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井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研城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井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26日
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目 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1.5 事件应对和响应分级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县指挥部
2.2 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2.3 镇(街道)级组织指挥机构
2.4 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2.5 专家组
2.6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2.7 应急联动机制
3 监测、评估和预警
3.1 监测
3.2 风险评估
3.3 预警
4 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
4.1 事件报告
4.2 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
5 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
5.1 分级响应
5.2 应急处置措施
6 后期处置
6.1 总结评估
6.2 抚恤与补助
6.3 征用及劳务补偿
7 应急保障
7.1 人员保障
7.2 经费保障
7.3 应急医疗物资保障
7.4 通信与交通保障
7.5 应急培训与演练
7.6 健康宣传与教育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
8.2 预案实施
8.3 预案解释
附录:1.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2.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
3.名词解释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科学有序、精准高效应对本县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略)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 (略)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略)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井研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预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生物灾害事件、动物疫情、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和经济社会发展。
(2)统一领导,整体联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行行业(领域)源头防控,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预防和救治的责任链条,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4)分级负责,统筹调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应对工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统一调度、统筹使用应急资源,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建立健全以专业医疗救援队*为骨干,其他防控力量积极参与配合的快速反应、高效应对机制。科学、高效、有序应对突发的(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6)依法规范,科学应对。严格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提高应急处置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优化整合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专家队*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做到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提高应急处置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
1.5 事件应对和响应分级
1.5.1 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详见附录1)
1.5.2 应对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协调联动的原则。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较大突发公共 (略) 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公共 (略) 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 (略) 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
1.5.3 响应分级
当省级启动应急响应时,县级自动启动应急响应;当市级启动应急响应时, (略) 级要求启动响应。县级层面响应从高到低分为县级一级、二级、三级响应。
(1)县级响应。
一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出现严重社区暴发流行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或本县及相关镇(街道)防治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外部支援;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二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有持续的社区传播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导致局部暴发流行,但尚未对本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需要由县级统一协调应对处置;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三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一周内出现聚集性疫情或散发病例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有出现社区持续传播的风险,对本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或境内外疫情风险持续存在,对我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威胁;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县级响应启动由县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估后,提交县应急委员会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略) 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启动县级一级、二级响应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决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启动县级三级响应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决定并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必要时可实行提级指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县级响应启动后,有关镇(街道)自动启动响应。
(2)镇(街道)级响应。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镇(街道)根据本行政区域事件处置需要评估启动镇(街道)级应急响应,相应响应启动程序可参照县级响应标准结合本地情况设定。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县指挥部
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设立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协调。县指挥部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分工副主任、县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县级有关部门(单位)及驻研部队的负责人为成员。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为县指挥部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健康局,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主任。
2.2 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传染性疾病防控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协调、指导有关镇(街道)开展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收集、整理、报告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工作信息;依法发布疫情信息与防控工作动态;根据应急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建议,做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监督管理及医护人员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运用中医药配合救治病例,开展中医药诊疗分析总结;会同县级有关部门适时对县级医药储备规模现状进行评估,做好县级医药储备。
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和突出涉稳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由社会稳定领域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演变,确保全县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县委宣传部:负责统筹网络舆情管控,指导相关部门(单位)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的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工作,协调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负责县内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授权发布的疫情信息,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根据需要组织新闻发布工作;加强网上信息发布工作的引导和协调。
县侨联: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外、涉港澳事务应急处置,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在研外籍人员及港澳同胞的应急救治工作, (略) 委外办沟通联系,加强在研外籍人员、港澳机构管理,提醒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及时通报有关信息;配合有关外事机构,及时为受疫情影响的我县境外人员提供协助;根据职责做好境外媒体的采访申请受理和现场采访管理。
县发改局:负责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有关项目建设,指导相关业主单位及行业主 (略) 、市、县预算内资金争取工作;做好疫情期间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应急监测工作;做好粮油、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预测预判;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协调、解决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负责协调指导铁路部门配合属地医疗机构对来研旅客出站进行体温检测,做好疫情信息收集,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和转交发现的可疑病例,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协调铁路部门做好疫情处置人员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通过铁路运送等保障工作。
县经信局:负责组织县域内药品、医疗器械、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生产与调度;组织通信运营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置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服务。
县教育局:负责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及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机构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和师生员工个人防护,落实校内健康监测和日常检查措施。
县民宗局:负责协同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宗教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依法查处打击涉及疫情违法犯罪,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敏感事件;协同公卫、通信等部门开展流调溯源;协助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组织落实县级拘留、看守、戒毒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
县民政局:负责协调殡仪馆做好接运遗体的消毒防疫和火化工作;配合做好养老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会同应急部门指导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做好国内外团体、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捐助经费和物资的管理及使用工作。
县司法局: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领域行政执法监督,协调、指导县境内监狱系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整合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统筹保障县本级防范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经费;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督促县属国有企业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相关措施,将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县属监管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并与薪酬挂钩。
