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县湿地保护实施规划年
广昌县湿地保护实施规划年
索 引 号:GCX0011/2023-18470
发文机关: 广昌县林业局
文 号:
成文日期: 2023-11-28
广昌县湿地保护实施规划(2023-2027年)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湿地则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其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昌县湿地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保护好湿地,对维护全县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抚河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是江西境内第二大河。抚河源头位于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血木岭,最高处灵华峰海拔998.48米,抚河由此发源,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县全境,干支流遍及全县所有乡镇,总流域面积达1567.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97.2%
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昌县地处江西第二大河抚河源头,是赣东南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为进一步加强抚河源头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美丽莲乡·幸福广昌”建设。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广昌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近年来,广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保护好抚河源头生态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多措并举保护好抚河源头的绿水青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认真组织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加强湿地用途管控,积极构建湿地保护体系,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区域内重要湿地保护取得一定的成就。
第一节 实施必要性
一、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蓄洪防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将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
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湿地功能多样,主要包括:调节气候、 改善水位、抑制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开展广昌县湿地进行保护利用是利用湿地作为饶平的生态屏障, (略)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对饶平的自然生态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有重要意义。保护和利用好湿地,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进而促进广昌县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开展湿地科学研究,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需要
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是一所天然的课堂,保护及利用湿地资源,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宣传教育,能进一步丰富百姓的知识,提升群众保护湿地、环境的意识。
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
近些年来,广昌县的经济快速发展,物质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愈发强烈。追求精神的熏陶,崇尚自然,享受户外运动已然成为了大众的主流思想。湿地, (略) 中的湿地,包括湿地公园、江河两岸景观、池塘、人工湖成为了生活压力大、工作 (略) 居民追求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湿地 (略) 而言,不仅保护了环境,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能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
五、保护发展湿地文化, (略) 文化品位的需要
湿地, (略) 区域的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与湿地的接触,对于湿地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湿地等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产及发展的重要作用, (略) 中不同的水环境进行对比,寻求人类生活的最优模式。森林、湿 (略) 的发展, (略) 的辉煌,自身也经历了演变,湿地也可以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拥有了地域自然和人文文化, (略) 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 保护成效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抚河源自然保护 (略) 东南部,广昌县西南部的武夷山脉余脉北坡与雩山山脉西南坡,西连宁都县,南依石城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16°13′48″~116°19′15″;北纬26°30′12″~26°39′58″之间。保护区总面积8187.7hm2。
2.地质地貌
保护区属华南地层区,所处的灵华山及其周围是新构造运动抬升而形成的中低山地。由于地质结构的控制,地貌分布较有规律,境内峰峦起伏,层峦叠嶂,形成由西向东倾斜的地势。保护区内总体上属于低山丘陵地貌,最高峰灵华山,海拔991m,最低海拔290m,一般相对高度600~800m,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间。由于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质小单元多且差异极大,构造具多方向,由此控制差区内微地貌小单元的多样性和地貌形态上的差异性。
3.气候条件
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受季风控制的大*性湿润气候为主要特征,兼具有受夏季季风影响的海洋性特征。气候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气候多变,冷热无常。
4.水文条件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属盱江流域,是长江支流——抚河(盱江河)的发源地,区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范围广,属长江流域重点治理范畴。盱江系河流总长879.85km;主河道发源于驿前镇姚西村李木庄,总长78.95km,一级支流26条,总长407.6km,二级支流47条,总长356.7km,三级支流8条,总长36.6km。
保护区内主要有姚西河坪背河、招禾河、河东河、麻坑河、桐斜河、横路河等汇集形成抚河发源地及源头汇水区。以上各河水质清澈透明,没有污染。
5.土壤条件
广昌县境内具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6个土类。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岩性,主要是由侏罗纪地层组成,主要是砂岩、砂砾岩,成土母质以残积母质为主。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常年雾大,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土壤黄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出现了黄壤,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成土作用趋向红壤化。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现明显的土壤类型渐变现象,即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红壤为主,局部分布暗红壤、水化红壤。
6.行政区划
保护区地跨1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8个村委会,包括国营高虎脑林场大部分山场,驿前镇姚西、船坳、南坊、坪背、田西、招禾、赤岭、石芨等村委会部分山场。
二、湿地现状
1.湿地资源现状
(1)湿地面积
全县林地面积达184.4万亩,森林蓄积量7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55%,湿地保有量2180.74公顷,湿地保护率61.45%。抚河源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区域生物资源概况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80科231种。鱼类有5目9科22种(包括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鱼、南方马口鱼、鲤、唇鱼骨、鲶、胡子鲶、黄鳝等。两栖类有2目6科18种。其中,东方蝾螈、崇安髭蟾 (刘氏髭蟾)、沼蛙、日本林蛙、花臭蛙等属于中国特有种,大鲵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Ⅱ,且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Ⅱ级保护动物,东方蝾螈、肥螈和崇安髭蟾 (刘氏髭蟾) (略) 重点保护动物,两栖类动物在控制虫害、维持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爬行类有2目10科27种。其中,平胸龟、蟒蛇、滑鼠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Ⅱ,蟒蛇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Ⅰ级保护动物,此外,鳖、平胸龟、滑鼠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灰鼠蛇、乌梢蛇、滑鼠蛇、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10种爬行动 (略) 重点保护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害鼠、害虫上,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鸟类有15目39科128种。其中,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Ⅰ的有白颈长尾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1种(白颈长尾角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2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物种1种(白颈长尾雉)。 (略) 重点保护动物30种。此外,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等属于中国的特有种,灰胸竹鸡、黑(短脚)鹎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科学价值类群,绿翅鸭、斑嘴鸭、鸳鸯、鹧鸪、鹌鹑、褐翅鸦鹃、小鸦鹃、小云雀、八哥、画眉、红嘴相思鸟、暗绿绣眼鸟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经济类群。鸟类在控制害鼠、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哺乳类有7目16科36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名单中的濒危物种(EN)1种(华南虎,历史记录),易危种(VU)3种(豺、云豹和鬣羚)。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Ⅰ的有3种(云豹、食蟹蠓和鬣羚)。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1988)云豹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穿山*、鬣羚河麂、小灵猫等)。 (略) 重点保护动物14种[赤狐、黄腹鼬、黄鼬、豹猫、毛冠鹿等]。在保护区的哺乳类中,云豹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类群,是研究生态学、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经济类群有水獭、黄鼬、豹猫、小灵猫
(3)湿地管护现状
