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流转承包地,引入经营主体盐碱地蝶变新粮仓
规模化流转承包地,引入经营主体盐碱地蝶变新粮仓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濠江区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组合拳,全力唤醒“沉睡的土地”。河玉围经历了曲折坎坷之路后涅槃重生,从水利瘫痪、杂草丛生的“荒土地”变成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金土地”。
一、基本情况
(略) 濠江区河玉围片区位于濠江区中南部、河浦街道东部、玉新街道西北部,北临濠江,原为临海滩涂,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围垦,1954年建设并开始种植水稻。根据2020年测绘结果,片区耕地面积4437.5亩,现有耕作面积为417.4亩,弃耕丢荒面积为4020.1亩,其中由于土壤盐碱化等原因被长期弃耕形成的芦苇荡面积共3317亩。另外, (略) 建设工程损坏了部分排灌设施,海水倒灌后难以及时排出,长期水淹以及芦苇丛生,导致原有的排灌渠大面积受损,丞待整修排灌渠的农田面积达3825亩。根据实地监测及取样分析,该片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程度属轻-中-重度分布。由于基础排灌设施障碍以及淡水资源缺乏,少量零散种植的水稻也由于品种的抗逆性(耐盐性)较差以及配套技术不全,导致产量较低,种植效益不好,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造成该片区农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河玉围片区农田多年撂荒,水利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芦苇丛生,积重难返,基本丧失耕作条件,主要如下:
(一)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淡水资源缺乏
项目区内现有主要灌溉水源为上游的铁鸟坑水库、大脚虾水库、石音坑水库3个水库,总库容分别为286万m3、135万m3、237万m3,可利用库容为242万m3、113万m3、198万m3,合计可利用库容约553万m3,经计算上游水库可灌溉面积为4653亩。但由于雨量少,造成水库水源库存不足,农田灌溉水源相对缺乏。河玉围片区田块地处濠江(海水)边缘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历年来饱受海水倒灌侵袭,土地盐渍化比较严重。原来该片区从榕江引水、输水渠道由于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等原因已损毁而失去灌溉功能。另外,河玉围片区早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机械化耕作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区内仅有少量3米宽的沙土路,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排灌设施也因年久失修、污泥淤积而失去灌溉功能。
(二)土壤盐渍化严重,种植产出较低
濠江水位随着潮汐而涨落,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渍化,水稻种植区域由于排灌设施不全,倒灌海水不能及时排出,水稻受海水长时间浸泡而减产甚至绝收。通过现场踏勘和对土壤、灌溉水源的均匀采样速测,片区农田土壤盐分含量0.37%~1.68%,10个土样中中度盐化为3个、强度盐化为4个、盐土为3个;灌溉水盐分含量平均为0.59%,随着靠近水产养殖区盐分呈梯度增加,最高达到1.3%。由此可见,这一区域目前的土壤情况难以种植水稻及其他作物。
(三)土地流转受限,规模化生产困难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是解决土地弃耕抛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河玉围片区内的农田是当年分地到户的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农户各自分散种植为主,规模极小。由于农田盐渍化日趋严重、淡水资源不足,生产效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撂荒。另外,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农民宁愿弃耕等待开发建设征地,也不愿出租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这对保障濠江区的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本地粮食有效供给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专家论证意见
(略) 农业农村 (略) (略) 水稻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仲恺 (略) 和 (略) 等有关专家前来河玉围片区农田开展实地调研、现场监测、采集土壤监测分析,研讨改造改种工作,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一)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改造和田面清理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片区农田治理及复耕复种的前提就是要整修现有排灌设施系统等农田基础设施。根据濠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自然资源局精确测绘、合理设计,如果要完善片区农田排灌设施,恢复种植条件,需要整修的排灌渠一共7条合计7.26km、支渠41条合计22.20km、排水沟35条合计24.75km、田间路7条合计6.05km,需要新建田间道路3条合计3.15km、机耕桥2座,以上建设内容投资共需5708.82万元。此外,清理芦苇荡面积3317亩,每亩需要800元,还需265.36万元。
(二)分类进行水稻品种筛选与试种
根据专家组现场勘查、取样分析,该片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属轻-中-重度分布, (略) (略) 水稻研究所在耐盐水稻品种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实践经验分析,若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可根据该片区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引进不同水稻品种进行试种,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以及高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盘活该片区农田的水稻种植。一是轻度盐碱化区域,引进高端优质广东丝苗米品种试种,提高种植效益;二是中度-强度区域,引进耐盐水稻品种,应用耐盐栽培技术,实现稳产稳收;三是重度盐碱化区域,通过淡水对土壤进行压盐、洗盐,降低土壤含盐量,使用现有的耐盐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以确保稳产稳收。但是,对河玉围片区来说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问题,在确保该片区农田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淡水资源才能实现复耕复种。首先,精确计算淡水库存,合理分配淡水供给,通过水-旱作物轮作种植提高综合种植效益。另外通过加固中港内河的蓄水设施,平时排出的淡水资源以及雨季的雨水都可以储蓄在内河,可以实现多次反复综合利用。