县人社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配合做好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参加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按照政策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组织开展农民工防疫宣传,做好相关业务和信息通报工作。
井研生态环境局: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后,负责组织对水、大气等环境的应急监测并提出污染处置措施工作建议,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负责指导做好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县住建局:负责指导规范城镇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置,做好避难场所、隔离场所的相关工作,并负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卫生保障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 (略) 公交、出租汽车、道路客运等企业加强对驾驶员和客运站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督促交通运输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候车室、交通工具及旅客人流密集场所的通风、卫生消毒工作;做好旅客疏导,加大运力保障。
县水务局:负责指导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供水应急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畜间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县商务经济合作局: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重要生活物资(液化石油气、醇基燃料除外)的协调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加强对商业流通单位的卫生管理和经营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督促所属商业单位落实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措施。
县文体旅游局: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信鸽的源头管控,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防联控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在组织体育运动、赛事活动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并负责督促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登记跟踪、测温消毒等制度;督促文化娱乐场所、公共文化场馆等室内场所加强通风,落实设施设备消毒措施;负责督促旅行社做好旅游团队的卫生防疫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单位)做好登记、观察工作,防范疫情在旅游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县应急局:负责指导本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预案;配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应急处置工作,提出相关重大政策和重要措施建议等。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指导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药械的质量安全监管。
县信访局: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收集、转(交)办、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事项。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源涉及或可能涉及*生野生动植物时,做好*生野生动植物的猎捕或采集、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以及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依法查 (略) 场销售*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
县医保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参保患者救治的医疗保障工作;将诊疗方案覆盖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略) 药械招采中心,开通防治药械采购应急绿色通道。
县气象局:负责及时提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有关的气象资料情报及预测预报信息;根据需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红十字会:负责日常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和急救员培训,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向社会发出呼吁,依法接受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邮政公司:负责做好邮政快递行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教育等工作,督促邮政快递企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严防疫情通过寄递渠道传播。
县消防救援大队:负责医疗卫生机构、防疫物资生产、仓储物流、隔离安置场所等重点单位和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指导服务和火灾处置。
武警井研中队:负责组织协调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县国安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国家安全工作。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协调驻研部队、民兵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各成员单位在县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其它有关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和本部门职责,承担县政府或者县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指挥部成员单位,所有部门(单位)均承担指挥部交办临时工作任务。
2.3 镇(街道)级组织指挥机构
各镇(街道)参照县级模式,组建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属地应急管理措施。
2.4 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县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护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
县卫生健康局根据《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定科(室)并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工作,承担县卫生健康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2.5 专家组
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组建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类别建立由卫生健康、应急管理、交通、生态环境、动物防疫、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多单位、多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库,按照职责分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镇(街道)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比照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
2.6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服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6.1 医疗机构
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样本采集检测,传染病个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医疗秩序。
2.6.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建议,指导、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2.6.3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主要对事件发生地区的职业卫生以及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并查处违法行为。
2.7 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照部门职能由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主办部门职责分工为:
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源性感染事件和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疑似投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公安部门牵头承办,相关部门(单位)协办;对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属于生产安全事故范畴的,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承办,相关部门(单位)协办;对怀疑为因药械质量引起的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怀疑为水、空气等环境受到化学性、生物性污染事件以及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部门(单位)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和机构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
3 监测、评估和预警
3.1 监测
建立健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县卫生健康局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全县实际,重点开展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和重 (略) 哨点监测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教育等部门,针对预防本行业、本领域所涉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开展行业、领域内日常监测。
3.2 风险评估
3.2.1 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建立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制度,依法对各类风险点、危害源进行调查、辨识、评估、分级、登记,建立台账,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管控和化解风险。
3.2.2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监测信息,原则上每月组织开展1次日常风险评估;针对特殊人群、特殊时间以及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等衍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适时组织开展专题风险评估。
3.2.3 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有关单位和相关镇(街道)部署干预措施,积极化解风险。
3.3 预警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监测信息和评估报告向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毗邻县有关部门通报,按照《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附录2),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或社会公众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4 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
4.1 事件报告
4.1.1 积极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和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及有关线索。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4.1.2 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监测机构、教育机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动物防疫机构等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以及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人。
4.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同步向所在地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同时向县政府和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4.1.4 县疾控中心接到突发网络直报信息后,应在规定时限内逐级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规定上报县卫生健康局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1.5 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及时、客观、真实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得缓报、谎报、瞒报、漏报。