抚河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是江西境内第二大的河流,在江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抚河源头位于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交界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抚河和长江大动脉的水系稳定,发挥抚河源头的各种功能,“饮水思源”的理念及源头的地位特殊性容易引起社会对保护区建设的关注和参与,自然保护区建成后,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进行生态建设,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取得成效
(1)区域内的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广昌县全面推动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加强生态环境考核,采取积极措施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划定保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控制减少污染源,清理河道垃圾,打击非法活动,保护湿地动植物,使得广昌县自然保护区(涉及湿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广昌县总体湿地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规划布局提供有利条件。
(2)整治改造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保护区内河流、小溪密布,区内主要有姚西河坪背河、招禾河、河东河、麻坑河、桐斜河、横路河等汇集形成抚河发源地及源头汇水区。其河水清澈透明,鱼类资源丰富。优美的水生环境不仅为水禽创造了生存空间,同时也形成了区内一道亮丽的景观。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生长着不同生活型的植被,给各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个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良好生物圈。茂密的植被,有利于鸟类觅食、栖息,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候鸟动物性食物来源,鸟粪、鱼粪肥土,促使水生生物生长,形成了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食物链,为鸟类的生存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逐步形成一个结构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飞鸟起落其间,极具自然情趣。
(3)切实提高了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随着国家有关森林、野生动植物、环境、水土、渔业、草原、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和地方保护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从不同侧面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保护意义及价值。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为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月”、“世界环境日”和“河长巡河日”等时机,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及科普活动,取得一定的效果。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及湿地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号召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并对提供信息者给予一定奖励;报道救护野生动物先进事迹,唤醒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和湿地的意识。
第三节 发展需求
全县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是受多种因素限制,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广昌县城区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更没能将湿地生态与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引起的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人为破坏湿地资源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与建设、湿地研究和宣教、执法能力下队*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扶持,严重制约了广昌县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需要完善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以保护为主,自然保护与经营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从整体布局上,核心区和缓冲区作为管理区,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核心区除进行适当的定位监测与科学考察外,不安排任何其它建设和生产经营项目;缓冲区内安排科学研究、实验观察、监测项目、必要的野外巡护与保护设施;实验区作为经营区域,集中建设和安排生物保护、资源恢复、科学实验、教学实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理,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湿地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湿地保护成为各部门、各级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工作内容,承担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2.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湿地保护赋予了新保障
2016年, (略) 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首次全方位、系统部署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对湿地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国家林草局完成《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修订,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2020年,我国启动湿地保护立法,拟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湿地保护法(草案)》已于1月20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全国湿地保护立法进入快车道。湿地保护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新时代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3.多部门联合积极实践为湿地保护赋予了新动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住建、海洋等部门开展了多项与湿地保护、管理和修复相关工作,形成了湿地保护工作推进的强大动力。各级政府在部门统筹推动下,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及林长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对遏制湿地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河湖保护管理,为推进广昌县的湿地保护修复开启了一条新路径,成为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和湿地生态文明建议的项重要工作。
二、面临挑战
1.急需补齐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的短板
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广昌县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步较晚。为切实有效推动广昌的湿地保护工作,急需补齐湿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技支撑不足、 资金投入较少、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不健全等短板,部分区城面临的湿地破碎化、湿地(水体)环境污染、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急待进一步解决。
2.高质量发展对湿地保护提出高要求
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湿地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湿地保护、修复退化湿地、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障全县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良好的湿地服务功能,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的高品质湿地生态绿意空间。
第二章 规划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例,以保护本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珍稀物种、维持生态平衡为目标,以保护具有林区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河源区为中心,做到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河源区的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全面保护,系统恢复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及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思路, 对湿地进行全面保护,对退化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的生态修复,有效推进区域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建设,全面保护湿地,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全县各湿地类型、斑块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各级重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进行优先保护与重点恢复;合理安排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度,有序推进各规划建设项目。
三、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由政府承担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职责,通过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金扶持等 (略) 湿地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创新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鼓励在项目决策、建设、运营过程中引入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模式;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与教育,探索建立街道、社区、村组等居民环保自愿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项目,实施相关区域公众参与式管理示范项目。
第三章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立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按照湿地保护实行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节 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明确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县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采取措施保持湿地面积稳定,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保障湿地保护、修复和补偿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明确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沼泽湿地,以及划入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和划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部门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二节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
