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关于2023年11月13日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公示
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关于2023年11月13日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公示
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关于2023年11月13日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现将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对项目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7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874-*
通讯地址:会泽县通宝路744号5楼(会泽县政务大楼五楼)
邮编:*
项目名称 | 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 | 建设地点 | (略) 会泽县鲁纳乡哈克村委会李子坪 | 建设单位 | 会泽县水务局 | |
环评文件类型 | 报告表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云南 (略) | |||
项目概况 | ||||||
(1)项目名称: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 (2)建设单位:会泽县水务局 (3)建设地点: (略) 会泽县鲁纳乡哈克村委会李子坪 (4)建设性质:新建 (5)项目投资:5872.0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3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 (6)建设内容及规模:哈克水库主要是解决会泽县鲁纳乡集镇新营村委会、哈克村委会、窝坡村委会烂箐小组农村饮用水及水库下游哈克村委会李子平自然村、中村自然村农业灌溉用水,年解决2320人(估算人口)饮水问题及水库下游405亩农田灌溉用水。年供水量16.7万m3(人饮7.3万m3/年,农灌9.4万m3/年)。同时兼顾下游防洪保护作用,防洪保护人口0.05万人、耕地面积0.1万亩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哈克水库土石坝方案死水位为2494.0m,死库容1.2万m3;正常蓄水位为2505.53m,相应正常库容12.7万m3,兴利库容11.5万m3,设计水位为2506.64,相应库容14.8万m3;校核水位为2507.07,总库容15.7万m3。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属小(二)型,工程等别为V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输水管首设计流量0.0053m3/s,小于5.0m3/s,因此,输水管道工程主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水库大坝使用年限为50年;灌区建筑物使用年限为30年。 哈克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由粘土心墙风化料坝、溢洪道、输水管道组成。灌区工程由输水管道组成。 (7)服务年限:水库大坝使用年限为50年;灌区建筑物使用年限为30年。 | ||||||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 ||||||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针对进入施工场地内外的主要运输道路应经常洒水清扫,配置洒水车1辆,每天洒水4~5次,即可使扬尘量减少70%左右;对主要交通公路的两旁进行绿化,减少扬尘污染。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污染。施工办公区应安排在粉尘作业点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对施工场地中堆放的易起尘建筑材料、临时堆放的土方以及建筑垃圾等采取遮盖围挡措施,必要时应加盖工棚;同时及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施工建筑材料的运输均采用篷布进行覆盖。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空气污染物为扬尘,洒水降尘可有效降低施工期间扬尘,同时,本项目周边区域林地居多,林地可有效降低扬尘扩散,本项目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距离最近的为李子坪,距离为307m,项目施工期间扬尘对其影响较小,本项目施工期间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可行。 2、废水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工程建设生产废水,特别是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灌浆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如得不到有效处理,会浸入土壤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项目设置一座40m3的沉淀池,枢纽工程区基坑废水仅向基坑内投加絮凝剂及中和剂,坑水静置2h后,即可回用于混凝土的养护和冲洗,或用于小范围洒水防尘,污泥定期清运至枢纽工程区渣场。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并投加絮凝剂的方法来处理,上清液回用于洒水降尘或植被浇灌,沉淀物干化后运至渣场处理。其处理的工艺流程见图5-1。对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应进入化粪池(1座,15m3)处理后作为农肥使用,防治对受水体环境影响。 含油废水采用在沉淀池入口处设置隔油材料,待池中废水蓄满后投加絮凝剂,处理后用于周边洒水抑尘。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期临时沉淀池等临时措施进行平整、消毒,并进行植被恢复。 本项目供水管道总长9217.95m,产生的试压废水产生量为92.18m3,在管道出口设置沉淀池(2座,20m3),收集管道试压废水,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3、噪声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进场施工机械应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的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实行定时轮换岗制度;长期处在高噪声环境条件下的施工人员配备个人防噪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棉等。设立警示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优化工期安排,尽量缩短施工时间。为高噪声设备安装隔声罩,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运输车辆在经过道路沿线的村庄时,速度不超过40km/h。