4.2 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和可能波及的毗邻区域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政府以网络直报为依据,最迟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最迟在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生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对外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的性质、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处置措施和控制情况,发生地强制措施的实施与解除情况等。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主体原则上为县政府或指定有关部门(单位);较大及以上事件发布主 (略) 政府或指定有关部门(单位),其中重大及 (略) 政府发布后, (略) 政府, (略) 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单位)跟进发布。
5 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
按照《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 (略) 人民政府关于 (略) 应急委员会的通知》(乐府函〔2023〕59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和疫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评估论证我县疫情风险等级,提出启动、调整、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应急响应级别的建议,提交县应急委员会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略) 上备案。
5.1 分级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分级响应。
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县政府启动应急响应,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迅速组织对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等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实际需要, (略) 级相关部门协助指导做好相关工作。
启动应急响应后,县指挥部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做好相关监测及信息收集、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暴露人员健康监护、伤员救治和人员疏散、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依法确定控制区域;配合做好舆论宣传与公众引导工作;组织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保证应急处置所需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 (略) 、市指挥部统筹调度,组织指挥事件处置。根据需要,县指挥部指挥长或副指挥长赶赴现场,组建现场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置决策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本系统、本单位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
5.2 应急处置措施
5.2.1 发生一般、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指挥部依据相关法规、程序,依法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1)对病人、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救治,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依法进行管理;(2)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人员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应急接种等措施;(3)合理使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追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链条;(4) (略) 、隔离救治场所、污水处理场站、食 (略) 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出现特定病例的社区(村)等重点场所、区域开展环境监测和消毒;(5)对饮用水及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实施监管,对来源于疫情发生地的食品及其外包装进行检测,对餐饮、物流、交通运输、食品生产经营、动物养殖、野生动物保护等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健康管理。
5.2.2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或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市应急指挥部领导下,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可依法采取如下一项或多项措施:(1)调集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队*,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宾馆、学校、展览馆、体育场馆、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设备;(2)确定 (略) 、 (略) 、临时救治和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等;(3)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对道路、交通枢纽和交通工具进行管控;(4)停工、停业、停课,限制或者停止使用有关公共场所,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动;(5) (略) 场价格,对特定应急物资或者其他商品实施价格干预措施;(6)明确风险区域划定标准,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防控措施;(7)发布人群、地域、行业应对指引;(8)严格进出我县人员管理,实施社区封闭和居民出入管理;(9)为降低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6 后期处置
6.1 总结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牵头承办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对事件应急处置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6.2 抚恤与补助
县政府应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相关补助,给予表扬或奖励。
6.3 征用及劳务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县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7 应急保障
7.1 人员保障
县政府按照“专业化、实战化、标准化”原则,逐步健全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市、区)级四级应急队*体系,并加强培训管理。
7.2 经费保障
县政府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单位)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7.3 应急物资保障
医疗防护用品、药品等应急物资的生产调度,由县经信局按平战结合原则进行县域内生产监测调度和生产能力备份建设,县卫生健康局结合实际情况对应急医疗物资进行储备,并实现轮换轮储。
7.4 通信与交通保障
县政府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7.5 应急培训与演练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技术和能力;定期针对指挥部成员单位中非专业人员开展培训或讲座,提高其应急基本知识、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
7.6 健康宣传与教育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持续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提升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众应急技能提升行动。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
本预案实施后,县卫生健康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国家有关机构改革和法律法规、上位预案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并报县政府批准。
本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井研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预案编制及管理要求,起草相应专项预案,并按照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
8.2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8.3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县卫生健康局负责解释。
附录1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一、传染病类
(一)*类及参照*类管理的*类传染病
1.鼠疫
(1)腺鼠疫
一般事件:发现1例腺鼠疫病例。
较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6天)内,发现10—19例腺鼠疫病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或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生20例及以上腺鼠疫病例,或流行范围波 (略) (州)。
(2)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
较大事件:发生1例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
重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及以上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霍乱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9例霍乱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29例霍乱病例;或相关联的霍乱疫情在2个及以上县(市、区)均发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30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相关联的 (略) (区、市)有病例发现,且有扩散趋势。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大事件: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4.肺炭疽
较大事件:发现1例肺炭疽病例。
重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1周内发现2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2个县(市、区)发现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炭疽病例。
(二)*类传染病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般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一周内发现3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散发病例。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一周内发现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例及以上。
重大事件:发现明确的人传人禽流感疫情。
2.炭疽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累计发病10例及以上,且出现死亡病例。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般事件: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累计发现5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并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累计发现10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并出现死亡病例。
5.病毒性肝炎(*肝/戊肝)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1—99例*肝或戊肝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0例及以上*肝或戊肝病例,或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6.*肝、*肝、HIV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5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10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7.伤寒(副伤寒)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伤寒或副伤寒病例,或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8.麻疹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99例麻疹病例;或达到报告标准,且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199例麻疹病例,或累计发病20—4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累计发病50—9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9.猩红热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0.登革热:
一般事件:一个县(市、区)在一周内,新发登革热本地病例为5—9例;或2周内同一自然村、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