一、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
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参照国家、省、市相关制度,建立广昌县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在学衡,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实效。
第三节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一、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湿地保护工作要求,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生态区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将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略) 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 (略) 重要湿地。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协调 (略) 、市有关的分级管理制度,推动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分级管理工作,建立湿地名录管理数据档案,规范湿地名录管理。
二、完善重要湿地管理制度
以省重要湿地认定及保护为重点,推进湿地的管理工作。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重要湿地认定及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重要湿地认定标准,严格重要湿地发布内容,统一重要湿地的标识标牌及设立,有序推进全县重要湿地划定管理和有效保护,为一般湿地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第四节 建设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
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建设、规划编制、重要湿地认定、湿地公园管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方案确定、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管理等领域,邀请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保湿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湿地保护修复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略) 级部门组建的林业、水务、自然资源、海洋、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委员会中邀请。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区湿地保护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加强与专家的学湿地保护体系,保持湿地保护面积不减少,提高湿地保护率。完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设施、设备,提高管护能力。
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分局主要负责管理,其他相关的自然资源、林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配合做好工作。
环保部门:全面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工作。
林业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土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水务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水资源、沿河(湖)堤岸和蓄水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
农业农村: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农业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因农业种、养殖而污染水体。
(3)饮用水源保护区管控措施
①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②加强区域内水资源管理,防治水体污染;
③做好水源涵养林建设工作;
④做好农业种、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⑤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质量、生物监测工作。
第二节 探索生态效益补偿
建立多元化湿地补充机制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以加大湿地生态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相结合补偿资金供给制度,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补偿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包括社会捐赠、公益基金、政府债务抵偿、湿地金融、生态产业开发模式等。
第五章 管护能力建设
第一节 湿地监测体系建设
广昌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水务、农业、住建、城管等有关部门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重要湿地评价、退化湿地评估等规程或标准,组织实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各相关部门间加强湿地监测评价协调工作,统筹解决重大问题。
一、湿地资源调查
1.监测网络建设
以农业、水务、环保相关站点各监测站点为基础,根据情况新建部分站点,各级监测点(站)负责采集信息与上报到广昌县监测站,建设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①湿地属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湿地的分布、面积,反映变化情况(湿地属性监测以动态遥感进行监测,不设监测站点);②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内容为水质、水文、气象等,以环保、水利系统监测点为结点,在主要河湖口、河流源区及主要河道、重要水源开展水环境监测;③生物资源监测网络,监测内容为主要湿地生物资源及变化,在河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及其他重要区域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站点,定时、连续、长期的观测湿地资源和生态过程;④建立湿地野生动植物疫源疫情监测网络,尤其是在一些主要保护动植物生长栖息地,要建立疫源疫情监测网点,定时监测疫源疫情状况,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控。
2.监测站点建设
(1)湿地水环境监测点
湿地水环境监测以广昌县现有的环保、水利系统的现有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站、水位站为主,不另外单设。
(2)湿地动植物监测点
在广昌县的河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及其他重要区域(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布设湿地动植物监测点,开展湿地动植物监测工作。
(3)动植物疫情监测点
在广昌县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结合湿地动植物监测点建设,开展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
3.信息系统建设
以国家、省、市湿地信息系统为基础,对接县环境保护监测信息系统、智慧水利信息系统,建立全县湿地资源监测信息系统,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信息数据库,综合处理湿地、水文、环保各种监测数据,形成统一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将监测的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以便能迅速采取高效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一、建立宣教体系
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含湿地)为主要阵地,开展湿地自然教育,推动湿地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之家、自然教育小径、自然课堂等各层级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形成自然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从业人员专业教育、社区共建共管教育等,不断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自觉性。建立包括区、乡(镇)、村三级辐射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宣传教育活动。
二、加强保护培训
1.技术人员培训
组织区湿地主管部门负责人、各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站点(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环保部门)等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以国家、 (略) 校及地方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向主要为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管理、先进监测技术和信息系统、水环境治理、湿地旅游利用、湿地法律法规、护林防火、湿地环境保护、湿地病虫害防治、湿地信息监测、湿地合理利用、湿地与社区发展等。
2.面向社会培训
开展面向社区和乡村、面向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培训,以地方培训基地为主,采取短期培训班、夏令营、环境和湿地宣传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把培训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三、拓宽宣教渠道
1.湿地科普读物制作
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小视频拍摄软件等媒介,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政策、措施和成效。组织湿地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者制作宣传视频,编制湿地科普读物,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为一体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并广泛宣传普及。做好大中小学生湿地保护知识教育,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2.湿地保护网站建设
适应互联网发展,湿地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前沿宣传“窗口”作用,设立1个湿地保护宣教网站和开通1个湿地保护公众号,及时发布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动态、湿地相关知识、湿地图片或视频等信息,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热情。
第三节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湿地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促进湿地保护和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依据。
一、提高湿地保护研究能力
根据国家、省相关的技术规程、标准、规范,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成果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项目建设成果技术含量,总结项目建设经验,积极推广成功项目技术模式,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全县湿地管理和湿地研究的科技能力。
二、加快培养湿地科技人才
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专家组,咨询指导全县湿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的相关技术;加强现有与湿地研究有关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部门参与湿地研究的积极性;根据湿地保护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需要,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湿地监测及信息化网络体系和人才网络体系建设,引进与现代湿地监测相适应的人才,添置与现代湿地监测相适应的设备。
