕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地表水、地下水中天然核素的分析测试,获得3万个有效数据。参与了项目成果报告编制。2、 (略) 伴生放射性矿开展辐射环境质量调查,初步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其次是开展了8类矿种冶炼行业和5类矿种采选行业的废渣进行铀核素的价态及形态实验分析, (略) 内主要伴生放射性矿产类型废渣铀的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3、主要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典型案例的侦破的放射性核素测试工作。

第8完成人:谢冬香,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土壤、水系沉积物、动植物样品中天然核素的分析测试,获得2万个有效数据。参与了项目成果报告编制。2、主要 (略) 伴生放射性矿分布状况调查及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研究,构建区域伴生放射性矿污染源普查数据一张图系统,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废渣中放射性核素的资源量, (略) 伴生放射性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供指导。3、主要技术负责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为国家提供了江西的测试数据。

第9完成人:尹海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完成了2万平方公里的野外调查,参与了项目成果编制。2、技术骨干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辐射环境数据动态录入、导出、编辑、分析、整理、下载,展示等功能。3、技术 (略) 第2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

第10完成人:张发勇,副教授、产业教授、高级项目经理,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首次建立覆盖鄱阳湖区的基础地图数据库、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库、成果图件数据库。建立放射性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框架,支持上层应用系统的搭建和开发。2、主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项目, (略) 矿山污染管控提供一套先导性的矿山污染调查成果电子化数据模块。 (略) 矿点分布图、基础数据图件,为矿山污染场地的评价数据、元数据、成果专题数据提供装载平台,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数据库。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1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项目主持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组织协调、实施、验收及成果总结,在项目的研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设备、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总体综合评价,研究放射性地质地球化学生态效应,建立覆盖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多目标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原始数据库、基础图库、成果图库,构建天然辐射环境信息系统,为本项目核心成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为本项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以及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指导。

第2完成单位:江西核工业 (略)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主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野外调查技术指导、室内分析检测全部工作,主要参与了项目图件编制。研究大面积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技术方法,比例尺为1:50万,调查精度为4 km×4 km网格, (略) 部级行业专家的认可。

2、主要 (略) 伴生放射性矿开展辐射环境质量调查,初步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

3、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使项目成果被国内同行各核工业地质局借鉴学台,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数据库。

第4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核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主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野外调查技术指导,主要参与了项目图件编制。局部放射性生态环境评价:选择局部放射性异常或特殊生态环境地区,查明异常成因、来源及生态效应,提出防控对策意见与建议。首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放射性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系统的评价;圈定了32处放射性综合高背景区;形成了一套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等, (略) 核安全保障。

2、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

3、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指导。

第5完成单位: (略) 辐射环境监督站。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负责开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开展了8类矿种冶炼行业和5类矿种采选行业的废渣进行铀核素的价态及形态实验分析, (略) 内主要伴生放射性矿产类型废渣铀的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

2、主要负责放射性污染场地生态恢复及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略) 放射性废物库为例专项研究,在研究区--175库的生态恢复工作中应用了“保留原址的高大乔木,新增种植乔、灌、草组成立体结构植被恢复模式”。乔木选用了木荷及深山含笑,灌木选用了红花继木及红叶石楠,草种选择了百喜草。生态恢复的效果表明,百喜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存活率最高,可优先作为放射性污染场地生态恢复的植被。放射性生态修复取得实用性效果。

3、推广该项技术成果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上项目拟申报202 (略) 科学技术奖,特予公示。

公示期:2023年9月25日至2023年10月1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江西核工业 (略) 反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反映事项以及

项目名称: (略) 国土空间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核应急处置关键方法及应用

提名单位: (略) 地质局

提名意见及等级:同意提名, (略)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环境放射化学、土壤环境学、地理信息系统多学交叉科领域。维护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和人民健康。江西是铀矿、伴生放 (略) ,采矿扰动后国土空间的放射性风险尚未评估。在省重点研发等项目资助下, (略) 国土空间放射性本底不清,有效处理处置技术缺乏、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按照 “环境调查-处置技术-智慧管控”的思路,精细刻画了国土空间放射性数字化图谱,研发了放射性污染场地整治技术,构建了放射性环境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创新点如下:

1、 (略) 放射性本底不清等问题,创建了双层网格法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略) 放射性背景值和风险域值,精细刻画了伴生放射性矿风险图谱,厘清了放射性废渣中的铀、钍风险等级,圈定了32个放射性综合高背景区,首次提出了九江地区寒武系石煤含铀地层的规避建议, (略) 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评价图集的空白。

2、针对放射性风险有效处置技术缺乏等挑战,研发了放射性污染迁移阻滞技术,开发了放射性污染场地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集快速识别-吸附固化-协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技术,形成了放射性污染场地污染处置技术体系,为天然放射性风险处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3、针对放射性风险监控手段落后等缺陷,自主开发了ZGIS软件平台,研发了放射性生态环境三维数字信息系统,创建了放射性风险管理的辅助分析与决策系统,首 (略) 放射性生态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配合国安部门、公安机关,破获了3起放射性案件,并列入国家安全专报,为省内核安全监督监管提供重要决策平台。

项目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12项,制定团标2项,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2篇),研发的技术被广东、安徽、湖北、青海、 (略) 份核工业地质系统单位采纳和应用,产生近亿元的产值规模,经济效益较好,发现了放射性比活度大于1000Bq/kg的伴生放射性废渣达60万吨, (略) 106家伴生放射性矿企业风险管控。 (略) 放射性矿产、伴生放射性矿产区域放射性环境科学管控,为消除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预判区域放射性环境动态变化提供历史对照数据。整体 (略) 地质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技术评价证明及法律规定的必须取得的行业准入证明文件目录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王红海,正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担任项目的总负责,项目进行中协调解决专题和课题之间的技术衔接问题,成果的技术把关。直接参与项目涉及放射性生态调查、放射性物探、化探、放射性水化学实验测试的前期方法研究,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方案设计、制定技术路线、组织项目实施,并全程协调项目顺利完成。

第2完成人:曾昭崐,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队长,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项目组长、项目内部专家组组长,负责项目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牵头指导项目子课题的总体技术方案,负责项目总体技术工作,负责项目成果总结和审核和统稿。主要技术负责单位核应急关键技术项目的研发。

第3完成人:张麟熹,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副科长,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最终成果的技术审查。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辐射环境数据动态录入、导出、编辑、分析、整理、下载,展示等功能。3、 (略) 核安全形式与特点,立项研究,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的实战性发展。

第4完成人:杨林,高级工程师,江西核工业 (略) 主任,工作单位:江西核工业 (略) ,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指导项目成果图件的编制,成果图件的集成,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涉及放射性“三废”排放的企事业单位,放射源存储使用单位,协同监现场辐射监测点组成的 “云+端”监测平台,为线上定位存在放射性污染地块位置、及时掌握放射性污染动态变化、受污染地块防治的效果提供手段,实现监测工作从线下到实时的飞跃。

第5完成人:吴闻东,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野外工作,研究处大面积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技术方法,比例尺为1:50万,调查精度为4 km×4 km网格, (略) 部级行业专家的认可。2、主要参与了放射性生态环境修复研究专项探索研究技术最优化、经济最节约、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直接 (略) 这些放射性矿山的退役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同时还可以为其他类似放射性污染场地的整治工作提供借鉴。3、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典型案例的侦破,该案件获得了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关注。

第6完成人:刘念,正高级工程师,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主任,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最终成果的技术审查。2、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让项目成果实现国土数据“数字化”动态共享,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功能。3、主持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为国家提供了江西的测试数据,获得了国家地质实验室的通报表扬。