较大事件:一个县(市、区)在一周内,新发登革热本地病例达10—99例; (略) (州)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暴发疫情(2周内同一自然村、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
11.布鲁氏菌病
一般事件:3周内,同一乡镇、社区、饲养场、牲畜集散地、屠宰加工厂等场所发现10—19例及以上本地感染布鲁氏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3周内,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49例布鲁氏菌病病例。
重大事件:3周内,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0例及以上布鲁氏菌病病例;或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相关联的较大级别事件。
12.肺结核(结核病)
同一人口密集场所(包含学校)在半年或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场所所在地的县(市、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分级事件或一般事件)。
13.流行性出血热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并出现死亡。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并出现死亡。
14.疟疾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出现输入继发疟疾病例或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15.血吸虫病
一般事件:以县为单位,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较大事件:2周内,以县为单位,发现1-4例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重大事件:2周内,以县为单位,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6.钩端螺旋体病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5—19例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17.流行性*型脑炎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19例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2例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3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8.白喉
一般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4例白喉病例。
较大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9例白喉病例,或出现1例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白喉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9.百日咳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49例百日咳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0例及以上百日咳病例。
(三)*类传染病
1.手足口病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2.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
3.流行性感冒及流感样病例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0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4.风疹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5.流行性腮腺炎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四)新发、再发和输入性传染病
重大事件: (略) 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略) 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发现全国已经消灭的天花等病例。
本省首例,但 (略) 份已经发生过的传染病事件, (略) 卫生健康委根据该疾病全国流行情况,确定事件级别。
(五)其他
1.水痘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军团菌病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19例军团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例及以上军团菌病病例。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19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4.病毒性脑炎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99例病毒性脑炎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病毒性脑炎病例。
5.其他传染病
由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予以定级。
二、职业中毒
一般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1—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10—49例;或出现1—4例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50例及以上;或出现5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三、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较大事件: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发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略) 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鉴定确认的事件。
重大事件: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发现与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事件相关的死亡病例, (略) 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鉴定明确死亡原因为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所致。
四、医源性感染事件
重大事件:同种同源的医源性感染( (略) 感染)事件,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或直接造成3例及以上死亡。
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一般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未出现死亡病例,经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且出现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重大事件: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且出现死亡病例,并扩散到其他县(市、区),经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六、由食品、药品、环境、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按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标准确定
附录2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
一、传染病类
(一)*类及参照*类管理的*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
(二)*类传染病
1.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发现1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或发生过的县(市、区)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2.炭疽: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有2例及以上死亡。
5.*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肝/戊肝病例。
6.*肝、*肝、HIV:半年内,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疑似病例。
9.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0.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新发5例及以上登革热本地病例。
11.布鲁氏菌病:3周内,同一乡镇、社区、饲养场、牲畜集散地、屠宰加工厂等场所发生或发现3例及以上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病例;或既往5年内无本地布病病例报告的县(市、区)出现1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布病病例。
12.肺结核(结核病):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一人口密集场所发现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病例时,应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反馈。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4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5.流行性*型脑: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发现5例及以上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6.白喉: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例及以上白喉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7.百日咳: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百日咳病例。
(三)*类传染病
1.手足口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
2.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0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
3.流行性感冒及流感样病例: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30例及以上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流感样病例,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流感样病例。
4.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或疑似病例。
5.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3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四)新发、再发和输入性传染病
(略) (州)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或我国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
(五)其他
1.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5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军团菌病: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发现2例及以上军团菌病病例。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例及以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4.病毒性脑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病毒性脑炎病例。
5.各地研判,需要报告的其他传染病发病情况。
二、职业中毒
发现1例及以上急性职业中毒病例。
三、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或死亡1例及以上。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3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四、医源性感染事件
同种同源的医源性感染( (略) 感染),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者直接造成1人及以上死亡。
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2周内,在同一个县(市、区)内,同一学校医疗机构、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 (略) 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
六、由食品、药品、环境、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
附录3
名词解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生物灾害事件、动物疫情、环境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4.急性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化学品泄露、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5.新发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6.我国已消灭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各镇人民政府、研城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井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26日
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目 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1.5 事件应对和响应分级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县指挥部
2.2 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2.3 镇(街道)级组织指挥机构
2.4 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2.5 专家组