三、完善湿地科研设施建设
依托广昌县现有的水利、林业、环保等监测、研究基地,扩充建设湿地科研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办公场所、科研仪器、野外调查设备、标本制作与保存设备等。
第六章 各项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生长着不同生活型的植被,给各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个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良好生物圈。
茂密的植被,有利于鸟类觅食、栖息,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候鸟动物性食物来源,鸟粪、鱼粪肥土,促使水生生物生长,形成了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食物链,为鸟类的生存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逐步形成一个结构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良好的水体和植被,不仅可以净化空气,降解环境污染,调节温度,同时还有吸附尘埃、降低噪音、制造氧气、抵抗杂菌,还在涵养水源、补充增加地表有效水量、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蓄洪防涝防旱,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作用,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为该地区及长江、赣江中下游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水质,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
1.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通过规划工程的实施将使广昌县群众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加深湿地与水、野生动植物以及我们自身生存关系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提高对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满意度,并由此为契机,达成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共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周边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及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相关产业,从而有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3.提高广昌地区社会影响力
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致力于保护湿地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广昌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 (略) 、 (略) 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经济效益
通过加强全县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可以进一步巩固生态农业产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龙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加强湿地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增强对目标游客群体的吸引能力,促进生态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
湿地强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可保存大量珍贵、稀有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严格论证和详细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实验区开展经济植物种植和珍稀野生动物养殖业,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河流、瀑布、森林、青山等应有尽有,风光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观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价值,是生态旅游、拍摄电影和电视、摄影、绘画的理想场所,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保护区还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它将为人类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也可为保护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
抚河源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保障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相关主管部门有关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文件和指示,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专门制度,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制度体系。
第二节 组织保障
一、加强部门协作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强协调配合,按照任务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安排,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强化领导责任
一是地方政府要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将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并建立干部离任核查机制,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为。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管理体制,搞好部门协调与配合。三是积极制定和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人民群众保护湿地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第三节 制度保障
一、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湿地保护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特征,保护者甚至可能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生态效益补偿可以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效益内部化,从而切实调动湿地保护者的积极性。根据补偿对象性质的不同,制定多种补偿标准,采取综合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补偿,既可采取直接提供财政资金、发放物资等补偿方式,也可以采取创造就业机会、给予政策优惠等补偿方式。
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广昌县湿地保护规划实施项目接受公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同做好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督促检查。
第四节 资金保障
一、拓宽资金投入机制
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民间和非政府机构投入、国际机构和社会捐赠投入相结合的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体系。其中:湿地监测和执法监督投入、湿地公园等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按照比例分担为主,有关单位应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各类专项建设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经营性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各级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以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具有重大生态和科研价值的项目,应积极争取国际环保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捐赠、贷款支持;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和其他非政府机构依法开展符合规划要求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项目。
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必须重视与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首先要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必须按照不同的资金渠道和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凡重点项目下达的资金,应做好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节 管理保障
一、加大科技支撑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以岗位培训、脱产学。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 (略) 、市湿地保护专家专业委员会及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湿地资源优势,以提供科研监测对象和适当的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鼓励各教学和科研单位到广昌县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退化机理、湿地修复关键技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湿地科学决策咨询机制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鼓励本区湿地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主动参与监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学。
二、加强项目管理
质量是生命,广昌县湿地保护规划实施项目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周密对策,开展全方位质量管理与监督,做到事前有指导和设计,事中有质量监督检查,事后有验收,杜绝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发生。
重视具体项目的工程设计工作。工程设计必须根据项目的类别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使每个项目的设计真正做到科学设计、因地制宜、适地施策,确保工程设计质量。施工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三、积极宣传教育
在开展广昌县湿地保护利用相关主体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征,制定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计划;从湿地类型、功能、价值、受威胁状况和保护行动指南等多个方面,制作一系列科学性、普及性、针对性较强的湿地保护专题节目,通过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播放;依托各湿地公园、湿地综合利用项目等,加强湿地自然学校建设,建立中小学生湿地保护实训基地,广泛宣传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环境保护日”等有关节日,大力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湿地公园、水体保护等宣教基础设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正确认识和主动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性,营造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广昌县林业局
2023年2月
