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六五环境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经验启示
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六五环境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经验启示
6月5日既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日。回顾过去,六五环境日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总结各地先进经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展望未来,六五环境日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
六五环境日的设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会后,6月5日这一天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会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宣传纪念活动,确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其中,不少主题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提高了各国人民对相关主题的科学认识和共同行动,例如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2018年“塑战速决”等。当前,世界环境日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环保节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是联合国鼓励全世界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的主要工具,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通过六五环境日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感性和理性认知都明显增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逐步强化。从少年儿童到耄耋老人, (略) 民到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共同保护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六五环境日的主要特点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六五环境日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由跟随世界议题到凸显中国主题的重大转变。例如,2004年六五环境日世界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中国主题是“碧海行动,我们对海洋的承诺”;2005年世界主题是“ (略) ,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是“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而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2021年世界主题是“生态系统恢复”,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世界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2023年世界主题是“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国话语、中国概念、中国理念、中国特色日益增加,成为中国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典型体现。
(六)全民参与蔚然成风
从世界环保史来看,环境教育的产生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六五环境日中国主题的深入发展,活动目的已不再是单纯普及环保知识,而是越来越能体现环境教育的本质,越来越强调负责的态度、全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参与能力的提升。活动组织方从“一元管理”到“多方联动”,由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为主,到地方政府积极承办,其他相关部门踊跃参与,例如,2023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就是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 (略) 政府联合举办的。活动参与主体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都在活动中展示出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和喜人成就,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 (略) 的环保故事, (略) (略) 和 (略) 医生杨晓东从救助一只豹猫开始成为野生动物的医生,中国环 (略) 研究员、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40年如一日专注研究大气环境科学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技术,浙江安吉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等。人们正在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
六五环境日的经验启示
6月5日既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日。回顾过去,六五环境日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总结各地先进经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展望未来,六五环境日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
六五环境日的设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会后,6月5日这一天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会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宣传纪念活动,确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其中,不少主题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提高了各国人民对相关主题的科学认识和共同行动,例如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2018年“塑战速决”等。当前,世界环境日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环保节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是联合国鼓励全世界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的主要工具,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通过六五环境日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感性和理性认知都明显增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逐步强化。从少年儿童到耄耋老人, (略) 民到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共同保护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六五环境日的主要特点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作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六五环境日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由跟随世界议题到凸显中国主题的重大转变。例如,2004年六五环境日世界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中国主题是“碧海行动,我们对海洋的承诺”;2005年世界主题是“ (略) ,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是“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而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2021年世界主题是“生态系统恢复”,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世界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2023年世界主题是“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国话语、中国概念、中国理念、中国特色日益增加,成为中国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典型体现。
(六)全民参与蔚然成风
从世界环保史来看,环境教育的产生是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六五环境日中国主题的深入发展,活动目的已不再是单纯普及环保知识,而是越来越能体现环境教育的本质,越来越强调负责的态度、全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参与能力的提升。活动组织方从“一元管理”到“多方联动”,由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为主,到地方政府积极承办,其他相关部门踊跃参与,例如,2023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就是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 (略) 政府联合举办的。活动参与主体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都在活动中展示出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和喜人成就,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 (略) 的环保故事, (略) (略) 和 (略) 医生杨晓东从救助一只豹猫开始成为野生动物的医生,中国环 (略) 研究员、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40年如一日专注研究大气环境科学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技术,浙江安吉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等。人们正在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抱怨向行动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
六五环境日的经验启示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