2.6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2.7 应急联动机制
3 监测、评估和预警
3.1 监测
3.2 风险评估
3.3 预警
4 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
4.1 事件报告
4.2 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
5 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
5.1 分级响应
5.2 应急处置措施
6 后期处置
6.1 总结评估
6.2 抚恤与补助
6.3 征用及劳务补偿
7 应急保障
7.1 人员保障
7.2 经费保障
7.3 应急医疗物资保障
7.4 通信与交通保障
7.5 应急培训与演练
7.6 健康宣传与教育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
8.2 预案实施
8.3 预案解释
附录:1.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2.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
3.名词解释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危害,科学有序、精准高效应对本县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略)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 (略)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略)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井研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预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生物灾害事件、动物疫情、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和经济社会发展。
(2)统一领导,整体联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行行业(领域)源头防控,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预防和救治的责任链条,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4)分级负责,统筹调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应对工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统一调度、统筹使用应急资源,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建立健全以专业医疗救援队*为骨干,其他防控力量积极参与配合的快速反应、高效应对机制。科学、高效、有序应对突发的(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6)依法规范,科学应对。严格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提高应急处置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优化整合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专家队*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做到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提高应急处置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
1.5 事件应对和响应分级
1.5.1 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详见附录1)
1.5.2 应对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协调联动的原则。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较大突发公共 (略) 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公共 (略) 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急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 (略) 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
1.5.3 响应分级
当省级启动应急响应时,县级自动启动应急响应;当市级启动应急响应时, (略) 级要求启动响应。县级层面响应从高到低分为县级一级、二级、三级响应。
(1)县级响应。
一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出现严重社区暴发流行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或本县及相关镇(街道)防治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外部支援;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二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有持续的社区传播疫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导致局部暴发流行,但尚未对本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需要由县级统一协调应对处置;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三级响应:县域内2个及以上镇(街道)一周内出现聚集性疫情或散发病例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有出现社区持续传播的风险,对本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或境内外疫情风险持续存在,对我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威胁;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认定的其他情形。
县级响应启动由县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估后,提交县应急委员会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略) 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启动县级一级、二级响应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决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启动县级三级响应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决定并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必要时可实行提级指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指挥应对。县级响应启动后,有关镇(街道)自动启动响应。
(2)镇(街道)级响应。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镇(街道)根据本行政区域事件处置需要评估启动镇(街道)级应急响应,相应响应启动程序可参照县级响应标准结合本地情况设定。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县指挥部
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设立井研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协调。县指挥部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分工副主任、县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县级有关部门(单位)及驻研部队的负责人为成员。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为县指挥部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健康局,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主任。
2.2 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县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传染性疾病防控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协调、指导有关镇(街道)开展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收集、整理、报告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工作信息;依法发布疫情信息与防控工作动态;根据应急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建议,做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监督管理及医护人员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运用中医药配合救治病例,开展中医药诊疗分析总结;会同县级有关部门适时对县级医药储备规模现状进行评估,做好县级医药储备。
县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和突出涉稳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由社会稳定领域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演变,确保全县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县委宣传部:负责统筹网络舆情管控,指导相关部门(单位)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的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工作,协调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负责县内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授权发布的疫情信息,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根据需要组织新闻发布工作;加强网上信息发布工作的引导和协调。
县侨联: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外、涉港澳事务应急处置,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在研外籍人员及港澳同胞的应急救治工作, (略) 委外办沟通联系,加强在研外籍人员、港澳机构管理,提醒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及时通报有关信息;配合有关外事机构,及时为受疫情影响的我县境外人员提供协助;根据职责做好境外媒体的采访申请受理和现场采访管理。
县发改局:负责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有关项目建设,指导相关业主单位及行业主 (略) 、市、县预算内资金争取工作;做好疫情期间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应急监测工作;做好粮油、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预测预判;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协调、解决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负责协调指导铁路部门配合属地医疗机构对来研旅客出站进行体温检测,做好疫情信息收集,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和转交发现的可疑病例,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协调铁路部门做好疫情处置人员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通过铁路运送等保障工作。
县经信局:负责组织县域内药品、医疗器械、卫生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生产与调度;组织通信运营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置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服务。
县教育局:负责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及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机构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措施;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和师生员工个人防护,落实校内健康监测和日常检查措施。
县民宗局:负责协同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宗教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依法查处打击涉及疫情违法犯罪,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敏感事件;协同公卫、通信等部门开展流调溯源;协助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组织落实县级拘留、看守、戒毒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
县民政局:负责协调殡仪馆做好接运遗体的消毒防疫和火化工作;配合做好养老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会同应急部门指导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做好国内外团体、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捐助经费和物资的管理及使用工作。
县司法局: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领域行政执法监督,协调、指导县境内监狱系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整合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统筹保障县本级防范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经费;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督促县属国有企业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相关措施,将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县属监管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并与薪酬挂钩。
县人社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配合做好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参加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按照政策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组织开展农民工防疫宣传,做好相关业务和信息通报工作。