索 引 号:GCX0011/2023-18470
发文机关: 广昌县林业局
文 号:
成文日期: 2023-11-28
广昌县湿地保护实施规划(2023-2027年)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湿地则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其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昌县湿地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保护好湿地,对维护全县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抚河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是江西境内第二大河。抚河源头位于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血木岭,最高处灵华峰海拔998.48米,抚河由此发源,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县全境,干支流遍及全县所有乡镇,总流域面积达1567.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97.2%
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问题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昌县地处江西第二大河抚河源头,是赣东南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为进一步加强抚河源头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美丽莲乡·幸福广昌”建设。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广昌县政府十分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近年来,广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保护好抚河源头生态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多措并举保护好抚河源头的绿水青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认真组织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加强湿地用途管控,积极构建湿地保护体系,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区域内重要湿地保护取得一定的成就。
第一节 实施必要性
一、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蓄洪防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将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
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湿地功能多样,主要包括:调节气候、 改善水位、抑制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开展广昌县湿地进行保护利用是利用湿地作为饶平的生态屏障, (略)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对饶平的自然生态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有重要意义。保护和利用好湿地,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进而促进广昌县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开展湿地科学研究,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需要
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是一所天然的课堂,保护及利用湿地资源,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宣传教育,能进一步丰富百姓的知识,提升群众保护湿地、环境的意识。
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
近些年来,广昌县的经济快速发展,物质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愈发强烈。追求精神的熏陶,崇尚自然,享受户外运动已然成为了大众的主流思想。湿地, (略) 中的湿地,包括湿地公园、江河两岸景观、池塘、人工湖成为了生活压力大、工作 (略) 居民追求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湿地 (略) 而言,不仅保护了环境,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能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
五、保护发展湿地文化, (略) 文化品位的需要
湿地, (略) 区域的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与湿地的接触,对于湿地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湿地等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产及发展的重要作用, (略) 中不同的水环境进行对比,寻求人类生活的最优模式。森林、湿 (略) 的发展, (略) 的辉煌,自身也经历了演变,湿地也可以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拥有了地域自然和人文文化, (略) 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 保护成效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抚河源自然保护 (略) 东南部,广昌县西南部的武夷山脉余脉北坡与雩山山脉西南坡,西连宁都县,南依石城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16°13′48″~116°19′15″;北纬26°30′12″~26°39′58″之间。保护区总面积8187.7hm2。
2.地质地貌
保护区属华南地层区,所处的灵华山及其周围是新构造运动抬升而形成的中低山地。由于地质结构的控制,地貌分布较有规律,境内峰峦起伏,层峦叠嶂,形成由西向东倾斜的地势。保护区内总体上属于低山丘陵地貌,最高峰灵华山,海拔991m,最低海拔290m,一般相对高度600~800m,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间。由于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质小单元多且差异极大,构造具多方向,由此控制差区内微地貌小单元的多样性和地貌形态上的差异性。
3.气候条件
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受季风控制的大*性湿润气候为主要特征,兼具有受夏季季风影响的海洋性特征。气候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气候多变,冷热无常。
4.水文条件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属盱江流域,是长江支流——抚河(盱江河)的发源地,区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范围广,属长江流域重点治理范畴。盱江系河流总长879.85km;主河道发源于驿前镇姚西村李木庄,总长78.95km,一级支流26条,总长407.6km,二级支流47条,总长356.7km,三级支流8条,总长36.6km。
保护区内主要有姚西河坪背河、招禾河、河东河、麻坑河、桐斜河、横路河等汇集形成抚河发源地及源头汇水区。以上各河水质清澈透明,没有污染。
5.土壤条件
广昌县境内具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6个土类。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岩性,主要是由侏罗纪地层组成,主要是砂岩、砂砾岩,成土母质以残积母质为主。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常年雾大,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土壤黄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出现了黄壤,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成土作用趋向红壤化。从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现明显的土壤类型渐变现象,即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红壤为主,局部分布暗红壤、水化红壤。
6.行政区划
保护区地跨1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8个村委会,包括国营高虎脑林场大部分山场,驿前镇姚西、船坳、南坊、坪背、田西、招禾、赤岭、石芨等村委会部分山场。
二、湿地现状
1.湿地资源现状
(1)湿地面积
全县林地面积达184.4万亩,森林蓄积量7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55%,湿地保有量2180.74公顷,湿地保护率61.45%。抚河源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区域生物资源概况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80科231种。鱼类有5目9科22种(包括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鱼、南方马口鱼、鲤、唇鱼骨、鲶、胡子鲶、黄鳝等。两栖类有2目6科18种。其中,东方蝾螈、崇安髭蟾 (刘氏髭蟾)、沼蛙、日本林蛙、花臭蛙等属于中国特有种,大鲵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Ⅱ,且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Ⅱ级保护动物,东方蝾螈、肥螈和崇安髭蟾 (刘氏髭蟾) (略) 重点保护动物,两栖类动物在控制虫害、维持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爬行类有2目10科27种。其中,平胸龟、蟒蛇、滑鼠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Ⅱ,蟒蛇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Ⅰ级保护动物,此外,鳖、平胸龟、滑鼠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灰鼠蛇、乌梢蛇、滑鼠蛇、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10种爬行动 (略) 重点保护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害鼠、害虫上,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鸟类有15目39科128种。其中,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Ⅰ的有白颈长尾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1种(白颈长尾角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2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物种1种(白颈长尾雉)。 (略) 重点保护动物30种。此外,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等属于中国的特有种,灰胸竹鸡、黑(短脚)鹎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科学价值类群,绿翅鸭、斑嘴鸭、鸳鸯、鹧鸪、鹌鹑、褐翅鸦鹃、小鸦鹃、小云雀、八哥、画眉、红嘴相思鸟、暗绿绣眼鸟等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经济类群。鸟类在控制害鼠、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哺乳类有7目16科36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名单中的濒危物种(EN)1种(华南虎,历史记录),易危种(VU)3种(豺、云豹和鬣羚)。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3)附录Ⅰ的有3种(云豹、食蟹蠓和鬣羚)。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1988)云豹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穿山*、鬣羚河麂、小灵猫等)。 (略) 重点保护动物14种[赤狐、黄腹鼬、黄鼬、豹猫、毛冠鹿等]。在保护区的哺乳类中,云豹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类群,是研究生态学、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经济类群有水獭、黄鼬、豹猫、小灵猫
(3)湿地管护现状