除采取以上减噪措施外,还应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本项目建设产生永久弃渣7.30万m3,为堆放弃渣共布设1个弃渣场(占地0.95hm2,堆渣高程2490-2520m),弃渣场位于水库坝址右岸下游500m处,占地主要类型为林地,弃渣场为沟道型,弃渣场容量满足弃渣堆存需求。在弃渣的过程中要逐层压实,始终保持渣场平整,水土保持已修建挡墙和截排水等防护设施,避免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施工完毕后要即时对弃渣场进行迹地恢复,加强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对施工期临时堆存的表土应加强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本项目高峰期施工人数为15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d?人计,则工程施工期间每天共产生生活垃圾75kg,为避免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施工期在各施工区设垃圾桶,垃圾集中收集到垃圾桶内,定期清运至当地指定的垃圾点。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临时施工导流占地区域进行覆土还耕;选用当地物种对占用的林草地区域植树种草,采取以上生态恢复措施后,项目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施工后应及时对临时堆场进行清理和恢复施工场地,场地应平整还土,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结合当地生态规划与工程水土保持要求,按要求在工程竣工前对施工迹地与裸露开挖面进行绿化和植被恢复。施工完毕后,应该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同时将清除的表土层进行回填覆土,并种植当地乔、灌、萆,进行迹地恢复。施工结束后,拆除所有临时设施,及时恢复植被。施工结束后,确保所有临时用地全部恢复为沿线相似植被。选用当地树种,保持与周围植被、景观的协调性。 运营期期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运行期间,工作人员采用电能作为能源,食堂炒菜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油烟废气,抽吸后排至室外,本项目运营期间少量油烟为间歇性无组织排放,对环境空气影响小。 2、废水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属水源项目,运营期废水为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水库下游耕地农肥,本项目下游耕地、林地较多,可满足接纳需求。 3、噪声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属水源项目,主要为部分泵、电机和闸阀运作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特征为历时短,属偶发噪声,对声环境质量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运行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员工生活垃圾和库内漂浮物。库区内漂浮物主要以木、草为主。生活垃圾和库区漂浮物分类收集、分别处置,定期外运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轻微。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初期蓄水会导致大坝下游河道产生不同程度的水位、流量变化,对下游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从而对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及取用水造成影响。该河段主要为两岸农业生产取水需求,因初期蓄水时间较短,且同时有生态基流下放措施保证生态流量下放,因此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有限。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域面积、宽度、深度均增加,流速变缓,坝址上游从天然河道变成峡谷型水库景观。大坝拦蓄引水,导致坝下游河段内出现减水现象,减水河段约350m,下游减水区间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水库蓄水期和运行期,特别在枯水季节,应下放一定生态环境用水,维持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工程拟考虑在阀室后布置生态基流管,以满足水库建成后对下游生态影响。 为满足环境保护管理要求,根据《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函(2006)11号),工程需下泄不低于坝址处多年平均10%的流量作为下游生态流量,本项目河道生态流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放,根据水文调查资料,小河多年平均流量为0.009m3/s,采用导流管下放,工程建成后从管道阀房分口下放生态流量,管径为DN600涂塑钢管,长14m,下放流量为0.00098m3/s。根据调查,本项目下游减水河段不存在大型鱼类,需水量较少,下泄0.00098m3/s的生态流量能满足其生存需水量。 本项目下泄生态流量的方式:枯期水库水位较高时,由位于坝段的取水管取水,在供水干管坝下护坦末处设置生态流量支管,生态流量支管管径为0.5m,以保证泄放生态流量不低于0.00098m3/s,同时,在坝下设置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泄放流量,对流量数据进行记录、存档和长期备份,便于业主和环保部门监管;汛期底孔全开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无需另外下泄生态流量。在泄洪冲沙底孔、右岸非常泄洪孔后布置底格栅廊道取水,廊道末端接入取水管末段,取水管出坝后,接供水主管,再由生态流量支管下泄生态流量。 | ||||||
结论 | ||||||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选址选线合理。工程施工及运营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采取适宜的水土保持方案可有效减缓水土流失影响;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区段,采取场地洒水、截流、施工废水回用等措施,降低了施工扬尘、废水、噪声等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项目建成后,采取下泄生态流量的措施,工程取水对下游地表水减水河段的不利影响可得到缓解。在采取环评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有利于流域水资源利用。从环境影响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可行。 | ||||||
公众参与情况 | ||||||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承诺文件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信息全文公开的承诺书 |
注:项目概况、项目主要环境影响、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公众参与情况、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承诺文件部分由建设单位填写。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部分由行政审批机关填写。