井研生态环境局: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后,负责组织对水、大气等环境的应急监测并提出污染处置措施工作建议,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负责指导做好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县住建局:负责指导规范城镇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置,做好避难场所、隔离场所的相关工作,并负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卫生保障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 (略) 公交、出租汽车、道路客运等企业加强对驾驶员和客运站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督促交通运输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候车室、交通工具及旅客人流密集场所的通风、卫生消毒工作;做好旅客疏导,加大运力保障。
县水务局:负责指导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供水应急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畜间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县商务经济合作局: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重要生活物资(液化石油气、醇基燃料除外)的协调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加强对商业流通单位的卫生管理和经营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督促所属商业单位落实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措施。
县文体旅游局: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信鸽的源头管控,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联防联控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在组织体育运动、赛事活动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并负责督促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登记跟踪、测温消毒等制度;督促文化娱乐场所、公共文化场馆等室内场所加强通风,落实设施设备消毒措施;负责督促旅行社做好旅游团队的卫生防疫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单位)做好登记、观察工作,防范疫情在旅游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县应急局:负责指导本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预案;配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关应急处置工作,提出相关重大政策和重要措施建议等。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指导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药械的质量安全监管。
县信访局: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收集、转(交)办、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事项。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源涉及或可能涉及*生野生动植物时,做好*生野生动植物的猎捕或采集、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以及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依法查 (略) 场销售*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
县医保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参保患者救治的医疗保障工作;将诊疗方案覆盖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略) 药械招采中心,开通防治药械采购应急绿色通道。
县气象局:负责及时提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有关的气象资料情报及预测预报信息;根据需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红十字会:负责日常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和急救员培训,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向社会发出呼吁,依法接受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县邮政公司:负责做好邮政快递行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教育等工作,督促邮政快递企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严防疫情通过寄递渠道传播。
县消防救援大队:负责医疗卫生机构、防疫物资生产、仓储物流、隔离安置场所等重点单位和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指导服务和火灾处置。
武警井研中队:负责组织协调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县国安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国家安全工作。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协调驻研部队、民兵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各成员单位在县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其它有关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和本部门职责,承担县政府或者县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指挥部成员单位,所有部门(单位)均承担指挥部交办临时工作任务。
2.3 镇(街道)级组织指挥机构
各镇(街道)参照县级模式,组建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属地应急管理措施。
2.4 日常管理机构职责
县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理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实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护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
县卫生健康局根据《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定科(室)并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工作,承担县卫生健康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2.5 专家组
有关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组建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类别建立由卫生健康、应急管理、交通、生态环境、动物防疫、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多单位、多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库,按照职责分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镇(街道)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比照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
2.6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服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6.1 医疗机构
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样本采集检测,传染病个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医疗秩序。
2.6.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建议,指导、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2.6.3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
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主要对事件发生地区的职业卫生以及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并查处违法行为。
2.7 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照部门职能由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主办部门职责分工为:
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源性感染事件和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疑似投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公安部门牵头承办,相关部门(单位)协办;对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属于生产安全事故范畴的,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承办,相关部门(单位)协办;对怀疑为因药械质量引起的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对怀疑为水、空气等环境受到化学性、生物性污染事件以及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部门(单位)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和机构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协办。
3 监测、评估和预警
3.1 监测
建立健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县卫生健康局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全县实际,重点开展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和重 (略) 哨点监测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教育等部门,针对预防本行业、本领域所涉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开展行业、领域内日常监测。
3.2 风险评估
3.2.1 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建立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制度,依法对各类风险点、危害源进行调查、辨识、评估、分级、登记,建立台账,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管控和化解风险。
3.2.2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监测信息,原则上每月组织开展1次日常风险评估;针对特殊人群、特殊时间以及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等衍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适时组织开展专题风险评估。
3.2.3 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有关单位和相关镇(街道)部署干预措施,积极化解风险。
3.3 预警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监测信息和评估报告向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毗邻县有关部门通报,按照《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附录2),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或社会公众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4 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
4.1 事件报告
4.1.1 积极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和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及有关线索。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4.1.2 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监测机构、教育机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动物防疫机构等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以及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人。
4.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同步向所在地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同时向县政府和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4.1.4 县疾控中心接到突发网络直报信息后,应在规定时限内逐级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规定上报县卫生健康局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1.5 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及时、客观、真实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得缓报、谎报、瞒报、漏报。