抚河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是江西境内第二大的河流,在江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抚河源头位于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交界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抚河和长江大动脉的水系稳定,发挥抚河源头的各种功能,“饮水思源”的理念及源头的地位特殊性容易引起社会对保护区建设的关注和参与,自然保护区建成后,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进行生态建设,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取得成效
(1)区域内的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广昌县全面推动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加强生态环境考核,采取积极措施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划定保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控制减少污染源,清理河道垃圾,打击非法活动,保护湿地动植物,使得广昌县自然保护区(涉及湿地)、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广昌县总体湿地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规划布局提供有利条件。
(2)整治改造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保护区内河流、小溪密布,区内主要有姚西河坪背河、招禾河、河东河、麻坑河、桐斜河、横路河等汇集形成抚河发源地及源头汇水区。其河水清澈透明,鱼类资源丰富。优美的水生环境不仅为水禽创造了生存空间,同时也形成了区内一道亮丽的景观。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生长着不同生活型的植被,给各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个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良好生物圈。茂密的植被,有利于鸟类觅食、栖息,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候鸟动物性食物来源,鸟粪、鱼粪肥土,促使水生生物生长,形成了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食物链,为鸟类的生存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逐步形成一个结构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飞鸟起落其间,极具自然情趣。
(3)切实提高了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随着国家有关森林、野生动植物、环境、水土、渔业、草原、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和地方保护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从不同侧面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保护意义及价值。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为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月”、“世界环境日”和“河长巡河日”等时机,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及科普活动,取得一定的效果。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及湿地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号召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并对提供信息者给予一定奖励;报道救护野生动物先进事迹,唤醒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和湿地的意识。
第三节 发展需求
全县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是受多种因素限制,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广昌县城区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更没能将湿地生态与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引起的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人为破坏湿地资源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湿地调查与监测、保护与建设、湿地研究和宣教、执法能力下队*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扶持,严重制约了广昌县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需要完善
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以保护为主,自然保护与经营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从整体布局上,核心区和缓冲区作为管理区,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核心区除进行适当的定位监测与科学考察外,不安排任何其它建设和生产经营项目;缓冲区内安排科学研究、实验观察、监测项目、必要的野外巡护与保护设施;实验区作为经营区域,集中建设和安排生物保护、资源恢复、科学实验、教学实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理,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湿地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湿地保护成为各部门、各级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工作内容,承担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2.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湿地保护赋予了新保障
2016年, (略) 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首次全方位、系统部署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对湿地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国家林草局完成《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修订,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2020年,我国启动湿地保护立法,拟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湿地保护法(草案)》已于1月20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全国湿地保护立法进入快车道。湿地保护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新时代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3.多部门联合积极实践为湿地保护赋予了新动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住建、海洋等部门开展了多项与湿地保护、管理和修复相关工作,形成了湿地保护工作推进的强大动力。各级政府在部门统筹推动下,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及林长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对遏制湿地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河湖保护管理,为推进广昌县的湿地保护修复开启了一条新路径,成为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和湿地生态文明建议的项重要工作。
二、面临挑战
1.急需补齐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的短板
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广昌县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步较晚。为切实有效推动广昌的湿地保护工作,急需补齐湿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技支撑不足、 资金投入较少、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不健全等短板,部分区城面临的湿地破碎化、湿地(水体)环境污染、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急待进一步解决。
2.高质量发展对湿地保护提出高要求
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湿地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湿地保护、修复退化湿地、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障全县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良好的湿地服务功能,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的高品质湿地生态绿意空间。
第二章 规划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例,以保护本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珍稀物种、维持生态平衡为目标,以保护具有林区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河源区为中心,做到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河源区的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全面保护,系统恢复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及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思路, 对湿地进行全面保护,对退化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的生态修复,有效推进区域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建设,全面保护湿地,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全县各湿地类型、斑块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各级重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进行优先保护与重点恢复;合理安排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度,有序推进各规划建设项目。
三、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由政府承担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职责,通过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金扶持等 (略) 湿地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创新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鼓励在项目决策、建设、运营过程中引入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模式;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与教育,探索建立街道、社区、村组等居民环保自愿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项目,实施相关区域公众参与式管理示范项目。
第三章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立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按照湿地保护实行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节 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明确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责任县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采取措施保持湿地面积稳定,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保障湿地保护、修复和补偿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明确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沼泽湿地,以及划入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和划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部门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二节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