(三)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当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劳动力成本较高,在整修完善该片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其土地流转机制也需要同步健全,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否则难以根本解决该片区土地弃耕抛荒问题,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区属各街道、各社区切实履行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有关解决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教育和引导农民充分认识耕地的重要性,引导和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及奖补机制,组织和引进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激活土地要素,有效治理耕地撂荒,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四)科学规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探索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团队,共同做好河玉围农田片区整体发展规划蓝图,培育旅游观光、稻渔种养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探索金融投入、社会资本、财政补助等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多种力量参与治理工作,形成共同推动解决耕地撂荒工作的强大合力。结合河玉围片区农田盐碱度、种养模式、可利用淡水资源等情况做好分步推进恢复水稻种植与盐碱化土壤改良的规划,比如低盐碱化区通过清理芦苇、挖草等、修缮排灌渠道,引进高端优质丝苗米品种、耐盐水稻品种与其他耐盐作物开展种植示范,重度盐区则需进一步配套做好修复、改造方案,共同推进改种和改良工作。
(五)种养结合,提升整体效益
“种养结合、以养促种”,实行循环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水稻种植效益普遍较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仅仅靠种植耐盐水稻效益不高,应利用盐碱地的土地优势,河、海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展耐盐水稻+渔(鱼、虾、蟹、鳖等)、鸭、蛙等多种共作模式,打造特色盐碱地种养模式,形成盐碱地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特色稻米产业。目前“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效益比传统的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增加3~10倍不等的收益。该模式既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实现盐碱地水稻产业。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区委区政府把撂荒地整改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巩固稳定粮食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作为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区委成立濠江区撂荒耕地整治领导小组,区党政一把手挂帅亲抓,并多次到现场调研督导,区分管领导坚持一线指挥协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约谈会进行强调部署,进一步压实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直接责任。坚持每周一通报、半月一研判,确保整改责任到位,措施落细落实。
(二)科学论证,找准症结。河玉围片区农田土壤盐碱化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必须立足科学治理、标本兼治。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厅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业务处室负责 (略) 校专家深入河玉围片区调查研究,提出农田整治思路和建设要求。 (略) (略) 水稻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仲恺 (略) 等多家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现场监测、采样分析,深入研究探讨改造改种方案。最后集中形成了5个方面整治意见:一是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改造和田面清理灭荒;二是分类进行水稻品种筛选与试种;三是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四是科学规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五是种养结合提升整体效益。