4.2 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和可能波及的毗邻区域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政府以网络直报为依据,最迟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最迟在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生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对外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的性质、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处置措施和控制情况,发生地强制措施的实施与解除情况等。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主体原则上为县政府或指定有关部门(单位);较大及以上事件发布主 (略) 政府或指定有关部门(单位),其中重大及 (略) 政府发布后, (略) 政府, (略) 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单位)跟进发布。
5 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
按照《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 (略) 人民政府关于 (略) 应急委员会的通知》(乐府函〔2023〕59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和疫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评估论证我县疫情风险等级,提出启动、调整、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应急响应级别的建议,提交县应急委员会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略) 上备案。
5.1 分级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分级响应。
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县政府启动应急响应,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迅速组织对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等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实际需要, (略) 级相关部门协助指导做好相关工作。
启动应急响应后,县指挥部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做好相关监测及信息收集、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暴露人员健康监护、伤员救治和人员疏散、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依法确定控制区域;配合做好舆论宣传与公众引导工作;组织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保证应急处置所需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 (略) 、市指挥部统筹调度,组织指挥事件处置。根据需要,县指挥部指挥长或副指挥长赶赴现场,组建现场指挥部,负责应急处置决策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负责本系统、本单位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
5.2 应急处置措施
5.2.1 发生一般、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指挥部依据相关法规、程序,依法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1)对病人、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救治,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依法进行管理;(2)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人员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应急接种等措施;(3)合理使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追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链条;(4) (略) 、隔离救治场所、污水处理场站、食 (略) 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出现特定病例的社区(村)等重点场所、区域开展环境监测和消毒;(5)对饮用水及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实施监管,对来源于疫情发生地的食品及其外包装进行检测,对餐饮、物流、交通运输、食品生产经营、动物养殖、野生动物保护等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健康管理。
5.2.2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或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市应急指挥部领导下,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可依法采取如下一项或多项措施:(1)调集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队*,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宾馆、学校、展览馆、体育场馆、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设备;(2)确定 (略) 、 (略) 、临时救治和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等;(3)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对道路、交通枢纽和交通工具进行管控;(4)停工、停业、停课,限制或者停止使用有关公共场所,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动;(5) (略) 场价格,对特定应急物资或者其他商品实施价格干预措施;(6)明确风险区域划定标准,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防控措施;(7)发布人群、地域、行业应对指引;(8)严格进出我县人员管理,实施社区封闭和居民出入管理;(9)为降低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6 后期处置
6.1 总结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牵头承办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对事件应急处置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6.2 抚恤与补助
县政府应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相关补助,给予表扬或奖励。
6.3 征用及劳务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县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7 应急保障
7.1 人员保障
县政府按照“专业化、实战化、标准化”原则,逐步健全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市、区)级四级应急队*体系,并加强培训管理。
7.2 经费保障
县政府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单位)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7.3 应急物资保障
医疗防护用品、药品等应急物资的生产调度,由县经信局按平战结合原则进行县域内生产监测调度和生产能力备份建设,县卫生健康局结合实际情况对应急医疗物资进行储备,并实现轮换轮储。
7.4 通信与交通保障
县政府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7.5 应急培训与演练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技术和能力;定期针对指挥部成员单位中非专业人员开展培训或讲座,提高其应急基本知识、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
7.6 健康宣传与教育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持续组织开展应急宣传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提升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众应急技能提升行动。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
本预案实施后,县卫生健康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国家有关机构改革和法律法规、上位预案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并报县政府批准。
本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井研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预案编制及管理要求,起草相应专项预案,并按照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
8.2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8.3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县卫生健康局负责解释。
附录1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一、传染病类
(一)*类及参照*类管理的*类传染病
1.鼠疫
(1)腺鼠疫
一般事件:发现1例腺鼠疫病例。
较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6天)内,发现10—19例腺鼠疫病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或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生20例及以上腺鼠疫病例,或流行范围波 (略) (州)。
(2)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
较大事件:发生1例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
重大事件:在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及以上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霍乱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9例霍乱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29例霍乱病例;或相关联的霍乱疫情在2个及以上县(市、区)均发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30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或相关联的 (略) (区、市)有病例发现,且有扩散趋势。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大事件: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4.肺炭疽
较大事件:发现1例肺炭疽病例。
重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1周内发现2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2个县(市、区)发现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炭疽病例。
(二)*类传染病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般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一周内发现3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散发病例。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一周内发现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例及以上。
重大事件:发现明确的人传人禽流感疫情。
2.炭疽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累计发病10例及以上,且出现死亡病例。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般事件: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累计发现5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并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累计发现10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并出现死亡病例。
5.病毒性肝炎(*肝/戊肝)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1—99例*肝或戊肝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0例及以上*肝或戊肝病例,或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6.*肝、*肝、HIV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5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现10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7.伤寒(副伤寒)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伤寒或副伤寒病例,或发病1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8.麻疹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99例麻疹病例;或达到报告标准,且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199例麻疹病例,或累计发病20—4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累计发病50—99例,且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9.猩红热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0.登革热:
一般事件:一个县(市、区)在一周内,新发登革热本地病例为5—9例;或2周内同一自然村、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
较大事件:一个县(市、区)在一周内,新发登革热本地病例达10—99例; (略) (州)内有两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暴发疫情(2周内同一自然村、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3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
11.布鲁氏菌病