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关于2023年11月13日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进行审查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现将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对项目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7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874-*
通讯地址:会泽县通宝路744号5楼(会泽县政务大楼五楼)
邮编:*
项目名称 | 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 | 建设地点 | (略) 会泽县鲁纳乡哈克村委会李子坪 | 建设单位 | 会泽县水务局 | |
环评文件类型 | 报告表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云南 (略) | |||
项目概况 | ||||||
(1)项目名称:会泽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哈克水库工程 (2)建设单位:会泽县水务局 (3)建设地点: (略) 会泽县鲁纳乡哈克村委会李子坪 (4)建设性质:新建 (5)项目投资:5872.0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35.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 (6)建设内容及规模:哈克水库主要是解决会泽县鲁纳乡集镇新营村委会、哈克村委会、窝坡村委会烂箐小组农村饮用水及水库下游哈克村委会李子平自然村、中村自然村农业灌溉用水,年解决2320人(估算人口)饮水问题及水库下游405亩农田灌溉用水。年供水量16.7万m3(人饮7.3万m3/年,农灌9.4万m3/年)。同时兼顾下游防洪保护作用,防洪保护人口0.05万人、耕地面积0.1万亩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哈克水库土石坝方案死水位为2494.0m,死库容1.2万m3;正常蓄水位为2505.53m,相应正常库容12.7万m3,兴利库容11.5万m3,设计水位为2506.64,相应库容14.8万m3;校核水位为2507.07,总库容15.7万m3。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的规定,水库属小(二)型,工程等别为V等。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输水管首设计流量0.0053m3/s,小于5.0m3/s,因此,输水管道工程主要建筑物按5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水库大坝使用年限为50年;灌区建筑物使用年限为30年。 哈克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枢纽工程由粘土心墙风化料坝、溢洪道、输水管道组成。灌区工程由输水管道组成。 (7)服务年限:水库大坝使用年限为50年;灌区建筑物使用年限为30年。 | ||||||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 ||||||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针对进入施工场地内外的主要运输道路应经常洒水清扫,配置洒水车1辆,每天洒水4~5次,即可使扬尘量减少70%左右;对主要交通公路的两旁进行绿化,减少扬尘污染。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污染。施工办公区应安排在粉尘作业点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对施工场地中堆放的易起尘建筑材料、临时堆放的土方以及建筑垃圾等采取遮盖围挡措施,必要时应加盖工棚;同时及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施工建筑材料的运输均采用篷布进行覆盖。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空气污染物为扬尘,洒水降尘可有效降低施工期间扬尘,同时,本项目周边区域林地居多,林地可有效降低扬尘扩散,本项目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距离最近的为李子坪,距离为307m,项目施工期间扬尘对其影响较小,本项目施工期间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可行。 2、废水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工程建设生产废水,特别是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灌浆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如得不到有效处理,会浸入土壤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项目设置一座40m3的沉淀池,枢纽工程区基坑废水仅向基坑内投加絮凝剂及中和剂,坑水静置2h后,即可回用于混凝土的养护和冲洗,或用于小范围洒水防尘,污泥定期清运至枢纽工程区渣场。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并投加絮凝剂的方法来处理,上清液回用于洒水降尘或植被浇灌,沉淀物干化后运至渣场处理。其处理的工艺流程见图5-1。对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应进入化粪池(1座,15m3)处理后作为农肥使用,防治对受水体环境影响。 含油废水采用在沉淀池入口处设置隔油材料,待池中废水蓄满后投加絮凝剂,处理后用于周边洒水抑尘。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期临时沉淀池等临时措施进行平整、消毒,并进行植被恢复。 本项目供水管道总长9217.95m,产生的试压废水产生量为92.18m3,在管道出口设置沉淀池(2座,20m3),收集管道试压废水,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3、噪声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进场施工机械应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的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实行定时轮换岗制度;长期处在高噪声环境条件下的施工人员配备个人防噪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棉等。设立警示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优化工期安排,尽量缩短施工时间。为高噪声设备安装隔声罩,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运输车辆在经过道路沿线的村庄时,速度不超过40km/h。除采取以上减噪措施外,还应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本项目建设产生永久弃渣7.30万m3,为堆放弃渣共布设1个弃渣场(占地0.95hm2,堆渣高程2490-2520m),弃渣场位于水库坝址右岸下游500m处,占地主要类型为林地,弃渣场为沟道型,弃渣场容量满足弃渣堆存需求。