一、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
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参照国家、省、市相关制度,建立广昌县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在学衡,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实效。
第三节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一、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湿地保护工作要求,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生态区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将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略) 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一 (略) 重要湿地。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协调 (略) 、市有关的分级管理制度,推动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分级管理工作,建立湿地名录管理数据档案,规范湿地名录管理。
二、完善重要湿地管理制度
以省重要湿地认定及保护为重点,推进湿地的管理工作。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重要湿地认定及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重要湿地认定标准,严格重要湿地发布内容,统一重要湿地的标识标牌及设立,有序推进全县重要湿地划定管理和有效保护,为一般湿地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第四节 建设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
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建设、规划编制、重要湿地认定、湿地公园管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方案确定、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管理等领域,邀请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保湿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湿地保护修复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略) 级部门组建的林业、水务、自然资源、海洋、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委员会中邀请。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区湿地保护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加强与专家的学湿地保护体系,保持湿地保护面积不减少,提高湿地保护率。完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设施、设备,提高管护能力。
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分局主要负责管理,其他相关的自然资源、林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配合做好工作。
环保部门:全面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工作。
林业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土地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水务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水资源、沿河(湖)堤岸和蓄水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
农业农村: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农业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因农业种、养殖而污染水体。
(3)饮用水源保护区管控措施
①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
②加强区域内水资源管理,防治水体污染;
③做好水源涵养林建设工作;
④做好农业种、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⑤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质量、生物监测工作。
第二节 探索生态效益补偿
建立多元化湿地补充机制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以加大湿地生态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相结合补偿资金供给制度,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补偿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包括社会捐赠、公益基金、政府债务抵偿、湿地金融、生态产业开发模式等。
第五章 管护能力建设
第一节 湿地监测体系建设
广昌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水务、农业、住建、城管等有关部门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重要湿地评价、退化湿地评估等规程或标准,组织实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各相关部门间加强湿地监测评价协调工作,统筹解决重大问题。
一、湿地资源调查
1.监测网络建设
以农业、水务、环保相关站点各监测站点为基础,根据情况新建部分站点,各级监测点(站)负责采集信息与上报到广昌县监测站,建设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①湿地属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湿地的分布、面积,反映变化情况(湿地属性监测以动态遥感进行监测,不设监测站点);②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内容为水质、水文、气象等,以环保、水利系统监测点为结点,在主要河湖口、河流源区及主要河道、重要水源开展水环境监测;③生物资源监测网络,监测内容为主要湿地生物资源及变化,在河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及其他重要区域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站点,定时、连续、长期的观测湿地资源和生态过程;④建立湿地野生动植物疫源疫情监测网络,尤其是在一些主要保护动植物生长栖息地,要建立疫源疫情监测网点,定时监测疫源疫情状况,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控。
2.监测站点建设
(1)湿地水环境监测点
湿地水环境监测以广昌县现有的环保、水利系统的现有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站、水位站为主,不另外单设。
(2)湿地动植物监测点
在广昌县的河流、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及其他重要区域(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布设湿地动植物监测点,开展湿地动植物监测工作。
(3)动植物疫情监测点
在广昌县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结合湿地动植物监测点建设,开展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
3.信息系统建设
以国家、省、市湿地信息系统为基础,对接县环境保护监测信息系统、智慧水利信息系统,建立全县湿地资源监测信息系统,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信息数据库,综合处理湿地、水文、环保各种监测数据,形成统一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将监测的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以便能迅速采取高效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一、建立宣教体系
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含湿地)为主要阵地,开展湿地自然教育,推动湿地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之家、自然教育小径、自然课堂等各层级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形成自然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从业人员专业教育、社区共建共管教育等,不断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自觉性。建立包括区、乡(镇)、村三级辐射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宣传教育活动。
二、加强保护培训
1.技术人员培训
组织区湿地主管部门负责人、各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站点(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环保部门)等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以国家、 (略) 校及地方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向主要为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管理、先进监测技术和信息系统、水环境治理、湿地旅游利用、湿地法律法规、护林防火、湿地环境保护、湿地病虫害防治、湿地信息监测、湿地合理利用、湿地与社区发展等。
2.面向社会培训
开展面向社区和乡村、面向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培训,以地方培训基地为主,采取短期培训班、夏令营、环境和湿地宣传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把培训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三、拓宽宣教渠道
1.湿地科普读物制作
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小视频拍摄软件等媒介,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政策、措施和成效。组织湿地领域的专家、学者、志愿者制作宣传视频,编制湿地科普读物,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为一体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并广泛宣传普及。做好大中小学生湿地保护知识教育,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2.湿地保护网站建设
适应互联网发展,湿地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前沿宣传“窗口”作用,设立1个湿地保护宣教网站和开通1个湿地保护公众号,及时发布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广昌县湿地保护工作动态、湿地相关知识、湿地图片或视频等信息,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热情。
第三节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湿地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促进湿地保护和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依据。
一、提高湿地保护研究能力
根据国家、省相关的技术规程、标准、规范,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成果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项目建设成果技术含量,总结项目建设经验,积极推广成功项目技术模式,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全县湿地管理和湿地研究的科技能力。
二、加快培养湿地科技人才
建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专家组,咨询指导全县湿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的相关技术;加强现有与湿地研究有关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部门参与湿地研究的积极性;根据湿地保护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需要,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湿地监测及信息化网络体系和人才网络体系建设,引进与现代湿地监测相适应的人才,添置与现代湿地监测相适应的设备。