一般事件:3周内,同一乡镇、社区、饲养场、牲畜集散地、屠宰加工厂等场所发现10—19例及以上本地感染布鲁氏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3周内,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49例布鲁氏菌病病例。
重大事件:3周内,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0例及以上布鲁氏菌病病例;或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相关联的较大级别事件。
12.肺结核(结核病)
同一人口密集场所(包含学校)在半年或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场所所在地的县(市、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分级事件或一般事件)。
13.流行性出血热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并出现死亡。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并出现死亡。
14.疟疾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出现输入继发疟疾病例或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15.血吸虫病
一般事件:以县为单位,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较大事件:2周内,以县为单位,发现1-4例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重大事件:2周内,以县为单位,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6.钩端螺旋体病
一般事件: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5—19例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
17.流行性*型脑炎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19例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2例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3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8.白喉
一般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4例白喉病例。
较大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9例白喉病例,或出现1例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白喉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9.百日咳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49例百日咳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0例及以上百日咳病例。
(三)*类传染病
1.手足口病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2.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
3.流行性感冒及流感样病例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00例及以上流感或流感样病例。
4.风疹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5.流行性腮腺炎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四)新发、再发和输入性传染病
重大事件: (略) 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略) 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发现全国已经消灭的天花等病例。
本省首例,但 (略) 份已经发生过的传染病事件, (略) 卫生健康委根据该疾病全国流行情况,确定事件级别。
(五)其他
1.水痘
一般事件:达到报告标准,但未达到较大级标准,由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确定为未分级事件或一般级事件。
较大事件: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军团菌病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5—19例军团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例及以上军团菌病病例。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一般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5—19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较大事件: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0例及以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4.病毒性脑炎
一般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20—99例病毒性脑炎病例。
较大事件:同一起事件中,发现100例及以上病毒性脑炎病例。
5.其他传染病
由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研判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人群及社会影响程度,予以定级。
二、职业中毒
一般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1—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较大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10—49例;或出现1—4例死亡病例。
重大事件:一次急性职业中毒50例及以上;或出现5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三、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较大事件: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发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略) 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鉴定确认的事件。
重大事件: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或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发现与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事件相关的死亡病例, (略) 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鉴定明确死亡原因为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所致。
四、医源性感染事件
重大事件:同种同源的医源性感染( (略) 感染)事件,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或直接造成3例及以上死亡。
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一般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未出现死亡病例,经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较大事件: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且出现死亡病例,经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重大事件: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且出现死亡病例,并扩散到其他县(市、区),经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
六、由食品、药品、环境、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按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标准确定
附录2
(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标准(试行)
一、传染病类
(一)*类及参照*类管理的*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
(二)*类传染病
1.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发现1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或发生过的县(市、区)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2.炭疽: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有2例及以上死亡。
5.*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肝/戊肝病例。
6.*肝、*肝、HIV:半年内,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医源性感染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疑似病例。
9.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0.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新发5例及以上登革热本地病例。
11.布鲁氏菌病:3周内,同一乡镇、社区、饲养场、牲畜集散地、屠宰加工厂等场所发生或发现3例及以上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病例;或既往5年内无本地布病病例报告的县(市、区)出现1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布病病例。
12.肺结核(结核病):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一人口密集场所发现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病例时,应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反馈。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区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4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5.流行性*型脑: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发现5例及以上流行性*型脑炎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6.白喉:2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例及以上白喉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7.百日咳: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百日咳病例。
(三)*类传染病
1.手足口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
2.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0例及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
3.流行性感冒及流感样病例: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30例及以上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流感样病例,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流感样病例。
4.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或疑似病例。
5.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3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四)新发、再发和输入性传染病
(略) (州)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或我国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
(五)其他
1.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5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军团菌病:1周内,同一学校、宾馆、饭店等集体单位或公共场所,发现2例及以上军团菌病病例。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1周内,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单位,发现2例及以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
4.病毒性脑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现10例及以上病毒性脑炎病例。
5.各地研判,需要报告的其他传染病发病情况。
二、职业中毒
发现1例及以上急性职业中毒病例。
三、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或死亡1例及以上。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3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四、医源性感染事件
同种同源的医源性感染( (略) 感染),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者直接造成1人及以上死亡。
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2周内,在同一个县(市、区)内,同一学校医疗机构、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 (略) 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
六、由食品、药品、环境、生物灾害、动物疫情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
附录3
名词解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生物灾害事件、动物疫情、环境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4.急性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化学品泄露、职业危害和环境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5.新发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6.我国已消灭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