第7完成人:时燕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地表水、地下水中天然核素的分析测试,获得3万个有效数据。参与了项目成果报告编制。2、 (略) 伴生放射性矿开展辐射环境质量调查,初步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其次是开展了8类矿种冶炼行业和5类矿种采选行业的废渣进行铀核素的价态及形态实验分析, (略) 内主要伴生放射性矿产类型废渣铀的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3、主要 (略) 核应急救援技术典型案例的侦破的放射性核素测试工作。

第8完成人:谢冬香,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土壤、水系沉积物、动植物样品中天然核素的分析测试,获得2万个有效数据。参与了项目成果报告编制。2、主要 (略) 伴生放射性矿分布状况调查及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研究,构建区域伴生放射性矿污染源普查数据一张图系统,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废渣中放射性核素的资源量, (略) 伴生放射性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供指导。3、主要技术负责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为国家提供了江西的测试数据。

第9完成人:尹海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完成了2万平方公里的野外调查,参与了项目成果编制。2、技术骨干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设计编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 (略) 辐射环境数据动态录入、导出、编辑、分析、整理、下载,展示等功能。3、技术 (略) 第2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

第10完成人:张发勇,副教授、产业教授、高级项目经理,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主要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的搭建,首次建立覆盖鄱阳湖区的基础地图数据库、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数据库、成果图件数据库。建立放射性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框架,支持上层应用系统的搭建和开发。2、主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项目, (略) 矿山污染管控提供一套先导性的矿山污染调查成果电子化数据模块。 (略) 矿点分布图、基础数据图件,为矿山污染场地的评价数据、元数据、成果专题数据提供装载平台,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数据库。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1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项目主持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组织协调、实施、验收及成果总结,在项目的研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设备、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总体综合评价,研究放射性地质地球化学生态效应,建立覆盖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多目标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原始数据库、基础图库、成果图库,构建天然辐射环境信息系统,为本项目核心成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为本项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以及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指导。

第2完成单位:江西核工业 (略)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主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野外调查技术指导、室内分析检测全部工作,主要参与了项目图件编制。研究大面积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技术方法,比例尺为1:50万,调查精度为4 km×4 km网格, (略) 部级行业专家的认可。

2、主要 (略) 伴生放射性矿开展辐射环境质量调查,初步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

3、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使项目成果被国内同行各核工业地质局借鉴学台, (略) 矿山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生态修复数据库。

第4完成单位: (略) 地质局核地质大队。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主 (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专题项目的野外调查技术指导,主要参与了项目图件编制。局部放射性生态环境评价:选择局部放射性异常或特殊生态环境地区,查明异常成因、来源及生态效应,提出防控对策意见与建议。首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放射性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系统的评价;圈定了32处放射性综合高背景区;形成了一套区域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等, (略) 核安全保障。

2、推广过程中提供了技术、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

3、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指导。

第5完成单位: (略) 辐射环境监督站。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贡献:

1、负责开 (略) 主要伴生放射性矿及开发利用企业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及放射性水平;开展了8类矿种冶炼行业和5类矿种采选行业的废渣进行铀核素的价态及形态实验分析, (略) 内主要伴生放射性矿产类型废渣铀的赋存状态,在此基础之 (略) 伴生放射性矿废渣中铀、钍核素的资源量,并提出了铀资源化回收的建议。

2、主要负责放射性污染场地生态恢复及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略) 放射性废物库为例专项研究,在研究区--175库的生态恢复工作中应用了“保留原址的高大乔木,新增种植乔、灌、草组成立体结构植被恢复模式”。乔木选用了木荷及深山含笑,灌木选用了红花继木及红叶石楠,草种选择了百喜草。生态恢复的效果表明,百喜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存活率最高,可优先作为放射性污染场地生态恢复的植被。放射性生态修复取得实用性效果。

3、推广该项技术成果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上项目拟申报202 (略) 科学技术奖,特予公示。

公示期:2023年9月25日至2023年10月1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江西核工业 (略) 反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请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反映事项以及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招投标大数据

查看详情

收藏

首页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