(三)聚焦问题,综合施治。一是整修农田水利设施。阶段来,区水利部门对周边水利设施配套情况及蓄水排水功能潜能进来行全面调研核查,制定了综合整治方案,启动濠江区河玉围农田片区水利设施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玉石关闸泵工程、凤尾沟电排站、中堤整治工程、水源节水管道、中港河整治等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895万元。二是推动土地流转经营。制订出台《濠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暂行办法》,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的流出方和流入方分别按每亩100元奖励,动员农户将承包地统一交由经联社有偿代管,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区城建投集团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经营权。同时,先 (略) 洽谈,争取引进社会资本对该片区农田实施整体规划、全面整治、科学种植。三是出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利好政策。制订出台《濠江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暂行办法》,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种植粮食作物1000元/亩。四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入各类先进的生产主体破解复耕难题。先 (略) 接触洽谈,争取引进社会资本全面整治、科学种植。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区城 (略) 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农村“三资”平台土地流转方式取得河玉围片区3017亩耕地经营权,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实现规模复耕经营。五是全面开展农田撂荒整治复种。引进全国种粮大户潮阳区顺杰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拖拉机、挖掘机、镰刀耙、桔杆还田机、粉碎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41台套,全力清理农田芦苇、杂草,修复疏通田间沟渠,加快恢复耕作条件,至今已完成整治农田1400亩。为抢抓农时季节,扩大晚造粮食生产,近日已采用无人机直播方式全面种植晚稻。六是试验应用耐盐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在前期对土壤、灌溉用水盐度监测的基础上,引进中农国盛(北京)环境 (略) 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种植抗盐碱的海水稻新品种和施用适用海水稻的多肽功能性有机水溶肥,努力探索改造盐碱化农田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办法。七是因地制宜推动集中改造。经征询当地街道及相关居委意见并且实地调研分析,将河浦街道河玉围片区永久基本农田片区440亩纳入垦造水田范围。该项目已完成。
(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为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撂荒地整治,确保不遗漏、不反弹,濠江区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属地街道、社区包片管理,加大宣传引导、复耕指导力度,开展常态化巡查监督,及时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五、成效
一是水利方面:总投资近7300万元的河玉围农田片区水利设施综合整治、水流娘电排站重建、农业生态一体化等一批保障性水利工程*续启动建设,灌溉服务面积0.45万亩,治涝面积0.594万亩。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扭转河玉围片区长久以来面临的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区域资源性缺水局面,实现全片区“拦咸蓄淡”功能,夯实土壤生态治理基础,为河玉围农田片区长期稳产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产量方面:2021年晚造是该片区农田的第一次播种,由于播种错过农时,导致晚造产量较低。但在2022早稻抓住农时,科学管理,产量达到预期;2023年早造种植超1400亩优质海水稻,核心产区亩产超1300斤,实现全面丰收。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濠江区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组合拳,全力唤醒“沉睡的土地”。河玉围经历了曲折坎坷之路后涅槃重生,从水利瘫痪、杂草丛生的“荒土地”变成硕果累累、稻谷飘香的“金土地”。
一、基本情况
(略) 濠江区河玉围片区位于濠江区中南部、河浦街道东部、玉新街道西北部,北临濠江,原为临海滩涂,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围垦,1954年建设并开始种植水稻。根据2020年测绘结果,片区耕地面积4437.5亩,现有耕作面积为417.4亩,弃耕丢荒面积为4020.1亩,其中由于土壤盐碱化等原因被长期弃耕形成的芦苇荡面积共3317亩。另外, (略) 建设工程损坏了部分排灌设施,海水倒灌后难以及时排出,长期水淹以及芦苇丛生,导致原有的排灌渠大面积受损,丞待整修排灌渠的农田面积达3825亩。根据实地监测及取样分析,该片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程度属轻-中-重度分布。由于基础排灌设施障碍以及淡水资源缺乏,少量零散种植的水稻也由于品种的抗逆性(耐盐性)较差以及配套技术不全,导致产量较低,种植效益不好,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造成该片区农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河玉围片区农田多年撂荒,水利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芦苇丛生,积重难返,基本丧失耕作条件,主要如下:
(一)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淡水资源缺乏
项目区内现有主要灌溉水源为上游的铁鸟坑水库、大脚虾水库、石音坑水库3个水库,总库容分别为286万m3、135万m3、237万m3,可利用库容为242万m3、113万m3、198万m3,合计可利用库容约553万m3,经计算上游水库可灌溉面积为4653亩。但由于雨量少,造成水库水源库存不足,农田灌溉水源相对缺乏。河玉围片区田块地处濠江(海水)边缘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历年来饱受海水倒灌侵袭,土地盐渍化比较严重。原来该片区从榕江引水、输水渠道由于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等原因已损毁而失去灌溉功能。另外,河玉围片区早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机械化耕作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区内仅有少量3米宽的沙土路,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排灌设施也因年久失修、污泥淤积而失去灌溉功能。
(二)土壤盐渍化严重,种植产出较低
濠江水位随着潮汐而涨落,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渍化,水稻种植区域由于排灌设施不全,倒灌海水不能及时排出,水稻受海水长时间浸泡而减产甚至绝收。通过现场踏勘和对土壤、灌溉水源的均匀采样速测,片区农田土壤盐分含量0.37%~1.68%,10个土样中中度盐化为3个、强度盐化为4个、盐土为3个;灌溉水盐分含量平均为0.59%,随着靠近水产养殖区盐分呈梯度增加,最高达到1.3%。由此可见,这一区域目前的土壤情况难以种植水稻及其他作物。