三、完善湿地科研设施建设
依托广昌县现有的水利、林业、环保等监测、研究基地,扩充建设湿地科研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办公场所、科研仪器、野外调查设备、标本制作与保存设备等。
第六章 各项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生长着不同生活型的植被,给各种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个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良好生物圈。
茂密的植被,有利于鸟类觅食、栖息,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候鸟动物性食物来源,鸟粪、鱼粪肥土,促使水生生物生长,形成了有利于鸟类栖息繁殖的食物链,为鸟类的生存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逐步形成一个结构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良好的水体和植被,不仅可以净化空气,降解环境污染,调节温度,同时还有吸附尘埃、降低噪音、制造氧气、抵抗杂菌,还在涵养水源、补充增加地表有效水量、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蓄洪防涝防旱,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作用,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为该地区及长江、赣江中下游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水质,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
1.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通过规划工程的实施将使广昌县群众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加深湿地与水、野生动植物以及我们自身生存关系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提高对水环境治理效果的满意度,并由此为契机,达成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共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周边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及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相关产业,从而有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3.提高广昌地区社会影响力
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致力于保护湿地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广昌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 (略) 、 (略) 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经济效益
通过加强全县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可以进一步巩固生态农业产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龙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加强湿地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增强对目标游客群体的吸引能力,促进生态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
湿地强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可保存大量珍贵、稀有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严格论证和详细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实验区开展经济植物种植和珍稀野生动物养殖业,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河流、瀑布、森林、青山等应有尽有,风光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观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价值,是生态旅游、拍摄电影和电视、摄影、绘画的理想场所,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保护区还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它将为人类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也可为保护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
抚河源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样不仅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保障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相关主管部门有关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文件和指示,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专门制度,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制度体系。
第二节 组织保障
一、加强部门协作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强协调配合,按照任务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安排,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强化领导责任
一是地方政府要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将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并建立干部离任核查机制,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为。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管理体制,搞好部门协调与配合。三是积极制定和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人民群众保护湿地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第三节 制度保障
一、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湿地保护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特征,保护者甚至可能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生态效益补偿可以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效益内部化,从而切实调动湿地保护者的积极性。根据补偿对象性质的不同,制定多种补偿标准,采取综合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补偿,既可采取直接提供财政资金、发放物资等补偿方式,也可以采取创造就业机会、给予政策优惠等补偿方式。
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广昌县湿地保护规划实施项目接受公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共同做好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督促检查。
第四节 资金保障
一、拓宽资金投入机制
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民间和非政府机构投入、国际机构和社会捐赠投入相结合的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体系。其中:湿地监测和执法监督投入、湿地公园等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按照比例分担为主,有关单位应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各类专项建设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经营性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各级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以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具有重大生态和科研价值的项目,应积极争取国际环保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捐赠、贷款支持;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和其他非政府机构依法开展符合规划要求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项目。
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必须重视与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首先要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必须按照不同的资金渠道和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凡重点项目下达的资金,应做好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节 管理保障
一、加大科技支撑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以岗位培训、脱产学。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 (略) 、市湿地保护专家专业委员会及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湿地资源优势,以提供科研监测对象和适当的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鼓励各教学和科研单位到广昌县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退化机理、湿地修复关键技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湿地科学决策咨询机制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鼓励本区湿地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主动参与监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学。
二、加强项目管理
质量是生命,广昌县湿地保护规划实施项目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周密对策,开展全方位质量管理与监督,做到事前有指导和设计,事中有质量监督检查,事后有验收,杜绝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发生。
重视具体项目的工程设计工作。工程设计必须根据项目的类别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使每个项目的设计真正做到科学设计、因地制宜、适地施策,确保工程设计质量。施工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三、积极宣传教育
在开展广昌县湿地保护利用相关主体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征,制定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计划;从湿地类型、功能、价值、受威胁状况和保护行动指南等多个方面,制作一系列科学性、普及性、针对性较强的湿地保护专题节目,通过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播放;依托各湿地公园、湿地综合利用项目等,加强湿地自然学校建设,建立中小学生湿地保护实训基地,广泛宣传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环境保护日”等有关节日,大力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湿地公园、水体保护等宣教基础设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正确认识和主动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性,营造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广昌县林业局
2023年2月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