在弃渣的过程中要逐层压实,始终保持渣场平整,水土保持已修建挡墙和截排水等防护设施,避免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施工完毕后要即时对弃渣场进行迹地恢复,加强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对施工期临时堆存的表土应加强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本项目高峰期施工人数为15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d?人计,则工程施工期间每天共产生生活垃圾75kg,为避免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施工期在各施工区设垃圾桶,垃圾集中收集到垃圾桶内,定期清运至当地指定的垃圾点。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临时施工导流占地区域进行覆土还耕;选用当地物种对占用的林草地区域植树种草,采取以上生态恢复措施后,项目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施工后应及时对临时堆场进行清理和恢复施工场地,场地应平整还土,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结合当地生态规划与工程水土保持要求,按要求在工程竣工前对施工迹地与裸露开挖面进行绿化和植被恢复。施工完毕后,应该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同时将清除的表土层进行回填覆土,并种植当地乔、灌、萆,进行迹地恢复。施工结束后,拆除所有临时设施,及时恢复植被。施工结束后,确保所有临时用地全部恢复为沿线相似植被。选用当地树种,保持与周围植被、景观的协调性。 运营期期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废气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运行期间,工作人员采用电能作为能源,食堂炒菜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油烟废气,抽吸后排至室外,本项目运营期间少量油烟为间歇性无组织排放,对环境空气影响小。 2、废水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属水源项目,运营期废水为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水库下游耕地农肥,本项目下游耕地、林地较多,可满足接纳需求。 3、噪声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属水源项目,主要为部分泵、电机和闸阀运作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特征为历时短,属偶发噪声,对声环境质量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本项目运行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员工生活垃圾和库内漂浮物。库区内漂浮物主要以木、草为主。生活垃圾和库区漂浮物分类收集、分别处置,定期外运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轻微。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库初期蓄水会导致大坝下游河道产生不同程度的水位、流量变化,对下游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从而对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及取用水造成影响。该河段主要为两岸农业生产取水需求,因初期蓄水时间较短,且同时有生态基流下放措施保证生态流量下放,因此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有限。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域面积、宽度、深度均增加,流速变缓,坝址上游从天然河道变成峡谷型水库景观。大坝拦蓄引水,导致坝下游河段内出现减水现象,减水河段约350m,下游减水区间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水库蓄水期和运行期,特别在枯水季节,应下放一定生态环境用水,维持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工程拟考虑在阀室后布置生态基流管,以满足水库建成后对下游生态影响。 为满足环境保护管理要求,根据《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函(2006)11号),工程需下泄不低于坝址处多年平均10%的流量作为下游生态流量,本项目河道生态流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放,根据水文调查资料,小河多年平均流量为0.009m3/s,采用导流管下放,工程建成后从管道阀房分口下放生态流量,管径为DN600涂塑钢管,长14m,下放流量为0.00098m3/s。根据调查,本项目下游减水河段不存在大型鱼类,需水量较少,下泄0.00098m3/s的生态流量能满足其生存需水量。 本项目下泄生态流量的方式:枯期水库水位较高时,由位于坝段的取水管取水,在供水干管坝下护坦末处设置生态流量支管,生态流量支管管径为0.5m,以保证泄放生态流量不低于0.00098m3/s,同时,在坝下设置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泄放流量,对流量数据进行记录、存档和长期备份,便于业主和环保部门监管;汛期底孔全开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无需另外下泄生态流量。在泄洪冲沙底孔、右岸非常泄洪孔后布置底格栅廊道取水,廊道末端接入取水管末段,取水管出坝后,接供水主管,再由生态流量支管下泄生态流量。 | ||||||
结论 | ||||||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选址选线合理。工程施工及运营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采取适宜的水土保持方案可有效减缓水土流失影响;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区段,采取场地洒水、截流、施工废水回用等措施,降低了施工扬尘、废水、噪声等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项目建成后,采取下泄生态流量的措施,工程取水对下游地表水减水河段的不利影响可得到缓解。在采取环评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有利于流域水资源利用。从环境影响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可行。 | ||||||
公众参与情况 | ||||||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承诺文件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信息全文公开的承诺书 |
注:项目概况、项目主要环境影响、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公众参与情况、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承诺文件部分由建设单位填写。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部分由行政审批机关填写。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