(三)土地流转受限,规模化生产困难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是解决土地弃耕抛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河玉围片区内的农田是当年分地到户的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农户各自分散种植为主,规模极小。由于农田盐渍化日趋严重、淡水资源不足,生产效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撂荒。另外,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农民宁愿弃耕等待开发建设征地,也不愿出租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这对保障濠江区的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本地粮食有效供给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专家论证意见
(略) 农业农村 (略) (略) 水稻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仲恺 (略) 和 (略) 等有关专家前来河玉围片区农田开展实地调研、现场监测、采集土壤监测分析,研讨改造改种工作,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一)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改造和田面清理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片区农田治理及复耕复种的前提就是要整修现有排灌设施系统等农田基础设施。根据濠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自然资源局精确测绘、合理设计,如果要完善片区农田排灌设施,恢复种植条件,需要整修的排灌渠一共7条合计7.26km、支渠41条合计22.20km、排水沟35条合计24.75km、田间路7条合计6.05km,需要新建田间道路3条合计3.15km、机耕桥2座,以上建设内容投资共需5708.82万元。此外,清理芦苇荡面积3317亩,每亩需要800元,还需265.36万元。
(二)分类进行水稻品种筛选与试种
根据专家组现场勘查、取样分析,该片区土壤盐碱化程度属轻-中-重度分布, (略) (略) 水稻研究所在耐盐水稻品种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实践经验分析,若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可根据该片区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引进不同水稻品种进行试种,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以及高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盘活该片区农田的水稻种植。一是轻度盐碱化区域,引进高端优质广东丝苗米品种试种,提高种植效益;二是中度-强度区域,引进耐盐水稻品种,应用耐盐栽培技术,实现稳产稳收;三是重度盐碱化区域,通过淡水对土壤进行压盐、洗盐,降低土壤含盐量,使用现有的耐盐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以确保稳产稳收。但是,对河玉围片区来说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问题,在确保该片区农田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淡水资源才能实现复耕复种。首先,精确计算淡水库存,合理分配淡水供给,通过水-旱作物轮作种植提高综合种植效益。另外通过加固中港内河的蓄水设施,平时排出的淡水资源以及雨季的雨水都可以储蓄在内河,可以实现多次反复综合利用。
(三)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当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劳动力成本较高,在整修完善该片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其土地流转机制也需要同步健全,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否则难以根本解决该片区土地弃耕抛荒问题,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区属各街道、各社区切实履行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有关解决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教育和引导农民充分认识耕地的重要性,引导和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及奖补机制,组织和引进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激活土地要素,有效治理耕地撂荒,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四)科学规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探索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生态农业规划设计团队,共同做好河玉围农田片区整体发展规划蓝图,培育旅游观光、稻渔种养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探索金融投入、社会资本、财政补助等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多种力量参与治理工作,形成共同推动解决耕地撂荒工作的强大合力。结合河玉围片区农田盐碱度、种养模式、可利用淡水资源等情况做好分步推进恢复水稻种植与盐碱化土壤改良的规划,比如低盐碱化区通过清理芦苇、挖草等、修缮排灌渠道,引进高端优质丝苗米品种、耐盐水稻品种与其他耐盐作物开展种植示范,重度盐区则需进一步配套做好修复、改造方案,共同推进改种和改良工作。
(五)种养结合,提升整体效益
“种养结合、以养促种”,实行循环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水稻种植效益普遍较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仅仅靠种植耐盐水稻效益不高,应利用盐碱地的土地优势,河、海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展耐盐水稻+渔(鱼、虾、蟹、鳖等)、鸭、蛙等多种共作模式,打造特色盐碱地种养模式,形成盐碱地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特色稻米产业。目前“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效益比传统的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增加3~10倍不等的收益。该模式既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实现盐碱地水稻产业。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区委区政府把撂荒地整改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巩固稳定粮食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作为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区委成立濠江区撂荒耕地整治领导小组,区党政一把手挂帅亲抓,并多次到现场调研督导,区分管领导坚持一线指挥协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约谈会进行强调部署,进一步压实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直接责任。坚持每周一通报、半月一研判,确保整改责任到位,措施落细落实。
(二)科学论证,找准症结。河玉围片区农田土壤盐碱化和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必须立足科学治理、标本兼治。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厅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业务处室负责 (略) 校专家深入河玉围片区调查研究,提出农田整治思路和建设要求。 (略) (略) 水稻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仲恺 (略) 等多家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现场监测、采样分析,深入研究探讨改造改种方案。最后集中形成了5个方面整治意见:一是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改造和田面清理灭荒;二是分类进行水稻品种筛选与试种;三是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四是科学规划探索多元投入机制;五是种养结合提升整体效益。
(三)聚焦问题,综合施治。一是整修农田水利设施。阶段来,区水利部门对周边水利设施配套情况及蓄水排水功能潜能进来行全面调研核查,制定了综合整治方案,启动濠江区河玉围农田片区水利设施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玉石关闸泵工程、凤尾沟电排站、中堤整治工程、水源节水管道、中港河整治等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895万元。二是推动土地流转经营。制订出台《濠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暂行办法》,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的流出方和流入方分别按每亩100元奖励,动员农户将承包地统一交由经联社有偿代管,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区城建投集团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经营权。同时,先 (略) 洽谈,争取引进社会资本对该片区农田实施整体规划、全面整治、科学种植。三是出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利好政策。制订出台《濠江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暂行办法》,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种植粮食作物1000元/亩。四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入各类先进的生产主体破解复耕难题。先 (略) 接触洽谈,争取引进社会资本全面整治、科学种植。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区城 (略) 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农村“三资”平台土地流转方式取得河玉围片区3017亩耕地经营权,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实现规模复耕经营。五是全面开展农田撂荒整治复种。引进全国种粮大户潮阳区顺杰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拖拉机、挖掘机、镰刀耙、桔杆还田机、粉碎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41台套,全力清理农田芦苇、杂草,修复疏通田间沟渠,加快恢复耕作条件,至今已完成整治农田1400亩。为抢抓农时季节,扩大晚造粮食生产,近日已采用无人机直播方式全面种植晚稻。六是试验应用耐盐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在前期对土壤、灌溉用水盐度监测的基础上,引进中农国盛(北京)环境 (略) 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种植抗盐碱的海水稻新品种和施用适用海水稻的多肽功能性有机水溶肥,努力探索改造盐碱化农田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办法。七是因地制宜推动集中改造。经征询当地街道及相关居委意见并且实地调研分析,将河浦街道河玉围片区永久基本农田片区440亩纳入垦造水田范围。该项目已完成。
(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为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撂荒地整治,确保不遗漏、不反弹,濠江区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属地街道、社区包片管理,加大宣传引导、复耕指导力度,开展常态化巡查监督,及时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五、成效
一是水利方面:总投资近7300万元的河玉围农田片区水利设施综合整治、水流娘电排站重建、农业生态一体化等一批保障性水利工程*续启动建设,灌溉服务面积0.45万亩,治涝面积0.594万亩。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扭转河玉围片区长久以来面临的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区域资源性缺水局面,实现全片区“拦咸蓄淡”功能,夯实土壤生态治理基础,为河玉围农田片区长期稳产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产量方面:2021年晚造是该片区农田的第一次播种,由于播种错过农时,导致晚造产量较低。但在2022早稻抓住农时,科学管理,产量达到预期;2023年早造种植超1400亩优质海水稻,核心产区亩产超1300斤,实现全面丰收。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